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策略

2024-09-29

木兰诗教学策略(精选12篇)

木兰诗教学策略 篇1

木兰诗教学案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

赐().

理云bìn()pèi头()扑shuî()雄 chí()阿

z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

我是雌雄

3.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戎()傍()

折()戍()滂()

柝()戊()榜()

析()戌()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

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的巾帼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来源:学。科。网]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⑦.诗中的“、”一句,用

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诗文。该成语的意思是: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合作交流: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

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

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来源:学&科&网Z&X&X&K]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

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①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B.大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 B.买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 B.愿意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 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 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答案:

[基础巩固]

4.D

5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②东„„西„„南„„北„„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C7略

[能力提升]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二)1、D2、hángshuî

3、因为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木兰诗教学策略 篇2

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 请讲一讲。 (学生讲)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 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学习新知

1.简介文学常识 (见配套练习)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 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 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胡骑、朔气、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叫学生读课文。

⑷刬分节奏。例如: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 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军书、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郭、著、扑朔、迷离。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互文) (作业第二题)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对偶)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

3.把握情节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3) 把握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 结合具体诗句, 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木兰是一个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 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 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三.作业: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木兰诗》 教学设计

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课文四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作为“定篇”的《木兰诗》是要求教师透彻讲解、学生彻底理解的篇目。笔者翻阅了大量关于《木兰诗》的教学设计,没有一篇设计像孙绍振先生一样点出了这首诗的之所以经典在于重构了“英雄”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木兰诗》在教学中没有被透彻地理解过,“定篇”作用没有根本地实现过。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

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我们已经弄懂了《木兰诗》的字面意思,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欣赏《木兰诗》为什么传唱了千年,它到底美在哪里,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她又美在哪里。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二、看木兰的英雄气概

1.进入正课之前,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岳飞、关羽、武松等。保家卫国、会打仗、很勇敢……

2.那在你心目中花木兰是不是英雄呢?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请找出直接表现花木兰是英雄的相关语句。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行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非正面描写,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壮士十年归(凯旋)。

明确:打了十年,经历了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就这么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不想“轻点”)

三.看木兰的女儿情态

《木兰诗》写英雄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不写英勇场面,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读《木兰诗》,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这首诗写了木兰的哪些品格特点?

(乖巧、懂事、勇敢、恋家、不慕名利、爱红妆、爱亲人……)

好,同学们把我们的视线再次回到英雄这个词来,“英雄”这个词本来是指男性,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像花朵一样杰出的男性。而我花木兰也叫做英雄,花木兰是个女的,还要叫她“英雄”,如果一定要叫花木兰英雄,在前面加一个字合适,女英雄。那么花木兰作为女英雄与那些男性英雄是不是一样的呢,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木兰诗》会告诉你答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个字,“女”。如果“会打仗、勇敢、保家卫国”总结为英雄气概,那么“乖巧、恋家、爱红妆……”便概括为女儿情态,这些诗很明显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可以解释这样安排的唯一理由就是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女英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试想不爱红妆的木兰还会不会可爱呢?

四.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请同学们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总结:到此,木兰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她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战争的责任本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若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作为支撑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为国而战,立了大功,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整个就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五、认识文本分析方法

好了,同学们,到此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了。刚才我们分析花木兰形象这个过程就叫做文本分析法。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概念,这是非常独特的,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武松啦、岳飞啦,这些现成的概念把你遮蔽住了。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又要采取“还原法”来揭示矛盾,才有分析的对象。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的?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让你们讲心目中的英雄,回忆英雄这个概念,他是勇敢的、会打仗的、爱国的。写在《木兰诗》中“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进而我们发现《木兰诗》并没有细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场面。反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颠覆了原本的“英雄”观念。那么同时也就丰富了“英雄”这一概念,英雄也可以是温情的女子,也可以儿女情长。因此从文本出发,揭示出《木兰诗》里“英雄”观念的特殊性,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也就是要把普遍性英雄和特殊的个别性花木兰的矛盾揭示出来,看花木兰作为女英雄在战争、家庭、功勋和亲情方面所不一样的特点。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4

