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共5篇)
现代诗词 篇1
《现代汉语词典》中“朗诵”一词解释为“大声诵读诗和散文, 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本文谈论的现代朗诵艺术是一种通过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把文学作品转化为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现代朗诵艺术多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下”, 融入了舞台表演元素, 呈现为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但其主要支撑还是有声语言表达, 故仍属于“说话”的范畴。
而吟诵是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类似歌唱般地读。因地域、方言、师承关系、品性修养等不同, 每个人对诗歌理解感受不同, 故吟诵没有一定之规,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哼哼”是其初级形态, 还有类似唱歌般带有曲调的“吟唱”。
吟诵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体诗歌感受兴发的语言表达方式。一门古代语言艺术, 它的美存在于创作及感受的双重过程。从诗歌创作角度看, 吟诵是诗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懂得吟诵就做不出好诗;从诗歌感受角度看, 吟诵还是外人感受诗作、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不懂得吟诵就无法感受诗歌的美。从“哼哼”到“吟唱”, 都是诗人学习、感悟以至创作的艺术表现, 故而吟诵是实用中的“美”。吟诵是一种在对诗歌内涵意蕴精熟基础上由内心感发的有声语言表达, 即使古人三五成群一齐吟诵, 也还是以实现自我与诗人、诗作本身的精神契合为目的。吟诵艺术的特质在于吟诵者的“感我”, 不为外物所动, 自然质朴, 属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吟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诗人”本身, 吟诵目的在于吟诵者与诗人二者间心灵的融会交流。
现如今伴随大众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 朗诵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 喜爱者越来越多, 艺术表现形式在以有声语言为主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广播中能听到朗诵者优美的声音, 电视中更是声画并茂, 还能看到朗诵者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的神态, 还有站姿、走位等等。如果说吟诵产生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朗诵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响亮美和形体美。朗诵艺术中朗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表演者, 朗诵目的在于“感人”, 即在自我融入、自我感发基础上达到“推己达人”的传播目的。如果从传播学来看, 吟诵属个体传播, 朗诵则属于群体或大众传播。
吟诵和朗诵, 仅一字之差, 意义大不一样。一个是传统的、内在的“自我”艺术, 一个是现代的、外在的“舞台”艺术;一个是质朴自然、浑然天成的璞玉, 一个是精雕细刻、包装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 它们是两种风格不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吟诵和朗诵之间其实是传统与现实、原生态与现代的艺术表征。在我看来, 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其实古代吟诵之美, 正是现今朗诵之痛。现代朗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作, 还有一部分朗诵作品竟演变成了“舞台剧”, 剧情表演大于有声语言表现。它们仅仅是为了追求声音的形式美或舞台表现力, 即所谓的“好听”、“好看”;语言华而不实, 内心虚情假意。有声语言表现与诗词语言的内涵美严重脱节, 变为单纯卖弄声音、表现自我的僵化形式。而吟诵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是要始终立足于挖掘诗歌本身意蕴基础上的内心感发, 这是有声语言表现诗歌的精髓。现代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 理应秉承这份传统。
吟诵艺术作为古典诗歌的“活化石”, 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后代子孙应该予以珍视和继承, 但普通话毕竟是现今语言的统一标准, 也是未来语言的大趋势。古典诗词吟诵传统可以保留下来, 比如有些字古今异义差异很大, 可发古音以示区别, 又比如为了诗歌平仄押韵的审美需要, 可以把押韵之字改读古音。这类改发古音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教师可以依据古音读法教学生们朗读。现如今古入声均已归入普通话四声。如果我们现在强行规定不许用普通话朗诵, 全部取而代之为古音朗读, 也难免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正如中国明代音韵学家、著名藏书家陈第指出:“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从周秦两汉到现代, 各个时代的语音都有所不同。一般初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代音等。