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动画电影

2024-06-08

欧洲动画电影(精选5篇)

欧洲动画电影 篇1

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 华语电影和电影人全面回归。华语3D动画巨制《兔侠传奇2》也藉此机会在戛纳电影宫咫尺之遥的皇家海滩上耀目登场。继2011年的3D《兔侠传奇》惊艳动画界后, 原班人马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这部续集又将再次吹响进军国际的号角。就此将以《兔侠传奇》为例, 剖析国产3D动画电影技术和艺术创作得失, 全面回顾国产动画对市场把握。《兔侠传奇》以1.2亿元人民币的大投资, 500人的专业创作团队, 历经3年打造中国第一部国产原创3D立体动画电影, 以期呈现地道的中国味道和中国文化。必然成为这一年国产动画不能不提的一部作品。然而借鉴与原创、技术与艺术的探索也使《兔侠传奇》引来颇多争议。不过, 争议意味着观众与行业的关注, 也是创作者大胆探索和尝试的结果。

1 技术——以突破之姿呈现中国元素酝酿中国味道

电影的发明与变革和技术息息相关。与真人实拍电影相比, 动画电影对技术更强烈的依赖和更严格的要求不言自明。作为国内首部3D动画电影, 《兔侠传奇》将1.2亿投资的百分之八十用于设备采购、技术开发和制作。相比较以往的国产动画电影, 《兔侠传奇》力图在画面的细腻, 动作的到位等方面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感受, 更期望以高品质视听效果呈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

《兔侠传奇》三大技术突破:第一, 时长90min全部采用3D制作。通过“双机渲染”的制作机制, 模拟出真实的空间感, 让观众产生如临其境、角色触手可及的感觉。第二, 三维毛发技术。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中, 毛发的表现对于画面效果和真实度而言至关重要, 毛发特效已经日趋成熟并成为动画电影的一个流行趋势, 受到市场、制片、观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兔侠传奇》中, 毛发的制作倍受重视,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毛发制作效果逼真、富于变化、具有通透感和空气感。第三, 《兔侠传奇》首次在国内使用了好莱坞盛行的人脸捕捉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 使动作和表情能够保留真实感, 去掉生硬与刻板的部分, 看上去流畅、圆滑、幽默。

以往国产动画或以传统艺术形式如水墨、玩偶等为媒介, 或以古代神话传说为故事素材, 《兔侠传奇》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借鉴主要立足点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创新, 生动真实地呈现中国元素。为了地道的中国味, 《兔侠传奇》力图做到影片的中国元素有源可依, 兔二形象、风筝、空竹、戏曲、街市、美食的设计以旧时京津民间生活为原型;而竹林绿野、城墙门楼等众多场景, 甚至屏风漆柱、飞檐彩绘等细节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老虎椅的木质漆彩、擂台的图腾彩绘等道具的细微处均有资料可考。通过动画设计制作, 中国符号的复现强化了生活实感, 而细节化的创新和改造又营造了正义/侠义之威武的氛围。《兔侠传奇》中光与影、自然景物与人工建筑之间的和谐之势, 也是依据和遵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兔侠传奇》是中国动画电影首次在制作中聘请武术指导的影片, 专门特聘太极大师景建军指导影片的武打动作, 力图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功夫结合在一起。据说为了走向国际, 还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武功风格和动作特点融会贯通在一起, 虽然这种努力并未在最后完全满足观众的期待。或许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兔侠, 在动作表现和喜剧性上还可以有更多惊喜。

《兔侠传奇》的投入相对于好莱坞动画还很难达到制造视觉奇观和视觉盛宴的要求。但是, 在动画电影日趋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下, 以国际流行的动画语言、创作方式和先进技术呈现中国元素, 酝酿中国味道的确是重塑国产动画形象, 并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利依托。影片的海外推广即是最好证明。

2 艺术——需想象之力彰显中国文化中国气派

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毫无疑问是动画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不仅在于设计出奇特的动画形象和夸张幽默的动作, 更重要的是剧作结构和故事叙事中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在实现动画制作技术突破的同时, 《兔侠传奇》在剧本和故事上试图以好莱坞成熟的叙事模式述说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

