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共8篇)
木兰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对诗内容的翻译、人物形象的理解采用独学、群学、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小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由同学们所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
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结检查的结果。
三.熟读课文,读出神韵
具体要求: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
四.疏通诗意。
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
具体要求:
①独学。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
②对学。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
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
1)各小组提出质疑。
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
3)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积累本文重点的词语
木兰诗课件 篇2
《木兰诗》广为流传, 各种赏析文章林林总总, 但对于“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两句注意得不够多, 一般都理解为“木兰你在想什么呢? 木兰什么也没有想”。如果“所思”“所忆”泛指所想的事情, 联系下文, 这样的理解略有不通之处, 因为明明“昨夜见军帖”, 木兰心中因为父亲要出征之事忧心忡忡, 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想呢? 因此看来, “思”“忆”二字当有别解。
我认为, “思”“忆”在此处都应该理解为相思、想念。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呢? 我们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梳理一下。
据吴小如先生统计, 《诗经》十五国风中“思”字凡二十二见, 十有六七是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兹略举数例:
瞻彼日月, 悠悠我思。 ( 《邶风·雄雉》)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 《鄘风·桑中》)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 《郑风·褰裳》)
岂不尔思? 子不我即。 ( 《郑风·东门之墠》)
再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涉江采芙蓉》)
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 (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 《庭中有奇树》)
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 《孟冬寒气至》)
其中所涉及的“思”字也均为夫妇之思、男女之思。
“忆”字在古诗词中表现男女之思、夫妇之思的所占比例也不小, 姑且也赘举数例:
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 ( 顾夐《诉衷情》)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 韦庄《菩萨蛮》)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 ( 《饮马长城窟行》)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 《西洲曲》)
敕敕何力力, 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 《折杨柳枝歌》)
《木兰诗》开头八句和《折杨柳枝歌》几乎完全相同。后者是全篇, 前者是片段, 很明显是前者截取后者, 移植的痕迹宛然可辨。《折杨柳枝歌》表现的是女子怀春思嫁, 《木兰诗》截取后者做“套头”, 意思也应该相近。
由此看来, “思”和“忆”二字都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范围无所不包, 狭义的则专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在《木兰诗》里,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二句解释为“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谁呢? 木兰我谁也没有思念”更为确切一些。
二
谢榛《四溟诗话》: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 又出奇语, 若缺此四句, 使六朝诸公补之, 未必能道此。”但是这两句解释者众多, 意见纷纭, 不免遗憾。
先看“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有论者以为是互文, 意思是说雄兔、雌兔的脚都扑朔, 眼都迷离; 也有以为非者,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扑朔, 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 “迷离, 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有人认为是指雌雄二兔静止时的状态, 有的中学语文课本就解释说: “据传说, 兔子静卧时,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 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辨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扑朔迷离”, 说: “雄兔脚乱动, 雌兔眼半闭着, 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 哪是雌的。”
家父养了几十只兔子, 据我观察, 兔子在静止时, 无论雄雌状态都差不多, 没有发现雄兔的脚爬搔得特别明显, 而从外观上看雄兔脚上和雌兔眼睛上并没有多少蓬松的毛, 从外观上分辨雄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注意到父亲在分辨兔子雄雌的时候, 总喜欢抓着耳朵把兔子拎起来观察, 这样就一目了然: 被拎在半空的时候, 雄兔反抗得比较剧烈, 四脚乱蹬, 而雌兔相对就比较温顺。
据此, 我认为《辞海》解释“扑朔迷离”: “按兔难辨雌雄, 俗常提兔耳悬空, 雄兔四脚搔爬, 为扑朔, 雌兔两眼眯起, 为迷离。奔跑时则难辨其为雌为雄。”此说接近实际。
“双兔傍地走”, 一般的参考书笼统地解释为“两只兔子并排着跑”或者“两只兔子贴近地面跑”, 二者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其一, “傍”并没有“并排”的意思; 其二, 兔子不贴近地面跑, 难道还能腾空不成? 对此诗句的理解, 关键点在于“地”如何解释。我认为训为“着”比较贴切。
首先, 从语音上看, 根据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 “地”上古属定母歌韵, “著 ( 着) ”上古属定母铎韵, 二者的语音相近, 很有可能在当时是通用的。
“地”作为助词的用法, 在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从《水浒传》中翻检两例:
只见庄客来报道: “教师来也。”柴进道: “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 ( 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 便纳林冲坐地, 叫道: “如有不伏者, 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 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
引文一是在柴进酒宴上, 洪教头闯席, 柴进断然没有让洪教头坐在地上的道理。次一句是林冲火并王伦后, 吴用假意推举林冲坐头把交椅, 从上文看, 一定是坐在椅子上。
因此, “双兔傍地走”其实就是“傍着走”。
参考文献
[1]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 篇3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全诗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一家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木兰之事到此收束,但此后结局如何?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却有别于原诗战后归家和一片安详乐观的基调。其中写道:“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如果真有其事,坐明堂的天子不仅将木兰这个女子“赶”上战场(当然也有自愿代父从军的成分),而且得知女子身份后还要进一步占有之,以致功成身不能退的将军未死沙场敌方之手,却死于自己保卫的天子之手,岂不叫人痛心伤怀!当然,还有一个结局。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费时四年,以六百动画师参与其中,并纳中国动画师加入创作的长达96分钟的动画片《木兰》给了一个与上述结局完全不同的结尾。木兰归家之后,与她长达十二年军中作战的李翔将军寻上门来,一直爱他的木兰与之相结连理,这也是现代西方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理解,确实是人之常伦。“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木兰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的好结局。
