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崛起

2024-09-29

中原经济区崛起(精选12篇)

中原经济区崛起 篇1

推动河南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 完善发展战略, 提升发展思路, 强化发展举措, 打造更开阔的载体和平台。为此, 我们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审时度势, 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 延及周边若干区域, 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 经济相联、使命相近, 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河南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总体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一道构成了河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一个载体和平台的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是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 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 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 是历届省委班子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 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今后关键就是做, 要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能够做的事做起,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要进一步明晰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各地、各部门都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规律, 敢于突破行政区划概念的束缚, 认真研究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找准定位, 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各地要注意发掘优势、发现优势、创造优势, 既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又与其他地区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整合, 产生聚合效应。要依据各地优势, 推动中原经济区内产业、城镇等合理布局, 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使各地的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要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各地、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创新协作机制, 拓展协作领域, 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地区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增强互补性、融合性, 推动各地经济相联、优势整合、一体发展。中原经济区与其他地区也要加强互动联动, 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作用, 强化“腹地效应”。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统筹各项工作, 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各方力量, 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 统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力量, 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力和氛围。

(摘自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编:路童

中原经济区崛起 篇2

为了助力中原经济区崛起,2012年6月9日-11日,由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市政工程协会、郑州市政府主办的2012第三届全国建筑机械工程机械(郑州)博览会,承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依据行业的优势,将为建筑工程提供先进设备、技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开启崭新的一页。

本届博览会从参展企业、数量,产品品种,技术含量,无不彰显着建筑工程机械未来的发展方向,博览会要强调发挥各参会主体的合力,通过强有力的专业参观团队的组织,对于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说是一个新的装备支撑和契机,在国家鼓励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的扶持与指导下,河南中原经济区建筑工程施工将在不断提升规模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这大好的机遇迎面而上,全力以赴打造国内一流的高规格、高品质的实效展会!

致力于打造中国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品牌展会、作为“国内最具实效的建筑工程机械博览会”一直有长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国家行业协会指导下精心打造,本届展会移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得到了河南省政府、郑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博览会将依据郑州会展的有利条件,努力打造品牌展会。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篇3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部崛起”的表述令河南代表团代表心情振奋,欢 欣鼓舞。很多代表纷纷表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支持,加之河南省委、省政 府关于振兴中原的战略布署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河南一定能在中部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宋汉晓采访了河南代表团部分代表,倾听他们如何为振兴中原建言 献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李成玉代表:

在回顾去年的工作时,李省长说,过去的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 央 、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克服了比预想要大的困难,取得了比预想 要好的成绩。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前,河南和全国一样,广大干 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仅战胜了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取得了经济社会发 展的良好成绩,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都是多年来最好的。人 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第三项“统筹区域协调发 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在中央的报告、文件或讲话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这个概念,并专门拿出一段来清晰明确加以概括,详细阐述了中部地区发展的方向、发展的 重点。表明了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这对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来 说,是一次大的发展机遇。2003年7月,作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成果,省委、省政 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立足河南省实际,总结近年来河南省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 探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奮斗目标、实现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以及发展方向。并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 全会决议的形式号召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的核心指标是:2020年确保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非农业劳动力占60%以上,城市人口占50%以上 。经测算,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8年河南GDP年均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1.3~1.4个百分点 ,达到8.5%~8.6%。经过努力,这一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今年2月召开的河南省十 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弘扬 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奋斗。

中原经济区崛起 篇4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从早期的适应性作用逐步演进为主动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成为决定资源高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金融作为一种制度和产业, 是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为手段, 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 金融产业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创造系统和产业运行规律。

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六大省份之一, 是经济大省, 工业大省, 农业大省, 人口大省。近年来, 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 058.07亿元, 居全国第五位, 比上年增长14.4%,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并且, 河南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超过10%, 连续3年超过14%。同年, 河南省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2000美元, 比上年增长13.8%, 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那么, 作为中部经济大省的河南,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因素呢?从金融发展理论来看, 金融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有相互作用, 面对着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成绩, 河南省的金融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河南省的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数据分析——基于河南省金融发展情况的总量分析

(一) 指标的选取与情况说明

关于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的资料比较繁杂, 这里就主要的几点进行分析。同时, 为了便于说明河南省的发展情况, 文中会把我国的相应数据一并列出进行对比分析, 使河南省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的国家发展大样本中有个平均发展指标的参照。

1. 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金融增长 (FinancialGrowth)

金融增长——这一指标通常用在金融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中, 以作为该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替代指标, 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一般来说, 金融理论界通常采用戈德史密斯 (1969) 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这个指标来表示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2. 金融保险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与GDP的比重

为量化河南省金融保险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利用金融保险业产值在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这两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高低是保持一致的。河南保险行业自“十六”大以来, 保持了年均38%的增速, 连续六年位居中西部前列, 成为全国最活跃的保险市场之一。截至2007年11月末, 全省各项存、贷款余额、保险业保费收入均居全国第8位, 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金融管理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 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由2000年的2.82%下降到2006年的1.6%, 金融保险产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左右, 低于全国水平。

(二) 模型的设定与说明

为了集中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把经济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 下标t代表与变量相对应的年份, α、β为对应变量的待定系数, υt是该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残差项) , 用以解释其它因素对该模型的影响。

