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2024-10-07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共12篇)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1

从古至今农业都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类生存最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其中“食”则最为重要。而食品原料绝大部分属于农产品,发展农业是经济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人民生存需要。传统农业生产率低下,产量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要求,而现代化农业对生态环境及土壤破坏严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提高了产量,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污染,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

在我国农业研究中对于传统农业始终褒贬不一,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传统农业发展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农耕时坚持按“农时”耕种,围绕“农时”进行经营开展农业活动。传统农业精华在于合理协调、用养结合、因物致用、多种经营。讲求的是轮作复种、合理布局、间作套种,协调用地,提高用地效率。这种耕种模式,还能够抑制病虫害,对土壤优化有着很大帮助,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衔接和转换,维持了农业生态稳定,虽然产量不如现代农业。但对农作物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对不同作物的搭配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合理配置用地结构,且注重对土壤微环境的改善。而现代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注重发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因此,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目标。

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生态农业应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通过融入现代技术,从而弥补传统农业模式缺陷,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现代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主流趋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具体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评价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讲,应给予农业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使广大农民能够在不损失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事业中,让农民能够对生态农业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思想上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科学内涵。具体可采取措施,如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补助手段让农民对生态农业产生认同感。此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应积极融入传统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思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目标。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核心在于“用”与“养”的结合,不是盲目使用土地。如不对土地进行保养,土壤质量和肥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要“用”就先得“养”。而化肥使用不仅消耗大,效率低,且会造成污染问题。而有机肥不仅对土壤有优化作用,更能够增强肥力,成本也非常低。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应减少对化肥的应用,也加强对有机肥的应用。此外,从农具角度来看,应加强对现代化农具的应用,但要选择环保型耕作机械,发展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保护性耕作完全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着明显保护水土、抑制农田地表扬尘等问题的作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应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线路,构建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单一农户分散、孤立,农业生产中所能够取得的生态效益十分有限,且不好管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如把这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打造农业产业链,不仅扩大了农业产销范围,增加了农业收入,同时更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

三、结束语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支持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将生态思想融入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肥力严重丧失,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进行反思,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控制破坏与污染。本文将针对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传统农业,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3,4(18):67-68

[2]骆世明.发掘传统农业实践精华,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服务[C].中国生态学学会,2015,4(18):67-68

[3]翁伯琦.立足循环经济新起点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思考[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5+10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2

湖南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物产丰饶,被誉为“鱼米之乡”。保护和建设湖南农业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持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水系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 者:匡跃辉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课教研部副教授,长沙,410006刊 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年,卷(期):200114(3)分类号:F3关键词: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3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还没有能够完善,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们要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了解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明白它们的真正内涵,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1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1.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农业指的就是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农业生产不会影响到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不会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不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环境和农业生产处于一个和平相处的状态,同时农业还可能对环境提供改善,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良好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和环境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既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也是对生态系统支配最积极的因素,人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一个合理的干预,也可以对自然资源等进行一个合理地利用,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这一重大职责,通过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最终来促使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来对农业进行武装,把更多的机械、能源、科技投入到农业中来,把更多的资本、技术、知识应用到农业中,使高投入的农业实现高产出。在农业中大量的应用机械操作,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以石油为原料的机械设备取代耕畜,从作物的种、管、收到农产品的运输和贮存都实现机械化,从而整体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實现农业技术的科学化,把农作物杂交技术和现代遗传学运用到现代农业中,把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农业中,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越高,进一步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也进一步实现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利用价值。

2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影响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都还没有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也有相互的制约。

2.1农业现代化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中来,使得农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态更加的合理,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也使得农业和环境更加协调,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也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使得农业生产的价值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拥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避免了各种自然资源的浪费。

2.2农业现代化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建设。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而这些机械设备的大量应用就会应用到石油资源,而石油的应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为了追求农业现代化的高产量,把更多的农药和化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对于土壤、水源造成巨大的影响,也破坏了原本自然环境的生物链,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规范。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农业的高质高产,而生态农业主要就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这一前提下,实现农业的高质高产。要把农业现代化应用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去,通过合理的应用和开发,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生态农业可以弥补农业现代化生产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农业现代化生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通过生态农业的建设,来对土壤以及水源进行改善,改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来弥补农业现代化给环境带来的灾难。依靠生态农业可以改变农业现代化的不良因素,从而实现环境的保护。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4

1 高淳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1 传统优势农业稳步发展

1.1.1 粮油生产连续实现九连增

高淳县的粮油生产已经实现连续九年增产, 2012年更是在克服入春以来遭遇连续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 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其中小麦产量为5 010 kg/hm2, 比上年增产294 kg;油菜产量为2 430 kg/hm2, 比上年增产405 kg;水稻产量为8 625 kg/hm2, 比上年增产210 kg。

1.1.2 林业持续推进“绿色高淳”建设

通过连续八年的“绿色南京”建设, 全县林业以增效为重点, 积极引进经济林果新品种, 大力推进农村绿化新村建设。2012年全县新增成片造林553.4 hm2, 其中生态景观林183 hm2、绿色产业林370.4 hm2;四旁绿化植树折合面积406.67 hm2。全县绿化覆盖率达23.1%。开展绿化新村建设140个, 绿化新村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

1.1.3 畜牧生产保持平稳发展

畜牧生产长期保持平稳发展, 2012年在受到饲料价格上涨、猪粮比价波动影响的情况下, 前期走低、后期恢复回升, 总体仍然保持平稳。全年生猪饲养量38.57万头, 出栏24.4万头, 其中三元商品猪饲养25.58万头, 占比66.5%。家禽饲养量1 506万羽, 出栏1 262万羽, 比2011年分别上升0.7%和0.5%。

1.1.4 水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高淳是全国闻名的螃蟹之乡, 固城湖螃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美誉度, 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2年全县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 其中仅螃蟹产值就突破了12亿。