《兔侠传奇》讲述了热爱劳动、擅作炸糕、憨厚知足、乐于助人的兔二偶然遇到因徒弟熊天霸谋反篡位而身负重伤、生命危在旦夕的武林老盟主, 于危急时刻接受了老盟主传授的功夫, 受老盟主之托, 找到其女儿牡丹将象征盟主地位的令牌交与牡丹, 并最终帮助牡丹打败熊天霸的故事。在老盟主弥留之际将百分之八十的功力传给兔二, 为了不使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功夫基础的兔二变身武林高手显得太过牵强。在影片的叙事中, 兔二借助梦中老盟主的点拨和挑水、擦地等日常活动, 逐渐体会领悟到了中国功夫的精神和技艺, 从未习武而且看起来体型笨拙的兔二最终变身功夫之王, 打败熊天霸。这与中国功夫的习得重视悟性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关的特性分不开。可信性的叙事进程使一个“纯属虚构”的叙事起点获得最终“真实感”的叙事效果, 是好莱坞电影惯用的叙事技巧之一, 它的使用使《兔侠传奇》的叙事富于传奇色彩和喜剧气氛。而中国文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特征也在此自然彰显。

叙事模式可以借鉴, 想象力却无法复制, 在借鉴与自我探索中, 《兔侠传奇》也有着作为一部国产大片在故事剧本和叙事上的普遍不足。

如何富于想象地讲述兔侠的故事?剧本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 线索明晰、易于理解, 却因此更需要想象力的发挥, 因为线性叙事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简单、结局的无悬念和主题的单一。比如结尾兔二找到牡丹, 打败熊天霸, 属“情理之中”的圆满而无“意料之外”的惊喜。作为一部功夫动画的主角, 兔二从一个炸糕厨师成长为功夫之王, 原本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的故事, 但是剧本中兔二的功夫获得地似乎过于简单, 人物及性格缺乏成长性, 这恰恰是动画艺术的叙事核心和应着力之处。兔二成长性的缺失不可避免致使故事简单, 缺乏戏剧性的情节高潮和激动人心的情感高潮。

在《兔侠传奇》中, 兔二信守承诺寻找牡丹交付令牌, 诚信是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推动力。但是既然被称之为“侠”, 兔二从厨师到侠客的性格成长, 以及由此生发的英雄侠义/正义也无疑该成为叙事线索、主题, 并酝酿出故事的高潮。不过,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兔二本分知足, 热爱做炸糕, 从没做过英雄梦, 接受老盟主委托的兔二心中的使命也只是将令牌交给牡丹, 并不是成为一个武林英雄, 即便后来在日常生活中展露身手, 也不觉得这是功夫, 还因此造成了与牡丹的误会, 甚至在最后的武林大会上, 兔二神奇般地降临, 也是因为要完成将令牌交给牡丹的承诺。诚信成了故事的不二主题。虽然兔二、牡丹与熊天霸, 正义与邪恶对立较量, 在故事结尾处, 兔二还出手打败熊天霸, 匡扶正义, 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但是正义与英雄梦只是诚信这一强大主题下被淡化的线索, “兔侠”之“侠义”因此大打折扣, 功夫拳脚因此失去了理想的精神依托成为视觉满足。诚信, 作为中国传统的身份伦理和现代社会的契约伦理, 的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但是对于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动画电影而言, 成长中冒险的乐趣、千奇百怪的遭遇、战胜困境的欢乐、理想达成的激情等等, 更能制造悬念、酝酿高潮、增加欢乐趣味、激发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当然这并不是说英雄梦是动画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就《兔侠传奇》这部电影本身而言, 诚信话题的突显使得故事主题显得过于单薄。这既是中国动画电影的观众过去长期定位为低幼年龄儿童, 着重说教意义的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也与当下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相关, 国产动画电影功利化的主题难免导致故事叙述的简单。有叙事简单、主题说教之嫌的“兔侠”似乎还不能满足和说服过足进口动画大片瘾的中国观众走进影院, 骨架尚显稚弱的故事似乎也不足以支撑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

