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木兰》有感

2024-10-15

看《花木兰》有感(共15篇)

看《花木兰》有感 篇1

昨天下午,我妈妈和我看着电影木兰。

在北魏,有一个童年学习武术的女孩,叫木兰。她不能忍受让生病的父亲陷入战斗,女性伪装成军队的父亲。当她第一次进入营地时,因为武术精湛,由副营长指挥Wentai注意。有一天,胡翠的玉走了,命令所有的士兵去搜索,当木兰的身份即将暴露,她实际上说她被偷了,只有删除了。但她会被斩首。一场战争开始,Wentai顺势疗法,它木兰拯救了。和木兰有对手的头杀,并提升官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的和平,木兰也回到了他的家乡,他的父亲住在一起。

看完电影后,我想起了星期一发生了什么。

上星期一,我的祖母生病了一个同学,他休假访问他。他跑了奶奶,跑了起来,有时买东西给他的祖母吃,而他的祖母帮助按摩,而他的祖母谈论学校......他的祖母被动了哭泣。他对他的奶奶说:奶奶不哭。这是我的孙子做这个职责,我做是非常值得......然后他去帮助他的祖母工作。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长辈,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荣幸的长辈。木兰是一个好女孩,以尊重长者,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好的长辈的好孩子,好的孙女。

看《花木兰》有感 篇2

镜头1:小班美术课上, 教师在出示了用五彩颜色装饰好的鸡蛋以后, 发给每人一张纸。纸上已画好了椭圆形, 让孩子们在椭圆形上涂色。一个小男孩涂好后, 又在椭圆形边上添画了两个三角形。教师看到后, 连忙拿起橡皮把三角形擦去, 说:“你这样已经做好了, 不要再画蛇添足。”

分析:孩子有“百种语言”。绘画是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孩子对画面或作品的色彩、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成人的思维方式去主观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正确, 而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 对孩子稚拙的想法、行为应该首先给予鼓励、支持, 而不能以标准化来要求孩子的艺术表现。如果我们站在孩子角度, 用孩子的眼光来欣赏幼儿作品, 引导、启发他们用自己语言表达自我, 就会发现, 这是一幅生动的、有创造表现的作品。

镜头2:走进一所市级优质幼儿园, 发现每班的环境布置内容都很丰富, 活动室内有主题墙, 有展示孩子学习成果栏目;活动室外有家园联系栏等。但这些都被老师布置在1米高的墙裙以上, 孩子看起来很吃力。为什么张贴得那么高呢?教师们说, 如果放低了, 两天不到, 就被幼儿摸坏了。包括一些自然角、活动区角, 也都设置得比较固定, 并且要求幼儿不要乱搬、乱移, 要保持整齐。

分析:我们都知道, 环境作为“隐性课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提出,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而我们许多农村幼儿教师在布置环境时, 更多的时候考虑的是美观, 环境成了装饰的“门面”。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出于功利性目的而“我想怎样布置, 就怎样布置”。只有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 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共同参与, 创设可变的、有教育内涵的、可供幼儿自主探索的环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镜头3:我在一所农村幼儿园听课, 看到一个小男孩跟在他的老师后面一直重复这样一句话:“老师, 老师, 我不想上小班。”我很纳闷, 以为这是一个想快快长大, 能够像中、大班小朋友一样学习的小班幼儿。经询问, 才知道中班要上公开课, 为了效果好, 只要二十多名幼儿。而农村幼儿园班额一般偏大, 所以只能从中挑选一部分孩子, 余下的就被带出中班教室, 暂时由小班教师照看。这名孩子就是落选的二十名孩子中的一个, 他以为教师想把他送到小班 (老师以前也说过谁要是不听话就把谁送到小班) , 故此发出这样的请求。

分析:尊重孩子, 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地游戏、学习, 是《纲要》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这所幼儿园, 围墙上还赫然写着: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应该说, 教师还是知道怎么做才是真的为了孩子。但为了自己获得好评价, 就不再考虑孩子的感受。从根子上讲, 是教师没有理解幼儿教育的内涵, 没有真正做到爱孩子, 其结果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镜头4:自主游戏活动时间, 张老师一边准备明天上课用的教具一边不时瞄一眼孩子。她心里正想着, 今天孩子真乖, 没有哭闹或告状的。正当她暗自庆幸的时候, 突然玲玲跑了过来, 眼里含着泪水:“老师, 我正在搭大桥, 强强却说要盖房子, 把我的积木抢去了!”张老师边继续做教具边对玲玲说:“玲玲乖, 不哭, 过一会儿我去批评他。你先去玩吧!”可玲玲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张老师批评强强。

