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2024-07-11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通用12篇)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1

休闲农业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居民更加喜欢原真的乡村生活和自然的田园风光,休闲农业旅游产生并得到大力的发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以农家乐和渔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初级形态。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旅游方式,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仅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下,衢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在休闲农业旅游领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当前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更加注重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最严格保护、科学布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后,衢州休闲农业旅游逐渐萌芽,经过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明显提速,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经济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把构建美丽浙江建设源头生态屏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着力打造“生态衢州、人居福地”。衢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加快休闲农业旅游的转型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本文所探讨的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撑,这也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视域下,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时代要义。目前,衢州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即在中心城市周边,借助中心城市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农业休闲体验,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现代农耕文化或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的一种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大都是一天时间。

(二)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依附于著名景区,也主要依靠景区客源,在游览景区后,游客顺便到乡村进行食宿和休憩。依托旅游景区(点)把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村镇,通过引进旅游开发企业,结合村镇资源,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并吸引农户参加,最终形成公司和农户的分工协作,共同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四)“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牵头,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参加,包括由农民组合的休闲旅游协会,代表参与农民的利益,共同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加上旅行社的专业和客源,以及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跨越式发展。此外,还有“农户+农户”模式、独立的复合型景区开发模式、农庄模式等。

总体来说,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注重结合当地农村的一些特色,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并以农村为核心,扩展至周围乡镇,形成休闲农业集聚群,逐渐构建出了现代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共同体。

二、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目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如生态环保理念不够、整体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市场营销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急需加速转型发展并提升品质。

(一)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衢州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比较晚,大多以农户和私人企业主自主投资为主,尔后逐步发展壮大,先建后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活动比较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各旅游景点(景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旅游走廊、游客行程耗时多等问题。特别是景点(景区)接待点的布局、旅游项目的开发、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政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旅游走廊、区位功能等方面的科学设计,缺乏对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所承载能力的布局,给今后有序的旅游接待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门类不全,缺乏精品。

目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短板,多以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同质竞争,“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提供的服务娱乐项目仅有食宿、停车、棋牌、卡拉OK等,休闲活动方式单调,特色不明显。普遍忽视了游客追求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大多数乡村对当地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独特文化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当地的乡土风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不强,在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上尚需再下工夫。

(三)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质量偏低。

当前,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服务质量和水平低,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遇到节假日接待游客已是严重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厕所等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载客能力矛盾较为突出;再者管理服务人才非常少,不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优质服务,都使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三、加快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机遇与威胁同在,机遇大于威胁,这是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结合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实践,当前急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形成布点、成线、立面相配合,推进集约化、协同化发展。这是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衢州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一)把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三农”建设加速。从2004年以来,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均关注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生态建设提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核心高度来推进,衢州也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三是市场需求较大。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各区(市)县要紧密抓好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结合”,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纳入大旅游、大产业来统筹规划和安排,根据地域优势、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一是衢州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必须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二是在保持衢州农村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侧重“都市休闲、生态野趣、民俗风情、美食养生”等特色产品挖掘,吸纳农民兴办体验型、休闲型旅游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重游率;三是把“休闲农业旅游”和“田园美食”巧妙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各地的特色餐饮和名小吃,做足“吃”的文章,真正形成衢州品牌,闯出名气,增强吸引力。

(三)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扶持机制。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引进外资和鼓励村民出资入股联营的发展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是针对农户房屋翻建、加建、改造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制定扶持政策,有效满足衢州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二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融资方式,通过土地融资、信用共同体、农户联户担保等形式申请金融贷款,强化资金支持;三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机制,联合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公司,整合要素资源,实行集团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四)规范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管理,通过举办休闲农业旅游培训班,聘请旅游、规划、建筑、文化等方面知名专家授课,培训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宣传贯彻《旅游法》,开展衢州休闲农业旅游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农庄进行服务质量评级工作;三是旅游安全常抓不懈,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秩序。

(五)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加强联动互动、协调协作,努力提高组织协调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并适时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协会、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各乡村要积极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充分发挥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的功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培养建设作风硬、实干创新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带头雁。

参考文献

[1]李光跃.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旅游概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14.

[2]王忠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张培.现状、动力、趋势: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近20年的发展轨迹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3.

[4]赵仕红.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2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3

8月16日,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论坛在吉林市国家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神农庄园隆重召开。参加论坛的有各市(州)、县(市、区)休闲旅游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全省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省乡镇企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分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甘士明会长,农业部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程新元,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润清教授,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省休闲旅游农业分会会长于文波,吉林市人民政府仇福华副市长,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兼省休闲旅游分会副会长马成武,吉林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吉林省休闲旅游分会秘书长林质彬出席论坛。论坛由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主持,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论坛上致辞。甘士明会长、程新元主任、张润清教授做主旨讲演。

于文波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我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发展到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多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五个,评定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100户,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精品休闲旅游农业线路三条,实现休闲旅游农业营业收入翻一番,使之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今年对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进行了星级评定,评比出省级五星级企业7户;四星级企业11户;三星级企业18户;二星级企业8户;一星级企业5户。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和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吸引休闲旅游人员前来观赏、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而产生的农业产业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于文波强调:我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旅游总体部局时,要把休闲旅游农业一并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规范发展。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乡镇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形成民间资本、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和环境资源保护并举的原则。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以旅强农,以农助旅、农旅结合、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强力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旅游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空间,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使休闲旅游农业成为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甘士明指出: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个产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产业,它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顺应了城乡统筹发展、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创业的形势需要,顺应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以点及面,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培育先进典型、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工作,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快速发展。

农业部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程新元提出:我们于2010年开始启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目的是通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带动行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

我国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量的财政资金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企业、园区规划还不够合理,管理不够规范,产品雷同、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经济效益不好等等。

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润清教授指出: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休闲农业要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以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二是加强乡土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乡土文化挖掘工程;三是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的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四是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的品牌创建工程;五是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六是提高休闲农业公共设施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张润清教授强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如品德素质、服从意识、宾客至上意识、服务意识;加强职业规范,如仪表要整洁,仪容要大方、礼节礼貌要得当、言谈要规范、仪态要规范、幽默感适度;提高服务质量,让宾客感知服务的可靠性、及时性、信用性、关怀性、有形性。加强服务岗位管理,解决好服务人员与机构的矛盾、企业及服务人员与顾客的矛盾、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矛盾、服务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优化服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培训导游讲解的礼仪,如,讲解的选择艺术、讲解方法、礼貌用语。

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论坛上,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对全省休闲旅游农业星级企业进行了命名和授牌。

望城区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初探 篇4

一、望城区基本概况

望城东临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西至宁乡,北连湘阴、汨罗市,总面积969平方公里。2012年望城区生产总值374.88亿元(含托管的雷锋镇),农林牧渔总产值52.22亿元,所占比重为13.9%,在长沙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属于农业大区。当前望城区“一园一带一廊”农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湘江休闲农业示范带、百里水产走廊),并逐步向“一园、两带、三基地”发展布局推进(望城农业科技园、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二、望城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休闲生态农业是利用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的休闲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向往静谧、安逸、舒适、休闲的农村生活。因此,休闲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

