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

2024-05-20

坚持发展(精选12篇)

坚持发展 篇1

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自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题目为编者新加。) ■编辑牛励耘

坚持发展 篇2

宜宾县水利局局长 何大忠

自古以来,水利保民安都是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维系民生水利的基石。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各种兴水政策和水利项目源源不断地出台和下达,给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老化失修、水库病险频繁、工程效益衰减、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明显降低、“靠天吃饭”现象仍然严重等问题,已成为我县农业最大的县情。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切实加快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我县水利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课题。

一、现状与问题: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急待加强

多年来,全县经过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农业最大的县情仍是旱情,农村最大的忧患仍是水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有些涉水问题呈现出更加严峻的趋势。目前,我县有小型水库101座、石河堰262座、山坪塘6046口、各类引水工程408处、提灌工程26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9处。全县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达10528万立方米,控灌面积达29万亩。

(一)水库病险严重,保障功能弱化。我县是农业大县,同时又是水利基础薄弱县。全县无一处中型水利工程,仅有小型水库101座。虽近年来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但至今仍有不少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其主要问题是:由于水库大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影响,不少水库设计和施工质量“先天不足”,加上水库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大量水库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水库大坝不同程度出现滑坡和沉陷,放水设施陈旧、涵卧管破裂、渗漏严重,溢洪道损毁,防汛不达标等问题。虽然近两年一直实施病险水库整治,但仍有较大部份水库存在病险隐患,许多水库不能按设计水位蓄水,降低了水库蓄水能力,难以发挥水库正常的供水效益。据调查,全县101座小型水库的设计蓄水量为2922万立方,而常年实际蓄水为17532万立方,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

(二)工程配套不足,灌溉效益低。全县干渠2093公里,支渠380公里,其中各类防渗渠道305公里,仅占全县渠系总长的12%,其余水库渠系均为土渠。全县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由于灌区渠系工程不配套,渠道防渗率低,导致工程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据调查,全县各类工程设计灌面为33.4万亩,而实际有效灌面仅为25.3万亩,占设计灌面的76%。在李场镇调研时了解到,镇内4座水库均无配套的防渗渠系,全为年久失修的土渠,每年春灌用水时,土渠渗漏水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已导致工程灌溉效益大大降低。

(三)供水工程老化,农村饮水困难。截至2004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3027处,其中:水窖755个,小型集中供水1453处,机井和人工井20819口;城镇自来水和企事业单位自备井180余眼,其中26个建制乡镇日供水能力达到19450m3。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50.9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4.8 %。目前仍存在饮水不安全41.9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5.2%。通过近期在李场镇调研时了解到:“李场镇由于自来水站建造时间久,老化失修,管理不善,出现场镇供水严重不足,长期出现停水断水现象场镇居民对此苦不堪言”。据调查,像李场镇这样缺水乡镇还很多,而且全县农村人畜饮水既存在缺水困难,又存在水质不达标问题。缺水困难表现为:随着场镇的快速发展,多数年久失修的供水站已不能正常满足供水需要。农村水质不达标问题表现为:水氟含量超标、Ⅳ类水污染和细菌学指标超标等问题。据调查,造成农村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的原因主要有:管理体制不顺,供水管理不善,供水工程老化,技术改造跟不上,水源污染严重等。

(四)水土流失严重,保持水土乏力。因我县绝大部分地方为深丘地形地貌,山势普遍较陡,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根据1999年全省遥感普查,我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596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51%。1989-2007年,虽然我县先后开展了“长治”一、二、三、五、七期工程,随着近年来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增长,我县又抢抓机遇加大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但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较大,同时,受开发性建设项目影响,全县在一边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另一边又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因此,全县水土流失现象不容乐观,要保持水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任重而道远。

(五)常旱片区年年旱,投入不足难改善。受地理地形制约,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南片横江、双龙等乡镇属常旱片区,几乎是十年九旱,农业“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滞后的水利基础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瓶颈”。群众对此苦不堪言。从横江、双龙、凤仪等乡镇调查了解,形成常旱片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滞后。

