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精选8篇)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 篇1
中国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讲座心得
11月17日下午,省公安厅为打造“知识型、文化型”公安队伍,邀请王修智书记就《中国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滕州大队组织全体官兵、文职雇员认真收听收看了此次讲座。下面我就此次讲座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首先王书记系统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的比喻为“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株大树”。“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块沃土”,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文化的底蕴、积累、积淀,“三株大树”分别指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文化。同时,从齐鲁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背景、代表人物、思想内涵、经典著作以及齐鲁文化对山东的深远影响等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悠久渊源与深刻内涵。尤其剖析了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等思想内涵。
通过王书记的精彩讲演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齐鲁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起了我对中国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加使我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生在齐鲁大地而感到骄傲。通过此
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学习生活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是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曾经是饱受苦难的民族,现代社会更要求我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齐心协力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其次是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成为我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
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因此,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应尽的义务,只有传承并发扬,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绝,发扬光大。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 篇2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文化”一词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 ,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创造中逐渐孕育形成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累积的见证。确切地说, 文化包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现在人们大都以“礼乐文化”、“礼仪文化”概括齐鲁文化, 将齐鲁文化的本质界定为礼仪文化, 即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本质的文化。同样是在诸侯争霸、连年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 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 但是文明程度却显然都比不上齐鲁文化,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齐鲁文化的文化特点
齐鲁文化, 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 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这源于在走向文明的跋涉中 (即原始社会到夏商时期) , 在山东这块土地上逐渐形成的两个文化中心, 即泰山以北以淄博为中心的爽鸠氏、季�、有逢伯陵和蒲姑氏等活动的地域和泰山以南, 以今曲阜为中心的少昊、蚩尤、颛顼、后羿、奄国等部落和方国的居地。这直接导致了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东地区出现两大诸侯国:鲁国与齐国。
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由于人文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承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历史轨迹, 形成具有自己独具特点的文化积淀。如鲁国, 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当地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虽存在很大差异, 如齐文化尚功利, 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 鲁文化尊重传统, 但在历史发展中两种文化却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极其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齐鲁文化获得官方统治阶级的支持, 并绵延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齐鲁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符号特点
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比如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而器物是文化的物质层面, 形象地反应了一种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器物能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清晰地呈现文化的脉络特点。所以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 它们的造型、装饰及技艺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 也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
齐鲁文化的物化表现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它们构成了鲁南地区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1978年在滕州官桥镇北辛遗址发现的北辛文化, 距今有7300年至6300年, 延续了约1000年时间。北辛文化是黄淮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期文化, 当属仰韶早期文化。1959年在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发掘的大汶口遗址, 距今有6300年。大汶口文化在距今4500年时, 演变成了龙山文化。
(一)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当时出土的陶制文物中出现了使用单彩的“红顶碗”, 为彩陶的渊源。且陶器均为手制, 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陶器纹饰有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以锄耕为主的北辛文化, 其器物及纹饰有很强的原始农业文化特点。
(二)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特点鲜明的陶器是其主要特征。出土的陶器反应着当时人们的文化习俗、艺术水平、生活传统, 从陶器的造型、装饰、纹样, 还能够读出大汶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如大汶口的陶, 是古器物造型美学的典型代表, 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标准化石”。陶整体造型犹如一只对天鸣叫的大鸟, 且有三足, 四平八稳。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三足鸟是太阳的化身。
