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动画电影

2024-09-10

花木兰动画电影(通用6篇)

花木兰动画电影 篇1

改编动画指的是将文学作品经过再创作而成的动画作品, 其取材多种多样, 例如民间小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等都是经常被改编的对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 创作人员运用动画思维对题材进行重新塑造, 使其符合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改编动画一直伴随着动画的发展, 迪士尼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即是改编自欧洲童话故事白雪公主, 中国动画界也基于《西游记》改编创作了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可以说改编动画是世界动画史上的一颗明珠, 也是推动世界动画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于中国动画来说, 改编更是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中国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夸张的神话传说, 这些都是创作动画的精彩题材。通过改编动画, 中国动画可以有效提高大众对动画的关注度, 特别是成年人群体对动画的关注, 从而摆脱中国社会对动画是低幼向的误解, 进而促进中国动画发展。对中国传统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动画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因此改编动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改编动画电影剧作结构比较

《宝莲灯》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封闭式叙事结构, 通过一个个事件的推荐, 将故事逐步铺展开来。从影片开头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神仙三圣母爱上了凡人书生, 违背了“天规”, 其兄二郎神便将三圣母压在华山下。沉香作为三圣母和书生的孩子, 在知道了母亲的下落后, 通过拜师孙悟空结识嘎妹等事件, 推动了沉香救母的情节发展, 最终在与二郎神大战劈山救母中达到影片的高潮, 最后以沉香打败二郎神而一家团圆的大完满结局所谓闭合式结局结束影片。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的故事情节流畅, 易于其主要观众——儿童理解剧情, 同时动画在一个个紧张的事件中穿插了沉香幼年的镜头和歌舞段落, 有效舒缓了原本紧张的气氛, 渲染氛围以感染观众。

《花木兰》在情节设置上布置了数条故事线, 通过这些故事线的交叉产生矛盾,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条在明的故事线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军中受训——建功立业——功成身退, 而在暗的故事线则包括木须龙擅自离开家族伴随花木兰, 最终在结尾重新回到祠堂和匈奴单于率领大军在边关入侵和偷袭皇城等, 这些故事线的交叉处则是花木兰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等事件。《花木兰》作为美国迪士尼的改编动画, 在叙事手法上对原著进行了非常大的改编, 美国商业动画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初始的失意失衡状态, 进而是找回平衡的种种方式, 最后是达到找回自我的实现状态。按照这种手法来分析《花木兰》这部影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故事脉络。花木兰初始的失意失衡源于自身相亲的失败及其给家族带来的阴影, 找回平衡的种种方式则包括替父从军、军中夺魁、挫败匈奴等, 最后实现了拯救国家、拥有爱情、光耀家族等找回自我状态。动画通过数条故事线交织出丰富的内涵, 讲述了精彩的故事, 可以发现迪士尼的动画大都拥有上文中所述的相似的剧作结构, 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单调乏味, 相反的是其通过在不同动画中加入不同的元素, 配合恢弘大气的音乐、精妙绝伦的对白等固有元素, 给了观众一个纯净而精彩的童话梦。

二、中美改编动画电影角色改编比

(一) 外形差异

《宝莲灯》中少年沉香的造型设计应该说颇为成功。人物服装色彩层次鲜明, 与沉香活泼好动的习惯特征相映衬。颜色鲜艳的短袖上衣与暗色调的裤子相搭配产生了较大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角色较为单调的服装更加协调。在人物配饰上, 简单的服饰配合熄灭的宝莲灯, 表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从而与天庭服饰的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沉香匀称的身体比例展现了角色积极向上的整体精神状态。在发型设计上, 采用复古的造型, 按照古代礼仪设计了束发等, 刻画得非常贴合实际。

《花木兰》在造型上沿用了美式动画常见的造型原则, 即正面角色多以长方形和圆形脸为主, 而反面角色大都则是三角形脸, 头顶较尖。

花木兰的造型可以分为从军前和从军后两类。从军前, 花木兰是以女儿身登场, 因此体型比例匀称, 眉眼细长, 五官娇小柔媚, 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女性的一种审美观。在服饰上也遵循了中国古代服饰礼仪, 以短袖襦和束腰长裙为主, 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着装风格, 在配色上也多以素雅为主。

总的来说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简约而又富有美感。两部动画电影中的主要角色虽然都是中国人, 但是由于制作方的作画传统和审美差异, 设计出的人物外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形成了两部动画各自独特的魅力。《宝莲灯》中的人物设计在中国传统动画人物设计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动画的制作经验, 《花木兰》则是在美国动画角色设计传统风格中糅合了中国风格, 展现了典型的美式东方审美。

(二) 性格差异

《宝莲灯》中沉香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救母的过程, 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等情节都体现出了沉香的大智慧大毅力, 符合人们对少年英雄的期望。随着《宝莲灯》故事剧情的一步步推进, 沉香的角色也随之饱满, 从幼年时候对亲情的盼望, 到少年时代对天庭的反抗, 到最终劈开华山救出母亲, 沉香的成长中始终贯穿着勇敢执着与信念。《花木兰》中用浓墨重彩在花木兰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多方面体现出了她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影片中的生活事件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刻画了花木兰的内在形象, 也展示出了她的性格特长。

