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美术

2024-06-20

中世纪欧洲美术(共8篇)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1

中世纪欧洲美术

——哥特式美术

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 班级:08级教本三班 姓名:朱丽霞 学号:080401041339 指导教师:武孟亭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哥特式美术分类

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 》,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

《旧约》中基督的一位先驱者,取自夏尔特尔大教堂的御门之上,代表了早期哥特式雕刻艺术。人物修长,立在垫座之上,头上是华盖。两臂紧贴身体,衣服的褶皱线亦成平行状,刻得很浅,有点象柱子上的凹槽。头部占身体的六分之一,符合当时的美学准则。表情安祥,更加强了人物的神圣感。雕刻艺术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继续的线条间的紧张感。这个“圣母与圣子”像尤其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色。同时,整个雕塑的结构似乎融化在衣服优美雅致的线条之中。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风格的建筑的特征,是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像的怪物,其局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占有统治地位。

哥特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骨架券以及从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地应用了飞扶壁。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罗马时代都在60厘米以上)极巧妙地运用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壁、尖券以及肋料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它把古罗马的结构体系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都改进了,罗马结构体系中存在的难题,都解决了。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 》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人物:

乔托(1266-1337)是佛罗伦萨人,据传说,他是契马布埃的学生。传说乔托小时候是个牧羊人,在牧羊时以石块和树枝在地上作画,契马布埃偶然在途中见到,惊异于这个牧羊少年画得生动而真实,就收他为学徒了。后来,他一生从事于为教堂画壁画,从1308年到1334年间,他的壁画遍及罗马、佛罗伦萨、巴图亚、比萨、维罗纳、那不勒斯等地,可惜大都损毁了,保存下来的真迹不多。最著名的有《犹大之吻》、《逃往埃及》、《基督传》等。

犹大之吻

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萌生,但还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其特点即是与封建正统的神学思想相对立。人们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这里介绍的《犹大的吻》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画家用画笔赞颂了光明、正义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西莫尼·马尔蒂尼(约1285—1344)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锡耶纳画派中唯一可以与其老师——伟大的杜乔抗衡的人。受法国哥特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讲究轮廓线条的层次韵律,用色精细含蓄。1340年侨居法国,其作品对法国14世纪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

西莫尼的艺术仍然与精神超然的拜占庭传统有关,但画风流露出类似乔托的开拓精神:注重形式的典雅、线条的流畅、人物动作的微妙奇巧。其作品华贵的品格和精巧的工艺性,表明他不仅是意大利哥特式的代表,更是“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西莫尼曾经到当时设在法国阿维尼翁的天主教教廷绘画,其典雅细腻的风格影响很广。

天使与圣母领报 《天使与圣母领报》是西莫尼·马尔蒂尼晚期的作品,画风属于早期的哥特式绘画。

西莫尼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无论天使还是凡人都有一种飘掠的动感。这幅《天使与圣母领报》便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他的这种戏剧性。玛利亚飘逸的姿态仍不失哥特式的典雅,她身穿蓝色长袍,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天空的象征。中央的百合花寓示着玛利亚的纯洁之躯。加百列周身金光闪闪,观众由此感到这次神圣的相见将天地合二为一。

《天使与圣母领报》是基督教绘画百画不厌的题材,不同时代的很多著名画家都表现过这一题材。而西莫尼画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画中人美丽绝伦,没有一位画家像西莫尼那样敢用色彩,自信而巧妙地将我们引入他想象的世界。我们看到,玛利亚听到天使关于上帝之子将通过她成胎降生的传报后,神情畏缩,甚至大为惊骇。尽管在精神极度迷茫时候,玛利亚飘逸的姿态仍不失哥特式的典雅,玛利亚与天使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心灵得到沟通。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2

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 迄今仍然用同样的名字, 以同样的方式发挥相似功能的, 有大约85个, 其中70个是大学。1988年, 博洛尼亚大学举行了建校900周年庆典, 在2009年剑桥大学也迎来了它800年的庆典, 博洛尼亚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就产生在中世纪的欧洲,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对整个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好比公司的产生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样, 教育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那个时代为何能够产生如此伟大的教育组织呢?这就要求我们探讨欧洲大学产生的根源。

任何事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欧洲大学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但为何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呢?这是由其外在环境决定的。有人说:“中世纪大学是遇到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带来的适宜气候, 从而成为高深知识的载体和象征的。”大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产生是必然的, 而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这是由当时欧洲整个社会的环境所决定的, 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所以我们探寻中世纪欧洲产生的根源, 就必将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探寻。

第一方面:从政治上讲

说道中世纪欧洲的政治, 就必须先说古罗马和基督教。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之一, 它的疆域辽阔, 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统治着整个地中海, 而最初的基督教却是当时众多神秘教派之一, 其最终能够发展壮大还要归功于罗马帝国。公元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对帝国的宗教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 正式承认基督教, 并对其赐予保护, 推动其发展, 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者也同样支持与保护基督教的发展。公元393年, 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确立基督教为国教, 这样基督教就在众多教派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紧密结合后, 基督教吸收了许多罗马的传统并挪作己用, 由此罗马的政治机构、治理方式和法律被基督教带进了中世纪。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 以前的罗马不复存在, 整个社会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 基督教其实质已经是一股巨大的权力中心。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存在着王权统治和神权统治, 这两股力量共同构成了西欧的权力中心。那么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政治上找寻其根源就得从这两股权力来探寻。

1、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产生, 是王权巩固其封建统治的需要。

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社会逐步发展与衰落的时期, 其封建社会不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 它是分封制下的封建社会, 地方贵族拥有经济、军事等特权, 欧洲封建君主同地方贵族长期存在斗争, 中央君主为巩固统治, 就需要笼络各方面人才来帮助他们建立和巩固管理制度和行政体制, 来战胜城乡贵族之间的离心力量, 这样他们就支持大学的兴建与发展, 来为他们培养所需人才, 如:腓特烈二世在1224年建立了那不勒斯大学。这不是说那个时期的大学都是封建君主建立的, 只是说明大学的建立得到了封建君主的支持。

2、大学的建立是宗教发展的需要。

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它不单单是宗教组织, 其实质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权力机构, 西欧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渗入了宗教因素, 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管辖与约束, 可以说,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 在那个时代里, 基督教是人们精神的归宿, 在战争与贫穷中, 人们忍受饥饿与痛苦, 现世的残酷与黑暗让他们把眼光放到了来世, 从精神上得到安慰。宗教在麻痹人们思想的同时, 巩固了社会的稳定, 也就是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中世纪, 基督教文化已经成为了西欧世界的共同文化。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时期, 基督教会按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 在教会建立了教阶结构, 逐步发展出教皇制和修道院制, 而修道院这一文化实体和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罗马文化, 在修道院的体制下, 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使得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性质。总之, 基督教是整个欧洲教育文化的中心, 大学的产生就必须得到教皇的支持。而当时教皇的发展, 需要不断改造与发展其教义, 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 这就需要拥有丰富文化素质的神职人员。并且教皇拥有自主的经济权力, 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是整个地区的经济中心, 它有实力创办学校, 特别是大学, 我们可以看到后面所产生的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神学这一科, 甚至一些大学就是大主教学校发展形成的。