1974年出土的八角纹彩陶豆也是大汶口的陶器精品。八角纹彩陶豆为泥质红陶, 微敛口, 腹部微鼓, 口沿和底部均为白衣, 上面绘着竖线纹和圆弧纹, 图案设计简洁新颖, 彩绘线条刚劲流畅, 装饰色彩鲜明绚丽, 风格独特。陶器表面用白彩画了4个对称的八角星纹, 表示四面八方, 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无边的概念, 表现出先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天地自然的敬仰。大汶口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有这种八角星纹图案, 是大汶口陶器的明显特点。
图形符号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物品上有着大量的艺术运用, 如大汶口文化中的刻符, 是使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再现人们内心的潜意识, 是古代文化在物品上的艺术加工的再呈现。需特别指出的是一种大汶口文化的陶符, 用类似于男女生殖器外形的造型语言, 刻画在陶器或陶片上, 来求得男欢女爱的意识体现, 这其实是一种生殖的崇拜。
(三) 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由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的系列是山东地区独立发展的新石器文化。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其中黑陶是驰名中外的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产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它具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造型特点, 艺术加工典雅、古朴大方。其陶器整体风格简约、朴素、少装饰, 素面器物较多, 表面打磨非常光亮;有纹饰的器物较少, 且纹饰种类仅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
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是三足器, 使用三足器的陶器是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席地而坐要求盛食物的器皿有高足才适合取用。独特的习俗反映出龙山文化很早就进入父系社会, 形成男尊女卑观念, 也影响和促进了后世殷人贵族盛行三年之丧、夫死不嫁等礼俗的形成。
四、传统文化与符号的关系
在中国, 传统文化观念通常都是崇尚“形而上”之“道”, 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 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人类学家萨林指出, 任何器物的使用都有其文化背景,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世俗平凡的物品, 当我们与它产生互动之际, 也是在一层符号意义中介里完成的。
古代器物中的几何图像性符号系从完全写实的图像进而类比并加以抽象转化而来。如殷代马家窑内的几何图像便是由写实的鱼抽象至几何式、图案化的鱼, 由蛙纹演变为波浪形纹、曲线纹, 由鸟纹演变为螺旋纹[1]。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是通过器物的形状、颜色、文饰来传达一种伦理道德观。在西方人眼里器物只是一种生活用具, 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礼仪和文化。鼎本是一种煮食的工具, 但是我们却赋予了它更深层的意义。我们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天子的威严, 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富豪之家, 用“钟鼎礼乐”来形容华夏之国。可见这种器物的象征性是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的, 它强调满足感官的愉悦, 也要符合伦理道德。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 那些描绘在彩陶上的种种纹样, 不仅仅是他们群体或者个体的标志, 而且还承担着记载传递信息的任务。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反映了当时先人的渔猎生活, 也反映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在原始人的思维中, 在原始人的头脑里, 符号和实物是同一的, 一条鱼的符号和一条真实的鱼没有区别。纹样从原始的蛙的写实到抽象的几何图案, 演变成为抽象的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纹样也具有了情感, 如“鱼”谐音“余”, 就有了“年年有余”的说法。
任何人工物都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 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符号[2]。人们通过文化去认识符号, 相对的, 我们也是透过符号的形式如语言、建筑、产品等表达自己的文化。事实上, 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人们是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的, 事实上没有传统文化, 我们将不知道过去, 也不会有未来。因为我们失去了一种叫做传承的东西。
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类情感的依托和慰, 在日用品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的痕迹, 在工业化的冷漠中加上这种情感的因素, 不但给人温暖感, 还保留了传统美好的东西。也还有这么一批消费者喜欢手工制品, 或对传统文化眷恋着, 这也是由于手工制品太有魅力了, 但再有魅力也抵不过时代的变迁, 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本性, 所以如何使传统发扬, 跟上时代的变迁, 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是我们设计师要着重考虑的。
五、结语
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 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 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 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在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年代, 设计也在创造更新的符号, 以表达设计的观念, 传递更丰富多样的信息。符号体现文化, 符号的出现使文化得以传承, 对于符号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规定, 建设完备的符号体系, 以适应我们文化发展的需要。
摘要: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现在齐鲁文化虽稍有衰微, 但是它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 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23-32页
齐鲁的商业文化 篇3