二、主要原因:制约因素日益凸现

(一)投入不足。税费改革以前,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在依靠财政资金补助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是靠提留统筹资金、农业水费和受益群众的投工投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投入部分完全丧失,同时,受农业税取消政策的影响,农业水费的计收也举步为艰,其难度逐年加剧,绝大部分乡镇已收不起农业水费。这样一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由以前的“多元投入”变成了如今“财政单打一”局面,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支农投入有限,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二)体制不顺,管理不善。由于“一龙管水”变成了“多龙管水”,从而造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管理混乱、建管脱节现象,大家都习惯用“大锅水”,只用不管。由于水利设施长期管理不到位或根本无人管,以致农村大量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多数山坪塘、渠系、提灌站和供水站长期处于“带病”运行,少数塘、堰、渠则处于滩痪状态;因管理不善或无人管,大量提灌机器设备老化诱蚀,已严重遭受破坏。农村水利体制不顺,已造成水利设施保障功能的严重弱化。

三、对策和建议:让农村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民本,创新治水理念

当前和今后发展时期,农村水利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水利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产业”四大重点,用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全局理念,科学谋划全县今后农村水利建设,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重点,逐步形成集防洪、灌溉、排涝、供水等“四位一体”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水利投入

水利发展的目的在于富民惠民。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水利产业发展新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水利建设,打造新的农民致富途径,凸显发展水利、改善生态、促民增收多赢效益。要加快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就急需建立健全长效的投入和增长机制。首先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使用于我县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投入作用。按照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三是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投入小型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多渠道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四是大力推行政府对农田水利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乡镇、村、社及广大群众开展和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水务一体化

要深化全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水利体制和管理关系,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和管护权限,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增添管理措施,做到建管并重,切实解决农村大量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问题,确保水利设施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对农村场镇集中供水工程,要逐步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由水利主管部门统管后,科学进行规划、统一申报立项、在五年内分批实施开造,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以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形式,科学解决农村饮水难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着力构建可持续治水、兴水的体制机制,使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人水和谐发展。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1、加快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年内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要求,要进一步抓好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积极做好饮水安全项目储备和申报,做到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全县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切实防治水土流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防治水土流失。要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在扎实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及各项惠民政策,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力争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切实保障水库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2010年前完成现有10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此,我县要坚持科学编制病险水库整治方案,及时申报立项,争取省级投入,确保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所有病险水库整治任务,消除水库安全隐患,保证水库安全,提高水库效益。

4、加快推进旱山村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农村抗旱能力。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旱山村建设,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加快推进旱山村建设工程,依托旱山村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塘、堰、池、渠等微型水利工程,不断夯实干旱缺水村的水利基础,改善干旱村缺水状况,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5、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切实提高工程灌溉效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指出:“2015年前完成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加有效灌面1000万亩;到2020年,通过新建骨干和配套工程,新增灌面1300万亩,使农业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为此,我县要以此为机遇,大力推广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积极争取省级水资源费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全县节水灌溉建设,大力实施水库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新建一批防渗干渠和支渠,做好节水灌溉示范,扩大工程新增灌面和改善灌面,从而提高工程灌溉效益。

乙醇燃料坚持“非粮”发展 篇3

石元春院士认为,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首先,美国的人均耕地是0.59公顷,中国只有0.11公顷,我们耕地极其缺乏,只有美国的1/5;其次,2005年美国人均拥有粮食1213公斤,中国只有318公斤,只是美国的1/4;第三,2005年中国经进口使用油籽2604万吨,食糖是103万吨。针对这个国情我们提出的原则是中国燃料乙醇不争粮地,才可以持续发展。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就是要“试之粮,发之非粮”。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指出,为陈化粮问题,国家在十五期间批准建设了4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全部达产。按照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102万吨按10%的添加,建成了1020万吨的混配乙醇汽油的能力。但是,从去年开始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国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涨价的问题。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乙醇存在与人争粮问题,现在玉米价格已经涨到了一吨七十几了。为此,6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可再生能源会议要求,中国在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的同时,必须要遵循的“三个不得”,即: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境生态保护,坚持科学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今后发展的原料基本上就是,薯类即木薯、红薯、红高粱。我国甘薯每年种植面积700万公顷,中国是第一大甘薯种植国,甘薯总产1.5亿吨,占世界总产86%。每公顷产薯干20吨,转化为乙醇3到5吨。木薯种植面积44万公顷,公顷产乙醇3到5吨,而且薯类具有年2500到4000万吨的乙醇生产能力。甜高粱公顷产鲜茎60到80吨,含糖17%到21%,可转化乙醇4到6吨。优点就是用种少,产量高,农田管理简单,需水量只有甘蔗的1/3。生育期4到6个月,可一年到二到三茬。如果能种植1000万公顷,可年产出乙醇4000到6000万吨。

