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研究生

2024-05-29

体育类研究生(共12篇)

体育类研究生 篇1

1、前 言

近几年来, 研究生培养问题成为社会上的热门问题。研究生普遍存在政治素养不高、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弱、心理健康指数偏低等问题,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出现了失衡现象, 导致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多重关系的建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成了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所以, 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 必须针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不断的改革。

2、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 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类型上,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类型, 本文从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上, 众多学者将其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但从不同的角度, 学者的分类情况各不相同。

陈世海 (2003) 等人所做的另一项研究中, 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 他们在师生关系类型上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纯学术研究型的关系, 即双方互动仅限于学术方面, 较少涉及学生思想或其他生活领域;老板与雇员型的关系, 即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充当了为导师打工的角色;“平等朋友型”关系;“父母子女型”的关系。根据其调查结果大多数研究生将自己与导师关系归于“纯学术研究型”或者“老板与雇员的关系”。

而高鹏、李媛等人对北京20个研究院所展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他们直接将师生关系类型划分为四种———普通师生、良师益友、家长子女、老板员工。李瑛提出了各种新型师生关系整合的趋势: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李凤兰等人在描述师生关系现状时, 直接用四种形态来概括:“导学”关系、纯学术交往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张欣兰等人认为,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需要构建新型的导生交往关系, 在工具性交往、组织性交往、师徒性交往和传承性交往的基础上实现目的性交往、心灵性交往、研究性交往和团队性交往。

2.2、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在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类型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众多学者从导师、研究生等维度, 分析了影响两者关系的众多因素。林伟连等提出, 经济关系是影响导生关系的主要方面, 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生多师少, 生均科研经费不足。学生生活条件紧张, 学术自然要受影响。其次是导师制度。目前我国导师遴选制度不够严格, 导师为终身制, 缺少监督, 导师自行决定如何指导自己的学生。这种方式尽管比较灵活, 但一个学生只跟一个导师, 指导难免不全面。倘若出现导师有事不在位就容易“放羊”。而且导师缺乏考核制度, 很难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导师和研究生本身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观因素。高鹏, 李媛, 张伟倩在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实证调查中, 通过统计方法对该师生关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 导师的风格、研究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个人的主动性, 以及环境因素———即所在学科、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繁忙程度以及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总数, 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这和前面提到的一些理论思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形成的途径

3.1、导 师方面

针对导师与研究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导师过忙无暇顾及学生或所带学生过多等问题, 学者提出可以从几个方面重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和谐关系。首先, 导师要做到在学业上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学者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师生对话是和谐关系形成的特征, 其次,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要基于教学相长的师生对话与互动和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与互动, 如开设专题讨论和适当用网络等交流资源。

3.2、研究生方面

导师与研究生需要双方主动联系、共同调节, 在导师关心和更多地指导学生的同时, 作为研究生, 也需要有态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该善于规划和管理时间, 摆正心态, 更加主动地与导师交流, 及时汇报学习情况, 克服害怕的心理, 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3.3、相关管理部门方面

高校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对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形成也有重要地位, 尤其在制度制定方面, 要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的形成。

4、小 结

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 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和导师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 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和分析, 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中出现了那些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克毅, 叶城, 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

[2]陈世海, 宋辉, 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 2003, (6) .

[3]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4.

[4]张静, 刘占德, 杨春雷.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3) .

[5]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

体育类研究生 篇2

摘要:体操教学是高校体育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通过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体操运动基础知识、技巧等内容,培养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则是促使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体力,以应对今后的工作体力要求,提升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操教学;现状

1.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的现状

体操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技术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的目的,且可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于无形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除此之外,还对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操教学对体力和器材及场地的要求较大,以至于现在的大部分学校已不见体操教学的身影,从而导致学生只学习球类运动或田径类运动知识,而不能全面发展身体机能。而体操教学如何融入体育教学中也是现存的一大问题。为此,对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就变成一件急需解决的事情,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师、学生体操学习、体操器材及场地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情况。体育教师情况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方面,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由于男女生所学习的体操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以至于男女教师不能混合教学。从而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年龄比例不协调。因为体操教学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并对学习者的体能和身体状况有很大的要求,因此,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和年老的.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体操教学质量。

还有一方面是教师数量过少,不能达到基本教学水平要求,从而导致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下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体素质下降,学生体操学习情况就会不理想。

(2)学生体操学习情况。学生体操学习情况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方面,学生在入学前的身体素质及体能位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影响着学生学习体操。

另一方面,大部分女学生无法忍受及坚持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这也影响着学生对于体操的学习。

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于体操器材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体操动作。

(3)体操器材及场地情况。体操器材及场地情况分别从以下方面来讨论:

一方面,学校受到资金的约束,导致体操器材的不规范、不完整及分配不合理,而这些会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器材的利用率不高。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改善这种现状,让体操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独领风骚。为此,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2.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的对策

(1)对体育教师的建议。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导者,而对于体操教学这一困难系数极高的运动,体育老师就变得缺一不可了。为此,对体育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男女教师比例要合理分配;

第二,教师年龄结构也要合理;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更要符合教学要求;

第四,教师对于体操器材的讲解要仔细,并促使学生克服对体操器材的恐惧感。

(2)对学生的建议。要求学生在体操学习中必须坚持不懈,能忍受痛苦,反复不断地练习。为此,对学生学习体操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生要加强对身体素质的锻炼,使自己能接受高强度的体操练习。