技术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 但它并不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唯一核心, 不是决定一部动画电影成败的唯一要素。对于动画电影来说, 艺术创作的本质问题是想象力, 以及将这种想象力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出来的叙事能力, 还有不可或缺的童心和童趣。国产动画如何在借鉴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模式, 如何在技术探索中提升艺术水准, 这些中国动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 因为美日动画今朝的繁荣局面也是历经几十载才形成的。据了解, 《兔侠传奇》海外发行持续推进, 成绩显著, 制片方也正在投入电影《兔侠传奇2》和电视剧的制片工作。《兔侠传奇》等国产动画是在实践中改变, 在摸索中提高, 相信也能在坚持中继续突破。热闹的2011国产动画市场带给观众更多的期待, 也给业界更多的信心。

3 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现状

3.1 国内市场营销

营销决定影片在市场的成败, 这一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动画电影有独特的产业盈利模式, 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内容策划、制作、播出, 再到衍生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 接着将资金投入下一个制作项目中, 形成一个连绵不绝的良性循环。从国内外成功的例证也可以证实, 动画在健全的产业生产循环下, 收益十分可观。所以, 一个整合营销的系统工程对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十分关键。没有全面的、连续的、互动的、整合的跨媒介传播, 就不会有品牌, 难以提升价值。如何综合分析电影的全部商业元素, 打造有力有效的媒体传播是国产动画电影进入市场之前就应该考虑的。

这样说来, 如果实施更为有效的整合营销, 《兔侠传奇》等国产动画应该有更佳的市场表现。其国内票房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具有某些国产动画片市场运作的普遍问题。

第一, 缺乏一个全程整合营销系统。研究表明, 一部动画片经过播映, 只能收回制作成本的20%~30%, 而其他成本则是通过相关产品的销售才能回收。《兔侠传奇》的宣传在影片上映前10个月展开, 但是在市场调研、目标市场定位等前期铺垫和后期营销的衍生品开发、动画形象的经营等很多环节有所欠缺。这与产业链的不健全也有关, 很多国产动画精力基本集中在“动画制作”的环节上, 顾不上发行推广, 极大削弱了盈利能力。

第二, 观众定位不够精细准。目标观众定位不准确就无法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宣传、发行计划。2011年上映的国产动画除了四部以网游爱好者为基础的影片之外, 其他大都面临这个问题。

第三, 国产动画长期以来的低质量和低口碑所透支掉的信誉度, 使得院线经理心中有偏见, 观众在心理上排斥, 造成影院排片时段、上映周期、银幕数量上的不公和歧视。观众数量决定院线的态度, 院线对《兔侠传奇》的排片变化可见这一点。所以在国产动画市场还不成熟的现阶段,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电影院开辟上映国产动画片的黄金时间。无论从投入、里程碑价值、引发的讨论热情, 还是从国家这些年对动漫产业的重视度来讲, 2011年暑期的几部动画都理应获得更高的关注。

第四, 宣传营销媒介的选择。对于迅速更新的营销手段和观念, 动画电影的认识和应用表现滞后。例如, 从中国目前动画电影观影群体分析来看, 70后和80后以及他们的子女群体是最重要的目标受众。这个群体除了受传统媒体影响之外, 对当下的社会化媒体网站更为亲睐, 尤其是微博和SNS虚拟社交网站。因此, 社会化媒体平台与传统营销活动的资源整合是当下动画电影营销获得成功的关键途径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类新媒体特性的关注和使用, 必然影响营销的有效性。

3.2 海外市场推广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时间并不长, 海外发行经验不足。《兔侠传奇》是近30年来中国电影出口成绩最好的影片。这也给国产动画“走出去”很多启示。

华语电影的海外淘金之路并不平坦, 对于《兔侠传奇》海外营销已取得的成绩, 唐铭基分析认为, 《兔侠传奇》最大卖点是影片的市场独特性, 制片方北方电影集团坚持的决心和整体营销策略正在努力将中国“兔侠”推向世界。他提到, 影片及宣传工具高水准的视觉效果对海外片商很有吸引力。一切非美国动画片要想让全球观众在商业层面接受是非常困难的, 国产动画要想成功介入海外市场, 惟有尽力提高和接近主流的动画创作水准, 并恰当加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谭政, 殷娜.<兔侠传奇>做中国的动画大片——孙立军访谈[J].电影艺术, 2011, 21 (6) :36-38.