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篇4

坚持好字优先, 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 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 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新开工项目, 防止投资反弹, 优化信贷结构, 强化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切实加强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调控, 保障重要商品的有效供给, 避免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实施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 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坚持好字优先, 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好“三农”工作, 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 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明年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 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好字优先, 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 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工程实践机会, 全面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加快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 必须加大力度、迎难而上, 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完善政策法规,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好字优先, 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务求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要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抓住有利时机,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攻坚克难, 从解决当前矛盾入手,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政府机构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今年我国大事喜事多, 保持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至关重要,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胸怀大局, 统筹兼顾, 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中央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抓出实效。

坚持科学发展 篇5

根据县教育局和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经济社会大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安排

大讨论活动从9月初开始,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相衔接,到10月初告一段落。在开展大讨论活动期间,重点组织好以下几个主题活动:

1、召开全体教师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9月初召开学校行政成员会议,部署大讨论活动有关工作。9月中旬召开教师职工大会,按照乡中心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发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大讨论活动。

2、组织党组织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党员在9月底开展一次关于解放思想的专题理论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天。认真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在解放思想上的重要论述。并组织开展深入的讨论,积极查找学校在解放思想上的差距,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敬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每人写出至少一篇心得体会(字数2000以上)。

3、组织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9月底至10月初,学校党支部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查找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组织行政开展“面对面”讨论。在大讨论期间,围绕大讨论的主题,深入班级,教师之中,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的讨论,并带头发言,认真听取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查找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组织解放思想专题宣讲活动。

6、组织“解放思想大家谈”讨论活动和意见收集活动。活动期间,学校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爱岗敬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从“为什么要解放思想”,“从那些方面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等方面进行广泛讨论,找出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充分收集意见,组织力量进行综合,形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7、组织“改革开放与富民强校”理论研讨活动。结合9月份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活动,对收集的理论调研文章进行评奖,推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文章。

8、组织开展教师队伍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活动。

9、组织开展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是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活动期间,要联系党委政府和派出所,工商,交通,文化站,卫生等只能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并形成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安全文明的场所,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0、组织开展“歌颂改革开放”演讲比赛活动。

二、组织领导

大讨论活动在学校行政统一组织下进行。为保证大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白马田中学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汪光灿 副组长:马雄文、成员:刘志祥、刘冬艳、郭吉鸿、罗争松、戴作国、刘德民。

三、具体要求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省市县乡统一部署的重大活动,学校决定把这次大讨论活动当作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的文件要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本校大讨论活动的方案和措施,认真分析和解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在组织上加强领导,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讲究方法,创新形式。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采用适当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3、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这次大讨论时间紧,活动多,任务重。学校将加大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掌握进展情况,确保大讨论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密切联系实际,让大讨论活动的成效真正体现在科学发展意识有新的提升,实际工作部署有新的思路,落实上级决策有新的举措,教师精神状态有新的起色,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进展上,使大讨论活动成为推进实际工作的过程。

坚持发展 篇6

《今日楼市》:2010年包括万科在内的一些大型地产企业,都加大了商业地产方面的市场开拓力度。万达集团如何看待这一市场现象?

石雪清: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和美元不断地贬值,导致大量热钱会流入商业地产市场这个“价值洼地”,因此加速并刺激了商业地产的发展进程,促使众多以前专注于做住宅的房地产企业也开始进入商业地产开发。但是,由于这些新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初步涉足,这些地产企业的能力或者说开发规模,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商业房地产大发展的势头。

因此,中国商业地产真正实现大发展,呈现群雄逐鹿的状态,应该是在三年之后。因为,万达集团通过多年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发现商业地产比住宅地产复杂得多,有很多产业链的环节。万达经过十一年的稳健发展,才营造了一条成熟的全产业链。虽然万达在发展模式上已经给业界架设了一座桥梁,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走得更快,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也得需要三年的时间。所以,三年之后,商业地产大发展或者说风生水起的时代才有可能真正到来。

《今日楼市》:2008年末到2009年初,万达曾在市场低迷时期在全国大量拿地,而在2010年新政出台后,万达宣布了公司将减少开工面积,不会像以前一样大规模开发。万达为何会进行如此的战略调整?