第二,学生应该把坚持到底当作座右铭,并一直坚持到底,尤其是女学生,更需要毅力去学习体操。

第三,学生更需要克服对体操器材的恐惧心理,不能因为害怕受伤就放弃体操学习;学生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做到最好。

(3)对体操器材及场地的建议。体操器材和场地是进行体操学习的基础,因此,巩固基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对此,对体操器材及场地提出以下建议:学校必须保证体操器材的健全及完好无缺,还要确定器材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化,更要适时检查体操器材的好坏。

3.总结

高校体育类专业体操教学是高校体育类专业学校的专业课之一,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协调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体操教学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枯燥无味。为此,将体操教学更好地融入高校体育类专业中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作者:张艳玲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慧英.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操专修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分析[J].金田,,(8):246.

体育类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 体育专业学生 创业教育 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愿,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创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是充满朝气、有活力、求知欲强的青年,我们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分层次、分类别设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发展权。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创业基础类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教学课程,更要有创业实践训练类课程。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和训练,二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从而强化对学生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3.体现体育专业特点

把创业教育纳入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作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特别是要考虑体育专业学生运动能力强、社交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表现欲强,冒险精神强、人文素质弱、自我约束弱、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弱等特点。

三、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必须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将有关创业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类和专业类中课程中,将创业训练纳入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1.创业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体育专业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实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营销学、企业法律法规等创业基础类课程。实务知识类课程包括创业设计、创业策划、创业计划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还可以开设创业与人文素养、创业道德与规范、企业家精神及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融合的课程,如体育保健与营销、体育创业概论、体育产业学等,这样有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业路径,也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分类分层实施。

2.创业训练课程

创业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有计划的创业实践。创业训练可以很好地增强体育专业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提升创业能力,是创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向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创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创业训练课程主要有创业计划竞赛、营销训练、创业实践模拟及在学校创业园创业尝试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创业体验。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可开展体育类创业大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社会调查、体育相关产业企业成长调研等活动。同时可邀请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家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为学生进行创业大赛指导,通过与企业家的零距离接触,感受创业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分析能力。也可利用假期,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到体育相关类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企业经营、企业文化,明白实际创业的流程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讨论式、启发式、改进的PBL及TBL等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立交式、合作式、互惠式、实验式、体验式教学法。要做到使学生从做中学、从错误中学、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通过案例形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现机会的能力。

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职场化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即在终结性评价基础上,重点对过程性评价进行改革,如采用开放型考核形式,包括课程学情、自我超越、团队合作、职场实践、竞赛能力、创业设计等环节考查。

五、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一般学校的创业教育师资由学校专职教师、社会兼职教师、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成功创办企业的校友、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等构成。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通过专业进修、企业挂职、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聘请校外专家与校内教师合作讲授创业教育课程。

六、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学生形成创业意愿和开展创业实践的必要条件,涉及制度支持、场地及资金支持等方面。一要加大创业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建成符合体育专业学生创业训练的各类实验室。二要建立创业孵化或实践基地,帮助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活动的真实环境,使体育专业学生得到实战化训练,更好地促进体育专业学生自主创业。三要设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类服务和培训。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加强对创业的理念、目的、典型的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并通过创业文化景观的设置等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进.关于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教育学研究,2006(12).

[2]孙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

[3]周秋江.“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5]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6]丁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体育类研究生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是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术网站如中国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等检索相关资料,对5所(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课程设置)进行收集和查阅。

1.2.2调查法

1.2.2.1调查对象

全国5所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点的体院的课程设置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是一所以体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因而将其划入到体育学院类当中。

1.2.2.2问卷调查法

(1)共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向5所体育学院在读的体育舞蹈方向在校硕士研究生及导师发放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开放式回答为辅。主要调查的内容是体育舞蹈方向研究生课程设 置课程结 构 、课程类型 、课程比例,以及导师 、硕士生对 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等。

(2)共发放导师问卷8份,有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和回收率为100%;此次共发放87份硕士研究生问卷,有85份收回,97.7%的收回率,81份有效问卷,93.1%的有效率。

1.2.2.3访谈法

就课程设置中的相关问题访谈了部分体育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硕士生。

1.2.3数理统计法

统计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通过SPSS 13.0以及Excel统计软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程设置的类型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3种类型:按学位分类,有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种;按综合分类,有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种;按修学要求分,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从5所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的课程结构是按修学要求进行分类的,而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则是按学位进行分类。

2.2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2.3课程学时和学分分配情况的比较分析

由表2所知,5所学校对总的课程学分要求大致相同,具体情况如下:公共必修课的修学分数从4~12学分不等,如北京体育大学要求4学分,而武汉体院则需修12个学分,有8个学分的差距。各体院在专业课上则存在很小的差距,基本在16学分左右。从各个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来看,选修学分最少的是西安体育学院为6学分,其余4所体院均要求选修10个学分以上。

5所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为5∶13.6,为1∶2.7左右。其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所占35%,为最多;广州体育学院为32.4%,仅次于北京体育大学。5所体院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西安体院,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高达4.5∶1,远超出其他体院。

