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研究生

2024-07-10

体育人文研究生(精选12篇)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 高职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培养,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形成科学的人文体育观, 才能促进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馆的意义

1.1、人文体育观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价值依据

人文体育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说,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可以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 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才是符合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1.2、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体育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体育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而且可以实现其自身的准确定位, 因此, 必须要将人文体育观作为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1.3、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注重的是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 这对于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适应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 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 在运动中强化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团结协作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缺失的表现

当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人文体育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文理念缺失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对人文体育观缺乏正确的认知

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 还是教师, 对于人文精神都缺乏全面的、正确的认知, 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往往忽略了人文理念的渗透, 而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 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强化。

2.2、教学方法单一、滞后

由于教师自身人文理念的缺乏, 使得他们无法运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作用开展教学活动, 所以教学法方法较为单一和滞后, 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对自身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3、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单调, 大多是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测评结果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没有将学生平时学习的成果纳入考核标准中, 也没有考虑到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 缺乏科学性, 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评价。

3、高职体育教学中实现人文体育观构建的建议

3.1、加强教师对人文理念的认知

为了实现人文体育观的有效构建, 首要的就是强化教师对人文理念的认知, 并且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充实的思想基础。只有加强教师对人文理念的全面认知, 才能将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都发挥其指导作用, 并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3.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 便可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处在高高在上的师者位置, 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单方向的信息传递, 无法与教师进行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准确的把握。当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交流的地位上, 便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 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这在增强教学效率方面, 有着显著的作用。另外,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开展游戏和活动,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3、人文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的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要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体质不同, 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时,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制定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兴趣,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另外,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人文理念的角度出发, 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教材意外的教学资源, 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3.4、人文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

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 如果将其局限在体育课堂, 便会对其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要将人文教育理念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 将其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充分运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实践训练的机会;也可以聘请其他院校有经验的教学和体育运动员来校开展讲座, 使学生对体育精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在生活中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实现心理素质的强化,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促进人文教育思想更好的融入, 必须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科学的人文体育观, 用人文思想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以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也有利于实现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东枚.论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行为学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12.

[2]景枫.论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资讯, 2014, 08.

[3]沈永慈.人文精神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 2015, 05.

[4]冯海洲.浅析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05.

[5]陈占通.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大众科技, 2014, 04.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方式

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与挑战。当前,由于全方位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也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本身,朝着多元化、多结构的学科方向发展。长期以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及体育技能为主,缺少必要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户外活动占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限的室内授课时间也基本上以讲授体育基本理论为主,脱离实际的同时,也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发展,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体育教学课程当中显得有些不足。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方式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为受教育者提供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全方位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及健身理念要求之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势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剔除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所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健康向上并具备全方位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出贡献。同时,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来看,当前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当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容。体育课当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可以起到对学生人文知识需求方面的补充作用。高校课程设置中,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不完全相同,人文知识分布在各个门类的课程当中,作为一门相对比较特殊的课程,体育课程当中所涵盖的人文知识并不在少数。从体育技能角度来看,各个门类的体育项目知识、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事例、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知识、各种体育比赛过程中所出现的精彩瞬间或者典型事件等等,都是人文知识的一部分,适当在体育课程当中增加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仅是体育课自身知识体系丰富性的需要,也是学生拓展人文知识领域的需要。从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角度来说,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知识的扩充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多方面给予学生以人生观指导的需要。除了必要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之外,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在读书期间获得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主要侧重大学生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将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方法及正确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当成其他课程或者科目所应完成的事情。但实际上,即使是实践教学为主的体育课程,也应承担起这一职责。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就需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方法、处事心态及人生观等方面的指导。大学生入学,需要的是从每一门课程当中汲取对身心健康有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同样有极高的期待值。而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竞技等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这方面的契机,体育课只是一门传授体育技能的课程的理念,势必要做出调整和转变。

(三)利用体育精神涵养人文精神的需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形成人文精神,将大学生群体塑造成一个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群体。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事实上,人文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这一抽象概念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来表示,真正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具体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群体所应具备的全部道德要求,也很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方向与基本要求,是高校每一学科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体育课也是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涵养人文精神的有利平台,因为体育精神本身就涵盖了上述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无论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是从学生本身的需求来看,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体育精神的传递,都十分必要。

(四)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将体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也是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设置以技能培训为主,除了必须要完成学生体能达标的项目之外,所增设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有限,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技能学习课的设置、反复的技能训练、大量的户外运动将体育课变得单调,缺少趣味性。除了可为学生的体能培养加分之外,体育课几乎没有别的用处。甚至一些同学由于找工作、考研等需要,将体育课视为鸡肋,必要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放弃。很多大学生因为在大

一、大二阶段体育成绩优秀可在大

三、大四免修体育课而沾沾自喜。体育教学长期与其他学科分裂,存在距离,难以与其他学科建立起一致的培养目标。从这些弊端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改进,增加授课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也就成了必要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理念,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之前,教师本身首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这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首先需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及所应涵盖的内容,并能够据此对自身知识结构、道德自律意识等进行调整,要明确如何在体育课中传递给学生人文知识,以及可在体育课当中增加的人文知识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既然承担着给学生灌输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本身就要承担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断提高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深化体育知识的学习,扩大体育知识的外延,增进自己在体育这一范围内的人文知识含量,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时时刻刻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这方面,高校也应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从而保证自身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能够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改变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对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传统教学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教学环节简单枯燥,难以承担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也难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可为在教学过程中增进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寓教于乐,从而增进体育教学的效果。如在传统的以强化训练、单一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增进室内授课、体育比赛等环节,就可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新的舞台。室内授课环节可传授体育发展史、体育项目知识和该项目的发展史、体育竞技类型与相关规则、体育竞技当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与体育精神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并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新奇的体育世界。通过户外活动及必要的比赛环节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比赛所必须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等。除校内的授课环节之外,高校体育课也不妨将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如带领学生去观看比赛、关注身边的体育新闻、进行体育相关知识与健康养生知识的宣传等,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态的体育世界中感受体育竞技及体育精神的魅力。这样就会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举两得,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也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转变与调整之外,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状况、学习需求、兴趣所在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及考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游戏、一次健身或者一场比赛,而是知识、技能与思想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当今时代,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在实际操作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器具等手段多样化教学,如在进行篮球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篮球的产生、发展历程给学生做详细讲解,同时将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图片分解,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入人文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参赛队员”“裁判员”“啦啦队”等具体分工方式,让学生在热火朝天的教学实践中学会体育规则,也明晓体育精神,从而达到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的双重效果。

(四)认真与学生沟通互动,从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起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和效果。因为耐心细致的交流不仅可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也可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帮助解决。具体沟通环节的设定可以是随机的,也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不仅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等有所了解,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当中,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充分契机,如对某些体育事件的点评与认识,就可反映出学生的处事原则与处事心态,对此作出及时调整,就可保证体育教学当中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体现在体育课趣味性的提升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积极参与的机会,可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甚至热爱生活,从而提升其人文修养,达到潜移默化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综上,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尝试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探索,从而解决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能够让体育教育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本身有机融合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本身也需深刻认识到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从自身进行改变,增进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从而在体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也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峰.试析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新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57,159.

