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2024-10-07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精选8篇)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篇1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窦玉沛(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

1.概念定位不准确,制度体系不规范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在国际社会的政策研究中有相对固定的通行含义,原意为“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通常指由国家或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经常与社会保险通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是以立法形式出现的、以现金支付方式应付个人生活不测的社会保护措施。(参见:陆学艺主编《社会学》)而社会福利则不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因而社会福利的含义比社会保障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可以说社会保障包容不了社会福利;而社会福利则包含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这在国外通行做法和《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以及我国一些词典、专家论证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如:1990年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条目,社会福利的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美国1990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1)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2)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该词典把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定义的困难,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公民提供的收入补助。然而我国却与国外通行的做法不同,我们把社会保障作为大概念,把社会福利作为小概念,用小概念涵盖大概念,把社会福利当成了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结果从理论上看是使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包括一些政府文件,经常不得不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几个概念混用或交替使用,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也使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出现了“权利错位、管理真空、转换空挡、结构脱节”等现象。北京大学田凯博士认为:这样一个逻辑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是相当明显的。从学术研究来说,它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研究的进程,阻碍了学科规范化的实现。因为他们很难想象,一个连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都存在逻辑问题的学科是规范的。从实践上看,由于社会保障包容不了社会福利等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保障基本上等同于社会保险。比如,我国当前提出的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是社会保险。这当前的形势下,突出重点确有其必要。问题是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它既不覆盖广大的农村,也没有突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因此很难称得上“统一、规范、完善”。这进一步证明了用“社会保障”涵盖“社会福利”的局限性。而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设计是与我国政府各大部门的职责分工紧密联系的,如果对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理解,势必会影响各部门之间职权的划分,以及各部门的目标选择和政策制定,从而最终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改善。页首

2.覆盖范围不全面,社会政策不平衡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三条保障线”进行的,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项制度基本上注重的体制内成员,没有完覆盖体制外成员,特别是忽视了广大农民。这在经济转轨、国有企业转制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在我国还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城乡的保障目标、保障方式、保障水平也应当有所区别。但作为一项制度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当前和长远,考虑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和社会政策的相对平衡。目前,以“三条保障线”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财政兜底或财政拿钱,而且数额巨大。财政的钱是全体纳税人、包括农民交的。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剪掉农民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在农民长期作出巨大牺牲、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相当多的农村仍然处于十分贫困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如在制度设计上不兼顾农民,不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不仅客观上会造成“保富不保贫”,加重中国二元经济的分化程度,使城乡差别加大,而且也与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不相适应。页首

3.政府责任太集中,社会动员不充分

从国际社会福利发展潮流看,当今国际范围内“多元福利”的主张日益深入人心,逐步从“普遍性原则”(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国家福利)向“定向原则”(又称选择性原则、或补缺原则)过度,即国家只救济最困难的人和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要求人们为自己的养老、医疗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张国家支持家庭、社区、社会团体和企业都为帮助最困难的人作出贡献。而我国目前行将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过于强调政府的责任,把过去分散在企业、单位的保障责任转向政府,现已出现企业依赖政府,地方依赖中央的现象,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和风险;过分注重政府福利的资源,对各种社会福利资源的广泛动员和综合利用不够;过分强调保障金的给付,忽视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因此很难应对社会发展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社会福利需求。仅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现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使个人账户变成“空账”,使现行制度仍是现收现付模式。特别是在相当部分地区,由于企业亏损面大,在保险金的征缴和扩面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只能寅吃卯粮,出现“空账”后,还入不敷出,靠财政兜底。据财政部测算,今年全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达到1280多亿元,约占各级财政可支配财力的10%。当然,由于过去没有积累,在今天转轨时期应该付这个成本,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测算,大约需要3万亿元。巨大的代价不仅会对我国今后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增长形成沉重压力,而且还有可能为老龄化高峰期潜伏下危机。页首

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入手,在我国建立社会福利制度,重新认识和界定我国社会保障的内涵,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大体系,恢复其应有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理顺各种关系,调动各种福利资源,兼顾各方面利益,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构架可以概括为:一项制度建设,三大支撑体系,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两种供给方式,即资金保障和服务供给;三项保障措施,即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社区落实。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在我国建立这样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体现社会政策的平衡,也有利于良好社会社会风气的形成。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所谓“社会福利状态”,既有人们主观需求的一面,又有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一面。但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是一个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所承担的集体责任,而社会福利目标的选择,又是受国家的经济实力制约的。就我国而言,目前社会福利目标的选择只能是基本的、有差别的、救助型的。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又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发展。所以,不能一提社会福利就想到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这种制度在西方国家也难以为继,正在进行改革。因此,汲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就我国国力来讲是可以办到的。而且事实上,我国的社会福利已分散存在多年,需

要的是认真加以调整、整合、规范和重新构建。其次,社会福利是制度化的政府责任,不需建立专门的机构,不需要另外增加体制成本。只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加强立法,整体规划,协调运做,由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就能办到。页首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三者之间既有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各种社会保险,以“防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本的制度;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以“济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基础的制度;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为优抚置对象,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特殊群体提共福利和服务,以扶老、助残、救孤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极具发展的事业。

三者之间的区别是:其

一、实施对象和保障水平、方式不同。社会保障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灾民、贫民等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服务则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主要为抚安置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有偿、低偿、无偿的福利服务。其

二、奉行的原则不同。社会保障奉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和投保的义务,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公民的权利;社会福利服务是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其

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自参加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给予必要的补助;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社会福利服务除政府拨款、社会支助、慈善恩济外,还可以发展福利彩票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实物和志愿者服务。页首

