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

2024-10-22

体育教育训练学(通用12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

摘要:所谓课程体系, 是指根据学科内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并结合院校特色为某一学科专业设置的一系列具备相互联系的课程的统称。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学位课程应是必修课程, 而必修课程不一定都是学位课程。学位课程是研究生课程中最主要的部分, 是他们今后从事专业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容, 这些基础内容正是各专业的特定内涵。学位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因此, 学位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包括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 相关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 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专业特点。本论文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视角探究我国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为探析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理念的基本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并结合该理论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探究

前言

随着时代发展, 科技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 对体育的理解加深, 导致对体育人才需求增加, 表现为体育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1990年我国招收研究生仅3万人左右, 从1999年开始,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年加大, 到200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己经达到33万人左右, 招生单位数量、招生和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到今年再次惊人的猛增。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样本构成:在研究中我们分别抽取了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共八所大学。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湖北、北京、上海、吉林、山西、重庆、湖南等7个省市的8所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学校, 具有一定代表性。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调查法:从2004年n月开始, 在湖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的图书馆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 同时利用计算机在Internet、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的需要, 还查阅了《课程新论》、《新编课程论》、《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等近20部著作, 以及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近50篇论文以及期刊杂志等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了20多所国内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

(2) 访谈法:针对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采用面谈、电话或Email的形式访谈课程论的教授专家、高校管理层负责人以及湖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20多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3) 数据统计法:主要运用SPSSILO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原理, 对各种数据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对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并加以论证。

二、分析

1、国内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

(1) 在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面

王保成指出:当前体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面过窄, 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应改变重学位论文轻专业基础、重理论学习轻能力提高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应注重教学、训练, 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工作, 科研实验, 计算机使用及外语交流和公共社交等实际能力。

南仲喜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教育改革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都很注重理论学习, 尤其是外语和学位课, 但普遍存在着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有的不仅运动水平低, 就连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示范动作也做得不规范。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未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置, 加强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素质的教学;多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进行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2) 体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

王斌等认为: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内容陈旧、老化, 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没有明显改变:大部分课程没有研究生专用教材或研究生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内容陈旧, 很多硕士研究生专业教材仍为本科教材;选修课多为校内选课。提出相应改革措施:将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学科基础课, 以体育学为基础开设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由约3:1调整为约1.5:1, 在课程中大量设置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课程, 重视工具课程和方法学课程的设置, 加强教材建设, 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倡跨学科和跨校选课。

2、有关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情况 (1) 培养机制方面

黄汉升在分析研究了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后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自学 (独立工作) 的能力;很注重加强 (设置) 跨学科业、跨学科的课程、跨学科研究项目:研究生必须学习大量能够反映最新的学科成就的课程;重视基础理论课程, 更强调应用性课程;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更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自学、课堂讨论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过举办讲座, 参加研讨会、讨论会和各种学术活动, 弥补课程设置跟不上知识更新的要求;课程设置中的最大特点是不断更新、创新, 开设的课程众多且越分越细。

3、现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 我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 并以此设置课程, 培养研究生。同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普遍存在因人设课、改课程名称不改课程内容的情况。这种课程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

(1) 单科性课程设置多, 综合性课程偏少

目前各校都是以二级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设置学位点, 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 这种设置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 适应能力较窄, 影响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复内容偏多, 研究性、前沿性不够

多年来, 我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 尤其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 重点和尚存争议性问题,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3) 选修课程门数偏少, 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虽然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注重非学位选修课课程的开设, 但高校开设选修课门数差别很大, 从调查结果看出各校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 学生缺乏选择余地,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8所学校中对跨学科选修均未做出规定, 有些高校甚至未开出跨学科选修课, 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4、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从1954年开始至今己有50年历史。虽然历史相对较短, 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 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 (特别前苏联) 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其一, 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 体现更大的包容性, 突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使用“研究方向”实质上是二级学科的下一层, 即三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关系到能否保持专业总体优势和学术特点, 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以竟技项目划分, 把研究方向与从事的体育项目相对应, 所以我们曾经出现过如:田径研究领域又分为跑的方向、跳的方向、投的方向等越分越细的现象。专业研究方向过多, 过细、过窄且不少研究方向已陈旧过时, 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5、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1) 前沿性和综合性原则

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而且还要有相关的前沿知识。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 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领域中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 它主要包括在方向课程和研讨课程中。

(2) 个性化原则

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 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 并提倡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 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 全面发展并非所有的人以一个模式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主体。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 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门数, 为研究生选课留有较大的余地, 使研究生个性化得以凸显。

6、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想

(1) 平台课程

平台课程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学、生理学、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 分学位课程与限制性选修课程。学位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 而限制性选修课程则是必备的基础课程一体育原理。平台课程适用于体育学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 是整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2) 方向课程

体育学的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又有不同的各个专业方向。根据各个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 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 以满足研究生对研究方向中专业知识的需求, 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 对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以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考研网2005年5月25日, [EB]http://http://www.chinakaoyan.co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一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卫:《研究生教育:通向教育强国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964.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5.html.

[5]黄汉升主编:《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6]凯洛夫主编, 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 (上、下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年。

[7]国家体育总局:苏联体育经验的学习和推广。

[8]王正伦:《21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前瞻》,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8 (4) 。

[9]王保成:《论当代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途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 2:89。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2

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实习课程: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有着天壤之别,大学体育基本由老师指定任务,但后者让我觉的更加充实,让我充分利用了课上的45分钟。体育教师比较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大学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愉快而又艰辛的实习工作已到了尾声,在这两个月里我们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在教案的准备和书写上,在课堂的布置上,在课时的掌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自己参与了上课,而且观看到了许许多多其他老师的上的研究课,我们在其中讨论着、鉴别着、取舍着、吸收着,这是我们以前所没有办法静心下来好好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课堂,平心静气的反思和顿悟,找出不足之处,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教学而不惜废寝忘食。

我们得到的:上课前的准备,上课的过程,课后的反思讨论这三个过程对老师本人来说就是一个得到和收获的过程。每节课的准备都是经过一个短暂而又痛苦的抉择过程,环节的设置、问题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这一切都是在紧张和焦灼中进行的;上课的时候更是对一个老师的考验,之前的准备在这一个短短40分钟得到了体现,这也老师对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课堂的驾驭能力的一种考验;课后大家坐在一起尽情畅所欲言,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而发表自己的看法,无关面子,只为教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成长和提高的良机。我们在三个环节的运作下感觉到了个人的成长,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合作。

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了,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如果你能够主动就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回顾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还缺乏教学经验,甚至因为说话的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好或者说错了,学生把我的错误指出来而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一两天的事情也有过。下面,就实习期间自己在体育课教学实习工作的自我鉴定。

首先,实习期间,我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实现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织教学,“以身立教”,从心理上做好当老师的准备。以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学知识、增才干,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他们的信任,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为我成功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实习目的明确、动机端正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明确施教对象结合施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备好一份教案后,向实习指导老师、本组同学一一征求意见 , 改了又改 , 才实施教授,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在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方面,我精心备课、认真组织,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同学。见习周期间,我认真观看指导老师的每一节教学课,做好看课记录,并对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测量,为之后自己上课做好准备。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施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真备好每一份教案,并向指导老师、本组同学征求意见,经过改良后才进行教学,并努力培养体育骨干,以此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在存在不少缺点,如:教学技能、技巧仍较薄弱,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清等。我应该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做好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做好准备。

在学校领导和各位体育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华丽转身。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了很多,收获了更多。下面我将这两个多月的实习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娶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完成了3方面的工作:一是见习,第一个星期听指导老师讲课,学习教学方法和吸取教学经验,二是亲自上课,在上课过程中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课后进行自我小结。三是及时与指导老师和其他实习生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完善自我。