1.2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成效明显

1.2.1 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

近年来, 高淳县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 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 主要集中在两湖圩区、沿湖丘陵和太湖流域。二是以发展特色水产和蘑菇、茶叶、早园竹为中心。三是积极发展“水稻+N”新型种植模式, 如“水稻+马铃薯”、“水稻+芹菜+小青菜”等。

1.2.2 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高淳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在特种水产方面, 全县螃蟹生态养殖规模达1.5万hm2, 建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河蟹生态养殖基地和千亩蟹苗繁殖基地、6个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在食用菌业方面, 全县共有食用菌生产基地38个。在设施蔬菜方面, 全县共有10多个大规模的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在经济林果方面, 全县建成了棚架梨、有机茶、早园竹、葡萄、蓝莓、苗圃等20多个规模经济林果基地, 实现了四季有绿色、四季有果实、四季有收益。在畜禽养殖方面, 全县建成年出栏3千头规模猪场9个。

1.2.3 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取得新进展

一是建成一批规模生产基地, 如桠溪镇桠溪村钢架大棚蔬菜及固城镇花庙村、曙光村、九龙村大棚芦笋基地等;二是设施档次高, 新建大棚全部采用8332钢架大棚, 芦笋基地全部配套滴灌设施, 防灾抗灾能力增强, 菇房建设向永久性和工厂化发展, 提高了设施利用率;三是基地特色鲜明, 主导品种突出, 如固城镇几个芦笋基地“一园一品”, 生产、销售优势明显:渭凤基地以茄果类为主, 桠溪基地以草莓、西瓜为主。

1.3 服务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1.3.1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高淳连续多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致福工程”培训等三项省级农民培训项目,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实施水产、食用菌、畜禽、粮油4项省级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开展了麦、油田间配方施肥试验,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 为广大农户免费提供科技、致富信息。

1.3.2 加大了动植物病虫防控力度

全力组织开展畜禽春秋季集中防疫行动, 实现了“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全县猪瘟免疫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数、家畜W病猪免疫数、家禽禽流感免疫数, 免疫覆盖全部达100%;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整体战。

1.3.3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一是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坚持以科学方式养殖和管理, 加强水产品市场巡查和投入品监管, 确保全县水产品质量和螃蟹品牌安全。二是加强蔬菜产地检测。每年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超6万个样。三是做好“三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建设。2012年完成武家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12个农产品申报工作, 有6家企业通过产地检查, 10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复查换证;两个农产品获省名牌农产品, 1个农产品获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组织申报省、市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各1个, 省级地方标准4个, 市级地方标准1个。

1.4 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舒适之旅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业观光线路和休闲农产品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桠溪生态之旅”旅游, 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二是重点打造了大山、桥李、瑶宕、高墩农家乐村, 推出以农家美食为主体, 休闲和农事相结合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游项目;三是积极组织参与油菜花节、荷花节、螃蟹节和年货文化旅游节;四是积极创建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2 高淳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主要举措

2.1 加快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

加快以稳粮增效为核心的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 组织实施“水稻+N”示范工程项目, 重点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莴笋 (西瓜) ”、“水稻+芽芹+小青菜”、“水稻+蟹苗”、“水稻+小龙虾”模式。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引进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示范种植, 重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2 加大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力度

以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为契机, 特种水产养殖、食用菌、茶叶、早园竹为重点发展项目, 全县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有新的突破。

2.3 做强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化水平, 全面展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制订、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 促进现代农业园提档升级;先后建成了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20个具有产业特色的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2.4 拓展招商领域,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规模基地为平台, 重点拓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内的招商引资, 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效益高的农业招商项目;同时, 集聚项目资金, 实行多元投入, 引进和培育一批从事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 突出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 引进台资企业入驻, 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5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充分发挥全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品牌资源,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全力打造“生态休闲”的农业旅游品牌;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业旅游景点服务、接待功能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游子山森林公园, 组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报工作;开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桠溪镇蓝溪村、东坝镇红松村争创“江苏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村”活动。

2.6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一是建成水生动物检测中心, 确保螃蟹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坚持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式, 坚决杜绝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危害螃蟹质量安全和声誉的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保护其质量和品牌安全;二是加强生猪等动物疫病的防控,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建成农产检测中心, 加大蔬菜田间和市场检测力度, 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积极推广使用低毒、生物农药;四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 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全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摘要:高淳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多年农业产业积淀, 农业基础较为扎实。论述了高淳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介绍了高淳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主要举措。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篇5

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仍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不断深入探讨教学新路子,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完成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

1、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全部教学任务,中专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和实训报告。

2、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按教务科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4、顺利安全完成本学期的实训任务。

二、在研讨和学习方面

1、我在开学初期就怎么样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组织讨论如何实施本学期各种技能竞赛问题,并成功举办了本专业的一次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知识比赛。

三、主要成绩

1、进行了全体学生“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在本专业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比赛得以顺利进行,比赛决出前三名,给获奖的学生颁发了奖状。

2、学生顺利完成了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综合课程,顺利的进行了期末考试。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急待改善与修复 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修复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北部,东接凤城、西接大石桥、盖县、南边是东港市与庄河市、北接海城市和辽阳市。地理坐标北纬40°至40°39′,东经122°52′至123°41′。岫岩县境内多山,平均海拔79.6 m。地势北高南低,丘陵起伏,河川交错,地形以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低山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8%以上,岫岩属于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4℃,年平均降雨量775.8~933.8mm。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条件优越,虽然平原地不多,但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宜耕宜农,绝大部分年份都是风调雨顺。