一、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这首诗长达330字,要让学生尽快背下来,可以情节为线索并利用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全诗共14节,除“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是六句一节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也有助于记诵。

二、疏通文义,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

1、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

2、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

3、要求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三、要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铺排手法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6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二:朗读课文,熟能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师提问:这首诗歌的每句有几字?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军帖(ti) 帖(ti同“贴”)花黄

可汗(kèhán )十二转(zhun )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九字句划分为二四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二、复习:

1.提问诗句:(1)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3)写木兰不远万里行军急速的句子是:

(4)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10)表达赞颂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二,理清故事情节

1.用一个词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板书:身份 原因 出征 征战 凯旋 团聚 赞美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2.押韵:几乎句句押韵,使诗歌韵味十足。

3、具有乐府民歌的特点:开头一问一答,语言质朴明白。

五、再次齐背诗歌。

《木兰诗》备课札记 篇7

《木兰诗》广为流传, 各种赏析文章林林总总, 但对于“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两句注意得不够多, 一般都理解为“木兰你在想什么呢? 木兰什么也没有想”。如果“所思”“所忆”泛指所想的事情, 联系下文, 这样的理解略有不通之处, 因为明明“昨夜见军帖”, 木兰心中因为父亲要出征之事忧心忡忡, 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想呢? 因此看来, “思”“忆”二字当有别解。

我认为, “思”“忆”在此处都应该理解为相思、想念。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呢? 我们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梳理一下。

据吴小如先生统计, 《诗经》十五国风中“思”字凡二十二见, 十有六七是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兹略举数例:

瞻彼日月, 悠悠我思。 ( 《邶风·雄雉》)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 《鄘风·桑中》)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 《郑风·褰裳》)

岂不尔思? 子不我即。 ( 《郑风·东门之墠》)

再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涉江采芙蓉》)

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 (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 《庭中有奇树》)

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 《孟冬寒气至》)

其中所涉及的“思”字也均为夫妇之思、男女之思。

“忆”字在古诗词中表现男女之思、夫妇之思的所占比例也不小, 姑且也赘举数例:

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 ( 顾夐《诉衷情》)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 韦庄《菩萨蛮》)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 ( 《饮马长城窟行》)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 《西洲曲》)

敕敕何力力, 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 《折杨柳枝歌》)

《木兰诗》开头八句和《折杨柳枝歌》几乎完全相同。后者是全篇, 前者是片段, 很明显是前者截取后者, 移植的痕迹宛然可辨。《折杨柳枝歌》表现的是女子怀春思嫁, 《木兰诗》截取后者做“套头”, 意思也应该相近。

由此看来, “思”和“忆”二字都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范围无所不包, 狭义的则专指男女之思、夫妇之思。在《木兰诗》里,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二句解释为“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谁呢? 木兰我谁也没有思念”更为确切一些。

谢榛《四溟诗话》: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 又出奇语, 若缺此四句, 使六朝诸公补之, 未必能道此。”但是这两句解释者众多, 意见纷纭, 不免遗憾。

先看“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有论者以为是互文, 意思是说雄兔、雌兔的脚都扑朔, 眼都迷离; 也有以为非者,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扑朔, 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 “迷离, 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有人认为是指雌雄二兔静止时的状态, 有的中学语文课本就解释说: “据传说, 兔子静卧时,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 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辨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扑朔迷离”, 说: “雄兔脚乱动, 雌兔眼半闭着, 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 哪是雌的。”

家父养了几十只兔子, 据我观察, 兔子在静止时, 无论雄雌状态都差不多, 没有发现雄兔的脚爬搔得特别明显, 而从外观上看雄兔脚上和雌兔眼睛上并没有多少蓬松的毛, 从外观上分辨雄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注意到父亲在分辨兔子雄雌的时候, 总喜欢抓着耳朵把兔子拎起来观察, 这样就一目了然: 被拎在半空的时候, 雄兔反抗得比较剧烈, 四脚乱蹬, 而雌兔相对就比较温顺。

