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文化(精选11篇)
花木文化 篇1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 花开花谢, 气象不同。美丽的大自然就是一本奥秘无究而又美妙绝伦的书籍, 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无尽的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当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 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 激发幼儿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 让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这便是利用花木资源文化对幼儿的美术素养的提升。
尧塘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 可谓三季花开, 四季长绿。我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外部环境建设, 一进园内, 绿树如阴, 花香扑鼻。我们的美术课怎能将孩子们囿于四角方方的教室之内?带孩子到室外,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 让他们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拥抱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更能借此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利用花木资源文化, 增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 幼儿园在园内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花草树木的栽培艺术, 如注意花草树木的色彩搭配、高度把握、品种选择等, 形成一定的花木规模, 营造出美丽诗意的园内植物环境, 为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场所。其次, 幼儿的课外活动安排及知识普及教育要多与花木萌发, 草木荣枯相结合, 如我们的美术教学, 就是要充分利用花木自身的色彩、长势、外形、变化等去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发现与欣赏, 并与美学素养的提升相结合, 与美术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第三, 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提升, 多修习花木文化的有关知识, 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美学修养, 为更好地开展花木文化教育教学做好知认储备。第四, 加强校本资源开发,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结构,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去开发幼儿的智力与潜能, 因地制宜地进行幼儿教育教学。那么, 如何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呢, 笔者曾就此问题悉心钻研,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 摸索出了一些颇为实用的作法:
第一, 欣赏自然之美:“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美术教学, 发现美是第一步。其实, 美, 无处不在,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美键是要学会发现。幼儿学美术的第一步, 首先要认识到美, 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 去感悟, 去创造。春天, 万物萌发, 那柳树睁开的绿色的眼睛, 那迎春擎起的金黄的小喇叭, 都是美的体现;夏天, 绿树撑起了浓阴, 夏雨给草木洗个淋浴, 让那绿色更亮, 黄色更鲜;秋天, 落叶如枯叶蝶的群舞, 让地上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秋之美是自然的色彩杰作;冬雪飘零, 大地银装素裹, 树淞横斜, 蓝天即是背景, 更是美不胜收。美的环境有美的熏陶作用, 我们的美术课与其在教室里画着想象画与回忆画, 不如来到室外, 去观察, 去感受, 先去感觉美的存在。学会认识美才是创造与提升的前提。
第二, 进行绘画活动:我们与其看着书上平面的画作去模仿, 不如带幼儿来到室外, 看一看更真实的花的色彩, 叶的形状, 教师不妨带领幼儿去花木丛中进行观察, 指导幼儿发现美的存在。在天气晴朗的时候, 把我们的美术课堂搬到室外, 天为顶, 地为席, 花木自然就是我们的教科书。让孩子们拿好画笔, 支起画夹, 在花木资源的美的熏陶下去展现美。幼儿的绘画内容教师不宜作过多限制, 只须从大的内容上有点要求即可。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任务:春天来了, 把你看到的春天画在画纸上吧。因为孩子们的观察角度是新奇的, 别致的, 过多的约束会束缚他们的观察与想象。绘画的形式一定要追求多样化, 水彩画涂抹、油画棒涂鸦、简笔画写意等, 不必拘泥于形式, 只要孩子们把美看在眼里, 画在画上, 这个过程就是美的鉴赏与再现的过程, 幼儿阶段的美术素养的培养以自由式的发展为主。在美景的熏陶之下, 孩子们的鉴赏能力会逐步形成与提高的。
第三, 开展手工活动。美的再创造离不开孩子们动用动脑, 更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利用花木资源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是一种美的再创造。春天, 落花是粘帖画的好素材, 我们带领幼儿到院里找来各色的花辨, 经过剪切, 拼帖, 新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夏天, 浓阴下画影子是大自然赐给的描摹图本, 只须发给孩子们一点粉笔, 我们的美术课就会上得有声有色, 孩子们用自己的笔, 勾勒树的轮廓, 花的形状, 再加入自己的参与, 一幅幅画作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体现。秋天, 落叶又是最好的美术学具, 画一画落叶的形状, 拼一拼不同色彩的叶子, 那种凋零后的凄美在孩子们手中又以生动的美的形式重生了。冬天, 堆个雪人, 算是雪雕吧, 看孩子们认真地修补着雪人的外形, 这是多么生动的美术课, 在这美景中, 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性情得以滋养, 美术素养得到提高。
当然, 利用花木资源培养幼儿美术素养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以要孩子的发展为重心。 (2) 个性化原则:不要对美术创作有束缚性的要求, 要让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更多一些, 充分发展个性。 (3) 安全性原则:室外活动一定要注意幼儿的人身安全。 (4) 激励性原则:要以表扬为主,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利用花木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教育课题, 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力图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让我们的幼儿教育与自然环境资源有机整合起来, 为贯彻素质教育尽心寻找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玮.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主动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四) [C].2009.
[2]卢丽娜.应用创新教育%开发幼儿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C].2004.