石雪清:万达集团之所以会调整企业发展策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主动响应国家号召;二是担忧热钱等流入中国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得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中国经济形势2011年更加复杂。

其实自2008年以来,万达在全国的土地储备已经相当充足,拿地的紧迫性不大,放缓拿地不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速度。但公司确实在考虑从加速发展过渡到匀速发展,进一步升级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另外,未来万达并不是不拿地了,而是在2011年的开工速度上会放缓,比如本来计划2011年有20个项目开工,现在可能减为18个了。

此外,万达的商业地产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核心竞争力在于集中资金的使用。即使国家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财政手段,也不会影响万达的财务状况,而且万达布局多年的上市准备已经进入国家规定的上市节奏。

《今日楼市》:如今万达又开始进军旅游地产市场,此举将会给万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哪些推动作用?

石雪清:自2008年至今,万达已投资近1700亿元于旅游地产,目前已占据旅游地产业近50%的市场份额,在商业地产之外开辟了另一片战场。万达的首个旅游地产项目、投资额高达200亿元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开始对外预售,预计2011年年底其一期就将对外正式运营。

除此之外,万达集团还将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拟投资500亿元)、福州琅岐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拟投资200亿~300亿元)、武夷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拟投资30亿元),以及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拟投资150亿元)等中国大型旅游地产项目。

坚持政策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篇7

1 综合施策, 小城镇集聚发展增动力

1.1 突出规划引领

制发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和《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对小城镇镇村体系、用地布局、生态环境、传统风貌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注重提高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水平, 200个示范镇总体规划由省住建厅统一组织评审。全省实现小城镇总规全覆盖, 示范镇建成区控规全覆盖。

1.2 加大财税支持

四年来, 为支持小城镇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 省财政累计下拨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53.26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9亿元、小城镇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各市县配套示范镇补助资金86亿元。探索建立新型财税分配机制, 原则上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小税留给示范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 除国家和省规定有明确用途外, 全部用于示范镇。

1.3 保障发展用地

各县 (市区) 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示范镇的发展, 省里每年为示范镇直供不少于50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和存量用地挖潜节约的土地, 优先保障示范镇重大项目和城镇发展建设需要。同时, 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 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度, 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1.4 创新发展机制

全省所有乡镇 (街办) 全部设立不少于5个行政编制的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全覆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应放尽放, 赋予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管理权限, 扩大示范镇发展自主权, 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支配权。潍坊市示范镇全部建立独立财政, 临沂市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高配为副县级。

图1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

1.5 严格督导考评

印发了示范镇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了7个方面46项评价指标。每年组织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34个成员单位对示范镇建设工作进行考核, 通报综合考核排名。对考核优秀的前10名予以资金奖励, 对排名后10位的进行通报批评, 连续两年达不到发展目标要求的取消示范镇资格。四年间, 共有28个示范镇被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负责人。

2 落地成金, 小城镇提质增效结硕果

2.1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2~2015年, 全省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2.9%、17.2%、9.6%。其中, 示范镇相应指标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3.9%、33.4%、15.6%, 远超过同期全省小城镇增长幅度。2015年, 示范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1亿元, 同比增长32.8%, 比建制镇平均增幅高9个百分点。2个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图2泰安市新泰市西张庄镇

2.2 镇区规模迅速扩大

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底, 全省小城镇建成区面积、镇区常住人口分别比2012年扩大631平方公里、486万人。其中, 示范镇相应指标分别增长296平方公里、236万人, 占全省增长总量的46.9%、48.6%。全省小城镇镇均人口1.9万人, 为全省城镇化率贡献了23.2个百分点, 其中, 示范镇贡献了7.6个百分点。

2.3 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镇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0%以上, 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3%、64.9%、67.7%, 村镇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27.4%、17.7%,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 示范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全部达到100%。小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图3临沂市费县探沂镇

图4烟台市蓬莱市刘家沟镇

2.4 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小城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 全省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6840亿元, 其中, 示范镇共完成各类投资2975亿元, 占全省小城镇总投资的43.1%。示范镇建设园区477个, 提供就业岗位约110万个, 增加就业人口约120万人, 示范镇成为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2.5 城镇特色初步彰显

立足小城镇特色资源和自然禀赋, 注重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相融合, 深入挖掘、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全省创建国家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美丽宜居小镇等331个。

3 接续创新, 小城镇多元培育辟新径

3.1 实施新策略, 梯次培育发展重点小城镇

2016年, 省政府印发小城市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 确定“十三五”期间实施“1·3·10”工程, 分三个层次发展小城镇。一是培育10个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市。二是培育30个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 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镇。三是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 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2 探索新路径, 分类扶持指导一般小城镇