分析:在孩子的自主游戏中, 教师依然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很多农村幼儿园, 虽然能够为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提供材料、安排时间, 但在孩子游戏时, 教师的观察、指导、融入不到位, 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游戏时, 教师要倾听他们之间的谈话, 记录下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了解游戏的进展, 关注他们的兴趣点, 或者以玩伴的身份和幼儿共同游戏, 用动作、语言暗示、引导游戏持续、深入进行;观察和了解孩子, 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

看《花木兰》有感 篇3

十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十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

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

“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配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

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

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这部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影片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

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国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

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在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的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

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

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上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

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年会”,会上,专家发出慨叹,为什么我们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和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恩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的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性,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做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

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历经十年,人们已逐渐接受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改编。在这种语境下,更多人有了思考空间,更愿意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看问题。“熊猫”来了,如何应对?或许还是引用《功夫熊猫》中的一句话比较合适: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看《花木兰》有感 篇4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花木兰》,看完后我泪流满面,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北魏时期,有个女孩叫花木兰,与父亲花弧相依为命,因为从小受父亲影响练武功、私学阵法,所以武艺非常高强。在木兰十八岁时少数民族柔然的军队突然来进攻,而国家的人手不够要招兵,要求每家的男丁必须去。而花木兰家只有年迈的老父亲,花木兰不忍心让老父亲去受罪,就违抗军令,男扮女装去参军。在战场上花木兰奋力拼搏、勇敢战斗,击退柔军获得胜利,被封为将军的花木兰带领将士们打胜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但在战争中有的将士们也都一个接一个光荣战死,而花木兰也身受重伤。当时来了一场毒龙刮走了军医、干粮和水,但他们在逆境中毫不害怕,跟柔军拼个你死我活。可是敌人的兵力是他们的2倍啊!他们被困山谷,有的战士们也因缺少药品,干粮而相继死去。大将军也不前来相助,使得兵力只剩下几千人。花木兰没有其它办法,就只得化妆成柔军混进敌营,等到最佳时机刺杀了柔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的不易啊!因此我觉得我们太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我们才能够安宁,只有和平我们才能够拥有美好的家园啊!但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别无选择。我想说:“难道只有靠战争和牺牲这么多人为代价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吗?”如果真是这样,还不如两国友好相处做友好之邦,可他们并不愿意。还好魏国有花木兰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女中豪杰,魏国才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安全。

花木兰,我不得不再次的这样说:你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你的爱国、你的刚强、还有你的孝心都将让我们铭记在心!

观《花木兰》有感 篇5

我们看的电影是《花木兰》。

剧中的主人公花木兰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虽然她是女的,但非常有孝心。这不,又要打仗了,军队来到他们的院子里招兵,正好选中了花木兰的父亲。花木兰看着老年的父亲明白明日一早又要去打仗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要替父从军,可这一去就是多年,谁知她的`武功十分高,一上战场就把敌人打个落花流水。敌人们都怕了她。带领他们的将军曾把一支箭射在二尺高的木桩上,她也拿了下来。

可是,日子并不是每天都是好的。

每个士兵身上都有一块名牌。有一个士兵的名牌不见了,立刻报告了将军。那将军肯定是气不打一处来,召集了士兵,大叫道:“是谁偷了他的名牌?!没人招是吧,既然这样——自己招的砍手,我抓出来的砍头!”便派了几个手下的人去搜。过了一会儿,士兵:“报告!没有。”然后,将军说要全脱了衣服搜,木兰怎能这样?万急之下她还是自己招了,但却不是她偷的。最后逃了出去。

那种勇敢顽强的人世上还有多少,谁说女子不如男?

有那种武功高强的人世上还有多少!谁说女子不如男!

虽然我也要说一句:快快停止战争吧!因为世上太多战争了——前有伊拉克,后有利比亚,再后来……请停止战争吧!还天下一个太平!

观《花木兰》有感作文 篇6

由马楚成执导,赵薇、陈坤等主演的《花木兰》在影院上映,妇委会组织我们所女同胞们一起去美嘉影城观看这部影片。一拿到电影票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美嘉影城,静等电影开幕。

随着赵薇饰演的花木兰出现在荧屏上,故事情节逐渐展开。时值柔然犯境,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在与文泰并肩作战中渐生情愫。在被冒顿围困山穷水尽之时,文泰为救爱人,坦白皇子身份,被囚于柔然。木兰遣散士兵,孤军深入敌方,救回了爱人。影片最终,一对有情人无语凝望,为了平息战争从此天各一方……

影片淡化了对战争的激烈残酷和花木兰的能征善战的描写,而将目光聚焦于木兰和文泰的感情,看似儿女情长,却清晰得展现了木兰从厌战逃避到直面一切的转变,将“女儿身,男儿心”与“男儿身,女儿心”这两对矛盾体完美地汇集于木兰一身。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将花木兰所代表的巾帼不让须眉和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再次展现了中华女性的自立自强和爱国情怀。正所谓“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能顶半边天”。