2.4体育舞蹈方向导师和研究生评价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如下。

(1)39.5%的硕士生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当,11.1%的硕士生认为课程安排时间和顺序不合理,51.9%的硕士生认为交叉学科选修课太少,33.3%的硕士生认为课程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低,64.2%的硕士生认为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太小。

(2)导师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应为1∶1的人数占到了50%; 认为应1∶2的导师人数占到了25%,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倾向于1∶1或1∶2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人数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各高校目前是1∶2.7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的比例要高。

(3)在课程面设置方面,25%的导师和35.8%的硕士生认为课程的知识面较窄。

(4)在课程前沿性设置方面,37.5%导师和28.4%硕士生的回答为一般,12.5%的导师和27.2%的硕士生认为较弱,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相对比导师高,这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学识和知识面的差异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全国无统一、细化要求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均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2)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公共必修课开设5所体院差距很小,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依然存在较为单一的课程内容设置,各学校均存在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的现象。

(3)学时和学分方面,除西安体院和武汉体院的选修课比公共必修课的学时少外,其他都是专业课所用学时最多,选修课次之, 公共课最少;各体院基本都是34~40学分的总学分,选择的都是最低学分以满足硕士毕业生的需求。

(4)各培养单位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统一,差异较大。

(5)导师和研究生评价方面,39.5%的硕士生认为应该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有25%的导师和35.8%的研究生觉得存在较窄或很窄的课程知识面,导师对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知识面满意率较低。

(6)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实践课相对较少,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比较明显。

3.2建议

(1)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丰富课程内容。

(2)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度重视方法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研究 篇5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大力实施,教师开始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和积极性的提高。如今,将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为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热情。

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研究

第一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法,都强调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意识为主题进行。

体育游戏就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是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手段,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发凸显,体育游戏的实际运用率也得以提升。

为了更好的完善体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利用好体育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体育游戏在指导和完善体育教学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

体育游戏是集技能、体能、智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是兼具思维、智慧、创造力等多座成分的,是有着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的益智活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广阔的运用领域。

掌握体育游戏的特征及作用,遵循体育教学的法则规律,研究分析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关联;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和那内容融入于体育教学中,是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新篇章。

在学校体育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摸索和改革后,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遵循中学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关注并督处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始终以学生健康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的、有意识的终身体育行为。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保持兴趣,对于广大体育老师来说,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来提供充足的教学空间,灵活的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研究立足于现有中小学体育体质健康评价的基础上,注重体育游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众多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发现,体育游戏在如今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如何更好的运用好体育游戏不仅是上好体育课的不可或缺因素,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体育游戏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体育游戏的本质特性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广泛,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可以用来当做体育游戏开展。

由于其广泛的选择性,体育游戏的开展和实施就不用受限于场地和器材,便于其更方便的开展和普及。

体育游戏与体育运动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景和竞争因素,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有其自身所固有的特点。

2.1、思想性

体育游戏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的同时,也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

每一个体育游戏的选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和协作精神。

每个精心选择的体育游戏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和体能、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还能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达到教育和娱乐的双重效果。

2.2、趣味性

体育游戏常常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趣味性是其显著地特性。

体育游戏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在游戏中学生们不会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能够达到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轻松、欢快、平等的参与活动中。

很好的陶冶情操,培养乐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3、竞争性

与竞技体育的竞争性相比,游戏的竞争者们不需要承受较强的心理压力,而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里拼智力,拼体能、展技巧、比协作、适应变。

在给弱者提供获胜机会的同时,也在给强者提供新的挑战,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保证了每个参与者的心理平衡。

2.4、群众性

由于体育游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且不受限于场地和器材。

参与人数,场地、道具、游戏形式可选择和回旋余地大,可以随时开展,因此它能被广大学生接受。

2.5、集体协作性

体育游戏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开展的,这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培养。

在游戏中,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的智慧同集体的大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集体的努力和力量来完成游戏达到游戏需要的结果,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2.6、科学性

虽然体育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其有着自身严格的比赛规则和要求,它能保证每个参与者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的比赛;另外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该类人群的游戏,保证娱乐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体育游戏的作用

3.1、集中注意力,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需要多次重复,由于枯燥单一的重复,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学习内容要求的强度和密度达不到既定要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枯燥乏味却需要反复练习的动作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安排中并加以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兴奋性,让学生从心底对教学安排感兴趣,使学生愉快且轻松的完成既定强度的动作练习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3.2、劳逸结合,科学时效

通过开展体育游戏,在课堂学习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还能起到对学生的诱导,热身和放松的作用。

在不同的阶段利用不同方法来取得不同的效果。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安全性、诱导性和针对性规律。

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所教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

3.3、互动互助,扬长避短

在体育游戏过程中,老师与学生融入其中,不仅加深同学间的了解与沟通,还能够让老师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得知学生的想法与基本情况。

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特长与短处,方便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做好扬长避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尽情激发自己的才能。

3.4、开拓教学新篇章

体育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遵循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科学的应用体育游戏,有利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意志的目的。

老师在选择和应用体育游戏时要合理恰当,不能千篇 一律,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要善于利用可用条件和器材,结合学生心理安排适合的游戏,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运动和学习中间,并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树立良好的锻炼思想,开拓体育教学的新篇章。

