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英语》

2024-06-06

《21世纪大学英语》(共12篇)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1

一、引言

课文导入 (lead-in) 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开始,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恰当与否, 会直接影响整堂英语课的效果的优势。ARCS模式是由科勒 (J.Keller, 1987) 提出的, ARCS模式中的A代表注意 (attention) , R代表贴切性 (relevance) , C代表自信心 (confidence) , S代表满足 (satisfaction) 。加涅在其《教学设计与原理》中引述了这一动机作用模式, 以此指导教学设计, 认为设计者应从注意, 贴切, 自信心和满足这四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几种有效的课文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法。

贴切的小故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进入状态。教师可以选取几个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 使学生关注即将学习的内容。如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一册Unit 5Life Philosophy (生活的哲学) 时, 我用英文给学生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 困驴的启示 (the Donkey in the Trap) ;第二个, A Never Contented Jar (不会满的罐子) ;第三个, Information Please (信息台) 。这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三个人生的道理, 如何面对困境 (how to deal with the adversity) , 做事分清主次 (take correct priorities) , 要帮助别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 (help others) 。这三个故事让学生对“life philosophy”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鼓励学生说他们的生活哲学, 他们有的说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有的说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 等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 试听导入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Audio-visual course (视听课)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一册Unit 4 Career Planing (职业规划) 时, 先给学生放一个电影《保姆日记》中女主人公找工作时面试的场景片段, 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 可以看到电影中女主人公因为没有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所以面试时落荒而逃, 从而引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3. 问题导入法。

巧妙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三册单元Honesty (诚实) , 先问学生一个问题:Are you an honest person?学生肯定回答Yes, 然后问第二个问题:Have you ever told a lie in your life?答案又是肯定的。这时候反问:Since you have told a lie, how can you say you are an honesty person?这时学生就会仔细思考honesty的定义, 会想到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这时再问学生Truth hurts or lie hurts?引入课文white lies, hard truth (善意的谎言, 残酷的事实) 。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 会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 理解honesty的定义。

4. 讨论导入法。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笔记使人准确。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增强参与感与自信。在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四册Unit 3Old and Young (老与少) 这一单元, 先提问, Have you ever judged a person by appearance? (你有没有以貌取人) 。有句谚语说, First impression cuts deep (第一印象很重要) , 还有一句谚语是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美貌只是一层皮)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辩论, 正方, Appearance is important。反方Appearance is not that important。学生辩论得热火朝天, 这时引入课文A Return to Roots (回归本色) 。

5. 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最美丽的语言, 很容易唤起别人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中用诗歌导入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举两得。在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二册第6单元Positive Life Atitude (积极地人生态度) 这一单元中, 先给学生介绍一首诗, Wenever know how high we are till we are called to rise, And then, if we are true to plan, our statures touch the skies, The heroism we recite would be a daily thing, did not ourselves the cupit warp, forfear to be a king。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高, 直到我们被召唤站起, 如果我们能够恪守计划, 我们的身材能够触及苍穹。我们吟诵的英雄事迹, 也会变得稀松平常, 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弯曲了度量, 才不敢称王称霸。配合着电影奔腾年代, 给学生介绍一个奔腾年代的背景, The Great Depression。让学生体会一下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 体会positive life attitude的重要性。

以上5种课文导入方法都符合注意, 贴切, 自信, 满足四个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有了这些恰当的导入, 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

三、大学英语课文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恰当的导入会使课堂更加轻松有趣, 不合适的导入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下面是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导入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

课文导入的目的是自然地过渡到文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课文导入偏离主题, 老师就不知所云, 学生听得云山雾罩, 会适得其反。例如老师不按照课文主题来导入, 而是随机讲几个英语笑话或谜语, 再生硬地转入课文,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笑话上, 让课文变得索然无味。

2. 导入内容要形式新颖, 经常变换花样。

再好的方法也不能每次都用, 老师要经常变换花样, 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果每次都是用一些名言警句或提问式, 就不会有效地吸引学生。

3. 导入不要喧宾夺主, 一定要适度。

适度的导入如饭前的开胃餐, 调动起积极性, 让人胃口大增, 如果导入过度, 学生只吃开胃餐就饱了, 就偏离了课文导入的初衷, 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四、结语

恰当的新颖的导入, 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 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度, 为下面听课做好准备。因此, 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多下工夫, 设计出新颖又恰当的导入手段, 让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期待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摘要:好的课堂导入是大学英语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好准备。作者结合了实际教学经验, 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文导入,21世纪大学新英语

参考文献

[1]R.M.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2

Title: Diversity creates beauty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a nation’s strength, so how to develop our culture and treat overse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ssue.There are different thinking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Some nations reject foreign culture.Meanwhile, there are some nations imitate others.Of course, there are countries keep the good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asic and then adopt others’ strengths, such as China, Japan.I hold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make cultural diversity become mainstream in the future world and avoid cult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To date, how to develop its own culture has never been stopped thinking.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assumption, action and reform.Keep cultural diversity is successful and effective.Cite China, Tang Dynasty enjoys its own booming economy and colorful culture.Search for its origin and we are easy to find that Tang Dynasty learn oversea advanced culture at the basic of its own accessible culture.As for our present China, the strength is obviously clear.Once we take up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situation and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hange greatly.Our life standard of course has been raised sharply.Keep cultural diversity contributes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Qing Dynasty made the strength of China fall behind advanced countries for several tens years.There is no wonder for it to experience this result if you have understood something of Chinese history.In Qing Dynasty, its emperor operated cultural tyrancy(文化专制主义).That is to say, it stuck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inside of our country.After hearing the above examples, you may say that culture seems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conomy and how you can prove diversity creates beauty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locks development.Maybe you are right, but don’t forget that culture is soul and spirit for a nation.It provides direction and dynamic power for its people to create bright future.As an old saying puts, “Idea comes before action.”

In this paragraph, I want to analyse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ow it work wonder-beauty.First, personality distinguishes our special individual and makes our world colorful.It’s the same to cultural diversity.Lack of diversity, vibrant society would disappear.Second, everything has more than one angle.One person cannot find all angles and research all of them successful.In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we can learn others’ fruit and others learn our extra gains.This can enrich our culture and make it constant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For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I think we should keep our root-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 should also adopt others’ strength points.Go on constant reform of culture to make sure that it adapts to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n ensure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I wish what I’m speaking can count a little.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3

【关键词】网络微课教学 大学英语 现状 策略

一、引言

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面临当前的困难下,提出了以网络微视频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课堂,简称翻转课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督导员、指导员,教学微视频则负责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到:“信息化时代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因此,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微视频教学的意义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称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载体,在21世纪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微视频的优势有:主题突出、精悍短小、移动学习、目标明确、趣味十足等特点。微视频教学的设计首先需要分析学习者的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的特点,优势劣势等来设计教学视频风格。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首要任务,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逐步展开深入教学,循循善诱,最后达到知识的高效传授。

三、大学英语微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教师思维模式陈旧。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是一门新的技能,而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传授讲解式思维中,代沟日渐加深。不能与学生相互融合,甚至出现思想的完全背离也是情理之中的。当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那么有效教学从何谈起?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姬智曾说道:“大学教学状态应该是关系先于教育。”思想上,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较高的一致,微视频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前导入阶段注入一些最近兴起的新鲜事物、热门事件、热门词汇表达等,让学生有所了解,并且穿插重复在课堂教学之中。许多情况下,课堂中或者课堂前后师生间无交集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源自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思维模式转换不及时。

2.教材内容老套落后。英语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者应该掌握最与时俱进的英语学习内容,这才能在实际交流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知识储备、素材新鲜才能更有助于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融会贯通。大学英语微视频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授课内容,以期达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学目的。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大部分缺乏创新和时代精神,十几年不变的教材编排,虽有其不变的理由,但时代在进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那么为了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否也应该跟上步伐?

