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一) 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检测(十一) 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篇1
单元检测
(十一)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A.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的恶化和扩大
解析:选D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采取增加进口税率、遏制进口产品的措施,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再结合1930年正值大萧条时期,其结果必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故D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良策,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开始应用,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不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而是保护美国经济的表现,故C项错误。
2.(2016·洛阳期中)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能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D项错误。
3.(2016·皖南联考)“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
新政,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涉及向无产阶级政权的和平过渡,故C、D两项错误。
4.读《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如图),对图中c段产生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一战的结束使经济得到复苏 D.
现。这表明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是()A.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其发展方向 B.以激励措施引导经济发展 C.实行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模式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 本段材料共三句话:
(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C 当时正处于二战中,故A、D两项错误;削弱说法有违史实,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故C项正确。
10.(2016·洛阳期中)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选D 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故B项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项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
解析:选C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
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解析: 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