[2]孙立军.用一份坚持来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 20 (1) :68-70.

[3]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0 (9) :56-58.

[4]吕燕茹.中国动画电影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南美电影欧洲心 篇2

1998年的小品《中央车站》让巴西导演华特·塞勒斯名声大噪,它讲述的是一名冷漠的女郎朵拉帮助素不相识的小孩寻找父亲的故事,这个情节后来在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里也有所借鉴:在漫长的寻找中,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但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近,在互相的影响之下,他们都踏上了自己将去的道路。可这部影片的蓝本,却是一篇阿尔巴尼亚的小说,按照塞勒斯的说法,是“自己被其中残忍的力量所震慑”。而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最影响他的人却是古希腊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因为他觉得古希腊原始而血腥的争斗与巴西某些偏远地区的情况颇为相似。

不过相比于《中央车站》中隐忍安静的情感,《摩托日记》则是塞勒斯的激情的一次肆意发挥:切·格瓦拉年轻时的一次摩托车骑行,横跨了南美洲,这次看似平常的旅程,却改变了格瓦拉的人生观。这也是格瓦拉第一次跨越舶来的欧洲文化,深入阿根廷的内陆地区。

格瓦拉是南美的英雄,而在南美更受欢迎的,则是玻利瓦尔。这也是委内瑞拉今年筹拍的电影主角。曾凭借《卡洛斯》出名的委内瑞拉男演员埃德加·拉米雷兹将在《解放者》中饰演玻利瓦尔。

这是迄今为止南美国家规模最大的独立电影,来自委内瑞拉导演阿尔贝托·阿维罗则表示,他会把玻利瓦尔还原成一个人,将影片打造成南美版《勇敢的心》。

玻利瓦尔年轻时曾留学欧洲,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就像南美的电影从来都脱离不了欧洲电影的烙印,奔放的感情和明艳的色彩一直在南美电影里流动。

中央车站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帮人写信为生,她年纪不小却还未嫁;小男孩约书亚的出现令她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

卡洛斯

“胡狼”卡洛斯本名伊里奇·拉米雷兹·桑切斯,委内瑞拉人,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的恐怖分子,一名被各国警方追捕了20 年的“超级杀手”。 卡洛斯的生活是由绑架、暗杀、劫机、爆炸和女人构成的。

摩托日记

切·格瓦拉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旅途中。

解放者

在欧洲,玻利瓦尔遇到了他的老师罗德里格斯。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玻利瓦尔当即向老师表示:“我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我以生命宣誓,在我打碎西班牙束缚着我的祖国的枷锁以前,我的心也不会安静。”

欧洲动画电影 篇3

一、早期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形态

真人动画合成电影几乎与动画电影在同一时期诞生。1900年, 美国动画之父布莱克顿创作了第一部真人动画电影《奇幻的图画》。这一时期的真人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多以黑白单线平涂为主, 角色形象大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西方主流漫画, 与当时二维动画非常接近。但是在剧情方面, 此类电影则大多喜欢表现动画师创造角色的过程, 并且让角色成为动画师的戏耍对象。在 《奇幻的图画》中, 动画师绘制了一个男人的脸, 并为他画了一顶帽子, 最后却将帽子据为己有, 使他露出愤怒的表情。而在 《逃出墨水池》中, 主角更是直接以小丑的形象出现。可以说, 早期的动画角色的表现手法和类型非常单一, 与片中真人角色处于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不平等关系。因此聂欣如认为, 早期真人动画影片中“杂耍的性质还非常突出, 因此有意混合两种不同造型材质的目的也很明确, 无非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一批动画明星诞生了, 而动画明星出现在真人电影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在《幻想曲》中, 米老鼠与指挥家握手;在《翠凤艳曲》中, 老鼠Jerry与歌舞片巨星吉恩·凯利共舞;在《三骑士》中, 唐老鸭与舞蹈演员共同起舞。其中最著名的还是1988年创作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这部片子中动画角色与真人角色的互动无论在剧情上还是表现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使动画角色真正来到了电影所塑造的现实世界。

