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苏联文学

2024-06-14

20世纪苏联文学(通用4篇)

20世纪苏联文学 篇1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有着共同的“红色血缘”, 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苏共在两党关系中成了“老大哥”。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 中共既得到来自苏共的指导与帮助, 也因其错误干预而蒙受损失, 但是, 在工农红军的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方面, 苏联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鲜有帮助。抗战爆发后,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基本上是把“武器给了资产阶级, 书籍给了无产阶级”, 没能向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提供军事援助。在美苏冷战和中国内战爆发后, 这一状况开始改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正式结为政治军事同盟。正是在中苏走向同盟的过程中, 苏联开始援建中国空军。

一、苏联与中国空军武器装备建设

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就充分意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在不具备组建空军的物质条件下仍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和储备航空人才。抗战胜利后, 中共中央充分利用形势, 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校。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 全国大陆即将得到全部解放, 剩下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和台湾。要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建立海军和空军是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决定加快建立空军的步伐。1949年1月8日, 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的任务》中正式提出:1949年及1950年, 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从而把建立空军摆上了重要日程。

1949年7月10日, 毛泽东提出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 向苏联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 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 掩护渡海, 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2]。周恩来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商讨。7月26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 让他向斯大林提出“能否在6个月至1年的期限内, 在莫斯科为我们培养1000名飞行员和300名机场勤务工作人员。此外, 苏联能否卖给我们100-200架歼击机、40-80架轰炸机”。如果苏方同意, 再派刘亚楼率小型代表团赴苏进行具体商谈[3]。在取得斯大林同意后, 刘亚楼和代表团成员带着中共中央制定的请苏联帮助组建空军的计划抵达莫斯科。8月13日, 刘少奇、刘亚楼同华西列夫斯基会谈, 苏方表示原则上同意中国代表团关于购买飞机, 聘请专家、顾问和帮助开办航校等事宜的设想方案。经过谈判, 刘亚楼和苏方达成协议, 苏联卖给中国434架飞机, 并派遣878名顾问和专家到中国帮助建立6所航校并训练飞行员。1949年10月15日, 首批从苏联购买的20架雅克-18运抵中国。当年底又接收了185架, 全部配属到苏联帮助开办的6所航校。

在开始大规模培养飞行员的同时, 中国加大了向苏联订购飞机的力度。1950年2月15日, 毛泽东致函斯大林, 提出使用苏联提供的第一笔贷款再订购628架飞机。中国出兵朝鲜后, 为了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要, 毛泽东在当年10月又致电斯大林, 提出增购2470架[4]。1950年7月下旬, 苏联军事部长华西列夫斯基指示军事总顾问克拉索夫斯基和巴季茨基, 将巴季茨基机群作价移交给中国[5]。1950年10月, 巴季茨基机群的飞机移交中方, 共有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38架, 拉-11活塞飞机39架, 图-2活塞轰炸机9架, 伊尔-10活塞强击机25架, 教练机8架, 共119架;在东北地区承担防空任务的别洛夫空军师的122架米格-15、教练机、通信飞机16架, 中国也作价接收。志愿军出国作战后, 苏方又派出13个航空师来华协助沿海防空, 并帮助中国组建和训练空军, 到1951年这些部队回国, 苏方将飞机和其他装备作价移交中国空军, 除1个米格-15喷气歼击机师移交朝鲜人民军空军外, 其余12个师的飞机均由中国接收, 计有米格-15歼击机师1个, 米格-9歼击机师7个, 拉-9歼击机师1个, 图-2轻轰炸机师1个, 伊尔-10强击机师2个[1]。此外, 为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 适应高空运输的需要, 1950年9月16日, 中国向苏联订购了42架伊尔-12运输机[6]。