4、分析

基于相关文献的查阅,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体育游戏的特殊性和其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综合相关专业文献、专家和体育教师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更好的将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提出合理与科学的建议。

4.1、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象

体育游戏不仅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于意义,在大中专院校里同样适用,而且效果颇佳。

大中专院校体育课程安排一般是两节连上,长时间的运动强度往往会使学生出现厌烦现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面对不喜欢的项目缺乏兴趣甚至远离。

还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充分,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压根不来上体育课,这样的体育课本身就不是一堂合格的体育课,更别提达到课程教学安排和要求了。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思想提出来之后,很自然地想到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自然地学校体育就成了终身体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的基础和实验基地,即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导着学校体育在课程标准、内容、教法、管理等多方面的进行。

学校体育指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相对终身体育来说是个短期的过程,但这个时期的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之下能够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的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阶段,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这些缺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锻炼意识和行为。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锻炼身体习惯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基础。学生要有这种意识,首先要有兴趣和动机,形成满足感,这种意识才会逐渐地形成。一个好的老师要在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起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进而使之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的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这个过程是需要学校和老师不停对学生进行纠正和鼓励的过程。

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从学校直接过渡到社会上的一群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使学生“社会化”,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以前过于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现在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也应该意识到学校体育是学生社会化的基础,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达标的同时,注意快乐体育和兴趣的培养

二、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目标

1.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达标测试通过。因此,平时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单纯的动作练习,是由方法、意义等很多方面形成的,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指导。

2.影响学校体育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包括器材、教师队伍、课下活动的组织等很多方面,这些都能在点滴中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3.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学校体育要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自身的观念和思想也被影响着,也必须转变。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灌输给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相互影响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确立的基础,同时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管理的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是以双方共同实施为基础的,尤其是学校体育,如果学校体育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改革,这种影响就没有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关键就是学校必须进行观念和思想上的改变,从而上行下效,会影响到教师,影响到学生和学生家长,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晓阳《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教育艺术》2005.08)

2.李红敏《终身体育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体育文化研究之体育标志 篇7

1 体育标志的概述

1.1 体育标志的意义

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了语言, 为了记录的需要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标志和文字同出一源, 是由原始的符契、图腾而来的。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 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的视觉语言。体育标志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化, 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流动更加频繁, 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 交流的障碍可想而知, 唯一能缩短其距离的就是体育标志。有关体育标志的称谓很多, 如会徽、会标、商标、LOGO等。

1.2 体育标志的分类

1.2.1 体育运动会标志

体育运动会是当代社会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按运动会赛事大小主要有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各种体育单项国际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赛事, 当然也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类团体举办的诸如此类的体育运动会。在各类体育运动会举办伊始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其个性鲜明彰显特色的运动会标志。

(1) 奥运会标志。奥林匹克运动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不论从发展规模, 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 都已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 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 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举办29期, 显然奥运会标志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它的意义超过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系列运动会元素, 具有超越国际的力量, 向整个世界展示承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奥运标志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从视觉角度奥运会标志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复杂的招贴式标志发展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标志, 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标志的上面。第10届奥运会以后奥运五环以成为标志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图1所示) 。

(2) 冬奥会标志。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即单独在冬季的雪上和冰上举行的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次。中国冬奥军团在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共获5金2银4铜, 高含金量的11枚奖牌让中国队首次跻身奖牌榜前八, 位列第七位 (图2所示) 。

(3) 亚运会标志。亚洲运动会 (Asian Games) 简称亚运会, 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届,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 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Olympic Council of Asia) 主办。自1951年第一届始, 迄今共举办了15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亚洲运动会为正式的亚洲地区运动会 (图3所示) 。

(4) 全运会标志。全运会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共举办11届全运会, 其标志发展由传统朴实趋向简约时尚 (图4、5所示) 。第一届全运会标志十分朴实、直接、传统, 由金色的跑道、麦穗和夸张的红十组成, 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 上升的“箭头”, 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1.2.2 体育服装标志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运动服装穿着的美感、舒适性和特殊性等因素, 使其已成为普通大众、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体育运动员的偏好。

(1) 国内外体育服装品牌标志 (图6、7所示) 。

(2) 户外运动服装标志 (图8所示) 。

(3) 专业运动服装标志 (图9所示) 。

1.2.3 体育运动器材标志

体育运动器材是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的必需品, 它和专业运动服装完美结合, 既构建了运动赛事的缤纷和辉煌, 也为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兴致和色彩 (图10、11所示) 。

1.2.4 体育运动队标志

体育运动队的标志源于图腾崇拜, 通过激发队员的荣辱感、使命感, 凝聚队员力量, 发挥团队合作优势 (图12所示) 。

2 体育标志的功能

体育标志的功能主要是信息传达。理想的传达效果是信息传递者使其图形化的传达内容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和解释的意义相一致。不同的体育标志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2.1 社会交流作用

在社会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体育标志的国际和地域交流作用日益显著, 它淡化了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交流的障碍, 向人们展示既有共性又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 更利于信息传达和理解, 缩短了认知时间, 降低了宣传成本。如奥运会标志向全世界人们传达奥运信息, 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志却吸引着数10亿的人。

2.2 文化价值作用

国际体育组织和各种体育社团方面的标志是社会活动的符号, 记载着人们社会体育活动的变化, 它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也正是整个体育社会和地域体育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迥异在塑造体育特色共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体育标志的差异。如今体育标志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别于他人和同行, 进而取得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任, 在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