第二方面:从经济上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社会事务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对其的决定作用,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产生, 从根本上讲, 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整个中世纪, 大多数欧洲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自给自足, 生产的谷物、蔬菜、肉类、禽类、羊毛等农作物就是欧洲的经济命脉。但到了10世纪后, 欧洲经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首先是农业革命, 主要变现在农业耕地面积的迅速增加, 种植效率的提高 (“在耕地”同”休耕地”轮流使用) , 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农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食物的增长刺激了人口的增加, 提高了生活水平, 更鼓励了生产分工的细化和贸易发展。伴随着农业革命的发展, 城市的商业革命也在迅速展开, 大量农产品的出现推动商品贸易,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并形成了新兴的手工业者, 大量新兴城镇如雨后春笋, 从11世纪到15世纪欧洲诞生了约5000个城镇。

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迅速发展, 而城市的迅速发展又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 使得大学的产生成为可能。一种事务的产生与发展要有其产生的必然性, 要有其产生的需要, 当时经济的发展, 使得大学的产生成为了一种需要。

1、大学的产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

当时欧洲的城市实质上是一种城市自治, 城市当局不仅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而且拥有组织城市和管理体系的权力。各类城市的市议会都是主权实体;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自治的市民社会, 各自制定法律。自行宣战或媾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为其笼络更多的人才来维护其稳定而持续的规章制度, 从13世纪开始, 大的商业城市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拥有大学的优势, 大学能够提供律师解决普通法无法处理的法律问题, 以及提供能够为王权服务的文职人员, 这样也试图创建自己的大学, 1431年, 巴塞尔议事会创建了中世纪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学, 叫做议事会大学。所以,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它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医学以及法律发面的贡献, 并且能够提升城市在当时欧洲社会的地位。

2、大学的产生是城市工商业阶级维护与巩固自己权益的需要。

城市的迅速发展, 城市工商业阶级迅速的崛起, 经济上的崛起, 需要政治的保护, 所以城市工商业阶级需要参与城市的管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参与城市的管理,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提升自己的素质, 那么大学教育是走向社会上层所必须的。这样, 大学的产生在经济上也就得到了工商业阶层的支持。

3、大学的产生是市民阶层提升自己的需要。

城市的发展,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迅速崛起与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思想的自由发展, 更多的市民阶层开始看到现世的幸福, 就开始追求生活的提高, 开始追求进入上层社会, 市民阶层要想进入上流社会, 就必须提升自己, 大学就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4、城市分工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教师资源。

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手工业劳动者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 使教师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在大学教学, 这样大学就有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师。

第三方面:文化思想上

进入中世纪以后, 除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之外, 希腊文化遗产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遗失殆尽, 同样拉丁文化遗产除了罗马法律外, 在希腊语系的东方也荡然无存。可是, 在诸如耶路撒冷、亚历山大里亚、开罗、西西里、西班牙等地, 却保留了一些希腊文明。这些原属罗马帝国的辖区, 在成为伊斯兰教占领区后, 由于征服者所采取的宽容和开放政策而使希腊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并在地中海西部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灿烂的东方伊斯兰文化中心, 并汇合着阿拉伯文化、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东西文化的接触和传播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 主要的和大量的文化交流是从阿拉伯文、希腊文向拉丁文翻译的。

这样, 中世纪的欧洲开始了解古典文化的风貌, 同时阿拉伯的灿烂文化也传入了欧洲。对古典文化的翻译和同东方文化的交流交流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活跃于发展, 并且萌发了欧洲的现代学术, 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为欧洲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欧洲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 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产物, 对欧洲大学产生根源的探讨, 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教育的发展是由当时的整个社会的状况决定的, 所以要求我们当前必须加速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发展到今天, 我们已经成为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 当前我们社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大学向创造大国转变, 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 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这对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注重的不单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 是创造力。我们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而素质教育实行了这么些年, 应试教育还牢牢的存在着, 我们必须下定决心, 将素质教育坚持到底, 而且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

2、教育要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欧洲的中世纪对文化的重塑与继承, 对古典文化的翻译和同东方文化的交流使得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 我们必须牢牢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就要求新世纪的教师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3、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欧洲大学产生之初只有简单的几个科目,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逐步增加科目, 才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综合性大学。可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教育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 这就要求教育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公平公正, 机会平等和资源公平这是我们当前教育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虽然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致力于公平公正, 但教育的区域性和地域性的差距依然很大, 所以我们的任务还很大, 推动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发展, 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与任务。

4、推动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 欧洲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至今, 它已经深深影响整个世界, 那么今天我国教育必须着眼于整个世界, 推动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中世纪的欧洲有人称之为“黑暗时代”, 但那一时代产生了影响至今的大学组织, 大学为之后欧洲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的黑暗时代产生了革命性的组织, 这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中世纪欧洲大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大学,启示

参考文献

[1]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 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 第33—56页。

《欧洲中世纪文学传统》 篇3

1a.中世纪文学:英国(已出)

1b.欧洲中世纪文学传统(已出)

2.莎士比亚时代(已出)

3.由唐恩到马威尔(已出)

4.由特莱顿到约翰逊(已出)

5.由勃莱克到拜仑(已出)

6.由狄更司到哈代(已出)

7.由詹姆斯到艾略特

8.现代

其中的《中世纪文学》一种,于前些时候出版,它是旧版没有的。很具特色,因为它不是论英国文学,而是论中世纪时欧洲文学。认真说来,这已经不属于“英国文学指南”了。

每一本《塘鹅本英国文学指南》开始都有一篇介绍时代背景的文章,然后是一篇鸟瞰式的总论,以下就是论文本身,约十来篇,分由各专家撰写,阐述某个作家或某方面作品。这些论文有的写得精彩之至,著者皆为本专题的权威。最后是极详尽的参考书目。但在本册中还有作品选。选的片断当然都是译文,但每篇开始引几行原文备比较。

本册中的论文有些内容是我们熟悉的,如最早的英国史诗比奥窝夫,罗兰之歌,法国和德国的行吟诗人,熙德,蔷薇传奇,神曲,十日谈,佩特拉克的抒情诗,拉伯雷。也有一些是国内很少听人谈起的。篇幅一般都在万字以下,但是都是立足于对于现代人此作品有何价值出发,有褒有贬。又力图从当时的环境来理解,力避主观臆测,确是比较严谨的“指南”。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4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