[2]谢志鹏.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对策探讨[J].学校体育学,2016,(12):57-58.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 高校体育 研究 探索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要在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人文素养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己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解释、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等,在专业学科上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1]。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的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团队竞赛等。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人文素养。虽然对于人文素养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并非把几名或一群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就能称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以小组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基本单位的,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2]:

(1)小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这个目标组员结合在一起。(2)组内分工责任到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责任和义务。(3)合作共享成果: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他人,遵守行为规则要求,并且共同分享资源,共同分享成功。(4)集体评价小组成效: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如果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没有合理的分工安排,没有良好的合作技能和素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积极互赖,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激励,人文素养就只能东施效颦,形似而神不似。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在入学时体育基础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方法又缺乏创新,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强。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例如,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把体育课程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它可有可无,或通过讲解告知学生即可,无形中就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科课时分配中,体育课程学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为了应对平时的考核,有些学校放弃开展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一些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的高校,由于体育课程的运动器材和设备都存在问题,导致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或无法开展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学的发展特点,也影响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事物的认识,不利于高校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课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校为基础的地位不断下降。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人文素养理念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因为学习而学习[3]。

三、人文素养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人文素养理念交流

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体育,人们会有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重心与阐释思路。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国家所要求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要想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

2.在有效操作下适度增加练习量

实践训练对高校生学习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分组,有了明确的人文素养任务和分工,而且在人文素养之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与反对方进行有趣的游戏,这些设计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合作分享,共担责任,分析学生的讨论状况,如论据是否完善,论证的方式是否得当,评价的标准是否正确等,但绝不要就辩论内容下唯一性的结论。练习量对学生学习动作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观点似乎认为,练习量越多,练习者在未来情景中的操作越好。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基本技术的正确性时,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触球次数,让学生多做击球练习。运动程序理论与动力模式理论关于练习变异对于动作技能主要作用的研究指出,持续练习相同的动作会导致记忆动作和迁移动作能力的降低。因此,“多练有益”的大量重复练习并不是提高技能操作的最佳选择。练习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亦即练习量只有与其他诸如强调动作方法、注重动作效果、变换操作条件等变量共同作用时,才能产生最佳的技能学习效果。

3.教学任务要明确化和具体化

课时的教学任务应具体。例如,某个技术(战术)教学任务(或目标),必须具体到某个技术(战术)的某一个环节。课次的教学任务须具有递进性,以建立某项技术(战术)的概念,初步掌握、改进、强化、提高和巩固某技术(战术)某环节的序列依次延伸。课时目标制订时,例如技能目标,必须使用诸如“能够模仿”、“能够领悟”、“能够做到”等行为动词,并使用诸如“至少完成多少次什么动作”、“准确判断率达到95%”等的指标予以量化。在一个课次中,教学任务必须有道德品质教学任务,例如培养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必须有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培养团队竞争与合作意识。

结论

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贵贤.谈谈体育教学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4)

[2]王曼真.农村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7)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4

(一) 和谐社会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友好、关爱、宽容的和谐人文环境, 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内部和谐、社会成员和谐、世界和谐。体育人文精神追求我国传统讲求的真、善、美等, 关注人的存在、发展, 可见和谐社会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同步的、互相支撑的。

(二)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体育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推动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快速向前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愈加繁荣;倡导人们健康、从容、自信的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促进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加诚信、友爱。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的人文气息构建起到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建设育人文精神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加增社会公众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文化引导, 使公众的健康体格的发展与其精神的完善相互协调, 能够与和谐社会的文明需求相适应, 以利于公众身心和谐, 人文素质增强。因此必须将建设体育人文精神并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中,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实质内容

体育人文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意义的生命健康观念的延伸,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与体育人文精神强调的“和谐共存”互相统一。体育人文精神除体育中的健康、生命的精神外还提供人对健康和精神内在的双重追求权利, 肯定健康、生命内在的深刻。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即其价值所在, 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健康、精神的全部需要, 满足并知足。体育人文精神倡导人权平等、生命公正、健康生活。

三、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问题分析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虽然积极向上, 但也存在着缺点。当前和谐社会强调健康、精神以人为本, 健康为首要目的, 精神和健康并重为终极目的。但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更注重健康, 却不太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 总觉得人文精神离自己很远, 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虽然目前传媒的宣传中开始强调人文精神, 但公众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的的认识远远不够,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制约着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

四、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一) 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同时也是指导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根基。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求积极构和谐社会。从这方面看, 科学发展观和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相同, 同是强调各自领域中的“和谐”。构建体育人文精神要以人为本,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社会与人的和谐进步的脚步相互统一。

(二) 用体育人文精神的沟通和教育作用推动构建

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形式——体育活动使公民在活动中沟通、尊重并关心他人, 充分表现出对弱者的关爱, 对培养公众对人文精神的适应能力有独特的推进作用。而通过体育活动中建立起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放松、更投入, 也更和谐, 有助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更好的推进。

多样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建设为丰富体育人文精神提供了广深的来源, 通过体育运动传递体育文化, 推动人文进步。人文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公众遵守规则、平等公正对待社会观念, 无形中加强了对行为方式的规范与约束, 从而慢慢影响公众形成正确的体育人文精神的认识, 用体育人文精神的沟通作用推动体育人文精神顺利构建。

五、加强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策

(一) 构建公正平等的体育人文精神平台

和谐社会是以充分民主、严肃法治作为源泉, 体育人文精神也需要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的基础保障, 加强公正平等的法治对体育人文精神的约束以促进其正确发展。建立起以民主法治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平台, 通过平台引导国人的体育人文精神健康蓬勃地向前发展。

(二) 构建自然和谐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系

体育人文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人文文化的生存需求和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然、和谐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系, 体现公众、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在满足了公众原始的生活追求外支撑其更高层次的精神养成, 促进民众从身心到精神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体育人文精神对人们生活与精神的积极推动。

结论:体育人文精神是特殊的文化传承, 起源于中国和谐的文化背景下, 形成于公正公平的体育活动之中。这两方面赋予体育人文精神新的内涵和底蕴, 和谐社会环境下发展体育人文精神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顺利、平衡实施。

参考文献

[1]、宋亨国,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2) 1、宋亨国,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2)

[2]、唐文俊、余玲玲,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11, (05) 2、唐文俊、余玲玲,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11, (05)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5

根据我国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体育教育研究文件的内容可以得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包括,体育文化的教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体育竞赛制度的设立、体育传播价值的研究、体育行为规范的研究以及促进全民体育等方面。

1.2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1.2.1 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策、方针、政策等的制定与世界体育的发展状态、发达国家的体育技能及水平、我国国内的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教育水平、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正是研究关于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及规律的学科。所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发展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即,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准确、科学、合理、实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正确与否。