2.3 广告宣传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标志好似一个无声的宣传员, 它运用自己独特的名称、优美的图形、鲜明的色彩等因素, 吸引着广大人们, 刺激着他们的欲望, 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服装、运动器材标志, 其产品质量一旦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好评, 就成了名牌产品, 以后消费者就会按照他们记住的标志有选择的认牌购买。这样, 标志就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和亲近感, 发挥了独特的广告作用。

3 体育标志的特征

体育标志因其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了体育标志自身的特征。

3.1 识别性

识别性是标志的基本特征。标志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 是某一事物、人或组织的代号。体育标志更是各类体育运动会、体育民间组织、体育产品、运动团队的代号, 它们运用自身独特的标志向社会公众传递其自身的特征和精神, 以便社会公众辨认、识别和认同, 从而满足各自的需求。

3.2 象征性

象征性是体育标志的本质特征。一般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等方法, 通过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念, 利用象征和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或联系, 使后者得到强烈的体现, 达到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目的。人们通过体育标志挖掘潜在的象征意义, 标志为体育事物和公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3 审美性

由于人的知觉有一定的负荷限度, 所以它对环境的刺激具有选择性, 既具有排斥和接受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受到人的兴趣和认知时间的限制。体育标志通过文字、图形巧妙组合创造一形多义的形态, 把一个个复杂事物用简洁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一般体育标志具有易识别的简洁美、图案的造型美、意和型的综合美。

4 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社会体育活动更加繁荣, 体育标志已成为人类体育交流活动中的公用语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进步更加增强和完善了体育标志的美感和功能。首先体育标志设计从最初的平面、印刷设计向综合化策划发展, 简洁明快的图像让更多人接受、认知;其次电视、网络、纸质媒介等综合传媒的普及, 为体育标志的传递提供了便利, 人们通过不同传媒途径获得体育标志信息。因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标志在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基础上, 更能传递给人们其自身的信息、内涵。体育标志让更多的人认知体育, 并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愉悦身心, 锻炼身体。因此体育标志为人类的健康、社会和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于善旭, 马法超.体育标志与体育标志权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研究 篇8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体育运动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和传播体育美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取胜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以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的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姿态;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之中,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体育美中的真

体育类研究生 篇9

关键词:瑜伽,体育类核心期刊,科研现状

瑜伽是我国目前时尚的健身方法,它注重精神寓于身体,实现心理、生理、精神统一的过程。体育类核心期刊能够体现我国体育类研究水平,并能真实地反映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发展动态。本文将通过收集1986年至2013年国内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67篇有关研究瑜伽的论文,从发表数量、内容、研究方法及发表时间等方面进行剖析,旨在了解我国瑜伽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以期望进一步提高我国瑜伽运动科研水平,推动瑜伽运动的快速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发表在16种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瑜伽论文为研究对象,共计67篇科研论文。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收集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查阅了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所刊登的瑜伽论文,为研究分析提供文献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67篇瑜伽科研论文以期刊名、发表时间、 研究内容分布、基金课题项目、研究者职称、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数据统计。

1.2.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推断、论证等逻辑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瑜伽科研论文的年发表量

由图1可知,我国瑜伽科研总体发表量少,并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趋势,28年来,国内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发表瑜伽论文67篇,各年份的数量不均,最多的是2008年, 有13篇。从发表的数量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2001年,从发表数量上可以看出这一项目处于萌芽阶段,自1985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蕙兰的瑜伽电视系列节目,瑜伽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渐渐在中国流行、推广。第二个阶段是2002-2008年,我国瑜伽科研成果的发表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直至2008年达到顶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三年及2008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发表瑜伽科研论文31篇,占总数的49.21%,是我国瑜伽项目科研成果最多的一段时期。但自2009-2013年,瑜伽科研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2.2瑜伽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

依据表2可以看出,1986-2013年期间,我国瑜伽科研论文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在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除了 《西安体育学报》,其他15种期刊中都有论文发表,但各个期刊发表量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分别占20.63%、17.48%和11.11%。基本构成了我国瑜伽科研成果的主要阵地,对我国的瑜伽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报》上发表的瑜伽科研论文相对较少。从表2还可以得出, 瑜伽科研成果数量还太少,27年来不足100篇,说明瑜伽这个项目在我国发展还是处于萌芽状态。

2.3瑜伽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布

通过对研究内容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该项目研究的现状,认识现存的优势和问题,有利于明确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瑜伽运动项目的研究在内容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围绕理论、教学、 运动医学、心理生理、其它五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理论研究占46.4%,教学理论占17.9%,心理生理占13.40%。研究领域不是很广,有很多领域尚未涉及,应该引起重视。

2.3.1理论研究方面:瑜伽理论研究相对较广,涉及瑜伽的产生、发展、特点、功能及其与其它文化的交叉研究等一些综述性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瑜伽的发展史及它的健身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期刊对瑜伽研究所发表的文献, 存在对相同问题不同层面的描述,缺乏创新性的思路和着眼点。

