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2024-10-10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精选6篇)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篇1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特别是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增大,造成部分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辰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辰政办函〔2008〕91号)、《怀化市商务局关于开展“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的通知》(怀商发〔2009〕9号)文件的工作要求,2月10日至2月24日,我局抽调专人对我县部分重大招商引资企业、返乡农民工以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为期近半个月的“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及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1、我县劳动力基本情况辰溪县辖30个乡镇,总人口52.4万人,农业人口41万人,非农业人口11.4万人。(基本综合情况见下表)

辰溪县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综合情况表

单位:人

从上表可见:①我县16~60岁的适龄劳动力共29.5万人,(男性16.6万人,女性近12.9万人),外出务工9.6万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32.5%,即将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就业,这极大地缓解了县内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②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外务工的6.8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70%,县外省内务工的1.3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14%,县内务工的近1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10%。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外出人员务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③外出务工人员中:16~45岁的青壮劳动力8.2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85%,职业素质相对较高。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留在县内的45~60岁的中年劳动力就相对较多,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2、我县农民工返乡情况

辰溪县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综合情况表

单位:人

从上表可见:截止2008年底,全县返乡务工人员1.5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5.7%。返乡务工人员中因春节回家探亲的10612人,因企业倒闭失业返乡的1565人,因企业裁员失业返乡的819人,因企业减薪而返乡的1793人,而回乡创业的有349人。在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意愿调查中,因国家三农惠农政策而愿意回家务农的有1664人,占返乡人员的11%,而有意向继续外出务工就业的有13293人,占返乡人员的89%,鉴于沿海地区目前的现状,外出务工人员中,会有一定数量的人员会留在当地寻求就业机会,这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同时可缓解沿海地区紧张的就业局面。

二、我县重大招商引资企业情况及安排就业情况

自2004年以来至2008年底,我县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共引进重大项目33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引进县外资金72.6亿元,共实施项目29个,到位县外资金38.14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近4000个,安排农民工就业约3000人,为我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辰溪县招商引资部分重大生产项目企业基本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元人员单位:人

三、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及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外开放意识有待强化。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部分基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禁锢于地方事务和职能工作,对外开放意识不强,兴趣不浓,难以形成良好的引资、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强烈的对外开放意识。

2、全民招商氛围有待营造。近几年,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部署和亲力带领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由于没有给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招商引资工作无压力,还没有形成“全民招商”的氛围,单凭县委、县政府和部分职能单位来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已感到力不从心。

3、承接产业转移有待突破。沿海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资本向内地转移已成必然趋势,内地县市如何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大好契机。我县近年来在这一方面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沿海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还没有实现突破。

4、农民工自主创业障碍较多。返乡农民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项目、技术、资金等障碍严重制约了创业历程,同时对于市场需求、投资预测、效益分析、风险预测难以准确把握,单凭创业热情和苦干精神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极大打击了自主创业劲头。

5、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在对县内部分企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工人年龄普遍偏高,45~60岁的工人在70%左右,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从事体力和简单的机械操作为主,工作技能缺乏,就业领域狭窄。

四、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1、全力引进重大工业项目。辰溪县物产丰富、资源富足,工业基础较好,坚决执行“工业强县” 发展战略,想方设法抓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我县化工、能源、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及配套链式产业建设,全力引进实力雄厚的电石生产企业,加快我县110万吨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横向关联项目,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工业规模扩张、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还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强有力的手段。

2、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我县资源丰富、能源充沛、劳动力富余、交通便利、政策优惠,具有开展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条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敢于让利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加强于珠三角企业与项目的对接,在引进重大工业项目的同时,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有力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幅增加就业岗位。

3、尽力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少、环境污染小,虽然经济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但它是创业促就业,创业带创业,有着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有力方式。通过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配套完善税费减免、资金扶助、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帮扶政策和服务措施,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开业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援助等一条龙服务,突破项目、技术、资金障碍,力争给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农民工回乡创业。

4、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富余的劳动力虽然是地方资源优势,但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并存,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弊端将日益明晰和影响深刻。通过出台和执行农民工培训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技术层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形势,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就业要求。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篇2

