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2024-10-16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共12篇)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1

1 迁安市有发展休闲农业丰富的资源优势

迁安是一座半山区城市, 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 也有重山叠翠的山区景色, 农业经营类型多样, 农业文化丰富, 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 生态保护良好, 旅游资源丰富, 处于京津唐秦承5座城市中心位置, 是最适宜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之一。

1.1 特色农业发达

迁安是河北省著名的“甘薯之乡”、“产油大县”、特色果品基地、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京津蔬菜生产基地;是京东板栗的发源地和重点产区, 是安梨、银白杏的特殊产区。境内适宜种植甘薯、花生、玉米、小麦、蔬菜、杂粮等20多种农作物和苹果、桃、梨、李子、杏、板栗、核桃等10多种果品。2012年, 全市设施农业规模达到3000hm2, 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9.5%, 农业产业化率达到了68%, 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的新趋势, 农业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型、观光型、体验型转变。

1.2 旅游资源众多

迁安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 老马识途、伯夷叔齐让国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迁安, 是河北省26个发展旅游重点县 (市) 之一, 境内有国家AAA级景区2个 (白羊峪、红峪口旅游区) 、国家AA级景区5个 (灵山、山叶口、徐流口、成山、卧龙山庄)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 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0余处。近年来, 随着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迁安市重要的旅游业态之一。

1.3 承载能力良好

到2012年底,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2km2, 城镇化率达到51%。公路密度位居全省首位, 已形成镇乡与城区的15min交通圈, 公交车直通每个镇乡和重点风景区。市内建有星级宾馆7家, 其中3星级宾馆8家、4星级宾馆3家、5星级宾馆1家, 旅行社18家, 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 已具备了接待四方游客的良好承载能力。

2 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2.1 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域总体规划, 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2010年6月份, 迁安市委四届九次全会首次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域统筹规划的高度, 提出“用不平衡的发展打破发展的不平衡”理念, 把全市1208km2作为一个整体, 划分为西部工业区、生活服务区和农业生态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在西部工业区, 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生活服务区, 重点发展城郊高效农业;在农业生态区, 限制工业、不限制产业, 限制开发、不限制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旅游兴市, 农业富民, 重点发展休闲农业。

2.2 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 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

近年来, 迁安市每年投入农业的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全市共实施站设施农业、林果业;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精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林业的蓬勃发展,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解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等农村老大难问题, 自2003年以来, 迁安市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 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等工程, 真正让农村硬起来、绿起来、靓起来,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按照构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立足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带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都市农业区。在迁安市中部和南部区域, 以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为主要目标和功能, 与城市融为一体, 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娱乐功能。二是高效农业区。在迁安市东部区域, 以生态高效为主线, 发展以设施蔬菜、特色果品、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三是西部生态农业区。在西部工业区, 以生态保护为主线, 通过土地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经济林、生态林等, 打造西部生态农业区。四是休闲农业区。在迁安市西部山区和北部长城沿线, 以休闲农业为主线,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 完善建设休闲庄园、旅游景区、特色民俗村等各类节点, 以点串线, 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典线路, 打造西北部休闲农业旅游长廊。同时, 与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院合作, 抓紧编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结合迁安实际,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把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2 突出重点, 强力推进

首先, 抓紧建设“三纵一横”四条“绿道”。“三纵”分别是:在滦河沿岸建设以湿地景观为主的中部绿道, 依托青龙河西侧建彭路建设东部绿道, 依托万太公路建设自太平庄成山景区到大五里山叶口、塔寺峪和蔡园灵山景区的西部绿道;“一横”即依托新三抚公路建设从徐流口到白羊峪、红峪口的北部绿道。按照“顺藤结瓜”的形式, 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公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 作为休闲绿道驿站, 并纵深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 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田园景观, 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使绿道成为发展旅游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 迁安市将绿道两侧1km范围列为禁建区、禁采区、禁伐区, 切实营造最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绿道建设内容已经确定, 具体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其次, 重点抓好休闲农业旅游长廊建设工程, 建成“四山四口一湖一园”10大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我们将以红峪口景区、冷口景区、徐流口景区、瑞阳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等10大景区为重点, 抓好蔡园灵山地质佛教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原始森林体验和农家乐为特色的云山峡谷休闲度假景区、黄台湖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等景区景点建设。

3.3 建立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市设立休闲农业建设专项资金,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旅游规划、宣传促销、节庆活动、人员培训、配套服务设施等专项经费;不断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将提升通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村及农村旅游景区 (点) 的道路纳入交通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 在路政审批等方面支持设立旅游交通标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益广告;建立健全休闲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部门要支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规划、卫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要支持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改水、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完善, 为农户和村集体办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执照提供便利,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4 规范管理, 提升水平

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工作, 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切实把休闲农业做精做强, 促进农民增收和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2

发布时间:2012-12-12 信息来源:农业部渔业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产局,有关单位:

休闲渔业是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近些年来,我国休闲渔业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2.6%,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渔业实体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新兴产业,我国休闲渔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不足等突出问题。为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休闲垂钓、渔家乐、观赏鱼、渔事体验和渔文化节庆等类型。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对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建设渔区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水域辽阔、渔业生产形式多样、渔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休闲渔业条件优越。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休闲需求日益扩大,发展休闲渔业潜力巨大。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时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将休闲渔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现代渔业建设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突出特色,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着力提升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加强休闲渔业规范化管理,不断丰富和拓展渔业的休闲功能和文化内涵,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休闲渔业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依托渔业生产过程、渔民文化生活和渔区风情风貌,突出特色,增强休闲渔业文化功能、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闲渔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引导。加强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引导,与渔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旅游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分类规划,合理布局,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坚持以安为先,强化管理。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休闲渔业发展和管理的突出位置,制定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生产安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监督管理,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确保休闲渔业规范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调节,政策扶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渔户、渔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合理引导各种资源投入休闲渔业发展。充分用好国家和地方支持渔业发展、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等相关政策措施,着力加强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三、加强规划引导