1950年, 苏联空军普遍装备了米格-15, 而卖给中国的大部分是苏联空军已经列入淘汰的米格-9。中国空军上下对苏联这种利己主义的做法非常不满, 这些意见很快就由在中国空军部队帮助训练的苏联军事顾问反映到了莫斯科。1951年5月22日和26日, 斯大林两次致电毛泽东表示歉意, 并承诺无偿提供给中国372架米格-15, 苏联只收取运费, 并可从军事贷款中扣除。第一批72架飞机将于6月20日以前运抵, 其余各批也将在8月底以前陆续运抵。原来出售给中国的米格-9, 苏联也不再收回, 留给中国用于飞行训练[5]。

1950年, 苏联又试制出产米格-15БИC, 米格-15БИC同F-86性能相近。1952年美国把F-86大批投入朝鲜战场, 志愿军空军的损失急剧增加, 中国要求苏联提供米格-15БИC。1952年8月, 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БИC, 到12月总共提供了360余架, 中国空军共6个师改装了米格-15БИC。

除了歼击机, 苏联也向中国出售轰炸机。1952年9月, 周恩来、彭德怀与斯大林商谈朝鲜停战谈判及战局。为了支持中国继续和美国作战, 斯大林答应卖给中国60架当时最先进的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 另有3架教练机[7]。这些飞机于当年10月飞抵中国齐齐哈尔机场, 原装备图-2轻型轰炸机的空8师换装, 组成了伊尔-28轰炸机师。

从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至1954年初, 中国空军在苏联的援助下共建立了28个师70个团, 拥有各型3000余架, 总人数达25万人, 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支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在内的空中力量, 单从数量和规模来说当时已成为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空军强国[8]。

二、苏联与中国军事航空工业的建设

要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 必须走武器装备国产化的道路。在空军建立后, 中国领导人就考虑筹建航空工业。因此, 在向苏联订购飞机的同时, 中国政府也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 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

1950年10月30日, 周恩来和扎哈罗夫商谈中国飞机修理厂和飞机引擎制造厂的建设问题, 向他说明中国计划在东北现有工厂的基础上进行兴建, 拟分两步走。首先做到能够装备和修理飞机, 制造某些飞机零件, 待将来条件成熟后再发展为飞机制造厂, 请苏联先派设计组来我国实地考察, 然后提出建设计划。扎哈罗夫同意这一建议。不久后, 苏联派出以赤干诺夫为组长的苏联航空工业专家组来中国考察。12月下旬, 周恩来召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等人研究创建中国航空工业的方针、原则、发展道路以及争取苏联援助问题。会议确定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应当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先搞修理, 再由修理发展到制造。开始规模搞得小一些, 由小到大, 主要先解决飞机修理的需要, 要保证朝鲜打仗。在设计和建设修理厂的同时, 应有今后转为制造工厂的安排。”[6]

