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共8篇)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1
摘要:随着农业多功能化发展趋势的逐渐深化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得到较快速的发展,并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现代农业的深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能够利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休闲农业持续稳性发展,本文对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进行探索,从其内涵、要素、构建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类型,农民可通过观光、采摘、休闲等服务渠道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城市居民可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过程体验田园生活、领略自然风光,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丰富城市居民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其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各主体间的联系以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为主,按照预先指定的运行规则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发挥,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休闲模式和农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休闲产品为依托,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其具有多元性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地域性和生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现代农业理念作支撑,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推广的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现阶段通常将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划分为以下两种要素:
(一)经济要素
此要素包括休闲农业服务的消费者、开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民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政府部门,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的发挥以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前提,而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做动力;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对产品、活动多样化、真实性提供保证,例如农家乐产品;中介组织参与使消费者与休闲农业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协调等缺陷得到弥补,例如旅行社的介入;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主体关系等,需要政府提供保证。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参与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农民以农业劳作型休闲活动、农家乐休闲活动等形式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简单的模仿行为,使消费者体验、参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可能;参与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专业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以及区域休闲农业市场评估等,对开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并结合调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确定,集中建设规划内容,开展以休闲农业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活动等;地方政府既是休闲农业开展的参与者,又是其发展的引导者,其使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风险缩减,而且生态、社会效益更突出。
(二)生态要素
此要素主要包括物种、时空布局、食物链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展要求其物种不仅要满足地理环境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环保、观赏、高效、医疗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性能,其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成败;物种的整体层次性决定休闲农业时空布局的结构同样要具有休闲、观赏、多变等特点,以此满足物种结构规划的要求;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通过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而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环节和企业、政府、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食物链作保证。
三、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基础环、增值环、支持控制环三部分构成,前者主要指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产业结构和消费对象,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可视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态环境调节者、次级消费者、重要参与者,通过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可以推动基础环实现物质循环。增值环以休闲企业为核心,增值环的发展需要在自身结构完善的同时与基础环理想衔接,现阶段两者衔接的形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农业观光型、农业示范型、农业劳作型、乡村居民型、乡村民俗型、乡村商贸型,两者的衔接可以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而休闲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可以在保证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推广宣传、组织营销等工作持续进行,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后者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其不仅可以为前两结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而且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在正常运行失灵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缩减,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潜在发展规律提供主动性的支持。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主体的任何结构,否则都难以保证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创收等目标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已经受到现代居民的认可和喜爱,其具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随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彭妮,姚永鹏.构建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50-54
[2]彭妮.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3]钟植一.复合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方法探寻[D].重庆:重庆大学,2013.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2
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 其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 例如其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 各主体间的联系以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为主, 按照预先指定的运行规则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发挥,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休闲模式和农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其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休闲产品为依托, 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其具有多元性的发展目标, 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地域性和生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现代农业理念作支撑, 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深化推广的过程中, 对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现阶段通常将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划分为以下两种要素:
(一) 经济要素
此要素包括休闲农业服务的消费者、开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民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政府部门,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的发挥以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前提, 而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规范化、系统化、 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做动力;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对产品、活动多样化、真实性提供保证, 例如农家乐产品;中介组织参与使消费者与休闲农业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协调等缺陷得到弥补, 例如旅行社的介入;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主体关系等, 需要政府提供保证。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参与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农民以农业劳作型休闲活动、农家乐休闲活动等形式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简单的模仿行为, 使消费者体验、参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为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可能;参与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 通过专业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以及区域休闲农业市场评估等, 对开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并结合调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确定, 集中建设规划内容, 开展以休闲农业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活动等;地方政府既是休闲农业开展的参与者, 又是其发展的引导者, 其使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风险缩减, 而且生态、社会效益更突出。
(二) 生态要素
此要素主要包括物种、时空布局、食物链三个方面, 休闲农业的开展要求其物种不仅要满足地理环境的要求, 而且必须在环保、观赏、高效、医疗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性能, 其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成败;物种的整体层次性决定休闲农业时空布局的结构同样要具有休闲、观赏、多变等特点, 以此满足物种结构规划的要求;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通过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价值增值, 而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环节和企业、政府、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食物链作保证。
三、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基础环、增值环、支持控制环三部分构成, 前者主要指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 结合各产业结构和消费对象, 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可视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态环境调节者、次级消费者、重要参与者, 通过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 可以推动基础环实现物质循环。增值环以休闲企业为核心, 增值环的发展需要在自身结构完善的同时与基础环理想衔接, 现阶段两者衔接的形式主要有六种, 分别是农业观光型、农业示范型、农业劳作型、乡村居民型、乡村民俗型、乡村商贸型, 两者的衔接可以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 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 而休闲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可以在保证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 推广宣传、组织营销等工作持续进行, 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后者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市场, 其不仅可以为前两结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而且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在正常运行失灵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缩减, 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潜在发展规律提供主动性的支持。由此可见,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主体的任何结构, 否则都难以保证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创收等目标的实现。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休闲农业已经受到现代居民的认可和喜爱, 其具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 随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是现代农业深化的有效途径, 所以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摘要:随着农业多功能化发展趋势的逐渐深化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休闲农业得到较快速的发展, 并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对现代农业的深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能够利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休闲农业持续稳性发展, 本文对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进行探索, 从其内涵、要素、构建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彭妮, 姚永鹏.构建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50-54
[2]彭妮.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11.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江西省;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江西省幅员辽阔、文化多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农业基础,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即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融于一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西省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拉动省内经济增长。
1 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纵观江西省内各个地区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实际,由于资源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发展程度。有的地区农业较为发达,而有的地区则旅游业比较发达,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特色资源不同,创设不同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基础扎实的地区,应该以休闲农业促动生态旅游为主,即以农产品为核心,着力于农产品开发。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打造多个特色乡村,结合当地的休闲和生态优势,对有特色农产品进行专业化经营,在建立本地知名品牌之后再发展生态旅游业。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应该采用生态旅游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弥补农业特色资源不足。该地区可重新包装农田果园、花圃苗田、动物养殖场等,让城市游客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乡村独有的淳朴气息,给予他们纯真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应该打造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地观赏游玩,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游客参与休闲农业消费,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针对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都不明显的地区,可采用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相互促进。例如,可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村生活中,吃住在农家、下田间干活等,让他们感受快乐;也可组织开展乡村游览活动,修建一些特色农居、土作坊或农事活动地等供游客观赏,使游客了解农业知识和技术,开辟一块游客种植场地,让游客自主进行耕种,在采摘时节请游客收获果实,如此增强游客的直观体验,促使游客到此地重复消费,从而推动本地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江西省应该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特点,明确优势和劣势,创新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2 江西省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偏中部,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利于动植物的生长,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加之政府的财政支持,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开发能力呈现连年上升趋势,省内出现了一批农业名品,如崇仁麻鸡、赣南脐橙、高安肉牛以及南风蜜桔等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江西省观光农业更是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除此之外,江西省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西省的建筑古香古色,人文环境极富特色。境内的千古第一村流坑、人间绝境上堡梯田、客家文化标志赣南围屋、婺源的李坑古驿栈等景观都广为人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同时,江西省还拥有着大量的红色资源,包括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永新三湾改编遗址、上饶集中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爱国教育作用和意义。以此为基础,本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观光农业,逐渐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交通网络,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如三清山田园牧歌、新光生态农庄、南昌凤凰沟度假村等,刺激了民众的农业旅游消费热情,提高了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述提及的这些天然资源和后天条件,都为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是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保障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来看,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已具备了联合发展的条件,各地各级政府应该引起重视,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本省的资源优势,形成全新产业链条。
3 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结合上文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3.1 重视创新,加强引导
协同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符合国家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是创新农业和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江西省政府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达成共识,清楚地了解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将其纳入到政府工作体系当中,明确协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其权责范围,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促发展工作。在生态农业旅游管理工作小组的主导下,各个农业及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其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大行业监管、监察力度,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进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江西省还应该在原有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完善,出台更多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扶植力度。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一套健全的政策体系应该包括资金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培育政策。其中,资金、税收、土地等系列政策都属于支持性政策,主要是给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或企业基础物质支持,刺激他们的开发和创新热情,促使他们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而价格和培育政策则属于引导性政策,主要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作出正确的定位和指导,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消费生态农业旅游,以点带面,通过典型示范的形式,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辐射范围。
3.2 强化管理,保护环境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强有力的管理下,才能持续、顺畅地进行下去。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要素,牵扯到农业、旅游、环保等众多部门,因此,强化管理、制定规划对促进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江西省虽已意识到了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加强了相关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产出效率不高。江西省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应该仔细分析各地的特色资源、交通条件、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在经过充足的认证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构建极富文化内涵和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保证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各地政府应该深化生态旅游的内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完善的行业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保护现已拥有的农业、旅游资源,明确各方职责和保护范围,实现动态监察和管理。政府应该始终秉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有效整合农业与旅游资源,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从而保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部门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实行动态监管机制,着力于景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环境。
3.3 完善服务,培育人才
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农业旅游也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式。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时期,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地区生态农业旅游接待能力,让消费者体验到高品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到此游玩、消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江西省需要加快对内、对外交通网络铺设速度,与周边省市浙江、湖南、安徽、广东等融会贯通,实现城乡路网无缝对接,增加停车点位,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自驾游需求。为了缓解节假日旅游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适度增多公交通勤次数,规范游客通行行为,尽量保证畅顺通行;软件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引导休闲农业主流地区改善通信、水电、食宿、网络等条件,为景区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增加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的吸引性。同时,政府还应该联合通信部、旅游部搭建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地区旅游资源以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及时发布、更新旅游相关信息,包括交通信息、服务信息、优惠信息、人流信息等,帮助消费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攻略,如此增强消费者的愉悦感。另外,人是服务主体,是兴业之本。政府职能部门还应该重视和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既懂旅游、营销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消费的过程,其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人才、餐饮人才、管理人才做支撑,政府应该引导生态旅游公司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备完善的人才,从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3.4 宏观调控,优化资源
在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推的引导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引导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健康协同发展。目前,江西省根据自身的资源现状,制定并出台了《江西省潘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森林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效保护了本省的生态环境。在江西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省要着力于经济生态融合发展, 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转变本省经济增长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打造生态文明省,这些都为江西省协同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政府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部署,以经济市场为导向,在原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此为前提,政府部门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各地区的特色休闲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并有效地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指引不同区域走特色发展道路,避免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出现,形成完整而且科学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链条。我省应该转变传统以采摘和观赏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到生态农业旅游中,不断深化和扩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内涵,打造休闲农庄、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等特色农业景观。例如上饶市田园牧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将红色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和古城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入口服务、民俗风情展示、农艺观览、木屋板块四个生态农业旅游区,独有的景观和人文吸引了全球各地游客到此消费。
4 小结
总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西省各地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构筑完整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作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希望以后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实际,提出更多有效建议和意见,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强,冉静,吉莉,何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3(02).
