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2024-06-06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精选12篇)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1

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切。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多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 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 从社会风气抓起, 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

一、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

“软实力”概念是约瑟夫·奈 (Joseph·S·Nye) 在他的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文化软实力,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 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由经济水平、科技发展、军事实力、领土或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 而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感召力、文化感染力、国际形象影响力、社会发展模式吸引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又风起云涌,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激荡、相互促进, 使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和形式。一个国家的崛起, 从根本上说, 在于它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是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体现了党对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局势的敏锐洞察,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深思熟虑,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瞻远瞩。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指导和统率地位,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对其的文化认同是关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理想目标、思想依托和行为外化相对应的基础导向力、价值取向力、精神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的力量来源。通过分析四种力的来源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构建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动力模型, 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如果说民族国家的核心实力从根本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 那么, 民族凝聚力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般表征, 而民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一国居民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幵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国家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目标, 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或者说, 提升和建设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言之, 文化软实力与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互动和正比关系, 于是, 一方的建设成功必然意味着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 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也必然意味着己方建设成就的提高。既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 那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创新和改善宣传教育工作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可能自发形成, 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和力量的引导、灌输。因此, 宣传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宣传教育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注重研究当前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特点, 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理论取向, 它不仅强调对现实功利的关注, 而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想目标的表述更加注重了对现实的兼容性。”[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 也应该从这种现实出发, 丰富和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诸如, 突出对民生问题和大众生活的关注, 在具体的事实分析和问题解释中, 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教育, 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回避现实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应当积极介入, 善于解释与分析, 消释疑惑, 增强公众的认同。

(二) 创造实践养成的条件和机制, 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体验和认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实践的产物, 是实践的理论提炼和升华, 其目的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离开了人的实践和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沦为空谈。相对于理论宣传和教育, 实践教育有着鲜活生动的情景氛围, 与人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 具有自然性、直观性、渗透性的特点, 因而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主动性。因此, 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环节,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造实践养成的条件和机制, 引导人们在实践参与和社会生活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将其转化为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培育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品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健全群众利益保障的机制,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生成和建设, 都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利益是价值体系生成的动力, 也是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

当然, 这里的利益不仅是指经济利益, 也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反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目的也是维护、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建设是一项多领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离开了利益的主题和本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方向, 抓不住根本。当前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民生问题凸显,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 如何引领多样的社会思潮, 如何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 如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权益保障的角度来深化认识, 进行深层次解决。对此, 应做到:第一,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特别是建立国家与个人、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的分配模式。第二, 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破除“GDP崇拜”观念, 更加重视社会建设, 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 制订并落实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第三, 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满足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诉求, 引导社会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避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为此, 需要不断开发、完善既有的制度资源, 同时创设新的政治参与渠道,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 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

三、找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伟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规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孪生关系决定了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 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 不仅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而且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 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 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不仅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 而且能巩固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借鉴西方文化, 彰显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 不仅能提高对西方文化的辨识力, 而且能说明“北京共识”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防控落后文化, 争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 通过落后文化批判与防控, 不仅能界别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 而且能消除落后文化的影响, 从而使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得到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 需要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处理好若干关系, 并把握好几个关键。通过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研究与建设、国家理性与人民理性的关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平衡中获得水平的提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把握关键,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2]贾英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N].光明日报, 2010-10-26.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全国宣传干部学院黄志坚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

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3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 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4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 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1.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与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紧密相关的。软实力 (或译为软力量、软权力、软国力) 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 软实力理论进入美国学界的主流话语, 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在软实力理论中, 约瑟夫·奈视文化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较早将软实力理论介绍到中国的是王沪宁。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 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 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

在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 中国学者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关于“文化力”这个概念及其研究, 国内较早涉及的是贾春峰。他在1995年出版的《文化力》一书中指出, 在21世纪经济格局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他认为“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 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 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

2006年11月1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

如果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 文化软实力属于一国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 是软实力中文化的力量。

2.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 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 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 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 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的确是迫在眉睫。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是网络影像、还是舞台表演, 总而言之, 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 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包括大力发展媒介在内的文化产业, 正是要通过“生产”出丰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将我们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 将我们的文化魅力展现于世界。