1951年1月1日, 何长工率代表团赴苏, 争取苏联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 2月26日, 何长工与苏方代表达成了《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定》草案。10月30日, 张闻天和苏联外贸部副部长科瓦利正式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和组织飞机修理厂方面技术援助的协定》。这项协定包括援建6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工具、材料和配套件等, 以及派遣专家和顾问, 总金额为3000万卢布。1951年4月17日, 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 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第二天,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 统一负责所有飞机的修理工作。从当年5月至10月, 哈尔滨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发动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先后成立。6月29日,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的决定, 空军将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正式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制歼击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中, 有12项航空工业企业和2个航天工业企业。这批企业建成后, 中国利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图纸和样机,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 开始仿制苏联飞机。1953年12月23日, 中苏两国政府交换文件, 苏联把米格-15比斯和教练机雅克-18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 并提供成套技术资料和样机[9]。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成功仿制苏联的雅克-18活塞式教练机, 定名为初教-5, 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变。1954年10月, 赫鲁晓夫致信毛泽东, 表示苏联愿意向中国提供几项新改进的军事技术, 以替代1953年5月15日协定中的那些类型的军事技术, 其中包括以米格-17Φ代替米格-15БИC[10]。11月, 苏联向中国转让了米格-17Φ的图纸。1956年, 中国仿制成功歼-5型喷气式飞机。1957年9月, 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 谈判转让军工产品制造权问题。经过谈判, 苏联同意向中国转让米格-19Π、图-16轰炸机和4种战术导弹的制造权[9]。1958年,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9Π的制造图纸, 1959年4月, 中国仿制成功, 但没有正式生产。根据空军需要, 中国转而仿制米格-19C, 于1963年12月仿制成功, 命名为歼-6。1959年, 中国用苏联部件组装出第一架图-16轰炸机, 1963年开始仿制, 定名为轰-6甲。1962年10月, 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用苏制散件装配, 仿制苏联米格-21Φ-13型歼击机, 1966年12月仿制成功, 命名为歼-7。在苏联的援建下, 中国的军事航空工业企业在50年代已经具备了年生产飞机1500架的能力[11], 为空军武器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苏联除了提供军用飞机的技术资料、图纸和样机供中国仿制外, 还在机载弹药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中国先后仿制成功了霹雳2号空空导弹, 23、30和37毫米3种口径10种航空炮弹、19种航空炸弹、8种型号的航空座椅弹射弹[12]。

中国空军建立之初, 仅拥有缴获的10个机种的60架作战飞机, 有的破旧不堪, 有的缺少配件。而且, 国内军事工业十分落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的封锁禁运又断绝了中国向西方国家购买空军装备的途径。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武器装备, 使中国空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支能承担空中国防重任的强大力量。苏联援助中国建立的军事航空工业, 初步奠定了中国军事航空工业的基础。可见, 在20世纪50年代, 苏联在中国空军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 苏联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 在援助中国建设空军的过程中留有一手, 没有将其先进的空军武器装备和航空工业技术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新中国, 以防止中国赶上甚至超过它。这也促使中国立足于本国自身实力的发展, 把争取外援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军情的空军发展道路。

20世纪苏联文学 篇2

2、营造幻象.........12、营造幻象:营造幻象是卡夫小说创作的3、虚拟现实.........1 方法与特点。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

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

4、意识流:.........1

个并不存在的荒诞世界。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生存5.意识流小说..........1

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6.心理时间..............1

作的方不 可能存在,但又合逻辑上的存在8.自由联想..............1 的可能性的现实,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1、表现主义.........1

选择。

11.荒诞体验:荒诞体验是存在短训班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的感受,也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比如《墙》,“墙”象征着人与世界之间横亘着的屏障,也象征着人的存在补充 一堵所围困的荒诞处境。“荒诞体验”在萨特的创作中具体表现为一种“恶心”和焦虑感。焦虑感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12.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一种写作特征。所谓“零度写作”,即中性的,现实主义常用的手法,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的角度重新加以观照和传达,以造成一种新鲜,重新唤醒人们以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

19.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它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幽默,“由于它对当代社会常常采取不相容的态度,因此又叫“病态幽默”。

20.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中均有反映。

等物质表层的特征,而关注于什么深度和意义。

26.瓦解叙事:就是打断叙事的连续性,大量运用场景、细节、断片,读者很难再读到一个完整的有连贯情节线索的故事。这就是罗伯-格里耶对小说的叙事性秩序的瓦解。

27.物化:所谓“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一个重要观念:人的主观心理和情结与客观存在的“物”是密不可分的。人不但不能控制“物”,反而被“物”宰制,被“物”同化,最终世界的结构也变成了一种“物化”的结构。这是9.存在主义..............1

4“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

10.自由选择..............1

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梅·辛克莱在评论

11.荒诞体验..............1 多萝西·理查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把“意

12.零度写作..............1 识流”这一术语引入了文学评论,此后,作为

一个文学术语的“意识流”被文学家们广泛运

13.新小说派..............1

用,前通告三层意思:

一、指一个现代主义小

说流派;