在实施“1·3·10”工程的基础上, 兼顾一般小城镇的发展。一是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城镇, 结合时代特征,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挖掘自然景观, 做好保护性开发建设, 激发小城镇再生活力。二是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围绕“一镇一品”, 培植主导产业,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增强小城镇内生动力。三是对于其他小城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提升小城镇发展潜力。

3.3 树立新理念, 提升小城镇长效管理水平

一是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避免照抄城市设计, 结合小城镇地域特色, 与周围山水环境相协调, 注重融入本土文化, 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 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二是推进城镇管理转型。推行垃圾污水治理等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 参与、承担小城镇公共事务管理。三是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向小城镇和社区延伸, 开展“数字化小城镇管理”, 提升小城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坚持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篇8

总之,常艺凡是一个坚持全面发展的典型。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就是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要加强和改进体育。体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的运动量不足问题。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配齐小学生体育老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定的课时规定,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课。针对学生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降低学生近视率,控制学生肥胖率,抑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要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培养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要加强和完善心理健康的教育体制,增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合力。要将教育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的根本过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和丰富。其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美的基本知识,具有理解美的形式和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其三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其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应大胆鼓励学生表现美。其四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是美育将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之一。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学发展 篇9

问题导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遵循

所谓问题导向, 就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工作起点, 以解决和回答问题为工作目标, 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

问题导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古往今来, 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科学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遭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壮大、在忽视和回避问题中瓦解消亡的。

问题导向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我们党一贯重视问题导向,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再到改革开放时期, 党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直面矛盾, 解决问题, 推动发展, 赢得了良好开局和广泛赞誉。

问题导向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问题是时代的呼声,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有坚持问题导向, 确定应对之策, 才能不断提高改革发展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在于找准问题

发现问题是治理能力的体现,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前, 我们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全、找透。

一要从政治基准齐不齐上找问题。主要看政治和组织纪律观念强不强, 是否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牢不牢, 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 政治立场是否坚定;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不深, 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要从工作作风实不实上找问题。重点要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 找准“四风”在每个干部身上的具体表现, 主要查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律己严不严, 查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

三要从发展成效好不好上找问题。主要看发展理念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思路是否符合中省精神和当地实际, 既定的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是否有效落实并取得实效;看是否推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是否有效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要从群众满意不满意上找问题。主要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找问题, 看各项民生政策是否落实到位, 看工作距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看行政执法是否公平公正, 群众的诉求渠道是否畅通, 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

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境界、找准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的理念, 既要正视和剖析问题, 更要果断解决问题, 进而推动深化改革和事业发展。

坚持科学思维, 谋事干事不偏向。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思想, 增强科学思维的自觉性, 不断提升认知事物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历史思维, 冷静客观地剖析事物的产生根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始终做到找准方位、遵循规律、顺势而为。要强化辩证思维, 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在发展问题上既要追求增长速度, 更要注重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强化战略思维, 善于观大势、谋大事, 谋事在先, 主动作为。要强化创新思维, 善于把中省的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用新理念新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要强化底线思维, 作决策、干工作要知底、守底、保底, 增强预见性, 注重现实性。

坚持改革创新, 敢为善为破难题。要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要有敢为的魄力, 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让政府更加有为, 让市场更加有效。要有善为的智慧, 把握内在规律, 讲究工作方法,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要有真为的决心, 建章立制, 力求实效, 为加快发展增添内生活力和持久动力。

坚持务实担当, 实干实招求实效。要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主题, 立严求实, 敢于担当, 争创佳绩。要立足实际重实干,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多谋打牢基础的事,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多出实招求实效, 深入开展“政府执行力提升年”活动, 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 以完善的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坚持群众路线, 亲民利民惠民生。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在思想上亲民, 常态走访察民情、聚民心, 交心恳谈汇民意、集民智;在机制上利民, 落实市区县镇村各级干部联村包户责任, 更好地为群众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超前服务;在行动上为民, 扎实做好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和困难救助等工作,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设幸福商洛

商洛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滞后, 主要表现是城市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层次低、城乡居民收入低, 在推动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受到土地、资金、环保和人才等瓶颈制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必须把问题导向贯穿于工作始终, 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发展循环经济主线不动摇, 围绕“秦岭休闲养生之都”、“关天特色产业新城”、“西安都市功能拓展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城市定位, 依托大西安、建设大商洛、打造大品牌, 加快幸福商洛建设步伐。

要以“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做强一体、提升两翼、组团打造、串珠发展”的思路, 坚持产城融合、以城促产、以产兴城, 全力推进“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以移民搬迁、撤镇并村为契机, 统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精美的城镇, 培育美丽的乡村, 创造美好的生活。