我们实习的课程大多数围绕跑、跳、球类等专业课展开教学。我的实习对象是初

三、初二年级。初中生,他们活泼好动,教学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结合这个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寻求一条让他们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为人师的实习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我们刚从大学学生角色进入中学教师角色,会有意无意的把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模式带入中学课堂。并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及环境的不同致使教学方法与大学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开始并不适应,总是有意无意地习惯于大学老师的教学模式,教的很快,一节45分钟的内容30分钟就讲完了,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高,很多动作教完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当然在后来不断的实践中,也逐渐适应了中学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效果也随之好了起来。接下来我就具体从四个方面谈谈这次教育实习。

作为一个教师,也许你的课讲得很透彻、明白,也许你对学生如慈母般关爱,也许你是个俊男靓女,但具备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使你在学生中的地位更高,我们需要具备的是综合素质、为人师表。你既不能是学生口中的法西斯,也不能是他们眼中的和事佬,要让学生真正的服你,只有去挖掘你的人格魅力。什么叫“人格魅力”了。第一:幽默机制。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笑声,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喜欢那种死气沉沉的压抑的氛围。适时的发挥你的幽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喜欢你。

第二: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都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更应作长流水。课上,你可能想象不到学生会问出怎样的问题,所以不仅在备课时要多看教材以及一些学术著作,平时更要多读专业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衣着整齐、干净、得体。

作为年轻人,这一方面应该是最值得注意的。年轻有年轻的资本,我们是教师,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梳怪诞发型,这是基本要求。但我们完全没必要穿得很严肃,很正式,很古板。而应该是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此外,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时刻都要保持整洁,给学生清新自然亲切的感觉,这样学生也愿意和你接触。

第四:灵活的语言艺术。

现在的学生已经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处事方法,这也就决定了教师既不能生硬的说教,也不能一味的哀求。这次我带的初二(1)班有时也很乱,当他们说话闹翻天时,我不知所措。刚开始我声色俱厉地向他们大喊,但是他们连听都听不见。如果怒目以对,也许良久他们才能看到我。所以就要一开始说话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给他们自己聊的机会。

自任实习以来,在人民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转瞬实习就快结束了,作为一名年轻老师,需要经常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审察与总结,以促进自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我时刻不忘教师应有的形象,讲政治、顾大局、守法纪、钻业务、思进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政治素质,严守师德规范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习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政方略、教育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党中央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

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后辅导、课外阅读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积累。

1、课前准备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每节课尽量发挥学校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技能可能会有那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和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④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想不被禁锢于学校的方寸之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进而能够随时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2、课堂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在课堂中多采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紧跟新课改的步伐。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注意课的导入。我在导入课堂时,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的队列队形、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的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例如:有时的场地采取的是多方位或者圆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通过教师的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自由练习,一会小组结伴练习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4、为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我还常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上网和同行交流、查阅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真正做到教学互长,并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精神,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

三、实习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

1、对学生,对教材应该更加的细致:需要更钻研新的教材,处理教材应先分析各班学生特点,作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新旧难易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教材搭配好,备课之间的教材衔接好,每次课的教材注意多样化,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2、培养自己应用所学的教育理论观察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可能的话,进行教育调查,有利于自己的教学。

3、自我要求应更高,每次课尽可能提早到达上课地点,布置好场地、器材,特别注意检查安全方面的措施,确保上课时学生的安全;同时,要提前做好自身的准备工作。

4、每次课后应认真进行自我分析,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及时在教案中写好课后小结。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3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生体育教育 素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1

拓展训练是在二战提出,近来才被接受和广泛应用的理念,它主要作用在于用心得方式

高学员们的凝集力和创造力等,拓展训练的含义和方式也仍在不断的拓展创新之中,总体来说,拓展训练要求的是团队训练,训练的过程必须是团队进行的,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只顾自己的表现是不能达到整个团队取得成绩的效果,这便要求我们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有团队意识和协作观念,这样在训练中便提高了训练员们的整体意识。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锻炼的是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素质拓展训练加入到大学教育便可以起到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进而使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一个提高。

一、素质拓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1.拓展训练激发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素质拓展教育不同于传统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育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丧失兴趣,消极对待甚至逃课,然而拓展训练的融入却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内容不再和传统体育教学一样形式单一,而是形式多样化,在一些团队游戏中起到对身体素质提高的目的,在拓展训练中往往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在提高了同学们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让同学们有,“大家都在运动,我也不能落后,拖了团队的后退”的感觉,所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用,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们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让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

2.拓展训练能让同学们在运动的时候感受快乐

体育锻炼在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对我们的心情起到调整作用,比如说,有的人当失恋了或者有别的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后在心情特别沮丧的情况下,会选择运动出汗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说体育应该是能让我们感到愉悦的课程,可是传统的体育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种煎熬,迫切的盼望下课时间的到来,可是拓展训练的加入便能有效的改变这一种情况,真正的让学生们快乐的运动。因为拓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在保证达到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添加娱乐成分,让原本简单的体育运动更加有趣味性,变成一种游戏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实现快乐运动,诠释体育精神。

3.拓展提高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与校园临界的团体,既有年少的叛逆,也有些许社会的认知,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固定教室等情况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同学们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人们都说大学生的行动团体就是宿舍,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宿舍的交流也很少,那么拓展训练的存在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把集体、团队的观念慢慢的渗入到大学生的脑海中,通过一些集体游戏和一些合作的项目可以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了解,让同学们让体会到团体的乐趣,弱化他们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的习惯,只有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和一定水平的交流能力,当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才能够做到不与社会脱节,能逐步通过与社会的交流,真正进入到社会,保证自己拥有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的能力。

4.拓展训练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当然理论是行动的基础,但是在掌握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让它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一个问题,拓展训练是一个团体项目,在一个团体中总数会有不同角色的存在,比如说领导者,即游戏的主导者,虽然说拓展训练只是一个课堂下活动,但是在这一个活动中也是可以培养我们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等我们所需要的重要品质,比如说在大学生毕业面试中,很多人难以通过的群面,群面当中便要求我们每个人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准确显现出你在这个定位所拥有的能力,最好的当然是能担任领导者,并且能够顺利带领团队完成面试题目,那么这些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的反应到我们所说的拓展训练中,同样的也是一个团体项目,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融入到这个训练之中,并且体会不同角色的感觉,甚至尝试担任游戏主导者,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综合能力便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既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锻炼综合能力,真所谓是“一箭双雕”。

二、小结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以前的理论很多都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社会需要不仅仅是那些只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更需要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具有更加实用的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才来说,甚至能力比学历更加重要,只有我们扽观念方式跟的上发展,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抛弃,而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应用便可以很好的体现与时俱进的观念,同时拓展训练对大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所以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也必须运动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罗莹,万琳.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4,(12):151.