时间:2006-09-30 15:43:00

1、中世纪的欧洲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小的公国,每一个都依情况而定,由一个公爵、伯爵、男爵或主教管辖,并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战斗部队。这些公爵、伯爵或男爵都笛宣誓效忠授予了他们“采邑”(“feudum”,即封建一词的由来)的国王,采邑作为他们忠实服务及向国王交税的交换条件。于是就形成了国王与贵族间的“封建契约”。而最著名的就是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在那个时代,旅行是十分缓慢的,交通工具极为落后。因而这些王家或帝国的管理者们享受着很大程度的独立,而且在他们自己行省的疆界内僭取了原本属于国王的绝大多数权力。但如果你们猜想11世纪的人们反对这种行政体制,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支持封建制度是因为它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而且必要的体制。他们的封建主同时是他们的主人通常居住在建于陡峭巨岩顶端或深深壕沟之间的巨大石头房子里,但处于他居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遇到危险,这些居民便在堡垒的高墙内找到避难之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设法住得离城堡越近越好,而这也说明了许多欧洲城市都开始发展于一座封建城堡周围的原因。

于是,日耳曼首领,法兰克男爵,北欧公爵(不论他们是什么名称或头衔)占据了原本是伟大的罗马帝国一部分的那份土地。他们尽心竭力地管理着他们的城堡及周围乡村的事务。他们和任何一个不免一死的软弱者所能希望做到的一样,忠实于教会的清规戒律。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他们的国王或皇帝,与那些遥远却总是危险的君主保持良好的关系。总而言之,他们尽力正确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邻居,而又不对自己的利益太不公平。

“契约式的封建”带来了统治的种种不便与漏洞,而中产阶级、商业和自治也借机找到了机会,在权力的夹缝中艰难扎根、发芽。

2、另外在蛮族大迁徙并接受了基督教后,罗马传统有两个不同继承人这一事实,将中世纪忠实的自由民置于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处境。中世纪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据既合理又简单。世俗的君主(皇帝)照管他臣民肉体上的幸福,精神的主人(教皇)看护他们的灵魂。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运行起来漏洞百出。皇帝总是试图干涉教会的事务,而教皇则给予回敬,并告诉皇帝该如何治国安邦。然后他们以极不礼貌的语言告诉对方管好自己的事,而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战争。教皇与皇帝之间的争吵一直没有平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两个敌人学会了互不干涉。这就意味着和平,但是这之前本可用于国内建设的整整两个世纪,在无益的战争中白白浪费掉了。

有弊必有利。意大利的一些小城市,各种力量在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设法以皇帝与教皇双方为代价,加强了自身的自主权与独立性。于是教会与国家相互争斗,而第三者——中世纪城市从中渔利了。

3、在几乎四千年的时间里,我们称为城镇的木结构熙来攘往的地方一直是世界的作坊。然后蛮族开始了。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城市被付之一炬,欧洲再次沦为一片牧场和农业小村庄。在黑暗的中世纪漫漫长夜,文明的土地被闲置荒芜。十字军东征为土地的复垦做好了进备。收获季节到了,可果实被自由城市的市民悉数摘走。

当时城堡和修道院以及它们周围沉重的石头围场,就是保卫着人们的肉体与灵魂的骑士们和僧侣们的家。你们已见过一小批工匠(屠夫、面包师以及偶尔一个烛台工人)是怎样住在

城堡的附近,他们随时听从主人召唤,在危险时寻求保护。有时封建主恩准这些人用一道栅栏围起他们的房子。但是他们的生活取决于城堡中封建领主的大思大德。当他出来四处走动时,他们跪在他的面前,亲吻他的手。

此后的十字军东征使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在东征时将士们宁愿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热那亚或威尼斯,从那儿乘船去东方。在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手里,这横渡地中海的旅客服务成了一桩非常赚钱的买卖。

另外,十字军东征更使成百万人从西部迁移到了东南部高度文明的地区。他们发现世界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小小居所的四壁之内。他们渐渐欣赏起更好的衣物、更舒适的住房、新的菜肴以及神秘东方的物产。他们回到自己的旧家之后,还对这些物品情有独钟。背上背着货筐的货郎——黑暗时代唯一的商人——将这些物品添加进他旧有的商品中,这些货郎买了一部手推车,雇几个前十字军战士做保镖,以防范这次国际大战之后的犯罪风潮,然后使以更大的规模更现代的方式做起生意来。他的事业并不一帆风顺。每次进入另一位贵族老爷的领地时,他都必须交买路钱和赋税。但这生意依然是赚钱的,而小商贩继续着他的贩运。

不久,某些精力充沛的商贩发现,他们一直从远处输入的这些商品可以在当地生产。他们就把自己家的一部分改成了作坊。他们不再做商贩,摇身一变成了制造商。他们不仅向城堡的封建主和修道院中的教士出售他们的产品,还输出产品至附近的城镇。封建主和教士用他们农场里的产品支付,即鸡蛋和酒,以及在那个时代被当作糖用的蜂蜜。但是距离遥远的城镇里的市民不得不以现金支付,于是制造业者和商人开始拥有了零碎的金子,而这完全改变了他们在中世纪早期社会中的地位。

4、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金钱的世界。但是很多中世纪早期的许多人从出生之对到死亡之日,从未见过一枚铸造的钱币。而希腊和罗马的金银还都被埋在他们城市的废墟之下。罗马帝国之后的世界是一个农业世界。每一个农民都栽培足够的谷物,饲养足够的羊,以便自给自足。

中世纪的骑士是乡村里的大地主,他们几乎用不着用钱来支付物品。他的庄园生产他和他家人吃、喝,以及穿在身上的每一样东西。他房屋的砖块是在附近河流的岸边制造的。大厅橡子的木头是从男爵的森林里砍伐的。少数必须从国外弄来的物品以货物(蜂蜜、鸡蛋、柴薪)交换。

但是十字军东征以一种激烈的方式破坏了原来的农业生活节奏。假设希尔德斯海姆公爵要去圣地。他必须长途跋涉数千英里,而且必须支付路费和住宿费。在家里,他可以用他农场里的产品支付。但他不太可能随身带着上千个鸡蛋、一推车火腿,去满足威尼斯船运代理人、布伦纳罗火山口客栈老板的贪婪。这些先生们坚持现金交易。公爵阁下因此不得不在旅途中随身带上少量的金子。他到哪儿去找这些金子呢?