三大支撑体系职责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核心是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促进就业等。这项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常重要。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已统一了机构,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了政策,并正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的运做方式;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同时要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障工作。此外,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保障的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和紧急救援。社会救济是政府和社会对于那些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帮助。救灾工作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每年都有一些地方遭受干旱、洪水、台风、冰雹、霜冻、病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因此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社会、经济、历史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至今还有3000多万人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紧急救援,是对因水灾、火灾、地震、滑坡、雪崩等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被困人群实施的快速反应和紧急援助。

社会福利服务:这里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为优抚安置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优抚安置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保卫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和安置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越来越重要。我国现有老年人近1.3亿人,今后每年以3.2%的速度就有一个老年人。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还有一定数量的孤独和弃婴。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助残、育幼功能减弱。因此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发展我国社会福利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页首

实现两种社会福利供给方式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过于注重货币的给付,比如在养老金的设计上,替代率达到8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20%,这实际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的保障,忽视了对各种福利资源的社会动员。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社会福利制度的供给方式既要注重资金供给,更要注重提供福利服务。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矛盾短期内不会缓解,提高征收比例,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不提高比例势必增加财政压力。而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却相当充裕。社会福利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换为福利服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拉动消费,又能促进就业,不失为一项适合国情的明智选择。从社会需求看,我国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社会化养化等方面需求更为迫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人投资。当然发展社会福利服务政府投资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三无人员“更需要国家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优惠政策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大力开展社会福利服务。

此外,还应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组织社会福利资源、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和推广”劳务储蓄制度“,使志愿者服务活动经济化、制度化。页首

采取三项有力措施

其一,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随着政府逐渐退出经济建设竞争性领域,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将大大加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要转变政府的职能,认真研究解决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上的”越位“和”缺位“问题。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有效的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组织引导和市场机制的驱动。特别是在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扶持更为必要。要把社会

福利制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社会福利设施纳入各地城乡建设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要在规划、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赞助和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福利资源。

其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进程中,财政支持的得要性不言而喻。从理论上讲,社会福利属于广义的财政分配范畴,是政府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行使政府社会管理、服务、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将逐步减少盈利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求和社会福利,这必将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特别是”企业或单位原有的福利投入应当部分地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地方式,转变为新型福利制度的重要资金来源,这种转变虽然在形式上是国家财政支出额的扩大,但实质将企业或用人单位原有的规模庞大的职业福利支出转化为财政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出“。

其三,切实抓好社区落实。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有相互利益关系的居民(村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社区成员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利害关系,也就潜在着相互支援的能力,由此形成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天然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十分宝贵的社会福利资源。首先,要发挥社区组织在基层社会福利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在我国,社区自制组织带有行政色彩,如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等。他们在筹措社会福利资金、组织社会福利资源、安排社会福利项目、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落实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发挥社区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剥离办社会的职能后,”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会成员对社区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社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教育服务作用日趋重要。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要走社会化的路子,都离不开社区”平台"的承接。

再次,发挥社区开展福利服务的优势。社区靠近老百姓的家门口,在福利服务中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社区福利服务场所,开展日间照料、康复训练,上门家政、看护、医疗等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家庭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支援和服务。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篇2

21世纪市场的总趋势是: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细分化、个性化不断加强, 由于市场全球化、一体化, 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大大加强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了;信息化使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了, 市场的这个总变化趋势, 要求企业管理把创新制度化、日常化。

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 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 以知识创新适应市场, 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过程也就是管理本身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管理过程就是知识创新过程, 管理就是创新。

对管理创新的效率和效益的要求, 意味着这是一个全面的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 管理创新是个系统的问题。

管理创新这个概念一定与管理相关, 何谓管理?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以达成组织的既定目标与责任, 有效整合组织资源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和问题;资源从哪里来, 怎么来, 怎么利用和配置;操作的步骤和程序是什么;资金怎么解决;借还是自筹, 借怎么个借法;产品生产出来放在哪里, 销给谁, 怎么销;等等。而组织的既定目标和责任也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和问题, 如目标决策是否正确, 如何决策为好, 环境变化后目标是否要修订, 怎么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以保证协作分工, 怎么激励员工达到目标, 怎样去实现市场占有率目标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管理过程, 这些问题本身的处理就是管理。从管理的这个定义来看, 管理创新可以定义为: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整顿组织资源, 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与责任。

2 21世纪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等一系列的特点。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桑兹卓姆这样说过:“经济全球化已经发生了, 我们无法扭转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 因为促进经济全球发展的科技进步无法倒退。实际上,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正不断加快, 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此说来, 21世纪确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 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新高度、新阶段, 资源和社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最先进的生产力, 将成为世界和平、世界大同和人类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客观经济规律, 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中国刚刚加入WTO, 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中国企业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是最严峻的挑战。在当今社会, 一个国家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快慢, 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管理与技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在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情况下, 改进管理、管理创新显得尤为紧迫。正如朱镕基总理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 这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了管理科学。现在, 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

3 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为了论述这个问题, 我们也来看看一个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实例, 这个实例就是中国的“海尔”。海尔从1984年的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到如今的跨国海尔集团公司, 在1993年, 海尔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 利税3.1亿元, 1999年, 海尔就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 逐渐向世界500强靠拢, 如今, 海尔产品占有国内家电市场份额的30%以上并出口美、加、比、德等国家, 仅在美国就占有家电市场份额的20%。“海尔”, 是中国家电业的骄子, 是世界电器行业新升起的一颗巨星。海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九年内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家电王国, 并立于不败之地呢?正如海尔集团公司总裁张瑞敏于2000年4月5日在世界商学院高级经理人教育联盟的年会上所讲的一样:“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海尔从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 一系列的管理创新, 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典型, 深入研究海尔的发展战略, 不仅对中国的国企扭亏脱困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于当前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如何面对已经加入WTO的态势等问题, 都会给予深刻的启迪。