[2]时晓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科技风,2013,(21):213-213.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4

1、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即一种锻炼培训方式,这种新型的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企业培训之中。最根溯源,其诞生于战争训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二战期间这种训练方式盛行在部队之中,但部队之中的拓展训练与当前拓展训练方式有着教大的差异。随着二战结束,这种训练方式也被赋予了更高层的含义,从宏观角度来讲,拓展训练通过既定的训练方式最终达到培养身心,增加意识见解,提升精神毅力的目的。将拓展训练运用到大学教育之中也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种活动方式,在教学之中,运用游戏方式来不断的培养学生意志力,分析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拓展训练方式众多,因此想要完成拓展训练任务也并非一人即可达到,拓展训练通过相互活动协作,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终使得学生了解到团结的力量,明白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拓展训练的影响作用并非一时,而是在锻炼训练后,这种思维精神一直存在于个体之中,在锻炼中,使得个体各项能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增加其自信心,全面提升各项能力。

2、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这种锻炼方式,最大优势在于可激发个体潜能,提升个体精神以及意识见解,不论是身体上,精神上,还是能力上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将会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1、挖掘学生潜能

能力,精神,素养则是当代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一直处于校园之中的大学生,其各项潜能还有待开发,由于缺失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也到中众多大学生将能力,精神,素养之间相互混淆,进而无法规划自身人生目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在拓展训练之中,一些游戏活动项目较难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以期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更促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对于团队的重要作用。在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定位自身位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毅力,让学生了解到生理的真谛,帮助学生逐渐克服一定困难,并在今后生活中学会用于尝试,不断的激发学生潜能。

2.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大学时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开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学中重要内容,是新课改政策的殷实要求。拓展训练包含各种运动方式以及各项运动项目,此外,拓展训练也包括知识锻炼,通常在拓展训练之处,将所熟悉的个体打乱,而后进行拓展分组,结合人员进行分组,各小组之间选择一个组长,并为各小组拟定口号,设置小组标志等,这些行为使得个体之间在短时间内,首先相互熟悉,在了解小组成员后,大家共同设置小组标志。在合作之处个体间将会存在一定不适应现象,虽然相互熟悉对方皆为同学,但大学生活也使得同学之间接触过少,这种借鉴拓展训练在短时间任务式教育方式,可促使学生在短时间接触,并开创创新设置自身具有特色标志以及口号,促使学生个体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团队之中,并准确定位自身位置。虽然只是简单的口号以及标志制作,但在短时间还需进行相互沟通,共同制作,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安排好任务后,大家一起完成,这期间体现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此外,这种创新精神培育,还体现在活动中组织大家,一共完成某项活动,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创造力。

2.3、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拓展训练训练中最为着重体现出的一种能力方式,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在合作中,了解到自身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自己不可能脱离团队而独自完成某项活动,而团队中,也不能离开任何一个个体的努力。在拓展训练中借助对教学活动的灵活化运用,从而打破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枯燥与单一,让学生在趣味中逐渐增加意识见解,相互协作,共同的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协作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个体社会的,不论是学习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团队协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拓展训练中通过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无法完成任务,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真正促使任务完成。例如在拓展训练中“哑人与盲人”活动则是考验相互协作以及信任,一个学生蒙上双眼背着另一个不能说话的学生,在地面中布置众多“炸弹”,哑人运用肢体引导盲人两人一起通过炸弹区,一旦碰触铃铛(炸弹),即重新开始。这种拓展训练的活动房方式,正是秉承了体育运用中的相互协作精神。处于大学阶段学生若在教育中仍然使用填鸭式教育,那么即会引起学生反感,最终影响学习,而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将教学中的各种精神通过活动传递给予学生,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真正的了解到自身不足,懂得团队对于个体的意义,在活动中,推进学生之间共同面对问题,相互信任,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4、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鉴于社会多元化发展殷切需要,当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更多是要求人才综合具备多方面能力,尤其为综合素养。在拓展训练中各种活动,针对学生各项能力,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各种能力使得学生在整个拓展训练中逐渐积攒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4]。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一方面可在锻炼中使得学生清晰的认识自身身份,另一方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综合各种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增加学生自信心。拓展训练并非针对学生某一项能力开展的,而是通过不同活动,逐渐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增强精神,在各项培训进行下,最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3、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影响

高校是培养人才摇篮,故高校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与精神的重担,将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纳入到高校学科知识之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在创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综合素养培育下,更好的搭建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1、拓展训练可充盈大学体育教学内容

优秀人才的培养应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契合,以便于保证人才培育目标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但从当前人才培育现状来讲,如何在教育中渗透能力培养,精神塑造,这些问题将成为当前高校应着重思考的重点问题,因此想要在社会转型驱使下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传统大学体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因此在新课改改革下,应积极实施改革,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习学习兴趣,以此起到事半功倍作用。运用拓展训练,通过游戏方式改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认知,在拓展训练中有着众多运动方式,这些方式对于培育学生能力与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拓展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充盈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将传统知识教学转变成为活动教学,促使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

3.2、拓展训练增加了大学体育教育趣味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教育得到了集大成发展,而只靠传统性学习是很难以实现的,因此利用学科教学优势,塑造优质活动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借用拓展训练,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搬到了活动之中,实现了镇长灵活化课堂教学方式,拓展训练中运用相关方式可大大增加体育教育的趣味性,进行实现“快乐体育”,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拓展训练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使得学生获得愉悦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真实体验,使得学生感受到成功感受。但拓展训练并非游戏,而是借助游戏,将知识与活动相互结合,通过活动验证知识,并在知识实施作用下让学生活动各项精神以及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知识学习,促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3.3、拓展训练有助于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大学身阶段学生即将面临社会,因此高校教育更多的应给予学生指导,锻炼学生今后如社会后应掌握的相关能力。正是源于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故大学教育具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大学开展体育教育,不再是传统知识教育,而是身心能力,精神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这种综合素养的提升可以借助拓展训练来实现,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方式,不断的开启学生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与精神,进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添拓展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可充盈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还可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可培育学生相关能力,锻炼学生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拓展训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洪涛.有关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作用及影响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

[2]韦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

[3]赵小坤.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评《高校体育教学及其常见运动项目健身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4]罗莹,万琳.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4,12.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高校体育或者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基础的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和全民体育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文通过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同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

1.1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体育教学以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我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体育教育专业也是高校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对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课程的概念

课程并不是具体的概念和标准,目前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某种方式所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实习等的影响。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培养相应的教学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模式的范围包括学科的种类和内容、活动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

1.3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需求所选定的学科种类和学科安排。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进度和种类的设立上,以及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和学习计划。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教学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概念来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此基础上先分析几个国外的课程设置对比国内的课程设置,从而找出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国内外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俄罗斯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1)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完整性(2)专业课程比例大、种类多(3)实践活动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选修科目不多与俄罗斯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比,我国在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上与之相似,十分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技能,并且专业课程的比例高。其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在重视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体育教育课程,一般的高校只会根据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范围开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而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基础知识上只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很少能通过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不仅存在基础体育课程在理论学习上与实践脱离,同时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也缺乏实践的课时。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技术课程的考核虽然结合了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但是教师都是将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导致理论知识与技术没有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国内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将技术、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大多数教师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

2.2美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6

练武术,哪一种功力最重要?多少年来不断有小伙子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每次我都回答说:爆发力,练爆发力最重要。

在运动训练学中,爆发力是被放在力量素质里来谈的,但爆发力又不是单纯的力量素质,单纯的力量素质可以不考虑速度因素,爆发力不行,爆发力离开速度因素就不存在了,因为爆发力是由速度与力量集合而成。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速度性力量"(或'速度力量'),爆发力就是典型的速度性力量。

尽管大家对爆发力都有着深刻的体感和视觉上的感知,但我还是想把爆发力的概念再唠叨一遍(它涉及我下面要说的话)。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这一概念提醒我们,不是在最短的时间发出的力,哪怕这个力量再大,也不叫爆发力,比如你用5秒钟举起别人都举不起来的杠铃,你这个力量叫绝对力量。如果说绝对力量来自最大能力的肌肉收缩,爆发力则主要看最短时间的肌肉收缩(但也离不开肌肉收缩能力,缺乏这个能力,任什么力也产生不了)。