二、一种小说文体;

三、表现人物心14.反小说...........1

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5.意识流小说: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

15.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1 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

16.魔幻现实主义......1 人物的精神存在。

6.心理时间:所谓“心理时间”是法国

17.拉美“文学爆炸”.....1

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理论。他的哲学中的“时间”还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18.魔幻现实主义的“陌生化”....1

刻度是的物理时间。作为心理时间,它与人的流动的、绵延的意识融为一体,19.黑色幽默..............1 不可分割。这为意识流小说提供了哲学

20.后现代主义..........1

依据。

7.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21.元小说...........1

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技巧。是人物内心无声2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

无息的语言意识的表达。它可以进一23.内心独白..............1 步划分为间接内心独白的直接内心独

白。

24.蒙太奇...........1

8.自由联想:指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

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25.消解深度..............1

识只能在一个问题革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

26.瓦解叙事..............1 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

27.物化...............1 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 思

路,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聘连串新的28.超现实主义..........1

印象与感触。

9.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是法国哲29.潜对话(或叫做人物内心狐白中的复调

学家、文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指没有任何永恒的体质是先于事

模式)...............1 物之存在的,人的本质中只能通过他

对自己的存在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

是萨特存在主义学说最具影响力的命

1、表现主义:“表现”的概念最初是运用在题。绘画评论中,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

10.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所主张探索的是主义的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

类以及人的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上的出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但他们也

路和可能性的问题。存在主义作家们有一些共同的想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

常在创作中把人物放置于某种极端化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处境中,让证人公面临具有荒诞性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外的两难化书面,最终突出他们决断和 1 2 非感情化的写作。加缪在写作中采用这种排斥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予以表达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13.新小说派: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反对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质疑传统小说善于“真实性”的观念,也革新传统小说的艺术方法。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无罗德·西蒙和米歇尔·西蒙、克罗德·莫里亚克、玛格持·杜拉斯又被称为第二代新小说派作家。

14.反小说:它是以小说本身来否定小说,是在建设它却又当着我们的面摧毁它,是写善于一种不应该写、不可能写成的小说的小说,是创造一种虚构„„这些奇特而难以分类的作品并不表明小说体裁的衰落,而只是标志着我们生活在一个思考的时代,小说也正在对其本身进行思考。

15.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指只发生在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周声音的对话关系,就像音乐中的利市效果一样。这对以入意识流小说中只有单一人物声音的内心独白,是一种创新与发展。16.魔幻现实主义:一般认为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是借助某些神奇革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革观念,如印第安人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神奇的自然现象、人物的常举止、迷信观念(如相信鬼魂的存在等)以及作家的、艺术夸张、荒诞描写等手段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独特艺术手法。另外的一种看法则把魔幻与现实看成一个整体,把“魔幻”看成拉丁美洲观察、体验以及传达世界的固有方式,魔幻与现实在这些小说家的的创作中并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而恰恰是一个统一的世界。

17.拉美“文学爆炸”: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文学现象,一批优秀作家继承传统,融会现代,文学创作既有民族性,又获得了世界性,一大批文学作品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望,造成空前的景象。这种文学现象就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现象。18.魔幻现实主义的“陌生化”:是魔幻3 21.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怎样的是俄、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侣,喜欢告诉读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往往为论正在起先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当一部小说中充斥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此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2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小说形式是现实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种新变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的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履行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风格和体裁。”

23.内心独白:内心狐白是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技巧,是人物内心无声无息的语言的表达。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间接内心独白和直接内心独白。24.蒙太奇:是指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意识流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

25.消解深度:传统的小说是建立在“深度”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的,但罗伯-格里耶却不相信世界有一种深度存在,所谓的深度是人类人为赋予的。他的小说就是一种排斥了所谓深度的“表面小说”,在技巧上则表现为大量运用视觉性极强的词汇,㦐惯于不厌地描写事物的开头、数目、性质、质地等新小说派对20世纪生存善的一种体认。