显而易见岫岩县之所以年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产量稳定,当然是得益于岫岩县的优良的整体生态环境和宜耕宜农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另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严峻的现实--当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恶化的现象,已经成为岫岩县农业可持续增长的一大隐患,却不能不让人担忧,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1 当前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大量无度的消耗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得不到保护、修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在下降,土壤的团粒结构逐年在下降,土壤的理化性能逐年在下降、土壤中有益的生物活动逐年在下降,用地养地的措施逐年在下降;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逐年在上升,土壤中病源微生物的积累逐年在上升,土壤的沙化现象逐年在上升,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现象逐年在上升,对庄稼和树木的药害现象逐年在上升。

如果我们不珍惜岫岩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这种不应有的逐年的下降和已经出现的必然逐年上升的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便理所当然的造成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的严重性,还不能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这种下降和扼制这种上升的势头,不积极的改善和修复我们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环境,势必给我们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隐患。

2 造成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 对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不夠

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对保证农业生产穩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何等严重的后果。实际上他们进行的是掠夺式的生产,对用地养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对保护与农民休戚相关的农业生态环境,却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2.2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不满足有限的土地收入,大量青壮年农民开始涌入城市务工、创业发展。家里的土地经营管理几乎全靠留守妇女和老人打理,她(他)们也只能种地靠化肥、除草靠除草剂、防虫靠农药,她(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沤制有机肥等“用地养地”的措施,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就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2.3 缺乏环保理念的技术措施

2.3.1 过度的使用农药与化肥:大量的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化肥使用量60年增加了百倍,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量上限225kg/hm2的2倍,达到了434.3kg/hm2。

每年使用化学农药高达130万t,其中每年要有58多万吨的杀虫剂撒在土壤和空气中,每年要有50多万吨很难降解的除草剂倾倒在土壤中,而且杀虫剂还正在以每年8.9%的速度、除草剂更是以每年24.6%的速度在增长,我国不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原药生产国,也是全球农药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

岫岩县同全国一样,同样存在这种“增肥低增产”的现象,至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尤其是对周围森林树木的严重污染和药害,已经对在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2.3.2 有机肥的严重缺失: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对化肥的过分依赖,当前农村农民沤制、积攒有机肥是越来越少,在田间很少看见粪堆,有些农户的土地几乎连续几年都没有施用过农家有机肥,种的都是白茬地,他们生产完全靠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怎么能不下降?土壤的团粒结构怎么能得到保证?土地资源怎么能得到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怎么能不恶化?

2.3.3 秸秆处理不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许多农民取暖、烧饭已不再依靠秸秆,而多数都采用煤炭或液化气,所以每年都会剩余大量的秸秆,这些秸秆原本可以沤制农家肥或秸秆还田,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的匮乏,农村留守的妇女劳动力和一些老年农民,根本没有能力把秸秆沤肥或进行秸秆还田,很多农民便在田间焚烧秸秆,这不仅浪费了可以成为肥料的资源,而且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帮助了空气“雾霾天气”的形成!

2.3.4 大面积的连作现象严重:轮作倒茬是我们人类多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的生产经验,它不仅可以起到用地养地、培肥地力的作用,改善修复土地资源生态条件的作用,同時还是防治病虫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受价格等原因的影响,当前农业生产上重茬连作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地块已经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连续种植玉米、花生。这首先遇到的便是土壤资源得不到良好的恢复,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土壤的营养比较单一,连年连种必然造成土地严重缺少这类营养,而且在土壤中积蓄了大量病源菌的菌源,一旦出现适合病虫害的发病条件或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将会导致病害的暴发流行。花生连作更不仅会出现病害严重发生的问题,还会出现土壤沙化、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的现象,严重的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花生逐年产量下降。

3 改善、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加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广大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农民在从事各种农业生产、使用各种技术措施时,都能自觉的遵循、围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一核心进行。

3.2 强化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2.1 科学施用化肥:要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坚决避免“增肥低增产”的做法,坚持把化肥的使用量降下来,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的负面作用。

3.2.2 增施有机肥、避免白茬地:要动员广大农民朋友,克服种地靠化肥、增产靠化肥的思想,提高对有机肥的认识,增施有机肥,要充分利用岫岩县雨水多的条件,广开肥源,避免焚烧秸秆,采取秸秆还田、积攒秸秆肥、沤压绿肥等措施增加有机肥的肥源,坚决避免不施有机肥的白茬地,改善、修复土壤资源的生态条件。

3.2.3 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避免大剂量的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要坚决杜绝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提倡选用生物农药、仿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要尽量减少使用对下茬作物、对邻作、对林木、果树非常敏感的含有2.4-D丁酯等成分的除草剂,坚决做到“不以林为壑”,保护在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林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

3.2.4 提倡“轮作倒茬”、增强用地养地功能:要让农民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土地长远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克服眼前的利益,避免连续种植单一种作物的做法,积极进行轮作倒茬,达到恢复地力、用地养地的目的。

政府应该从支农的角度,从保护土地资源的角度,从长远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角度,从改善恢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角度,从大农业的角度、从保护岫岩县宝贵的生态环境的角度,从保护国土资源的角度出发,在政策上、经济上支持提倡“轮作倒茬”、增强用地养地功能。

4 小结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7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1],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2],致使农产品安全与品质下降,人们健康直接或间接被损害。当前各地政府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很多企业也从自身做起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制定各种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倡导绿色理念,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原料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出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环境基础。本文以对克拉玛依市三达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为例,旨在倡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进行农业环评的交流与启迪。

2 前期环境调查

2.1 调查原则与内容

以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总原则。调查主要内容为园区所在地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社会经济状况、工农业污染及其影响、农业生态保护等[3]。

2.2 调查结果简述与初步结论

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位于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林草种养殖基地西北角,占地面积56.84hm2,是“养殖、沼气、沼肥、种植、加工”5环产业互补、循环型农业园区。园区包括综合管理区、集约化养殖区、设施种植区、露地种植区、粪污处理区5个功能区。

