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精选12篇)
诗词文化 篇1
中国古典诗歌中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 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抽象的概念, 具体到创作和阅读, 语言最基本的层面应是词汇以及词语相互组合法则 (语法) 。因此, 如果今人在欣赏古典诗歌时以现代汉语知识——词汇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则不失为一种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 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掠影。”“不过, 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无垠””。中国古典诗歌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其抒发的情感却要复杂而含蓄得多。中国诗人为解决这一创作上的矛盾, 在写作中就大量地运用意象。因此, 分析意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欣赏古典诗歌一件法宝。从现代汉语知识看, 意象大多都是由名词来承担。因此, 抓名词, 就能明意象, 抓名词, 就能悟情感。如“月”之思乡、“柳”之送别、“酒”之解愁、“梧桐”之伤感、“东篱”之隐逸、“杜鹃”之凄凉等等。
但对于大部分一般性的名词及一般化的意象, 情感指向却不太明朗, 古典诗歌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由诗歌可知, 诗人们通常是在这些普通名词前或后加上形容词予以修饰限制活或补充, 使这些名词沾染上诗人们的个人主观化色彩, 进而使作家情感态度更加清楚, 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诗歌的感情色彩主要是以语言对标签的运用来实现表达的。例如,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名词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家情感。因此, 古典诗歌中, 名词和形容词是承担抒情任务最多的词性, 并且二者常常组合联用。
例:“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名词“藤”“树”“鸦”“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名词可视为诗歌意象, 但这些名词并没有形成典型意象, 情感是分散的、不确定的, 也是不强烈的。因而, 反映出来的意蕴也是不深刻的。但是形容词“枯”“老”“昏”“小”“古”“独”“瘦”的出现则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景, 孤立存在的点, 发生了“异变”, 组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羁旅荒郊图”:藤树老枯, 乌鸦思归, 马已疲瘦, 人已倦极。诗人把十余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枯、老、昏、古、西, 瘦六个形容词,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此外,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两个关键性名词的参与进来, 使得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 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牵着一匹瘦马, 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漫游, 愁肠绞断, 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比如另外一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在诗中很容易找出名词“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为意象, 由于有部分名词已经成为典型意象, 如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 而白鹭、青天则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 因此很容易分析出它们本身所涵盖的情感。但其他名词如“雪”“船”等则情感指向不甚明朗, 因此在诗歌中不甚容易理解, 甚至会造成赏析诗歌的障碍。但是诗人巧妙性地加上修饰性“千秋”“万里”等词之后, 使诗人身在草堂,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胸襟何等开阔的诗境则跃然纸上。综看这首绝句, 几乎全部是由名词和修饰这些名词的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因此, 仔细研究它们的词性对把握情感大有裨益。
把握名词形容词和探究其组合方式是欣赏古典诗歌尤其情景交融类诗歌的一种很好方法, 但作品中还有一些将这些名词和形容词连接起来的词语在阅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有动词和副词。如果说名词可以作为意象形象可感, 可容纳丰富情感, 增强抒情意味, 承载文化内涵, 是联系作家与读者的一种媒介, 因此多为古典诗歌所采用。那么, 少数动词、副词等其他词类的巧妙连缀则可对整首诗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首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 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此动词的提炼也是古诗炼字阅读的主要内容。
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陶渊明)
有人认为可将“见”改为“望”, 效果如何呢?“望”是有意识的, 是刻意的, 而“见”是无意识的, 是自然的。“望”是写人关照自然, 体现人与自然是一种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置于自然之外, 而“见”字呢?它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与天地与宇宙融为一体, 是一种“天人合一”, 强调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真正体现了陶潜的“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风格与追求。
总之,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 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 社会风貌, 自然山水, 伤情别离, 朝堂政治, 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在赏析诗词时, 我们只有超越时空, 把握关键, 情境结合才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 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参考文献
[1]吕家林中国古典诗词是生态文明精神的赞歌《贵阳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施如峰审美角度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3]潘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快乐阅读》2013年第2期
诗词文化 篇2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F剧,吹嘘成对鼎。
试论校园诗词文化的创建 篇3
1.创设富有诗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诗歌教育的文化氛围对校园诗歌文化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渲染和促进作用。我们将加大对诗歌教育物质环境的建设力度,采用多种渠道构建、营造诗歌教育的人文环境。
(1)打造诗化的校园环境。我们要让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通道,每一间教学、办公室要具有诗词教学的特色。大处着手,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校园诗化布置,我们将选用学生的优秀诗作制成诗文碑牌,树立在校园各处;教室前墙壁上悬挂诗文诗画;班级、办公室要提供师生学习和创作诗词的园地……
(2)拓宽诗教的宣传渠道。我们将通过学校广播、橱窗加强诗歌学习的宣传;通过晨星文学社组织诗歌培训、写作活动,在文学社社刊上开辟诗歌园地交流诗歌习作,及时将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相关作品发表。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教育活动