1.2.2 影响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关于人、体育、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联系到了大众、社会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切身利益等,而且,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探讨了体育与社会的发展走向,而体育运动的锻炼是很多体育爱好者的理想和毕生爱好,因此,这一研究也带动了群众谈论、学习、关注体育的热潮,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1.2.3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不仅带动了各地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利于实现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利于提高偏远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体育区域体育文化的开发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涉及到了体育产业开发的方方面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给体育产业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开发思路,利于体育产业开发的科学、正确和合理。

1.2.4 促进我国体育发展法制化建设

浅谈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 体育课堂;人文;民主合作;课程开发;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41-03

作者简介 孙升信(1956—),男,江苏南京人,专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体育也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进入全面课改。课改要求我们从社会文化、教育体制、课程建设等方面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体育应如何做呢?体育也应讲点人文性。

一、解读体育的人文性

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讲人文性,就是要创设体育课堂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关研究表明,人文性中“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精神环境。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必须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二、民主合作的人文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过程。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可以说,“有效的合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气候”和“土壤”。以《小猴学艺——前滚翻》为例,在情景三“能者为师”环节中,笔者让做得不错的学生帮助不太熟练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笔者也加入其中进行指导、示范、协同。这些合作表现为师生之间人文性的协调,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问难的“师生场”。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有利于学生各方面都发展的过程。以《小猴学艺——前滚翻》为例,在情景一“群猴展艺”环节中,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花果山!看,花果山真漂亮啊!咱们尽情地玩一会儿吧,看谁玩得花样多,比如我们可以爬山、荡秋千、翻筋斗等。”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无拘无束,开心尝试,慢慢进入前滚翻,人文教育得到充分体现。当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动作的要领,相互启迪,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在人人平等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尽管有些“声音”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与鼓励,这种“稚嫩的声音”终究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并使课堂进入更理想的人文境界。

三、课程开发的人文性

现有教学的利用改变了以往容易忽视的环境的人文性。恰到好处的安排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具体表现。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教材内容本身教育性、娱乐性、健康性、健身性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学活动的场地、器材、服装等,其设计、安排与设置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如:体育教学活动环境设置是否卫生、安全,器材、设施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等。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幅诗一般的画面和意境,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整洁的场地、个性化的器材与充满活力的运动场面……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运动已浑然一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去拼搏,对学生而言,应该是他们人生中最惬意的享受。再以《小猴学艺——前滚翻》为例,上课时笔者利用学校的联合器械,让学生在联合器械内完成“群猴展艺”环节,同一个项目,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方法,练习组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体现不同学习领域的教育,整个过程可比性、娱乐性也较强。

几年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变外引为自发的内在需要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还以《小猴学艺——前滚翻》为例,课堂上,笔者组织多变灵活的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个性张扬与群体合作的练习形式、团结进取和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主客观困难的同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体会成功的快乐,也能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从中寻找自我突破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和维持。这样的课才是学生喜爱的课,才有人文精神,才符合课改精神。反之,刻板无味的教学内容,操练式、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他们兴趣的形成。

四、考评机制的人文性

想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其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还有赖于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这更需要人文性。没有人文性的课堂会使学生失去对运动的乐趣,因此适合课程目标的体育考核与评价应该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及关怀作用。

现行的体育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以分数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一刀切”的终极评价方法致使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这种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否定了学生个体的先天差异,影响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的延伸,也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体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和人性的张扬。不断丧失人文性的体育教学,宛如缺乏阳光和水的花朵,会慢慢枯萎直至凋落。人文性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是学校体育教育自身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体育讲人文性是从身体发展、能力发展、心理发展、品德教育四个方面来确定其目标。这四个目标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比较重视体育教学目标的生物性和科学性,强调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等,带有极浓的机械主义色彩。以前的教师习惯于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学,却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单调的机械练习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技术,增强体质,但同时也抹杀了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符合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是由锻炼习惯评价、日常体育行为评价,体育技术、技能评价及基础知识评价与体质状况评价构成。并把过程与终极目标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体育技术与运动技能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对比结合、体质状况与心理素质水平结合的多维的评价体系。并应同时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情况档案,录入学籍登记表,为跟踪目标达成结果提供可靠资料,这样的评价才是一分为二的人文评价,才是最合理的评价。

阳光雨露禾苗壮,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课改的最终目的。通过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更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摒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思想,大胆放手,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走进学生的心,春风化雨,丝丝入扣,不信东风唤不归。

参考文献:

1 吴文光.让体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J .中小学电教:下,2011(8).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7

体育作为人类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有效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满足精神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认识的深入, 现代体育教学越发需要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体育事业的核心, 不只作为体育教学的精神指南, 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 富有内涵及特殊功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以人为本”教育观,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学习欲望, 切实提高其身体素质, 使其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真正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为大学生的健康和兴趣服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 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且帮助大学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熏陶,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因此, 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将是高校体育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于1996年才将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 此前体育中从未涉及人文这个词汇, 并于1997年设置体育人文社会学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 自此才正式将人文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因此, 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尚处于初级阶段, 渗透程度依旧匮乏。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缺失, 体育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不过,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体育教学必将进入人文、人道和人本的新阶段。积极寻求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精神乐园, 构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 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认识人文、人文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

1.人文

“人文”一词, 源于《易经》:“文明以上,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辞源》把“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新华词典》将“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如教育、科学和文化等。综合以上, 可以将人文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的是属于人关于自身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精神, 此精神是对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及责任感的尊重、关注、关怀与弘扬, 是人体现自身尺度, 洋溢人生理想与信念, 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3.体育人文精神

体育人文精神指的是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 即从体育文化心理表现出的文化精神的总和。具体包括独立思考、批判的精神;不畏强权、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求实精神;为比赛的公平、为表演的尽善尽美而努力不懈的积极精神;为民族奋斗的拼搏精神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内涵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核心,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关爱学生的健康, 尊重其个性需求;其次, 以“健康第一”为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 不仅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且更全面地反映出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特征。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

体育人文精神不仅约束着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且对个人的价值观念、理想情操、体育道德水准和诚实信用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体育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及完善的制度体系, 还需要营造以友好、理性和宽容为核心的和谐人文环境, 而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道德伦理、思维方式和体育行为等, 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因此, 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2.推动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观及人文精神价值观对体育的肯定、对高校体育地位的肯定, 使得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 为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3.体育现象得以发展的保障

人类的体育行为作为一种非生产性行为, 其活动结果并非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 因此, 仅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缺失体育人文精神, 不能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4.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体育人文精神引导着大学生在积极追求自己身心健康的同时, 还需要尊重、关爱并促进他人的身心健康, 即在自己寻求快乐与健康的同时, 不能有损于他人的行为举止。

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人文精神蕴含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为不同性格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统一的交流平台, 该平台随着体育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逐步从单一的身体交流走向多角度情感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 可以消除社会交际的羞涩感, 从而形成积极进取和勇敢果断的态度, 逐渐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影响,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体育教学模式, 在此模式中, 对体育的理解禁锢在“育体”的狭隘空间中, 忽略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开发, 体育教学失去人文精神, 淡化了对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 忽视了对人的精神培养及人格修养。