(一)良好的资源禀赋

望城区现已形成“四色”旅游资源板块:以雷锋纪念馆、郭亮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光明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为主的“绿色旅游”;以靖港古镇、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古色旅游”,以湘江等水资源为主的“蓝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游客。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9月成立,是湖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示范基地。如今重点建设万亩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万亩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基地、万亩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并在格塘镇、靖港镇和乔口镇集中布局生态休闲观光区,这也为发展新型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游客休闲体验场所。

(二)人力资源资源丰富

望城区2012年户籍总人口为52.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66万人,占总人口的52.8%,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望城区农业人口比率高于长沙县4个百分点,说明望城区的农村人口资源非常丰富,能够为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提供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休闲生态农业在未来发展中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帮助,因而成为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政策优势逐渐凸显

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三农”问题的正式提出,农业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望城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休闲农业企业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望城区政府亲自参与协调工作,分片指导休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近5年累计投入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开发资金100多亿元。

(四)区位优势明显

望城区撤县设区后,彻底融入了“大长沙”的范畴,区域规划也纳入了长沙市总体规划中。望城区南边直接对接着岳麓区、开福区、天心区,西靠宁乡县,区位优势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望城区周边县区无论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城镇人均消费支出都普遍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消费潜力巨大。

三、望城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劣势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业者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影响游客消费欲望

望城区的旅游发展较快,游客数量增长较快,但是旅游收入并不高,人均消费值较低(表2),这与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有一定影响。目前望城区五星级酒店和三星级酒店各一家,缺乏高层次的消费场所,满足不了高端客人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景区内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当地的居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形象不鲜明,定位不准确,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望城区在旅游营销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尚未形成市场认同的独特形象与特点,在区域内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旅游类型,项目形象模糊,对潜在客户市场定位不准;没有特色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对开拓现有发展较成熟的旅游市场有一定的难度。

望城从2009年开始提出了“一核多点,梯次推进”的原则,加速推进小城建设,“古镇文化、陶文化、渔文化”等品牌初步形成,但是发展程度仍然很低,处于表面阶段。在打造过程中对人造景观的建设投入较大,而缺少对乡土人文及民俗文化的挖掘,使景区的内涵略显单薄,更倾向于观光体验的功能。

四、大力推进望城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设立望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并配套景区购票点与旅游服务巴士点,并在每个景区相依设立小型的服务站与巴士候客站,每日还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私家车景区游览票,方便自驾车游览景点。这样避免了市场自发形成的不规范的拉客宰客现象,维护了游客权益,统一的旅游大巴也能够更好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景区机动车辆过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维持良好的旅游环境。

针对旅游景区内的居民,无偿的、定期开展服务技能、普通话培训,提高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能够以热情、专业的态度来接待各地的游客,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服务人员。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当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培训和奖励双重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居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形成了全民皆导游的新风气,有利于望城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深度挖掘文化景点内涵,开发优势旅游资源

垄断性、不可再生性和文化性是旅游景点主要特点,所以旅游产品的市场结构特征是垄断竞争。对望城的“古镇文化”挖掘应围绕在“水乡古镇”范畴。靖港镇自古有着水运优势,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完善古镇的原始居民现代生活配套基本设施,提高生活质量,鼓励他们制作特色旅游产品,政府定期收购,统一包装出售。并将古镇进行片区式开发,尽可能的丰富镇内旅游线路。将乔口古镇渔文化深度挖掘出来。让游客以参与方式了解渔业生产模式,体验渔家生活和劳作方式;定期推出渔文化展;打造全鱼宴。对现有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修复。以望城区农科园的万亩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基地为乔口渔产来源,以乔口渔都主题乐园为乔口现代娱乐设施,共同打造老少咸宜的“乔口渔都”。

大力宣传古镇。将古镇定位为“长沙人身边的水乡古镇”,在区位优势上与江浙一带发展成熟的古镇区别开,将客户群体定位为长株潭、湖南省地区乃至中部地区,打造成为中部第一的水乡古镇。

(三)利用望城区农科园的技术平台与政策优势,发展高效观光农业

发展四时之景,全年都是旅游旺季。根据农作物的时令节气特点、颜色、形状,有组合性的种植,使得农场既富有观赏性,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与长沙市里知名品牌婚纱影楼合作,提供拍摄婚纱照与举办西式婚礼的现场,让当代新婚的年轻人有更多个性的结婚选择。

出售二次加工农产品,提供游客体验项目。农场出售初级农产品,经济效益较低,可以适度发展简单加工、制作的二次农产品,供游客品尝购买,这样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开展一部分游客亲自参与制作的食物的项目,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了食品的制作过程,增添了旅游的乐趣,而且最后的成品富有纪念意义,留下的记忆更为珍贵。

衍生农业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作为城市的“菜篮子”,虽然可以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问题,但是定位太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大。可以与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引入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对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制作,包装后再销往全国,这样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运输导致的品质问题,也为知名品牌的产品品质提供了保证,达到了双赢。

(四)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养老产业

随着我国城市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群养老需求的多样化,城市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沙市2012年常住人口为714.66万,城镇化率69.38%,中国城镇化率水平为52.6%,高了17个百分点,说明长沙市城镇人口比较多,生活水平较高,这样一来,在对待养老的条件方面,他们会更加倾向于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静的乡村环境。

将养老产业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单纯依赖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状况已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需求的现状,养老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产业化就是社会化的一个模式。政府作为中介,与国内著名的养老机构合作,比如北京的众合园、上海的夕悦颐养,对外招商引资,三方合作,专业机构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规划设计,投资商进行投资建设,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共同打造中部地区独具优势的养老机构。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与市中心三甲医疗机构缔结成合作模式,在医护人员、急救等方面形成互助的模式。配备村镇健康维护医疗人员,对养老群体提供定期体检或者家庭入户护理等相关惠民服务。培养养老产业人才,与相关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习示范点或者定点就业单位,以便养老产业的发展有专业性人才做支撑保证;并以薪酬较高,待遇从优的政策,将他们与普通的护工区别开来,彰显他们的专业性与高素质性。

五、结语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5

近年来,我县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和引领,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提升带来了助推力。

一、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已建成省、市、县、镇四级示范园区14个,分别为:襄河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

荒草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沛现代农业示范区、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墅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百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曹埠)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峨嵋)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镇金坝特色水产示范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古河镇林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武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字镇花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乡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分别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年1月,全椒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示范点的投资、改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二、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县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县“十三五”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家。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如四季花海牡丹节、二郎采桃龙虾节、大墅龙山桃文化旅游节、马厂葡萄节、辉隆桑葚节、周洼健身节等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全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500人,其中农民就业1500人,带动农户2000户。

