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教育观

2024-10-11

21世纪的教育观(通用8篇)

21世纪的教育观 篇1

21世纪的教育观

一、教育观念:

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

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

转变只专注硬件设施的教育思想,树立重视营造学术环境的教育观念;

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

转变专注智育的教育思想,树立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观念。

二、办学观念:

转变以数量规模为中心的办学思想,树立讲求质量效益的办学观念;

转变封闭模式的办学思想,树立开发模式的办学观念。

三、资源观念:

转变传统的资源思想,树立人力为第一资源的观念。

四、创业观念:

转变单纯寻求岗位的就业思想,树立自主创造岗位的创业观念;

五、学习观念:

转变一次性教育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1世纪的教育观 篇2

借用“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2009年度主席佩奇·约翰逊的话来说,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作者“特里林和菲德尔用可读性很强、非常实用的措辞, 论述了怎样自始至终按照标准, 将21世纪技能融入学校课堂。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企业领导人、政府决策者来说, 这本书是一件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伴侣。”

21世纪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挑战是, 如何形成和保持我们自身的个性, 以区别固有的传统和周遭的世界, 同时学会包容与吸纳传统和周遭世界带给我们的个性与新知。遗憾的是, 在今天, 不少教育同仁竟然越来越沉迷、越来越喜欢用国外同行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业绩, 而无视这样的现实:“今天, 近20亿部手机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使用, 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网吧里访问互联网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培养技能的机会。”

互联网世界, 大数据时代, 以慕课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在线交流工具和环境提供了学习的社交手段、协作手段和群体手段, 这些工具和环境如今随手可得。鉴于因特网已经全球化, 因此, 学生如今可以学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 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共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掌握21世纪的技能, 如培养全球意识、环境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以及公民素养。

面对这些挑战, 除了技术的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层面的问题。阿尔文·托夫勒有句名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以及重复学习的人。”这个世纪的教师需要的是强劲的学习力, 努力成为一个不断吸纳的学习者, 因为技术的更新是即时的, 如果我们稍不留心就可能落伍。21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线下与线上结合起来, 既要考虑新的变化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 也要思考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大数据背景下,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 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 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 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 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在丰富的资源面前, 教师可以发挥的优势就是整合与遴选, 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理念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这些帮助更多的又是随机的, 生成的, 一对一的。

总之, 21世纪的教与学, 再也不能迷恋教师本位、知识本位了。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要从被动转为主动, 从教材转向网络和现实世界, 从记忆转向探究, 从接受转向合作。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教什么 篇3

信力建(“信”,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汪丁丁(“汪”,著名学者)

时间地点:2005年3月广州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谁都没资格办教育。所以我觉得教育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因为你看不清未来。”

信: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东西两茫茫。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汪:从现实来讲,我们这样的学校最适合的就是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教给学生发展、实用、技能。但是最后、最高级的,最柏拉图式的教育哲学,就是所谓经典主义,读经典,读大著作,个性化教育。有很多现代教育家,都提倡“家庭学校”。家长最了解孩子,从生下来,根据他的生存体验为他设计教案,编写教材,然后通过美国教育部的考核标准,这是非常昂贵的教育方式,但它肯定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谁都没资格办教育。我很相信这点,中国这个迅速转型的社会,谁都不知道未来孩子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凭什么把今天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未来万一都是单亲家庭,同性恋,都不结婚呢?那时你的教育是什么?你还教给他传统的价值观念吗?有隔膜。我们有什么资格教他们合适的生存方式?在这一点我是很悲观。我觉得你们各位都有勇气。我妻子也有勇气,敢教孩子,我不敢。我和孩子非常平等,我们俩就打游戏机,其他事我不管。没法教,每一个议题出来,我都给找出十个理由这边的,十个理由那边的,它都对。所以我觉得教育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因为你看不清未来。

“学西方是一段异化过程,会学得很不舒服。”

汪:我和盛洪在1993年有个对话。盛洪突然问出一个问题,他说丁丁啊,这要是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里拿一把刀,一刀捅死你了。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个尼采就称霸天下,因为打不过人家。这是启蒙和救亡的关系。还归结到李泽厚的概括:你想启蒙,想把他培养成为孔子式的思想家或找到个人实现的教育路线,他没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

美国的家长有两种看法,演员阿诺德认为他的孩子要让他吃苦,斯巴达式的,不给1分钱,这是一种理念,否则很容易宠坏。还有一种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不能经任何风雨。这两个极端都有道理。一个苦孩子,出身极贫困,在中国社会一层层地爬上来,得“杀”多少人啊!从农村到北大,然后成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曲,这概率极小。而性格要想不扭曲,童年必须幸福;但童年幸福的人意志薄弱。你说你怎么教这个孩子,我就不敢教。

信:假如我们要培养绅士,他遇上了蒙古人、清朝人,就要举手投降了。中国到了近代和现代,虽然自己是野蛮的,但它觉得发达国家更野蛮,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你再阐述一下怎样辩证看待启蒙和救亡?

