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活动

2024-07-10

高校体育活动(精选12篇)

高校体育活动 篇1

在学校中, 课外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 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 它还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另一个角度达到教学的目的, 它是与体育课互相补充的体育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它更是体育教学上的创新。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好课外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们从中真正受益。

1、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校, 体育课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课堂上学习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另一种是课外体育活动, 它主要是进行锻炼, 辅助课堂之中学习的知识, 它是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课堂体育共同构成体育课。

1.1、体育活动中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 很多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 体育只是一门副科, 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学习, 他们往往忽视了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老师无法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中的正确认识, 他们没有对体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学习体育主要是因为兴趣和爱好, 所以老师们必须使学生加强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认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提高, 学习质量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1.2、缺少正确的引导

现如今, 很多高校老师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他们不能对学生有一个很直观的指导,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体育方面的知识, 而课外的体育活动很少组织参加, 学生们的思想一直受到老师教学的影响, 固有的模式和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体育认识很少, 逐渐失去兴趣, 学生们只是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 很少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长期下来, 体育课外活动无法起到作用, 严重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无法对学生起到锻炼能力的作用。

1.3、体育设施的不完善

在很多高校, 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导致在器材和设施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 国家的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 高校应建设一些体育设施与场所, 完善与发展体育, 然而, 很多高校还不能完全的做到这些, 在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中体育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正常的锻炼, 这样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严重受到制约, 所以学校必须提高设施的建设, 加强学生们的课外的体育活动, 才能更大的发挥体育的效果。

2、体育活动的新对策

对于现阶段的体育现状, 要想使课外体育活动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做出新的对策和方法, 这样才能使课外体育活动真正的使学生们受益。

首先, 必须先要从理论上加强体育教育, 让学生们从客观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大力宣传体育是健康之本, 让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生们在正确认识体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应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们正确的锻炼, 不盲目, 从宏观上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样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体育课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们, 促进综合方面的发展。

其次学校还应增加体育课程的创新和改革, 合理的制定教学模式, 劳逸结合, 学生们面对学习的压力, 老师需应制定方案, 让体育教学不拘泥与死板与传统的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扩展到更多的体育项目, 比如爬山, 越野, 攀岩, 更有一些强身健体的高级体育项目, 高尔夫球, 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不但增加了体育活动的形式, 更加丰富了体育教学, 学生们不但喜欢这样的形式, 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们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的重要形式, 也是对体育知识的延伸和升华。最重要的事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也促进了高校学生们的业余活动, 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阅历。

最后, 高校还应该在设施的经费上加大投入, 良好的措施还应建立在完善的设施上, 体育设施建设不但是一个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 还有利于学生发挥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体育知识, 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体育课外活动一个重要的载体, 学校必须对其加以重视, 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策。

3、结语

在体育活动中, 它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各不相同, 它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自身素质来制定活动, 这样才能使课外体育真正起到效果。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 他们的设施不是十分的完善, 体育的形式也较单一, 很多体育课只注重知识, 而没有真正运用和锻炼, 所以对于体育教学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课外体育相辅相成, 只有这样, 才能互相促进, 共同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金, 贵雷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2011, (7) .

[2]钱猛.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9, (6) .

[3]李晓强, 段旭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 2010, (9) .

高校体育活动 篇2

摘 要: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受伤概率。此外,在受到运动损伤时,也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降低受伤危害。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应急处理

一、引言

运动损伤主要指的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员在运动中所受到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运动损伤按照受损的缓急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是由于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而形成的伤害,如扭伤、肌肉拉伤等;慢性损伤则由局部长期负担过重形成或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成,如半月板慢性损伤等。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体育损伤,其中男生较女生多。学生所受损伤则多以急性损伤为主,其中以踝关节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膝关节、指、腿等[1]运动损伤的发生时间多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体育课上的发病率则较低。损伤多发项目多为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2]

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外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活动或运动后整理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准备活动是运动前进行的活动,虽然这将耗费较长的时间,但这将使血液加速循环并舒展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在接下来的体育运动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得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更容易发生,而过量的准备活动则使人提早进入疲劳状态。运动后的放松整理活动则促使血液回流入心脏,使人体由运动到静止平缓过渡。欠缺的整理活动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甚至出现头部暂时性贫血和缺氧现象,这都将增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场地两方面。天气方面,主要指不良的气候、气象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气温过高或天气过潮湿,会增加出汗量,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或虚脱;气温过低,可能因肌肉僵硬引起肌肉拉伤;阴雨天气或夜间,则可能由于光线昏暗或场地湿滑,造成运动损伤。场地方面,主要指场地缺陷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场地坑洼或太硬,会引起脚踝的损伤。

3.器材和服装因素。器材的老旧、损坏,以及规格与使用者不合适,均有可能引起相应的运动损伤。穿着不适合运动的服装,例如牛仔裤,或者服装大小尺寸不合适,均可能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

4.教学安排不合理,运动负荷较大。运动负荷过大,会导致局部关节或肌肉负担过大,容易引起机体疲劳从而产生运动损伤。

内因多为学生自身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动作不规范。学生在运动时肌肉准确度差,动作违背了力学原理,没有遵循人体解剖学的规律,违背人体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导致技术动作出现错误,造成了运动损伤。

2.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身体素质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力量、灵敏、柔韧素质不好,在体育运动中若遇到某些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或者在运动量、运动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则容易受损。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等机体疲劳阶段,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3.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正确摆正思想态度,心理上没有做好进行运动的准备,导致在运动中遇到突发或者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由于慌乱而引发损伤;体育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领会技术动作,在实际运用中主观臆想、猜测技术动作,由于技术动作的错误或不规范,从而造成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走神,没有集中精力进行体育活动,无法对可能造成损伤的动作、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也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做到防微杜渐。

1.预防为主,加强防范意识。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运动前,穿着合适服装,做好准备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规范技术动作,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注意运动量;在体育运动后,做好放松运动。

2.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科学的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逐渐适应强度较大、难度较大的动作;在运动中集中注意力,锻炼反应力,多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消除心里障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适当安排运动量,使机体能够得到适当放松和充分锻炼。

4.加强教学指导。在教学中普及安全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学生运动中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规范技术动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5.消除场地、器材等影响。查漏补缺,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场地建设,平整场地,定期维护;修理破损器材,淘汰老旧器材。

