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通用12篇)
21世纪资本论 篇1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9月的德国汉堡,彼时,欧洲刚刚经历了英法工业革命,这场被霍布斯鲍姆称为“双元革命”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并没有大幅提升社会的生活水平,相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工资占比反而出现了下降,无产阶级的生活非常悲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以及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对这种极端的收入不平等现象的思考。
实际上,到了19世纪末,工资购买力已出现了显著上升,直至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显示出了生命力,因此,社会主义革命集中爆发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陆续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已经摆脱了原有悲惨的生活境地,但收入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并因为税制、遗产继承等原因不断加剧。当次贷危机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喊出了“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说明了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
美国预算与政策优先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社会最富裕的1%人群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自1980年以来不断升高,并在2007年达到巅峰的23.5%。尽管这一数字在金融危机后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20%左右的高位,有力地折射出美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这也就不难理解,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新作《21世纪资本论》作为一本严肃经济读物竟然连续数周居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
皮凯蒂在书中指出,当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既没有像马克思当初在《资本论》中那样悲观地认为资本会无限积累并集中于小部分人手中,不平等不可消除;也不像库兹涅茨那样乐观的“平衡增长路径”。
皮凯蒂指出,在不平等问题上长期存在两个“忽视”:一是片面重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忽视资本占有的不平等;二是片面重视工资性收入差异而忽视利润、利息、红利等资本性收入差异。这就必须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问题之道。应对贫富分化趋势,必须加强财产性收入调节。
《21世纪资本论》上市一个月卖出了八万本,并在西方社会引发了一场思想风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索洛、曼昆、萨默斯、阿西莫格罗等悉数卷入。关于此书和皮凯蒂学术观点的评论褒贬不一。
21世纪资本论 篇2
财富分配本来就是人们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就像马克思的著作一样,这本书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关注。世界前1%的人掌握了20%的财富,“超级富翁”“超级经理人”“超级拼爹”等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无论是英国王室的高雅生活,还是高调巨翁的奢侈浮华,都是让人遥不可及的。而从公众的接受程度来看,如果是靠勤奋和天赋获得更高的收入,一般来说还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坐享祖上传下来的财富或者是靠“资本欺诈”得来的财富(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头脑),对社会一点贡献也没有,就会令人觉得格外的不公平。
Ps:同时也要明确一点,从书上观点来看,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并不一致。收入分为来自劳动的收入和来自资本的收入。来自劳动的收入也会有不平等,但一般来说程度不高,来自资本的收入不平等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资本可以不断积累,资本可以时代继承,最终导致财富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本书中皮凯蒂使用了大量的税收数据研究了财富不平等问题。数据研究起源于库兹涅茨,这种“大数据”式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领域带来很多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使得苍白的理论和猜测更显说服力。就本书而言,有人认为,皮凯蒂的 海量数据研究之所以能够完成,一方面是因为前人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比如30多为经济学家合力完成了“世界最高收入数据库”,做出了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有助于更方便地处理海量数据。
此外皮凯蒂还在本书中分析论述的前人的研究以及其中的不足:从马克思到库兹涅茨,从事后(现在)看来,马尔萨斯、李嘉图和马克思的预言都不尽准确。马尔萨斯高估了人口出生的速度,低估了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李嘉图没有预测到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结构,农田的价值随之一落千丈;马克思预言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尽管社会主义革命的确爆发了,却不是他预测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落后的俄国,而且是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二战”之后,收入分配问题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到U形曲线”,然而,收入不平等的历史演进并非库兹涅茨预言的那样,而且收入分配问题涉及的学科也远远不止经济学一个。市场分配机制只是收入分配的先决机制,在市场进行了一次收入分配后,政府的政策又会进行调节(第二次分配),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权力大小、经济利益差异、以及人们的主观行为都会对收入的分配产生影响。收入分配是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合力。
...
21世纪的新型资本主义 篇3
在比尔·盖茨看来,通过创新型资本主义,政府、企业及非赢利组织可以进行合作,让市场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从而更多的人可以从中赚取利润,或是得到认可,最终改善全球不平等的现象。
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但我是个急性子。世界在越变越好,但在我看来,速度还是太慢,而且世界并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越变越好。伟大的进步总会加剧不平等现象。丰衣足食的人可以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善,而贫苦困顿的人却获益很少,特别是那些一天的生活支出还不足1美元的最贫困的10亿人。这些人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相反承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气候变化的成因和他们无关,可偏偏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最大。
为什么人们的需要总是和他们所能享受的经济成果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市场激励机制。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个人的财富增加了,为他服务的经济动力就相应增强;而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减少,则为他服务的经济动力就减弱,直到完全消失。我们必须得找到一个办法让资本主义的这种为有钱人打工的属性同样也能够帮扶穷人。
资本主义的奥秘就在于它有能力让自利服务于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它能通过财务回报来推动创新。自利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发明,这些创新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制度体系来让自利的动力发挥作用,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在人的本性中蕴藏着两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关爱他人。资本主义利用了人性中自利的力量,让它能持续不断地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只是服务于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而那些没钱买服务的人就只能靠政府援助和慈善。
通过市场力量为穷人服务
为了让穷人的生活能迅速改观,我们需要一个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需要比我们现在的体系更能够吸引创新者和企业参与。这个新制度有两个使命,一是赚钱赢利,二是让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生活得到改善。
为了让制度可以有持续性,我们必须用利润来进行激励。而如果企业服务的对象非常贫困,那利润就不大可能产生,那这时我们就需要另一个激励手段,那就是认可。企业得到认可就意味着它的知名度提高了,知名度能吸引顾客,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感召优秀的人才前来加盟。这种知名度能够让好的行为得到市场的嘉奖。当企业在市场上无法赢利的情况下,知名度可以是一种替代;而如果可以实现市场利润,则知名度又是额外的激励。
我们的挑战就是设计出一个新的制度体系,让利润和知名度这样的市场激励发挥作用,使企业更加倾向于为穷人服务。我把这种想法称为创新型资本主义。通过这种途径,政府、企业及非赢利组织可以进行合作,让市场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从中赚取利润,或是得到认可,最终改善全球不平等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反对这种基于市场的社会变革,他们认为如果把感情和自利结合在一起,市场的作用范围不会扩大,相反会缩小。但亚当·斯密,这位资本主义的鼻祖,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的开卷部分这么写道:无论把人看成多么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显地存在某些根本原则:一个人对改善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将别人的快乐当成是自己的必需,虽然从中他并不能获得什么,只是看见它就感到满足。
创新型资本主义把这种对他人命运的兴趣与对自己命运的关心联系起来,既可以帮助他人,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与单纯的自利行为相比,利己与利他相结合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创新型的资本主义将商业专长和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企业去开辟。有些时候,市场经济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行不通,并不是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需求,或是他们缺钱,真正的原因是企业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该市场的需求。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非洲扩大脑膜炎疫苗的接种范围,但它没有直接去和生产疫苗的厂商接触,它先是到非洲了解人们的支付能力。该组织了解到如果要让非洲的母亲为她们的孩子接种脑膜炎疫苗,那疫苗的价格不能超过50美分。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合作厂商按这个价格标准组织生产。事实上,一家印度的制药企业找到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将售价降到了40美分。世界卫生组织允许该企业在未来十年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2.5亿支脑膜炎疫苗,同时允许它将产品卖给私营医疗机构。