他可以向老伦巴族人的后人,已经变成职业放债人的伦巴第人那儿俗。这些人坐在他们的兑换台(通常以银行而闻名)后面,很高兴用公爵大人庄园作抵押借给他几百个金币,如此一来,万一公爵阁下死在土耳其人手上,他们便有可能得到补偿。对借钱的人来说这是一笔危险的交易。最终,伦巴第人总是会拥有那庄园,而骑士却倾家萌产,只好把自己作为一名战士受雇于一个更强大、更谨慎的邻居。

公爵大人也可以到城镇上犹太人被迫聚后的社区去。在那儿他可以以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利率借钱。这同样是一笔蚀本的交易。

但是否还有其他好办法呢?据说围绕着城堡的小城市里的一些人钱袋充实。他们与年轻的公爵大人是世交。他们的父辈曾是莫逆之交,因此他们的要求不会不合理。那么.很好,公爵阁下的书记员,一位能写会算的憎侣,送了一封短笺给那些大名鼎鼎的商人,要求一小笔贷款。在为附近的教堂制圣餐杯的珠宝商的作坊里,市镇居民们碰头讨论这一要求。他们不可能拒绝。索要“利息”是没有太大意思的。首先,收取利息是违背大多数人的宗教原则的,其次,利息是无法偿付的,除非用农产品,而这些人们自己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的。

但是,或许有一次,整日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桌边、多少有些哲学家气质的裁缝建议道,“假如我们借钱给他,我们也要求得到某种回报。我们都喜欢钓鱼。可是公爵老爷不让我们在他的小河里钓鱼。如果我们借给他一百元,作为交换,他给我们写一张保证书,准许我们在他所有河里随便垂钓,这样他就可得到他所需要的一百金币,而我们也得到鱼,这交易岂非两全其美?”

公爵接受了这一建议的当天(这看上去是得到一百块金币多么容易的方法),他签署了他自己权力的“死刑判决书”。尽管他没有意识到。

他的秘书起草了协议书。公爵画了他的标记(因为他不会签他的名字),并启程去东方了。两年后他回来时已一贫如洗。市镇居民们正在城堡池塘里垂钓。这副悠然的垂钓者的景象令公爵大为恼怒。他告诉他的总管去把这群人赶跑。他们走了,可是当天晚上一个商人们的代表团拜访了城堡。他们十分礼貌,恭贺公爵平安归来。很遗憾公爵受到了钓鱼人的打搅,但是公民也许还记得,他曾亲自准许他们那样做,而裁缝还出示了那份自从公爵去圣地时起就一直存放在宝石匠的保险柜里的特许状。

公爵气得七窍生烟。但是他又想到他还急需钱花。原来,在意大利他因其他的事情,为某位有名的银行家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这些文件都是些商业期票,从签字之日起两个月为有效期。总数达到340镑佛兰芒金币。在这种情况下,尊贵的骑士不能表露出充满他心中及高傲的灵魂中的怒火。相反,他提出了另一小笔贷款。商人们便告辞,回去商议此事。

三天以后他们回来答复说“同意”。他们很乐意为公爵摆脱困境提供帮助,但作为期金镑的交换,他是否能给他们一个书面许诺(另一份特许证),许诺他们,市镇居民,可以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由城市里所有商人和自由公民选举出来的议会,前述的议会将不受来自城堡一方干涉地管理市政事务。

公爵怒不可遏。但是他需要这笔钱,只得同意并签署了特许证。第二个星期他就后悔了。他召集了他的士兵,跑到宝石匠家里索取他诡计多端的臣民在他为情势所迫时从他那儿诱骗去的文件。他把文件拿走并被付之一炬。市镇居民们站在一旁,什么也没说。

但是当下一次公爵再需要钱为他女儿置办嫁妆时,他一分钱也得不到了。在宝石匠家里的那次小小事件之后,他的信誉失去了。他被迫低声下气地道歉,并提出作某些赔偿。在公民得到所规定数目的第一笔款项之前.市镇居民们再一次拥有了所有旧的特许证,还得到了一份新的,允许他们建造一所“市政厅”及一座坚固的、可以存放所有特许状、防备火灾和强盗的塔楼。其实那意思是防备将来封建主大人和他的武装随从使用武力。

这种情况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司空见惯。从城堡到城市这一逐渐的权力移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像几个裁缝和宝石匠被杀,而几座城堡冒着浓烟被烧毁之类的事件或不时发生。但趋势是,城镇变得更富有,而封建主却越来越穷。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总是被迫以市政自由权的特许证交换点现钱。

城市发展壮大了。它们为逃跑的农奴提供庇护所,这些人在城市城墙后居住上若干年就可获得他们的自由。城市成了周围乡村地区中较有活力群体的安居之所。他们对自由新的重要性感到自豪。在几个世纪以前,以鸡蛋、羊、蜂蜜、盐等进行物物交换的市场周围,他们建造起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并在那里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要使他们的后代在生活中拥有比他们自己享有的更好的机会。他们雇请僧侣来到他们的城市做学校的教师。当他们听说了一个能在木板上画画的人时,他们向他提供一笔年金,只要他愿意来,并使他们的小礼拜堂和市政厅的墙上画满《圣经》里的景象。

与此同时,城堡中那位住在破败透风的宅邸里的公爵大人亲眼目睹所有这一切暴富的显赫荣耀,对他当初签署的第一张丧失他主权和特权的字据追悔莫及。但他此时已无力回天。保险柜装得满满的中产阶级市镇居民们对他不屑一顾。他们是自由人,为了占有所得到的东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些东西是他们汗流浃背、经过十几代人的斗争获得的。

5、直到这时,国王在统治他的领土时,还仅仅考虑他的贵族们和主教们的要求。但是新的、从十字军东征中成长起来的贸易与商业世界,迫使他不得不承认中产阶级,否则他就会受国库亏空加剧的折磨。虽然他们并不愿意,也只好吞下了苦果,因为它是镀金的,但他们也不总是一味地束手待毙的。

在英格兰,当狮心王理查不在位时,国家的政权落人了理查的一个兄弟约翰手上。作为糟糕的管理者约翰以丢失诺曼底和大部分在法国的领地开始了他作为摄政王的事业。接着,他又设法陷入了与霍亨斯陶芬家族著名的敌人——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争端。教皇将约翰逐出教会(就像两个世纪以前格列高利七世曾开除了亨利四世皇帝的教籍一样)。公元1213年,约翰不得忍辱求和,正如亨利四世在1077年所做的那样。

约翰不因缺乏运气而心灰意冷,他继续滥用他的王权,直至他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诸侯囚禁了他们这位神圣帝王,并迫使他保证管好自己,不再干涉其臣民们古老的权利。所有这些都发生于1215年6月15日,泰晤士河靠近兰尼米德村的一个小岛上。由约翰签名的那个文件被称为《大宪章》。它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它以简短而直接的词句重述了国王古老的职责,并列举了诸臣的特权。它对大多数人民.即那些农民的权利(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的话)视而不见,但它给正在兴起的商人阶级提供了某些保证。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宪章,因为它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严格地限定了国王的权力。但它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文件。它没有提及普通人,除非他们碰巧是诸侯的财产,那就必须保护兔受王家军政之害了,正如男爵的森林和奶牛受到保护以防王家林务官的过分热衷。

