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心主义

2024-07-10

欧洲中心主义(共12篇)

欧洲中心主义 篇1

一、“欧洲中心论”的定义

“欧洲中心论”, 也称欧洲中心主义 (Eurocentrism) , 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 在19世纪得以发展, 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欧洲中心论由于其视角上的偏狭性, 近年来在学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是由于“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套完整而固定不变的原则体系, 而是由各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松散的观念系列, 因此对于“欧洲中心论”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 相关研究和评论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纷繁混乱的局面。因此, 在对“欧洲中心论”展开讨论之前, 我们需要对“欧洲中心论”的内涵做出界定, 否则这场讨论将无法展开。

当代美国学者J·M·布劳特的说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在其近著《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基本上指出这一信仰的概念, 指的是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 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 这一特质是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今时代, 永远比其他人群优越[1]。从上述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 或者叫种族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 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 即易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 是优于其他人的。这种文化中心主义自古就有, 可以说世界各族群文化相处上文明发展处于先对先进位置的民族常有的状态。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 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 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而欧洲中心论则把文化中心主义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并利用强大的历史哲学和理论、方法将“欧洲中心”变成一种信仰, 以最不易于察觉的方式向世界扩张。欧洲中心论, 作为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对世界的影响是多层面的:让欧洲以及非欧洲世界无视历史真相的存在, 也忽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 因而导致欧洲对西方以外的世界缺乏理解, 而非西方世界学者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最终造成整个世界, 包含学术界在内, 长久以来都是以西方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现象。在这篇文章中, 笔者拟分析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和世界史体系之间的关系。

二、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

欧洲中心论对于世界史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既有赤裸裸的显示, 又有温情的, 不易察觉的影响。因此, 我们将“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显性的影响。表现在世界通史编纂的内容比重和世界史体系方面。表现在以往编纂的世界通史的欧洲的内容比例过重, 世界史成了以欧洲式为主轴的历史。在这一点上, 我国学界早有察觉。早在1928年, 雷海宗先生在评论韦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纲》时, 就提出该书作者在谋篇布局、篇幅比例方面存在着问题。吴齐本《世界史》是一本整体史观指导下的开创之作, 但在近代史编纂的比例上, 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该书的近代史编上下两卷共6章24节中910页,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合在一起大约只占21%的篇幅, 其中79%的是关于欧洲和北美的内容, 因此, 认为该著作仍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例如早期对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由多个文明中心组成, 每个文明的发展过程有早有晚, 有急有缓, 世界历史进行统一的分期是没有意义的。

2.隐性的影响。表现在世界史的逻辑前提和研究方法上。这一切要归功于西方强大的历史哲学。西方学者从宗教、种族的、环境、文化的维度来阐释欧洲文明的优越, 并把西方文明的先进性设为世界历史的前提假定, 由于宗教、种族的、环境、文化是变化较慢的因素, 因此欧洲的先进是永恒的。认为欧洲的道路具有普遍性, 把其他一切文明的欧洲化是说成具有绝对的“世界意义”。此外, 还表现在创造了一系列基于欧洲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概念。这导致非西方世界的学者在承认西方的先进性的同时, 对非西方世界的历史进行分析时, 往往以西方为标准, 非西方世界对世界历史的阐释都以西方确定的标准为圭臬。西方文明成了参照体系, 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往往被机械地表述为对西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模仿和赶超。

三、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欧洲中心论”的危害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不对此警惕, 我们的历史叙事将会被同质化, 而一个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对此我们要反思、批判和超越。反思是批判的前提, 批判又是超越的前提。反思什么?为何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已持续有年, 为何仍不能走出这种文化中心论的影子?

(1) 欧洲中心论史观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短时间内是难以清除的。这是这种文化中心主义长期浸淫的结果。在西方的世界史编纂方面, 以反欧洲中心论为根基的世界历史的解释, 具体表现形式为以全球史观, 人类中心史观和多中心史观。例如威廉·莫克尼尔通过考察和对比通讯和运输网络, 认为欧洲的先进与它得天独厚的位置密切相关, 这与黑格尔的“地理决定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中心的史观代表认为是贡德·弗兰克和巴里·吉尔斯, 他们主张以涵盖面较广的世界人类中心论来代替欧洲中心论, 认为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能够也必然会超越意识形态上的文化自我肯定, 通过多样性认识到我们历史的整体性和时代的统一性。关注人与资源和环境为核心, 人类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对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多中心史观则走得更为极端, 如萨米尔·阿明的东地中海沿岸理论和以及非裔美国学者提出的“非洲中心论”。强调非洲对西方文化的贡献以及非裔美国人对美国的贡献。前者故意回避“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这个问题, 后者则是用另外一种文化中心主义来代替“欧洲中心论”, 而且其论据的落脚点仍落在西方文明上, 强调非洲对西方文化的贡献, 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

(2) 世界学术格局严重失衡。在学科、理论方法以及在知识贡献上, 西方世界建树颇丰, 非西方世界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时, 知识储备则显得单薄,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J·M·布劳特在其《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列举了八位对欧洲中心论有重大贡献的学者,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维度论证了欧洲文化的先进地位和优越性, 这其中包括文化决定论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的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林恩·怀特的《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化》, 认为欧洲人有着举世无双的发明才智和伟大科学技术, 等等。而与此相对的非西方世界的学者, 则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显得不足。在我国,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理论和方法大多是由衷的崇拜, 他们引进多元化的理论, 用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模仿现代西方的模式构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叙事, 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欧洲中心论, 这种局面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的编纂和叙事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中心论”批判意识增强, 甚至一度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 但在批判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上则显得薄弱。由此可见, 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怎样批判“欧洲中心论”呢?其内涵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不可以对其全盘否定。对此, 马世力将“欧洲中心论”的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剥离开来, 将“欧洲中心论”分为“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和文化上的“欧洲中心主义”。

(1) 二者的内涵不同。马世力认为, “欧洲中心论”在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发展的中心的这个层面是合理的[2]。怎样理解“欧洲中心论”的“欧洲是世界近现代发展的中心”这个层面呢?马世力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中心的, 这里的发展中心定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的先进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示范作用以及地位”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证明中心存在的合理性, “中心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和表现形式”, 只有历史发展还不能消除不平衡性, 也就不能没有历史发展的中心, 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 这个中心是一种发展形态的示范作用, 并比较二者的区别: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 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方面, 这种“中心”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 而“欧洲中心论”则是建立在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基础上, 因此具有永恒性, 因此是不合理的, 要坚决批判的。

(2) 在研究方法上。“承认欧洲曾经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中心”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西欧或者欧洲, 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 它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中心地位。而“欧洲中心论”者使用的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方法, 认为西欧或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就是整个世界的历史, 完全否认和抹杀了非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与贡献。

(3)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欧洲”内容的界定的不同。这里的“欧洲”包括欧洲各民族、各进步阶层, 尤其是无产阶级, 而不仅仅是欧洲的资产阶级。

反思和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但超越“欧洲中心论”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命题, 实现也绝非易事。对于如何实现超越, 各学术大家提出诸多良策, 但关键的一条是不要犯非此即彼的错误, 在批判和超越之间建立起对话和沟通的中介。

参考文献

[1]雷海宗.评汉译韦尔斯著世界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05) .