夜幕之下,唯有歌曲《木兰情》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之前一直沉浸于影片中的同学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看似是小女生的八卦之语,言语中却充满着对片中战争惨烈的感慨和对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忠孝仁义的钦佩之情。

看《花木兰》有感 篇7

2004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长春举行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 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 反映东北文化的电视剧在全国呈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成了人们的一顿文化大餐。东北农村电视剧反映的都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面貌。如《刘老根》等在题材和主题上具有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既有“三农问题”的历史身影, 又有对现实发展的切实关照。《乡村爱情》这部剧作, 同样紧跟时代发展, 它讲述的是东北新农村的故事, 折射出的是新时期农民思想文化的解放, 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 以及这个变化带来的人们思想的转变。

二、故事编排贴近生活

东北农村电视剧承继了贴近生活的创作视角, 反映的事情非常贴近农村现实、贴近百姓生活, 讲述的故事很多是真实的农村人和农村事, 镜头对准农民最为朴实与纯正的情感, 真实地描摹他们的所想所思, 其中的爱情故事、改革进程、人物塑造、性格描写也非常符合戏剧规律, 很容易就赢得观众的喜欢, 以致让观众有种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的感觉。比如《乡村爱情》这部戏, 该剧能够创下收视新高, 主要是因为故事编排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百姓。比如赵玉田为帮王小蒙家运粮食, 而弄伤了腿, 玉田和刘英的婚事也黄了, 王老七很过意不去, 拿出5000块作玉田的医药费, 赵四死活不要, 王老七承诺, 若玉田找不到媳妇, 就把自己的闺女小蒙嫁给他。这段写出了一个普通老百姓朴素而又伟大善良的品质。谢广坤常跑去镇上去求镇长齐三太, 而且每次去都是为了他儿子谢永强, 这样的情节很真实, 从侧面反映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人物生动形象

今天的东北农村电视剧突破、改变了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人物思维概念化、模式化和人物天生呆板、愚昧、狭隘的俗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牵动人心的悬念中, 塑造出了一群性格鲜明、与观众无距离的农民形象, 彰显出人性化特征, 这因为东北农村电视剧拥有大批像何庆魁、张继这样的作者, 他们熟悉农村、热爱农村, 描写农民和农村是他们的强项。《乡村爱情》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贴近现实、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看到如此真实且贴近现实的人物让观众们感到很亲切。例如唐鉴军在《乡村爱情》中扮演的谢广坤算是一个反面人物, 他的个性更是鲜明, 爱显摆、势利眼、趋炎附势、攀龙附凤。自己的儿子谢永强大学毕业要去县教委上班的事还没定下来, 就被他宣传的人人皆知, 为了能娶村主任的女儿香秀做儿媳妇, 硬是把王小蒙和永强拆开。

《乡村爱情》中这样真实典型的人物举不胜举, 像有点官迷、唯唯诺诺的王长贵, 爱占小便宜、瞎算计的刘能, 娘娘腔却大胆追求爱情的王天来, 观众们捧腹大笑的同时或许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四、观众群稳定市场号召力强

东北农村电视剧的主要演员以及导演都是近年来活跃在小品舞台上的笑星, 像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潘长江等, 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稳定的观众群, 对电视剧市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在创作技巧以及运作理念上, 优秀的东北农村影视剧在继承了经典的农村题材影视剧一贯坚持的活泼、诙谐的风格的基础上, 又适时采用当前流行的运作方式, 注重发挥明星效应。这样的安排, 无疑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东北农村电视剧。赵本山也十分明白市场经济人潮中的名人效应, 于是乎尽管赵本山和范伟在《乡村爱情》只是两个配角, 却对外宣称《乡村爱情》由他两人领衔主演, 这明显为电视剧造势。很多人一开始看《乡村爱情》就是冲赵本山和范伟去的, 后来发现剧情都发展了很多了也不见他们的影子, 但是由于《乡村爱情》剧情很好还是把观众给留下了。

五、演员本色出演富有真实感

东北农村电视剧中启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和非专业演员, 这些演员都是本色出演即“本色的记录式”表演, 本色演员表演质朴, 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 让观众很有亲切感, 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 很容易让观众与传播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在《乡村爱情》中, 赵本山甘当绿叶, 让其八大弟子担起大梁, 演起了主角。赵本山的这些弟子都是二人转出身, 从参演“本山剧”开始才正式“触电”。像出演刘能的王小力、饰演村长的王小宝等,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 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 演起农民来自然驾轻就熟, 丝毫没有做作的成份, 让观众看的很舒服。

六、喜剧形式诙谐幽默

东北农村电视剧以轻喜剧为主, 故事幽默、风趣。轻喜剧就是介于喜剧和正剧之间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也是喜剧, 其中不乏搞笑的情节, 剧中李大国穿雨衣扮鬼吓唬王天来, 那几场让人笑得肚子疼;还有谢广坤看到王兵又来小蒙家, 很生气, 就联合刘能把王兵轿车的轮胎放了气儿, 结果正好给王兵找了个留宿的理由, 谢广坤一看傻了眼赶紧和刘能上前“自告奋勇”地帮王兵去镇上充气, 还不住地说“一定是小孩干的, 大人谁会干这种事”, 谢广坤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让人啼笑皆非……这些风趣、幽默的情节, 淋漓尽致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心理, 写活了农村人、写透了农村老百姓的灵魂!