(五)做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加强休闲渔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根据自然资源禀赋、渔业发展状况和旅游需求,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和市场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区域,科学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把休闲渔业发展纳入渔业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休闲渔业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导休闲渔业高起点起步、高层次发展。

(六)促进休闲渔业合理布局。引导休闲渔业开展特色经营和多种经营,努力建设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增强休闲渔业发展活力。要避免一哄而上,合理规划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要结合现代渔村建设、人工鱼礁建设和滨海旅游开发,展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内陆地区要依靠江、河、湖、库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大中城市周边,以现有水产养殖场所为基础,发展垂钓、观赏、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基地。要结合地域优势和传统特色,积极引导观赏渔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的观赏鱼、水族装备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四、开展示范引领

(七)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创建活动。按照休闲渔业的主要类型和地域分布特点,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效益好、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休闲渔业发展规律,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休闲渔业全面发展。

(八)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广,为休闲渔业发展搭建平台,支持举办渔文化展示、垂钓比赛、观赏鱼评比、水族器材(包括钓具、钓饵等)展销等各类活动,推广渔业休闲文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促进休闲渔业做大、做强。

(九)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按照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依托推广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专家授课、现场参观、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争取将休闲渔业技能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尤其要加强对沿海捕捞渔民的培训,提高转产就业的能力。

五、加强监督管理

(十)制定完善休闲渔业相关制度和标准。加快制定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强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卫生、休闲渔船管理、观赏鱼引进管理等制度,使休闲渔业发展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加强对公共水域垂钓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水域垂钓管理制度。根据休闲渔业的不同类型,制定海钓、垂钓、体验式捕鱼、水上餐饮等生产操作规范及服务标准,制定钓饵标准、休闲渔船(艇)安全标准、观赏鱼品种标准等,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

(十一)加强对休闲渔业的监督管理。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休闲渔业管理协调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对休闲渔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休闲渔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操作规程,促进合法、规范、安全经营。对于休闲渔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协同破解发展难题。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立足渔业管理职能,加强对休闲渔业发展的监管。

六、加大政策扶持

(十二)健全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休闲渔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休闲渔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予以支持。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渔业开发和经营。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渔业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十三)完善扶持政策。将休闲渔业纳入现有渔业产业政策体系,在水产健康养殖、渔船改造、柴油补贴、海洋牧场等方面进行支持,鼓励依托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兴办休闲渔业,支持近海老旧木质渔船通过更新改造转向休闲渔业。各地要积极争取把休闲渔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加大政策衔接力度,争取休闲渔业经营户、合作社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渔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渔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用水用电收费政策。

(十四)加强公共服务。各级渔业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为休闲渔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重视和加强对休闲渔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重点开展休闲渔业配套设备研究和开发、优质钓饵研究和开发、观赏鱼养殖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开发,全面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效衔接供需,宣传推介渔文化、普及渔业知识,让消费者和从业者都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渔业的真实信息。做好休闲渔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七、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切实将休闲渔业作为建设现代渔业的重点领域抓紧抓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休闲渔业作为建设现代渔业的重点领域抓紧抓好,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部署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做到有领导分管、有处室主抓、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休闲渔业各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考核。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等机构的积极性,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支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休闲渔业有序发展。

农业部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类型;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09-2

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和农村的自然风景为旅游资源,给城市游客提供生活服务,体验农耕、收获、采收、垂钓、饲养等农业活动,调剂都市生活寄寓田园乐趣,享受回归自然。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业的生活、示范功能,形成优良生态、优质农产品、优美景观产业,已成为城乡居民体验农作乐趣、缅怀田园生活、品味乡村情调的重要休闲场所,可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一些发达城市休闲农业已处于发展阶段,且这个趋势就会形成高潮,而福州市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3年福州市出台休闲农业整体规划报告,该报告预计全市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300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12870元,增长12%;年福州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报告还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福州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解决部分合作社的结构发展问题,既可增加就业机会,解决福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部分问题,又能提供新的经济动力带动农村卫生、交通的精致化发展,美化农村局部面貌。因此,可以预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城郊发展前景广阔。

2 农民合作社是发展福州休闲农业的重要主体

福州部分农业升级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土地资源少,福州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38亩;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成本高,简单性的农产品生产收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但福州农业也有自身优势,就是物质条件、设施化水平较高;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丰富;作为省会城市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层次多样、中高端消费群体大,个性化消费需求多。福州市场每年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100亿元,这为福州现代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满足福州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市场条件,使之成为推进农业功能延伸,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示范典型。

以家庭农场形式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民合作社,既能扩大自身实力、满足社员增收,又能满足城市消费者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等各种需求,是福州合作社在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下新趋势之一。