3.学校硬件缺乏。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讲课式微课(教师出现在视频中)、PPT式微课(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和情景剧式微课(两名教师以表演方式出现在视频中)。制作微视频的工具和技术,需要高校统一采购和专项培训,达到整体的专业性和视频模板的一致性。市面上,微课制作的王牌软件是Camtasia Studio。Camtasia Studio(简称CS)是美国TechSmith公司出品的屏幕录像和编辑的软件套装。高校英语教师使用这款微课制作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视频封面和菜单、视频压缩和播放。CS软件初期使用免费,后期属于付费软件,进入付费程序后会提供更多制作素材和便捷技能,使得微视频的制作更为高效。高校前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并且存在未知的效果与风险,遂不愿改善这方面的硬件设施条件,导致高校现代化设备落后,教师微课制作技能薄弱,无法产出优质的微视频教学课程。

四、大学英语微课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创新思想引导。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大学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并且能够把英语国家的优秀的理论、观念,同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得出更利于其专业素养的产物。那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创新思想的引导?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突破自我的年龄禁锢,活到老活到老,坚决摒弃陈旧思想,勇于主动接收新鲜事物,新鲜理念;然后,应勤思考,多探究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等,在大学教育中坚持“关系先于教学”的理念,善于建立有效创新的关系模式和课堂模式;最后,鼓励教师“走出去”,这里不是指中国文化走出去,而是指教育欠发达地区“走出去”,多向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模式学习,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微视频教学,及时补充能量血液,给自身充电,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大更多的发展提升平台,如对外交流、优秀高校培训等进修机会,见多识广,切不可闭门造车。

2.传统书本教材与网络素材有机结合。在传统教育的大浪中前进,教师应该是一名拾贝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书本教材优势突出,劣势明显。其优势有,选文经典、重难点明确、课后作业丰富等。其劣势有,主题陈旧、时代性缺乏、启发性较弱等。而合理使用网络微视频教学就可巧妙化解传统教材的病垢。微视频的制作,可以选取许多有利于课堂知识传授的案例,成课堂教学的进入口或突破口,具有时代特征活灵活现的例子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有积极的学习性。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课前的微视频教学导入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素材,突显英语的兴趣性、创新性和现代化等特点。大学英语教师运用微视频教学模式时,汲取优秀传统纸质教材的语言、编排优势,结合微视频制作中网络素材的时代特征、趣味性等长处,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3.高校现代化教育设备引进保障。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学会带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会产出高效的学习果实。现在市面上,微视频编辑制作工具种类繁多,所需要的技术包括:Power Point2010(WPS office)、Camtasia Studio、超级录屏、屏幕录像专家、Snagit 等录屏软件,爱剪辑、会声会影、微课宝、Movie Maker、QQ 影音等视频制作软件,以及 DV+ 白板、DV+ 白纸、录屏软件 +PP11、手写板 + 录屏 +PP1 等。视频的录制可以通过 DV/PAD/ 手机 / 带录制功能的数码照相机或 MP4/MP5或者电脑 + 摄像头 + 录制软件来实现。这些功能齐全的编辑制作软件有部分属于半免费,有部分属于全免费。通过使用比较后发现,微视频录制软件王牌是Camtasia Studio (半免费、付费),高性价比手写板也是制作微视频课程的必备器材。高校应该意识到增加现代化教育设备引进的投入,购买合格的制作软件,选派教师代表参加操作培训,学习新技能,这样才会有更高质量的微课产出。

五、结语

网络微视频教学是21世纪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它颠覆了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模式。课前的微课导入,可以顺利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微视频前期教学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形成,课堂教学中穿插微视频教学的趣味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案例或解说,将课前、课中、课后反馈有效结合,体现基于网络微视频教学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完整性。

同时,有效的教师考评系统也十分重要。以一学期为节点,将学生网络微视频学习的反馈作为学生评教的主要考察点,鼓励英语教师做出优秀的教学微视频。或者,教师可将网络微课视频发布到微博,以一学期为节点,教学办统计观看视频者的评论与评价。受学习者欢迎的英语微视频教学才是高效的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Mc Crew,L.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534-544.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门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4]陈婧燕,李欣.关于微课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0):122-126.

[5]李晔,赵冬梅.《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师话语调查及其教学效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5):15-20.

[6]沈红伟,姜海霞,高强.微课: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J].英语教师,2015(9):24-27.

[7]吴慧,石岩.我国微课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5(3):103-106.

[8]钟大鹏.高校微课视频制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9):142-143.

[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0]任杨,何高大.教育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2014(3): 49-53.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4

关键词:21世纪报,英语学习,阅读能力

《21世纪报》是一款内容新颖、题材广泛、语言现代、地道实用的报刊资源,其内容大多都与生活和当前社会形势息息相关,对于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水平适中,是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社会英语资源。中学生通过阅读《21世纪报》,可以从美国人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 报刊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及意义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但在众多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报刊教学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大好阶段,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英语。报刊教学由于具备语言鲜活、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精练简洁的诸多优势,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运用到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来,成为了课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梁。同学们可以通过英语报刊的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当地风俗习惯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形势,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英式思维。英语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突出了时代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其内容也包括了当前社会中新事物、新观点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及历史。而英语教学课本上的知识仅局限于小部分,英语报刊无疑是最好的英语学习资料。《21世纪报》作为比较有名的英语报刊之一,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时性、多样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文章的阅读能力,还增加了他们对于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及社会形势的了解,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2 国内外报刊教学的现状分析

1955年左右,为提高报纸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西方国家报刊教学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对西方文化及社会形势的了解。报刊作为有效的学习资源,被广泛应用到学生的阅读、写作、文化教育中来,成为了除教科书之外最常用的教学资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刊被引进,同时我国也出版了一些如《21世纪》一类的英语学习报纸。这些报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内容包含了许多社会热点话题。目前很多国家在英语教学上都将报刊阅读作为第二教科书在课堂上使用,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报纸等资源也被广泛使用,一直出现在小学、初中甚至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报纸具有其他教学资料所不能代替的廉价性、适用性及地道性优势,一直是主要的学习资源。

3《21世纪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及实证

3.1《21世纪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研究

在如今新课标课堂的大环境下,报刊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而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报刊等资料是目前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英语语言的学习需要可理解性输入,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非常了解,因此能够因材施教,从而使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上有所进步。《21世纪报》作为目前最为常用的报纸资料,综合考虑了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刊登的文章英语水平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内容也非常通俗易懂,所载文章都是目前学生最喜爱的话题,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也都能被学习者所接受。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定量的其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教科书仅仅是老师上课讲课的大概思路,真正学习英语的工具应该是大量阅读英文原著或英语报刊,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好英语,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解决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扫清阅读障碍。

