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

2024-09-07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精选9篇)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最近我阅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文献,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同时对党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苏联解体以下方面的原因很值得我去学习,在工作生活中多加注意和反思。

思想建设的缺失。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反观苏联,忽视了思想建设,导致共产主义思想在全社会的薄弱,出现了思想真空和思想混乱。没有强大统一的思想,也就没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力,国家就容易陷入不稳定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稳步展开。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既要培养大家安岗敬业、勤勉奉献的职业精神,还要时刻以身作则,鼓励和引导员工坚定廉洁从业的观念,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改革措施的失当。苏联的改革过于急切,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直接导致社会的动荡。我党党中央指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进度、社会的可承受度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我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就遵循了社会规律,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的实现了自我改良和自我完善。作为公司一名管理人员,我觉得在管理自己的部门时,也要深刻吸取苏联的教训,吸收党中央关于改革的精神,加强员工培训和干部管理,增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管理体制,同时夯实管理基础,加强精细控制,切实处理好经济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职工利益的关系,为淮矿物流的发展贡献推动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今后,我要继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高,提升知识修养,更好的融汇和贯彻党的思想,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不懈努力。

汇报人:jqx2011年6月18日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 篇2

特权阶层, 是指在社会上享有比普通大众更多权力的一个阶层。俄语用Номенклатура来概指, 苏联特权阶层是按照一定的职务名册直接任命、相应地掌握着国家执政资源并且按职级合法享受不同特权的一部分人, 他们主要是党内的高级官员、军队将领及其幕僚和亲人等。

二、苏联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时期

苏联特权阶层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逐渐成长起来的。列宁时期, 其所建议的“疗养食堂”成为苏联党政干部享受特权的起点, 其病逝后, 以保护高层为名以的疗养区管理局的成立成为了苏共领导特权享受的开始。1923年11月, 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中央决议规定了相关选拔、分配、任命领导岗位干部的制度, 这个决议主要规定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资格。第一类包括政治局委员 (含候补) 、中央书记 (委员) 、最高各部局首长、各大工厂企业、产业垄断组织托拉斯及辛迪加的领导人。

面对日益严重的官僚特权腐败, 赫鲁晓夫上台后决心在干部特权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推行了取消“钱袋”制度、削减公配轿车数量、废除最高级别疗养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特权群体, 但究其实质均未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制度所带来的诟病, 最后在触犯特权群体的既得利益之后, 被赶下台。

勃列日涅夫吸取了赫鲁晓夫被赶下台的教训, 停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采取大力扶持和依赖特权群体的策略, 片面的追求特权群体的扩大化与稳定化。使占全国1.5%的人口, 人数达300多万的群体从真正意义上升级为了一个特殊的阶级——特权阶层。

三、苏联特权阶层对苏联解体起到的作用

1. 个人崇拜与专权盛行。

“职务名册”制度的核心原则就是任命制, 这种任命制的执行完全是采取行政手段的暗箱操作, 其中最主要的任用标准就是考察干部对领袖的忠诚程度, 这就导致了大搞阿谀之风、个人崇拜盛行, 使绝大部分身处要职的人失去了处理事务应有的客观、独立态度, 从而架空了国家政权机关所担负的主要建设作用, 并最终导致了党和个人专权现象的出现, 形成了新时期的“沙文主义”。

2. 党群关系恶化加重。

在当时的苏联, 有无数个没有任何招牌但却需要特殊证件才能进入的秘密商店, 特权阶层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的稀缺食品, 如鱼子酱、蝗鱼和出口伏特加, 以及当时“资产阶级的”享乐品, 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等。这大大加深了党群关系间的隔阂, 造成了党员和共产主义形象的受损, 降低了政府与领导人的公信力, 使苏联民众对特权阶层充满了厌倦和愤恨, 当叶利钦的“民主浪潮”袭来时, 苏联民众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 同时也抛弃了承载这些特权阶层的苏联。

3. 主动选择倒戈。

苏联的特权阶层, 已经不单单满足自己所享受的特权待遇, 现存的制度依然对他们集聚财富和权力世袭子女产生约束作用。如果改变现有制度, 他们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 更是拥有者。这样官商共存的“精英集团”开始主动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大力推动“自我政变”, 最终在关键时刻, 主动倒戈, 从而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四、究其本质——意识形态缺乏高度的统一

1. 意识形态阵地沦陷。

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关乎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和苏共的存亡, 随着苏共特权阶层的不断发展, 西方自由主义的渗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被逐渐的淡化, 苏共领导集团逐渐把意识形态僵硬化、教条化, 后来在涉及苏联和苏共存亡之秋时, 戈尔巴乔夫又主张历史多元化、思想公开化, 变相给“反共主义”大开绿灯, 否定苏联、苏共的历史和存在。

2. 思想僵化教条。

特权阶层的不断扩大, 对既得利益的重重维护, 安于现状成了这个阶层最真实的写照, 思想上不思进取, 僵化保守, 形式上主义方式, 言行不一充斥着这个阶层的每个角落。

3. 缺乏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 苏共理论研究脱离实际, 缺乏科学性、适应性、创新性、时代性, 戈尔巴乔夫起初说要通过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 后来却走上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民主化”的旗号下, 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照搬西方模式, 在苏联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制和总统制等等, 结果导致“亡党亡国”。

参考文献

[1]陈飞.苏共党内特权阶层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

[2]郭春生.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5 (5) :96-98.