四、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扭伤、擦伤、挫伤、骨折、肌肉拉伤等。受伤后,应第一时间对伤处进行应急处理以降低损伤程度,然后再对伤处进行进一步处理,若伤较重,则应向医生求助。

1.扭伤。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对于扭伤较轻者,可适当休息后自行逐渐恢复;较重者,应立刻采用冷水冲洗或毛巾包冰块的冷敷方法对扭伤处进行处理,冷处理持续时间不应过长,每次20分钟左右,伤处可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伤处防止肿胀。24-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若为急性腰扭伤,则需将患者仰卧置于床上,腰间加垫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2.擦伤。擦伤后,应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冲洗伤口,注意不要用自来水冲洗以防创口感染,伤口内有异物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其冲洗出来,创口周围用酒精消毒,有出血,加压包扎,若创口面较大则应去医院就医。

3.挫伤。挫伤是由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而发生的非开放性损伤。轻度损伤可先冷敷,24-48小时后, 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重度损伤可引起血肿或休克,需去医院进行治疗。

高校体育活动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建设;课外体育活动;正面导向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较体育课还要大。高校体育文化建对课外体育活动起着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影响我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场地器材不足、条件差、没时间、没养成锻炼习惯,体育知识缺乏。

一、高校体育文化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联系分析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具有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以得出,二者具有相似功能。笔者简单认为体育文化是总则,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际行动,总则对行动起导向作用,行动是总则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活动的正面导向分析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体育物质的导向

长期以来,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高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过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长期体育活动的沉淀,是在高校体育活动的结果,是一届又一届师生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长期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师生人群的不同需要,体育设施、器材、场馆也有不同的要求。社会不断进步,各国的体育交流也随经济交流而发展,体育运动项目也相互渗透,甚至演变出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如,进入奥运比赛项目不久的跆拳道,如今在各个高校开展如火如荼,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此项目兴起的过程中,广大跆拳道爱好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各个高校对场馆、器材的建设也随之跟进。一年一度的四川高校跆拳道运动会的大多数参赛运动员是各个高校的跆拳道协会的会员。他们着装整齐,运动装备齐全,运动器材齐备。又如,在近年来兴起的网球热衷,各高校对网球场地的投入较大,我们在对四川高校网球场地调查中发现,没有网球场地的高校不到30%。虽然各个高校师生网球技术参差不齐,但能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建设是高校课外体育的基石,是某项课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体育意识的导向

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兴趣是课外体育活动持久开展的意识支撑点。高校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相互交叉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中的群体。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的需要,逐渐形成稳定的群体。高校中,存在的各种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等,都是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人群组成。他们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是由他们内部商量决定,其规章制度等都是根据协会的广大爱好者利益出发。如,足球协会是由在中学中有一定足球运动基础,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组成。他们经常在课余时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无论是5人制的小型赛事,还是11人制的全场比赛,都是爱好足球的运动人群的活动体现。

良好的高校体育运动协会还有利于吸收新成员,促进该协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在协会会员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相关知识和现状了解透彻。学生对对时代的球星、明星有足够的了解,促使他们对该运动项目的热爱。根据从众心理,同一班级或同一寝室的同学有从事同一体育运动的意识。这一意识形态决定,随着体育运动协会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有新成员的进入。长期持久的活动,是吸引新成员的魅力。

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仅仅由体育课来完成是不现实的。高等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就结束。而是在了解掌握后,要在毕业后长期不懈地进行此项运动,达到锻炼的效果。课外体育活动,使在学生每有任何压力情况下,学社自觉形成的锻炼形式,其形式的多样性远比课内丰富多样,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起积极正面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狀况。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是高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完备过程,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可靠的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和器材。

3.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的形成与体育文化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形态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余进波.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2007(11).

[2]孙燕.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鞠新国.建立多元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10):97-98.

作者简介:陈志洪(1980-),男,四川遂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篮球训练与教学

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探究 篇4

高校体育活动自身特定的以及外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相互作用, 使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日常健身等活动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虽然高校体育活动风险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但是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这些风险是可以预测, 并且通过合理的管理, 很多体育活动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根据现有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良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最重要的在于风险识别, 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通过在纷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潜在和明显的危害因素, 从而能够在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风险管理中有的放矢。因此,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影响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的重要因素, 建立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 防止和控制体育活动风险的发生, 从而降低体育活动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

一、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界定

针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的具体定义, 学界还没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界定。但是在其内涵方面, 多数学者都有这样一种共识: 高校体育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多边性和不确定性, 以及高校学生对周围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使之决策行为与主客观现实不符, 从而导致的体育活动伤害事故。高校体育活动风险有多种划分方式: 校内风险和校外活动风险、人身伤害风险和心理损失风险。本研究中主要侧重于高校校内大学生人身伤害风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

1. 文献法

文献法能够使研究者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领域尽可能多的研究动态和信息。本研究主要使用了两个在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资源: 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并结合了图书馆相关书籍的查阅, 从而为问卷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 专家访谈

专家通常是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专业人士, 他们能够针对研究问题提出非常有用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本研究共访谈了五位在高校体育活动风险领域的相关专家, 访谈采用半结构性的方式进行, 五位专家针对初始问卷提出了各自的建议。研究者对这些建议进行综合分析, 并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 从而形成了校正后的调查问卷。

3. 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分析形成了本研究的初始问卷, 问卷包括4个维度: 大学生风险认知、大学生身体状况认知、体育活动环境和条件、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 共27 个题项。本问卷采用李克特6级量表, 其中, 1代表“非常不重要”, 依次递增, 6代表“非常重要”。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研究者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整合, 大学生风险认知和大学生身体状况认知合并成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 体育活动环境和条件调整为客观体育运动条件, 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维持不变。因此, 校正后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维度: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经过调整, 27个题项变为17个题项。

( 1)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是指大学生个人对自身身体条件状况、体育活动潜在危险, 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状况科学合理运动以减少风险的主观认识。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主要包括: 自我身体状况认知、常规体育活动知识、活动风险预估、运动能力强弱、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

( 2) 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

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主要是指高校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器材设施、体育场地、防护安全设施等硬件条件。客观体育运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主要包括: 体育器材、体育场地、定期检修和保养、标示安全注意事项、详细的器材和场地使用方法。