汪:确实我想不清楚。如果我们说迎头赶上,现在西方都向东方学习了,于是我们可以放弃工业化的那一段知识过程,放弃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过程。因为你把科学落实到技术上,就是工业化;把科学的知识观和伦理观落实到政治生活中间,就是民主,它是一对概念。你说完全放弃这段,我们民族还没有生存能力。另一种救治的方式,是我们希望西方不来打我们,我不敢做这种幻想。

但要,学西方是一段异化过程,会学得很不舒服。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严复已经发现了器物层面不管用,这个运动经过“五四”到现在已经完事了,后果看得很明显,不可能全盘西化。西方文化不是中国文化要走的方向,可是中国要想生存要学西方的器物,就得有西方的效率,能生产出这样的优质器物,要不还是打不过人家。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大染缸,再好的西方东西拿到中国来就变了,为什么?因为你没那文化。

“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批判性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

信:我们老师可以想想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或者取向。我们是按东方“仁义礼智信”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的人,还是培养出符合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打败别人生存的人?哪一种价值比较合适呢?

汪:中国社会现在非常要命,它面临三种转型:经济的转型、政治的转型和文化的转型。对应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要不要学西方等等。这是从鸦片战争被西方打了后我们自然的反应过程,最深的就是文化转型,大概需要几百年时间。所以我真的没办法看得清未来是什么样,也就无法判断家庭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观,是让孩子模仿他们的父母这样更好一点,还是按照我们现在设想的价值观。

但是在稳态社会里,比如说西方,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时家长教的就是这孩子将来需要的。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是可以的。按照西方美国教育部发布的资料,0岁~7岁的小孩子在家父母的影响最大,它是所谓的模仿阶段。但到了能交朋友的年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孩子家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我们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的情况。朋友之间价值观的影响起很大作用,这是美国社会的特点。

信: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到底教孩子什么,是教他做道德君子,还是做强盗,还是两者都不做,告诉他更多的生存方法和价值观,让他自己去选择?

汪:你的问题特别重要。2000年加德纳在日本东京有一次演讲,关于多智能的。他演说题的目就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加德纳在演说当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批判性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这样,他将来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不是很大的问题了。这是个原则,我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人是在这儿讨论也会赞同这原则,关键从经济学角度,什么价格才能落实这个。

“所有的锁都肯定有一把钥匙能开。好的老师肯定都知道。”

信:在与你的接触当中,我深感你的知识非常丰富,你是怎么学习的?

汪:这个问题别人也问过。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和汪老师怎么越读书差距越大?你想我每天早晨起来看几个小时书,到8点他们起来的时候,我已经结束了几十本刊物最新文献的综述与阅览,在网上。所以张维迎说过一句很精致的话,你不能都去学他那个方式,因为很昂贵,衣食不愁才行。

信:你能不能讲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方法?

汪:这也很麻烦。西方社会的学术训练,它是强迫你每句话都要有典故。博士论文有几百篇文献,上千篇是常见的事,很好的博士论文通常正文的篇幅比索引少很多。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之后,就很自然的脑袋里背的都是谁、哪年的、什么刊物,连第几卷、什么页码都要知道,这是一个学术的说服力。这就是毛主席说的那个开中药房的,拉出来全是各色中药,但是对学术建设有好处还是坏处我也不清楚。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学的学术重建里,我和樊纲讨论过,现在用盛洪的话来说基本上就是掉西方人的套里了,每个人都满脑子文献,具体政策问题提不出来,提出来都不对。那也有问题。

信:我总感觉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知识量上很缺乏。

汪:我的思维全是经济学的。信总,我得问你,你给他们多少钱让他们读这么多书?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篇4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四、21世纪将逐步要求学前教师具有大学学历

学前教师具有大学学历,这已是时代的要求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过,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城乡差别,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别,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学前教师具有大学学历这一要求开始于局部的发达地域,然后才会逐步扩及全国。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文化发展了,学前教育事业才会有条件全方位地提高质量。

21世纪的教育观 篇5

自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国内外的学者作了许多探索,从CAI、ICAI、卫星电视、多媒体到教育网络,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美国杨百翰大学用于一对一强化训练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系统,目前已能做到:对于一般的大学生,不论任何语种均能在一个月内达到能听能说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我国近年来在小学实施的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把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计算机的汉字输入编码、打字以及多媒体的情境教学、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显著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上述事例说明,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全有可能在同样时间内甚至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更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但是,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不是在一个教学系统或一个学校范围内,而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在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下(比如在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环境下)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人材培养模式完全适应21世纪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需要有更强大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建构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信息领域有两大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全球,把自己的应用扩展到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并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其它的技术能像这两大技术那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巨大的声势与规模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这两大技术就是“多媒体”与“因特网(Internet)”。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曾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两个里程碑,并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这两次飞跃显然都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人类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上所述,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句话说,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将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1世纪审计教育现状与对策 篇6