苏联解体的反思 篇3

今年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祭,如何避免苏联式的结局仍然是压在执政党、知识分子乃至普通老百姓心头的问题。对苏联解体教训的认识更是深刻影响了1991年以后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而主流认识中的一些误区也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形成了误导。概括起来,这些认识及其误区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把苏联解体的责任主要归咎於戈尔巴乔夫,而忽视之前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不改革在导致苏联解体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认为渐进式政治改革要比激进式政治改革好,这从道理上没错,但在实践中常常蜕变为不搞政治改革要比搞政治改革好;第三,通过强调先经后政的改革要比先政后经的改革好,只注重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在改革次序上的纵向联繫,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横向联繫。下面分而述之。

一、谁应该对苏联解体

负主要责任

关於苏联解体的责任,已有很多种说法。但在中国的官方认识中,实际上认为戈尔巴乔夫应该负主要责任。这种观点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放松了党对政权的控制,才最终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解体。由於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是政治改革,出於对重蹈苏联覆辙的恐惧,不仅是我们的执政党,甚至也包括一些普通民众,也对政治改革持警惕态度,导致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陷入事实上的停滞状态。

在笔者看来,戈尔巴乔夫当然对苏联解体负有责任,但不应负主要的责任。在他上台执政时,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危机事实上已极为严重,经济结构长期僵化导致社会消费品的生产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超常规投入已经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经济的资源与活力;由於人们对政权与社会的长期不满,各种犯罪、怠工、酗酒现象严重(这导致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反酗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世界能源价格下跌,导致支撑苏联经济与粮食进口的外汇资源开始枯竭;国际上美国重新发动攻势,而苏联则陷入了不断流血的阿富汗战争中。在这种情況下,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启动改革,並在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双重攻击下四处防守,在国内矛盾与国际危机中疲於应付。最终,戈尔巴乔夫失败了。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苏联的改革可能会成功。

但是,更根本的问题应该是:是谁把苏联推入到这种危机四伏的境地呢?一个“成功的”问题制造者难道不比一个失败的问题解決者更该受到责难吗?笔者认为,这个“成功的”问题制造者就是勃列日涅夫,因为以上问题主要都是在他统治下出现的。而更加重要的是,是他人为地停止了苏联的改革进程,长期拒绝改革,才使得苏联丧失最佳改革良机。其前任赫鲁晓夫有意改变斯大林体制,如削減官僚特权、实行任期制、放松对文化领域的控制。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有许多缺点,如随意性过大,但毕竟开了一个头。如果勃列日涅夫能够将这种改革进程持续下去,是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苏联式的改革道路、从而避免苏联解体结局的。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前期,事实上也是进行改革的最佳时机。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人们生活较前改善,对社会主义与共产党政权仍有较大信心。在国内环境上,西伯利亚石油开始大开发,加上遇上能源涨价的好时机,赚取了大量外汇,有利於支付各项改革事业所需要的成本。在国际舞台上,美国还没有从越南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在国际舞台上採取守势,也没有过多的精力牵制苏联改革。

但是,勃列日涅夫什么都没有做,不但把赫鲁晓夫开始松动的政治、行政、文化改革停了一来,就连强调物质刺激的企业改革、经济改革也不想搞,只是一味地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性、强调劳动纪律的重要性,更不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勃列日涅夫为了维护自己权力,极力维持一种既腐败低效又老化僵化的官僚体制,对任何新观念、新事物均丧失改革动力,只关注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结果,等到其去世时,不但苏联已由盛转衰、陷入长期停滞,最重要的是,改革的最佳机会已经不再,留给其继任者一个超级烂摊子。他之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年老多病,难有作为,任职均仅一年多就去世,进一步使得问题积重难返。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天才出现,或能拯救苏联於危难,但国家的命运终究是不能寄託在天才身上的。

二、什么是渐进式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这点大概没有疑义,因为在他执政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一党制向多党制、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转变。激进式改革有著很大的负面效果,这点也大概没有疑义,因为真正成功的改革,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而社会基础的转变总是缓慢的、渐进的,如果超越这一基础,就会出现问题。而且,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旧的矛盾还没有解決,新的矛盾又爆发出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矛盾逐渐释放、逐渐解決的过程。如果希望毕其功於役,一下子把所有矛盾都释放出来,往往就会超出社会和现有体制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大的混乱甚至动荡,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是,渐进式改革不等於不进行改革。俗话说,过犹不及,“不及”的消极影响与“过”是一样严重的,如前所述的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事实上,正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不改革,才导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激进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前期不改革而积累的各种矛盾太多了,而必然产生了一种強大的反弹力量。在这种情況下,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社会民众,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迅速改变现状的急躁心理。其二,即使领导人想渐进改革,也往往由於原来的矛盾太大,既得阶层利益的力量太强大,而不得不求诸更加激进的改革措施,以求打破其阻碍。以苏联为例,戈尔巴乔夫並不是一开始就搞政治改革的,他也是从经济领域改起,但一直得不到党内保守势力的支持,甚至也得不到麻木已久的人们的呼应,这才想到了通过搞政治改革打击党内保守势力、唤起人们改革激情的办法。