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专业户。另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即“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这样的地理环境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齐国建国之初,“人民寡”。为弥补农业“少五谷”的不足,需因地制宜,扩大商品生产的规模。地广人稀的“国情”,对扩大桑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是比较有利的。同齐国相比,鲁国封土面积较小。随着人口的繁衍增殖,至西汉时,在洙、泗冲积平原上,已出现“地小人众”的窘境。人们为了生存,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外,只得以经营工商业作为出路。于是就有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的邹、鲁“好贾趋利,甚于周人”的经商习俗。先秦时期,齐国统治者多实行较为宽松的工商管理政策,这样就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记载,吕尚被封为齐侯,在治国时利用山东半岛自然资源的优势,劝女工,极技巧,通渔盐,以致“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桓公时,为鼓励贸易,招徕外商,采取了“毋忘宾旅”的优惠政策。即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在蔡丘会盟,约定诸侯国之间的贸易,都要为商贾提供食宿方便。齐国为外来商人提供宾旅和货栈交易的场所。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厮养人。这样“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管仲相齐,整顿士、农、工、商的户籍,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和管理。另外还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对山海之利(主要是盐铁)实行国家控制,以照顾各方利益。如民营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实物税,并统一收购销售,实行专卖,寓税于价,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如此就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使“甲兵大足”,从而为齐国“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晏婴为齐相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工商不变,即工商业坚守其业,搞好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管理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直至战国,齐国重视发展工商业的传统,使其工商业仍旧十分发达。
齐鲁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要表现在商品种类的众多、货币的通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及众多商贾的出现等方面。齐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出产的鱼、盐、漆、布、帛等,丰富了商业市场的花色品种。至战国时,列国间贩运商业的发展,使各地特产如北方的“走马吠犬”、南方的“羽翮齿革”、西方的“皮革文旄”等,都能在齐鲁市场上买到。商品的交换促进了货币的发展。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刀币已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齐献公时(公元前859年),临淄被立为齐国国都,历时636年。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城市规模宏大,今勘探发现临淄大小城总周长超过2万米。统治者对工商业较为重视,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如管仲为使外来商人到临淄经商,大搞旅邸设施,甚至在临淄设“女闾三百”,以招徕商人。到战国时,临淄已成为一个工商业集中的大都市。城中居民达7万户,经营商业、贩运业的有6千户之多,皆殷实富有。《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在齐宣王面前称:“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语虽夸张,但必与事实相去不远,否则不能达到游说之目的。西汉时增至10万户,若每户以5口计之,则临淄有50万城市人口。时人称其“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王莽时称临淄为东市,成为与长安、洛阳、邯郸、宛、成都等齐名的大都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齐鲁经商之人不断增加,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商人。其中,既有众多从事一些“坐列贩卖”之类小本生意的中小商人,也不乏为史书有所记叙的大商人。如《史记·货殖列传》等中就载有经营盐业的大商贾鲁人猗顿;“逐渔盐商贾之利”的齐人刁间;“富至巨万”,经营铁业,兼营贳贷业、贩运业的曹邴氏等。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人曾以经商致富,并参政为官,由此就使经商活动获得了端木生涯和陶朱事业的称誉。端木,复姓,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出仕入孔门之前,是个大商人。曾相鲁、卫两国,后经商于曹、鲁之间。善于预测市场行情,孔子称他“臆则屡中”;后人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由于他善于经营,故经商致富。后世便称经商为端木生涯。越国大夫范蠡弃官后,“游于江湖”,到齐国经商,后“之陶为朱公”,经商“三致千金”。后世就把经营商业称为陶朱事业。
工商管理政策是统治阶级出于一定的目的,对工商经济进行调控的行动指南,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面已对战国以前齐国工商管理政策多有记叙,现仅就战国时期齐国的工商管理政策简而论之。战国时期齐国推行较为放任的工商管理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临淄城7万户,“挥汗成雨”、“举袂成幕”的盛况,当与这种工商管理政策有一定的联系。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私营工商业不加限制地放任发展,就会促使富商大贾大量地分割封建国家和百姓的财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其对农民的疯狂盘剥,严重地损害了新兴封建政治的统治基础;另外,经营商业较好的收益,还会诱使农民弃农经商,影响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些都对兼并战争极为不利。如果说战国以前的工商管理政策使齐国逐渐走向富强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工商管理政策,则极大地削弱了齐国的综合国力。与之相反,秦国推行商鞅制定的抑工商政策,即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国家的干预下,有限度地发展商品经济。虽然这种工商管理政策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却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促使秦“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战国时期齐、秦两国号称东、西二帝,原本都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但不同工商管理政策的采用,加之其它因素,便造成了齐衰秦强的局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商业文化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与影响。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商人形成经营之道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在继承前人,特别是春秋时期自由商人较为丰富的经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经营谋略、业务作风等较为完善的经营之道。这些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不仅为“当世”和后世的人们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参考与指导,而且还为我国古代商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构成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的子贡就是一个有较强预测分析能力的商人。范蠡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不仅预见到市场上商品“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变化趋势,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且还预见到“居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定陶,为经商的好去处。故到此经营,取得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经济效益。商人为取得经营的成功,还需对经营的商品和在经营中形成的各种关系采取一定的计谋策略,予以妥善处理。要关注商品的质量,贮藏好货物,即“务完物”,使商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还要针对不同商品的自然属性,加以适当管护,如对易“腐败而食之物勿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商业经营活动内部关系,要以“能择人”的方式予以解决。良好的业务作风是商业经营活动的保障。其中,吃苦耐劳的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商人走向成功铺平了道路。而善于处理主仆关系,会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上下精诚一致获得经营的成功。刁间就喜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奴虏,并大大提高他们的待遇,以致出现了宁做刁氏奴,不为国家自由民的怪现象。由此,刁间积聚起“数千万”的商业资本。