2.3.2教学理论方面:通过分析发现瑜伽教学理论的研究存在阶段性,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且没有对目前瑜伽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关瑜伽教学内容、优化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2.3.3运动医学方面:在这27年间,瑜伽与运动医学方面的结合的论文有8篇,占总数的11.90%。主要研究了瑜伽对女性和大学生血管、血脂、肥胖、颈椎及腰痛的影响等方面。

2.3.4心理、生理方面:瑜伽科研论文中主要是对健身人群练习瑜伽前后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检验练习瑜伽的锻炼效果及进行医务监督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对瑜伽练习者的科学化锻炼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2.4瑜伽科研基金项目数量情况分析

在1986—2013年间以瑜伽运动为主题的基金研究项目发文总数量较少,在所统计的67篇瑜伽科研论文中,科研课题项目论文有13篇,占瑜伽科研论文总量的19.4%。其中国家体育总局管理课题有3篇,省级管理课题有10篇, 而且,省级管理课题项目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2.5瑜伽科研论文的作者情况分析

对瑜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瑜伽科研论文主要来自体育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占69.8%;其次是师范类院校,占17.5%;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所占12.7%,主要是因为综合性院校的体育学院和师范类院校开设有专门的瑜伽课程,是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且是体育科研力量比较集中场所,所以他们是瑜伽科研的高产群体;而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中学、 初级中小学等很少开设瑜伽课程,所以关于瑜伽的研究几乎没有。从表4得出,教授、助教分别为9人、1人,所占比例较小。副教授、讲师人数分别为18人、2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6.8%、32.8%,表明具有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作者是我国瑜伽科研论文的主流力量。

3结论

体育类研究生 篇10

笔者认为: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方法非常接近, 因此, 要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须要对体育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开发。虽然现在几乎每位体育教师都知道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 但实际上体育学法的研究迟迟得不到深入, 甚至连学法的概念也是一笔糊涂账, 可以说大家离真正理解学法和掌握学法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所在:第一, 是学法的概念来自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有教法就有学法, 这导致了学法概念和含义的不清楚;第二是体育教法尚未成熟, 人们还难有精力去研究学法;第三, 学法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 其归纳要比教法困难得多。这是由于学法研究的薄弱,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也难以深入发展而流于形式。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何不同?二者是什么关系

从中国的词语习惯来看, 方式要比方法大, 要比方法系统, 所汇集的因素也多, 往往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策略, 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往往难以再接用“方法”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等;而方法则是往往更趋向某个具体操作的技术, 一些接用“方法”的词语的后面也难以接用“方式”, 如“观察方法”、“推理方法”、“计算方法”、“搬运方法”等。当然, 也有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也可以接用“方法”, 如“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 但很明显其中的含义并不一样。如笔者认为“方式”和“方法”的关系颇像“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略是统管全局的战术集成和运用, 战术是实现战略的组合和支撑。以此而论, 学习方式统领学习方法, 是相关的学习方法的集合和统帅, 而学习方法则是依学习方式的需要而采用操作性的学习技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三、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师所说的体育学法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外自学的方法和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方法相区别。因为许多学者在阐述学法的时候, 经常将课堂上的学法与自学法相混淆, 这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也难以清晰教师要研究和开发的对象, 因此要把课外自学方法和课上学习方法加以区别。

现在, 人们一般简单地把学法解释为“学习的方法”, 并继续解释为“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或是“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这些解释听起来简单明了, 但却意思薄浅并有失准确。按“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的定义去理解, 那么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解;教师布置练习, 学生做练习;教师做示范, 学生看示范;这后面的“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就自然是学法啦?如果教师如此解释学法, 学法与教法就很难区别了, 也很难认识到学法的真正含义。因为, 学生每天都在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 是不是就是说学生每天都在实践着学法呢?那么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在多年学生的体育学法实践中, 是不是已经可以自然地形成了学生的学法了呢?如此而论, 学法自在教法的对立面, 是不是也用不着再去管它了呢?肯定不是这样的。笔者认为体育学法的概念不应简单地解释为“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 而应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学习方略”。

四、本文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

本文对学法的理解是: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 其含义是:1.它是个学习的策略, 是个认知的策略, 比方法要宏观一些;2.它是个人性的东西, 个体差异性很强。

比如, 教师在讲解时, 学生并不都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听讲。有的学生是只听不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是、是”) 、有的学生是边听边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对、原来如此!”) 、有的学生是善于正着听正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对、就是这样的”) 、有的学生是善于反着听反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这样吗, 不对吧”) 、有的学生是擅长归纳着听归纳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所讲的三个特性都是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 、有的学生是擅长演绎着听演绎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这个特性在那个项目中也是一样的”) ;学生看示范也是如此, 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注意点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是看整体 (头脑中的反应为“教师的助跑越来越快, 到起跳时达到最高速”) 、有的学生是感觉着看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的动作很稳、很流畅”)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跳了5米80”) 、有的学生是看技术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起跳时后腿蹬得很直”)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落地摔倒了”) 等等;学生做练习更是如此, 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都有着自己的练习方略, 有的学生是闷头苦练 (按教师说的练) 、有的学生是边想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是什么毛病?怎么没做好呢”) 、有的学生是边看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李刚的动作好, 照他那样做”) 、有的学生是边试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那样做不行, 再试试这样做看看”) 、有的学生是定量着练 (头脑中的反映为“再做三次就不做了”) 等等。

