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2024-05-23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共9篇)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1

摘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时刻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改变以往单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文以探讨式教学模式理论为基础进行阐述, 系统阐明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贯彻到高校体育学构建过程中。

关键词:体育学,探讨式教学,理论,原则

一、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目前探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 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

学术主义课程认为, 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 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 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 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 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 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2.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把教学 (视听) 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 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 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 但不易保持, 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习得的经验, 是情境教学, 学习速度中等, 不易遗忘, 易保持。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 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 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 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亲自参与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 配以多媒体教学, 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 事物由个人的方式去理解, 因此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 强调以个人经验解释现实并赋予意义, 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4. 杜威思维理论。

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 即问题—表征—假设—推理—问题的结论。归纳为: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 反思评价研究过程, 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指导

1. 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并且设定一种问题引导他们学习。

探讨式教学首要强调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纲要, 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这种目标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设定, 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作为参考, 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 因为老师设定的问题是发挥引导作用的, 通过引导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 引导研究。

学生在开始时对探讨式的学习方法不了解, 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 没有计划性, 而老师此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 通过问题的设定, 调动学生潜在的知识结构, 进而引导他们学习。具体措施就是老师设定问题以后要逐步引导他们学习,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使他们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还能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力, 并且在参加小组讨论时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 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老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大致的讨论方向。

3. 结论及评价。

探讨式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同时对于讨论的结论也要重视。结论是对于问题或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总结, 它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讨论结束时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正确, 并且要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 吸取教训, 积累经验,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此增强我们相互学习、接纳知识的能力。

4. 反思与应用。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 归纳知识,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对于一节课或者某个知识内容进行反思, 可以及时发现学习的不足, 进而有利于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高校的体育教学经过探讨式的学习, 可以对体育教学过程有一个系统性的回顾与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反思、解决, 检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总结得失。问题的解决也有多种途径,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核心

1. 自主学习的原则。

探讨式教学就是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扩展他们的思维, 利用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增强他们的主体观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探讨式的课堂教学发现和解决问题, 比如通过探讨式可以解决集体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改变教师的尴尬地位:教师不再照本宣读了, 而老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起到组织作用, 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是用干预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则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 进而有利于教育的最终发展。

2. 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强化自主学习的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 单靠以前的传统的死记硬背, 不可能真正掌握新学的知识, 尤其在大学里面,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 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可以按不同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将学生分组, 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积极思维。

4. 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改变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讨式教学模式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创新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佰军.浅谈学校体育学及课外体育活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06) .

[2]王景亮.浅谈《学校体育学》的“版块学习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 (4) .

[3]倪金福.浅谈学校体育学习评价发展方向[J].高教论坛, 2003, (04) .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2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力求在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下,探索适合体育院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模式 探索 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已由过去的统一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近几年来各大体育类高校也在致力于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单位仍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寻适合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推动力。

一、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都会有一届毕业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出投身与社会建设中,在全国高校扩招,全球经济紧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怪乎许多高校学子有“毕业等于失业”的感慨。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人,到2011年达到了660万,短短6年时间里增加了322万人。大学生就业与下岗工人再就业已成为国内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

无独有偶,随着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03 年 6 月《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看,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28.1%,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2007年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排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 10 名之内;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仍在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前10名之内。

笔者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方向大致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指导员、公安干警及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总体就业率自2007年以来呈上升态势,但变化不大。显著特点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降,而灵活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能够从事本专业就业率偏低,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采取了灵活的就业方式,不再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不再选择就业地区,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体育专业的学生慢慢适应的市场配置的局面。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机构的精简,到这些地方就业竞争压力变大,而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娱乐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就业结构随着产业机构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人数增长每年都在增长,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而传统的接纳毕业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精简、缩编等原因用人在减少,同时出现研究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与体育专业学生竞争的局面,导致岗位竞争激烈。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热点区域毕业生竞争增强,而偏远城市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产业结构的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变量,也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往往这些地方的体育产业也较为发达,可是要实现有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体育产业长期规划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农村偏远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引进保障制度,同时也开辟出体院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市场。

3.学校就业指导、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就业指导的问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就业指导目的不明确,存在为“指导而指导”,为“面试而指导”的现象;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系统、整体认识,不能合理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得到肯定,但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连续性的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匹配;学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性与用人单位强调“显性人才”之间的冲突;