1.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目标单一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片面强调增强体质, 重视体育技能的掌握, 却忽视学生情意及能力的发展。其次, 片面强调学校体育的社会属性, 忽略个体的差异性, 以统一目标限制大学生追求的广度, 束缚其个性的发挥。

2.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以竞技项目为主, 无视大学生的身心需求, 使得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孤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体育运动中。

3.教学组织追求一体化

实际的教学组织追求学生的绝对服从, 强调行动整齐划一, 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致, 使得原本活泼的体育教学演变为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 过高的技术要求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4.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目前, 众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时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 忽视过程性评价, 不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及学生的主观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 突出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体育之根本, 不仅仅教给大学生各种运动技能, 更要传授体育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和体育行为方式, 这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而实现既健身又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实践需“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理念及目标的制订方面, 应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需要, 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全体性, 将大学生间的差异性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让学生个体要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从而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 以大学生不同基础和不同体质为根本, 有针对性地调整并完善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技能教学中, 简化过于竞技性的教材, 对其难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改, 使得该项目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体条件及接受能力, 从而提高其学习趣味性。重视对运动损伤处理及营养保健卫生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 增强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

3.改善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带有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 如角色互换法及互帮互助等方法,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 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关怀、感恩与爱心, 使师生双方跨越身份、地位障碍, 实现情感上共通, 通过心贴心交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4.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 确保评价应起到鼓励大学生学习的作用, 既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又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工作上得以改进;其次, 评价的形式应体现评价的客观性, 实现各种形式评价的有机结合, 以体现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最后, 评价内容应丰富全面, 除考查学生运动成绩外, 更要帮助每个个体依据自身爱好、兴趣及特长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5.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氛围

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构建适合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管理机制, 为体育人文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具体措施为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 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培养果敢、积极精神, 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6.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 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是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建设的基础。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及师资培训工作, 充分调动各方面优势力量, 努力改善体育教学外部条件, 构建支持体育教师观念内化及行为转变的良好外部环境, 着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坚持以岗位聘任制为抓手, 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师资管理新机制, 打造一支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体育教师队伍。

结束语

体育人文精神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 然而它却真实地存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层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大学生体育技能,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帮助大学生接受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熏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 新时期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切实改善体育人文精神气息, 真正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环境,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丽芬, 温元秀.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2]么长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3]王志东.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J].科技信息, 2011.

[4]辛胜, 刘小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11.

[5]王野.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体育思想[J].实践与探索, 2010.

[6]王水泓, 杨萍, 许应荣.论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精神重构[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32) 6.

[7]张伟, 张龙, 高徐.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1) 6.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8

关键词:茶理论,高校,人文教育,作用,讨论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中的文化精粹,亦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点。引入茶文化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道德水平来说至为关键。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将茶文化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茶理论作用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推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极大的价值。

1 体育人文教育的含义和特性

1.1 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涵义

人文教育是以表达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为初衷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人文教育最初产生于欧陆文艺复兴期间,其思想家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凭借,反抗禁欲思想、来生幸福论等等,讴歌当代生活,提倡自由对等、个性释放等等。

体育人文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育专家维多里诺就提倡:“关注学生的身心情况,体育与德育应并驾齐驱,应在跳舞、游泳、嬉戏等运动中愉悦学生的身心。”启蒙思想家洛克则倡导:“健康的思维源于健康的机体”;卢梭也提倡把健康、健美归入自由、公平、兼爱的人文教育理念内。在大学人文教育阶段,体育人文教育有着极特殊的地位。

1.2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特性

1.2.1 不间断性

通常来讲,大学的体育文化、体育气氛会感染大学生,让学生的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左右大学生的体育理念。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不间断性就是说:首先,体育文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化解难题的过程中前进,并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其次,体育人文教育功效有着不间断性,其是一类长时间的、无意识的、耳濡目染的教育阶段。

1.2.2 多元化

从教育板块来说,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不但牵涉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史实等领域,还包含既定的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以及体育体制。例如:体育场地、体育标语、体育竞赛等等都能够纳入体育人文教育。

1.2.3 人文性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以加深自我认知程度、凸显人的健康权益、推动人的全方位进步为原则,以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体育准则为教育板块,用隐藏化的、耳濡目染的形式,让大学生主动学习人文体育教程。

2 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糅合茶理论的作用

2.1 价值

茶文化是在种植茶叶、制备茶叶、享用茶叶等历程中构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称,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璀璨的明珠。我国茶文化提炼了我国民族的精髓,其内容包罗万象———包含孔子学派、老子学派、释迦牟尼学派的学说;而从物质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了茶叶种植、加工、储存;茶液、茶杯、茶馆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从精神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茶品、茶道、茶艺等等,凸显了我国民众的精神诉求、审美趣味、为人哲理等等;从体制方面来说,茶文化包罗了茶风俗、茶仪典等社会仪典。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阶段,将茶理论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造诣,让学生增广见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亦是对茶文化的继承以及发扬。例如:茶有休闲养生的功能,有助于身心愉悦,并且缓解精神方面的压力;茶体现了怡和大度、清雅高洁的节气,体现了坚持不懈、乐于分享、勤勉节省的我国传统精神,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气节。

另外茶理论中有关“和”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心情平静,形成宽容、祥和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乐于助人、孝顺谦和的品德,让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游刃有余。

2.2 状况

1990年后,茶风俗、茶仪典、茶艺、茶道逐渐风靡我国,各类茶艺演出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且,伴随茶文化的进步,大部分大学都开始关注茶理论,也增设了茶理论课程和茶艺课程,并把茶文化糅合于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内。

对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来讲,大部分都增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教程;一部分大学将茶艺演出、茶叶评价、茶艺创作方面的理论糅合到高校人文教育内容中,让体育人文教育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体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然而,在体育人文教育阶段,一部分学校倾向于茶历史、茶政等的学习,忽略了茶理论用于指导实际的强大功能;在茶理论的学习阶段,一部分老师把茶理论学习,用灌输类模式推介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推广茶文化的。

3 茶理论融入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具体途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中的奇迹,亦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关键构成因素,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揉入茶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文化并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3.1 构建科学的茶理论教学理念

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文性,耶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灵魂的工程,而并不是理智教育与认知的累积。”然而目前的社会教育却忽略了人的职责,对人文主义的宣传来讲是不利的;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因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让教育找到归宿与应有的态势。而对体育教学来说,不但要让学生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解并掌握,还应着眼于体育品德、体育观念的形成。

茶文化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其以谦和、节俭、清雅、古意等为核心元素,有利于培育人的人文素质、品德思想、人格等等。古时候的骚人墨客通常运用茶来领悟茶道,并以茶养性,培育兼爱的理念,并形成高尚人格。唐朝刘贞亮就倡导用茶道来消散情绪,并且说茶能养生可悟道。所以,在高校体育人文教学阶段,应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人本位的观念,将茶风俗、茶仪典、茶艺、茶道等糅进我国体育人文教学中,以高雅古意的茶文化用于对学生的陶冶,以多元化的茶艺表演来培育学生的高雅品德,让学生形成俭以修身的思想观念,并通过茶理论中的谦让、礼敬、谐和等茶理念来让学生在交际圈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可以变成谦恭、礼让的优秀人才。