所以,要避免激进式改革的到来,就必须认真推动渐进式改革,而不是以防止激进改革之名,行不搞改革之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上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但到了目前,我国的改革事业其实大多陷於停滞。政治改革特别明显:以前至少还提党政分开,但现在党政分开都不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越来越厉害,结果社会矛盾都集中到党,反而极大地影响了党的权威。1982年宪法规定在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如按渐进改革的本意应该把直选逐级向上推广。但直到目前,直选仍然停留在县级层次,近30年的时间未能提高一点,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渐进式改革,只能以停滞形容之。虽然我们目前通过了城乡居民投票权同票同权的方案,但也不过是对城市人口剧增这个现实的一种落后回应,谈不上是很大意义上的进步。事实上,一些地方试行的镇长公推直选被叫停,甚至是政府正职领导的差额选举都实现不了。所以,总体而论,政治改革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有的学者提出增量改革,但可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基本上看不到这个“增量”在哪里,政府反复折腾的是行政改革,如大部制、依法行政,这虽然有利於行政效率的提升,但与政治改革並没有实质关联。而且,即使是依法行政,在強大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利益的抵制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它的不说,中央一再规定,只有先安置,才能后拆迁,但在实践中基本上都是先拆迁,后安置,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拆迁矛盾,甚至是自焚抗拆的事件发生。

所以,要真正实践渐进式改革,就必须有改革措施的不间断推进,哪怕一次只走一小步,累积下来就是一大步。这对提升民众对於改革的信心、对於政府的信心均至关重要。以政治改革而论,事实上,中国目前可以採取很多渐进式步骤,如提升直接选举的层次、实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允许竞选、在各级领导人中均实行差额选举制、缩小人大的规模、强化人大的职能、实行党政分开等。这些措施不但无损於党的领导,实际上还完全可以成为提升党的威望、改善党的领导的手段,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试想一下,如果人大能够对政府施政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如果选民能够自己选择人大代表並且人大代表拥有真正职权,他出现了问题,就根本无须到省城、到北京上访,而是直接找他所在选区的代表干预就可以了,从而解決信访这个老大难问题。同理,如果拆迁户能够有人大代表出面,他很可能也犯不著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落得拆迁户家破人亡,政府声望也严重受损的结局。

中国目前之所以难以实行渐进式改革,归根到底在於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这点极其类似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也是中国前景的危险之处。因为政治改革停滞的时期越长,所积累的矛盾就越大,未来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推行危险的激进式改革。因此,要真正避免那一种结局,就必须打破官僚集团的阻碍,为改革引入新的动力,使渐进式改革真正渐进起来。

三、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係

前面已经提到,其实戈尔巴乔夫也想首先搞经济改革,但由於遇到太大阻力,便转而想到通过政治改革突破之。这也说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绝不简单的是一种次序上的先后关係,而且也是一种横向的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关係。事实上,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也一直主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依此论之,既然经济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政治层面的改革迟早也要到来。如果忽视甚至阻碍这一规律,其可能性很大的一个结果就是,政治改革的滞后必将反过来约束经济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中国当前正是这样一种状況。自从1994年我国正式宣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很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例如,在经济要素的配置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不是由市场来配置,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家通过大量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应该说,国家投资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会有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就连美国这样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主张通过政府投资实现经济复苏。但是,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只是小部分而非大部分,只是異态而非常态。但在我国则恰恰相反,在政绩观的刺激下,各级地方政府均热衷於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但是经济危机时这样做,平时也一贯这样做。市场经济强调公平,但目前国有企业居於垄断地位,民营经济生存艰难,彼此间並无公平可言。另外,市场经济还应该是法治经济,目前我国虽然通过了大量立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面则远远不够。许多企业在官司中都会遇到地方保护主义、或是裁決之后执行难的状況。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真正学会通过法规来管理经济运行、维护市场秩序,如对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及时查处,对一些合法企业卻百般刁难。在这种情況下,许多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与政府、法院搞好关係上面,而不是如何改善产品、经营市场方面,真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而难以全面建立起来。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状況,均与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有关。权力总是由人来行使的,逐利是人的本性。如果权力不受监督,权力执行者的逐利冲动就会变得毫无顾忌。反过来,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掌权者也会尽一切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所以,政府官员们绝对不肯放棄由他们来主导投资的机会,因为大量的政府投资为他们的“寻租”行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也不会放棄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因为国有企业是既得利益集团实现既富且贵的一条终南捷径。也正是在利益驱动的情況下,对於看起来无利可图的事业,如查处假冒伪劣、打击环境污染等就显得三心二意,特别是对於地方的盈利大户(往往也是供他们“寻租”的大户),官员们想保护还来不及。也正是在强大利益驱动下,法官才会利用自己地位吃了原告吃被告,利用法律上下其手,置司法公正於不顾,结果使法院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矛盾的焦点。

而权力之所以缺乏监督,归根到底还是在於政治改革的长期停滞。试想,如果政府的预算要接受人大的详细审查;它还能那么自由地“乱花钱”吗?如果各个阶层均在人大与政府有足够的发言权,国有企业还能利用其垄断地位为少部分人谋私利吗?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均必须向当地人民负责,它还会对影响人民生活甚至生命的产品质量问题、环境问题漠然不顾吗?如果法院能够独立於政府部门但接受人大或人民的监督,它还能罔顾法律与民情、做出各种荒唐的判決吗?