由静止到爆发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越大),爆发力越大。

由静止到爆发所用的时间相同(加速度相等),则肌肉的收缩能力越强(力量越强),爆发力越大。

爆发力有多么重要大家从常识就能一目了然,比如街上有两个人打起来,不管双方是有功夫的还是没功夫的,只要某一方受了伤,你看吧,准是爆发力干的--挨了拳打脚踢或者被猛力摔倒。

要说明的是,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是爆发力,我们武林习惯把打人的力叫爆发力,而把摔人的力排除在爆发力之外,这样的认识失之粗放。其实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产生了加速度--是否产生加速度,是区分爆发力与非爆发力的标志,所以运动训练学把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叫爆发力。

打人的爆发力和摔人的爆发力

尽管打人的人和摔人的力都叫爆发力,但这两种爆发力仍然有区别。

区别在表现形式上。先说打人的爆发力,这种力的表现形式为"撞击",即拳脚如同砖头一样直接撞击到人体上,撞击给人体带来的伤害是直接的,拳到人伤。而摔人的爆发力对人是"非撞击"式的,即力量不以撞击的形式直接释放到人体,尽管摔人也能给人体造成伤害,但这种伤害必须借助于其它物体,譬如水泥地面、桌角,墙壁等等,你必须把人摔到硬物上,通过硬物对人的反作用力,才会造成伤害,所以摔人造成的伤害是间接的。

间接伤害也必须由撞击导致,只不过这时不是用拳脚撞击,是把人摔倒让他去撞击硬物。间接撞击要想伤人有一个前提,必须把人摔到很硬的东西上,如果是把人摔到软垫子上,则被摔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是非撞击式爆发力与撞击式爆发力的又一区别。撞击式爆发力释放到人体后,哪怕人向后跌在棉花堆上,他也照样受伤。因为人遭到撞击式爆发力的一瞬即已受伤,在跌倒前已然受伤,和跌倒在硬地还是软垫上没有关系。

上面的分析表明,撞击是伤害的前提,人只有遭受撞击才会受伤,不管你是用拳脚直接撞击人体,还是把人往硬物上摔借助硬物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去实现撞击,反正离开撞击你就没有办法把人搞伤。

不过尽管都是爆发力、都能产生撞击,但打人的爆发力因为是直接撞击、直接伤害,它来得快,同时不受双方体重差异的影响,即使小个子打大高个,只要撞击力足够,也照样能一击得手。而摔人的爆发力由于是间接撞击、间接伤害,它来得就慢多了,尤其受双方体重的影响较大,让体重120斤的人去摔180斤的大个子,成功率很低。这也是武林为什么格外青睐打人的爆发力的原因所在。

对于爆发力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爆发力与力量素质或速度素质的比较中分析,单纯的力量素质不涉及速度快慢,单纯的速度如果离开一定的质量也不会做功。当然就现实中的人来说,没有哪一个人是只有力量而没有一点速度的,也没有谁是只有速度而力量为零的,这样的人不存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是力量大但速度慢或者速度快但力量弱的人。力量大速度慢的人动作迟缓,速度快力量弱的人他的拳头即便打到人身上也解决不了问题。

从爆发力的角度解释,是这两种人的爆发力都不行。力量大速度慢的人肌肉收缩能力强但收缩需要的时间长。速度快力量弱的人,肌肉收缩得够快但失之收缩的能力太弱(或参与收缩的肌肉少)。

从爆发力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前一种人重点提高的是肌肉的收缩速度,后一种人要加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借助发力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收缩。

如果有人问:这两种人通过各自的方案训练后,他们谁的爆发力会更大。是个难以确定的事。爆发力的大小既受制于各人的肌肉类型,神经系统功能、天赋能力、发力技术、体重、体型、年龄等等因素,同时也取决于谁的训练方法更科学、更系统。

从非擂台的格斗看,人只要练就了出色的爆发力,便具有了应对厮杀的最大本钱(就身体素质范围内而言),哪怕你是个只有100斤体重的人,出色的爆发力也会使你的拳脚产生骇人的杀伤力。赵道新先生甚至将"古今名拳手的神奇功力"归结为"高质量的爆发力"(见《道新拳论·论爆发》)。爆发力所以能成为拳家标志性的功力,令古往今来的拳家痴迷追求以致不顾伤及自身,即是因为爆发力是"在最短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此乃爆发力的独特魅力。

不过,对于参加擂台赛的拳手,则不应该过分突出爆发力的价值,因为同水平拳手的比赛,爆发力并非决定胜负的枢纽。同水平的拳手在爆发力上极少见明显的优劣差异。

有关爆发力的话题在很多运动学科中都有涉及,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对爆发力有兴趣,运动生物力学捎带脚也要谈到它,即便是以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影响为主的运动解剖学,虽然对爆发力谈得不多,也不到绝不理睬的程度,多多少少总要扯上几句。

因为该系列文章是由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入手,所以下面的话我主要结合着运动训练学来谈。

爆发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对于爆发力的训练问题,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谈一下。

(一)怎么练爆发力?

答:八极拳的"兔子蹦",铁牛耕地(撑地时,手或手脚要跳离地面),极速跑、猛力拧大缸,快速立卧撑、快速出拳,快速踢腿,踢打拳脚靶、踢打沙袋、两腿交替快速侧踹(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练法),跳跃滑步出拳或踢腿------等等练法,都能提高爆发力。

其中兔子蹦、极速跑是练下肢爆发力,铁牛耕地主要是练上肢爆发力,猛力拧大缸是练两侧腰部的爆发力,快速立卧撑是练上下肢爆发力(兼提高灵敏、持续高速的能力和心血管机能--心血管机能是反映人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练爆发力,在训练方式上是否有别于单纯的力量训练?

答:是的,练爆发力使用的方式,有别于单纯的力量训练。这是由双方不同的追求决定的,爆发力追求的是最快的肌肉收缩(使之产生加速度),力量(绝对力量)追求的是最大的肌肉收缩。目的不同,训练方式当然不一样。

举例说,负重深蹲是提高下肢绝对力量的好方法,但负重深蹲无计提高爆发力。要提高下肢爆发力,则八极拳兔子蹦之类的跳跃训练是不错的选择。

与负重深蹲不同的是,专为下肢爆发力服务的跳跃训练,在提高下肢爆发力的同时还能促进下肢力量。不过,在提高下肢绝对力量的效果上,跳跃不如负重深蹲。

(三)练爆发力是否也分"一般爆发力训练"和"专项爆发力训练"?

答:是的。练爆发力和其它的身体训练一样,也分"一般"和"专项"两种。像兔子蹦、极速跑属于一般下肢爆发力训练,连续快速空踢或踢靶、两腿交替快踢等,属于专项下肢爆发力训练。

一般爆发力训练是专项爆发力训练的基础。

(四)爆发力训练是否要借助科学原理?