然而在数年后,在国王的议会上开始听到了迥然不同的论调。约翰天性顽劣、阴险歹毒,他曾郑重地许诺遵守《大宪章》,但接着又破坏了其中的每一项条款。幸运的是,他很快就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位为亨利三世。在贵族的压力下他被迫重新承认了《大宪章》。与此同时,由于他的叔父理查参加十字军东征浪费了国家大量钱财,国王不得不设法寻求新的贷款以偿还犹太高利贷者的债务。作为国王顾问的大地主和主教们无法为他提供必需的金银。国王于是下令把城市的一些代表召集来出席他大议会的例会。他们于1265年首次在会议上出现。他们只是被准许作为财政专家参加会议,除对税收问题可以提出建议外.不参加国家大事的一般讨论。但是事情往往是开了头就越搞越大条。渐渐地,这些“平民”的代表在许多问题上出谋划策,而贵族、主教和城市代表的会议发展成了定期的议会,凡重大国事决定之前都要在这里细细商量。这样一个有一定行政权力的总顾问委员会机构,不是仅仅限于英伦诸岛。你会在欧洲各处找到一个由“国王及其议会”所构成的政府。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5

【摘要】浪漫主义把器乐音乐带到了出众的地位,钢琴是最能表达浪漫主义理念的乐器。作为钢琴家,女性音乐家的表演艺术和教学都对后辈的钢琴家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本文旨在探索为整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欧洲女性音乐家们。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欧洲;女性钢琴演奏家

到了1830年,钢琴已经演化到比之前的任何键盘乐器都宽广的音域、更加响亮的声音、更加有力度的表现力、并且它能表达更加细腻的感情。几乎所有为钢琴而作曲的作曲家同时也都是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她们是:

1、Maria(Wolowska)Szymanowska(1789-1831)是第一位在欧洲赢得声誉的波兰钢琴家。尽管她的双亲没有一位是音乐家,但是儿时,她却受到了当时华沙最好的音乐教育。在1810年开始的时候,她游历了整个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她在1810年结婚,但是她的丈夫对她的事业并不是很感兴趣,她在18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Szymanowska通过音乐会演奏、作曲和教学支撑着自己和整个家。在1828年,她定居在了圣彼得堡,她在那得到了一个为沙皇皇后专职演奏的宫廷钢琴家的官方职位。她在那个城市霍乱流行的时候去世。Szymanowska出版的钢琴作品包括夜曲、华尔兹舞曲和练习曲。她是第一位运用波兰舞曲形式,如玛祖卡和波洛涅兹舞曲创作音乐会作品的作曲家之一。

2、LouiseFarrenc(1804-1875)出生于巴黎,这个城市是她毕生音乐活动的中心。她跟随教母学习钢琴和和声并且私下跟AntonReicha学习理论。和Aristide一起,Farrenc夫妇合作编辑了钢琴音乐的历史文选《Tresordespianistes》,这本书使以前几百年的法国民间键盘音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是一个腼腆的、严肃的、而且本质上是非常保守的人。她的有创造性的工作影响了她的音乐活动:她用一种广泛变化的风格写练习曲用于教授音乐学院的学生。她还写回旋曲、钢琴变奏曲、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和其他古典风格的作品。

3、LeopoldineBlahetka(1811-1887)③是一位奥地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出生于一个非常有知识的家庭。她的父亲是教数学和历史的,她的慈爱的祖父是维也纳作曲家AndreasTrag。在Leopoldine五岁的时候贝多芬听了她的演奏并且说服她的父母亲,她应该跟随JosephCzerny学习钢琴。她最后跟随FriedrichKalkbrenner和IgnazMoscheles学习钢琴,另外跟随SimonSechter学习作曲,SimonSechte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师,曾经教过舒伯特和其他杰出的维也纳音乐家。在1825-1827年间,Blahetka在德国巡回演出并且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受到了评论家的称赞。 Blahetka写声乐曲、小提琴和钢琴曲、为钢琴和管弦乐队作曲和钢琴独奏曲。她的歌剧,《DieRauberunddieSanger》,1830年出版于维也纳。在钢琴方面,她写了波罗涅兹舞曲,许多系列的变奏曲,还有流行歌剧的独唱曲改编的钢琴曲。她的“Souvenirsd’Angleterre”就是用“GodSavetheQueen”为基础而改变成辉煌并有钢琴家演奏风范的变奏曲。她的钢琴三重奏是令人愉快的作品,用欢快的波尔卡舞曲作结尾。她的作品保留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风格,开拓钢琴的歌唱性音色和键盘辉煌的上行音域拓展。Blahetka在1830年末从活跃的音乐会和作曲事业中退休,定居在比利时,并且转向教学。

4、FannyMendelssohnHensel的钢琴作品是为她自己的周日家庭音乐会而做的。她既受到了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她和她弟弟(门德尔松)共同接受的音乐指导的影响。她写练习曲、对位法、奏鸣曲、还有钢琴性格小品、包括她的LiederobneWrote(无词歌)。在Fanny死后,Felix选择了她生前最后一组LiederobneWorte出版给公众。Hensel在这些作品中的试验性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更伟大的音乐流派产生的最初努力”。④两部钢琴方面最大型的作品是c小调和G大调钢琴奏鸣曲,现存于世但是没有公开出版。

5、ClaraSchumann的键盘作品描绘了在19世纪前50年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在她的少女时代的作品是一些变化形式--那个时期的代表--这些作品引入了流行的曲调用来表现钢琴演奏家的表演能力。然而与此同时,年轻的钢琴演奏家正在写一些短小的有着新浪漫主义学院典型的抒情诗作品,这些人中有肖邦、门德尔松、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自己。在她结婚之后,她选择写一些更加传统的形式,这些是和她的丈夫对巴赫、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的学习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的结果。在这些年她写了一些浪漫曲和性格小品,一首钢琴奏鸣曲(直到1991年还未出版),前奏曲和赋格(OP.16),和罗伯特舒曼为主题的变奏曲,OP.20,一系列的和她年轻时期流行的变奏曲不同的正式作品(HAMW,pp.130-42)。

参考文献

[1]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02)

[2]李应华.妇女在音乐中[J].人民音乐..(02)

[3]钟昭英.关于女性优势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06)

[4]王丽莉.性别研究在音乐学中的现状及研究方法[J].艺术教育..(02)