3. 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通俗来说, 硬实力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强制性、支配性能力自然而然地作为硬实力的构成要素而存在。那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硬实力就是软实力有形的载体, 软实力是硬实力无形的延伸。硬实力是对构成综合国力各个组成方面的物质力量的统称, 而软实力则是能够统领硬实力、使其发挥特定功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的统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 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 超越时空, 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 “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因素在国际权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地理、人口和原材料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国家软实力在本质上是一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素, 毫无疑问, 其核心是价值观。只要稍作留心观察, 我们就可以发现, 当今世界软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领域内价值观的竞争。美国的好莱坞影片、法国的“文化外交”、韩国的《大长今》、德国的歌德学院、英国的“创意英国”活动及名目繁多的教育交流项目等无一不是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交融与交锋。而且随着各个国家与地区对软实力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日渐深入,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然更加繁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新生点和产业调整的新杠杆的今天, 文化担当了时代的新使命, 以新的文化能量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硬”的要素, 就这意义而言, 可以认为, 文化, 它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二)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和作用

1.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来自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其中包括“和谐”、“仁爱”、“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 它们既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

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样的纲领性的文艺政策。

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

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 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 但是, 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

六是国外文化中能够被吸收借鉴、为我所用的先进要素。

今天中国,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我们既要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又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在求同存异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要素;我们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资源,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 加快对外来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应增强文化的“资源意识”, 着力开发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政治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应淡化对主流文化生硬和空洞的宣传,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进程;应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时代价值意蕴, 重视群体文化的巨大作用, 加强对各种流行文化的监督和引导。此外, 我们还应调整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 大胆吸收借鉴国外文化资源, 将涵育政治文化、推广主流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取舍群体文化、引导流行文化、迎纳外来文化相结合, 优化各种文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

2.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一是与硬实力相补充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二是维护国家安全, 实现国家间和谐稳固的交流与发展。三是提升国家外交形象。近年我国政府陆续举办中国年、国际艺术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文化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显示出我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提升和平发展的外交形象。四是塑造人格,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 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城市发展中也占有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文化核心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可以是多样的, 但核心价值只能是一元的。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 对该城市文化取向、城市的产业更迭取向、城市的创新理念、城市的开放交流氛围的诚信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能够主导和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的作用, 还体现在改革大潮中形成的文化管理机制和理念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规范性、现代性作用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 实质是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的历史, 每一次的体制机制变革都会促使社会的发展。相形之下, 一个地区的先进与落后, 根本性的原因是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差距, 是行政管理文化水平的差距。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而推进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 旨在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到“增加投入, 增强活力, 提高效率, 改善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在文化产业上, 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产业和战略投资者, 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和重组。

文化软实力能够主导和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的作用, 还体现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以文化人”育新人立新风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体现在该城市的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 体现在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超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城市的发展, 归根结底在于人, 而人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生活面貌等“文化”成分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把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要途径。南宁市全面推进五象新区建设, 提出了文化立城、文化造城、文化强城的最新时代理念, 借助现代传媒, 彰显了国际化大都市跨越发展的实践特色。文化力在其间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广西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状态

1. 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和灵魂。

(2)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姿、特色鲜明, 包含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以说, 最具广西本土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是广西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是创造民族未来的重要纽带和持久动力, 是广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和鲜明亮点。

(3) 文学艺术精品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形象代表。能够展现广西文化特色, 在国内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 是广西文化软实力中的标志性、形象性要素。这些作品中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奋发向上、和谐向善的精神力量, 不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文化的凝聚力以及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文化产业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新力量。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

(6) 文化人才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动力。当前, 广西各级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桂战略, 各高校和文化单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为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2.“十五”、“十一五”时期广西文化发展情况分析

(1) “十五”时期。“十五”时期广西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全区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建成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2) “十一五”时期, 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十五”和“十一五”广西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成绩, 构成了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健康品质和强大动能, 为“十二五”时期广西的文化发展及其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1. 存在问题

一是文化发展的意识还不强, 文化认识不到位, 文化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滞后, 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不相适应, 对文化活动功能的认识尚不全面, 缺乏自主意识, 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文化硬件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 文化发展水平不高,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的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残缺不全, 农村文化活动萧条冷落、枯燥单调。在公共投入和设施方面, 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 广大农村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稀缺。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 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制约文化发展。

四是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 文化领域缺乏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领军人才。

五是文化能力薄弱, 文化优秀产品还不多, 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 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 广西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 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 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不多。

六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比, 民众整体文明素质不容乐观。

2. 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问题, 造成这一现实状况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现实的因素, 涉及到多个方面。

一是文化体制机制性问题突出。文化的现行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够适应发展形势, 文化管理存在职能不明晰、管理不到位、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文化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 文化队伍存在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基层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三是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迟缓,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文化产品品种不够丰富,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全区合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的共识还需增强, 推进力度还不够大, 政府、市场、社会的联动关系还不够紧密。