(二)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3

1 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过大

体育专业招生受我国整体招生影响,招生数量是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2倍或是3倍,这种招生局面严重违反了招生与用人之间的平衡。8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数量明显缺乏,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扩招以后,这种不足已变成过剩,体育人才是少数具有体育天赋的人所从事的专业,它的数量可以说应该不能超过学校已有教师的正常指数,但是体育院校因招生来源就是财源,谁也不去考虑体育是专门人才培养院校,也跟着大量扩招,致使体育学生文化素质提高,运动技能严重下降的局面。文化素质当然需要提高,但绝不是不要运动技能,体育院校是以运动技能为前提的。当今很多学生拿着体育院校毕业证书,但身上的运动技能却低的可怜,学体操的连单杠上最简单的动作也不会做,教学的技能和理论也差的厉害。这样的体育学生哪个学校愿意要呢?再加上这样的学生人数过剩,一个退休的老体育教师,身后就有数十个体育毕业生等着,这种情况是体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体育专业教育仅仅培养体育方面的技能已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吃饭问题。扩招的结果就是造成就业困难,就不了业如何生存,学生到了工作阶段,靠丛事体育就业已经行不通了,而体育院校还是按着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教学,就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是说学校目前根本就不缺体育教师,体育院校主要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应注重能力培养,不追求数量。所以希望我国计划招生部门,以及体育院校一定要考虑学生就业因素,不要盲目的追求发展,而浪费了人才资源。招生的盲目性是学生就业困难的明显原因,是否调查和研究,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就业已经如此困难了,学生第一不要报考体育院校了,学体育就业困难还学什么体育,第二体育院校招不来学生,还制定那么多的招生计划何用,赶紧缩小招生计划,按客观现实和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不出现体育专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2 体育专业教学的科学改革

面对我国当前的体育招生形势,体育专业教学需要科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第一应为减少当前的招生人数,提高体育招生的学费,专业院校不是大众学校,及特殊的学生可减少学费。第二改革体育专业生的培养计划,目前尽管体育专业在专业上丰富了体育学科的内容,比如体育装备专业,体育管理专业等等,但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没有较大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在如何适应学生兴趣、如何是学生正确形成体育学科观,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怎么样让学生重视体育。记得前些年我国部分初中学校把体育纳入升高中的考试,效果其说不一,近些年这种考试恐怕早已烟消云散了。当前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呈现表面化,注入不了新鲜的血液,致使学校体育仍然流于形式。学生一届一届的对体育的印象就是玩,就是休闲,没有人真正把体育当成一门学科来对待。体育专业院校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使青年学生转变对体育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学生认识到体育是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课程,如何让当前教育界的人士,都能了解体育,都能知道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这是体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的培养,应尽量面向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技术示范有一定的标准即可,不需要达标技评式的考核。认为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运动技术。体育专业生应有一项专项训练能力。更多的本事应在如何组织学生练体育、懂体育、知体育。因为学校的体育目的和核心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围绕体质增强的主核心,教师就应在练习上,体质增强上,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上,让学生深入心里。体育是普通学生身体与技能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掌握体育的科学手段不亚于身体练习的重要。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认识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掌握了,思想也就产生了飞跃。同时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知识要全面加强。不然社会认识总是社会陋习的观点看体育,总认为体育教师就是身大力不亏,什么体育棒子,以及头脑简单等侮辱人格的桂冠都加在体育人的头上。这是一个矛盾的现实,尽管很多体育教师都提高了文化与知识能力,但总有少数人仍然脱离不了那桂冠的影子。因此体育专业也可以让学生跨专业学点其他专业,年纪大的时候,也可该改行,免得让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教师除了体育什么也不能教。体育人才的培养改革是彻底改革体育教育致诞生开始所存留下的顽疾,这个顽疾不铲除,体育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反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专业学要改革,那么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要改革。现今中小学体育教学仍然是过去的教学方式,从体育教学课本上发现,一些体育学者,仍然把体育拴在其他学科上,这里主要是指仍然把体育和其他知识等同,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去分布在各个年级。这是不可行的,因为数学、语文、化学、物理等学科都存在一定的理论逻辑体系,可以说体育身体机能不存在这种逻辑体系,比如球类,分解动作在专业院校是可以的,但普通学生就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动作被分解后,整个运动的内涵趣味就没有了,这就像音乐一样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掌握,必须是体会一部完整的乐曲,从头到尾的弹出来,美术也一样,不能把人体的头部各种形态都练得最好,然后是身体,四肢,最后在根据人体的形态组装,这不是美术,没有人这样教美术。体育也是一样,不能破坏他的运动完整性。所以只能从学生的能力划分级别,从篮球的篮筐的高度,足球门的大小来分年级教学,要在学生的兴趣前提下强调学生的动作过程,教师示范是最重要的。同时,体育从小学就要在风雨课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强调体育为国争光的精神,强调优秀运动员的那种拼搏精神和顽强为国争光的精神。要求学生从小就懂得体育是一门科学,身体生长发育更离不开人体运动即体育课。所以中小学的体育课应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体育运动健身课,以及体育专项训练课。是教师各能发挥所长,老教师上文化体育课,青年教师上体育健身课,中年教师上体育训练课。学校体育教师不是饱和,而是大量缺少编制,缺少科学教学制度。绝大部分学校都是糊弄体育,有其名无其实。有几个教师领着学生玩一玩就算了,谁考虑什么科学教学。所以体育专业学生,怎么能就业呢?可以说,体育学生已经进入了层层的矛盾之中,怎么能寻求生存之路呢。没办法改行,体育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所以中小学,包括高校的体育教学都面临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体育是少数人的教育,也是少数人从事行道,不能盲目的扩大体育招生,把那些体育天赋不大的人也招到体育院校,这不仅影响体育院校培养质量,更让学生无法就业。体育才能不是一般的学生也不能报考体育专业,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最好去报考高职院校学点技术生存能力。不能希望在体育院校混张本科文凭。目前,私人体育健身馆建立的比较多,学生可以暂时到哪里就业,可以当体育管理员,也可以当训练指导员,少数专业可自租场所招生训练,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还有健身训练等等,都是就业的渠道,当今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毕业就有学校就业,挣着事业单位的皇粮,这种局面很难一时改变。另一种方式也可以到一些大企业工会就业,也可到体育用品商店就业,可以说只要当前不挑剔职业,就业的路子还比较广泛的。但就业的对策前提,还是要在体育院校学习好过硬的本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谁愿意要你呢。所以体育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有几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体育生绝不是以前的学生,只培养或强调体育运动技能,忽视学生的文化的学习,但当今体育院校对文化知识学习忠实的还不够,还需学生自学,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知识底蕴,他的目的就是为暂时改行用的。如果不愿意作上述就业,就可以凭文化知识做别的工作,商业、地产业、药业等等都可以,第二方面就是在学校要学好运动技能,学好训练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第三方面自学或在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学一门跨学科专业,宽泛自己的就业路子。