所以,即使是从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真正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一角度出发,现在也要认真考虑进行真正的政治改革。指望干部们通过转变观念、转变认识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现实的。作为理性的个体人,任何一个人处在权力位置上,都会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而要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单靠舆论、党纪也是不够的。权力的天敌就是权力本身,因此,只有进行真正的政治改革,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並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权力,才能真正地监督权力,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月7日,在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老屋村,黄先春亲吻党旗。92岁的农民黄先春,从初次申请入党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整整经历了60个年头,是云阳县有史以来申请入党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一名新党员。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篇4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万成才

今天是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日。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20年前的今天,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万成才,时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目睹了当时苏联的“巨变”。

20年后今天,万成才专门为本网撰写文章,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深入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于1991年8月24日由这个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由这个联盟国家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解体了。前一条消息是我在北京亲手编发的,后一条消息是我在莫斯科亲手撰写发回北京的。这样,以1917年开创人类新纪元开局的苏联历史就以1991年亡党亡国的悲剧结局。这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因此,20年来,它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心话题之一。各国学术界、新闻界、政界召开了无数次讨论会,发表了数不清读不完的论文,出版了万种以上的书籍,讨论的问题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苏联亡党亡国对谁是喜事,对谁是悲剧,甚至灾难?第三,苏联亡党亡国是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第四,在不少国家执政党亡党并没有导致亡国,为什么苏共亡党导致苏联亡国?第五,在人类历史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都导致国家发展繁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亡国?第六,苏联亡党亡国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七,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产生什么主要影响,中国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对中国警示是什么?第八,对发起苏联改革的戈尔巴乔夫作什么样的历史评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问题,是关系到要抛弃什么,避免什么,不重蹈覆辙的大是大非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对有的问题作出相同相似的回答,但对大多数问题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20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应更客观更理性更清晰地讨论,以便弄清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弄清主要原因,吸取深刻教训,警示长鸣。上世纪50年代,我们有句响亮的口号:“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幸运的是,当年苏联的今天没有成为我们当年的明天,而今,苏联的昨天也没有成为我们的今天。中国和苏联制度基本相同。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中苏先后开始改革,但改革的结果截然不同:苏联消亡了,中国走上繁荣之路。我们要珍惜中国的今天,也要从苏联消亡中吸取教训,以开创中国更光辉的明天。这就是20年后再思考苏联联解体主要原因的目的。

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具体地说,苏联体制综合症、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新思维改革、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少数民族分立主义、西方对苏联的超越遏制战略(从内部分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6大因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新思维改革和苏共高层分裂、丧失执政能力是两大最主要原因。

十月革命后列宁和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政治经济高度集中体制,在当年国内外形势下,对维持国家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人民拥护,国家发展、壮大起来。但二战后,尤其70年代后未及时根据新形势予以正确改善和改革,形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苏联体制综合症,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盛行,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领导严重脱离人民。领导人讲话多年千篇一律,无新意,政策要么朝令夕改,要么坚持过时不废,不深思熟虑,不调查研究,不问人民需要什么,无与时俱进地创新理论,因循守归,养尊处优不思改革;

十月革命后和二战时形成的战时动员体制沿袭到80年代。革命后的艰苦年代和战争年代,人民缺吃少穿和言论自由受限制,人民可以理解,但在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年代,人民再也难以忍受,要民主要自由与要面包要黄油一样强烈,持不同政见者受尊重受追捧,而部分领导干部享有生活上的特权,加重了人民的不满; 国虽强民不富,打肿脸充胖子,为了扩大影响力,到处施援不惜工本,“输血过多”,自身难保。不少受援国的生活水平好于授援国苏联,人民对此颇有微词;

自不量力,勒紧裤腰带,与美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到各大洲各大洋建军事基地,卫星导弹满天飞,地上鸡蛋山药蛋(土豆)难寻,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老人政治无活力,站立不稳,说话吃力,念稿不清,抢病理政,政坛浑浊。1982年到1985年3年内死了3个在职总书记,全世界领导人纷纷前去莫斯科红场参加葬礼,笔者当年在莫斯科目睹了这一道道特殊风景,发现苏联表面风光,老百姓不是滋味;

从列宁起直到戈尔巴乔夫没有建立起最高领导人接班人制度和培养接班人的机制,仍是终身制,有错难纠正。1985年3月契尔年科去世后最年轻的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接班,年长的领导人相继谢世,既无能牵制和帮助新掌权的权威长者,也无制衡权力是机制,使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滑到亡党亡国的地步。▲(作者是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时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

苏联解体二十年的思考

吴建民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的苏联国旗开始下落,7时45分,一面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此刻,标志着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对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判断,都要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来掂量。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可能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苏联解体后,世界是更加和平了,还是更加动荡了?全球经济是发展了,还是衰退了?人类文明是进步了,还是开了倒车?

