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2024-08-27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共11篇)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1

所谓人文体育观是指一种文明、理性、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对其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其一是体育认识中的人文精神;其二是体现文化特点的体育教育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素质、意识、精神等方面有很大程度增强, 对于体育及其属性有了新的认识, 开始在社会科学范畴中考虑体育, 这时的体育发生了一些改变, 而人文体育观的形成正是体育发生改变的具体体现。人文体育观的树立, 将人文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对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意义

人文体育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将其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 尊重学生, 重视学生, 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 能够促使大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当中。符合现代化特点并有学生支持的体育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说,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对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意义。若要具体说明人文体育观的推动意义, 以下几方面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1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

马克思的人文理论中提及到人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而良好的生存是人们的需要, 为了这个需求进行基本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则包括在人们的基本活动中,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观将“人”摆在第一位, 要求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有益于人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人文体育观的树立, 促使学生从提高自我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进行学习锻炼, 这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事业不断进行下去。总体来说, 人文体育观所体现的体育哲学价值能够影响大学生, 促使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中, 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我国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今天, 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改革, 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主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其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特点, 能够促使学生的精神、意识、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素质。人文体育观的树立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体育教学所体现出的素质教育效果。确立人文体育观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 体质的增强, 还更加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思想、精神、意识。

3为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以往我国教育领域中所进行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 强身健体。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育领域中所进行的体育教学不仅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 还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然而,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确立人文体育观, 将对整个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使体育教学从以人为本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不足、学生特点等, 合理的进行体育知识的教授和体育项目的锻炼。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将整个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 为高校体育教学规划出新的发展方向, 而这个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及发展路线, 能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2002年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中所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约束。其中对于体育课程是这样表述的,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身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体育课程的说明充分突显出了“以人为本”思想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 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然而, 事实上我国很多高校中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促使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

1欠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当中, 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事实上,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认识到纵深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相应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未能出现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 促使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欠缺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主体人格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创造能力强、能动力强的品质。主体型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主体型人格的培养, 使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然而, 很少有高校注重体育教学中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是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辅助性课程, 对于体育教学内容并不太关注, 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难以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3欠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

在现代化的今天, 大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 促使大学生频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合理而有效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整, 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然而, 事实上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 将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体方面的培养,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存在, 而得不到良好的调整。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确立人文体育观?以下是笔者结合相关资料提出的一些建议。

1确立具有人文性质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文体育观的作用, 构建具有人文性质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能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特点、个性, 学生不仅增强了体魄, 还升华了人格。构建具有人文性质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前提, 合理的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保证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人文的基本内涵。例如, 某高职院校于2013年5月某日展开了一次体育课程改革讨论会议, 会议中就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手段、体育设施投资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此次会议开展的非常圆满, 对于体育课程改革得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等细节问题都得到合理的解决。在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这样记录的:依据《纲要》及我院实际情况, 体育教学课程教学后学生体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 能够尊重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促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制定人文性质体育教学目标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2营造人文气息浓重的教学环境

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受环境影响而投入到人文、人性理解和学习中, 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品格和素质的提高。如何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开展具有文化特点的体育活动, 促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和学习文化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素质;也可以在体育知识教授中穿插文学相关的知识, 促使学生受文学气息感染而升华自己的人格。例如, 某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文化特点的体育讲座, 在听专家演讲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很多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 从中受益。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目前, 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学只会教授学生如何规范的进行体育项目锻炼和体育技术的模仿。这种机械的体育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当中, 为了充分发挥人文体育观的体育教学作用,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不仅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还能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因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以终身体育意识出发, 长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总之, 尽管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施行素质教育, 但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 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佳, 无法促使学生的意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此种情况, 应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人文体育观,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授, 能够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知识、提高素质、升华人格。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也能够就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调整, 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旺.浅谈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J].广西教育, 2011 (24) .

[2]李宝宅, 鲁晓庚.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观的策略研究[J].大家, 2011 (14) .

[3]高起, 马丹丹, 张佳欣.普通高校体育人文素质选修课——人体健康科学[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

[4]邓世忠.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

[5]吴华慧.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分析[J].运动, 2011 (08) .

[6]滕占强, 范海英, 王立宁.论高校体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

[7]闫杰.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创立及优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 (A卷) ——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

[8]郝海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 (华东卷) [C].2012.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2

本文属于天天期刊网 优秀论文发表

本文来源于:天天期刊网

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当代体育科技》

摘要:体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形式,而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展现了人类的思维特征,同时也赋予了体育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学校训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凝练,体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传承,代表着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包含着一所学校办学原则、目标、特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寓意着一个学校的灵魂。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倡导通过体育孕育的人文教育中,高校校训体育人文内涵比较缺乏。

关键词:校训,文化内涵,体育人文

体育,既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也是由人与人之体育行为关系而构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它都应该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正因为人们从事体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人类共有的思想性特征,才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是一种充满文化意味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载体。

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的学者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人的体育行为活动和由这些活动引发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我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当体育学术进入正常的科学轨道之后,我们就需要从更多的视角审视体育,如人文视角,不仅将体育看作科学文化,还要看作人文文化(科学),因为,体育是人的活动以及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没有人文视野中的体育,这样的体育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体育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更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属性。即体育人文不仅仅是体育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物质、精神及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学校教育应具备通过体育提供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塑造。