除了动画明星与真人互动以外, 动画也经常作为叙事的辅助手段插入到真人电影中。定格动画与真人交互的影片也有所发展, 出现了《金刚》《失落的世界》等影片。

这些发展不仅应该归功于动画制作技术的进步, 还应该归功于动画制作者们创作观念的扩展。赛璐珞片、动画摄影机、动画转描等技术的发明固然扩展了动画的表现力, 但是创作者对待动画角色不再像对待一件物品, 而是让动画角色与真人演员平等地交流与互动, 才是动画角色类型扩展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当时的动画角色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 其依然摆脱不了作为喜剧角色或怪物角色的身份, 适合的电影类型也多为喜剧片或特效片。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受到严重限制, 远远不如在纯动画中来的细腻。

二、当前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形态

CG技术的应用揭开了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新变革的帷幕。当今大多数的真人动画电影, 其动画角色都是采用CG技术打造的, 由此可见CG技术对真人动画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影响。CG技术使真人动画电影中的动画角色呈现两个特点:角色的高度写实性;与电影特效的深度融合。

1.角色的高度写实性

真人电影中动画角色的高度写实性不仅体现在角色外观上, 也体现在角色身份上。

在20世纪90年代, CG制作技术出现之前, 动画角色与真实世界依然泾渭分明。观众在观看真人动画电影的时候, 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观看的是动画角色。CG技术的进步使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呈现出一种超级真实的面貌。肌肉、毛发、次表面散射等CG技术的完善, 使CG动画角色几乎可以模拟任何真实质感。这使得当前真人电影中的CG动画角色演变为三种主要类型:卡通性格+卡通造型+真实质感;卡通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

《加菲猫》《蓝精灵》等真人动画电影便延续了卡通明星来到现实世界的手法, 保留了原作角色的造型和性格, 但是增加了真实的质感, 这使得动画角色能够更好地与真实世界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加菲猫》中, 加菲猫便顶着一副卡通角色的模样, 但是其真实的毛发效果使观众认可它是一只家养宠物, 而非来诞生于某人笔下或居住在某个动画城2。

1999年罗伯特·R·明可夫执导的《精灵鼠小弟》则比加菲猫更为写实。该片是卡通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代表作。其利用CG技术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小白鼠斯图亚特, 它的外表与普通小白鼠没有太大区别, 却穿着人类的衣服, 吃着人类的食物, 与人类逗趣, 令人忍俊不禁。

今天, 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动画角色比上述两种类型更为常见。《指环王》《星球大战》《猩球崛起》《变形金刚》等无数电影中均包含这一类型的角色。它让动画角色和和真实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角色的外表虽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却像原本就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一样, 营造了一种真假难分的幻觉。角色的性格也像人类一样复杂多变, 彻底摆脱了卡通化的性格。

2.与电影特效的融合

当今真人电影中的动画已经与电影特效难舍难分。在诞生之初, 真人电影中的动画与特效有着不同的源头:真人动画电影源于《奇幻的图画》;特效电影则源于《月球旅行记》。在CG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前, 这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定格动画的方式产生交集。比如1933年拍摄的电影《金刚》中便采用定格动画来塑造金刚这一角色。到了今天, CG技术能够比定格动画更加真实、更加方便地创造奇幻角色, 这就使得CG角色在电影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CG技术的发明扩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过去真人演员所不能演绎的角色, 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营造出了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画性”是区分动画与真人电影的标准, 但是动画性实际上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 它 “并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定性, 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适效力的 ‘普遍规律’”3, 自然也难以成为令人信服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 就动画的一般概念而言, 它是一种使原本没有生命的形象获得生命与性格的手段4。采用这种手段制作而成的虚拟角色自然可以被称为动画角色。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便不断地将各个领域的艺术和技术整合在一起, 赋予它们新的涵义, 动画和特效也不例外。电影特效作为一种制造真实幻觉的艺术, 其概念已经与动画角色的高度写实性重叠。在这一分支中, 严格区分动画和特效已经不再有实际意义, 与电影特效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动画角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像迪士尼为了适应《白雪公主》的严肃叙事而采用了写实的动画角色一样, 在真人电影中使用高度写实的动画角色更加符合复杂叙事的需要。高度写实的动画角色虽然看似在表面上丢弃了动画感, 但是因为叙事能力的增强, 在电影工业内部, 这种动画角色将以另一种方式蓬勃发展, 成为电影塑造“非人”角色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发展趋势