3 福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福州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共1269家,成员1.9万多户,带动非成员2.5万多户。目前福州市共有市级示范社42家,省级合作社规范化项目21家,省级示范社14家,部级示范社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合作社联社1家,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州市合作社发展速度明显提高,2013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增速达54%。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此定义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州市有93个家庭农场,在工商注册登记27家,从事养殖业的21个、种植业的51个、种养结合的21个。据调查,福州市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在100~500亩的8个,500~1000亩的1个,1000亩以上的1个。全年经营总收入在10~50万元的39个、50万元以上的35个,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355人,平均每个农场家庭劳动力3.8人。福州市以中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注册资金在50~80万元居多,流动资金在30~50万元左右。

建设小型休闲家庭农场投入少、收益高。利用农场自身资源加上当地可开发的资源,建设成本费用相对较小,休闲家庭农场项目可分阶段开发和投资,一般先期投入资金较小,适合福州市多数家庭农场规模不大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农场项目建设周期不长,3年左右就能收回部分经济收益,包括农业收入和休闲旅游改造收入,这两部分的效益使得休闲农场总体收益高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

4 适合福州市合作社发展的类型

4.1 农事体验型

利用农场生产条件的菜园、果园、花圃、茶山等,为游客提供学习农业历史、农业技术知识的活动,游客进入农场内观景、摘果、采茶,回归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和享受农村生活。这是福州市当前休闲农场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发展较多而且较成熟。如:闽侯县龙台山生态园、福州彩虹小镇等。闽侯县龙台山生态园有多达22种不同季节水果提供游客采摘,还有抓山鸡、垂钓、烧烤、登山等游乐项目,每人门票价格仅30元,该场果树认养活动别出心裁,只要交纳200~500元不等的费用,就可获得该园区一株以上果树的认养与采摘权,在认养期间,果树主人可免费到园区亲手参与劳动、亲近自然,体验在劳动中收获成果的快乐。目前福州市已有不少居民在该园拥有了自己的果树,周末常带家人到园区为果树浇水施肥,了解水果生长的全过程。还开发种植日本黄金柿、台湾早春蜜桃等名优水果450多株。该园年纯利润达约120万元。

4.2 农家乐型

依托旅游景区、农村田园风光或在城乡结合部,利用当地生产农产品,提供农家餐饮,满足游客对“天然食品”的需要。如闽侯县棋磐寨融自然景观、田园村庄、休闲娱乐为一体。有民俗表演馆、游泳池、采草莓园等,还以各色山珍野味和农家小菜吸引游客。可与好友谈天,放歌山林或登山攀高,来一场回归山林的旅行。

4.3 休闲农庄型

依托自然生态林果茶园等,以清新空气、生态果蔬及农业体验等为吸引物,提供餐饮和住宿。如福州龙泉山庄有106亩各季节农民自种无公害的蔬菜可以直接购买;有千亩四季果林任游客参观和采摘;有当地农家菜和原始烧烤任游客品尝;山庄有山间别墅、河边小屋。目前当地农民转型就业达153人,间接就业达216人以上,年利润达165万元左右。

5 发展休闲农业建议

5.1 发展休闲农业须先做系统规划

目前福州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多分散,功能单一,缺乏个体规模特色,也缺乏整体互补效应,没有系统规划,发展有些盲目,无法分阶段、整体统筹实施。休闲农业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休闲农业园开始建设过大,一个家庭是经营不过来的。建设家庭农场必须以生产功能为主,以现有的经济条件采取逐渐提高观光农业的成分的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避免一味追求高级、高档,如有些地方建设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占地面积大,投资大,少的超过上百万,多的超过千万元。但农业休闲场依赖生态环境整体建设一般都要3~5年,如此高投入、建设期长的农业休闲场,无法与其他主题公园一样采取高门票价格,再加上季节性强,接待游客总量有限,光靠旅游生存压力大。现在福州家庭农场发展休闲农业可先发展农家乐、农事游等投资少、风险小、开发周期短的项目,以后再逐步发展诸如乡村度假村之类的高级项目。

5.2 要有突出特色

没有特色就做不成引人注目的休闲农业,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要让游客能体验农事活动,要打造原汁原味的纯自然产品,让参与者获得自我、娱乐其中,感受到农家的乐趣;部分休闲农场对本地的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可充分利用和挖掘家庭农场及其周边的历史人文、气候、地貌等休闲农业资源;还可依托数村一品或一镇一品生产基地,以休闲生活方式为主题,以田园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的休闲农场。

5.3 部分项目服务质量待提高

福州市现有的家庭农场休闲项目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缺乏必要的休闲农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还造成矛盾,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自身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服务素质培训。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人们的休闲观光体验。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4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篇5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口5.2万人。全年降雨量395㎜,干旱少雨,年均无霜期121天,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无污染,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牢固树立 “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主要手段。2010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较2005年末的3.8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较2005年末的3.12万吨,年均递增8%;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较2005年的3058,年均递增20%;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总量较2005年的3000万元,年均递增20%,2010年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特别是我镇伊当湾、东胜两村已有35%的农户,户均突破10万元大关,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400元,土地产出率达79500元。2007年以来,我镇连创全国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八项全国单产记录。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我镇“十一五”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现代产业化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只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化,而是融合了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链条。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