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必会在思想领域有所反映,促使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先秦秦汉时期,齐鲁商品经济的较高发展水平,为经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战国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就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无论是儒家贱利贵义的义利思想、足食足兵的富国思想、轻薄税敛的赋税思想、黜奢崇俭的奢俭思想,还是空前绝后,洋洋洒洒十万言的经济学巨著——《管子》,都为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经济思想以至我国古代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篇4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臵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一.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
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 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臵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
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二.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
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 篇5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 步从容 立端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怎么走路的,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站如松,坐如钟。
(2)平时,走路身体要端正,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三)、读戴晞被免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戴晞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礼记.曲礼》中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第三课 容有度 言有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典明理,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仪容适度,说话条例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仪容适度,说话条例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仪容,有礼、有节、有度的言谈举止,既能体现自己的修养风度,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容有度”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人的仪容举止固然要适宜合度,说话更要有条理、合文法。(2)平时,要进屋敲门,进办公室喊报告。三)、读孔子求教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孔子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小儿语》中的“沉静立身,---------”。
第四课 不学礼 无以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课前准备:预读裴秀学礼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礼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不学礼 无以立”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他人,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互相谦让知礼仪。(2)热情鼓掌懂礼仪。(3)右行礼让守礼仪。(4)待人接物讲礼仪。三)、读裴秀学礼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裴秀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凡到字,重且舒„„”。
第二单元 尊师敬长 第五课 长者问 须辞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尊重老者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课前准备:预读曾子避席
教学过程: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就不算真正的孝敬。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长辈,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态度恭敬(2)音量适中(3)注视对方(4)认真倾听 三)、读曾子避席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曾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路遇长,疾趋揖„„”。
第六课 天地民 孝尊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尊敬老人是责任。重点难点:
使学生尊敬老人是责任。
课前准备:预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尊老爱幼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天地民 孝尊长”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老人,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早晚安挂嘴边。(2)请教时要谦虚。(3)见长辈用尊称。(4)勤做事多行孝。
三)、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信陵君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敬长歌》。
第七课 尊师长 重学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课前准备:预读懂礼的子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尊师重教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敬我们的老师,做一个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天地民 孝尊长”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敬老师,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尊师长,有礼貌。(2)敬师长,认真学。(3)信师长,常沟通。(4)亲师长,勤协助。三)、读懂礼的子路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子路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动动手,巧手表心意。
