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软实力(共12篇)
中原文化软实力 篇1
战略是一种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战略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局思想。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全局思想就是要从全局最优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二是要有长远和发展的观念。战略思想不仅是追求短期利益, 更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回报情况。对于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来讲, 必须树立战略思想, 也就是找到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魂魄和根本, 探寻中原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讲, 笔者认为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确立以下几个主要思想。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命脉
2014年2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仅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 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
就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而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 首先就是要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把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之中, 充分汲取中原文化优秀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丰富的家国情怀、丰富的法治理念, 打造融通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位一体的河南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动局面。比如, 中原文化关于中家国情怀的故事可以说比比皆是, 如诗圣杜甫的爱国情怀, 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壮志, 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这些英雄故事、历史豪杰, 历来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 是中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渊源, 也是我们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重要文化资源。再如, 妇孺皆知的宋代大清官包拯,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惩恶扬善, 在海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成为世人景仰、万代传颂的“包青天”。这些文化资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无疑是我们围绕中原文化角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绝妙资源。当代中原名人中更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赞扬的凡人善举, 比如, 一诺至孝三十载的谢延信, 带妹妹上学的洪战辉, 舍己救人的英雄李学生等。这些真实感人的当代人物, 无疑也是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这一个人层面价值的好资源。
当然, 围绕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建设, 还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各类教育实践相结合, 重点围绕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进行教育引导。
二、确立在文化传承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 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为全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道德理念、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 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离开传统文化, 丢掉传统习俗, 乃至割断文化血脉, 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2013年11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毫无疑问,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时期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将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到战略层面, 重新检视我们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内核, 以更加自豪、自信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原文化传统, 充分认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充分尊重和肯定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丰富资源。
在传承过程中, 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挖掘中原传统文化资源, 努力做到在继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资源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学习推广、创新发展。比如, 对中原民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 诸如太昊陵庙会、洛阳牡丹花会、信阳茶叶节等传统的民间节会;再如开封的盘鼓和汴绣、信阳罗山皮影戏、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 都要加以认真系统地整理研究, 在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把这些民俗传承好、发扬好, 同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发展、保护开发利用。总而言之, 要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就必须加强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和科学梳理, 大力建设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更好地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区域发展的生命力, 激发区域发展的创造力, 铸造区域发展的凝聚力, 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成为新时代鼓舞河南儿女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树立在文化开放交流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观念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如热浪翻滚, 地球村已成为现实。在这样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孤立起来搞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是这样,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时代, 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 要发展和提升中原文化竞争力, 不仅要正确对待和汲取中原传统文化, 而且要以开放的胸怀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以更加理性、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文化交融、文化交流、文化反思、文化比较和文化展望。尤其是要以对话的立场, 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继承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而又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立足本区域而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真正地在交流、对话和融通中实现中原文化的发展。以开放的心态发展中原文化, 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 更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使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和中原文化的精神。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 近年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 越来越稳健。比如, 近年开展的“河南艺术精品海外行”———“旧金山河南文化经贸周”“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经济区合作之庄旅———走进台湾”等系列活动, 先后组织《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木兰诗篇》《风情河之南》《云水洛神》等优秀剧目赴美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演出, 都引起巨大轰动, 深受当地观众喜爱, 充分地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国际魅力和巨大价值。与此同时, 河南省与英国联合创作的舞剧《空间》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数百场, 每到一处都是座无虚席、喝彩连连。省文化厅组织少林功夫团赴法国、奥地利联合国总部, 为世界各国外交官专场演出, 也深受大家交口称赞, 甚至引得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访问时专门提出访问河南少林寺, 亲眼见识了少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中原文化走出去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都极大地提升了中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因此, 我们要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为实现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就必须做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海纳百川的开放的胸襟、有容乃大的包容的心态、自信的心理、开阔的视野看待其他区域文化和外来文化, 广泛吸纳、融会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及其发展经验, 在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中不断赋予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机和生命力。
中原文化软实力 篇2