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硬件建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资金、引项目,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新打深井456眼,建成水厂15座,建成蓄水池12座,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工程,新建淤地坝5座;在电力设施建设上:完成了全镇的农网改造,安装各类变压器358台,架设高压线120余公里,架设低压线115公里,解决了867户的照明用电难题,建起 了110KV变电站一处,解决了农业灌溉轮电问题;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沥青化通村道路120余公里,沙石化道路80余公里,铺设东坑镇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在通讯设施建设上:建起移动通讯架8座,联通通讯架3座,架设电信网络120余公里。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科技引领。首先,我们集中精力,用现代化的农牧业装备设施武装“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按照自愿、有序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1.2万亩,积极发展种植30亩水地以上,饲养30—80头(只)家畜,种养殖互助型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型农牧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典范。2011年全镇发展棚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温棚0.4万亩,拱棚0.8万亩),发展夏马铃薯5万亩,秋马铃薯3万亩,发展大田蔬菜5万亩(红萝卜3万亩、大田杂菜2万亩),全镇生猪羊子存栏量达3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5万头,羊子存栏22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其次,我们通过多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外出考察调研,邀请外、本地养殖大户、蔬菜专业大户巡回演讲、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注重科技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保障。我们采取上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新型农民和镇村两级干部培训班,加快新型干部群众的培训步伐。五年培训干部群众6000余人次; 第四我们狠抓新品种新技术革命,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加大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进企业做示范、扶助合作组织带农户、规模标准化生产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十余家种养殖公司,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各一处,向农户推荐新品种、传递新技术。五年来,扶持建起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起农民经济人500余人,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构筑起了连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桥梁。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狠抓市场营销。一方面我们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制冷保鲜库、肉联厂、包装厂,为“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贮藏、保鲜、交易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蔬菜脱水、饲料加工等十二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努力把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为一支对外立体式的销售网络组织,现在全国建有10余个销售网点,特别是我镇的夏马铃薯、红萝卜、辣椒远销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等地,全方位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前进

(一)注重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实行干部管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守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干部外出学经验、跑市场、争资金、引项目,组织新农村建设。同时,成立了产业办,专门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经、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种养殖决策难、技术难、组织资金难和产品销售难的“四难”问题。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理念,特别是要求村支两委负责人具有现代化的产业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此,镇党委通过积极调研深入研究,决定将党组织与产业链相联系,创造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方面将各村在外能人、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使其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将各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支两委成员或是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经济人。再一方面是要求每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联系培养本村30户种养殖示范户。截至目前我镇黄家峁、伊当湾、东胜、四十里铺、小桥畔等12个现代农业重点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是吸纳各村 在外能人、企业家担任,全镇30余名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80%以上,全镇500余名农业经济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50%以上。

(三)注重配套运作,强化产业发展后劲。我们重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订单,通过“订单农业”,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投身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6

1.设施农业释义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体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设施农业是生物、环境、工程三个领域技术的有机集成。生物是核心,环境是载体,工程是基础。由于设施农业是涵盖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园艺技术、栽培技术和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发达程度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2.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现代化农业具体集中表现为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荷兰人均耕地仅0.06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但其人均农产品出口额却居世界首位(出口总额达450亿美元),主要来自以生产花卉、蔬菜等高档农产品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以色列是一个气候干旱、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由于其多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使其在蔬菜、花卉和其他高档农副产品的出口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保护地设施栽培的历史悠久,而且因气候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能型日光温室生产体系。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大陆地区的温室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70年代以来,温室(包括塑料大棚)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从5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万公顷发展到今天的约100万公顷,占全球温室面积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区域。我国的设施农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年来走的是一条“低投入、低耗能、低产出”的路线,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不足。其主流设施为日光温室和简易塑料大棚。由于设施农业具有投入高的特点,所以在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同时,设施畜禽养殖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3.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3.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3.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3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 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举措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体制有政府主办型、企业主办型和政府企业联办型三种投资模式。从大量实践看,由政府统一规划、制定政策,企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业联办型”模式,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应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的多种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品质,促进早熟丰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4.1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 吉林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4.2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保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4.3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设施农业要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要拓宽市场,要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名优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打造一个好品牌,扩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注重发挥品牌效应,使农民致富增收,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7

1 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武宁县总人口39.15万, 其中农业人口30.8万。国土面积3 506.6km2, 耕地面积42万亩, 在全市乃至全省来说都不能说是农业大县, 但武宁农业产业的发展却不拘一格, 独辟蹊径, 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常规农业发展日益稳固

2012年, 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七连增, 单产逐年提高, 农业总产值达20.2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 000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已达43.56万亩, 总产量15.05万t;棉花总面积1.725万亩, 总产2 383t;油菜种植面积12.14万亩, 油菜籽总产1.14万t, 生猪出栏22.64万头。

1.2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目前, 全县粮经比例已调整到了60.9∶39.1, 名特优农产品和优良畜禽品种所占比例上升到90%,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8%, 油菜杂交化、“双低化”上升到100%。全县已建成蔬菜、茶叶、吊瓜、蚕桑等农产品基地35个;共发展吊瓜6万亩, 果业6万亩, 中药材3万亩, 蚕桑0.63万亩, 茶园0.909万亩, 商品蔬菜种植3.9万亩, 其中蔬菜基地2 976亩。

1.3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加工、中药材加工和蔬菜加工等加工型农业企业22家, 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 江西省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另外,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12家, 家庭农场7家, 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 省级示范社13家, 涵盖了粮食、果业、农机、蔬菜、生猪、家禽、蜂蜜等产业领域, 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引领, 企业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局面。

1.4 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全县围绕自身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山水”牌, 积极引导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精心培育了新光农业生态园、阳光照耀29度假村、九岭桃源谷、鲁溪洞、九岭山休闲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景区, 其中新光农业生态园等被评为全国、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目前, 全县仅农家乐就有162家, 休闲农庄9处, 休闲农业园区5个;经营面积达38 669亩, 资产总额达41 290万元;从业人数7 280人, 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 768人, 占总从业人数的79%;2012年接待120万人 (次) , 休闲农业总收入6.2亿元。2012年, 武宁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 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另外, 全县大力扶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8个, 建成无公害基地24个, 认证绿色有机食品2个。全县的“健人”牌橡子丝条获省级农产品品牌, 武宁“地元”牌工夫红茶荣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绿茶获国际茶博会银奖。