在分析中可以发现, 相比于花木兰丰富的性格, 沉香性格未免太过单调。与原著《木兰辞》中花木兰忠孝两全忍辱负重的形象相比,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像一个邻家女孩, 调皮、活泼、机智等充满现代感的性格设置, 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反观《宝莲灯》中的沉香, 创作者赋予其的性格粗看起来高大全, 但细究之下难免让人觉得空洞, 仿佛沉香也是高高位于神坛上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活泼少年, 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三、中美改编动画电影情节比较

(一) 故事线改编差异

通过比较两部动画的改编情况可以发现, 《宝莲灯》的改编似乎有点束手束脚, 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太大的发挥。这种保守的改编手法, 如果对象本身的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丰满, 观众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 但是《宝莲灯》的原著故事情节是线性化的, 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和脸谱化, 这种“忠于原著”的改编就有点让人失望。动画故事中虽然也加入了小猴、嘎妹等角色, 试图使得角色感情更加丰满, 但是都处在浅尝截止的层面上, 甚至说连加入的这些角色本身就缺少足够的感情, 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二) 音乐情节差异

《宝莲灯》动画中出现了数脍炙人口的歌曲:《天地在我心》《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和《望月节》, 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首次将歌曲作为卖点之一, 并且起到了非常好的明星效应。在片中, 插曲《想你的365天》和《望月节》配合上其他角色的舞蹈, 将动画带入了高潮部分, 引出了之后的剧情。这种在动画中对音乐的应用无疑也是对美国动画的模仿, 以迪士尼动画为例, 从《白雪公主》开始到《花木兰》再到最近的《冰雪奇缘》, 歌舞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迪士尼动画中歌曲不光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同时也是整个故事叙事的一个重要环节, 部分人物独白和背景描写通过歌曲的歌词娓娓道来, 可以说是“歌以叙事”。与之相比, 《宝莲灯》中的音乐更加侧重于情节渲染, 沉香等角色没有与歌曲实时互动, 《想你的365天》等歌曲都是通过插曲的形式来表现角色情感和周边氛围。

四、结语

《宝莲灯》和《花木兰》两部动画在取材上源自中国传统故事, 但两者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创作方向的不同, 对动画的改编各具特色。《花木兰》作为迪士尼首次尝试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 无论是出于艺术还是票房的考虑, 都对动画进行了大量加工和改编, 试图打造一个中国风格的美国动画, 现在看来迪士尼这部《花木兰》无疑是成功的。迪士尼通过《花木兰》这部动画, 尝试了中国故事的改编形式, 为之后的动画《花木兰2》积累了经验, 也为中国动画工作者该如何处理本土题材探索了道路。《宝莲灯》诞生的时候, 正处于中国动画日渐式微之际, “中国学派”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尽全力打造了《宝莲灯》这部电影, 希望能振兴中国动画。然而与《花木兰》创作思路不同的是, 《宝莲灯》在创作中借鉴了大量迪士尼动画风格与经验, 试图走出“中国学派”的影子。

摘要:改编动画是常见的一种动画创作形式, 其取材范围广泛, 传统故事、童话小说等都是素材来源。国内和国外都有根据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诵现,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差异, 对故事的处理手法大相径庭, 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 国内外的动画也在互相学习。本文选择中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改编动画《宝莲灯》和《花木兰》为例, 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 从剧作结构、角色改编、情节改编几个角度对两部动画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改编动画,《宝莲灯》,《花木兰》,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颜欢.中美亲情题材动画电影比较研究——以中国的《宝莲灯》和美国的《卑鄙的我》为例[J].东南传播, 2014 (3) .

[2]李晓庆.讨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J].文学教育, 2007 (1) .

[3]祝明杰.拯救母亲的歌者——动画片《宝莲灯》解读[J].电影文学, 2007 (16) .

花木兰动画电影 篇2

《Mulan》是美国迪士尼1998年制作的一部二维长篇动画,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顾看其名就知道是取题材于中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Mulan》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题材,很好的一部动画,很“中国”,很传统文化,但是也很“美国”。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先从动画艺术的角度说这部动画片。影片采用的是迪士尼传统的二维手绘风格,开篇的的水墨画,把中国的国画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传神表现,在此前有中国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在艺术风格上曾经自成一派。可以说迪士尼在文化上面做到了专注和尊重。在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动画中,木兰这个角色似乎并没有那么漂亮,至少是在东方的审美世界里,木兰并不是白雪公主。但也不能肯定是迪士尼故意让木兰相貌不出众,或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审美文化差别,在他们眼中中国的美人都是这样的,或许没有客观的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整部影片众多的中国元素仍保留了美国的加工处理的味道。还有那条小丑龙,它的人物设计风格延续了迪士尼的滑稽搞笑特点,在每个公主系列中总有这么一个角色,如果没有这只龙,全篇故事将会很生硬没有那么多欢笑,孩子们肯定不会喜欢全是大人对话的动画,那么这部电影将不好玩了孩子不会看。但不巧的是这个小龙正好丑化了中华的图腾——“龙”。以及弱化了中国皇帝的威严性,这都不符合中国的关于龙的文化。它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当时有很多人抵制这部动画引进。我想《Mulan》告诉孩子们的是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一个巾帼英雄的故事,这是该片的意义所在。而不是皇上变得和蔼可亲了,龙变得可爱了,这是事实,但这也是个故事,用童话的手法描绘,中华民族能包容这些。也许人民更希望皇帝能像那样和蔼平易近人,至少西方世界会有这样奇葩的想法吧!

