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2024-05-22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共7篇)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篇1

21世纪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及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管理会计;调整与拓展;发展与改进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1.市场观念。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

3.动态管理观念。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1.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

3.人文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秦俊绒:新会计准则西安理工大学,2008

[2] 傅丹:成本管理会计现状分析及发展设想[J]. 财经问题研究, 2001, (04).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篇2

一、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因此,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占比重较大, 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知识特别少, 这些都与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 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 在生态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教师首先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 剔除陈旧的、重复的、次要的部分, 把生态学中最基础的、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从事符合生态规律的管理活动。其次, 随着生态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展, 课堂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 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新知识、新内容, 介绍一些学科发展新动向, 补充一些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丰

2. 阅读效果的检测。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涉及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 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3. 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的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尚未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听而不烦, 学而不厌。如今, 生态学的发展已完全深入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因此, 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也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如在讲授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内容时, 我通过结合以下具体实例: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出现水危机, 青岛浒苔入侵奥帆赛场, 云南滇池利用外来物种紫根水葫芦治理富营养化20天后示范区水质有望达到Ⅲ类等,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成因和影响和治理, 同时也感受到生态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2]。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有效的氛围。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是学生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 因为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 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授。比如, 在学习了能流定理后, 我启发学生分析说明以下新情况下的问题:1.既然生态系统的能主要来源于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请你分析说明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和理论依据。2.“确定合理的裁畜量, 防止超载放牧”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有效措施之一。试说明制定这项措施的理论依据。3.近年来由于大量捕杀青蛙, 麦田里粘虫大量繁殖, 造成小麦减产。试从能量传递角度分析小麦减产的原因。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导致植被的破坏与食物链的破坏, 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造成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 领悟到了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生态学分支越来越多, 新的信息日新月异, 教师利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生态学教学的重点应该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转变[3]。教师在课堂上应主要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简明扼要地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进展情况, 做到:1.教学参考资料不要局限于书籍、报阻拦, 因此我们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4. 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

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真正阅读名著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高校机测普通话及其培训教学改革研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江苏镇江

摘要: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已陆续在全国各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应用, 测试变革后给普通话培训教学带来新的现实要求。本文分析了传统普通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普通话教学方式方法应随之有新的对策举措。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改革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制和使用, 顺应了形势的发展, 符合大范围、大容量测试的需求。与传统的人工测试 (简称“人测”) 相比, 2007年以来各地开展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简称“机测”) 在测试环境、测试设备、测试程序、测试人员与测试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改变。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情况分析

就应试人普通话等级要求而言, 与以前分散的、大规模人工评测相比, 各等级一次性达标率普遍下降, 且随等级上升而渐成下降曲线。据笔者对本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点近一年1400多位应试者不完全数据统计分析, 全校一次性合格率平均约为71% (二级乙等为合格) , 与前期人工测试的一次性合格率平均为95%相比, 下降了24个百分点。据分析, 造成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计算机辅助评测的语音标准在各等级的语音采样因素;二是第四项说话“人测”新的评分标准的因素;三是应试者自身水平、态度因素;四是普通话教学与培训情况因素。

笔者认为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原因, 是人工测试向计算机辅助评测过渡阶段出现的现象, 是可以通过加强普通话的培训和教学得以改善的。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的普通话培训情况分析

(一) 教学培训偏重理论, 轻实践, 方法单一。

刊等纸面印刷信息, 教师应该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快速渠道和信息源;2.制作电子教材, 通过校园局域网供学生随时查阅, 并且定期更新, 使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让学生及时了解生态学发展的动向和有关研究顿域的最新信息;3.学生可以在网上交作业、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或提出的问题在网上作解答, 等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很多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仍然不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甚至不具备正常表达思想的能力。生态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生态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主研究解决方案,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另外, 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开展讨论和辩论,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4]。