七、语言质朴风趣

东北农村电视剧尤其是“本山剧”, 用幽默、风趣的东北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 而且在轻松、嬉笑之中充满着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令人在捧腹大笑之余, 回味无穷。东北话很有特点, 它不讲平仄, 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它是最具有亲和力的语言, 质朴而纯真, 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 充满了张力和情趣, 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赵本山自身很注重在电视剧中加入幽默的元素, 在语言中加上更多的包袱, 《乡村爱情》中也不乏经典幽默台词:如王木生的经典语录:“五十五的都光棍, 我三十五的愁啥!”。“幸福的眼泪和悲伤的眼泪有啥区别啊, .....不都是咸的吗?”……这些幽默的东北方言, 是东北农村电视剧取胜的法宝之一, 通过这些幽默、诙谐的东北话, 观众们在捧腹发笑的同时,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东北农村人的生活、情感状况。

以上是作者在看过《乡村爱情》之后, 总结的东北农村电视剧的一些优势。但是“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东北农村剧自身还是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看《花木兰》首映观后感影评 篇8

刘亦菲盛装出席这次首映礼,她在红毯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对片中木兰的格言“忠、勇、真”对她本人意味着什么。刘亦菲说:“就是在家人面前做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忠勇、真。作为一个亚洲演员,我非常骄傲,我坚持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去做,有机会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自己。”

被问到《花木兰》上映之后,她最希望全球观众从中体会到什么?刘亦菲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是有这么句话,对吧?”

片中扮演女巫的巩俐没有出席这次首映礼,不过刘亦菲之前受访时谈到这位大前辈时非常尊敬,“巩俐是我的女神,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有机会和她合作,在片场我老想找她聊天,每次都要提醒自己要专注演戏,不要分心。”

另外,片中扮演皇帝的李连杰带着两位女儿走红毯,引发不少网友“围观”,毕竟很少见到这位功夫皇帝与女儿“同框”。李连杰说出演《花木兰》是因为女儿,“小女儿说传播中国文化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演这部电影,所以我就接了。”

而片中扮演唐将军的甄子丹则表示,自己也是因为女儿才接演的,“我和女儿看过动画版,她很小的时候,看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片方这次找我演的时候,我很开心,因为动画版是有很多唱歌的元素,我特别希望能唱歌,结果发现这版完全不唱歌,我还有点失望。当时还有别的电影项目在谈,本来打算拒绝演《花木兰》,但女儿让我接下这个角色。”

对于这次出演唐将军的感受,甄子丹说:“电影不是我主扛,我更放松。这个角色是一个指挥官,一个将军,是木兰的导师。唐将军这个类型的角色我以前演过很多次,但我总是在寻找可能性,给角色能带来新鲜的东西,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尽可能让这部电影更好。”

看《花木兰》有感 篇9

据迪士尼电影官博消息,《花木兰》在洛杉矶举办首映礼全球首映礼现场,影片正式放映前,导演妮基·卡罗代表所有演员及主创特别为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传递鼓励。

导演妮基·卡罗表示,自己与木兰结缘于四年前,从筹备到拍摄,《花木兰》主创人员在中国度过了很多时光。这部电影不仅将呈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将展现其宝贵的民族精神。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希望木兰的精神能够激励全世界。妮基·卡罗在最后说道:“我们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受疫情影响的每一个人祈祷;我们向抗击疫情而努力工作的人们致敬——你们就是木兰精神最好的诠释。”

看《花木兰》有感 篇10

一、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商品化的社会氛围下, 校园里也日渐弥漫着市侩气的师生关系。扩招使得高校课堂容量越来越大, 教师不熟悉学生的情况非常普遍, 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教师屈指可数。缺少了教师的督促, 自制力不强的学生状况频出。这样的学生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最深, 为了入党、评选奖学金或者为了得到高一点的分数, 亦或是不及格变成过关, 等等, 本与相关教师没有太多联系的学生会临时想尽办法接近教师, 更有甚者向当事者行贿, 使得本来简单朴素的师生关系变了味道, 玷污了纯洁的师生情。教授心理学的莫里则不然, 他非常精通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他与学生的关系, 尤其是与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 即《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非常随意密切, 情同父子, 在学生面前根本没有摆大教授的架子。