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以来美利坚合纵国建国也就246年的历史,此前两百年内为殖民时期。所以其文化根源很薄弱,但他们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其文化也具有国际性和包容性。所以在谈及他们的艺术创作,取材国外文化并不奇怪。如1992年迪士尼《阿拉丁》,1998年梦工厂的《埃及王子》等等,这也是将文明古国的文化通过动画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很好的传承给世界人,也许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也存在一些颠覆性。但在此片中我们认识了阿拉伯国家,认识了埃及。通过故事的形式把本国文化展现给大家,我想这是好电影的意义所在。

魏源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个观点,我所能理解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学习人家好的技术和思想来强大自己然后与其抗衡。如果将这句话运用到我国动画领域也应该很合适。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悠久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我们有上下五千年,难道还没有可用素材来创作艺术?为什么还要抵制,文化入侵了?难道当时的《圣斗士》,《机器猫》,《龙珠》就不是文化入侵,不要说以为它们是国产,或者完全没有在意是哪里产的。他们所传承的除了童话故事还会有哪个孩子去刨根问底儿的追朔它的历史渊源符不符合。

《Mulan》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国人抓着我们自己握紧的拳头打到了我们自己脸上,而且还很痛。”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Mulan》?我并不希望长他人志气,更多的是学习与交流,学习他们挖掘文化的精神,来发展自己的动画,而不是一味的抵制,我想当初广电总局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也许《Mulan》没有地道的中国味,但孩童时期的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我也通过这个故事而认识木兰,而且是在学习《木兰赋》之前。

10服装设计2班

花木兰动画电影 篇3

动画形象指动画作品中特定设计出来的具有独特审美性的角色。作为一个优秀的动画创作者,必须能够强烈表达出角色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一个具有光辉形象的人物,即使造型的外在特征具有充分的美感,但是缺乏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该形象的表现力也是不够的,这就必须综合设计出角色内在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特征.本文选取花木兰和徽州女人来分析,是因为花木兰造型既有独特的东方特色,同时还具有西方女性超前的自我意识,因此可为我们的动画形象设计提供宝贵的资源。两者的历史背景与现代大众审美倾向紧密契合,即花木兰独立自主的精神与徽州女人执着坚毅的情怀相统一,进而在应用传统文化背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笔者坚信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代的流行元素再度创造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现代经典动画形象。

《花木兰》影片中的女性形象特点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木兰辞》中,花木兰一直是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变成动画片《花木兰》,受到全世界欢迎。让我们从诗歌记载“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进行角色设计分析。如果按照以上的文字描述设定出来的女性形象是像林妹妹般温婉端庄的角色。以上形象是通过纯粹的文字描述,没有经过夸张与变形得到的形象。而我们在动画电影中看到的花木兰是以文字记载为基础,又远远高于文字记载的生动形象。在《花木兰》动画影片中,花木兰共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出征前相亲形象,另一个是出征后女扮男装形象,接下来笔者就花木兰形象进行分析。

出征前花木兰形象是标准的古代美人造型,整体女人味十足。这里着重分析装扮后木兰相亲的形象特点。在精心装扮后,木兰如细柳般的眉毛,杏仁般的单凤小眼,紫色的眼影,微微上翘的眼线,亮黄色的耳坠,高而挺的鼻梁,艳丽的樱桃小嘴,以及现代流行的两颊中分,偶有刘海散落,以上特别符合古典女性形象的特点。尤其是头上别一朵精致的木兰花梳,使木兰整体看上去更加艳丽动人,这是一个经过高度概括的写实风格的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形象与出征前相亲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将花木兰的眉毛设计较粗,且呈倒“V”字形,体现她拥有男性坚强果断的性格特征;省略了细长卷翘的睫毛,大大弱化了花木兰女性的特征;眼角方向是向上高高挑起,体现花木兰果断的做事风格,眼线部位处理黝黑浓厚,显得眼神凌厉,炯炯有神;大大的黑眼球,用于体现角色强烈的正义感。鼻子高挺上凸,显示人物精气神十足,嘴唇较厚实,给人能说会道的印象;刘海中分,干练且具成熟美感;头发高高盘起设计,使得花木兰活泼大方的性格跃然纸上。以上充分显示出设计过程中角色五官不同程度夸张的特点,这一形象正如当下流行的“女汉子”形象,充分符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女扮男装形象,具有前卫的时代气息,这正是现代动画角色设计所追寻的,这也是将形象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的重要方面之一。

黄梅戏中徽州女人的形象特点

徽州,这个让无数人“情不知所起,又一往情深”的地方,白墙黛瓦,青石板路,马头高墙,小桥流水,烟雾缭绕。黄梅戏《徽州女人》总体描述的是一个悲情故事,在100多年前徽州的村落里,女主人公15岁出嫁,丈夫却在新婚之日剪掉辫子离家出走,女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5年后,青春不再的她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但丈夫也带回了在外另娶的妻子和孩子,这就是徽州女人的一生。从黄梅戏《徽州女人》中我们可看出当时对徽州女性生活和情感的基本定位。