要以现代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循环和生态“两大经济”。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做特农业、做精做优农产品;以现代工业园区为依托, 坚持循环发展理念, 做强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三大支柱工业;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重点, 坚持大型景区游和乡村休闲游相结合, 大力发展休闲、养老、健康等产业。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示范院校 篇10

学院先后荣获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06年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为优秀院校, 2007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名校、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 是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窗口学校。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 独著、合编教材520部, 发表论文2800余篇, 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88项, 并有15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一、彰显优势:广招天下学子

学院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市, 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在这里交会, 独特的区位优势, 使学院成为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一流的基础设施。学院占地1450亩, 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55亿元, 有教学楼6栋, 校内实验实训室 (车间) 156个, 校外实训基地76个, 图书馆2栋 (藏书50余万册) , 大型文体馆和大型餐厅各1个, 学生公寓10栋。整个校园布局合理, 环境优雅。

一流的师资力量。近年来, 学院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习班, 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212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等166人, 双师素质教师281人, 全国劳动模范2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省管优秀专家6人, 河南省高校名师2人。

一流的教学管理。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出台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二、面向未来:培养一流高职人才

学院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要求, 始终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前列。学院及时转变和调整办学思路, 积极围绕市场办学。学院目前有10个教学系 (院) 、1个教学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 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会计电算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等40多个专业。

一是专业设置市场化。学院以详尽的市场调查为基础,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按照“市场需求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市场需求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合理设置专业。

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院打破原来的办学模式,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实用人才、通过对口升学和专升本向高校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 走联合办学之路, 采取“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是专业技能标准化。学院始终把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 以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和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使学生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专业技术,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真情独钟:把学生就业高高举过头顶

“上学等于上班, 入学等于就业。”这是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郑重承诺。学院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常年负责社会用工情况的摸底调查, 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学院立足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 坚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 制定了四个“四分之一”的安置目标, 即毕业生的就业四分之一在本市、四分之一在市外省内、四分之一到沿海发达城市、四分之一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比例均衡、分布合理、走向明确、渠道畅通。

学院还利用高科技手段, 大量搜集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海南、郑州等地建立起稳定的就业基地。多年来,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7年, 学院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50强院校。

四、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一枝独秀

为了学院的长足发展, 学院不断探索创新, 采取“学校+军队+企业+家庭”的管理模式:既要有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 又要有军队严明的纪律约束;既要有企业激烈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又要有家庭的温馨、舒心与和谐,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班级管理为核心, 对课程的开设进行全方位管理, 成立了由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定中层以上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班级的制度, 开展一名党员帮扶两名特困生活动。在全省率先实行“专业部主任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学生单科结业制”“教考分离制”等, 促进了教学相长, 更好地帮助每一名学生成才。

2003年8月, 商丘市委、市政府结合该市教育现状, 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决定将商丘市6所中专学校———商丘农业学校、商丘商业学校、商丘财税学校、商丘文化艺术学校、商丘体育运动学校、商丘工业学校进行实质性整合后, 交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统一管理, 再加上学院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和财经学校, 从而实现了九校合一, 一艘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正在商丘劈风斩浪, 飞速前行。

坚持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攀钢 篇11

经济始终是社会和谐与企业和谐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和谐才具有现实基础。攀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途径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问题。通过新上三期工程,攀钢钢产量和热轧板产能每年新增200万吨、连铸坯产能每年新增220万吨、焦炭产量每年新增110万吨;2004年,攀钢重轨年产达到56.8万吨,刷新了1994年54.9万吨的历史纪录,并轧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支百米长尺化钢轨。攀钢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升攀钢的核心竞争力,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到2010年,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钢铁业做到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钒产业做到规模世界第一、技术世界领先;钛产业做到规模和技术国内第一、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坚持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为和谐攀钢提供强劲动力

攀钢要实现快速、全面、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缺陷,增强发展的动力。我们决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按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确保稳定大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改制企业分得了、离得开、能生存;政策措施到位、程序合法、操作规范”的改革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的改革工作,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业精干高效,劳动生产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推进辅业改制,明晰产权关系,实现劳动关系、行政隶属关系的分离;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内部资源;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人事、用工、分配机制;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改革目标。不断优化攀钢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化、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化,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科学执行来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最终使攀钢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动力。