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女子会生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也是那些女权主义者作为性别平等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装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木兰诗的课件 篇4
1.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在中国文学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形象。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具体深入地了解一位巾帼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二、朗读课文(8分钟)
第一遍,课件范读。
第二遍,全班齐读。
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合上课本,指名一名学生来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
第四遍:小组接力读全文。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木兰是怎样一个女子?请结合诗歌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2:这首诗歌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3:请找出诗歌中的对偶句、排比句。
1.不同组的6位学生完成题目。
3.教师归纳总结。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不同组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
3.教师总结归纳。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简繁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没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从《木兰诗》看木兰的女性气息 篇5
一、征前焦虑
诗歌一开始,读者的情绪就被主人公浓重的叹息所吸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关于“唧唧”这个拟声词,历来说法不一,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木兰的焦虑。这个先声夺人的开头,使我们产生了阅读的期待,更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柔弱、细腻,毫无掩饰的女子形象。
木兰为什么叹息呢?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有人为木兰假想出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举家逃避,二是老父应征,三是代父从军。前两种选择置国家利益、父亲安危于不顾,于法不容,于理不通,于情不忍。可是代父从军的办法又岂能是即刻想得出,代父从军的决心又岂能是即刻下得了的?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还担忧自己,木兰彷徨在这三个端点之间。这是情感和勇气的较量,这是人性和理性的挣扎。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经历了一番反复权衡、精心考虑和充分谋划后,木兰终于战胜自我,走出了焦虑的阴影,作出了勇敢的抉择。其实人生处处都在选择,越是在紧要关头的抉择,越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国家,只有自己挺身而出,忠孝才能两全。
写代父从军,却以“叹息”为起点,把人生选择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挣扎轨迹中展开,使木兰这个英雄一出场,就有了浓郁的与众不同的平民气息。
二、征途思亲
踏上征途的木兰,心理有什么变化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同的句式,相似的内容,民歌惯用这种反复铺排的手法渲染某种气氛或情绪。两句的前两个分句运用的仍是五言,简明整齐,铿锵有力,让我们想到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马不停蹄,日行夜宿。后两个分句突然由五言变成七言,由七言变成九言,句式变长,节奏变缓,让我们想到初次离家,露宿在空寂旷野中的木兰,耳边没有父母唤女的温馨,内心涌起了对家人强烈的思念。此时的木兰,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奔赴战场,渴望杀敌,另一方面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既有柔弱的一面,又有刚健的一面:既有思乡的一面,又有报国的一面。所以朗读这两句,可以用语速来表现木兰的心理:用急促的语速表现军情的紧急,用缓慢的语速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慢得又要有分寸,并不是那种“一步三回头”“走一步退两步”的依依难舍、生离死别。
读到这儿,有人要问:这样的创作和解读,岂不是贬低了我们的女英雄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正因为木兰对家乡如此依恋,所以才会为保卫祖国奋不顾身。再说,人的勇敢不是说有就有,它是柔弱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这样的木兰才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木兰,一个有血有肉的木兰。
三、辞官还乡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国家终于铸剑为犁。木兰功劳显赫,当然受赏繁多: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是留下做官,还是回家纺织,这使她再一次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关键的抉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个“愿”字是第二次出现在木兰的选择中。希望干什么,不愿意要什么,木兰心里一清二楚。这次的选择,绝不是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也没有焦虑叹息,犹豫遗憾,而是坚定果断、真诚急切地给出了答案。
我们可以对木兰这次抉择的原因作点猜想:
迫于难言之隐?这绝不是她离去的主要原因,因为选择在和平时期做官,继续隐瞒身份,对于一个已经成功隐瞒多年的聪明女子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
难抑思乡之情?有可能。“送儿还故乡”,“乡”与“家”不同,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既包括对家人,也包括对山水、土地,对风物、人情,乃至对一草一木的眷恋。木兰的这种情结,果然在亲人那里得到了热烈的呼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种洋溢着喜气的天伦之乐,是创作者对木兰辞官还乡之举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守住心灵之约?有可能。对木兰来说,纺织劳动才是自己的本色,故乡才是自己精神栖息的港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一气呵成,充满了青春的动感和活力。如果说木兰战前的第一次抉择是为家为国牺牲了做女性的权利,那么这和平中的第二次抉择就为自己找回了继续做女性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远比物质的享受更有价值。虽功成名就,却还心如止水,本色依旧。在木兰身上,寄托了创作者美好的愿望。
这还是一个爱美的木兰,因而更是一个真实的木兰。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木兰也不例外。
征前焦虑、征途思亲,又能屡建奇功、辞官还乡,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勇敢而又淳朴的巾国英雄。在创作者看来,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思亲想家、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明代谭元春评价道:“尤妙在浯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香奁”,即梳妆用的镜盒。“无男子征戍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自呜得意的,竟然不是自己立下的功劳和应该接受的赏赐,却是对自己女性性别长期成功的掩盖。”(孙绍振《文本细读》)活泼,俏皮,纯真,令人忍俊不禁。
也许木兰不是所有人心目中完美的英雄,但她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英雄,既儿女情长,又英勇大气,是一位有血有肉、真实可爱的英雄!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木兰的根本原因。一个“女”字,是木兰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如果我们的解读不能围绕一个‘女”字展开,很难说是成功的教学。
木兰诗 篇6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填词完成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â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â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ïng(军事)
朔气 shuî(北方)
金柝 tuî(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ï(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案例二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