涂又光认为,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为道”等人文修养培养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他说,近百年来,中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一旦造就灵魂,则任何外力对他的灵魂的任何折腾,他都无动于衷,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完全奈何他不得。灵魂主导着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

所谓体育的人文内涵,就是体育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其核心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类用体育获得健康来表现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体育人文的繁荣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精神气质。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借助学校体育人文环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竞技融人文是不争的事实。

校训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凝练,体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传承,代表着校园文化、人文精

神;包含着一所学校办学原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制订了“中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训,他强调:“人生第一要是是健康,第二要求是健康,第三要求是健康。”“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认为学校就是“创造健康的堡垒”。这一办校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办学思想,但这种思想在面对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到底执行得怎样?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体育人文仍然是中国学校所欠缺的。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校训70多年过去了,学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雷同化乃至重复,校训反应出我国现代学校思想从众心理的牵强附会,更是应试教育让体育远离人文教育欲罢不能的一种恶性循环。

为了探究我国高校校训中体育人文的被重视度,我们调查了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及医科院校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结果表明能将健康放在校训首位的大学屈指可数,全国重点体育院校的校训也未将健康放在本专业的首位,医科院校校训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伦理态度。综合性大学校训有较浓厚的政治文化,较缺乏身体健康的含义(对健康引导不够)政治文化是高校校训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等,政治思想主要是德育、用人思想等;政治心理主要是社会特有的崇官心理,及由此引导的中国校训从众心理。校训是学校德礼才学的对外昭示,更是学校对学子的规范和约束。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科皆有,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而且往往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我国大学要求综合性,学生要求综合能力(素质)。因此,校训大多建立在学校管理层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对学生来说是学校管理善政、善教的必然结果,校训更注重淳化学风、端正校风,而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目标,往往也就失去了本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特立独行的特性。对我国百强大学前50所大学校训统计显示,校训中出现频度较大的有“求实”、“创新”、“勤奋”、“博学”、“自强”、“实事求是”等“天下大同”的广谱性词语,用在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错,但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认为是自己原创的和本校的根本特质。比如,出现“求是创新”的有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求实创新”的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

居里夫人提倡“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我国百强大学前50所大学校训直接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没有,直接与体育精神有关的2所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公、诚、勇、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训“诚朴勇毅”的“勇”;有

5所院校的校训间接与体育精神有关,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上海大学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不过用词统一在“自强不息”的一种奋斗精神状态,不是提倡健康的体质,也不是健康心理,而是一种精神风范的表面叙述,并非是一种拼搏的意识,或一种体育人文中体育精神的体现。体育院校校训比较关注体育的精神层面,却没有把塑造人的健康放在首位

体育院校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言之是弘扬体育的学校。就体育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培养目标、研究的方向来看,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干预策略,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及组织实施体系等学校体育学;二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公共体育政策与社会环境的社会体育学;三是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与测评方法及健康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全民健身与体质评价,可以理解为人体体质测量评价学。可以看出,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方向分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也必须由这三个具体的因素展示出来呢?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体育院校的校训就应当包涵这几个方面的体育人文内涵。

武汉体育学院提出“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成都体育学院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理念、特色是对办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概括和抽象,也是

对人才质量标准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人生价值、健康价值、教育价值、生活质量等问题新的探索。同时也是体育院校办学的宗旨。[2]

在调查的14所体育学院中,校训直接关注身体健康的有成都体育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健体,上海体育学

院的校训“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身心;体现着女排精神的“拼搏”一词,有五所学院的校训采用;“厚德博学”有

4所体育学院采用,与体育精神有关的“拼搏”、“弘毅”、“武杰”等是所有体育学院共同的目标。多数体育院校在提倡体育精神的同时,反而忽略了体育院校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及引导全民健康、监督健康推行的办学理念上的人文关怀。医科院校校训健康关注体现的是献身精神,而不是健康精神

医科院校的校训要体现维护健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关注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医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的方向来看,从调查的医学院校校训统计分析,三所部队医科院校的校训分别是“求实、创新严谨、献身”、“团结、严谨、勤奋、献身”、“ 团结、求实、创新、献身”展现了部队特色,不过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雷同化乃至重复一目了然,并且未能表达是军队医科院校的特色。四川泸州医学院的校训“高尚医德、精湛技术、健壮体魄、服务人民”朴实的语言,直言用医德医术关爱人民健康的宗旨。正是大学校训中最缺的落实到实处的实的特质,也是体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典范。

4大学校训的体育文化缺失

校训要体现各院校校园构建的体育文化要素,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体育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和迁移性,而这正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需要的[2]。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已经与学校形象有关,关乎学校的战略,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

从调查的高校校训分析,大学校训体育文化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通过秉承体育精神,教化学员行为准则的校训较少

体育运动离不开竞技的一种状态,不管是同自己今夕比较,还是同别人比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应该是保持一个人不懈奋斗、不气馁、不放弃、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尊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培养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体育人文素养。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应该倡导,疏于体育锻炼意味着学生的品性懒惰,对自己身体缺乏责任意识,是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就是没有责任能力;对体育竞赛规则认知度低,意味着学生的行为缺乏教化和约束,对体育规则不履行,是藐视规则的行为,就是缺乏法律意识,没有社会尊重感,就是没有社会行为能力,这种学员注定要遭淘汰。