3.2《21世纪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21世纪报》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相比于不使用报刊等学习资料的同学来说,使用报刊等学习资料的同学在英语阅读方面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对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并且很快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布置的阅读、写作等任务,也能够尽快完成,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充满自信,形成了英语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21世纪报》使学生能够用西方的观念去看待英语学习,从而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容易理解。

4 结语

《21世纪报》作为目前课堂常用的英语报刊学习资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其所具备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所以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风丽.利用英文报刊培训高中学生阅读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5

— 基斯·J·皮特里

近年来,对现代化生活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公众的观念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而今在21世纪伊始,公众对现代化的怀疑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健康问题,日益担忧环境引起的健康下降,出现了保健药品热销的趋势。对手机安全性、环境污染、疫苗、牛海绵状脑病、转基因食品、甚至一般食品的担忧,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环境改变对健康影响。虽然大多数科研人员尚未意识到人们对技术革新的担忧,但我们相信这些担忧会深刻地影响病人与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

公共的关注点发生变化,具有明显而且更加微妙的影响。尽管最近对诸如手机、转基因食品等新技术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官方调查,但公众对这些新技术的怀疑程度依然很高。在临床上,病人不愿意实施药物治疗,或者不愿意继续延长药物使用时间,因为他们害怕这样就会把一些非天然的化学成分留在他们体内。与此同时,他们却越来越多地使用尚未得到认可的草药以及其它可替代的“自然”疗法。这些忧虑可以体现在心身疾病的表现模式上:比如房屋污染综合症、多种化学物品过敏症、过敏综合症和20世纪疾病等。这些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种类增加了。

社会环境助长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紧张心理,使公众对个人健康和医疗服务变得走火入魔,这一点可以从不断涌现的体育馆和健身项目以及人们广泛接受所谓的“健康生活方式”上得到证明。媒体不断加大对健康话题的报道力度,报道像航空旅行、疫苗接种等日常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健康危害,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日常卫生保健的担忧,使人们更加相信人体在新的奇异疾病面前是脆弱的。媒体往往错误地报道新的环境污染和现代生活的危害,而忽略能够导致健康问题的普通原因,比如吸烟和心脏病之间的联系。媒体对这些新型危害健康的因素的关注使人们觉得这些疾病比实际情况更常见。

人们的主观臆断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随处可见,对这些因素的大肆报道又使人们觉得现在自己在健康上不堪一击。诸如头疼和疲劳这类普通的日常症状现在也很容易被人们解读为疾病或亚健康的症兆。人们把疾病的原因常常归咎为环境污染,把现代生活看成是损害免疫系统功能的罪魁祸首。现代研究表明过分关注现代生活对健康影响的病人也更倾向于在症状出现前一月就开始主诉。与对现代性关注较少的病人相比,这种病人常常患有更多的功能性疾病,更易消费保健品。这些都是不足为奇的。

历史上,新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人们新的抱怨、恐惧、疾病,比如铁路症候群和电磁场综合征。神经衰弱症状的诊断鼻祖乔治·别德把这种疾病的原因归咎为“无线电信技术、科学、蒸汽动力、报纸和妇女的受教育(换句话说就是现代文明造就了这种疾病)。当前,新技术的利用日益加速,但同时也处在对医学证据及其保障表示怀疑和不信任的氛围中。

现在人们对专家的不信任已是司空见惯,这在极端情况下会发展成为个人的臆断和猜疑,这属于现代偏执狂。虽然很早就存在对专家的不信任趋势,但媒体对一些危机的大肆报道,又进一步严重地削弱了人们的信心,这最明显地体现在对牛海绵状脑病以及口蹄疫的报道上。处理不当的环境事件加上专家们在一些人们极易回想起来的一些疾病上的失误比如在非典型克雅二氏症以及镇静剂病例上的失误,都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对危险管理人员和权威更加不信任。令人遗憾的是,信心一旦丧失就很难再恢复了。

因特网为人们的担忧和健康恐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以前人们对汞填充、糖精、水加氟给健康带来的恐惧发表在一般的媒体上,但是今天新的无事实依据的健康担忧能够立刻传向急于搜集健康信息的因特网用户和一些特别兴趣网络群体比如疾病互助组。近期美国针对门诊病人的一项调查发现,25%的病人去年曾经使用网络搜寻医疗信息,60%的病人计划也将在来年使用网络搜寻医疗信息。最近在网上和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医疗恐惧包括防汗药能够引起乳癌以及香蕉可以引发坏死性筋膜炎。我们相信由于电子传播而引起的大众理疾病终会到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6

关键词:阅读能力;21世纪报;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84-1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来高,仅仅教材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量的要求非常大。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把21世纪英语报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尝试着引入课堂。我们选择21世纪英文报主要是因为21世纪英文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和娱乐等方面。语言新颖,有时代感,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在21世纪英语报的运用中,我们主要以泛读为主,积累词汇,学习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阅读技能:

一、培养学生通过标题预测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issue 35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快速浏览报纸上的图片和标题,然后说出他们最喜欢的,最吸他们的标题,或者他们最不想读的文章,并且给出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此标题下的文章内容。比如学生说I like “the flames of wedding traditions burn brightly” the most, because I think it will talk about foreign wedding traditions, which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还有学生说I hate “Driving down CO2”, because I think it will talk about ways to reduce CO2, which must be boring. 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述,了解自己的,也关注一下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别人的描述,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推测。

二、培养学生寻找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

泛读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即可,所以不需要学生一词一词地读,一句一句地读。我们重在培养学生skimming的能力。Skimming means reading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We usually use this skill to read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usiness and travel guides to get information. When skimming , we read the title , the main headings, the first and last paragraphs, 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例如在21世纪报 issue 481 中,学生在阅读“ fit for role”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More people will see how dedicated an actor Peng is .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第一、二段,找出关键句子,快速理解文章是怎样介绍Peng是一名敬业的演员。

三、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在泛读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每遇到一个生词就查字典。而且初中英语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之一,是要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还拿“fit for role”这篇文章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猜测两个生词的含义gymnastics和athlete.并说明猜测的依据。在文章的第二段,我们会读到这样一句话:In 2011, he played a gymnast(体操运动员) in the movie Jump!所以第四段的生词gymnastics我们根据同根词就很容易推理出来。Peng was able to finish 80 percent of the gymnastics in the movie like a real athlete. 从前面的表述我们知道在电影中Peng扮演一名体操运动员,所以本句中like a real athlete 可以推测为像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学生猜词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四、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学生在阅读21世纪报issue 481中的“School Halloween party full of films, snacks and dancing”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万圣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万圣节的由来,万圣节有哪些活动等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与之类似的节日,了解他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增强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更能尊重和敬仰自己国家的文化。

五、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英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的输出。比如说我们可以采用daily report的形式就某一篇文章进行汇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轮流汇报,在英语课前,由学生选定文章,介绍文章,设置问题等。这个过程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或者和文章相关知识的拓展。汇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其次,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就读过的最爱的文章记录读后感想。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分享,也可以进行优秀读后感展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形成文字输出。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和内化过程。再次,我们也可以就某一篇文章让学生来辩论、阐述不同的观点,既能利用文章的内容,也能引用其他地方获得的资源,让观点,知识融会贯通。语言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运用。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7

当今大学生, 主流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但是, 他们政治上不成熟, 辨别能力不强, 容易冲动。所以, 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除了解决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质这个基本问题外, 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研究适应21世纪形势发展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笔者认为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方法上把握以下几点:

1. 统一思想, 协同各方面力量, 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 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倾向, 力戒形式主义,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齐心协力地抓好工作。各大专院校要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骨干队伍, 以党员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为主;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队伍, 以班主任、各专业课程老师为主;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自我教育队伍, 以大学生党员、班干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充分发挥这三支队伍的作用, 形成合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 掌握主动权, 建立长效机制, 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2. 要建立长效机制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长抓不懈, 要把这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规划, 并经常加强教育检查、指导和督促, 绝不能出现问题时才紧张起来, 犯“一阵风”和“时冷时热”的毛病。在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的同时, 高校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 把爱国主义教育固定为大专院校工作的基本制度, 建立起长效机制。

3.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深刻, 还要展现时代特点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年大学生, 他们已经历了讲故事、搞活动的中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爱国主义有了朴素的感性认识, 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爱国主义这一范畴的基本理论知识。到了大学阶段, 由于知识的增加, 思维的完善, 他们内在地要求系统掌握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理论知识, 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爱国主义这一永恒的主题。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 应把重点放在系统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特征的教育上,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去体会这一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要有深度, 还须体现当前的时代特点, 应增加中国具体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一国两制”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谐社会教育、全球化教育等内容。

二、积极利用各种创新形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 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施以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要不断改进课程建设, 将爱国主义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分解, 融合到其它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中, 加强隐性教育;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各门主课程之外, 开设诸如哲学课程、历史课程、伦理课程、艺术课程、文学课程、科技课程等作为选修课,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 高校的各科教师都应根据其学科特点, 注意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各种不同视角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施以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一方面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授课内容, 重视把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同思想性、针对性、现实性统一起来, 突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问题, 使广大青年学生能立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2.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有许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多种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处年龄段, 个人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 创新开展各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和需求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娱乐、学术活动, 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自然生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优化学校这个小环境, 为优化大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具体说来,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环境

首先,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 报纸、杂志等媒体来积极宣传过去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当前的杰出人物等具有爱国主义情操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其次, 要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再次, 要宣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光辉历程、优良传统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 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 既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让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大学生肩负着的重要历史使命。

(2) 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思想的评比竞赛活动

主要是指理论学习方面的评比竞赛、文化科技方面的评比竞赛和文体娱乐方面的评比竞赛等。通过开展丰富的评比竞赛活动,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 还可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 从而激励学生发愤图强,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3)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人文景观建设

艺术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戏剧、电影、电视、舞蹈、画片等文艺作品和节目。它通过艺术形式的感染,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高校不但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 张贴爱国主义标语, 悬挂杰出人物画像、诗词、格言等, 或者利用橱窗张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图片和著名劳动模范、优秀运动员的画像、照片, 还可以播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奋发成才。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建立一些雕塑, 铭刻一批标牌和碑文, 建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造型景点, 以适应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励其奋发进取。

3. 走出校园, 联系实际, 在实践环节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实践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高校利用实践教育渠道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参观访问

高校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参观祖国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参观领袖和先烈故居;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展;参观城乡先进单位;参观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参观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奴役、压迫、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展等。另外, 也可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 组织学生访问著名科学家、运动员、英雄模范人物、老红军等。学生通过参观访问, 能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 亲眼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等, 从这些“活教材”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2) 社会服务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 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具体表现出来。高校要积极发动、组织在校大学生去乡村或工厂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 去社区进行社会服务, 去军营进行军事训练等, 将大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 效国之行。比如开展“三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 、美化教育基地、维护设施、义务劳动等活动, 增进爱国情感的体验, 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摘要: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在21世纪的今天来科学地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状况, 突出爱国主义旗帜的引领地位, 创新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将会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环境系统,特点,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M].新加坡:莱佛士书社, 2000.

[2]欧兵.高校青年德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宋长生, 等.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8

一、21世纪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背景

20世纪最后十年, 日本年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等生”变成“劣等生”, 在此背景下, 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目标, 力图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崇尚发明与创造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战略, 日本政府于2002年7月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2003年3月正式实施《知识产权基本法》, 并根据这一法案, 每年颁布《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 为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02年, 日本政府明确指出在国立大学中要尽快完成知识产权本部的设置, 强化知识产权及专利的获取及其利用机制的完善, 为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年度发布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又不断推出促进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不断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政策目标, 循序渐进地为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21世纪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

1、共同研究

共同研究一般在大学的研究机构里进行, 大学负责提供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费用, 而民间企业向大学交纳研究费, 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双方共有。在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下, 这一合作形式稳步增长。2010年共同研究课题数为2003年的2.14倍, 研究经费为2.07倍。同1995年的1704项相比, 2010年更增加了8.1倍, 而且课题主要分布在新兴产业领域, 其中生命科学产业最多, 占29.1%, 此外纳米技术和材料产业占16.4%, 信息通信产业占8.5%, 环境产业占7.5, 合计61.0%, 其它课题只占39.0%。

2、委托研究

委托研究的成果由委托者或其指定者自研究结束之日起7年内优先实施。企业付出经费的30%用于管理, 这部分费用交给国家, 其余70%付给教授使用。这一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 长期受到合作者的欢迎。2003年至2010年, 委托研究课题数一直保持在每年5500—6100左右, 即使2008年的世界经济萧条对其影响也不大。和1995年的3024项相比, 2010年课题数增加了1倍, 和共同研究相对应, 委托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 (40.7%) 、纳米技术和材料 (10.0%) , 环境 (9.9%) , 信息通信占 (7.1%) 等产业, 合计67.6%。

3、发明专利

随着20世纪80年代, 欧美国家大学出台大学专利成果的相关保护与使用政策, 日本大学与企业共同研究项目及获专利的数量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增长很快。1997-2001年, 国立大学向发明委员会提出的发明申请数量增加了4.7倍。从2003年到2010年, 专利申请增加了2.5倍, 专利拥有增加了3.1倍, 尤其是专利使用数量增加了25.9倍, 专利收入增加了1.7倍。以上数据说明提供发明专利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大学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重要源泉, 大学和企业技术转移型合作体制已逐步建立。

4、创设风险企业

1994年, 日本大学开办风险企业只有47家,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3年内在大学中发展1000家研究开发型风险企业的设想, 并实施加强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 支持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权利获取的措施。之后日本大学校办研究开发型风险企业迅速发展。从2003年到2010年, 风险企业数从983家增加到2074家, 增加了1.1倍。这些企业虽然创建时间不长, 但依托学校强大的科研开发力量, 科技含量很高, 近四成企业取得了专利。

三、21世纪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1、制度保证

日本政府在大学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本部, 健全技术转让机构) , 为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保证。政府明确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规则, 制定合同范本及相应的应用指南, 如“商业秘密等秘密信息处理”等。国立大学作为法人可以获得股份 (作为许可技术的代价) , 同时研究和采取措施, 使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研究开发机构也能同样运作;支持大学开办风险企业, 为其派遣专家、律师等, 以促进大学开展此项工作。

2、资金保证

政府增加企业向国内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投入的研究经费及其外国资金的比例, 为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保证。在竞争机制下, 政府对大学及其技术转让机构在国内及国外申请专利给予经费支持, 以确保与研究成果产业化相关的战略性获权和维权所需的资金;积极促进企业和个人利用向大学捐款的税制优惠措施, 促进企业向大学、研究所提供研究经费;改革富有实效的产学联合预算, 讨论税收制度上的支援办法, 同时对于利用公共资金进行的研究成果确保开放路径。