据此, 我认为《辞海》解释“扑朔迷离”: “按兔难辨雌雄, 俗常提兔耳悬空, 雄兔四脚搔爬, 为扑朔, 雌兔两眼眯起, 为迷离。奔跑时则难辨其为雌为雄。”此说接近实际。

“双兔傍地走”, 一般的参考书笼统地解释为“两只兔子并排着跑”或者“两只兔子贴近地面跑”, 二者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其一, “傍”并没有“并排”的意思; 其二, 兔子不贴近地面跑, 难道还能腾空不成? 对此诗句的理解, 关键点在于“地”如何解释。我认为训为“着”比较贴切。

首先, 从语音上看, 根据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 “地”上古属定母歌韵, “著 ( 着) ”上古属定母铎韵, 二者的语音相近, 很有可能在当时是通用的。

“地”作为助词的用法, 在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从《水浒传》中翻检两例:

只见庄客来报道: “教师来也。”柴进道: “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 ( 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 便纳林冲坐地, 叫道: “如有不伏者, 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 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

引文一是在柴进酒宴上, 洪教头闯席, 柴进断然没有让洪教头坐在地上的道理。次一句是林冲火并王伦后, 吴用假意推举林冲坐头把交椅, 从上文看, 一定是坐在椅子上。

因此, “双兔傍地走”其实就是“傍着走”。

参考文献

[1]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木兰诗》注释微瑕辨正 篇8

一、“转”可以译为“次”吗?

教科书注“策勋十二转”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课文把“转”注释为“次”,作量词用。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转”在这里不作量词用,也不能解释为“次”,而是南北朝时北朝论功行赏的一个专有名词。军功每加一等,那么官爵也随着上升一等,这就叫做一转。《魏书·李先传》记载:“车驾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赏先奴婢三口,马羊五十头,转七兵郎,迁博士,定州大中臣。”这说明在北魏时就有按军功升转的制度,只是不知道具体分为几等。此制到了西魏就分为四等,而隋朝就发展为十一等。唐朝沿用隋朝旧制,并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化,增加了一等,共十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正从二品(见《新唐书·百官志》、《唐六黄》)。另据《资治通鉴》记载,此制在武德三年(公元625年)三月初定,于四月朔颁布。其时“割据群雄芟夷略尽,宇内渐至秦统一”,所以设立此制以犒赏功臣。正因为有了一等军功就可以升迁一等官爵,所以“转”可以看作动词,解释为升调官职。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上面引录李先因北伐蠕蠕立下军功,因而得到赏赐,又升调为“七兵郎”。据此,木兰辗转征战十多年,获得不少军功,因而“赏赐百千强”遂等升调,最后,“转”为“尚书郎”,也是合情合理的。故笔者以为这里“转”应是升调官职之意,“十二转”即多次提升官职。

二、“地”可以叫“地面”吗?

教科书注“双兔傍地走”为“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笔者以为此注对“傍地走”的解释不确切,过于含糊笼统。

“贴着地面跑”究竟是指兔子奔跑时,脚不离地呢,还是指一般在地上跑(既四只脚时而着地,时而稍微离地)呢?显然前者与事实相悖逆,后者等于废话——试想兔子贴着地在跑谁不知道呢?再有,按此注释,雄雌两兔是紧挨着而行,还是相距较远,是齐头并进,还是一前一后,这就难以确定,况且课本译句中的“一起”二字也无法从原句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

笔者认为,此论未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贴着地面跑”与下文的“安能辨我是雄雌”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实都是由于注者将“地”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地面”所致。这里的“地”实际就是助词“着”。“傍地走”,即“傍着走”,也就是“紧挨着奔跑”的意思,“紧挨着”自然是“一起”行动了。这样解释不仅避免了“贴着地面跑”一说的望文生义之嫌,更重要的是与上文木兰跟“火伴”“同行”相处“十二年”这一内容相吻合。因为两兔奔跑时是紧靠着的(喻木兰与伙伴男女同在前线行军打仗),所以才雌雄难辨。