在高校,体育精神应该是存在于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的自豪和荣誉,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本应落实学校校训的宗旨,然而,校训在落实育人环节时,又比较空洞,不好具体落实。如:山西财经大学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崇尚,在学生平时的日常养成中,显得比较宽泛,不好聚焦。也就是说,靠什么行为过程来修德,是读书学习,还是其它方式,而其它的方式,体育是最受学生喜欢,而体育运动中又是最能潜移默化,通过体育规则规范行为的。

4.2德、智、体、美融会贯通的校训较少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方针。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

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德育,是培养学

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当然就是指的智力。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体育,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

质不好,就不能为做更多的贡献。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即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具备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

如: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有德、有智、有事业,就是没有载知识之舟,承担事业之艰辛的身体,而立一等品格靠什么方式来规范和养成,这就显得比较含糊。所以,从逻辑上讲,可以这么去理解,体育铸品格,品格展学识、学识促事业。又如: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即与专业对口,又与树人结合的定位准确的校训,可以说,有待尊重和提倡。什么时候哪个大学能文体相融、身心双馨地落实体育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真的也就丰富多彩了。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规划,也进一步

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胡小明说:“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

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出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其结果

要落实到身体上。”[4]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宗旨离不开学科层面、精神层面、身体层面和社会层面。校训作为一所大学凝练。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播继承,如何有效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通过体育环境、体育手段,把本校悠久的体育传统作为院校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开发,把体育作为呈现各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明并行不悖的校园文化身影,这是高校在弥补应试教育重拾校园体育文化信心的依仗。

我比较欣赏这句话,“亚洲各国家都需要培养文化的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是对东方文化的自信、亚洲文化的自信和欣赏。一个文明的兴起,排除不可扭转的外在因素,努力自救,才是根本的出路。”[5]

参考文献

[1]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没有任何借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刘淦清.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关于武汉体育学院办学理念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3]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3~19.[4]秦毅.论体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N].体育文化导刊,2008(1):37~39.[5]刘琼.让亚洲文化不再失语[N].人民日报,2006.目标、特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寓意着一个学校的灵魂。高

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智能结构、个性品质结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及心理素质结构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国高校秉承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着力打造办学的核心理念,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以期达到在院校中特色取胜的目的。所以校训的创作核心是有利于表达该院校办学主旨,代表该校的特色,以及表现学科性质、历史文化、人文特色,所以,校训蕴涵了隶属于该校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好的教督性、可视性、传递性和亲和力。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中国文字特有的符号,展示高度浓缩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传递高等师范院校的精髓。再将八个字刻在石材上,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状态,天地万物和睦共荣的相互依存。可见学校推出校训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树立形象的过程,凝聚学生人心的过程。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文环境 缺失 优化

相对于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精神现象,包括个体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要素。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应该是指向关怀人文精神生活的健康与充实,创造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以体育自身的独特性,促成教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密切关联与转变,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看,人文环境的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改善与优化体育教学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1.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

1.1重体轻育,教学观念滞后。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健体强身,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形成体育人文思想,形成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人格。对于一些高校来说,这种体育教育的本质是被忽略和架空的,在课堂上更多的只是让学生运动起来,笼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小结,提交考试、考查成绩即可。虽然提出“素质教育”、“文化传承”等目标,但落不到实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个体发展的关注和实施仍很薄弱。

1.2缺乏创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薄弱。

目前高校体育文化被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活动基本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但即便是运动会,现在有些高校也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的趋势:项目减少,难度降低,比如跨栏被取消,中长跑项目已经缩短至1500米。而其他大众健身娱乐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开展了相关活动,也缺少创新意识和科学的计划、有效的实施和反馈。这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单调、缺乏创意的现状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显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3不进则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体育教师重视技能和运动专项水平的保持和提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人文知识、文化素质会有不足;体育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面,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较难体现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考量。所谓“不进则退”是就人文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乃至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言的,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同时对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

2.1从实处入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对中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了解,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养,具备发展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的能力。体育教师面临同样的要求。一是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教育,制订具体的可行性计划,为体育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强对各类图书、刊物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反馈,鼓励教师参加校级的各种活动,如读书、演讲、生活技能大赛,等等;适时地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改部门例会单调乏味的内容和方式,以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渗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包括业务考核一类的方法和标准也可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持之以恒,多方合力以求,方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体育教师的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2.2从课程设置着眼,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体育课程模式,形成自身教育的风格特色。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灵活性、可变性的大大增强,其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可以看到,蕴含人文体育观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以展开。一是改革内涵的日益生活化,比如以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前提,延伸出生存体育、时尚体育、生态体育、职业体育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二是满足个体需求,课程改革延伸到体育课课题化、小型化,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显所长、各有所用,在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正契合马斯洛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首先从观念上改变“重体轻育”的局面,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

2.3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文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是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从上至下达成共识,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软件、硬件资源,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如合理运用板报、标语、广播、电视等媒体,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演出、竞赛,校内外专家讲座等,渗透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观念,宣传体育赛事中的重大突破和具有积极向上、拼搏精神的人物、事件。这样使得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到校园,延伸到社会。二是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相比较体育课,不少学生还是很热衷于其他灵活多样、有内涵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但在很多高校,这类活动的设计和举办还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对稳定又具创新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综合运动会、趣味性的小型竞赛活动、体育专题讲座、国内外重大赛事观赏,等等。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人们对这一现状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4