(三) 计量回归分析

1. 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 在原始序列 (Level) 上, 所有的检验结果均没有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 因此可以认为河南省的Ln RJGDPt和FIRt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具有时间趋势性。然而, 这两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 表明原序列的一阶差分变量都是平稳的, 因此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符合一阶单整的计量特征。

注: (1) 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 (2) 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样本区间为1978-2007年。 (3) *, **, ***分别表示检验值在10%、5%和1%的水平下显著。

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 如:CRDW (cointegration regression Durbin-Watson) 检验、DF检验和ADF检验。本文将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通过计量软件回归估计后得到:

对以上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对û1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û1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因此可以确定û1是平稳序列, 即û1服从0阶单整。原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上述结果也表明:Ln RJGDPt和FIR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整体来看,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16219, 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度较高, 经济增长和金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F-statistic=119.9138>F0.01 (1, 28) =7.64, 表明按照置信度为0.01的水平, 原模型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 即检验,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金融相关比率FIRt的系数为正值, 表明金融因素对经济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与前文的分析保持一致。

三、结语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及对近三十年河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均表明:河南省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金融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力。在抑制经济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过程中, 金融因素的影响力还是偏弱的。所以, 更要积极发展河南省的金融业, 使其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与支持。

对于银行业, 关键是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进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和严格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同时, 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开展村镇银行试点, 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对于保险业, 则要努力增强市场活力和服务能力, 推进自主创新, 构建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要积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开拓农村保险市场, 扎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不断加强和改善监管;对于证券业, 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大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拓展融资渠道,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 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同时, 加强金融调控, 规范融资行为, 防范金融风险。

摘要: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 经过对以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关系的回顾, 针对河南省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进行了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河南省资本市场的发展等方面的分析, 建立了河南省金融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关系, 得出了河南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 并相应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要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统筹进行。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河南金融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好文, 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 2004 (6) .

[3]王学信.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的关系为例[J].河南金融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4]杨满沧.对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5) .

[5]刘明章, 张欣.河南金融产业发展论坛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2) .

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梦想是什么?在卖火柴小女孩的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年少英雄霍去病的梦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少年毛泽东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总书记的中国梦。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船,因为有舵而远渡重洋;雏鹰,因为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因为有梦而铸就生命的辉煌!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呢? 2012年11 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国梦从理想变成为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重大,中原梦是中国梦鲜艳的底色,是最为壮丽的一页。这些年河南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史诗般的巨变得益于河南人的奋斗与拼搏。悠久的文化滋养,让河南人朴实厚重。崇尚仁爱滋润我们的心灵,讲求信誉化为我们的气质,力行勤勉渗入我们的血液,刚直勇毅构成我们的骨肉。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他们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实践者,他们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冬手裂口,夏天晒脱皮”的筑梦人。他们就是650万奋战在河南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也是铸就中原崛起的一粒粒最寻常最平凡的石子。今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郑东新区的壮丽蓝图化为现实,明日,建设中原经济区,展现河南发展的恢弘画卷;打造郑州航空港,奏响河南发展的华丽乐章,他们重

任在肩。

冬天他们冒着冷冽的寒风,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手脚冻僵了,活动活动再干;由于劳动强度大,再冷的天也是汗流浃背,汗水浸透了衣衫,只要一歇下来,寒风一吹,冷得直打哆嗦。由于长年累月露天作业,他们的脸黑了,手粗了。再累再苦,他们不叫一声。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空调和风扇,只有那火一样的炙热阳光无情地舔舐着他们那黝黑的皮肤和偶尔吹来的自然风带给他们丝丝凉意;他们没有纯净水,只有随时都有可能被太阳蒸发掉的白开水来补充体内水分的缺失;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舒适的桌椅,只有钢筋、砖块和混凝土……

我抬头仰望,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他们的身影仿佛在半空中飞舞,只能隐约看到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在跃动。这是他们在辛勤地工作。每一处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埋头苦干的身影,这是他们对工作的尽职,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真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文章中,不在口号里,而是在我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做为河南建筑业的普通一兵,我知道,只有把自己平凡的细微工作做好,才会有不平凡的业绩出现。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完成好本职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十多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

昌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也要靠党的领导,但是更要靠河南自身的努力和拼搏。

技术引进与中原崛起 篇6

中部崛起的关键在河南

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与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中部省区之首。同时,也要看到,河南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没有河南的中原崛起就没有中部的崛起。

中原崛起的核心内涵是要通过正确选择发展途径、合理进行区域布局、加快完善市场体制、高度重视人才强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使河南省经济总量指标和经济质量效益指标始终居于中西部地区首位。在一系列战略措施中,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中原崛起的根本途径。

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

依托科技进步既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选择。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强化科技首位观念,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科技部门的纽带作用,找准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构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强化科技创新体制,培植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是河南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具有实现中原崛起的潜在优势。2004年河南省引进技术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且行业变化较大。从合同金额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加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30.55%,11.78%和11.12%。从合同数量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河南省的制造业引进技术合同数为18个,占总项目数的52.93%,引进技术成交金额达3342.3万美元,占总成交金额的56.24%,技术引进的行业集中度高,显示出了河南省技术引进的目的性很强,不是盲目地全面引进,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重点引进。