一、天等县农民收入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天等创业者在各大城市打造的创业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天等创业现象”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中央级及区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天等县曾被评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荣获“自治区首饰加工”劳务品牌,2010年、2011年度获崇左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项考评特等奖,2012年度获二等奖。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631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53元。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1.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27.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5.9万人。全县累计转移就业16.2万人,其中:县外转移13万多人,县内就业转移2万多人。2012年,全县实现农民劳务经济收入16.37亿元,2013年,农民劳务经济收入达18.18亿元,增长11.06%。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县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3.从年龄结构上看, 18—30岁之间约占15%,30—40岁约占63%,40岁以上的仅占22%。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85%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5.从就业情况看,目前全县转移出去的13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30%,有近90%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80%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6.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县25.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约6.5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5%;有11.6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5%,有7.8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30%。

(四)县内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个体工商户4435户,从业人员8236人,注册资金9021万元;有私营企业157户,从业人员4397人,注册资金12617万元。在规模农业种养方面,主要有上映乡伏桃屯葡萄和桂花梨基地、都康乡多汝屯柑橙生产基地。

(五)县外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13.62万人在外务工创业,主要从事住宿业、建筑业、装修业、加工业、宾馆服务业、养殖业、出租车运输行业、汽车修理业、餐饮业、百货业、服装业等。其中:区内2.5万人,广东省8.55万人,海南省0.62万人,福建省0.47万人,江苏省0.28万人,浙江省0.3万人,上海0.4万人,北京0.2万人,其他地方0.3万人。外出创业人员创办的旅馆多达450多家,创办工业企业达250多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经营的桂林米粉店达1500多家,新成立了30多家运输型物流企业,建筑工程队达50个,服装加工制造企业有30多家,从事日用百货零售、批发行业将近4000家,从事汽车修理行业将近50家。

二、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要途径

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走出去与就地转移并举的原则,依托市场带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加强政府引导,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转移向有序性转移

天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最初是以人缘、地缘关系的“投亲靠友”和“以老带新”为主,盲目性较强。近年来,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收集用工、培训等信息,对采集的就业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每条信息真实可靠。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专栏、编印相关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发布,拓宽不同层次劳动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向有序性转移。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13万多人中,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转移就业的占67%。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该县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了培训模式。以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形式,将培训班办进企业、办进乡镇、办进农村,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培训。2013年,该县依托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崇左市天等县天顺驾驶职业培训学校、广西八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4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和创业等培训班,培训工种有:维修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驾驶员、创业培训等。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培训班,使学员掌握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必备的创业知识,提高自身创业的综合素质。为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改变原有的只在定点培训机构办班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前沿延伸至乡镇村屯。2013年,先后在乡(镇)举办了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育婴员等4个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班56期,培训人数2211人。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三)加强与驻地合作,组织劳务对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临时性向稳定性转移

nlc202309021503

天等县在东莞市建立了劳务工作站,劳务工作站与驻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劳务对接活动,积极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引导、鼓励、组织该县富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013年,通过劳务工作站发回用工信息6000多条,成功组织引导5000多人外出就业。

(四)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输出型转移向吸纳型转移

每年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信息平台。2013年2月5日,该县在县旧车站举办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13年就业援助日暨专场招聘会活动”。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内机关事业单位保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50个,县内外10多家企业入场招聘,涉及电工、焊工、驾驶员、会计等60多个工种700多个岗位,招聘岗位主要以专业技术型、综合服务型等专业类岗位为主,吸引20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70人。现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信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信息》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专项活动期间,该县利用圩日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县城车站和13个乡镇设置政策咨询台,免费发放“春风卡”、《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50000多份,走访企业21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157个,帮助实现就业2173人。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政策鼓励回归创业促就业。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打造良好的本地劳动用工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安心在家门口就业。

三、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与案例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全民就业创业

几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等领导担任副组长,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民就业创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天等县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北京、上海、东莞等地实地调研,召开恳谈会,为全县劳务输出和全民创业工作开创新局面,使全县由劳务大县转换为劳务强县。