欧洲中心主义 篇2

【摘要】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为一种音乐流派它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音乐的体裁样式凸显自己的特色。音乐表现手段获得了新的表现力。这些特征同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的特征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具有音乐艺术所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

浪漫主义原指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世纪初用来称呼当时的文学运动。音乐的浪漫主义眦初始于德、奥后波及全欧是至年问欧洲音乐历史上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的情势特别是随后兴起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为这种新的音乐潮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历史土壤。它同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代表人物的贝多芬在他的晚期创作中已经显露出浪漫主义潮流的征兆。在世纪-年代拿破仑失败、封建势力重新抬头时期在德、奥以舒伯特、韦伯为代表的这种新的潮流和风格终于出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的早逝浪漫主义音乐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就在不久后的-年代欧洲民主民族运动开始逐步进入发展和高涨时期门德尔松舒曼和早期的瓦格纳实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飞跃。

几乎与此同时在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具有浪漫风格的柏辽兹音乐崛起当时寄居在法国的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将这种新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构成了欧洲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世纪年代以后欧洲的民主运动进入低潮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潮流开始衰落这在瓦格纳的后期歌剧创作中已经显露。其后浪漫主义音乐逐渐走向解体。但是它的影响在纪后一半叶的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中仍可看到故也有人称布鲁克纳、施特劳斯等一批作曲家为后期浪漫派。

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间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大量至今仍受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浪漫主义时期创造了许多新的音乐体裁如多乐章标题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交响音画、狂想曲、随想曲等在创作手法上既继承、发展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又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作大胆的革新。还推动了欧洲歌剧的发展和民族乐派的兴起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对世纪的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一。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的继承者、浪漫乐派的奠基人“艺术歌曲之王”。主要创作领域艺术歌曲、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等。代表作品有《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即兴曲》《音乐的瞬间》、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肖邦卜。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世纪欧洲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有“钢琴诗人”之称。作品有《降大调军队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降小调奏鸣曲》及大量夜曲和幻想曲等。肖邦的音乐中注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艺术直指钢琴为此他创造了一种极其个人的风格在注音体系上渗进了许多他自己的特点。万方数据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钢琴之王”、“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等美称。作品有《塔索》《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钢琴高级练习曲等。李斯特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种族主义幽灵重返欧洲 篇3

在欧洲,种族主义犯罪在增加,

种族歧视在蔓延,而欧盟还在为如何针对种族主义一致行动苦恼不堪

种族主义和新纳粹都不是新鲜的故事了。不过,当丑陋的袭击再次发生时,还是能够震惊一个国家。

8月20日,德国东部小城米格尔恩。在热闹的庆祝舞会上,50个德国青年突然开始追打8个印度人,同时高呼口号“外国人,滚出去”。印度人试图在同胞开的比萨店里躲过一劫,结果却连累了店主和他的车。

一群人站在比萨店外,没有人出面制止,甚至没有人打报警电话。

警察到来的时候,印度人已经鼻青脸肿,奄奄一息。

东部,还是东部

“德国东部的情况很吓人,那里的人看外国人眼神都不对。东部是新纳粹党的主要活动地点,在不少城市甚至是主要的政治势力。”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作多年的程超对本刊说。

今年上半年,在德国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右翼分子“主宰”的“民族解放区”。他们宣称这些地区是从外国移民手中“解放”出来的。也就是说,所谓“民族解放区”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排外区”。

德国联邦议院专门就东部“民族解放区”议题展开了讨论。德国自民党议员米丽娅姆·格鲁斯提醒人们:“每四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敌视外国人的情绪。”

种族主义者还在东部开始了从街头政治到议会政治的转型。在2006年的州议会选举中,德国极右翼政党国家民主党提出“要工作、不要移民”的政纲,他们在东部三个州都取得了议席。

萨克森州议会的一名国家民主党议员,公然声称“傲慢的黑人”以及亚洲人家庭绝不会融入德国社会。

据最新消息,国家民主党在萨克森州的民意支持率已达到9%,超过执政的社会民主党1个百分点。

“右翼极端主义往往长着一张东部的面孔。”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蒂尔泽在接受西德意志电台采访时说。

蒂尔泽的判断几乎可以推广到整个欧洲。

8月28日,欧盟基本权力监督局发布的《欧盟成员国种族主义和仇外现象年度报告》指出,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和马耳他等东欧国家的种族主义问题有上升势头。

在波兰,最大的反犹主义政党——波兰家庭联盟已经进入了执政联盟。

就在报告面世的时候,以排挤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为目标的极右翼组织“匈牙利改良运动”在布达佩斯举行公开集会。他们身穿黑色制服,佩带二战时期匈牙利纳粹党的箭十字袖标,引起了上千人围观和数百人抗议。虽然“匈牙利改良运动”尚未进入议会,但其成员已经在一些村镇取得了代表席位。

对于德国而言,东部代表着经济衰败和高失业率;对于整个欧洲,东部是最落后的地方。

“东德地区失业率在20%甚至25%以上。年轻人走出校门以后找不到工作,靠拿社会救济过日子。这些人聚在一起喝啤酒,自然而然地要生事。” 程超说。

蒂尔泽分析认为,右翼极端政党在经济落后地区大肆发展,因为他们感到在那里有市场、有听众,人们会相信他们那些极端简单化的理论,也就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外国人。

种族歧视扩张

《欧盟成员国种族主义和仇外现象年度报告》指出,大多数国家的种族主义犯罪都出现了增长。波兰和斯洛伐克两国的增幅超过了50%。德国虽然增幅不大,但案件总数高达18000多件,是全欧之冠。

这份报告主要涉及五个主要领域,即有种族主义背景的暴力与犯罪、就业市场、教育、住房和法律规范。

在就业市场,同以前一样,移民的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一个移民即使是他的就业素质高于当地人,也会比当地人在就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其他孩子。而且,这些孩子中的70%都被打发到特殊教育学校。统计表明,移民居住区往往是贫民窟和犯罪率高的地区。

与往年不同的是,种族主义扩张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个判断也得到了欧洲理事会下属的“反对种族主义委员会”的认可。“我们在今年的报告中强调了两点:对穆斯林的歧视和反犹主义的蔓延。”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艾琳·优莎娜西对本刊说。

即便是在移民政策最宽容的英国,多元化主张者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微弱。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完全消磨掉了主流族群对穆斯林的善意。经常有人到清真寺前游行,要穆斯林移民“要么爱英国,要么回家去”。

上个月,一群穆斯林妇女在伦敦希斯敏斯特大教堂前高举“英国警察下地狱”的标语示威,她们认为强力部门的“拦住搜查”是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

“排外现象在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存在。但我们没有所谓的‘种族主义程度排行榜,也不能评出一个‘欧盟种族主义最严重的国家。” 艾琳·优莎娜西对本刊说。

步调不一的欧洲

德国的主流舆论把米格尔恩事件称为“德国人的耻辱”。不良好的记录和新纳粹的出现,都不能反映多数德国人对待种族主义的真实态度。

事实上,多数德国民众以及德国政府都对种族主义的抬头趋势非常警惕。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在德国北部的小镇代尔门霍斯特,臭名昭著的新纳粹分子里格尔律师打算购买一幢楼房,作为训练营。当地居民不惜集资400万欧元,抢先把它买了下来。

政府的立场也很明确。总理默克尔认为,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改善国家排外的风气。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德国每年在打击极右势力方面的投入是2400万欧元。

“可惜的是,这笔钱能支持的活动十分有限。”德国政府家庭部发言人说。

米格尔恩曾经申请过这项资金,但是没有获得批准。另一方面,教化的效果也比期望的要来得慢得多。

不过,确实有些政府对反种族主义斗争“缺乏足够的兴趣”。欧盟基本权力监督局公开指责,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塞浦路斯和葡萄牙不做任何统计,使得报告显得“荒谬”,“因为没有统计数字,这五个国家就好像不存在排外问题了”。