第八课 三人行 有我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向别人虚心请教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向别人虚心请教的道理。课前准备:预读一字之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师一样教会我们知识、经验和道理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三人行 有我师”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谦虚好问,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老师教诲助成长。(2)同学相助解疑惑。(3)导游讲解增阅历。(4)空乘演示记安全。三)、读一字之师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齐己和尚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我们来做小老师。
3、读背“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第三单元 入则孝亲 第九课 父母呼 应勿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子女的本分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子女的本分的道理。课前准备:预读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是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做子女的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就没有真正尽到子女的本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父母呼 应勿缓”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父母叫我们,我们有没有马上答应,父母叫我们去做的事我们有没有拖延或者偷懒。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父母喊我快起床。(2)父母让我来帮忙。(3)父母叫我去学习。
三)、读孟母断织教子和小猪乐乐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孟母为什么这样做?小猪乐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十课 顺乎亲 以为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人的根本道理。课前准备:预读陆绩怀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是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做子女的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就没有真正尽到子女的本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顺乎亲 以为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爸爸妈妈请休息。(2)我给妈妈倒杯茶。(3)爸爸妈妈请先吃。(4)我帮妈妈做家务。三)、读陆绩怀橘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陆绩为什么这样做?孟佩杰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回家和父母做心心相印的行为演练,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爱吃的东西。
2、学会为父母做点事,倒杯茶,做家务,捶捶背,唱首歌,聊聊天。
第十一课 亲有疾 细心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父母养育不易,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父母养育不易,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前准备: 预读文帝侍母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等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亲有疾 细心待”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做到照顾父母,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要学会照顾爸爸妈妈。(2)要多陪在他们身边,嘘寒问暖 三)、读文帝侍母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文帝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孟子.万章上》。
2、做个小小护理员,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顾他们。
第十二课 亲其亲 孝爹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行动。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行动,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前准备: 预读鹿乳奉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一起走入“亲其亲 孝爹娘”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怎么做才算孝顺父母?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多交流。(2)时问候(3)勤劳动(4)常陪伴
三)、读文帝侍母鹿乳奉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
1、自由读。
2、说说郯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明亮天使》《劝报亲恩篇》。
2、做张感恩卡报答父母,席上想对父母说的话。
第四单元 亲和友善 第十三课 为君子 与人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我们要乐于助人。课前准备: 预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就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行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为君子 与人善”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怎样才算与人为善,你们做过什么与人为善的事情?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乐于分享。(2)热心助人。(3)原谅他人。三)、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屈原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一只手套》《唱导文》。
2、行为演练:当别人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当别人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当别人在愤怒时对你说了气话时„„
第十四课近善人 远不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从小养成向好人学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小学会向好人学习,做有益的事情。课前准备: 预读庄公不悦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到好的人或事就担心自己达不到这样;见到不好的人或事,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近善人 远不善”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身边哪些行为值得你去学习,哪些行为要我们去杜绝呢?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是炽烈的怒火让人心寒。(2)是浓浓的关心让我温暖。
三)、读庄公不悦晏子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庄公这样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高原上的并蒂雪莲》《弟子规》。
2、行为演练:三省养善:1.每天的学习生活有没有不尽心尽力之处。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心诚意。3.学到的知识,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