花木文化 篇2
从电影 《花木兰》看中国文化的缺失
用一句老八股的话,关于文艺创作,“深人生活,尊重原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等“名言”,作为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多人说了许多年,但这么多年反复地絮叨和加深印象,今天在用起来时,很多人依旧总是本末倒置!前段时间曾在(《人民日报 “看台人语”栏目中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山东省高唐县法院的张士河同志,文章的题目是 <花木兰>丢了“魂儿”》,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电影人而言,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一遍遍的重述中保持鲜活的魅力,花木兰有多达17版银幕形象,花木兰》本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提升和挖掘人物的闪光点,只可惜提炼的不是富矿中的精华,相反却着墨于原著中没有的情爱,虽然吸引眼球,但丢失了“魂”,也就难脱“落魄”的后果了。”读后感触颇深,也深有同感。随后,中央一套 新闻联播)中播报了消息:由星光国际传媒集团投资拍摄的真人版 花木兰 首映5天票房突破4500万人民币,不日又在众多媒体上看到:电影《花木兰 上映后票房持续力锐减,内地票房整体失利“落败”的消息,原来那位来自基层、并非文艺创作专业领域的张士河同志对于 花木兰 “落魄”的判断确实是相当准确和中肯的。其实,这样的“落魄”结果,当然不仅仅是票房这~个表现形式了!许多观众对电影 花木兰 是从期待到失落的陡降曲线,并由于有了11年前美国迪士尼动画长片 花木兰》的对比,这种失落就与创作、与影视界 与文化整体关联在一起。为什麽近十几年传统文化中的名著也好,经久不衰的传说也罢,怎么变成影视作品总是佳作难产?或狗尾续貂呢?众多涉及更深层次的疑问因为(花木兰》起。
据投资方知情人透露,电影 花木兰 总投资1200万美元,票房收入与当初策划时所期望的“掀起全球新一轮木兰热”只能是失望大于希望,这个反差原因何在?是整个制作团队对原著通读不够?还是投资不足,要是有2亿美元就一定可以拍好了? 我记得作家叶文玲在小说 藤椅 中有句话:“必不可少的两张床,不能动—— 为了椅子竖床板,岂不本末倒置?”必须的“本”绝对是没有商量的“不能动”,因为本而衍生和蔓延生成的点缀而放弃了根本的基础,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危险 现在中国电影人对于创作使用最多的词汇很多,包括“大制作”、“大气派”、“大投入“大特技”、“大明星”、“大宣传”,只是创作的“本”应该是什麽,应该怎么做,没有声音去呼吁,没有空间去思考,当然,上述的那些个花花草草的“大”固然重要,可如果离开了“本”,这些所有的“大”就都会变成⋯0’(零)!亦空也!剩下的也就只有摆“POSE”和零散“没魂儿”的本末倒置了!十几年前(1 998年)迪士尼动画版的 花木兰,同样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木兰辞 中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元素。为创作 花木兰 动画片,迪士尼公司特派出创作人员赴北京、洛阳、大同、西安、敦煌等地搜集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了解亚洲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的及中国人的视角,以求 花木兰》的创作及票房等方面的成功!上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花大量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刨作方式,掌握创作规律,临习中国画风,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书画手段,并创作出中国气息的可爱的中国龙、壮丽的长城、幽默的祖先形象。我国观众之所以易于接受是因为片中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虽然,迪士尼在创作中重新阐释,但全片故事咏络依然尊重 木兰辞 中的大体构架,进而3亿美元的产业价值也就顺理成章了。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电影 花木兰 的导演马楚成使出全身解数,尽管赵薇、陈坤尽情地煽情,但电影 花木兰 依旧没能超越美国迪士尼动画皈 花木兰 的票房业绩和品牌影响,更谈不上因为 花木兰》而产生的衍生产品了。本末倒置的代价也许很深重!也许电影《花木兰》的投资已经收回,但如果为了一个文化元素付出的金钱而并没有留下一个口口相传,或可以在中国电影史上刻下浓重印记的一笔的电影 花木兰,应该有太多的遗憾留给投资方、制片方、导演⋯⋯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因为电影 花木兰 而思考点什么了!哪怕是玩“票。
花木文化 篇3
摘 要:美国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打破了以往中國花木兰的传统形象,增添了一些美国特色。但是却受到了中美的欢迎。通过研究美国版《花木兰》,可以看出中美的文化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阶级主义, 男权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女性主义。
关键词:美国;花木兰;中国
简介
《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讲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1998年美国迪斯尼把花木兰这个古老故事搬进银幕,命名为《木兰》,此部作品并受到了中外的热烈欢迎。之所以这部电影受到两国的喜爱正是因为内容不尽保留了一些中国元素,比如,集体主义,等级主义和男权主义,还增添了一些美国特有的元素,如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女性主义。本文就是通过研究这部电影来探究中美文化的差异。从《木兰》的文化传播传略入手,对比中美文化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集体主义与美国个人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主义观念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削弱个人利益以服从于团体,民族,国家,家庭。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中国家庭观念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跟整个家庭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成员做错了事情,全家人要跟着一起承担。电影中,花木兰,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为了迎合父母的愿望,为了家里的荣耀,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宫廷的选妃。对她来说,是否能被选入宫与家庭的荣耀息息相关。所以当她落选,她感到无颜面对父母。她告诉自己:“如果我要做自己,我就会伤了父母的心”。因此,她决定为了家人改变自己。中国的集体主义不禁体现在家庭观方面,也体现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观念上。当禅于越过中国北部边境时,军队聚集起来要保护皇帝,但是皇帝说:“不用,请你们去保护我的子民”。在这种危险情形下,皇帝认为天下百姓的安危比自己一人的安危更重要。当木兰的父亲被点名参军时,虽然年老而无法参军,但是他没有拒绝,依然坚持去边境,对他来说:“这是一项保卫国家和家庭的任务,我将死而无憾”。
美国版的《花木兰》故事内容增添了一些美国个人主义特色。当皇帝得知匈奴来袭的消息时,他命令将军全城贴出招兵布告,并说:“小兵也能立大功“。皇帝的这句话表明了个人能力,力量的重要性。在与禅虞的对战中,木兰救了皇帝,此时木兰的个人力量超越了其他人,这正是证明了皇帝所说的小兵也能立大功。这一情节的布置,凸显出了美国的个人主义。美国个人主义认为竞争比合作更令人振奋,个人荣耀超越了集体荣耀。在与禅虞对战期间,木兰没有听从将军的命令,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美国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意识,个人意志超越集体意愿,并认为个人又权利去争取保护自己的私人所有,去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这一文化特色注重个人意志和成就,并尊重个人决策。
二. 中国等级观念和美国平等主义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家庭和社会中的等级主义观念的存在。中国作为“高权利”国家,认为人们生来不平等。在家庭中,孩子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而这种尊敬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等级的,孩子要无条件接受父母的批评与职责,即使父母是错的。父母有权去干涉子女的对未来的选择。在影片中,木兰的父母没有和木兰商量,自作主张给木兰报名竞选入宫,木兰为了听从父母的安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竞选。她知道如果自己违背父母之愿,那就是不孝,这在传统的文化之中,是不可取的。在这种高权利国家里,上级和下级是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一个人的地位越高,意味着权利越高。当李翔将军要求去战场时,宰相拒绝他的请求并说:“将军是你的父亲,但是我可是皇上跟前的宰相”。宰相用自己的上级的权力拒绝李翔的请求并让他服从。但是当宰相收到皇上的诏书让李翔带兵出征,虽然他不愿意,但是在皇上的命令面前,他不得不服从,因为他知道皇上的权力是超越于他的。将军,宰相,皇帝,他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等级,下级必须服从于上级。
但是美国,属于低权利国家,提倡公平平等。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高呼美国独立人人平等,并认为人民和总统也是平等关系。在影片中当花木兰成功营救了皇帝后,皇帝给了她深深鞠了一躬,木兰给皇帝了一个拥抱。皇帝是上级,木兰属于下级,上级给下级鞠躬,并且拥抱,这是一种对等级的无视,和对平等的赞赏。在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2》中,皇帝命令木兰和李将军护送三位公主去契古王国完婚。在途中,木兰与三位公主聊天,最后与公主成为朋友。这在中国,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公主是不可能和护卫成为朋友的。