首先, 当米奇等新生一入学就发现这位老教授极端地平易近人, 与众不同。他征求Mitch喜欢老师叫自己全名还是昵称。这样的点名方式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还让原本新生比较惧怕的师生关系一下转化为朋友关系, 老师的亲切取走了刚刚来到大学陌生环境新生的担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莫里一直称呼米奇“我的朋友”, 并多次与其父子般的促膝畅谈, 莫里通过随意的谈话聊天形式将对学生的教诲从课堂上延伸到生活中, 从健康状态的莫里到病入膏肓的莫里,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米奇产生了难以言表的影响。

另外, 他不修边幅, 衣着不讲究, 更让学生喜欢他的原因是这位教授不像其他老师在分数上严苛, 在越战期间, 据说有一年, 莫里给所有的男学生都打了A, 使他们能获得缓役的机会。有了这样的了解, 让米奇这样的学生开始和教授随便起来, 他称呼自己的教授“教练”, 而教授也欣然接受。他与学生同在食堂用餐, 吃东西时爱说话, 还张大嘴笑, 从他满嘴的鸡蛋色拉和沾着蛋黄的牙缝里传出富有激情的思想。是有这一切是的赫赫有名的莫里教授无异于米奇的邻家老爹, 所以, “在我认识他的那段时间里, 我最强烈的两个愿望是:拥抱他和给他一张餐巾纸。” (Mitch P.31自译) 看到这样的师生关系, 读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学生会努力满足老师的任何要求, 当然, 首先是让老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业成绩。

二、全方位的言传身教

1、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

作为心理学教师, 莫里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大量的专业知识, 重要的是他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并让学生在大量的书籍中体会课堂知识。莫里学识渊博, 所读书目涉及方方面面, 并给与学生大量书目, 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保持正确健康的心理状态。莫里不仅仅给学生罗列阅读书目, 还时常与学生进行对话式的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He asks me questions about my life, then quotes lines form Erich Fromm, Martin Buber, Erik Erikson.” (Mitch p.24) 他引经据典, 把自己的观点和学生分享, 把学生学业中的不惑之处一一解开, 只有这时, 米奇才认识到莫里不是自己的邻家老爹, 是名符其实的渊博教授。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佩服转化成了对知识的渴望, 在老师指明的道路上一路向前。中国的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乎所有为师之人都知道, 但是真正将之与实践联系起来的却为数不多, 尤其是在当前人人逐利的商品化社会中。莫里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味和借鉴。

2、大爱的灌输。

现在流行文化似乎到处都在谈论爱, 但绝大多数都是狭隘意义的爱, 或者说是爱情。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小说、杂志、网络等等媒体缺少了爱情的主题似乎就无法维系, 但现实中能够正确对待爱情的年轻人却为数不多, 更不用说对家人的爱, 对朋友的爱, 对陌生人的爱。近年一些流行词汇和社会想象的出现, 如包二奶、小三儿、小四儿、闪婚、闪离、小悦悦事件等等, 折射出现代人扭曲的爱情观和冷漠的人际关系。莫里相信智人Levine的话“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Love is the only rational act.'Mitch p.52) , 他认为“没有了爱, 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Without love, we are birds with broken wings.) 。他所说的爱即包含博大的普世之爱, 也包括对自己、对家人、朋友的具体的爱。他爱自己, 爱自己的家人, 爱自己的学生和朋友, 也得到了他们的爱, 而且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他们所给的爱。当他生活不能自理时, 他享受着家人、保姆甚至是学生米奇的服侍, 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可以重新像个婴儿一样被人呵护。所以他一遍遍告诉米奇: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如何去接受爱。因为他认为“Love wins.Love always wins” (Mitch p.40“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 再有学生传遍整个社会, 让世界充满爱将不会只出现在歌曲里。

正如书中所引用的亨利·亚当斯的话:A teacher affects eternity;he can never tell where his influence ends. (Mitch P.79) 教师会带给学生永远的影响, 所以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带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对为社会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合格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为完成这个使命, 对大学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如何做好大学教师, 《相约星期二》里的莫里·施瓦茨就是学习的好榜样。

摘要:《相约星期二》的主人公莫里.施瓦茨是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大学教授, 全书以学生记录老师临终教诲的方式介绍了教授的为师之道, 对当今师德话题的研究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关键词:莫里·施瓦茨,大学教师,为师之道

参考文献

[1]Mitch Albom.Tuesdays with Morrie[M].Sphere, 1997.

[2]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M].吴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南平.“黑色幽默”初探:一种大难临头时的幽默[J].外国文学研究, 1986 (4) .