( 3) 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

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 高校应确保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在招投标时, 选购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体育设施; 在日常活动中, 对学校的各种体育器材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其次, 在体育事故发生时, 高校能够及时地将状况控制, 防止事态的扩大。高校应该与周边医院建立救援联动, 协商减免救护车辆的使用费用、避免挂号排队等; 同时, 高校也应与所在辖区的交警支队保持联动关系, 以便在应急救援时能够有效缓解交通堵塞。最后, 高校应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来调动社会资源, 将风险分摊, 有助于事故发生后调动社会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应对。

高校风险管控机制包括: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操守、高校体育教师技能、高校风险应对条例、高校救护应急反应能力、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社会风险分摊。

( 4) 研究假设

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 本研究共有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H1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

假设H2 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

假设H3 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

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 0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编码和数据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 SEM) 来探索和验证高校体育风险管理模型, 对模型进行拟合和修正, 验证假设模型是否合理, 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 SEM) 的依据:

在高校日常运行中, 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因素纷繁众多, 既受体育活动本身的影响, 同时也受外界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而且其中很多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比如学生对风险的预估能力与高校体育风险知识培训、高校体育教师技能与高校风险管理机制等等。另外, 在影响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的众多因素中, 也有很多因素难以直接测量, 比如风险认知能力、高校风险管理机制等。这时, 只能退而求其次, 用一些外显指标, 去间接测量这些变量。一般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 只能在同一时间内检验单一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 而且这些分析方法往往存在理论上的假设限制及使用缺陷。相关分析能反应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但无法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路径分析虽然可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实际情况却难以符合其变量之间的测量误差为零、残差之间不相关、因果关系为单向等等基本假设。

结构方程模型 ( SEM) 整合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与一般统计检验方法等的优点, 可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包括了因子分析与路径分析的优点。同时, 它又弥补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的缺点, 考虑到了误差因素, 不需要受到路径分析的假设条件限制。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同时处理多个变量, 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 并且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

因此, 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者从众多高校体育活动风险影响因素中确定出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覆盖六所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校区) 、临沂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青岛大学。为确保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随机发放初始问卷200份, 回收160 份, 回收率80% 。经过问卷内部一致性检验, Cronbach's α = . 935 > . 70, 问卷信度非常高, 稳定可信。校正后的问卷通过五位专家的进一步检验, 被一致认定非常有效。因此,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在信度和效度上可以接受 ( 高校体育风险管理模型见表1) 。

在正式发放问卷的过程中, 不分年龄、性别、年级和健康状态, 随机抽取了1 000名大学生, 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参加问卷调查, 共回收820 份, 回收率82% 。经过去除无效问卷125 份, 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有效问卷共695份。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0. 0 对695 份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和数据分析,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 SEM) 来探索和验证高校体育风险管理模型。

695 个样本被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300 个样本, 另一组395 个样本, 每组的样本要覆盖六所高校。300 个样本 ( 135 名男学生, 165 名女学生) 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 ( EFA) , 另外395 个样本 ( 173 名男学生, 222 名女学生) 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 CFA) 。这是因为验证性因子分析通常需要比探索性因子分析更多的样本数量。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通过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从而探索高校体育风险管理的数据模型。然后,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高校体育风险管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最大似然法作为估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筛选和保留问卷中的题项, 本研究采用Worthington和Whittaker等人的建议: ( 1) 项目的因子载荷系数要大于0. 40; ( 2) 没有或者极少数题项在其他变量上有因子载荷; ( 3) 同一变量上的题项之间需要保持概念上的一致性。在确定外生潜变量方面, 本研究采用Teo和Noar等人推荐的三个标准: ( 1 ) 特征值 ( Eigenvalues) 要大于1; ( 2) Cattell的碎石图检验 ( Scree Test) ; ( 3) Horn的平行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行结果最后显示, 初始问卷中的三个外生潜变量完全符合标准。这三个变量能够解释高校风险管理方差变化的87. 33% 。效应值 ( effect size) 如此之高, 研究者归结于开始阶段详尽的文献分析以及相关专家的层层把关和论证。

五、研究结果

1. 测量模型结果分析

表2 显示了本研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各测量维度的相关系数。从中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风险管理模型的各维度都是呈正相关的。其中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与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呈高度正相关 ( 0. 750)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的完善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各项体育活动风险的认识,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到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充分的体育活动风险认识和预估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的实行。另外, 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也与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 0. 636)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和管理的现状, 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高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那么在体育活动设施、场地等的选择和维护方面, 高校会进行非常周全、科学的考虑, 从而降低体育设施和场地对大学生活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表3 显示了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的各项因子载荷系数。在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维度中, 大学生对常规体育活动知识 ( S2 = 0. 804) 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风险的认知; 其次是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预估 ( S3 = 0. 773) , 对各项体育活动潜在风险有个理性、科学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潜在风险带给大学生的伤害。此外, 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清晰了解 ( S1 = 0. 732) , 也能够避免一些体育活动项目带来的危害, 比如某学生心脏机能有问题, 如果该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 那么就会有意识地避免参加一些剧烈运动, 从而降低了由于心脏机能下降而出现的猝死惨剧。

在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维度中可以看到, 不论体育器材新旧与否, 只要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 ( O3 = 0. 740) ,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活动的风险。同时, 详细的器材和体育活动场地的使用方法 ( O5 = 0. 712) , 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不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和场地而带来的风险。

从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维度中可以得出, 高校救护应急反应能力 ( M4 = 0. 899) 、高校体育教师技能 ( M2 =0. 854) 、社会风险分摊 ( M7 = 0. 788) 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表4 显示了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验证性因子分析 ( CFA) 拟合的结果。x2/ df代表卡方检验与自由度的比值, 比值< 3. 0则可说明拟合度较好。GFI ( Goodness of Fit Index) 是优度拟合指标, 越接近于1 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 NFI ( Normed Fit Index) 是基准化适合度指标, NFI的值在0 与1 之间, 其值越大, 表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越好。CFI ( Comparative Fit Index) 是比较适合度指标, CFI的值在0 与1 之间, 其值越大越好, 当数据完全拟合模型时, CFI等于1。RMSEA (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是指渐进误差平方根均值, RMSEA < 0. 05时, 模型拟合度较好, RMSEA > 0. 1 时, 模型拟合度差, 0. 05 < RMSEA <0. 1时, 表示模型处于灰色地带, 不满意但尚可接受。

从表4 中可以看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度非常好, 并且表3 也显示出所有因子的路径系数也都非常显著, 因此, 本研究的三个研究假设成立, 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接受。