美国文化中,平等主义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甚至总统和平民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三. 中国男权主义和美国女权主义
由于中美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男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不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在古代“女人无才便是德”。因为在过去大多中国人认为女人都是思想狭窄,目光短浅,并且不适合受教育。 女人的思想和自由就像裹脚“三寸金莲”一样被禁锢起来。《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国对妇女的影响有 “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的建立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是为了适应父权制家庭的稳定和维护夫权家族利益的需义,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而在美国,妇女经历长期的女权抗争才有了如今的男女平等关系。 1792年,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的《为女权辩护》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始。这本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工作和政治上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机会。迪斯尼的这部《花木兰》充分体现了西方的女权主义,木兰无论是在服从命令还是执行任务中,她都是女权主义的象征。
四. 总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日渐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由美国拍摄,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电影深得观众的喜爱。从这些电影可以看出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但是从中展示出了美国人人眼中的中国,这些偏差正式中美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and Porter, Richard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ernational Thomas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2] Hofstede, Geert.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 . Profile Books, 2003
[3] Adler, Ronald and George Rodman.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Dryden Press, 1985.
[4] 王魏.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试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电影评介,2008(09)
[5] 移星.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1)
花木文化 篇4
一、角色特征
(一) 主角
两部影片对电影灵魂人物花木兰的忠、孝、智、勇所塑造出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中西《花木兰》都遵从原作的基础上表现了木兰代父从军, 骁勇善战, 荣归故里的故事情节。
从迪斯尼《木兰》的角色造型设计上看, 木兰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美女。虽然把木兰的形象采用乌黑的长发, 黑色丹凤眼, 柔美的身材, 古代服饰等造型元素所具有中国代表性。然而在细节上对中国传统观念的美女柳叶眉, 樱桃嘴的五官夸张化, 设计成符合西方审美的粗重的眉毛, 性感的厚嘴唇, 小麦的肤色等。这些细节的塑造充分体现了木兰泼辣、爽朗、俏皮、机智、勇敢的迪斯尼式性格特征。
中国影片中的木兰的扮演者赵薇是符合中国人眼中的美女标准, 漂亮的大眼睛, 挺翘的鼻梁, 温柔的性格。与动画版木兰不愿遵从传统礼教行为不同的是中国木兰从小习武, 爱打抱不平, 重孝道的内心强大女性。影片中木兰既表现出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把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展现的淋漓尽致, 善良、勤劳、质朴、重责任的木兰孝父母, 忠君王, 成为中国道德典范。
(二) 配角
配角的添加使两部电影的叙事更加丰满有层次。动画版中李翔、木须龙和吉祥蟋蟀等配角角色所展现的鲜明个性也让观众过目不忘。其中木须龙的设计更加增添了剧情的滑稽性和趣味性。美国人对中国传统龙的形象进行夸张处理, 看似具备传统龙身上的龙角、大眼、长嘴、龙须、纤细的龙尾等造型特点, 但为了营造迪斯尼式诙谐幽默的氛围, 把木须龙塑造成长着卡通式龙头和龙角的精灵般小龙, 这俨然有别于中国文化中龙的崇高、威严的形象。龙在中国具有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地位。迪斯尼这种卡通式的造型设计符合了它在影片中滑稽搞笑的剧情需要。
中国版花木兰中皇子文泰, 伙伴费小虎、大胖、秀才等角色的出现以衬托主角木兰为主要目的。木兰少年伙伴费小虎在战争途中帮忙遮掩其女儿身身份。战友大胖等人在战场牺牲, 木兰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心中盼望没有战争和杀戮的生活。秀才的死也归于花木兰的莽撞。费小虎等人被擒悲惨的在花木兰面前丧命, 激发了她重整军威的战斗力。而后, 皇子文泰的假死促使花木兰更加坚毅勇敢, 快速的成长起来。
二、文化理念/文化差异
(一) 个人英雄主义
迪斯尼创作的木兰与在中国传统道德礼教约束下的女性不同。她是一个不愿遵从伦理纲常, 个性爽朗、独立、有主见、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和理想的西方女性化身。动画木兰在为家庭和国家荣誉而战的同时更多的是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当她的女性身份被暴露时, 她没有绝望离去而是说出了“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 也许是为了我自己”来激励自身。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大败匈奴挽救了国家和人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终和李翔共接连里赢得了自己的幸福。这种故事架构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个人价值追求与赞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符合了美国经典英雄传奇的电影模式:一个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排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与此同时也是一部个人英雄成长史。
美国把中国所推崇的木兰“孝”化概念淡化了, 发挥想象力重新诠释了一个新木兰形象。这种以中国古代故事为题材, 赋予人物西式文化理念和审美造型特征的好莱坞式电影不仅为了打开中国广大的电影市场更是以全球观众作为牟取自身利益的营销目标。《木兰》所融合的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大众文化是迎合大众观影心理的。
(二) 民族英雄主义
马楚成导演在《花木兰》影片中, 高度颂扬了花木兰的“忠”和“孝”。她少时母亲早逝受父亲影响从小练武身手矫健, 当时皇帝征兵北伐, 花木兰深知年迈的父亲不易征战, 断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体现了中国传统所奉行的孝道理念。不仅如此, 民族英雄主义的诠释在影片中更加鲜明。皇子文泰的死让木兰心痛不已, 反省自己, 士兵需要她, 国家需要她, 她背负着民族责任, 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坚强的面对敌人, 以国家大局为重。大将军臧质害怕自己名誉不及木兰而陷害她, 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惨况下高呼:“士兵可以叛我, 将军可以弃我, 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影片结尾, 木兰为了两国交好, 停止战争, 甘愿放弃和文泰的幸福生活, 让其与柔然公主联姻。诸如此类, 木兰这种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民族英雄形象是与美国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理念截然不同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国家对同一文本的解读都会带有本土化。迪斯尼《木兰》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 性格和细节却融入西方价值观理念。中国电影《花木兰》的拍摄展现出的文化特点让观众从另一视角了解到中国文化内涵。两个版本的比较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增强了观影者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层次了解。
摘要:于1998年和2009年, 美国和中国以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屡战奇功, 荣归故里的故事为题材所拍摄的影片先后在全球上映。美国迪斯尼动画《木兰》和中国贺岁电影《花木兰》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通过对电影的解析是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两部影片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 由此更加深入了解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电影,《花木兰》,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J].文学教育, 2007 (1) .