黄梅戏《徽州女人》中一生经历嫁、盼、吟、归四个阶段。从徽州女人出嫁阶段,这时女人浓妆艳抹,娇艳动人,头顶大红盖巾,身着大红色套裙,头发盘着发髻,各色发簪配以修饰,整体端庄贤惠、勤劳主事。得知郎君剪辫离家,面容害羞,从容淡定,执着认定留下青丝辫与之相伴。这一阶段徽州女人并没有哭闹,没有责怪,没有追问,我们可以看出徽州女人贤惠、温和、顺从的性格特征,即使内心有不解与疑惑,但还是选择相信,默默承受。徽州女人的形象定位如下:从外在的身份特征和社会特征来说:身份特征是卑微的。从内在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性格是温婉含蓄的,甚至带有一些怯懦和自卑。以上是传统徽州女人的形象特点分析。

徽州女人是明清时期形象,仪态端庄,在服饰设计过程中,上下套装,上衣领口竖立,将颈部包裹起来,上衣收腰处并没有刻意,大体是小口设计,袖口处也只是稍微放大设计以便于劳作,这也体现出徽州女人的保守,而再次细看配以宽松适中的群摆,突出徽州女人贤惠的特点,服饰朴实无华,儒雅大气,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将徽州女人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角色,不仅可以很好的传播徽州文化,更可以传承徽州女人身上的可贵精神。

如何将徽州女人转化成优秀的动画形象

现代的动画形象审美,已经不仅仅局限具象写实的形象特点,想要将传统的徽州女形象转化为现代形象,更要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要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密切相关,走近人们的生活,贴进人们的情感。

首先,秉承用于创新的创作思维,避免以传统为书本的直接拿来主义。徽州女人与现代的情感设计相比极具说服力,将徽州女人设计成现代形象,属于“感情牌”的设计。俗话说的好,生活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现实生活中有最丰富的资源,喜怒哀乐、骄傲、自满,各种情绪、气质、性格等素材都可以常见到,这就是我们在做形象设计的源头。因此,人物形象外形不再是窈窕端庄,而是臃肿懒散;头部也放弃瓜子型的“美人脸”,而是横向拉伸的圆形脸;眉形下垂,给人无精打采的感觉;单眼皮设计,给人眼睛小“欠美”的感觉;鼻子两翼较宽,给人平庸的视觉感受。这是从内在于外在特征上打破传统的认识,在动作设计中,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将动作夸张表演。在动画角色领域,并没有特别经典成功徽州女人形象设计,根据仅有的“庭院深深——动画艺术短片《徽州女人》解析”中徽州女人形象是传统的,笔者翻阅较多资料发现这一领域研究也较少,所以设计现代版徽州女人形象设计是合理与可行的。

其次,解读经典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学习它们的造型语言和设计法则。徽州女人的现代动画角色也是采用传统中不敢想象的造型语言,例如经典的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中的角色造型就极具影响,充分应用了装饰性的造型元素,并将人物造型几何化做到了极致,例如矩形、自然形、圆形、抽象形等;同时也在角色造型中将直线和曲线的魅力发挥到了最高境界,为大众对角色的新认识提供了较高的平台,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将徽州女人形象从细节到整体进行革新,我们同亦可以遵循装饰性的造型方法,因为在人们对徽州女性形象的定义中还未出现过如此时尚、多元和具有前瞻性的形象设定,即可以将传统具象与写实的形象设定为较抽象的形象,或者让她成为一种代表符号,可以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空间。亦或在徽州女人的形象设计中大胆的加入矩形、直线等造型因素,一改平日徽州女人婉约、温柔、贤惠的形象特点,这样也能够带给大家极为独特的视觉感受。

最后,在徽州女人形象分析过程中,有两套形象,一个是嫁人时的幸福期盼,人物的造型设定以圆形、半圆形等流畅的曲线造型为主,尽情营造出徽州女人正面、温暖的情感形象;整个色彩以饱和度极高的暖色为基调则更加更够烘托出徽州女人与现代女性自由、奔放、热情、洒脱的完美契合,美丽的外表加上温馨的情怀,整个与现代网络流行语相符的“暖女”形象即刻诞生,相信这样的形象设定会受到大众的称赞和喜爱。另一个是盼归时的孤苦无助,人物的形象设定以矩形、三角形等间断的直线造型为主,充分的展示出徽州女人反面、无助的内心情感;颜色以冰凉、孤寂冷色调为主,充分烘托渲染徽州女人的楚楚动人情怀,这也是实现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前文我们已有大量的文字对徽州女人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读,笔者意在将这两套形象进行颠覆性设计,不仅仅是从文字描述上进行改变,更是从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新的塑造,从而达到尊重传统素材的同时,大胆创新,让人们看到这两套形象不一样的动画角色,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现代版徽州女人形象。所以徽州女人的两套形象设计都符合现代动画审美的新方向。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层次的不断丰富,徽州女人现代动画形象设计在动画造型方法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审美日益见长的追求。研究徽州女人现代动画形象设计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将两者结合并挖掘隐含存在的个性和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创新,设计出这些形象给人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新设计的动画形象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花木兰动画电影 篇4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人们对心目中的形象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标准, 而我们在改编古典文献或经典传说进行动画造型创作时就更有难度, 因为这些文字描述给人一种形象的感知, 而又未能转化成具体的角色形象, 虽给剧本创作留下了想象空间, 但要最大限度地接近读者对本文中角色形象的理解, 还需要创作者去深入挖掘文献中的隐藏信息。