六、讨论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探究构建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以及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其中, 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与高校体育风险管理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说明, 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安全管理, 提高高校应急救护反应能力, 建设良好的医疗总体应急预案, 并且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 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 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预估和认识, 从而减少一些体育活动项目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此外, 高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 进行风险分摊, 比如购买校园平安保险、责任险等商业保险, 从而能够在危险发生后, 降低学生和学校的负担。

高校在采购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的时候, 一定要参照国家安全标准。在日常活动中, 应加强对各种体育器材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运动的风险。

大学生也应该主动获取更多科学的体育活动知识, 进行合理的体育活动。同时, 大学生应该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制定合适的体育运动计划, 切忌盲目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量力而行, 科学运动。

摘要:高校体育活动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方法, 即结构方程模型 (SEM) , 来探究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结果揭示出了影响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包括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和高校体育风险管控机制。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论文 篇5

1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高校体育活动 篇6

摘 要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及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的实施,大学体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应放松,只应加强,本文通过对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试图对目前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现状作一分析,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为促使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女子体育 体育活动 改革;

一、高校女子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及场地设施的现状

在高校中,比较适合女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应该是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了,但是这些场地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给男生占领着,使得适合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就更少了。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倾向于男性化。普修以球类和田径为主,连专选课也是以三大球为主。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对球类运动兴趣不大,女生更倾向于健美操、体育舞蹈方面的训练。整体的情况,就使得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女子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相对不足

由于高校中场地设施的类型,使得体育场上基本都是男生的身影。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置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篮球场、足球场等,但是这些场地的使用基本上是处于被男生垄断的状态。出现在运动场上一般是那种非常热爱运动的女生,而她们的活动范围大多是在排球场或者是田径场上。在一项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排在前三名的是健美操、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三项运动虽然受到女生的欢迎,但是能如愿在体育课上学习这三项运动的学生却很少。因为在很多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给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的场地。而比较受欢迎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又比较少,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甚至在有些高校中,学生要使用一些体育设施,还需要另外收费。在这种情况下,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展开是举步维艰,空间狭小,使得原来对体育锻炼有兴趣的女生也渐渐失去了兴趣,直接造成了参加课外活动的女生人数稀少。

(三)学校对开展女生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高校中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采用的是一种放任的状态,除了晨练,学生基本上不用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其他体育课外活动,针对女生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更是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男生因为对体育比较感兴趣,而且也有球场,他们在没有学校组织的情况下也会自发的组织到球场上打球。但是女生则不同,一是缺乏场地,二是没有学校的组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女生少之又少,直到不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二、影响高校女子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因

(一)女生自身的原因

女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少,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女生自身,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进入大学的女生,基本上已经成年,身体形态发育已趋完善。表现在形体上,是皮下脂肪增厚。内在表现则是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这些身理上的变化则使得女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并不积极。而且本来就有一些女生本来身体素质就差,在协调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细胞并不发达,参加体育活动时,行动比较迟缓迟钝。这些身体上的原因也影响了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刺激,比如场地、设施不足等原因,使得女生逐渐对参加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女大学生虽然在身理发育上趋于稳定,但是在心理发展有所滞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稳定且不成熟的。

(二)高校对女生活动人群的发展估计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进入大学学习的女生越来越多,但是显然,很多高校对于这个现象的预估不足。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如此庞大的女子人群,也没有准备女生人数相适应的体育活动事项。这其中的矛盾,在女生进入学校后,日渐突出。其实女生中有很多潜在人口可以发展起来参加体育活动,但是这些潜在人口的发展需要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上教育,让她们从思想上调整过来,接受并且认可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准备足够的硬件设施,来供这些潜在体育活动人群使用。高校对女生活动人群发展的估计不够、认识不足、准备充分的原因都影响了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的展开。

三、开展高校女子体育事项的对策

(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

在高校中,要对女生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且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要设置一些专门针对女生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是女生力所能及并且喜欢的课程。在高校中,田径课是普修课,但是其实田径课并不是那么适合女生的身体状况,而且大学女生对它普遍存在着排斥心理。所以说,在课程调整上,可以降低田径课这类普修课的比重,增加一些比较受到大学女生欢迎的课程,这样,女生在体育课时,学习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好,学习效果也自然就好了。

(二)重新规划学校场馆的使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大学的老校区都不够用,都需要建设新校区来接纳新生。那么,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体育场地的规划,女子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应该得到重视,在建设体育场地的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相对集中的适合女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这个场所并不一定说是女生专用,但是应该是适合女生开展体育活动的。

参考文献:

[I] 粱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0(2).

[2] 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3] 姚如好,等.如何使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保持持久的兴趣[J].四川体育科学.1999(1).

[4] 黄杰,洙俊玲.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1999(3).

高校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篇7

1 体育活动中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高校体育突发事件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意识空白处突然发生的, 事件本身发生的原因又非常复杂, 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让人难以估计, 事件发生后难以控制, 发生的时机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 使教师和学生来不及做出第一反应, 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容易陷入恐慌, 再加上有时教师和学生缺乏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抢救知识的培训, 第一时间的救援条件往往又跟不上事件的发展态势,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都有可能造成事件产生严重的后果, 轻者造成学生心理受到创伤, 重者造成学生致残或者死亡。

如, 2013年浙江理工大学一大学生在室内体育馆打羽毛球时发生猝死;2012年山东滨海学院一男生在打完篮球后, 弯腰准备收拾东西去上课时突然晕倒, 经抢救无效, 死亡。总之, 体育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项目多种多样。

2 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处理的困难性

2.1 学生自身患有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

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是指学生可能患有心脏病、哮喘、高血压、心肌炎等严重的难以发现的疾病。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 有些学生本身患有某些生理疾病, 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 但担心同学知道或怕同学冷落而不如实地向体育教师说明自身的体质情况, 故意隐瞒自己的疾病, 同时, 学生自己也未意识到隐瞒自身疾病会导致严重的死亡后果, 造成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运动负荷时难以做到区别对待, 容易引发意外事件的发生, 而且这种事件导致的后果往往也较为严重。

2.2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身体素质的下滑, 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不高, 使得学生在参加体测时身体机能出现严重的不适应, 加之学生体育运动常识匮乏,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时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调控运动负荷和心理情绪, 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危险系数升高, 发生体育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多。相关学者对运动猝死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患有疾病、经常熬夜是引起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猝死的主要原因。