倘若现代人朗诵古典诗词之前必须先行掌握作者当时当地之方言、古音, 这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对于古典诗词, 古人用他们的古音读法去读, 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古音读法, 现代人应根据自己的理解, 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也是激发现代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时代的人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普通话朗诵也能很好的传递古典诗词语言的内涵, 也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关键在于是否对古典诗词的内涵理解到位, 是否对于作者当时当地的创作心情感同身受, 是否能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将古典诗词的情感意境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现代人与古代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但古典诗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感受诗歌语言精妙之时, 我们应积极汲取古代吟诵艺术的精髓, 用古代艺术之美改造现代艺术, 将各自的美感特质有机融合, 从而让中国古典诗歌增添现代意义。
古人对唐诗宋词的吟诵是百花齐放, 所以今人朗诵唐诗宋词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倘若我们现今朗诵艺术中能逐渐地汲取古人吟诵的精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谈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J].《文学与文化》.2012.2
[2] 、许芳红.《声情诗情两相宜——浅议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语言文学研究》.2011.2
[3] 、刘麟轩.《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J].《现代语文》.2012.03
[4]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J].《河南大学学报》.2012.9
现代诗词 篇2
少年时发誓定鞠躬尽瘁
无为逝世只有祷者天雷
天空霜降,嘴角隐伪
回忆那远去的小池老桂
只有那秋叶风苦吹
何苦将这一人摧毁
蒙蒙灰尘,似乎有些憔悴
曝晒花草早已枯萎
转眼已经天黑
又是一年月圆美
今又能向谁耀武扬威
今日的迂回
夜深久久不能入睡
假如身边有人陪
我何惧怕天上闪雷
童年欢,看山水
如今眼角只剩残泪
问世间,哪有完美
看蝴蝶只只双飞
我竟无言以对
曾逍遥天地作对
只为名能传颂青垂
鸟鸣声清脆
眼前尽是一群下劣屈膝之辈
何必弄脏灵魂只为权贵
临危终不退
逝此生,留下多少血与泪
将那花香南追
纵然追遍南北
胸前荣耀已是一枚枚
天数任由我支配
问天下舍我其谁
这之过,不曾有一悔
心愿将要成兑
奈何苍天作对
倾盆大雨,一把旺火竟成死灰
我已近颓废
最后的年岁
回望一生,心早已碎
夜夜不寐,似是傀儡
事事都亲为
却知天命本难为背
若早知如此
也要拼命在搏一回
身体渐渐冷冰但我心仍在腾沸
愿来世老来无病陪
风雪依旧,染白发尾
三尺烛台,灯火微微
命数已成灰,败也终不悔
回首挽惜,岁月饶过谁
梦想未尽却化鬼
只叹息,我曾经的光辉
终屈下,愿苍天再赐我一个轮回
关于现代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 篇3
一、初中现代诗词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初中现代诗词教学现状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现代诗词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屡屡受挫。在现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学生有限的知识面使得其对于现代诗词的某些意象很难进行联想,这也就造成学生在阅读现代诗词时读不懂或很难读懂的困境。不能深入对现代诗词理解,学生必然不会对此产生欣赏甚至是喜爱,这又造成了教师在进行现代诗词教学时感觉费力的困难。长此以往,现代诗词教学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既不利于我国现代诗词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今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现代诗词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学生缺乏与文章的共鸣
尽管是现代诗词教学,但大多被选入课本的诗歌都不具有时代感,学生对其所反映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对诗歌的学习不能提起兴趣,因而造成目前现代诗词教学困难的局面。
此外,学生大部分时间被课后要求阅读的名著与其他科目作业占据,学生接触的现代诗词有限,知识水平也有限。因此,对于老师所讲授的意境不能充分理解,也造成了目前诗词教学困难的问题。
2.学生缺乏诗歌鉴赏能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初中阶段一切学习内容是向着中考看齐。同样是诗歌,古诗阅读因其在中考中既有默写又有古诗鉴赏等题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对此进行着重讲解,花费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默写的练习。而较之古诗,中考中现代诗歌占的比重很小,因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选择过多的现代诗词,教师在进行现代诗词教学时也只会着重对考试要点进行讲解,现代诗词的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而这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对于现代诗词鉴赏能力的缺乏。