3.2 进行多元性的茶理论教学活动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阶段,应设立《茶文化》、《茶叶鉴别》等科目,抑或在通识教程中设立茶文化学科,以让学生增长关于茶的见闻,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独立人格能够尽快成型。

另外,要举办座谈会、校园刊物、板书、茶艺汇演等多元性的茶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茶理论。在茶理论的学习中,应从表至里、按部就班地讲授茶文化理论等等,使学生能够从茶理论的阐述中形成鉴赏能力以及哲思;要恰当地增添茶艺创作、茶艺演出、采制茶叶、茶叶评价等茶理论的衍生科目,提升茶艺在人文教育中的实效性;要提炼一部分有教育价值的茶掌故等等,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前提下受到熏陶,协助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格。

3.3 由茶理论延伸到茶的实际活动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学阶段,要创设茶话会(假如有条件的话)、茶沙龙、茶理论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高校中形成谈茶、议茶等风气;还应透过教育中心、图书室等创办茶文化小型博览会,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抑或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茶,并产生对茶理论的兴趣。

并且,要构建茶文化教学中心,将茶理论带入课堂,而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茶知识;在实际活动中,要形成对人文教育的宣导,让学生参加到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中,或者让学生采制茶叶、烹调茶叶、学会茶艺,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总陶冶情操,让爱好劳作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另外,还应带领学生到茶艺会馆中学会茶叶的制作,让学生对茶艺文化不再陌生。

另外,还能凭借“体育活动进高校”等形式,把采茶舞、点茶舞、炒茶舞等带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让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并让其了解到:“原来茶文化是如此有趣。”笔者认为桂东南采茶舞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探寻采茶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实际价值。桂东南采茶舞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劳作,在长时间的演变下构成了以歌曲、舞蹈、舞剧为核心的“桂南采茶戏”。桂东南采茶舞以摇动腰跨、抖动膝盖、小步伐等为舞蹈要素,其与当代人养生休闲的需要不谋而合;而将其创编成体育舞蹈或健身操,有利于学生塑造美的形体,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并且受其熏陶。

所以,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应巧妙地将采茶舞的正采、蹲采、左右采等舞蹈元素实施创编,打造姿势传神、动作轻柔、律动明快的体育健身舞,其对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健身操本身就具有塑造形体的功能,大学生在闲暇之余练习创编后的采茶舞,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并且构成自身独有的魅力。

4 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构成元素,将茶理论带入人文教育中,被实践证明是一大创新,也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茶理论在我国的历史中积淀,形成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而高校对茶文化的吸收,最佳途径就是将茶理论融入体育人文教育中,这样,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开明的思想理念和独立人格。本文所述的对采茶舞的改编,是一个借鉴性极强的例子,通过越来越多的创新手段,茶理论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胡振涛,项喜章,吴素春等.武当道茶区域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38-43.

[2]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等.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0):6806-6813.

[3]姜卫卫.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 Space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5,15(7):48-51,56.

[4]帅莱,武鑫,杜雁等.因泉而聚,以茶为续---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腰牌村聚落景观规划[J].华中建筑,2013,(4):112-116.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9

一、人文素养的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就是强大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撑。市场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是技术的竞争, 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是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的质量, 除了企业要做大量的工作外, 根本上要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做起。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看,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而且已被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各界有识之士所关注。

二、人文素养与大学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 共同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第一, 在我国体育界, 由于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价值和意义, 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2]。

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点。

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是建立在素质培养的基础上, 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过早分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他们过早的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而接触社会, 这样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过早的将自己的职业定型, 这样会限制和约束到大学生的思维和处事理念, 而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正是在于, 前者是主要在于专, 职业性, 专业型, 后者在于全, 全面性, 综合型。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都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能说大学体育教学就是一线员工, 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层, 这是一种误导。大学体育教学在人文素养理念下发展越来越完善, 但这还要时间来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病进行调整和改革[6]。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提高,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毕业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基础理念知识, 同时在人文素养理念下, 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矛盾, 两者之间不能取其一而断其二, 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永恒的, 大学体育教学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外, 更需要对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完善, 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质量, 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后,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场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此外,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 自然也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理念, 面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就更要注重学生除了职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理论知识, 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素养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也有在再就业后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社会要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对大学体育教学培训的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除了在大学体育教学学习的学生, 还要针对社会工作人员,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再学习,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 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

2. 体育教师要主动促进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的构建

在这种人文素养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下, 高等院校都执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开设相同的课程, 使用相同的教科书;各学校都按相同的规定的学科课时、教学进度和教学周期进行教学;教师执行规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 并且为社会需要的规范化人才做好基础工作。在教学上基本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学校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学生无个性。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 对高等院校作了很多改造和改革, 高等院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领导权、培养目标的社会主义转向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但是,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 尽管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整个国民经济上依然以农业经济为主, 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 加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适龄学生人数庞大, 学校无论在整体形态、内在性质, 还是在日常教学上, 都没有进行转型性的改革, 学校仍是近代性质, 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3]。自建国初至今,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 基本上保留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重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学校缺乏鲜明特色, 中学生缺少个性,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 仍有近代教育属性。”

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请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演绎法。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 属于接受学习方法之一, 它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其能系统完整地掌握一门门学科知识。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快地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但这种教学也“天生”就存在不足和缺陷, 它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重视学习的结论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重理论掌握而轻实践操作, 重接受而少创新, 形象地说是注重给学生“鱼”, 而没有授予学生“渔”, 课堂学习中缺少教与学的互动, 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课本上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必然的。于是, 在科学课程中, 公理和原理主宰了一切;在社会课程中, 对经典的引用主宰了一切, 充其量还有一些对己有结论的证明和说明。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动力, 养成了思考上的“惰性”, 学习中记住这些公理、公式和结论就成为他们的目标和任务[4]。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知识期间, 企业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 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才会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活, 进而将学习的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中去, 从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让自己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 要由原来的“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 实现人文素养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日益迈向综合化的趋势, 各种交叉知识不断涌现。高等院校课程发展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矫正传统分科课程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适应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当前高等院校过早地进行专业定型和分流造成的知识分界人为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并削弱甚至破坏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同时也造成了他们把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际需要分离。通过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桥梁的搭建, 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 企业在其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更教会学生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有所建树, 并能将高等院校的文化理念带到企业中, 又将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校园中去, 这样相互影响, 相互协作, 让人文素养理念下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更有效果。

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未来, 学校体育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以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实际, 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李明洋.刍议大学体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1:118—120.

[2]左斌.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融入[J].商, 2013, 06:236.