活动是诗歌教育的良好载体,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诗歌学习与创作的热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1)强化积累。坚持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
(2)校内活动。在校园中通过不定期举办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为形成良好的诗歌教育校园氛围及开展诗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外实践。诗歌源于生活,因此,校园诗教工作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投入现实生活,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走访古镇老街,感受古镇历史的悠久和沧桑;踏访林果实践基地,感受林果文化的内涵。
(4)专题教育。为加深和扩大诗歌教育的深度和领域,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专题教育,通过开展诗歌教育专题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等活动,使得学校的教育烙上诗歌文化的印记。
3.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学组织——文学社
文学社团工作历史悠久。文学社为提高诗教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可以继续以文学社为阵地,吸收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定期进行诗教辅导,进一步健全社团组织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校级社团,班级兴趣小组的诗教系统。
4.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学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活动,联系市内外,省内外的知名诗人,为诗歌爱好者进行定期讲座,引发师生学习、欣赏和创作传统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带领他们定期活动,交流诗作,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中采风,体验生活,开拓视野,为诗歌创作获取素材。
5.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诗歌教育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篇4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如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高处不胜寒。’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山下百花山上雪。’这是为什么呢?山上离太阳更近,温度应该高一些才对呀!”学生立刻与我产生了共鸣,不但接着把诗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又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诗词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示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同学们经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又如,在“月相”这节中讲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时间时,我引用了张继的《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写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讲述江淮地区的绵绵梅雨之际,我们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说明梅雨的发生时期和特点,简化并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批判质疑,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太阳照射时,我请学生分析:“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对不对(直射时无影)?
又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提问学生:“成语,坚如磐石,从地理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磐石会受到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等,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再让学生说出“水滴石穿”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正反对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又如,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这首诗气势磅礴,但就地理知识来讲,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学生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成语的注意事项
1.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适时、恰当引用,不要刻意牵强。
3.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和地理性的结合,以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篇5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赏析】: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释】: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赏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七夕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1929年的重阳是10月11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不似:不类似,不象。寥廓:空阔远大。
【赏析】: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空阔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中秋月
(宋)苏轼
诗词文化 篇6
队伍成员大都是在该县诗联创作、书法、绘画领域内有一定造诣的“名人”,人们戏称这支队伍为金沙文化建设的“白发军”。他们不辞辛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加金沙县文化软实力发挥了余热。
近年来,这支文化“白发军”,以创“诗乡、诗校、诗县、诗教”为主要任务,在金沙县新农村建设,廉政、校园、计生文化等建设方面獻计给力。并逢年关节日自发组团到乡村的集镇乡场摆摊设点,无偿给群众书写春联,深受群众的欢迎。通过他们建立了各类诗联学会、社团组织60余个,乡镇诗联学会18个,中、小学校诗社文学社等社团近50个,且均创办了自己的诗刊。
金沙县这支文化“白发军”还组织了有关人员,利用县老年大学平台,深入乡镇、学校、企业及县直有关部门,举办诗词理论普及、创作技巧等专题讲座或培训,扩大了传统文化建设队伍。且打造了一条1000余米的深藏文化底蕴、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长廊。期间,他们参与建设的创作诗词作品有500余件。为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文化“白发军”的努力,金沙县诗词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白发军”在积极组织参加诗联、书画创作比赛中,先后获奖,获奖人数达100人次以上。
金沙县“白发军”把“抓诗教、创诗县”为已任,奔走乡村、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截止2015年,获贵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联等命名授牌的“诗词之县”“诗词之乡”“诗词校园”等殊荣。
浅论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 篇7
