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2024-09-12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篇1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县委党校 作者姓名:谈 伟 华 电 话:***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进而引发就业危机。2009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其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恶化、农村新增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危机对民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而引发的大量失业。面对新的就业困难,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农民工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有效保障、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的措施。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关键就是要保就业,就业好,社会保障就好,社会就能安定团结,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9年春节过后,返乡农民工的80%,约5600万人已经返城,其余20%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创业或务农。下半年,将有700万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进入求职队伍;今年全国有610万名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此外,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经济放缓的 条件下,由于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与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存,农民工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部分行业受到冲击

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导向型产业较多,在金融风暴肆虐、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大为下降的背景下,外向型制造业工厂所受影响尤其明显。温州、义乌、东莞等地的制造业,如玩具、服装、日用品等中小企业倒闭较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三)部分职业需求稳定

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的农民工、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就业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国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启动了庞大的扩大内需的计划,建筑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农民工吸纳能力将有明显的增强。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的积极效应日益显现,更多的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二、帮助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

农民工就业在当前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活跃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外出打工。通过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进而拉动内需。

(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农民工通过就业创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集聚,扩大了当地人口和经济规模,有效推动了当地城镇的建设,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返乡后,通过以工代赈,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回乡创业还有利于化解多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带来的沉重代价,如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及老龄化等。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通过回乡创办经济实体,有效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就业致富,为建设新农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是新时期稳步改革的重要推力。农民工为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数亿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推进工业化的成本大大降低。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配臵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五)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有效形式。工业和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使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宽裕,精神文化生活也 日益丰富。同时,农民工收入的流入及产业梯度西移,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当地济经社会大发展。农民工是农民中观念新、素质高、有技术的部分,让他们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真正变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会,可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全面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是应对严峻挑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做好农民工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才能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才能稳定消费预期、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才能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增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定其深厚的草根力量正铸造着座座城市的“辉煌”,一群群流动的农民堪称“社会的脊梁”!如何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这一特殊困难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出路与稳定的问题。

(一)把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贯穿于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始终,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2008年年底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的恶化,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给 农民工的接收和输出地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新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所以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以就业促发展。

当前,在农村特色产业效益还不够明显的阶段,农民工外出务工仍是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科学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出台的,文件指出:今年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促进科学发展。

(二)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培训促进农民技能素质的提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工中掌握一般性技能的群体失业较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工培训缺乏统筹规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大规模培训的社会需要。主要表现为:有的培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基本信息共享机制;有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培训补助标准不一,导致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挑肥拣瘦,“厚此薄彼”;有的补贴水平过低,不足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工种;有的缺乏监管,少数培训机构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下决心改革培训体制,整合 培训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否则,不仅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将贻误提高新一代农村劳动者技能和水平的好时机。

过去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停留在简单的文化类知识方面,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其实,要解决农民工“厌学”问题,就要做到两个字——实惠。一是要增强培训实效。培训机构应站在农民工的立场看待问题,培训的内容应以农民工的需求为标准,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二是尽量减轻农民工的培训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培训本身,还包括隐性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有收入,所以是否参加培训对于本就缺钱的农民工来说,无疑需要慎重考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待遇。

培训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整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基地、相关企业等社会资源,针对农民工需求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地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器修理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校企培训、地企培训和企内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创新培训方式,按照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的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把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来抓。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开展什么样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水平。各级部门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处理好农民工组织输出与就地转移的关系。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坚持沿海就业、异地就业、本地就业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全力打造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相关部门要着力挖掘本地用工岗位,促进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就业合作,不断满足本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用工档案,要求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使用农民工。重视发挥城市建设、村镇扩张、农民新村建设和以旅游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的功能,落实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的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安臵农民工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和有资本、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创业。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挖掘农民工用工岗位;协调发展,就是各个环节、不同领域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就是农民工的就业既要考虑当前基本需求,扩大就业面,又要满足其长远诉求,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多留用农民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落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村队劳务输转机构,形成覆盖城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无偿、优质的服务。

3、要保障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益,各级政府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积极为农民工办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确保他们长期外出务工无顾虑,使其在遇到各种风险时能获得正式的社会支持,增强他们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他们在城市的事业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既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又要着力增强科学发展后劲,积极扩大内需,从而牢牢掌握应对这场危机的主动权,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雁塔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城中村住宅区物业管理现状调查下一篇:工地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