答: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使用科学原理能让我们找到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说(其实是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说,因为运动训练学的这一理论是从运动生理学里直接搬过来的),提高爆发力的最好方法,是做"超等长力量练习",即先让肌肉做"离心工作",然后再做"向心工作"。有些读者可能不清楚"超等长"、"离心工作"、"向心工作"这些术语是什么意思,鉴于这些术语讲起来很枯燥,在此我不解释了,我只告诉大家,像做跳跃练习,像把腰往后转一下再猛力出拳,都叫超等长力量训练。这么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

练习方式简单不意味着科学原理的用处就不大了,不是这样,最起码的,它能使我们训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进而坚定地去选择练什么和不练什么,像做跳跃练习(超等长力量练习),既然是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最佳方式,我们当然就要把跳跃作为一项训练内容确定下来--我们也没有理由放弃下肢爆发力,因为下肢一旦缺乏强大的爆发力,它直接影响的就是你腿法的使用,不管是八极拳的穿桩腿(类似正蹬)、还是侧踹、还是扫踢(类似边腿),你的爆发也就顶在你现有的水平那不动了。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多次强调"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爆发力训练也遵循这一规律,一般的下肢爆发力训练,比如跳跃练习,是专项的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基础,这个基础就像盖大楼打地基,你基础越雄厚牢靠,你将来上升的空间就越广阔。连续快速踢沙袋属于专项的腿法爆发力训练(也是腿法速度训练),但要与各种跳跃结合着练(但不要安排在同一次训练里)。单靠踢腿来练腿,会极大地限制你腿法的爆发力。哪怕你踢腿的爆发力已经不错了,也不该放弃一般训练,放弃则意味着你放弃了对自己爆发潜力的挖掘,要知道,不错的爆发力还可能更加不错。

科学的另一好处是它具有普适性,如果大家仔细观摩就会发现,从传统武术技击到现代散打、再到泰国拳、跆拳道、空手道------凡含有腿法的武技,都安排有跳跃练习。我们进而扩展视线范围,则不惟武技,凡需要下肢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如短跑、跳高、跳远、篮球、跳水------在腿部力量训练之外,都有跳跃训练。

即使为了出拳,也仍然需要下肢的爆发力。拳发力离不开脚蹬地,这是武术爱好者人人皆知的常识。脚蹬地慢了是不行的,必须快速,快速地与腰、肩的爆发合而为一。快速蹬地,换个说法就是下肢爆发式蹬地。说到底仍离不开下肢爆发力。

(五)玩命练力量或一些姿势不动的静力性力量训练,是否真的会把肌肉练僵,进而影响爆发力的提高吗?

答:是的。一味地追求力量(指用接近极限的负荷练绝对力量),和长时间进行姿势不动的静力性力量训练(如低势站桩),确实会使肌肉僵紧,降低人的爆发力。

大负荷力量训练对爆发力的影响,虽然不象人们在几十年前认为的那么严重,但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它既是事实也有科学依据。如果有谁不信,请去查阅《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这两本书。

(六)如何既能提高绝对力量又不影响爆发力?

答:把绝对力量、爆发力、柔韧三种训练交替进行。但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交替不要安排在同一次训练里,以免因疲劳影响训练效果,同时避免运动损伤。

(七)练爆发力与练力量要遵循什么不同的原则吗?

答:是的。练爆发力和练力量(绝对力量)不但训练方式有别,而且在训练中遵循的原则也不同。

力量(绝对力量)训练的原则是,采用大负荷量,比如负重深蹲,负重要接近你的极限。每次练三、四组,不可再少但也必不再多。每礼拜练一、两次就够了。

练爆发力则要避免负重极限,像跳跃练习,你自身的体重就已经使你负着重了,没必要再给身上压东西加分量,有能力你就继续往高处、远处跳。练爆发力每次的组数要比练力量多一些,训练的次数也要比练力量多一些,每礼拜练三、四次或搁天一练。

如果是负重练爆发力,比如说拧大缸(练两侧腰部的爆发力),如果说追求绝对力量的拧大缸因为需要极限负重,该用重量大的缸或在缸里放砖头、沙子什么的,那么追求爆发力的拧大缸,缸的重量要减轻,不能像练力量那么重,要把重量控制在练力量时的一半(稍弱),拧的次数不必多,一组几下即止,多做几组。

练爆发力所以要和力量训练采用不同的原则,内中的原理涉及运动生理学,我们以后再谈。

(八)练爆发力,是否也遵循"冬天突出负荷量,夏天重视负荷强度的原则"?

答:没错。任何一种训练,不管是练身体还是练拳术技术,都要遵循夏天上负荷强度,减小负荷量,冬天降低负荷强度,增加负荷量的原则。尤其练爆发力时身体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就更不能违背这一原则。

练爆发力时的负荷强度,主要指练习中的密度、速度,譬如踢靶打靶、立卧撑、兔子蹦练习中的速度、密度。爆发力训练的负荷量则指你每一次训练做几组,每组重复几次--每组重复的次数如果很多,则这个负荷量又有了向负荷强度转化的倾向,尤其是在追求绝对力量的练习中,每组重复的最大次数即称为负荷强度。这表明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在不同的练习中有不同的界定。

爆发力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虽然要依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但练爆发力又有一个总原则--以突出负荷强度为主。因为负荷强度对爆发力的影响更深刻。考虑到突出负荷强度的训练更容易导致损伤,武术教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细而又细,别把学生练残了。

(九)力量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爆发力是否也有这样的两种概念区分?

答:是。爆发力也有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两个概念。如同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的区分一样,绝对爆发力指的是不考虑体重大小的最大爆发力,相对爆发力指的是人每公斤体重具有的爆发力(绝对爆发力/体重)。

在按体重大小分级别的比赛项目,如拳击、摔跤、散打、泰拳、跆拳道等比赛中,相对爆发力好的选手占优势,因为对阵双方的体重差不多,当然谁每公斤体重具有的爆发力强,谁就占有优势了。

在不计体重的项目里,比如铅球、标枪、短跑、跳远等等,则绝对爆发力好的选手,具有更多获胜的可能。

武术的施展,譬如说正当防卫,很遗憾没法考虑你和罪犯的体重差距,而且罪犯专爱找比他身量小的人下手,就是说正当防卫是一种不计体重的搏斗。从爆发力的角度讲,这时看的是绝对爆发力。所以练武术,要突出绝对爆发力的提高。这一点对体重小的人是不利的,但没有办法,你只能下苦功去练。好在搏击歹徒不光看爆发力,还要看速度(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看灵敏,尤其还有看搏击技能--搏击技能也是影响人搏击水平的一大主因。

搏击技能越高的人,在打斗中越擅长通过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爆发。从"通过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爆发"这一角度讲,凡是因为体重小而绝对爆发力稍差的技击高手,必是实战技能水平非常高的人。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7

一、拓展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将体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

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为了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标准,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各大高校都在对本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希望能够改变原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气氛不强以及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开始将拓展训练加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使用拓展训练的方式不仅能够解决以往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利用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训练,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

(二)将体育课程变得快乐化。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等原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他们体育学习往往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积极性并不强,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主动与参与、去锻炼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体育学习的,而使用拓展训练就能够将体育的教学过程变得快乐化,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努力完成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提升自信心和参与兴趣的同时,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这就充分说明,使用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能够将体育教学快乐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拓展训练的开展方式

(一)增加课程时间。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属于新兴课程,所以教学开展的方式还不算成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过少,因为教学任务的原因,老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方面的多种教学,留给拓展训练的时间并不多,导致老师无法顺利开展对学生们的针对性训练,即使全面开展也会因为时间的限制而致使教学流于表面,对教学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增加体育教学的时间,或直接开设拓展训练的专门课程,保证拓展训练开展的高效性。这样既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参加拓展训练对自己的益处,同时还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以人为本,设计教学计划。

对大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意志力。使用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被动接受体育训练转变为积极参与。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拓展训练设计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掌握他们的爱好和身体情况,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拓展教学的设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切实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老师拓展训练教学水平。

好的训练教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执行者才能将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由于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时间并不长,导致一些老师的教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像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对拓展训练掌握不成熟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拓展训练教学开展的高效性。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应对本校的所有体育老师进行统一的拓展教学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派骨干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的学习,使老师能够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将拓展训练灵活运动到体育教学之中。

(四)提高教学安全性。

由于拓展训练开展的场地与器材并没有过多的要求,相对较为简单,导致一些老师认为在进行活动时并没有过多的安全隐患,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相对松懈。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在拓展训练中学生才更容易因为疏忽而受到损伤,像“跳山羊”的游戏,如果双方学生有一方在活动进行时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两位学生有同时受伤的可能。所以老师在训练开展之前,首先要告知学生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其次要对场地进行仔细的检查以防有硬物出现,之后就是在学生活动时多使用一些体育用垫,将学生受伤的机率降到最低。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拓展训练加入到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最小的成本,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助益。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佳佳.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其影响[J].运动,2015,06:52-53.