在这些国家,种族主义犯罪被宽泛地归为因仇恨导致的犯罪,或者作为流氓行为处理。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足球场上的种族主义是个热门话题。意大利和西班牙是丑闻频出的地方。侮辱黑人运动员似乎已经成为球迷甚至球员的习惯。

艾琳·优莎娜西向本刊透露,并不是所有欧盟国家都建立了打击种族主义的机构,半数的国家没有对种族主义行为规定制裁措施。

2000年,欧盟部长理事会先后决议通过两项“欧盟种族平等指令”。第一个指令要求成员国立法遵守“不分种族予以同等待遇原则”,第二个指令要求各国立法规范“平等就业原则架构”,截止日是2004年7月。然而,直到去年年底,许多国家的立法行动才刚刚开始。捷克上议院已经否决了为种族平等立法的议案。

今年4月,欧盟各国签署了一项打击种族主义的新法案。新法案要求欧盟成员国惩罚以种族、肤色和民族为由的犯罪,最高可判入狱3年。

欧洲中心主义 篇4

柏林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初创企业的选择。

Elegant Embellishments的两位创始人、建筑设计师Allison Dring和Daniel Schwaag在2008年从伦敦来到柏林创业。回忆起当时情景,Daniel Schwaag说:“要发挥人的创造力是需要空间的,柏林在2008~2009年给具有创业想法的人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当时到柏林创业的优秀人才而言,这里相对于欧洲绝大多数城市拥有更低的物价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国际化的城市生活着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人们,对各种不同文化有足够的包容。

安永(EY)在一份名为《流动性遇见洞察力——2015年德国风险投资和创业公司》的报告中指出:

“如果说伦敦是欧洲的传统科技创业资本,那么柏林就是‘街区上那新面孔的小孩’。”

“2015年,柏林创业企业吸引的资金处在欧洲各大城市的首位。一直以来,伦敦都是名列前茅的,去年,我们则超过了伦敦。”6月,正在参加Metropolitan Solutions展会的柏林伙伴组织(Berlin Partner Gmb H,“柏林伙伴组织”)智能城市部主管Alexander Miller说。

从“孤岛”成长起来的创新中心

1961年到1989年的28年间,西柏林一直是一个“孤岛”,1989年柏林墙推倒后,柏林墙附近大片没有基础建设的面积成了柏林这个城市几乎免费的资本,一些艺术家、设计师陆续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其后,一些网页设计制作公司、IT编程技术人员相继到来。

这里的环境很宽容,不论从哪里来,在这里讲英文就能行得通,不会受德语的限制。

“柏林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低成本的创业条件,当然柏林政府也为这些企业的落户提供了很多框架条件。”Alexander Miller介绍。柏林伙伴组织是由柏林经济部、市政府和超过200家企业及机构共同出资支持的经济促进机构,致力于帮助国内外企业落户柏林及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选址、人才招聘、劳动力市场准入等多样化服务和资金支持项目。

除政府支持外,很多大型企业也加入到支持创业创新的工作中来。如,东西柏林边界开放时,很多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土地资源,这些企业正在通过成立创业中心、孵化中心等方式参与到支持创业公司的工作中。

德国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协会发布的《2015年德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德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额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共有大约7.8亿欧元(约合5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向了724家公司,投资金额比2014年高16%。

这份报告显示,德国的16个联邦州中,柏林企业获得的风险资本投资额以绝对优势领先。柏林创业企业在2015年获得的风险资金总额为3.48亿欧元,这意味着,整个德国的风险资金有近半的比例流向了柏林。

科研资源成创新发展引擎

柏林是德国境内大学和机构研究基地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良好的跨学科研究和产业经济合作基础。

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开发新思路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了最佳的条件。高校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之间具有非常积极的沟通交流,这在柏林已经屡见不鲜。

Business Location Center的数据显示,柏林拥有22家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因为其拥有科学相关的基础设置,成为了对年轻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基地。前文提到的Elegant Embellishments公司成立于2008年,通过将建筑设计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为建筑赋予空气净化的功能。

除了低物价、高生活质量,吸引创始人Allison Dring和Daniel Schwaag来到柏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柏林的人才储备——包括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教师在内的行业专家成为E leg a nt Embellishments重要的智库资源。

“大学老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很愿意和我们交流,他们从理论的角度做研究,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做工作,双方形成互补关系。”Daniel Schwaag说,这些专家很愿意花几个小时和他们的团队共同讨论问题。

德国在孵化器领域的讨论和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大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比例非常高,国家在实验室等科研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大。

“德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创新、能超前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又非常踏实、可以100多年只做一个事儿。我个人认为,德国的产学研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如何把研发资源和大企业资源相结合。”太库德国创业孵化空间总经理胡高旭说。

中国资本加入助力阵营

在流向柏林的德国风险资金中,中国资本不可或缺。而近年来,中国资本对德国的投资不断攀升。

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2016年5月公布的2015年对德投资报告,中国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又创历史纪录。与2014年相比,中国在德投资项目数量增长了37%。

“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2015年它再次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这显示了德国作为投资地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GTAI投资部负责人Achim Hartig说。

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总体评级结果显示,德国是唯一AAA级投资目的地。

“去德国投资创新未必能像去美国投资一样,短期内获得超大的回报,但把资本投到德国不会太差、会是非常安全的投资。”胡高旭说。

极盛智能家庭咨询总经理杜永刚分析说:“德国创业创新项目的质量整体都是比较好的。德国人比较慎重,一旦决定做一件事,通常已经考虑的非常成熟了,很少有带着投机心理去创业的。”

如今,也开始有中国早期投资机构正在探索向德国创业企业投资。

前文提及的太库德国成立于2015年,正在将德国科技企业与中国市场和中国资金相结合、促进德国企业在中国的产业化落地。

还有一家致力海外项目投资的机构多维资本,正在以“孵化基地+创业服务+基金投资”的方式参与海外技术的中国加速。

关于中国资本对德国的投资与对美国、以色列、日韩等地区的投资方向有何不同,多维资本曹芳宁早前在参加盛世方舟的活动时曾有介绍:“我们会看以色列的一些VR,或者远程医疗项目,德国是一些智能硬件或者工业4.0项目,日韩我们比较关注消费、生物医药和游戏类项目。”

太库德国:中国孵化器“出海”样本

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动态成长的专业机构,CEO黄海燕此前是张江集团企业孵化器总经理。

截止到2016年6月,太库已经在中国、美国、德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共设立了11个孵化器。

“目标用户和合作伙伴的迫切需求是太库在全球布局的根本原因,局限于某一个地区闭门造车并不可取,创新要素在哪里,太库就会在哪里布局。这就是太库最核心的创造力,也使太库完成了全球化网络的设计。”黄海燕早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太库已经和产业新城运营公司华夏幸福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产业创新模式、孵化器运营、B2B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具体产业化项目落地。

“中国特色”吸引德国企业

2015年6月,在德国汉堡创业、经营着一家科技公司的胡高旭正式加入太库,担任太库德国总经理。

创业的四年中,胡高旭接触了很多到德国开拓市场或者设立团队的中国企业,也积累了一些把德国本地资源和中国需求、中国发展相结合的经验。

谈及加入太库,胡高旭说,“希望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孵化器,把中国和德国的资源对接起来,真正帮中国和德国创业者做点事儿。”

一方面,德国已经有68家众创空间公司,有名气的超过20家,另一方面,让当地企业接受外国公司的商业指导也绝非易事。作为外来者的太库,如何迅速站稳脚跟?