[5]珍妮・鲍尔斯,金平.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6]王丽燕,孙英.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07)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6

意大利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词的起源充满了模糊性和复杂性,一般认为“巴洛克”可能是从葡萄牙文“barroco”衍生出来的,原意指大而不规则的珍珠。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使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欧洲艺术时候,它被用来区分和标志一个艺术时代。也代表着从16世纪矫饰主义之后18世纪洛可可之前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巴洛克是一种反对宗教改革、随着天主教运动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艺术,巴洛克首先产生于旧教中心罗马,随后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由于矫饰主义发展而来的巴洛克艺术可以表达出他们内心对宗教的炽热和生命的赞颂,以及满足他们的政治野心和王权荣耀。一般来说,巴洛克的风格特征是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创造出繁复的装饰和堆砌之美,以求强烈的律动感。黑暗写实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锋人物,他的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光影处理富有舞台照明般的喜剧效果,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种光线集中的室内光效应,深色阴影使图像的阐释具有戏剧性及选择性。他的独特风格被其后许多画家继承。这种聚光形成物象边线明确的明暗处理画风也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首先卡拉瓦乔颠覆了理想美学传统,画面中充满了怪异的具有颓废色彩的男性,使人们无法获得确定的意义。他以罗马街头最低下的衣着破烂肮脏的男女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采用时装及现实背景,嘲弄着理想与崇高,制造了一种破坏气氛。基督和圣徒都成了粗俗的下等人,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进入神圣的殿堂,画中的人物因而被嘲讽为“粗野的自然人”。模特儿充满了平民特征以及圣经文本注入到世俗生活的倾向,对欧洲绘画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其次,他的绘画强调人体体积的力度特征。画中的人物几乎是真人等大,通常被置于画面的最前端,已强光照射,人物姿态似乎要超越画面。戏剧因素始终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以一种“不体面的、色情的东西”挑战道德传统,无情地戏弄人们的眼睛。西班牙

波德格涅斯风格

十七世纪西班牙风行的绘画风格。“波德格涅斯”是西班牙语的小酒馆的意思,主要描绘走卒贩夫的日常生活,是西班牙式的“卡拉瓦乔主义”,具有粗旷朴实的特色。委拉斯凯兹受其影响创作了不少具有“波德格涅斯风格”的风俗画。荷兰

荷兰小画派

十七世纪的荷兰虽然处于巴洛克时期,但文化艺术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它以宁静、朴素、亲切的世俗趣味区别于豪华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用绘画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绘画尺寸转向较小尺寸,主题从圣经故事、历史神话转向城市内地风光、室内肖像静物,表现世俗生活的市民艺术成为荷兰美术的主流。贴近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等架上绘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重要画种。而这些热衷于描绘普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荷兰画家,因其画幅尺寸都不是很大,所以被贬成为“荷兰小画派”。法国 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的宫廷推崇古典风范,讲究庄重威严的王者气派。普桑将意大利传统导入了法国绘画,根植于法国文化的古典传统将巴洛克元素巧妙地淡化,从而克服了巴洛克样式的激情火热。通过对拉斐尔、卡拉齐和普桑的综合,以及对古代艺术的融合,法国皇家学院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严谨理性、冷静庄严的古典主义,开启了法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十八世纪

法国 洛可可

洛可可是从“rocaille”一词派生而出的。“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洛可可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18世纪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最早的洛可可风格出现在大约1700年的凡尔赛宫,是一种对于法国古典巴洛克风格沉闷、刻板、拘泥形式的建筑物的反对。洛可可因属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所以也称为“路易十五样式”。如同巴洛克,最初“洛可可”也带有贬抑的意思。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风格的单纯化和精致化,主要表现出一种装饰风格。洛可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具有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虐性和飘逸性等特点。它以轻快、奔放、易亲近和日常性等等充满现代艺术的特征取代了以往艺术的庄严、雄伟、仪式性、宗教性。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绘画,看不见巴洛克时期那么强而有力的韵律感、浓重的黑暗色彩和英雄史诗般的人物主体,取而代之的是轻快、娇贵的画面—淡彩的颜色和各种不同的关于“爱”的主题:罗曼蒂克的爱,如华托的《发舟西苔岛》;性爱,如布歇的《为爱俘虏的丘比特》;慈母的爱,如夏尔丹描写的母爱《清晨的梳妆台》。

十九世纪

法国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欧洲艺术在这种崇尚古代品味的环境下,形成了以大卫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艺术无论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以古典雕刻为范本。绘画构图多呈静态,均衡严谨;画面紧密细腻,色彩趋于冷色调;题材多半取自古代历史,创立了一种古朴典雅和庄重的风格。新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复古精神并非直接模仿古物,而是仿效他们在美感上的本质。因此在艺术上,新古典主义倾向于表现性而非想象性。浪漫主义

欧洲艺术发展到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并继续发展。到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终于成为席卷欧美的艺术风潮。“浪漫主义”一词最早以“似罗马的”意思在18世纪的英语中风行起来,主要是指似中世纪罗马奇特且魔幻的特色,这个词汇和后来对荒野景色的喜好、庄严的视野和废墟构成联想。同时在18世纪,感性在诗歌和道德规范上比理性更受重视。在浪漫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上,文学与哲学思潮—宗教观、自然观—曾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影响所及使浪漫主义作品诠释变得极为复杂。

浪漫主义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致力于表达一种强烈情感的联想,主张创作自由,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个性,重视想象和感情,与新古典主义寻求表现永恒真理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浪漫主义画家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画面重视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浪漫主义对后世绘画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现代艺术都可以说是源自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1863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40至50年代成为主张明确的“主义”。写实主义艺术是对模糊与逃避的浪漫主义的反对,要求艺术的母题和形式上都坦率地正视现实。艺术家完全将目光投注于周遭现实生活环境中,如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恰好与浪漫主义的戏剧性、非日常性形成对比。写实主义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巴比松画派

名称来源于法国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小村镇。19世纪中叶一批风景画画家生活在巴黎东南方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这批风景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绘画主题不在是牧歌式的故事场面,风景已成为绘画的全部主题。画家忠实再现他们生活的土地,强调户外自然效果。画家户外对景写生,画习作,并“一点钟接一点钟”、“一个季节接一个季节”地观察大自然,抓住过渡的瞬间,反映出依照季节时刻和地域而变化的光感,同时强调表达“不同寻常的美”。“他们画法国农村的景色,阳光照耀的森林的边缘,有牛群的沼泽,树荫笼罩下的草房,有农民在行走的乡村道路”。巴比松画派的绘画努力导致了印象主义的来临。印象主义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古典主义艺术观念的崩解,艺术进入了新样式的摸索时代。1874年4月,30位艺术家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附近、摄影家纳达的工作室二楼举行了一次“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联展,记者路易·勒洛瓦在一则标题为《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的报道中,提及参展者之一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印象派的名称于此诞生。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显示了画家摆脱传统的意愿。他们善于观察并再现自然,捕捉闪动的光影和色彩,同时也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现代性,为世界开启了新视野和新道路。新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色光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或点彩主义。艺术家们研究色彩的视觉效果,他们作画时不调色,而是将原色系色彩的小点画在相邻两边。这个手法不是真正地把颜色调在一起,而是利用视觉效果进行颜色混合。这样的画作理论上是非常扎实的,但是有时画家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艺术家们不再根据他们对对象的瞬间印象作画,他们已经忘记印象主义风格的基本原则。象征主义