关于和平。二战结束后,世界经历了40多年冷战。这个时期,虽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是人类是在核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随着苏联解体,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到爆发世界大战的前景。冷战期间存在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后来,华约解散了,没再出现与北约相对立的军事集团。尽管过去20年发生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但是,这些战争不再具有大国对峙的背景。大国间的关系,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合作是主导面,这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从全球范围看,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总体和平是有保障的。

关于发展。过去2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快的。1991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为23.3万亿美元,到2010年为63.15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从1991年的4万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万亿美元。

为什么全球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统一市场。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对峙,全球市场是割裂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关键因素,全球市场的形成,对全球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过去20年,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速扩展和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信息革命为先导,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1991年,手机还是一种极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到了2010年7月,全球手机拥有量突破50亿。

过去20年,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总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一半。数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快速改善,几亿人摆脱了贫困。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两个引人瞩目的变化:

一是战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下降。战争曾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后手段。进入新世纪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表明,战争解决不了问题了。这是人类文明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二是把人类连接起来的因素在增多。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另一方面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此之严峻,诸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流行疾病。人类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妥善地应对这些挑战。

20年来世界的发展、变化和进步说明,尽管世界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看,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了,经济发展了,文明进步了。我们没有理由对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感到悲观。21世纪会比20世纪更好!

▲(作者是《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欧亚科学院院士)

苏联解体二十周年再思考 ——执政党利益必须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刘植荣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苏共中央自行解散。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至此,具有93年历史、连续执政74年的政党在短短几天内就烟消云散。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一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晚上,由镰刀、锤子和五角星图案组成的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凄凉落下,白、蓝、红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冉冉升起。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从此成为历史。

不少学者认为,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罪魁。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个人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

1991年8月19日,苏共保守派发动政变软禁了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政变领导人有副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等除戈尔巴乔夫以外的政权主要人物。8月22日,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接回莫斯科,夺回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政变仅仅存活了3天。发动政变的苏共保守派除自杀者外均被逮捕,苏共内部的众多投机分子纷纷与党划清界限,苏共大势已去,已无回天之力。可见,不是戈尔巴乔夫,而是党内的保守势力把苏共推向深渊,政变加速了苏共的垮台。政变领导人都是苏共高层核心人物,苏共领导集体都无法挽救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命运,戈氏自己哪来那么大的本事一个人就能消灭党、肢解苏联?

苏共从斯大林时期就逐渐蜕变成一个特权阶级,各种腐败不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愈演愈烈。贪污受贿,官员福利,特供商品,官官相护,司法不公,裙带关系等腐败现象已成常态。在高压统治下,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默默地忍受和祈祷,祈祷这个腐败的政党早日垮台。

正由于苏共成了苏联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和特权阶级,很多人入党并非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是为了获得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1989年初,苏共有2000 万党员,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党员,其中很多人入党动机不纯。那些抱着个人私利入党的人严重污染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锋模范作用荡然无存,形成了“享受在前,利益全沾”的“新贵族”。

一旦入党成了升官发财的途径,这个党就离灭亡不远了。苏联国家机器都被苏共垄断着,党的大小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变卖国有资产等手段把人民财产转移到个人腰包,而他们又无法公开享受这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财富,要么隐匿,要么转移到国外。为了能光明正大地享受窃取的财富,党内不少官员也急切希望苏共早些垮台,让苏联改变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招牌下,把贪腐到的财产合法化。

苏共后期党内不乏这样的投机分子,他们一旦发现党再也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私利,就会背叛党。当宣布苏共解散时,一个2000万人的大党竟没人站出来抵制,捍卫苏联共产党,这也说明苏共整个机体已经变质,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内部。这好比一座大厦的坍塌,不能说是风吹的,坍塌的根本原因是大厦结构出了问题,或腐败破落,或被蛀虫侵蚀,不管有没有风,坍塌只是早晚的事情。

还有,苏共完全背离了列宁同志的建党学说,割断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唯心主义观点和本末倒臵的逻辑起点认识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把党的意志强加于人民头上,而不是把党的利益寓于人民的利益之中。为了树立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形象,苏共牺牲人民利益,大搞“面子工程”,在财力不支的经济条件下,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和太空竞争,耗尽民膏民脂,虽外表有超级大国之名,可与美国平起平坐,领导脸上有光,但大多数百姓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人民的政治和民主权利没有受到很好保障,最终导致国库空虚,外强中干,民怨四起。可见,苏共亡党、苏联垮台也是人民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新的选择,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

不但是苏联,东欧各共产党政权的垮台,几乎都出于同样原因。1989年,罗马尼亚前共产党总书记、总统齐奥塞斯库被执行死刑时,他问一名工人:“你们为什么要推翻我们?”这名工人回答说:“我们为什么不推翻你?一是面包不够吃,二是寒冬腊月没暖气取暖。”