五、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体育学法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学法是因人而易的。既然学法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学习方略, 因此它是因人而易、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下, 有体育教师的诱导, 但从总体上讲, 学生的学法还会有很强的个性特征;2.学法是比较隐性的。学法是隐藏在头脑中的策略, 这种策略有些通过学习行为有所体现, 可以判断;但有些则难以判断, 如观察、思考等就很难看出来;3.学法是很多样的。由于学法具有个体差异性, 因此具有多样性, 也是比较难归纳的;4.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这四个特点来看, 对学法的研究必定要比对教法的研究更困难, 而且教师的教法研究是义务性的和工作性的, 是直接的经验和本体的感觉, 因此教法研究开展会容易一些, 而教师对学法的研究却是非义务性的、非工作性的、间接经验的和客体感觉的, 因此会困难一些。

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法有哪些至今还没人归纳过, 是空白状态。本文认为:体育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特殊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文根据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和多年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试在此对体育学法进行初步的归纳, 以供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个人的学习方略) 大致有以下5个阶段和8个方略 (见表1) 。

(一)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1.“判断困难、判断兴趣、进行自我激励”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开始前, 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不同点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不完全陌生, 走、跑、跳、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与游戏比起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概念与公式来, 学生们要熟悉得多, 而且有的已经是饶有兴趣了,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也似乎容易得多。但是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 如果某个学生因为身体上的障碍和体育学习的失败经验, 可能一开始就对体育学习的内容产生拒绝和厌烦, 这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也就难得多。

无论怎样,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似乎要比其他学科更明显一些, 更强烈一些的。因此,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方略和学习态度都从这里开始;有的学生这时就已按捺不住, 他们的学习方略是“积极地学习、充分地表现自我”;而有的学生可能从这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躲避, 他们的学习方略可能是“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混过体育课”。前述的这两头的学生会比较多, 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而中间的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略则可能“是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如此可见, 学生在体育学习开始前就有着自己的学习方略, 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习经验在判断着未来体育的困难 (运动技术难不难?是否可以掌握) , 判断着自己对眼前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或“我讨厌”) , 并进行着自我的激励 (“积极地学习与锻炼、好好表现表现自己”或“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混过去”或“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而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等) (见表2) 。

(二) “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开始学习运动技术时, 最先要完成的学习步骤是“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 在这里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和“观察”, 而不同的学生在“听讲”和“观察”时的学习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1.伴随教师讲解的学生听讲的方法 (听讲的方略)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学生的听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致可以分成“跟随听讲型”、“重点听讲型”、“趣味听讲型”、“疑问听讲型”几个类型 (见表3) 。

2.伴随教师示范的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略)

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 学生的观察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顺序观察型”、“重点观察型”、“趣味观察型”三个类型 (见表4) 。

3.“粗略地掌握动作, 同时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练习的方法 (技能掌握的方略) , 教师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的指导时, 每个学生的进行练习的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努力练习型”、“理性练习型”、“捷径练习型”三个类型 (见表5) 。

(三) “精细地学习细致的动作,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小组讨论的学生集体参与的方法 (参与的方略) ,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或小组的集体讨论时, 学生的参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热情参与型”、“稳重参与型”、“冷性参与型”三个类型 (见表6) 。

(四) “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风格以及向其他技能学习迁移”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1.伴随技术展示和学习体会发表的课题学生进行表达的方法 (表达的方略)

学生在“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的个人风格的教学阶段中, 主要的学习方略会体现在伴随技术创新和表达学习体会的方法, 即“创新和表达的方略”方面和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和接受评价的方略”两个方面。

学生的“创新和表达的方略”大致可以分成“积极创新和表达型”、“理性创新和表达型”、“消极创新和表达型”三个类型 (见表7) 。

2.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学习方略)

学生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虚心听从型”、“冷静接受型”、“辩解反思型”三个类型 (见表8) 。

3.伴随探究课题的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略)

体育专业研究生必备的技能 篇11

男,1969年10月出生,江西丰城人。教授,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产业、体育文化与传播。目前的研究领域为体育赛事媒体服务、体育组织媒体公关、企业品牌体育营销,独著《体育文化学》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担任体育媒体顾问、策划、特约撰稿人,现开设个人体育博客(http://622008260.qzone.qq.com)。

我自认为是一个对研究生要求比较严格的导师,这体现在我对于学生做科研的基本能力、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怀这两个方面。

下面我想结合常识来谈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

“研”是指研究生的首要属性——学术情怀。

“究”是指研究生的必然属性——探究能力。

“生”是指研究生的根本属性——学生身份。

我遇到的研究生很多,但能认识这三种基本要求并自觉践行的研究生很少。

学术情怀

大量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已经基本没有学术情怀了。很多学生秉持的是功利致用主张,比如要讨论引进国外的某种制度问题,很多研究生根本不屑一顾,原因是中国现实里有很多障碍。

比如我和我的研究生们研究的“体育赛事媒体服务和体育组织媒体公关”,就被很多人认为很荒唐。甚至传出这样的说法:研究美国的四大联盟媒体公关有什么用?对中国有什么价值?这种说法潜藏着两种认识:中国人研究美国问题没有意义,美国实施都有问题的制度没有必要引进到中国来。如果按照这种认识,中国的所有美国、法国、英国等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乃至专业学科可以全部撤掉,中国完全没必要和别的国家搞什么外交。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没有基本的学术情怀,总是围绕所谓的现实来思考问题和发表观点的人,是欠缺研究生的基本属性的。而事实上,这样的研究生现在很多。