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上述海尔成功的实例, 我们就有了一些轮廓,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效率虽然可以在众多指标上得到反映, 例如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数小、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等, 但最终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有所体现, 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提高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前者, 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后者, 如战略创新与安排。无论是提高当前的效益还是未来的效益, 都是在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从而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3.2 降低交易成本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 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 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 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节约表现在“由于生产单位和采购及分配单位的管理连结在一起, 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信息的成本亦降低, 最重要的是, 多单位的内部化使商品自一单位至其他单位的流量得以在管理上进行协调。对商品流量的有效安排, 可使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人员得到更好的利用, 从而得以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此外, 管理上的协调可使现金的流动更为可靠稳定, 付款更为迅速, 此种协调所造成的节约, 要比降低信息和交易的成本所造成的节约大得多。”从钱德勒的观点中, 已经很明显地看出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高的重大作用。

3.3 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的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常有人说管理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倘若管理是如此的话, 管理创新自然更是如此, 因为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从诸多方面来看, 钱德勒从一个侧面作出了证明, 他认为:“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 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因为“用来管理新型多单位企业的层级制, 则有持久性, 它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或集团的限制。当一名经理去世、退休、升职或离职时, 另一个人已作好准备, 他已受过接管该职位的培训。因而人员虽有进出, 其机构和职能却保持不变”。在我看来管理层级制的这一创新, 不仅使层级制本身稳定下来, 也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 而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传统企业常是短命的, 几乎全是合伙生意。其中一合伙人退休或去世, 就得重新结伙或解散。”

3.4 拓展市场, 帮助竞争

管理创新若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 则将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 展开竞争。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和市场拓展时, 将遇到众多竞争对手即厂商和顾客。因此这一竞争过程实为多个博弈对象的动态博弈过程, 一个企业若能在这一过程中最先获得该博弈的均衡解, 即管理创新具体方案, 便能战胜对手, 获得博弈的胜利, 这个解无非是在能预见对手们的相应对策条件下寻找出最佳的、新的市场策略和运行方式而已, 这就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许多跨国公司瞄准中国市场, 所采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均有其战略意图, 这种意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5 有助于企业家的形成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成果之一, 按照钱德勒的看法是形成了一支支薪的职业经理即企业家阶层, 这一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处于专家的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发生分离, 推动了企业更健康的发展。钱德勒曾指出:“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 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 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职业经理层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因为对支薪的企业家而言, 企业的存续对其职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 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职业企业家从这一角度, 必然更进一步关心创新, 关心管理创新, 因为他们知道管理创新的功效, 因此职业企业家们往往成为重要的管理创新的主体。

以上五个方面不过是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诸多具体作用之一, 但足以证明管理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正因为如此, 研究管理创新, 探讨管理创新的未来, 既有理论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目前中国的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制度创新时, 尤其需要管理创新加以配合, 以便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4 管理创新的目标

管理创新目标简单地说是指管理创新主体创新时想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这种目标在创新之时便已存在于管理创新主体的意识中或者其创新计划内, 但管理创新目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目标, 它与企业目标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管理学告诉我们企业组织往往有许多目标, 有的可能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有的则可能涉及社会、环境或政治方面。著名管理学家彼特·德鲁克认为凡是经营管理成功的企业都在市场、生产力、发明创造、物质和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利润、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及培养发展、工人的表现及社会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定目标。具体情况参见表1所示。

从德鲁克所说的进行成功管理的企业应包括的各种目标表中可看到:第一, 企业组织的目标体系是一个多目标体系。第二, 企业目标的性质是多方面的, 既有经济方面也有社会责任方面, 因为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 而且是社会的一份子。第三, 德鲁克总结的目标中只有技术改造创新方面的目标, 而没有管理创新的目标, 这就表明一个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创新的忽视。管理创新目标应该是企业成功实施管理的重要目标, 也是企业多目标中很突出的目标。事实上, 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的诸如市场方面的目标, 提高生产率方面的目标, 人力资源方面的目标以及利润方面的目标等等均离不开管理创新, 自然也离不开管理创新目标。

那么管理创新目标在企业整个目标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我认为管理创新目标是整个目标体系中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个成功企业的目标体系构成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管理创新目标是核心目标之一, 这一核心作用表现在它是在利润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的激发与约束下设立与定位, 并以此促发企业其它六个目标的实现, 而这六个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帮助企业根本的利润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的最终实现, 从而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管理创新目标, 虽然不影响企业的实际运行, 就好像图1中管理创新目标这一块没有那样, 但该企业只能以落入旧套的管理来维持, 虽然不一定被人淘汰, 但企业想要超越一流则不可能。

管理创新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条:

(1) 目标设定具有恰当性;

(2) 目标最好由自己设定;

(3) 管理创新目标的设定要具备协调性;

(4) 管理创新目标的设定应具有经济性。

管理创新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了管理创新行动的导向, 每当一项创新行动向创新目标逼近一步时, 就会给管理创新主体带来成就感进而刺激其采取下一步行动。创新行动的每一步都在向目标逼近, 同时也是对管理创新目标的深化认识, 它反过来会给管理创新主体更大的成就感, 从而维持管理创新行为的进行。

5 结束语

21世纪, 其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赶超”机遇。如果放弃这个机遇, 最终必将遭到历史的淘汰。知识经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21世纪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 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国家刚刚加入WTO, 又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 在我们的技术落后、管理更加落后的形势下, 如何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中国的企业, 必须做到管理创新, 明确管理创新的目的, 并应设立合理的管理创新目标。只有这样, 中国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才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经久不衰, 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面向21世纪的政府再造 篇3