5 结语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社会体育、体育康复保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课程,同时,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单一向多样,从统一向个性方向发展,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随时代发展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协调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高的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发展目标。

摘要:体育专业生面对就业的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问题,针对社会就业难的现象,该文着重从招生、改革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论述与述评,并对就业相应对策。重点解释了就业困惑的原因和需要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或支持,以及教育业内需要科学的培养人才,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转变观念,适当减少体育专业的扩招,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4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代码:0403)

二级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040303)

二级学科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代码:0403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王润平教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第4、5届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首批运动心理咨询专家,中国第26、28、29、30届、加拿大第27届奥运会心理专家,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长期担任体育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职务,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30多年,并在加拿大渥太华等北美大学访学多次,熟悉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律。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教育部、体育总局、科技部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主编、参编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30余篇,出席奥科会、国际运动心理学等重大学术会议10余次,学术造诣和社会知名度颇高。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均较合理,且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目前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8人(包括校外指导教师8人),研究生任课教师约40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5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4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7人,国家级教练员2人。

近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团队针对我国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的学科梯队成员先后在国内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教学光盘等30余部(本),承担研究课题近70项,其中省部级10余项,厅局级30余项,校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并获得体育总局、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科研、教学奖多项。

三、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具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愿意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体育机构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4.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6.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7.学院成立指导委员会,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方案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

五、专业内容介绍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见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工作;深入运动队进行实习;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等。研究生要填写《广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登记表(硕士)》。

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讨会等)5次以上,完成5篇心得体会(1500字以上),并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选择本专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问题作为论文选题,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但应分清职责,明确区分研究生独立完成的范畴。

论文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

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应在本专业领域内在观点和方法上提出自己独立见解。论文内容应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部分内容修改后达到公开发表水平,形式上应符合规范要求,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3万字左右。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按照教育部和《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要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审核后,颁发教育学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凡参加答辩,但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同意予以毕业者,通过审核,发给硕士生毕业证书。凡未通过答辩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以在3个月以后、1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含论文评阅)一次,通过答辩和学位审核者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 2.《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主办 3.《体育与科学》,江苏体育科研所主办 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主办 5.《体育学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主办 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主办 8.《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主办 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主办 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主办 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主办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主办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主办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主办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主办 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体育学院主办 17.《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杨贵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任未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邓树勋,王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黄汉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张力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中国武术教程》,邱丕相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25.《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6.《篮球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7.《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葛春林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球类运动—乒乓球 手球 垒球 羽毛球》,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9.《竞技体操高级教程》,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体育社会学》(第二版),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1.《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2.《体育产业经济学》,吴超林、杨晓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3.《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邱丕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4.《中国传统养生》,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5.《社会体育导论》,卢元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5

一、沈阳市体育基地学校建立的背景与意义

体育基地学校是指经市区相关职能部门按体育基地学校创办条件严格审批, 在市级教研机构直接支持、指导下为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出经验、出成果, 起带动与引领作用的体育示范性学校。可以说, 体育基地学校是站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

2002年沈阳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经过论证创建了第一所体育基地学校。为确保基地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沈阳市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截至2010年, 基本达到区区都有基地校。随着基地学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其定向与领航作用已逐步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凸显。成为沈阳市的体育基地学校必须具备: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认识水平高、落实好、支持度高;教师团队改革创新意识浓, 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团队成员均具有市区级优秀课水平、市级含市级以上获奖论文, 承担并完成省市级科研立项课题一项以上) ;学校重视体育资料的积累, 资料齐全且管理到位;基础建设条件好。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 基地学校率先将学校体育各方面工作与该项活动结合, 总结了很多成功经验。如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作用, 拓宽课外体育活动路径;创建足球特色学校, 发展学生足球特长;全校联动推动阳光体育发展等都已被证实是科学的、可行的。基地学校对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和阳光体育长效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基地学校是推动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的机制与保障