[3]陈晔.浅谈提高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方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100-101.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文交流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人生追求都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个人为中心价值的冲击, 大学生精神层面所充斥的世俗化、商品化使得人文精神的塑造更加迷茫, 人文校园精神的缺失更加严重。大学生身为未来国家的栋梁, 他们的思想政治的培养日渐已与国家未来形象的塑造, 综合国民素质的打造, 社会主义爱国政治表现密切联系。体育活动在人文校园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在体育活动中所追求的体育精神, 在体育比赛中所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原则对大学生品格、自我价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可见, 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 锻炼了良好的体格与毅力, 而且是形成人文校园新风、建设打造人文校园必不可少的利器, 在人文校园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深远的。通过对“人文校园”理念描述, 结合我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山西大同大学“人文校园”所起的作用。关于“人文校园”的研究主要是对我校现有条件下, 如何改善校园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综合发展, 不断繁荣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坏境。利用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实现“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目标, 把大同大学大学建成繁荣、文明、和谐, 具有特色的现代人文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2 高校“人文校园”概念的解析

2.1“人文校园”的概念

人文校园较为通俗的定义是指学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人文校园包括优良的环境、时代性的教学理念、团结和创新意识。坚持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全体师生得到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 学校本身也将得到发展, 并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制度符合对高校师生的本身关怀和人文要求, 有利于激励学生和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得到平等对待、信任和激励。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卓越的教育环境, 为学生在青年时期各方面积极健康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这就是人文校园。

2.2“人文校园”理念在高校建设中应受到的重视

一方面, 提高人的发展是教育永久不变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所描述的未来社会主义要达到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 将人类社会历史定义为一个从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而发展的客观过程, 他认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获得解放的目标。我国历届领导人将中国所经历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改革、建设实践与其结合, 进一步阐明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如今,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三个面向”、“五育”、“四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提高人的发展依旧是教育永久不变的主题。

另一方面,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具备与其所适应的人文教育环境。当今所在知识爆炸, 信息极速更新的时代, 学生们仅依赖教育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是远不够的。他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高速更新变化发展的社会熔炉中不断超越,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不仅学习已有的知识才能, 还需磨练出一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体创新意识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显然需要在与其所适应的人文环境中才能获得。

从反方面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为:重专业性教育, 人文教育淡化;重功利, 轻信仰;追求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滑坡;求知创新精神缺乏。大学既是知识的牧场, 又是精神的家园。只有回归大学, 全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大学才能实现其本真理想。

2.3“人文校园”精神在山西大同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积极影响

教育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人文校园”理念在高校建设的重视度综上所述。山西大同大学多年来致力于对“人文校园”建设的投入, 使人文精神竭尽全力充斥于办学理念中, 建设和谐, 友好, 文明的校园环境, 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化新人。为大同大学“人文校园”的打造及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培育出全方位人才而努力。

“人文校园”在目前大同大学的校园建设中乃当务之急。其对教学、师生素质、校园人文环境、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 毕业生的质量、教学水平等的提高毋庸置疑。“人文校园”建设耗时、耗精力物质投入。在此, 通过一代又一代校方领导、教师、学生的努力, 大同大学“人文校园”的建设成果将会潜移默化的体现。

3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分布体系

3.1 山西大同大学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校园影响力

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有体育与健康为内容, 以全校师生为主体, 以体育竞赛、文艺表演、健身大赛等为主要形式。强调团结与合作精神, 集教育、娱乐、励志等影响力为一体, 侧重于培养师生的文体活动热情, 增强人文校园建设激情。山西大同大学每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规模乃至节目质量卓越, 艺术节师生们的备战更是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课余时间校园随处可见师生们运动, 排演节目的场面, 将每一届文化艺术节带来的活动气氛以及蕴含其中的体育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年六月各学院积极参与, 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几千名师生参加各个艺术体育项目。五月初各学院便积极备战, 其中室外体育活动的演练规模更是壮观, 充分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及团体协作的精神。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打的体育学院的武术, 健美操表演令每届节日风采焕发, 各学院的健美操比赛, 以及随之而来的校园运动会更是一场全民的体育盛宴。日渐成为校园文化的热点, 成为体育人文精神的窗口, 每一位大同大学学生激情澎湃的迎接这场属于“校园人文”艺术的写真。

3.2 山西大同大学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状况

山西大同大学课余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主要项目有篮球赛, 拔河, 越野, 足球等。体育活动的组织大多有各学生会统一安排学院内进行赛事比拼。其中拔河已成为各学院学生身心锻炼, 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一项方便普及较广的班级运动。篮球赛事普及最广, 各班级身穿自己的球衣拼搏, 成为篮球场上常见的一种真正的激烈对抗。越野赛深受相关户外迷的痴恋。另外还有很多运动类俱乐部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发挥了全民及娱乐性强的优势。山西大同大学街舞协会、武术俱乐部、滑轮俱乐部等在学生中享有广泛的人气, 是体育活动能持续在大同大学开展的一股中坚的动力。

4 体育活动在山西大同大学建设“人文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探究

4.1 体育活动在山西大同大学建设“人文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仅促进身体的发展, 其长时间的对体育运动的执着更会有利于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演变。体育运动改善人身体机能与心理发展, 提高睡眠质量, 克服焦虑, 恐惧等坏情绪, 对青年人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

“人文精神”尤其重视对生命和心理健康的呵护。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提升价值观以及理想使命方面更加成熟。旨在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激发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 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增强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 充分唤醒每一位学生对人文的追求。这也是大同大学在历来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所追求的宗旨。

关爱彼此, 相互宽容。在大同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中, 很多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下完成的, 伴随着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增强。在相互了解、友谊交流、促进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汲取别人的优点, 学习他人, 完善自己, 和谐共赢。

在体育活动中, 艺术节里从武术团体表演或团体健美操的训练及最终的上场表演, 在这之间的交流协作中, 大学生之间有意识的完善自我人格, 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 把有限的生命引向广阔的修养境界, 提升精神世界。使学生体验出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摒弃恶俗低趣味的兴趣爱好, 激发自我全面发展, 体验运动, 提高自我审美情趣。开拓创新, 打破传统封闭、滞后的特性。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引入体育活动中, 使其具有大众、娱乐、健身等优势。大学生通过对相关体育活动知识的领悟开拓创新, 融入全球化发展的体育文化创新之中, 激发自我的创造力。

4.2 体育活动在建设“人文校园”中的体育精神文化层面

从某种程度上讲, 大学阶段的成长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人生事业的最后一站。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思想能推动“人文校园”中体育事业的发展, 当今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遵循社会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理念, 将其转化为再人文教育改革的先导。大同大学“人文校园”的建设要从现代人文校园理念中吸取精华, 倡导新风尚、掌握新理论、建设新体系, 为人文校园的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弘扬体育精神, 在公平公正、求真务实, 更快、更高、更强中积极进取。将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等相结合共同作为普遍的人文体育理念。从而在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建立起明确的价值取向, 促进人文校园校风的建设。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了解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关的体育知识, 自身保健与科学化锻炼的培养方式。培育浓厚的体育习惯和兴趣, 作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自信力。如果在大学人文校园建设中缺少了体育素养这一方面, 那大学生的全面性不仅首先会在身体上出现裂痕, 更会在精神品质上收到大的挫败。“身体第一, 终身锻炼”, 使体育活动不仅在校园建设中无处不在, 更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的终身, 随时接受人文体育精神的熏陶。