扁平化——分权改革的趋势

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领域,在公共选择、委托代理、成本交易等经济学理论以及管理主义的影响下,传统行政模式受到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强烈冲击。首先,大量下放决策和执行权力,主张将大的机构分解成若干个小部门,使决策和执行分离,如英国成立执行机构“法定机构”,新西兰甚至在政府内部组建公司实体;其次打破金字塔式僵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层级尽可能少的平板式结构,以利与外界的沟通;三是用功绩制代替级别工资制,力求彻底改变因终身雇佣而助长公务员惰性的状况;四是将政府服务的受益者和公众定义为消费者、顾客,向他们做出承诺,明确服务目标,如英国的“公民宪章运动”、加拿大的“2000年公共服务计划”;五是组建一些临时性的机构,如工作小组、特别委员会、项目小组,在人事上以短期或临时雇佣为主,任务完成后解散;六是政府的某些功能卸载;最后是去除繁文缛节,主张相信公务员的责任和能力,给予其决策的权力,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政府机构内部的分权改革最为集中地体现扁平化管理趋势。分权与授权既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涉及到中央政府部门内部的上下级关系,政府部门内部成为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热点。英国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新西兰的政府内部公司化改革都是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把内部具有执行和服务功能的中下层组织改编成具有独立性质的单位,实行经理负责制(首席执行官制),经理被赋予了机构、编制、人事和财务等方面的极大自主权。这一改革实现了上下级关系由直接隶属到合同关系的转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从着眼于工作过程发展为着眼于工作结果,充分体现了决策与执行分离、分权制度化的趋势。在英国,这种具有独立性质的单位被称之为“执行机构”,英国的第一个执行局是1988年8月1日创立的车辆检查局,最大的执行局为社会保障部的福利救济局,雇佣64000名公务员。执行机构的迅速增加成为行政改革的突破口,有的学者把这一改革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以来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的改革。

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力量

从世界范围看,政府信息化始终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和水平、精简人力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电子政府的形成与发展将使传统政府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模式发生质的改变,从而积极地影响组织的行为。

把层级节制的官僚机构转变成为无缝隙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整套不同的组织原则,即“再造”,这是实现组织转变的强有力工具。“再造”就是在诸如全面质量管理等创新力不能及的情况下,挑战那些建立官僚机构的观念,从根本上对整个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围绕过程和结果而不是职能或者部门展开工作,从而使组织充满新的活力。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再造运动(简称政府再造),就是文官体系以“技术理性”为基石,借鉴已经成功的案例经验,引进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有效的变迁策略,促成行政组织的整体转型;借助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建构行政文化、权责归属、公务人力、奖惩制度,以及目标任务等层面,期望能大幅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效能、革新能力、适应能力、治理能力。在理论建构方面,行政论者将政府再造的影响比做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法国大革命中要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在政府再造中则是“流程再造”、“充分授权”以及“企业精神”。对于政府而言,组织流程再造思想是一个新鲜事物,迄今为止,公共管理学者们尚未发展出一整套完善的政府流程再造理论框架,有的学者甚至对政府采用流程再造模式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总的来说,流程再造理论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条充满光明前景的途径,从而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核心指导理念。最近几年,各国政府提出的较为重要的再造方案包括:新西兰的《行政文化重塑运动》、《迈向公元2010》,英国的《续阶计划》、《效率小组》、《服务品质竞争》、《公民宪章》,德国的《新领航行政模式》、《行政弹性工时》,荷兰的《行政自动化》,法国的《行政现代化政策》,瑞士与奥地利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美国的《全国绩效评鉴委员会》、《励革实验室》,澳大利亚的《文官改革法》,加拿大的《2005年新制文官》等。

“转换”——政府再造的核心

政府再造虽被视为各国文官体制的改革标志,甚至是巩固政权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政治图腾,但是绝大多数推行政府再造的国家,实际上迄今仍然缺乏清晰完整的远景蓝图。如文官制度相关的改革措施,多半在改造过程中渐次修整、逐步调适。因此,政府再造的论证应兼具“描述性”与“指令性”两项特质。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篇4

一、认准坐标:我们选择什么

从纵向上讲,我们正面对“传统与未来”的价值选择。建设新世纪的文艺理论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开凿自己脚下的理论岩层,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吸纳文论传统的丰富营养;同时,文艺理论的发展又不可为传统所累,背负沉重的包袱前行,或囿于旧有模式而驻足,而应该面向现实发展,关注时代进步,把目光投向未来,开辟文艺理论建设的新境界。

从横向上说,我们要面对“自律与他律”的价值选择。文艺理论建设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秉承民族的文论血脉和人文精神,重新镀亮自己的理论个性,以理论的民族性来赢得理论价值的世界性;同时,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又需要广撷博采人类一切优秀的理论质素来滋补我们的文论肌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民族文论的“橄榄枝”作为我们理论建构的借鉴,任何封闭意识和“国粹”心态都将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潮流格格不入。这种“中化”和“西学”或“中体”与“西用”的关系,构成了一个自律和他律的观念悖论。

从理论范式上看,我们正面对文艺理论的“经典形态”“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的价值选择。“经典形态”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的理论思想,它们通常代表着文艺理论的主导思想、基本观点和权威话语模式,具有学理的典范性和观念的规范性。“传统形态”是指“五四”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习见理论模式,它们是以文艺理论教材及专著式成果所形成的、被多数人认可的文论形态,具有理论范式的约定俗成性以及价值取向的惯性和思维定势的惰性。“当代形态”则是正在创造和发展中的文艺理论,这种文论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会给它带来异域文论、甚至是殖民文化的渗透与挤压,高科技的迅速兴起形成文艺存在方式和媒介形式的变异,还有大众审美文艺、特别是影视艺术、网络艺术和“快餐文化”形成的文艺本体变迁和观念革命的新选择等,它们使得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常常要在“适应”与“定位”的不断碰撞中,不得不作出无以选择的选择。