2.3 学生体育安全运动知识不足

运动知识是保障学生安全运动的基础, 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技能是学生安全运动的保障, 但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 很多学生经常在睡眠不充足或身体疲劳时参加剧烈运动, 不注意运动负荷的大小, 不懂得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科学调控运动负荷, 盲目地追求运动负荷, 没有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盲目地做一些超出自己身体能力范围的危险动作。

3 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职责

3.1 加强教师自身的责任心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人员保障, 是预防和应对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但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重视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不关心学生, 不注意保护与帮助的传授;不认真备课, 违背教学规律, 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或不重视准备活动, 甚至在上课期间私自离岗, 这些因素都为体育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3.2 教师的安全意识不足

体育教学中教师安全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体育教师良好的安全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提高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减少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发生。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教师安全意识缺乏, 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够重视, 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教师安全意识的不足会影响到学生对安全意识的不重视, 从而增加体育活动中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3.3 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学校对体育教师安全急救技能的培训没有制度保障, 造成体育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在体育活动中遇到事件发生时往往不知所措, 最后出现学生受伤甚至死亡。体育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 及时对突发状况的学生进行施救, 并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了提前预判, 告知学生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体育教学中采用保护与帮助是预防产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进行新、难动作教学时, 因种种原因, 总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动作, 此时如缺乏保护与帮助, 就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因此令人放心的保护和帮助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体育教师还要布置好安全设备, 并教会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例如, 若摔倒时要立即屈肘, 并顺势侧身滚翻;从高处跳下时, 要知道屈膝缓冲等。在活动中体育教师在发现学生晕倒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的措施:掐人中、掐虎口等。等学生清醒后最好带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学习并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例如:天气温度较高, 同学在练习进程中出现乏力、头晕判定为中暑, 需采取霍香正气丸和开水服用。一旦症状有所加重, 立即送往医院。如长跑完成后会有同学跑完后面色苍白, 走路感觉两腿发飘的情况。如果是因为学生自身肺部疾病引起的, 需马上将其安置在阴凉处进行补水。如果学生跑步过程中出现抽筋现象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让学生原地坐下, 伸直抽筋的那只脚, 用一只手压住膝盖, 保持伸直的状态, 然后用另一只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 用力向后拉, 直到复原为止。

3.4 掌握伤害事故处理措施

实践证明, 体育教师作为第一救护人应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处理伤害事故将会给后期的医疗救助带来极大的方便, 尤其是对一些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的人, 如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正确的救护 (如:判断意识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 其生还的可能性极大;另外, 有一些伤害的第一救护处理不当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脑震荡, 如果第一救护处理不当, 轻微的将会延缓受害者的康复, 严重的会给受害者留下后遗症。体育教师主要应当掌握, 例如: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并应掌握人工呼吸、胸部按压、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体育教师在做好第一救护后应及时根据学生的伤害程度采取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如果伤害严重的, 应立即通知医院进行抢救。比如:体育课过程中学生骨折, 此时作为体育老师, 首先要打120, 受伤的部位摆直, 为防止进一步损伤神经和血管, 有条件的当场固定, 但一定要有较为牢固的固定支撑, 防止断端摆动, 搬运时一定要平行搬运, 最好弄个担架, 没有的话弄个木板。这样处理及时才能保证避免二次伤害。

摘要: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教师应充当第一救护人, 他应当明白救护的基本步骤, 及时处理事故, 将损失减到最小, 这样可以提高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的能力。通过该文的介绍旨在引起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和体育突发事件的重视, 提高学校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风险意识能力, 为高校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应对体育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活动,应急处理,伤害

参考文献

[1]李锋.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初步构建[D].湖南大学, 2011.

[2]宋在国.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杨丽娜.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贵原则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高校教师体育休闲活动的研究 篇8

1.1、休闲时间实际有限化

教师群体理论上拥有的空闲时间是较多的, 但是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等原因, 用于休闲的时间实际却不多。虽然高校教师有一个众所周知、令人羡慕的寒暑假, 但通过访谈, 众多教师表示高校教师这份职业看似清闲, 但是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很大。有些教学岗位的老师表示虽然他们不用坐班, 但是多数教师迫于科研的压力, 尤其是教授和助教较其他职称的人花费在平日休闲的时间上更少;呆着家里也是忙着看书写东西, 反倒还不如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上下班时间界定比较清晰。因而, 他们的休闲时间实际上是极为有限的。

1.2、休闲同伴的选择职业化

相关调查表明:教师参与休闲活动多数结伴儿而行, 而其搭档的选择同事一般为首选, 其次是家人和朋友。因为教师群体集体参加休闲活动的比例相当高, 所以体现了在休闲同伴的选择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当然, 介于年龄结构的不同, 休闲伙伴的选择也呈现出了同龄化的特征, 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职业之外的休闲伙伴较少。

1.3、休闲活动场所的选择校园化

空闲时间, 教师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方式是到体育馆打打球、在家休息、看电视或者上网等, 其次是逛街和购物等。调查结果表明:在有限的休闲时间、有限的消费水平以及搭档选择的前提下, 在学校体育场馆打球多数教师的首选, 这与他们改善身体亚健康状况的初衷一致, 即体育锻炼是他们休闲活动的首选。

1.4、休闲活动的目的多样化

教师的休闲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为了“审美愉悦、怡情养生”、“开拓眼界、增长能力”、“锻炼身体”所占比例基本相当。教师们对于休闲的目的和认识还是积极的。

1.5、休闲消费的水平一般化

一般情况收入水平越高, 休闲时间越多, 消费水平也会越高。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这一群体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但消费欲望不大。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高低跟职称、工作年限、专业等因素有关, 但普遍的工资水平不高, 因此, 教师群体中休闲上寻求高消费的人数不多。

2、高校教师休闲方式的影响因素

2.1、客观因素

休闲方式的性质、休闲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日益受到重视。这些客观性因素中, 高校教师个人比较注重的依次为健身性、娱乐性, 知识性、趣味性、趣味性、易参与性, 时尚性。这表明高校教师的休闲方式依然还是最基础的休闲功能, 注重的是休闲本身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关于休闲活动设施和服务因素高校教师的要求较其它群体高一些, 这与高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休闲场所离居住地的距离远近和休闲场所人数多少这两个因素对休闲影响较大。