19世纪下半叶的象征主义是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世界,反映个人的主观感受,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引向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所以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蒙眬晦涩的含义。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是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英国

拉斐尔前派

19世纪30年代,英国除了风景画之外其他绘画种类发展不前,导致英国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情况下,1848年几个青年以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三人为核心,组织了一个名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秘密团体。他们从意大利14世纪的壁画复制品得到灵感,试图真挚直率地描绘自然,拒绝接受拉斐尔身后建立的学院程式。拉斐尔前派的目的是要反对英国的学院派传统,使绘画具有拉斐尔以前的纯朴风格和道德内容。拉斐尔前派的出现,使英国正统的审美趣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

新艺术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十年的整个欧洲和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

新艺术运动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设计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舞蹈都有关系。

新艺术装饰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曲线和非对称性线条,将自然界植物、花卉形态和波状曲线的形体作为设计体裁。装饰造型大多模仿自然界的植物蔓藤,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延伸的曲线具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在实用美术中确立了新风格。新艺术运动所富有自然色彩促进了表达的广泛性。新艺术风格的特征包含了综合性,促使了艺术与设计的结合。

二十世纪

野兽主义

野兽派是20世纪初现代艺术第一个先锋运动。1905年以马蒂斯、德朗、弗拉芒克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在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上,他们强烈的色彩、过度变形的画风使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勒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一件模仿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多纳泰罗风格的雕塑,他的这句“看上去仿佛多纳泰罗置身于野兽的包围中”的戏言使这个画家群体得到了“野兽派”的称号。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构成了野兽派的绘画特征。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运动,是视觉艺术中一场最彻底的革命。立体派以其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特点取代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准确性,构建了空间处理的新观念。灵活有力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动荡和荒谬以及道德价值的相对性。立体主义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表现为颂扬现代技术、速度和机器时代的创作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机器法则、立体主义与运动机械的组合。当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目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提出了激进的改革主张。他们寻找一种合适表现速度、动力、运动和时间过程的绘画语言。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强调情绪的表现,以浓重的色彩,鲜明的构图,扭曲、夸张的形象处理为特点。它是20世纪初期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德国表现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可归纳为两个团体,一个是1905年创立于德累斯顿的桥社,一个是1911年创立于慕尼黑的青骑士团体。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一个波及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文化思潮。构成主义者自称为艺术工程师,他们赞美工业文明,崇拜工业和机械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和材料,推崇塑料、钢材、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并将它运用到艺术中来。风格派

风格派以1917年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风格》杂志而得名。皮特·蒙德里安是其创始人。他在《风格》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成为风格派的主要纲领。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运动”。它的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等人。风格派的艺术观念强调节制、明晰、逻辑的理性传统和反偶像崇拜。绘画的造型手段被精简到线条、空间和色彩等组成要素。风格派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和设计领域中都引导着一种抽象倾向,对后来的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达达主义 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的流亡艺术家在中立国瑞士巴尔所开的伏尔泰酒馆,建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从而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本身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和美学观念。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雷东领导的文学和艺术的运动。1924年,布雷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团体。超现实主义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动力,将下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描绘对象,多运用梦幻意象的艺术形式。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各自的艺术运用幻想的经验,创造了多样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跨越文学和艺术的各种体裁的、含有普遍意义的文艺和文化思潮。抽象表现主义

战后西方现代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或“行动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抽象和反传统。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被确定为代表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艺术风格。波普艺术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7

1 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1.1 西方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西方宗教的主要宣扬思想是政教合一思想, 其中, 神本主义的思想长期占据西方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经历的历史时期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1.2 古典主义时期的神庙、神教阶段

这个时期的欧洲人们认为自然界中赋有神的力量, 神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力量, 并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古典时期存在大量为了供奉神、保护神的宗教, 比如以雅典娜、阿波罗、太阳神等命名的宗教圣地[1]。

1.3 封建社会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堂

在罗马帝国晚期兴起了对基督教的供奉, 到了中世纪, 基督教更是被赋予了神的光照, 基督教具有了神学的特质。

1.4 文艺复兴后具有人文性质的教堂

文艺复兴之后带有人文关怀的教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欧洲建筑讲究秩序和设计比例, 具有严谨建筑系统。

1.5 中国佛教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皇帝以及各级代表机构的统治中, 宗教往往是政治的隶属工具, 具有很强的世俗因素。和西方国家宗教神化的性质相比不同的是, 中国社会讲究宗法血缘制度, 宗教由神化逐渐转变为人化, 主要神化了人的能力和力量, 最明显的体现是人们对古代君王、族长、祖先以及长辈的盲目崇拜, 儒家思想长期控制人们的思想,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 佛法逐渐传入中国, 在南北朝使其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佛教中普度众生的博大思想被历代帝王尊崇, 并大量聘请国内外高僧, 培养了大批的高僧学者, 在各地兴建佛寺, 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对我国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突出体现在佛寺建筑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欧洲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发展

2.1 巴西里卡建筑

巴西里卡建筑兴起于公元前320 年, 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就是巴西利卡建筑,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以古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为主, 建筑平面主要是长方形, 屋顶主要是条形的拱券, 建筑的最外圈是一圈柱廊[2]。

2.2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兴起于欧洲4 世纪和6 世纪之间, 到15 世纪还在继续发展, 主要以古罗马贵族的生活和审美文化为设计基本, 后来又融合了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文化特色。建筑主要特点是外观十分奢华, 内部设计显得敦厚, 建筑屋顶主要采用的是穹窿顶, 是一种集中式的建筑结构, 后来发展成伊斯兰教建筑的模板。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体现在:第一, 表现风格平面化, 线条和色彩实行平铺式展示, 原有的体积感和透视感逐渐消失;第二, 在室内和室外的设计上大量使用马赛克进行转换;第三, 比较突出抽象性的特点, 除了建筑的柱子之外, 不存在其他方面的装饰;第四, 采取辐射式的中心建筑布局。其中, 典型的拜占庭建筑主要有圣马可教堂、圣菲索亚大教堂等。