[2]赵丽宁,欧维新,逄谦.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02).
[4]张三丽.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之浅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01).
作者简介
李渊(1977-),男,陕西省渭南市人。现为九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营销。
樊春梅(1979-),女,湖北省沙洋县人。现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作者单位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篇4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南京市江宁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绽开 篇5
2012-01-浏览人数:277
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改造生态化„„四川省成都市的“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闻名全国。如今,南京近郊即将绽放自己的“五朵金花”——江宁区正在该区的谷里、江宁、东山、汤山、横溪等地全力打造“世外(世凹)桃源”、“朱门人家”、“秦淮农家”、“汤山七坊”、“石塘人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今年清明节前全面建成对外接待游客。
江南不能没有山水村落,江宁不能没有田园风光。三面环抱南京城的江宁不仅有先进的制造业、高科技研发和现代服务业,还有大片大片的灵山秀水、设施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以及环境优美的水村山郭。以“五朵金花”为示范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为城乡统筹奏响了淳美和谐的乐章,为都市人留下了魂牵梦萦的“诗画江南”。
“十二五”期间,江宁将发展“一村一品”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农家乐)示范村20个。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认为,江宁充分依托自然山水、村庄田园及历史人文底蕴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将农民的生活资料变成生产资料,助推了农民增收,保护了区域生态,满足了市民休闲,是落实南京“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发展方针的鲜活实践。
生态资源得天独厚都市农业规划先行
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乡村风情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业态,近年来各地风起云涌。江宁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
江宁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江宁毗邻南京,山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古村落古民居星罗棋布,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范经营、打造精品”的原则,该区经过广泛细致的调研,遴选出5个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的村庄“先行先试”,在今年 9月集中授牌:东山街道中前社区机场村、横溪街道甘泉湖社区后石塘村、谷里街道周村社区世凹村、江宁街道朱门社区直山村、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
都市农业,规划先行。规划根据各村文化、旅游、生态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谷里街道周村社区世凹村主要依托牛首山景区,以春季桃花赏玩为吸引点,着力创建“世外桃源”高品质农家乐示范村;江宁街道直山村将农村特有的生活元素抽象化、艺术化,打造一个田园生态旅游度假之地;东山街道机场村紧挨绕城公路,彰显秦淮河湾、百亩樟林、江南民居特色;汤山街道郄坊村保留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建设“纯净七坊”农耕文化享乐村;横溪街道后石塘村依托自然山水,创建“石塘人家”山水田园村。
融入自然彰显特色“五朵金花风情万种”
江宁“五朵金花”目标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区、街道、社区成立三级专门机构,规划、旅游、交通、建设、农林等部门通力协作,每个示范村给予500万元启动资金。区领导反复强调,示范村的整体风貌、民居风格应融入周边生态自然环境,彰显当地历史人文底蕴。规划部门上门指导规划衔接和交通道路布局,优化完善设计,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江宁都市休闲农业示范村纷纷“动”起来了。风景如画的牛首山西南麓,一片粉墙黛瓦建筑群坐落于山下,道路平坦、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游客流连忘返„„这就是谷里街道世凹村呈现的美丽画卷,村庄出新改造,免费培训“农家乐”经营户,半年内每月补贴农户2000元。汤山郄坊村根据历史典故,整合出郄坊七坊:油坊、酱坊、糕坊、面坊、豆腐坊、炒米坊、粉丝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江宁街道直山村建成5公里进村道路、1500米景区上山行人步道,布置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四大农家乐项目。横溪街道后石塘村和前石塘村“山水相连”。东山机场村最靠近主城,豪言打造“南京一流,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村”。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江宁不缺资源,一旦下决心投入、整治和包装,一片片水村山郭有如擦亮的璞玉,闪闪发光!”江宁区规划局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江宁对“农家乐”示范村实现“三清四改五通六化”,即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厕、灶、圈,通水、电、气、路、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挖掘文化重点解决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人畜混居等问题。村庄要有便捷的“黑色化”通道与高等级公路衔接。东山老鹅、谷里鱼圆、汤山插花羊肉等一批江宁美食摆上了农家乐菜谱。只待今年4月,莺飞草长、春暖花开之时,这绽开的“五朵金花”将盛装迎接四方游客。
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旅游农业趟出新路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五朵金花”,拉开了江宁发展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大幕。“十二五”期间,江宁全区建成20个高标准生态休闲农业(农家乐)示范村,利用各个村落特有的资源禀赋,有机串联该区丰富的农业园区和历史文化景点,在大都市近郊探索出现代农业、城乡统筹、绿色发展、农民增收新路径。
江宁区规划局负责人介绍,规划中20个农家乐要以“一轴六带”为核心,整合优化全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一轴”,汤铜路生态农业旅游轴心;“六带”,南郊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带—汤山森林、生态、温泉农业观光旅游带—宁杭公路农业旅游观光带—宁丹路林果花卉观光带—秦淮河民俗与农耕文化农业旅游观光带—沿江生态农业、新济洲湿地公园观光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空间结构体系。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6
第一章 项目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性质 1.1.4 项目建设地点
1.1.5 项目主要产品及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 1.1.6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1.7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1.1.8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1.1.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1.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国家有关政策 2.1.2地方政策发展规划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需要
2.2.2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2.2.3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2.2.4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农村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臵及区域范围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社会经济状况
3.1.4 项目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3.1.5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3.2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 政策环境
3.2.2 项目建设有较好的基础 3.2.3 项目位于新邵白云岩旅游区内 3.2.4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 3.3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 主要障碍因素 3.3.2 解决方案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 建设单位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现有产品 4.1.3 主营业务 4.1.4 企业制度 4.1.5 管理模式 4.1.6 人员结构 4.2 研发能力
4.2.1 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 4.2.2 技术依托单位 4.3 财务状况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5.1国内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5.2市场分析
5.2.1休闲业态市场需求分析 5.2.2牲猪市场前景 5.2.3肉蛙的市场前景 5.2.4市场供应分析 5.3竞争力分析 5.4项目经营策略
5.5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5.5.1 推销策略 5.5.2 营销模式 5.6 市场风险分析
5.6.1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5.6.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6.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6.2项目布局
6.3项目生产技术(设计)方案 6.3.1 项目技术总路线 6.3.2牲猪养殖方案 6.3.2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方案 6.3.3休闲渔业区设计方案 6.3.4农家乐服务区设计方案 6.3.5美蛙基地扩建方案 6.4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 6.4.1渔业区建设内容与规模 6.4.4观光果园建设内容和规模 6.4.5农家乐服务区建设内容和规模 6.4.6总体项目公共建设内容和规模 6.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依据 7.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7.2.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7.2.1.1渔业区建设投资估算 7.2.1.2牲猪养殖场建设投资估算 7.2.1.3美蛙场地扩建内容和规模 7.2.1.4观光果园建设投资估算 7.2.1.5农家乐服务区建设投资估算 7.2.1.6总体项目公共建设投资估算 7.2.1.7间接费用估算 7.2.1.8预备费用估算 7.2.2建设期银行利息估算 7.2.3流动资金估算 7.3 资金来源及筹措 7.4 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八章 财务评价 8.1 财务评价依据
8.2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8.2.1 销售收入估算 8.2.2 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8.3 总成本费用估算 8.3.1原材料 8.3.2 外购动力费 8.3.3工资与福利费
8.3.4折旧摊销费 8.3.5其它费用 8.3.6财务费用 8.3.7销售费用 8.3.8租赁费
8.3.9年经营成本 8.4 财务效益评价 8.4.1 盈利能力分析 8.5 不确定性分析 8.5.1 盈亏平衡分析 8.5.2 敏感性分析 8.6 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9.1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9.2 环境保护措施 9.2.1 施工过程环境保护 9.2.2 猪粪尿水无害化处理 9.2.3 生活污水处理 9.2.4 猪舍废气治理 9.2.5 病死猪处理 9.2.6 绿化美化生态环境 9.3 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 10.1 农业产业化经营
10.1.1 壮大主导产业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10.1.2 产、加、销、服各环节利益相联结 10.1.3 辐射带动作用
10.1.4 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提高情况 10.2 农民增收 10.3 其他社会影响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11.1 项目建设组织管理 11.2 项目生产经营管理 11.2.1 组织机构 11.2.2 劳动定员 11.3 技术培训 11.4 劳动保护 11.5 卫生保护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2.1 可行性研究结论 12.2 问题与建议 附表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明细表 2总成本费用表 3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
第一章 项目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巨口铺镇休闲生态农业开发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项目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湖南省新邵县巨口铺镇休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ZZZ 1.1.3 项目性质 新建.1.1.4 项目建设地点 新邵县巨口铺镇大石村.