最后,还有理论特色的价值取向问题。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切合新世纪文艺发展实际的理论。

以上4个坐标的立体交叉与相互渗透,把当前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观念困境推到了学科建设的前沿,而对之作出怎样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文艺理论的未来。当然,认准这几个坐标并不难,从理论上找出自己的选择维度也容易做到,但要从实践上让理论选择的自我意识变成理论创造的有效成果,也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二、构建学理: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是要回到基础理论本体,以“元问题”研究来启动文艺学当代形态构建。

文艺理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取决于基础理论问题的局部突破带动学理的整体建构。因而,当前的文论研究应该倡导回归本体,而不是解决外围;回到问题,而不是制造概念或急于搭建体系;回到起点、找准支点以解决基础理论命题,而不是凌空蹈虚或避坑落井。

其次是面向未来,实现“一体两翼”的综合创新。

文艺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它是在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不断拓展中,把对真理的无限追求变成无限的追求,最终使追求本身变成无限的过程。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建设就是这样的一个无限追求的历史过程,而“一体两翼”的综合创新,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途径。

“一体两翼”的“一体”,是指文艺理论研究要以新世纪的社会现实和文艺现状为“体”,就是让文论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文艺发展的实际,贴近实践,实事求是,回应现实的需求,瞩目变迁中的世界,让理论品格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两翼”是指文艺理论的民族传统和外来精良。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主要是吸纳它的人文精神,并实现古代理论范式的现代转换。如古代文论在文艺家与现实关系上的“交感”说(心物交感、天人合一),在文艺家与文艺关系上的“言志”说(诗言志、诗缘情),在创作与作品关系上的“意境”论(意象、兴味、性灵、境界),在作品与现实关系上的“教化”说(诗教、讽喻美刺、有补于世、有为而作)等,都是富含人文内蕴和价值理性的文论传统,一旦将其转换为现代文论的有机成分与合理血脉,不仅会使新的理论建设底蕴充盈,而且还可以使古代文论在21世纪焕发新的活力。外国文艺理论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弃其蹄毛,留其精粹”,洋为中用。一方面要将外来文论的理论质素与中国的文艺现状和理论传统结合起来,实现对其营养素的消化式吸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同化”与“顺应”的辩证关系,实现文艺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和中外互补。

所谓“综合创新”,即运用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对以往的文艺理论形态进行辩证地分析和综合,让它们根据现实的需要融合为一,铸就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的文艺理论体系框架。它要求我们通过对文艺理论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经典形态与新创形态的重新审视、辨识、转化和吸收,找到同历史走向和时代精神相符合的思想线索,形成对当代学理本位的思想支撑、对学术立场的重新定位和研究方法的重新选择。在这里,“综合”是创新的手段,“创新”是综合的目标。研究者应该以传统为鉴,以创新为本,光大中国既有的卓越的文艺思想品格,同时采纳外来文论有价值的丰厚资源,发扬中国文论注重整体性、蕴藉性、颖悟性的辩证思维传统和西方文论重逻辑思辨和求新求异的原创意识,而克服中国传统文论“圆而神”的和谐有余、“方以智”的锋角不足的治学缺陷,以及西方文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思想承继与观念变异“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从而创造出既把握宏观又剖析微观,既跨学科融通又中外互补,既有学派对话又回应现实问题,既总结过去又指向未来……这样一种由范畴、观念、命题和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具有原创性又具有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论支撑的文艺基础理论体系。

另外,在理论视野上,要关注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对文艺基础理论建设的生态滋养。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使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一方面受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挤压,另一方面也为跨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从中所得到的应该是更广阔的思维视野、更丰赡的学术资源和更具价值的理论参照。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 篇5

建设领域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工程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包括立项、规划、设计、建设至直交钥匙的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进入了跨世纪的历史发展新时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国即将进入WTO的竞争态势和国际大承包商的发展趋势,作为工程项目管理运行主体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以创新为主线,认真研讨新时期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和发展措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迎接新的挑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三层关系、两制建设,三位一体,综合运行”这四句话来简要表述。

三层关系指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作业层次之间的关系。它解决的是企业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改革调整企业内部总体运行机制的关键。

企业层次——代表的是一个法人职责的范畴,它具有三个主体特点:一是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合同履约主体,三是企业利益主体。企业层次作为生产要素控制的第一层面,要搞好工程信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备材料市场、租赁市场等五大市场的组织协调和动态管理工作。

项目层次——其组织形式就是项目经理部。项目层具有“三个一次性”的特点:即项目层是企业法人一次性的授权管理、一次性临时组织、一次性成本中心。它只负责一个单体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是企业面向市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直接责任层面。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层次的代表,是企业法人所中标的工程项目负责组织施工的授权责任人;是实现一个单体项目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目标的直接责任人;是一个企业面向市场、对接业主、服务用户的岗位责任人。

作业层次——以劳务人员为主体,可以提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施工力量。其发展方向应是专业化、独立化和社会化。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层次服务于项目层次,而项目层次一定要服从于企业层次。这是因为项目层次只是成本中心,而企业层次则是利润中心。企业法人层次与项目层次是授权委托关系,而项目层次与作业层次之间是合同商务关系,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合同关系。

两制建设是指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

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作为项目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对旧有施工管理体制的否定。从新的施工生产方式分析,两制建设又是前述三层关系的支撑点。

项目经理责任制是解决原来工程项目上缺乏明确的责任人的有效办法。这是因为,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自然提出了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要求。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承揽的工程项目,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任命具有相应资质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为了项目合同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班子,共同承担项目的责任。这种由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由项目组织的项目管理班子对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负责的制度,就是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成本核算制则是提高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的有效制度。它是项目经理部以责任成本为最高控制限额而进行的项目收支核算。因此,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必然推动核算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实行封闭的独立的项目成本核算制。