五、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传统教学的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考核为依据, 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现象, 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尤其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 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下的全新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 许多应试人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 但到朗读尤其说话时, 吐字说话就显得生硬不自然, 方音时有流露。这说明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之中, 缺乏对普通话综合语感的把握。这与教师在普通话培训中偏重理论教授, 缺少实践, 只重视语音训练, 忽视普通话的表达训练有关。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侧重点不同。有的重理论, 轻实践;有的只练习, 不介绍理论, 应试人缺乏系统的普通话知识, 达不到推普的目的。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有的教师压缩培训时间。有的应试者只是在临测前接受教师的临时辅导, 内容多是机测的注意事项, 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涉及普通话语音的系统培训。这种短平快的培训测试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没有留给应试人应有的消化培训内容和自我练习、巩固及准备的时间。学生自我练习的时间太少, 其结果便可想而知。

(二) 应试人测前心理表现各异。

我们在培训中发现, 有些应试人语音面貌较差, 短时间难以达标, 自卑心理使他们在训练时羞于开口, 不愿练习, 患得患失, 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自然测试难以合格;有些应试人自认语音面貌较好, 不重视培训甚至不参加测前培训就直接上机考试, 临场发挥不好, 导致未达标;有些人功利心强, 只为拿证书, 不接受理论培训, 缺乏系统的普通话知识, 达不到推普的真正目的。

以上存在的问题是要认真研究的, 只有加强培训教改, 才能解决测试的效度。

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下的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

(一) 教学内容的改进。

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对此, 教师可采取综合评定模式, 将平时课堂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 课堂考核主要包括课堂作业、随堂小测试课堂讨论等;期中考核主要采取科技论文写作的形式, 选取比较切合实际的论文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 达到学以致用;期末考核则以考试的形式进行, 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的全心投入和学生的积极响应。新形势下生态学教学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进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根本目标, 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考核机制的客观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本文结合生态学科的发展特点和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改变, 就生态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实现多样化、现代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多层次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具有开拓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又玲.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教学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5:46-48.

[3]李玉英, 梁子安, 王庆林等.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成效[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9) :81-83.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23-01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是:体育教学观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体育观转变;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经历了“三基”论、体质论后,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演化;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呈多元化趋向,体育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编的自主权加大,体现出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有研究认为,在高校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下,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重视生物改造的价值又要考虑对体育文化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向着“易学、易练、易用、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大学期间养成的锻炼习惯和形成的每日锻炼的生理节律,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各种环境变化,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大学期间强化了对终身体育意识,普及扩大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养成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注重和强化工作中自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和体育锻炼的能力的培养,方能达到终身受用和终身受益的目的。

第二、依据新时期独生子女的特点,深入挫折教育研究。渴望独立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言,家庭的过分保护导致的逆反心理也使其产生独立的渴望。这表现为渴望独立和依赖心理的矛盾;情绪强烈且自制力差;志存高远和无法正视挫折的矛盾;恋爱心理超前和不能正确把握的矛盾;渴望友谊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矛盾等等。而此时他们若不从自身找出原因,而是主观地厌弃学习的话,就会使这种心理长期积压,造成矛盾恶化,成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学业的完成。

第三、协调人际关系发展与他人的协作性。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体育锻炼可改善这一现象,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行,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大学校园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一、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的改善。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合理使用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在高校招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高校校园体育开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二、在体育课程中加大对学生的拓展训练培养。拓展训练是一种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双向学习方式,即“在体验中学习”。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努力/放弃(积极/消极)的心理力学模型,以及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其基本原理为: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是对体育课内容的创新,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第三把体育俱乐部有机的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课程之中,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教学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外延主要包括了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与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类型。三类体育俱乐部中,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最早的形式: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是近几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它是构建其他俱乐部的基础: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点出发,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兼容了课外教学俱乐部和课内教学俱乐部,代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加大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搞好高校体育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数量多、技术型教师多;技术理论型少、高学历少。特别是学历结构,相比其他专业教师差距甚远。如此等等,努力争取使高校体育教师的总体水平有更大的进步。

第五、提高对体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建设能够展现现有体育信息资源以及本校教师、学生的研究成果的高校体育资料室,研发既符合国家统一的格式标准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信息数据库,还能够与多种网络资源平台相结合,将体育信息服务的内容充分展现给大众。