[2]李怀亮, 刘悦笛.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现代花木兰 篇5
在举国上下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人民没有忘记被誉为现代花木兰的特等战斗英雄郭俊卿,她的名字闪耀在“双百人物”的光荣榜上。
记者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巧遇当年郭俊卿所在连队的指导员、原河北省承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哈斯巴图(蒙古族)。当年,郭俊卿是连队副指导员。哈斯巴图以钦佩的口吻,滔滔不绝地讲起昔日这位战友的传奇经历。
看见苏军女兵羡慕不已为实现心愿女扮男装
郭俊卿1931出生在原热河省凌源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那年,家乡发大水,她跟着父母逃荒。父亲给一家地主打长工,冻僵在雪地里,被迫害致死。父亲死后,母亲带她和弟弟沿途乞讨到林西县(现属内蒙古)。她装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到处做短工、卖苦力。
1945年8月中旬,苏联红军开进林西城。郭俊卿看到苏军中有女兵,个个飒爽英姿,她又惊喜,又羡慕,心想,当兵不就能给父亲报仇了吗?没几天,八路军的招兵站出现在街头,在苦海中挣扎的穷汉子们争着报名,郭俊卿更是心急火燎。当时,郭俊卿才14岁,她穿着件破皮袄,来到招兵站,那里嫌她年龄小没有收。焦急之中,她干脆剪了个男孩头,来到第二个招兵站,改名郭富,虚报了2岁,这才穿上军服当了兵。
从此,郭俊卿隐瞒自己的性别,和男兵一起生活,一起驰骋疆场。她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文书和副指导员。5年中,竟没有人怀疑她是女的。
一副男子汉气概比摔跤把连长摔个朝天
哈斯巴图回忆说,郭俊卿长得敦实,性格顽强,很泼辣。连里有时比摔跤看谁的劲大,郭俊卿也不示弱,敢和别人比高下。有一次,她和连长杨启明比,三下两下把连长摔了个脸朝天,引得大伙哄堂大笑。
郭俊卿的胆子大又勇敢。当通信员时,她机智地给前方送过信。在一个寒冬之夜,上级交给她一份紧急命令,限4小时内送到30公里外的一支部队。她和一名战士各骑一匹快马,借着雪光在大山沟里奔驰。巧妙地绕开了敌人,提前把命令送到。在返回的路上,她的马累死了,她就背着马鞍,走了三四公里路才回到驻地。
郭俊卿在人民军队中锤炼成长,于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郭俊卿调到战斗班担任四班班长。在平泉战斗中,冲锋号一响,她就一跃而起,带领全班冲了上去,夺取了城东第二道山梁。敌人发起反扑,她带领战友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两名敌人向郭俊卿扑来,她猛地撩开了前一个敌人的刺刀,然后急转身抡起枪托,挡开了另一个敌人的刺刀,吓得敌人连连后退。她乘势一个箭步,刺倒一个敌人,另一个敌人落荒而逃。战斗胜利结束后,她带领的四班荣获“战斗模范班”的锦旗,上级也给她记了功。部队打承德时,一昼夜强行军75公里。她脚走路一瘸一拐,还坚持帮战士扛枪,挽病号赶路。战斗中,她指挥重机枪压住敌人的火力,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在漫长的5年中,就无人怀疑郭俊卿是女性吗?
哈斯巴图说,这在平时的确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确实如此。那时,部队官兵服装很简单,夏天穿衬衣,冬天穿棉衣,扎腰带背背包,成天行军打仗很紧张。加上郭俊卿生活上很严谨,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生理方面的局限。因此,一直没有引起他人怀疑。当然,她的女同志的特长也有所显露,如她手巧,给人缝补衣服动作娴熟,做饭也利索。但对这些,大伙都不介意,无人怀疑她是“假小子”。
“有一次还发生了误会呢!”哈斯巴图笑着说起一件事:部队在一个村庄驻扎时,郭俊卿与一位姑娘嬉闹,碰巧被营长看见,营长说她不正经,狠狠地批了她一通。郭俊卿恢复女性面目后,这位营长还乐呵呵地作了自我批评,说这是一场误会,夸奖郭俊卿真是一位英雄,懊悔不该批她那么狠。
郭俊卿是怎样恢复女性真面目的呢?