(二)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就业创业品牌

天等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人员的素质,使广大创业人员不仅想创业、敢创业,而且会创业,能创业。同时在培训中把具有特色的优势工种和劳务品牌的培训作为重点培训项目,以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水平,大力推进“外出劳务”向“外出创业”转变。2011年3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天等人走进北大讲堂创业培训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给在北京创业的200多名天等籍就业创业者授课,主讲关于天等版“桂林米粉”如何搞好连锁经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等等,受到了就业创业者的好评。天等创业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功经营1500多家桂林米粉店,则成为外出成功创业的典范。时任自治区领导郭声琨、李金早及现任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高雄等对天等人在北京成功经营桂林米粉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2009年12月初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看望了在京创业的天等人,并给予“创业精神可嘉,走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的高度评价。2011年,天等县协助自治区远程办和崇左市委组织部,拍摄了反映天等人外出务工在外创业成功历程的电视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播出后,便在全县引起了热烈反响。同时,该县派员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组织天等外出务工人员观看,在他们中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取得了显著的激励效果。

(三)壮大就业创业主体,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培育壮大就业创业主体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关键,天等县鼓励、激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带头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引导现有企业业主和个体户拓展经营领域,提升产品档次,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创业的主力军。鼓励农民致富能手、种养专业户、城乡能工巧匠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滚动发展,成为创业的正规军。积极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广大城乡劳动者从事、开展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小修理、小服务、小经营等“六小”活动,从小做起,发家致富。通过引导,逐步使农民工摒弃“多赚不如少用”“宁可过紧日子,也不愿苦干”的落后思想,不断增强农民工创业的进取精神。注重树立创业成功典型,带动全民创业, 2010年2月25日,该县召开全民创业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外出、返乡及本地30名创业先进代表。同时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全县有300多人返乡创业,带回近7000万元资金,办起了60多家工厂,吸纳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在县一级建设了人力资源市场,在13个乡(镇)建设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配齐配全人员、设备。二是在政策上,从资金、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对创业者实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电价优惠,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三是在项目上,放宽了创业领域,依法全面放开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四是在资金上,实行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出台了《天等县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的政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笔,发放金额187万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妇联共同发放的妇女贴息贷款90多笔,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几率较大的情况,2011年,该县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合作,由政府免费出资60万元为7169名外出务工投保5个险种,累计保险保障金额为11946万元。五是在服务机制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就业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定期向他们发布用工信息,并经政府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网络,对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在外创业办证难等实际困难。

四、制约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出去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类人群收入比较低。

(二)乡镇、村两级缺乏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人员严重不足。该县在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51人,但是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同时承担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就业工作。二是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劳务信息不畅。主要是整个崇左市还没有建立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职业介绍形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每年只能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通过乡镇、村一级进行张贴、宣传,不能及时动态有效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预测信息。三是资金保障乏力。尽管天等县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于天等国定贫困县来说,经费投入压力非常大。

五、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乡镇、村一级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员、机构建设,建设向都镇、把荷乡等9个未建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楼,为乡镇、村一级配备较为实用的网络终端设备,扩大网络覆盖面,以增加信息量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二)建议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常态化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考评,层面还不够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对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是整合培训资源,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存在着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简单培训、低层次培训和盲目培训等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篇3

第一个问题,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同其他地方一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员富余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1998年5月就专门召开了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各镇、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这一主题,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通过加强“三条保障线”制度建设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劳动力56.4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42.4万人,外地劳动力14万人,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15.5万人。下岗保障与失业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并轨,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52%,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十年控制在2.5%以内;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个以政府通过劳动力市场推荐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组织起来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就业格局已经形成。回顾近年来的工作,主要是坚持了“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与调整就业结构相结合。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各地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了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改善了全市的就业结构,为广大劳动者营造了一个稳定、宽松的就业环境。尤其是沙钢、华芳等规模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拓展了就业空间。目前,全市10大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在职职工超过了2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