2.3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兴起于10 世纪, 在10 到12 世纪得到了发展并发展到顶峰, 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为了达到较为壮观效果, 多使用罗马式屋顶, 形状为椭圆和拱形, 首次引用了石头屋顶, 窗户的开口较小、处于位置较高, 具有神秘的特点。罗马建筑的外观封闭, 具有城堡的韵味, 造型沉稳敦厚, 具有庄严的艺术气息, 主要代表建筑有意大利比萨教堂、法国昂古莱姆大教堂等。

2.4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1 世纪的法国, 建筑特点主要是尖形的拱门和屋顶, 建筑高耸, 窗户上绘有圣经图案和花纹, 正门的里面有圆形的花窗, 内部采用彩色画面的玻璃窗, 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内部建筑的雕塑上, 主要采用怪诞的图案以及令人惊悚的怪兽等, 主要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亚眠主大教堂等[3]。

3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3.1 佛寺建筑

佛寺是最常见的佛教建筑, 起源于汉代, 借鉴了印度和西域的佛寺设计, 形成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布局。佛寺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比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其设计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格局, 突出了佛塔。到了隋唐、宋时期, 伴随佛学思想的深入发展, 佛寺得到了发展, 形成了对称式的布局, 明清之后的佛寺建筑更加规范化, 大多是具有中轴线的建筑格局。

3.2 佛塔

佛塔是佛教建筑中留存最多的建筑, 佛塔一般具有世俗的情感。其中, 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印度佛塔, 后经过实践发展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形式。

4 中西建筑比较

4.1 建筑造型方面

建筑的差异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建筑造型上, 其中, 西方建筑大多数注重整体的厚重感, 突出表现不稳定的动态, 大多运用夸张的空间对比手法进行设计, 在内部布局上采用神秘的光影设计, 对人的情感产生导向作用。比如哥特式的尖塔结构, 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张扬性格。中国的佛塔虽然也设计向上, 但却没有哥特式的凌厉, 层层塔层的堆砌给人一种较为亲和的感觉。另外, 中国的建筑在造型方面更为注重建筑的群体配合, 强调建筑林立间的虚实对比。

4.2 颜色选取和意境营造

西方建筑的颜色选取上较为大胆, 旨在给人以刺激的感受, 激发人的宗教情绪, 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比如哥特式建筑的彩色玻璃设计上就将色彩发挥得很充分, 并结合建筑设计的凌厉感, 将人们心中的宗教感受推向更高层次[4]。而中国在建筑颜色的选择上比较讲究, 色彩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如青绿色象征青龙, 黑色象征玄武、代表北方, 朱色代表南方, 黄色代表中央。另外, 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将情感视觉化的表现形式, 而是更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切建筑设计围绕人的发展, 并注重建筑给人带来舒适度。

4.3 材料选择上

西方建筑主要以砖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比如哥特式大教堂以及一些神庙的建筑材料均是采用了砖石进行构建, 建筑耗费的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几十年来完成。中国的建筑大多选用的是木质结构, 建筑形体较小, 并常以组合的形式存在, 其建筑材料的选取深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层次错落有致, 布局和谐。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从建筑设计的外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西方建筑重视外观和物质感受, 主要体现了宗教信仰的狂热崇拜;中国建筑表现注重内在和含蓄, 提倡显示人们的精神力量, 表现人内心的平和。由此可见, 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我们要吸收和借鉴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西方建筑中的适合因素, 加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发展的国际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戴孝军.人间与天国——中西宗教观的不同及在传统宗教建筑中的体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78-82.

[2]程丽昀.欧洲中世纪宗教建筑与中国佛教建筑比较[J].大众文艺, 2014, (9) :113-115.

[3]邹建雄.201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寻踪[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 :34-40.

中世纪欧洲美术 篇8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影响

学位是近代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绕开的一个重要概念,学位制度也是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学位”,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由大学或学院颁发的,表示受教育程度及质量、学术水平或知识能力等级等的标志和称号。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源头。为此,有必要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

首先,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的组织基础。这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相联系。11世纪是欧洲社会全面复兴的时期。其中,这时期欧洲的文化水平在十字军东征和翻译运动中得到提高。基督教会建立起一系列教育机构,如:修道院、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在这些条件的刺激下,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并发展迅速。以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的诞生为起点,到15世纪,欧洲新建大学22所。中世纪大学作为学位制度的外在组织也随之产生。

其次,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等级划分的形成。这与当时的骑士制度、行会制度有关。骑士教育表述为四个阶段:学习骑士—扈从—见习骑士—骑士。具备基本的骑士资格但还没成为正式骑士前,跟着领主出兵作战学习作战本领的阶段被称为见习骑士。在中世纪大学时期,学士学位的获得者也是指在获得任教资格前,跟着教师学习知识并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的学生。所以,从名称上看,学位制度就有着骑士制度的影子。虽然骑士制度对学位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行会制度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相互帮助而建立了行会。在工商业行会中,所有的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学徒、帮工、师傅,这三个等级有高低之分,“从某一等级向高一等级的提升,被认为是常规,并需通过公共考试之途径”。这就对应了早期中世纪大学中学士、资士、硕士和博士这三个等级,同时也需经过考察。英语中师傅一词为“master”,这一单词被直接用到学位制度中表示硕士学位,在中世纪,师傅、教师、硕士都是用的“master”,表示拥有独立的地位,可以训练培养学生,发放资格证书。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意义

毋庸置疑,学位制度的产生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之后的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供人才选拔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学位制度形成之后,大学培养人才就有了一套组织和制度上的规范操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向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颁发学位。这样,学位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相对公平的评价准则。

第二,出现真正意义“大学”。学园是欧洲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但是那时的学园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学生的学习、考试、毕业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方法,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至此,中世纪大学才完成了从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向正规大学的转变。

第三,为后世大学树立新理念。伴随着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在大学逐渐树立,就是任何人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通过各种测试和程序,才能获得对其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认可,进而被准许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手段和可鉴别的标准,学位制度提供了一种错误概率最小及成本最低的办法”。

第四,推进社会公平。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代表荣誉,硕士和博士的头衔意味权威和地位,学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学位制度给予中下层人士晋升的希望,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中世纪时期各阶层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总之,欧洲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是欧洲国家人才培养制度化的萌芽,也是欧洲教育体制的基础。其庄严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延续至今,也是其尊重学术和人才的传统的传承。它的宽进严出制度仍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因此,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杨少林著.古老而常新的法国学位制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海斯汀·拉斯达尔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一在上帝与尘世间(第一卷)[M].崔延强,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约翰·赫伊津哈著.中世纪的衰落:对十四和十五世纪法兰西、尼德兰的生活方式、思想及艺术的研究[M].刘辉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7]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企业团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客户交流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