对此,哈斯巴图如是说: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肯定对郭俊卿生理上带来很大损害。她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南方雨水多,女同志经历风风雨雨,身体更不适应,她生病住进武汉中南医院。在医院里,郭俊卿的病怎么也治不好,引起了医生的怀疑。有一天,医生特地拿来一张表让她填,并且郑重地说:你在性别这一栏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填。这样一来,郭俊卿只好向组织上承认自己是个女的。
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郭俊卿患了严重的妇科病,医院给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病愈出院时,她换上了女兵的服装。从此,郭富恢复了郭俊卿的名字。那年,她刚刚19岁。
從1945年到1950年的5年中,郭俊卿以超人的意志,同男兵并肩战斗,出生入死,先后荣获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1950年9月,她作为特等女战斗英雄,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她胸前佩戴毛泽东奖章,在主席台上就座。她还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团成员,访问过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到之处,青年们以热烈掌声表达对她的钦佩,献给她的鲜花堆满了屋子。
郭俊卿于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9年调到山东,先后担任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曹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离休。郭俊卿终身未婚,领养过两个女孩。1983年,她回到女婿家乡江苏常州定居,当年9月23日因脑溢血不幸逝世,终年52岁。
一代女杰郭俊卿远去了。她身上折射出的“中国不让须眉”、无私奉献、拼搏向前的高尚情操,永远启迪和激励着后人开创更加精彩绝伦、壮丽辉煌的伟业。
责编/木艮插图/刘昌海
花木之喻体现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篇6
对中英文化差异性的探讨和研究, 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 畅通有效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正确把握两个国家的习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本文将从花木的比喻意义方面来认识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一、花
美丽的鲜花为各民族所喜爱, 但各民族由于不同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背景, 对鲜花的喜好也不同。如牡丹、梅花、菊花、兰花、桂花、松柏、竹、柳等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名树, 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汉民族的喜爱和重视。在汉语中这些花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最为丰富, 可以说, 这些花木的文化色彩最浓, 最能反映汉民族文化背景。而英语民族对汉民族所重视的花木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他们重视的是玫瑰 (rose) , 百合 (lily) , 雏菊 (daisy) , 郁金香 (tulip) , 紫罗兰 (violet) , 栎树 (oak) , 棕榈 (palm) , 橄榄 (olive) , 桂树 (laurel) 等。在英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文化色彩最浓。以下各举几例比较一下汉英民族对花木联想意义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
玫瑰, 在英文化中有两层意思。其一:玫瑰象征幸福和美丽。玫瑰是英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花, 尤其是红玫瑰, 它几乎成了爱情的代名词, 英国文人为玫瑰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诗人彭斯的诗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英国历史上曾发生的玫瑰战争使红白玫瑰的组合成为了皇室的徽章, 并延用至今。戴安娜王妃逝世后也被英国人民称为“英格兰的玫瑰。”“The English rose”指的就是“英国少女的柔美”。此外不同的玫瑰还表示不同的涵义。白玫瑰蕾表示含苞待放, 情窦初开;黄玫瑰表示不忠诚;玫瑰花环表示对美丽的奖赏;枯萎的玫瑰表示红颜已老, 青春已逝。而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认为玫瑰虽美, 但带刺, 易使人受伤, 因而难以采摘, 常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易接近的姑娘。其二:玫瑰在西方还被视作沉默的象征。Under the rose喻指“私下地, 秘密地”。源自这样一则神话故事:哈坡克拉提斯 (希腊神话中的沉默之神) 一次偶然撞见维纳斯 (爱与美之神) 与情人幽会。丘比特 (维纳斯之子) 知道此事后惟恐哈神将其外扬, 就摘下一朵玫瑰送给他, 求他严守秘密, 哈神立即答应保持沉默。
百合花, 茎干亭亭玉立, 花朵生动自然, 洁白流畅, 是一种美丽且惹人喜爱的花。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纯洁的人或洁白的东西, 如“as white as a lily” (如百合一样纯洁) , “lilies and roses” (像百合和玫瑰一样美丽) 。
牡丹, 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富贵、荣华和幸福。它端庄妩媚, 其秀、色、韵俱佳, 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喻为“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唐代观赏牡丹更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而且牡丹常被用来比喻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女子。如《红楼梦》中宝钗就被比作雍容华贵的牡丹。
兰花, 生于深山空谷之中, 色泽朴素清秀, 气韵高雅恬淡, 用来比喻高雅不入俗流的君子。如“芝兰生于深谷, 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以困穷而改节……气若兰兮长不改, 心若兰兮终不移。” (《孔子家语》)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花。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 “莲, 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这几句诗道出了莲花廉洁、正直、淡雅、谦虚的品质。所以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此外莲花还有秀美的外表, 诗人还把荷花喻作妩媚、天生丽质的美女,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红楼梦》中把黛玉比作风露清愁的芙蓉。“芙蓉”指的就是连花。
雏菊, 是英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野花, 它象征纯洁, 所以少女们对这种花情有独钟, 认为它可以帮助自己预测爱情。姑娘们一边把雏菊的花瓣撕下来一边重复着“爱”、“不爱”, 当最后一片花瓣被剥落的时候, 姑娘就会知道心上人对自己情意多深了。菊花清香怡人, 在汉民族文化中有“清雅、淡泊”的象征之意。
酢浆草也是英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植物。它婀娜动人, 花朵小而美丽, 因顶端生有三片小叶子, 又名三叶草。黄酢浆草被视为爱尔兰的象征, 其顶端的三片小叶子被认为是象征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在中国它的花语是:绝不放弃你!