[2]韦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141-142.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河南省的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四所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规定的学习年限为3年, 一般不得提前;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则规定学习年限为2~3年;但所调查的4所高校中都对提前毕业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

2.2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其目的是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基础[2];选修课旨在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领域[3]。

2.2.1 学分分配情况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规定取得学位最低需修满34学分, 河南大学要求最低修满42学分;河南师范大学为44学分;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要求为36学分。进一步深入分析显示, 在所调查的四所高校中 (表2) , 公共必修课的学分分配为8~12学分之间, 其中英语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学时和学分, 而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理想, 并没有完全达到可以熟练阅读和处理专业方面的外文资料并且可以撰写论文摘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 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2.2.2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公共必修课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都是以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主, 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2.2.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专业必修课是学科的精髓, 其内容也是本学科最精辟和最主要的部分[4]。以便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及就业做准备。从表4中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其他两所院校有所不同, 涉及面很广, 有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化学还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河南大学将体育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课程,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作为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 并开设了动作技能分析这一其他院校没有的课程。河南师范大学开设的大部分都是基础学科的课程。

2.2.4 选修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5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不同的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 所以在选修课设置上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是任意选择本专业的选修课, 有的高校是在选修中有必修课程, 其中包括工具类、相关专业类和交叉学科课程。一些学校将补修课程也放在了选修课程当中。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程都涉及到教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统计、科研方法等领域的课程。总体来说, 选修课安排上基本上以跨学科为原则,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体现了多样性特征, 设置符合研究生要求的课程[5]。但部分学校供选修的课程范围太小, 跨专业选修受到限制, 一些边缘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开设仍然不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学习年限为2~3年, 对提前毕业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2) 河南省体育教学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 取得学位最低需修满34学分, 公共必修课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一样,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2 建议

(1)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时候彰显本院校个性的培养方案。

(2) 根据课程和科研进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学习年限, 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 并规定学生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

(3) 在课程的设置上, 各高校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改革课程管理制度, 学生可以随意选修与本专业相交叉、相关的课程, 还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学分, 设置专业英语和应用型选修课为主, 实习和未来职业性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国家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国余.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09, 29 (5) :55~58.

[2]秦风冰, 王珂.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1 (1) :117~120.

[3]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 (27) :6~8.

[4]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33) :20~23.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延安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西安体育学院与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

2 . 1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公共课情况

所谓学位公共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表1可以看出, 延安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在学位公共课科目设置上基本一样。西安体院学位公共课程一共是11学分,其中英语8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延安大学学位公共课程一共是9学分,其中英语为6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西安体院和延安大学在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英语学分所占的比例都排在第一位。西安体院与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公共课中,英语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英语和综合教程。

2 . 2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情况

通过表2显示,两校的学位基础课都是4门,且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教学论等为主干课程共8学分。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课程设置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动作学习与控制和运动生理学,西安体育学院是专业院校,在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于专业方向,而延安大学是综合类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设置上侧重于全面发展,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在实践中凸显,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2 . 3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情况

通过表3可以看出,西安体院学院在选修课上很全面,尤其是实践课的加入,可以看出课程的可选择性广泛,并且还有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息息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的理论类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我校所设立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为主,可选择性小。原因在于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二级学科,只有一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数少。体育教育训练学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致力于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竞赛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

2 . 4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情况

通过表4显示,西安体育学院在专业课上分为专业方向课、专业教育实践及学习和学术活动,总学分为8学分。延安大学的专业课分为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健美操教学理论与方法,总学分为15学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校在专业课设置上实行的形式也不同。

3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及导师对课程设置的态度

3 . 1导师对学位公共课的态度

认为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的导师占到87.5%;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2.5%,由此说明,大部分导师对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是认同的。由于公共英语已经学习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针对本专业知识英语的学习,所以增加专业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英语不仅能解决语言问题,还能解决如何查找外文文献等的问题,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之更好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 2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

从调查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显示,92.2%的导师认为有必要增加选修课中的实践课;有7.8%的导师认为可有可无,但是没有导师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可见导师对增加实践课程持有肯定态度,导师一致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原因是择业和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兴趣。

4结论与建议

4 . 1结论

(1)目前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外语课程的学分比例较大,忽视了专业外语的学习。

(2)两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内容基本相似。

(3)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内容可选择性少,缺少实践课。

(4)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应该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

4 . 2建议

(1)应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专业外语,使研究生有更强的英语能力去研究外文资料。同时在图书馆增加外文资料,及时更新,使研究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体育专业领域的信息。

(2)学位基础课内容应在本科基础上有所深入,加强知识扩展和前沿知识的延伸,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既要有实践性、应用性,又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以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与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与训练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政策信息, 掌握国内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与训练情况的基本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 探讨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发展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为本研究设计与分析提供思路。 (2) 访谈法。对临汾二中的体育教师就传统体育项目设置及训练现状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设置的基本情况

(1) 传统体育项目的概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及条件, 着重以一、两个体育项目为重点, 逐步形成传统的特色项目, 并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多年系统的训练。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不仅使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训练条件。 (2) 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设置状况。经过实地调查, 了解到临汾二中是以田径和排球为主要传统体育项目, 并有专业的运动队。其中田径项目发展的更好一些, 在省、市级的运动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2 临汾二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意义

(1) 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意义。一是为了提高升学率, 这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一技之长, 增加了考入专业体育院校的机率, 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有益的。二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可强身健体, 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放松了文化课紧张的情绪。三是培养传统体育项目接班人, 为国家输送后备体育人才。四是取得好的竞技比赛名次, 为学校争荣誉。 (2) 参加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队人数情况。临汾二中有专业田径运动队和男排球队, 参加人数情况如表1。

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专业队训练人数田径比排球多将近2倍的人数 (表1) , 这说明田径项目参与人数比较多开展比较广泛, 调查其中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考体育所考项目以田径为主;另一方面, 田径运动会举行的次数超过排球比赛。

2.3 临汾市第二中学的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情况

(1) 临汾市第二中学传统体育项目课余训练情况。经调查得知, 临汾二中基本能满足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包括早操、课间操和体育活动时间, 尽量保证让学生学训结合。专项体育队天天进行练习, 每次练1.5小时, 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结果表明, 临汾第二中学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队伍逐渐庞大, 全年系统训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在遇到大型的比赛时还会对运动员进行短时间的集训, 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2) 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经访谈得知, 临汾二中领导很重视体育的发展, 每周2次的体育课, 要求教师认真准备, 并在体育教学中去发现人才, 一方面使所有学生思想上重视体育, 缓解学习压力, 增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 发现学生的特长, 使学生能够增加自信心, 同时多条路去选择, 无形中也为专业的体育院校提供很好的体育人才。 (3) 训练经费的来源情况。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是开展体育项目的保障, 而经费缺乏是我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调查, 临汾二中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筹, 各级政府和体育、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经费很少。这种经费条件让专业训练队的学生和教师拿不到训练补贴、相对营养也得不到一定的保证, 成绩达不到更高的要求, 更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比赛, 影响了正常运动训练和比赛质量。