所以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根本原因不在于戈尔巴乔夫一人,而是苏共内部机体腐败的结果。党已不再具有凝聚力,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执政党地位只是一层脆弱的华丽外壳,这个外壳一旦受到哪怕很小的一点外力冲击,整个党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警示我们,政党利益必须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党员个人利益不能超越群众利益,如果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它必然会被人民扫入历史垃圾堆。▲(作者是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社会热点、焦点思辨题

纪录片《苏联解体20年》 篇5

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的74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

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革命实践在一个国家变成了现实。列宁主义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实践和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阶段性任务和发展战略。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清醒地看到,俄国无产阶级的中心任务已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继续用赤卫队进攻资本”,不是继续进行国有化,而是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对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全民计算和监督。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然而,这一计划刚刚开始付诸实施,苏俄国内外敌对势力就发动了国内战争。

战争中,国内粮食极为短缺,城市饥荒严重,奸商哄抬粮价,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严重扰乱了市场,威胁着新生的革命政权。

由于在战争环境下物资奇缺,布尔什维克党适时采取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政策。比如,强行征集农民粮食,甚至包括生活必需的所有粮食,以“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甚至在流通领域试图取消货币,实行实物分配制等。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苏共的历史悲剧昭告人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更加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要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坚强思想保证。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在政治上做到清醒和坚定。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党近年在抓经济发展上下了较大气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对党的建设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放松,因此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可以说,苏共是自己搞垮了自己,干部是自己打倒了自己。我们既要善于从宏观层面总结反思党和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着力在微观层面把握解决所在地区和单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近年来对涉足非法利益格局一般干部问题不时有所反映的事实,警示我们不能存有任何懈怠和侥幸。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上个世纪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和世界范围内特别重大的事件。苏共和苏联是在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80%、党员人数达到两千多万(占人口的10%)、核力量足以反复毁灭全世界的情况下覆亡的。它的发生,有很多教训可以总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把前人的教训转化为我们的经验吧。

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的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中央、社会成员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在改革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家庭财产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下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过去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犯过错误等等因素的影响,党内党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高举旗帜,用科学的信仰、理论、目标来统一全党思想,引导全社会的认识。

苏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苏联在大民主中解体了,社会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乱,无限制的民主显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在苏共历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也留下了瑕疵,给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以攻击的口实,也给了领导者把全党引向错误的可能。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维护好民主集中制。

苏联后期,由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结构失衡,重重轻轻,农业更差;这就给了“反对派”以攻击的理由。问题被无限夸大,借“改革”之名用更危险的休克方法来转换经济体制,以致国家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对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符合国情,搞得非常成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进步,力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苏共”1917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14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如在片中看到的戈尔巴乔夫时代,戈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苏共”党内出问题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教训十分深刻。

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篇6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上,败在了改革者的决策失误上,败在了忽视民生上!

启示:要处理好农重轻的比例关系;要始终关注民生.

视角三

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生: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五、为国家民族做出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从列宁和斯大林的改革中吸取有益做法和理念,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又要吸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的教训,改革要彻底;同时我们要警惕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不能背离改革方向。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里,让我们努力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

课后习题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o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o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o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线索认识经过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比较成败

认识规律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唯物史观 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 篇7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一句话,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而前苏联的分崩离析看起来很突然, 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 前苏联的解体又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中, 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最终走向对人性的压抑和否定, 也就是缺乏人关怀是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国家体制僵化

前苏联在国家体制上一直存在着自治与集权, 民主与专断的矛盾。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米高扬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曾承认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苏联出现了一种限制各加盟共和国权力的倾向, 许多加盟共和国范围和地方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集中到中央。过度的中央集权限制了地方自治, 甚至武断地把复杂的民族问题当作阶级斗争问题来解决, 以至于使许多少数民族干部蒙受不白之冤。

卫国战争期间, 有十几个少数民族被以“通敌”罪名强制驱赶他乡。这种过于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阻碍了中央与地方的协作, 动摇了各族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美好未来的积极性, 这也是在国家体制上缺乏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而前苏联在民主制度上的不完善也为个人专断提供了可能。高度集中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使国家的权力集中于党, 党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中央的权力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整个国家的运作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形成个人专权, 民主法制常常受到斯大林个人意志的制约。人民表达政治见解、意见、愿望以及贯彻其意志的一切权利受到践踏。“把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抛弃与政治之外, 使他们变成一群政治上消极被动和受控制的人。” (1)

二、经济上倾向于军事化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前苏联的领导集团继承了俄罗斯传统的领土扩张欲望, 而这一点使得其具有严重的大国主义思想, 加剧了军事上的扩张。与之相适应, 在经济上前苏联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忽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不相符。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有助于巩固国家政权, 但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在70年代后就逐年下降, 1976~1980年间仅为0.98%,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消费品生产长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市场供应紧张。“80年代初, 苏联在诸如彩色电视机、音响、录像机、小汽车等现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方面, 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 (2) 前苏联对人民生活条件的忽视, 直接导致了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 也成为其日后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过分强调政治性的道德规范与党员干部道德的失范