四是提升融合效应促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家乐品牌创建,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三产的融合,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我县春天赏花、早春踏青游玩,夏天采摘、品特色美食,秋天观神山红叶、体验农耕收获,冬天祈福走太平为主题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县投资在农业上进行观光旅游的资金不多,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对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工商资本投资我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投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还随处可见,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美丽乡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工作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各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镇、村,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环滁滁菊、广平麻油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全椒的生态美景,积极开展“生态全椒”、“绿色全椒”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全椒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采摘节、农事体验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生态全椒”为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篇二)

为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及专题调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目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上到下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已成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一、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星级农庄51家,省五星级23家、省四星级17家、省三星级11家。通道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分别于2012年、**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麻阳万盛休闲农庄种植的万亩“香橙园”**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中方县大松坡“南方葡萄沟”**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新晃县扶罗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侗藏红米”被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统计到**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472家,休闲农业村32个,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58个,年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年实现经营收入13.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8.1万元,其他经营收入5.5万元)同比增长16.5%,利润总额2.4亿元,同比增长22%,解决农民工就业2.2万人,联结当地3.68万农户.农民工年均收入2万元。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级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和与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着力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农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和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

1、突出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在各地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企业三产联动的优势,突出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度结合,地方文化渗透度、周边农户参与度,休闲农业经营特色逐步显现。如沅陵茶叶,新晃的肉牛,芷江的鸭,麻阳的柑橘、葛根,中方蔬菜、葡萄,洪江的竹制品,会同的油茶、木制品,**的茯苓、杨梅及通道的兔肉制品加工等。这些特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方县**年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全县刺葡萄总产量达7.6万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2年已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年“湘珍珠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该县以桐木镇大松坡村为核心,依靠4000亩刺葡萄产业,发展葡萄架下的休闲农业,形成了城乡激情采摘、观光旅游、农家美食、休闲垂钓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格局,目前,新建以湘珍珠刺葡萄为主题的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年在葡萄成熟季节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引进投资亿元,年产万吨刺葡萄的大型酒庄,生产干红、白系列刺葡萄酒10多个品种,彻底解决了淡季销售难的问题,大松坡村已通过aaa景区验收。“中国南方葡萄沟”、“中国刺葡萄之乡”享誉三湘四水,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认证的“百年老藤”刺葡萄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婚纱摄影、钓鱼、千人自驾游、绿色骑行、农家乐、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以刺葡萄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中国南方葡萄沟”已经成长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突出融入旅游圈发展休闲农业。通道县作为一个侗族特色浓郁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丰富,最独特的资源是大桂林旅游圈与相对原始的民俗风情生态资源并存。近年来,该县加快了与大旅游圈发展的融合步伐。每年定期与桂林、柳州市政府召开旅游发展研讨会,沟通协调旅游发展措施,深度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对接长株潭和“两广”旅游市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休闲农庄、旅行社、景区负责人到长沙、广州、南宁等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效果明显。在主动融入大旅游圈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着力突出和彰显侗文化元素。一是休闲农庄建设风格坚持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全县休闲农业从总体规划、建筑艺术,到建设施工和装修,统一由县委、农业委组织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审核、监督和验收,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二是实施民居改造。按照“侗族特色天人合一”的原则,对县城、皇都、芋头、坪坦古侗寨进行立面改造,是休闲农庄与民居、公共建筑浑然一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提升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春节系列侗族民俗活动”、“大戊梁歌会”、“月地瓦”、“芦笙节”、“过冬节”、“六十周年县庆”等活动,有意识地在各个景点景区和侗寨进行,有力提升了通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该县皇都侗文化村积极打造“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景区核心区在加快提质的同时,突出“侗文化原生态体验”主题,打造五星级大侗寨农庄,大农庄里面有小农庄、农家乐等乡村闲情,有鼓楼、风雨桥等侗寨美景,有“一月一节”等文化大餐,有合拢宴等侗族盛宴,等等。景区核心区外,建设有果蔬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园等,联合周边坪坦、芋头等申世遗侗寨,连片打造五星休闲农业庄园,形成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发展。通过创建4a景区和打造五星农庄,皇都侗文化村的影响力持续放大,“侗寨游”不断升温。**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3、突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休闲农业。麻阳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苗、汉、瑶、回等15个民族在此和谐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瓠祭”和“花灯戏”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民间绘画蜚声全国,多次参加海内外展出,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麻阳县倾力打造“中国长寿之乡”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中,把冰糖橙、高山富硒刺葡萄、高山蔬菜、黄桃、猕猴桃、白鹅养殖和高山肉羊养殖作为长寿文化重点支撑产业,重点发展西晃山长寿农业产业中心,“中国长寿之乡—生态苗乡、长寿麻阳”这一品牌,依托麻阳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名优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珍稀林木种植,优良种苗培育等产业。如:麻阳诚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颖园农庄)以文昌阁乡坳头坪村为核心,连同周边祖冲村、黄坳村、罗家冲村等村,集中连片集约荒坡荒山5000多亩土地流转开发。**年已完成1500亩的弥猴桃的种植和搭架;

800亩的红叶冬桃和黄桃种植;

500亩野果和其它水果的种植;

1500亩以上的各种名贵花草的种植。做到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摘,目前已投资近亿元。积极打造**第一个“国家西晃山农业文化公园”项目。

4、突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神韵大湘西、潇湘碣滩茶”品牌整合力度,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年茶叶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奖补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市财政安排了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与央视、省市电视台、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平台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全国300个高铁火车站已上线播出“碣滩茶”宣传片,“千年贡茶、**碣滩”广告已经登陆央视7台、央视13台播出。积极参加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碣滩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作为茶样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全市已有28家茶叶企业被授权使用“碣滩茶”,初步完成全市“碣滩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在全市开展茶叶品牌整合过程中,中方县华汉茶园山庄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山庄是以生态茶园为主题,集农家餐饮、乡村娱乐、会议住宿、茶叶采摘、农耕文化、下乡知青生活体验等主题活动。**年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即年被**市教育局挂牌成为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的科普实践教学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同时评为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华汉茶园山庄是以茶文化为依托,茶园功能分区设计分为:茶文化风情体验区、茶生态观光区、茶种植示范区、禅茶休闲度假区。设计充分考虑茶园原有良好的基础和游人体验的多样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万元。年增长率12.%、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50人,占职工总数的75%;

近两年发放农民工工资总额平均递增率为11%。公司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目的,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茶旅融合””的一张特色名片,5、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市是为数不多的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区域之一,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一片利好,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突出**亮点,彰显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是休闲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制定了沅澧山水之旅、原生态侗苗风情之旅、生态丹霞之旅、古城古镇古村之旅、长寿文化之旅等五种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并以鹤城、中方、**、溆浦四个县市区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做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重点策划了新晃侗民俗生态休闲农庄集群、芷江客仁棚村和碧河村旅游、通道县侗寨旅游、溆浦县山背花瑶梯田等四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洪江市、麻阳县成功地举办了“柑橘”节,**县、中方县举办了“杨梅节”、通道县举办了“侗族大戊梁歌会”、**县成功举办了“稻花鱼节”,通过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了人气,获得了较好收益。