柳亚子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一生以诗词为武器鼓吹革命, 宣传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 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撼人心灵的艺术力量。正如周恩来送给他的对联中写到的那样:“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他与毛泽东也有深厚的友谊, 互相之间有诗词赠酬。他对毛泽东一直推崇与景仰, 毛泽东对他的诗词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尊诗慨当以慷, 卑视陈亮、陆游, 读之使人感发兴起。”的确, 柳亚子一生以自己丰富的诗词创作, 抒写了无数时代的歌、人生的歌、民族的歌, 任何一个读过柳亚子诗词的人, 都会从中感受到他特有的富有时代、人生光彩的“诗词文化思想”。柳亚子的诗词, 是他毕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凝聚了他的丰富思想, 显现了他独特的文化思想特点。其诗有云“六十四年身是史”, 正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的集中概括。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 柳亚子以挽救民族于危难为己任, 表现出一个诗人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深切关心。从“忍看祖国沦非种, 苦恨儒冠误此身”到高歌“饥餐胡虏肉, 誓斩贱奴头”, 这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他诗词创作的基本主题。他把自己的兴达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历史转折的每一个重要关头, 他都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从反满、反袁、反蒋、宣传抗日, 到解放战争, 他都以极大的热忱去呼唤民族光明的未来。但时代并不是每每都能给柳亚子提供“指点江山”、施展宏伟抱负的机会, 因此从他诗中常常能见到那些表露自己要求参与政治, 和自己无法去亲自实现夙愿的痛苦和感伤。“说兵谈剑莽苍苍, 往事思量梦一场。满地胡尘心不死, 墓门宿草亦何妨。”“誓拯疮痍歼丑虏, 独饶感慨入长吟。”“唤我诗人百不甘, 梦中大叫呼杀贼。”这些诗句都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其产生亲自参与政治的心态的真实披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像柳亚子这样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与参与心态的知识分子并不多见。许多人在无法“达济天下”之时, 住往以求得“独善其身”。但柳亚子却有所不同, 纵观他的诗词创作, 我们会发现他从未停止对自己政治参与愿望的抒发。几乎在近现代中国发生的每一个重大政治事变, 都有他的评价与感叹。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的诗词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这无疑显示了柳亚子崇高思想的一个侧面。
二、开放的文化心态
柳亚子一生都是随时代而前进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典范。对于外来的各种先进思想, 他都能欣然接受并积极加以鼓吹, 这恰恰反映了他文化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即开放性的文化心态。这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随进步潮流而前进。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到放眼中华民族的“三民主义”, 又发展到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从抒写旧体诗的诗人到新文化的积极鼓吹者与赞颂者;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到对社会主义的赞同, 他一生都在不断否定“旧我”, 铸造“新我”。这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也是极为难得的。南社的许多诗人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但他们大都陷入封闭的文化困境之中。与这些人不同的是, 柳亚子并没有对传统封建文化“抱残守缺”而流连忘返, 相反, 他能够吸收认同更多的先进思想。从进化论到民约论, 从马克思到列宁, 都受到他的推崇。“孔、佛、耶、回付一嗤, 空言淑世总非宜。能持主义融科学, 独拜弥天马克思。”这正是他开放文化心态的典型体现。
三、狂傲的名士思想
如果说忧患意识仅表现他积极入世思想上的一个侧面的话, 那么他积极入世思想中还隐藏着狂傲的名士思想。他希望建功立业, 也希望青史留名, “男儿三十不封侯, 地棘天荆此尽头”就是最好的见证。他那歌泣无端、佯狂无惮的诗词创作, 是他狂傲的名士思想的最好体现。他诗吟阮籍、嵇康, 推崇他们的也是那放浪不羁的狂士思想。这种狂士思想尽管给柳亚子文化思想带来积极的一面, 但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主席亲自发电, 邀他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亚子先生想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光明世界就在眼前, 想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就要在他手中筹划、建立, 心中充满着求仁得仁的喜悦和自豪。他放声歌唱人民革命的胜利, 歌颂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淋漓尽致地表达兴奋的心情:“民众翻身从此始, 工农出路更无疑。”“门墙桃李春风暖, 歌唱人民国运新。”诗人在欢庆胜利的时刻, 曾有过“革命卌年增赧恧, 未亲弧矢殪天狼”的自愧与伤感。当他思想消沉之时, 更常以狂士自喻:“妇人醇酒寻常事, 谁把钧天醉赵家。”以放浪形骸来排解心中之苦闷。其诗甚有“除却毛公便柳公, 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今属我, 千秋历史定称翁”之傲句, 其狂傲的名士思想亦可见一斑。这就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真实体现, 惟其如此, 才是真正的柳亚子。
四、崇高的独立人格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曾经是许多优秀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诗人柳亚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在柳亚子一生的诗词创作中, 我们可以处处窥见诗人那崇高的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与实现的崇高精神。“劝汝坚贞持傲骨, 休将长跪贬平生。”是对他人的劝勉, 更是对自己的勉励。诗人柳亚子的崇高的独立人格, 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中渗透着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上;体现在诗人敢于大胆说真话, 不畏权贵的精神上;同时也体现在诗人那些昂然正气的诗句篇章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柳亚子始终保持着燃烧的爱国热情。他讴歌孙中山“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政策, 挞伐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民的罪恶, 怒斥日寇残暴的侵略行径, 寄厚望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 当看到了一个阶级的恐怖, 一个政权的虚弱时, 他又高声宣告:“奋臂早看民众起, 游瑰不信独裁延。”更以愤怒的诗句“一炬咸阳期不远, 尽歼丑虏复仇来”“鱼儿难捕民劳瘁, 为问赢秦何日休”等诅咒黑暗统治的早日灭亡。这种崇高的独立人格铸造了诗人的高风亮节和战斗精神。这无疑也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中最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柳亚子与夫人郑佩宜在颐和园)