另一个例子是有一家荷兰的制药企业拥有一种疫苗的产权。该企业对在发达国家生产该疫苗的企业收取专利费,而免除发展中国家生产该疫苗企业的专利费。结果在越南生产这种疫苗的成本还不到1美元,而且这1美元当中还包含了运费和免疫宣传费用。
因为今天许多重要产品的边际费用已经很低了,软件、医药、媒体作品等等都是如此。这种分级定价的做法能够让没钱的人也可以买得起一些有价值的产品。这种定价方式其实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我所举的这些项目能够给我们一点启示。致力于满足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人要和科学家一起合作,因为科学家知道可以在哪里实现突破,这一点在软件业和医药行业都一样。两方面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找到办法让好的想法在贫穷国家得到实施。
全球性的运动
政府在援助、科研和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这些工作都非常有意义。但我认为政府最能够调动资源的做法是出台政策,通过市场的方式鼓励企业为改善贫困人口生活做出努力。
布什总统最近签署了一个法案,根据该法案,如果一家制药公司为疟疾或肺结核这样长期受到忽视的疾病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则该公司高利润的产品,比如治疗胆固醇的药物就可以提早两年上市销售,这种优先权可能意味着上亿美元的市场。
这会是个全球性运动。
还有个实现创新型资本主义的办法,那就是帮助贫困国家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最后,还有一种实现创新型资本主义的最有创意的方式。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和Bono(U2主唱)在达沃斯小镇上的一个酒吧里闲聊。在小酌了几杯后,Bono变得非常激动,他和我谈起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那些具备公益心的企业拿出销售收入的一小部分来帮助改变整个世界。那天晚上,他不停地打电话,把别人从睡梦中叫醒,然后还把电话交给我,让我知道他们对此都很感兴趣。我们用了不少时间才启动这项工作。
但Bono说得对,如果一个人意识到他在购买一件好产品的同时还有机会参与一项他非常重视的社会事业,那他一定会非常乐意购买。红色运动就是这样在达沃斯诞生的。GAP、摩托罗拉、阿玛尼等公司的产品都参与了这项活动。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通过这项运动筹集了1500万美元在全球范围内防治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它的成果便是今天在非洲差不多有两百万人得到了救命的药品。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有合适的激励方式,那么改变就可以持续进行。因为利润和认可是可以不断更新的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全世界的企业家不论性别都可以把他们改善生活的想法转化为人们可以购买得起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还为他们所认为的社会资本主义专门设立了奖项。
这会是个全球性的运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而且有责任来加速推动这个进程。
我希望公司企业可以安排最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员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从而帮助人们一起来推动全球经济。这类贡献会比直接捐赠现金更有价值。你们或许可以给员工放假让他们从事志愿者工作,这样便是让公司集中发挥你们最擅长的优势。这也是创新型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智慧在让有钱人生活得更好之后,又开始致力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前几十年探索到满足贫困人口需要的方式,找到为企业带来利润和认可的办法,那么我们减少贫困的努力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个任务永远都不会结束,能投身这项事业,我内心激动不已。■
[编辑 胡 浩]
21世纪资本论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发展战略,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在概念上与物质资本相对应,它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早期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20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上升到战略高度,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舒尔茨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资本形态由以往单一的、同质的物质资本转变为多元化的、异质性的资本,这种檀变后的资本有效地打破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从而更多地释放劳动者的精神能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尤其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现代科技知识成为所有创造财富要素中最有效的生产要素后,人力资源成为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资源。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是创造知识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的驱动力。而培养一流的创造性人才,是决定国力和企业的关键;同时,又要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知识劳动大军,提高国民的整体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地促进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化,解决未来经济发展的战备性问题。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劳动者变成资本家并非传说中因为股份所有权扩散所致,而是由于他们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这种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通过投资形成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是教育,教育投资也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方面。可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挖掘创新潜力,是面向21世纪人力资本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全民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发展知识经济的优势,都把大力发展教育作为其最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90年美国教育开支超过军费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创最高纪录;1992年经合组织25个成员国的教育开支占其GDP的6.5%。与此相比,我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我国仅为2.5%,居世界第98位,低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制约着“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一方面,经济越落后,思想越保守,观念越守旧。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低下又是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根源。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口,我们的战略抉择,首先是考虑如何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实施全民人才战略是必然选择。
二、发展职业培训,实行终身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西方首先发展起来的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均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彻底解决目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重大举措。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原则列入了《教育法》。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新和补充在职人员知识,使人们不断适应工作需要和就业要求;要动员各种社会办学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转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要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实行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总之,只有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才能为劳动者打开走向知识经济的大门。
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关键。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和社会生活必将形成对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在新的世纪,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就具备发展经济的潜力;具有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项基本功能的高等学校,对于发展知识经济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任何行业和部门都不能相比拟。
高等教育正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确立了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先地位,因此,高等学校对经济的发展必将担负起重任,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以人为本,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归宿。重视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发挥的特殊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投资风险回报率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就要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改革现行分配制度,以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突出人力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是当今发达国家分配制度演变的重要趋势。以人为本发展知识经济,将更加注重人的业绩。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1990
21世纪21克初三作文 篇5
你怀揣着我的梦想,容不得任何人的践踏。——梵高
它,被称为梦想;它,拥有着灵魂的重量。
21世纪的我们太忙碌,忙到昏天黑地,不知路在何方。21克的它,竟成了无法承担的负荷,成了一种奢侈品,近在咫尺,却求之不得。这不禁引人深思,梦想,是否仍具有其原有的价值?