园区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荒漠土,经持续改良,现土壤肥力较高;气候特征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农业用水为地下水和地表水相结合;园区周围为农业生产区,远离居民生活区及交通干线,周围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园区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无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企业园区内各种生产活动都有明确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初步认为该园区符合生产安全、优质食品的环境基础。

3 环境监测方案与方法

根据调查和现场勘察结果确定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3]对基地内土壤、种植业灌溉水、畜禽饮用水、环境空气进行监测。

3.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3.1.1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

土壤监测以园区内相对污染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块为重点,兼顾监测区域内主要土类的原则,根据园区周围无工业污染源,且整个园区面积不大的特点,对该公司的露天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各确立布设3个土壤采样点。棋盘型布点,随机采样,多点混合,取样深度为0~20cm。采集的土壤充分混合均匀,用四分法取舍至1kg左右,装入土壤样品袋。填写好土壤采样标签及现场纪录,及时送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后测定。

3.1.2 土壤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土壤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1。

3.2 水环境监测

3.2.1 水质采样点的布设

园区内种植灌溉水为水库水,畜禽饮用水为自来水,加工用水为自来水,取样点分别设置在大棚、养殖场、屠宰场。

3.2.2 水质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2。

3.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3.3.1 空气采样点的布设

通过对园区实地勘察,结合园区功能区布局,确定在沼气厂内侧和畜禽养殖场内侧各设1个空气监测点。

3.3.2 空气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空气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3。

3.3.3 监测时间与频率

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的监测时间为2011年7月5~6日。监测频率为:每日采样4次,时间分别为:8:00~9:00;11:00~12:00;14:00~15:00;17:00~18:00,每次1h,2个点同步进行监测。

3.4 环境监测结果

(1)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4。

注:a为一类控制指标;b为二类控制指标。

(2)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5。

注:a为一类控制指标;b为二类控制指标;带“<”号为最低检出限,按其值的一半参加评价。

(3)大气监测结果,见表6。

注:a为一类控制指标;b为二类控制指标。

4 评价方法与结论

4.1 环境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环境评价采用以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为主,综合污染指数法为辅[3],评价标准见文献[4]。

(1)单项污染指数。

Ii=Ci÷Si

式中:Ii-污染物i的分指数;Ci-污染物i的实测平均浓度;Si-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

(2)综合污染指数。

Ρ=(Ιi2+Ι2max)/2

式中:P-综合污染指数;Ii-平均分指数;Imax-最大分指数。

第一类为严控的环境指标,如有一项Pi大于1时,则判样品所代表的区域水质质量不合格。第二类为一般控制指标,如有一项或两项Pi大于1时,则须进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但综合污染指数不得大于1,否则判样品所代表的区域水质质量不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全部所检项目的Pi均不大于1,则不继续进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判定样品所代表的区域水质质量合格。

4.2 环境监测结论

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土壤、水质、环境空气各污染物单项分指数均未超过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4]中环境质量各指标限量的要求,可以满足生产绿色食品对农业环境质量的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的农业环境现状调查和农业环境现状代表因子土壤环境、灌溉用水、畜禽饮用水、加工用水和环境空气的监测,可以得出结论:克拉玛依市三达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农业环境现状各要素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达到了生产绿色食品的农业生产环境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了解农业环境现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展效益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机遇,企业必须保护好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结合高新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保证其农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

摘要:以标准NY/T1054-2006为依据,确定了对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的环境调查内容,建立了园区环境监测方案,通过对园区农业环境要素:土壤、种植业灌溉水、畜禽饮用水、农产品加工用水和环境空气的监测评价,结合环境调查结果得出结论:三达生态型现代农业园农业生产环境达到了生产绿色食品的环境要求。

关键词:农业环境,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农业大词典[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193.

[2]李好琢.我国农业环境现状与保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学,2011(12):266~2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1054-2006,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发展绿色农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篇8

一、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 现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 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 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建设生态文明客观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工业文明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同时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导致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主要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 人类消耗甚至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衰竭的困境;另一方面, 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生态, 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摆脱发展困境, 世界各国都在反思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弊端, 逐渐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且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部署。从当前来看,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 它不仅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更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首先, 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支撑,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必然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 绿色农业强调以生态为基础,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提供的是绿色产品, 倡导的是绿色消费, 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善土壤质量和利用生态机制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也就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 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最佳现代农业模式, 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在我国, 发展绿色农业不仅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绿色农业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 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主导, 发展绿色农业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 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农业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 发展绿色农业, 能够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绿色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点, 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绿色农业是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不仅为建立起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而且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要求确保资源安全, 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这就会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绿色农业的最终产品是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 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 都要实行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这必然推动绿色农业相关技术的进步, 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 发展绿色农业还有利于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发展绿色农业, 有利于引导广大公民全面认识农业, 正确认识绿色产品, 自觉进行绿色消费, 带动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这必将对我国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的人力支撑。

再次,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 实现了由高度依赖先进工业装备和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转变, 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选择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

最后,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为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是一种投入较少而收益较大的产业, 可以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积极倡导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作用, 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渠道;绿色农业强调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 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不仅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 而且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这必然对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的共识,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目前, 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不足、观念滞后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此, 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 普及绿色农业知识, 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的共识, 增强各级政府、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广大消费者认识化学农业、“黑色农业”的危害, 认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国情, 自觉拒绝污染和不安全的食品, 增强绿色消费的观念, 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和行为。通过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其次,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农业是一种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 离不开各绿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区, 比如黑龙江、湖南的水稻生产和加工, 内蒙古的乳品和牛羊肉生产与加工, 新疆的葡萄和番茄生产与加工, 江苏、浙江、福建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等。这些省市区具有发展绿色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优势, 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优势, 建好当地的绿色农业科技实验和示范区,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大力促进相关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示范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带动全地区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 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绿色农业, 建设生态文明, 都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农业相关投资政策, 把绿色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投资的重点,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 为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根据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 结合我国实际, 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主要应集中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公共财政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 并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将研究重点转向绿色农业, 加快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投资或补贴,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则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公共财政对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资金扶持, 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另外, 我们还要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 增强生态功能,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三是大力扶持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培训, 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农民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 而当前我国广大农民不仅缺乏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和了解, 更没有掌握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相关技术, 因此, 应根据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及其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提供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 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 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 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促进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文明,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