28.超现实主义:

20世纪苏联文学 篇3

1. 背景:“一边倒”与苏联专家来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最基本的国策之一。这项政策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 它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将联合苏联, 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1950年2月, 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的签署, 中国和苏联正式结盟, 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也正式开始。

当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严重缺乏政治可靠的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人才, 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成为一条重要而快捷的解决途径, 而派遣大批工业技术和军事训练专家以及国家行政管理顾问来华工作就成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提供的直接帮助之一。1949年6月至8月, 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他与斯大林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聘请苏联专家来华, 8月14日刘少奇回国时就带回了200余名制订经济恢复计划的专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在华的苏联专家已有600余人;而1949~1960年间苏联向中国派遣的专家估计超过2万人。苏联专家给中国带来了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与经验, 同时也将当时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入到了中国。

1949年9月, 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率一个苏联专家组来北京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根据梁思成“文革”交代材料, 阿布拉莫夫在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时就提出建筑要做民族形式, 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接触到苏联的建筑理论。1952年穆欣和阿谢普可夫两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北京, 前者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工作, 后者在清华大学讲授工业建筑和苏联建筑史课程。他们开始将当时苏联的建筑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 苏联建筑理论的要点以概括性的口号提炼出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反对结构主义, 反对形式主义”、“对人的关怀”等。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 作为官方确立的原则, 它在苏联统治了文艺创作近60年。1928~1932年, 苏联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同时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中央集权化的过程。斯大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后, 开始加强对文艺的控制。1932年4月, 苏联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 将所有独立的文艺团体都视为非法, 命令文艺工作者加入到党领导下的协会组织。在同一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础。1934年, 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革命发展的现实;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它要求苏联文学具有“党性”, 即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描写社会, 更重要的是要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改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很快也成了苏联其他艺术 (如绘画、雕塑、电影等) 的基本方法。1932年, 苏维埃建筑师协会 (union of soviet architects) 第一次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建筑师协会章程”, 对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给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领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味着将思想动力和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最完整地回应技术、文化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的建筑物相结合, 应用最经济的手段和最先进的技术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通常以领袖或经“艺术升华”的普通劳动者为主题, 描述和赞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目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意义来教育人民。对于建筑而言, 这是一个相当困难和迷惑的任务。明确的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实质和核心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分析, 来源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结构本身的分析。用新的建筑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概念需要一定的方法, 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建筑界主要讨论的问题。

随着探讨的逐步开展, 借用过去的历史遗产逐渐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表现手段的源泉。1933年10月, 苏联最高的建筑学术研究机构苏联建筑科学院成立, 它对世界各国的古典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1937年6月召开的苏联建筑师大会上, 许多发言的主题都是关于古典遗产的继承和在新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一种本质的要素。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 历史主义成为苏联建筑的主流, 并在二战之后达到了高峰。

“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或者说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一种更具体的表述。“社会主义内容”所指的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所说的“革命发展的现实”, 是人民的要求、斗争、结果和梦想。“社会主义内容”在建筑方面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对人的关怀, 意味着建筑不仅要像其他艺术那样满足人们在思想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它要求建筑具有完善的功能性、合理的经济性和高度的思想性, “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和美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型的建筑类型, 如工人住宅、文化宫、休息大厦、苏维埃农庄等, 那些服务于大众的建筑, 如图书馆、学校、影剧院等, 以及那些建筑的宏伟和美丽, 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的社会主义内容。

“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实际上更强调“民族形式”, 它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政策, 是苏联本土化政策的一个方面, 目的在于促进其加盟共和国的其他民族触入苏维埃联盟。二战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大力宣传和推行这一政策, 同样也包括50年代的中国。“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的提法来自于斯大林1925年的演讲“东方大学的政治任务”。在此讲话中, 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与民族文化并无矛盾, 无产阶级文化并不废除民族文化, 它给予后者内容, 而民族文化也不废除无产阶级文化, 它给予后者形式, 不同民族应该基于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表达社会主义的内容。