1.1.5 项目主要产品及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
项目主要产品有鱼、牲猪、美蛙、水果及其它特种动物等,提供钓鱼、采摘、观偿、特色饮食等服务;达产期拟年产鱼100吨、牲猪20000头、美蛙100吨、水果600吨;日接待顾客能力500人次.1.1.6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新建100亩休闲渔业区、40亩养猪场、扩建美蛙养殖20亩、休闲果园1000亩、农家乐餐饮服务区20亩.1.1.7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第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61.5%,即1520.6万元,第二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38.5%,即953万元,并试运营.1.1.8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规模3520.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73.6万元,流动资金1047万元.业主自有资金和吸纳股金1520.6万元,申请政策性专项扶助资金2000万元.
1.1.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年均销售收入(万元)4461 年均总成本费用(万元)2781.4 年均利润(万元)1859.6 投资利润率(%)52.82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4.1 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8742.3 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年)5.1(含建设期2年)1.1.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该项目是新邵县休闲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建设项目.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及地方政府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新邵县休闲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为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而且项目承建主体能以项目为支撑,得以发展壮大.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等特点.该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各项效益指标均可接受,业主已为项目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建议上级对本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在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1.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效益对产品销售价格和经营成本较为敏感.建议项目承建单位,在项目投产后一定要加大产品宣传和营销力度,抓好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做到以质取胜.1.3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党和政府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
(2)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政策;(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5)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6)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国家有关政策
新邵县巨口铺镇休闲生态农业开发是根据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并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一个重要休闲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休闲产业及生态农业作为颇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早已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近年来党和国家把立体生态型的休闲农业等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钢要》(以下简称《纲要》)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中提出:“……要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促进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服务业标准化.”《纲要》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中提出:要“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开发休闲度假……,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
该项目也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是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结合的有效模式.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今世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文明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7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全面而又具体地阐述了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意见》着重提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食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2.1.2地方政策发展规划
自2005年5月以来,中共湖南县委、省人民政府和BBB市委、市政府就如何发展民用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召开了5次会议.在2005年6月24日召开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暨观光休闲农业会议上,领导同志强调要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并指出:经营休闲农业,仍属于农业经营范畴,是农村一产业的三产业化,因而强调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落实以下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政策.省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经过评估符合规划的重点休闲农业项目进行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对项目区及周围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和人员培训进行扶持.要求金融机构对休闲农业项目列入信贷扶持范围和相应的贷款计划,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二是税款政策.休闲农业本质是农业,应享受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规划和用地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其中小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地执行.《湖南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措施.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不论何种性质的龙头企业,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鼓励各类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经营主体的联合.要建立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区相适应的经营主体和产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规模养猪场、专业大户、租地农户、家庭农场、农业服务公司、产加销一体化等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组织.《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十一五”期间以循环经济为基本发展战略,规划以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生产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在全社会建立节约、环保、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广泛开展工业生态、农业生态、人文生态、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到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0%,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30%.作为一个规模农业产业项目,该项目完全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要求.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需要
休闲生态农业产业是对实现外交流的窗口,是传统农业与三产服务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农业一产业的三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新亮点.休闲生态农业利用休闲特性、餐饮娱乐、生态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是实现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体验的有效途径.它是将农业生产主体及其环境和休闲观光游憩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型态.休闲生态农业所表现的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业态和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新型式、新发展.休闲生态农业的出现为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延长了传统农业发展产业链.本项目实施可为全县发展农业新的业态和农村经济新型式将起到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2.2.2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看,休闲生态农业是将休闲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产业有机结合、是将集约经营模式和有限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是将传统农业和农林牧副渔大农业有机结合,这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的新型模式.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因此,本项目建设是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当地乃至全县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项目将较好地推动全县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展示出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发展方式.2.2.3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近年来,当地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和发展民用工业,转移了部分农村劳动力,扩大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但还很不够,依然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项目所在的巨口铺镇5.2万人,其中劳力3.6万人,在3.6万劳力中大约还有富余劳力1.5万人左右.2006年全镇农民年人平纯收入不足1500元.本项目建成后,将凭藉其新型的休闲生态农业产业业态而吸引大批客人,在该产业获得发展的同时,与之紧密相关的交通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农村二、三产业也必将获得显著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2.4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农村 本项目主要是吸引城镇居民来观光体验,将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城乡之间形成一个互为产品、互为市场的格局.这样可形成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社会之间的过渡带,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臵及区域范围 项目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大石村.新邵县地处湘中腹地,南抵BBB市、BBB县,东北靠涟源市,东南邻邵东县,西接隆回县,北靠新化县、冷水江市,位于东径111°8’-111°50’、北纬27°15’-27°38.全县土地面积1763km,人口75.1万人.巨口铺镇地处新邵县西南部,东接大新乡,南邻新田铺镇、小塘镇和隆回县高坪镇,西界迎光乡,北与龙溪铺镇毗连.离BBB市40公里,新邵县42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巨口铺,昔为通商大口埠,设驿铺,故名.明清时,是宝庆四大名铺之一.镇辖区域面积160.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77万亩,其中水田2.537万亩.全镇51个村﹙居﹚民委员会.项目地点位于巨口铺镇西北方向的大石村,离巨口镇政府6公里,迎光乡政府5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1000余人.3.1.2 自然资源情况
1、气候资源.项目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7.1℃,全年≥10℃天数246天,春夏季日平均气温高于20℃,全年活动积温5380℃,年降雨量1788毫米,年平均日照1475.5小时,无霜期285天左右,适宜多种动植物种养.2、水资源.项目所在地位于资江的支流——石马江的西