技术与经济:脱臼严重

技术引进为河南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技术引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此类问题的存在较严重地影响河南科技进步的健康发展。

引进规模不大,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排名靠后: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即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及河南的兄弟省份相比也稍显逊色,2004年全国35个省级技术进口总额排名中河南省仅排在25位,这与GDP排名第5的经济大省不相适应。

技术来源局限于少数国家:河南省技术贸易伙伴已由初期的十几个国家扩展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技术来源主要局限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少数国家。河南技术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过分依赖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忽略了从印度、中国台湾这类在技术开发上处于全球领先的国家、地区引进技术。另外,重复引进、技术引进与国家科研开发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技术引进合同不规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引进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强技术引进,实现中原崛起

要实现河南的中原崛起,应当把握住科技进步这个永恒的主题,把技术引进与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跟上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实践中,应强化科技先导,使科技与政策、决策紧密结合,科学制定技术引进与创新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南省技术引进必须遵循产业提升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领先实用原则。引进的技术和项目必须做到即引即用、用之有效,明显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实现最佳的回报效应。引进不能盲目,要有可行性研究,特别要注意与河南的基础和优势相统一。瞄准国外先进技术进行高起点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管理部门在审查项目时,应鼓励多引进软件技术,可引进技术的就不必合资,国内能解决的技术就不必引进。

技术引进重点应放在促进经济结杉的调整上。从河南省产业现状分析,用以提升农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汽车及零配件业、电子信息业的技术引进是兰务之急。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尽快建成具有河南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

引进目录要详实

在确定技术引进策略和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地域优势,要根据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建立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引进技术目录,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应体现“扶强不扶弱”的原则,侧重扶持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沿企业,扶持对全省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支柱企业,扶持在高新技术领域有广阔潜力的朝阳企业。

目前政府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比较凌乱。河南省商务厅、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都具有管理技术引进某一方面工作的职能,必须打破现有技术引进管理构架,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纳入到技术引进管理中,建立并运行全新的管理机制。

建立技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避免技术重复引进。信息系统要公布国家对技术引进的政策法规(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引进技术目录)和近期技术引进动态,国内外行业技术概况等内容,全面反映国家技术引进的具体情况。

保护引进技术所有权

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分重要,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有效保护,就难以弥补企业引进技术的成本。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技术所有权保护法规,保证专利技术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性,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来约束技术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建立运转有序的技术市场。

提高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

真正拥有先进的技术,必须对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在引进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要避免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要加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证可行性

可行性论证是技术引进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可行性论证必须科学。基于河南省企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要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纳入到技术引进中。要把可行性论证确定为技术引进的重要前提条件,详细了解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压低引进费用成本。认真做好国内技术市场的调研工作,跟踪了解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最新成果,着力提高引进技术的起点,使引进技术具有当代技术的先进水平。要重视引进项目的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优先选择具有市场开发前景,能够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先进技术,避免技术引进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减少技术引进的成本。

民营企业技术引进不容忽视

相对于国有和集体经济,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技术起点高、经营者责任意识强等优势。凡是国有和集体经济能够进入的,民营企业同样也可以进入,通过适度竞争,形成河南经济两翼齐飞、良性互动格局,可根据河南经济发展规划,每年公布由民营企业参与招标的发展项目,政府对最后的认定者,应不分经济性质,给予同等的资金注入和税收让利。凡是通过技术引进对河南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应按照政府出台的奖励办法,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

洛阳智造的中原崛起 篇7

2012年, 一股“制造业回撤”的风潮在西方国家弥漫开来。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如今,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赶路”。而洛阳市装备制造业由传统到智能的“升级”转变, 引领着中原装备制造业的崛起。

装备制造整装再出发

2012年, 对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河南洛阳来说, 可谓好事连连, 在获得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城市的同时, 洛阳市创建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城市活动也正式启动。“标准”作为一个亮丽的字眼, 再次成为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洛阳是国 家重工业 城市 , “一五”时期, 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7项落户在洛阳, 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和河南柴油机厂4个装备制造业项目。洛阳装备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大优势行业共有企业536家。2012年, 洛阳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48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27.3%, 同比增长17%。三大优势行业在国内外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北玻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中信重机公司研制的日产5000吨以上大型干法水泥成套设备和大型矿井提升机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0%、90%;一拖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压路机、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金属压延设备、南峰机电公司生产的聚合物造粒装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轴承、感应淬火机床、石化管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六辊宽幅铝带冷轧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LYC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产品尺寸范围最大、用途覆盖面最广、品种最齐全的生产基地。

目前, 一大批“洛阳制造”的产品, 已经装备了我国大量的尖端工程、重点工程。如“神舟”系列飞船上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等, 均来自洛阳;三峡工程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 西气东输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 南水北调大型泥水盾构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机械主体结构等, 也均来自洛阳。

工业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装备制造业又是洛阳市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 以世界最大的油压机建造为标志的“新重机”工程和“新洛轴”、“新河柴”、一拖工业园、725所特种装备基地、南车洛阳城轨组装及维修基地等一大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和项目建设, 使洛阳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然而,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洛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在规模总量、创新能力、发展层次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到了产业改造提升的关键阶段。