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和谐攀钢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动力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经济发展、攀钢和谐都需要在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中进行。加快攀钢发展,保持稳定和谐,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的正面教育、正确引导,为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和改革任务,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深化攀钢改革宣传,使职工深刻理解改革、积极支持改革;着力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顾全大局、珍惜发展局面、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利用多种宣传形式,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正确引导职工群众,让职工群众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三是加强攀钢文化建设,用优秀文化陶冶职工。我们将通过“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再教育,加强攀钢文化建设,使职工群众了解攀钢发展的核心理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攀钢改革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把攀钢的发展战略目标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增强大局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发展共同愿景凝聚职工,让职工把企业理念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攀钢的发展,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攀钢的发展。坚持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迎接各种挑战,勇对各种困难,把吃苦耐劳精神和开拓创新品格统一起来,把具备战胜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实现协调和谐发展的本领统一起来。

四是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职工服务,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职工群众有思想问题,我们要马上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开职工群众的思想疙瘩;职工群众有困难,我们应迅速热情周到地为职工服务。在攀钢,我们针对特困职工,开展了困难职工帮扶活动,解决了他们的具体困难;当职工群众提出建设文明社区的要求后,我们立即投入近千万元改造了社区设施,完善了社区功能。从而让职工群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极大地增添了搞好改革发展的干劲。

坚持“以人为本”方针,依靠职工办企业,为和谐攀钢的发展凝聚力量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首先是要尊重职工的创造精神。要端正办企业的指导思想,采取有力措施让职工群众迸发出创造的激情、创新的热情、热爱企业的深情,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企业的生存、发展,自觉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兴旺无私奉献,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其次是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要通过发展提高职工群众的收入水平,让职工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处理好生产为重与安全第一的关系,尊重职工群众的生命权;在建设发展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加大治污力度,处理好生产建设与防止环境污染的关系,尊重职工群众的健康权,始终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再次是尊重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加大厂务公开力度,处理好领导决策与职工民主管理的关系,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要注重发挥职代会的议事决策作用,使各种措施做到既追求效率,也注重公平;既反对束缚效率的“平均主义”,也反对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两极分化”,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办企业、推动攀钢发展的积极性。

最后是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企业的稳定。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职工。一是要坚持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为他们创造竞争上岗的条件。2004年,攀钢共举办了车钳铆焊、领导干部“双基”等各种岗位技能培训班,全年培训干部、职工达12万人次,真正为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奠定了基础。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关心特困职工、残疾职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攀钢不仅专门成立了民政福利厂,解决了1050名残疾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在2004年,对特困职工发放生活差额救助款、减免水电费等3万多元,安排劳模、先进人物534人到无锡、温江等地疗养,让职工群众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维护了攀钢的稳定和谐。

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和谐攀钢提供组织保障

构建和谐攀钢,我们高度重视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在坚持开展“先锋旗帜”活动和建设“四好班子”活动的基础上,又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角度,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增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本领、“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本领、“求同存异、凝聚力量”的本领、“真抓实干、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教育活动,提高“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决策高瞻远瞩”的能力、“优化企业资源、提高资本效能”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应付严峻局面”等方面的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把这一活动搞成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党员先进性的“素质工程”;促进改革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动力工程”;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服务群众、让职工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民心工程”。目前,攀钢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加强社区共建工作,为构建和谐攀枝花市作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篇12

贫富差距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有学者认为,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严重,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被夸大了。但愿贫富差距的忧虑仅是杞人忧天, 问题在于, 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来说, 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正是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 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现象更加严重。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 只是出于一个国人的良知, 以求未雨绸缪, 早预则立。

1.国有资产的流失, 催生少数人“一夜暴富”。近年来, 国家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转制, 出现相当一些“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化公为私的蛀虫, 一批政府官员、国企经营者与个体户相勾结, 低价变卖国有资产, 损公肥私, 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少数人的“一夜暴富”。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血腥腥的, 而少数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是罪恶的。这些一夜暴富的人, 往往要隐瞒到手的真实资产, 而这个社会群体却是隐性的, 这样一来,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当前, 一些既得利益者却侈谈赦免原罪, 真不知是何居心。