2.4 临汾市第二中学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情况

(1) 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情况。经调查, 临汾二中拥有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以及羽毛球场等。器材种类齐全, 且数量充足, 能够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场地在2010年9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 没有损坏和不合格的地方, 购置的器材没有陈旧的现象, 质量有保证。学校硬件措施过硬为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 场地、器材使用情况。经过对临汾二中场地器材的调查显示, 体育场地、器材硬件设施除了满足学生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外, 还能够为一些比赛提供便利, 另外, 课余时间对学生也是完全免费开放, 很少对社会开放。

2.5 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代表队参赛情况

目前, 临汾二中传统项目比赛和交流的对象仅限于山西省或是临汾地区, 未能参加一些全国的大赛, 在省内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相对较多, 尤其是田径项目, 获得了很多好成绩。但是参加大型的跨省的赛事交流活动相对较少, 不利于学生参加更大型的国家级的比赛, 也不利于提高竞技水平。临汾二中在临汾市第五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很多单项比赛的冠军, 比如100m、200m、400m、800m、110m栏, 1500m、5000m, 4×100m接力以及铅球等项目。其中有5名学生的8个单项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2.6 临汾二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经验与问题

(1) 主要经验。第一, 重视体育、教育大观念, 共同推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序发展。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 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第二, 正确处理好大众和专业的关系。体育传统项目属于大众项目, 应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外也属于特色项目, 需要一定水平的专业指导。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能够积极开展本校的特色项目, 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 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很好的服务。第三, 逐渐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活动的场所, 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 学校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有特色, 越来越出众。第四, 重视管理机制。一个学校首先要重视一个项目才可能把这个项目发展好, 怎样能够管理好训练中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2) 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 临汾市第二中学体育传统校项目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一是训练经费的不足, 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训练经费不足或是很少, 会影响器材的更新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训练情绪等;二是体育发展看上去虽然很好,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 但实际上跟文化课比还是差一点;三是体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渠道不畅通;四是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基本能够保持全年系统训练, 课余训练正常开展, 也能保证多数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保持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传统特色。 (2) 传统项目具有先进性、示范性。临汾二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奖, 给学校争得很多荣誉。 (3) 临汾二中的传统体育项目设置长期以来田径项目发展较好, 取得良好的成绩, 排球项目目前处于发展中阶段, 网球这一新兴项目也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未来几年也有发展成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趋势。 (4) 制约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训练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训练经费、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

3.2 建议

(1) 在发展田径的基础上, 更好发展排球项目, 可以举办校内排球比赛,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形中发现更多专业人才。另外, 学校领导比较重视网球的发展, 且学校具有标准的网球场地, 具备网球发展的条件, 可以在发展排球的同时重视网球, 再经过几年的发展, 择优发展一个项目来作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 (2) 加强对传统体育训练的管理体制, 严格执行训练计划, 包括对训练的强度和训练时间的控制, 带学生多参加一些省市级比赛, 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赛前准备。 (3) 训练经费一直是最难的问题, 国家对传统体育学校很重视, 每年都有一定的训练经费, 因此, 可以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体育传统校建设的专项基金。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临汾二中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与训练现状进行剖析, 对其传统体育项目设置情况、训练计划、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临汾市第二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基本能够保持全年系统训练, 课余训练正常开展, 也能保证多数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保持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传统特色。

关键词:传统体育项目,项目设置,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等.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1) :135~137.

[2]王健, 曹克强, 等.新中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阶段与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 (5) :53~55.

[3]田聚群, 李相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23 (1) :12~16.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1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教材的继承与突破,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巩固外,更注重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语文园地”中的栏目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满怀自信地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因此,从“基础训练”到“语文园地”,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其根本的变化体现在观念、认识上的更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在其间得到了凸显。

黑井镇小学此次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不仅准确定位于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语文园地”板块,而且抓住了小学低中学段的训练重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字词的认知和积累为主要任务,所以,我们选择了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我的发现”为研讨内容;中年级主要做好由说到写的过渡,并初步掌握简单的习作方法,所以,我们选择了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和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看图习作”为研讨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既完整又有侧重点的语文园地教学专题。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二、三、四年级“语文园地六”中不同训练重点的探究,将语文园地的教学内容高度浓缩,起到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效果。

本文仅就我校教师对“语文园地”展开的讨论,以及对3节“语文园地”课堂教学活动的评析,与老师们一道探寻“语文园地”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关于二年级“语文园地六”中“我的发现”的讨论交流

杨美春 (小学一级教师):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我的发现”栏目,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掌握识字的方法,使之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这样编排,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积累识字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识字自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有这样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个会写。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识字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然而,文字毕竟是枯燥的书写符号,要让学生能打好扎实的文字基础,就要从各方面去努力。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对低年级的有效识字教学谈几点体会。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有效识字的前提。心理学实验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0~15分钟。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教师就应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在学生初步认识生字以后,教师通过“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学生从树上摘下“苹果”,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每人拿一个熟字,在音乐声中去找能和自己做好朋友的另一个熟字。这种“熟字相加”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新字,使教材内容得到了拓展。

第二,教给识字方法是关键。刚入学的孩子对识字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如果让学生机械记忆,既枯燥无味,又不利于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在本册“语文园地六”的教学中,教材首先是字词同时呈现,做到字不离词,然后突出“我会认”的六个生字,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生字的特点,让学生拼一拼、读一读,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与小伙伴合作探究,发现“熟字相加”这种识字方法。当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的“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等识字方法,识字方法丰富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认识汉字。

第三,多渠道识字是丰富汉字积累的保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后,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外出时,让他们留心看一看各种场所的名称,各种商店的招牌,平时购买货物时看一看各种商品的产地、用途及使用方法等,遇到不会读的字,把它写下来去问父母或老师。

王德莲 (小学高级教师):一字多音(多音字)作为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是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首次出现。它主要是让学生在句子中拼一拼、读一读、填一填,通过拼、读、写发现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

多音字往往是同一个字因处于不同的语境而产生不同的读音,因此,让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多音字是有效的方法。在此次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赵老师对“我的发现”中一字多音的教学值得借鉴,从她的教学中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1.语境不同,词性不同,读音不同。一些多音字读音不同,词性也不一样,这样的多音字,可根据它在具体语境中显示出来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爷爷一边喝茶一边用扇子扇风。”这句话中的前后两个“扇”分别读shàn和shān。“扇子”中的“扇”,读shàn,是名词;“扇风”中的“扇”,读shān,是动词。又如:“妈妈背着背包上班去了。”这句话中的两个“背”分别读bēi、bèi。“背包”中的“背”,读bèi,是名词;“背着”中的“背”,读bēi,是动词。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辨多音字。如“缝”,音féng,作动词。如:缝补、缝纫、缝衣服;音fèng,作名词,如:门缝、裤缝、石缝。这类多音字只要分清楚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词性,就可以辨析其读音了。

2.语境不同,含义不同,读音不同。有些多音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只有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辨明语义,才能避免误读、错读。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字义,将其串成一句话,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加以辨认。例如:①地下埋藏(cáng)着丰富的宝藏(zàng)。②的(dí)确,我们都知道他的(de)目的(dì)。③筑路工人为(wèi)了建设我们的祖国,四海为(wéi)家。这种练习方法使一个多音字出现在同一句话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学生更容易记住。

3.勤查字典,记准读音。少数多音字的读音很难掌握,我们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坚持正音训练,才能记住一些特殊字音。如:阿(ē)胶、绷(běnɡ)着脸、提(dī)防、参(cēn)差(cī)不齐、字帖(tiè)、屏(bǐng)息凝视、剥(bō)削(xuē)、剥(bāo)皮等,还有一些地名或人的姓氏也具有特殊的读音。这些词语中的多音字,虽然难读难记,但它们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只要加强记忆,经常做正音练习,就能记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二、关于三年级“语文园地六”中“口语交际”的讨论交流