4.3 体育活动在建设“人文校园”中的制度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艺术节已日渐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中心热点内容, 作为宣扬人文艺术活动的窗口。其通过众多的参赛人数, 师生的合作, 运动员与拉拉队奔放、激情、阳光的演绎营造出魅力焕发的校园人文体育氛围。已然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坚之力。对其的投入以及继往开来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 起带头作用的正面模式。

规范学生体育俱乐部以及协会的运营。对其中的商业化项目作出指导, 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 切实对“人文校园”的建设在合法的运营中做出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各种体育协会与大学生日常体育运动之间的紧密结合, 对其组织在校方的政策下给予支持, 搞活各项运动在学生之间的开展, 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以及协作交流能力, 促进“人文校园”快速、高品质、出成果的升温

对学生会所承办的各类体育赛事的组织、开展工作给予诚挚的建议, 使各项目的比拼更加公平、正规化, 号召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学校里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团体, 扩大化其参与省内及国内比赛的机会, 带动更多学子在运动的培养上有更多健康的憧憬, 丰富“人文校园”的建设内容。

增强体育特色课程在大同大学的开展:舞蹈、瑜伽、游泳、武术、跆拳道、保健等相关的热门性, 受欢迎受人文关怀的课程。构建出具有当代特色的、体现人文校园精神的新课程设置体系。

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科普知识的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 无形中激励学生的关于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期刊以及日常公益宣传画、图片展览等形式建立起体育活动积极向上的氛围, 并与相关体育活动及赛事相结合, 将体育活动为打造“人文校园”建设的标杆。

4.4 体育活动在建设“人文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层面

首先通过对校园基础体育硬件设施的构建上更加人性化, 在风格、实用性、以及功能上更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充分提高体育馆的利用率, 降低维护成本, 增大体育赛事收入来源, 场馆日常利用更加平民化。对体育馆的改建以及开放度上更应该包容与大胆, 极力打造丰富且有校园运动性气息的体育空间设施建设。扩大与其课程相匹配的运动露天场地, 更加专业化与实用化, 扩大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与顶级的运动潮流跟进, 通过体育活动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文校园”精神。将现代化含科技因素的体育产业引入校园, 国家教育科技水平的发展高低以及对高新产业技术的应用决定未来制高点体育综合市里的竞争,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产品之中“鲨鱼”泳衣、高新技术纳米跑鞋、网球拍的新一代定制化模式, 更具前沿性的运动员日常训练科学性辅助设备与监测。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可以引进的高精度仪器、运动员武装设备、室内外更具有人文气息的灯光、包装效果等。不仅增强相关专业的商业化对口科研实力, 更加激发出学生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热情, 培养出时代性、创新性、高层次感的现代化“人文校园”运动理念。整合体育与科技的共同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好市场机遇, 将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科技融入校园, 与“人文校园”的建设和谐共进。

5 总结

“人文校园”是高校校园建设的思想精神核心, 体育活动在“人文校园”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诚然当前大同大学体育人文发展依旧存在着问题 (例如基础设施投入、体育课教学模式、其他人文素质方面的影响) 。增强大同大学体育活动人文精神建设, 做到物质上有保障, 制度建设上积极完善, 以人文精神建设为核心。积极弘扬体育人文精神, 既要发展中华传统体育素质文明, 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激流勇进。将体育活动中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投入到“人文校园”建设之中, 不断完善。在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所积攒的经验上, 积极借鉴, 充分发挥各种体育活动的号召力优势。利用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实现“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目标, 把大同大学大学建成繁荣、文明、和谐, 具有特色的现代人文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2]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3]王雅芬, 李吉远, 王能干.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5 (4) :95-96.

[4]鲍国利, 刘永强.大冬会对黑龙江省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冰雪运动, 2008 30 (6) :50-52.

[5]熊银.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实证性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 体育人文精神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市场经济效益的冲击,使得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中不断缺失。但事实告诉我们,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不仅可以作为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1]。

社会体育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体育人文精神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体育人文精神就充分展示了体育的文化。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基础和认识水平上的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始终以人为核心,维护人的高贵与尊严,关爱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与选择,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全力促进人身心与精神的健康和快乐,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2]。对人类自己的全面关怀来说,体育人文精神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怀,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价值的关怀,最后实现对自己的全面关怀。正是由于有了哲学对人和人的价值作了指引,使得体育人文精神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所以新世纪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应该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表现出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尤其是社会体育方面。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体育危机的出现,也使体育改变自己正确的方向,引发体育社会问题,严重的降低社会效益,破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重要性,社会成员体育人文精神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作为观众,没有体育人文精神,就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作为参与者,少了体育人文精神就失去了参与体育的真正涵义。所以社会成员的体育人文精神对其参加体育运动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社会成员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社会体育中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

1.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这个定义里面,体育运动涉及体育道德的社会角色包括有运动员、裁判员、体育观众三类人群。因为他们都属于社会成员,所以都是社会体育的内容。他们发展得好,就是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体现。体育人文精神是我们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通过教育及日常生活文化环境影响产生,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的文明发展。

2.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因为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体育可以被看成简单的游戏,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自己规则规范的。作为社会中的我们应该遵守这些规则。体育活动中的一些规则要求,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遵守规范也可以使我们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所以对人的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也是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体现。

3.培养社会人的优良品质

在这个物质横流,又一切向“钱”看的经济社会,不少的人思想已经开始受到“腐蚀”,他们不再追求个人精神价值,而是全力追求物质价值[5]。所以这个时候的体育人文精神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中更应该加强个人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体育人文精神对终身体育的作用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现阶段的社会成员,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快、社会压力大的空间里。很多的慢性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健康,社会成员需要体育来获得健康的身体;现阶段提倡一种生活态度,即体育是人与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社会成员可以认识各行各业的玩伴。只有将这些体育的核心思想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授之大众,才能使社会成员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进而将终身体育进行到底。

结语

体育人文精神关注的主要对象,即在体育中的自由健康的发展。不仅关注人身体的健康和愉悦,而且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参与体育的是人本身,以人的自由健康为出发点,这与我们国家的政策相符合。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与终身体育有着一种本质的联系。只有将体育的这一理念发扬下去,才会得到国家的关注,会更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体育人文现象[J].体育论坛,2009(3):29-30.

[2]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7-21.

[3]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1-873.

[4]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7-10.

[5]韩英.关于体育人文精神价值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91-92.