3、机制保证

政府推进大学知识产权本部和技术转让机构 (TLO) 机能强化工作, 为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机制保证。从2009年开始, 政府在对当时支援事业实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对促进合作、集约以及特定的技术领域、机能的专业化给予必要的支援;通过对大学研究者提供专利信息、引入发表论文的复查工作, 随时访问研究者等方式强化机能;奖励对大学里的知识产权活用适当的资源分配;尤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外部机能和积极活用和促进专利权的获得、转让、实施许可有关的外部手段的适当活用, 同时促进大学知识产权本部和技术转让机构 (TLO) 外部资源的活用。

4、动力保证

政府完善教育环境、改进激励机制, 培养世界级优秀人才, 为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动力保证。将知识产权作为评估教师、研究人员的研究开发成果和业绩的指标;在审批研究课题经费时将知识产权状况作为参考内容;同时促进大学等就向研究人员返还技术转让、实施收入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

21世纪以来, 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下, 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提供的制度、资金、机制、动力等方面的保证是促进日本产学研合作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我国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反危机政策[J].东北亚论坛, 2005 (1) .

[2]袁韶莹, 杨瑰珍.日本政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事业的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1) .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9

关键词:翻译,误译,译者

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实现。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因此,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中介者———译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正确与否,误译常常随之产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造成译者误译的原因都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谢天振,1999:153)。

在高校英语教材中,误译并不鲜见。《21世纪大学新英语读写译教程(修订版)2》(以下简称《(修订版)2》)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编者分别来自各大高校,“具备深厚的语言学、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理论功底,同时长期在大学英语教学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历”(见总序P.4)。即便如此,《(修订版)2》给出的参考译文中,也存在着一些误译与疏漏之处。现将几处较严重的误译总结如下:

1. 原文:

(He could go down this road blind,and tell you what was on either side,)and with his headlights not working,that came in handy.(P.3)

译文:(他闭着眼都能沿这条路驶下去,还能说出路两旁的情况,)甚至连车灯都不用开,虽然车灯派得上用场。

此句译文错误有二:(1)with结构在句子中做伴随状语(也可理解为原因状语),其中“work”一词的意思是“工作,运转,起作用”,所以该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是“他的车灯坏了”,这正好与文章第一段中对他的车的描绘相吻合:“his beatup Pontiac(他那辆破旧的庞蒂亚克)”;(2)该句中的代词“that”所指代的并非车灯,而是and之前的整个句子的内容。正是因为他对这条路及道路两旁事物的熟悉程度,才得以在车灯坏了的情况下,照常开车。因此,能派得上用场的并非车灯。

综上,此句应译为:(他闭着眼都能沿这条路驶下去,还能说出路两旁的情况,)正赶上他的车灯坏了,这一点恰好派得上用场。

2. 原文:

(She asked him how much she owed him.Any amount would have been all right with her.)She had already imagined all the awful things that could have happened had he not stopped.(P.4)

译文:(她问该付给他多少钱,多大数目她都愿意接受。)她能想象出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可怕的事情,他要是没有停下车的话。

这是一个含有虚拟语气的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过去完成时,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某时之前已经完成或结束”(章振邦,1999:215)。由此,译文“能想象出”并不能准确表达“had done”所包含的“过去的过去”之意。

因此,该句应译为:她早就想象过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可怕的事情,要是他没有停下车帮忙的话。

3. 原文:

(Added to the frequent house-wide hunts for glasses and car keys were the groceries left behind on the counter,notices of bills left unpaid...)These cries would have at one time set them at each other’s throats,but now they acted as a team,helping each other with searches...(P.23)

译文:(他们不仅经常满屋子地找眼镜、找车钥匙,而且去杂货店买东西时把物品忘在柜台上,忘记付账单……)以前,这些喊叫会使他们争得脸红脖子粗的,然而现在,他俩反倒成了一个团队,帮助对方找东西……

在此句译文中,cries被译成“喊叫”,乍一看没毛病;可是当我们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前文那些表现记忆力衰退的事件和“喊叫”并没有任何关系。经过仔细对比查证,笔者发现,在未经修订的版本中,此处原文用的词是crises,而非cries,一个字母之差,结果却谬以千里。令人遗憾的是,原版本的编者就把crises译成了“喊叫”,是无知还是疏忽,我们不得而知;但更可气的是,修订版的编者非但没有修订这个误译,反而将错就错,为了对应上“喊叫”这一误译而把原文中crises擅自改成了cries。为了自圆其说,竟然可以这么做,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其实,crises就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复数形式,其原形是crisis,意为“危机,危险,紧要关头”,原文用这个词来指代上文“生活中出现的那些事故”也就可以理解了。

4. 原文:

(Over and over,I would listen to the dangerous adventures of Little Red Riding Hood,Goldilocks,The Gingerbread Man and Cinderella.)They came to life in my mind,along with the kindly Mother Goose,with her wire-rimmed eyeglasses.(P.67)

译文:我就一遍遍地听《小红帽》,《金发姑娘》,《姜饼小人儿》和《灰姑娘》那些充满危险的历险故事。那些故事,还有那戴着金丝边眼镜、和善的鹅妈妈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

这段译文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弄清代词they所指代的对象,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它应指人,参考依据有二:其一,come to life(苏醒,活跃起来,栩栩如生)一词通常用来修饰人物形象;其二,后面的“along with...”这个插入成分中也说的是“鹅妈妈”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和鹅妈妈一起”的当然应该指的是前面那些故事中的人物,而非故事。所以,只需把they译为“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即可。

5. 原文:

I needed time to get my life back in order so I took a gamble on some cheap real estate in an old Queensland goldmining town that had seen better times.(P.109)

译文:我需要一些时间来理顺我的人生,于是我冒险在昆士兰一个部落的老金矿小镇买下了便宜的房产。

这段译文乍一看会让人心生疑惑。“一个部落”指的是哪个部落?更何况句子中并没有能表示“部落”之意的tribe或其他同义词出现;再一看,似乎had seen better times被漏译了。经查证,have/has seen better times/days这个表达法意为“曾经风光过,也有过好时候”等。联系此意,如果把“部落”改为“没落”,似乎正与句意吻合。或许这是一个印刷错误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样,这至少是审阅校对上的疏忽而导致的错误。

在《(修订版)2》中,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的误译之外,还有几个不妥之处,比如:to take the chill off(P.4)与其译为“暖暖身”,不如译成“去去寒气”,更贴近原文;at one time or another(P.68)意为“曾经,在这样或那样的时间”而非“不止一次地”;don’t necessarily mean(P.68)应译为“未必指的是”而非“不仅仅指”;it’s paid for(P.110)应译为“花钱买来的”而非“赚来的”。

谈论别人误译“是一件危险的差事:一不留神自己也说错了,当众出丑。何况谈论误译容易得罪人,非同小可。但是,误译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郭建中,1999:159-160)。上文所述的种种误译之处都属于语言层面,无关乎文化。如果连最基本的语言层面都能出现误译,这是不是能说明教材编写者们的业务水平良莠不齐或者说治学态度还有欠严谨呢?不管何种原因,我们都希望,教材的修订者能够真正做到查缺补漏、精益求精,把一套可以让人放心使用的教材呈献给广大师生。