政治目的不应侵害道德人性。但在前苏联, 为了迎合政治目的, 许多政策、手段都无视人性的需要。政治失去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 个人的价值定位、职业选择乃至极细微的方面都由国家安排, 这就否定了人的独立个性。有一时期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被全面运用于思想道德领域。对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 进行政治迫害, 刑事处罚等等。“大清洗”时期, 全国布满了情报员和告密者, 人人都处在高度恐惧之中。面对复杂的形势, 很多人不得不唯唯诺诺, 或是干脆诬陷他人以确保自身的安全。甚至于夫妻, 父子互相揭发、指责。这场政治危机直接使得社会道德畸变, 是对人性的践踏。而长期以来作为道德示范者的党员干部有一部分逐渐腐败堕落, 败坏了以前树立起的良好形象。领导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中饱私囊, 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苏共领导层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 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 作为自己的特权。这必然增强苏联群众的逆反心理, 以至认为其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的, 这严重地危及到对党的信任, 甚至危及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不公的待遇必然导致人天生心理的不平衡, 也就难怪前苏联最后会被人民所抛弃。

四、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专制主义

前苏联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渐蜕变为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专制主义。从30年代开始斯大林日益专断, 粗暴地干涉文艺和科学领域, 经常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研究, 使苏联文坛和科学领域结束了各种派别和团体多元竞争的局面, 从而进入了30、40年代大一统的单一化时期。由于斯大林时期有一层意识形态的防腐层, 使斯大林体制得以长期存在。但这种打着斯大林印记的意识形态长期处于支配地位, 对人们的精神活动、创造潜力和科学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压抑。而文化专制主义严重束缚、压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 从内部促使了苏联解体。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前苏联在文化管理体制上过于集权甚至是强权。就如高放先生所说的:“苏联思想文化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思想文化专制主义。”面对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上的一些思想文化上的分歧, 前苏联用大批判、大清洗等极度缺乏人性关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例当数李森科主义长期占据苏联生物学界, 从20世纪30年代起, 李森科在斯大林的直接支持下, 完全否定孟德尔的染色体---基因理论, 把整个经典遗传学打成了资产阶级伪科学。苏联的遗传学研究土崩瓦解, 一些持不同意见的遗传学家被开除、流放和逮捕。在各个学术领域也存在着特有的李森科现象, 比如在苏联语言学界的马尔主义, “不仅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阻碍和迟缓了苏联语言学的发展, 不仅葬送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的前途和命运, 它带给苏联语言学的几乎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从某种程度上讲, 已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 (3) 。而且在多次清洗中, 国民的身心也受到巨大的摧残。随着这种摧毁性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管制, 知识分子身心都受到严重的迫害。知识分子受歧视、受迫害、受打击, 成为历次政治运动和大清洗的对象。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犯”有120万人。60年代, 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多被驱逐出境。这些无不体现了前苏联在文化意识领域里对个人的不尊重, 对人的发展的制约。

五、处理民族问题的手段不当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 前苏联使用军队镇压民族主义骚乱对人民实施大屠杀和对共和国进行军事干预等事件改变了军队不干涉内政的惯例, 影响了军队的形象, 也引起了人们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虽然列宁早就强调, 社会主义国家中, 处理民族关系“不需要暴力, 不需要服从, 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 (4) 但列宁逝世后, 大俄罗斯主义重新抬头, 民族自由、民族平等被抛之脑后。大规模政治移民;强令民族间通婚, 强行推行俄罗斯语等错误决策,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基础, 为极端民族主义埋下了祸根。对其他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也显示了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偏离了人文关怀所提倡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前苏联在对待个人这一问题上, 犯了不少严重的错误。斯大林等人蔑视人的需要、权利, 而苏共“二十大”后, 人道主义、人的问题提出来了, 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对人的理解走向抽象化, 抽象的人道主义泛滥。“二十二大”纲领中的响亮口号是“一切为了人, 为了人的幸福”, 其中充斥着自由、平等、幸福、博爱等抽象概念。后来, 戈尔巴乔夫进一步发展抽象的人道主义, 并把它作为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 导致他的改革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

不论怎样, 改革必须以人性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当前, 人们的需要走向多元化, 改革必须满足最大数人的需要。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才能是社会稳定, 国家繁荣。

参考文献

[1]苏联问题丛译:第十辑[M].北京:三联书店, 1982, P12.

[2]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P258.

[3][俄]M.B.戈尔巴涅夫斯基, 世初有道:揭开前苏联尘封50年的往事[M].杜桂枝、杨秀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3][俄]M.B.戈尔巴涅夫斯基, 世初有道:揭开前苏联尘封50年的往事[M].杜桂枝、杨秀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篇8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经济已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应该说,这一阶段苏联提出的经济改革方针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一套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此,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层和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来的一些僵化观点,推行了一些新的做法,譬如用经济办法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政策和配套措施,改革不仅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经济持续下滑,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譬如,政府在推行“经济自治”,要求企业“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同时,对价格改革却迟迟不决,以至于企业改革单兵突进,前功尽弃;微观改革要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但宏观调控机制上未能给企业自主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结果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往往处于空转状态。再者,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措施不配套,未能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导致企业任意破坏经济合同,提高产品价格和工资基金,从而破坏了国家计划并使职工货币收入连年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于是改革头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增长,而国内市场供应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本应认真总结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找出问题的症结,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继续把经济改革坚定不移地深入下去。但戈尔巴乔夫却认为经济改革之所以出师不利,就是因为旧的政治体制在起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于是,1988年6月,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匆匆把政治改革推出了台,试图以政治改革促进经济改革。由于改革重点的匆忙转移,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严重失误。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成为难以控制的社会力量。长期存在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当然,苏联的解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来说,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