心有猛虎
年少时,忙碌而远大的雄心是对这个世界的担当,我们向往着星辰大海,而梦想,则是这场征途的引航标,失去了远方,又何谈前进的方向。
乳虎啸谷,心雄万夫,睥睨天下,是年少的我们应有的张扬。
然而,当我们真正迈开脚步,才发觉步履艰辛,路途远长。不久,或许是因生活所累,亦或是不甘屡遭坎坷,其中的我们,会选择放弃跋涉,离开当时许诺的初心;再后来,风越来越大,夜越来越长,我们的…脚印会愈来愈少,直至形单影只。那些止步于此的故事,或显得轻快洒脱,或掺杂遗憾不舍,只是注定,他们在满足于现状的同时,也在渐渐地忘掉自己曾经的梦想。而那选择继续的背影,或最终成功攀顶,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或冻死在雪山脚下,无人问津。毫无疑问,梦想是一种信念,它能燃起心中炽热的火,使人英勇无畏。选择梦想,意味着选择了青春、选择了未来、选择了心中的自己。
细嗅蔷薇
人人的内心深处都穴居着猛虎,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当我们凭借一腔热血越走越远,见识了生活的各种绚烂,慢慢理解并包容生命不同的见闻,竟怀念起临行前窗台的蔷薇,我们的`初心所在。生命就是这样,岁月的流逝,把我们的猛虎志向消磨成蔷薇情怀,这份淡泊,并非未谙世事的单纯、轻快,而是栉风沐雨后的超拔洒脱。我们繁华阅尽,最后重归简约,还原成一种朴素的、高雅的纯粹。
像极了风雅的花,盛开一世,最终零落成泥,归于尘土。
可见,梦想并不一定要实现,而是追求的方向,逆风飞翔的勇气罢了。却应了那句歌词“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不仅为了邂逅更好的自己,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它能在我们疲惫不堪时,赠予我们仰望星空的念想,给我们足够的信心,捍卫星球上那朵唯一的玫瑰花。
21世纪还是亚太世纪吗? 篇6
亚太,即亚洲太平洋地区,通常是指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广义范围的包括太平洋的北美、南美、东亚、南亚以及大洋洲各国。这个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国家多,差别大。既有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型国家和地区,也有经济上非常落后的弹丸岛国;既有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有刚刚诞生的新生国家。把这样一个横跨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广阔地带统称为一个地区,主要不是基于地理上的连接,而是它们之间在经济、政治发展上和利益上的紧密联系。
亚太作为一个地区出现,首先基于其经济上的总体发展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上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地区只有美国经济兴盛,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繁荣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天平重心向太平洋西海岸发生倾斜。此后,“四小龙”的崛起,东盟和中国经济的腾飞更使其重心西移。值得指出的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崛起不是孤立的,是与不断加深的环太平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此基础上,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得到发展,特别是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更加强了这个地区一体化与合作进程。
始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对东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东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一时间,否定东亚成就的议论泛起,也使方兴未艾的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放慢了。
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就此衰落下去。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的经济仍然保持强劲势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仅过了两年,大多数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的经济就从危机中走出来并开始复苏。APEC的诞生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2001年上海领导人会议为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注入了新的动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文明古国的重新崛起,为亚太地区增添了新的亮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亚太地区会以更大的辉煌为世人瞩目。
与此同时,各国政治的发展和地区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也是构成亚太概念的重要内容。世界主要大国大多在亚太地区,因此,亚太地区各大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对地区本身,而且对世界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世纪美苏之间的对抗曾殃及整个世界,而今天,人们更为关注未来中美日俄以及印度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走向。尽管亚太地区已经建立了政治对话和安全合作机制,但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仍然不少。在地区和国家关系中,冷战思维还有市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加强,一些地区冲突热点还没有降温,9.11恐怖袭击之后,亚太地区的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来走势令人关注。
当然,人们对亚太地区的关注不仅是经济、政治、安全,还有社会、文化、宗教等,因为,在各国的发展中和地区关系中,非经济、政治的因素往往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和地区化迅速和深入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触角伸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区域化的深入发展正在重新构造各国间的关系,因此,人们渴望了解世界,了解地区,了解历史,了解变化,了解未来。我国地处亚太,无论是我国的经济还是政治、安全利益,重点都在亚太地区,因此,渴望了解亚太是很自然的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这套《亚太丛书》,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些可读性强、有分析深度的著作,希望能对读者深入了解、认识亚太地区问题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此文为《亚太丛书》序言)
《亚太丛书》第一批书目
□东亚劳动力跨国流动田禾著
□东亚社会变革李文著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忠尚会鹏著
□当代亚太政治孙叔林主编
□亚太地区合作的发展张蕴岭赵江林主编
21世纪幸福宣言 篇7
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但迄今为止, 人类并不幸福, 全世界有4.5亿人患有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 每年有100万人自杀, 抑郁症成为世界第4大疾病。
人类的知识就是追求幸福的知识。但迄今为止, 人的知识中最不完备的依然是关于幸福的知识。什么是幸福?怎么获得幸福?多数人不愿思考, 不重视学习, 陷入认知的误区。
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就是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追求财富最大化。
人类的共同困惑是财富的增加没有带来幸福的相应增加;
人类的共同痛苦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日趋恶化;
人类的共同难题是物欲膨胀、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物种减少、贫富拉大、犯罪严重、人情冷漠、精神郁闷;
人类的共同困境是人的物质欲求超过了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威胁到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 全球现代化之日就是人类文明崩溃之时。
21世纪的人类需要反思、觉悟、自救。为此, 制订本宣言。
一
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 应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
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来说, 在一定的时间里拥有的资源和财富是一个定量, 但幸福是一个变量, 可以很幸福, 也可以不幸福。
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 是需求客观性与感受主观性的统一。幸福知识是人对自我需求的调节与满足需求路径的选择, 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心胸修养和思维方式。幸福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人要重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技能是一个人在社会分工中拥有的能力, 是获取报酬和服务社会的手段。但是技能的应用与发挥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不懂得幸福知识, 技能高也未必幸福。
权力、财富、名誉, 使人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 是人幸福的源泉之一。但是, 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 取决一个人的价值理念。不懂得幸福知识, 权大、钱多、名响, 也可能带来不幸。
幸福知识需要启蒙、普及、传播。
二
幸福的来源是:
物质幸福。食常饱而求美, 衣常暖而求丽, 居常安而求乐, 是人的正当欲求。资源的有限与稀缺, 决定了物质分配的主要途径是交换。敬业诚信是取财之道, 弄虚造假必害人害己。竞争与算计是物质交换的必然, 疲惫与挫折是物质交换的代价。物质带来的幸福是短暂的, 过度的物质追求是有害的。将物质幸福当做人的唯一幸福, 是认知的误区, 是不幸的根源。
情感幸福。人和人真挚的情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亲情、友情、爱情, 信任、真诚、宽容, 会给人带来幸福。情感的幸福不会破坏环境、不用消耗资源。不要忽视、舍弃情感的幸福, 去争夺物质的幸福。一颗柔软的心、一个纯净的笑、一个尊敬的礼、一个亲切的问, 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人最需要的还是人。
精神幸福。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是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生命存在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 就是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就是永恒。思想家的智慧、科学家的发现、艺术家的作品、企业家的成就、劳动者的服务都可以实现永恒。权、财、名, 只有用来造福大众才具有永恒的意义。精神的伟大、崇高、无限可满足人世的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填补人间的不平。