1、体育生物观

1.1、什么是体育生物观

十九世纪以来, 人体解剖学实现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达到细胞水平并促使生理学的发展, 使体育的生物效应有了理论基础, 为体育发展人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依据。体育生物观强度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魄, 注重对人身体锻炼的直接性效果和对运动负荷的安排, 单纯地以强健人的体质、改善人的生物学性状为目的。

1.2、近代体育生物观在我国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开始面向世界引进外来文化, 被动的接受西方体育。在同外来侵略者的交战中处于战败者的位置, 使国人心里一直充满着自强的情结, 并且认为要先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使国人强大, 进而使国家强大。这种观念使人们一直追求着生物效应, 将其用在对体育的理解中, 认为发展体育运动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 实现改善生物性状的目的。

体育生物观以民族自强为目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 奥运会成为了我国展示国民身体素质的舞台, 将在奥运会中取得的奖牌数、金牌数作为展现民族强大的依据。体育生物观开始为奥运服务, 经过客观化的改造, 演变成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但当我们对现实进行思考时, 会发现许多在奥运会的竞技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 其道德水准和人性的感悟并非同样优异;很多国力较弱的非洲国家, 也在奥运会上获胜, 向世人展现了其民族优秀的生物学性状;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课上, 学生逃课的现象极为普遍, 且极具讽刺的是, 学生逃课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运动。我们不得不对体育生物观进行反思。

2、从体育生物观到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2.1、回归体育人文观的理由

人所具有的动物属性使人的身体有着环境适应性, 假如只以人的身体活动后源自生物属性的适应性变化界定体育, 则农民在田间劳作也能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 那么这种劳作也可以称为体育, 农民就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是近代意义上的体育的催化剂, 回归体育人文观是体育本身的要求。在文艺复兴之后, 人类才在真正意义上将自身的自然状态的改变和身体运动联系起来并加以认识。近代体育确立时, 在人文主义者的推动下, 体育这种根植于适应人类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作用于人们自身自然导致其产生积极变化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 就已经表现出来对人类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2.2、回归体育人文观的意义

近代体育在其诞生的那一刻, 就作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的手段, 塑造人们对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追崇在现世幸福的追求的思想下的对自身、自我、自然的实现理念, 其最终目的就是构建受教育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体育的确立过程, 就是人文主义者利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名义, 为摆脱中世纪神学对人们的压制的过程, 它是宣传积极乐观追求现世幸福的精神、弘扬对人性解放的新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引入及确立近代体育的历程中, 在中西方文化发生接触和冲突中, 作为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体育生物观,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它的目标设定的错误使得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对诸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了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进步。只有将一直以来遵循的体育生物观回归到体育人文观, 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逻辑基础, 再逐步展开, 形成多种与其相适应的亚结构。使国家在进行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的时候, 合理配置资金, 减少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闲置;减少在体育生物观下, 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造假等丑恶现象, 净化体育竞技运动的公正纯洁性;有效规范群体、个体、社团在面对或处理与人的社会存在有价值的、有关的观点, 包括开放性、民族性、自由与民主、竞争与协作等。

3、结语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 使人得到自我的不断完善, 体育人文观表现了对人类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而不像体育生物观那样, 仅仅强调对人的体质的增强, 改善生物学性状。实现体育生物观向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将对社会相关子系统的良性互动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胜, 石龙.我国人文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2]顾兴全, 于可红.基于体育价值观之嬗变透视高校体育课程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55) .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途径

A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ZHI Hongyu1, XU Jiang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Henan,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in institutions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education and explores a way to foster socialist builders who develop all-round through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institutions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approach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人类体育史写下了无限华彩的一章。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价值上,重要的是留下了太多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奥林匹克人文精神。自创办以来,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人类最为盛大的体育活动,一直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

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给《奥林匹克运动》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1894年,当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之际,讨论的主题即为教育的价值。时至今日,历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在体育运动的教育方面也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1〕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独特的力量在于它具有激发一代代青年的梦想的能力,国际奥委会的责任就是使他们的梦想永葆青春,参与奥运会,完善这一教育工具”〔2〕

而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停留在欣赏的角度,比如NBA的转播,国家队的比赛等等,很少能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在体育课上,参与运动的同学积极性不够,怕吃苦,竞争意识不强,对于分数过分注重的功利心等等,都是由于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所至。而在普通高校中培养学生这种精神恰恰是体育教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他远比培养学生固定的运动能力和技巧更有价值。

1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大量的二元关系,存在着胜负、荣辱、得失、甚至生死的选择,于是人文精神就成为对人在体育活动上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研究体育的人文精神,归根到底,首先是要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从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产劳动能力以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 〔3〕 “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弘扬就是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当今时代,人文精神教育都是奥林匹克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来说, 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思想分为三个方面:1?郾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2?郾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3?郾包含丰富的和平观念。 沿袭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悠久传统,现代奥林匹克教育思想同样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理念,其中核心部分,就是“人文奥运”,这更加突显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 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广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传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从其实施途径来说,就是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良好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和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和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品质的目的。