溆浦县山背村位于雪峰山中,是花瑶群众集中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全村1900多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但该村有着独特的梯田风光、花瑶民俗、稻作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养在深闺无人问。

**年5月原大康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返回溆浦老家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成立了雪峰山旅游文化公司。决定对山背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首先,从村级公路提质改造入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高标准通村公路,解决了山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优质猕猴桃、金银花等2000多亩。三是对绵延15里、层层叠叠800多级、面积2200多亩的梯田景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四是对花瑶村寨、房屋进行了民族风貌改造。形成了梯田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农业、山地运动等五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人均月工资收入2800元。如今的山背村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山背梯田也形成了一道乡村美丽田园风景。

三、我市发展休闲旅游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休闲农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单一。**目前上规模的休闲企业(年经营收入500万)企业只有67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的14%。大多数农庄缺乏产业支撑和特色产品。因休闲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2、休闲农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休闲农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3、休闲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县城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县级层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4、休闲农业企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都很多,但落实到小农庄企业的仅有几家,很多农庄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享受不了惠农政策的扶持,大部分农庄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求发展,很大一部分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路、桥、电还要自己来投资修建,如:**青龙界农庄几年累计已投资路桥建设达700万元。有关对口部门对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整体建设规划中。

5、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围绕打造“五溪休闲胜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合理;

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重点打造10个休闲农业产业园、5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0万个;

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年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

1、高起点谋划全市休闲农业。当前,休闲农业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阶段转变,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的亮点。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设部分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边缘,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全面发展”的思路,按照《**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30》的总体部署。各县(市、区)要以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在提质上下功夫: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契机,使之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二是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休闲农业产业支撑功能。做大第一产业,扩大种养规模;

承接第二产业,做到购有特产;

优化第三产业,做到优质服务;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企业。

3、加大休闲农业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要利用各种载体捕捉亮点,形成焦点,汇聚热点,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重点推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是依托民俗节庆,做好营销活动。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扩大效益。合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业节庆活动,举办省级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

3、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一是扎实做好休闲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休闲农业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尽心竭力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三是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庄管理层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促进休闲农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五、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建议出台省级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机构改革后,机构职能要进一步理顺,当前很有必要出台一个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以进一步凸显农业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并进一步加强各市州、各县市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2、建议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过来,各级十分重视休闲农业发展,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主要是给“帽子”,真金白银的扶持不多,建议参照“百千万”工程扶持“百企”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精选几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一批休闲农庄进行重点扶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广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篇三)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以建设“美丽**,红色福地”为目标,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旅游新理念,以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创建旅游富民示范村1个、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创建农家客栈17户,新增农家乐16户,创建农家乐示范户2户,新增床位190余张,解决贫困农户460人就业,直接拉动2000人脱贫。截止6月底,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4.11万人,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收入1225万元。

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县城郊区型。县城近郊的城关镇、金洞乡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主要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开发了休闲垂钓等旅游体验内容,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

二是生态农庄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黑河林苑山庄、兴化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均属此类型。

三是景区周边型。**县旅游景点众多,景区周边农民纷纷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周围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兴建了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和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是公路沿线型。主要以316国道、火车站、县乡公路和旅游线路沿线特色餐饮为主,辅以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主要解决休闲旅游者吃饭之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路,融合发展。我县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按照“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县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县农家客栈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以“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发展旅游电商25家,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商品和当地农特产等业务,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科学论证,完善规划。编制了**县《旅游总体规划》、《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详细规划》、《云屏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高山草甸营地公园功能区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总体规划》、《云屏乡棉老村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支持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三)强化宣传,展示形象。通过开通**旅游公众信息平台、旅游微官网、云屏三峡旅游景区“互联网+旅游”公众信息平台、制作旅游指南和宣传图册、赴省内外开展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举措,宣传和展示**乡村旅游新形象,吸引更多客商来**投资旅游。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在各景区设置wifi点21个,并协助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农家客栈开通无线网络,建立了门户网站,方便游客上网浏览旅游资源、订餐订宿。

(四)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所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以“住生态屋、吃养生餐、喝长寿水”为主题的云屏养生休闲度假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杨店农业观光体验型,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太阳红色文化传承型等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留住“乡愁”为主题,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成功创建了甘肃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杨店古建一条街,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五)完善设施,提档升级。与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改善村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标识、标牌、参观廊道等配套设施。加强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争创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乡镇和村组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能及时跟进,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还处于建农家乐的初级阶段。

(二)地域特色不显。我县乡村旅游大都是由农户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导致重复建设较多,资源利用率低,景点雷同现象严重,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部分农户缺乏资金积累,而政府受财力所限,投入的扶持资金也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项扶持政策也是“政出多门”,由于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政策效应不能充分释放。

(五)深度开发不够。我县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心理预期。

(六)管理水平不高。受农民自身条件限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全面普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实现与全县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对接。突出发展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避免相互雷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果。

(二)整合项目,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借鉴外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统筹安排,集中财力、集中资源办大事。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奖补结合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策划、有品位的企业家,把优质旅游资源变成优势旅游资产。

(三)示范带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美丽**,红色福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示范区,完善道路交通,整治村容村貌,强化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有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

(四)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景区景点品味,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以云屏、站儿巷、泰山、广金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

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重点打造以杨店乡灵官村、豆坪村和鱼池乡乔河村为主的现代农业体验游;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纪念革命先辈、接受爱国教育、重走红军路为主题,将城区至太阳村、前川村的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元素,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兵变革命精神的有益补充。

(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导游,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基础。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篇四)

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黔农办发[**]230号)文件和市农委的相关要求,我局积极安排相关部门,认真开展此项调查工作。通过在各镇农业服务为中心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全县范围内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线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县受传统农业发展因素的限制,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也在探索起步中,目前,我县有农家乐90家,投资总额达8667万元,其中休闲设施投入达1799.09比例,营业收入6161.6万元,利润达35.6%,有桃花江和核桃坝国家级示范点2个,皆于**年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土地使用面积达4110.49亩,已有建筑面积347.99亩,受益农户达7950户,拥有床位数640、餐位数11683位、车位数2453个,年接待游客量184.615万人,接纳会议及培训人数1570人,带动长期就业人数达500人。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县距**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公里,距黔渝高速公路70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杭瑞高速、**机场、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等构成示范区重要效能枢纽。县内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2.环境优势。**山川秀丽、生态良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之誉,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达60.08%,境内无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同时我县从**年开始大力发展以“四在农家”和黔北民居小村寨为载体,以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目前全县有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4个,已建设黔北民居40000户以上,打造村容整洁的自然村寨700多个,形成了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的美丽新农村格局,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已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已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

3.旅游资源优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茶海生态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的“中国茶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具有极高医疗矿泉水价值的温泉等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国茶海•休闲**”旅游品牌日益彰显魅力。**年累计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8亿元。

三、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全县农家乐的调查情况来看,受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如县城周边湄江镇、黄家坝镇和鱼泉镇等镇发展较好,而基础条件较差的西河镇,天城镇、马山镇、新南镇、高台镇、石莲镇等镇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几乎是空白。