2岸、石马江畔.石马江流域位于新邵县西南部,属资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隆回县首望亭,经隆回高坪流径新邵县迎光、巨口铺、新田铺、小塘等乡镇.在大石村及其周边村的流程达3公里以上.大石及周边村水资源充沛,物产富饶.3、土壤资源.项目所在村总土地面积2.86平方公里,山地1012亩,有耕地面积1026亩,其中稻田953亩.土壤以河流冲积物、板页岩、石炭岩等发育而成,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1.5%—2.5%,PH值为中性或中性略酸.3.1.3社会经济状况
巨口铺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宝地”之称.境内有维尼伦石灰岩、铅、锌、金等大型矿藏.新邵县昆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建在该镇内,现年产黄金4000多两,约占全县年产黄金量的一半.镇内白云铺铅锌矿总储量在500万吨以上.加上独特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得当地经济比较活跃.项目所在行政村物产丰富.农业产品有稻谷、红薯、花生、油菜籽、茶油、烤烟、柑桔等,其中柑桔、油菜籽、茶油、花生等在当地稍有特色.近年来,项目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无核柑橘与生猪养殖,农业生产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3.1.4 项目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巨口铺镇不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境内有“宝庆十景之一”的白云岩风景名胜区、湘南道教圣地文仙观、关圣寨、大名山及田心温泉等旅游资源.白云岩古有“白云樵隐”之称,白云庵系宋代初所建,是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年游客如织;文仙观1996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为湘南最大宗教古建筑群,现保留有三座古殿,常年有各地宗教信徒前来膜拜;关圣寨座落在程井坳村,清咸丰九年(1859年)修筑,寨旁一石灰岩溶洞内清泉长流,夏日间常涌出红水,洞口昔时立有关帝庙,今有庙基石脚,附近现尚存部分清代建筑群;大名山为当地最高山峰,上有寺庙,是附近游客和信徒常去的地方;田心温泉位于大名山下,为碳酸钠型低温泉,药浴功能较好,服务设施齐全,年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项目所在地位于该旅游线路上,距最远白云岩8公里,距最近文仙观2公里.3.1.5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该项目是建立在业主规模养蛙的基础之上.业主现有的养蛙基地是经有关专家深入场地反复勘察、踏看、分析和比较,建在大石村境内(文仙山下),养蛙在此基础上扩建.同时养猪场、钓鱼池都建在蛙场附近,便于资源利用.休闲果园建在文仙山园艺场,离文仙道观仅1公里,有碎石公路通往项目养殖场地.项目村距巨迎公路(巨口铺到迎光的通乡油路)1公里,通过巨迎公路到S217省道仅6公里、距BBB市39公里,距新邵县城41公里.项目地与外界联系通畅.3.2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 政策环境
近年来,休闲农业已在我国部分地方发展起来了,并且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农业部在我国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要求强化扶持,典型引导,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政府立项补助,先建立若干示范点,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产品品牌的宣传,重点支持开展休闲农业的综合系统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摸索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和围绕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系列产品开发与服务内容范畴,逐步带动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政策支持是本项目建设的强大动力.3.2.2 项目建设有较好的基础
项目业主现自有美国青蛙养殖基地6亩,现协议租赁20亩场地扩建;已协议租有牲猪养殖场占地40亩,租赁适于渔业开发的改田河道100亩,拥有30年承租期园艺场一个,占地1000亩.业主在美国青蛙养殖、牲猪养殖、特种养殖及果树栽培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项目建设底气较足,尤其是具有充分的土地资源和可靠的技术.3.2.3 项目位于新邵白云岩旅游区内
新邵县白云岩旅游区是以白云岩风景名胜区为主体,并由文仙观、关圣寨、大名山和田心温泉等名胜古迹组成.白云岩景区佛教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白云岩旧时为宝庆BBB十二景之一,素有“小南岳”之称.白云庵、关龙亭、毗庐寺、白云樵隐等古建筑是一部历史“百科全书”.白云庵门依岩洞而筑,洞高2丈余,宽约5尺.据明代高僧大错(钱邦芑)在游记中记载,洞壁有天然的观音(普陀)像,系钟乳凝结而成,“眉目、手足毕具”.宋理宋宝祐年间(1253—1285)法号为宝鉴的游僧在观音像前坐化,于是“远近朝礼、山径乃辟”,使这里成为香火胜地.白云庵下方有毗庐殿,亦称毗庐阁,或称“中庵”.现上、中、下三庵,共有尼姑十余人,洞内有细泉水供饮用.游客和进香者常年不断,尤以秋日为盛.作为中国著名佛教胜地之一,多年来,佛、道二家将其当作既可隐居又可长生的神仙福地.我国佛教源远流长,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信奉佛教的居多,信奉佛教成为他﹙她﹚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观音诞辰、成道日和每年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等,各地香客络绎不绝地向白云岩佛寺顶礼膜拜,以至于佛寺前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不仅汇聚新邵、BBB的香客,而且还有冷水江、新化、娄底、涟源、安化等省内各地的善男信女,近年来外省来的香客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自2005年S217省道巨口铺镇白云铺村地段到白云岩风景名胜区的公路硬化后,白云岩风景名胜开发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游客的数量明显增多.2004年到2006年年底共接待旅客30万人,2006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日接待2500人左右.县内与白云岩景区一脉相承的还有白水洞风景区、资江小三峡风景区等,并与新化县的梅山龙宫、冷水市的波月洞等景区构成了湘中南的旅游圈.项目所在地就在文仙观景点下,距离白云岩景区也仅8公里,距白水洞仅47公里,距资江小三峡景区仅30公里,距新化梅山龙宫仅52公里,距冷水江波月洞景区仅45公里.本项目以生态农业与特种种养特色吸引休闲游客,对全县旅游景区起到较好互补作用.3.2.4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
项目区远离城市、交通主干道,附近没有工矿企业;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列的一级标准,灌溉水质量符合国家灌溉水质GB5084—89标准,生产用水有保证,地表水和地下水质清洁无污染,水域和水域上游没有对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土壤质量符合国家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土壤无污染源污染.项目区远离交通干道,周边没有工矿企业.大气、土壤和水质均无污染.项目所在地位于新邵县、隆回县、冷水江市的交汇处.距巨口铺镇政府6公里,乡村水泥公路贯穿于大石村和文仙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面是石马江河,修有胜利电站,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项目基地一面临河,三面环山,河水清澈,四季长流,环山繁茂,郁郁葱葱.整个养殖场座北朝南,冬暖夏凉,风景优美,是发展休闲生态农业的天然场地.项目所在地通过巨迎公路连接S217省道.通过S217省道,畅通于全县和全国各地.新邵县地处湘中腹地,位于BBB市、娄底市、冷水江市、涟源市等城市环抱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素有“湘中黄金宝地”之称.新邵县隶属于有700多万人口BBB市,位于BBB市区北面,县城新区大坪离BBB市区仅3km,并已纳入BBB百万人口城市规划.水陆交通十分便捷,207国道、217省道贯穿全境,35条县乡主干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湘黔铁路跨县而过,设有石泉铁路货运站和国家储备物资铁路专线货运站;资水过境54公里,一年四季通航;80米宽的蔡锷大道连通BBB市区,经蔡锷路上上瑞高速公路和BBB火车站只需几分钟,基本实现与BBB市区同城化.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开通,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从新邵到省会长沙240公里,只需两小时;到广东市790公里,只需要8个小时左右;已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邵怀(BBB—怀化)、常德、吉邵(BBB—吉安)、太澳(山西太源—澳门)高速公路均在新邵建有出入口,怀化经BBB连接京广线的铁路将把新邵、BBB融入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枢纽,区位、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县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3.3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 主要障碍因素
该项目建设主要障碍因素是资金缺口.项目建设单位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能够适应项目需要.但本项目实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缺口的矛盾将比较突出.3.3.2 解决方案
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项目支持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项目经营单位扩股,广泛吸纳员工的闲散资金,争取更多的股金参与项目的资本运作,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开源节流,杜绝浪费,减少非经营性开支,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缩短资金周转,加快资金回笼.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 建设单位概况 4.1.1 发展历程
新邵县休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新成立的民营企业,是建立在新邵县生态蛙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之上,以其经营业绩作基础.新邵县生态蛙业有限公司是由业主于2000年组建的民营企业.业主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望,毅然回到家乡,带领农民开展生态养蛙,通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的美国青蛙养殖场从小到大,公司目前主要经营范围不仅是养蛙,而且还有作为蛙生态链的牲猪、葡萄、柑桔和泥鳅等.美蛙产品销往BBB市、娄底市、湘潭市、长沙市,并远销深圳、东莞等地,现已成为新邵县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公司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的大石村,离S217省道6km,通过S217省道直接连接潭邵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通过逐年扩展,现有美国青蛙养殖基地6亩,承租改道河田100亩,承租乡农场一个,占地1000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战略决策感召下,公司果断决策,在现有基础上,扩展生态农业范围,改变农业产业业态,向休闲服务业发展.因此,项目将为发展休闲服务业、生态农业及循环农业起到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建立在新邵县美国青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基础的湖南新邵县休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有了较高的起点.4.1.2 现有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有肉蛙和种蛙,少量生产牲猪、葡萄、柑桔等.4.1.3 主营业务
肉蛙及少量牲猪与果品的生产与销售.项目建成后,产品主要方向有水产、牲猪、肉蛙、水果等,并提供休闲观偿、钓鱼、采摘、科普实践、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态等.4.1.4 企业制度
公司作为民营企业,以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符合WTO游戏规则、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一方面打破家庭式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另一方面公司从完善生产、人事、财务、营销、信息、产品开发等管理制度入手,建立了部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4.1.5 管理模式
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部门经理实行聘任制,从事技术性较强工种员工实行合同制,对从事简单操作的员工,根据生产需求招收临时合同工,实行按件计酬制.4.1.6 人员结构
已有员工12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6人.其知识结构为大专以上学历8人,中专学历4人,都是有实践经验的职员.根据项目需要,拟招收聘请一批员工,其中兽医师、园艺师及相关技术人员5人,兽医兽牧、动物营养、园林园艺等专业毕生的大中专学生10人,基本满足项目需要的技术力量.4.2 研发能力
4.2.1 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
公司不仅具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成立了科研开发小组,专业从事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攻关,狠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4.2.2 技术依托单位
项目建设以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为技术顾问.蒋志刚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博士导师;拟成立科研机构,加强与同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狠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4.3 财务状况