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我很看重,并且将其分成三种能力:怀疑、批判、反思。

要想成为做学问的学者,必须有怀疑精神。

要想做出有特色的学问,必须有批判能力。当然,批判并不是牢骚,更不是所谓的“愤青”,而是理性思考和系统探讨。

要想保持学术生命常新,必须有反思意识。按照某些文化学者的观点,反思是人类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质。学术共同体是我们进行反思的良好平台,遗憾的是目前体育界这种平台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学生身份

体育新闻传播对民众体育影响研究 篇12

1全民体育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必要性

1 . 1体育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体育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具有很多其他文化没有的独特魅力,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众媒体必然也非常关注全民体育教育,各种大众媒体渠道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传播体育新闻,传播力度越大,传播的体育信息量也就越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教育方面的了解也就会越详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他国家的体育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青奥会、亚运会、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亚锦赛、世界杯、单项世锦赛等各种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广为人知,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回忆过去,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大众体育传播的具体情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明确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少走弯路,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

1 . 2全民体育教育是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一条必经之路

1983年,原国家体委最早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提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战略思想的概念—体育强国,2008年,胡锦涛同志于《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再次正式强调了“体育强国”这一战略思想,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应该坚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质,增强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体育在增强人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够和谐发展。“体育强国”的本质以及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全民体育发展质量。分析、 总结目前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特点,不难发现这些体育强国的全民体育素质普遍较高,而且体育竞技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以往都是以体育大国著称,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成功举办后,我国正式提出了“体育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通过大众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可以进一步加快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2)发展适应时代精神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理念并不是简单的代表能够在体育竞技中胜出,这个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其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性、合理性。比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CBA)以及国甲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美的结合体育赛事以及市场经济。

2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2 . 1体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现阶段,体育运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体育运动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事业,也成功的博得了大众媒体的青睐。大众体育传媒不仅需要将中国的体育内容传播到其他的外国国家,同时也需要将其他国家的体育内容引进国内, 拓宽我国的国际视野。因为体育面向的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以及国家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媒体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媒体的影响力一定要够大,才可以成功的引起国际舆论以及关注,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转播、报道一些国际顶尖赛事, 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世界杯等,可以使国内受众更直观、 真实的了解国际体育水平。当然,通过媒体向外报道我国的武术、 赛龙舟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外国人更好的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并且传播我国特色体育文化。 因此,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提高后,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提高全民体育教育素质。在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育教育事业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成为世界强国有很大的帮助。

2 . 2进一步完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以及全民体育传播媒体

新闻内容和大众媒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大众体育新闻而言,大众媒体是最合适的传播载体,因此不断完善体育新闻内容和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体育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包括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竞技体育等,体育传播方式通常都采用体育专题报道、体育娱乐节目、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等。 其次,自从我国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后,不断出现了很多体育新闻媒介,然而并未明确定位受众群体,实际的受众面相对单一,相对于其他的新闻节目而言,其传播内容信息量以及传播时间明显不足。 正是因为定位模糊,加上信息量少,导致很少人关注,对于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非常不利,传播覆盖面相对较小,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力,无法实现引导、教育、传播等作用。

2 .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缺陷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大众体育传媒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离“体育强国”的目标仍然有很长的距离。 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味强调竞技体育,限制了观众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教育目标出现有所偏离。理想的全民体育教育应该具有娱乐休闲及健身等多种作用,而竞技体育更加重视金牌数、名次,如果一味强调竞技体育,很难达到大众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2)缺乏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为了引导民众可以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客观、科学地判断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通过大众体育媒体可以很好的传播人文精神,从而促进体育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3)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教育途径缺乏相对平衡。关于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娱乐化、商业化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商业操作过度的话可能会打乱正常的体育赛事秩序,如果娱乐化过度会偏离体育精神内涵和本质,大大削弱了体育文化价值传播。想要全民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健康发展,体育传播者以及参与者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3 . 1提高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途径

应该尽可能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渠道,丰富体育新闻传播的信息量,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以此拉近体育节目和广大受众的距离。为此,在采编体育新闻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完善、 系统的报告网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以及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受众传播尽可能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尽量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体育新闻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建立系统的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后,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有关的新闻线索,这样可以丰富新闻报道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力,提高传播效果,使广大受众能够更好的了解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精神, 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 . 2充分展现各媒体的特色, 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服务需求

体育新闻信息相当有限,特别是竞技性比赛的独家信息非常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应该根据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在迎合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策划,这样才可以做到出奇制胜。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力最大,其主要特点是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社交媒体的关系圈、 兴趣圈、朋友圈等的人,以受众间相互评论、相互点赞等互动方式传播信息。本地化,也就是指移动互联媒体受众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圈、兴趣圈以及朋友圈后,再实现本地化,可有效提高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实际效率。其次,移动互联媒体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时间的信息传播服务,广大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传播服务,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促进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使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摘要:自从我国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该文主要分析了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阐述了全民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全民体育教育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大众体育新闻传播行业的进步。

上一篇:DEA广东省下一篇:泡沫塑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