陈丹萍

摘要:本论文是《21世纪现代审计发展研究》(NSK2003/B01)课题的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审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高等教育技术的进步,作者在总结国内外审计教育的优势及审计职业教育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审计教育的十大对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己初见端倪的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审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21世纪的审计教育发展。

一、目前审计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在各类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审计教育也不例外,但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国的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绝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脱胎转换而来,授课中会计的色彩还较浓;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也多以社会审计为主,还未能做到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平衡发展;审计高等教育与实际执业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完善审计理论体系,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是目前审计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高校开设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总的教学目标都是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但各门专业课程都有着自己的具体目标和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也正是这样的每一门课程的细化目标才能最终将审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样出色的潜力型人才,从而最终达到高校开设该专业或方向的总体目标。但未能体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偏弱,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结构

目前从各高校的审计课程的师资来看,除了原有的专业教师之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的缺口也在越来越大,因此很多高校纷纷扩招专业教师。但这类审计专业教师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于审计这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型学科,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三)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经走访和调查了解,目前高校的审计教育大多采用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实行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灌输法教学成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体现。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过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人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偏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教学效果

审计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育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本合理。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审计理论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以及与国际的接轨,需要不断更新,能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能不能让学生知道目前国际审计界都在关注着什么样的问题成了课堂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有,课外实践能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五)教学考核形式 在各大高校,对主修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的学生,考核其所学审计课程的优劣,绝大多数都采用平时加期末由教师打分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出卷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如果达不到这两点,判断学生该门课程水平的成绩依据就有失公允。

(六)审计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为了更好地加快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实行审计专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但未能引入日常审计教育内容,影响面还不够大。

(七)国际审计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外审计资格考试开始登陆内地,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内部控制评估师(CSA)以及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自从国际资格考试引入以来,在国内特别是高校引发了一股考证热。高校学生为了能在求职中增加砝码,纷纷在大学期间参加资格考试,因此,导致了一方面学生由于精力的有限,不能很好地专心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资格考试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传统审计教育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反应科学新发现、新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没能给予足够重视;教学手段、方法落后,课程设置陈旧,对学生的考评手段落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多大改变,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使学生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卫星通讯、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未能普及又难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因此,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革现有审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21世纪审计教育发展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及我国加入WTO,审计教育也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审计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树立新的审计人才培养观念

1、转变审计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审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面相对较窄的学科,它隶属会计学科。因此,在审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

2、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审计教育教学改革。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考试考核和计分办法,改变传统以一次考试定水平的考核方式,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各高校应普遍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审计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试行大学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审计学科研究和审计技术或软件的应用开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课之间的融通能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其动手能力,应加大对审计教学实验室的投入和对实验室的更新改造,运用模拟审计的方式,提高审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审计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之本

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创新性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创新审计人才的培养实施要靠教师,教师应由传统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应成为学生创新的启迪者和实践的扶植者。因此,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增强创造素质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继续教育是决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

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培养教师的能力。一是注重教师的后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更新,后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审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很难把课讲活的。三是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审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审计面临的新环境。

(三)审计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创新。传统以《审计学原理》为基础、以《财务审计》为主导、以《审计技术方法》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课程为辅的教学内容应进行重大调整,才能适应审计署实施 “十五”规划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计教育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传统审计教学内容发生必须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由反映产品记录核算发展到对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的分析核算,企业从商品经营发展到知本经营等;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审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1)更新旧的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经济效益审计》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去除与时代发展不调协的部分知识点,及时补充新教学内容。这对教师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堂教学必须时时关注审计实务发展的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以提高教学质量。

(2)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角度

《财务审计》课程的教学应立足原有基础,调整教学角度:财务审计教学内容应单纯的会计“六大”要素的真实性验证变为对会计综合信息的全面合理性监督;财务审计教学内容的立足点由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合理性审计;财务审计对象从注重有形资产转为注重无形资产。财务审计教学内容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满足新环境下人们对财务审计的更高要求。

2、与时俱进,创立新的审计教学内容

在新的环境下,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现代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审计教学内容应适时更新,创建新的审计知识体系。(1)知本经营创新审查的教学内容

知本经营的生命在于创新。知本经营审计的根本在于对被审计单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案的审查评价。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创新的审查评价,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形象创新、营销创新等。

现代社会要充分注重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审计,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审计人员审计的对象,从以涉及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为主,转为以涉及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为主。为此,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知本经营审计的发展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以必须以掌握高科技含量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为目标,以减少审计风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2)知识资产的管理的审查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资产”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与市场份额共同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经营进行审查评价是必须的。因此在教学环节必须补充相应的课程,才能使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工作的特殊需求。(3)人力资源审计课程的设置