(一)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的试验基地

为确保阳光体育各项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 首先要在基地学校进行试验。基地学校的各项活动由教研员直接指导, 因此在试验过程中, 活动的不足可以得到及时地弥补和修正, 成功经验可以及时总结推广。自阳光体育活动实施以来, 各基地学校进行的试验成果就有10余项。如, 开发大课间活动资源, 保障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机制;保障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可行性探讨;体育教师日一堂公开课、周一堂研讨课、月一堂精品课、年出一个成果的“四个一”发展制度;校本课程建设中抓实课堂、抓实队伍、抓实管理、抓实过程的“四抓实”制度等, 都是教研员、基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共同协作研究的实践成果, 现已逐渐在各区推广。

(二)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的示范基地

1. 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的基础

阳光体育与扎实的体育教学相结合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基地学校全力保障体育课时, 从校长到班主任从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

体育教师在校长和各级教研员支持下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现已系统开展的校本课程有小学形体、羽毛球、小足球、花样跳绳等。校本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竞赛、游戏等形式,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达标争先、强健体魄”的意识。

在拓宽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 基地学校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向40分钟要成果”、“体育教学质量月”、“体育教法研讨活动周”等活动都是各基地学校体育教师提出来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体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运动技术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 已经成为基地学校体育教师的共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也成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可以说, 高效体育课堂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母体和基础。

2. 实效的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

倡导实效的大课间活动一直是沈阳市阳光体育活动的重点。基地学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将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结合, 做到常规化、系统化。

基地学校保证每天上下午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 学校各项活动不得侵占大课间时间。根据北方气候特点, 活动内容依季节气温变化进行系统安排, 每天上下午活动内容各异。大课间活动形式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全校统一活动。学生自主活动以游戏、跳绳、踢毽子等班级特色活动为主;学校统一活动主要依据体质测试结果, 选择针对性的锻炼内容进行集体练习, 并对学生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加以控制, 如:长跑、自编操、身体素质天天练等。有的基地学校已经普及的自编操达20多套, 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负荷适宜 (见表1) 。

为了确保实效的大课间活动有序地开展, 基地学校制定了大课间活动制度, 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 并将考勤和绩效工资挂钩。制度约束行为, 但更重要的是向师生传递“阳光、健康”的理念, 使全校师生都能走到阳光下, 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实践证明, 实效的大课间活动是促进阳光体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 更是阳光体育运动集中展示的窗口。

3. 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延伸与发展

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丰富多彩的舞台。阳光体育运动与制度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才更具有活力。

基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由纳入课表的班级体育活动、计划性的体育社团活动和不定期的学校组织活动组成。基地学校的体育社团是体育教师依据自身优势建立的, 并坚持常年训练。如健美操、田径、花样跳绳、艺术体操、篮球、足球等, 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通过组合体育社团和举办体育竞赛, 学生的锻炼热情高涨, 体育运动习惯逐渐养成。

基地学校为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将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系统化 (见图1) , 并由专门领导监督。班级活动由班主任组织, 每次活动内容由体育教师协助设计, 同时计入教师工作量;社团训练由带队教师分别制订计划并实施;学校统一活动由体育教师安排, 如跳绳比赛、小篮球投篮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校级竞赛。此外, 基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展板, 对在各项体育活动中表现积极或比赛的优胜者进行宣传。如, 花样跳绳一分钟挑战赛低年组的优胜者, 高年组双摇冠军;健美操社团的优秀队员;课外活动的特色班级等。展板不局限于内容和形式, 目的是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不搞精英体育, 只重运动普及, 这就是基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核心理念。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监督到位、激励有方, 学生锻炼时间增加, 身体素质逐步提升。如表2所示, 基地学校学生每天活动时间可达到两小时。

(三)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的创新基地

※备注:表2所列不包括学生走到操场准备和返回时间, 大课间实际时间为40分钟。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创新。譬如, 大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了活动的效果。课外活动模式的创新, 确保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延伸与发展。体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大课间和课间10分钟的有效利用, 也确保了学生的锻炼时间。

基地学校因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优势而更具创新的活力。阳光体育的长效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 使活动更适合学生需要。

(四)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活动经验的推广基地

以点带面是沈阳市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方略。基地学校的很多经验已通过各种形式向所在区和全市推广传播。如, 举办现场观摩研讨活动, 对基地学校的体育活动优势和不足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一方面增加了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 另一方面也为兄弟学校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其他学校主管体育领导的访谈, 8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基地学校的经验为本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值得借鉴。以基地学校为核心, 相互交流、经验共享, 是带动区域阳光体育共同发展的好办法, 也有利于地区特色的形成。

(五)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长效发展的宣传基地

基地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对阳光体育的宣传。通过展板、条幅、活动口号等形式对阳光体育进行广泛宣传, 创建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逐步形成运动健身的理念与习惯。有的基地学校还推出了类似于“世博护照”的“校园护照”, 学生每参加一次活动就在上面扣上相应的徽章, 每学期进行评比。现在“阳光体育”、“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口号在基地学校师生的知晓率已经达到95%以上。