[2]孙火喜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3期

[3]杨兰根张爱民郑立平:《绿色农业及其发展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5期

[4]张秉福叶海芹:《试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误区与对策》,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5]刘伟明:《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世界农业》2004年第8期

浅淡忻州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优势,问题

生态农业就是“未来农业”, 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主要吸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 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 又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 提到了国家战略性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高度,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忻州市作为农业大市,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托之一, 无疑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 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 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 为了保持粮食增产, 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 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 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 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对于全市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忻州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忻州作为农业大市, 发展生态农业优势非常明显。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光热资源充足, 生物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土地资源较为宽裕的特点。在全市的农业用地中, 耕地面积比重较大, 在148.5×104 hm2农业用地面积中, 耕地面积为64.7×104 hm2, 占到了44%, 而园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小。耕地中, 旱地面积达50×104 hm2,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近77%, 旱坡地比重较大是忻州农业耕地构成的显著特征。近年来, 忻州市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中,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生态、观光旅游和高标准示范园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既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又可以使旅游产业得到良性发展。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定襄凤凰山生态植物园景区, 年营业收入达到1 600万元, 其中农产品销售800万元, 年实现利税120万元, 年上交税金173万元;占地114.4 hm2的保德繁庄塔高新农业示范园, 项目投资1亿元, 年产值将达到4 000万元, 利润将达2 500万元;宁武县现代工厂化育苗温室位于县良种场“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年可实现种苗收入2 500万元。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 但在发展典型的同时, 忻州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土壤肥力水平下降, 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 品牌产品不多、推广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中存在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 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等难题。近年来, 忻州市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 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1) 广阔的石质山区宜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到处有山地, 就是少林木, 而且原有的国有林、集体林也在萎缩。全市山区有宜林地66.7×104 hm2以上, 但大多数是荒山秃岭及稀疏草灌植被, 一直沉睡着、闲置着, 基本无人问津, 无人去承包、去造林。 (2) 广阔的黄土丘陵宜林、宜果、宜牧地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开发利用, 反而是农垦过度, 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丘陵包括荒山荒沟面积也在66.7×104 hm2以上, 但均以农耕为主。虽然酥梨、核桃、红枣、海红果、仁用杏等是这些生态区域的优势品种, 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治理也不普遍, 只是在退耕还林项目区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 (3) 广阔的盆地平川宜农宜耕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大、养殖业小, 大量的玉米等秸秆资源白白浪费, 焚烧成灾。没做到种养结合, 使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单一, 为了高产高效, 便依靠大量投入化学物质, 致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3 建设绿色生态忻州应该做好的大文章

3.1 围绕生态产品, 做好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 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 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 为了保持粮食增产, 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 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 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从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 既绿化了荒沟荒坡, 保持了水土, 又可同时产出果、粮、畜等优质产品。忻州应打破部门分割, 大力推广林草、果粮、林药、林菇, 或利用各种林地及果园, 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的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新模式, 既能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又能产出绿色品牌产品。

3.2 围绕农业增效, 做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大文章

从2006年起, 忻州市观光农业点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大大小小77个, 观光旅游农业收入超过13亿元。忻州市是旅游区, 要借助旅游业, 对当地产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蔬菜大棚基地和核桃、杏、枣、梨等干鲜果基地,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技术, 建设特色精品果蔬采摘型农家庄园。建设集蔬菜产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农业示范基地。

3.3 围绕农民增收, 做好资本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大文章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篇10

秸秆和沼气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由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反应堆技术构成。

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蔬菜大棚内或者外缘建设小型沼气池, 产生的沼气除了炊事用能外, 可以在大棚内通过沼气灯或者沼气炉燃烧, (燃烧时间一般在冬季早6:00至9:00) 起到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作用, 沼液进行1:1.5稀释, 结合浇水灌溉和叶面喷洒, 沼渣堆沤形成有机肥料留作底肥, 起到杀灭、抑制病虫害, 改善土壤环境的效应。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大棚内种植行处南北方向开沟, 要求沟深30cm, 单行种植沟宽40~60cm, 双行种植沟宽60~80cm。沟内铺设秸秆, 撒入菌种, 覆土, 建成农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该项技术具有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温和气温、减少发病率以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四大技术效能。

2 配套技术及要点

秸秆和沼气相结合生态农业技术需要配套建设沼液稀释池、秸秆清洁池、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就是在每亩大棚外建设5m3沼液稀释池, 20m3蔬菜秸秆清洁池,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

适宜地区:秸秆与沼气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在蔬菜大棚、果园均可推广利用。要具备沼气技术工, 配备沼气服务网点, 建设区域有充足粪便、农作物秸秆。

技术标准:沼气池采用水压式钢筋混凝土圆柱型, 根据大棚地理位置, 选择合适的建池位置。为了保证冬季发效率, 最好在每亩大棚内侧山墙靠近前缘建设10~20m3沼气池, 进料口建在棚外, 便于投料, 水压间靠近稀释池, 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安装沼液滴管。

农作物秸秆反应堆应 (内置式) 技术上应注意5点:

1) 合理安排时间, 应在定植前10~15天完成秸秆反应堆建设。

2) 保证三足, 一是秸秆用量要足, 铺设干秸秆厚度在40cm左右, 大棚用秸秆量约为5 000kg/667m2;二是菌种用量要足, 大棚约为15kg667m2, 以菌种兑掺10kg/667m2麦麸或米糠, 加水8kg左右拌均匀予以稀释, 加水量以用手攥物料, 指缝见水珠但不滴水为准, 在20℃左右堆积24h;三是第一次浇水要足, 从棚内较高处将水灌入槽内, 达到秸秆吸水饱和, 上层土有水洇湿。