2?郾1 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即适应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等,就必须大力发展智育。当然,以智育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排挤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体育仍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给智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把一个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摆在体育面前。体育不仅仅可以维护身体、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博爱、勤劳、民主、自由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对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对学校体育地位的肯定,才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也为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4〕

2?郾2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党性,可以说培养出再高水平的人才都不一定能造福社会,甚至会危害社会。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正是包含了丰富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等可贵品质。我国奥运健儿太多可歌可泣的为国争光的故事和历史都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我国体育健儿在长期体育训练和竞赛中,总结和提炼出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输球不输人”等一系列倡导先进文化的警句、格言及由此演绎出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2?郾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学生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参加锻炼。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讲座,视频,奥运故事,精彩言论等教育形式来学习,这本身就比单一的教授学生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有意思得多。再进一步说,如果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些精神,无疑会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这样学生训练的热情和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郾4 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

除了进行基本的身体技能训练,最具有价值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能在人类运动的最高舞台——奥运会上有所表现。所以围绕奥运会的奋斗目标,会有很多勇于拼搏、排除万难的感人事迹,学生们能了解这些真实的资料,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有非常高的关注度,相关的趣闻和富有哲理的故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3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3?郾1 体育教育观念与人文精神相背离

高校体育教学不是为了每学期一次的达标测验而教,而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学校所有的教学大纲、教材、政策、规定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体现在行动中,打破沉闷死板的形式,摒除功利意识,真正让学生快乐在体育课上,受益于一生。但目前我们在教学目标上,常常把学生当做满足社会某些短视需求的工具来培养,忽视人的主体性;在教育对象上,我们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不重视人的能动性;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偏重于把学生当做同一型号的产品来加工,无视人的创造性。而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偏离了体育教育本质。

3?郾2 对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偏差

很多人对体育工作者存在偏见,常常出现不够重视的情况,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自己都会自卑。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忽视学生智慧、思想、灵魂的教育。在对体育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认知过程,误以为只有讲“道”才是教育,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而被忽视的恰恰是体育教育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3?郾3 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

高校体育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育教师首先自己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教育学生开拓创新,自己就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因为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不行的。而目前有些高校体育教师在这几方面还做得不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动的讲解和渊博的知识,很难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4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4?郾1 制订政策,转变思路

高校教育的方向,取决于有关领导的办学思路。决策者首先要对体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有足够的认识。应认识到,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正确途径。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技术动作的掌握,身体能力的发展等等,但作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实用,也丝毫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不管是决策者还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都应及时转变思路,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对学生整个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

4?郾2 培养教师,完善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实施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首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完善自我,教学中力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示范优美,在学生中塑造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优秀的品质、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及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特别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各种品质,比如健康积极,努力拼搏,目标坚定等等。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善于引用相关人物事迹,经典语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体育教师上课就是教动作和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意识的培养,甚至一味地纵容学生不虚心、怕吃苦的表现,则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定期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运用记录片、访谈等视频手段来进行教学。

4?郾3 丰富必修课,增设选修课

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有限,这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内容,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学形式。把原来只注重实践技能课的教学,改为更加注重对学生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培养。安排各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完善体育教育体制。从整体课程设置来看,应安排一定量的室内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增加教学内容,如体育史学,近代奥运会相关的故事等等,以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拓展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4?郾4 全力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指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作风、体育道德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热情、协作精神、进取意识等。〔5〕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为奥林匹克人文教育提供最好的支持,能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加强校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提高举办体育活动的质量;〔6〕组织并日渐丰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形成比较完善的比赛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形成一定的传统,并培养一定水平的比赛组织者和裁判员;由专业性较强的教师组织并训练水平层次较高的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把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标语和海报遍布于校园各个角落,包括校园广播;加强对校园体育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只有成熟的社团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故应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培养等。

5 结语

百年奥运为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瑰宝,这些珍贵的遗产,传承数千年人类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它受用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只是体育。高校作为人类知识和精神最重要的传承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应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教育。奥运不只是几块金牌,它代表了人类和谐的发展;奥运也不只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成为炫耀国力的舞台,它体现了人类和平共处,公平竞赛的崇高思想和初衷。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任海.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

2006(12):15?鄄18.

〔3〕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鄄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7(9):34?鄄39.

〔4〕金萍等.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49?鄄150.

〔5〕罗立.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88?鄄89.

〔6〕何少钧.论体育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52?鄄53.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6

要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就应该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奏合拍的同时,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 让体育与人文精神挂钩、与国际趋势接轨。

一、人文体育观的阐释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当时文史哲学的兴起, 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 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的领域, 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和关怀。因此, 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 就是“人文精神”[1] 。

人文体育观有两重含义: 一方面, 要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 突出文化的特色, 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 让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达到用优秀的文化改造、教化人的目的[2] 。