第十五课 多存善 不积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从点滴做起,多做好事。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点滴做起,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日积月累。课前准备: 预读舜隐恶扬善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积累自己的善行旧无法赢得别人的认可,不积累自己的恶行就不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多存善 不积恶”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身边哪些行为是善,哪些行为是恶要我们去杜绝呢?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不摘花草你真棒。(2)和睦相处跟你学。(3)虚心请教你能行。(4)爱护环境当标兵。三)、读舜隐恶扬善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舜为什么这样做?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将好事一直做下去》。
2、行为演练:学会宽容。
第十六课 善若水 利万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任劳任怨是高尚的品德。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不求名利,任劳任怨是高尚的品德。课前准备: 预读盲人提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养世间万物,而不求任何名与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善若水 利万物”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善良的人的善行值得我们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为灾区孩子捐赠图书。(2)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三)、读盲人提灯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盲人为什么还要提灯?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微尘在行动》《韩诗外传》。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
2011—2012
2011—2012第二学期
2011—2012第二学期
鲁、粤、川、苏、闽、浙、湘、徽
按文化流派划分
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2、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个菜系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源远流长,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1)齐鲁菜系,齐鲁菜系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清蒸蜜三刀、水饺等。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2)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2)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江苏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为淮扬风味、南京风味、苏南风味、浙江风味和徽州风味。后来浙菜、徽菜以其鲜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东菜系的徐海风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扬、南京和苏南风味组成苏菜。以淮扬和苏南风味为代表
5、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2011—2012第二学期 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
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
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采桑子》宋词鉴赏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象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 茶》:
2011—2012第二学期 有200年历史。
2.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二、京剧的角色
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三、京剧的脸谱
京剧清代英雄戏中有所谓‚八大拿‛戏。素材源于施公案,故事出自京杭运河两岸,是宣扬清朝政治经济及施公打通运河漕运的戏。八出戏有连贯性,都是以官府缉捕、擒拿土豪劣绅、庄头霸主为由,而展开的系列武戏。由于每出戏都有黄天霸出现,也可以说是黄一家保清、做官的戏。演出这些戏的年代久远,早见于清代道光四年,庆升平班的戏目。这些戏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武打精彩,各戏又有特色。清末民初‚八大拿‛戏颇受欢迎,曾红极一时。对黄天霸人物的定性素有不同看法,由于他的特殊性格,及其有投靠官府,不讲绿林义气、骄横跋扈等劣迹,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戏,1956年才准予公演。此后又经十年浩劫等周折,1985年由谭元寿正式对外公演《连环套》,黄天霸戏才算又恢复起来。但有关‚八大拿‛戏,都寥寥无几,只有《八蜡庙》、《落马湖》偶有演出,其他剧目已鲜于舞台。
‚八大拿‛戏,众说不一,戏码定位也不同。侯喜瑞先生所演‚八大拿‛戏中被拿的反坐人物即《霸王庄》黄隆基、《独虎营》罗四虎、《里海坞》郎如豹、《东昌府》郝文僧、《殷家堡》殷洪、《落马湖》李佩、《淮安府》蔡天化、《招贤镇》费德恭。李万春先生所说‚八大拿‛戏,除《霸王庄》、《独虎营》、《东昌府》、《落马湖》、《里海坞》五出与侯老戏码相同,另外三出则不同,而是《莲花院》拿九黄、七珠等。
2011—2012第二学期 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二、吕剧的相关知识
1.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2.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3.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4.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5.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三、山东梆子相关知识
1.山东梆子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2011—2012第二学期
5、全班汇报
二、包拯的生平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三、包拯的功绩
史书记载,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说他生于乡村农家,但很早就开始研读如何做官的书。包拯出身寒微,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入《四库全书》「史部 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拓展巩固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2011—2012第二学期
2011—2012第二学期 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第34课 四大发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四大发明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四大发明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二、四大发明的影响
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 篇7
近年来,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 合理开发运用这些古老服饰艺术, 促使其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结合发展, 并以此总结出它们结合发展的应用策略, 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促进齐鲁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形式的新发展, 以及塑造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文化内涵, 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传统服饰文化