五是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力的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

六是文明水平和文化整体素质不高。民众的文明礼仪、道德素养, 特别是公德意识明显滞后。

三、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是树立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规范。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 确立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加强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 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需要文化要素的参与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文化要素的参与。

1. 文化与经济结合, 将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现代人力资源

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 文化起着导向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这种精神支撑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 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 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 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 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

2. 文化与科技结合, 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手段和能力

当今世界,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三网合一”, 极大地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 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工作的新形态。同时, 文化工作的新形态又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文化业态, 成为当今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预示了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

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升级中, 文化创意产业将发生革命性的作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是转变我国发展模式的客观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将改变原始产业依赖资源、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负面影响, 改变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浪费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经济高效、环境安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形成以生态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模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一样,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力量, 文化创意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和内在品质, 同时也就提高了价值含量;不仅如此, 文化创意是我们由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根本性的路径。

(三) 广西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为尽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 广西首先必须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增强文化自觉。着力解决统筹谋划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 依靠文化给力生活、给力发展、给力社会和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广西的文化品牌, 实施广西品牌“走出去”战略。逐步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扩大中国和广西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需要文化软实力做支撑。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使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有利于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对策思路

(一) 实现目标

1. 近期目标

到2015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 团结奋斗共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文化事业活力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文化产业实力有所增强,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以上, 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软实力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 远期目标

到2020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建立,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在文化领域全面实现文化强区总目标, 文化事业兴旺繁荣, 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以上;文化产品极大丰富,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文化软实力在实现文化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 使广西成为西部地区充满活力、富于魅力、凝聚动力、安宁和谐的民族文化强区。

(二) 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路

1.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文化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核心位置, 引导各级干部和高级社会科学学者积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包括基本理论、核心内容、具体形态、作用与意义, 研究与时代发展趋势和广西区情相关的内容和形式, 特别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 制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方式、方法, 包括宣讲学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创作、群众文化、学校教育、道德风俗, 等等, 检验其作用和成效。要根据广西的区情, 制定和实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计划,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进厂、进村,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传播开去, 使其在整个社会形成和谐文化氛围,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我们国家和广西社会生态的核心成分和主导氛围, 发挥出引导社会思潮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2.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激发文化创造力

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 文化力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力、创造力。哲学社会科学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 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也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 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力。哲学社会科学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库, 能够在党委、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 增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是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重要途径,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必须做好增加发展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重视人才建设, 改进政策和管理体制等工作。这是全面促进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要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提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有关我区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性转化,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结合广西实际和时代特点, 建设具有区域特色、民族风格、南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进一步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建设一批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如中国—东盟问题研究、民族区域发展与民族团结和谐研究、北部湾区域发展研究、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进一步壮大社会科学队伍和力量, 逐步在全区各市建立市级社会科学院, 大力培养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 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全面加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在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强化文化物质力

当今时代, 文化力既是精神力, 也是物质力。文化产业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在国民经济领域里已成为重要的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是:

(1) 强化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工作,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先, 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形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合力。其次, 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职能。第三, 应当加快文化立法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的侵权盗版行为, 切实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第四, 尽快落实广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时做好年度数据统计工作;落实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 整体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2) 大幅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 同样需要投资的推动, 凭借大投入达到大产出是重要举措之一。文化产业是产出效益好的产业, 加大投入, 有利于广西G D P总量的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 2010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 大大超过G D P的增速。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工业、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增加值可以在“十二五”末达到或接近千亿元、占广西G D P5%的目标, 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所说的投资, 不仅仅是政府一方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 还要积极引导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资金投入, 银行信贷放宽对文化企业的限制, 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推动大型文化企业上市面向社会集资等。

(3) 以发展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建设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广西文化产业中大型成熟的文化产业企业只有不多的几个 (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等) , 因此, 必须以发展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建设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应继续开展以广西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公司为基础组建广西影视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 以广西各专业剧团组建广西演艺集团等国有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用三五年时间, 建设四五个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推动其上市融资, 使大型文化企业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4) 积极扶植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 帮助其做大做强。广西民营文化产业有一定基础和规模, 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要从政策、税收、金融贷款、市场准入、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帮助它们更快更好地发展, 使其成为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重要生力军。