二是坚持深化企业改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我市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改革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推进改革进程的同时,统筹考虑劳动就业。围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镇、各部门正确处理减员增效与促进就业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职工随企业资产转移而转移,富余职工以企业自我消化为主、主管部门调剂为辅的原则,立足发展经济,坚持自我消化、自行分流的办法,通过余缺调剂、转岗训练、发展三产、鼓励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促进再就业,有效地控制了下岗职工总量。1998年以来,市经贸委、供销、商业、粮食等系统及划归企业,基本实现平稳转制,分流职工2万多人,没有引发大的社会震荡。

三是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几年,我市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就业与再就业。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把社会保险向全市各类企业延伸,一方面拓宽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渠道,同时也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各类单位2179家,职工109694人,参保率分别为98.5%和98.4%,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072家,职工98843人,参保率均为100%。

四是坚持加强就业服务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通过制订落实扶持政策,对困难对象实行重点帮扶,实施再就业工程等措施,不断扩大就业服务范围,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市劳动保障局通过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对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推出即时、特殊、专线、专场和承诺等五项专项服务,增设劳动关系挂靠和档案代管业务,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98年以来,市、镇、街道三级职业介绍机构共举办劳动力交流洽谈会98场(次),帮助59000多人次实现就业。近两年,我们还把纯农户劳动力作为重点就业服务对象,帮助男18-

45、女18-35周岁年龄段内1640名纯农户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全市1891名纯农户劳动力就业率达到了86.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十分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并不明显,但就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劳动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能力较弱的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日趋突出。目前全市登记失业人员有4401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企业二三线退下的失业职工,技能单一或缺乏技能,并且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据统计,全市登记求职的人员中,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城镇失业人员有2950人,占67%;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406人,占32%。另外,我市征地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务农,竞争就业的能力薄弱。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际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势必受到冲击,这些行业的富余人员将转化为显性失业人员;一些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行业虽有机会获得较快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但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愈加突出。

二是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是影响农民收入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解决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一方面是时间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我市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是难度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仍很多,同前期开发就业的人员相比,这批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低,而且长期游离于就业和社保制度之外,开发就业的成本很高,制度和管理上的并轨难度比较大。农村中守住一块地,离土不离乡,这种陈旧观念也是制约开发就业的一大因素。

三是弱势群体就业矛盾凸显。当前,一个以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前几年产生的征土工、企业转制分流的失业职工,就业、生活比较困难。这类城镇人员全市累计有3000多人,其中,年龄在男50、女40周岁以上的失业职工,男

45、女35周岁以上的单亲和双失业家庭,以及靠民政救济的城镇失业人员家庭,全市有366户572人,目前急需得到帮助。

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

第一,扩大就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本质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就业,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益。认真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不断扩大就业,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经常讲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如果连劳动者就业这种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也没有做好,还怎么体现为人民服务?怎样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目前,少数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还不到位,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要不得的。要看到,妥善解决这批弱势人群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也是对政府的最大支持。我们党历来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群众劳动的基本权利,让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这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我们张家港更应走在前头,扎扎实实做好这项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民心工程。

第二,扩大就业,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解决就业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关键举措。当前,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与社会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可以想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不能实现就业,长期无事可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态将如何平衡?一个地方,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不解决,失业率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增加,怎么能保证社会稳定?又怎么奢谈改革和发展?前一段时间,国内一些地方因就业、再就业工作没有到位而引发了一系列群体事件,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同这些地方相比,我市的失业率虽然不高,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但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如果工作跟不上,就业局势不能稳定,社会同样不会太平。从业才能安定,乐业才能安居。就业问题与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