(一)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起源、演变与发展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 山东自古就是织造工艺发达的地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东人民就已经掌握了在织物上染色、刺绣、织锦等服饰技术, 而且在汉代也出现了官府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及官职——三服官, 负责为皇室提供春、夏、秋、冬服饰所用的精美丝织品。随着岁月更迭,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不断发展, 在齐鲁大地上广为传承,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它们作为一个地区传统文化、信仰、风俗等方面悠久历史的生动反映,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艺术特征。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 其形式种类多样, 如刺绣、印花布、土布、被褥、帽鞋、肚兜等。在造型形式上稳定对称、朴素简洁;图案纹样粗犷、简约, 以谐音、寓意等手法达到寄情表意的目的;色彩运用朴素与浓丽并存, 装饰性味道十足;制作工艺上绣、染、织、镶、盘、嵌、滚兼备,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从发生到发展, 都受到了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俗习惯的影响, 被赋予了众多特殊审美情趣与意蕴, 人们常常通过它们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也令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山东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但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消费及审美观念的改变, 以及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 它们正面临着许多危机和挑战, 当前对于它们进行研究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目前, 回归与反思传统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已成为中国当代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这也为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机会。
二、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服装产业历来是山东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被誉为“母亲产业”, 它对于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 山东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一些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明显暴露出来, 不仅出现了以廉取胜、产品技术开发薄弱、品牌附加值低等现象, 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更是越来越少, 即使有对齐鲁服饰文化的运用, 也只是保留了齐鲁服饰文化的部分形式, 设计缺乏创意。这些问题影响面之广甚至波及到山东省一些著名品牌, 严重制约了山东服装产业的特色发展, 使之难以形成区域服饰文化。
三、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应用思考
本文认为, 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 通过提取与剖析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中, 找到两者共同发展的策略。
(一) 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审美矛盾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着改变, 这对于构建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因此, 应坚持对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认识到它们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发展之间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矛盾关系, 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同时以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为原则, 使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和时代潮流相汇合, 并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更加紧密结合, 从而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增添时尚色彩, 凸显山东服装产业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 完善自身发展机制。
(二) 强化服装产业技术, 培育壮大品牌
首先, 我们不仅仅要在形式上追求山东服装专业服饰造型、纹样、技艺的创新, 而且更应注意正确处理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与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关系, 促进良性循环, 切实保证技术研发, 从而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有效性, 提高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审美价值及情趣上的竞争力, 加快品牌强项研发, 走技术革新之路, 调整培育品牌效应, 创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其次, 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依赖一流的设计师队伍, 设计人员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修养在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严谨的作风、宽阔的视野, 而且要对齐鲁传统民俗服饰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他们要具有从传统民间艺术和鲜活的生活中发现灵感、敏锐把握市场观念等方面的能力, 成为促进传统民俗服饰文化繁荣发展的脊梁。
再次,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代山东服装商业的运作。在服装业对话中, 我们不仅要通过T型台的展示和时装发布会这些途径, 更要通过体育、文艺、商业甚至政治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宣传齐鲁传统服饰文化, 吸引世人对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关注, 从而展示山东地域传统民俗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服装产业中的风采。
(三) 突出地域性生态服装文化产业建设
现代服装的消费理念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风格化和时尚化, 讲究有特色的着衣形象和独特的个人文化气息将在今后的服装消费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因此, 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保护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态环境, 注重提高人们对本土生态文化的认知与保护, 研究齐鲁传统服饰艺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人们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等, 借鉴各具特色的服装形式, 突出地域性生态文化的特点, 切实有效地将齐鲁传统服饰艺术应用到服装产业中, 从而构建具有生态地域性特色的服装产业。