读木兰诗有感 篇11

读完《木兰诗》,我知道了这篇文章通过木兰男扮女装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耳朵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的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现在有好多人都将这故事拍成电影,千古流传。

文章虽然讲的是英雄的故事,但刚开始也是很悲哀的。因为木兰的爸爸没有儿子,木兰也没有长子,她只好带兵奔赴疆场,为爸爸出征。木兰作为一个少女离开了亲人,到远处投入战场,投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她与一群男子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一样的成绩,然而谁又知道她是个柔弱的女子。终于,几年后,木兰回乡了,但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的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乡。她回来后,她的亲朋好友们都来看望她,她是多么高兴。是十二年来,没有知道她的性别,多难啊。当伙伴们又来看她,他们都惊呆了,在一起十二年了,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子,过去一起打仗,都不知道她是女子,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都不知道她是女子。

读《木兰从军》有感 篇12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木兰从军》,主要人物是花木兰,主要内容是:南北朝时期的花木兰是一个聪明、懂事,也很孝敬的女孩子。她很小就没有了母亲,跟着爹爹长大。后来爹爹年岁大了,弟弟年纪却还小,所以家里的粗活落在了木兰的身上。但是木兰并没有愤怒,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怒,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一天晚上,木兰正在织布,一个军官关骑着马来到她家门前,递给他一份公文,说: “ 边疆正在打仗,皇帝命令征兵。你们家有一个名额在公文上,必须有一个人去边关打仗。 ” 木兰赶忙翻开看,果然爹爹的.名字在上面。木兰回屋里,左思右想:爹爹年岁大了,弟弟还小,怎样为国出力呀 ? 木兰急得一夜没有合眼。怎么办呢?聪明的木兰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决定扮成男人的样子,代替父亲出征。就这样,她女扮男装上了战场,打了十二年仗,始终没人发现她是女孩,最后做了将军。胜利归来后,大家才知道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木兰替父从军一直是千百年来的一段佳话,这不仅是因为木兰的孝心,还因为她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机智。谁说女子不如男?从木兰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有时,如果弱者能鼓起勇气,运用智慧,不畏艰难,也一样能创造令人敬佩的事迹!

花木兰,战士?女孩? 篇13

诗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孩木兰的形象:“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织布也许是那个年代女孩的必修课, 按照惯例理解, 一个能纵横沙场的女英雄, 起码也是豪放不羁的, 可是木兰却乖乖地在家里练习女孩的功课, 既没有练习武功, 也没有高谈阔论。作者之所以选取了那个时代最女性化的场景让木兰出场, 就是让我们有一个第一印象:女孩木兰, 是个标准的淑女, 柔和乖巧, 尤其织得一手好布。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后来那十二卷军帖, 没有“可汗大点兵”, 木兰也许一直都会坐在门前织布, 哼一首北朝的民歌, 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北朝的男孩娶走。也许有一天还会领着她的儿女, 在春天的草地上唱歌、采野花。请不要责怪木兰没有远大的理想, 这是一个美丽女孩令人感动的生活愿望。

但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因为可汗的军帖, 因为“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战争来了, 木兰的女孩梦被无情地终止了。木兰要出征了, 可是我们在她出征的途中, 却分明看到了一个一步三回头的女孩, 恋恋不舍地远离家乡, 一步一步地走向黄河, 走向黑山头, 走向燕山, 走向埋藏她女孩梦想的地方。在暮宿黄河边的时候, 她是否梦见了自己残留在织机上的花纹?在夜住黑山头的时候, 她是否梦里还哼唱那首久在闺中流传的民歌?每当我读至此, 都能感到一种疼痛。木兰的身影犹如一只蝴蝶, 徘徊在燕山的胡尘之外, 她深深地叹口气, 也许最后看了一眼从闺中带来的一方手帕, 再把它丢在风里。女孩木兰, 从此就要告别心爱的织机、心爱的民歌, 连同她的花黄和云鬓;也许我们无法看到她此时眼中的泪水, 但我能感到她在束紧铠甲、拔出长剑后面隐藏的哀怨。

原诗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值得我们玩味。按照常理, 为了追求好看, 战争的场面是完全应该大写特写的, 刀光剑影, 以及木兰混迹于男性世界的种种趣事, 一定会有很多看点。迪斯尼版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深谙此道, 并以此制作了很有票房价值的影片。可是我们原创版的木兰, 却是如此怪异, 在描写战争时, 简直是大写意的手法, 简单而又快捷, 丝毫没有用它赚读者眼光的意思, 这该作何解释呢?