每一个学生就代表一个家庭, 学校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也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如表3所示, 70.5%的家长认为学校对阳光体育的宣传, 提高了孩子的体育运动兴趣, 孩子更喜欢运动了;70.2%的家长认为孩子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影响着自己的体育运动习惯。

(六) 基地学校是阳光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

基地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是出人才与出成果并举的过程。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者和管理者, 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对阳光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基地学校的建设中, 教师是建设的重点之一。教研员积极引导基地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别的研讨会、专家报告会;基地学校的校长也十分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同时, 基地学校设立体育教师发展专项制度。譬如, 日一堂开放课、周一堂研讨课、月一堂精品课、年一个成果的“四个一”发展制度。基地学校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制度的引导和教师的自律促进了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过硬业务素质全面的体育教师。据不完全统计, 基地学校体育教师中70%已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可见, 基地学校的建设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反思与建议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6

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内涵以及与之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它前面有两个限定词, “民族”是第一个限定词, “传统”是第二个限定词, 它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它是即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传统性的体育活动。如果平常单独说“民族传统体育”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话, 应该理解为:它既包括了国内的, 也包括国外的, 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 应该把它延伸到国外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去, 虽然在国外人的认识中, 他们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这一说法, 但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中, 它是存在的。这有利于将国外的与国内的进行比较性研究, 更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现在在研究中通常把“民族传统体育”默认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 题目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的研究中, 作者所研究的就是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产生一种误解, 影响了后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拓展性认识, 是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应该在“民族传统体育”前面加上“我国”或者“中华”二字来进行限定会更加贴切一些。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应包括国内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和其他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可称为其为“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

在周伟良主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书中, 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 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他还提到:“由于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民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 居四方之中, 故名为“中国”, 亦称为“中华”, 后来又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用来指代中国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集合体[1]。由此可知,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专指国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包括武术、舞龙、舞狮、风筝、高脚马等在我国各民族产生和发展的, 并对现在产生一定影响的体育项目。

1.2 民族传统体育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文献和著作中, 还会看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这几个常见和主要的与“民族传统体育”相近似的概念。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如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 乒乓球是英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现代体育而言的,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现代体育转型。如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 他是英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现在已经被国际化了, 属于现代体育的范畴, 传统体育首先是一个或几个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民间体育相对于宫廷体育或者是官方体育而言的, 是指在民间产生和发展并广泛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它无高度组织化、制度化。民俗体育, 顾名思义是指人们用来庆祝某一节日的体育运动, 如抢花炮就是我国侗族和苗族用来庆祝丰收体育活动, 另外端午节的划龙舟, 春节的舞龙舞狮都是民俗体育的代表。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内涵、学科性质及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研究方法, 以探索各民族体育发展规律、促进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2]。要理解此概念的内涵, 需要重点理解一下几点:第一, 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 而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活动规律和现象, 因此如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就不要把国外的给忽略掉, 否则你的研究是不完善的, 并且会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发展, 这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的人所必需要铭记和弄清楚的问题。第二,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与本民族或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迁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第三, 它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 折射出的各民族发展的轨迹;挖掘、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传统体育 (项目) 与现代体育 (项目) 2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密切联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 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第四, 它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研究、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实践问题和规律是其主要的任务和宗旨, 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其研究方法体系由其方法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3个层次构成。

2.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与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 将体育学作为一级学科, 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丰富自身学科特色与体系, 对拓展体育学的学科领域和完善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渗透与拓展, 又是体育学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体现与延伸[3]。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这3门学科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学所研究的领域, 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就需要运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 武术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能量消耗及供能特征也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可知,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 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民族传统体育学又设立了以武术为主的3个下属学科, 也可称之为三级学科: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属于传统养身的范畴, 太极拳也属于武术中的一种拳术, 也是一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2) 可将“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即:“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 (3)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4)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5) 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下设的3个专业, 也可称其为三级学科, 我们常提到的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可归属于这3个三级学科中的内容。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辨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辨析, 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他们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等等。

关键词:传统体育,概念,相近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2]王亚琼.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7

1、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体育教学的目标

1.1、打破严格的竞技标准,突出人性化发展

社会体育学是让社会大众全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属于大众化教学,社会大众都是社会体育学的教学对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社会体育学对于体育精神功能及社会功能十分关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上面所存在的局限性,体育教学在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整个体育教学围绕学生体育素质所开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及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将社会体育学与体育教育相连接,能够真正意义上改变体育教学所具有的局限性,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真正落实到素质教学上面,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1.2、更加强调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体育学的价值观点不断融合到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水平,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在竞技上面所制定的严苛标准,积极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态态度,关注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身体及情感的变化,在提高学生身体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健康发展。社会体育学在与教育教学真正连接之后,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借鉴社会体育学所具有的优势,为学生构建起全面的体魄及精神结构,提高学生体魄的同时,保证学生精神的健康,对于学生今后成长具有无可踢打的作用。基于社会体育学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并不需要在遵循严格的竞技标准,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身心发展,对于学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基于社会学视角下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