21世纪人力资源审计将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运用,因此开设人力资源审计课程刻不容缓,因为人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人才是高技术的载体和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因此,未来人力资源审计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除此之外,未来社会将有效性审计作为重要的审计目标,因而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将得以更大地发展。控制与风险审计、电子商务业务的审查、网络安全审计、环保审计也将随着知识经济发展而日益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审计教育的创新是21世纪审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头戏。

(四)网络教学将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人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在21世纪审计事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提高审计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改进教学模式是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满足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开拓审计模拟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审计业务进行专业训练,可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改善现有教学模式的对学生的限制,增强专业实践环节的教育。因此,网络教学将有限的课堂教育变为无限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新型教育模式。

其次,审计教育工作将逐渐采用在线实时学习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不断普及,传统的审计教育将得到改善,现代审计教育工作将可采用在线实时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计算机系统及时与学生学习机的连接,会极大地提高审计教学的效率。审计专业教师应熟练使用Internet平台,是进行网络审计教学的基础。

(五)现代审计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审计是一项职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迎接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审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必须走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全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之后,可根据其专业发展的需求,将职业教育中的ACCA的教育思想、CIA的教育理念以及CPA的教育水平融入审计学历教育之中,以体现审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时代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六)审计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我们既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挑战,也面临国内高校激烈的竞争。审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审计教育应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审计教育的方向。为了适应审计教育的国际化的趋势,必须在教育体制的创新上。

首先,培养国际审计教育市场,入世后,随着教育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可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外资加入审计高等教育,完善相关运作机制和配套制度,以促进国际教育市场的发育。二是向用人单位开放。正如国外一些高校一样,审计教育课程设置可调整为,其学位课程是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到相关的企业实习,最后一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走“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总结提高”的教育模式,培养社会运用性的审计专业人才。三是教材选用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教材,加强国际间的专业沟通和交流,紧跟国际审计发展步伐,培养国际通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从国际化角度出发调整目标,变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全球观点和使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四是审计学分和学历趋于国际一体化。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学分,随着世界各国大学协作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年制度将逐步趋于统一。五是引入职业教育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及进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审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审计教育方法创新

审计环境和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需要重新调整传统的审计教育方法,才能适应21世纪审计教育工作的需要,实现新形势下审计目标的要求,审计教育手段方法应重新调整。

目前,传统审计教育模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记忆、复现和积累,教学方法呆板,灌输法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体现。其培养的学生审计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过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人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偏颇。审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树立起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育观和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创造性、复合型审计人才。其次,树立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审计课堂教学思想,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探索审计专业知识形成过程。第三,根据审计专业课程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探索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第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五,在审计教学中,要结合心理学分析启发式、演绎式、讨论式、讲座式、实践式、案例式、逻辑教学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探索一套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审计教育的发展。

(八)实施审计教学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教育战略

审计专业培养各类审计专业 人才,为审计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成为全国审计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大后方。但专业面较窄,是制约其发展瓶颈,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审计专业生存和发展焦点在于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精品审计人才,树立品牌意识。

21世纪审计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确定审计教育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科学定位决定了审计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审计教育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教育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从根本上讲,审计教育发展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关键在于提高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的,是审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

(九)适应审计学科教育产业化、工程化趋势的要求近几年来,审计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实力己经有明显的提高。随着教育产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审计教育也应随产业化发展趋势而规模化和产业化。产业化的教育模式可以集中审计教育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应将审计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工程相联系,以发挥各门学科的特点,取长补短,金审工程项目的开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工程管理审计专业,以满足市场对不同审计 人才的需求。

(十)审计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21世纪的教育观 篇7

一、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的完善

众所周知, 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四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变化, 而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有很大不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逐步普及到各级各类学校, 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起支撑作用的新型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快速兴起, 并在全球范围日益流行。这种新型学与教理论的突出代表就是建构主义。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学术界结合20世纪90年代从事网络教育和e-Learning的实践, 对建构主义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从而使这种新型的学与教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教育技术学科也就得以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因反思而得到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

西方的建构主义者历来强调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主导—主体相结合”则是中国人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独到见解。这种观点既体现出我们对建构主义的科学理解, 也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国情的深刻认识并与当前国际上的Blending Learning思想不谋而合[1]。

尽管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 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 这正是经过反思后形成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 (也就是Blending Learning思想)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 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包括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启发, 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 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 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2.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基础) 由纯主观主义转向主客观统一

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 以便独树一帜, 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2,3]。其实, 建构主义本来就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 它的哲学基础与认知主义应该是相同的, 都是强调主观 (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与客观 (外部刺激) 相结合, 即“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 (这又是一种Blending) 。西方的建构主义者宣扬主观主义认识论, 并把它渲染为建构主义的本质特征 (以此与认知主义划清界线) 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 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 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作用的斜路上去。随着学术界对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广泛认同和对建构主义的深刻反思, 大多数学者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终于有了全新的认识——抛弃纯主观主义, 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实际上也就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 这才是科学的结论, 也是使建构主义得以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多年来, 我国教育界一直存在下列争论:教育技术学科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之间有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的研究内容是否有重叠、有交叉?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能否取代教学设计, 乃至取代整个教育技术?