参考文献

[1]邹申,陈永捷.21世纪大学新英语读写译教程(修订版)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邹申,陈永捷.21世纪大学新英语读写译教程.第2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10

公共演讲输送演讲者向听众发出的单向消息。成功的演讲建立在英语的实际运用基础上, 而词汇作为强有力的说服手段之一, 诠释演讲者要表达的内容和实现其表达能力。因此, 词的正确、清晰、生动和恰当使用很有必要。本文以“21世纪杯”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为例, 分析参赛者的文稿中的实词分布和各实词类的使用特点, 为演讲的实践教学及学生备赛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2005 年至2014 年中历年前十名参赛者的讲稿文本 ( 共57824词) 被选取作为研究实词使用特点的对象。首先, 将文本中缩写形式改成完整的表达方式, 用Tree Tagger软件标签标注词性, 如:Our_PP$ ancestors_NNS liked_VVD to_TO build_VV walls_NNS ._SENT;然后, 将标注后的文本输入到VFP软件中详细标注每种词性的频率, 如名词NN, NNS, NP, NPS。最后, Ant Conc软件检测出多种词性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词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Douglas Biber将词分为实词、虚词和插入词。其中实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是文本中意义的主要承载者, 在演讲中通常被重读。

频率列表是指列表中的所有类型中的每一个类型的出现次数。各类实词的频率列表如下:

1.名词。名词描述人和物质, 包括抽象的和具体的实体。

根据表格1, 参赛者使用最高频率的是名词单数 (NN) ;多于普通名词复数 (NNS) 的2倍;专有名词单数 (NP) 用于传达演讲者想要强调的信息, 比专有名词的复数 (NPS) 频率高。

在Long_RB before_IN the_DT concept_NN of_IN environmental_JJ protection_NN came_VVD into_IN being_NN , _, Dujiang_NP Weir_NP , _, was_VBD built_VVN in_IN south_JJ western_JJ China’s_NP Sichuan_NP province_NN . _SENT中可数普通名词concept, protection, province和专有名词Sichuan, China, Dujiang Weir向听者传达地点和事件。

专有名词呈三个特点: (1) 参赛者倾向于使用China和Chinese, Antconc软件统计China和Chinese的频率占所有专有名词的34.89%; (2) 中国的地名被多次引用, 如Yunnan, Macao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Confucius, Goubuli等; (3) 体现跨文化或流行事物的词被引用频率较高, 如KFC, Disneyland等。此外, 其它国家名称如London, Iraq等及外国人名如Barack Obama, Franklin等被选用。

2.形容词。形容词强调质量和属性, 为提及的事物提供更多信息。

根据表2, 形容词的基本形式 (JJ) 频率最高, 比较级 (JJR) 和最高级 (JJS) 的频率较低仅占0.39%和0.19%。

在We_PP found_VVD ourselves_PP flanked_VVD by_IN taller_JJR and_CC taller_JJR trees_NNS , _, which_WDT formed_VVD a_DT huge_JJ canopy_NN ._SENT中, huge和taller and taller作为定语修饰名词trees和canopy, 描述其性质和提供更多信息。

3.动词。动词描述动作或状态。

表格3显示动词的基本形式 (VV) 频率最高;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VVZ) 频率最低;动词的现在分词 (VVG) 、过去分词 (VVN) 、一般现在时非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VVP) 、过去式 (VVD) 在频率也不高。参赛者多用一般现在时阐述内容。

在Technological_JJ advancement_NN has_VHZ opened_VVN up_RP a_DT whole_JJ new_JJ world_NN ._SENT和It_PP matters_VVZ because_IN the_DT sea_NN level_NN will_MD rise_VV._SENT中, 参赛者用动词作为时态, opened, matters, rise表达动词过去分词、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和动词基本形式。

4.副词。

副词作为修饰词, 详述动作、过程或事物发生的状态Biber。

如表格4所示, 副词的基本形式 (RB) 在“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中的频率最高;疑问副词 (WRB) 的频率高于副词的比较级 (RBR) 和最高级 (RBS) 的频率之和。

在Suddenly_RB an_DT international_JJ student_NN asked_VVD me_PP , _, “Where_WRB is_VBZ the_DT entrance_NN to_TO the_DT Eastern_JJ suburbs_NNS ?_SENT和A_DT little_JJ girl_NN impressed_VVD me_PP most_RBS ._SENT中suddenly指示事物发生的状态;most修饰动词impressed。疑问副词提示演讲者要表达的主题 (Lucas, 2008) , Where引发听者的思考、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让听者意识到问题与演讲内容相关。

四、结论

词是体现演讲者的构思和与听众交流的最佳方式, 在所有影响演讲的因素中, 词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而演讲者的语速、语音、肢体语言和目光交流等在演讲时才有所体现。因此, 演讲的参赛者在准备文稿时要侧重实词频率和选词特点同时, 把握词类分布与公共演讲的语言要求和公共演讲的特征的相关性, 以更好地向听众传达演讲的信息。

摘要:本文尝试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对“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2005年至2014年前十名参赛者演讲文本中所选用词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讲稿中的实词量化分析, 结果表明参赛者的词类分布与公共演讲的语言要求、演讲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

关键词:词,频率,公共演讲

参考文献

[1]Biber, D., Conrad, S.&Johansson, S.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Hatch, E.&Brown, C. (2001)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Hunston, S. (2007)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Stephen E.Lucas (2008)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1世纪:-公司治理的世纪 篇11

“治理”(governance)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却是一个新词。1984年,鲍勃·特里克撰著的第一本以《公司治理》为名的书出版,同年,美国也发表了一份关于《公司治理的原则》的报告。1993年,名为《公司治理:国际评论》的学术杂志问世了。90年代,各国纷纷发表了关于公司治理准则的报告。例如,英国1992年的《卡德贝瑞报告》(Cadbury Report);澳大利亚1993年的《希莫尔报告》(Hilmer Report);南非1995年的《金报告》(King Report);法国1995年的《维诺报告》(Viénot Report)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埃德里安·卡德贝瑞爵士(Sir Adrian Cadbury)提出的旨在关注审计和监管问题的报告。它强调外部董事独立性的重要性,并建议成立由外部董事组成的设在董事会一级的委员会,具体为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该报告的内容最终被纳入《英国公司合并准则》。

按照特里克的研究,公司治理就是指导和控制公司运作的过程。特里克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对一个公司实体行使权力的过程。无论怎么表达,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无非就是这么几个:治理结构即董事会的结构、成员和程序问题;董事会与高管层的关系问题;董事会与股东、审计师、监管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等。

如果把公司治理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画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套一个的圆圈来表示,见图1。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的范围由里向外,其核心机构是董事会,而董事会同企业高管层又紧密交融,这一治理结构的内圈,由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层构成。向外扩展,外圈联系的是股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还有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如果是上市公司,还会同股市和投资机构关联。再向外,是合同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最外圈是中小散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就好像水库的波澜,以企业为核心一圈圈向社会扩展,并由此把公司的作用与影响扩展到整个社会。因此,管理和治理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管理立足于公司内部运作,所谓治理立足于公司运作的社会效应。