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00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文化事业预算金额2003年猛增为1.17万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140%多。同期,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重由3.5%增长为17.9%,文化产业预算额由168亿韩元增至1878亿韩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撑。同时,还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产业、文艺、电影、出版、广播及信息通信化等系列专项基金,集中扶持相关产业。1999年基金设立当年总额仅为549亿韩元,到2002年增至2329亿韩元。此外,韩国还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需求。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资金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最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投资2000多亿韩元,集中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院校培养方面,在强化已有院校相关科系人才培养的同时,新建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和清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及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院等一批新的院校。大学开设的文化产
业相关专业达80余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除院校正规培养外,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还接受委托,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培养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在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等“硬”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动漫业为例。韩国动漫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2年动画片出口额达8387万美元,是当年电影出口的56倍。2003年,动画产业产值增至4050亿韩元,同期动画片销售额由上一年的2149亿韩元增至2699亿韩元。韩国现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世界动画片80%的背景画出自韩国。在中国,动漫业、影视界“韩”流汹涌,韩国文化给人们许多真切的感受,这就是通过强化文化硬实力,达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典型案例。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而要强化文化硬实力,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我国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的主要理由。同时,需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必要的全面规划和调控,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发展文化的意志。只有国家意志、人民需求与文化价值、市场规律协调统一起来,国家的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以强化。在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里,我们都能指认出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颁布政策、制定法规、擘画战略、筹措资金、管理市场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掌管、操作。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都在表明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必要性。例如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界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产业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是两条根本性原因。这两条根本性原因,也就是构成文化硬实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才明确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显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后发产业,身处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相对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目的性。倘若把文化产业和经济领域的一般产业同样对待,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有支持,法规上没有保护,人才上没有爱护,评价上没有引导,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真的可能自生自灭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交给市场利益调控,企业就完全可能什么赚钱就去经营什么,而文化产业的经营很可能会唱“空城计”。这是需要特别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文化软实力”界说 篇3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国家综合实力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朱兆香(1980-),女,山东沂南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Soft Power的概念。我国通常将其翻译为“软力量”、“软权力”或“软实力”,“力量”、“权力”、“实力”混用。
一、权力与实力
“权力”是一种力量,是使他者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甚至是在不顾他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实力”是指实在的能力和力量,统称为创造生存的力量,是自己做事的能力。“权力”是让别人做事的能力,意味着控制,是相对于自身能力而言的。因此,“权力”具有外向性、压制性的特点。所以,在研究我国的发展战略时使用“软权力”,“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读,既难以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取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也容易陷入美国中心主义理念下的霸权思维陷阱”[1](P.102-103)。从综合国力角度考察,强大的实力为获得权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行使权力主要靠实力来说话,但实力并不必然包涵着权力。所以,“软实力”对于我国来说是更合适的概念。
二、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之“软”
人们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常常所指不同,或用“文化”来代表文学、艺术等具体文化形式,或用以概括传统礼俗、风俗习惯,有时用来指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等等,文化范畴都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特征。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2](P.3)因此对一项文化研究的文化对象加以语境说明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文化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从层次结构上又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外延上的划分难以准确说明问题。在本质上,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而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本身就蕴含了人的某种价值取向,人的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一种“创价”的活动。[3]文化作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结果,是与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一致的,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环境,通过规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能力、传统习俗、制度及实践的物质条件规定着人的现实可能性,这也是文化的价值和最基本功能:化人。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把每一个体的行为包容于文化整体中,赋予它们以意义。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源自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人的不断地自由全面发展就应该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规定性和价值目标。
需要清楚“软实力”的“软”的意味,即文化软实力的特性。所谓“软”是与“硬”相对应而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实力通常指硬实力,指的是一定国家和社会所拥有的有形资源构成的物质力量。有了强大的硬实力,对外就能够通过胡萝卜或大棒去推行本国的政策、实现本国的目标,甚至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目标。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受力者的主观意愿角度,即从被动、不情愿、被迫地接受某种力量还是主动、自愿地去寻求和接受某种力量去划分“硬”或“软”,这样的划分强调的往往是受力者相对而言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是动态的。从感知角度,文化、外交政策,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软实力有时也会显得很“硬”,而硬力量有时候可以具有吸引力和软的一面。所以基于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更应该从力量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层次角度去考察:硬实力的作用更直接、快速、强硬,是有形的、显见的;软实力是无形的,潜在的,像文化、政治价值等,其作用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缓慢。
一般认为,软实力主要具有吸引性、非垄断和扩散性、不同国家软力量的可重合性和无形性等四个特征。由于文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形式或层次发挥作用的大小、程度、范围等特点不同,所以文化软实力的特性要结合文化特性考察。首先,文化软实力具有渗透性。文化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力的作用和功效是无形的、无限的。其次,文化软实力具有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文化软实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4]第三,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形性。第四,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深远性。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内涵的综合性的力,一旦被认同并内化,将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
国家综合实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既包括在物质层面所拥有的经济、军事、资源等力量,又包括在精神层面所拥有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其地位不断上升。
文化软实力有三个层次的境界:关注、吸引和同化。文化不一定都能达到同化的境界,最终取决于接收者的利益。正如美国因软实力和硬实力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但世人的焦虑也同样会聚在这里。如果美国仅仅和着自己的曲调来跳舞,那么世界只能是观众,而几乎不会有人跟随美国的舞步。[5]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不能想当然的过高估计。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趋向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能力联系在一起,其作用的发挥既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又要受到外交政策对两种实力的运用方式制约。政府可以创造、推进或利用文化软实力,但难以控制和主导文化软实力,这就使文化软实力在决策者眼中失去了硬实力的那种可靠性。