2.2、主 观性因素

首先, 个体健康及心理因素在休闲行为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是教师是否参与休闲生活和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 个人的社会经济因素在影响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个人的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左右休闲方式的选择。最后, 社会群体支持因素在教师的休闲生活中影响程度一般, 大多数不会因其他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休闲方式。

3、提升高校教师体育休闲方式对策及建议

3.1、加强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 , 提升休闲服务及管理水平 , 创建良好的休闲环境

教师一般居住学校的小区内, 一般来说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给教师休闲提供了一些便利。但居住的小区内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却很贫乏, 简易的健身器材、休闲活动中心等很少有。学校应考虑建立平衡功能的社区, 丰富高校教师居住社区的基础休闲设施, 增加平时可以进行休闲项目, 增加一些健身、娱乐类的休闲活动。

3.2、推 广休闲教育 , 倡导文明 、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

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 进行自由的社会交往, 学习各种自己喜爱的技能, 从事各式各样的创造性活动,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休闲活动。在征集教师对于休闲生活的意见中, 大多数教师反应教师的休闲生活也需要引导, 提议学校能建立的专项资金, 工会组织能组织除体育活动外的更多的休闲活动,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尽可能摆脱亚健康状态。

3.3、有效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学者研究表明, 休闲消费与经济水平、居民收入高度相关, 增加居民收入会有效扩大休闲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个人有效的支付能力是高校教师休闲参与的有效保证。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采取措施降低高校教师的多重压力, 使高校教师真正的享受休闲, 是缓解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严重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仲广, 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关于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分析 篇9

1 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常见形式

1 . 1 广播体超

广播体操在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中很常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校作息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广播体操时间,学生必须按时参加。一般广播体操开始是在中午第二节课后,时间大概是12min,广播体操锻炼通过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学生从学习的紧张状态进入到放松状态,以饱满的精神继续学习,有学习效率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为了增加锻炼强度,还可将广播体操改为慢跑,促进学生的身体各部分肌肉与骨骼的协调发展。

1 . 2 集体体育活动

在课余时间以班为单位,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育爱好或身体素质等差异条件,分成不同的锻炼小组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保证学生轻松愉悦的参加到集体体育活动中。集体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要和体育课时间交替,这样才能起到巩固、提高体育课所学知识的作用,每个小组大概为10人,每周活动不低于2课时,为所有学生提供参加集体体育活动训练的机会。为了检验集体体育活动锻炼成效,还可以组织不同班级间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本班级体育课外活动锻炼的不足,还能在比赛过程中凝聚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1 . 3 学校运动队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运动队是建立在上述活动前提下,将具备体育训练潜能的选手进行专项培养,按特长生标准组织若干运动队,参加针对性课外活动锻炼,不断培养运动员的技术能力,为国家挖掘更多的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在很多高校都设立运动部或专项运动俱乐部,聘请国家级教练员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训练。高校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学习氛围中,身体素质和机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今后的身体发展与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夯实基础。所以,学校运动队的体育活动要突破单一化模式,根据学生身体发展不同阶段需求,匹配专项的训练内容与强度,严格执行科学训练原则,切忌急于求成,不能以损害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好成绩。

2 阻碍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发展的常见弊病

2 . 1 学生自身缺乏健身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体育活动教学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后,发现他们缺乏健身意识,对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不感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者的设想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某高校1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仅有28人参加过学校规定外的体育活动,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知识了解少之又少,说明高校体育课教学对课外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及时向学生宣传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体育课外活动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逐步将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培养成学生自觉的体育行为习惯。

2 . 2 体育课外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紧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为学生提供体育课外活动场地及器材十分紧缺,某些学校只有少数标准体育场,即使有配备齐全的室内体育场馆也是限制学生使用,甚至某些高校的高级体育场实施付费使用,价位偏高是学生不能承受的,导致学生想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情绪低落,这也是阻碍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外,个别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有限的器材为学生服务,甚至由于不精心维护器材,造成体育设施损坏较为严重,使得体育锻炼器材更少,从而对学生体育课外锻炼造成不利影响。

2 . 3 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是制约体育课外活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体育课外活动教学模式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敢于创新教学,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指导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还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不能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辅助完成正常体育课程教学,在整个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各层次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活动中,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外活动锻炼目的。

3 推动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发展的改进策略

3 . 1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随着素质化教育在全国高校推广,高校体育目标建立应以素质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的目标、任务及内容作为增强高校学生健康意识与锻炼体质的前提,尽量为大学生体育课外锻炼创建良好的环境。在体育教学阶段,应加入“健身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保证学生对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间关系有清楚的理解,学会科学健身,并能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到体育课外活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上,要全面体现出体育锻炼为主的特性,更加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根据大部分学生需要增加他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热情,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 . 2 增加建设体育场地和购置器材的经费

高校面对当前体育场建设和器材的现状,应该加大此方面的经费,为大学生群体实施体育课外锻炼提供条件。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要求体育场地和器材应不断改进,为学生营造更舒适的体育运动环境。高校应阶梯性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为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创建更好的条件,满足大学生体育课外锻炼的需求。同时,高校体育场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管理办法,减少锻炼设施损坏数量,引导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

3 . 3 丰富教学模式促进体育课活动多元化发展

高等院校应当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体育节,体育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体育类竞赛活动能够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引领大学生群体发挥出自身特长,不断提升运动能力,并且丰富其大学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其积极投身于体育课外活动的良好兴趣习惯。每一年都要有计划地组织一次体育大赛,从而将本校的运动会举办成集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以及育人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型体育节。在体育节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类比赛项目,让尽量多的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各项体育赛事之中,使各位具有自身体育特长的学生均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达到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化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在做好正常体育课程安排的同时也要给予体育课外活动足够的重视,各高校应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体育课外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入改革,体育课已是高校课程结构中重点部分,并伴随人们健康观念增强,各界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学校都在构建独具特色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内容,也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关于体育课课外活动发展缺乏了解,导致体育课外活动内容设置过于单调,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多样化要求。因此,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分析十分必要,并要根据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弊病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能健康稳定发展。