公司治理问题诞生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例,在刚刚工业化的阶段,除了国有的公司外,进入市场的主体是独立商人或者合伙人企业,这种企业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公司破产,不但业主要被债权人送进监狱,而且连业主的家人也会被送进债权人的工场以抵债。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市场风险限制着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市场需要的迅速扩张会带来公司发展的资本瓶颈。工业化的进展,使企业越来越需要外部投资,于是,把有限责任与社会融资结合为一体的股份有限公司便出现了。作为股东,公司股权的所有者,只对他们出资的股份承担债务责任。在经营方面,股东选举出董事,董事向股东负责。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是比较简单的,仅存在于公司经营者与股东之间。

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关心的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变得复杂起来。1929年以前,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基本完成,然而人们并没有找到股东控制公司的有效方式。伴随着“一战”后的经济繁荣,在西方世界,人人都在做发财梦,尤其以美国最为典型。董事会开始越来越有效地控制着公司,但其对股东的责任却逐渐成了问题。特别是那种永续存在的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言人,它原本要代表股东的利益,但在事实上它会更热心于控制公司经营以谋取董事和高管层的最大利益,不能够“始终如一地为股东谋取最大的利益”。1929年的大萧条,使相当多的股东血本无归,尤其是中小散户只有跳楼的份儿。从1929年到193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由890亿美元降低到150亿美元,投资者迫切地需要得到保护。于是,在大公司发展最成熟的美国,为了度过危机,1933年美国出台了《证券法》,奠定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法律基础。1934年美国出台了更为重要的《证券交易法》,形成了公司治理的外在约束框架。根据《证券交易法》组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具有监管券商、监管交易所、监管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权力。这个交易所的第一任主席,是大名鼎鼎的老肯尼迪(Joseph Kennedy),即后来那位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父亲。老肯尼迪本来就是华尔街的大庄家,对股票市场的内幕烂熟于心。那些股市交易中违规操作的投机行为,对于老肯尼迪来说几乎都是小儿科。所以,他下手能下到痛处,发力能发到好处。此后,该委员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监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股市的复苏,SEC的信息披露、监管和调查程序也越来越成熟。就像特里克在《董事》一书中所述,“该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大,已使美国成了世界上公司监管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

自30年代专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SEC建立,到80年代“公司治理”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探索并没有间断,但除了不断加强的监管措施外(如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对投资公司包括共同基金的监管规定,同年的《投资顾问法》对投资顾问的监管规定等等),治理理论的探讨缺乏实质性进展。这一阶段,两种公司治理思想有一定影响。一种思想主要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这种观点认为,大公司不仅对其股东负责,还应该对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还有社区甚至整个社会。这就涉及到了公司治理的范围问题,“企业公民”的思想逐渐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这种思想多数是书斋里的呼吁,并不被大多数企业董事所接受。在董事们的脑子里,董事会只需要为股东负责的观点依然根深蒂固,新的观念还不足以撼动传统的公司根基。另外一种思想是在欧洲兴起的外部董事治理思路,这种观点认为,公司不仅仅需要董事会,还需要建立像德国一样的监事会,即构建双层董事会模式以替代过去的单层董事会模式。这种双层董事会的董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执行董事,与高管层融为一体;另一部分是外部董事(监事),不介入高管层的经营活动,而要充分发挥其监控作用。随着西欧由经济共同体向欧盟的演变,为了协调欧盟各国的公司法,有些人提出欧盟各国应该一律采取双层董事会模式。但是,这种建议并未推行开来,那些原本是单层董事会的国家不愿这样做。所以,一直到80年代,证券市场的监管虽然已经成熟,而与其相关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变化则依然是一种“试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操作方案。尤其是关于公司董事会的研究,没有能够得到与经理人的研究同等程度的重视。

如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不暴露出足够多的问题,那么,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只有现实的需要,才能催生理论。现实的情况是,仅仅有SEC的监管是不够的,仅仅有学理和观念层次的探讨也是不够的。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把公司治理的变革逼上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研究日程。到了80年代,伴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公司投资越来越复杂,兼并和重组越来越多,尤其是恶意收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和高管层规避监控、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有如病毒般地开始传染,公司丑闻不断,以董事会和高管层为核心的治理结构,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公司的社会责任令人失望,就连公司的股东责任也很难落实。上市公司的股东期待董事能够通过真诚的努力来增加股东价值,而不仅仅是通过那些失真的会计资料和错误的财务报表来蒙哄股东。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它们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和制约很有限。这些投资机构,诸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财务公司,都对公司业绩欠佳、董事报酬过高以及其他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表示了公开的不满,它们提出了更高的治理标准。另外,各国的财务监管部门和股票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的要求也提高了。针对董事的诉讼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风险和公众的哗然。正如特里克所说的那样:“关于董事对公司的影响力(正面的和负面的)的争论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过。董事的重要性、挑战性和潜在的高回报,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特里克以董事为中心的治理理论显示出了它的价值。

90年代,各国纷纷起草了公司治理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最终形成了以英国的《合并准则》为代表的公司治理规则体系。1998年,英国把对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要求合并到一起,其中包括《卡德贝瑞报告》、《格林贝瑞报告》、《汉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的主要内容,最后形成了英国公司治理的良好行为原则—《合并准则》(Combined Code)。这一准则,对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行为规范、议事规则形成明确的规定,具体到对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公司秘书的要求,管理层的信息提供,董事会与机构股东和股东年会的关系,会计和审计,董事薪酬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1999年,英联邦秘书处和世界银行又发布了《英联邦公司治理原则》,为董事会做出了15条原则规定。与英国和英联邦出台相应规则同步,1998年,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也制定了公司治理的国际准则。这些,都预示着21世纪的企业将要唱一出公司治理的大戏,而这些准则的诞生,拉开了这场大戏的序幕。特里克就在这个舞台上,来了一个漂亮的华丽亮相。

当然,9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问世的这些公司治理准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最终方案。随着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关于公司治理的争论将会继续困扰人们。按照特里克的归纳,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尚需展开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首席执行官是否应当兼任董事长?外部董事能否完全独立?机构投资者应不应当具有更大的权力?外部董事和外部审计师能否真的完全独立?董事的薪酬该怎么确定?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治理理论的突破。而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

尽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这么多困惑和争论,但是,并不是把一切理论问题都弄清楚才能行动,恰恰相反,人类总是先有行动再有理论,不断地实践“试错”是理论的催生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都试图尽力用公司法或者治理行为准则来规范公司治理中的问题。然而,自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造成的公司权力归属问题,至今并未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不过,这不能构成公司治理研究停缩不前的理由。特里克认为,在“公司的权力到底归谁”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妨先将公司的所有权交给董事,并且通过相应的规制使得董事能够像已经做出的行为准则希望的那样完成公司治理的重任,甚至能够比行为准则希望的程度做得更好。于是,在著作中,他以董事为治理主体,以董事会为治理结构的核心,集中论述董事以及董事会的有关问题。其中与董事有关的内容,包括董事的任务和角色、董事的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等;与公司的治理机构即董事会有关的内容,包括董事会的构成、董事会的风格等。这些研究构成了公司治理的基础,也奠定了特里克本人的学术特色。

《21世纪大学英语》 篇12

李相勋:现在是国际化和地区化高度结合的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大学都必须把它做为基本的办学理念, 因此我说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国际化。资源的稀缺是困扰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命题, 大学一方面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寻求外在力量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国际化不仅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目的。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它在促进大学寻求外在力量支持的同时, 对于大学自身的内涵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传统的大学以向本国或本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使命, 而全球化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 大学将被引入到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竞争中。

张红:您认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否相同?