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特点, 其根源主要是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柳亚子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 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其丰富的诗词创作, 不仅仅为我们记录了几十年来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记录了一个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慷慨淋漓、苍凉激愤、狂傲感伤”的一生。“六十四年身是史”, 在柳亚子特殊的诗词文化思想中, 我们能够体味到教科书所无法提供给我们的东西, 一个真真切切的革命诗人独特的诗词文化思想的体现, 更是近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摘要:柳亚子一生以丰富的诗词创作抒写了无数时代的歌、人生的歌、民族的歌, 任何一个读过柳亚子诗词的人, 都会从中感受到他独特的富有时代、人生光彩的“诗词文化思想”。忧患意识使他的诗词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 独立人格铸造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战斗精神, 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随进步潮流而前进, 名士思想使他积极进取的同时, 亦有消极与感伤。其诗有云“六十四年身是史”, 正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的集中概括。
诗词文化 篇8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 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 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 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 《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 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 我以猜谜的形式, 引出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 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 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 在交流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 在品读阶段, 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 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 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 学生自然联想到, 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 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 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 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 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 直到能背诵。此外, 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 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发扬民族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 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 畅所欲言, 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 多多益善, 当然, 如果诗兴盎然, 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 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 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 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 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 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 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 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 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 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 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 意境很美, 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 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 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 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 以“中秋之月”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分栏目, 板块清晰, 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 然后张贴上墙, 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课下, 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去读课外书, 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古典诗词中鸟意象的文化解读 篇9
自古以来, 鸟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只要有人烟的地方, 就会有飞鸟的翩翩身姿:梁间的燕子、檐下的麻雀、催播的布谷、秋去春来的鸿雁……《淮南子》、《山海经》等书中都曾有原始氏族盛行鸟图腾崇拜的记载, 使得鸟这一极常见的动物具有了神秘色彩。鸟作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中的鸟意象, 多数是作为篇章的比或起兴的。这些篇章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以飞鸟寄托亲情之思的, 如“睍睆黄鸟, 载好其音。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邶风·凯风》) “宛彼鸣鸠, 翰飞戾天。我心忧伤, 念昔先人。” (《小雅·小宛》) 这些篇目中, 作者以黄鸟、鸣鸠起兴, 分别抒发了对父母、先人的追念。二是抒写恋人之思的, 如“雄雉于飞, 泄泄其羽。我之怀矣, 自诒伊阻。” (《邶风·雄雉》) 写出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诗经》之后, 黄鸟、青鸟、鸿雁、大鹏等意象广泛进入文学作品, 其象征内涵被逐渐开掘并得以固定, 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 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 晋代诗人对鸟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开拓挖掘, 在飞鸟意象中更多的注入了自我的影子, 鸟意象愈加丰富起来。一方面飞鸟自由翱翔于长空, 搏击风雨;另一方面, 夕阳西下, 倦鸟归林, 于身心疲惫后回归宁静的所在。魏晋诗人笔下众多的飞鸟形象,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上两类。严酷的社会现实, 让阮籍、陶渊明等诗人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归隐还是上路始终困扰着这一时期甚至后世一代代文人。飞鸟意象翱翔与回归的双重特性, 与诗人们上路还是归隐的人生困惑相契合, 因而魏晋之后, 众多的诗人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
鸿鹄相随飞, 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 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 夕宿丹山际。
———阮籍《咏怀》四十三 (节选)
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 此心稍已去。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五 (节选)