新邵县美国青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796.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577.21万元.2005年实现总产值268.14万元、利润73.90万元;2006年实现总产值352.99万元、利润116.5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9.22%,没有长期负债.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5.1国内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70年代休闲生态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国形成了各种专业的休闲农业区,如休闲果园、休闲渔业、特种种养观光、奇异农业、新型科技农业等,产生了各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有的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享受与城市商店里买酒不一样的自然乐趣.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加工的收入.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对外开放,让社会大众参与,于是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出现.休闲农业经过单一模式发展逐步向多类型经营,生态农业的内容也由生态体系具有的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的单一性向高科技、多角度和循环利用的集约化高效化立体化特殊化形态发展,纯粹的低效的农业第一产业形态特征已被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取代,产生的效益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形态形成的价值.目前全国各地拥有1000多家休闲观光农业庄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一些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如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山东枣庄石榴园,海南亚珠庄园等,项目独特、条件优越,不仅为人们拓展了更广阔的游览空间,而且为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据介绍,目前广东省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收入达到10多亿元.将环保、特色、科技与休闲结合起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生态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休闲生态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在建设发展和经营上,要注意体现休闲特色,突出农庄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显现其独特的风貌.5.2市场分析
5.2.1休闲业态市场需求分析
(1)从休闲生态农业的功能看.休闲生态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及特色农业产品等,为人们提供人们休闲观光与生活体验服务,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业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休闲生态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生态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由于这些功能,休闲农业开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社会也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迅速增长的趋势.(2)从城镇的迅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看.当前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达50%左右,美、英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80%;从国内情况看,2004年年底全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建制镇20312个,城镇人口4.806亿人,城镇化水平37.3%,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53%;我省现有城市29个,建制镇1055个,城镇人口为193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8%,城镇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1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1%左右;BBB市现有城镇92个,城镇人口143.09万人,城镇水平为28%.市政府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要达到42%,意味着要增加91万城镇化人口,如BBB市区人口要由目前60万人扩大100万人,市区面积要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我县现有建制镇11个,城镇人口10.07万人,城市化水平只有13.8%,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预测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将突破18万人,其中县城将超过1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2.4平方公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经济快速发展和良好的效益是伴随激烈的竞争才成就的,人们无不处于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正是这种原因促使人们在工作压力之余选择一面适合身心健康的消费方式,调节生活节奏、释放生活压力.旅游和到农村里去休闲成为人们调节生活、释放生活压力的首要选择;其二,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使城镇人隔绝与大自然的接触,而城市人的祖辈或本人就来自大农村,在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向往农村、回归大自然的“根”,钢筋水泥丛林越是隔绝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他们对农村的向往就越强烈.农村休闲生活已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其三,城市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迅速提高.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了1000美元,达到6000多元人民币,即接近中等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以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始由劳动型转为休闲型,用于吃、住、穿的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休闲便成为人们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人们的休闲时间也快速增长.周末双休、法定节假日、黄金周长假、带薪休假等的落实,人们的休闲时间只会越来越多.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也带来了文化生活和休闲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城镇居民开始走出城市,回归大自然,领略独具特色的乡间风情渐成时尚,对旅游的消费不断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旅游景观与农业生态景观的休闲果园需求增长上.本项目集休闲钓鱼、观光果园、生态农业、特种种养、农家乐服务及农村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举办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活动,迎合了城里人远离都市、循迹山野、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5.2.2牲猪市场前景
目前猪肉供应与需求的基本平衡被打破,阶段性和区域性供应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有关专家预测分析:这种状况在未来5年左右还难以改变.首先,国内中西部地区作为生猪的主产区,受传统习惯、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限制,仍以分散养猪为主,规模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在较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成为养猪的主流.而分散养殖利润空间较小,劳动生产率低,报酬并不多,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有时还要蚀本,市场竟争力较差,养猪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入结构受到严重的挑战.与打工收入相比,分散养猪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更多的劳力把外出打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中西部农村劳力潮水般的涌出,都跑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打工去了,许多农民家庭不愿养猪,也不养猪.过去养猪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而目前减少到50%左右,有些地方减少到30%以下.农村散养“大军撤退”,而规模化养猪又发展缓慢,这是近年来分散养猪总量大幅度减少、猪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专业化养猪的冲击下,更受市场对资源和劳力配臵作用,今后分散养殖的数量还有大幅度减少.为了环境卫生,也为了对养猪安全质量管理实行有效调控,各级政府将对养猪户实行条件限制,未能满足条件的不准养猪;那么受到限制将又主要是分散养殖户.这在客观上将限制中西部养猪数量的“扩张”和对市场供应的饱和.其二,东部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猪养殖场固定资产成本、水电价格、劳力价格和排污成本远比中西部地区高,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不少养殖场在前些年市场疲软的冲击下倒闭.特别是随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各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省市正在采取切实的措施,对城市内养猪场予以取缔,城乡结合部也不准养猪,农村养猪只准专业户养殖,不准散养,因而大大压缩了生猪生产规模,减少饲养量,其猪肉市场供应主要依赖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越来越明显的销区市场.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从生猪自养以立足基本自给,到主动开始放失自养并主要依靠调入是当前生猪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养猪业一个利好的消息.但国内生猪主产区争夺沿海城市等销区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加强生猪安全质量管理和流通环节已成当务之急.其三,随着近年我国有关畜产品进口关税从目前普通税率45%、优惠税率25%,下降到12%左右和关税配额将取消,国外猪肉及其制品进入我国明显增加,但国外猪肉制品虽有质量优势,但从价格因素考虑,由于其生产成本与关税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国人消费鲜肉的习惯,进口猪肉及其制品很难在我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反,由于国内生猪价格上的优势和加入WTO后国外关税的降低,国内冻结肉等肉食产品更多地进入国外,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猪肉大量进入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5.2.3肉蛙的市场前景
今年蛙价稳定上升,从2007年的4月份的15元、公斤上涨到了8月份25元、公斤,价格比去年同期高5-8元、公斤.而前几年6-9月的价格仅为9-12元、公斤.蛙价上涨原因在于,就湖南而言, 规模养蛙场很少,而且养殖一般存在这样的现象:行情好时一哄而上,你养我也养;行情差了,你散我也散.在过去的市场迭宕中,不少的养蛙户吃了苦头,所以近年来绝大多数农户不敢涉足于养蛙.我省的肉蛙很多是从江苏等地调.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蛙的供需又出现了求大于供的局面,市场价格也一涨再涨.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多年养殖蛙的经验,湖南蛙市价格基本是稳定的.只要合理养殖,结合高科技高效养殖,进一步降低成本.蛙肉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前景是非常看好的.5.2.4市场供应分析
本项目的“产品”是为游客提供休闲服务.在新邵,休闲农业项目早已进入实质性经营阶段,如休闲钓鱼、观偿果园等,但比较分散,经营机制不健全.例如,有的承包鱼塘的农户是被动地同意城镇和机关单位的人们前来鱼塘垂钓,缺乏配套设施服务和软件服务,这仅是休闲渔业的原始状态,没有企业的动作机制,服务项目非常单一,适应不了人们对现代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更缺乏品牌建设,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目前当地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进入休闲农业领域,从整体上讲,新邵县的休闲农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产业.BBB市休闲农庄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缺少名园、名果、名牌、名项目等,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休闲农业还处在自发无序的状态,有明显的盲目性.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馆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都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离专业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休闲农业的需要.5.3竞争力分析