第三,扩大就业,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必须建立在有劳动能力的人逐步实现劳动就业的基础之上。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的缴费。如果脱离这个基础,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吃社保,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吃社保,“食之者众、生之者寡”,长此以往,势必形成恶性循环,社保基金将入不敷出,支撑不牢,甚至垮掉。按照目前水平,失业保险金平均每人每月支出300元,全市所有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每年需要支出1500万元左右。如果这些人员更多地实现就业,不仅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支出,而且作为参保人员,还会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增加社保基金收入,形成“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既可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也有利于增加社保基金收入,减少社保基金支出,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个问题,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根据全国、全省和苏州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以劳动力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新机制。主要目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确保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率在90%以上;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特困失业人员,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的,保证每户至少1人就业。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地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能够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进而带动内需扩大,促进经济增长内需机制的形成。当前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一是要着力提高现有企业运行质量。这是控制失业的源头,也是稳定就业的关键。最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制度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在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形成了一批规模总量可观、劳动力容量庞大的企业集团。象沙钢集团,这几年已累计消化吸收征土工、下岗人员2149名;华芳集团不仅使本镇及周边地区近3000人实现了就业,而且还为不少外地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同样发挥了主渠道的功能。我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年,我市新增的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就占了近一半。因此,我们要在扶优扶强,加快发展规模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一批有较大劳动力容量、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在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上狠下工夫,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实现良性互动。二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城市工业减员增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一、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将逐步萎缩,而服务业行业多、门类广、发展空间大,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并存,可以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就业。这几年,尽管我市的服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分额还不高,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象国庆期间的商贸一条街活动,7天的累计营业额达到了238万元,其中10月1日就超过了40万元,参与的市民更是人山人海。这已经很好说明,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兴办服务业的兴趣已经激发,群众对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各镇、各部门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各类服务业作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一项关键任务,特别是要针对居民人口集中的特点,结合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开就业门路的重要方面。这几年,许多地方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放到了突出位置,私营企业的数量、经济的总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万多个,私营企业7947家,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市的三分之一。但总体上看,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发展比较快的镇,私营企业的入库税收接近全镇总量的一半,当地老百姓有80%在企业实现了就业。与之相比,我们少数镇差距还很大,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数量,还是私营企业的规模,都存在不足。希望各地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真正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新亮点。

2、加强政策扶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与再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劳动者市场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但仅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没有必要的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那些缺乏竞争能力的失业人员,仍难以实现再就业。为此,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围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研究制订了一整套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关文件即将下发。优惠政策主要有:一是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增加财政投入,相应增拨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劳动力市场建设费等经费开支;三是小额贷款政策,建立担保基金,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就业援助政策,把男50周岁以上、女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提供岗位援助。上述这些优惠政策,有些是对过去规定的重申和强化,更多的是新规定、新要求。政策所体现的出发点,就是就业增长点在哪里,政策就支持到那里,就业服务就跟随到那里,工作网络就延伸到那里。从制订这些政策的取向来看,我市无论是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还是政策的修订完善工作,都必须进一步加强。会议以后,有关部门要迅速研究具体操作办法,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下一步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保险与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就业直接取决于社会保险的发展。因此,要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要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目前,一些企业虽然参保,但并没有落实规定,职工漏保或不保,甚至一些企业整体不参保,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无论是国有、集体企业,还是个私企业,无论是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在城镇企业工作的所有职工,不论本地还是外地,都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所有镇、村企业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入城镇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要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前几年,我市从实际出发,在镇村企业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以及转变群众的养老观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调整,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并对职工在城镇企业与镇村企业之间的流动形成了制约,影响了就业与再就业。对此,市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制订解决问题的办法,各镇、各部门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三是要认真做好失业保险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工作。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及时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对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市民政部门要按规定给予救济。各镇、各部门、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各级领导、党员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这些下岗失业人员。

4、强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空间。就业服务本身虽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但通过接受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就业机会。搞好就业服务,目前的重点是: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设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市来讲,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尽快实现劳动力资源信息城乡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树立劳动力市场的品牌优势,以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用,吸引企业,吸引求职者,真正把我市的劳动力市场建成一座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重要桥梁。二要创新就业服务方式。要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工作,在职业介绍机构中实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保关系接续“一站式”服务。根据失业人员的特点,切实加强职业指导,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介绍,加强匹配介绍,提高职业介绍的成功率。要进一步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实行“定单式”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三要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现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切实承担责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市区主要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镇要建立相应的劳动保障事务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责解决。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就业和社会保险方面的作用,赋予居委会下情上达、沟通和介绍就业的职能,真正在全市构筑完善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服务平台。四要加大职业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要把加快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各级培训机构要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根据就业需求的文化,组织开展高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扎实搞好行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愿望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开展创业咨询,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和管理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五要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对年龄在男50、女40周岁以上的失业职工,男