“目前, 洛阳市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迫在眉睫, 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娄卷明表示, 洛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要以智能装备发展为重点, 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版。借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机遇, 向工业机器人“洛阳造”进军, 洛阳装备制造业正实现着“中原崛起”之梦。

工业机器人“洛阳造”

在一拖 (洛阳) 开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码垛机器人一气呵成的码垛技巧、仅0.05毫米误差, 而且可随意调整焊接姿态的焊接机器人、上下料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等轮番“表演”, 让记者大开眼界。

目前洛阳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五百余家, 其中超百亿企业两家。随着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产品质量提升、提高劳动效率等问题, 焊接机器人、上下料机械手等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都能完成, 类似于一拖生产的机器人在洛阳装备制造企业中越来越受欢迎。

截至2013年底, 我国约有11.8万台机器人服役, 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 装机量将超日本, 占世界20%。近年来, 洛阳市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大功率变频器、钢轨探伤车、智能化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线等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智能装备率先取得突破。同时, 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重自动化、轴研科技等企业, 在自动化控制、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也在同行业中有所增强。

当前, 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已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的共识, 以“机器人+智能制造”的核心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展开。比如, 重庆提出“机器人之都”计划, 青岛提出北方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计划, 杭州、广州、东莞等城市纷纷提出“机器换人”计划。

由于目前国内各地智能装备产业大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差距相对较小, 这就意味着谁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今年年初, 洛阳市编制完成《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制订了《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对未来三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规划。

在洛阳全市性的规划出台之前, 洛阳市一部分县 (市) 区、装备制造企业抢占先机, 先行先试, 及早动手, 瞄准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走在了洛阳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前列。

例如, 伊滨区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 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进行了整体谋划推进, 专门规划了“动力谷”用于发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去年, 该区共有装备制造企业20余家,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麦达斯年产5万吨轨道车辆型材及车体大部件、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伊滨轴承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进驻该区。

再如,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装备和手段, 已成为高新区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 也是高新区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新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 打造国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研发、生产的重点集聚区, 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在企业方面, 近年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为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装备的智能化、绿色化、成套化和产业化水平, 目前该公司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洛阳沃德福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洛阳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目前该项目正在加快突破RV减速器的技术瓶颈, 推进RV减速器的产业化,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 篇8

在现实国际社会中, 软实力的竞争更为残酷, 更加隐蔽,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近几年来, 国内学者开始从国际政治的视角转向经济管理视角, 开始关注国内区域经济和企业软实力竞争研究。如马庆国、楼阳生针对浙江丽水“软实力”的问题, 建立了较系统的区域“软实力”模型。倪鹏飞在城市评价中, 指出城市文化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排名第二, 仅次于资本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邵奇从信用资本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软实力, 认为诚信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王志乐通过对15个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履行企业责任的案例研究, 提出强化企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软实力。张晖明从经济视角指出软实力能影响资源配置方向和配置效率。

近几年, 河南省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软实力不强, 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大幅度提高河南的软实力, 为河南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对河南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一、国际化竞争背景下, 河南省软实力竞争的特点及软实力构成

1. 弄清楚软实力本来的概念, 突出其文化软实力、价值观、信誉等的指标权重, 突出概念来自竞争分析的本意, 讲明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不能把一切与体制有关的不足都说成是软实力的不足。

软实力竞争激烈化, 需要我们总结软实力的培育、形成、传播、影响、反馈全过程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及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软实力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如: (1) 软实力资源包括哪些; (2) 软实力资源的开发、软实力的对外传播可以依靠哪些途径, 如何在区域经济的制度、行为、形象、产品、战略等方面体现软实力; (3) 河南软实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衡量, 能否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 它如何有效成为中原崛起的支撑力量的途径。这部分重在概念研究, 给出明晰的概念, 对当前河南省软实力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概念不清楚, 浪费很多文字写的东西不是软实力方面, 既浪费了研究者自己的精力, 又不利于和同行交流, 也不利于河南软实力的提升。

2. 利用系统论思想, 构造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突出竞争意识, 对河南省软实力给以评价, 先在省内评价, 再和相关竞争省份进行必要的对比, 给出追赶目标和超越目标。

建立有效地评价指标体系, 为更好竞争的考虑, 给出河南软实力和相关省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省内有关市地给出点评, 找出好的案例, 供大家学习。从已有的研究议题看, 可以从软实力的原来研究的国家层面过渡到河南省的区域层面。这部分属于测量研究和应用研究。

3. 从河南省的区域层面, 再适当细化到河南省企业层面, 对河南企业软实力进行概念的梳理。

通过对近30家分类企业的实际调查以及高层专访、问卷调查等, 总结企业软实力的培育、形成、传播、影响、反馈全过程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及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软实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给河南企业软实力建设以指导, 探索上述企业成功提升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如: (1) 企业软实力如何有效体现企业的价值体系 (包括宗旨、使命观、文化等) ; (2) 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声誉资本如何促进企业软实力的传播和作用, 后者又是如何促进前者。最后, 通过有关的分析结果, 对提升河南软实力提出对策和建议。在软实力理论研究中, 区别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界限是一个难题。拟通过案例调研、分析, 以实证探讨两者的区别与界限特征。对其互动关系给出说明, 探讨河南软实力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互动关系给出说明, 探讨河南软实力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策分析与评价。