二、初中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一)多方面结合,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位老师都熟知的道理,因而想要真正帮助学生学好现代诗歌,我们需要先调动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
目前,许多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存在的缺陷,对于诗歌主旨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在进行现代诗词教学时,难以将诗歌主旨生动地讲破、讲透,造成学生对于诗歌主旨难以深入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深入内涵,学生对于现代诗歌自然就无法提起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对于自身的文学素养加以提升;在授课前对于诗歌主旨可参考多方资料,与其他老师对于授课内容、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在进行诗歌讲解时,教师需避免机械、乏味的知识灌输。对于不同诗歌,教师以将多种授课方法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诗歌背景,把握诗歌细节
1.深入讲解意象,把握诗歌精髓
现代诗词的“美”主要来源于其意境的构造,而意境主要是通过多个意象进行构建。因而想要学生把握诗歌精髓,深刻理解诗歌,教师就必须深入解读其意象。
意象是作家头脑中浮现的某些形象。在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促成画面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形象的塑造。而理解意象最基础的方法是了解诗歌背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讲授现代诗词的过程中应着重讲解诗歌意象的理解技巧。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在外漂泊多年后回归祖国时所作。在诗中,作者将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在抒发感情时,则用“邮票”、“船票”、“坟墓”为最后的“海峡”做铺垫,在表现思乡的同时抒发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结合具体背景,对诗歌感情进行升华
较之古诗,现代诗词既乏味又缺乏格律,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存在困惑:“现代诗词在进行教课时,到底该对什么进行讲解?”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把握意象之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升华诗歌感情。
例如,讲解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时,整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写于1942年。在这之前,戴望舒经历了日军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他与家人离开家乡远赴香港。而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的戴望舒因其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折磨。通过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戴望舒写作《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中国大陆已处于分裂状态,整个中国弥漫着强权与压迫,硝烟与贫苦。诗中对于现今生活的描写“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而作者依旧用“残损的手掌”进行抚摸,这些都表现出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内外结合
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现代诗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似诗歌进行赏析。再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例,教师在教授完这一诗歌时,可以将《题狱中壁》作为拓展阅读,让同学们自主对于诗歌意象、情感、主旨进行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同学们对于诗歌的把握。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现代诗歌进行仿写。在写作诗歌初期,可以只要求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对于情感与选材不做过多要求。随着模仿的不断深入,教给学生诗歌技巧,让他们运用于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诗歌的趣味,在写作过程中体会诗歌的写作技巧。这既帮助学生了解了诗歌,又教会学生学会迁移能力。
现代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遗留问题,想要解决也不是朝夕之事。作为教师,首先就应摆正自己对于现代诗词教学的態度,将其置于与古诗等其他教学内容同样重要的位,以自身影响学生。其次,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生动进行现代诗词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情感,真正感受到现代诗词美之所在,从而增强其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现代网络中的诗词混搭现象 篇4