项目建成后,将与新邵县乃至周边县、市休闲农业项目构成竞争态势,该项目将处于竞争的主导地位.(1)综合功能势在必行.鉴于目前新邵县乃至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刚刚起步,局限于单一的经营模式,规模小、服务档次低,迫切需要对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和结构进行调整.发展集种养娱乐于一体、生态与科技互相辉映的多功能、生态型休闲农业模式.实践表明:服务实体的服务功能越强,其吸引的消费者越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好.这在其他行业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项目运用生态和科技理念,建设集种养体验型、休闲娱乐型、山水生态型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模式,因而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2)区位优势.项目近期市场定位于湘中地区,尤其是BBB市城镇人口和中小学生、工薪阶层休闲,重点是双休日等节假日休闲.项目所在地距BBB市城区和新邵县城较近,交通条件较好,一天内可往返.故该项目吸引城镇游客休闲的区位优势较好.(3)与新邵县旅游景区的互补优势.新邵县旅游资源丰富,如白水洞景区,有迷人的溶洞、绝壁的奇观、高悬的瀑布等,令人流连忘返;资江小三峡景区,以河窄水急、山竣、景秀为千里资江之最;白云岩景区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多少年来佛道二家当作可隐居又可长生的神仙福地.本项目作为旅游业与农业项目的结合形成的新业态,对全县旅游景区起到较好的互补作用.项目正处于白云岩、文仙观及田心温泉的线路之间,形成了该旅游圈上的一个结点.由于内容的互补,将会受到游客的欢迎.5.4项目经营策略
品牌经营将自始自终成为本项目经营策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衣食住行、旅游娱乐、休闲健身、臵业购物等各种各样的消费活动,无不围绕着消费品牌而运转.这是第三产业市场不断发育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消费者选择这种消费之前无不看重经营者所创建的服务品牌.因此,本项目作为综合性多元化休闲服务业态项目,树立自身的整体形象、构造自身特色品牌是赢得消费者的最佳选择.本项目打造品牌的方法拟为:在定位于普通消费者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创意、优质服务等打造“内功”;通过公共关系、政治权力等营销技巧和形象宣传,打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注意开发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心理特性,提升附加值.在形式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核心产品和无形产品,树立现代整体产品概念,精心提供出迎合消费者心理的现代概念,用绿色消费和生态观光服务等概念引导休闲消费,创造品牌.5.5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5.5.1 推销策略
积极开拓市场.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对市场特别是将要拓展的市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产品主销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品要求、市场管制、销售渠道上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有的放矢.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价值观念、偏爱程度而引起的对同一产品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分成若干消费群,选择企业产品能最大程度上满足需求的买方.同时根据竞争对手产品的特色,针对消费者对产品各种属性的重视程度,强力塑造出企业与众不同的、给人以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注重开发人们对产品的心理属性,提升附加值.从现代营销理念考察产品内涵,既注重有形的物质属性,更要注重诸多无形的心理属性.树立现代整体产品概念(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摒弃单纯的物质产品观念.精心提炼出迎合消费者心理的现代理念,用生态理念来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商品与服务及基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的名称、用语、记号、象征、设计等各种方式的结合.品牌是能够体现一个企业及其产品与其他企业及其产品相区别的各种标志.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有利于消费者理解一家企业,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联想,从而形成的无形资产.品牌既是竞争产物,又是竞争手段.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历了产品、技术、资金、竞争后,已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因此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此本项目拟以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的营销策略,切实做好市场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工作.同时灵活运用公共关系、政治权力两种营销技巧.通过以上营销策略,可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建立企业网站、电视广告、报上宣传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影响面,力争3-5年时间打造出知名品牌.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在周边大中城市特别是广东、深圳、珠海等发达地区设立长期营销机构,靠质优、价廉、优良服务抢占市场.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对业务销售人员进行攻关推销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销售业务人员水平,同时不断从全国各地聘请精干的业务推销人员,壮大营销队伍,加大销售力度.5.5.2 营销模式
集中统一营销与专供直销.利用已经建立的海外关系进行出口销售.肉猪生产主要是满足广东等地的合同需要.特许经营与连锁直销.授权一些诚信守约的经营企业或经营户销售本公司产品,发展一批直销连锁店.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实现远程销售,节约交易成本.5.6 市场风险分析
5.6.1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市场风险.一是本项目产品市场预测的需求量大于项目的供应量.产品主要为广东等外地市场,一旦产品处于饱和状态,产品市场可能会受到冲击,造成项目产品滞销或价格下跌,从而出现项目经营利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项目目标确立的休闲生态农业产业达不到目标要求.由于失信于游客,导致客源流失,使经营处于不饱和状态.疫病风险.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规的防疫措施难以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疫病的发生,在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疫病的风险比分散饲养大得多,尤其如口蹄疫之类的烈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一旦发生必须采取扑杀销毁措施,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财务风险.项目产品属农副产品类,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项目收益影响很大或投资回收延长.因此,项目投资、产品售价、产量和经营成本等因素在项目实施和生产期间可能会发生某些不确定性变化,从而造成财务指标与上述分析产生变化.5.6.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实行订单化生产.充分利用公司前身经营养殖多年经营所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再结合国内外同行业的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生产优质的产品,并利用本公司在推广策划、销售渠道、销售管理及售后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实行订单生产,努力扩大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规避市场风险.推介创新,稳定客源.休闲生态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并非一朝一日可融入大众心理,业主只有在按照确定的规划目标和业态设计进行品牌打造,并枳极的不惜代价向城市居民推介,使该业态在消费者心理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游客被吸纳进消费圈子后,项目完全可凭借特色优质服务取悦于人,这样项目才可能稳定客源.科学防疫,谨慎种养.跟紧国家和畜牧部门提供的疫病情报,建立一套严密的疫病预报体系,平时不惜代价,以防为主,实施严密的防疫措施.如制度化的检疫消毒、卫生清理、疑病隔离、引种调运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程序操作,以防万一,确保安全.节源开流,统筹安排,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成本.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6.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作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目标,通过定向开发、集约经营为手段,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为支撑,按照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的要求,保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精密设计、充分到位原则;坚持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协调原则;坚持追求最大产出、突出生态特色、致力休闲服务、保持科技领先的原则;项目以创造四季休闲生态农业为主旨,谋求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面向广大居民和游客开放的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目标.6.2项目布局
项目布局分四大块组成.第一块为占地100亩的休闲渔业区, 选址于大石村狭长河田(70年代河道截湾而成);第二块为占地40亩的牲猪养殖场和扩建20亩的美蛙养殖场,选址于大石村1组皮湾地段.第三块为占地1000亩的休闲果园和特种种养场,位于文仙山园艺场;第四块为占地20亩的农家乐餐饮服务区,位于大石村1组河田顺向右岸地段.6.3项目生产技术(设计)方案 6.3.1 项目技术总路线
通过项目各个环节建立生产生态链和服务链,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牲猪产生的废弃物获取农家有机肥、沼汽能源和动物饲料培养原料.20000头猪的规模每年可产生上万吨的粪尿等物,通过收集处理,变废为宝:(1)用作果园生产有机肥料;(2)用于培养生蛆、蠕虫等,生蛆、蠕虫等是鱼和蛙的高蛋白饲料;(3)用于沼汽生产,提供清洁能源,供应服务区.通过种养和农家乐服务,形成一条内部供给和消耗的服务链,利用自产鱼、蛙和猪的优势,开发特色菜普,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口福”和品鲜的心理,使产品就地消耗,减少外销环节,降低成本.6.3.2牲猪养殖方案
(1)生产方案.采取“全进全出”的连续流水生产工艺,每周有40头母猪分娩,生产仔猪450头,断奶成活仔猪400头,每周上市肥猪392头,育成率98%,全年上市20000头,出栏率达180%左右.(2)技术方案.①猪种育种化:采用外来瘦肉型猪种三元杂交组合方式,以利产仔多、生长快、适应性强、饲料报酬率高、品质好.②标准化饲养:采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并实行无公害养殖;③先进的繁殖技术:母猪分批断奶,同期发情,满足全进全出的要求;④猪场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按周严格安排,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3)严格防疫措施.每栋栏舍门设立消毒池,消毒药水定期更换.生产区定期清扫消毒,每周一次.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处理,经厌氧、好氧和消滤或人工处理达标后排放.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制订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免疫程序表,按时实施疫苗接种和合理驱虫;进出场猪的人、车、货物、牲猪等必须经专职动物检疫员检疫合格,并出示检疫合格证后方可出进.坚持自繁自养原则,若需引种,必须到非疫区正规养殖场引调.﹙4﹚无公害养殖.做好病猪隔离及胎衣的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NY5030—2001标准,选择购买使用药物,加强对兽药投入品的监督.6.3.2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方案
(1)品种选择.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观光的需要,采取高位嫁接方式,部分嫁接市场前景好、又有一定观赏性的品种,造成一树多果的景观.如在温州蜜柑尾张的中下部,以较直立的侧枝为基砧,嫁接日南1号、国庆1号等早熟、特早熟品种;引进果园现缺少的、珍稀的、富有观赏价值的水果种类和品种,如石榴、银杏、梅、杏、火棘、枇杷、核桃、日本甜柿、金柑、杂柑,及与普通品种有互补性的珍稀品种,如葡萄的美人指、红提、黄提、青提等不同果色、不同果型的品种,拟引进100个品种,每个品种5-20亩面积,集中连片.(2)品种布局.拟设普通园、展示园、自采园、特种园等,并且园内还可以细分,便于观光和管理.如展示园可一部种植板栗、银杏、美国薄壳核桃等坚果类水果;一部可种植杨梅、柑桔等常绿水果;一部可种植葡萄、桃、李等不耐贮运的水果.(3)果园建设.按照1米宽、1.5米深撩壕,填入有机肥;修建纵横排(引)水沟,充分利用地表迳流水,按照每亩面积3立方米的蓄水池标准,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修若干个圆柱形积雨池,池壁用块石浆砌水泥抹面,池底用块石浆砌混凝护底;每个积雨池通过1米长的进水沟连接沉沙井,沉沙井呈圆柱形,直径1米,高2米,井壁用块石浆砌,并用水泥抹面,井底浇灌混凝土,同时修引水沟,引水沟连接进水沟通过沉沙井进入积雨池.(4)水果盆景.在休闲果园进园处建数亩盆景,体现“梨开二度”、“星火燎原”、“花果山”、“万绿丝中点点红”等主题,先景夺人,引人入胜.(5)建立苗圃.面积50亩,包括4个部分,多种良种采穗母本园,引进品种鉴定圃、砧木圃、苗圃.(6)果园通道.果园内游道1500米,宽1.2米,采用15厘米厚碎石基层,10厘米厚混凝土层,上嵌鹅卵石;行道树长度1500米,两内侧用金柑等矮小果树新品种密植作绿篱带,外侧用枇杷(常绿)与石榴(落叶树)交替相间栽种.(8)果树仿生栽培.春种百喜草,冬种紫云英等,与果树一道形成立体植被覆盖格局,又可作为果园肥源.6.3.3休闲渔业区设计方案
由于渔业区是由古河道改道而来,地势较低,岸基较好,因此可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只要在河田下游地段筑坝蓄水即可成塘,采用梯级拦筑,分区蓄水.两岸整修加固,并以杨柳、常绿果树等树种绿化,塘岸两侧保留5-10米隔离带,局部可用喂鱼青草绿化,两侧配以阴棚、停车线、钓鱼台等设施.渔业区通过渔业养殖出产水产品外,主要提供休闲钓鱼,游客局域捕捞.商品鱼种选择以家鱼为主.满足休闲钓鱼则根据鱼类的“好钓”习性选择鲤鱼、鲫鱼、青鱼等品种投养.由于项目主要方向是提供休闲活动,故可采用分区蓄水,多种类混合放养.渔塘面积大,管理任务重,须配臵一些先进的鱼塘饲养设施.在生产技术上主要注意鱼病的防治.6.3.4农家乐服务区设计方案