在建筑中追求民族形式的代表人物是亚美尼亚建筑师塔玛年 (a.Tamanian) , 他在1923~1936年间设计了一批具有亚美尼亚传统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开辟了苏维埃建筑的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道路”。1939年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是“民族形式”建筑的集中展示,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乔治亚等加盟共和国的展馆体现了各民族的传统建筑特色。

3. 苏联建筑理论的传入途径

苏联专家的介绍和解释是中国建筑师接触苏联建筑理论最早的途径。1952年, 在位于北京灯市口某大楼内的总建筑处, 穆欣向北京的中国建筑师介绍了苏联建筑的理论, 并展示了当时苏联的历史主义的建筑。比较系统地介绍苏联建筑的是阿谢普可夫在清华教授的“苏维埃建筑史”课程。在授课中, 阿谢普可夫以当时苏联正统的观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建筑由20世纪10年代到二战之后的发展历程,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的形式, 社会主义的内容”、“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都有所阐述。随后来到中国的苏联专家, 例如接任穆欣的巴拉金、克拉夫秋克等人都曾向中国建筑师介绍过苏联的建筑理论。

苏联建筑理论引进的另一个途径是翻译当时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文章和书籍。例如1954年第一、第二期《建筑学报》就刊载了数篇这样的译文, 包括米涅尔文的《列宁的反映论与苏联建筑理论问题》、阿·库滋涅佐夫的《恢复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城市的创作总结》、瓦尔特·乌布利希的《国家建设事业与德国建筑界的任务》、柯·马葛立芝的《西德建筑的悲剧》, 以及建筑工程出版社1955年翻译出版的查宾科所著的《论苏联建筑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等。

苏联建筑理论也通过前往苏联和东欧国家参观或参加会议的中国建筑师介绍到了中国。例如梁思成在1953年2月至5月随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 接触了苏联建筑科学院院长莫尔德维诺夫等人, 回国之后, 他在《新观察》1953年第14期发表了《民族的形式, 社会主义的内容》一文, 介绍了他在苏联参观的感受以及与莫尔德维诺夫的谈话。

由于苏联本身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是相当模糊的, 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更没有一个明白的阐述, 因而他们的解释和说教根本无法让当时对苏联建筑几乎一无所知的中国建筑师对苏联理论产生清晰明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从他们展示的图片, 从对苏联建筑实物的参观, 中国建筑师获得了一个明确的历史主义建筑映像, 而苏联当时援建中国的一些项目则以实物展示了这一点。苏联设计、建造的北京苏联展览馆是这些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 它由苏联建筑师安德列也夫设计, 在造型上为典型的俄罗斯建筑形式。虽然在设计中采用的是俄罗斯手法, 但苏联专家同时也很重视吸收中国的传统要素, 例如莫斯科餐厅的4根国柱的装饰、展览馆的檐口和瓦头、中央正门的4根刻花柱子等处都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细部处理。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 苏联展览馆等工程在当时成为学习和了解苏联建筑理论的基地。参加苏联展览馆设计的戴念慈还在安德列也夫的建议之下在他的北京饭店西楼的设计中进行了“民族形式”的尝试。

而在20世纪50年代, 在中国推广和诠释苏联建筑理论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则是梁思成。在建筑界享有崇高声望并被中共赏识的梁思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始学习《共同纲领》所制定的各项政策, 并试图将文化政策落实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1950年1月, 梁思成在营建学研究会的讲话中, 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定义, 将新中国的建筑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建筑”。虽然这次讲话并没有提出如何去设计“民族的”建筑, 但它指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两个特征:院落平面和木结构的“构架法”, 同时也批评了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复兴式建筑是“皮毛的”, 但仍有一些较好的作品。1952年12月, 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苏联专家帮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 梁思成将穆欣和阿谢普可夫对苏联建筑的介绍总结为五个方面, 即“对人的关怀”、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和都市计划的思想性、一个城市的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的民族性。1952年访问苏联后, 他在《新观察》发表的“民族的形式, 社会主义的内容”, 用他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解释了这一口号。