例如根据南北朝民歌《木兰辞》来改编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中, 就需要从有限的文字中来寻找一些明确信息和隐含信息。这些隐含的信息从侧面论证了人物所具备的信息和特征。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在这个原文献中, 并没有对花木兰的角色形象进行具体描述, 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花木兰的人生历程, 了解她的成长与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 参军前; (二) 初参军; (三) 得胜后; (四) 退伍时。

由此我们需要对全文进行逐步分析, 文字从开始的气氛渲染中, 给人们一种木兰食不甘味, 忧愁不断的感觉, 从“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中可以看出她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 可能类似于杨家将之类的将门世家, 或者是父辈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 才会使得君主在遇到战事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让花木兰的父亲参军。

从“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中可以看到, 木兰的性格是坚毅的, 而且是果敢而有担当的人, 是有一些谋略与武艺高强的人。也可以推测出木兰姐姐的性格相对来说是比较懦弱, 我们可以从后文中看到木兰并不是家中的长女, 而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挺身而出, 说明了她父亲健康存在问题无法入伍参军, 这个隐藏的条件也可以侧面透露她父亲的形象信息之一。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几句说明古今集市有很大差别, 古代有很严格的区域经营, 不像现在的超级市场可以购买到所有的物品, 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家的经济条件比较殷实, 有能力为国出战时置办全套的装备。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推测出木兰行军的路程是非常遥远的, 并且住宿条件非常简陋, 同时行军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事的紧急和行军的艰苦。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这些句子中虽然用了很少的篇幅来描写战争场面, 但是依然可以从简练的文字中提取到隐藏的信息:路途遥远, 行军迅速。战地寒冷, 战斗艰苦, 九死一生。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战争取得胜利, 而且花木兰在这些年的战争中得到成长, 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么漫长的战斗中, 只有幸运和勇敢是不够的, 所以可以推测出花木兰是非常机智的, 她会根据实际情况, 审时度势, 是一位有着战略思想的军事家。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可见君主对花木兰非常的器重, 也非常尊重这位英雄的选择, 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这些年的战斗中花木兰已经身心疲倦, 无心名利, 热爱家乡, 希望回到自己家乡的高尚情操。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可以看出父母对木兰的思念, 而姐姐还在家化妆可以看出姐姐的鲜明的爱美性格。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由此可以看出小弟已经长大, 身体强壮, 行动力非常强, 以实际行动来迎接姐姐的归来。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描述了花木兰回到家后恢复女人装的过程, 而“对镜贴花黄”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这种化妆形式在南北朝的流行程度, 以至于到后来的唐朝觉得贴的图案容易脱落, 才开始使用画笔描绘。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全文非常戏剧性的一个转折点, 也可以看出在参军的12年里, 和战友每天一起同吃同住这么久, 居然没有被同伴发现她是女子, 可以很明显地推测出她的相貌非常中性化, 甚至非常男性化。所以当她着女装时, 所有身边熟悉她的人会感到非常惊讶, 这种惊讶程度与她的颜值成反比。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描述雄兔和雌兔的行为差别, 并且例举兔子在某种情况下不容易分辨雌雄, 也是对故事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我们根据文本逐句地分析了这些语句中隐含信息是可以很明确地给我们一个鲜活的角色形象启示。除了所有的装束、道具需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背景外, 在四个时期也略有差别, 随着年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变化, 花木兰的人物造型既有统一又有各个时期的特有状态。

(1) 从文本对木兰“参军前”的描述看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参军最低年龄也应该在16左右, 而且可以想象得出花木兰应该穿着颜色、款式符合她这个年龄特点的服装, 风格相对青春和飘逸, 显得身体矫健而灵活, 富有青春的气息与故作老成的执拗。

(2) “初参军”时的木兰需要穿着军装, 在刚刚入伍的时候, 不会有太高的军衔, 所以此时的军装应该便宜且较为普及, 并且在战区那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衣服需要有保暖和防护功能, 而且不能妨碍灵活运动, 还要穿戴方便, 以确保在战争中战斗力不能被军队的制式服装拖累, 这对随时会发生战斗的边关地区是极为重要的。

(3) “得胜后”木兰的装束与去参军初已经有了12年的间隔, 她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用在军事作战中, 也许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生活了12年的她皮肤已经非常粗糙而且有一些高原红, 而12年的军旅生涯也让她在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蜕变, 使得其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通过战功成长为一位高级军事将领;也使得其无论从身体还是气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她们身体与初期参军时相比较一定会更壮硕, 身高也会发育得更高一些, 而在作为高级军事将领面见君主时的礼服, 除了要满足保暖、防护功能外, 她的军装可以制作得更加考究些, 有明显的特征和符号性的装饰以区别于普通士兵, 而且礼服的甲胄可以更注重装饰性而略忽略实用性。因此, 此时的装束可以设计得更加华丽, 甲胄与礼服存在可装卸的功能以满足实用性与装饰性之间的转换。

(4) 退伍时回到家乡的木兰, 在父母姐弟的簇拥下回归到宁静的生活中, 这时的花木兰年龄大约在28岁左右, 这在中国当时的社会已属于非常大的年龄了, 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平均寿命都较低, 而且在这么长时间的跨度中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还是穿着女装, 但是从衣服的颜色与款式都应该趋于稳重, 以符合她的年龄特征。

《花木兰》电影观后感 篇5

花木兰,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孩。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花木兰》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花木兰》电影观后感