1.5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完备

近年来, 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基层农技体系已实现“网”全“线”连, 管理规范, 人心稳定, 并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基层农综站办公楼, 配置了办公电脑、科普投影仪等一批先进设备, 极大地改善了农综站的办公条件, 提高了服务质量, 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4%以上, 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优质稻面积达到95%以上。全县还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以农村种养大户和返乡农民工为主要培训对象, 重点推广应用农村农业实用技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据统计, 2013年通过阳光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1 310人 (次) , 举办各类培训班58期, 赠送光盘、书籍6 820本 (册) , 免费发放种子 (苗) 等价值达3.8万元。

1.6 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县通过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标准粮田、阳光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等农业项目, 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探索, 大胆试验, 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5.78万亩。全县还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 加强农资、种子、农药、化肥、兽医等市场管理, 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

1.7 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做到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走样、不缩水、暖人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 已监督落实粮棉油补贴资金2 439万元、能繁母猪保险已理赔36余万元、农机补贴资金148万元、完成农村沼气建设819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320户。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总的情况看, 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2.1 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尽管各级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基础投入, 实行了重点扶持, 但是农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 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 现在农村经济薄弱, 农民自有资金有限, 加之金融部门为降低风险, 对农业资金投放比较慎重,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投入, 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滞后

当前全县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主要靠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 生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缺乏信息及技术方面的指导, 农业品种结构单一, 产、供、销脱节等现象普遍。从全县整个面上看, 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还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已经注册了一些农副产品的商标和标识, 如“健人”牌橡子粉丝、“地元”牌工夫红茶、“口口甜”甘蔗、“幸福山”西瓜等, 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但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 运行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2.3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 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 随着良种、化肥、农药、农膜、油品、饲料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农业的比较效益受到冲击。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 实行了粮食直补等多项惠民政策, 但由于补贴数额较少, 相对于各类农资价格高涨的实际, 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 全县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很完善, 经费不足、职能弱化、年龄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 全县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发展相对滞后, 基地与市场、产与销之间缺乏有效的载体, 难以实现农业产品的有效增值, 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依然存在。

2.5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 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出现了新情况, 60%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很多村庄出现空心村的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 由于受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生产基本上满足于种了、收了, 解决了吃饭问题, 谈不上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更谈不上农民增收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要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应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3.1 进一步抓好常规农业生产

这是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和讲政治、顾大局、做贡献的必然要求。一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要着力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上下功夫, 大力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 努力实现丰产丰收, 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八连增;二是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方面要以调整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 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产品升级;畜牧方面要巩固提升生猪产业, 突出发展家禽, 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加速品种改良和引进。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

3.2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发展一批像新光农业开发公司、泉口山核桃香榧、船滩凯利丝业、为民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泉口丰田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不仅要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农旅结合, 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集中培育蔬菜、畜牧、果业、蚕桑、吊瓜、茶叶等产业体系。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和名牌发展战略, 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叫响“武宁产”这个大品牌。努力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产业体系。

3.3 进一步探索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依靠过去旧的、分散的农户家庭开发模式已很难进一步推进全县农业的发展, 必须探索和发展新的模式。一是支持和鼓励农业种养大户发展。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和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种养大户发展壮大, 在武宁县形成一批有特色和实力的“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农业开发大户。二是加大农业生产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 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 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 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 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 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 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4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命脉, 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保证农业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 每年应列出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高标准实施农业项目建设。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目标, 积极争资、争项, 更加积极主动地谋划好、实施好、监管好项目。三是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支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工作。

3.5 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力度

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体系, 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加以落实, 调动其积极性, 促其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二是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 以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为载体, 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 让农村中各类人才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加强和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和沟通, 积极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最新的科技成果,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6 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8

一、“三农”政策贯彻落实发展了农业产业, 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有力推动下, 甘肃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临夏州从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特点出发, 围绕市场, 帮助调整种养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政县松鸣镇桦林村发挥资源优势搞起了两个合作社——甜玉米和养殖合作社, 担任负责人的马胜荣2014年出栏西蒙达尔牛30多只, 收入10多万元;流转土地种植甜玉米460亩, 利润达到20多万元。同时, 村里成立了村级产业互助社, 双联单位帮扶注入资金, 入股的村民即可贷到产业发展资金。临夏县何王村, 则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种植核桃树、枣树、啤特果合计4万多株, 栽种速生柳, 美化乡村道路;养殖户建成专业养殖场3座;村里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投资5万元兴建何王村布鞋加工厂, 为村内剩余劳动力提供致富新渠道。

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探索, 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 保障农民丰产增收。2014年, 安定区采取流转土地的办法, 使闲散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 全区共流转土地30.97万亩, 其中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7.7万亩。甘肃巨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 通过土地订单方式, 按照政府规划、企业供种、群众种植、订单收购的办法, 在安定区石峡湾乡规划建成3000亩新大坪一级种扩繁基地, 涉及6个村17个社275户农户。2013年, 农民强彩霞采用全程机械覆膜、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标准化种植技术, 种植的200亩黑膜全覆盖马铃薯收入20多万元, 合作社会员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增收5000多元。安定区还引导龙头企业、协会会员、贩运大户等积极参与贮藏设施建设, 目前全区总贮藏能力达74万吨以上。“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的贮藏体系, 提高了马铃薯种薯贮藏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 有效发挥了贮藏设施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在营销方面, 安定区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 建立综合交易中心1个、骨干市场78个、收购网点304个。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地建立52个直销窗口, 年外售鲜薯50万吨以上。同时,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农超对接等方式, 实现传统销售向现代销售转变,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链上各大利益主体的“多赢”。