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10

1 高校体育活动开展重要性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提高我国人才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损伤预防的基础。而目前大学生中某些不良行为习惯 (吸烟、作息无规律、酗酒等)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如何通过俱乐部活动,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改变不良习惯, 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 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体育锻炼, 不仅仅是保障人才身体健康的关键, 同时通过体育锻炼还能够放松压力、保障人才心理健康。作为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以及运动习惯养成重点, 高校体育教育与俱乐部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体育修养的关键。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 但是每周一次~二次的大学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 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 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2 增加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项目,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才能使学生自发的、积极的参与, 最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 高校体育俱乐部要在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上, 增加新的活动项目, 通过增加学生对于活动项目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当然, 新的活动项目需要学校通过一定的投入来进行实施。

2.1 加大学校体育活动投资, 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有效开展

增加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项目, 学校势必要根据活动项目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投入。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 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根据活动对场地的要求, 在校内划拨适合的场地, 便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2.2 开放思想, 引进流行体育运动活动, 促

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高校领导要勇于解放思想, 积极引入流行运动, 促进学生参加积极性。不能以就有眼光看问题, 是的校园气氛不够活跃。通过改进体育俱乐部指导思想, 引进新的体育活动项目, 将原本不喜爱运动、不喜爱传统运动的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龙板、分体式滑板、轮滑、攀爬单车、山地自行车、跑酷运动、有氧搏击等社会俱乐部常见的、时下流行的运动引进高校体育俱乐部, 并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 使学生掌握该项运动的技巧以及运动伤害预防。有体育俱乐部核心成员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对运动量的掌握,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3 积极引入社会俱乐部力量与资源, 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

由于新兴的体育项目对于器材的要求较高, 单纯有学校投资建设或有学生自行购买设备会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参与。针对这样的情况,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及资源, 有学校出面进行沟通, 学生自费一部分费用, 对于目前新兴运动项目走进校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技巧单车这一运动项目, 对于时下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一辆基础入门用的练习车最少需要2000元左右, 如果学校开展这项俱乐部活动, 单纯有学校进行车辆的购置, 费用较多, 学校负担较重。而且学校没有专门针对这项运动的教师, 外聘教师又不符合规定。如果引入社会俱乐部资源, 学生进行车辆的租赁、并有社会俱乐部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方面可以节省学校投资,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新兴项目学校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学校只要划分一定的场地给校园单车俱乐部。即可增加体育俱乐部的运动项目。社会俱乐部进入校园, 增加了俱乐部的知名度, 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 一些对这项运动确实有兴趣的学生还可能在俱乐部进行自己车辆的购买, 增加了社会俱乐部的收入。这样的模式对学校体育氛围的建设、学生的选择、社会俱乐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非常适合一些对器材要求较高、单纯由学校进行设备购置难以实现的项目。对于一些设备便宜、学习简单的休闲运动, 例如:龙板、分体滑板、轮滑这样的运动, 入门级运动器材100元左右, 学校可以购置一批, 由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用于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将这些设备分发给学生。由于这样的休闲运动对于场地要求简单, 校园内的广场即可进行练习, 学生将设备带回后可以在空闲时进行练习, 非常适合女性学生或者不爱运动的男生。

2.4 积极开展各项新兴运动的表演, 促进学

生对于新兴运动的了解, 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高校领导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将社会团体的有事充分发挥, 引入新兴的体育项目在校园进行演出, 加快学生对于新兴体育运动的了解, 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目前武汉爱车团、特步cx运动校园巡回推广等活动都为高校俱乐部活动项目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是高校大学生更多的了解新的运动项目, 调动那些对传统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3 校园网络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影响

现代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 而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将高校体育俱乐部增加的新项目介绍、初级教学视频、运动注意事项、设备要求等进行校园网络宣传与推广。使学生通过校园网络了解更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新增项目, 促进新项目的推广与学习。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提供更多的资讯。

4 结论

0 8 年奥运会小轮车运动的加入为新兴体

育运动带来更多的关注, 也使得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增加对新兴体育运动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要根据当地情况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新兴运动进行调查, 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所在, 根据调查开展新增项目。有效的利用高校场地、资源, 结合社会俱乐部专业的师资力量,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综合素质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治佳.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有效开展[J].教育资讯, 2008, 2.

[2]梁锦山.高等体育教学重要性分析[J].现代教育, 2008, 6.

[3]王广文.我国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高校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J].教改资讯, 2007, 11.

[4]王宏伟.现代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开展[J].高教资讯, 2007, 11.

高校体育活动 篇1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每周参与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21.63%。教师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为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体育活动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北京高校教师; 健康状况;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90-03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并且平时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此,许多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对北京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身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北京科技大学等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专职教师(体育教师除外)共640名,男182人,女442人。在研究过程中,把调查对象分为22~30岁,31~50岁和51~60岁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代表青年、中青年和中老年三个年龄层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研究生论文等共54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北京市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640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回收率97.5%。

1.2.3专家访谈法对5名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本调查,只有33.33%的高校教师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基本没有任何疾病,工作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其余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另外约有4.3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糟糕,平时工作感到身心疲惫,各种病症出现比较频繁,尤其慢性咽炎、颈椎炎和腰肌劳损等职业病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京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416名身体处于亚健康和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年龄在22~30岁的青年教师占29.61%,31~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41.45%,51~60岁的中老教师占28.29%,因此,中青年教师在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这部分人群的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如不加强锻炼,很难保持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大多都在副教授职称及以上,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这部分人群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父母也处在需要照顾的阶段,除了工作以外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因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另外两个人群更多更大,所以应当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2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如表1所示:83.3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应该参加体育活动;13.1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一般,无所谓参加或是不参加,另外仍有3.5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根本不重要,也不需要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为体育活动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很重要的教师占主体地位,说明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能够认识到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与接受,教师的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2.3.1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在被调查的624名高校教师中,有160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25.64%。另外有464人每周参加1~2次或3次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占被调查教师的74.36%。然而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按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来计算。依照上述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的教师只有171人,其中每次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的教师也只有135人,占所有被调查教师的21.63%。因此,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21.63%,低于目前我国平均体育人口比例37%。(2007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续川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而且也低于34.3%的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值(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但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仍然较低,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2.3.2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如表3所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最次是增进交往。可见:高校教师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且并不单一,对体育活动的作用认识比较正确,从而为有意识有目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主观条件。