回顾动画角色造型在主流真人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在真人电影这一范畴中, 角色的造型的真实度受限于质感的真实度;角色性格的复杂程度受限于角色质感和造型的真实度。因此真实质感的表现是角色类型多样化的关键。而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角色则是动画角色在质感表现方面取得突破之后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类型, 并非来源于特效。

在早期真人动画电影中, 动画角色受限于质感和造型, 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叙事, 总体处于卡通性格+卡通造型+卡通质感的模式。CG技术的加入使得真实质感的表现成为可能, 大大地增加了动画角色的组合类型。其整体表现风格也从一开始的单线平涂的方式, 演变到现在二维、定格、写实等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并且随着表现手法的丰富, 角色性格的表达也越来越趋向完整。

真人电影本身固有的真实质感使其趋向于选择真实的动画角色, 因此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成为目前真人电影中动画角色的主要类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它三种类型在真人动画电影中所占的比例, 但是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动画角色会完全取代其他类型的动画角色。例如2004年上映的《海绵宝宝历险记》就保留了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卡通外观。总体来说, 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类型还是呈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

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为CG技术的拟真性越来越好, 制作难度越来越低, 在表现力和成本上都便于控制, 目前绝大多数电影中的“非人”角色都几乎采用CG技术来打造。电影作为一种制造幻象的艺术, 对表现超出日常生活的事物有一种强烈追求。在过去, 特殊的场景可以人工搭建, “非人”的角色因为需要表演, 却往往只能由真人扮演, 反而使其真实性大打折扣。现在有了CG技术, 许多过去难以拍成电影的故事都有了表现的平台。甚至用动画角色表现真实生物也将成为最佳选择。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便采用了CG技术制作了老虎这一角色, 从而使老虎能够适应各种场景, 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这样的优势使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

四、结语

目前, 动画角色在真实质感表现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真人电影中的动画角色的类型前所未有的丰富, 与真人电影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紧密。电影对制造幻象的追求、对制造“惊奇” 感觉的追求, 推动了动画角色造型的美学嬗变。纵观动画角色的发展历史, 技术变革其实只是动画角色发展的基础。它为动画角色在审美表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进而改变了角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而使其能适应更多的叙事方式。在《阿凡达》之前, 其实已经有很多立体电影上映了, 但这些电影都未引起像《阿凡达》一样的轰动效应, 可见立体技术并不是《阿凡达》成功的唯一因素,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凡达》重新定义了动画角色与真人的关系。由此可见, 在角色造型表现已经不受技术限制的当下, 如何在美学、情感和叙事上更好地把握动画角色, 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1.聂欣如.《阿凡达》是动画片吗?[J].当代电影, 2012, 06:145-147.

22 .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 动画角色居住在一座“动画城”里.

33 .孙振涛.动画性:一种历史建构[J].人文杂志, 2009, 06:99-106.

带上电影去旅行——欧洲篇Ⅰ 篇4

爱在午夜降临前

Before Midnight

《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的希腊,就像两位主人公一段久已生腻的风景,两人都记不得这些断壁残垣后曾有过多少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但另一部电影《特洛伊》却能重新唤醒那些有关希腊的神话和记忆,也许谁也想不到,如今平静湛蓝的爱琴海面,也曾因一场错误的爱情生灵涂炭,战火连天,使这里注定不是平凡之地。

马耳他群岛

特洛伊

Troy

一场旷世巨战的打响仅仅是因为以一场离经叛道的爱情,不管你信还是不信,都已成为这桩历史事件的说辞。这部企图再现史实往事的《特洛伊》其实并未在希腊和爱琴海取景,而是前往了伦敦和马耳他,以及在墨西哥搭建的外景地拍摄完成,虽然无法实景拍摄略显遗憾,但电影的制作还是一丝不苟,依然再现了当年特洛伊和希腊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盛景。

芬兰·赫尔辛基

海鸥食堂かもめ食堂

芬兰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国家,而赫尔辛基则更在芬兰的最北端(北纬60°),但在那里你并不感觉寒冷,用《海鸥食堂》里的小鲜肉的话说,因为它们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当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多,市民每家几乎都种植玫瑰花,俨然一座自然中的城市,也因此在忙碌的日本人眼中,赫尔辛基就犹如一片世外桃源般存在。

德国·柏林

再见列宁 Good Bye Lenin!