儒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对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达则兼济天下”, 是多数文人知识分子的最高人生理想和目标。阮籍、陶渊明早期的诗歌中多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双翮临长风, 须臾万里逝”,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飞鸟搏击长空, 振翅高飞的意象, 正是诗人们欲积极入世, 大济天下苍生的志向写照。然而生不逢时, 在世族制度与门第观念盛行的六朝社会, 虽然心怀志向, 多数诗人却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穷则独善其身”, 报国无门的诗人们刚刚上路, 就选择了退守和归隐。
灼灼西颓日, 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节选)
翼翼归鸟, 载翔载飞。虽不怀游, 见林情依。遇云颉颃, 相鸣而归。避路诚悠, 性爱无遗。
———陶渊明《归鸟》
黑暗的现实社会中, 诗人们无法上路, 与其混迹黑暗的官场“朝随暮马尘”, 不如远离尘嚣, 回归宁静, 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阮籍选择了归隐, 但他的归隐似乎更多是因为避祸的无奈, 因此他只能最终郁郁而终;陶渊明也选择了归隐, 归隐田园的他, 身心释然, “翼翼归鸟, 载翔载飞。”道家文化的影响, 现实社会的不容, 但又生性豁达, 这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 “性本爱丘山”的他得以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南窗饮酒、东篱采菊、闲看林鸟飞桓, 此时, 归鸟在陶渊明眼中真正获得了自由闲适。积极投身田园生活, 领略其中的甘苦,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归隐于官场, 却在人生路上执着前行的陶渊明。
相对于阮籍、陶渊明而言, 李白无疑是幸运的。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强大的帝国, 开放的胸襟, 这一时期的文人们个性张扬, 人人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才华横溢又放浪不羁的李白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徵至怪于齐谐, 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 其名曰鲲。化成大鹏, 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 张羽毛于天门。……五岳为之震荡, 百川为之崩奔。
———李白《大鹏赋》 (节选)
凤飞九千仞, 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 空入周与秦。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 千载落风尘。———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 (节选)
李白的诗作中, 飞鸟意象众多, 他最喜欢是神鸟凤凰和大鹏, 前一首借助大鹏的意象, 写出了李白桀骜不驯的个性和积极进取的热情。后一首中的神鸟凤凰则象征了李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入世, 寻求报国之路的社会责任感。与陶渊明笔下的鸟意象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陶李二人不同。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多为不知名的林间凡鸟, 在余晖脉脉的林壑间自由闲适的飞翔, 李白文中的神鸟则是天上地下纵横驰骋, 充满了进取的热情和期待。不同的社会环境, 迥异的个性特质使得两人眼中笔端的飞鸟形象截然不同。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归隐于菊花摇曳的南山坡, 一个则游走在“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风雨路。
几千年来, 归隐还是上路一直是困惑一代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命题。飞鸟意象飞越千载, 被赋予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或翱翔长空搏击风雨, 或回归小巢修养身心, 无不寄托着文人们出仕与归隐的困惑。这一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使我们得以窥探到古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解读古人的昨天, 就是丰富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摘要:鸟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 翩翩飞鸟往往成为诗人寄托人生理想, 抒写人生感慨的载体。本文试从分析具体作家作品入手, 解读鸟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鸟意象,古典诗词,文化解读
参考文献
[1]白振奎《从野外飞鸿到翼翼归鸟》【J】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
诗词文化 篇10
中国文化走出去, 无疑是要将所包含的中华特色的文化知识传播出去, 《红楼梦》中的诗歌体裁丰富, 涉及诗、词、曲、赋、诔、对联等多种形式, 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由于其诗歌系统庞大、特色文化知识纷繁复杂, 给翻译造成了不小的挑战。虽然目前有不少学者就诗歌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却仅限于翻译策略、接受美学和典故等, 很少有人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诗词进行文化对比。因此, 该文旨在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着手, 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两个译本中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中西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
1 地域文化语境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 一个国家的领土、气候、土壤等因素, 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道德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往往对于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进行不同的表达, 主要表现在审美价值、文化意象和思想认识上。例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 敬重天地乞求风调雨顺, 因而在中国文化中龙王形象是一个让人敬畏的神。而英国是一个海洋性的岛国, 为了发展它必须通过海洋向外扩张, 因而成为海上霸主对于他们而言才能获得强大和生存。
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了两个完全迥异的民族。同样也因为中西方之间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古典文籍的外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尤以《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为突出。因而如何恰当的处理其中出现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思考。
2 东风和西风
东西风如何翻译最为妥当一直是译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东、西风这样的自然形象在东西方读者的眼中却是只能“冷暖自知”, 各取所好了。
2.1 东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国文化不乏与“东风”有关的诗词, 这与其地域环境有相当大的关联。中国是一个亚热带国家, 地处太平洋西部, 春暖花开之时盛行东南风, 这股风是一股温暖和煦的风, 往往给人希望与雨水。但东风却在英国不受欢迎。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北部, 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海面上吹来的风都是温暖的。但是东风却是一股从欧洲大陆上吹来的风, 往往给人一种严寒之感, 让人颇为厌恶。若将中国诗词中的东风直译为“the east wind”那中国人民心中温暖和煦的东风却成为了英国读者可怕和寒冷的象征了。
《红楼梦》中借东风抒情的诗相当普遍, 那么《红》中的“东风”一词到底应当如何翻译最为恰当,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这三位大名鼎鼎翻译家将会展示他们的不同处理方法。
例1: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回)