2.1、于政治有利

大部分人都认为,体育与政治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就好像天和地一样,怎么连接一连接不到一起。但是并不是这样的,在现如今社会内,政治与体育之间还是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并且二者之间也有着很深的渊源。科研人员在长时间的研究之后发现,体育实际上就是国家政治的一种服务方式,能够充分表现出一个国家的意志,并且国家对于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作用是充分认可的,并且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十分关注及支持,所以,体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都会将政治因素考虑在内。

2.2、于经济有利

我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状态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体育现在已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一直提出全民运动的口号之后,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关注程度也显著提高,所以对于体育器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进而体育运动所拥有的资金成本也就显著提高。体育运动做所拥有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政府及商界。体育界在商界加入之后,生机及活力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在研究之后认为,体育界想要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必须拥有专业商界人员的介入,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界一直充满活力。主要原因是由于商界在进入到体育界之后,不仅仅能够获得上级,还能够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3、目前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1、一味的以竞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内出现最为显著并且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仅仅按照竞技的标准对于学生进行要求,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较为忽视。竞技仅仅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主要判断标准之一,并不能够代表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经常对于这个问题较为忽视,常常认为以竞技判断体育教学的质量,并且认为竞技考核是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及技能的训练过于忽视,对于考试及测试的结果过于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对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对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造成了严重的限制。所以,想要真正在体育教育内融入社会体育学,首先就需要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及观念进行转变。

3.2、从观念上忽视社会体育学的价值

我国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较为严重的认识,就是对于社会体育学认识程度较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及学生经常将体育能力与竞技与考核的成果化成等号,对于体育素质及体育能力训练较为忽视。从某种层面而言,体育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体育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对于体现出体育的精神功能及社会功能,并不是通过学生体育成绩对于学生体育水平进行判断。在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对于体育精神及体育素质的提升,让体育与学生价值观念相融合,这才是体育教育在进行素质改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

4、如何实现社会体育学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4.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重心由竞技向精神层面的转化

想要真正让社会体育学与体育教育相结合,首先就需要将体育教育的中心进行转化,由原有的竞技为核心转变为精神层面上,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精神,逐渐让学生这体育精神形成一种习惯,在今后的生活内应用,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体育教育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将社会体育学融入到体育教育内,逐渐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体育教育并不是竞技,而是个人竞技精神的提高,这是一种理念,并且还需要将其体现到生活及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上。

4.2、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体育能力发展

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就是对于学生个人体育能力的发展给与充分的尊重。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于学生体育精神及体育能力上面,通过制定针对性的体育锻炼,真正将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并不是仅仅重视训练的过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体育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对于学生个体上所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在使用生硬的体育竞技标准及指标对于学生体育水平进行衡量。个体上的差异决定着学生体育水平,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专业运动员所擅长的体育运动也仅仅为一项或者是两项。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尽量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4.3、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体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社会体育学在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表现出社会体育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价值。体育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训练,更多的是需要与社会相连接,也就是让体育具有实用性,进而对于社会发展建设具有推动性作用,这样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性开展。社会体育学能够让学生明白体育训练的真正含义,对于学生抗压能力及调整生活状态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将社会体育学所具有的实用精神发挥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及宗旨都应该体现出该店,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5、结论

在体育教育内融入社会体育学,不断将社会体育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精神功能融入到体育教学内,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指,真正实现人性化的教育。对于学生在体育能力上面的发展给与充分尊重,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不在仅仅提高体育竞技成绩。

参考文献

[1]邱亚君,梁名洋,许娇.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2,08.

[2]凌占一,董爱霞.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3]刘淑彬.基于全民体育视角分析休闲体育与大众体育教育的改革思路分析[J/OL].体育科技.

[4]覃英.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6,05.

[5]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李琳.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6]梁利民.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8

1 课程方面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满意 (比较合理) 和一般, 二者分别占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的85%和83%, 而认为不满意和不合理的研究生比例较低, 表明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但认为非常满意 (合理) 的研究生也不是很多。可以说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所调查的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学院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大体趋势基本相同, 即比例主要集中在满意 (比较合理) 和一般两个档次之间, 各学院之间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 所设置的前沿性、系统性、应用性3个指标都是集中在一般的档次上。课程与教学对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影响程度相对分散, 所设置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及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4个指标主要集中在较大和一般两个档次上, 但在很大和较少的档次上也有较大的比例, 表明课程与教学对研究生4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影响还是较大的。所以提高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程与教学, 不仅是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 更要抓好任课教师的能力提升工作。

2 导师方面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能力比较认可和满意, 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的选择都集中在非常深入和比较深入两个档次上, 反映出硕士生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次数并不频繁, 有36%的学生每周仅与导师交流1次, 有26%的同学甚至达不到每周1次的交流, 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所调查对象的年级不同造成的。在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心目当中, 自己导师的科研经费并不充裕,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主要集中在一般档次上。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得到导师资助的并不多, 有62%的学生几乎没有得到教师的资助。

3 学术氛围与条件

有84%的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学术环境在一般和较好的档次上, 调查的各所学校的研究生回答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所在培养单位的对外学术交流机会的满意度方面,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回答较为分散, 一般、较少和很少的比例大体相同, 但没有研究生认为很多。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各自培养单位的图书资源满意度相对较高, 可能是源于当前发达网络和各高校的免费知网的使用, 基本能够满足研究生的科研用途。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各自培养单位的实验条件满意度同样相对较高, 一般和较完善档次上达到了75%的比例。