柏林给人的印象向来复杂,这里有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有柏林爱乐乐团,有勃兰登堡门这些令人羡慕、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有世界最好的汽车,令人肃然的严谨精神,但同样在那里,还发起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近现代的东西柏林分裂事件,这种又爱又恨的感受,也许可以通过《再见列宁》的视角,带你重新发现柏林这样一座城市。

意大利·罗马

爱在罗马

To Rome with Love

虽然一部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已足够承载所有关于罗马爱情故事的美好幻想,但《爱在罗马》却能将所有有关罗马的幻想一网打尽。在罗马街头,也许你能轻易遇到一个如电影中看似邋遢,却有帕瓦罗蒂般深厚歌剧功力的普通人,使你为之一振,这就是一种罗马独有的魅力,它督促你不要放过任何一砖一瓦,就像不要错过看似平凡,却仍然惊喜不断的生活。

西班牙·巴塞罗那

午夜巴塞罗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欧洲电影人与好莱坞黄金时代 篇5

关键词:类型电影,作者论,“杂交”

一、好莱坞的成功与西行镀金的欧洲影坛人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出现并非偶然, 它跟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潮息息相关, 其成功得益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各地电影人的积极共建。“20世纪初, 美国不仅是战争和政治避难的安全场所, 好莱坞更成为现代技术和艺术的社会实验室, 雄厚的财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电影爱好者, ”【1】其中不乏那些早已在欧洲盛名斐然的导演和巨星, 如刘别谦、怀尔德、希区柯克、卓别林、葛丽泰·嘉宝等。他们希望凭借各自的影视专能在好莱坞继续大放光彩, 成就自我的电影史诗。

在好莱坞, 尤其是类型电影盛行的黄金时期, 并不是所有西行镀金的欧洲电影人都能够取得一份满意的答卷。自始至终, 好莱坞都和以艺术标榜的欧洲电影之间有着一层天然的屏障, 既关于电影属性之争, 又有着“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间不可调和的影像风格冲突。在好莱坞, 电影的最大驱动力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极力地推进电影的标准化生产、制作, 电影如同商品, 在大制片厂的流水线上被加工、生产出来。然而工厂化的创作对那些追求个性表达的欧洲导演来说, 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初到好莱坞时, 频频地和制片厂制度产生冲突, 有些失败了便匆匆宣告了西行的结束;有些留下来, 便以一张典型的美国面具完全掩埋作者电影人的身份, 被好莱坞的类型制作同化;只有一少批极具才华的导演在博弈中, 保持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创造出不少极具欧洲风格的好莱坞佳片, 如:希区柯克、卓别林等。他们在好莱坞, 自由地游弋在类型电影的创作、生产之中, 并以自己的艺术专长统治、改变着本不属于他们的好莱坞电影世界。

二、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的互通有无

在黄金时代, 类型电影之于好莱坞常常被类比为美国文化之于“国家文化”, 可见其重要性。类型电影完整地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 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的同时它的意识形态也逐渐地影响了世界。类型电影更像是一种社会性的仪式, 与美国文化的神话制造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

其实, 类型的观念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一直存在, 如早期卢米埃尔的纪实片、梅里爱的戏剧片、格里菲斯的剧情片等。20世纪30年代, 随着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的制作中心, 关于电影类型的区分在此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类型电影成为此时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 类型电影并不是好莱坞电影的专利, 欧洲电影和类型电影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类型电影和作者论虽是两种迥异的创作体系, 类型电影强调电影制作的共性和重复操作性, 而作者论则注重电影艺术的个性和原创性, 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丝毫的借鉴、学习之处。在好莱坞, 那些极具电影才华的欧洲导演, 既能够在类型电影的范畴内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一贯的创作特征, 并得到大制片厂老板和广大受众的喜爱, 同时他们独有的欧洲电影情结的影像表达也在潜移默化着类型电影中的艺术再生产, 为好莱坞类型片的长期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欧洲文化对好莱坞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便是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欧洲文化对它的巨大影响。首先, 从欧美电影界的互动上来看, 它呈现出一种双向发展的脉络。一方面是欧洲电影人为梦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不惜重金力邀一些欧洲已经成名成腕的电影人西行拍片, 借此实现本土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实践证明, 欧洲导演的“入侵”确实在某一时期内改变了原有的好莱坞拍片风格, 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种“杂交式”好莱坞电影。