1.民族认同观念

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现代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凸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最终成为社会共鸣的震点。体育顽强拼搏后的获胜培养人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现代体育是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意识可以强化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树立民族在自己观念中的形象。民族的意识加强了, 个体对社会的和集体的负责态度也随之加深。在鸦片战争以后, 民族心理歪曲, 民族精神低迷, 像一片浓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而现代体育体现的民族精神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 使人们在阴霾中重新振作。无论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取得金牌, 人们都在国旗升起的时候享受到巨大的荣誉感, 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竞争进取观念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和尊重科学。兴起于欧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其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大多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背后体现的是进入工业文明后西方民族勇于竞争、注重人的自立和身体能力的文化主旨。体育的进取精神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培养。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恭谦退让”, 而淡化了竞争, 昔日的“东亚病夫”不只是肉体上的虚弱, 而且包含着满于现状的、麻木不仁的小农意识。落后就要挨打, 民族的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唤醒了一批有识之士, 为了解除禁锢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他们抛头颅, 洒热血, 重新唤醒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体育提倡竞争的观念不仅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价值, 而且富有深远意义。

3.公平规则观念

竞技体育是参赛各方必须共同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一种活动。这些原则必须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在运动场上, 人人平等, 不存在领导和下级、开后门、走关系等情况, 一切都公平竞争,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任何的比赛都必须崇尚公正, 不能因为各种外来因素影响比赛结果。1949年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小球撬动大球”, 到现在中国的运动员开始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篮球俱乐部效力等等无不说明中国体育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这得益于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共同遵守的规则办事。这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根本。体育公平竞争、共同遵守规则的精神倡导着人类心灵的健康, 把体育精神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深层次的贡献。

4.团队协作观念

现代体育注重培养体育团队意识, 强调团队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他们必须形成一种整体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最终会产生归属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 在2002年世界杯提前出线实现了这一愿望。这所有的一切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每一位运动员、教练员、队医及后勤保障人员乃至球迷都为此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体, 基于共同目标而产生了合作, 这一行为是在愉快情感下的合作, 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现代体育具有增强体育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协调好团队内外的关系, 这样必然会具有团结性和整合性, 为团队更上一层楼产生无穷的动力。

二、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路径

1.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大学教育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 必须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最终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需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的生活。体育项目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不然。所以学校在体育学习项目的设置、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这样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有更好体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一些受大学生欢迎、新颖的, 融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例如定向越野、轮滑、街舞、攀岩、跆拳道等, 在开设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开设初级班、提高班,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 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学习班级。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体育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化的覆盖

体育课程主要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的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应该按照这一目标来制定。体育课程不仅仅在课上,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都应纳入学生的考核当中。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必修的正规课程, 通常指拿学分的。但是还有一些非正规课程也可以纳入学生的学分当中, 如参加各种体育节、体育运动竞赛、大型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等, 获得出色的成果, 在本课程学分管理上可以适当放宽。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将课内外全面覆盖起来,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这就要求学校对具体发展目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整理设计。

3.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所谓的课程小型化、专题化是指运动项目具有较完整的主题,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时数较少。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开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锻炼类课程, 在柔韧、力量、有氧耐力等方面根据运动原理制定出相应的课程, 介绍推广学校可以实施的新型项目和拓展类项目, 如攀岩、滑板、野外生存等。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 教材、教学大纲及考核的要求都要让学生在选课之前知晓。这可以通过校园网使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所要上的课程, 还能及时查阅自己的成绩。开设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化、小型化课程, 范围较广, 自由度较大, 课程数量较多, 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 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大学生组织的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下属的各单项体育协会。高校体育社团能带动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现在的大学生好多生活方式都不健康, 缺乏体育锻炼, 而大学生体育社团等可给予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由于体育社团不存在强制性, 加上没有感兴趣的社团和在非正规课程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以往很多大学生常不参加。所以有必要强化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发展多样性的体育社团,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人文体育观包括民族认同观、竞争进取观、公平规则观、团队协作观等。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将有助于人才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 有助于良好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人文体育观融入公共体育课的路径有:课程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教学目标做到全覆盖, 开设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关键词:人文体育观,高校公共体育课,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848.

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 篇7

1 高校开展人文体育的必要性分析

该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在新时代发展下高校开展人文体育的必要性, 第一, 人文体育教学的开展是我国高校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共同组成了新时代发展下高校素质教育, 是学生更好地开展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得好, 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而新时代发展下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主要由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文体硬件设施等组成, 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人文体育开展和践行的载体和基础, 通过开展人文体育, 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的校园文化水平, 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第二, 人文体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体育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环境共同作用来完成。体育学科教学是完成体育人文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 要结合该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人文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在人文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启迪和启蒙,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体育学科的严谨性、规范性, 从而获得个人情感的升华, 最终实现自我感悟, 将人文体育教学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学生在此模式下展开学习, 就可以实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高效地获取体育文化知识, 并将文化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 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校园文化环境也是高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 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人文体育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形体、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一点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追求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 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教学活动, 是注重学生人文教育的活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 我国高效人文体育实践的有效策略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精神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为了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学会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在实际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为了实现对学生人文体育精神的有效培养, 笔者在自身教学经验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下建议,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在开展人文体育教学中提供经验和方法的借鉴。下面, 我们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高效如何开展有效的人文体育教学。第一, 注意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重视人文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着知识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等一系列问题, 以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笼统, 流于形式, 而针对体育教学来说,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问题更是十分普遍。而要改变这种情况,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校领导和高校体育教师要注意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 将人文教育的观念融入教学理念和实践之中, 切实做到人文体育教学的有效落实。

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的错误。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并不是要忽视“生物体育观”的科学性和理性实施。没有了身体健康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是要在“生物体育观”的基础上, 引入学生的人文精神内容, 两者都要重视、两者都要抓,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才能体现学生人文培养的真正意义, 一定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的错误