国家实施的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发补贴、养牛养羊发补贴、退耕还林发补贴、联村联户等等, 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扶助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而且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2599元, 增加到2012年的4507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兰州市调查队的统计:2014年兰州市一体化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8067元, 增速是上一年的13.4%。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6个:一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入从2014年1月开始每人由上年的每月55元、60元, 增加到每月80元、85元;二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5%, 从101元/月提到116元/月, 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生活补贴增长16%, 人均增加450元。三是新增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每人每月领648元。四是各种政策性的补贴发放到位。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共计10954万元, 农作物良种补贴共计1192万元, 农机具购置补贴共计1490万元, 农机燃油补贴667.245万元,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共计3713万元以及其他补贴整体发放到位;五是为农村调查户兑现了2014年全年的调查补贴, 户均1200元;六是兰州市今年的高原夏菜面积93.77万亩, 同比增加5.28万亩, 同比增长5.97%。上述六个方面的收入增长, 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国家的“三农”政策。2014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6元, 比上一年增长12.3%。

2014年, 通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41.7元、增长14.6%, 增速居定西市第一, 3个乡镇40个村整体脱贫, 减少贫困人口27008人。这与甘肃省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政策密不可分。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在“双联”政策扶持下, 按照“‘协会+企业+农户’‘协会+科研院所+农户’助推产业发展”要求, 走协会牵头、企业运作、科研院所助力、群众参与、“联姻”发展的路子, 在帮扶干部的精心帮扶下, 先后组建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肉牛养殖协会和苗木繁育协会, 吸纳全村287户农户加入协会, 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同时, 全村外引企业、内联农户, 先后引进了多家龙头企业, 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村民张吉汉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张吉汉因在外打工落下腰疼病, 加上孩子在外上学花费大, 村民们“评选”他为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张吉汉在驻村干部和双联干部的帮助下, 开起了油磨坊, 生意好, 家庭收入有了保障。

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五年行动计划 (2012-2016年) 》, 双联行动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 立足贫困村户发展实际, 从帮助群众理思路、调结构、兴产业入手, 采取帮助联系户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务、多学一门技术“五个一”措施, 大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 双联行动助农增收的效果显著。通过3年努力, 全市农业增加值净增28亿元, 年均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5元, 年均增长14.6%, 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 贫困乡村农民收入增速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0.18万人, 贫困面由2011年的41.54%下降到2014年底的20.7%。

二、“三农”政策促进了农村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得益于甘肃省实施的“双联”行动, 曾经是交通不畅、信息闭塞, “吃饭靠小麦, 用钱靠洋芋”的山区贫困村———平凉市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 在3年时间里, 实现了华丽蜕变, 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14年, 石阳村人均收入4178元, 比2011年的2338元增长79%。不仅村庄美了, 村民富了, 而且交通也发达了。在双联工作组的协调推动下, 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金, 解决了沿途5个乡镇26个村152个社4万多人的行路和运输难题。同时, 修建的2座便民桥、21.1公里河堤和6公里南川硬化路, 把周边的石峡、高房、李庄3村联结在了一起, 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 发挥双联行动对“三农”工作的助推作用, 突出交通扶贫攻坚, 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向民族地区倾斜, 乡村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新的发展。至2014年, 建制村通畅率甘南州为78.9%, 临夏州为84.3%, 均远远高于全省68%的平均水平。同时, 还确定临夏州东乡县、甘南州临潭县为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省级示范县。2012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共计安排临潭县实施农村公路9项58.4公里, 补助资金2660万元。2013年共计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29项62公里, 补助资金3100万元。2014共计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9项35.8公里, 补助资金1790万元。2014年底, 临潭县建制村通畅率已达到100%, 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得益于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甘肃农田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13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 新修梯田153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5平方公里,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万千瓦。

三、“三农”政策促进了甘肃农村金融事业全面发展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要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 认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采取提高单户授信额度, 灵活调整担保方式, 延长贷款期限等差异化信贷政策, 充分满足农户及涉农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 大力倡导“阳光信贷”, 降低融资成本, 有效破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14年10月末, 全行各项涉农贷款余额124.55亿元, 占全部贷款的65.1%。开办再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业务, 为农村妇女、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 还开办了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小额贴息贷款、定西马铃薯收购加工、陇南中药材花椒收购、陇东苹果收购等特色小额贷款业务, 以及小企业担保贷款和小微企业互惠贷, 贷款额度更高、贷款期限更长、还款方式更加灵活。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立足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开展“苹果特色产业金融中心”建设, 借助苹果特色产业声誉, 推出了信贷融资、现金管理两大苹果产业特色金融服务, 涉及苹果特色小额贷款、金果小微企业贷款、果农特色理财计划和果商专享资金结算等4个主流特色产品。通过全方位的银地品牌对接、高密集的服务宣传, 有效地促进了邮储银行金融产品与苹果特色产业的融合, 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据资料显示, 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 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连续三年被静宁县委、县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静宁县支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56亿元, 其中涉果贷款达到80%以上, 惠及果农1100余户, 支持涉果小微企业及果商70余家, 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民生发展, 凸显了特色产业与银行发展的“多赢”效果。