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所产生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并非所有的文化和价值或一种文化和价值的所有方面都能成为软实力,有些文化可能产生破坏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是其所拥有的文化整体的合力。一种文化和价值可以受到欣赏、肯定和喜欢,但并不一定被接受并转化为接受者的行动。若软实力的文化价值被接受、认可、甚至内化的价值意义和文化作为实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标的手段的工具意义被混淆在一起,会导致许多问题。这两者有时候可以相互生成,而有时候也许无法在同一层面上存在。因此,对于具体的文化的影响力要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运用文化资源,避免损害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总体实力角度看,文化软实力需要与硬实力的协调。一般而言,有形的力量越强大,文化可能越具有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的基础才能在国际上竞争,没有硬实力作为载体和推进器,软实力就无法投射到国际的舞台上。强大的硬实力可以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但并非总能转换成功,如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强大未必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如梵蒂冈。文化软实力若与硬实力长期脱节,必将影响硬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区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资源
从最核心的价值体系,浅层的信仰、规范、风俗习惯、审美等,到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等,准确说仅是文化软实力资源或载体,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只有当文化资源被运用时才会产生力量。
在运用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也就是我们要向国人和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全球化和异质化是矛盾统一过程。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一定要是反映民族、国家独特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又要能够提供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成分,这种价值成分能够在全球化的新时空结构中竞争,能够成为人类共享价值的一部分,能够为形成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服务。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它能为人类的共享价值贡献多少,能为大家所共享的程度有多深。而从政策层面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是促进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共享化、普世化,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搞一场运动就能完成的,必须基于自觉性、自愿性,而非强制的改变。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所释放出来的既改变他者的存在状况、更改变自己的存在状况的力量,是创造生存的力量,向内之于创造主体,需要积蓄、积聚、自固、自强,所以,创生力首先是指自信、自强、自固力;向外显现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从国际关系角度讲,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该国文化基于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或影响力或同化力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从国内发展角度讲,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精神观念的文化因素构成,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教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中国软力量建设的儿个基本问题[M].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贾英健.文化进步论[J].学习与实践,2006,(10).
[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布兰德利•沃麦克:软权力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中原文化软实力 篇4
一、“软实力”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1.“Soft Power” (软实力)
其概念最早来自Harvard University (美) 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他在著名杂志《外交政策》和《政治学季刊》上分别发表《软实力》和《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一系列论文, 随后又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 但也应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 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可见“硬实力”与“软实力”相辅相成。
2.“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最早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 明确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 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推动“创造性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创新及传承。新兴的创意理念、思想新潮和经济实践。其培育出的产品至少应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
二、如何更强更快更稳的走好中原文化大跨越
1. 中原文化发展的瓶颈
(1) 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来看, 其资源特殊, 具有产品的无形性及创作着的独特性, 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范畴包括旅游, 影视, 出版业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兼具知识密集型, 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发展一个地区的某个项目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 加以分析研究, 细分目标市场, 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战略和发展计划。根据文化发展内在的规律及发展趋势,
(2) 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存在, 和物质生活水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性较强, 对艺术产品的创造者要求较高, 需要对其行业有专业系统的研究, 并能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将主观意识物态化成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产品。组建专业的文化创意团队, 懂得营销策划和经营管理。具有高素质、高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对掌握文化市场游戏规则, 可以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经营级及谈判的优秀管理人才。
(3) 如何将民族精粹更好的推向市场并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是当前文化发展必须面对及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 革故鼎新, “移步不换形”, 是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引入创新元素, 综合民族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趣味差异, 寻求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 尤其是青年观众审美契合点的有效方法。1大力传承豫剧文化及寻“根”文化。可以将河南特色文化发展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作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2. 发展市场经济结构调整, 奏响中原新乐章
要使经济结构加以调整优化, 不但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大手拉小手”。更应该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正面引导以及制定开放性法律规范。以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为中心, 辐射周围地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创意活动,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乘中原经济区之风, 达文化飞越之目的
1.“引进来”与“推出去”
“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兴办文化企业。”2如何更好的打造文化品牌体系, 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基础在传承, 关键在创新, 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 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 积极发掘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 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社会。”
2. 开辟“蓝海战略”, 传承创新双剑合璧
开辟空白市场, 创建文化品牌理论体系, 树立中原独特形象。打造河南差异化文化产业产业园建设, 根据各地情况进行SWOT分析, 在当地古文化的精粹中改革创新。各地区共同建设中原文化产业园, 合理定位市场, 根据文化内涵, 建设品牌个性文化, 形成产业链, 达到共同繁荣发展。
中原欲到2020年达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提出打造“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 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进中原崛起。“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 打造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相适应的文艺品牌体系, 是中原人不懈的追求。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以“根”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呼之欲出;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派、中原诗派、中原学派等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原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雏形初现。”3
摘要: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 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历史根源深邃。已建设多个文化产业园区, 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扬弃并与时俱进。打造品牌文化体系, 市场营销体系, 充分利用己有文化传承加以创新, 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更强, 更快, 更稳的提升中原文化。
关键词:文化创意,中原经济区,软实力,创新,传承
参考文献
[1].参见张朝霞, 金鑫, 王琛《演出经营与管理》2004-9-1上海音乐出版社.
[2].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月15日发布.