一.“诗词混搭”结构形式
在众多的诗词混搭句中, 其形式变化多样, 有两句, 三句甚至一段的形式。其中较为普遍流行的可分为两类:原有的词句+另一首原有词句, 原有的词句+自创的词句。
第一类:原有的词句+另一首原有词句。整体引用古人所作古诗词句, 将不同的古诗词句截取, 重新组合排列, 从而获得一种新意境。其引用范围没有严格限制, 诗词均可。“劝君更饮一杯酒, 从此萧郎是路人”前一句来自于《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 后一句来自于《赠婢》 (崔郊)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一句来自于《离思五首》 (元稹) , 后一句来自于《游园不值》 (叶绍翁) , 这种整体引用要求撰者对古诗阅览面较广, 有“信手拈来”的功底。
第二类:原有的词句+自创的词句。混搭句中既有古诗词, 又有现代人自创诗句或流行语句衔接。通常前部分为引用古诗句, 后部分结合撰者表达需要而自创。多以古诗句作为感情铺垫, 其中主观情感多在自创句中呼之而出, 且整体语感上流畅自然。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万水千山总是情”前一句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 下句将电视连续剧剧名衔接自创。“雌雄双兔奔地走, 我连对象都没有”前句来自乐府诗《木兰词》, 后句则作者有感而发, 口语化的衔接, 起伏流畅, 将自己感情自然表达。随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信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传播, 使这种部分混搭的题材内容来源范围不断扩大, 且表达主题情感也因其广泛的社会背景而多样。自创的内容可以是某一适合的广告词, 电视剧名甚至是台词, 以及网络流行语, 更多的则是随兴而发的自创句。
诗词混搭句之结构形式与语言学中的仿拟相似。“仿拟是通过仿照原有词句片构拟新的词句篇, 以便原有词句篇与仿拟词句篇相互唤照, 相映成趣。它是一种巧妙, 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 (2) 在诗词混搭中, 则多为仿句。句子通过巧妙的搭配或是模仿自创后, 将矛盾对立, 概括力增强, 将熟悉句子重组后陌生化, 新鲜化, 显得幽默风趣却又感情色彩浓重。诗词混搭对于仿拟的使用, 形式上更加不拘一格, 重点在于表达感情, 如:抒情, 讽刺, 哀叹。即便陈述某种事实现象, 也出自表达感情需要。单纯的以描写景物为目的的诗词混搭较少。结合诗词混搭出现的时间来看, 多为迎合表达某种社会情感的需要, 因此, 形式上含蓄较少, 而多陈述。并且在表达感情时, 受表达环境影响较大, 在不同语境中表达情感也有所不同。
二.“诗词混搭”中的语言应用与修辞
模式化:结构上或追求与原诗句式结构的一致性, 或是基本的字数相同, 以体现整句的完整和切合的自然。如:“将军百战死, 还来就菊花”, “剪不断, 是离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整句仍旧符合原句句式结构, 显得自然, 感情联系紧密, 并且整句感觉朗朗上口。
自由搭配组合:以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为基础和出发点, 没有句式前后的要求, 自由组合截取的诗句排列。“破铁鞋无觅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采菊东篱下, 莫道不消魂”, 所引用的两句均未按原诗的结构作为参考, 而是以长短句的结构自由排列, 着重点在于它的感情衔接上别有一番新意。
“诗词混搭”在形式上要求较为宽松, 没有严格的要求。大多混搭诗词在句数上为一到两句。字数与近体诗相仿, 多为五律或七律。平仄方面注重较少, 押韵多也只在句尾处体现。对用典, 借代等修辞手法较为多用。用典分为引事和引文两种, 又称“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格言, 俗语, 谚语, 歌谣等, 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3) 在诗词混搭中有通过引文借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借代则是作者在语句中用具体事物代指一种抽象的情感, 或以专名代指通名, 将所表达感情着力浓缩在句中一事或一景中。
“诗词混搭”作为近来新产生并广泛流行的语言现象, 在拥有某些古诗特别的意义蕴意同时, 从现代汉语角度也有较高的修辞价值。“汉语是音乐性极强的语言, 如双声, 叠韵, 押韵与音质有关, 平仄, 高音低音与音高有关。叠韵则感觉回环荡漾, 悦耳动听。” (4)
《汉语修辞学》提出修辞三条原则:1、语言材料的规范性和变异的适度性。2、信息的真实, 切题, 适量性。3、对语言环境的得体性。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得体性原则。一切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原则的派生物。这个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的原则。 (5) 这说明修辞在诗词混搭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润滑作用。读音上尽量押韵。字数上较为整齐。多延用继承了某种特定的语言格式, 从而使整句因引用名诗格式而语句饱满有力。广为流传, 为大家所喜爱, 产生共鸣的诗词混搭体往往符合语言锤炼的要求:“衔接自然流畅, 语意准确, 且色彩鲜明, 结构通顺, 用语要高级。” (6) 在表达上形象性辞格如:借代, 比喻, 比拟, 对比;气势性辞格如:对偶, 反复的灵活运用。多数诗词混搭中以对偶的形式增加语句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 有音乐美。也凸显了混搭体的特点, 有委婉生动含蓄的功能。
三.历史渊源和流行原因
(一) 产生的历史渊源
“诗词混搭”并非毫无根基的新生事物, 古代历史上有过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 中国诗歌史上, 把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凑成一诗, 称为“集句”。即从许多诗中分别截取一句, 组合在一起, 凭借诗句本身的模糊性, 赋予新组合一种新的意境。