这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花木兰》。

最后一节课是晚自习,一个长达一个小时的一个语文课,但这节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有趣的。在学校看电影的经历,再一次发生了,这感觉好极了。

小时,我就能随口背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电影花木兰跟学过的这首诗并不太相像,但也无妨,最终都衬托出花木兰的英勇。看到这个电影,我脑海中浮现出“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这类的话。

电影中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木兰家的祖先显灵和小龙木须,小蟋蟀。他们的加入自是好的,让传统的情节发生了改变,故事更是一波三折,丰富了内容。切合我们发挥无限的想像力,突出主要人物。木兰的小马阿汗,它是一匹多么通人性的马啊!当然,这些动物的加入也大大增强了影片中的趣味性。

当然,我还不忘说这篇影片的中国元素。其实,我认为最具有我们中华文化元素的是影片的主人公---花木兰。花木兰所穿的衣服,她的行为举止这也是中国元素。最明显的,当属那古代的建筑以及古代庆祝的方式,如:舞龙舞狮。

这部影片让很多人认为影片中的木兰很吸引人,也许是因为她有时做事也会出错,也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代,这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的人,很真实。看完这部影片,我更对花木兰这一形象而歌颂。我并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的一个人,但是,她的精神却会被我们传承下去。你的执着,你的忍耐,你的不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二:《花木兰》电影观后感

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性格直爽、心地善良的好女孩代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匈奴来犯,国家大举征兵,花木兰的父亲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明白父亲的脚受过伤,不能去打仗,于是半夜剪掉了头发,带上圣旨、黑马和父亲的盔甲偷偷去了军营。之后花家的老祖宗明白了,便派了一只木须龙去保护她,随行的还有它的朋友蟋蟀。在军营,花木兰靠刻苦和毅力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与匈奴的对决中,军中炮弹不足,花木兰急中生智,以大炮轰炸雪山造成雪崩,消灭了敌人。在与匈奴作战时,花木兰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她与木须龙被抛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木兰也没有放下对抗挫折的勇气,在战友都不相信她的状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消灭了在雪崩中逃脱的单于等敌人,救了皇上。日记日记400字0s

这部影片幽默、风趣,十分适合儿童观看。影片虽然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但也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如老祖宗、木须龙及会说话的蟋蟀。影片语言风趣、行为搞笑,如送信的骑的不是马,而是熊猫,嘴上还说“快递”来了!这些简单的风格,都易于被儿童理解和理解。

影片透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曲折故事,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顺、坚韧、爱国等美德,树立了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具有较为用心的教育好处。

《花木兰》是一部精彩的动画影片,适合儿童观看,也适合童心未泯的“老儿童”观看。

篇三:《花木兰》电影观后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名垂千古的《木兰诗》把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周五看的《花木兰》的电影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

木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以女孩子的形象出现的。她骗她父亲吃药,这一幕让我们班笑翻了,但这也是木兰在荧屏上呈现给我们的第一个尽孝道的表现。花木兰观后感。之后,“可汗大点兵”,点到“花弧”的名字时,花木兰担心焦虑的情绪全都浮此刻脸上。她是多么爱自己的父亲。多病的父亲怎样能去打仗呢这一去肯定回不来呀!花木兰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木兰第二天就带上了父亲的宝剑,穿上了父亲的战袍,骑上了父亲的战马,这些以前伴随花弧东征西站几十年的东西,曾染上父亲的血迹,如今饱含这木兰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不舍,伴随着木兰去打仗,也带着花弧对女儿的期盼,在之后漫长的军旅生活中给了木兰信心、期望和坚定的信念。

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从我们出生那一天,父母就开始为我们而操劳着。比起代父从军的木兰来说,我们不就应感到惭愧吗不就应对木兰感到敬佩之情吗不就应对父母感到亏欠吗木兰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们都被深深震撼了,那一套军装成为木兰代父从军最好的见证。

除了为父亲,还有一个个性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国家。花木兰观后感。没有了过,哪会有家国家和平,百姓才会安宁;国家强盛,百姓才会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木兰为了过,为了家,就这样踏上了征途。

“没有了国,何以为家”文泰的这句话成为了木兰一向没有放下,一向前进的动力。这何尝不是一句真理呢为了百姓不会流离失所,木兰义无反顾地选取了前进,和那千千万万的战士一齐,怀着一颗沸腾的爱国心,踏上了无边无际的大漠。它们每一滴汗水,只会让他们坚定地向前走去。

此刻,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了,我们的日子变得温馨而快乐,没有战役发生。因此我们就应珍惜这天,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答祖国。我们做不到像木兰那样过关斩将,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哪怕是参加公益活动,当一名小小的志愿者;哪怕是参加募捐活动,献出自己的心意……

在战争的时候,杀害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木兰又务必去做,因为,那是她的职责,木兰没得选取。文中令我印象个性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打仗的时候不就应有感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国家,他们才会去打仗,这是爱国之情;正是因为父亲,木兰才会从军,这是父女之情;正是因为战友,他们唱出《人生百年》才会显得那么慷慨激昂,悲壮豪迈,这是“同行十二年”的兄弟情啊!