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A thousand li the east wind blows,
But her home in her dreams is far away. (Yang)
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Borne by the wind a thousand miles away. (Hawkes)
对立东风里, 主人应解怜。 (第十八回)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 (Yang)
Their Mistress, 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et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 (Hawkes)
凭栏人向东风泣 (第二十二回)
At sunset, she leans alone on the balustrade;
Then, shedding tears in the soothing breeze. (Yang)
She leans there at the sunset hour, in the soft evening breeze
In the soft breeze the lady’s face is wet with many a tear (Hawkes)
上述三首诗歌中, “东风”这一形象在杨宪益译本中偏向于保留“东”这个方位, 尊崇原文中东风的形象, 分别译为“the east wind”、“the soft east wind”和“the soothing breeze”, 而霍克斯则翻译成“the wind”、“the soft summer breeze”和“the soft evening breeze”避开了“east”这个词。从杨的译法中, 不难看出他所采用的偏向直译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文化。虽然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为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能够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英译汉文化经典时同样还是需要重视源语内涵。
2.2 西风
相对东风在英国人心中寒冷的形象, 西风则带来的是春的希望和温暖, 它被视为生命的催化剂。它带去充沛的雨水, 给予动植物以生机。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Shelley还曾写下著名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 其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坚定地信心。英国人对于西风的喜爱却往往与西风在中国不收欢迎形成鲜明地对比。
西风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股寒冷的风, “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蝶恋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西风悲画扇?” (《古诗十九首》) ······因而西风是无情的, 它们带走生机, 留下寒冷和凋零。所以, 中国古诗中“西风”与英国人心中的“西风”是无法画上等号的。那, 译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例2: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第三十七回)
Silently, shyly, with never a word of complaint,
She reclines in the autumn breeze as night descends. (Yang)
Which now, like bashful maids that no word say,
Lean languid on the breeze at close of day. (Hawkes)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第三十八回)
I gaze around in the west wind, sick at heart;
A sad season this of red smartweed and white reeds. (Yang)
The autumn wind that through the knotgrass blows,
Blurs the sad gazer’s eye with unshed tears. (Hawkes)
杨宪益对于这两处“西风”, 风别采用的是“the autumn breeze”与“the west wind”这两种译法, 而霍克斯省略了中国文化中西风的“西”这一方位词, 取而代之“the breeze”和“the autumn wind”。其实, 因西风多发生在中国的秋季, 所以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悲秋的情节, 给人一种凋零和凄凉的感受, 譬如“雨色秋来寒, 风严清江爽” (李白《酬裴诗御对雨感时见赠》)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所以西风的形象便与悲秋联系在一起, 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说法。
3 龙与凤
由于不同的地理特征,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种动物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 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差异心理。中西方文化中, “龙”与“凤”就是这样两个典型的代表。
3.1 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凤一起, 被认为是祥瑞之兽。但在西方, “龙”是一只会飞、能喷火, 给人们带去无尽恐慌的可怕怪兽。无论是在《贝尔沃夫》的传统剧目中, 还是在现代《霍比特人之史矛革之战》中, 龙是一个长相邪恶, 生灵涂炭的恶魔。因而, 在西方文化中, “龙”象征着邪恶、凶狠的形象, 常指凶狠的人或是悍妇。
可见, 中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差异巨大, 所以在英译《红楼梦》中“龙”的形象时更应该多注意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因素。
例3:
美彼之态度兮, 凤翥龙翔。 (第五回)
Sweet her face, compact of fragrance, carved in jade;
and she bears herself like a phoenix or dragon in flight. (Yang)
And I admire her queenly gait,
Like stately dance of simurgh with his mate. (Hawkes)
在这一例子中, 杨依旧忠实于原语文化“龙”的文化形象用“dragon”一词。对中国人来说, 龙是吉祥的象征, 故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但是, 由于西方对于“龙 (dragon) ”的巨大认知差异, 若贸然用dragon取代中国的龙, 文化色彩就会突变由吉祥的神兽蜕变成邪恶、恐怖。霍采用的是“simurgh”意为波斯神鸟, 与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大致相似的分量, 但这样处理不免让中国文化的意味彻底消失, 因为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完全能够让中国文化的深层蕴含被世界读者所领悟。
3.2 凤
在中国文化中, 凤与龙一道被认为是祥瑞之物, 且多以雌性形象出现。她存在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中, 与龙一样也是一种凝聚着人们美好想象的形象。她被视为鸟中之王, 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古代天子多以龙为代表, 而皇后则被视为凤, 故帝王的婚姻则有“龙凤呈祥”一说。西方文化中的凤凰是一种生存于阿拉伯沙漠之中的美丽神鸟, 是长生的象征。这种鸟每经历500年的生命就会在自焚中浴火重生, 循环往复。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的释义, Phoenix的第二种意思则来自于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 即在看似彻底失败后取得成功, 起死回生。
如此一对比, 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中的凤凰和西方的Phoenix还是有所差异, 应当根据具体的语境情况进行翻译。
例4:
秀玉初成实, 堪宜待凤凰。 (第十八回)
The fruit fresh formed on jade stalks rare
Makes for the phoenix fitting fare; (Yang)
Perfected now at last, this place is fit
For Bird of Paradise to enter it. (Hawkes)