二、木
松柏, 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 因为松柏在严寒中不凋落, 终年长青不败。松、竹、梅常联系在一起, 称为“岁寒三友”, 用来比喻情操的高风亮节。《论语子罕》中写道:“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现在人们还用松柏来比喻为他人做出无私奉献、为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人。松柏与高尚情操的联想意义具有独特的汉民族文化性。而英语中则用橡树来比喻坚强不屈, 也具有民族性特征。
竹子, 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 庇者竹瓦, 载者竹筏, 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 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耶!”这反映了竹子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且中国历代文人多赏竹、咏竹, 慕竹之高洁与坚贞, 常用竹来喻人, 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如李白的“常爱凌寒竹, 坚贞可喻人”;郑板桥的“咬定青山小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你东南西北风”等这些咏竹名句, 千古流传。竹之神韵, 修长挺拔, 高风亮节, 清风拂影, 凝聚了中华民族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相反竹子 (hamboo) 一词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 就连词的本身都是从法语中借来的。英国人对竹子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热悉, 英语中的“hamhoo”缺乏文化内涵。如要形容某事物不断涌现、迅速发展, 汉英两种语言则采用不同的形象设喻:汉语用“如雨后春笋”来表达;英语则用习语“like mushrooms” (像蘑菇一样多) 来形容。
柳树, 在汉语中通常被赋予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在中国古人为友人送行时有一种风俗就是折柳赠友以作纪念。诗文中常用“折柳”作为惜别的代称,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的名诗“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正是借蒙蒙细雨和新柳来烘托他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 是因为汉字里“柳”与“留”谐音。在长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 就将挽留、离别、思念等这样的涵义赋予了柳树。在西方文化中, 柳树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 失去心腹之人等等。
此外, 栎树高大挺拔、质地坚硬。英语用“oak”象征勇敢者、坚强者、果断的人。“a heart of oak” (坚忍不拔者) , “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 (能弯不会断) 。棕榈树 (叶) 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荣耀、胜利、优越的象征。如“in his palm days” (在他的全胜时期) , “bear the plam” (得胜、获奖) 。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 如“hold ou the olive branch”表示愿意讲和。桂树象征着胜利、成功和荣誉, 如“win one’s laurels” (获得荣誉) 。
汉民族以花木喻人注重的是花木的内在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的联系, 而把花木与性别相联系则注重花木的外部特征与人的外貌的联系, 常用花来比喻女性, 而树木则与男性相关。英语民族以花木代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久以来英语民族送花的习俗。且由于受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的影响而把花木与神相连。
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不同喻义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界的独特认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 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运用比喻用语时, 应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 这样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实现跨文化交际。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 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花木习语的比喻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花木,比喻,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马惠玲, 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7
[2]植少青, 从英汉习语中的动植物喻体看文化差异[J], 专业教学研究, 2006.6
花木文化 篇7
关键词:《花木兰》,文化转换,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
一、文化转换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有史以来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 它内化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文化通过一个国家、民族的言行举止、社会制度、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有形的方式显现出来。
所谓文化转换, 是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 此中涉及到原文化内容或文化形式的改变, 是目的性很强的一个渐变过程。
文化转换包括两个方面: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 这是文化转换的两种表现形式。文化的全球化, 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被加工改造进而被全球不同文化所接受的过程。相对的, 弱势文化学习借鉴优势文化的内容或形式, 来改造自身文化的过程就是文化本土化。
文化转化的过程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去情景化, 本质化, 再情景化”, 以《花木兰》为例。在把中国故事美国化的过程中,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需要把故事中的一些文化情景去除, 例如去除木兰身上中国人特有的“孝”。第二步是确定故事的核心要素, 把故事进行本质化 (一个女子传奇故事) 。第三步, 往文化文本中注入新的情景和元素——电影制作者把木兰故事放置在一个有长城、柳树、佛洞、天安门, 但同时也有摇滚乐、报纸、牛奶早餐, 赋予木兰美国精神, 独立、勇敢而又追求个性的解放。把木兰放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背景中去的过程就是“再情景化”。
文化转换的产物是文化杂交体, 它是一个跨文化的新文本——新旧两种文化文本既在内容方面, 又在形式方面进行了融合, 最终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对电影《花木兰》而言, 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 也不是纯美国文化, 它是一个文化杂交混合体。迪斯尼公司改编电影的原则是“给影片加入足够的异域文化元素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形式方面, 电影《花木兰》一方面保留了迪斯尼影片的制作、剪接风格, 另一方面也借鉴了中国美术和日本舞蹈的形式;在内容方面, 故事的改动比较大:融会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 当然更加突出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木须翻阅当代报纸, 木兰吃香肠煎蛋的早餐, 祖先神灵和着摇滚乐起舞……
另外, 文化转换既可以包括不同文化间的横向空间转换, 也可以在同一文化内部开展纵向时间转换。在横向空间方面,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可以对原文化加工改造, 进行文化转换。迪斯尼制造出的木兰, 虽然国人有一种“面目全非”的感觉, 但是得到了全球更广泛社会受众的认可。目前在大陆、香港、台湾存在着多个版本的木兰故事, 可见对于中国人自己也难达成一致。这样就出现了在同一文化内部进行纵向文化转换的条件和必要。
二、文化转化的影响因素
文化转化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文化转换者方面, 原文化的丰满程度、态度, 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差异性的大小, 也包括受众文化消费过程中的诸多因素。
首先, 文化转化的方式和程度的大小受到原文化存在形式的影响:是一个最近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还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传奇故事;是小说、戏剧呢, 还是电影、话剧, 等等。由于木兰故事是一个缺乏细节描写的历史传奇故事, 这就给迪斯尼很大的想象和改造空间。
其次, “文化成品的存在形式可以影响文化转化的范围和力度”。文化成品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歌曲、小说、戏剧, 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可以是新闻、纪录片, 也可以是科幻片、童话片。迪斯尼采用动画片这种形式, 就可以不必严格的“反映现实”, 影片即使出现一些逗乐场合或与现实冲突的情节, 观众也可以接受。
第三, 跨国文化产品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要障碍, 如观众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不同的理解方式, 而民族主义意识会使当地受众对此文化产品产生排斥性, 意识型态的不同也有可能会导致文化对抗。
总结
花木兰,战士?女孩? 篇8
诗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孩木兰的形象:“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织布也许是那个年代女孩的必修课, 按照惯例理解, 一个能纵横沙场的女英雄, 起码也是豪放不羁的, 可是木兰却乖乖地在家里练习女孩的功课, 既没有练习武功, 也没有高谈阔论。作者之所以选取了那个时代最女性化的场景让木兰出场, 就是让我们有一个第一印象:女孩木兰, 是个标准的淑女, 柔和乖巧, 尤其织得一手好布。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后来那十二卷军帖, 没有“可汗大点兵”, 木兰也许一直都会坐在门前织布, 哼一首北朝的民歌, 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北朝的男孩娶走。也许有一天还会领着她的儿女, 在春天的草地上唱歌、采野花。请不要责怪木兰没有远大的理想, 这是一个美丽女孩令人感动的生活愿望。
但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因为可汗的军帖, 因为“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战争来了, 木兰的女孩梦被无情地终止了。木兰要出征了, 可是我们在她出征的途中, 却分明看到了一个一步三回头的女孩, 恋恋不舍地远离家乡, 一步一步地走向黄河, 走向黑山头, 走向燕山, 走向埋藏她女孩梦想的地方。在暮宿黄河边的时候, 她是否梦见了自己残留在织机上的花纹?在夜住黑山头的时候, 她是否梦里还哼唱那首久在闺中流传的民歌?每当我读至此, 都能感到一种疼痛。木兰的身影犹如一只蝴蝶, 徘徊在燕山的胡尘之外, 她深深地叹口气, 也许最后看了一眼从闺中带来的一方手帕, 再把它丢在风里。女孩木兰, 从此就要告别心爱的织机、心爱的民歌, 连同她的花黄和云鬓;也许我们无法看到她此时眼中的泪水, 但我能感到她在束紧铠甲、拔出长剑后面隐藏的哀怨。
原诗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值得我们玩味。按照常理, 为了追求好看, 战争的场面是完全应该大写特写的, 刀光剑影, 以及木兰混迹于男性世界的种种趣事, 一定会有很多看点。迪斯尼版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深谙此道, 并以此制作了很有票房价值的影片。可是我们原创版的木兰, 却是如此怪异, 在描写战争时, 简直是大写意的手法, 简单而又快捷, 丝毫没有用它赚读者眼光的意思, 这该作何解释呢?