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人文体育教学氛围。在开展高校人文体育教学活动时, 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不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成效的提高,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得到舒缓, 从而唤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时, 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在教学训练活动的场馆里张贴与教学训练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是口号, 悬挂体育名人的画报的方式在无形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也可以通过教学训练中体育名人轶事的穿插讲解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等等, 这些方式均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在新时代发展下, 只有不断深化和实践人文体育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建设水平,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高效人才培养的质量, 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标准的专业型人才,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 人文体育是一个内容较为广泛的复杂性工作, 对于高校来说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也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挑战, 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迎接挑战, 不断提升高校人文体育教学水平、办学质量。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 而高校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我国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发展输送着大量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而人文精神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活的灵魂, 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明灯, 所以, 高校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 不断强化人文体育精神教学, 不断强化人文体育实践, 对于高校体育学科办学水平的提高, 对于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学科教学中, 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重要位置, 所以不断强化人文体育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重要挑战之一。

关键词:高校,人文体育,精神,实践,探讨,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唐英.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唐超.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张雪临, 马晶, 龚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 2005, 26 (5) :27-29.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8

一、人文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就其本质而言, 教育是人的教育,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传授更为广泛的知识,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智慧, 与强调“专业化”的专业性、职业性与技术性课程大不相同, 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化为主导, 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课中自己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应具有的获取体育知识的权利,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体育权利, 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1、传授人文知识、倡导人文价值

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 如体育理论、体育史、奥运知识、相关运动项目的知识等, 以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体育理论的讲授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 还能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特别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与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

2、课程设置的更新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体育教育同德育、智育一样, 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担负起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的更新和面向新世纪体育教师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上。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兴趣, 增设游泳、太极拳、高尔夫球等课程, 极大的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满足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将有效的加强体育课的针对性。此外, 成立体育教育俱乐部, 以体育教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授课,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成果。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掌握新的体育科学知识, 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 树立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应树立既教书又育人, 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又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 培养优良的品质和顽强的作风。

3、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人性化教学

体育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体差异。他们在身体、心理、智力、体力上都有所差异,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使其在舒畅、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同样, 在评定体育成绩的时候, 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和评价尺度的人性化, 应采用相对评价法, 反映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

4、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观。在学生观上,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 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 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 潜能和特长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素质教育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任, 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直接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果。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因此人文教育在高校教学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 在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需要融入更多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体育人文精神中包含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不畏强权、为真理现身的精神;追求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参与精神等, 弘扬真善美的体育科学精神, 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体育教学思想的日渐丰富, 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且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了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文精神在体育产业中的不断渗透,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不断完善, 并且渗透到体育教育领域中, 引导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人文精神培养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2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的功能, 使得体育教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 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健康开展。当前,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 缺乏全面的教学目标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对于体育教学的功能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增强体质, 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往往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方面, 过于注重体育教育的功利性, 忽略了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设置。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过于强调技能培养, 就会忽略学生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偏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 . 2 教学内容过于技能化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 大多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体育知识理论的灌输, 却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完全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显得十分薄弱。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 也往往是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 强调学生在运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 并没有实现对自身价值观、责任感的强化, 所以无法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 3 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技能学习, 所以在教学手段方面, 大多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再经过反复练习的过程完成学习。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始终是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所以在教学效果方面并不明显。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的统一, 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而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方法, 学生要绝对听从教师的领导, 机械性地重复某些技术和动作, 长此以往, 学生的热情被打消, 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

2 . 4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 在学期末进行理论和技能的考核, 以此作为唯一的学习质量评价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变化, 采用统一的衡量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没有将人文精神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 所以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 也无法利用教学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3 . 1 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思想的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大多集中在技能教学方面, 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与缺乏完善的教学理念做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得很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 甚至拒绝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要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要的就是转变观念, 对体育教学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人文精神, 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提升体育技能的同时, 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 促进自我个性的健康发展, 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

3.2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需要按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 要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考虑, 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技能的相关理论与功能, 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迪, 完善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真正领悟到体育活动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3.3 教学方法的完善

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其与学生的学习期望更加贴近,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入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角色互换法等, 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增强心灵上的沟通, 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教师的品德修养和治学态度, 而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才能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更有效的途径。

3 . 4 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地制宜, 才能获得有效的评价结果,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 应当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学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 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绩考核, 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等, 坚持动态的评价方式, 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另外, 除了技能考核以外, 要在考核内容中加入关于体育人文的相关内容, 如运动保健、健身方法、体育意识等方面, 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主要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 在社会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 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用体育人文精神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为学生构建一个精神乐园, 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童宇飞.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万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 (12) :109-110.