以上争论的焦点在于——教育技术学科到底有无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如果有, 应当如何来建构?众所周知, 若要阐明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需要先搞清楚该学科的定义, 也就是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实质, 然后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而要搞清楚某学科的确切定义就必须对该学科的逻辑起点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严格论证以及对美国AECT5 05定义与AECT5 94定义所做的分析、比较, 能较真实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应如下面所述:“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 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4]

在此基础上, 我们就不难建构出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它应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涉及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 (即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 , 其内容应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

二是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等, 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

三是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 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

结合上面给出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就是指: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包括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系统开发理论、远程教育理论、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理论 (其中又涉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理论) 、数字传媒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网络教育与网络文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理论、教育与教学管理理论、教育与教学评价理论、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等, 以及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规划理论、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理论、教育与教学资源评价理论等等。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是指: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 涉及方法、策略与操作层面的各种应用科学知识。包括各种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及模板, 各种教学系统或课件的开发流程与开发策略, 基于网络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开发、校园网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各种教育教学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各种有关教育教学质量测量的方法与工具的开发、各种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量表设计及使用等等。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 涉及方法、策略与操作层面的各种应用科学知识。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网页制作与学科专题网站建设、教学资源的分类与管理模式、网上搜索工具的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存储与检索、大型分布式资源库建设、各种教学资源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运用等等。

由以上所列的有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科学部分的各种分支学科来看, 可以说, 除了“教学设计理论”这一分支学科以外, 其他分支学科没有一门是和教学论或教育心理学有重叠或有交叉。这就表明, 教育技术学科确实具有自身本质特征, 并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既没有与其他学科重叠或交叉, 更不可能由其他学科替代。可见, 所谓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能取代教学设计乃至取代整个教育技术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在建构主义开始流行之前 (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 , 教育界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教学设计主要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自主的“学”。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普及, 建构主义逐步进入教学领域, 并从原来纯粹的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既包含学习理论又包含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一整套全新的教与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也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自主发现。

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十多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逐渐认识到, 要想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好能将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这种新型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 是原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四、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形成

通过对多年实践经验的认真总结, 并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深刻思考, 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5]。这套理论与西方国家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或者说在这五个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

1.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认识更为深化

我们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可表述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5]

由此定义可见, 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第一种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或是第二种属性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 而从来没有学者考虑到第三种属性 (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存在这一缺陷, 导致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难以找到真正有效的深层次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2. 对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的认识有所拓展

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与教理论, 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与教理论。在这一方面, 我们与西方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和他们不同的是, 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 还有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指导理论就是“教学结构理论”。如上所述, 整合内涵的第三种属性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正是“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所在。阐明这一本质特征, 使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能够真正贯彻落实, 离不开教学结构理论的支持。否则, 将会迷失“整合”的方向, 把一场深刻复杂的教育深化改革变成简单机械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 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3. 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更为有效

下面五条就是我们经过多年的整合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而形成的实现深层次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 来指导“整合”。

(2) 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 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4) 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这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 。

(5)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上述五条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第二和第三条。只有坚持第二条, 才能达到深层次整合的目标, 不至于迷失整合的方向。第三条则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指明了最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从而使广大教师对于如何设计并上好一堂“整合”课能做到“胸有成竹”, 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 为衡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新的准则

由于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所以如果想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与落脚点来进行整合, 就要求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必须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实施的整合, 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较传统教学结构发生某种改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变) ?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 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事实上, 这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的主要依据或准则。

5.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类型做出了新的划分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 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个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 另外两个是“课前”与“课后”阶段——这二者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阶段”, 所以从最高层次考虑,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 即按照所涉及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两种。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 (即“课外整合模式”) , 多年来,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则比较关注“课内整合教学模式”, 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批颇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成果[5]。

五、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的创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外都在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从而为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 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得到更大的扩展, 这主要表现在:

1.创建了一大批功能完备的教学支撑平台, 包括本地的课堂互动教学平台、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本地和远程网络培训平台。

2.开发并建设了各级各类学校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或学科专题网站, 其内容涵盖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视听媒体材料、辅助教学课件和实际案例等。

3.研制了多种适合不同学科的认知探究工具, 如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Z+Z平台、数学建模软件;物理学科的仿真物理实验室、物理作图工具、物理课件大全;化学学科的仿真化学实验室、化学计算电子表——ChemExcel, 等等。

六、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大规模贯彻实施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工作。在这方面, 我国政府不仅是紧跟国际潮流, 而且还能奋起直追, 后来居上。例如, 我国教育部虽然直到2004年12月25日才正式颁布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比美国晚了12年, 却在次年 (2005年) 4月立即启动了一项具有同样重大意义的、目的是使这一标准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贯彻落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育部师范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 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应该说, 迄今为止, 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 (包括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曾经由政府部门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国政府的这一重大举措, 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并已初见成效 (自2005年以来, 参与初级培训并已达到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已有一百多万) , 在国际上也开始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反响, 包括美国和新加坡在内的众多国家教育部门官员, 普遍对中国政府以如此大的力度以及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表示钦佩与赞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4) .