文化软实力 篇5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浅谈文化软实力 篇6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三片 提升 文化安全
我们通常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硬实力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思维力量。硬实力是强制力,软实力则是吸引力。
"软权力"或"软实力"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他认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他认为软实力表现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心甘情愿而非强迫所得。"软实力"概念的提出,逐步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认识,使人们的目光由过去一味地注重领土、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形象的把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实力---有无胡萝卜,军事实力---有无大棒,文化实力---有无巧克力。文化实力也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1〕文化实力即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发达国家都把文化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一点美国尤为突出。我们通常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归为"三片":"薯片"、"芯片"、"胶片"。"薯片"即快餐薯片,麦当劳快餐食品的典型代表,通过物质载体传达美国生活方式。创立于1940年的美国麦当劳连锁餐厅,主要售卖汉堡,薯条,炸鸡,水果及饮料等快餐食品。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如今,麦当劳餐厅遍布全国。麦当劳食品尽管被指责影响公众健康,例如高热量导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够均衡营养,是垃圾食品等,但人们仍然抵挡不住这种美味食品的诱惑。时至今日,麦当劳的分店已经布满全世界五大洲,在很多国家代表着一种美式生活方式。
19世纪中期发明的牛仔裤,最初是专门为来自于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矿工设计,从利维牛仔裤的创始人生产出第一条牛仔裤之日起,它就天然地同美国的淘金热、西部牛仔以及美国军队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天,牛仔裤仍然是众多年轻男女的首选。它改变的不单是人们的穿衣方式,更多意义的是人们生活。
牛仔裤和薯片代表典型的美国文化,除此之外,诸如迪斯尼乐园的米老鼠;酒吧的XO,嘴里抽的万宝路,每周必看的NBA,它们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芯片"也就是电子芯片,指软件。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而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当今世界芯片制造业40%以上集中在美国。美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由于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政府在美国芯片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美國国防部就出资1亿美元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美国政府把芯片产业、芯片技术作为战略产业、战略资源加以支持和保
护。乔布斯和他的Iphone给全世界的用户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
屏ipad以及具有桌面级的电子邮件、网络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
这三种产品完美的融为一体。
第三步则是"胶片"即电影胶片,主要指我们今天要讲的电影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影视、游戏、音乐、动漫等。美国之音是一家提供40多种种语言服务的动态的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每周服务全球达一亿多民众。其全球影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的影视业相当发达。好莱坞走向了全球,也让全球实现了好莱坞化,大家也都慢慢地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甚至产生了依赖。〔2〕好莱坞占全世界同行业份额的80%,胶片的影响极其巨大。上个世纪末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再次上演,总票房突破20亿美元。2014年 6月在中国上演的变形金刚4票房一路飙升近20亿。影视作品的传播,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看似简单的一串串数字,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文化帝国"。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明显提升。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和为贵","诚信""仁爱"的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共鸣。今年8月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奥会的主题口号"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以"青春"体现了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以"未来"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同理想、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以"共筑"体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团结的基本原则。
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快而有序,全球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而数量又明显集中。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既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又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还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虽说华夏文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影视业为例,当年的《卧虎藏龙》,至今仍在美国的非英语电影电影榜上的第一,这一部电影在北美曾经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可惜我国影视产品象《卧虎藏龙》这样的影片太少,如今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国产片在国内50%的份额艰难维持,〔3〕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全面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影视作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提升已为世界所公认,, 而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及中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作为13亿多的人口大国要迅速崛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便没有说服力。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单向、强力地向亚洲、欧洲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3〕美国政府一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随意干涉他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文化。美国曾计划把伊拉克作为大中东计划的关键一步,美式民主在伊拉克不仅无法推进,反而激起更多的更为残忍的恐怖主义。面对目前叙
伊边境日益壮大和猖獗的 isis极端恐怖组织,美国有苦难言,一方面呼吁全球联合应对极端恐怖组织,同时展开了针对恐怖组织武装的空中打击。
美国等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对象更多的是选择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单在文化产品上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难以
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从民族和国家政权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抵制来自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4〕
参考文献:
[1]尹鸿: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 北大暑期高级研修班讲座 2014.8
[2]刘濛檑: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杂志 2012.5
[3]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意识安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6
中原文化软实力 篇7
一直以来, 油田坚持以人为本, 围绕生产实际, 努力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培育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 推行标准化操作, 构建起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 筑牢了企业发展的安全基石。
全员、全方位开展“大宣教”, 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
自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 油田坚持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大宣教”格局促使安全文化在职工中内化于心。
油田各单位利用亲情寄语、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手机短信等方式, 广泛深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他们还在办公楼、一线井站、工作岗位等区域悬挂各种安全文化、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标志牌, 在重点岗位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让安全文化入眼、入心、入脑。他们开展了旨在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故事化、形象化的“安全故事”征集活动, 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安全意识。各单位还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六进”活动,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文化建设责任网络。