[4]徐祥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1) :146-148.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养 高校体育 研究 探索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要在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人文素养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己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解释、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等,在专业学科上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1]。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的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团队竞赛等。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人文素养。虽然对于人文素养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并非把几名或一群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就能称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以小组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基本单位的,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2]:

(1)小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这个目标组员结合在一起。(2)组内分工责任到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责任和义务。(3)合作共享成果: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他人,遵守行为规则要求,并且共同分享资源,共同分享成功。(4)集体评价小组成效: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如果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没有合理的分工安排,没有良好的合作技能和素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积极互赖,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激励,人文素养就只能东施效颦,形似而神不似。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在入学时体育基础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方法又缺乏创新,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强。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例如,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把体育课程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它可有可无,或通过讲解告知学生即可,无形中就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科课时分配中,体育课程学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为了应对平时的考核,有些学校放弃开展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一些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的高校,由于体育课程的运动器材和设备都存在问题,导致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或无法开展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学的发展特点,也影响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事物的认识,不利于高校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课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校为基础的地位不断下降。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人文素养理念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因为学习而学习[3]。

三、人文素养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人文素养理念交流

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体育,人们会有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重心与阐释思路。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国家所要求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要想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

2.在有效操作下适度增加练习量

实践训练对高校生学习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分组,有了明确的人文素养任务和分工,而且在人文素养之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与反对方进行有趣的游戏,这些设计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合作分享,共担责任,分析学生的讨论状况,如论据是否完善,论证的方式是否得当,评价的标准是否正确等,但绝不要就辩论内容下唯一性的结论。练习量对学生学习动作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观点似乎认为,练习量越多,练习者在未来情景中的操作越好。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基本技术的正确性时,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触球次数,让学生多做击球练习。运动程序理论与动力模式理论关于练习变异对于动作技能主要作用的研究指出,持续练习相同的动作会导致记忆动作和迁移动作能力的降低。因此,“多练有益”的大量重复练习并不是提高技能操作的最佳选择。练习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亦即练习量只有与其他诸如强调动作方法、注重动作效果、变换操作条件等变量共同作用时,才能产生最佳的技能学习效果。

3.教学任务要明确化和具体化

课时的教学任务应具体。例如,某个技术(战术)教学任务(或目标),必须具体到某个技术(战术)的某一个环节。课次的教学任务须具有递进性,以建立某项技术(战术)的概念,初步掌握、改进、强化、提高和巩固某技术(战术)某环节的序列依次延伸。课时目标制订时,例如技能目标,必须使用诸如“能够模仿”、“能够领悟”、“能够做到”等行为动词,并使用诸如“至少完成多少次什么动作”、“准确判断率达到95%”等的指标予以量化。在一个课次中,教学任务必须有道德品质教学任务,例如培养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必须有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培养团队竞争与合作意识。

结论

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贵贤.谈谈体育教学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4)

[2]王曼真.农村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7)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 篇11

伴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进, 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所谓的人文体育观, 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体育思想和理念。所以, 人文体育观对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 并对人在体育实践中发挥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行了强调。而由于人文体育观是一种从人的自身角度出发所形成的对体育的认识, 所以核心内容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因此,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 体育将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人文体育观的理解时, 不应该将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对立起来。因为, 就实际情况而言, 体育教育是生物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 所以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观的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对于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 任何观念的发展, 都是在人的需要下完成的。从人的需要角度来看,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 就是因为其在防治疾病和延缓衰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来看, 人们更加注重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和谐生活的追求。所以, 有必要在“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展开体育教学, 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其次, 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指导思想, 从而进行学生的民主、自由等人到注意精神的培养, 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再者, 从生理角度来看, 人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而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学将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 从而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此外,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度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体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而这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个人修养, 进而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才能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进而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

3、人文体育观的构建对策

3.1、突出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人文性的突出。具体来说, 就是教师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而想要达成突出教学目标的人文性的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的体验, 进而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比如,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可以在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所以, 想要在教学目标中进行人文性的突出, 就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完成体育教学的安排。

3.2、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动性及终身性

为了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时, 要进行教学的主动性和终身性的突出。其中, 教学内容的主动性就是教学内容是否能进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而想要进行教学内容主动性的突出, 就要在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之上, 利用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所谓的终身性, 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而进行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进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 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 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动性和终身性, 可以使学生全面进行体育的本质和作用的了解, 进而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3.3、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想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就要进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的突出。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的改革可以全面促进教学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愿。而进行教学评价发展性的突出, 就可以全面进行学习学习效果的评价, 进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的改进。一方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 要注重学生的进步幅度的考察, 从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就实际情况而言,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统一的教学评价难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素。而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进行评价, 就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进行自我认识和个性发展, 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另一方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 要进行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具体来说, 就是除了进行学生学习的客观量化考核, 还要进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的注意, 从而进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能力的评价, 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察。

3.4、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受到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 想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展开高校体育教学, 从而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问题。具体来说, 就是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教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教师在展开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具体来说, 就是教师要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和对话式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一般发展、个性发展和差别发展得到保证。

3.5、加强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

所谓的隐性课程, 其实就是非正式的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课程由非正规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因素组成。例如, 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都可以被称之为隐性体育课程。而隐性课程具有丰富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影响。所以, 学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 从而全面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的人文体育观的构建。一方面, 教师要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并在体育活动中进行人文关怀的体现, 从而突出隐性课程的人文性。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 并在体育设施和活动建设中充分进行人文性的体现。

4、结论

总而言之, 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各大高校想要进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首先就要在教学目标中进行人文性的突出, 然后在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动性及终身性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的基础之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此外, 学校还要加强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 从而全面进行人文体育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科伟.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9 (04) .

[2]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张涛.论人文体育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对策[J].知识经济, 2011, 24 (01) .

[4]王野.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体育思想[J].才智, 2012, 35 (01) .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论文下一篇: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