高志彪 (小学一级教师):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起始阶段,为促进学生的表达由“说”向“写”有效转变,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在前四册“语文园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在每一个“语文园地”中首先编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这样的呈现形式,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关系更加紧密,地位更加突出,更好地体现“说”和“写”的有机整合。

作为语文课程五大学习领域之一的“口语交际”,中年级与低年级相比,教学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过渡阶段每个“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训练。

1.明确教学要求,加强交际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日常交往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点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

2.创设交际情境,听说训练并重。《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由于小学生语言积累不多,缺少生活经历,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视、角色扮演再现情境,也可以用语言、音乐、动作感染情境,还可以通过模拟、描绘创设情境。例如,马老师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按“中国——云南——黑井”的顺序,把不同地方的优美风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各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的特点展开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有话可说,有感可抒。“口语交际活动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马老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说”的训练,还适时提示让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表达,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3.活用交际形式,保证全员参与。《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口语交际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选用有效的形式,注重交际的过程。要求口述的,一定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适合交际的,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双向或多向交际活动中来,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注重自主评价,促进语言发展。评价是口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准确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评价既可以是鼓励或赞赏,也可以是指导或建议,除了教师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的评价,这也是一种交际的形式。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优点,对别人提出建议,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王东平 (小学二级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

1.充分挖掘资源,激发说话热情。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关键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把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教学中,马老师设计了“放眼中国,见多识广”、“云南印象,各不一样”、“聚焦黑井,如数家珍”等几个环节,将学生熟悉的内容整合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之中。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学生不仅认真观察景物,还主动去了解别人对这一地方的看法,讨论时,学生个个说得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听说习惯,学会有效交际。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事物或事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引导学生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要爱护学生的有好奇心,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师要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共同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

3.创设多种情境,表达真情实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热情。本次教研课上,马老师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在具体的情境中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关于四年级“语文园地六”中“看图习作”的讨论交流

张春发 (小学一级教师):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8次习作,分别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这样的“多点”习作训练,不仅内容丰富,还体现了训练的有序性。

此次教研活动选取了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看图习作”,它是本单元专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胜似亲人”这篇习作,要体现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暖人心。

看图作文,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看明白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并根据画展开合理想象,然后按一定顺序进行描述。就拿“胜似亲人”来说,先要看清图中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然后根据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及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她们的身份、年龄,想象她们之间的关系。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象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金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的:①小姑娘为什么要帮老奶奶洗衣服?②老奶奶和小姑娘各自会说些什么?③为什么说她们胜似亲人?通过讨论,画面上的一些生动的情节一一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更仔细,想象更丰富。如导入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感受,然后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画面和“11·02”楚雄市西舍路乡洪涝灾害的场景,以及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写“胜似亲人”做好情感铺垫。

在评价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既指出学生的优点,又能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特别是看图后的想象,教师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引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写好这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镇小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2

关键词:运动训练,精品教材,体育职业教育,教学团队

体育职业学院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各类体育职业人才,以培养优秀职业运动员为主要宗旨,为运动员退役后顺利转型就业搭建桥梁。

本学院在2011—2013年期间完成了中央财政扶持地方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竞技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适合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律特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运动训练教材作为学院的精品教材进行设计开发是因为,目前高等体育院校本科类课程关于运动训练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有很多,但基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初期的。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实训条件上各有特色,就体育高职院校而言,目前还没有发现同类的精品教材。因此,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训练精品教材开发迫在眉睫。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

本研究充分利用各类期刊数据库资源,包括中外文体育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等,以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等为关键词检索和本研究相关联文献资料等近50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 专家调查法

访谈调研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专家、训练学领域专家、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学课程执教老师等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1.3 问卷调查法

对全国重点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训练学系列课程采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进行调查。

1.4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得出的定性数据和定量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运动训练课程在体育职业院校发展中的定位分析

目前全国有15所体育高等职业院校,据调查,无论在竞技体育专业还是运动训练专业以及其他体育学科都开设《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但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根据授课教师的需求,选取市面上相应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既缺少针对性又缺乏实用性。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该职业需要运动员进行多年的系统训练,常常在该吸取知识技能的黄金年龄阶段,占用了将近2/3的时间投入运动训练,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竞技能力,其中仅有1/3时间用于知识的学习。为此,在体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面对一线、二级运动员学生,教师的授课更多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训练,为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服务。

2 . 2 体育高职院校运动训练精品教材内容构建

2.2.1“训教一体化”的构建理念

体育职业院校的本质功能是服务于运动员,过去我们一直提倡“体教结合”“训教结合”等,这些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学训矛盾”。笔者认为训练和运动员教育不是二者硬性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融合。为此,体育职业院校精品教材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必须遵循“训教一体化”建设理念,简述为“学生练什么,教师教什么”。

2.2.2 基于“训练过程”为导向的教材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的理念。而运动训练精品教材开发的基础是基于“训练过程”而进行设计,结合训练中的应用需求进行重新组合和整理,有机进行课程知识与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的结合是建设关键。这不仅教师需要懂训练,还能从训练中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设置能代表一线实践训练中的各环节的技能。

我们知道运动员从事的特殊职业和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区别,运动员的目标就是取得优异成绩,运动训练学课程的开设就是服务于运动员本质职业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化水平。教材内容设计紧紧围绕运动员实践需求,以“训练过程”为导向设计运动训练教材,实现内容设计从知识学科的逻辑结构到训练实践的逻辑结构转变。

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是对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建内容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训练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通过对一些训练学领域的专家、行业专家(教练员)、技术专业课教师、运动员的调查,同时结合多年的专业课程教育经验积累,要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择取。择取的每一个要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每一节的内容均以训练中的典型案例导入,然后设置本次课的项目任务。

2.2.3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教学中各因素的一个综合体,运动训练精品教材的建设,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多个要素,“指导思想”和“行动体验”的统一是精品教材建设的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构建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训练和教学统一或二者的有机融合,建设既能满足运动员发展特点,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训练要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动性。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而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我们称为“训练驱动法”,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和教练来共同配合协调完成,项目设置围绕训练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以运动员的一次训练课、一周期的训练计划为单元或以训练中的某一个要点为单元,如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等,教师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学生状态、项目特点灵活应变。

2 . 3 打造“教师—教练—科研人员—运动员”多元化的教材建设团 队

“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在运动员的训练生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和一些技能展示,教练员贯穿运动员整个运动训练的过程始末,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科研人员是训练过程的有力助手,进一步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和训练的有效性。教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协助教师检验教师授课的实际效果。为此,精品教材的建设中要集多方智慧,体现出实践训练的每一个要点和难点。但是三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 . 4 教材建设与网络课堂建设的互补性

我们开设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完成运动训练学课程重难点微课的制作,打造精品教材除了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体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职业院校的不同之处是经常外出参加训练比赛,学习时间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能充分保证,根据学院对学生出勤情况的统计,目前北京伞队的出勤率是最低,在三年高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共6个学期,每学期平均20周的教学安排,该项目学生出勤率不到30%;其次是北京射击队的学生在整个高职阶段,出勤率不到50%。为此,网络课堂建设的意义重大。让学生外地训练时如何通过空中课堂完成学习需加大对网络课堂的设计和研发。

除此以外,针对运动员而言,训练比赛也是作为课程教学中技能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该门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要建立一个全程教学服务体系,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人性化的打包制。在教师无法引导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使用的教材配合网络课堂学习应该能满足学生自我学习的要求,从而打破学生学习时空限制。

3 结语

上一篇:诗词文化下一篇:行政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