(四) 规划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发展前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逐渐趋向于“同化”。从多角度入手论证、规划两者融合发展的潜能, 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在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的背景下, 应以对资源基础、市场定位、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为基础, 抢抓服装市场机遇、因地制宜地促进服装行业技术转型升级、提高档次。同时应改善产业基础设施, 选择能够突出山东区域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 制定分步实施的规划, 壮大产业集群, 规范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建设, 促进产业发展。与传统鲁绣文化的结合、与齐鲁民间印染文化的结合, 从而提高服饰品的艺术性、文化性、附加值, 增强山东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当前正是山东服装产业建设特色品牌的关键时期, 作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要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源泉, 采用梳理和结合的方式, 不断地挖掘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 将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和技艺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 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形成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模式, 从而创造出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服装产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万晗.“风暴之下看中国”系列之三山东服装驶入转型快车道[J].纺织服装周刊, 2009 (01)
[3]苏永刚.服装时尚元素的提炼与运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徐静, 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 2009 (06)
年的闲韵:齐鲁文化休闲符号 篇8
杨家埠年画:没有年画过不去年
“快递,我是杨家埠和兴永画店,这里的包裹。”潍坊和兴永年画店传人杨乃东的儿子查看完网店,马上打电话发货。
按往年惯例,在杨家埠,到腊月二十三辞灶,艺人都早已撤下案子盘点准备过年。但现在,杨家埠艺人随年画使用范围扩大而与时俱进,只要有订单,就不停印。
“要是赶活儿的话,能印到腊月二十六七。但工人也得回家过年,到腊月二十三,我们就收活儿。”在年画大师杨洛书的作坊里,十个工人在印年画,两个工人在装帧装订,忙得不可开交。
“印完年画才过年,这是杨家埠艺人的共识;贴上年画就过年,我不能让买年画的人买不到年画。”据杨洛书介绍,在同顺德画店,他每年印的年画达到20多万张。只有全年开工,才能满足客户需求。
几年前,冯骥才曾来到潍坊杨家埠,他问一个农民,你们为啥要画年画啊?那农民摸着自己的脑袋也不知回答啥好,于是就说:“没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潍坊出名的萝卜就是他们种出来的;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意思是说他们全是艺术家。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冯骥才这样写道。
“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得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他们自己。”
杨家埠历代以农业为主,以年画、风筝业为副。杨家埠年画、风筝的生产和销售基本集中在冬季农闲时刻,构成了杨家埠村的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村里流行着“刻板坐案子,捎带糊扇子,年底挣个金蛋子”的说法。杨家埠的年节生活与年画密不可分,人们不仅要贴年画,还要制作、销售年画。现在的杨家埠,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大大小小的画店达到几十家,300余户几乎都印年画,所印年画达到七八十种,每家画店都能印上十几万张。
剪纸:让时间凝聚下来
剪纸一般用于各种节日,重点集中于过年,形式有窗花、过门笺、类笼花、对联种种。
山东民间流行最广、品种最多的是过年时的窗花。旧时棂子窗的窗花一般由“窗角花”、“窗心”和散在空隙间的“小花”组成。栖霞县有些地方还有装饰在窗户上端的“窗飘带”。格子窗窗花则由六幅或八幅剪纸组成。题材有花鸟鱼虫、小动物、戏曲故事、传说故事、吉祥语组画等。莱州地方春节有做剪纸对联的。
“过门笺”,又称“门笺”、“罗门钱”、“纸化”。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流行,以鲁西南一带最有特色。沂水、蒙阴、沂南诸县流行的是五色纸门笺,一套五张,按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蓝(或紫)排列,五张纹样相同,一次凿刻制成。临沂、苍山、郯城等县市流行的门笺俗称“挖补门笺”或“换堂子”。制作时,用五色纸刻出堂子花,然后拆开重新组合,背面用窄纸条连接,张挂起来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莱州的“墙围子花”(又称“炕围子花”)是将窗花变化移植于炕面墙上的一种形式。“灯笼花”,又称“福字灯花”,剪出贴在方灯上,过年时挂在照壁上。剪纸对联纤巧多变。中间剪字,四围配合花卉图案,字与画浑成一体,多用于节日祭祖的壁龛两侧。
而其他节日的剪纸多用于辟邪,用黄表纸而不用大红纸。长岛县大饮岛、北隍城、南隍城等地渔村,端午节用黄表纸剪牛,街门、房门各贴一对,剪成的黄牛用毛笔画角、画毛,且在牛身上书写歌谣:“我是天上老黄牛,不吃人间五谷杂粮,单吃人间百病鬼牛头。”按旧俗第一天贴牛,第二天再以虎易牛,同时在院内、屋内遍贴“宝剑”、“剪刀铰蝎子”、“宝葫芦收五毒”等。
手写春联:笔墨里的年味
“春节在鲁南一带的农村方言叫“过年”,称春联为“对子”,“过年”写“对子”贴“对子”,是儿时农村春节的专利,这些在于绍迎的记忆里已成定格,“写‘对子’时的场景,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想想就激动不已,欢乐无比。”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进入腊月,村民们便开始张罗买“对纸”,找人写“对子”。
那时的农村“对子”全都是用毛笔写成的,看上去容易,可一个村能胜任写“对子”的人并不多,别说当时高中水平的毕业生,就连大中专毕业的高才生,都写不了,用过毛笔的“老秀才”自然成了村民的最佳人选,年复一年,为村民写“对子”的也就重复着几个人。
写一幅“对子”需要多道工序,“对子”的字数、大小不等所用的“对纸”和时间也不一样,第一道工序就是折叠“对纸”,然后裁剪,再按“对子”的字数大小叠成方块,每写完一联,都要放在平地上,以免墨汁流淌,直到一家全部写完凉干墨汁后,才能卷在一起,尽管写“对子”时要有好几个人配合帮忙,但一天实在写不了多少。
赶上雨雪寒冷腊月,写“对子”的速度自然要慢很多,有的村民要排队挨到大年除夕。
每个村写“对子”的现场,都会成为村民团聚的场所,更少不了调皮好动的孩子,他们总是围着场子不停地说笑着、打闹着,有的还帮着“倒忙”。
大大小小的“对子”家家户户都要写好多,门窗门框、橱箱衣柜、桌椅板凳、鸡窝羊圈、屋里院外,就连粮仓车辆都少不了,记忆中的“对子”大多都是年年重复的内容,屋内正堂的墙壁上是“吉星高照”,院外是“春光满园”,床头上是“身体健康”,粮仓上是“余粮满仓”,锅台上是“勤俭节约”,猪圈上是“一猪千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到处都是红红的“对子”。
■延伸阅读
名人过年:五千年农耕“打个盹”
□士齐
老舍:把日子放在锅里慢慢熬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冰心:烟台海边的锣鼓声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精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萧、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推荐阅读:
中原文化06-25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09-03
中原文化软实力07-08
中原民间文化10-05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10-07
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07-04
年度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 中原文化名家申报指南08-19
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06-07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07-06
王修智---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07.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