采油五厂推行《员工安全积分进级激励管理办法》, 实现对员工安全业绩的连续量化评价, 提高员工自我安全管理的意识和愿望, 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 以实现自我管理、团队互助、不愿他人受到伤害的风险预防管理。目前, 该办法已在全厂推行, 实施情况纳入月度考核。
实施标准化操作, 遏制“三违”现象, 让安全文化外化于形
“企业安全文化的落脚点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我们推广安全标准化操作的目的是通过安全文化转变, 使职工自觉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油田安全环保处负责人介绍。油田大力开展标准化操作活动, 纠正职工习惯性违章现象。他们强化风险管理, 加强施工作业的过程控制, 夯实了基层HSE管理基础, 提升了HSE管理水平。
各基层单位在推广安全标准化操作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实用有效的典型做法。采油二厂推行“工作票”制度, 职工在施工中逐渐做到了“一停、二看、三思、四排、五干”。职工到达施工现场不立即去干, 要看施工现场有无危险因素, 思考周围环境、天气等各方面可能对人身和设备造成的伤害, 排除查找到的危险因素, 最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始施工。目前, “没有工作票不干活, 没有工作票干活就是违章”已经成为该厂职工的共识。
采油四厂为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 优化作业方案, 抽调103名高级技师、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的岗位操作人员, 编制完成了213项《HSE作业指导书》, 确保各项施工作业活动安全、舒适、高效, 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规范, 培育理念, 让安全文化固化于制
油田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清洁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确定为HSE方针, 将“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职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卓越的安全绩效能换来卓越的经济价值、职工技能熟练是最有力的安全保障、和谐发展观、社会责任观、HSE责任观”作为HSE管理理念, 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科学规范, 全员参与、综合治理”作为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 篇8
在现实国际社会中, 软实力的竞争更为残酷, 更加隐蔽,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近几年来, 国内学者开始从国际政治的视角转向经济管理视角, 开始关注国内区域经济和企业软实力竞争研究。如马庆国、楼阳生针对浙江丽水“软实力”的问题, 建立了较系统的区域“软实力”模型。倪鹏飞在城市评价中, 指出城市文化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排名第二, 仅次于资本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邵奇从信用资本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软实力, 认为诚信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王志乐通过对15个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履行企业责任的案例研究, 提出强化企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软实力。张晖明从经济视角指出软实力能影响资源配置方向和配置效率。
近几年, 河南省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软实力不强, 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大幅度提高河南的软实力, 为河南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对河南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一、国际化竞争背景下, 河南省软实力竞争的特点及软实力构成
1. 弄清楚软实力本来的概念, 突出其文化软实力、价值观、信誉等的指标权重, 突出概念来自竞争分析的本意, 讲明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不能把一切与体制有关的不足都说成是软实力的不足。
软实力竞争激烈化, 需要我们总结软实力的培育、形成、传播、影响、反馈全过程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及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软实力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如: (1) 软实力资源包括哪些; (2) 软实力资源的开发、软实力的对外传播可以依靠哪些途径, 如何在区域经济的制度、行为、形象、产品、战略等方面体现软实力; (3) 河南软实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衡量, 能否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 它如何有效成为中原崛起的支撑力量的途径。这部分重在概念研究, 给出明晰的概念, 对当前河南省软实力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概念不清楚, 浪费很多文字写的东西不是软实力方面, 既浪费了研究者自己的精力, 又不利于和同行交流, 也不利于河南软实力的提升。
2. 利用系统论思想, 构造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突出竞争意识, 对河南省软实力给以评价, 先在省内评价, 再和相关竞争省份进行必要的对比, 给出追赶目标和超越目标。
建立有效地评价指标体系, 为更好竞争的考虑, 给出河南软实力和相关省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省内有关市地给出点评, 找出好的案例, 供大家学习。从已有的研究议题看, 可以从软实力的原来研究的国家层面过渡到河南省的区域层面。这部分属于测量研究和应用研究。
3. 从河南省的区域层面, 再适当细化到河南省企业层面, 对河南企业软实力进行概念的梳理。
通过对近30家分类企业的实际调查以及高层专访、问卷调查等, 总结企业软实力的培育、形成、传播、影响、反馈全过程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及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软实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给河南企业软实力建设以指导, 探索上述企业成功提升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如: (1) 企业软实力如何有效体现企业的价值体系 (包括宗旨、使命观、文化等) ; (2) 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声誉资本如何促进企业软实力的传播和作用, 后者又是如何促进前者。最后, 通过有关的分析结果, 对提升河南软实力提出对策和建议。在软实力理论研究中, 区别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界限是一个难题。拟通过案例调研、分析, 以实证探讨两者的区别与界限特征。对其互动关系给出说明, 探讨河南软实力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互动关系给出说明, 探讨河南软实力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策分析与评价。
二、探讨河南软实力突破的难题
1. 对河南软实力量化及与硬实力关系的探索。
“软实力”的创始人Joseph S.Nye指出软实力因其无形性而难以测量, 也难以与硬实力划分界限, 这就使得软实力的实际运用受到极大限制。我们认为, 相对于Nye提出的国家软实力而言, 我们拟研究的河南区域经济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因其微观性或许更具测量的可能性;课题组所要努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案例分析基础上, 试图从主体所拥有的资源 (广义资源) 和利益相关者客体行为的认同这两条路径来探索软实力的评价指标, 及与经济硬实力的联系与区别。
2. 对软实力形成过程中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作用的探索。
实际上, 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作为政府的灵魂和企业的灵魂, 往往主导着实力的软硬变化。在案例调查过程中, 将始终关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在软实力各个环节中的能动作用, 强调官员和企业家个人提升对区域软实力形成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难度大, 但很有创新意义。
3. 研究突破口的选择。
长期以来, 国内有关学者, 在概念辨析上关注较多, 在具体评价上, 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简明。本课题采用案例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力图从实践中找答案, 从理论中找依据。结合河南实际, 给领导者提供准确和生动直观的材料。在系统分析河南省软实力的基础上, 分析其和河南硬实力的互动关系。并给出为中原崛起提供可靠地软实力支撑体系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为政府部门有关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撰写研究报告。
4. 预期提供以下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河南省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 (2) 河南企业软实力调查报告及分析模型; (3) 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体系建设报告。
5. 预期突破的最终目标。
谈档案文化软实力 篇9
一、档案文化是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认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档案的记忆传承,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我国档案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仅见、经久不衰的档案文化景观。档案文化的传世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有了鲜明的个性。档案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就是一种贡献力。这种贡献力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档案文化是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表现。