2.3.3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其后依次为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舞蹈、足篮排球、台球保龄球、跳绳和网球,另外有少数教师比较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去KTV唱歌,以唱歌为主,伴有手舞足蹈,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进了感情。长走或跑步成为教师参与比例最高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活动方式简单随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太多的运动技术,运动量和强度也可以自由掌握,可操作性比较强。另外,学校都有运动操场,为教师进行长走或跑步活动提供了良好方便的运动条件,即使有些教师不选择在学校运动,也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进行长走或跑步的体育活动。游泳作为一个体育休闲项目,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2.3.4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调查表明: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其中以个人锻炼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1.94%,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0.86%,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14.66%,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2.59%。分析其原因: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除了上课时间和例行的会议和活动时间,其他的备课和科研工作时间都在课外,学校一般不要求坐班,时间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减少,和同事相处和接触的时间也不多,反而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项目也比较随意。因此,客观条件决定了选择个人锻炼和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较强,突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注重亲情和友情,以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单位组织教师锻炼的次数是比较有限的,有的学校在一年内组织教师的体育活动的次数不超过3次,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组织过教师的体育活动,虽然学校的工会组织下属设有各种运动协会,但由于活动时间大都不适合在校外居住的教师,因此许多教师即使有参加活动的愿望,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参加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很少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在社区配套建设的健身俱乐部也应运而生,承担起推广全民健身的重任,但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成为阻碍收入微薄的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社区功能发展还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机构定期组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参加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为数极少。

2.4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兴趣、锻炼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目的、怕累,懒得动、身体虚弱,不宜参加运动。客观因素包括: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没指导、没经费、没同伴。

2.4.1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由表3显示: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多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功能了解全面,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主观能动性较差,锻炼意识不能持续,锻炼行为不能坚持,惰性思想严重,又无人督促,往往半途而废,最终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2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61.25%、41.25%、32.50%)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高校对教师的工作比较严格,教师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日常的教课任务,还要求教师积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定期要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大部分教师还要为职称晋升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女教师家务缠身,需要照顾家庭,因此,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没心情进行体育活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提供给大学生上课和课余活动的,室外的场地虽然比较多,但是相对热爱运动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尤其是下午的黄金时间,更是人满为患,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固定的运动场地教师很难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室内的场地设施更是为数不多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内收费,对外出租,虽然场地收益率提高,但是教师体育活动成本大大增加,打击了教师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师正常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也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通过采访得知:一般高校都是由学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学校有各种运动协会组织,即使知道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组织不得当,或者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日益减少。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社会、学校和个人应当对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 在体育活动特征方面,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

3) 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

3.2建议

1) 在全民迎奥运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新健身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各高校要提高对教师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成立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引导教师科学健身,激发教师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使教师真正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激情和乐趣和友谊,从而使体育健身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2) 高校内部的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对本校教师完全免费开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便利的活动条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街道要发挥体育组织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拓宽社区体育的功能,使教师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受到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享有体育健身的基础条件。

3) 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时时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具有专业人员在内的健康指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反馈信息,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智平,等.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4).

[2] 王港,李江,等.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J].体育学刊,2003(4).

[3] 彭立群,等.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4] 李志荣,等.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高校体育活动 篇12

1 阳光体育运动概述

1.1 阳光体育运动概念分析

当前, 学界对阳光体育运动概念的理解比较统一, 普遍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改善当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 通过身体锻炼等基本手段, 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素质这一终极目标而开展的学校体育活动[2]。

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或可行性分析

当前业界学者普遍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必要的, 是有一定价值的, 而且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将社会目光吸引到提高青少年体质方面, 能够督促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重视体育运动;其次, 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再次, 阳光体育运动丰富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形式, 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3];最后, 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1.3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改革

正如前文所说,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对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有很大的督促作用, 因此阳光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各高校的体育改革。有研究文章指出,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 各高校普遍通过以下几个措施进行体育教学改革[4]: (1)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2)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4) 对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5)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体育考评体系。

2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2.1 高校学生身体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 虽然有诸如坐位体前屈这样的指标未发生下滑, 但是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出现下降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对造成高校学生身体状况下滑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 社会方面。当前网络科技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 这导致体育活动中的娱乐性大大减少, 进而促使高校学生放弃了许多体育休闲活动转而参加网络游戏、网上冲浪等娱乐活动。另外, 当前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文化多于重视体育, 导致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少。 (2) 学校方面。部分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注重文化知识教学, 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致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3) 学生自身方面。

2.2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1) 课上锻炼。当前各高校的体育课仍然以传授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巧为主, 学生真正能够进行锻炼的时间较少, 体育课自然也难以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 课下锻炼。有调查显示, 对于课下锻炼多数学生都有积极的参与意愿, 并且学生也都能认识到课下锻炼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但同时, 多数学生也表示仍然存在很多客观原因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学业重, 时间少;缺乏有效组织;场地少;不懂科学锻炼方法等[5]。

3 如何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3.1 高校加强重视, 做好管理

(1)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不能只关注学生德智美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 高校应该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领导, 同时组织学生及学生社团自发形成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3) 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部门, 做到专项专管, 避免以往有大学体育部、团委等各个院系协同管理而造成的管理弊端, 确保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及资源的支持,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2 对体育教师的任务进行明确

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进行明确。 (1)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课外体育运动俱乐部或者兴趣小组, 并对俱乐部进行一定的管理,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 (2) 教师应该定期对运动队进行指导, 积极发挥运动队的榜样作用,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 (3)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以及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锻炼理念。 (4) 体育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对每一年或者每一时期内身体素质提高明显的学生进行奖励。

3.3 建设出色的体育运动平台

这里所指的体育运动平台一般包括学生可使用的场地及设施器材, 当然也包括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体育运动组织等。另外, 运动平台还包括学校内或者学校之间的各类体育赛事等。高校在建立体育运动平台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多样性原则, 体育项目的设置要突破传统的限制, 多了解学生的兴趣, 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体育项目。 (2) 尊重持续性原则, 体育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高校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持续关注, 长久投入, 并寻找亮点重点扶持, 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育平台。

3.4 加强有关制度的建设

为了配合课外活动的长效发展, 各高校应该建立并加强有关制度。例如:体育教师进院系制度、学生锻炼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以及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设确保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结语

该文率先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进行了阐述, 指出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 最终分析了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措施, 提出了高校加强管理、明确体育教师的任务、建设出色的体育运动平台、加强有关制度的建设等措施, 能够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下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有关部门发起了“阳光体育运动”。然而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情况来看,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能够持久有效的机制。对此, 文章重点针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应该如何构建长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展开研究, 以期为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竞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现状与个案实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马春建.河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5) :184-186.

上一篇:静脉麻醉胃镜下一篇:欧洲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