2.特色不够多。除少数农家乐能够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打造出独特的经营品牌,来吸引四方游客之外,大部分的农家乐依然是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和内容单一,设施不全,定位不准,只限于简单的餐饮和娱乐,没有向高品位、上档次、多功能型农家乐经营模式转变,导致客流量不稳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整体效益较低。

3.资金投入少。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无论是修建基础配套设施还是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各级政府对这方面又几乎没有投入,经过调查,很多农家乐由于资金不足,他们的很多好的想法、规划都难以实现,导致农家乐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4.管理跟不上。由于农家乐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性质,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经营和规划布局方面知识,也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培训,组织能力和管理技能欠缺,在经营上常常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跟不上,甚至出现宰客现象,与顾客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第一,要提高认识。目前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要坚持突出特色。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上做文章。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第四,要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强在道路交通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五,要坚持优化服务。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篇五)

一、现状近年来,海东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海东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自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截至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45家,其中:农家乐746家,休闲观光农园(庄)6待游客501.8万人次,营业收入69075.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99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22158.3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12238人次,其中农民就9609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存在问题(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6

四川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求职供给

省就业局消息,第三季度四川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提供各类岗位53.9万个,入场求职者达50.9万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岗位、求职人数分别增加6.4万个、4.1万人,劳动力市场出现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供给的现象。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开幕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于10月26日~11月4日在成都隆重举办。本届美食旅游节主会场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麻辣四川·世界味道”为主题,举办了“全球美食联展”,“品牌农产品惠民直销”,“川菜原辅料及调味品展”,“茶叶茶具品茗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展”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图为美食节活动现场。

124个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已申报12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总投资1240.16亿元。截至9月底,高新片区社会投资在建项目77个,总投资779亿元;拟建项目36个,总投资453亿元;竣工13个项目,投资额62亿元。一个融合了“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特征的新区域正在加速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为天府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图。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成立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近日在成都成立。基金会将重点针对四川西北部高原、岷江流域等地,依靠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开展治荒公益活动、资助治荒科研项目等。图为四川若尔盖村民在沙化土地上种草。

成都将建地震预警及应急系统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武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进一步发生转变, 居民休闲消费需求高涨, 休闲消费能力增强, 休闲时间明显增多, 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各地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热情普遍高涨, 其规模和质量已得到全面提高。尤其近几年, 农村康庄工程的建设和私家车大幅度的增加, 为乡村休闲游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加速了我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乡村休闲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己经成为中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述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休闲农业。关于休闲农业的概念, 有国内学者对其定义的研究, 但目前还无统一定论。大部分学者把休闲农业等同于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纵观国内学者对其概念的研究, 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 经过规划与开发,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扩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绿色产业模式, 兼具“农业+旅游业”双重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2)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起源于国外, 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底, 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但至今在有关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韩非 (2010)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 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 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 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 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 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 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 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3) 二者的关系。通过对以上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得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 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可以独立存在, 亦可以包容并举。

(4) 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是以乡村郊野为活动场所, 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 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吸引游客 (主要是城市居民) 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形式, 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2.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2010年,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指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 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 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 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 在我国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 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实践证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 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增加5个就业机会。

(3)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 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 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 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组织化程度, 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以农业为依托, 以农村为空间, 以农民为主体, 以城市居民为客源, 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 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 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5)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 旅游产品数量仍显不足。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约70%的旅游资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 而且能提供更多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对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我国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 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 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 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由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据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 2010年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120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 同比增长24.18%, 直接从业人员1.6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2011年, 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亿元, 同比增长1894%, 旅游专业村已达15个, 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达1047家, 乡村休闲游直接从业人员1.74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47万人。2013年仅一季度, 武汉市新城区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同比增长43%;截至2013年底, 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 (山庄) 、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四大类型, 共有1112个景点和经营户。2014年1~7月接待游客1481.21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9亿元, 同比增长20.47%和37.37%。预计2015年, 武汉市将建设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30个、农家乐1500家、休闲农庄及农业旅游点160家, 通过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以上。

2. 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 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形成了以下八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生态观光型。这类乡村休闲游产品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或生态旅游景区为依托, 以某一个核心的旅游形态为主题, 围绕该主题来发展并不断形成集群效应。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遍布武汉市各主要郊区, 比较典型的如黄陂区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题, 围绕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山、木兰湖等景区开发乡村风情游览、民风民俗体验、农家休闲娱乐等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 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 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区, 其中以黄陂区和东西湖区为主, 如黄陂区的武湖农场、东西湖区的慈惠农场、柏泉农场。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 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如东西湖区四季吉祥、黄陂区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等。四是民俗民居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 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 深人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 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大余湾、长岭明清古镇等。五是特色村落型。比较典型的有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黄陂区的刘家山村。这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旅游要素, 是一个旅游产品的综合形态。目前武汉市正在加大对这种特色村的扶持力度。六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 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 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蔡甸区职工疗养院、新洲区道观河旅游区、黄陂区木兰湖度假区、江夏区龙泉山旅游区。七是美食购物型。这种类型的产品主要是以某一个特色的美食产品作为推广媒介, 顺势带动该产品所在区域的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如江夏区汤逊湖的鱼丸子、蔡甸区的野藕汤和新农牛肉、新洲区的汪集鸡汤、洪山区的洪山菜薹等, 这些产品都在当地促成了一批美食街、休闲农庄的兴起和发展。八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 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 让游客尽情投人大自然的怀抱, 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 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 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 不断磨练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木兰草原等。

三、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笔者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获悉, 武汉乡村休闲游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旅游局联手大力推行的四种发展模式:

1. 农旅结合模式

主要是将现代都市农业特色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通过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为市民提供农事体验休闲的旅游产品。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意观光农业园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东西湖太空莲基地、葡萄采摘园、蔬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田间超市等一批体验休闲农业点。将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与农事会节想结合, 打造了蔬菜节、洪山菜薹节、蘑菇节、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品牌。

2. 扶贫开发结合模式

主要是通过开发边远贫困地区山水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如:黄陂清凉寨与刘家山村、木兰天池与官田村、木兰古门与仁和村、锦里沟与道士冲村、木兰草原与张家榨村, 新洲道观河景区与石寨村等。景区建设与景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有机结合, 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3. 新农村建设模式

主要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以特色专业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如:东西湖区的四季吉祥、柏泉古镇, 江夏区群益村, 蔡甸区炉房村, 洪山区先建村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特色村。预计2015年, 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达到30个。

4. 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主要是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 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黄陂的鸭脖、豆丝、糍粑、葛粉、蜂蜜;蔡甸的藕汤、新农牛肉;江夏的界豆、蒸肉、风干鱼;新洲的汪集鸡汤、陶河炒鸭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家喻户晓的旅游土特商品。