二、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传承性。
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更替,但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却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二)凝聚归属性。
档案文化的凝聚归属性是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属性。主要表现为大致国家、民族,小至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认同。我们常说,族谱档案也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档案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家庭档案正是弘扬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支撑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的论述。总的主张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档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有责任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重任,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者和传播者。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发出档案的声音。
三、档案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一)是解决国际事务的法宝。
最近,南海岛屿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剑指中国,档案的原始凭证功能在为国家有效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和纷争,在国际对话中赢得主动和更多的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购岛事件”。面对日本无耻行径,我国政府就是用档案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档案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就连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家级档案馆)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历史文件,也证明日本政府早在1885年已认识到钓鱼岛属中国。
(二)是捍卫文化安全的卫士。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文化通过档案演绎流传至今,并有档案记载。如,“四大发明”,《史记》、《孙子兵法》等历史作品都是以档案为基础产生的,是最早的档案文化。但是,就是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现在也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上演掠夺篡改文化历史的闹剧。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年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由毕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我们必须高调警惕掠夺和篡改文化倾向。
(三)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利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增长。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应诉国外反倾销需要完整齐全的原始档案资料,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如,入世后我国第一场反倾销案———“挡风玻璃案”中国大获全胜。2001年12月,加拿大对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产品进行反倾销,初步裁定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产品对加拿大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对中国产品征收36%~194%的反倾销税。如果败诉,至少会丧失加拿大市场2O年。最后是完备的财务档案为打赢这场“洋官司”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百姓利益的守护神。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10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美国缺少这种文化权力,所以提出来要用软实力。他说的非常坦白,美国就是用拉拢、诱导的办法使别的国家跟着美国走,显然他提出这个软实力概念是为美国霸权主义国际战略服务的。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于展示“中国品格”。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种精神力量,是通过文化、价值观、制度等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 一) 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它是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的名片。现在,文化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有力武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文化与经济互相融合、相辅相成,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也越来越高,谁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机会,就取决于谁能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谁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 二) 文化软实力是先进的生产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可以说文化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孔圣人” 像前磕头作揖; 很多国家例如美国、韩国、德国、泰国等都建起了“孔子学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话; 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享誉全球。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 三)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能让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科技发展、社会稳定,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它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既是文化生产力同时又是国家软实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必须全面推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上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软实力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实力,深入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荣辱观保持一致,更好的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一定要加强文化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国家繁荣、民族富强就是要依靠竞争力和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否能提升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影响着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注意吸纳世界文明精华; 还要不断吸取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进行文化交流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远古到现代,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亚欧的交通枢纽,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还是一条对外沟通交流的友谊之路; 同样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行商品交易,还进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深刻的影响了文明史的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次盛大的交流宴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北京奥运会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再比如中国诸多海外项目的开展、孔子学院的建立与成功推广、京剧杂技中国功夫等海外表演、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效应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的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得到了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一些优秀人才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对外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地开始接触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接触、学习、 领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国目前专门成立艺术院校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也都开设了文化艺术方面的相关课程。在民间,像广场舞、健身操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都为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打下了扎实基础。可见,发展人才教育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2]李君如.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J].人民论坛,2011(31).
[3]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12).