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而作出的选择, 决定个人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类的未来。
三
幸福的途径是:
爱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 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身心要健康:心态平和, 睡眠充足, 营养均衡, 运动适度。活得有意义:人不仅以满足自我为目的, 还以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为追求。自我要升华:从本能的爱自己——利己而不惜损害他人, 提升为理性的爱自己——利已而不损害他人, 再提升为感悟的爱自己——利己也利他。社会要承认爱自己, 保障爱自己, 引导爱自己。
爱他人。珍惜他人的生命, 爱他人与被他人爱是幸福的源泉。要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 从孝敬父母做起。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 从亲近周围做起, 关爱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顾客。人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 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起, 博爱他人。
爱大家。珍惜人类的生命,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公德,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保护环境, 每天做一件有利于环境的事。节约资源, 不浪费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粒粮。爱集体、爱国家、爱人类、爱社会、爱地球。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提炼, 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四
善从自己做起。
人世间的不平不应成为行恶的借口。人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都存在恶, 但并不妨碍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家。善, 是智慧、艺术、气度、心境、胸怀。善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
尊重为上帝而善的基督教伦理;尊重为真主而善的伊斯兰教伦理;尊重为来世而善的佛教伦理;尊重为无道而善的道家伦理;尊重为祖宗而善的儒学伦理。尊重一切向善的伦理。倡导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伦理。
幸福与道德同在。为了自己的幸福, 要自觉约束自己。对他人不道德, 会遭报应。对自然不道德, 会受惩罚。离开道德越远, 人就越不幸。
追求自由与约束自己, 拥有权利与承担责任, 勇于获取与慷慨付出, 外求开拓与内省修行, 是东西方道德文明的结晶, 是完整的道德追求。
五
要为幸福创造条件。
是否为民众谋幸福是检验一切政党、政府、团体好坏的唯一标准。经济殷实、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清洁、物质低耗、精神愉悦, 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幸福指数应替代GDP作为社会发展指标。
传播幸福知识, 鼓励人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 重视情感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追求, 激励人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大家, 宣传所有向善的伦理与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伦理, 停止对暴力、色情、恶行、奢华的渲染, 是教育与传媒的责任。
浅析21世纪是中国金刚石世纪 篇8
1 拥有中国特色的饺链式六面顶压机
迄今, 世界用于金刚石生产的静态超高压高温设备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年轮式两面顶压机;二是中国的饺链式六面顶压机 (下简称六面顶压机) ;三是俄罗斯、乌克兰的双面凹砧型压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压机各有特点, 从使用的实际效果来看, 年轮式两面顶压机与饺链式六面顶压机较之双面凹砧型压机更具优势。
中国笫一颗人造金刚石是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61型年轮式两面顶压机上研制成功的。中国金刚石行业则是采用饺链式六面顶压机才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 我们根据合成腔体的不断扩大, 不仅能提高金刚石的产量, 而且还有提高质量的作用的事实, 提出了高压腔体大型化的主张。
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明的饺链式六面顶压机, 用四个超高压缸推动四个方锥硬质合金顶砧代替年轮式模具, 把一个制造加工年轮模具的高技术问题降低为一个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与较容易制造加工的方锥顶砧高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问题, 这大大降低了建立高压条件的技术难度。此发明降低了超硬材料行业的准入门槛, 是我国超硬材料工业蓬勃发展的基石。
我国科学家在方锥顶砧的砧头侧面设计了一个小侧面, 为解决超高压技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密封问题和模具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降低了传压介质的性能和设计的要求。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有今天这样的繁荣景象, 不能忘记小侧面的作用[1]。
随着六面顶压机的大型化, 大尺寸腔体具有更灵敏的动态压缩率, 反应芯内的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更小, 可为大粒度晶体生长提供更良好的微观生长环境[2]。
根据文献[4]研究者在两面顶和六面顶的工作经验, 在传压材料特性下降和生长速度加快两种不利条件下, 六面顶生产的金刚石产品, 晶体的对称性平均优于来自两面顶的产品, 这里至少包括有其高压腔内压力场较好的这一因素在内。据说有人使用中国产的六面顶压机, 在国外生产出足以与两面顶产品相媲美的PCD来, 这也可当做一个旁证。
六面顶压机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主要标记为压机大型化。以六面顶压机为依托的超硬磨料生产已经成为一种工业化体系, 对传统的世界超硬磨料格局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3]。
2 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河南 郑州) 是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的单位之一。在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后, 相继又研制出第一片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和树脂结合剂砂轮, 第一颗立方氮化硼和第一粒人造金刚石聚晶体。这些成果经中试后均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开创了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的新领域。为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应是不争的史实永远载入中国超硬材料发展的史册。
基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在我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历史性贡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 1999年10月, 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 以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为依托, 组建了“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国家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 是1989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 由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立的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多功能光谱仪、布里渊散射谱仪、激光喇曼光谱仪、激光加热系统等一批先进设备。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超硬材料与高压物理研究中心和这个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另外, 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超硬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内超材料研中心。
长沙矿冶研究院 (湖南 长沙) , 是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依托单位。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电子基础材料、超硬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主导产品有合成人造金刚石用触媒合金、粉末一体化块, 高品级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微粉、工具等系列产品[4]。
北京天地东方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目前, 以生产、经营两面顶生产的高品级金刚石单晶, 大尺寸PCD, PcBN, 化学气相沉积 (CVD) 金刚石膜产品和新型激光焊接金刚石工具等各种超硬材料制品为主。承担国家863新材料领域、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科研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和研究项目。CVD金刚石膜材料及产品:包括汽车刀具、精密轴承支撑器、新型复合刀具材料、强化木地板材料;金刚石热沉、红外窗口、拉丝模、耐磨喷嘴产品;超精密刀具、首饰刀具等。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粉末冶金事业部雾化制粉厂的前身是钢铁研究总院粉末研究室雾化制粉组, 其有近40年的历史, 拥有德国、英国引进的Ar气和高压水雾化等多套装备, 包括一条100MPa超高压水雾化生产线和一条全套引进的真空冶炼惰性气体雾化制粉生产线, 是国内综合配套最齐全的雾化制粉基地。
黄河旋风国家级企业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河南省科技厅豫科计[2007]10号文, 批准河南省超硬复合材料及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立方氮化硼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超硬研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河南省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步伐, 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尽快建成企业乃至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5]。