不能说作者不会描写战争吧?不能说作者不会布局谋篇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来处理, 是因为那种惨烈的战争场面, 十二年的漫长岁月, 遮蔽了木兰女性的光辉, 一个柔婉的木兰消失了, 一个骁勇的战士在冲杀, 能让我们感到这一点就足够了———事实上, 作者以他的才能也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在作者的内心深处, 始终为木兰保存着一个女孩的完美形象, 不忍心用完全抹杀女孩特质的战争来正面消损木兰的美丽。那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也是读者不愿意看到的。
更能证明原诗着力塑造女孩木兰形象的有力证据是, 木兰历经数次惨痛的战斗, 立下了赫赫战功, 被封为尚书郎的时候, 回绝是那样的决绝———十二年的时光, 遮蔽了“我”最灿烂的少女风采, 消磨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如今, “我”的任务完成了, 该是”我”恢复身份的时候了!这一天“我”期盼了多少年啊, 如今就在眼前, “我”哪有心思去做那和女孩身份八竿子打不着的什么尚书郎呢?万户侯也不抵“我”一件久违的女儿装!木兰的心思是如此急迫, 以至于竟以十二年出生入死的战功来换一个“千里足”, 好早早地回到家乡, 回到她魂牵梦绕的那个女孩木兰的村庄或城郭。
刚刚到家, 木兰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尘封已久的闺房, 迫不及待地恢复女儿装,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 在木兰看来, 再也没有比这更有吸引力的了———“我”本是此间一个织布的女孩, 这里有“我”女孩的梦想, 有“我”未织完的花纹, 有“我”快乐的抑或忧伤的小调。如果没有战争, 原本这一切都会在这里有条不紊地上演的啊。可是战争, 该死的战争, 竟让“我”以女孩的梦想和青春的容颜来阻止!一切都结束了, 终于到该还“我”女孩梦的时候了。尽管此时, 按当时的眼光来看, 木兰很可能已是迟暮美人了, 但我们还有谁愿意如此大煞风景地苛求她呢?
木兰以女儿装束来会见多年的战友时, 再也没有当年的彪悍, 面对目瞪口呆的兄弟, 一副小女孩的调皮, 笑嘻嘻地说什么雄兔雌兔的比喻, 内心一定是捉弄完傻小子后的快乐。多年的军旅生涯, 也许给木兰平添了几分阳刚, 但她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
纵观全诗, 木兰一开始以一个女孩的身份出现, 然后被迫去充当一个战士, 然后又归心似箭地回归女孩身份。无论是木兰, 还是作者, 还是像我一样的读者, 其实都更愿意看到木兰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孩, 一个活泼的女孩, 一个调皮的女孩, 一个刚毅的女孩。
我们这样期待她是一个女孩, 就是因为女孩的木兰比战士的木兰更可爱;女孩的木兰更让我们感觉到和平的美好;女孩的木兰更让我们理解普通百姓对生活最朴素最美好的追求。
数读文本, 我们就会发现, 越是试图把木兰解读为一个女英雄, 就越会对文本迷茫;越是把木兰当做女孩来读, 就越会接近木兰, 越能走进木兰的内心。所以, 每当看到有人自以为是地把木兰当成一个英雄, 拼命地寻找她的所谓高尚品质时, 我就会有一种愤怒, 为作者, 更为木兰。
观赏花木整形修剪原理 篇9
观赏花木整形修剪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统一
调整植物各器官之间的比例关系, 使之趋于平衡。调整叶片养分的关系, 使增高生长与增粗生长保持一定比例。
2、与观赏花木的分枝规律相统一
主轴分枝的花木应抑强扶弱, 以形成高大通直的树冠。合轴分枝式如樱花、紫薇等应采用“摘除顶端优势”的方法, 把1年生顶枝短截。剪口下要留壮芽, 去掉3~4个侧芽, 保证壮芽生长良好。这种修剪方法要以扩大树冠为主, 增加花枝数量, 促进植株内外开花。但幼树期应以培养中心枝为主, 合理选择和安排侧枝, 达到骨干枝明显。假二叉分枝式的花木, 顶端生长末期不能形成顶芽, 侧芽对生。应除去1个, 保留壮芽, 以培养高的树干。多歧分枝式如夹竹桃、瑞香等花木, 由于顶芽生长不充实, 整形修剪应采用“扶芽法”, 重新培养中心主枝。此类花木的花芽数量与其着生角度有关, 角度适中时, 开花多, 结果多。
3、遵循顶端优势的原则
树种不同顶端优势的强弱不同, 主要表现为:
1) 针叶树
顶端优势强。可对主枝附近的竞争枝进行短截, 控制其生长, 保证中心枝的顶端优势。
2) 阔叶树
顶端优势弱, 树冠圆球状。一般通过短截, 回缩和束枝来调整主侧枝的关系, 促进花木生长, 使整体树形良好。此类花木的幼树顶端优势强于老树, 所以幼树应轻剪, 使之快速成形;老树应重剪, 使其萌发新枝, 增强树势。
4、应考虑光能的利用
可剪去枝条顶端, 促使侧芽萌发, 多形成中、短枝, 增加叶面积, 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5、要符合树体内营养分配与积累的规律。
花卉一般在7~8月份进行花芽分化, 这时营养中心会转移到中短枝上, 以保证开花结果的数量。应对旺枝进行短截、摘心, 促进养分集中到中短枝上。另外, 应重点剪去重叠枝、交错枝和过密枝, 使树冠内外叶片都能见光, 增加光合产物。