三、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改革开放中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锻炼多样化、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新课题。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人们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的主要途径,而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是“教育体育”走向“终身体育”的桥梁和纽带。高校体育改革必须坚持以健康第一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内容体系,以俱乐部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型化课程,探索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型的高校终身体育的教育组织形式。这样才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终身健康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

邱宇男:男,1986--,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篇4

――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将对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总的说来,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顾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

在农业经济阶段,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单要素阶段。

工业经济阶段又可大致区分为两个依次继起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低机械化生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是以土地、劳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也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在工业经济的高级阶段,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在这一生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的要素除原有的土地、劳力和资本外,还需其他的要素与之相配合,生产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因而可称为生产的多要素阶段。所以,总起来说,在工业经济阶段,整体上看,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

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新要素阶段。

由生产的多要素阶段发展到生产的新要素阶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飞跃。

首先,关于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就说过一句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富于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它们的定型化(物化),就形成独特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识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就可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这是知识经济对比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一大特点。

其次,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因而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其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是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无尽的源泉,其作用远比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重要得多。这是由于任何有形资产(物质资源),都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和使用,在生产中首先要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智力的作用),才有可能转化为物尽其用,从而尽可能提高生产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七、八倍甚至十几倍,这正说明,我国经济目前的知识依赖程度,对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应尽快从资源依赖型转到知识依赖型上来,步入知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再次,知识是无国界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它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近似于光速在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从而使经济活动突破国与国的界限而成为全球化的活动,因而使世界性的经济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企业的生存、发展,自然也由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临这一全球

面向21世纪物理教学研究的思考 篇5

李岚清副总理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明确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副总理再次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紧迫任务,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提交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财富》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4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南照认为,其4个支柱中的“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意在培养人们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ningtobe)”,意在使人们能够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报告》还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人们为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创造能力.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7月19日向日本文部大臣提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咨询报告.《报告》就“生存能力”谈到:日本把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称之为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并认为全面而协调地培养这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4个支柱和日本提出的“生存能力”,其涵义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类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物理教学研究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物理教学现象、探索物理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在面临无现成对策的前提下,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成就中探索尚未被认识的规律;或探索某些新理论、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形成良好的教风;二是为了促进教学常规的落实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为了用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来促进教学工作.

传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命题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这种传统的教学研究,显然不适应面向21世纪的教学要求.本文就如何更新物理教学研究的内容,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挑战,谈几点思考.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国有多种大同小异的阐述,我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使学生的智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篇6

2143093 齐天翔

从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荀子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 ;到近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梁启超的“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①。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增加百分之三十;接着十年**,高等院校停招六年,研究生停招十二年;1978年回复高考;;再后来的院校合并以及“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兴地计划》 ②等等。不难看出,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想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需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创新。21世纪,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法制化等社会特征,这正日益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现代化也成为了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一)教育普及化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基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先进国家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普及化,达到“有教无类”,确保人人都能受教育,这就不可避免的就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只有在教育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普及化的标准。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社会公平标准,如果教育都无法达到公平,谈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又如何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处辉教授的报告《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教育性别不公平,教育城乡、地区不公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也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不断的努力,50年代扫盲运动使广大工农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改革开放能力主义下的公平考试入学,1985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高校扩招等等④。要实现教育普及化就要实施教育改革。从政策、制度上保证教育普及的地位,为教育普及的具体实施提供法律基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缩小阶层收入差距;推进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及投入优化配置;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降低高中及大学收费标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费原因而影响学业。从教育主体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反对性别歧视;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改变人民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提倡全民受教育,全民学习。从教育方法上改革,从在学校中学习向在社会中学习改变,扩大教育人群,教育范畴,教育场所;从技能教育向道德教育发展,提高人民思想水平等等。

(二)教育国际化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面交流的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地域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相互联系交流的障碍。整个人类世界从物质资源到知识资源上实现了一种合作发展的趋势,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叫做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这种合作交流方式向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不断渗透,教育全球化趋势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效果显著。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年至2012年仅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23.1%,同时,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3万留学生来华留学,同比增长12.21%;教学资源跨国交流合作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政府依法批准及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780个⑤,这些机构的成功举办和项目的顺利开展,促成了我国国际化课程、教材、课件及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通过教育国际化,使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变革。