二、探讨河南软实力突破的难题

1. 对河南软实力量化及与硬实力关系的探索。

“软实力”的创始人Joseph S.Nye指出软实力因其无形性而难以测量, 也难以与硬实力划分界限, 这就使得软实力的实际运用受到极大限制。我们认为, 相对于Nye提出的国家软实力而言, 我们拟研究的河南区域经济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因其微观性或许更具测量的可能性;课题组所要努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案例分析基础上, 试图从主体所拥有的资源 (广义资源) 和利益相关者客体行为的认同这两条路径来探索软实力的评价指标, 及与经济硬实力的联系与区别。

2. 对软实力形成过程中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作用的探索。

实际上, 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作为政府的灵魂和企业的灵魂, 往往主导着实力的软硬变化。在案例调查过程中, 将始终关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在软实力各个环节中的能动作用, 强调官员和企业家个人提升对区域软实力形成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难度大, 但很有创新意义。

3. 研究突破口的选择。

长期以来, 国内有关学者, 在概念辨析上关注较多, 在具体评价上, 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简明。本课题采用案例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力图从实践中找答案, 从理论中找依据。结合河南实际, 给领导者提供准确和生动直观的材料。在系统分析河南省软实力的基础上, 分析其和河南硬实力的互动关系。并给出为中原崛起提供可靠地软实力支撑体系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为政府部门有关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撰写研究报告。

4. 预期提供以下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河南省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 (2) 河南企业软实力调查报告及分析模型; (3) 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体系建设报告。

5. 预期突破的最终目标。

崛起于中原大地的“世界鹅王” 篇9

大白鹅的崛起之路, 是刘晓国传奇人生的见证, 更是一个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能拼会赢河南人的真实写照。

刘晓国, 河南尉氏人, 一个苦水里泡大的“浮萍”:8个月丧母, 小时候到处乞讨“吃过百家饭”, 当别人家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 他却跟着父亲捡破烂, 到街上卖冰棍, 去砖瓦场打工。为了早点养活自己, 15岁的他被迫从初中辍学做了修理摩托车的学徒工。

这样的苦难经历, 不但历练了他的人生, 还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刘晓国的经历, 似乎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写照,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他靠修摩托、卖摩托车在行业已颇有名气。19岁的刘晓国成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许多年轻人以他为楷模, 村里老人们教育孩子也以刘晓国为榜样。

自古雄才多磨难, 1989年, 由于做生意缺乏经验, 轻信了他人, 结果上当受骗, 这一次刘晓国损失惨重。但为人正直、讲义气、坚守诚信、坚持原则的好名声为他赢得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在昔日生意伙伴们的支持下, 他重整旗鼓, 用心经营, 渐渐地, 他把事业再次做大。

1998年, 当龙永图正为中国加入WTO谈判唇枪舌剑之际, 他已经到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了。这一年, 他去东欧几个国家做投资, 却因决策失误损失数亿, 命运再一次作弄了他。

回国后, 从不服输的个性支持他又开始新的创业, 但2003年一场大变故, 让他几乎赔完了所有家底。为维护企业的权益, 他矢志不渝, 坚持数年依法维权, 最终打赢了官司, 给自己也为企业讨回了公道, 并为企业再一次赢得了发展的契机。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外云卷云舒。所谓财来财去, 沉沉浮浮, 看惯了商场如战场的风生水起, 刘晓国早已是波澜不惊, 这个淳朴的中原汉子非常淡然。“我没有在乎过钱, 我考虑的是没钱的时候怎么挣, 有钱的时候怎么用。”他告诉采访他的记者。

痛定思痛, 刘晓国决定重新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定位, 当看到很多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迷茫时, 他就暗下决心, 年少吃百家饭, 长大了就要报答万家人。

他知道, 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只有把自己的根扎在他挚爱的中原大地, 扎根在祖祖辈辈辛勤耕作的土地上, 事业才会有永恒发展的根基。

“我做过很多事情, 赚过很多钱, 但那些都不能称之为事业, 真正的事业应该是对社会有所回馈的。”一个偶然的机会, 刘晓国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和大白鹅捆绑到一起。养鹅报国, 产业兴邦, 刘晓国终于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专注鹅事业, 做大鹅产业, 开创鹅世界。

鹅绒裘皮技术的发明人陈仲仁教授, 是中国首例鹅绒裘皮的专利发明者。陈仲仁教授长年致力于鹅绒裘皮生产技术的研究, 他自主研发的鹅绒裘皮专利技术为世界首创。认定该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 鹅绒裘皮项目曾获埃及“金字塔”国际金奖、“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金奖”、“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最受欢迎产品金奖”等国际大奖, 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部重点项目推广实施。

也许是天意, 2009年初, 一个偶然的机会, 陈仲仁教授和刘晓国相识。尽管没有合作, 但那可爱的大白鹅已经姗姗来到刘晓国的心中。经过数十次考察调研, 刘晓国决定把后半生和全部的积蓄投入到大白鹅的项目。谈起鹅产业, 刘晓国略显激动:“鹅浑身是宝, 属于节粮型的食草家禽, 既可以做最低端的养殖, 可以带动农民养殖致富, 又可以做最高端的鹅绒裘皮, 市场竞争较小, 投入低, 产业链长, 附加值高, 是企业和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项目。”