[2]Jonassen D H.Objectivism versus cons-tructivism:Do we need 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J]ETR&D, 39 (3) , 5-14, 1991.

[3]Jonassen D H.What is cognitive tools-In:Kommers P, Jonssen D, Mayes J, eds.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Berlin:Springer-Verlag Publications, 1992.

[4]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1) .

21世纪的教育观 篇8

一、21世纪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关键词:规制缓和、资金不足、社会期待高

《世界教育信息》:21世纪以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5年时间,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一下。

丸山文裕: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改革的开端,始于1991年的大学基准大纲化。在此之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大学设置有非常严格的限制。1991年大学基准大纲化之后,日本开始放宽大学设置基准限制,给大学更多的自由,这可以说是日本高等教育成熟的一个标志。此后,日本的大学不再完全置于政府的关照之下,开始自由地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虽然当时的IT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与其让文部科学省规定大学今后的发展,为其规划未来,还不如让大学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断地在努力推进改革,“规制缓和”是一个关键词。

另外,大学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入学率不断提高,而政府投入的资金却不足。因此,如何用更少的资金来提高教育效果、增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今后大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情况恐怕在世界各国高校大体相同。日本的大学在规制缓和的同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特别是文部科学省只对少数大学集中性地提供资金支持,就是所谓的“选择与集中”。当然,这与政府资金不足有关。总之,“选择与集中”越来越成为日本大学发展的方向,很多小规模的大学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机,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教育信息》:也就是说,21世纪以来,在日本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规制缓和”,另一个是“资金不足”。您是否还有其他的补充?

丸山文裕:另外一个关键词,可以说是“社会期待”。国家层面也好,社会层面也好,对大学的研究开发充满期待。所以大学必须要用最少的钱,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形势非常严峻。

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的实施及效果

《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被誉为日本高等教育第三次改革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开始,您如何看待国立大学法人化?

丸山文裕: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开始法人化。法人化之前,国立大学是文部科学省的所属机构,现在则从文部科学省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对大学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国立大学法人化通过逐步强化大学校长自上而下的领导来推进大学改革。对一般的教师和职员来说,感受到国立大学的这种变化需要一些时间,但对国立大学校长、理事来说则更直接,预算一直不断减少。在没有激烈竞争就没有发展的背影下,大学必须努力地为教育、研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前,虽然有大学评价制度,但是,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将评价结果与运营交付金的额度联系起来,使得大学评价的重要性大增。因此,各大学对评价都非常敏感,努力在教育、研究领域多出成果。从这一点来看,法人化在促进教育研究活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评价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将评价结果如何反映在运营交付金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评价是非常困难的,教育评价也好,研究评价也好,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施的。例如,像东京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和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地方大学,无论是大学理念,还是目标、使命、计划,都不同,那么,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型的大学,并通过评价结果来分配运营交付金?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评价标准要具备令大家信服的透明性、公平性、妥当性、依赖性,具备这些条件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少的。

《世界教育信息》:至今,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已实施10多年了,实施的效果也备受世人关注。从大学的角度来看,法人化的目标之一——大学的自主性、自律性是否有所改善?

丸山文裕:自主性和自律性是国立大学法人化时被强调的目标,但是,大学并没有充分的资金,所以对大学来说,并不能说自主性、自律性提高了。例如,教师、职员的工资几乎还是按国家制度规定、按等级来分发,大学并没有自行决定;学费标准额度由文部科学省规定,各大学虽有上涨学费的20%的权力,但没有一所大学上涨20%的学费,目前各国立大学学费都相同。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虽然制度的目标是提高自主性和自律性,但是正如刚才所说,由于资金不足,自由运营的幅度很小,效果不明显。

从教育和研究的角度来说,在教育领域,各大学都开始重视教育质量,并为此加大改革力度,无论在教学计划方面,还是课程评价方面,各项提升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都在推行。在研究领域,很多大学通过奖励科研经费等措施鼓励教师从事研究。另外,大学向社会筹取研究经费等现象也非常普遍。大学虽然很努力,但在多大程度上与论文发表数量有关联还并不清楚。正如大家所了解的,日本科学研究者的论文数在不断变少,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要提高论文的质量,数量就相对变少。另外,研究成果的测量也是很困难的。现在,日本每年都有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可是,这通常是他们20年前、30年前的研究。所以,今后会变得怎么样还不知道。