4 在读期间对个人的影响方面

在读期间是研究生潜心学问、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水平的重要阶段, 对每个个体的影响都是巨大和深远的, 但影响的结果却不同。调查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设置了外语水平、观念更新、开拓视野、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合作与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9个指标 (见表1) 。

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对个人影响的9项指标中, 满意程度主要集中在较大和一般两个档次上, 除了外语水平对研究生的影响一般占多数以外, 其余各项指标的满意度主要在较大的档次上。外语水平方面可能是研究生入学时的外语要求也不高, 导致研究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了满足大多数研究生的需要, 讲授的外语难度不大, 对于那些较高分数入学的研究生而言, 感觉提高不大。另外, 也可能是外语的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如实用性不强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各项指标综合而言, 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对自身有较大的影响。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是导向和指南针, 影响着研究生的规格和质量, 但很多时候培养单位设定的培养目标与研究生的体会并不吻合。另外, 培养单位设置的培养目标有时候与研究生的目标也并不一致。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并不超前和同步, 甚至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而研究生对社会的需求比培养单位更为敏感, 他们往往能及时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调整自身的目标方向。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 如何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同步或是超前设置方案, 使研究生的发展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在读期间对他们个人影响的前3位因素分别是:第一位是科研能力占64.29%, 第二位是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占50.00%, 第三位是开拓视野占46.43%。这是否反映了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 并且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1) 课程方面: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 (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较合理和合理的比例超过了半数;认为课程内容一般及较差超过了半数。

(2) 导师方面: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指导和帮助满意程度超过半数, 但多数认为导师的经费不足, 没有或较少给他们提供研究经费。

(3) 学术氛围与条件: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所在培养单位的学术环境一般及较差超过半数, 学术交流机会不是很多, 对所在院校的实验室条件较为满意, 对图书资源满意超过半数以上。

(4) 个人影响方面:调查了外语水平、观念更新、开拓视野、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9项指标, 多数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各指标对他们影响较大, 9项指标影响程度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科研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开拓视野。

摘要:采用问卷法, 主要从课程、导师、学术氛围和条件, 以及个人影响4个方面, 对黑龙江省4所体育学硕士培养单位的128名在读研究生进行个人满意度调查, 旨在全面了解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基础上, 发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找到提高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旭, 王历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28) :152-153.

[2]李红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0.

研究生就业体育学 篇9

1问题及成因分析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不仅仅在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育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也是主要的原因。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他们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看法、建议和对策都是自身在接受培养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是优化培养模式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考的[1]。

1 . 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定位模糊

在访谈中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反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上硕士研究生,和上了硕士研究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其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很好的自身定位。在我国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总是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在应试教育形成的目标机制下,对于很多学生以及家长来说,上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上初中,上初中就是为了上高中,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这种机制,再加上体育行业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偏见等原因使很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变得散漫,迷惘。在体育硕士研究生中,非为学问单为学位而求学者不少,有许多学生把考研当作个人命运的赌注,当作“敲门砖”[2]。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所以对研究生本身的认识就很模糊, 对于研究生自身的定位更不知所以然。

1.1.2基础薄弱,知识面窄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宽厚的专业背景,没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作支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很难进行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备考过程的应试化,使不少考研的同学把考研辅导班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或者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最终使部分考上的研究生,明显存在“基础薄,知识面窄,能力差”的弱点;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自身素质较低,主观能动性较差,基础薄弱,文、理、工渗透不够,知识面过窄[3],再加上平时的懒惰和散漫,对文化知识重视度不高,致使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只能停留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

1.1.3缺乏对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和认知能力

科研项目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但很多研究生对生活以及身边的周围事物都处于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麻木状态。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更是匮乏。对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缺乏不仅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而且对今后踏入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是很大的阻碍。

1.1.4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但很多体育硕士研究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对于“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以及怎样用”缺乏自身的认识和独立思考。

1.1.5缺乏团队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是集体项目,需要团队协作。经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没有本科生强烈。此外课题研究需要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智慧,单打独斗、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加速器[4]。目前许多研究生缺乏团队精神。

1 . 2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和行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生培养的如何,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师的工作质量[5]。

1.2.1导师任务繁重,感到带研究生有些力不从心

学生质量培养的好坏,与导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但很多导师既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又要搞科研还要带研究生,再加上应届考取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能力较差,平时又懒惰、散漫,对身体素质不重视,体育运动训练较少。最终使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感到带的学生总体素质太差,再加上自己业务繁忙,带学生总有些力不从心。

1.2.2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是单向灌输的传授知识

研究生的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要以少而精,要以研究带动教学,要把单一的传授变成双向的讨论和加强对研究生自身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要尽快的把全日制应届考取体育学硕士的研究生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过度到主动学习的研究生阶段上 来。