不能说作者不会描写战争吧?不能说作者不会布局谋篇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来处理, 是因为那种惨烈的战争场面, 十二年的漫长岁月, 遮蔽了木兰女性的光辉, 一个柔婉的木兰消失了, 一个骁勇的战士在冲杀, 能让我们感到这一点就足够了———事实上, 作者以他的才能也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在作者的内心深处, 始终为木兰保存着一个女孩的完美形象, 不忍心用完全抹杀女孩特质的战争来正面消损木兰的美丽。那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也是读者不愿意看到的。

更能证明原诗着力塑造女孩木兰形象的有力证据是, 木兰历经数次惨痛的战斗, 立下了赫赫战功, 被封为尚书郎的时候, 回绝是那样的决绝———十二年的时光, 遮蔽了“我”最灿烂的少女风采, 消磨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如今, “我”的任务完成了, 该是”我”恢复身份的时候了!这一天“我”期盼了多少年啊, 如今就在眼前, “我”哪有心思去做那和女孩身份八竿子打不着的什么尚书郎呢?万户侯也不抵“我”一件久违的女儿装!木兰的心思是如此急迫, 以至于竟以十二年出生入死的战功来换一个“千里足”, 好早早地回到家乡, 回到她魂牵梦绕的那个女孩木兰的村庄或城郭。

刚刚到家, 木兰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尘封已久的闺房, 迫不及待地恢复女儿装,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 在木兰看来, 再也没有比这更有吸引力的了———“我”本是此间一个织布的女孩, 这里有“我”女孩的梦想, 有“我”未织完的花纹, 有“我”快乐的抑或忧伤的小调。如果没有战争, 原本这一切都会在这里有条不紊地上演的啊。可是战争, 该死的战争, 竟让“我”以女孩的梦想和青春的容颜来阻止!一切都结束了, 终于到该还“我”女孩梦的时候了。尽管此时, 按当时的眼光来看, 木兰很可能已是迟暮美人了, 但我们还有谁愿意如此大煞风景地苛求她呢?

木兰以女儿装束来会见多年的战友时, 再也没有当年的彪悍, 面对目瞪口呆的兄弟, 一副小女孩的调皮, 笑嘻嘻地说什么雄兔雌兔的比喻, 内心一定是捉弄完傻小子后的快乐。多年的军旅生涯, 也许给木兰平添了几分阳刚, 但她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

纵观全诗, 木兰一开始以一个女孩的身份出现, 然后被迫去充当一个战士, 然后又归心似箭地回归女孩身份。无论是木兰, 还是作者, 还是像我一样的读者, 其实都更愿意看到木兰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孩, 一个活泼的女孩, 一个调皮的女孩, 一个刚毅的女孩。

我们这样期待她是一个女孩, 就是因为女孩的木兰比战士的木兰更可爱;女孩的木兰更让我们感觉到和平的美好;女孩的木兰更让我们理解普通百姓对生活最朴素最美好的追求。

数读文本, 我们就会发现, 越是试图把木兰解读为一个女英雄, 就越会对文本迷茫;越是把木兰当做女孩来读, 就越会接近木兰, 越能走进木兰的内心。所以, 每当看到有人自以为是地把木兰当成一个英雄, 拼命地寻找她的所谓高尚品质时, 我就会有一种愤怒, 为作者, 更为木兰。

看全民开考有感 篇14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专注文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科学常识、科普知识产生兴趣并认真研究。这一点也是我在看《全民开考》电视节目后的感受。

自从那天晚上我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全民开考》在播出节目以后,我便每天都津津有味地收看。《全民开考》每天都出8道选择题,除去最后一道是调查题以外,前面7道题中,有各个类型的题目,五花八门。其中文学题、生活常识题等,我答的虽然不是全对,但也还算可以。可是,当考到科普类的题目时,我基本是“全军覆没”。

就拿几道题来说吧!下列动物中牙齿最多的是:A鲨鱼;B蜗牛;C老虎;D鸡,我一看题目便想,鸡和老虎不大可能,蜗牛那么小,更不可能有牙齿,于是我便自信满满地选择了鲨鱼,可是答案却让我目瞪口呆,竟然是小小的蜗牛!蜗牛身子小,可牙齿竟比鲨鱼还多!我想,真是平常不了解的科普知识,如果平时多观察,多研究科普类的书籍,这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再看这道题,下列哪个不是昆虫?当选项还没出来时,我认为是不是昆虫,肯定能轻而易举得分辨出来。谁知道,看了选项,我一下就蒙了,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A蜘蛛;B蚂蚁;C蜻蜓;D蚊子,咦!我就觉得奇怪,这里面不都是昆虫吗?正当我纳闷,不知道选啥好时,公布答案了,竟然是蜘蛛!蜘蛛不是昆虫?的确,一般的昆虫是6只脚,可是蜘蛛是8只,它不属于昆虫,而是节肢动物。这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是这样的呀!平时还真不知道,看来科普知识还是蛮有趣的!