其中, 欧洲文化与好莱坞的碰撞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 欧洲导演在好莱坞拍摄的相当一部分挂着好莱坞制作的影片一看便是欧洲电影的好莱坞版本, 影片虽然产自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摄影棚, 但是从选材、导演、演员每个细分的环节来看都是欧洲制作的迁移 (如:希区柯克好莱坞的首部作品《蝴蝶梦》,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达芙妮·杜·莫里哀的作品, 然而电影团队从演员到制作除了少数的本地人以外, 都是希区柯克原来合作过的英国人) ;第二个阶段, 欧洲导演拍摄的好莱坞电影不再是先前那种欧洲元素的机械化搬移, 逐渐呈现出更多的美国元素, 但有时不适当的搬移却会使本来有趣的情节变得平淡无奇 (如:弗里茨·朗格的第一部好莱坞作品《狂怒》, 影片被定义为一部典型意义上的美国社会剧, 但他的画面中却极具德国卡里加里式的风格) ;第三个阶段, 开始呈现出更加成熟化的欧美“杂交”, 在这里所谓的杂交不是欧洲元素、美国元素的罗列, 而是将它们有机地整合, 创造出新型好莱坞电影。 (如:刘别谦拍摄的好莱坞喜剧, 在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独有的柏林风格:极具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又能看到好莱坞式的经典演绎:豪华的背景、优雅的服饰等, 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好莱坞喜剧:改良型喜剧。) 【2】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虽然是大制片厂专权, 导演无法在影片中起主导地位, 但好莱坞对那些极具魅力的欧洲导演给予了极大的权限和自由。其中, 卓别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好莱坞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喜剧演员、导演, 卓别林起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个子英国演员, 凭借自我的艺术创造, 最终独立于传统的制片人专权的电影制作中, 成为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一个传奇。

四、“杂交”后的新型电影成就了好莱坞的长期繁荣

“杂交”后的新好莱坞电影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它不但成就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更延续了它的长久繁荣。确实, 新好莱坞电影充满了欧洲各国电影的艺术特长, 并最终在加利福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健康、快速地成长。深入分析这些电影的流向转变, 不难发展这其中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德国形式、英国内容以及北欧的风格化等多方面元素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在形式上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发展了德国早期电影中的表现主义风格, 其中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茂瑙的《吸血僵尸》和弗里茨·朗格的影片《大都市》对它的影响最大。改良后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造型处理以及背景设置上。这在茂瑙的电影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他在好莱坞拍摄的几部美国黑色电影《雇佣杀手》、《自由魔鬼》等,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真实背景的表现主义运用, 这些背景在具体的设置中往往显得比真实形态更加巨大, 而人物却置身于一种狭小的空间范围内。【3】

而影片在选材和风格定型上则流露出更多的英国情结。首先单从政治、文化上, 欧美就有着渊远的历史共同性, 其次英国文学作品之浩瀚, 也是好莱坞电影在题材上的首选。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对一些英国名著、故事的改编, 以此弥补美国短暂文化的不足。“好莱坞电影对英国文化的题材选取, 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文本性的试验, 更是一种对现代影响的提炼, 它们被转型并加以现代化的处理, ”【4】既生动又符合时宜。其中《弗兰肯斯坦》就是一部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 此后影片中德拉库拉原型也被多次搬移到一些好莱坞吸血鬼传奇的神秘故事中, 还成为插图文学的一种传统。

除此之外, 电影的诞生地——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如瑞典、芬兰、瑞士等也都为好莱坞的全球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欧洲文化不断地被好莱坞吸收和接纳, 好莱坞的欧洲导演也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既饱含艺术特性又广受受众喜爱的影片。这些电影集中反映了欧美文化的价值观, 并引导着世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合作造林下一篇:现实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