河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在承担为超硬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现在是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研发过程中高级人才资源最富有的鼎盛时期, 在从事这项事业的队伍中, 中科院院士有之, 博导有之, 教授有之, 博士有之, 高级工程师有之, 乃至冠以这样或那样头衔的学者也有之, 硕士级的人才更不用说了, 多得很, 其数量之多, 技术职称之高, 是本行业前所未有过的。这是中国将成为21世纪是中国金刚石世纪条件中最最重要的条件[6]。
3 拥有众多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中南金刚石有限公司8/10~30/35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标志着我国优质大颗粒金刚石合成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只能生产中、低档金刚石的历史, 实现了成为生产强国之梦。无疑对世界“两霸”所垄断的高品级金刚石产生强大冲击, 动摇他们的垄断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 全球金刚石产量达到35亿克拉, 国内26亿克拉, 中南金刚石有限公司将达到11亿克拉, 占全球市场总量的31%, 占国内市场总量的42%。2010年产销量将达到15亿克拉, 其中高品级金刚石产销量达到6亿克拉以上, 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7]。
从中超协会2006年对28家企业的年产量统计得知, 在此28家企业中, 黄河旋风和中南两大公司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 6家超亿克拉的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26% (含一家专业生产细颗粒磨料级金刚石的企业) 。
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 不少中小企业认识到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避开与优势大企业在用量最大的锯片级金刚石市场的竞争, 转而专业生产细颗粒磨料级金刚石 (包括RVD, 140/170~600/80的细粒, 黑色脆性RVD) , 逐步朝市场细分的健康道路发展。
河南省亚龙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人造金刚石微粉生产规模最大的基地, 年生产能力1亿克拉, 其中90%的微粉出口到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柘城是河南省的一个小城镇,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人造金刚石微粉生产小作坊, 达六七十家之多, 估计年产量有个七八亿克拉。在中国, 河南不仅是人造金刚石微粉生产的第一大省, 而且也是出口的第一大省。
河南富耐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是一家从事立方氮化硼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专业化生产企业。cBN的年生产能力超亿克拉, 是中国最大的cBN供应商。cBN单晶产品已系列化, cBN产品基本上销往国外。
2007年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推出了30/60粗颗粒cBN, 解决了世界性不易生产粗颗粒cBN的技术难题, 使得我国cBN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郑州新亚复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是以制造金刚石复合片、立方氮化硼复合片、金刚石刀具、立方氮化硼刀具为主的专业化企业, 是国内从事超硬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姣姣者。此外, 在郑州还有河南四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河南英达莱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和河南华宜超硬材料有限公司[8]。
2006底年瑞士爱恩邦德 (IonBond启动了在中国市场的类金刚石涂层 (DLC) 项目。天然石材市场的主导者在近几年内已瞩目换位。作为世界石材主要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的意大利和德国已分别被中国和美国取代, 在世界石材市场上意大利淡出, 俄罗斯崛起, 中国稳守第一, 而其它国家的石材工业发展也早已步入了快车道。爱恩邦德的投产, 可以满足更多高端市场的需求。这是国内首家可生产类金刚石涂层的基地。爱恩邦德总部设在无锡。由于他们的很多国际性客户已来到中国, 所以将把中国总部扩建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服务基地。
Element Six也于2006年4月19日在苏州成立了一家新的工业用合成金刚石工厂。合成金刚石的年产量增加3亿克拉。这是该公司在亚洲的首次投资。Element Six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Hultner说:“我们的苏州工厂将专门采用中国的工业用合成技术。”
在新世纪初, 在绵阳、兰州、西安、深圳、郑州、山东等地先后建立起了年产千万克拉规模的纳米金刚石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 涉足纳米金刚石应用开发的高校、院所与企业有四五十个单位。现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北京理工大学为这个技术领域已培养出一批高级人才。
4 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从美国2005年进口的金刚石来看: (1) 镀金属衣的金刚石, 中国占有市场的89.8%, 处垄断地位; (2) 80mesh以细的金刚石中国占美国市场主导地位, 其总量为60.7%, 其次是爱尔兰占19.5%; (3) 80mesh以粗金刚石中国在美国市场上首次超过爱尔兰, 成为最大供应商, 占其进口总量的34.8%, 这是我国金刚石竞争力增强的实质性标志。
在国际市场, 欧美有着生产金刚石工具最先进的技术、最高的质量标准、最大的经济效益。打入了欧美市场, 就等于站在了世界金刚石工具制造的潮头。1999年开始, 石家庄博深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博深) 先后引进了价值300多万美元的包括7套德国生产的新型CNC控制激光焊接机和数套真空热压机、自动冷压机、金刚石涂覆机、造粒机、抗弯强度仪、美国PRC激光切割机等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检测设备, 使博深公司的装备水平达到“世界级”。2005年以后, 分别在新加坡、美国设立了两家全资子公司。确立了“立足美国, 发展北美地区市场;立足新加坡, 发展东南亚市场;立足德国, 发展欧洲市场, 把博深打造成世界知名的金刚石工具生产商”的发展战略。该公司的产品已得到了欧美地区各经销商与同行的认可, 仅2005年, 博深在美国的销售就超过了800万美元, 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0%以上[9]。
金刚石薄壁工程钻 (以下简称钻头) , 广泛用于建筑工程行业。我国计划在今后十年中, 每年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 投资近千亿元。如按2%的比例计算, 每年钻头等工具的施工费用达20亿元, 则每年以薄壁钻头为主的金刚石工具消耗费用为5亿元, 若再加上旧房改造、装修工程、打空调孔以及公路桥梁等各种混凝土工程的薄壁钻头使用, 其数量更为可观[10]。
湖北燕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金刚石刀具生产基地。生产的金刚石刀具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2005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报) 。石材行业也是耗用工业金刚石的重要部门。据预测, 21世纪头二十年内世界石材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会超过6%, 国际石材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据国际权威资料显示, 2005年金球原石材使用量将达到8.68亿平方米, 需求荒料总量8000万吨。石材行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1,12]。
在天然石材贸易中, 制成品的出口最有价值, 中国在这方面的出口已位居第一。早在2005年, 中国的出口量已经是意大利的3倍。
据统计, 韩国石材的92%是从中国进口的。今后随着韩国的经济发展, 石材的需求还会增加, 从中国进口的石材也相应会增多。
据了解, 中国的花岗岩石材价格较低 (每平方米比葡石材低约5美元) , 质量较好, 已经使得一些葡花岗岩石材进口商将目光转向中国, 并且随着欧洲市场的扩大, 中国花岗岩石材开始挤占葡原有欧洲市场。几年前, 葡占德国花岗岩石材市场的46%, 现已减至14%, 大部分德国进口商转而进口中国产品。
中国金刚石绳锯技术创新之路还很漫长, 任重而道远, 意味着金刚石耗量的巨大潜在商机[13,14]。
目前, 精密技术制品生产有赖于精细金刚石磨料和金刚石磨具。据预测, 全球精密技术制品交易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0年交易总值为30亿美元, 至2005年可增至68亿美元, 其市场潜力之大可想而知[15]。
汽车制造业是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汽车的产量与销量均与日俱增。有人说, 从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的生产线上每驶出一辆汽车就耗用掉1克拉金刚石。
聚晶金刚石 (PCD) 刀具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占到60%[16]。
近年来, PCD刀具在木工工业上的卓越性能, 为PCD材料与木工工具生产商, 特别是最终的木工工具用户都带来了巨大效益[17,18,19]。
5 结语
(1) 随着六面顶压机向工作缸径500mm至600mm以上等级发展, 配套的控制系统的升级, 特别是粉末触媒技术在六面顶压机上的成功推广, 粒度达到30/40高品级金刚石在六面顶压机上大批量生产, 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发展六面顶压机的优势, 中国超硬材料工业对世界产生更强大的冲击将是必然的。
(2) 随着高压腔体的大型化, 在六面顶压机上合成高品级金刚石不但显现出技术上的优势, 而且经济上的优势同样得到了显现。所以, 我们可以夸不夸张地说, 没有饺链式六面顶压机, 就没有中国超硬材料的今天。
(3) 40/50以细金刚石完全可以达到国外次当档金刚石的质量水平;35/40及以粗金刚石接近国外次高档金刚石的质量水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20]。
(4) 应用工业金刚石最多的部门为金属材料加工, 其次为石材行业、建筑业、采矿业、玻璃陶瓷等材料加工业。这些部门都拥有耗用工业金刚石的广阔市场[21]。
(5) 在残酷的商战中, 一个企业首先要求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企业求得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低成本, 二是创新。企业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价廉物美。
(6) 金刚石无论是作为工程材料, 还是功能材料, 其应用范围尚未穷尽。金刚石的应用对科学实践, 如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等必将起重要作用。金刚石未被发现的优异物理和化学性质很可能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7) 21世纪将是以新材料为重要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而金刚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金刚石将为人类创造更大的财富。
摘要:文章从拥有中国特色的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拥有技术力量雄厚的不同层次的研发中心与实验室、拥有众多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等角度分析、考察了中国的优势, 从而得出21世纪是中国金刚石世纪的论断。