其实,将“地”用为“着”的,在古代文言文及白话文中并不鲜见,如王安石《载酒》诗:“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飞花触地愁”;辛弃疾《行香子》:“小窗坐地”;西汉刘向《说苑·杂言》:“齐景公谓安子曰:‘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也。’”;唐已建《宫词》:“一时跪拜冤裳彻,立地阶前赐采衣”;《西厢记》:“山门柱地,看有什么人来”;《墙头马上》:“你这里立地,我自去也”。例句中的“地”都应释为“着”。

其实“地”通“着”是有训读依据的,《常用文言文通假字字典》,就收录 一字条:“地”,属于上古的舌头言,“着”,澄母,舌上音。清朝古音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之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透、定(舌头音,相当于d、t)无异”。这说明最早的时候并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是从上古的舌头音衍变而来的。《木兰诗》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口语性,其中保留“着”字的上古读音“地”,也是不足为奇的。另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认为“地”可作为助词用,附在“主”“坐”“卧”等不及物动词后,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时态助词“着”,故此句应翻译为“雄雌两兔,紧挨着奔跑”。

《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9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读到木兰是一个xx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

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

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六、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习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八、板书设计:

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九、教后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

《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10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 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 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叙事诗的典范——木兰诗 篇11

关键词:《木兰诗》 情节完整 详略分明 人物丰满 性格鲜明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经历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木兰诗》“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于浪漫色彩,不愧为我国古诗歌中叙事诗的典范之作。

一、情节完整,详略分明

《木兰诗》情节完整,大致可分为“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归来”、“结尾附文”四个部分。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六句三十字,概括出了木兰十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极其简练。其中“万里”两句,写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军情之紧急,又写出木兰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六句,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耐人寻味,可谓字字千金。它不仅写出了木兰出生入死、凯旋而归的经历,更鲜明地刻画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木兰诗》也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面对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如此,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吟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征战紧扣儿女之思,以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掀起的波澜。诗歌不满足于表现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而是意在发掘木兰心灵深处的隐秘,这种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总之,“惜墨似金”和“泼墨如水”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人物丰满,性格鲜明

《木兰诗》传诵千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塑造了木兰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文章先写木兰停机忧叹,进而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回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的忧虑、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情。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际,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她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最终化作了行动。在从军途中思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自己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思念女儿而又不得相见。所有这一切都使诗歌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正因为木兰牵挂着年迈的爷娘,所以一旦还朝,便“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更易让人产生共鸣。

还家团聚部分的情感显然与前面不同,更注重对木兰女儿情态的刻画。它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奔放而热烈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也深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正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劳动人民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等优秀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孙二娘”、“顾大嫂”(《水浒》中女英雄)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

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它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特别是全诗多次采用了重复排比的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四句,开门、坐床、脱袍、著裳,内容前后相承,语气一致,用来渲染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木兰诗》语言丰富多彩,有朴实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拟作中所没有的。

总之,正是因为《木兰诗》有完整而又详略分明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才使它成为北方民歌的杰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木兰诗》拓展阅读——西洲曲 篇12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选自《西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 王青、李敦庆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鉴赏空间

与《木兰诗》相同, 这首《西洲曲》也是南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品。 全诗五言三十二句, 四句一节, 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巧妙的是, 诗中运用接字法, 顶真勾连, 技法之“巧”, 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比如“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再如“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等诗句, 接字成篇, 环环相扣, 节奏和谐, 优美动听。

“采莲南塘秋”六句, 集中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的含情姿态, 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 逐层展现了人物细致的感情变化, 读来如诗如画, 跌宕生姿。

[读有所思]

上一篇:【真账实操】新手会计300问!(161~179)下一篇:团总支、学生会“五四评优”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