古人的文化软实力 篇11
秦国统一六国,以为各国的历史记忆如果散失民间的话,不利于集权统治,于是下令焚书,百姓私藏违令书籍,都要重罪处理。汉朝建立,竟然连重要的经典《尚书》都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听说齐地有一位老先生叫伏生,他还会背诵《尚书》,政府立刻派官员前往学习记录,因为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没有能力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这就是后来还能够流传的今文《尚书》。为什么国家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保留下来一部古书?这就是珍视文化传统。所以,几乎历朝历代,在政权稳定之后,都会出台鼓励民间献书的政策。民间收藏的图书,国家花大成本购进,如果不同意出卖,国家就派人抄写。汉兴一百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图书的存在,是文化传统能够流传的一个保证。人类是经验的动物,是理智的动物,认识到文字记载就是积累人类经验,保存人类智慧。
思想家孔子的贡献,人所共知的是教育。他开创的私学教育,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其实,孔子在保存文化传统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那就是整理古书。通过对古书的整理,让古书得以更好地流传,从而为中国留住传统做出了贡献。孔子的后人,应该很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也能体会孔子整理古史的意义,所以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是孔子的血脉传人,也是精神传人。汉武帝的时候,就大开献书之路。也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孔子的后人在事隔多年之后,终于把几代人珍藏的一个秘密公开。在秦始皇焚书命令之后,孔子的后人就把私家收藏的图书珍藏起来,他家的墙壁中,竟然修建了一个隔层,专门用来藏书。孔子家藏书的公开,一时间成为一件盛事,因为传统没有被中断,这让有识之士大大松了一口气,更让莘莘学子的文化传承事业,有了更具体可靠的途径。
献书之外,古代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有一个编书的传统政策。盛世修史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编纂各类图书。国家有类似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编修图书也是国家的工作。编写图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以前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保存图书,让文化传统不在自己这个时代失传。宋初编写《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就是给皇帝提供阅读使用,让皇帝掌握更丰富的文化政治资源,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与此同时编写的《太平广记》,在今天看来就是小说合集,这类图书有什么政治意义呢?虽然不如历史那么有政治之用,但是其中同样包含中国智慧。所以,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保存文化以利于传播的努力。至于后来各种大型图书的国家编纂,其实,都可以从保存、传播文化这个视角进行观察。
国家之外,个人对于撰述同样热衷。古人个人写作,有各种形式,文集是一种,或者个人搜集整理,或者后人进行整理。先秦诸子的著作,多是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而司马迁著《史记》,一开始,纯粹是个人行为。为什么?整理一个时代的历程,“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不想成名于当代,只想流传于后世。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有信心的预期,同时满怀着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古代读书人,基本人生轨迹,或者在朝为官,或者教书著述,即使乱世依然手不释卷,其实都是同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生不逢时,也能体现一种可贵的文化人格。
正是因为在朝在野的共同努力,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重视文化积累,重视文化传承。他们虽然没有如今文化软实力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优异于他邦的特点。礼仪之邦的本质特点不就是文化事业发达吗?古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在金属缺乏的年代,因为金属往往与武器联系在一起,所以各朝代常常规定金属禁运,即不准金属出口。其实,还有一种物品通常是不许出口的,那就是图书。为什么会有图书禁运呢?因为古代把中国图书当作一种独特物品。唐太宗的时候,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要求唐朝供给一些图书。有的大臣就表示忧虑,历史书籍中多阴谋诡计,吐蕃学了也许会不利于唐朝。唐太宗说,不能这么片面看问题,儒家经典中更多的是仁义道德,他们学会了不是更好吗?于是以皇帝的名义赐与大批图书。从大臣的反对来看,在古代中国,很多人把图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体育文化软实力概念阐释 篇12
我国当今体育界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包括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这些核心概念尚有待体育理论界静心研究。从目前全球文化力量对比来看,西方文化借助其绝对的经济优势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竞争中处于上风。如,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跆拳道”、 “空手道”等外来武技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运动项目,而承载中华民族五千文明的传统武术却日益凋零,被人冷落;再看我们周边的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友邻国家自古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远,并在我们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即使在文化冲击比较激烈的今天,他们也保全了自身的传统。
所以,随着全球化的剧烈演变,随着外来文化掠夺性不断增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了我国文化安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和政治经济实力挂钩,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新的王牌,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够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体育”不仅满足人们的健身需要、娱乐需要,在社会方面更具有经济价值、外交价值。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性, 规则的一致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使体育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缓和许多外交争端的先行者,甚至体育机构还曾经一度被称为“第二外交部”。习近平主席也于2014年2月6日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 这更表明我国的体育在外交上呈现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
我们试图从基本概念入手,探讨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以及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建立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框架,希望对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有所补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以及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为了把握和了解“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文件资料,对国内外的相关图书、期刊、会议文件等实证性资料按照主题进行分析梳理,依据文献分析出的结果,提出研究论点,并为研究提供重要的论据支持。其中,文献检索采用的数据库为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主题词为“体育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
此外,还搜集了相关的报纸文章、查阅相关网站,以及引用非正式观察的数据资料作为补充。
2.2.2比较分析法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文献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通过对“体育文化软实力”文献研究综述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析比对,重点在于挖掘软实力相关的理论比较,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阐释提供依据。
2.2.3归纳法
又称归纳分析法,指“从个别前提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本文借助“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相关文献资料,归纳界定出 “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3分析与讨论
3.1 “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的局势逐渐形成,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在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为了给美国“领导世界”建言献策,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 在1990年正式提出“软实力” (soft power)的概念。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国际社会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热烈探讨。在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日趋明显,它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软实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国际关系的运用中也是十分微妙的。对“软实力”的分析和评价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逐渐成为文化研究、社会发展研究、政治研究所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如今各个国家都在寻求 “软实力”的本土化意义。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展了对“软实力”概念的广泛研究,提出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我国学者在理解和运用“软实力”概念的时候给予了更宽泛、更深刻的界定。我国学者并不仅仅把发展软实力看作是国际政治间博弈与抗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把发展软实力当做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希望以此促使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软实力不仅仅具有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和同化性,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化形式下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在全球化时代,软实力甚至能超越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是指区别于经济、军事、科技等 “硬实力”而言的一个概念,即一国使其他国家自愿做某事,以达到自己所欲求的目的,而非以武力威胁或者强迫别的国家去做。 概而言之,软实力对内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外是一种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用软实力输出自己价值观的同时,也体现出该国的国际信誉以及国民形象。