2.灰色收入的份量过大。目前, 由于规则体系的不健全, 法律监督不力, 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灰色收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甚至是行业行为, 只要肯私下花钱打点, 工商年检可以放宽政策、自来水的查表员能为你调表、电力的人员可将工业用电记为民用电、环保收取的排污费可不了了之, 更不要说银行的放贷和税务的征缴了, 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呆死帐, 与银行的信贷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税地税的征收专管员每人负责几百户企业, 哪户企业不得打点打点。于是, 这样一项巨额的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资金便流向了少数群体和个人, 权力寻租现象在中国现阶段的灰色经济中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3.地下经济活跃。相当一些不可能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地下经济被忽视, 如地下钱庄、地下六合彩、民间借贷等, 造成财富的转移, 大量的地下经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而在大量的灰色收入当中, 人数少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群体必定会占据一个高比例的份额。考虑这些因素,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

4.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现在人们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 多是从收入差距的角度着眼, 几乎将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实际上, 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高收入者来说, 占有住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方面的优势, 随着资产的不断增值, 其资产收益的增加和资产变现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将近年来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 那么中国现在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毫无疑问地会更加严重。由此可见, 在一个社会当中, 居民之间如果在资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那么, 对于这个社会长期的不公正态势将起着一种明显的维持和加重的作用。

5.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公正成分过多。客观地讲, 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不可避免的原因, 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 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难免的。比如, 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 而“朝阳”产业领域当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夕阳”产业领域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其次, 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不同, 取得的劳动报酬也会不同;再如,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除了少量的存款利息收入以外, 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投资渠道的增多, 居民的财产收入如股票、房产等方面的收入, 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财产收入增长很快, 而且其具体的分布也越来越趋于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 同这些原因相比, 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几乎是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非正常的因素主要是指通过不规则的方式, 或者是不公正的方式而拉大了贫富差距。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人们在努力的起点、机会和过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公问题。民众之所以对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十分不满,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如今过大的贫富差距主要地并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 因而往往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导致民众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小。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1.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严峻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 改革开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先富论”, 必将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 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只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改革时, 已经提出了相当清晰的思路, 即“两个大局”思想与“两步走”的思路:内地先要支持沿海, 指出“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 也要有一定的限制, 例如, 征收所得税”, 并指出“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的背后显然是改革分“两步走”的思路, 即改革的第一步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的第二步, 是先富起来的地区与先富起来的人群反过来帮助后富地区与人群,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贫富差距过大, 会抑制社会消费, 影响经济增长。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时, 财富分配向富人急剧倾斜, 20%的高收入者拥有市场80%的购买力, 而80%的穷人却消费不足, 社会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将陷入由于消费不足导致的萧条之中。

第三、共同富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贫富差距过大, 将导致各阶层之间“分配性冲突”增加, 同时, 腐败及一夜暴富的现象, 也让一些人认为社会不平等,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的不稳定, 使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丧失信心, 因而减少投资。

2.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是一次历史性考验。近几年, 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 即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所谓各种矛盾, 其中就包括收入差距拉大。但是, 学者们说明这一观点基本上用的是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料。拉美国家确实在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出了问题, 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中难以自拔。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之一, 是贫富悬殊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不仅国内市场难以开拓, 更为艰难的是人心无以凝聚。

我们不仅要把眼光远远地望到拉美国家, 更应仔细看看近在咫尺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 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同样遇到过。但他们是在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就下决心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 当人均GDP达到二三千美元时,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一并解决了, 此后一直没有较大的反复。韩国即使经历了1998年那样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 虽然人均GDP也曾经大幅度下跌过, 但城乡差距没有明显扩大, 而且能够迅速在危机中站立起来;日本在十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 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农民略微超过市民的格局, 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拉大。我国台湾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市民的80%左右, 基本上实现了均富的发展目标。面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解决, 中国应该解决的更好, 这是历史性的考验。

3.共同富裕, 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不同, 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均衡, 失去均衡, 交换就难以进行, 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当然, 市场经济要求的均衡是有弹性的, 尤其是以货币交换为内容的价格机制起着巨大的调节失衡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价格机制打破了被计划经济长期固化了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 制度性地解决了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短缺问题。但是, 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新的非均衡因素, 最基本的是供过于求, 表现为大量商品和生产能力过剩闲置, 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处放贷。这就产生了同计划经济时期异曲同工的怪现象:以前是消费者手里有钱买不来商品, 现在是消费者手里缺钱买不来商品。解决过剩性质的非均衡问题, 基本思路是增加穷人的收入, 让他们拥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货币支付能力。否则, 过去的短缺会让计划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 同样, 现在的过剩则会让市场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份生产能力的过剩, 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债务。债务因素积累过多, 不但会让债务人破产, 同样会导致债权人破产。因此, 穷人收入水平低, 不仅是穷人的问题, 也是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上一篇: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技术下一篇:现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