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从甘肃农业大省实际出发,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服务模式, 创新推出了“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产品。自2011年来, “农耕文明”贷款累计投放84亿。“农耕文明”贷款主要依托“公司+农户”这种信用担保体制的运行模式, 解决农户和农业方面集体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土地、农民个人资产无法抵押的问题。“农耕文明”贷款产品符合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实际, 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市场的资金短缺问题, 也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增收

1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 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的今天,此矛盾尤为突出。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配备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它不仅作业速度慢,也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采用农业机械操作,由于其速度快、效率高、手段先进,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市场价值。水稻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再配上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杂质率较低,土粒、石粒基本没有,配用插秧机插秧保住季节,减少人力投入,效果更佳。

5 农业机械化可使农业增产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农田作业机具,以它独有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其一,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例如排涝、抗旱,防虫治病等;其二,它可以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保住季节,为稳产、高效打下基础;其三,利用农业机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其四,农业机械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工厂化育苗生产反季节产品等。其主要宗旨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及条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受惠于市民。

6 农业机械化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例如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其含金量;更重要的还可将作为废物丢弃的副产品可以得到再利用,秸秆是有效的利用废弃物之一。多年以来,秸秆大多作为烧材,它不仅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严重的污染环境,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利用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环保型、绿色无污染农业提供保障。其二,利用机械将秸秆加工成牲畜(例如奶牛)适口性好的饲料,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其三,将秸秆作为工业原料(例如稻、麦草造纸)也大有可为。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使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它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我市而言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233.33万hm2,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和丰产丰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当前农机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技术管理培训工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孙晶明.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J].新农村:黑龙江,2013,(6):140.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10

一、即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即墨市位于青岛近郊, 农业从古至今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基础, 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 即墨市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立足乡村特色资源, 加大休闲农业开发步伐, 将休闲农业同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精心包装打造乡村旅游产品, 促进了以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农家食宿、民俗节庆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休闲发展初具规模, 特色日趋明显。即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日益红火, 目前, 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有10余处, 其中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鳌福绿茶”、“钱谷山绿茶”、“大任河粉条”、“田横香饽饽”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相继推出并且销售火爆。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 山东省旅游特色村1个, “农家乐”饭店200多家, 其中, 山东省四星级农家乐2家, 青岛市星级农家乐9家, 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 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最高可达100万元以上。

二是休闲农业内容丰富, 旅游接待持续增长。每年“五一”、“十一”, 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都推出采摘、收获等体验式旅游项目, 游客可以观赏和亲手采摘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优质瓜果蔬菜, 亲自参与挖花生、挖地瓜等农事体验活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乡村旅游节庆蓬勃发展。田横祭海节采取“一年一祭, 三年一节”的办节方式, 祭海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原则上每三年由政府组织举办一次, 其他由民间自发组织。2009年市政府主办的田横祭海节共接待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鹤山柿子节为一年一届, 年均接待游客约5万人, 旅游收入80万元, 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发展, 当地土特产品销售和餐饮接待大幅度增长。休闲农业已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休闲农业拉动了即墨市经济增长、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带动了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即墨市的体闲农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较多问题:第一, 休闲农业布局不够合理, 建设水平较低, 产品项目雷同, 特色不突出, 精品极少。第二, 政策法规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缺少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第三, 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条件差。

三、加快发展即墨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休闲农业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结构, 它不仅能带动农业产业提升, 促进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更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精神面貌,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效应, 是建设美丽乡村有效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 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 成为地区休闲旅游的主力军。除此之外, 即墨市地处青岛近郊,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极大数量的游客资源, 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1. 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即墨市休闲农业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 因此要提高认识, 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在编制规划时, 要按照“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合理布局”的原则, 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民俗特色、人文历史等资源, 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 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等特色, 统筹全市休闲农业资源, 做到有序发展, 相对集中, 规模开发。

2. 突出特色创意, 走品牌化、精品化发展道路。

目前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 争夺客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发展休闲农业唯有靠突出自身特色、创立品牌, 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品牌化要求休闲农业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当地资源, 研究特色、挖掘特色, 从科技、艺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有创造的改造。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 突出农味, 在农字上做文章, 将其融入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中, 达到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 形成自己的特色, 创造自己的品牌, 打造出既有创意又有品位和形象的休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精品化则是立足当地独有的资源, 进行有创意的改造, 形成独特的创意, 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复制的独特旅游产品。

3.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 分工负责, 形成合力。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好做法,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和规范, 就从业资格、经营场地、接待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抓好示范, 扶持典型, 促进全市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立行业协会, 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 提升经营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使休闲农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4. 加强培训, 提升从业者素质。

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 要着重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素质的休闲农业实用人才, 对他们加强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环境教育等知识学习, 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开拓视野, 不断增强业主自我发展、自我规范、自主创新的能力, 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同时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农艺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5. 政策扶持,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发展休闲农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如:以奖代补、减免相关税费、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等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休闲农业领域、吸引多元投入开发, 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三是政府上要加大投入。设休闲农业专项发展基金, 优先对特色明显, 运行规范, 前景广阔的休闲农业实体给予扶持, 主要用于完善硬件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它是以向民众提供休闲体验为目的 , 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 不仅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 满足了人们回归大自然、回归乡村的需求。文章以即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例, 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下步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毛凤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深度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⑷。

[2]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2) 。

[3]赵承华;乡村旅游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农业经济, 2007 (10)

[4]郭焕成, 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 2008, (04) .