“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的。软实力不是表示国家实力的软弱,而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自然会追随、效仿。2006年,在接收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约瑟夫·奈教授对“软实力”又有了新的表述。他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三种资源:第一,国家的文化;第二,国家的政治价值观;第三,国家的外交政策。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在外交上得到他国的支持,拥护与尊重,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的力量。如,中国在国际外交关系上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国建国初期,为中国迅速维护国际关系,打开国际局面作出巨大贡献。软实力的概念虽然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是通过西方学者对于软实力的阐述和运用,我们可以判定,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注重软实力了。中国古代有许多对软实力的论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是一种精神力量,有益于凝聚人心,维护统治,促进发展。
3.2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文化软实力”国内有一些学者曾经作过尝试性的界定,但目前对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定义。国内一些学者如王超逸、高占祥等学者在研究“文化力”时提出,“文化软实力”等同于 “软实力”而国内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外延小于“软实力”的概念,“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是其组成部分。
笔者在翻阅参考众多学者的理论之后认为,在中国学术的表述体系里,“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应该属于“软实力”的子概念,即“文化软实力”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对“软实力”概念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出的延伸定义。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国文化特色,具有区域的普世性并且对内发挥凝聚力作用,对外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一种无形实力。
文化是软实力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像名片一样代表着国家的身份和民族的形象,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生产力因素等相比,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则更为持久深入,是软实力的最主要载体和具体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当代人思想和行为的反映,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人民的风俗习惯,指导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 “软实力”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果,有着深刻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是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高对于团结中华民族,激发民族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1]。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文明相互融合和碰撞,如若没有过硬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不能使自己的文化影响他人,还有可能使本国文化的安全受到影响,甚至于被其他文化所淹没。因此,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对于保卫本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3.3关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虽然是在近些年才确切提出来的,但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软实力的运用确却是早已有之。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朝代的统治几乎都运用了文化软实力,以此来收服人心,维护自己的统治或者征服其他的民族。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战火不断的年代,我国思想家就曾提出,国家要想国富民强,必须“以仁政施天下”;在处理与他国之间的关系时,要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人善邻,并且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这些警世良言都与“文化软实力” 不谋而合。
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流传的著作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处处存在着“软实力”的真知灼见。孔子在诸多诸侯国中奔走,发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希望君主处理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矛盾时秉承,早日结束春秋乱世;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的至理名言,更包涵了希望不以武力而驱使别人、强迫别人的“软实力”的内涵。此外,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经说过:“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意思就是说,凡是强大的,刚硬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坚韧的,反而居于上位。《道德经》中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引申来看,柔弱胜刚强,软实力就具备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纤笔一支胜毛瑟三千”。“软实力”独特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有时候比“硬实力”更具说服力的人性化,在很多方面有着不输于硬实力的强大力量。
我国流传至今的精神文明理念具有生生不息的感染力,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让我们注重自身完善, 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造就一批批中国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内在凝聚力,而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蕴含着和谐的理念,这在我国对外政策中也可以证实。新中国建国之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秉承“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世界人民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加以赞赏和高度评价。
3.4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涵义界定
“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至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关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在我国体育学术领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软实力”是在体育领域内的软实力,即在体育领域内国家的文化、思想、制度、价值观等表现出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舒盛芳在研究时提出,“在体育领域或者通过某种具体的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文化吸引力和精神力量就是体育文化软实力”[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文化硬实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体育对国家或人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张长城学者通过对先前学者关于“体育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研究,认为“体育文化软实力”可以概括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我国体育文化和思想所具有的对内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及对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3]。
体育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梳理有助于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搜集以及分析,在先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尝试对“体育文化软实力”进行涵义界定。笔者们认为,“体育文化软实力”就是在体育领域或者某种具体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对内的凝聚力、影响力,对外的感召力、吸引力。
4结语
研究提供了关于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基本概念阐释。研究表明,三者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统一体,三者者互为依托和补充。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出符合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阐释和理解,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本研究的理论观点还缺乏定量化实证研究的支持,在此种意义上,研究提出的论证并非是最终的、结论性的。对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评价以及与软实力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等问题尚待解答。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得出结论:体育文化软实力就是在体育领域或者某种具体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对内的凝聚力、影响力,对外的感召力、吸引力。文章旨在为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有所补益。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S].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2]舒盛芳.体育软实力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2):67-69.
【中原文化软实力】推荐阅读: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中原文化06-25
河南中原文化12-15
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11-22
中原民间文化10-05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09-03
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12-04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10-07
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07-04
城市文化软实力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