要做就做到最好。2010年初, 河南白鹅实业有限公司与陈仲仁签订了“鹅绒裘皮专利技术转让协议”, 随即刘晓国开始投入巨资全面开展鹅养殖加工及鹅绒裘皮生产项目的产业化开发。

他要把大白鹅做成“世界鹅王”。经反复考察, 最终新乡原阳领导的诚意和产业集聚区良好的政策配套条件, 深深打动了他。今天他缔造的“鹅王国”已具雏形, 厂区位于新乡市原阳产业集聚区, 一、二期107 hm2科研生产基地北靠万里豫北平原, 南望中原经济区大都会郑州, 毗邻0.67万hm2, 沿黄沃野, 西依大广高速、京广高铁, 正在建设成为河南大白鹅集团旗下的一家集良种鹅繁育、孵化、屠宰、鹅裘皮加工、鹅裘皮服装、禽肉深加工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一期占地15 hm2, 投资3亿元, 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的厂房、车间、研发中心已经竣工。

项目包括鹅苗孵化、养殖、鹅绒裘皮加工、鹅裘皮服装等, 当前各种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成, 并在7月底进行生产。二期项目规划占地93 hm2, 投资约14亿元, 项目包括鹅禽类屠宰、鹅肉制品深加工、冷库、孵化、羽绒、饲料、生物制药等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 可年孵化鹅苗240万只, 年屠宰鹅禽3 000万只, 生产熟食60 000 t, 鹅裘皮服装20万件, 带动10余万人就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鹅禽类产业加工基地。

一艘鹅产业的航母已在黄河岸边蓄势待发, 开始进军世界。

在刘晓国办公室内的墙上, 挂着一幅白鹅图, 图中几只大白鹅正悠然戏水, 曲项天歌, 栩栩如生。而在集团的画册上, 靓丽高贵的欧美模特身着鹅绒裘皮正款款走来。一个是中原的民俗风韵, 一个是西洋T型台上的华丽富贵, 中原大白鹅, 正把中西方的文化“珠联璧合”, 开始阔步迈向世界。

大白鹅之雅:鹅绒裘皮领秀高端市场

鹅绒裘皮服装以其高贵典雅走俏国际市场,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鹅绒裘皮是一个时尚的代名词, 很多名媛贵妇以拥有一件鹅绒裘皮为荣。而在新兴崛起的中国, 奢侈品市场需求早已异常强劲, 据预测, 二十一世纪, 中国将会成长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

大白鹅集团的鹅绒裘皮项目采用的是世界首创的“鹅绒皮制裘强纤维固绒抗脱毛”专利技术, 利用农村家养的普通鹅为基料, 经过20多道工序和多种技术工艺加工而成的“禽类裘革”, 填补了世界禽类裘皮的空白。

“鹅绒皮制裘”具有轻、薄、暖、软、洁白等特点, 御寒性能胜于狐皮和貂皮, 其绒面飘逸洒脱, 给人以美观、大方、纯洁、高雅、华贵之观感, 符合国际服装潮流的发展趋势。

对于鹅绒皮制裘, 市场需求旺盛, 缺口极大, 国内鹅绒裘皮及其服饰产品生产规模偏小, 根本满足不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在香港时装节期间, 客商一次订货就达8万张, 但由于货源不足, 仅能交付6 000张, 不到8%的容量。2004年北京皮草、毛皮国际博览会上, 德国法兰克福一家公司要求大量订购鹅绒裘皮成品原料皮, 竟无货可供。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采购商都曾向国内抛出过订单, 但最终因货源稀缺而放手。

刘晓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面对巨大的市场, 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的世界服饰奢侈品牌,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在香港抢购LV、GUCCI、HERMES?他认为中国企业家不缺乏实力、智慧和梦想, 真正稀有的是“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毅力。未来中国奢侈品市场空间无限, 大白鹅要做一个铁杆磨针的逐梦人。

刘晓国更是一个践行者, 他瞄准高端市场, 公司采用国内外市场两翼扇动战略, “公司鹅绒裘皮服饰批量生产后, 以出口为主。国内市场走高端, 将首先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销售网络。”

刘晓国的雄心是“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有信心将鹅绒裘皮打造成为世界高端奢侈品牌。”据了解, 目前已经有部分著名品牌向大白鹅表达了合作意向。来自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地的鹅绒裘皮意向订单也纷至沓来。

大白鹅之恋: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导者”

刘晓国骨子里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 “通过投资鹅产业, 会让农民多赚一些钱, 这个钱我觉得投得值。”他对媒体坦诚心迹。

大白鹅集团从自身做起, 联手农户, 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为服务“三农”和出口创汇做出贡献。除了自有养殖场外, 大白鹅公司还采取“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形式, 目前在河南驻马店、安徽六安、江苏徐州、辽宁盘锦等地共同建设养殖场区24处。

在采访中, 河南大白鹅集团董事长刘晓国告诉记者, 他从小就喜欢鹅这种动物。鹅虽然是家禽类动物, 却非常容易饲养, 对瘟疫及严酷条件的耐受力非常强, 是鸡鸭兔等禽畜抵抗力无法匹敌的。养鹅又是节粮性牧业, 可以利用尚未充分利用的草地资源、荒山杂坡、滩涂、房前屋后的草地进行养殖。