这个例子中, 杨依旧是保留中式文化用英文的词语“phoenix”, 而霍克斯用Bird of Paradise来指代中国的凤凰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 原诗中的“凤凰”一词指代元妃贾元春。原句中将元春比作凤凰赞其地位高贵与永生没有关系。霍克斯的“Bird of Paradise”回译则为“天堂之鸟”多取永生和圣洁之意。但中国文化中富贵且地位高的人比较忌讳与“死亡”扯上关系。西方的天堂虽在宗教里是比较高洁, 众人渴望之地, 但毕竟是人死之后会前往的一个灵魂安放之处, 故用来描述元妃这样一个地位和荣华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贵妃不合适。
所以, 哪怕看似比较合适的文字上的翻译, 其实也是很难在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重演中国传统的韵味。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之下,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应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被保留, 不应当随着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铿锵而民族的东西却逐渐消失殆尽。
4 植物
除却东西风文化内涵的不同, 地理环境差异也使得中西方对植物的体会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擅长借物咏志的民族来说, 不同的植物被给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譬如, 中国人喜欢“竹”因为它有独有的“节”, 象征着传统伦理道德中所尊崇的气节, 形容有气节的中国人, 故被列为四君子之一。但英国文化中bamboo仅被当作是一种植物。因为竹子多生长于中国, 所以对于这些英国读者而言, 自然是无法领略其中的独特文化。植物的翻译虽很不起眼, 比不上“东西风”那般猛烈, 也不如“龙凤”那般高贵和祥瑞, 可是却组成了文化翻译药剂中一剂甘草, 缺之不可。
例5: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第五回)
Nothing avails her gentleness and compliance,
Osmanthus and orchid within her fragrance vie. (Yang)
What price your kindness and compliance,
Of sweetest flower the rich perfunme? (Hawkes)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第五回)
Peach and plum in spring winds finish seeding,
Who can bloom like the orchid at last? (Yang)
The plum-tree bore her fruit after the rest,
Yet, when all’s done, her Orchid was the best. (Hawkes)
对此两处“兰”的翻译, 杨分别译为“orchid”和“the orchid”紧扣兰花原形象, 而霍则分别用“sweetest flower”和“her orchid”。
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梅“竹”“菊”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自古文人墨客就对兰花宠爱有加, 将诗文的美称为“兰章”, 视君子之交为“兰交”, 人品则用“兰品”来形容。兰多用来形容洁身自好, 至死不渝的信念。但对英国读者而言, 以兰喻人让人倍感奇怪, 兰无非一种花草而已, 何以被冠上如此之高的品行。所以对于兰的理解对于中西方读者而言不能同一而语。
因而, 从原作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杨的翻译将“兰”的形象用一个“orchid”全盘保存下来, 但是霍克斯却分别强调的是兰的芬芳和兰这一种花。要强调的是, 在中国的文化中, 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与国外读者理解的植物完全等同, 除却植物本身的形象之外它还被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即以物喻人。
5 杜鹃
杜鹃鸟, 在中国俗称布谷鸟是提醒农民春季播种的象征, 同时又名子规, 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传说古神话中, 蜀王杜宇 (又称望帝) 被臣子逼宫篡位, 不得已退隐居山林之中。死后其灵魂幻化为一只杜鹃, 夜夜啼叫, 其声哀怨, 类似于“不如归去!”更有“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著名诗句。因此, 中国古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了哀怨、凄凉的象征。
例6: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七十回)
A cuckoo-call and spring is left behind,
Onlyfaintmoonlightfallsonthelonelyblind. (Yang)
A nightingale is singing a dirge for the death of spring,
And moonlight steals through the casement and dapples the silent walls (Hawkes)
这句诗来自林黛玉的《桃花行》。与《葬花吟》相比这首词更衬林在贾府孤苦的寄人篱下之感。杜宇一词, 即杜鹃的啼叫, 不免让人倍感凄凉和孤单。杨在对这个形象进行翻译时, 用的是“cuckoo”坚持自己的直译。可能是杜鹃在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西方读者难以像原语读者一样完全体会到这种意境, 霍克斯将杜鹃的形象换成“nightingale”即夜莺。但, 原语的文化感情色彩却被完全颠覆。
提到夜莺, 就会联想到著名诗人济慈的《夜莺颂》。夜莺在西方文化中是与和平、宁静、以及心灵的慰藉有关。它的歌声委婉悠扬, 被称为动物界的歌手。其声欢快清亮, 多在傍晚时分啼鸣, 给人的是一种快乐和活泼的感受, 与中国的杜鹃形成反差。杜鹃是哀怨、悲伤和凄凉。而夜莺是活泼, 欢快与宁静。原作意境中的氛围完全由凄凉转变成欢快和宁静。通统观全文, 结合林的身世、性格, 这不可能出现。再之, 夜莺与杜鹃啼血这一哀伤场合也不相符合。怎么可能从一种悲凉的气氛通过翻译变成了欢快的场面!若中国文化以这样完全被颠覆和损坏了的形象走出去, 那又何必走出去!
6 总结
地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赋予事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上六个例子包含多种中国特色文化内涵, 如何恰到好处的在翻译中对他们进行处理是让译者很头痛的问题。由于杨、霍两位译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持有的目的不同, 译文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杨力求尽可能的忠实原作并传达其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而霍则立足目的与读者, 尽可能将原文的内涵处理得贴近译入语文化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甚至不惜将原作的内涵改得面目全非。
中国文化走出去, 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接受典籍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将典籍中的中国文化替换成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化意象, 那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否算得上成功。民族的文化底蕴应当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万不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摘要: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 《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 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 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地域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Chen Yamin.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West Seen From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 Hong Lou Meng[D].Shijiazhuang:Hebei Normal University, 2010.