三、国立大学内部治理中

逐步强化的校长权力

《世界教育信息》:日本的各项政策中经常出现“大学治理”这个词。刚才您也提到了大学自上而下的领导。目前,校长权力不断强化、教授会的权力被消弱。您如何看待大学内部治理?这对推进大学改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丸山文裕:大学治理改革的方向是不断强化校长自上而下的领导,明确了教授会的权限和责任。进一步来说的话,教授会的职责仅限于教学和研究方面,如新生选拔、课程、毕业认定、学位认定等;在人事方面,完全由校长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高校由各学部的教授会决定自己的人事,现在转为把人事权交给校长或理事,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采用渐进式改革,否则改革力度太大,容易引起混乱。之前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事权一直授于教授会,大体来说,实施都比较好;今后大学雇佣的人数将不断减少,目前的在职教师退休之后,大学教师未必能像现在这样充足,所以把人事权交给谁,对哪所大学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从这一点来考虑,如果校长能充分吸收教授会的想法,做出合适的判断,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规模越大的大学,实施起来越难。

《世界教育信息》:如果这样,校长和学部长在人事方面会不会形成比较微妙的关系?

丸山文裕:是的,到现在为止,校长和学部长并不能很好地沟通。今后在人事方面也好,设备管理、招生等方面也好,可能必须要进行充分的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从大学内部治理来看,大学校长无论在大学运营、教育、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权力,把这些都交由校长决策,会不会很危险?由谁来监督校长的工作?

丸山文裕:目前,日本国立大学的校长权限非常大,如果校长在工作上失职的话,由监事来责其改正。监事由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大臣任命。在大学治理过程中,监事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校长选拔会议也非常重要。

法人化前,各国立大学由教师来选校长,法人化之后,由校长选拔会议来选举校长。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师推选之后,把结果交由校长选拔会议。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人选。不过最近也有这样的倾向,就是通过教师的意向投票选拔。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大学教授会的权力很大,现在越来越弱。

丸山文裕:是的,有这种改革的倾向,即教授会的力量逐渐被削弱。法人化之前,校长承担协调的角色和功能,协调教授会的意见。因为教授会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多,汇总这些意见或建议的人是校长。现在则完全不同,校长的权力逐步强化,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

四、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加速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谈到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大学还有一个功能,即社会服务。近年来,日本大学不断向与区域或企业合作的方向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丸山文裕:其中一个原因是资金的问题。另外,现在日本有86所国立大学,但是世界性的大学或者说世界水平的大学的竞争不需要86所大学都去参与。于是,日本的大学定位形成了三类:一是世界水平的大学;二是面向特定研究领域的大学;三是区域性大学。这些区域性的大学就需要与所在区域加强合作,为区域发展作贡献。在日本,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人口集中,而其他地方人口不多,所以地方政府希望大学发挥为区域发展作贡献、为地方增添活力、促进地方活性化的功能。例如,鸟取大学可以做沙漠相关的研究,因为鸟取县有非常著名的鸟取沙丘。通过这种方式,大学可以加强与区域的联系,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的实力。

《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出台的《国立大学改革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明确了改革的日程表,这在以往的政策中不多见,是否意味着改革的速度要加快?

丸山文裕:《国立大学改革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确实有加快改革的意味,这其中既有竞争激烈、资金不足的原因,也有评价的原因。国立大学被评价,文部科学省的政策也会被评价,类似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并不是从外部进行的评价。因为有对文部科学省的政策评价,所以特别要明确在一定时间内看到政策的进展。

之所以说这个政策比较重要,是因为2012年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大学改革实施计划》涵盖国、公、私立所有的大学。但是,文部科学省对于私立大学,只给予其自由;对于国立大学,则一直非常重视。私立大学虽然包含其中,但是世界级大学的建设对象主要是国立大学,所以国立大学对文部科学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立大学改革计划》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

《世界教育信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加速的原因是什么?

丸山文裕:我认为,首要原因就是国际化,欧洲也好,美国也好,都在进行大学改革。另外,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评价制度逐步实施之后,要求大学拿出改革发展的“证据”,所以会影响改革的速度。

此外,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人均所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位左右,人们的生活非常富裕。之后,发展速度变慢,而其他国家发展加快。目前,日本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在第15名或16名左右。现在,大学改革或社会改革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另外,日本面临少子高龄化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日本所独有的,其他国家也存在。美国人口虽然在增加,但主要是移民人口的增加,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人口都在减少。也就是说,少子化问题在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日本要充分了解少子高龄化社会是怎样的模式。这需要大学尽快应对社会需求。少子高龄化的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理念密切相关。最近,文部科学省想要缩小人文社会科学系。而人文社会科学对解决少子高龄化问题非常重要,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日本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减少的背景下,要以此为提前,对此进行充分思考。

《世界教育信息》:从2016年开始,国立大学进入第三期改革,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竞争力、生产高附加价值的国立大学。这里的高附加价值可以理解为创新吗?还是提高大学的质量的意思?