21世纪物流趋向探讨 篇9
欧洲物流业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科技进步, 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合并联盟, 促进了欧洲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 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故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 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 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采用EDI系统, 产品跟踪应用了射频标识技术 (RFTags) , 信息处理广泛采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目前, 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 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欧洲的物流业发展与美国相比, 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最近几年来, 欧洲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明显的特色。从结构上看, 欧洲物流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三方物流、空运和海运货代、卡车货运网络。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 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 给日本物流产业带来快速增长的实践经验。日本物流业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 以及制造商和客户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 物流的效率、成本和形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日本物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 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政府认为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活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政府在1997年即出台了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措施。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到2001年, 在日本国内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国际水平的物流运作。具体提出了三项目标: (1) 提供亚太地区最方便且有魅力的服务; (2) 降低物流成本, 使其不妨碍产业的竞争力; (3) 减低环境的负荷。
由此可见, 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1) 物流技术高速发展, 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
信息化———广泛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 (GPS) ,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射频标识技术 (RF) 、条形码技术等。
自动化———自动引导小车 (AGV) 技术, 搬运机器人 (Robot System) 技术等。
智能化———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 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统 (ITS) 。
集成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于一体。
(2) 专业物流形成规模。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 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 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目前, 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 它有利于制造商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 并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上。
(3) 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大力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 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 至今已建立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 平均占地面积约74万㎡;荷兰统计的14个物流园区, 平均占地面积4.5万km2;德国不来梅的货运中心占地在100万㎡以上, 纽伦堡物流园区占地已达7km2。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4) 电子物流需求强劲, 快递业“冲锋陷阵”基于互联网络 (如:World Wide Web, WWW) 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促使了电子物流 (ELogistics) 的兴起。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 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是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 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 (Buildto Order, BTO) 和物流服务。此外, 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跟踪发出的货物, 联机地实现投递路线的规划、物流调度以及货品检查等。可以说电子物流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电子物流的兴起, 刺激了传统邮政快递业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 新兴的快递业发展迅猛, 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5) 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 以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为此, 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6) 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增长, 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美国, 已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 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都设置物流管理专业, 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 像美国的西北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等, 或设立了独立的物流管理专业, 或附属于运输、营销和生产制造等其他专业。还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例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位。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后, 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成竹, 《美国的物流及配送中心》
[2]《中国商贸》2006年8月版
[3]欧洲Datamonitor公司, 《1999年的欧洲物流:不断合并市场中的机会》
[4]《2008-2011年中国港口物流产业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1世纪管理趋势探讨 篇10
(1) 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 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 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 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 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 在公司的管理层中, 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 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是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 保持双向沟通,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 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 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 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 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 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 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 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 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 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 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目前存在一种趋势, 企业对管理人员, 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 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 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 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 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 他们熟悉不同文化, 懂得国别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 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 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 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 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 在发展中游刃自如, 企业管理必须树立全球观念, 面向全球化市场:
① 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 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 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 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 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 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 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 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 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1) 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 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 激励和领导。
(2) 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 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二是管理要创新, 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 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 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 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 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 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 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 面对未来, 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 成功的企业, 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 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 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 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 这很重要, 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 加强知识联网, 加快知识流动, 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 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 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 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 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 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 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3 信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1)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 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 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 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 若无信息管理, 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 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 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 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 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 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 每一个现代企业, 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 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 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 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 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 开发知识资源, 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 必须着力培育员工, 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 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 开发知识资源, 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 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 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 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 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 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 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 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 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 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 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 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 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 建立相互信任, 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 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 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 若无信息管理, 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 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 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 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 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 不仅在增加, 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4 中国企业管理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1)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 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 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 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 激励方式的改变, 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 当今世界, 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 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 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 对于国内的企业,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 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
(4)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时代, 国际企业在基于空间关系的复杂组织模式上改变为基于时间关系的网络结构的转变趋势已经比较清晰;而且两个时代的管理内涵并非完全排斥, 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兼容性革新。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的企业来说, 落后的管理基础与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既要清醒地认识这一严峻挑战, 又要激励我们抓紧改革创新。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篇11
张瑞琴,现任青岛第批民营企业之——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青岛市优秀母亲“大地奖”获得者,青岛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监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理事……当我再次阅读上面的材料和她获得的荣誉时我心里对这位女强人又多了一分敬意和崇拜。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民营企业挣脱束缚,从不允许到被允许,从试试看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的力量中国民营企业与中国经济起腾飞。而张瑞琴和她的明珠监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向世界证实了自己的奇迹。张瑞琴带领明珠监理十五年,用信誉争得了人们的口碑,也向中国证实了民营企业的奇迹。1993年,49岁的张瑞琴毅然辞去国企副经理职务,创建了青岛市首家监理行业的民营企业——青岛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就承揽了富捷城等五项工程八栋25层以上建筑,具有了甲级企业业绩,1996年明珠建设监理公司晋升为建设部批准的甲级企业,从而奠定了明珠建设监理今日辉煌业绩的基石。在率领明珠公司前进的过程中,她通过不断的深人的,多学科的学习,从一个专业技术型人才转变为高级经营,管理复台型人才。15年来,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始终以个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的运作模式也就是国际规则经营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的知名品牌“明珠监理”。公司成立以来,监理了山东省最高大厦——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山东最大的博物馆——文化博览中心山东最大的商城——当代商城和亚洲最大的运动服装加工厂。1998年成为岛城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的监理企业,2000年又成为岛城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的换版工作的监理企业。1994年在岛城率先开始设计阶段监理,1999年,为同国际接轨,又在岛城率先尝试了项目管理。在她有效的管理和对所承接工程突出的监理成绩下,公司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现已监理了500多万平方米的智能大厦,工业园,大学,公寓等项目。