3) 沟的两端露出秸秆茬头, 要出槽10~15cm, 便于灌水、透气。

4) 覆土不宜太厚, 秸秆上面覆盖种植土15~20cm。

5) 及时打孔, 开始发酵后第四天, 顺着发酵沟以30cm一行, 20cm一个, 用12号钢筋打孔, 以穿透秸秆为宜, 以后每7天打孔一次, 一般要保证打孔3~4次。

3 效益分析

建设一个10m3沼气池需要投资在3 000元左右, 使用期限在15年以上, 秸秆反应堆需菌种、秸秆、开沟等费用在1 000元/667m2, 合计费用在4 000元左右。沼气池年产沼气380m3, 沼液20t, 沼渣6t, 年节约炊事、取暖、化肥、农药投入1 500元左右;秸秆反应堆为土壤提供有机肥, 节约肥料40%以上, 提高地温和棚温,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优质果率可提高20%左右, 实现增产35%以上。以大棚黄瓜为例, 沼气池和秸秆反应堆的应用, 年实现节支增收6 000元/667m2以上。

4 小结

沼气池与秸秆反应堆的综合应用是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资源化、生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和平, 何忠伟.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 2004, (3) :20-27.

[2]吴刚, 苏瑞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 (6) :665-668.

[3]林启才, 张振文, 曹意唯.一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应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 33 (11) :18-19.

[4]赵琦, 王守红, 孙坚勇, 等.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 2006, (5) :4-7.

[5]刘国胜.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研究及应用[J].甘肃农业, 2010, (8) :53-54.

[6]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向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 :1-6.

[7]白和盛, 张家宏, 王守红.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新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9) :29-30.

[8]冯慧来.”五位一体”无公害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及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1 (3) :17-20.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 篇11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将辽宁省分为四个农业生态区,通过对各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本区域主要农业生态问题的分析,从而确定了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布局。

关键词:区域 农业生态环境 整治工程布局

随着人口和环境的改变,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态功能逐渐降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辽宁省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受地形、地貌、土壤、植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比较复杂。本项研究主要依据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资料,经综合研究评价,将全省分为四区:辽东山地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沿海平原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中部平原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通过全面掌握各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特点,结合各区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对策和工程布局,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辽东山地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

(一)区域范围与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包括抚顺、本溪的全部,丹东的凤城、宽甸,铁岭的西丰,鞍山的岫岩,营口的大石桥等6市10县(市)。本区自然景观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处长白山余脉,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区域。本区属于温带湿润性气候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为全省最高。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状态良好,植被条件好,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是辽宁省中部平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也是全省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区是全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为大伙房水库、观音阁水库、汤河水库、桓仁水库等数座大中型水库的集水任务。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天然林减少,低质林增加,防护林比例小,中幼林比例大,森林结构失调,防护功能下降,林种结构不够合理,森林病虫害加剧,水源涵养能力受到影响;超坡养蚕栽参,不合理矿产开发,山林植被遭到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致使水库淤积加快,水文调蓄功能受到影响;降雨集中,大雨、暴雨时有出现,洪涝和泥石流危害严重,无霜期较短,气候寒冷,常有冷冻害发生。区域内的抚顺和本溪两市的工业及矿山开发对区内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三)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布局

本区是我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这里的水源关系着辽河平原大中城市群饮用水、经济发展用水以及地区农业的发展用水,整治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供水安全和不断提高供水能力。其次,本区是我省生物品种相对集中的地区,保障生物多样性是仅次于保障供水安全的土地整治任务。

根据整治方向任务,本区整治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要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原则的前提下,一是开展绿色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本区耕地基本保持着绿色土地的属性,为绿色食品、绿色药材、水果、山野菜、食用菌、经济动物生产以及生态旅游业发展保持了土地环境条件;二是实施生态资源培育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要优先支持生态资源培育,推进林地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林地质量;三是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沿海平原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

(一)区域范围与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包括大连、盘锦全部、丹东的东港、营口的盖州、锦州的凌海和葫芦岛的兴城、绥中等6市11县(市)。区域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气候条件较优越,降水量较高,受海洋影响气候较温和。受自然条件影响水资源有限,大连虽然开发了碧流河水库以及引碧入连等水利工程,淡水资源紧张依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其次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为支撑城镇发展。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来自本区的辽河油田、绥中电厂、港口,以及区内的城市和城镇工业、生活排污、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污染,加之其他三个分区的大部分污染的水体,随几大河流经过本区后入海,造成本区及近海海域的水体污染严重,个别海域的重金属、COD超标,近海资源减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淡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量开采,多处产生海水倒灌和海岸侵蚀等问题。人多土地少、耕地少、淡水少,农业面源污染居高不下,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自然生态空间比较狭窄。本区城市和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城市和工业用水量较大,挤占农业用水越来越严重。

(三)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布局

本区的整治应坚持经济开发与环境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以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山地丘陵地带要以培育生态资源和恢复森林为主,完善并提高生态功能;在农业发展方面,要重点支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节水型生态农业发展;支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

一是实施无公害农业区建设工程。《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辽南无公害农业区包括本区的大连、营口和盘锦三个市,本区的土地整治在辽南无公害农业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实施生态资源培育工程。生态资源培育配合强化封山育林,加大水保林与海防林建设力度,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三是实施沿海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重点开展区域为鸭绿江湿地和营口大辽河入海口湿地、大凌河口湿地等。