体育人文研究生 篇12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3]教师对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实施人文关怀,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有一条是:“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4]为了使独立院校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体育教师应该科学恰当地强化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和鼓励。

1 独立学院学生体育教学的“教”与“学”若干现象分析

1.1 课堂纪律不好,教师反感

表显示:经对10位既教普招学生又教我校通达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通达学生的课堂纪律的多项指标反映都较普通学生差。从教师的言语中也能听出对通达学生课堂纪律的无奈和反感,经常能听到同事抱怨如“通达学生的课真难上,讲三遍五遍还像没听见一样”,“今天的课(通达学生的课)迟到的人特别多”,“通达的学生太不听话了”等等。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直接去找排课领导排课予以照顾,不要安排通达的课给他。这些现象表明通达的学生课不太好上,这是个客观事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体育教师表现反感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1.2 考试不积极,不怕不及格,教师头疼

有一部分通达学生在体育考试和测试时也表现得很不积极,让体育教师很头疼。体育教师一般比较照顾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女生),安排测试时间都较宽松,一个项目会安排两三个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由选择测试时间。部分学生经常不关心体育考试或有意逃避考试,总让老师一遍一遍的找他,问他身体状况能不能参加测试,有些学生找许多借口不参加考试,或者干脆不来上课,让老师找不到他。教师只好按学校规定来办事,缺考要重修,如果多门功课不及格重修的话,还会留级,如果不重修或重修还不及格者,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书等等。对学生而言,这些后果还是很严重的,但就有一部分学生不在乎这些。这种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较常见,一般占到4%左右,几乎每个体育班都有。而普通生的体育班里一般没有这种学生。体育教师碰到这种学生也真没办法,教育他?吓他?逼他?……找不着他呀!只能告诉他们的辅导员来教育他,但效果也不太好。

1.3 学生对教师评价相对不高

心理学上所谓的相互性:人们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倾向与吸引的回报模式一致。心理平衡理论:人们渴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当两个人彼此喜欢的时候,两人的感情契合就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当两个人之间相互厌恶时,也可以得到平衡。

经对我校20位体育教师六个学期的普通学生和通达学生测评分比较(测评内容和方法相同),每学期通达学生对同一位教师的测评分都较普通学生低1~2.7分,无一例外。这是否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通达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喜爱程度没有普通学生高。同一位教师,教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学生给予的评价却不同,并且与普通学生竟成整体性差异,并且差异率100%。难道教师对通达学生教学不尽心?就我个人而言,回答是否定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看哪个是通达的班,哪个是普通的班,但是,教学一段时间后,我对所教的每一个班都有一个整体印象,有的好,有的差,回头再看印象差的教学班,一般都是通达的班。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几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过,他们中的大部分教师对通达学生的教学都是尽心尽力的,一开始也没有对通达学生有什么歧视,只是通达学生的表现使教师有些失望。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对通达学生的看法可能就与普通生不同了。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时间一般是学期末,所以,通达学生对教师的网络测评相对普通生较低。这应验了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和平衡理论。

2 剖析独立学院学生特殊的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

2.1 社会角色定位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是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定位依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成人,而中国的人多、大学生多、硕士多、博士多等情况,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购房压力等。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意志力、心理稳定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态度、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稍差。[2]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处在劣势位置,心理的焦虑感、不安感会给较多的学生带来较低的自我定位。

另一方面,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高,这对调节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平衡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也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荣辱意识的错位。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定位就容易存在较大的偏差,相对主观因素较多,缺乏客观依据。

2.2 校内角色定位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自我定向和自我定位的阶段。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担任学生的特定角色,并按照学生的角色规范行为。”[5]而独立院校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又处于较低层次的角色,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定位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在同一个校区学习、生活,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开设很多相同的课程并接受相同的教师授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高考的结果把他们定位成了高校的后进生,并且要顶着这个帽子经历本科四年,甚至是一辈子。这在其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也有少数学生因此而发奋学习,想通过考研考博来甩掉这个帽子。对于这种学生来说,这反而是人生的一次历练,成了学业腾飞的动力。

大部分通达学生的家庭都较富裕,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学习动机低等不良的性格和习惯。所以,有一部分通达学生会与同学比谁家更有钱,比谁的父母官大,以此来弥补学习不够优秀的劣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找借口、做掩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庭富裕的学生说:“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又不去面试找工作,我毕业后自己开公司,反正我爸有钱。”“我爸是某某,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工作岗位。”等等让普通家庭背景的学生羡慕不已的言辞。

一方面是使其感到自卑的高考烙记(这是非常致命的),另一方面,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家庭经济实力又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满足感和骄傲感(多少有点令人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两种相反的处境很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要不,就发奋学习,做到尽善尽美,很难做到时,心理又会出现其他问题;要不,就混天撩日,自暴自弃,较难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定位。

3 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3.1 过硬的业务水平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

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感情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业务能力一览无遗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知识来了解教师,并对教师产生情感,如果教师的业务能力很强,学生就会佩服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很幽默,或和蔼可亲等等,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同时也会喜欢这位老师。

3.2 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和学生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话、E-Mail 、QQ等现代交流方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发现学生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偏颇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时,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纠正。还可以通过多方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情况、性格特点及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麻烦等等,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遭遇要给予理解和关爱,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思想上的开导。这都要以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

3.3 区别对待是“人文”的艺术

对于一位教师来讲,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而区别对待学生又能使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尊重他,没有轻视他,就更难做到了。这就需要“交流”的艺术,“人文”的艺术。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一般指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所以,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首先要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们在特殊的社会、家庭背景下可能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尽量掌握每一位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给予不同的关心和鼓励,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3.4 真诚和信任是关爱的里程碑

情感通过外显的表情和语言来传递,体育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传递给学生在感情上“真诚”和“信任”的信号,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关爱。

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要求相对父母、亲人来说要低一些,没有嘘寒问暖、经济资助必要性的心理渴求。但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较强的敬重和畏惧心理,所以,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的理解、情感的释放、语言的正确性及对学生本人的态度体现等方面的要求却很高,不容任何欺骗性。体育教师面对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情感一定要做好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独立院校学生也是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是较高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在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体育教师都可以做到真诚和信任。如学生请事、病假,体育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等,教师有对学生怀疑的理由,也可以不加怀疑,那我们就信任他们吧,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诚实的学生一定不会欺骗你,不诚实的学生说了谎话总会有同学知道的,对他和同学的相处没有好处,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欺骗的坏处。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感情的真诚,态度的信任。

3.5 公平、公正是维护师德尊严的法宝

体育教师对待独立院校的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谁的父亲是多么大的“官”,或谁家多么富有就在考试等环节对谁“偏心”和“照顾”。更不能因为某某学生长的难看或曾给老师顶过嘴等原因而给他不公的待遇。因为教师做到了对学生公平、公正,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尊严,才能维护教师的威信。

对待学生公平、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对待独立院校学生的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师要以对待普通本科大学生平等的态度对待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另一方面,对待同一班级的不同个体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学习和测试工作。

4 结论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用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强化“人文关怀”,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学会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独立院校学生及上课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总结出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教师关怀和鼓励,最后提出体育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理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关怀,思想理论,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533736.html,2010-4-26.

[2]蒋良富.本科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区域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36-38.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54865.html,2006-9-13.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290771.html,2010-4-20.

上一篇:影视片名翻译下一篇: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