三位一体指的是“过程精品、标价分离、CI形象”的一体化管理。是以项目为中心的质量、工期、成本、现场文明施工的全面要求,是提升项目经营质量的内在需要。

“三位一体”的提法于西方项目管理学派对建筑产品的三个约束条件,即“工期、质量、成本”,我们根据中国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把它转换成“标价分离、过程精品、CI形象”,并用来作为项目管理的综合要求。“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用三条线来形象地表述。

第一条线是“过程精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严格奖罚”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过程精品”为首的质量线。坚持“过程精品”,由工程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过程是保证质量的主战场,过程是强化质量管理的直接对象,过程是实行连续控制的动态目标。因此,只有很好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不断变化的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疗位都达到标准、做成精品。从而保证工程的最终质量目标即建成精品工程。一句话,就是以“过程精品”铸“精品工程”。总之,坚持以创“过程精品”作为生产链与市场链的联接环节,能够使企业每一个员工找到了与市场对接的有效载体,使每个岗位、每道工序都能感受到市场传递的压力。这种创“过程精品”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从而确保最终的工程精品。在“过程精品”的质量线中,强调了“节点考核”四个字,节点是网络计划中的进度要求,就这把质量和进度统一起来了,这也是对我国施工企业这些年来项目管理特色的总结。

第二条线是“标价分离、分层负责、精耕细作、集约增效”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标价分离”为首的成本线。

第三条线是“CI形象、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立体标化”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CI形象”为首的形象线。实行CI战略,搞好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经营理念和经营质量,促进标准化管理,体现企业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内容:综合运行。综合运行——就是围绕以“三层关系、两制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进行的、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综合运行,实现企业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综合运行状况决定了企业项目管理的状况和水平。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跨世纪发展,要求运行主体建立三个新机制;一是以经营理念为支撑的市场开拓机制;二是以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为特点的经营机制;三是以人为本注重素质的用人机制。

这是因为: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产生活力。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有效的机制来支撑和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以经营理念为支撑的市场开拓机制。

第一、坚持“业主、业主、再业主;客户、客户、再客户”的经营理念;

第二、细分业主类型,分门别类采取各具特色的经营对策;如科技先导型业主,政绩先导型业主,经营先导型企业,关系先导型企业。

第三、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如明确名牌与品牌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在战略上坚持名牌与品牌并举,告名牌来支撑和托起品牌,以形成“品牌、品牌、再品牌”的经营特色。

以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为特点的经营机制。

第一、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总承包机制,对现有施工企业和分包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利用总承包的利益机制,真正实现铁面无私的优胜劣汰。

第二、进一步发育和完善企业内部劳务分包、材料供应、施工机具租赁等生产要素市场和实现企业后勤服务市场化。

第三、坚持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以人为本注重素质的用人机制。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人才结构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保证企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造就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统一,拓宽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渠道。在积极用好内部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才资源优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含量,促进企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跨世纪发展,还迫切需要运行主体实现“三个升级”: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升级;总承包和融投资功能的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的升级。

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升级。确立能够充分反映时代水平的、新一轮的“高、大、精、尖”重点工程,瞄准特种工程技术、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和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加企业科技开发,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按照“科技支撑创新,创新支撑发展”的方针,围绕着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积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注重提高现有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发展网络技术、加快软件开发,提高电子商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总承包和融投资功能的升级。切实提高与国际大型建筑承包商竞争的能力和水平。重点确立和强化以下功能:一是较高水平的总承包管理协调功能。包括具备详图设计、土建安装装饰施工、物资供应一体化的综合配套能力和总分包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对工程分包单位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组装社会专业施工力量的能力,形成专业施工保证体系。二是具有较强满足业主和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功能。依靠人才优势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具备较强的准确理解建筑师设计意图,并通过CAD技术与土建、安装详图、机电布线、装饰详图设计等,最终完成业主意图与要求的能力。三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融投资功能。依靠自发展,积累资金实力,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使企业有能力和条件融资带动总承包。

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的升级。实现企业的智力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全面提高企业员工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从着力解决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提升为全面的资本运营。切实解决企业新一层次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尤其是“资金流”等重大问题,寻找建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真正实现企业资本运营的突破。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篇6

党性修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党性修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世纪。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修养?共产党员需要进行哪些修养?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这些问题我们要很好地解决它,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党性修养。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应进行修

1、什么是党性

“党性”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用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中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要求。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大量的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许多的举措。什么是党性?教材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因为任何政党都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党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第三句,又因为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精英所组成,所以这种阶级性是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先进性。“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都是体现“先进性”要求的。可见,党性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内涵,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同。解放前,党的任务:武装斗争;共产党面临的考验:生与死,苦与乐;党性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建国后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考验:金钱、地位和权力(焦裕禄、刘青山);要求: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任务:经济建设;考验: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信心、共产党信任;另一方面是作风的:权、钱、色。要求: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模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党性要求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党性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民主集中制;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常说的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就是这“六个坚持”。

2什么是修养

“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能力。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可见,修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就其词义的本身来讲,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而一旦在内容上赋予它以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含义,其意义就不同了。讲究修养,这也是我国古人也经常议论的课题,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说过“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荀况也说:“修道而不贰,则天地不能祸”等,都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3、党性修养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篇7

一、绿色医疗体系

提到医院建筑设计,很多业主和设计单位都会把功能合理定位为主要目标。但是我认为功能合理只是医院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理想化的医院应该具备如下特点:能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就医流程和温馨的康复环境,建筑本身从建设到运行节能环保,便于利用高效率管理等等。建设一所好的医院,除功能以外,必须全面考量从建设到运行的各个方面。从世界各地的优秀医院来看,医院的定义已经远远超过“看病的场所”的范畴。