鹅全身是宝, 通过科学深加工, 鹅体还有20多个部位可开发利用。鹅羽绒、鹅肥肝、鹅绒裘皮、鹅血、鹅掌、鹅头、鹅舌、鹅胃、鹅肠、鹅肝等都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鹅属食草水禽, 对青草粗纤维消化率可达40%~50%, 俗有“青草换肥鹅”之称, 所以污染少、无药残。2011年, 世界卫生组织, 首次为食品划分了类别, 鹅肉位居健康肉食排行榜首位。2002年鹅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绿色食品。

刘晓国告诉记者, 中国绝对是养鹅第一国, 养鹅量是世界养鹅量的总和。河南是养鹅大省, 早在2000年, 河南鹅业就流行这样一句口号:鹅浑身是宝, 谁有远见谁养鹅。更有业界专家曾指出, 养鹅是未来养殖产业中的黄金产业, 朝阳产业。

我国养鹅产业虽然发展迅猛, 但其产业水平较低, 还停留在粗放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报告指出, 我国当前所采用的技术非常低级, 缺乏高新技术为支撑, 鹅绒产品开发程度低, 目前还是活拔羽绒、卖白鹅的低端传统模式, 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也很大。刘晓国认为中国当前养鹅数量虽然庞大, 但效益低下, 远未达到应有的最大价值。

刘晓国认为, 作为鹅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大白鹅集团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品牌路线, 能够带领鹅业走向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中国鹅业要持续发展下去, 必须以高科技为先导, 开发高科技新产品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助力中原崛起 篇10

一个国家的崛起, 不仅是经济上的崛起, 更是精神、文化、体制、科技、国民素质、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崛起。中原崛起有着类似的深刻内涵, 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意味着将河南建设成为具有较高道德文明的经济和文化强省, 实现由经济和文化大省向经济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和转变。缺乏文化和道德基础的单纯的经济上的发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这样的崛起也难以长久和持续。

中原崛起的内涵最初仅指经济发展,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包括社会、文化、体制、生态等方面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全面崛起, 其中文化与道德更是发挥着精神引领的重要功能。早在2003年12月24日中共河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上,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在阐述中原崛起的内涵问题时就特别强调:“中原崛起的目标, 核心是经济内容, 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 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 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这一阐释使得中原崛起的内涵更加丰富, 充分展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原崛起观。

二、实现中原崛起面临的困境和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 某些人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私利, 导致道德底线丧失。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道德水准出现了负相关。在抓经济建设、鼓励全民致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道德的价值有所失落。某些人为了所谓的“发展”和获取私利不顾一切, 不择手段。此外, 政府机关的少数部门的不作为或是效率低下, 影响了投资环境, 削弱了河南省的经济和文化软实力。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中原崛起的关系分析

2012年河南省有各级各类学校 (机构) 6.5万所, 教育人口2931万人 (其中在校生2790万人, 教职工141万人) , 占总人口的28.1%。[1]通过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占接近河南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教育人口,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这些将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进而通过教育人口影响全体河南人民, 提高河南人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为实现中原崛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校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这一群体反作用于学生家庭这一社会的有机构成要素, 提高主要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 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以使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避免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短视, 使社会道德水平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四、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助力中原崛起

1. 精选道德教育内容。

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原优秀的文化道德传统, 又要引入西方文化中诸如科学、民主、法制精神等优秀成分。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国际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等。此外还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河南精神的培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任长霞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精神和正能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乡土教材, 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2. 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一致, 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一致, 三位一体, 组成合力, 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系统的,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道德教育体系。首先, 要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提升家庭的德育责任, 克服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真空化;其次, 各级政府部门也应直接或间接参与到道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中,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和其德育功能;第三, 各类媒体要发挥正能量, 改善社会道德风气, 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域所传递的价值体系保持一致, 形成合力。

3. 创新道德教育方法, 拓展道德教育途径。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不断创新德育方法, 开拓德育新途径。采取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德育课和各科渗透相结合, 创建有中原特色的立体化现代德育体系, 建立现代学校德育的新模式, 保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内在系统性和连贯性。借鉴西方如美国的道德教育途径,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建设专门的道德教育网站和丰富多彩的网上道德教育活动, 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化。

4. 重视在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德育作用。

英国有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开展,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道德教育。不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 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最终通过改变个人的命运促进社会发展。

5. 重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促进河南省绿色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部崛起计划六省份的河南省, 在实现经济腾飞和工业化的过程中,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此要特别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方面可以影响将来社会的建设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青少年学生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生态伦理道德水平的提升。

6. 正确认识“灌输”的含义和争辩。

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受到“说教”和“灌输”之批判, 认为无论是强行灌输还是“巧妙的、变相的灌输”都是将所谓的“道德观念”、“成人意志”及“国家精神”灌输给学生。持反对意见者认为, “道德教育不应放弃价值灌输”。如孙喜亭等人坚持认为:德育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活动的命题。无论是从目的的角度, 还是从内容、方法的角度看, 都是正确的。德育是内化的过程, 是输入的过程, 是传递的过程。[2]灌输式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框架内具有其道义上的合法性, 因为现代性仍然相信存在普遍真理与普遍的善。灌输式道德教育依然追求理性和确定性。[3]

7. 采取多维度的全面考核, 尽可能地使德育考核合情合理。

德育课考核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德育课程之所以存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是因为不考试, 或者考试分数不计入升学总分。一旦将德育课程考试计入升学总分, 对德育课程像其他课程一样进行考核, 则又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困扰, 导致知性德育。应针对道德教育的特点, 通过采取多元、多维的评价考核方式, 注重道德教育过程考核和结果考察的有机结合, 结合书面考核, 同时采取教师观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4]

参考文献

[1]201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孙喜亭.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5) .