(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 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 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 kě hàn。
鞍鞯: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 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 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 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 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ï,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⑵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⑵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9、布置作业:
⑴ 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⑵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津沽高中 田克君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
鸣溅溅()
胡骑()
朔气()
金柝()
百千强()
十二转()
云鬓()
相扶将()
2、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为全诗每一小节取一个小标题,并划分全诗的结构层次(用“//”线)
⑴ 例:第一节:停机叹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你认为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些部分又写得比较简略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古代民歌善使用铺排的手法。如:本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的这种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⑴ 木兰征战十年,九死一生,好容易得胜还朝,领赏封爵,她为何要辞官还乡呢?
⑵ 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兰重返故乡做回女儿身的快乐?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绘这一情形?
⑶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4、对于这首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塞肃杀之声。角:军中号角。
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刻石记功。
1、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图景?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知?
2、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此词慷慨悲凉,其中是否传达出了将士们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kâ hán jiān jiān jì shuî tuî qiǎng zhuàn bìn jiāng
2、① 对偶
② 互文 对偶
③ 互文 排比
3、⑴ 从军缘由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附文赞美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详写从军缘由,离别、征途中的心理活动,辞官还家,亲人重聚等内容,略写十年军旅生活。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使得她的英雄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2、前一句渲染了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后一句渲染了木兰回乡,亲人重聚的激动、欢乐之情。
3、⑴ 说明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封建礼法不允许(两个答案均可)
⑵ “开我东阁门„„贴花黄”。作者意在表现木兰既有勇敢刚强的一面,又有可爱骄柔的一面。这正是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⑶ 比喻。作者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辩雄雌的比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男子。
三、拓展延伸
孤寂凄清、荒凉、肃杀。秋。
【资料链接】
《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刊于《语文天地》2002年第12期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学海中学 王加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按心理铺排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按方位铺排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按时空铺排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按辈分铺排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按动作铺排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按性别铺排
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篇7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初读《木兰诗》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的地方非常繁杂拖沓 ,有的地方还过于简略。如果我们细细再一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突出诗歌的主题,木兰是一个纯朴的少女,又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为了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诗歌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语言繁简得当,修辞手法运用妥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来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战场和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平台,而通过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丰满木兰这一形象。正如一幅山水画,不能平均用笔着色,为了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用粗线条勾勒,有的地方要用工笔细细刻画,这样才是一幅高水准的作品。木兰诗恰恰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有时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时只是粗线条地简单勾勒,做到了繁简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塑造木兰这一典型形象,为了主题的需要,对战场和战争的描写相当简略,寥寥数语对这一场面高度概括,置木兰于这一典型的环境之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用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其中两句写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跃马飞奔直抵前线,只用“万里”“若飞”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两句写北风凛冽,远处传来的打更声, 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反射出冷光, 北方边地的凄寒空旷,人困马乏,战士和衣而卧,随时都有敌人的突袭,木兰怎能入睡。对于木兰来说,尽管边地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打更声,幽深凄凉,木兰不但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忍受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边地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惨烈都没有详细描述,正如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木兰是怎样应对的, 这里虽是写战争,但不是为了写战争,只是借助这个场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以作者惜墨如金,只做了简单的勾勒。