集别人的的诗句成对子的律诗却是宋朝才出现的, 据说王安石是写这种诗的鼻祖, 根据史料记载, 集句诗在宋代最为盛行。当时, 由于格律诗体式已经成熟, 且有前朝大量诗歌的丰富遗产, 集句诗便广泛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像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杨冠卿等诗词家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当时人们竞相仿效, 成为一时之尚。《沧浪诗话》中说“王荆公集句最长, 《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 绝无痕迹, 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集句至元丰间, 王文公 (王安石) 益工于此。”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的集句诗, 长篇多至百韵二百句。文天祥在狱中作集杜诗二百首, 世所罕见。宋以后, 集句诗被引入到词曲的创作中, 特别是明清的折子戏, 大多以集句诗为每折戏的结束语。如汤显祖的《牡丹亭》, 总共五十五出戏, 而里面的集句诗就有五十四首之多, 清末民初南社诗人一度龚 (自珍) 诗成风, 可见集句诗的源远流长。
通过诗词和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能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 提升价值取向, 丰富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诗词混搭有的虽然在单个作品的所指意义上尝试新的解读, 但毕竟与集句诗在本质上有不同。集句诗是在维护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它起到的作用是丰富和完善原作;诗词混搭则是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 隐含着对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同传统的理解。
(二) 流行原因
推究“诗词混搭”在现代社会流行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社会民众猎奇, 娱乐, 调侃, 求异的心理原因。
“诗词混搭”最初的浮现是因为人们看惯了严整的古典诗词, 便想用自己的智慧对其进行加工, 加以创新, 赋予新组合一种新的意境, 以引人注目或博众人一哂。突然出现的一种新的诗词天衣无缝的搭配, 会被看作一种有智慧有创造力的表现, 很能满足猎奇求异心理。随着越来越多网友的参与, 诗词混搭出现越来越多的涂鸦之作。“网络改变了诗学的游戏规则, 创造了文学圆梦机会均等的可能性, 对那些达不到圆梦素质的文学钟情族来说, 就只有游艺化的涂鸦了。” (7) 于是人们开始借助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恶搞, 在恶搞中亵渎, 瓦解, 歇斯底里, 宣泄, 破坏, 导致网络文化对艺术的颠覆。正是恶搞中的这种发泄性和趣味性使诗词混搭体呈现越来越多的面貌。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谊) , “人生若只初相见, 只羡鸳鸯不羡仙” (一见钟情)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 (情感的变迁) , “少小离家老大回, 安能辨我是雌雄”。
第二, 自由, 开放, 宽松的网络环境。
首先, “网络文化的本质即其对真实世界的克隆、复制、仿拟, 乃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另造一个虚假的世界, 简而言之, 就是虚拟性。” (8)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平等、多元、虚拟和弱可控性等特征。“在网络上, 文化的空间向每个人开放, 权威不再存在, 每个人都能取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 每个人都能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与各种文化观念。网络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媒介。它使大众文化不再只是被表现的对象或者是被模仿的对象, 而开始作为一种言说的主体, 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利自主地表达自身的文化。” (9) 其次是它的全社会共享性和互动性。传统文学领域中的话语权已被精英阶层掌握, 使得大众只能聆听教诲, 但在网络中也正是因为匿名, 大众私语可以放大为公共话语, 民众可以打破一切既成的界限表现自己, 愉悦尝试, 自由混搭, 大胆创造新的诗词, 又因为可以共享互动, 所以这种尝试成果得以迅速传播, 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挑战欲望。因此, 诗词混搭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深受欢迎。
第三, 形式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特点。
商家可以利用其使人易记易懂, 俏皮搞笑的特点移入广告中获得名度;媒体人士可以利用其趣味性和潮流性多加引用增强娱乐效果;而这些宣传本身又推动了诗词混搭的传播。这种文学的再创造本身就是文学的不断变革发展的表现。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 唐诗宋词则越来越被网友用来恶搞自身的职业或自身某种的处境。回归这种诗词混搭体的产生空间:这种有创兴再造趣味的文体之所以风靡, 有着它特有的网络空间传播条件:它符合网络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合需要原则” (10) , 它也是这种文体走入现实生活中为大家所接受的前提。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我连对象都没有!”