丸山文裕:创新这个词被用于不同的地方。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创新在IT、现在是IOT领域表现特别明显。通过创新让大学发挥推动社会发展引擎的作用也是《国立大学改革计划》的目标之一,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关键词。

《世界教育信息》:在创新方面,大学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丸山文裕:加强人才培养,即推动创新的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加强研究开发,从而产生推动创新的研究成果,如超精加工技术、宇宙空间技术等。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研究者,也并不是立刻就可以成为研究者。很多研究往往要进行20年、30年才能产生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支持研究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我们一直谈到国立大学,请您再介绍一下日本的私立大学。

丸山文裕: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日本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主要是因为私立大学数和招生数不断增加。随着18岁人口不断减少,今后私立大学招生可能会面临严峻的问题。私立大学中像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是少数,大部分私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开设与各种职业相关的课程,如护士、护理师、计算机工程师、教师等。因此,私立大学未来的发展要定位于做好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就业。

相对来说,研究型大学则以国立大学为主。国立大学今后的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私立大学的规模则是根据高等教育人口的数量变化而扩大或缩小。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

《世界教育信息》:接下来想与您谈谈国际化的话题,您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日本大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丸山文裕:日本人虽然短期留学或是海外旅行比较多,但整体来看不太擅长和外国人沟通。因此,从英语课程、强化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国际化是很好的,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必要用英语授课。随着国际化发展,通过实施“留学生30万人计划”等政策,外国学生越来越多,可以增加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此外,日本企业在海外,包括中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开设工厂,今后可能会在非洲开设工厂,可以促进英语交流。之前多是大企业,未来,小型企业也可能到国外开办工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课程非常重要。

此外,在其他领域,如研究交流领域,现在大学排名也加入了国际化的指标。为了大学排名,也有必要推进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关于大学排名,日本提出了今后10年间,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进入10所日本大学的目标。大学排名对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丸山文裕:大学排名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排名中,说英语国家的高校占绝对优势,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而其他国家即使有很好的大学,也很难取得较好的名次。因此,即使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未获得好的名次,也不要太介意。这不仅是日本,韩国、中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日本的大学上课使用日语,韩国使用韩国语上课,中国使用汉语上课,大学排名肯定是不利于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不必要过于担心。

《世界教育信息》:这个目标10年实现的可能性大吗?

丸山文裕:大学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政府希望实现这样的目标。

六、日本国立大学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逐渐增大

《世界教育信息》:从近年来大学改革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趋势,即国家对大学的控制不断强化,如日本复兴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您认为,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丸山文裕:日本的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过去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姿态,例如,东京大学校长可以与政治家平等对话。但近几年来,由于资金不足,国立大学的校长就需要去拜访政治家,恳求增加预算。大学在这个力量关系中变弱。不仅是国家,经济界、企业界等对大学的治理也会提出尽快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是国家,政治界、经济界也会对大学产生影响。

《世界教育信息》:经济界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大学的呢?

丸山文裕:例如,教育复兴会议是首相的咨询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是文部科学省的咨询机构。教育复兴会议中有很多经济界人士参加,他们会对大学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大学要尽快改革,尽力选拔能够从事研究的教师等。影响大学发展的要素越来越复杂,大学已经不可能独立了。就像刚才所说,社会越来越复杂化,大学需要承担来自政府、行政、经济等各方力量的期待。所以说,大学已无法独立,各方对大学的影响也形成比较复杂的系统。例如,对于大学创新,经济界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大学再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界。比如IPS细胞,是京都大学的山中仲也教授发明、用于再生医疗系统的。经济界如制药公司、医院等对此都非常关注。因此,不仅是政府、行政部门,或者国家对大学产生影响。从行政的角度来看,也不仅仅是文部科学省对大学产生影响,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等也会影响大学。例如,厚生劳动省所关注的社会人基本能力事关失业、雇佣问题,所以也向大学提出期望。文部科学省以前将监督中小学作为重要职责,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对大学提出意见。总之,各种行政力量会对大学产生影响,形成非常复杂的系统(见图1)。从大学的角度来看,现在大学的力量比以前变弱,而经济对大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想请您谈谈对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丸山文裕:对日本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我持乐观态度。伴随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特别在解决社会各种类型的问题方面,大学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大学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和国民必须为大学提供更多的资金。我比较担心的是,国民和政府关于大学的作用理解不充分。今后,大学要进一步对国民开放,充分与区域合作,邀请当地居民来大学参加各种活动等。政府和国民也必须为增加大学预算而努力。

注释

①根据采访中丸山文裕教授手绘整理。

上一篇:冬至给朋友祝福语下一篇: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