而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塑造木兰这一光辉形象。木兰替父从军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这充分证明木兰的“孝”,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又表现出木兰对国家的“忠”,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诗歌写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共二十字,只是复述了上文“市鞍马”的内容,乍看觉得非常呆板和啰嗦,但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这正是诗歌的需要,因为这么一铺排渲染, 木兰及其家人如何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鲜明地展示给了读者,木兰一家忠诚国家,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如,写军情和征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 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也写出了木兰的无奈毕竟木兰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少女。再如,写木兰还乡与家人团聚,战争总算结束了,木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喜悦场面。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木兰不追求名利,热爱和平,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平常人的生活,怎能不高兴呢? 随后写了木兰回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连连用了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贴”表现出木兰回到家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保持着女性的本色,依然有爱美之心。恢复了女儿身,找回了原来的自我,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见到同行的伙伴,伙伴“皆惊忙”,出乎意料,木兰竟然是女的这一喜剧性场面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瞒天过海,隐秘身份,可见木兰的灵活机智、行事缜密。因而为了主题的需要,诗歌写得很详。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她的英雄业绩写得很少。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而这样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作为一个质朴的少女, 替父从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她也是热爱和平的,虽然屡立战功,但还是辞官回家,没有去追求名利,回家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足见木兰的本性。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篇8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初读《木兰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的地方非常繁杂拖沓,有的地方还过于简略。如果我们细细再一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突出诗歌的主题,木兰是一个纯朴的少女,又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为了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诗歌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语言繁简得当,修辞手法运用妥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来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战场和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平台,而通过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丰满木兰这一形象。正如一幅山水画,不能平均用笔着色,为了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用粗线条勾勒,有的地方要用工笔细细刻画,这样才是一幅高水准的作品。木兰诗恰恰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有时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时只是粗线条地简单勾勒,做到了繁简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塑造木兰这一典型形象,为了主题的需要,对战场和战争的描写相当简略,寥寥数语对这一场面高度概括,置木兰于这一典型的环境之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用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其中两句写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跃马飞奔直抵前线,只用“万里”“若飞”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两句写北风凛冽,远处传来的打更声,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反射出冷光,北方边地的凄寒空旷,人困马乏,战士和衣而卧,随时都有敌人的突袭,木兰怎能入睡。对于木兰来说,尽管边地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打更声,幽深凄凉,木兰不但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忍受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边地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惨烈都没有详细描述,正如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木兰是怎样应对的,这里虽是写战争,但不是为了写战争,只是借助这个场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以作者惜墨如金,只做了简单的勾勒。
而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塑造木兰这一光辉形象。木兰替父从军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这充分证明木兰的“孝”,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又表现出木兰对国家的“忠”,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诗歌写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共二十字,只是复述了上文“市鞍马”的内容,乍看觉得非常呆板和啰嗦,但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这正是诗歌的需要,因为这么一铺排渲染,木兰及其家人如何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鲜明地展示给了读者,木兰一家忠诚国家,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如,写军情和征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亲越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也写出了木兰的无奈,毕竟木兰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少女。再如,写木兰还乡与家人团聚,战争总算结束了,木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喜悦场面。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木兰不追求名利,热爱和平,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平常人的生活,怎能不高兴呢?随后写了木兰回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连连用了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贴”表现出木兰回到家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保持着女性的本色,依然有爱美之心。恢复了女儿身,找回了原来的自我,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见到同行的伙伴,伙伴“皆惊忙”,出乎意料,木兰竟然是女的,这一喜剧性场面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瞒天过海,隐秘身份,可见木兰的灵活机智、行事缜密。因而为了主题的需要,诗歌写得很详。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她的英雄业绩写得很少。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而这样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作为一个质朴的少女,替父从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她也是热爱和平的,虽然屡立战功,但还是辞官回家,没有去追求名利,回家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足见木兰的本性。
《木兰诗》的语言详略得当,这样写,既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又丰富了她的英雄性格,使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详略安排巧妙得当,更好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