从刚才的两道题中就可以看出我的科普知识很薄弱,真有待加强!其实,从我们学校的借书情况就能看出,每次借阅文学书籍的量总是遥遥领先,借阅科普书籍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尽管图书室的老师一再强调也要多借阅科普读物,可情况还是老样子。

看了《全民开考》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科学知识是永远发现不完的,它就好比无边无际的大海,藏着许许多多的珍宝等待我们发掘,而我们只是一条条小小的游鱼而已。

我要从现在开始,多研读科学书刊,多观察身边事物,多思考科学问题,长大多为科学事业做贡献

爱学习,爱答题,爱《全民开考》

我向来喜欢考试,它见证了人的知识,锻炼了人的胆识。而《全民开考》这档节目就是一个开卷考试。它有着五花八门的题目,让人们对任何一种题型都开始打开心扉,充满兴趣。

晚上,我看着这档节目:画面中随着开考铃声想起,多姿多彩的考试正式开始。主考官天娇开始开考,中间的八道考题更丰富多彩:有可爱的卡通类,有奇妙的植物类,还有趣味的科普类„„„„

其中一个科普问题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月食发生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A.月亮,B.地球,C.太阳,D.不清楚。我一看这问题就立刻感到一片茫然,好像它十分难,“无从下手”一般,以前学的知识也在霎时忘得一干二净。但是60秒倒计时后,专家开始为我一一解答,告诉我:要答出这个问题那要月食形成的原理。而月食形成的原理就是月亮和地球、太阳都站在一条线。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芒,从而使月亮不能发光。所以在中间的障碍物就是B.地球啦!

题目是一道道的解答完毕,节目也一秒秒的结束了。回忆,那天的科普答题,我一会儿答对,一会儿答错,可见我对科普知识很薄弱,有待加强。但是它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明白人生就是有很多问号,谁都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要胜不骄,败不馁,还是要一样有勇气,有信心。

《全民开考》这节目让我思绪万千。这档节目十分富有情趣,让我百看不厌,它既可以娱乐,又可以增加我的知识量,真是一举两得。在考试的倒计时中,还给足了我充分的思考时间,供我回想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尽能力思考去解答难题。又同时不忘记来激励和鞭策我,让我信心一直充足!

看了越来越多的《全民开考》,我渐渐开始明白,知识就是力量,它们就好比无尽的源泉,无边的海洋,它们能给世界带来光明,给我增长财富。所以,我更要多读科普类图书,多学习科学知识,去把知识、学问一个个从这深邃的海洋中挖掘出来。

看梵高作品有感 篇15

今天老师带我们领略、欣赏了一下梵高这位荷兰的后印象派大师。看完他的作品,以及有关电影,心里有一了一点小小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下面写一下我对梵高的三幅著名作品的感悟,有《向日葵》、《星夜》,《割耳自画像》。

向日葵作为一种植物,从太阳在东方升起,到太阳在西边落山,一直追随太阳的脚步,追随着光和热,日复一日直到生命的结束。从梵高对向日葵的描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当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受到别人的嘲讽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希望绘画发挥它巨大作用的执着追求精神。梵高在《向日葵》中以黄色这种暖色调作为主色调,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同时又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强烈的表达了他对生活、绘画的热爱,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足见梵高的绘画能力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一时期也是他生活困难的时期,但疾病、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对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心血,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向日葵》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可见世人对《向日葵》的热爱,对梵高的崇敬和肯定。

《星夜》是梵高在精神病院,白天可以外出的条件下所创作,而其作品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作品中以蓝色这种冷色调作为主色调,而不是星光与黑夜的对比,光与夜的抗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给人一种阴暗,忧郁,失望,悲伤的感觉,反映了梵高在精神病院期间的一种孤立无援,无法与同行很好的接触,进行艺术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得不到满足,艺术上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回答的情感。

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这种漩涡给人一种迷茫、冲突、前途遥远的感觉,切合了梵高在这期间的情感。

《星夜》以一种粗狂的线条描绘了黑夜,给人一种急切,匆忙的感觉。他本可以在医院好好作画,但思想的冲突,内心的灵感让他停不下来,只有不断创作才能让他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据记载在医院驻留了108天,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后来两个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情绪激动导致精神失常,割下自己的左耳,后来他便创作了这幅《割耳自画像》。虽然有一定的情绪因素,但我更认为是梵高精神上发生的巨大冲突,让他不得不通过一种刺激来让自己保持清醒,而他便选择了割去自己的左耳这种极端的方式。画面中梵高身体削廋,衣着朴素,带着一顶普通的帽子,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鲜艳的色彩。显示了他这一时期的艰辛,但他并没趋炎附势,不为世俗所折服,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画面以红色为背景,而不是以建筑或景物为背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自画像这一主题,显得简洁明了。而红色是暖色调,又似鲜血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梵高眉头微皱,面部表情也比较呆滞,眼睛里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他生活的紧迫,生命的坎坷,创作艰难,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梵高这位富于神经质,而又有极高天赋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真切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那个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上一篇: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作文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