[3]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共享发展机遇 给力中原崛起 篇11

商机无限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克首先以“共享发展机遇,给力中原崛起”为主题拉开了论坛的序幕。李克说,此次研讨会对于宣传和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新经济格局下的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之方略、省之大计、民之大业。四面来风、八方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好形势正在持续,重大战略谋划正在深化,中原经济区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

对此,李克对在河南投资的形势做出定调:逐鹿中原,商机无限。李克表示,河南诚邀各界围绕以下领域携手合作:加快工业化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推进城镇化和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河南的机遇,也是大家共同的机遇。”李克说。

李克同时强调,中原经济区的特色就是“三化协调”,在摸索的过程中寻找机遇,这个机遇,就是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市场。李克说,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功能综合体,不仅是产业转移、工业化崛起的传送带,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

具体来看,中原未来需要关注哪些产业上的投资,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给出了五大思路:一是在实现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如现代农业,尤其是绿色有机食品;三是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招商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五是凸显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业。

再议“国进民退”

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民众一直很关心“国进民退”的话题。对此,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博士对此做出了阐释。

项兵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是因为国有企业应当自觉地完成国家发展战略,如果国有企业连这个职能都不能履行,那么要国有企业干什么?这就要求国有企业朝着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发展和改革。国有企业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进行重组。同时,国有企业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比如行业垄断、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结合等。

项兵进一步分析表示,国企和民企是各有优势的,甚至可以形成双轮驱动的局面。国企的优势是资本雄厚、技术力量强、人才多;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自负盈亏、敢于冒风险,所以应该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二者可以更好地合作。无论“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都不是政策追求的目标。我们政策目标应该让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退机制,前提应该是公平竞争。

从国有企业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大型国有企业,离开一大批民营企业怎么能发展起来?计划经济时代国企没有竞争对手,自身也难以有大的发展。现在有了竞争对手,在市场中应各自取长补短,才能有所提高。

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看,民企也并不需要追求“国退民进”。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中国的企业,都是民族企业。无论哪个企业,只要竞争力强,能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就是我们的骄傲。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形成互赢、共赢的格局。”项兵表示。

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南是农业大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中央给河南下了保持耕地红线的硬指标,那么,依靠农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工业流水线”,利用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是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是要有创新驱动。” 深圳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陈鸿桥说。河南有用工成本优势,再加上产业转移承接优势,如果人才和创新上再有所突破,那么,河南将诞生一片产业新蓝海。

陈鸿桥在调研河南好想你、思念、雏鹰农牧之后表示,这些企业的生产加工模式都达到了产品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在生产流程上与工业生产程序相差无几。最令人欣喜的是它们都还各具特色,即分别结合了当地的地域优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避免了现在制约企业发展的概念化、快速过剩化和同质化。这是河南企业家经过几十年的坚持做实业积累起来的资本。也是中原经济区在制定战略时应该考虑到的。

陈鸿桥还表示,做好农业这个产业蛋糕需要有几个“家”,即专注于农业研发的科学家、从事农业产业的企业家、倾向农业投资的投资家、能够玩转资本的金融家。事实上,农业企业也要有技术、机制、管理、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对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表示说,农业产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种种地的问题,它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很多做投资的看不上涉农企业,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认为农业投资收效太慢,但是,一旦找到了农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缝隙,并加以改良创新,空间是不可估量的。“企业家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龙永图说。

来自河南本土的企业白象集团董事长兼CEO姚忠良则进一步证实了龙永图的观点。姚忠良说,白象集团作为一家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每年要转化上千万吨的农业初级产品,如干辣椒、小麦、各种蔬菜。“但只做这些而没有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就因为“创新”两个字,白象集团从骨头里找到了横向延伸产业链的绝好机会。

姚忠良解释说,现在消费者对生态健康饮食的追求,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对应的,就是动物的骨头里含有人所需要的丰富的营养物质。一边是希望吃天然食品的消费者,一边是数千万吨地被浪费掉的骨资源。商机显而易见,同时也是在农业里掘金。

中原经济区崛起 篇12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刻,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战略构想, 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这代表了河南人民的热切期盼, 是造福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最佳载体和平台。目标催人奋进, 任务光荣而神圣。在此, 我代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5万多名师生员工衷心祝福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有幸置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 在感到自豪的同时, 也深感责任与义务的重大。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无论是中原崛起, 还是实现“人才强省”战略, 都亟须高等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机遇, 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机制体制, 优化结构, 突出特色,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 愿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郑州航院的发展比翼双飞, 共同实现中原崛起的宏图伟业, 谱写河南振兴的华彩乐章。

上一篇:堆垛问题下一篇:胃肠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