太库德国综合了创业加速器5 0 0Startups和办公空间解决方案供应商雷格斯的部分业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为对在中国市场和资金感兴趣的入驻企业和会员企业对接对德国资源感兴趣的企业和资金。

“我们很享受和太库团队的合作,选择和他们一起工作是因为太库的中国资源。我们知道中国是非常有趣的市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Wehking创始人、CEO Jonathan Felix Wehking说。

现阶段,太库德国的主要工作是梳理德国的资源和需求、做中国相关领域的市场计划和调研,中国方面的企业合作和资金意向更多由太库总部负责。

“雇佣德国员工、吸引德国的创业公司入驻,让这些企业信服,并乐于接受我们的的指导,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作。”胡高旭说。

对接中国与德国

从2014年开始,太库在北京、上海、深圳、固安、硅谷、首尔、特拉维夫、柏林等地建立起实体孵化器,搭载太库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同时,建立全球O2O平台,聚集全球产、学、政、金、研等创新资源,为各地区的创业企业服务。

不同地区的孵化器承载着不同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的重任,其中,柏林的重点在于“精密制造、生物材料、汽车新能”等领域。

6月6日到8日,由10家具备核心优势技术的德国科技型企业组成的“莱茵河考察团”先后赴南京、上海和北京考察。

黄海燕在南京的活动现场表示:“近年来,中德合作中两个关键点为业界所关注:一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计划的对接,二是德国创新和中国‘双创’的对接。”

据介绍,莱茵计划打算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在华夏幸福园区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德国特色的产业链,与之相对应,还会建立不同的服务中心,包括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生物医学交流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流中心等。

中国市场、中国产能、中国资本

胡高旭几次强调:“创新当然非常重要,但要把创新嵌在实业当中进行。”

中国钢铁行业面临去库存和生产工艺提升的挑战,对于太库来说,这正是将特种钢工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中国市场的好机会。

于是,“莱茵河考察团”中分别提供特种钢材生产流程体系、特殊钢材的设计加工工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服务的企业Wehking、TIXBO、Traisor三家公司,作为“组合拳”得到太库的大力推介。

“通过技术打开窗口,同时提供软件等方面的支持。结合中国当地资源,逐步打造成一个基地,通过这个模式,源源不断地把更多的特种钢加工工艺引入进来。”胡高旭说。

当然,背靠华夏幸福这一在产业新城运营开发方面颇有建树的战略合作伙伴,太库在助力创业企业产业化落地方面游刃有余。

融资也是整个莱茵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前述10家来华考察的德国企业,不仅希望将产品和服务推向中国市场,还希望得到中国资本的支持。

“资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此,我们更看重资金背后的资源。”胡高旭表示。

Traisor团队在其融资路演的PPT中也明确标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投资人,也希望他们能够带来专业知识和关系资源。”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欧洲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欧洲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661—1863年)》中的一段话,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欧洲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些都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经济基础。

2、通过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评价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两条途径和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目录索引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这一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

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地位);

②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③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资本主义是如何在欧洲兴起,世界近代历史的帷幕是如何拉开的呢?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了解本章内容的背景和基本线索。引言第一段介绍了背景,包括两点内容:第一,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的特点(详细见下)。引言第二段概述了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变革,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引言最后对比了东西方世界。同一时期的亚洲大国,因种种原因逐渐落后于欧洲。

讲授新课: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技术进步表现,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研究方法。

2、进而讨论技术进步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出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教师说明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必要条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如需要可举例)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点出或让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和地点。时间:14、15世纪;地点: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

2、根据实际让学生分别讲述城市雇佣关系产生的两种途径以及农村雇佣关系产生的途径,了解学生理解掌握情况。(注意:农村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的史实)

教师适当补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是雇佣劳动。所谓雇佣劳动,是指生产者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而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应注意:

①“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与一般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

②“资本家”资本家与小业主的区别在于资本家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这意味着资本家所雇佣的劳动者人数必然超过小业主,从而需要更多的货币,并控制更大的生产规模。

③“提供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而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生产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概念: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3、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特点讲解,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又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根据学生素质、教学时间适当补充: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不久,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都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二者之间有何不同特点呢?“比较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特点。”

①产生时间不同:中国是明朝中后期,约15世纪后期,西欧是14、15世纪。中国略晚。

②分布地区不同。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而西欧则出现在许多国家许多城市,并深入农村。

③商业资本所起作用不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业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④发展环境不同。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西欧则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推行而发展很快。

⑤结果影响不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瓦解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本课小结

14、15世纪,随着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等地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开始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使欧洲的封建社会渐趋瓦解,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它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事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人类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向近代迈进。

布置作业

1、问答题:概括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两条道路及其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

反写“欧洲中心论”的吊诡 篇6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出版于一九六五年,那时我刚开始上幼儿园;第三卷出版于一九九三年,我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学术作为事业而不是“项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几十年做一个课题,到十几个国家收集资料,写出十来卷巨著,从容细致,不温不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二卷(三册)分别出版于一九七零、一九七七年,到第三卷(四册)出版,已经成就三卷九册、近五千页的皇皇巨著:第一卷《发现的世纪》,一二册;第二卷《奇迹的世纪》:第一册《视觉艺术》、第二册《文学艺术》、第三册《学术研究》;第三卷《发展的世纪》:第一册《贸易、传教、文献》、第二册《南亚》、第三册《东南亚》、第四册《东亚》。

人应该到不朽的事业中去寻求永生,学术是一条较为安全的途径。时下坊间流行莫名恐慌,似乎做学术会死人。其实做什么都会死,学术做好了,反而可以使人长寿。兰克最后一部巨著《世界史》在他八十五岁开始出版前两卷,九十一岁去世前出版了九卷,他的学生吉泽布雷希特说他之所以在八十岁高龄开始写《世界史》,是因为他停止学术研究就会死。拉赫的《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几乎写了一生。他生于一九一七年,死于二零零零年,此时第三卷已出版七年,他和助手克雷正在写第四卷。事业宏大悠久,终于超出了个人生命的努力。

年轻时偶然闪过的念头,决定他日后六十年的事业与生活,让他这一生过得充实而富有成就。拉赫夫人在为《欧洲形成中的亚洲》汉译本写的序言中,回忆那些年她和拉赫先生一起旅行、查阅资料,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从马德里到东京,她负责开车、拍照,拉赫专注调研,回到芝加哥大学,拉赫用中国产的铅笔写作,她再用打字机录入,这是理想的学术生活。拉赫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两册出版的时候,正值芝加哥大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获得者毕都(George W. Beadle)、曾任美国联邦司法部长的李维(Edward H. Levi),相继出任校长(一九六一——一九六八、一九六八——一九七四),著名历史学家、《西方的兴起》的作者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任历史系主任,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等著名学者云集芝加哥大学,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杨联这时也相继受聘芝大历史系。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第一册“前言”的第一段话就打动了我。“二战”间拉赫在西弗吉尼亚大学修世界现代史,课程让他感到困惑,地球上百分之十的土地的历史,竟然占了全球历史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世界现代历史成了西方文明影响世界的历史,辽阔古老的亚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竟毫无作为、无声无息。这真实吗?拉赫动念研究世界现代历史上亚洲对欧洲的影响,揭示被“西方中心论”历史叙事遮蔽的一面。我们这一代学人,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影响,关于现代欧洲如何影响亚洲知道得多,但关于亚洲如何影响现代欧洲,却很少听说,也没有认真想过。九十年代费孝通先生谈“文化自觉”,大家开始反思“新启蒙”,拉赫提出的问题,正在当时学界受到关注。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关注的是观念史或文化史方面的问题,拉赫为自己的研究明确设定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欧洲关于亚洲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传播方式以及知识的具体内容;二是这些亚洲知识对欧洲文化带来的实际影响。拉赫著作最初的用意并不仅在“欧洲的亚洲知识”上,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亚洲文明曾经启发欧洲的现代化历史,并从思想与制度、艺术与技术上塑造了现代欧洲。