在此,本人结合20年来的医院建筑设计经验和当前国际医院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了“绿色医疗体系”概念,以重新定义现代化、国际化的医院设施要素。该体系包括的内容有:节能环保建筑、循证设计、病人安全、人性化和高效流程管理。如果在医院建设初始,综合考量这几方面因素,将有助于医院建设与实际运营需要有效地结合。此“绿色医疗体系”并非仅限于医院建筑节能环保的范围。

二、中国医疗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1.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是中国医院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医院建设的现状仅仅是满足基本医疗功能,设施对病人安全的潜在影响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些年不断传出在新生儿病房内由于感染造成的婴儿死亡的案例。尽管感染可能是由方方面面的医疗失误造成的,但是这些惨痛的教训也应该给设计单位敲响警钟。面对新世纪的医疗设施,设计单位有责任在设计中提供防止院内感染的解决策略,如向院方明确床位间距、向院方要求在每个病房入口处设置洗手池、采用恰当的对流通风系统、采用抗菌的装饰材料等。虽然这些做法表面上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是由此减少的感染必将减少医院的运行成本。本人认为,医院的环境及其缔造者—建筑师和工程师们,也是参与救死扶伤的一分子。在医院设计和建造中,应本着更追求科学、更加谨慎的态度进行。

2.绿色节能

节能减排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的医疗资源目前还处在相对短缺的阶段,已建医院也往往需要进行新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医用系统等的更新换代。近些年,我们惊叹于中国在世界医学进步和科学发展方面的敏感度。例如今年的新闻指出,美国MD Anderson癌症医疗中心的手术室内安装核磁、CT、放疗的技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首次得到了应用。诸如此类的医疗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改造还将长时间地持续。所以,中国的医院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不仅不可能降低能耗,反而还会继续增加。我们可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国际合作,在医院的现代化阶段通过控制能源消耗的增加速度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走其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人性化

近年来在中国的医疗建筑的实践中人性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较高的重视。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从过去满足医疗功能基本要求转变为现在的以病人为本。设计师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即力求为病人提供一个有利于治疗康复、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保证病房拥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采用单人病房的设计、在病房设置家属陪伴过夜区域、增加室内休闲区、花园式的医院、温暖的室内色调等措施,经过循证医学的论证证实是可以帮助病人康复、减少病痛感的有效措施。在人性化的设计中,设计师在发挥想象力之余也要注意病人安全。如在室内设计喷泉等水景就不利于防止感染,所以室内不能设置水景元素。

4.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Evidence Based Design)源于循证医学,是西方医疗建筑设计中逐渐兴起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循证设计最显著的成果是广泛推广和倡导单人病房。因为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单人病房能提高睡眠质量、降低环境噪音、减少院内感染、增加访问者、减少跌倒频率等等。现在《美国医疗建筑设计和施工指南2006版》要求美国所有的新建医院都必须只建设单人病房。通过研究客观医疗数据,设计师可以做出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设计。例如将洗手盆设置在病房入口处可改善洗手情况、减少交叉感染,保证病房的自然照明可以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设计合理的配送药流程可保证用药安全等等。

5.精益流程管理

精益流程管理(LEAN Processes Management)对中国医院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很多大型企业在快速发展扩大中都采用了精益流程管理。美国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管理方法运用到医院管理中,以简化、优化医院的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其中包括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手段减少医务人员的步行时间、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简化医用耗材分配流程等。

总之,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医院已经在安全性、人性化、循证设计、绿色节能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距离这些世界医院建设的发展水平其实已经不远了。

三、让中国的医疗建筑设计走向世界

1.创造国际交流、合作机遇

作为中国新世纪医疗建筑的设计者,我们急需创造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机遇。在之前提到的安全性、人性化、绿色节能、循证设计、精简流程管理等方面,很多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些方面确实走在我们的前面。例如,美国在医院节能方面就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美国曾经由于密切关注病人的安全而几乎忽视了由医院产生的环境问题,但是现在他们在医院环保与节能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并已形成了《医院绿色建筑指南》(Green Guide For Health Care, GGHC)。世界范围内较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编写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但LEED体系中并不含有专门针对医疗建筑的评估标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将在2009年秋季发布专门针对医疗设施的绿色医疗建筑认证体系—“LEED for Healthcare”。这意味着在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医院作为建筑能源的巨大消耗者,即将有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目前具有LEED认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还为数不多,在绿色认证方面的国际交流可以说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2.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项目

2008年6月19日,美国建筑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公布了2008年“国家医疗建筑设计奖”(2008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for Health's National Healthcare Design Award)。其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建筑设计从127个优秀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4个获奖作品之一。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是荣获该奖项的首个中国医院项目,也是本次获奖作品中唯一建设在中国的项目。

深圳市东湖医院于1985年建成,业主是一家非盈利性传染病专科医院。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它成为深圳市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唯一医院。为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公共卫生体系,适应未来传染病患者救治需要,深圳市政府决定另外选址新建东湖医院,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希望将其建成一座综合性较强、能体现出现代医疗精神、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传染病医院。

该项目由于其本身在诊治传染病方面的突出作用,对全世界的建筑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案例。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医院设计已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如病房注重日光照明、把医院设置在公共交通方式集中的位置、设置自行车停车等。