三、中部平原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

(一)区域范围与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包括辽阳的全部,铁岭的昌图、开原、调兵山、铁岭,沈阳的新民、辽中,鞍山的海城、台安,锦州的北镇、黑山等5市12县(市),土地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本区地形地貌以平地为主,是辽宁的粮食主产区。植物主要是农作物为主,区域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本区主要生态功能是生产农产品和支撑城镇发展。本区土地平坦,农业开发时间长,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污染等敏感程度较低。endprint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内流域河床淤积,沿河盐渍化和沙化较重,并伴有洪涝和盐碱,土壤侵蚀较剧烈,本区西北部受其北部的科尔沁沙地风沙的影响,易发生沙化和潜在沙化。冬春作物休闲季节,土地裸露,土壤流失严重。中部冲击平原低洼易涝,农业面源污染居高不下,土水环境容量下降。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自然生态空间比较狭窄。本区大中城市密集,工业发达,人多水少,城市和工业用水量较大,挤占农业用水越来越严重,而部分市、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漏斗不断扩大。乡镇企业和畜牧养殖业污染也较严重,均呈上升趋势。

(三)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布局

本区是辽宁大城市和工业的集中区,环境欠账较多。同时又是农业的核心区,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整治应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以建设高产、稳产、高效基本农田为重点,保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三是大力推进土地复垦,修复生态环境;四是开展污染土地整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保障优质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中低产田的等级;二是实施农田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开展柳河、绕阳河流域综合整治,加快湿地恢复,提高土壤盐渍化和沙化防治能力;三是实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在提升对城镇工矿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面源污染的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大力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创造节水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

四、辽西低山丘陵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区

(一)区域范围与生态环境特点

本区包括阜新、朝阳的全部,锦州的义县,沈阳的康平、法库,葫芦岛的建昌等5市11县(市),土地面积401万平方公里。区内西部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相间分布有河谷平地。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地沙化,土质瘠薄,植被稀疏,森林质量低劣,草场退化,林草水土保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沟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土保持,抗御水流侵蚀的能力极弱。东北部以丘陵地貌为主,分布着大量沙丘和沙地。土壤以沙壤土为主,相间分布着黑土等其它土类。植物群落退化比较严重。降雨量在全省最少,蒸发量在全省最大。区域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质量较差,风沙危害在全省最重。受科尔沁沙地的影响,本区由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600km的狭长地带形成了我省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本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农牧交错带,干旱少雨,土地沙化严重,土质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受自然条件和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造成森林质量低劣,草地面积锐减和退化,林草生态功能下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沟侵强烈,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矿产无序开发,破坏了土地资源,恢复废矿场的难度较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三)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布局

一是坚持水土流失整治。本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生态建设任务。虽经数十年治理,改善环境的路依然漫长;二是坚持实施土地荒漠化治理。本区的沙化土地治理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长期任务,不仅是影响本区生态环境的土地整治工程,而且是影响辽宁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大土地整治工程;三是坚持废弃土地复垦。本区的废弃土地集中,规模较大。虽已集中投入资金复垦,但依然有大面积待复垦土地的生态条件非常脆弱,且采空区也陆续出现塌陷,土地复垦是本区仅次于土地沙化整治的长期任务。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技术工程和生物工程并举,在封山育林育草的基础上,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为骨干,增加水保林,提高林地质量,促进植被恢复;二是实施废弃土地复垦工程。加大阜新、北票等资源枯竭型废旧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三是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是本区土地整治长时期的重点工作,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四是实施沙地治理工程。在封山育林育草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灌木林和混交林,完善林网,就地封沙,遏制沙丘南移,构建防风挡沙绿色屏障。

参考文献:

[1]李忠昌,杨喜俊,李铁民.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代生态农业》,2010.Z1

[2]刘伯超,唐凤德,张连辉.辽宁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相关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渤海大学,2013

[4]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4

[5]王业青,周青,张光生.农业生态环境敏感性地域分布及整治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6.12

[6]敖世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探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生活》,2014.04

[7]马永年.环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农业科技》,2004.02

[8]叶延琼,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重庆环境科学》,2002.01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12

1 生态农业发展的演进

目前,南宁生态农业已经形成由单一农作物种植向多种农作物种植发展的模式,由单一养殖向复合养殖发展的模式,由单纯种养向立体化种养发展的模式。

1.1 由单一品种种植向多品种种植发展

这是一种复合型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它以种植一种农作物为主附加种植其他农作物。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稻田延伸种植模式。以前,南宁乃至广西水稻的传统种植基本采取一年两熟制,收割完晚稻后就留田闲置过冬。后来为了提高稻田的种植效益,南宁农民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稻田种植蔬菜、玉米、红薯及冬菇和绿肥等农作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②旱地套种模式。南宁市由六区六县组成,耕地面积为61.79万hm2,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旱地里单纯种植玉米、红薯、木薯等农作物,效益不高。套种农作物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实现了在玉米地间套种红薯、绿豆、黄豆、西红柿、辣椒、桑苗等农作物,在木薯地间套种花生、红瓜子、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在甘蔗地间套种绿豆、花生、西瓜、辣椒、香茄、食用菌、黄豆、烤烟、粟米、冬绿肥等农作物。例如,宾阳县大桥乡连明村农民在甘蔗地间种早熟花生,亩产花生75 kg,亩产甘蔗7.62 t,甘蔗比不间种增产1.62 t。③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南宁市有相当一部分耕地是丘陵或山区,非常适合种植果、桑、林,在这些果林地间还可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例如,在荔枝、龙眼地间种菠萝;在杉木林地套种木薯、红瓜子;在林木地种喜荫、湿的药材如砂仁、鸡骨草等。例如,马山县古零村弄拉屯农民推行“山顶封山育林,山腰栽果种药,山脚生产粮食”的立体综合经营模式,就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由单一养殖向多种养殖发展