45、女35周岁以上的单亲和双失业家庭,以及靠民政救济的城镇失业人员家庭,实行重点帮助。目前,除了给予必要的生活照顾外,要尽快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今后凡是政府投资形成的岗位,要尽可能安排一些再就业援助对象。会议以后,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在职编外勤杂人员要迅速进行清理,原则上不再使用退休人员,而应腾出岗位让再就业援助对象竞争上岗。各镇、各部门都要迅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11月份把清理情况(包括空岗位)报市政府,然后由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各部门到劳动力市场统一招工。

5、强化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就业与再就业的原因,固然一定程度上还有岗位问题,但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问题不可忽视。通过近年来的努力,虽然全社会就业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许多失业人员走上了自强自立、自谋职业的道路,涌现了一批生产自救、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但还有不少人仍存在着就业靠单位、失业找政府、岗位要固定、收入要丰厚等陈旧观念和错误想法,还有的失业人员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又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份既光彩体面,又轻松舒适的工作,错失了就业良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业人员的陈旧观念,已成为制约我市扩大就业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级都要抓好就业形势和择业观念的教育,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事例。要让大家认识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各镇和劳动保障部门、各新闻单位、街道和各企业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好再就业的专题宣传工作,引导人们增强岗位竞争意识、就业风险意识、自主创业意识。要在全社会倡导“再就业光荣”,特别是用人单位要对再就业人员多一份理解,对从事苦脏累工作或者各种临时性工作的职工要多一份尊重,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劳动福利等方面必须一视同仁,为职工转变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个问题,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扩大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抓大事,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要事和难事,必须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具体要做到“四个到位”:

1、领导责任要到位。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我们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加强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将成立再就业协调小组,由曹福龙市长挂帅,成员单位由劳动保障、计划、经贸、监察、民政、财政、税务、工商、农工办、银行、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劳动就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镇、各部门作为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负总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切实把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新时期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各级领导要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及时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对策,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德积镇实施“500扶民工程”,促进了当地近500名群众就业。对实践中的这些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大力推广。对一些重大问题,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及时拿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这项工作,也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政策落实要到位。1998年,市政府曾专门就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台了《关于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提倡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市有关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还明确了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总的来看,这些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基本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工作发展仍不平衡,一些部门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还不大,有些扶持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对此,各镇、各部门要引以为戒,端正态度。今后,不管是已出台的还是刚颁布的,只要是上级明确的,贯彻一定要积极,不能推诿、扯皮、拖拉。为确保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我们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公开,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各镇、各部门要建立政策公示制度,凡是涉及自己职能范围的优惠政策,都要对外公布。市报社、电视、电台要开辟专栏,广泛宣传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工商注册和税务征缴大厅以及失业人员较集中的地段和社区要设立公示牌,介绍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规定,并将优惠政策及操作办法、再就业服务项目等编印成册,免费发给失业人员。二是抓落实,确保政策不折不扣兑现。最近,市里正准备采取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重点支出,财政预算原来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助资金不减少,调整用于促进再就业。同时,财政支出相应增加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费等项目。各镇、各部门也要相应采取措施,拓展就业基金的筹集渠道,保障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要动员社会各界,发动全市上下,通过赞助、募捐等形式,加强就业基金的筹集,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部门职责要到位。市劳动保障、民政、计划、经贸、财政、银行、税务、工商、城建、农工办等部门,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最为密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成效。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研究应该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做些什么,怎样做得更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着感情做工作,带着责任抓落实,像关心自己家人那样去关心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真正把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市劳动保障部门是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既要认识到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又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履行好部门职责。要当好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参谋、助手,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要统筹规划,积极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解决就业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心。近几年,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下岗失业人员送温暖、送技能、送岗位,围绕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做了很多工作。今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4、检查考核要到位。加强检查考核,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各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把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结合起来,以检查促落实,以检查促整改。各部门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定期检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公布举报电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关部门要加强自查自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执法,大力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坚决取缔非法职业中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失业人员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市里将把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列为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再就业任务完成情况,农村纯农户劳动力就业率、参保率,以及企业和职工的参保情况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全市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篇4