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很多弊端,政策上也有很多失误。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是: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一贯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尽管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体制进行过改革,但收效甚微。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步激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切动因不是产生于体制内,而是来自体制外。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尤其不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思想汇报--苏联解体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东欧巨变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解体。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上述事实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要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剧变的过程,找出两国在变化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钱其琛的谈话,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苏联的解体是重点。苏联解体,使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中的苏联一极垮台,这标志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支配了国际关系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此后,世界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全章教材的重要关键。

难点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在诸多因素中找出决定性因素。另外,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出相应的历史教训。

课堂教学设计

师:第五章第三节“美苏争霸”提到,20世纪70年代时,苏联在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方面咄咄逼人。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逼着苏联进行核军备竞争,企图以此来拖垮苏联经济。到80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遇到了重重困难。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世界的两极格局崩溃。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

师:从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波兰和民主德国在剧变的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阅读教材有关波兰和民主德国剧变过程的小字内容,进行思考并作答)

师:不仅波兰和民主德国在剧变的过程中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且东欧其他国家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出现了反对派;第二阶段是执政党被迫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不断扩大;第三个阶段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实现政权更迭。伴随着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方面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方面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师:东欧各国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然后教师再次强调)

师: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指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使得举世震惊的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式的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打出钱其琛谈话的投影片。具体内容见后面的附录)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2.东欧剧变的原因

生:(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去考虑)

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从内部来讲,既有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既有共产党内部的原因,也有政治反对派的作用。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对东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渗透,苏联外交理论、对外政策的变化也起了相应的作用。因此,东欧动荡是这些国家内部与国际背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材上把东欧剧变的原因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请同学们看书,书上总结东欧剧变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一是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在二次大战期间,完全处于法西斯国家军队及其傀儡政权的控制之下,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是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后,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领导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在这个组织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现象。如果说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和国内外阶级较量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维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政权是东欧国家的第一任务,那么这种强调政治上、经济上的一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各国国情和经济利益的做法还是能够被接受的,但是,随着和平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一致性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师:东欧剧变的第二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二是内部原因。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后来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自7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是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师:东欧剧变的第三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三是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下面讲苏联解体时再进行分析)

师:东欧剧变的第四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四是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种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例如,当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以后,“美联社”、“路透社”、“自由欧洲电台”等都大加吹捧。1982年,波兰宣布取缔团结工会之后,美国立即宣布对波兰采取如下措施:

——同其他贷方政府商定不谈判关于1982年到期的官方债务延期偿还的问题。

——中止波兰官方航空公司在美国的民航特权。

——中止波兰在美国水域捕鱼的特许权。

——停止颁发向波兰出口高级技术项目的特许证。

——中止波兰的贸易最惠国待遇。

1987年7月,美国总统批准了国会关于为波兰前团结工会的基层组织提供100万美元津贴的决定,使资助团结工会的行为从暗地里变为完全公开化。在波兰发生剧变的过程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对波兰社会主义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对团结工会则给予巨大支持,从这里我们可看出,西方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内部与国际背景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外因关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角度去分析,得出结论)

师: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师:教材在第五章第二节“5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提到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掌权时进行过一些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后果怎样?

生:(回忆并作答)

师: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与美国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加剧了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执政,但他们两人都很快病逝。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从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但是由于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从1988年6月至1989年底,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1990年2月和7月,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在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三权分立;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放弃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担任了苏联的总统。

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些共和国的党已分裂,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大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

改革的失败和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得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更改国名、国旗和国徽。随后,波罗的海沿岸另两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5月,叶利钦在执掌俄罗斯联邦大权后,发表“主权宣言”,与中央抗争。此后一年之内,苏联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14个加盟共和国都发表独立宣言或主权宣言,苏联已濒于解体。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此后,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共和国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党内外的斗争急剧尖锐化。就在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了“八·一九”事件。

2.“八·一九”事件

师:什么是“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并作答)

师:在苏联即将要被改成一个松散邦联的情况下,一些党的高级干部为控制局势,发动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3.“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正式解体

师:1991年12月,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并将此消息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然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协定书》(即《阿拉木图声明》),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已停止,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至此,社会主义的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 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那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作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小结)

师:(1)历史原因。苏联从 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许多错误。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是: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成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步激化。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讲苏联解体的过程时已详细讲述,这里不再重复)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例如,为了鼓励“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八·一九”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宣布中止对苏联的援助,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并向紧急状态委员会施加压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讲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面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教训?第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为什么?

生:(进行讨论并发言)

师: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上一篇:(餐饮服务)符合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证明材料下一篇:感谢师傅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