李相勋:国际化就意味着世界处在多种文化中, 与此相匹配的教育战略就应该是国际化, 不管是提出国际化理念还是被动接纳国际化的国家或大学, 都应该重视国际化战略。当今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邻国的文化,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 还是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经常是吸收了邻国文化, 并独具匠心地加以消化、运用和创新, 而后形成自己的文化。现代社会更是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发展自身固有的文化, 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把握新的动向, 将在特有文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红:您认为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是什么?

李相勋:人类改变世界, 教育改变人生。纵观全球, 今天更多的人们走进高等学府, 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这种趋势使高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决定着我们所教育出的人才如何成就未来。然而, 我们如今所使用的高等教育的模版面临着变革时期的提高和改变。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并且顶着极大的压力来回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的需要。正是基于此种原因, 对与现代高等教育相关的模式应作出评估和定位, 以找到更适合于21世纪的教育模版。

那么什么是21世纪?为了要找到一个适合于21世纪的高等教育模式, 理解21世纪本身的发展主流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而又什么事都不能确定的年代, 世界正以更快、更广泛的方式发生着改变, 这种改变超乎任何人的想象。这种变化源于数字革命, 其中包括国际间的通讯设备, 它可以允许全球范围内的变化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如今现代经济正向知识型文化产业转化, 那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产业已经成为过眼烟云。社会以超光速的进程发展的事实说明了为什么根据以往的旧模式来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埃尔文·托福勒在他的著作《革命的财富》中写道:“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正在向脑力劳动的‘知识型经济’转化。但是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对个人、对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全部感受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一直仅仅是序幕, 根据托福勒的观点, 公司或企业代表速度变化最快的主流机构, 它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几百英里。紧随企业之后的是民间组织, 包括非政府领导的运动潮流, 其速度为每小时90英里。第三种车型的速度是每小时60英里, 它代表的是家庭一类。如果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家庭的状况是在以高速度变化着, 那么劳动组织 (工会) 每小时的行走速度只能是每小时30英里。小马拉大车, 政府的官僚机构和管理机构运行的速度则是25每小时英里。但即使缓慢行走中的政府官僚机构, 托福勒表示, “当他们从后视镜望去, 依然可以看到在他们身后运行的车辆, 这辆车由于轮胎瘪了而上下震颤, 从散热器中不断地冒出滚滚浓烟, 阻隔了身后的交通”。这就是学校, 在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行进着。然而即便如此, 这辆破车依然超过了两种车, 一辆是以每小时5英里的速度行驶着的政府内部组织, 另一辆是每小时3英里的政治体制。如托福勒所说, 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行进着的教育系统能够为以每小时几百英里的速度行驶着的公司输送学生吗?为了给21世纪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必须把重点放在获取全球视角上。当今社会, 有几百万的学生每年在海外求学, 有无数的学者致力于全球性的工作, 并且有新的技术, 例如“因特网”可以加强即时通信, 具有国际化渊源的大学应当处于中心位置。在全球化时代, 为大工业设计的手工作坊式的学校已经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我们必须要配备网上导师制和混合型学习系统或其他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竞争力。

但是我认为, 我们还仍然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被卷入了变化速度最快且最彻底的知识重建的历史洪流, 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科学、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政治和经济。因此, 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涵盖能满足未来21世纪的所有需要的方方面面。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得到尽情发挥, 以前毫不相关的想法、概念或数据类别、信息和知识都应当以新的途径、新的方式来重新组合、并轨。我们应当克服随着专业化的深入所带来的机能障碍, 在不同的系别、部门之间逐步形成新的趋同。

总之, 把校园打造引领全球化浪潮楷模, 并且满足学生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是21世纪韩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张红:韩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相勋:在全球化时代里, 由于政府和大学的积极努力, 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留学生数量和课程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增加, 并且出现了跨国教育等新的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发展提高了韩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张红:贵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相勋:韩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脆弱的财政资源保障问题。中国的大学都是国立大学, 解决财政问题相对轻松一些, 但韩国80%以上的大学都是私立的, 所以财政问题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对学费的过度依赖, 韩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费负担率处于世界最高水平。韩国国立及公立大学财政对学费的依存度为40%左右;而私立大学财政对学费的依存度为80%左右。这一统计数字表明, 韩国私立大学如果没有学生缴纳的学费随时都会有破产的危险。此外, 根据韩国大学教育协议近年来发表的资料, 韩国100多所四年制私立大学的负债总额比政府每年拨款高等教育部门的总额还多。而韩国大学生人均公共教育费又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其他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成员国。韩国的大学生人均公共教育费只相当于美国的1/7, 英国、德国及日本的1/3。与其他大学相比,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因为学校财团从很多方面支持国际化发展, 确保了我校在韩国大学的国际化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韩国四五百所大学当中, 我校是第一所在国外建立校区的。所以现在我校的国际化指数在韩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 学生在国际流动中的失衡问题。这种失衡主要反映为三个方面:首先, 数量上的失衡。韩国每年派出的留学生数量要远远超过来韩外国留学生数量。其次, 国籍及地区上的失衡。外国留学生的来源国大都集中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地区。而去外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中绝大多数前往美国等经济发达的英语国家。最后, 留学经费资助上的失衡。一直以来, 无论是去国外留学的韩国学生, 还是来韩留学的外国学生, 获得政府奖学金的只是少部分, 大部分学生都是自费留学。学生国际流动中出现的上述失衡现象正在引起韩国政府的重视, 因为这将导致人才的流失、文化和学术殖民主义的出现。

张红:中韩两国高校在开展国际化方面有何优势?

李相勋:两国有着共同的目标。21世纪之前, 国境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进入21世纪之后, 国境线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意义, 就像大真大学所在的首尔和哈尔滨变成了邻居, 而不是不同国家的城市。21世纪是高度融合的时代, 国境线这样的东西正在日渐消亡, 所有的一切都在大融合, 促进这种融合就是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所以说国际交流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

张红:大真大学作为一所国际化指数在韩国名列前茅的高校在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与教育、教学及科研相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出现了哪些问题?

李相勋:我们的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财政方面, 我校设立了专门的资金资助那些愿意来哈尔滨校区的学生, 所有的学生, 只要想来都能来, 但在时间上只限于6个月。这笔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来源:政府的支援经费, 我校在过去5年间, 每年从政府拿到15亿—16亿韩元左右的支援建设经费;大学自己的发展基金, 我校也拿出双倍的经费进行投资, 即30亿韩元左右。此外, 私立大学都有财团进行支援, 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也能从校友会得到资助。当然最重要的来源是私立大学校办企业的收益。在课程方面, 我校和哈师大有相关协定, 允许我们在哈师大单独开设基本课程和深化课程。两种课程的区分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汉语水平。

我们在与哈师大实施国际合作办学的初期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学生因为贪玩而荒废学业, 比如我们本想培养中国问题方面的专家, 但是学生们却抱着旅游的目的来留学。

张红: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这种合作更具实效性?

李相勋:我们现在也为此而苦恼, 我觉得学生们好像还没有认清现实, 他们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学好并应对国际化所带给他们的压力和挑战, 所以准备在这方面下工夫, 比如以后只选派优秀的学生来留学等, 但也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计划。我们期待通过共同的努力, 使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大真大学合作的国际化校园成为高等教育基于全球化教育的一个创新的典范。

张红: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上一篇:Robot下一篇:辅导员进公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