结语

中国的医疗建筑已进入一个从旧式建筑向新式建筑转型的阶段,中国医院的设计者正快速掌握最新的功能布置、洁污分流、防止感染、人性化设计和绿色环保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新建医院和改扩建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医院建筑最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本人提出“绿色医疗体系”这个整体化的医院建设理念,希望为中国医院和广大医院建设的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感谢吕晓婧对本文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整理工作)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该医院是一所传染病医院,既应保证提供一个现代化医院所必须满足的医疗功能,又必须充分考虑其传染病的特点。除了隔离防护、卫生防疫标准要高于一般的医院,如何杜绝交叉感染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设计内容。方案遵循了“一心两翼,三区独立”的设计理念,即:医院的门诊楼、医技楼和科研楼位于用地中央;呼吸道病区、肝病中心、肺结核病区和虫媒消化病区设在用地的下风向污染区内,以防止风向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时利用2m的自然地势高差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中间设置绿色植被围合的隔离墙,从而形成独立的污染病区;行政后勤楼、员工宿舍楼和多功能厅布置在用地的南面,成为独立的洁净区域。

考虑不同病种、病情发生和发展等不确定因素本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概念,不仅满足医院近期的需求,还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比如设计师在建设用地的北面留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将来可以用来修建新的建筑。虽然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传染病楼内的隔离设计标准,但医院病房楼内每层都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个区域,几乎满足了治疗任何一种恶性传染病的要求。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业主:深圳市东湖医院

建设地点:深圳市布吉李朗路

设计单位:TRO Jung|Brannen建筑工程设计公司

合作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翰凯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日门诊量:2 000人/次

手术室数量:9

病床数量:500

病房数量:245

用地面积:10hm2

建筑面积:7.1万m2(含地下室6 000m2)

建筑层数:9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施工单位:深圳市第一建筑公司

设计总负责:侯军,孟建民

建筑专业:David A.Rhodes,王恺,王丽娟

结构专业:陈坚,朱建群

设备专业:张文,李茜,刘明谦

设计时间:2005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篇8

第一,现代企业在21世纪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加快,而且是各国进入同步发展时期,因此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表现出三个特征:一、变化更加频繁;二、周期性更强;三、波动性更剧烈。因此,只有能够对环境提前做出预判的企业、敢于快速反应的企业、能够灵活调整的企业,才具有持续增长和发展能力。

第二,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专业化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有所专长的企业。但是在新的世纪,大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具有专业化的水准,而且对企业的整合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不仅应该对本行业,而且应该能够对整个产业链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具有生死存亡的紧密联系。很多企业习惯于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软广告来宣传,但是我们知道BP这次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发生以后,股票市值最多跌了55%,而且不得不设立了巨额赔偿基金。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生死存亡,实际上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中远集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兵之一,也是国际行业内的典范。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融入当地社会,和当地社会各界广泛联系沟通,在合作共赢模式下共同发展,履行社会责任。

我听到印度洋大海啸这个消息后,早上发出一个号召,全中远一天捐出1000万元人民币,送到中国红十字会去,支持印度洋周边地区受害人民群众。汶川地震我们捐了1亿元,玉树地震我们捐了1000万元,包括中国局部地区干旱我们也捐了。去年6月,在世界经济最艰难的时刻,在美国发生历史上最大诈骗案麦道夫诈骗案的时候,中国远洋由于一直以来的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感,在香港荣获了中华海外社会信誉颁发的2009年社会信誉企业集团的大奖,这就是中远集团走向未来信心的根本所在。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后导致了全球的受害,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诚信度不够,他明明知道亏损了还不披露,欺骗更多的人买他的股票,导致大家都跟着他上当。重新思考21世纪,我们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企业必须诚信经营,诚信是黄金,诚信才能够推动世界经济往前发展。

第四,现代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将会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中远集团走向世界历史悠久,我们融入不同国家的规范,现在我们同样感受到企业自身的文化也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当地雇员和当地文化。举个例子,中远收到美国马赛州的州长邀请:希望开通从中国到波士顿的直达航线,以挽救面临失业的9000员工。我们经过研究以后,立刻决定派出船队直接开通了中国到波士顿航线,使9000人就业保住了。但是我谈判的时候提出了一条要求,我说你知道请我来干什么?解决你的就业,增加你的港口活力和经济增长力,但是我不希望你的工人在我的船上罢工,如果你的工人罢工了我就不来了。结果他向我表态,我们的工人决不在中远船上罢工。2000年到现在,他们兑现了承诺,没有在我的船上发生过一次罢工。

我们在全球有5千个海外职工,每年评选洋劳模,还邀请他们到中国观光,他们感到很自豪。

去年,我们投标竞争了希腊港口,正好遇到希腊新老政府交替,工人罢工,要求我修改我这个殖民地的条款。我说很奇怪,公开投标有几家企业,我们在公共的标书当中获胜了,怎么会有殖民地条款呢。我说你要让我修改任何一个条款,那希腊政府就失去了诚信,因为政府批准的是有法律效力的。因此希腊新政府的总理立刻通过渠道给我传回来,说你讲的有道理,我们不能要求中远修改任何条款,否则希腊政府在国际上就没有面子了。此后我和我的工人签订了新的协议,这个协议签订完我告诉他们:我为什么到这儿来,为了解决你的工业,增加你们的就业,增加你们的经济实力。我把希腊作为终端港,把远东的货送到这儿,使你的港口成为门户港口。此后希腊全国大罢工包括港口工人大罢工,而我的码头工人不罢工。他们说你们有什么办法,到你手上就不罢工,因为我去那儿投资首先想到了给当地的工人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福音,这就是我们21世纪企业CEO的责任。

在海外投资中我们还定期把中远的文化带到了世界。我们在全球有5000个海外职工,每年评选洋劳模,还邀请他们到中国观光,他们感到很自豪。

因为中远是优秀的成员,所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邀请我到日内瓦向联合国大会作了报告。我已经连续4年发表报告了,每年放在联合国的典范版上。

本文摘编自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坛上的发言

上一篇:医患沟通和技巧下一篇:给朋友的温馨元旦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