一、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和工业

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3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确立了“工业富县”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和缓解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领导,理清了工业发展的思路,完善了工业经济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和主要动力,全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健 全工作机制、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培植支柱产业、扶持骨干企业,走出了一条外引内联、矿电结合、工农互补的符合我县县情的工业发展路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快速、健康、稳步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以不争的事实彻底改变了**“谈工业色变”、“**不能办工业”的局面,形成了“**可以办工业,能办好工业”的新共识。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末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0550万元,比2002年增长237 %,年均递增27.5%;完成工业增加值17170万元,比2002年增长168%,年均递增2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14万元,利税总额3230万元,利润总额2069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90.5%、850%、847%;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103万元,比2002年增长702%。五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于全州县市的前三位。

2、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工业企业22户,包括:**金泰矿业有限公司、**东景矿业有限公司、鑫联麻业有限公司、博南茧丝绸有限公司、康源矿业有限公司、康华矿业有限公司、大湾塘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下河电站、北斗松香厂、浙龙松香厂、龙源石膏有限公司、昆明集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云南鑫鹏高岭土有限公司、云南三江水泥有限公司**分公司、龙街双堆子石膏厂、鑫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鑫龙燃料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安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大理三鑫矿业有限公司、城德利丰矿业有限公司、日泰硅业有限公司、腾达金属硅厂。其中招商引资企业20户。工业经济的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实力显著增强。

3、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出台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并完成了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工业在全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拉动全县经济4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扭转了一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低速低效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上下发展工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干工业的良好氛围,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带动财政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9%。

4、工业规模经济加快发展,工业产业格局加快形成。2006年末,全县法人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首次超过了个体工业,2007年达45.3%,工业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小水电为基础的矿冶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三大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6%、20%、12%。投资700万元的苏屯工业小区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州级验收,“厂水工业带”初步形成并继续发展壮大,工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5、工业发展对财税增收的贡献取得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县直接和间接来自工业方面的财政收入达2096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8%,首次超过“两烟”,成为对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最主要的财政增长点和亮点。2007年工业对财政收入的直接和间接贡献达3106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5%。

6、非公经济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全县工业企业中,除电力公司和供排水公司属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全部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在加快财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挑起了壮大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大梁,为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招商引资主要成就

搞好来料加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篇5

搞好来料加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薛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来料加工专业村”建设,继续对全区重点来料加工项目进行重点帮扶,近期在陶庄镇举办第二期柳编技能培训班,约3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推进了柳编项目的推广、巩固和提高。同时组织全区七个镇(街)劳动保障服务站主任和部分村、社区主任到外地观摩学习,考察引进一批来料加工项目,重点对服装加工、玩具制作和中国结编制等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进行帮扶推介,先后在西姚社区、黄楼村举办中国结技艺培训,有400余人参加培训,形成了“政府推动、经纪人带动、市场运作、农民就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要岗位的上岗、不出家门的就业”,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了良好基础。

农民工就业调研报告 篇6

一、全市劳务开发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xx年1—9月,全市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8.11万人,同比增长2.73%,其中男94.83万人,占59.98%;女63.28万人,占40.02%。按年龄划分:16—20岁 16.14万人,占10.21%;21—30岁28.29万人,占17.89%;31—40岁86.25万人,占54.55%;41—50岁23.74万人,占15.02%;50岁以上3.69万人,占2.33%。按文化程度划分:不识字或仅识字的12.99万人,占8.22%;小学38.83万人,占 24.56%;初中58.23万人,占36.83%;高中及中专文化44.66万人,占28.25%;大专及以上3.4万人,占2.14%。按区域划分:省内89.14万人,占56.38%;省外68.73万人,占43.47%;外派劳务0.24万人,占0.15%。省内除就地就近转移在资阳本土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省内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按工种划分:加工制造业51.31万人,占32.45%;建筑行业55.56万人,占35.14%;服务行业25.58万人,占16.18%;其他行业25.66万人,占16.23%。