拉赫首先在时空框架上全面考察了欧洲现代早期亚洲知识的成长。在时间上,这种知识上的增长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启蒙运动前,从地理大发现到文化大发现;在空间上,这种知识的拓展从南亚开始,逐步向东南亚、东亚推进,首先是印度,然后是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最后是日本与中国。中国不仅是地理上最遥远最神秘的地方,也是知识上最遥远最深刻的地方。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拉赫深入到社会文化实践层面,具体考察亚洲文化对欧洲现代化的影响。他的研究思路纵横交错,第一卷实际考察了十六世纪亚洲知识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与方式,其中回顾的古代与中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与想象,更像是“剧前故事”。从第二卷开始,拉赫分别从视觉艺术与工艺、文学与社会知识、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探讨欧洲的亚洲知识的积累与亚洲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第三卷沿着西方贸易与传教势力的推进,分别描述欧洲对亚洲不同区域——南亚、东南亚、东亚的知识状况,并试图研究亚洲不同区域文化对欧洲现代化的影响。当然,这是个更为庞大复杂的问题。拉赫还计划写第四卷,具体分析亚洲不同区域国家“对欧洲艺术、科学、思想、制度、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卷是他最初的研究规划中没有的,因为写作内容规模不断扩大,才衍生出第四卷的计划;但这卷最终未能完成,留下的遗憾将可能影响到《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的整体理论框架,因为关于十七世纪,拉赫只讨论到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未及分析亚洲知识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发端于古老欧亚大陆的近五百年现代化运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代。面对这个大时代,不论探讨欧洲对亚洲的影响,还是亚洲对欧洲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开辟了一个深广的研究领域,启发了多层面多方向的相关探索。它还借鉴同时代风行的年鉴学派开辟的“新史学”,努力突破传统的政治史格局,侧重社会经济文化分析,将研究扩展到人类活动的整体历史层面上,并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文化史或观念史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在对现代欧洲形成中亚洲知识的状况与亚洲对欧洲现代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上,达到拉赫的广度与深度。从史识上看,拉赫在历史观念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在一般欧洲中心主义世界现代化历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扩张的意义主要在于欧洲对亚洲的影响;但在拉赫的著作中,欧洲在亚洲的探险与征服,意义不在于欧洲如何影响或冲击亚洲,而在于亚洲对欧洲的反向影响或冲击。(二)一般世界史或欧洲扩张史强调的多是经济、军事、政治与宗教的扩张,很少关注世界知识的扩展与文化的启蒙。拉赫却关注欧洲人现代知识与观念的成长,尤其是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亚洲的意义。在观念层面,丰富的亚洲知识不仅使现代欧洲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在实践层面,亚洲文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上为欧洲现代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这套书开启并构成二十世纪后半叶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历史与社会理论,并为这种理论思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思想资源;在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要领域的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学术思潮中,它进一步从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与文化影响方面反写“欧洲中心论”。

nlc202309020002

但问题也就出在反写“欧洲中心论”的有效性上。拉赫的研究关注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二是欧洲的亚洲知识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但《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的研究重点却在第一个层面。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人深入亚洲,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几百年间已经将亚洲知识成功地纳入其世界知识体系中,以至于今天研究亚洲的社会历史,经常要到欧洲文本中去寻找资料与理论。西方现代文明对财富与知识的浮士德式的追求,一直是令人惊讶与困惑的历史事实。在短短的四百年间,西方从一个偏僻的角落变成世界的中心,拥有整个大海洋的霸权,地球上五分之四的土地成了它的殖民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研究现代文明,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这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财富、制度、权力、心理的因素固然重要,知识的因素也不可忽略。托多罗夫谈到西班牙转瞬之间征服中南美洲的奇迹时曾说:“这惊人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说来奇怪,那就是欧洲人了解别人的能力。”

现代以来,欧洲是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也是世界知识的中心;而知识就是权力,欧洲对亚洲的知识越丰富,它对亚洲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坚固。但以此为假设前提,就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的表述。不可否认,拉赫最初的研究动机中,的确存在着一种“反写”“欧洲中心论”倾向,但问题是,他的论述未能贯彻这一动机,最终不但没有能够“反写”,反而加强了“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叙事。因为论述欧洲掌握丰富的亚洲知识,而不论证这些知识对欧洲现代文化的切实影响,等于佐证“欧洲中心论”的合理性。更何况即使是充分讨论亚洲对欧洲的影响,也可能从反面证明欧洲的力量。欧洲扩张时代形成一种独特的仰慕亚洲文明的文化心态。西方现代文明的扩张,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面推进,起初是贸易与传教,启蒙运动之后的扩张又自命肩负着传播推行现代文明的使命。这种扩张是自我肯定与对外否定性的。外部世界是经济扩张、军事征服、政治统治的对象,也是传播基督教或推行现代文明的对象。但同时,西方文明在观念与心理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冲动,这是一种自我否定与向往甚至崇拜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博岱在《人间乐园》中提出考察欧洲与非欧洲人的关系,应该注意到两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层次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观念的、文化的或神话层次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层次彼此独立、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欧洲人一方面在物质上掠夺征服亚洲,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对亚洲的仰慕与向往。这种心态在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

拉赫写作《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动机似乎是要反写“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史叙事,但洋洋洒洒写了六百多万字,最后却在证明“欧洲中心论”的合理性。这让我感觉有些郁闷,所谓反写“欧洲中心论”的学术思潮,是否是个陷阱?“反写”作为否定面,恰好在加强“欧洲中心论”叙事,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的内在特点是它的辩证性,自身包含否定面。巴拉兹评论黑格尔论东方专制主义,他说,批判黑格尔很容易,然而他是对的。如果套用巴拉兹的话,批判“欧洲中心论”容易,然而它是对的,这该怎么办?

拉赫研究陷入的困境,也是我们共同的困境。欧洲文化心态上的那种开放性,是欧洲文化的力量所在。这些年我们追随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解构西方文化霸权,著述不少,思想不多。《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翻译完成,我写了一篇六万余字的“总译序”,既是评论拉赫的著作,也在反思自己的研究。我在拉赫的研究中发现了又一种“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反观自己的研究,我警觉到作为跨文化形象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实际上潜藏着一个“阴谋”:表面上看,它是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实际上它作为主流思想的对立面又被“包容”在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中,成为其辩证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西方与非西方文化语境中意义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对非西方文化来说,它可能成为“排斥”对立面,滋养褊狭、封闭、狂热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想武器。我在反思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时,提出西方文化特有的内在活力,才是我们在现代化文化进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傲慢征服与谦逊求知,自我扩张与自我批判,西方走向世界的两种心态及其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性格,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的现代化性格,在文化观念上向往与仰慕西方,在政治经济上却受西方扩张力量的压迫与侵略,对外的向往仰慕往往伴随着对内的自卑与轻贱心理,文化心态与社会结构失衡,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政治经济上以封闭表现反抗,在文化上以自大表现仇外,在观念与现实之间,不但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内向与外向的张力关系,还造成文化精神的褊狭,或极端仰慕或极端仇视,或极端自卑或极端自大。这也是第三世界或整个东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美]唐纳德·F.拉赫、埃德温·J.范·克雷著,周宁总校译,人民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三卷总定价:998.00元)