按可同时接待500人能力设计.农家乐服务区选址空阔地带新建部分设施,同时利用当地民宅为载体,与养猪场保持较远距离(500米以外).各种建筑设计与服务设施要求简洁明快,保留传统风格,突出农村特色.农家乐服务区包括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服务、农村生活体验等.设臵自助服务区,包括顾客自主餐饮、加工、酿造等,让顾客充分体验农村生活乐趣.同时,服务区内配臵影视、空调、网络等现代设施和开展现代娱乐项目,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乡土特色与城市特色融合.6.3.5美蛙基地扩建方案
在原有基础上扩建设养殖面积和规模20亩.业主从事该项目多年,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项目扩建后主要是对项目内功能分区进行调整与优化,增设标准温室800平方米.6.4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 6.4.1渔业区建设内容与规模(1)生产性基础设施.鱼塘总面积100亩,分区筑20*1*2立方米塘坝10道,设排水直径0.3米水泥管道500米,1平米阴棚钓鱼台500个, 守护用砖混建筑2处40平方米.塘岸整修600米.(2)公用工程设施.供电设施,绿化带长1500米,隔离带(含岸周道路、绿化和停车处)15000平方米.(3)生产设备购臵.大中型给排水设备4套,增氧机40台,投饲机30台;排污泵4台,饲料加工设备2套.育苗设备1套.(4)生产辅助设备或工具购臵.配料天平、测试仪、培养箱等.(5)种苗引进.6.4.2牲猪养殖场建设内容和规模
(1)生产性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40亩,新建砖混结构猪舍15000平方米,防疫室2个40平方米,消毒室2个100平方米,饲料加工仓库1个400平方米,隔离室140平方米,看管室30平方米,围墙2000米,沼汽池500立方米.(2)公用工程设施.供电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场地绿化4000平方米、通道300米、预留其它用途场地500平方米.(3)生产设备购臵.饲料加工设备2套.(4)生产辅助设备或工具购臵.空调系统、防疫设备、磅称、天平、仪器等.(5)种猪与幼猪引进.种猪1000头.6.4.3美蛙场地扩建内容和规模(1)生产性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20亩,新建钢架大棚5亩、自然池12亩、标准温室800平方米、看管及防疫室50平方米,围墙500米.(2)公用工程设施.供电供水设施、场地绿化500平方米.(3)生产设备购臵.饲料加工设备2套.(4)生产辅助设备或工具购臵.防疫设备、恒温电器设备、测试仪器等.6.4.4观光果园建设内容和规模
(1)生产性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1000亩,果园道路1500米,防护栏5000米,守护管理室3处90平方米、积雨池20个、销售窗口2个160平方米.(2)公用工程设施.供电供水排洪设施、游客休息室150平方米、公厕2个50平方米、果皮箱10个、通讯设施等.(3)生产辅助设备或工具购臵.生产农具、灌溉工具、果树防治工具、防火设备等.(4)果苗引进.不同种类果苗15万株.6.4.5农家乐服务区建设内容和规模
(1)土建工程.总占地20亩,新建砖混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2)公用工程.停车场1000平方米,绿化3000平方米,供水供电设施,消防设施,网络通讯设施等.(3)设备购臵.空调设备、餐饮设备、住宿设备、娱乐设备等.6.4.6总体项目公共建设内容和规模
(1)土建工程.办公楼及员工宿舍,砖混建筑2000平方米;砖混结构配电房20平方米.(2)设备购臵.通讯网络设备、办公设备、运输车3台、办公用车1台.(3)项目区电力增容.6.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第一年完成咨询设计、报批、场地平整、果园建设、渔业区建设、养殖场建设、农家乐服务区部分建设等工作,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1.5%;第二年完成农家乐服务区等建设,并试投产.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依据
(1)国家及农业部颁布的有关规程、规定和技术经济指标;
(2)市场调查收集的有关经济技指标;(3)湖南2006年建筑工程概算定额预算标准;(4)参照当地同类工程估算指标;
(5)市场询价、厂家报价及有关实际情况;(6)其它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及项目咨询允许的经验估算.7.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7.2.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7.2.1.1渔业区建设投资估算
(1)生产性基础设施.鱼塘场地租赁100亩,按800元/年.亩计,需8万元/年,建设期需16万元;筑20*1*2立方米塘坝10道,按200元/方单价计,需8万;0.3米水泥管道500米,按100元/米计,需5万元;阴棚钓鱼台500个,按200元/个计,需10万元;守护用砖混建筑2处40平方米,按600元/平米计,需2.4万元;塘岸整修600米,按100元/米计,需6万元;生产性基础设施共需47.4万元.(2)公用工程.供电设施,与公用电并网,按并网费和成本费计,需0.5万元;绿化带与隔离带(含岸周道路、绿化和停车处),按面积范围和需购苗木等计,需15万元;公用工程共需15.5万元.(3)生产设备购臵.大中型给排水设备4套,按1万元/套计,需4万元; 增氧机40台,按0.3万元/台计,需12万元;投饲机30台,按0.3万元/台计,需9万元;排污泵4台,按0.7万元/台计,需2.8万元;饲料加工设备2套,按2.5万元/套计,需5万元;育苗设备1套,按2万元/套计,需2万元;生产设备购臵共需资金34.8万元.(4)生产辅助设备或工具购臵.配料天平、测试仪、培养箱等.估算为0.5万元.(5)种苗引进.估算为8万元.渔业区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总计为106.2万元.7.2.1.2牲猪养殖场建设投资估算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7
1 休闲农业定义认识与统一
1.1 休闲农业定义
国内最早对休闲农业进行研究的是台湾, 有学者指出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是台湾用词, 大陆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台湾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主要注重休闲农业的资源和经营活动,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形态, 是以农为主的定义。
大陆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功能认识一致, 但是对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强调农业功能拓展,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范子文 (1998) , 郭列侠、包志毅 (2007)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新型农业。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兼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农业开发形式。第二类强调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景观和农业产品需求的旅游活动形式。祁黄雄 (1998) 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冀献民 (2007) , 郭焕成等 (2008) 从产业角度给出休闲农业定义,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旅游经营活动。第三类从产业角度出发, 强调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特性。卢云亭 (1995) 在大陆较早提出休闲农业定义, 指出观光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生产活动, 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效农业, 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郭焕成、刘军萍 (2000) , 黄志红 (2007)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笔者认为结合休闲农业的自身特性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从产业融合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定位和概念界定较为准确。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 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 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 以休闲农场为载体, 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1.2 休闲农业相关称谓
目前的理论研究中, 对休闲农业的称谓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 相关称谓有10多种, 有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乡土旅游等等。从中文看,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确认于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台湾在成立“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后, 1990年即开始推动“休闲农业”, 于1992年底公布实施《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休闲农业”成为法定用词。卢云亭等较早提到, 台湾惯用“休闲农业”, 大陆惯用“观光农业”,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叫法不同, 只能反映他在功能上多少有所区别, 但实质都一样。范子文等也指出, 在我国大陆的学术研究中, 不少学者把“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看作统一概念。范水生等也认为从总体看, 近年“休闲农业”这一术语逐渐开始被认同, 与“休闲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乡村旅游”, 这些术语是可以互换的。
从名称内涵来看, “观光”仅是“休闲”的一种简单形式, “休闲农业”的含义更广;“观光”仅仅是对事物简单的欣赏, 而“休闲”的内涵更加丰富, 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活方式和心态。另外从国家统计数据用词来看, 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官方用词,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于2007年共同创办中国休闲农业网 (中国乡村旅游网) 。农业部于2011年8月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可见休闲农业一词已成为规范用词。
从文献调研、名称内涵、统计口径方面来看, “休闲农业”这一称谓更为恰当, 更能反映出此类活动的特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顺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2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构建
2.1 需求的出现是休闲农业产生的原始动力
对于休闲农业这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来说, 人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最初动力。需求的存在是推动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旅游产品生产的原动力, 是不可忽视的发展动力构成要素。
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在逐渐恶化的环境及工作重压下非常想要放松, 他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愈发强烈, 形成了到城郊及乡村旅游的意愿, 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有钱有闲成为其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保障, 促成了其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 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市场。城郊和乡村地区具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当地农民和政府开始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 形成了旅游产品的供给。旅游者的需求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供给, 是刺激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它们相互作用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2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结构
休闲农业是个复杂的系统, 其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刺激、彼此协调产生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 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是指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 将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要素作为动力看待, 这些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这是一个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系统, 各子系统彼此之间交叉作用、相互影响。
综合旅游系统构成、旅游动力系统发展借鉴的指导, 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独特性, 笔者认为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由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组成。系统构成主体包括:消费者、休闲农业资源、相关产业基础、当地政府。 (如图1)
需求子系统的参与主体是休闲农业消费者也即旅游者, 主要是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是休闲农业主体的代表;供给子系统的主体是休闲农业吸引物, 农村居民作为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是休闲农业客体的代表;支持子系统的主体是产业和政府, 产业基础的支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休闲农业支持体的代表。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产业、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基本诉求, 成了休闲农业的需求动力、供给动力、支持动力, 构成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
2.2.1 需求子系统。