感情、职责、国家迫使木兰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木兰诗不仅仅仅是一首要背的古诗文,而是对花木兰这个拥有男人气概的女子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为国家,为百姓,为父亲付出的最好的见证。

篇四:《花木兰》电影观后感

看电影之前,我对《花木兰》的期盼很矛盾。一方面,马楚成这两年的成绩单实在让我无法觉得他是个靠谱的导演,并且能够驾驭好这个题材;另一方面,我真的、万分的,期望花木兰这个主角,能带给赵薇一个公正而诚恳的评价。不管别人怎样看,我始终认为她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即使《画皮》好评如潮,我也不觉得那是她最好的发挥。在我心里,《情人结》和《姨妈》才是她的水准。

结果,在电影开始的那个镜头里,我的第一个矛盾就被解决了。vitas同学以和整个电影氛围十分不搭调的气质,一袭雪白站在西北荒漠上敬业的对着口型迎风流泪满嘴沙,然后镜头一转,这海豚音王子居然是传说中的男宠……大哥,难道你也是没钱了就跑到中国演演电影么!整个电影就这样莫名奇妙的开场了,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不到十分钟,花木兰已然“旦辞爷娘去”了(电影里没娘)。

说实话,电影的前半段我看的要比后半段舒服,因为那是典型的“马楚成作品”:节奏明快,剧情简单,台词简单,还有不少笑果。即使这个电影就这么进行下去,或许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无非是多一部《剑蝶》(当然水平要高一点……),只是会遗憾赵薇对花木兰投入的感情罢了。但是坏就坏在,所有人都明白这电影是必然要转型的。几次宣传场合,马楚成话里话外都是家国天下,怎样可能让花木兰就只是和费小虎比比眼睛大小呢。

于是在急转直下的半小时里,整个《木兰辞》基本被还原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原先诗中关于花木兰的军旅生涯就这么二十个字,而电影里也没费什么劲,几仗打下来,花木兰就成了将军。

能想到么,看到那里我真的很失望。花木兰已经走到了那里,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她还要有什么成长在看电影之前,我始终把它想象成一个女人的史诗,因为用脚趾头想想也明白,这样一个女人,她在军队里有多艰难,她在战争中有多么渺小和无助。花木兰之所以成为花木兰,我觉得,不是因为她能够在成千上万的士兵面前发号施令,不是因为她能够得道多助,而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并且她有勇气、毅力和气魄,在那样一个不属于她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我看来,这种渺小的生存才是最伟大的。

所以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剧情,说实话我真的是不喜欢。我不喜欢太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喜欢那么多符号一样的主题元素被堆积在电影中,也不喜欢那场潦草的高-潮戏。或者是马楚成太钟爱这个题材,也或者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特点。总之就是看的到导演的努力,却也看得到他的力不从心。大场面调度不好(估计也没钱……),室内戏又拍不出紧张激烈,倒是花木兰杀了门独后和文泰四目相对的时候,以及最后两个人相忘于江湖的时候,隐约让我想起了我每看必哭的《星愿》……

当然我以上这些,并不是说《花木兰》有多差。其实凭心而论,在最近的国产电影中,我想《花木兰》即使算不上多优秀,但也在平均水准之上,何况还加入了导演演员那么多的心血和诚意,为此我也愿意鼓掌。其实有《木兰辞》做基础,《花木兰》怎样也不会太差,只是如果要出彩,必定要在诗词之外找到一个闪光点。而《花木兰》令我失望的也正在于此,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这个“闪光点”居然是一段俗套而剩余的感情。诚然陈坤这一次确实演得很好,可我却觉得,假如把这个主角去掉,这电影会更加好看,也更有力量。难道花木兰就那么需要一段感情么,难道一个女人要成长要强大,必须需要一个男人告诉她这样那样吗难道她真的需要在过尽千帆还要来一句,谢谢你文泰吗花木兰敢于代父从军,已经是超出常人的魄力,怎样到了军队里,成长为一个统领千军的将军了,却反而连应对死亡的勇气都没有了呢即便真的要把花木兰成长中的障碍设置为她作为女人的软弱,那么我想,一个费小虎,足够让她长大和应对一切了。

所以我只能说,电影存在的问题是出自编剧的苍白和导演的力不从心。可能花木兰这个人物千百年来被赋予了太多的美德和期望,每个人又都对她有某种情结,于是她成了道德楷模或者圣女贞德。但在我心里,即使她在战场上总是躲在最后,她依然是个英雄。其实编剧中有一点我很喜欢,就是对花木兰她爹的改动,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而是仍然留恋战尝期望保家卫国的汉子。这一点对花木兰的性格铺垫很重要,让这个女孩的举动有了一脉相承的气质。

我想无论每个人对电影有什么评价,对赵薇的这一次表演,就应都会有目共睹吧。以前我总吝啬用赞美之词评价她的表演,《画皮》好评如潮我甚至还泼过冷水,但这一次我真是很激动的在看完之后就打电话传播她演的有多让我感动。当然我不会用那么多类似于有层次、有感情之类的词评价她,我只是真的在电影中,彻底的忘了她是赵薇……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后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实最感动我的,是她和柔然公主对话那一段,虽然那句“对于你的xx(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和平的愿望),我很尊重”让我差点笑常那一段她不漂亮,也没什么光彩,对手戏的那个貌似年纪还没有我大的小姑娘一脸青春洋溢,眨着无辜的大眼睛努力表演这个公主的深明大义,却不抵蓬头垢面的赵薇,一句历尽沧桑的“我也只是个女人”。