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的改革发展?教育国际化改革发展包含了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多元化趋势,只有明确目标,改革方法,创造条件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开拓视野明确目标,系统研究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变革教育观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教育向综合教育,全面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法;然后要为教育国际化努力创造条件,“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改革留学生引进渠道,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在国内积极发展外语教学,提过国民外语水平,促进国际交流。

(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表述,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它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⑥。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就要改革、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一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就是加强教育内容现代化。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改革发展传统教育内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智力,更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教学范围的桎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到社会教育,人是社会中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发展和提高;改革学校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标准等等。

最后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校舍与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提高教育手段方法、更新换代校舍、设备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倡教育优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就做出了很多优秀成绩。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减免、公有企业拨款、鼓励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投入,鼓励民办教学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等等。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依旧是逐年提升。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改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都为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远程教育”、“电子教学”、“虚拟实验”等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说明教育现代化早已经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深水区,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①中国教育发展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b321bc06137ee06eff91846.html ②教育改革历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7ad1d264b35eefdc8d3337a.html ③《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处辉。④《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汇报》,吴国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189674a804d2b160b4ec0b2.html 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搞笑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钟秉林,《高教研究参考》,西安翻译学院 高教所 评建办 教务处 主办,2013年第7期(总第54期)

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毕业论文 篇7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选人、用人、育人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时代发展对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最后指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观念滞后

1.效益观念不强。表现为政府部门领导者的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普遍淡薄,意识不到进行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调配使用,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法治观念淡薄。我国虽然已经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官本位”的思想依然严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容易形成裙带关系,造成一些优秀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才能,甚至还受到政治排挤与人身迫害。

(二)体制不完善

1.管理体制不科学。我国法定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但因为我国实行党政双轨制管理体制,党的领导权、干部领导权与政府人事管理难以完全划分清晰,党委、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造成管理职能上相互交叉、重叠,分工协作关系也不够通畅。

2.法规体系不完备。虽然国家公务员法已出台并实施,较国家公务员条例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全面贯彻落实有一个过程,难免出现新问题需要解决,并且缺少相关配套法规的延伸、补充或解释。

3.职位分类不科学。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公务员分类就没有科学的公务员管理。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管理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分类过于简单、笼统、范围太小,职位分析不严谨;二是一般行政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没有区分。

(三)机制不健全

1.选人机制缺乏民主。由于选拔任用机制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在公务员的录用、调配等工作中,存在着“内部输血”、“近亲繁殖”等不正常现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竞争激励机制乏力。作为职务升降制度的竞争上岗的完全落实还有一定难度。在薪酬管理方面,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很多时候,公务员的晋升、加薪完全由“一把手”说了算,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为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培训、晋级增资提供重要依据,对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优化公务员队伍、强化对公务员监督和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标准,就很难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作出全面且公正的评价。

二、时代发展对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一)管理理念由“人”向“人力资源”转变。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将公务员视为一个个单独的人,他们只是作为一种成本或者说生产技术要素,领取工资、奖金、津贴,不断地消耗组织资源,按部就班地履行规章制度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政府人力资源理念则认为人本身就是一种潜力巨大、增值率极高的资源,是一种比其他物质资源更加优越的资源。只有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政府的改革和进步;只有实现公务员自身的价值,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意味着管理理念必须由“人”向“人力资源”转变。

(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冲破传统的单一模

式,在职位分类体系基础之上实行多元化的分类管理,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大大丰富了其内容。在宏观上,增加了政府人力资源的宏观预测和中长期规划,加强了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人口、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国际智力交流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微观上,注重每个部门内部人员测评和人员甄选、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分析,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本身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引入价格机制和成本一收益分析机制,讲究交易成本观念,内部协调管理成本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真正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

(三)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中实行的是以上级意志为核心的“人治”式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要求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公务员管理法规,摒除长官意志的随意性,形成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确保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进行依法管理。