[2]David H.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Group, 1973.
[3]Li Huijuan.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in Honglou Meng[D].Baoding:Hebei University, 2008.
[4]Liu Man.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Content of the Poetry in Hongloumeng[D].Wuhan: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2006.
[5]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9]张洪萍.从英汉对龙、凤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异[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 (2) :45-47.
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文学知识渗透 篇11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牙口”渐好时,引领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文化阅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散发出知性和意趣诱人芬芳的语文课堂,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长养料。
语文课上如何兼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格律严谨、意蕴深远、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的古诗词无疑是最佳入口,古诗词的课堂应该氤氲着语言文字的芬芳。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一词教学为例,试论如何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整合。
一、明意——夯实文字训练
初读古诗时,重视古诗中字的读音,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明意时,让学生试着用准确、通顺、生动的文字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对全诗有个大概的印象。初读,再读,赏读,层层的朗读中,完成字词句练习和朗读训练的任务。
《渔歌子》一词短小,27个字,但生字不少,要读好并非易事。在初读时可布置简单的任务: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暗示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上。之后朗读反馈中,相机进行“箬笠、蓑衣、鳜鱼”等生字教学时,仍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示学生看注释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汉字的意思,落实字词的教学。
张志和是山水画家,通过景物的叠加,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仅仅用27个字,便将一幅明丽又空蒙的水乡春汛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青山前,白鹭飞翔;碧水间,鳜鱼嬉戏;斜风中,粉红的桃花轻轻摇曳;细雨里,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再读“举象”时可以思考问题“这首词勾勒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的样子”,比比谁说得美,谁说得生动,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活色生香美景。赏析画面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不归”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时的读,带上理解和感悟后,学生的读已经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越读越出滋味。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朗读,圈画,借助注释,根据字形,联系插图和上下文静思默想,自由表达,诵读。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克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片面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达到“言意兼得”境界。
二、欣赏——渗透文学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通常是五言或七言,大多为绝句,偶有律诗。它们平长仄短,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极富音乐美,有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必然要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学知识。
简单不只是告诉。古诗词之美美在节奏,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跟着教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虽没有刻意告诉学生古诗的节奏及韵律之类,但学生能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节奏和音韵之美。
同样,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发现其他的文学知识: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小学阶段接触第二首词。将之前的《忆江南》和以往所学的格律诗进行对照,学生便能发现词和诗的不同在于:诗每行字数相同,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此时教师便可相机引出:所以,词还叫“长短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没有深入讲解,但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一点点种上了学生的心田。
三、意蕴——了解中华文化
诗言志。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人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渠道和丰富的情感藏在诗行里。
《渔歌子》这首词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词中景、词中情,更在于“不归”这一词心。“青箬笠,绿蓑衣”这一词中人更成了中国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是中国隐者文化的最佳诠释。
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张志和的不归是贪恋美食或是流连美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他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呢?教学中可先破后立:若春天过去,美景消失,还会不归吗?在学生的心湖上扔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疑问未解或是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时,链接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和另外几首《渔歌子》。在朗读中,学生心头的疑惑也渐渐消失,答案成竹在胸。此时,设置一个劝答书写,让学生置身于张志和的角度,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言其所言,将心中的想法诉诸笔端,我手写我心,将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同生共长。
诗词文化 篇12
一.巧用绘画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 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 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一句, 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时, 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 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 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 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 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 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 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 “绿”“白”“红”色彩艳丽, 煞是好看。
二.借助故事法。古诗中, 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 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 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 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 孟郊要出远门, 夜已很深, 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衣裳千针万线, 缝得密密的, 生怕儿子回来太晚, 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 孟郊上路了, 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 一边诵读古诗, 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
三.再现情景法。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情景, 教学中, 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 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 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 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 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上, 无需过多解释, 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 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 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 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 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 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 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 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引领法。不管懂不懂,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 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 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 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反复吟诵法。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 因为古诗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性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 或快或慢, 或吟或唱, 或配乐读, 或加手势表演读, 或范读领读, 或齐读默读, 或个别朗读背诵, 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 如停顿、重音、语速等,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 如停顿“/”,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 旋律优美, 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 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 唱得不亦乐乎。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 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特别记忆力, 引导学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诗词文化】推荐阅读:
古典诗词文化12-22
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赏析11-02
诗词中的茶文化06-17
诗词中的酒文化12-09
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01-29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代诗词05-25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与企业文化的关系10-13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08-25
中秋诗词中秋诗词06-12
古诗词欣赏之杜甫诗词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