欧洲中心主义 篇7

爱因斯坦把科技和哲学的关系概括为:“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近代以前科学包括在包罗万象的哲学之中, 二者密不可分。18世纪以后, 近代的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的实验科学, 自然科学成为以专门考察自然活动为主要任务的科学活动, 哲学也有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今天的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 哲学往往需要科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证据。所以, 当现代科学结论与哲学发生冲突时, 让步的往往是哲学, 但科学又总是提出新的哲学问题, 推动了哲学的向前发展。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需要, 技术在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的需要, 也成了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不是孤立的, 它无法脱离时代的哲学思想背景, 时刻都离不开哲学。哲学的发展往往能够唤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哲学上的禁锢往往会使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无所收获。哲学给科学家以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帮助科学家形成正确的科学思想, 建立合理的科学体系。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无法脱离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 就不会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理论。也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的:“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学问, 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实证来解决, 许多是在没有办法实证的情况下, 科学家的思辨猜想、直觉把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 科学的探索性还决定了科学需要争论, 技术方案更是在争论中选择和确定的, 任何一种对科学结果的解释、思考, 对方案的争论或认同, 必定依存于某种哲学背景。比较深入的科学争论必定进入哲学层次, 科学学派的分歧往往起源于哲学背景的分歧, 某学说的成败往往暗示哲学背景的成败。

总之, 哲学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 而科技的发展又要以哲学作为指导, 二者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促进和融会贯通的。

二、近代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近代欧洲哲学的发展线路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约1350-1630年) , 发展到英国经验论哲学 (约1610—1710年) , 再到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约1700—1800年) , 再发展到德国的古典哲学 (约1770—1850年) 。而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 日本神户大学汤浅光朝归纳的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结论是:意大利 (1540—1610年) 、英国 (1660—1730年) 、法国 (1770—1830年) 、德国 (1810—1920年) 。二者在历史逻辑上是契合的, 同时, 我们也可以得出近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引领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结论。

(一) 近代第一个世界科技中心意大利发端于文艺复兴运动

1.人文主义新世界首先在意大利确立, 孕育了近代欧洲科技文化。

由于“在意大利,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 农奴制关系也瓦解得最早”, 人文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把人从神的世界, 拉回到现实的人的世界, 并直接孕育了近代欧洲科技文化。

2.人文主义哲学特别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科学精神。

在文艺复兴时期, “富于创造力的柏拉图——不同于崇尚科学的亚里士多德——则几乎无人知晓。欧洲具有希腊的批判精神而没有希腊的创造冲动。”复兴的哲学批判了宗教神学, 认为应当更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 而且不应简单地根据古代著作家的权威性去接受观察资料。这种人文主义哲学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科学精神, 反过来又为近代科学作好了思想准备。

3.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意大利产生了欧洲最早科技学术团体。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 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 拥有32名院士, 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伽俐略, 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科学机构。

(二) 英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 与经验论哲学功不可灭

1.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不断总结、完善, 并指导自然科学发展, 最终促进英国成为近代第二个世界科技中心。英国经验论哲学近两百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培根和霍布斯的创立阶段;洛克的系统发展阶段;贝克莱和休谟的衰落阶段。而英国科技兴盛归功于前两个阶段, 特别是培根的经验论哲学。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评价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真正意义的近代科技学术团体在英国出现。1645年伦敦成立了“无形学会”, 也称“哲学学会”, 它是科学家的活动场所, 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5年创办《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登载会员的论文和科研报告。英国皇家学会是近代科学的摇篮, 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国家科学院, 这对提倡自然科学研究, 使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强国起到积极作用。

(三)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使科学更加社会化

1.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观。在认识论方面,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英国经验论和西欧大陆唯理论的片面性错误, 力求使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认识结合起来。历史观方面, 虽然它总体是历史唯心论, 但已有科学历史观的萌芽。

2.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还在某些方面推进了自然科学方法论。例如, 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三种方法, 从而发现新的事物。狄德罗并不忽视思考、猜测的作用, 但认为思维推理也要由实验来检验。

3.启蒙运动思想的先进性, 直接酝酿爆发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并产生了欧洲最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制。1666年在巴黎, 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 这是一个官方的科学机构。1667年创办《学者杂志》并建立巴黎天文台。1795年正式成立法国科学研究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度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中心。

(四) 德国古典辩证法思想成就其作为世界科技中心

1.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出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由此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康德的星云假说以牛顿力学为基础, 同时又把历史主义的观点带进了自然科学。康德哲学主要贡献在于:第一, 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主体的能动性, 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讨论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 它不仅完成了近代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 而且把单纯研究认识的传统认识论扩展成了研究整个人类主体的功能、价值及人类文化的哲学, 宣告了人的哲学的真正诞生。第二, 发动了推翻旧形而上学的革命, 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极大地影响了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三, 孕育和阐发了一系列辩证思想, 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作了全面概括, 提出了对立面的渗透和统一、由量变到质变、否定的否定三个辩证规律, 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从而为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2.19世纪自然科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自然图景。它的中心是整个自然界都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 由于它本身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 赖尔的地质演化等学说, 在冲破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论证辩证自然观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强调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这就是德国在1810年到1920年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内在必然。

3.德国形成欧洲最早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体制。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创立研究生制度, 促进大学导师与研究生合作研究的科技成果为企业所吸收, 许多企业家本身就是科学家或工程师, 而大学教授中也不乏公司董事和经理身份。德国化工技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能跃居世界前列, 其研究与开发体制分不开。这种研究与开发体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优势, 德军依靠军事技术优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战争的主动。1900年德国这种研究开发体制进一步推广到克虏伯、西门子等大公司, 一批颇具规模的大企业实验室纷纷建立, 促进了德国科技的发展。

摘要:哲学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以哲学作为指导, 二者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融会贯通的。正是近代欧洲哲学的发展, 使得在欧洲产生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科技中心,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欧洲哲学的深入。

关键词:科技,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经验论,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德国辩证法

参考文献

[1]WC丹皮尔.科技史及其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汤浅光朝.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J].科学与哲学, 1979, (2) .

[3][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将享沃尔沃成果 篇8

研发中心CEO Mats Fagerhag表示:“同一集团下不同品牌间联合开发已成为国际惯例, 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在同一个架构上开发出多个不同产品平台, 在确保一流品质的前提下, 为两个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据了解, 与吉利汽车合作的该研发中心, 可以确保沃尔沃能完全掌控自己下一代中级车的开发。如果与其他整车厂合作, 沃尔沃将不可避免地做出妥协。

吉利集团表示, Mats Fagerhag的工作将得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双方高管的鼎力支持。吉利控股集团首席顾问Carl-Peter Forster将协助新的研发团队按照两个品牌设定的标准来开展工作, 做好技术把关和成本控制, 确保项目取得成功。

欧洲中心主义 篇9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主观情感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 (意思是“传奇”或“小说”) 一词, “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最早使用在十八世纪晚期, 当时的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普遍发生兴趣, 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等想象色彩浓郁的事统称为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文学上出现了雨果、拜伦, 美术上则以席里柯、德拉克洛瓦为代表。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来势迅猛, 对当时的古典主义、启蒙运动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与保守主义的斗争中, 雨果《爱尔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美术方面, 则是席里柯的巨幅作品《梅杜萨之筏》向保守主义发起了浪漫主义的宣言。