[5]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

[6]唐步龙.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8) .

[7]李宗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促进城郊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 2006.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1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持续;增收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的今天,此矛盾尤为突出。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配备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它不仅作业速度慢,也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采用农业机械操作,由于其速度快、效率高、手段先进,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市场价值。水稻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再配上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杂质率较低,土粒、石粒基本没有,配用插秧机插秧保住季节,减少人力投入,效果更佳。

五、农业机械化可使农业增产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农田作业机具,以它独有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其一,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例如排涝、抗旱,防虫治病等;其二,它可以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保住季节,为稳产、高效打下基础;其三,利用农业机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其四,农业机械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工厂化育苗生产反季节产品等。其主要宗旨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及条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受惠于市民。

六、农业机械化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例如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其含金量;更重要的还可将作为废物丢弃的副产品可以得到再利用,秸杆是有效的利用废弃物之一。多年以来,秸杆大多作为烧材,它不仅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严重的污染环境,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利用机械将秸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环保型、绿色无污染农业提供保障。其二,利用机械将秸杆加工成牲畜(例如奶牛)适口性好的饲料,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其三,将秸杆作为工业原料(例如稻、麦草造纸)也大有可为。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使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它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我市而言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3500万亩,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和丰产丰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当前农机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技术管理培训工作,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8(06):01

[2] 张蓝水.农业机械化: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对农业机械化作用地位的再认识.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1):28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 篇12

一、加强工作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1.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 引导农民走合作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在专业生产基础上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的互动性经济组织。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 教育引导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自觉地走合作之路。通过合作, 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解决家庭经营中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全方位的工作, 使农民真正懂得合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和合作的要求。

2. 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运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强化指导。首先要指导合作社设立大会, 明确合作社成立的宗旨和目标, 制定完善的合作社章程, 依法定程序确定合作社组织机构。其次要指导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 建立起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为重点的制度体系, 形成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第三要指导合作社完善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制度, 把合作社真正建成全体成员共同的“家”。第四要指导合作社搞好盈余分配, 坚持按法定的分配原则分配合作社盈余, 切实保护每个合作社成员的利益。第五要指导合作社做好合并、分立和解散的各项工作。

3. 指导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服务活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员的需求。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合作社发展与建设的关键点, 做好指导工作。要指导合作社从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特点, 选准经营项目, 按市场规律搞好经营活动。要帮助合作社建立起依法诚信的经营理念, 使合作社在市场经营中站稳脚跟。要指导合作社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 在生产资料采购、生产技术指导、产品贮藏与销售, 信息提供、资金返还等各个方面, 解决成员在生产经营中自身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难, 降低成本, 增加收益。同时, 通过良好的服务, 建立起成员与合作社之间的紧密关系。

4. 指导合作社做好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

资产和财务管理是合作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是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指导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 明晰产权, 明确国家扶持管理适用范围, 处理好国家、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 要指导合作社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核算工作, 建好账, 记好账。坚持财务公开, 自觉接受每个成员监督。

5. 指导合作社做好盈余分配工作。

合作社盈余分配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 是合作社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要指导合作社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科学界定出资与入股的界限, 兼顾各方利益, 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避免或减轻因成员出资差额较大而对盈余分配产生的影响, 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

二、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1.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 培育新型农民;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开展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实施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各级政府投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资金可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其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要整合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 优先选择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设立专账, 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管好用好财政扶持资金, 确保专款专用。

2. 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农产品增值税, 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免征印花税等。要认真全面落实这些针对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打折扣。

3.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或贴息。探索成立专门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机构, 重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农业保险公司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产销一体化发展。

支持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等生产经营项目开发, 合作社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成立的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专营店、连锁店、专业市场等。

5.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创造品牌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的自有品牌, 凡获得省、市级以上著名商标, 带动农民增收, 拉动产业化发展效果显著, 政府应该给予一定奖励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品牌宣传, 有关新闻单位和媒体, 要在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对合作社提出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申报项目,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指导。

6.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任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

大学生应聘到合作社工作的, 工资可由财政给予补贴。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

7.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联合社。

各相关部门要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发, 做好登记和备案工作。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区、跨行业加入联合社。

三、积极开展服务活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 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一部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 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保障。有关部门应该抓住法律实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主动提供法律宣传服务,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采取多种形式, 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到基层、到农户, 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2.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

各有关部门, 都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帮助合作社排忧解难。要积极为农业大专业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 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合作社与优秀管理人才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合作社招聘人才拓展空间。要积极做好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店等试点工作。采取支持、补贴等办法, 动员和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产品市场。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 及时提供各种政策和经营信息,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做好培训工作,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分类指导、分组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 制定培训规划, 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人员及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有政策理论水平、掌握业务工作本领、热心合作社事业的辅导员队伍。

四、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1. 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升到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

要力求做到一把手过问, 分管领导主抓, 主管部门具体抓, 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职辅导员, 具体负责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2. 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 带动和影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培养、挖掘一批管理规范、带动力强、产业发展规模大、农民增收显著的典型, 及时总结, 并加以推广。抓好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3. 建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考评机制。

市、镇两级政府要将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 建立以农民入社率、农产品销售比例和农民增收幅度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 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4. 坚决制止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乱行为”。

要认真清理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收费项目, 坚决制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严禁平调、侵占、挪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树立维护合作社利益就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观念, 积极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对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收费项目要及时坚决取消。

上一篇:建筑空间共赢理论下一篇:统计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