“合理据原则”,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 混搭体在创作时较为巧妙的灵活运用语言规律。例如“踏破铁鞋无觅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接受原则”, 诗词混搭所要表达的意思, 以一种或委婉或俏皮或戏谑的口吻呈现, 表达感情和受众所契合, 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例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词混搭”作为网络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 有其存在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规律。“话语类型会变化, 发展乃至衰亡”, “任何社会中的话语类型的数量是不确定的, 话语类型的数量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息息相关。”
我们在运用诗词混搭时, 要充分注重它的适用性。“适应性原则是一条应用原则, 语言表达者无时无刻不在应用这条原则为自己的交际服务。”“适应性原则还是我们分析语言运用的成败, 区分语言运用的优劣的一条评价原则。即语言运用适与题旨情境的适应性来考量。”
四.“诗词混搭”发展前途
“诗词混搭”通过拼接经典古诗词, 以原作品为参照, 形成一种混搭颠覆性的效果。由于有传统古代诗词原本所积淀的文化背景, 诗词混搭才形成了它独有的娱乐效果。它使经典文学的传统艺术价值世俗化, 因次能深入到网络受众当中。
“诗词混搭”这种网络现象的出现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的界定, 这其中包括什么样的文学才是传统文学, 作为网络文学的“诗词混搭”能不能算是文学,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从整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发展来看, 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开始出现并非所属时代主流文学, 如词、小说、戏曲, 都经历了一个从俗文学到雅文学, 从“旁门左道、雕虫小计”到成为正统文学的过程, 可以看到, 文学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发展的。由此观之, 这样一种新兴出现的, 在前代基础上发展起来作为网络文学的“诗词混搭”现象正逐步改变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界定。因此也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不容忽视。它对于推动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具重要意义。
“诗词混搭”会有怎样的前途?
从消极方面看, 模式化“诗词混搭”的出现逼得“诗词混搭”有可能走向末路。“人通过自身本质力量的表达不仅塑造着网络文化, 也改造着人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11这是伴随着“百搭句”的出现而最终产生的。“百搭句”是“诗词混搭”被模式化的一种表现, 这种模式化将本已很低的恶搞门槛近乎取消了, 它将“恶搞”推向了极致。恶搞文化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反文化。直接后果就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的解构和破坏;
另一方面, “诗词混搭”也有其积极一面, 这是因为“诗词混搭”对象是经典的古代诗词, 它运用拼贴的手法重新组合诗词, 并赋予作品完全不同于原作品的表达主题, 形成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事实认定的效果。网上自由而即兴的创作, “把价值从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来, 把文学话语权交给了每一位个体以实现文学言说和发表自由, 拆卸了作者资质认证的门槛, 这无疑是文学发表权的解放”12
现代唯美爱情诗词 篇5
爱之初,桃夭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遇仙记 —— 欢从何处来,郎行去不归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桃花源 —— 炼一丸桃花源
桃叶渡 —— 无奈与君绝,梦里几番哀
但渡无所苦,我自覾-接汝
那年春,除却花开不是真
桃花水 ——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思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长安乱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易主楼台常似梦,依人心事总成灰
渔歌子 ——近来浮世狭,何似钓船中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桃花诗案——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风流薄幸——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花若离枝——尽月馨香留我醉,每春颜色为谁开
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结交五都雄
六州歌头——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
桃花仙——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徽南古村行——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桃花杀——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桃花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桃花怨—— 一树桃花发,桃花即是君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桃花恨—— 爱有千般苦,此心向一人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桃花痴——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憾——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时间的灰烬
桃花影落,碧海潮生
暗恋桃花源—— 乌镇西栅
暗恋,桃花源
我爱桃花
世有美人
天生圣者
战场古桃花
生活在别处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现代诗词】推荐阅读:
爱国诗词现代08-18
秋天的现代诗词12-30
现代经典爱情诗词01-11
绝美的现代爱情诗词05-09
现代清明节诗词09-09
清明节祭奠现代诗词11-19
诗词对现代的意义论文01-07
中秋诗词中秋诗词06-12
古诗词欣赏之杜甫诗词08-30
李煜诗词的诗词成就及主要作品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