4. 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953年, 中国模仿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保证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 政府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 把全面学习苏联的要求上升到政治高度。其年10月,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确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而斗争》的社论, 将设计的指导思想区分为资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和社会主义的设计思想, 要求设计人员向苏联专家和苏联提供的设计文件学习社会主义的设计思想。在这样的形势下,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就成了当时中国建筑设计中不可质疑的指导原则。

首先, 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并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现代建筑遭到了批判。杨廷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 这座曾被赞誉为“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劳动人民伟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首都最高的“现代化的九层大厦”, 被明确地指出是结构主义的建筑;广州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的展馆被刊登在《建筑学报》的一篇读者来信辛辣地批评为“美国式香港式的‘方匣子’”、“鸽棚”;上海曹杨新村被指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花园城市’”。虽然对当时中国现代建筑的批评并没有最终发展成为一场运动, 但是, 它使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立即停顿了下来。

第二, 苏联的建筑理论导致了1953~1954年间“大屋顶”建筑的盛行。在苏联的那些口号中, “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因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建筑师探求的目标。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使当时的一些中国建筑师感到“苦闷”, 一些参加1953年建筑学会成立大会的建筑师甚至是为了能“带一套民族形式的规格公式回去”。1953和1954年, 从北京到全国各地, 全国兴建了一大批“民族形式”建筑, 其中以“大屋顶”建筑居多。由于事先缺乏实践性的探索, 中国建筑师重新拾起了他们在20世纪20~30年代民族复兴式建筑中采用的手法, 以应对“民族形式”的需要。

第三, 苏联斯大林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变化给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困惑。1954年11月, 苏联建筑工作者大会批判了苏联建筑中严重的唯美倾向, 引发了中国1955年初开始的“反浪费运动”。“大屋顶”建筑由于造价昂贵而受到了严厉批评, 极力推动“民族形式”的建筑师梁思成也遭到了批判。中国在后斯大林时期没有跟随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 同样也没有否定早先引入的苏联建筑理论。反浪费运动没有把现代建筑从禁锢中解放出来, 反而使中国建筑师陷入了既不能设计现代建筑又不能设计“大屋顶”建筑的困境之中。对苏联建筑理论的重新诠释便成了中国建筑界无法摆脱的任务。从1955年后, 关于建筑的“内容”和“形式”, 关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中国建筑界讨论的中心议题。

20世纪苏联文学 篇4

“西方文学理论名著导读”准备篇目(20世纪前部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诗学》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贺拉斯《诗艺》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朗吉努斯《论崇高》(见《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圣•奥古斯丁《忏悔录》(节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圣•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节录)(《西方文论选》上卷)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西方文论选》上卷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卡斯特尔维特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西方文论选》上卷 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锡德尼《为诗辩护》“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序》(《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布瓦洛《诗的艺术》(《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莫里哀《〈太太学堂〉的批评》(《西方文论选》上卷)布封《论风格》(《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狄德罗《论戏剧诗》《画论》(《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或《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莱辛《拉奥孔》 人民文学出版社;《汉堡剧评》(节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维柯《新科学》(节选)(《西方文论选》上卷)歌德《歌德谈话录》“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 黑格尔《美学》(节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雪莱《为诗辩护》(《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雨果《〈克伦威尔〉序》(《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斯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西方文论选》下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节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托尔斯泰《艺术论》(《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恩格斯《致斐•拉萨尔》《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纳斯》(《马克思主义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 克罗齐《美学原理》(1902年出版)(节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

(注:加黑者为重点篇目)

上一篇:思想意识价值观下一篇:行政权力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