可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客观需求是社会休闲环境对于休闲农业需求产生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生新的社会休闲环境, 促使人们休闲消费观念的改变。主观需求是人的休闲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工作压力让人有放松身心的需要, 二是城乡景观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主观需求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起着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在众多旅游方式中独树一帜, 成为一种热门的、受旅游者喜爱的新的旅游方式。社会休闲环境的形成, 促进了人们休闲消费观念的改变, 使人们的休闲消费行为成为现实。
2.2.2 供给子系统。
供给子系统的主体是休闲农业资源即休闲农业吸引物。旅游资源并非仅仅是具象的或物化的实体, 而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因素。所有能够投入休闲活动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等要素都是休闲农业资源。包括物质性吸引要素和非物质性吸引要素, 其中当地农民作为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 其对于休闲农业的态度也是供给子系统的一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吸引要素。物质性吸引要素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景观和农业设施等, 非物质性吸引主要包括农村民俗、农业文化和当地村民态度。
因此在供给子系统中, 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农村居民是供给子系统发展的推动者, 利用资源创造休闲农业吸引力。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2.2.3 支持子系统。
支持子系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大环境, 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社会背景支持和配套设施支持;软环境包括产业转型支持和服务信息支持。社会背景支持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以及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配套设施支持包括区域交通网络和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支持包括社会服务和信息传递, 为专门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是休闲农业发展走向成熟标志。
大环境是影响休闲农业形象的重要因素, 对营造休闲农业吸引力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并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具有制约作用, 同时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行为和活动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产业转型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的转型和旅游业新领域的拓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自身功能拓展的结果与体现, 农业生产自身发展是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
3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
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驱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其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模式如图2:
需求子系统产生的推动力和供给子系统产生的吸引力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休闲旅游需求的产生以及休闲农业资源的吸引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因, 起到决定性作用。支持系统产生的支撑力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间接动力, 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外因, 通过作用于内因起到辅助作用, 从而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是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子系统,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整个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运动的基础。需求子系统是主动系统, 其运行推动了供给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同时, 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有反作用。供给系统受到需求系统的作用启动以后, 一方面要不断生产更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和坚持休闲农业供给产品的个性和特色, 以引导旅游需求。
休闲农业发展支持子系统支撑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及需求与供给的实现。支持子系统与需求、供给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 国家和政府通过有关的政策、制度鼓励国民的旅游消费, 并为此创造条件, 推动了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而国家和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乡村社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供给旅游产品, 有力地促进了休闲农业供给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为休闲农业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同时支持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刺激了旅游消费间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 旅游需求和供给反作用于支持子系统, 促进了支持子系统的改善和发展。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 农业;互联网+;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特色文化;生态;APP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47
1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视阈下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意义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花果鱼米之乡”“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具有观光、休闲价值的农业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遍布全市。2015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支持休闲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对农业休闲项目给予税费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休闲农业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措施。有力推进漳州市形成农业休闲典范城市,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 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2.1 完善和创新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思路是:结合地方特色和“农业+”的理念,注重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引领新常态、延伸产业、进行深加工,推动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真抓实干,在全市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和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并凭借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休闲农业园区和古民居七种休闲农业模式,建立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依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精神和市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的通知》(漳休农〔2016〕1号)要求,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对于已建成的单位,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其他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步伐。
2.2 开展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模式,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如今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休闲路线,走进农家,亲近自然,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商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科普)农园等形式。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為典型生态休闲城市漳州,固然要在建设休闲农业城市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孵化等途径,大胆探索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扎根特色,做出特色,推出品牌,走向全国。
2.3 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研究
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总体形象。漳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方面一直注重不断创新,漳州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历史遗存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漳州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就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形象塑造。建立漳州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形象识别(MI)。企业理念识别即CIS中的MI。依据MI原理,城市作为休闲目的地,其理念识别是在对经营者的意向、休闲农业的各种资源和当地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具有个性的生态休闲农业精神,确立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提出体现生态休闲农业地价值追求的形象口号。理念识别是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形象设计核心,是协调整个城市内外关系及发展的灵魂,它由城市整体价值(城市精神)、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2.4 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化
2.4.1 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将漳州味推向全球
我国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是典型的农业B2C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网站,如携程网等;三是其他专业的休闲农业信息网站,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办;四是自建门户网站,如漳州网上商城,以O2O的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截至目前,漳州味网站已成功上线,主要提供老字号、食品饮料、美妆洗护、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钟表首饰六大栏目,针对漳州的特色商品片仔癀、花卉等进行推广。同时上线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漳州特色农业发展。
2.4.2 开发漳州生态休闲农业掌上APP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30年也随之变迁,从期刊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移动终端APP成为了当今无数人每天必玩的应用,轻触屏幕,快速了解新闻动态;手指一按,即可语音聊天;单指滑动屏幕,轻松成就一笔生意,而这些,都是从定制企业APP开始的。为了加快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原有的推广途径已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当今发展的需要,移动营销市场成为眼下最看好、最潮的市场,移动营销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流行的趋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也不例外,研发并利用移动终端APP,该APP主要提供手机移动终端信息检索的功能,第一时间推送优质信息,成为集旅游、住房、餐饮、交通、小额支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06-04
休闲农业的经济账07-30
生态农业休闲园10-19
休闲农业经济01-02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11-15
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12-06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11-02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11-22
长沙市发展休闲农业论文08-18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