(二)农民工就业形势

从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形势分析看,我市农民工就业呈现出五个特点、四个转变。

1.五个特点

(1)就业从事行业多样化。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省内是就业重点。从事行业多样化,几乎涵盖所有行业,但主要以建筑业、服务业、商业、农业为主。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型输出仍占大部分,靠脑力劳动实现就业的相对较少。

(2)就业形式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工就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有组织输出的不到劳务输出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方式仍然是自找门路、投亲靠友或者通过劳务市场中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

(3)劳动报酬差距大。据调查统计,我市外出农民工收入高的达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来自于青壮年劳动技能型和老年体力型之间。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其工作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而老年体力型务工人员,其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

(4)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中,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青壮年约占70%,是劳务输出的主要对象。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达到6∶4。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质整体较低。调查显示,约69%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农民工只能从事靠出卖体力的简单而繁重的脏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行业歧视、地域歧视甚至人格歧视时有发生。

2.四个转变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转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和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实践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这部分农民工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个别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民工月薪上万,安岳籍农民工高级服装设计制作师谢宗体年薪百万。我们在XX县八庙乡龙井村和吉庆村走访了20位务工人员,通过调查了解,20xx年1—6月份,日均收入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约为88元;20xx年同期,这20位务工人员日均收入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约为80 元。20xx年年初以来,农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2)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由于新农村建设、工业开发、城市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加上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多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田,到现在转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3)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和多年的实践操作,逐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砖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电工、缝纫工、家政服务员和厨师等新型农民工,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型农民工越来越多。

(4)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过去招工要去宣传甚至做思想工作。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兴职业。而且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安全护送、维权服务等多措并举的劳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农民工上规模、成建制的转移输出增多,全市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工就业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形势判断

20xx年,我国经济增幅放缓到6—7%之间,对我市劳务经济的影响不大。由于我省特别是我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预计,到12月底,全市转移输出的总规模将达到160万人以上,比20xx年同期增长1.6%以上。但,春节回乡过节的农民工中,估计将有3万人不再外出务工,其中2万人将就地就近就业,0.5万人将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之后重新就业,约0.5万人暂时失业在家。预计,20xx年,全市转移输出总规模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劳务收入将稳中有增。

因此,今、明两年,我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劳务经济将持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将给我市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市内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二是农村矛盾、问题、不和谐因素增多,社会管理成本增高,难度加大。三是部分农民收入减少,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商品购买力。四是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新的压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量加大。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工作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稳定输转规模,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巩固和拓展输出规模。以巩固现有规模为基础,坚持“立足西部、巩固南部、拓展东部、扩大海外”的思路,进一步畅通渠道,多管齐下,培育劳务输出新的增长点,扩大技能型农民工输出比重,实现输出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化。

二是抓好劳务市场组织建设。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劳务公司、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等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力度。以“1+4+2” 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业开发和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二)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培训项目为载体,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劳务精品培训战略,积极抓好劳务“品牌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工从“就业——稳定就业——选择性就业——充分就业 ——体面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务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市通过联合扩张办职教、吸引社会力量办职教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职教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或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改善6个省级劳务培训基地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打造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提供创业培训。各县(市、区)依托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创业培训”和“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回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会员制担保公司。进一步整合就业系统小额担保贷款、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团市委小额信用贷款、妇联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需求,让他们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三是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回乡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区,为回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平台。在目前已有的50个农民工创业基地基础上,再兴建一批农民工创业基地,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覆盖领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台。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意见》(资府办发〔20xx〕14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回乡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坚决杜绝和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伤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参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

二是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农民工持居住证和在居住地已就业相关证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购、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从制度上逐步让尚未落户的农民工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五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继续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充分依托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推进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服务阵地。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六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实农民工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民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团员,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工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增加编制,落实人员,保障经费。进一步建立健全镇(乡)政府农民工工作常设机构和专兼职岗位,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县(市、区)与镇(乡)两级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

二是加强农民工统计监测和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统计调查抽样方法、调查手段,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农民工统计信息,掌握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依据。

三是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纪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倡导农民工勤于学习,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上一篇:公益慈善项目介绍下一篇: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