作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代表,张瑞琴是谦虚的,她对社会和政府有着深深地感激:应该说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他带领国人让中国开始了腾飞和富强,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每次出去我都讲,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中国,我们的国家有着博大的包容力。
因是第二次采访张瑞琴,整个采访是轻松和谐的。她一再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她说:“我的家庭和谐,子女们都很有成就。现在我们老少三辈住在一起,没有代沟。这些都是我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我一直信奉两句话:厚德裁物,仁义诚信。”
采访中间,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方鹏从外面回刘公司。他是当今监理业的“少帅”,儒雅的外表与其在监理行业里拼杀的太将之风相映成趣。因为对建筑有着不一般的亲情,侯方鹏大学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与建筑有关的专业,并获得了两个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从基层做起,他的执着和坚韧成就了现在的少数人具备的领导风范。2003年,侯方鹏正式接管明珠,作为明珠的掌门人,他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责任。五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他说,明珠始终给大家营造的是一种大家庭的工作氛围,作为企业领导,我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员工的需要,尤其是年轻人,尽最大可能给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一句话,也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监理行业,侯方鹏说他也感觉到了行业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在新的劳动法面前,这位少帅依然沉稳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的工资和用人制度就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所以这次新的政策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冲击。我的母亲总是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问问自己的良心,做事情的标准就是“问心无愧”。一个人想要活得有质量,钱只是物质基础,重要的是如何获取钱,如何支配钱,如何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母亲张瑞琴对儿子侯方鹏的评价十五年来,他见证和经历了明珠的每个或艰难或辉煌的阶段,他已经有了创业和领导的经验,将明珠交给他,我很放心。儿子说母亲的执着和坚韧也让他折服,好学上进的精神让他终生受益。
浅谈21世纪电视传媒 篇12
关键词:电视艺术,传媒,趋向,责任
21世纪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 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 愈到世纪末愈发显得急促疾速, 从电影、电视, 到电脑、多媒体、网络, 加速度的变革显示着变化的匪夷所想, 几千年书籍文字传媒的前景, 正被不断翻新的电子传媒遮蔽, 传统的信息世界基础猛烈动摇, 毫不夸张地说, 人类在本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骄傲的掀开21世纪传媒可能是根本性的变革先声。探究这种变化, 不难发现其在本世纪末的趋向基本表现为:
感官享受愈发明显。如今传媒上各种大同小异的游戏节目、娱乐参与节目层出不穷, 打开电视, 似曾相识的欢跃内容, 同样稀奇古怪的街头朋克少年发式的主持人, 一样以开朗耍弄为统一标记的明星参与游戏等折腾得观众傻乐傻乐, 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现实实际远远抛弃, 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挡。然而, 冷静来看, 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时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 嘈杂喧闹不会永远成为愈发高雅的人们的必需品, 在历史闹剧、宫闱戏连翩推出, 眼花缭乱的MTV随处可见, 综艺晚会闹腾得百姓已多少显示出倦态的时候, 感官享受总会走到末路。事实上, 人们决不会流连于感官刺激太久, 世俗喧闹已经显露缺乏观赏兴趣的面貌, 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后, 当今的观众大多练出了最为拿手的把戏──加速转换频道, 在无可无不可中忍受电视这个消遣物的折磨。电视虽然不是恶魔, 百姓依旧离不开电视, 但当今一些电视节目反而不能讨好百姓, 娱乐也许就是祸首。于是, 世纪之交的传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改版换新的举措, 频频出台的新招未必都讨人喜欢;但时不我待的焦虑和急切却表露出世纪末的积极态度。
书籍阅读的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我们面对的信息世界已全然不同于往昔, 在几千年积累承传下来的文字阅读的背景下, 传媒只就是刊载文字的书籍、报刊杂志。而后, 电子传媒改变了局面, 电视迅速成为传媒世界的大哥大, 如今电视已极大地丰富,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都有电视的踪影。在中国, 电视也已经占据传媒首要位置, 如今, 单论电视剧已超过万余集 (部) , 更不用说频道之多、栏目之丰富、涉及方面之广, 不夸张地说, 举凡教育、生活、艺术、玩乐、家居、消遣, 甚至某些奢侈化的需求都不难找到对应的节目。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甚至生存的习惯都开始改变。可以说, 书籍文化的传统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听文化的新潮所逐渐代替, 从社会文化到学校文化, 教育都在倡导影像化, 更不用说休闲、娱乐等业余生活的文化主题已经由影像的动态消费主宰了。
联想的阅读性质被直观的视听文化所影响改变。书籍文化培育出来的人类文明是延展性、创造性的文明, 在书籍文明哺育下的先辈们几千年皓首穷经阅读思索, 使文明得以传播延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书籍文字阅读是创造性的文化体现, 文字的联想对人类思维的发育起了重要作用。追索人类的文明史, 从直观的图画象形初级发生阶段, 到文字文明所代表的中级生长阶段, 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在有文字记载和传播之后迅速丰厚充实, 人类的文明史也超速度的积淀下来。但是, 现在的人类面临着新的转折, 需要大脑思索的阅读传播简化为直观的视听传播, 人类似乎用几千年的阅读智慧换来了益发简明了当的直观阅读。而且, 书籍文化被音像消费所冲击、逐渐代替的大趋势越来越显而易见。
集体愉悦的人类精神活动受到个体享受的冲击。人类千古承传的精神活动, 多为集体劳动升华的艺术和祭祀活动, 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集体性在电子时代受到个体性的强烈冲击。本世纪标志性艺术从电影的集体性到电视的家庭性再到网络的个体性, 昭示着技术时代的人的精神活动和交往的个人化趋势。实际上, 集体的精神活动背后是个体意志的萎缩, 开放的集体是以被动的个体为背景的;而网络时代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具有另一层意义的开放, 个体的精神活动是以主动的个体寻求多样集体的交流为背景。交流的闭锁和对象的开放互成条件。也许思维的许多方面将要受到影响。
无论人们喜悦还是忧虑, 在可以预见的最近将来, 传媒将在注重时尚、关心自然生态、参与时政、更为投入娱乐消费的方向方面创造新的公众消费主题。
我们无须担忧前景, 但面对21世纪, 不能不对传媒有所警醒。在稍稍伫足、回顾20世纪的传媒时, 依然要承认, 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在帮助人类制造喧闹, 并且不总是有利于人类的更为文明。认清这一点, 也许对21世纪传媒的纯正发展有利。虽然电视依然是国家宣传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显而易见的趋向是务实、争夺观众。比如电视传媒愈来愈看重收视率, 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收视率当然是衡量节目的刚性指标, 的收视率意味着吸引力的大小, 所以, 把收视的高低做为节目的衡量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面临激烈的节目竞争, 收视率的高低预示着节目的受众数量多寡, 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节目的重要与否, 进而又有广告的受众面丰盈与否, 以至于广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视率当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 收视率对于电视台的节目生存有决定影响, 重视收视率有充分的正当理由。于是, 为了收视率, 就上演了节目撞车, 以至某一时段20余家同时播出一个电视剧的奇观现象。也许各个电视台都从中利益均沾?但实际上既浪费了时间资源, 也暴露了传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竞争的时代, 抓取观众肯定是对的, 但没有个性的创造, 永远不会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与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视率为取舍的标谁, 因为电视传媒的天地很大很大, 似乎不属急功近利的新闻等节目照样有很高的收视效果, 而赢得观众的电视娱乐需求仅仅是其诸多功能之一。一般而言, 即便娱乐节目都有较好的收视率, 却未必就有较好的收视“效果”, 做为国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 电视节目肯定要有宣传教育的功用, 某些节目的偏重教化也在义理之中。事实也证明一些宣传重大政策的节目, 比如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工程等和近年英模人物的事迹报告、报导等节目都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而且节目性质的不同决定收视率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有的节目不能简单的以收视率来衡定其价值, 何况节目时段的设置本身无形地增减了收视的人数。问题还在于, 当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使一统合一的传统大大改变。
【21世纪资本论】推荐阅读: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08-11
21世纪能力05-17
21世纪古琴研究解读07-16
21世纪大学新英语06-01
《21世纪大学英语》06-06
21世纪体育教育06-24
21世纪图书馆09-26
浅谈21世纪教师素质10-27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09-28
21世纪的教育观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