(四)培训由单一的政治理论学习向全方位的培训转变。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体制下,对于公务员的培训基本流于形式。通过党校的短期培训,除了拿到一纸文凭,在业务水平上并没有什么提高。而在这知识更新迅速、资源流动频繁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部门的工作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改进公务员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级别的公务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基层公务员培训设计突出工作运作手册、处理人际关系、档案管理、接电话技巧、电脑软件应用等课程;中层公务员课程设计则把重点放在组织管理、信息交流、员工考核、面谈技巧、冲突处理、演讲能力等课程;高层公务员则侧重于政策起草、发展计划制定、组织形象建立、创新思维、领导与激励等方面课程。抛弃以往只针对某项工作的需要、应用范围狭窄,甚至不提供培训的做法,着力培养和提高公务员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影响政府效能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要素,其本身就是作用于组织生产力的资本资源,是其他要素的掌握者和使用者。人力资源所具有的高增值性和效益递增性同样是其他要素无法比拟的。因此,政府部门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

2.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不仅要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而且要积极推广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艺术。进行科学的职位分类管理,通过对政府部门当前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准确预测政府未来在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3.创建科学的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回应性,以公民的满意为导向;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强调战略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倡导授权或分权,而非集权;重视组织成员的参与;网状沟通和联系;以团队精神而不是以命令和服从来达到整合与控制。这种组织结构能使民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服务,也能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竞争力。

(二)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1.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从公务员招考录用到公务员离职退休,政府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涵盖从岗位、绩效、薪酬,到培训方案、保险福利、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模块。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简称PE-HR)的建立。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政府部门内部网的基础上,可以选取市级政府这样有代表性的部门为基点,采用国家标准人事信息指标代码体系,规范数据形式,便于统一管理及与将来其他公共部门接轨。系统框架包括两个部分,数据交换中心和模块工作平台,这两个部分共同连接各个应用系统,完成业务数据交换和业务整合。数据交换中心是系统中的中枢环节,通过中心,实现应用工作模块之间业务和数据的存储、交换、发布、订阅等功能,实现无缝连接。数据中心根据公务员管理的需要下设公务员信息数据库、公务员招考库、绩效考核相关数据库、薪资福利数据库、职务升降任免数据库等一系列支持数据库。工作平台提供业务处理、流程定义、个性化服务,设置了基本功能模块、业务处理模块、领导辅助决策模块,它们是数据交换中心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3.拓展基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网络化。电子人事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及其中的信息安全设施、数据采集与交换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资源。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使公务员和行政领导能打破时间、空间的分割,随时随地相互连接到一起,管理者可以做到向全体公务员发布即时信息、实施在线培

训和交流,使政府人事政务处理更加集约、快捷。

(三)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本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理是很多年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精华,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以人为核心,将公务员贯穿于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全过程,在观念上、政策上、制度上、组织文化上、教育上、工作条件上等各项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务员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

(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上引入市场机制,以改进竞争。在管理的方式上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工具(如成本核算、控制技术等)。把价格机制和成本一收益机制融入到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之中,使之无论在数量、规模的控制上,还是在质量的提升上,都具有成本意识和投资意识,都进行成本核算,内部协调管理和开发的成本核算不过于远离市场交易的成本,实现行政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五)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是指政府在人事行政管理过程中,以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调整与公务员的工作关系,按照法律规定的人事行政管理权限,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并约束公务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法制化的目的是规范政府部门人事行政管理行为,保证人事行政的良好秩序,开辟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渠道。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将逐步走向法治化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法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张“大牌”,是实行“依法治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实行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法律基石。它详细规定了公务员管理的总则、权利、义务,反映了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权限划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等,是制定其他配套法规的指导和依据。

2.研究制定各种单项配套法律法规。现行的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备,实现对公务员管理的现代化仍需要对现有单项法规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有单项法规便于具体操作,尽快制定与出台有关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竞争上岗、调任等单项法规,从而构建完整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大力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上一篇:读懂自己,感悟人生散文下一篇:吃生煎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