由于席里柯英年早逝, 他的师弟德拉克洛瓦结果了浪漫主义的旗帜, 德拉克洛瓦以《但丁之舟》及《希阿岛的屠杀》这两幅作品闯入巴黎艺术界, 它们分别于1822年和1824年在沙龙展出, 向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官方保守势力发起了猛烈进攻, 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他的作品一反古典主义的所谓高雅、理性, 充满了激情、动感, 色彩也绚烂多变, 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 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美术上的浪漫主义在题材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喜欢借用文学名著中的题材加以表现。这一特点, 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在他的作品中, 能够找出相当数量的此类题材。这里仅选择几幅作品加以论述。

一、《但丁之舟》

但丁的《神曲》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丁之舟》取材于《神曲》故事, 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地狱。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维吉尔引导乘着卡隆的渡船, 渡过阴河。画中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 象征人们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胁的悲剧。在这幅画中, 他一反古典主义的规则, 运用了对比色调, 以突出主题, 两个站立的、裹著大衣的人物的衣著色彩, 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阴河里的幽灵扑向小船, 整个画面充满恐怖、阴森的气氛。

作为德拉克洛瓦的成名之作, 《但丁之舟》受到学院派画家的讥讽、嘲弄和攻击, 官方甚至不给展出。可是人们终于发现保守沉闷的法国画坛出现了一位巨大的天才, 曙光显现, 古典主义更显得暗淡无光。

二、《沙达纳帕路斯之死》

《萨达那培拉斯之死》是一幅激昂、无法、充满情绪的画, 其中表现出人类在暴乱时的野蛮、淫荡和病态的残忍, 被古典主义者称为“第二号虐杀”。

这幅画取材于拜仑的长诗, 描绘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最后一个君王沙达纳帕路斯在叛军包围王宫时, 令侍从们杀死他的妻妾犬马, 尔后放火自焚的情景。画家在这幅画中描绘自杀、虐杀的各个细节, 惨状目不忍睹, 到处充满恐怖、绝望和凄惨。全画回旋着强烈的震动, 扣人心弦。画家运用极度强烈的色彩对比, 以红、黄色为基调, 展现出血腥的恐怖。在构图上, 画家有意识在画面上安置各种器物, 塞满一切空间, 以眩目的错综形象、缤纷的色块、动乱不安的韵律和狂放的笔触, 给人以闷塞、动荡和死亡的直觉。这种动感又和静态的国王形成对比, 使整个画面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整个作品狂乱凄惨的氛围和拜伦长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相当吻合。

三、《诱拐丽贝卡》

此画取材于英国作家司各特小说中的情节:骑士古贝尔从古城堡中劫走少女丽贝卡。画面背景是坚固的城堡, 骑士从这里冲杀出入, 焚烧城堡,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强悍骁勇的骑士征服了这座城堡。画面中心是古贝尔扛着挣扎无望的丽贝卡突围的情节, 画面的近景是他的仆人正备好马匹接应抢人的骑士。

画家从人物的活动神情和环境的描绘, 叙述这故事的来龙去脉, 画面充满紧张、勇敢、机智和浪漫气氛, 这种具有情节性的描绘, 体现出绘画的文学性。

四、《美狄亚》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马克思称它是希腊文化的土壤。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是诸多艺术大师表现的宠儿, 《美狄亚》就是其中一个。

美狄亚帮助伊阿宋取得了金羊毛, 并生下一对儿女, 但最终却遭到抛弃。美狄亚忍无可忍, 怒火满腔, 在烧死情敌之后, 手持利刃, 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跑进山洞, 准备亲手杀死他们。画面故意将美狄亚的眼睛安排在阴影中, 但我们却能感觉到美狄亚眼睛里燃烧着的熊熊复仇之火, 与闪闪发光的利刃和无辜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画面笼罩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之中。

五、《俄菲利娅》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堪称经典, 悲剧人物俄菲利娅的不幸遭遇令人扼腕叹息, 特别是她在发疯之后, 在河中溺死的凄美场景, 更是令人深深同情。《俄菲利娅》表现的正是这个画面。身着长裙的俄菲利娅躺在水里, 绝望地拉着树枝, 表现出求生的欲望。作品在绘画技巧上超出了德拉克洛瓦自己以往的风格, 形象描绘简捷, 笔触粗犷, 色彩变化十分丰富, 意味着同古典主义彻底决裂, 并对印象派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尽管手拉树枝的情景似乎与莎翁原作不符, 但却更加真实可信, 也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文学题材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突出激

情, 画家往往选择具有强烈冲突的情节进行描绘, 画面恐怖、紧张,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上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桎梏, 同时也震撼着观赏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希腊古典神话》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著, 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1995、05

欧洲中心主义 篇10

宋代绘画是中国写实主义绘画发展的繁盛时期。其价值在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手法, 运用精炼而纯熟的描绘技术,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从历史角度来看, 宋代的绘画在内容上增强了现实性表现, 因此也比较接近大众的喜好和审美要求, 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写实的情怀。“搜妙创真”, 宋代的写实主义绘画在诸项技法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与拓展, 如构图、皴法, 以及透视比例和色彩的铺成方面, 并力求在画面中表现真实而且巧妙的艺术效果, 进而展现出高超的写实表现能力。

回顾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历史不难看出, 两宋乃至宋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 写实主义绘画实际一直是中国的基本绘画表现方式, 直至两宋时期将写实绘画推向了高峰, 更加重视对写生和写实风格的追求。

欧洲文艺复兴是指从中世纪中叶兴起的, 以意大利为中心, 所掀起的欧洲新文化与思想运动。欧洲绘画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在此期间形成与发展, 尤其是“透视法”的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绘画中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繁荣。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 开创了基于科学写实主义的表现技法。

达·芬奇的“镜子说”对当时欧洲的绘画观念影响广泛且深远, 成为当时写实主义绘画主要的理论依据。写实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社会艺术的主宰, 主要取决于这样的绘画观:艺术的目的就是将虚幻的故事描绘得如同现实目击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画面上应当逼真地再现客观的事物形象。虽然之后也出现了诸如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等绘画艺术风格, 但它们都统一在写实主义范畴之下。

二、两者的关联

中国宋代的绘画艺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话语的体系, 两者在造型、审美以及表现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但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两者也并非没有关联。

当我们在针对“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这一主题的讨论时, 西方也在探讨中国绘画艺术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保尔·瓦莱里曾说:“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 都要归功于东方。”实际上, 从历史角度进行审视,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 欧洲人探索的视线一直朝向东方。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着西方和东方, 在14世纪的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所出产的丝绸图案上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的元素, 在其制造的丝绸上, 经常会出现中国的禽鸟、花卉、山水等纹样, 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借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表现, 间接的促动了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画家写实主义绘画。拉赫认为:“现实主义, 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 无疑是受到东方的影响, 受到引入欧洲的东方的奇异的新植物、动物和其它物品的刺激。”也就是说, 中国宋代的写实绘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写实主义绘画。

因为受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描绘由此而变得更加丰富。意大利学者奥尔西克认为, 中国绘画艺术中深邃的思想性和精神性很明显的影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塔什干壁画中的精神和哲学内涵。16世纪是中国与欧洲通商比较频繁的时期, 欧洲和中国贸易的频繁推动了欧洲和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 因为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如绘画、雕塑、刻版印刷插图, 以及丝绸、瓷器等等, 通过商贸往来的方式如洪水一般席卷欧洲, 在此过程中,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深深的融入到了欧洲的审美意识当中。从13-15世纪的绘画, 尤其在杜乔、安德烈亚、洛伦采蒂和乔托的绘画艺术中可见一斑。法国学者纽霍夫曾对中国精湛的刺绣艺术赞赏有加:“中国艺术家精于花鸟, 他们以绣花针为笔, 用笔写生, 无法与之匹敌”。