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一种家禽或水产品为主,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同时养殖多种家禽或水产品。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鱼+鸭”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养鱼的池塘里放养鸭子,利用鱼塘的水给鸭子进行习性活动,利用鸭子排出的粪便可以饲养鱼,从而获得鱼和鸭的双重养殖效应。②“禽+鱼”混合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鱼塘的上面搭棚进行家禽养殖,形成禽鱼混合模式。例如,南宁的一位农民开创了“鱼、鸡、鸭、果”经营模式,即在鱼池养鱼,鱼池上搭棚架养鸡、鸭,用鸡、鸭粪喂鱼,鱼池边种果树,塘泥肥果,年总收入达2万多元,纯利超万元。③庭院楼式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楼房盖在养殖池的上面,楼上供农户起居生活使用,楼下是猪栏或鱼塘,供养殖使用。这种模式多见于山区农户或远郊农户。

1.3 由单纯种养向立体化种养发展

这种模式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禽或水产品按一定方式配置形成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稻田立体种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乃至广西推广稻田立体种养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早稻+晚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南宁市宾阳县的垄稻沟鱼等,又如南宁市横县、宾阳等县城郊区一些农民在保水田实行田基栽桑种菜,田里种稻、育鱼苗、栽莲藕。除每亩可收获稻谷500~600 kg外,还增加了桑、鱼、藕产品的收入,产值比单一种稻大大提高。②“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以庭院、果园等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舍、厕所、果园四结合工程,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并突出创建种植和养殖两大产业的生态农业模式。③“猪+沼+果+灯+鱼+捕食螨+生物有机肥”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猪+沼+果”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形成的,它的关键是通过增加生态链和延长产业链的接口技术,带动、提升并形成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④“猪+沼+菜+灯+鱼+黄板”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沼气池将猪粪发酵,将产生的沼气作为生活燃料,沼渣、沼液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这种模式既合理处理了人畜粪便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开发了优质清洁燃料,也为蔬菜、瓜果生产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2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南宁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标志是在第二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获得了“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但是,要把南宁的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推进,困难多,问题突出。

2.1 短期效应思想束缚

生态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链防治病虫害、间作套种、轮作免耕等方法进行生产;使用绿色饲料养殖畜牧,使用绿色兽用药品防治疾病,这可能会在短期内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风险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当然,如果提高有机农产品销售价格,可以增加农民的有机农产品收入,弥补农民因发展生态农业所造成的损失。但从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了解到,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价格1倍以上,导致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不乐观。而就南宁乃至广西来说,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发展生态农业后的农民经济收益和风险问题,是南宁乃至广西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难题。

2.2 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南宁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未达到这个目标,有些地方甚至仅仅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来发展经济,难以获得高经济收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落户南宁后,既为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新的挑战,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其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此外,随着南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占用土地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持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已经成为困扰南宁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宁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从技术层面来看,尽管中国生态技术发展较快,但具体到县份还很难落实到位,原因是县份的技术应用不足、推广力度弱、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经营层面上看,没有形成规模化,“生态农业户”比较突出,“生态农场”有待发展。由于生态农业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远没有显现出来。

2.3 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田水利工程、能源、国土整治、环保等多个领域,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省外的一些省政府所在城市,一般都设有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的投入都在百万元以上。而南宁由于地属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远比不上兄弟城市,再加上需要照顾一些贫困县的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极大,资金的短缺导致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对生态农业的服务和能力建设。目前,南宁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此外,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意愿不迫切。要全面动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并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就要重点解决能力建设的问题。

3 深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南宁市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确保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绿色南宁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市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只有正确认识生态农业,才能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南宁市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市民的生态农业意识教育,提高市民对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改革措施来抓。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显而易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列为我党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目标。而目前强调的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抓好。二是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因为生态农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江河水质的提高和河道两岸的绿化,生物植被的保护和山体水土的保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市民起居生活的环境优化,减少空气污染和杜绝雾霾天气发生等,都可以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当从这些环节入手抓好生态农业建设。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利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开展环保知识、生态道德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宣传及普及,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正确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3.2 构建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从生态农业发展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目前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小农经济”的模式,尽管有些涉农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农+贸”发展模式,但总的说来,生态农业的产业链还是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影响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根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来自加工转化,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法国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汽车工业的两倍。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程度在90%以上,而中国仅为20%~30%,南宁市的生态农产品加工程度也不是很高。

针对南宁生态农产品加工率低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和延长生态农产品加工链条,以此提升生态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价值。例如,特色农产品香蕉,除了要继续提升传统的香蕉片加工能力和规模外,还可开拓“香蕉粉”的深加工。香蕉粉被誉为“植物奶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宜食宜药,既可直接泡饮,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其他食物如奶粉、饼干、冰激凌及一些保健品中,且保质期长、色香味不变,深受日本、北美、西欧市场的青睐,国内市场潜力也很大。因此,南宁应考虑在香蕉主产区设立加工厂,通过将香蕉加工成香蕉粉,一方面可以提高香蕉业的附加价值,实现香蕉就地升值,提高相关企业利润和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就地消化大量的生鲜香蕉,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减少香蕉滞销事件的发生。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运作的背景下,南宁要将生态农产品加工业链条拓宽地域视野,延伸至东盟各国。例如,制糖、烟草加工、禽畜水产品加工及淀粉、酒精加工等,都可以延伸至东盟各国,形成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

3.3 加大发展生态农业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需要。一是可像其他省份城市一样,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生态是一种资源要素禀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配置好生态农业这个经济资源。三是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逐步将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将农业投融资业务与农业保险结合起来,探索对生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担保贷款项目实行“先保险、后支持”的扶持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银行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的融资方式。建设“农业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生态农业项目”融资模式,创新反担保方式,建设“农业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融资模式。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才能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谢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J]。生物学教学,2011(7)。

[2]王文震,甘永萍,周莹婷。南宁市城郊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6(3)。

上一篇:火灾痕迹物证下一篇:生物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