花木兰动画电影 篇6

一、角色特征

(一) 主角

两部影片对电影灵魂人物花木兰的忠、孝、智、勇所塑造出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中西《花木兰》都遵从原作的基础上表现了木兰代父从军, 骁勇善战, 荣归故里的故事情节。

从迪斯尼《木兰》的角色造型设计上看, 木兰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美女。虽然把木兰的形象采用乌黑的长发, 黑色丹凤眼, 柔美的身材, 古代服饰等造型元素所具有中国代表性。然而在细节上对中国传统观念的美女柳叶眉, 樱桃嘴的五官夸张化, 设计成符合西方审美的粗重的眉毛, 性感的厚嘴唇, 小麦的肤色等。这些细节的塑造充分体现了木兰泼辣、爽朗、俏皮、机智、勇敢的迪斯尼式性格特征。

中国影片中的木兰的扮演者赵薇是符合中国人眼中的美女标准, 漂亮的大眼睛, 挺翘的鼻梁, 温柔的性格。与动画版木兰不愿遵从传统礼教行为不同的是中国木兰从小习武, 爱打抱不平, 重孝道的内心强大女性。影片中木兰既表现出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把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展现的淋漓尽致, 善良、勤劳、质朴、重责任的木兰孝父母, 忠君王, 成为中国道德典范。

(二) 配角

配角的添加使两部电影的叙事更加丰满有层次。动画版中李翔、木须龙和吉祥蟋蟀等配角角色所展现的鲜明个性也让观众过目不忘。其中木须龙的设计更加增添了剧情的滑稽性和趣味性。美国人对中国传统龙的形象进行夸张处理, 看似具备传统龙身上的龙角、大眼、长嘴、龙须、纤细的龙尾等造型特点, 但为了营造迪斯尼式诙谐幽默的氛围, 把木须龙塑造成长着卡通式龙头和龙角的精灵般小龙, 这俨然有别于中国文化中龙的崇高、威严的形象。龙在中国具有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地位。迪斯尼这种卡通式的造型设计符合了它在影片中滑稽搞笑的剧情需要。

中国版花木兰中皇子文泰, 伙伴费小虎、大胖、秀才等角色的出现以衬托主角木兰为主要目的。木兰少年伙伴费小虎在战争途中帮忙遮掩其女儿身身份。战友大胖等人在战场牺牲, 木兰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心中盼望没有战争和杀戮的生活。秀才的死也归于花木兰的莽撞。费小虎等人被擒悲惨的在花木兰面前丧命, 激发了她重整军威的战斗力。而后, 皇子文泰的假死促使花木兰更加坚毅勇敢, 快速的成长起来。

二、文化理念/文化差异

(一) 个人英雄主义

迪斯尼创作的木兰与在中国传统道德礼教约束下的女性不同。她是一个不愿遵从伦理纲常, 个性爽朗、独立、有主见、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和理想的西方女性化身。动画木兰在为家庭和国家荣誉而战的同时更多的是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当她的女性身份被暴露时, 她没有绝望离去而是说出了“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 也许是为了我自己”来激励自身。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大败匈奴挽救了国家和人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终和李翔共接连里赢得了自己的幸福。这种故事架构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个人价值追求与赞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符合了美国经典英雄传奇的电影模式:一个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排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与此同时也是一部个人英雄成长史。

美国把中国所推崇的木兰“孝”化概念淡化了, 发挥想象力重新诠释了一个新木兰形象。这种以中国古代故事为题材, 赋予人物西式文化理念和审美造型特征的好莱坞式电影不仅为了打开中国广大的电影市场更是以全球观众作为牟取自身利益的营销目标。《木兰》所融合的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大众文化是迎合大众观影心理的。

(二) 民族英雄主义

马楚成导演在《花木兰》影片中, 高度颂扬了花木兰的“忠”和“孝”。她少时母亲早逝受父亲影响从小练武身手矫健, 当时皇帝征兵北伐, 花木兰深知年迈的父亲不易征战, 断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体现了中国传统所奉行的孝道理念。不仅如此, 民族英雄主义的诠释在影片中更加鲜明。皇子文泰的死让木兰心痛不已, 反省自己, 士兵需要她, 国家需要她, 她背负着民族责任, 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坚强的面对敌人, 以国家大局为重。大将军臧质害怕自己名誉不及木兰而陷害她, 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惨况下高呼:“士兵可以叛我, 将军可以弃我, 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影片结尾, 木兰为了两国交好, 停止战争, 甘愿放弃和文泰的幸福生活, 让其与柔然公主联姻。诸如此类, 木兰这种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民族英雄形象是与美国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理念截然不同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国家对同一文本的解读都会带有本土化。迪斯尼《木兰》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 性格和细节却融入西方价值观理念。中国电影《花木兰》的拍摄展现出的文化特点让观众从另一视角了解到中国文化内涵。两个版本的比较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增强了观影者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层次了解。

摘要:于1998年和2009年, 美国和中国以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屡战奇功, 荣归故里的故事为题材所拍摄的影片先后在全球上映。美国迪斯尼动画《木兰》和中国贺岁电影《花木兰》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通过对电影的解析是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两部影片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 由此更加深入了解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电影,《花木兰》,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J].文学教育, 2007 (1) .

[2]李怀亮, 刘悦笛.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京津廊地区下一篇:海洋石油工程电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