由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两宋时期在时间上的错位, 其在中国开始传播已经是在明末清初, 由此可以推断, 究其两者的关联, 主要是中国宋代写实主义绘画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三、两者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度的成就, 概括来讲, 主因有三:一是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获得解放, 从而形成一种勇于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例如,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为了更好地真实表现人, 亲自对人体进行解剖, 从而收集科学的表现素材;二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美术中汲取了营养。比如注重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 挖掘完美的人体表现的技巧等等。三是焦点透视法的运用, 使画家们可以在二维的平面上如实地再现三维的真实面貌。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状态不同, 宋代的皇家画院是绘画活动的中心, 画院的建立对绘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代写实主义的画家也主要集中在画院内。与西方写实主义相比, 宋代的写实主义绘画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写实, 其有自身的特点, 它是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通过记忆升华后再进行转移默写, 而不是完全的照抄客观现实, 更不同于照相式的记录自然, 更确切地说, 它是描绘现实, 但不拘泥于现实, 而是通过与自然万物进行沟通, 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并非是对客观存在浅层的模仿

在材料运用上, 从15世纪著名画家凡·埃克兄弟改进了油画的材料和技法之后, 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表现力和色彩效果。油画的颜料采用了含有树脂的稀释油, 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 使颜色易于调和, 便于运笔, 又可层层敷设, 从而使作品既能展现丰富的色彩效果, 又能表达真实的质感和肌理。这些优点, 增强了欧洲绘画的写实能力, 并逐渐形成了西方传统绘画的特色。与其相比, 宋代的绘画所用工具主要有生宣纸、毛笔、墨汁、水性颜料等, 其颜料的调配也与油画大为不同, 在技法表现上也有一定得差异性, 如以毛笔纵横挥洒, 皴擦应用线描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质感, 利用特殊的材料与表现技法展现了特有的东方神韵。

在表现手法上,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绘画在造型注重对明暗晕染方法的使用, 同时强调细节的真实描绘和明暗的变化处理, 以及注重对光的运用, 使所描绘的对象层次分明, 立体感强烈, 既生动、又真实。宋代的写实主义绘画是以具象描写为基础, 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 同时施以皴、点、染、钩, 留白等手法来描绘物象。取景布置并不拘泥于西方焦点透视的法则。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 同时强调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书画同源, 对诗书画印的讲究也是其显著地艺术特征之一。

四、总结

写实主义绘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在这里所讨论的并非有孰优孰劣之说, 我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任何的交流就像是对话, 其必然具有双向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绘画和中国宋代的写实主义绘画, 两者既有内在上的关联, 又有实质上的区别, 但都是人类绘画史上的精彩显现。

摘要:作为世界两大主流绘画体系的代表, 中国和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瑰宝, 尤以中国宋代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显著与代表性, 在融汇与碰撞中, 两者既有密切的关联, 又有区别。

关键词: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宋代,写实主义绘画,比较

参考文献

[1]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1989年.

欧洲电子政务以用户为中心 篇11

自2001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持续发布欧洲电子政务标杆报告,2015年6月发布的报告是第15份报告。这次发布的是一组报告,包括:电子政务标杆洞察报告、电子政务标杆背景报告、电子政务标杆国家情况说明书,以及各个国家的原始评估数据和改进后的评估方法说明报告。洞察报告面向的群体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背景报告面向的群体是政策制定者,开放评估数据是提供给学术和研究组织。此次评估的对象是欧洲33个国家,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挪威、塞尔维亚、瑞士和土耳其五个非欧盟成员国。

评估指标体系

此次调查范围涵盖整个欧盟范围内的1000个网站,再次聚焦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流程,通过不同的生活事件(life events)来进行评估,评估是由匿名顾客来完成的,他们以用户的身份来衡量服务和在线服务的质量。2015年的评估报告反映2014年欧盟各国的情况。参与评估的内容包括经济(日常商业运作)、交通运输(车辆拥有和车辆驾驶)、司法(小额诉讼)等七项生活事件。每项生活事件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

此次评估包含了顶级标杆中的四项内容:

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匿名顾客方法进行评估。本项顶级标杆旨在评估公共电子服务的实用性与可用性。本项检测与用户授权领域相关。

透明政府(或透明度)。本项顶级标杆旨在评估政府机构运作、服务交付程序以及用户获取个人资料的透明度。本项检测与用户授权领域相关。

跨境移动性。本项顶级标杆(又被划分为公民移动性和企业移动性)旨在跨境服务的实用性与可用性。本项检测与数字单一市场领域相关。

关键推动因素。本项顶级标杆旨在评估关键推动因素的实用性,这些关键推动因素包括单点登录和电子ID功能等。本项检测与智慧政府领域相关。

主要结论

2015年的评估报告有以下重要结论: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数量:欧洲在服务提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少是在通过在线渠道提供服务信息方面已经有所建树,几乎不存在无法在线获取的服务;

质量与数量间差距增大:2015年的评估显示,在欧洲大力提高服务普及性的同时,服务的容易度和便捷度大大降低,质量与数量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有关个人信息数据的透明度提高:欧洲在处理个人信息数据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然而在其他方面,例如政府服务交付方面的成绩却并不理想;

真正的数字单一市场受到国界的阻碍: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使用者,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对本国用户更为友好。尽管如此,跨国界流动服务仍在不断改善,尤其是在商务经营方面;

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公共网站数量稀少:一项有关手机友好性的研究分析表示,目前在欧洲仅有27%的公共网站可支持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登录;

关键技术提供方面毫无进展:欧洲公共机构不支持采用如电子ID或可信数据来源(Authentic Sources)等关键技术实现信息预填;

自动化进程搁置:由于不再使用可信数据来源(Authentic Sources)这项关键技术,欧洲在自动在线服务方面止步不前。这导致用户们不得不重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通过个人生活事件的评估,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创业活动与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支持密切相关。尤其是对FAQ功能、帮助和反馈功能以及门户网站供给功能的支持十分有利。除此之外,政府还为身在其他欧洲国家展开创业活动的创业者提供了使用这些功能的渠道;

对于使用者来说,想要完全在线解决失业和找工作这项生活事件十分棘手。福利机构几乎不会使用电子ID。因此,在许多欧洲国家,在线申请失业救助十分困难。尤其是,福利机构通常根据自身的运营对透明度进行评估;

过去两年中,在电子政务服务的帮助下,跨境求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与倾向于公民的服务项目相比,在线商业服务通常更以用户为中心。因此,透明度得分较低。

欧洲中心主义 篇12

近日, 辽宁忠旺集团从德国新引进了一台拥有欧洲最先进技术的30米双龙门五轴加工中心机床。新设备落户集团铝合金车体制造厂, 目前已顺利安装完成, 进入调试阶段。

高铁“子弹头”流线造型的车头弯曲型材是整个车体加工中难度最大、工序过程最复杂的部分, 该设备的适时引入, 为有效完成高铁车头弯曲边梁的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机床主要用于轨道车辆型材底架边梁、车顶边梁及各种地板、车顶、侧墙型材的预先加工, 同时满足裙板等两块型材拼接件的加工, 具有全五轴功能的数控主轴及纵切锯, 在一次装夹下能够完成工件的铣、镗、钻、攻丝和锯切等工作。该机床最大刀具直径可以达到700mm, A、C两轴的旋转速度可达300度/秒, 可高效完成更大尺寸工件的加工。

上一篇:高校体育活动下一篇:仔猪水肿病的防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