6、必须遵循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整形修剪,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使养分供应到所需的部位。由于花木的用途不同, 其整形修剪的目的和方式也不同。
1) 行道树类
幼年期以快生长, 高树干, 促进旺长为目的。成形后保证骨干枝的增高生长, 重剪可促进生长。
2) 花果树类
幼树时防早衰, 重视夏季修剪, 以轻剪为主。成形后, 扩大树冠的同时又要保证开花, 还要培育各级骨干枝, 维持树体平衡。应严格控制徒长枝, 竞争枝和扰乱枝。成年后, 应培养永久性枝组, 并留足预备枝, 使成年枝和预备枝交替开花, 增加观赏价值。对于老衰树, 应在促进根系生长的基础上剪干更新。剪梢、摘心可使枝条的伸长得到抑制, 促使营养向中、短枝运输, 达到开花多的目的。
3) 屋顶花园和盆栽用树
为达到美观的效果, 要控制生长, 促进矮化。修剪前期, 以促进成形为主。后期要抑制生长, 通过重剪使树干产生大伤口, 起增加树形苍老效果的作用。主、侧枝的延长枝是形成树体的骨干, 树体形成后则要控制其生长。
4) 常绿树类
各个季节的修剪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修剪的强度也应有所不同。一般原则是:轻剪剪去枝条的1/4, 中剪剪去枝条的1/2, 重剪剪去枝条的3/4。在旺盛生长以前要重剪, 进入旺盛生长期后依据树形需要适当修剪。
7、应遵循美学原理
珍贵观赏花木等 篇10
沈敏东邱森邱士明
绣球荚蒾,别名木绣球、大绣球。为忍冬科荚蒾属植物,产于长江流域。
形态特征:绣球荚蒾为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达4米。树冠呈半球形。冬芽无鳞片。芽、幼枝、叶柄均被屑状星状毛,老枝灰黑色。单叶对生、卵圆形至椭圆形、长5~8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表面暗绿色。平滑无毛。叶缘有细锯齿。球状大型聚伞形花序顶生,花径18~20厘米,全部由不孕花组成,花期4~5月,花初开时带绿色,后转为白色,有清香。
生长习性:绣球荚蒾为中性树种,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环境,较耐寒、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但好生于湿润、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上。萌芽力、萌蘖力均强。
栽培管理:①移栽。绣球荚蒾移栽容易成活,应在早春萌动前进行,以半阴环境为佳,成活后转入正常养护,注意肥水管理。②浇水。绣球荚蒾喜湿忌涝,所以浇水不宜过多,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③施肥。绣球荚蒾喜肥沃土壤,生长季节应适时适量施肥,花后施肥一次,以利生长,夏季宜适当控制施肥,防止植株徒长。④修剪。绣球荚蒾主枝易萌发徒长枝,扰乱树形,应加强整形修剪,保持圆整的树姿。
春大白菜新品种“青研春白1号”
杨晓云
“青研春白1号”大白菜2009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大白菜一代杂种,生长期60天左右。株高约36厘米,开展度约55厘米。外叶上冲,叶深绿色,帮白绿色,叶面有光泽;球叶合抱,球顶略舒心,叶球呈炮弹形,单球重2~2.5公斤。球高28厘米,球径20厘米,球形指教1.5。每667平方米(1亩)净菜产量7000公斤,净菜率65.4%。适宜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贵州、云南等地推广种植。
花木扦插促生根的方法 篇11
1、取枝宜早
剪取枝条以早上为好。早上的花木枝条含水量充足, 扦插后伤口易愈合, 易生根, 成活率高。
2、选花后枝扦插
花后枝内养分含量较高, 而且粗壮饱满, 扦插成活后发根快, 易成活。
3、带踵扦插
从新枝与老枝相接处下部2~3cm处下剪, 这类枝条即为带踵插条。带踵枝条节间养分多, 组织紧密, 发根容易, 成活率高, 幼苗长势强。适用于桂花、山茶、无花果等。
4、机械处理
一是剥皮:对较难发根的品种, 插前先将表皮木栓层剥去, 加强插穗吸水能力, 可促进发根;
二是纵刻伤:用刀刻2~3cm长的伤口至韧皮部, 可在纵伤沟中形成排列整齐的不定根;
三是环剥:剪穗前15~20d, 将准备用做插穗的枝条基部剥一圈皮层, 宽5~7mm, 以利插穗发出不定根。
5、增加插床底温
早春扦插常因土温不足而造成生根困难, 人为提高插条下端生根部位的温度, 同时喷水通风降低上端芽所处环境温度, 可促进生根。苗床下端可利用铺地膜、电热温床或厩肥发酵生热来增加温度。
6、药剂或激素处理。
【花木文化】推荐阅读:
从跨文化角度看《花木兰》05-25
题花木障,题花木障杜荀鹤,题花木障的意思,题花木障赏析05-23
花木市场05-31
《花木兰》09-09
《花木兰》09-12
花木兰初中作文08-29
花木兰动画电影09-10
租摆花木合同书06-08
花木兰的随笔10-03
看《花木兰》有感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