1.2.3导师从事的学科领域,研究生很少能跳出

科学研究需要创造性的成果,而创造性的关键在于选题,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很少能跳出导师从事的学科领域。研究生缺少打破知觉定势,思维定势,突破传统观念的强烈愿望。导师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和领域对带的研究生也强烈建议不要涉足。在这种设限的情况下不利于发挥研究生自身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 . 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问题

体育研究生的管理包括多方面的管理。由于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非常重要[5]。学习和日常生活是全日制应届考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活动内容,也是研究生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侧重教学管理及研究生学习生活管理两个方面思考。

1.3.1课程内容滞后、重复,缺乏层级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是本科教育的延续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为社会培养专门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储备期。[7]所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对于完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原有的知识理论水平显得至关重要。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技术课仅局限于几个运动项目、运动竞赛;体育教学以教师灌输为主导,对技术动作不断的重复与强化许多课程与本科时学过的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内容滞后、重复、缺乏层次性。这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的研究生很容易与社会脱节。

1.3.2课程性质倾向理论,缺少体育实践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重点应该是应用性人才。应该着重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大重视社会实践。

1.3.3科研成长得不到及时的扶助

目前一些学位论文在开题报告中存在形式主义,论文的撰写中理论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研究经验等问题[6]究其原因是科研方法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不足。全日制应届考取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刚从本科阶段毕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85% 的学生对于科研方法认识比较肤浅,理解运用掌握并不充分,而且对于刚踏入研究生行列的应届考取的学生自身定位模糊,知识体系不完善、思想不稳定、不成熟在科研的专业领域边缘徘徊,在成长上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扶助。因此必须及时积极的引导关注研究生的科研成长。

1.3.4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

全日制应届考取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没有直接的工作经验和接受社会实践的洗礼,可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考虑到自身的发展, 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却十分强烈,但学校却由于考虑到安全、责任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满足其愿望,而应届考取的硕士研究生也由于学业等原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1.3.5不能妥善处理婚恋、家庭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按正常的入学年龄,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在25~28岁左右,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需要考虑恋爱婚姻等自身生活的现实问题。谈恋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时常与学习时间相冲突,由于应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思想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自律也不是特别强,时间观念比较薄弱,不能妥善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的引导和妥善协调的处理,特别时候可以开设情感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处。

2对策

2 . 1关于解决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2.1.1积极调整学习态度,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条件

硕士研究生心态浮躁,价值观取向功利化是造成硕士研究生自身定位模糊的根本原因[8]。首先作为教学的主体,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的调整学习态度。其次作为教学主导,教师和管理者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要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 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规划好自己的发展目标。

2.1.2注重体育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到。

2.1.3开设各科兴趣小组,科研小组

由研究生办公室提议组织,学院给予支持,有固定的地方场所,有一定的基金支持,有专门的各科兴趣小组老师辅导,每个兴趣小组有专门的负责组织人。兴趣小组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共同的学习和交流以及组织科研调查和科学创造活动,每个兴趣小组可以内部成员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和其他的兴趣小组进行汇合切磋。兴趣小组的创立运行可以扩大小组成员的知识面和知识厚度, 可以解决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能力,兴趣小组本身是以团队组织形式进行的,兴趣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团队凝聚力不言而语。如果兴趣小组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引入一定的商业运作。对于体育学科可以开设一些体育运动培训班之类的活动,能有效的解决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的问题。

2 . 2对于导师方面的建议

2.2.1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减少导师们的工作任务量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建立对研究生未来负责的意识,对于面对应届考取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专业课上要求确保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确实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外要减少导师们的工作任务量,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使导师有时间有精力来进行前沿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长。

2.2.2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模式

避免传授知识型教学,尽量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应届考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对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洞察力、科研管理能力、个人效率提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向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过渡的能力及个人生涯设计与经营的能力。

2.2.3优化导师组成结构

要使研究生有突破性的成长,导师除了不断学习扩大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外,导师组成结构的优化也是重要途径。即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相关学科的建设团队,不断改善和优化导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学缘结构[9]。

2 . 3对于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建议

2.3.1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大任选课程比重,构建研究生个性化课程体系,重视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前沿性课程。“避免统一化,突出差异性”,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准则[10]。

2.3.2面对新形势,研究生管理工作应转变观念

面对新形势,研究生管理工作应转变观念,由重管理教育转到重服务教育,围绕塑造研究生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工作:一是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维护研究生权利,这是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促进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如学术创新能力等,这是研究生工作的关键。

2.3.3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改变硕士研究生的价值观

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长,对于社会上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分工了解还很不够,所以学校就应该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重视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硕士研究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

2.3.4高校要改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适时的调整专业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

3结语

关注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有利于塑造研究生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的培养。积极调整学习态度、注重体育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各科兴趣小组,科研小组是解决全日制应届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减少导师们的工作任务量、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优化导师组成结构是有效解决研究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导师出现问题的关键;而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面对新形势,研究生管理工作观念的转变、加强就业指导,改变硕士研究生的价值观,这些工作就要靠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来实施了。

摘要:本文从研究生自己的角度看待自身发展问题的视角入手,从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导师方面的问题,以及对研究生的管理三个方面,对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促进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类型和特点下一篇:小剂量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