目前, 武汉乡村休闲游主推四种模式, 把以上四种模式和全国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 不难发现, 武汉主推的这四种模式, 农旅结合模式即传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其中, 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 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来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进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时, 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中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一些地区的乡村休闲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 它们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成都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 被誉为成都“农家乐”模式, 随后又有北京“民俗村模式”、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总结, 通过与武汉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对比, 结合武汉目前的乡村休闲游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类型, 总结分析得出武汉未来发展乡村休闲游, 其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成功经验模式。

1.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 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类型有: (1) 田园农业游。 (2) 园林观光游。 (3) 农业科技游。 (4) 务农体验游。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也是目前武汉市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武汉, 此种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可以重点考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木兰天池景区、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木兰草原新村、江夏龙泉山风景区、新洲道观河旅游区、东西湖四季吉祥景区、洪山天兴洲旅游区。

2.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 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 (1) 休闲度假村。 (2) 休闲农庄。 (3) 乡村酒店。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 应着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可以重点考虑提升蔡甸知音湖旅游度假区、黄陂木兰湖旅游度假区、江夏梁子岛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休闲型乡村休闲游景区的功能与品位。

3.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1) 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2) 民族村寨游。 (3) 古镇建筑游。 (4) 新村风貌游。武汉有一批极富特色的古村落、古镇。2009以来, 湖北省启动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工作, 黄陂木兰镇被列为首批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单位, 并创建成功, 黄陂大余湾被列入首批百个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发展乡村休闲游要利用好特色村落、乡镇, 特色村落、乡镇是乡村休闲游的核心吸引物, 应该深度挖掘村落、乡镇文化内涵, 提炼村镇个性, 体现“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可以考虑重点发展黄陂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李集泥塑村、刘家山村、江夏区山坡乡、新洲问津书院等项目。

4.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 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 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 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1) 农耕文化游。 (2) 民俗文化游。 (3) 乡土文化游。 (4) 民族文化游。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 旅游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和审美实践, 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是追求知识、体验异域风情, 因此, 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一直是旅游的重头戏。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 要深度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尤其是民俗节庆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乡村休闲游资源, 它对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具有带动效应。目前, 武汉应该重点以黄陂木兰文化节、新洲花朝节、汉南玉米节、洪山菜薹节、蔡甸莲藕节、东西湖蔬菜节、江夏捕鱼节等为龙头, 将乡村节事庆典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开发。

5. 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 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产品是武汉市目前较为缺乏的产品系列, 应积极引导发展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武汉可以利用蔡甸沉湖湿地旅游区、新洲涨渡湖旅游区、汉南五湖湿地旅游区、金口中山舰旅游区等旅游区, 利用城郊乡村生态资源, 大力开展森林科普游、湿地观光游、自然观鸟游等专项教育科普型旅游活动。

6. 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 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 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 (1) 森林公园; (2) 湿地公园; (3) 水上乐园; (4) 露宿营地; (5)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休闲游的有利条件, 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但在水资源与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上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就水资源来讲, 可以进一步开发东湖、南湖、汤逊湖、梁子湖、木兰湖等湖泊;从森林资源来说, 应加大对洪山区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 江夏区青龙山森林公园, 蔡甸区的嵩阳山森林公园、九真山森林公园, 黄陂区素山寺森林公园, 新洲区将军山森林公园等的开发力度。

据悉, 2015年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将在今年10月至11月间来到武汉。旅游节期间, 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全国森林旅游资源, 还可以享受官方组织的森林休闲活动, 了解更多的好山好水和生态休闲产品。届时, 武汉应抓住本次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的机会, 大力推广武汉乡村休闲游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 (12) .

[2]罗佩, 马远佳.休闲农业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 (5) .

[3]马勇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 (2) .

[4]邓爱民.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 (10) .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8

一、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概况

台湾休闲农业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达到1000多家, 每年的游客量大约是4千多万人次, 台湾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走红国际市场, 来至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 年营业总收益达10多亿元。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台湾农业成功转型, 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促进农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成功发展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有着诸多的因素。通过研讨会研讨和实地考察, 台湾以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农业进而推动全岛休闲产业发展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一) 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与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有今天的局面, 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及时制定各种政策、法规, 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积极推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加强对休闲农场的管理及行销、教育、培训等辅导。经过台湾政府部门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提倡一乡一农业园。而且, 休闲农场的专项经费由政府拨出支持, 这些经费一般包括修建从农场的主路到支路、水利工程, 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宣传等费用。

(二) 加强从业者的培训, 提升休闲农业园区服务质量

休闲年农业的产品具有市场生命周期。经营者只有不断学习创新,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各项技能, 才能迎合不断变幻的市场和口味各异的消费者。台湾政府时常组织各种辅导班、培训班, 还邀请专家学者做报告, 同时还会组织经营者参加境外考察。在台湾, 几乎每一个农场主都接受过培训, 除了出境考察外, 其他各项活动都由政府来资助进行。

(三) 园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的休闲农业的可贵经验在于规划好, 布局合理。休闲农业园区的线路都在旅游线路上, 有机的结合了有效资源, 保证了客源量。此外, 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 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 筹建步道, 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 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了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评证, 并颁发认证标志。

三、台湾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海南省的启示

海南与台湾同属中国两大宝岛, 农业上相似地方很多, 气候差别不大, 农作物品种也相近。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可资借鉴之处颇多。

(一)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科学合理规划

台湾的经验表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政府扶持分不开, 因此, 海南省应对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充分重视, 为促进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努力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 科学合理的规划也很重要, 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新修编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有观光休闲农业方面的内容, 但必须加以整合完善, 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 应将旅游农业园区与旅游资源相结合, 例如重点布局在海口和三亚地区, 按照国际和国内游客的需要,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成熟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点带面, 发展精品休闲农业旅游。

(二) 培养高素质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海南省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应与台湾合作加强培训, 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台湾有创办休闲农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前来指导, 另一方面可派些团队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观摩、研究、学习。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 加强旅游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从业技能培训、自身素养培训和公共道德知识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 突出主题特色, 完善服务体系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该突出特色, 产品形式应该多样并且配套齐全。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应该突出高度参与性与体验性的特色, 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游览, 更重要是可以亲自参与生产、制作农产品, 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因此, 休闲农业旅游必须针对消费者需求, 增强互动参与性, 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完善服务体系, 让游客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提供方便、干净、温馨、舒适的环境。

总之, 在推行环保、低碳、绿色环境的趋势下,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必定成为海南岛旅游业的新亮点。我们要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休闲旅游, 有序发展、合理布局、将热带观光农业旅游与高科技农业结合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打造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台湾农业探索, 2004 (3)

【2】王洁平.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思考.旅游研究, 1996 (5)

【3】张莹, 何佳梅.海内外旅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山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9

另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9年8月, 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 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 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 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 带动就业近200万人, 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 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从2010年6月22日起, 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 (园区) 示范创建行动正式启动。这项行动将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出一批三星级到五星级企业 (园区) , 将精品点连点成线, 形成一张全国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消费地图。

河南省是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2010年6月, 河南省旅游局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 在全省确定了首批128个“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随后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先行”的原则, 分别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村进行“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旅游产品策划, 各村将按照审定的策划方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形成优秀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 省旅游局将这些村编入全省旅游线路, 进行整体旅游营销。而“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优胜劣汰、良性发展。同时, 还将扶持农民办好1万家“农家乐”。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从发展机制上,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对该地区乡村旅游的起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河南省南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由企业对旅游资源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近, 具有一定客源的村落进行开发建设。如河南栾川重渡沟即是由企业投资和管理, 政府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农家乐旅游模式。四是主题文化型模式。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 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形成比较突出的市场形象。如南街村所弘扬的“游乡村都市, 品南街产品, 观红色文化, 感集体优越”。

但在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中, 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外部环境方面主要存在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业主融资贷款难、社会负担重等问题。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10

近年来,休闲农业旅游凭借其独特的旅游方式以给游客不同的体验的优势,已经成为吸引人们的一个新的旅游方式,受到游客的广泛喜爱和关注。在我国所有休闲农业旅游的景区,海南凭借其风景优美的海边风情和无与伦比的农家体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旅游产业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一、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原因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部处于热带的省区,全年温度都保持在15~24℃,湿度适中,全年基本都有明媚的阳光,再加上海南滨临海边,有湛蓝的海水环绕左右,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在海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感受其中的农家风土人情。儋州歌调让人过耳难忘,琼剧闹乐也是耳熟能详,海南黎苗狂欢节更是蜚声海外,所有的农家传统习俗和农业璀璨文化,都能够让人们对海南这个城市流连忘返,产生非常浓厚的感情。这也是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利用网络对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互联网能广泛的传播旅游信息

信息的重要性大家心中都非常清楚,人们没有了信息就等同于生活在了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而互联网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把信息扩大化。利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到海南最新的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实现最有效,最广泛的宣传。

(二)互联网能使旅客交流方便

网络信息的最大优点是双向传播的,是可以实现互动,这和以前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有了很大的不同。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交换旅游感想,向对方提供最有用的信息,真正的实现互相交流,也能使没有去过海南的游客形成一个简单的认识,间接的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三)互联网可以节省宣传成本

旅游也是需要宣传的,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海南休闲农业旅游,让游客产生对海南旅游的向往,商家都会进行大力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比较局限,不仅宣传的范围小,而且花费方面也比较大。但是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形式生动,快速的把最新旅游信息传播出去,不仅传播的范围没有局限性,而且成本比较低,使旅游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实践策略

互联网平台可以给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带来十分巨大的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网络平台来发展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呢?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建立海南休闲农业旅游专用网站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旅游与信息结合是最新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和其它购物网站一样,为了给予游客最大程度的便捷,我们可以专门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制作一个网站。例如,我们可以把WWW.HNXNLY.com作为网址,制作一个专属于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网站。主要向游客提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食宿、地图、特产以及门票票价,景区门票预订等功能。作为一个旅游网站,应不同于其它购物网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最新信息和提供平台以便让游客进行交流沟通。

(二)利用网络平台对海南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宣传

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捷。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传播出去,传播范围广,影响面积大。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点来对海南休闲农业旅游进行最大限度的宣传。例如,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广告,在多家搜索引擎上发布最新的旅游信息,在多家视频播放器上发布视频前的广告;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举办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知识竞赛,通过游客对问题的回答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电子商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因此,旅游电子商务就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商家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网络旅游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通过这种商务模式可以把抽象的旅游产业实体化,实现与其他传统商品一样的销售、售后服务模式,更有利于促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11

【关键词】江西省;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江西省幅员辽阔、文化多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农业基础,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即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融于一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西省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拉动省内经济增长。

1 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纵观江西省内各个地区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实际,由于资源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发展程度。有的地区农业较为发达,而有的地区则旅游业比较发达,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特色资源不同,创设不同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基础扎实的地区,应该以休闲农业促动生态旅游为主,即以农产品为核心,着力于农产品开发。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打造多个特色乡村,结合当地的休闲和生态优势,对有特色农产品进行专业化经营,在建立本地知名品牌之后再发展生态旅游业。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应该采用生态旅游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弥补农业特色资源不足。该地区可重新包装农田果园、花圃苗田、动物养殖场等,让城市游客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乡村独有的淳朴气息,给予他们纯真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应该打造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地观赏游玩,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游客参与休闲农业消费,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针对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都不明显的地区,可采用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相互促进。例如,可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村生活中,吃住在农家、下田间干活等,让他们感受快乐;也可组织开展乡村游览活动,修建一些特色农居、土作坊或农事活动地等供游客观赏,使游客了解农业知识和技术,开辟一块游客种植场地,让游客自主进行耕种,在采摘时节请游客收获果实,如此增强游客的直观体验,促使游客到此地重复消费,从而推动本地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江西省应该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特点,明确优势和劣势,创新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2 江西省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偏中部,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利于动植物的生长,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加之政府的财政支持,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开发能力呈现连年上升趋势,省内出现了一批农业名品,如崇仁麻鸡、赣南脐橙、高安肉牛以及南风蜜桔等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江西省观光农业更是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除此之外,江西省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西省的建筑古香古色,人文环境极富特色。境内的千古第一村流坑、人间绝境上堡梯田、客家文化标志赣南围屋、婺源的李坑古驿栈等景观都广为人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同时,江西省还拥有着大量的红色资源,包括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永新三湾改编遗址、上饶集中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爱国教育作用和意义。以此为基础,本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观光农业,逐渐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交通网络,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如三清山田园牧歌、新光生态农庄、南昌凤凰沟度假村等,刺激了民众的农业旅游消费热情,提高了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述提及的这些天然资源和后天条件,都为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是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保障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来看,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已具备了联合发展的条件,各地各级政府应该引起重视,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本省的资源优势,形成全新产业链条。

3 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结合上文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3.1 重视创新,加强引导

协同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符合国家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是创新农业和旅游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江西省政府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达成共识,清楚地了解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将其纳入到政府工作体系当中,明确协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其权责范围,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促发展工作。在生态农业旅游管理工作小组的主导下,各个农业及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其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大行业监管、监察力度,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进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江西省还应该在原有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完善,出台更多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扶植力度。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一套健全的政策体系应该包括资金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培育政策。其中,资金、税收、土地等系列政策都属于支持性政策,主要是给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或企业基础物质支持,刺激他们的开发和创新热情,促使他们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而价格和培育政策则属于引导性政策,主要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作出正确的定位和指导,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消费生态农业旅游,以点带面,通过典型示范的形式,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辐射范围。

3.2 强化管理,保护环境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强有力的管理下,才能持续、顺畅地进行下去。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要素,牵扯到农业、旅游、环保等众多部门,因此,强化管理、制定规划对促进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江西省虽已意识到了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加强了相关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产出效率不高。江西省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应该仔细分析各地的特色资源、交通条件、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在经过充足的认证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构建极富文化内涵和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保证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各地政府应该深化生态旅游的内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完善的行业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保护现已拥有的农业、旅游资源,明确各方职责和保护范围,实现动态监察和管理。政府应该始终秉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有效整合农业与旅游资源,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从而保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部门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实行动态监管机制,着力于景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环境。

3.3 完善服务,培育人才

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农业旅游也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式。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时期,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地区生态农业旅游接待能力,让消费者体验到高品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到此游玩、消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江西省需要加快对内、对外交通网络铺设速度,与周边省市浙江、湖南、安徽、广东等融会贯通,实现城乡路网无缝对接,增加停车点位,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自驾游需求。为了缓解节假日旅游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适度增多公交通勤次数,规范游客通行行为,尽量保证畅顺通行;软件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引导休闲农业主流地区改善通信、水电、食宿、网络等条件,为景区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增加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的吸引性。同时,政府还应该联合通信部、旅游部搭建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地区旅游资源以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及时发布、更新旅游相关信息,包括交通信息、服务信息、优惠信息、人流信息等,帮助消费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攻略,如此增强消费者的愉悦感。另外,人是服务主体,是兴业之本。政府职能部门还应该重视和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既懂旅游、营销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消费的过程,其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人才、餐饮人才、管理人才做支撑,政府应该引导生态旅游公司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备完善的人才,从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3.4 宏观调控,优化资源

在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推的引导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引导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健康协同发展。目前,江西省根据自身的资源现状,制定并出台了《江西省潘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森林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效保护了本省的生态环境。在江西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省要着力于经济生态融合发展, 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转变本省经济增长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打造生态文明省,这些都为江西省协同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政府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部署,以经济市场为导向,在原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此为前提,政府部门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各地区的特色休闲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并有效地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指引不同区域走特色发展道路,避免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等现象出现,形成完整而且科学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链条。我省应该转变传统以采摘和观赏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到生态农业旅游中,不断深化和扩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内涵,打造休闲农庄、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等特色农业景观。例如上饶市田园牧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将红色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和古城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入口服务、民俗风情展示、农艺观览、木屋板块四个生态农业旅游区,独有的景观和人文吸引了全球各地游客到此消费。

4 小结

总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西省各地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构筑完整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作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希望以后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江西省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实际,提出更多有效建议和意见,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强,冉静,吉莉,何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3(02).

[2]赵丽宁,欧维新,逄谦.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02).

[4]张三丽.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之浅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01).

作者简介

李渊(1977-),男,陕西省渭南市人。现为九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营销。

樊春梅(1979-),女,湖北省沙洋县人。现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作者单位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篇12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农村产业融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良好环境;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加强了休闲农业的推广。在农村产业融合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市场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新高度。

2 发展背景

2.1 休闲经济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融合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类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休闲经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休闲消费存在很大潜力,国内中层阶级的崛起,成为休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及广大群众闲暇时间增多,休闲经济发展条件将逐步成熟。

2.2 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志着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拉动内需,培育国内消费新的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措施;是引入扶贫新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休闲农业市场竞争,提高了对休闲农业创新性、资本及其它要素的要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产业发展融合体,将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3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3.1 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利用假期体验现代农业的田园风格,参与农业和渔业、休闲娱乐等,让游客寻求回归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城市人口对乡村生活质量的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和观光农业和休闲的社会需求的兴起,许多中国的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功能的生产示范,逐渐转化为兼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多重功能。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以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为一体,强调亲近自然及家庭温馨的日本MOKUMOKU农场;台湾休闲农场的鼻祖———香格里拉休闲农场,集特色文化和农场内涵于一体,强调农场项目和农村生活的参与体验,多元业态共同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3.2 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休闲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如云南民族村旅游区,景区内设立了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厅等旅游设施,展示了各少数民族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和宗教习俗,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在强化旅游项目体验性、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湖南荆坪古文化村民俗文化气息浓厚,村内现存祠堂、古驿道、节孝坊、观音阁、唐代古井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其流传的如酒歌、傩戏等民俗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

3.3 农家乐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特色农产品、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进行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民居型、体闲娱乐型、食宿接待型、农事参与型。典型的如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依托种植花卉营造的良好环境,开展垂钓、曲艺、骑马等休闲体验活动,突出发展以乡村酒店和高档花卉盆景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村内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提高了农家旅游的规范化和组织化,并且在国内率先推行农家乐星级评定。近年来洋家乐———外国人办的农家乐正渐成风尚,因其遁循环保理念而受到外国友人和都市白领的青睐。如由部分外籍人士创办、结合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区,内设有骑马、射箭、露天泳池等娱乐活动,崇尚回归自然,坚持低碳旅游。

3.4 村落古镇模式

旅游古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以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等价值的核心旅游资源实体构成古村镇的特色旅游吸引力体系,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乌镇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打造了休闲游和夜间游两方面核心产品,秉承“以存为真”理念,对休闲旅游品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雅安市雨城区在地震灾害重建以来,将休闲农业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雨城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之路。

3.5 市民农园模式

市民农园,又称社区支持农园,指农民承包土地建立休闲农园,由城市市民出资认购并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收货的产品为市民所有,期间体验享受农业劳动过程乐趣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和休闲农业旅游形式。这些城市市民被称为周末农夫。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后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典型的有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和日本仙台园艺中心,市场供不应求,备受消费者青睐。

3.6 休闲度假模式

利用农业资源,如森林、草原、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住宿度假等多种休闲度假活动。如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的北京密云山里寒舍度假酒店,将城市化星级酒店享受与自然农村生活融合,并配套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多功能娱乐中心等休闲度假项目,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休闲度假区;台湾新光兆丰休闲农场———集农、林、畜牧、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花莲民宿与饭店,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多样化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场内设立的亲子戏水区、生态鸟园区、迷你马场等主题区,强化了农场综合性功能,也为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体验。

3.7 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为游客提供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农业园区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其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高效开放,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以温泉文化、高科技农业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区;以“人与植物共生共融”为主题的英国伊甸园,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是具有极高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

4 发展策略

4.1 坚持政府引导,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加强政府在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创造环境中的作用,协调和制订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和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组织制定和完善标准的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休闲农业产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和支持,增强行业自律性。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合作与政府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开发。

4.2 坚持以农为本,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密切联系农业、农民和农村地区,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单位,以促进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为目标。根据农村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深入发展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习俗和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利用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拓展多元功能、环保友好、丰富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

4.3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水平

适应休闲农业旅游向综合产业和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村集体或农村旅游合作社对农村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农村土地和闲置农宅统一管理打造,实现规模经营;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进行规范和管理,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对农村公共空间进行统一营造,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活动,提供完善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在管理实践方面,依据“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总体要求,调动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开展旅游接待活动的积极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水平。

4.4 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品牌建设和吸引物塑造

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创建,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将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整合起来,打造一批美丽休闲村镇;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发挥媒体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鼓励各示范点因地制宜地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形式,举办特色鲜明的农事节庆活动,形成规范有序、联动协调的品牌建设机制。加快特色提炼,创建区域精品旅游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延伸和品牌输出,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品牌复制。对农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鲜明的文化主题导入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创造性地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休闲旅游核心产品,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吸引力。

5 结语

上一篇:城市低保标准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