(5)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文化经济新形态。我们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 重点包括基于三网融合和三屏合一的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产业等, 通过越界, 寻找提升第二产业, 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使二产三产化、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 推动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和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与发展。同时, 增强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并为传统产业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4. 持续抓好国民文化科技素质教育, 提高文化孵化力

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建设要靠教育。人的文化之初由识字起。要不断保持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必须持续抓好教育普及, 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5.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推进文化“走出去”, 扩张文化影响力

广西比邻东盟, 地缘相连, 文化相近, 交往历史长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合作与学习借鉴的习惯与传统, 因此, 在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广西会更多地注意吸收借鉴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2005年8月, 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文件。2007年1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 这就从法律上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合作提供了保障。在新形势下, 广西要积极组织力量调研东盟文化和社会发展经验和特点, 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的渠道, 建设好中国—东盟文化产业 (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等重大项目, 并筹建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 (培训) 基地, 扩宽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广西在2004~2011年里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既是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 更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 广西应很好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时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 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交流合作中扩大中华文化和广西文化的影响, 增强广西的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广西文化走向世界。

6. 奋力发掘人力资源, 壮大文化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增强文化软实力, 人才的作用尤其重要。必须大力发掘人力资源, 加快壮大广西的文化生产力。

五、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途径

(一)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精神基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始终。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 即为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之中, 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它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保证了全体各族人民在政治思想上与实践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互交融, 和谐相处, 共同建设起祖国南疆一片美好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 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把广西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省区。在新的历史时期, 5000万广西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动力, 一定能建造起更为和谐幸福的家园。

(二) 强化社会生产力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素质

当今社会, 科技水平和能力素质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各国的竞争, 最为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素质的竞争。

强化社会生产力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素质, 首先是思想素质。要大力培育劳动者的主人翁思想, 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集体观念, 要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 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每一个人都用心为社会添好自己的那一块砖, 出好自己的那一分力, 尽好自己的那一份责, 共创美好的未来。其次是知识素质。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高低, 影响着物质生产力的状况。在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 社会急剧变化, 知识迅速更新, 要提高社会生产力, 必须首先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所要求的不仅仅是需要劳动者有一技之长, 更需要他们能够做到思想道德、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等全面提升, 协调发展。要把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无论是政府还是劳动者个人, 为此都要有投入, 有动作, 出成效。再次是能力素质。第一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二是培养操作能力,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熟练的操作能力, 能既快又好地完成具体任务。第三是培养分析能力, 使他们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是培养应变能力, 使他们在碰到一些预料不到的突发性事件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积极响应, 及时地合理地处置。第四是学习素质。第五是身体素质。劳动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以胜任繁重的工作, 他们必须注意锻炼身体, 始终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条件。

(三) 为经济社会发展建造“智库”

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 文化软实力逐渐凸显其价值, 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必须发展建造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工厂”———智库。

首先, 适应时代变革, 需要人们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作为改革开放的引导者的党委和政府领导, 同样需要不断更新观念, 虚心听取不同观点与意见, 切实转变“我是老子”的工作作风。营造智库生存与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始终保持谦逊的姿态听取来自智库的客观、中肯、独立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保持科学客观地了解世界和判断形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其次,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建立咨询专家库。咨询专家库应做到信息全面、准确, 并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有关信息, 包括及时收集新的有关专家的情况等。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矩阵组织, 其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任务明确、责权具体。该委员会组织机构采取“紧密-松散”的模式运作。所谓紧密, 委员会秘书处是常设机构, 负责组织联络各方面专家学者。所谓松散, 专家咨询团没有固定人员, 以项目组或课题组的形式组合, 完成报告既可解散, 再根据下一个项目或课题重新组合。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 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团) 的结构, 使咨询委员会 (团) 成员在年龄、专业、智能和区域等方面做到长短互补。 (2) 用制度规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活动方式, 保证各项咨询活动积极、有效、有序地进行。 (3) 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其成员要进行实时培训, 不断增强咨询人员的政治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咨询业务能力。 (4) 把专家咨询委员会各成员专家所作出的贡献及时反馈给所在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以增强专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和社会。

(四) 辅助党委政府决策

实现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既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实现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就在于充分发挥专家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

首先, 既要充分依靠专家而又不过度依赖专家。决策者必须深刻认识专家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要有强烈的专家咨询意识, 充分依靠专家、发挥专家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在充分尊重专家咨询意见建议的前提下,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主体依靠专家不能变成依赖专家, 随专家左右, 丧失自身在决策中的主体作用、决定作用。

其次, 建立和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这是充分发挥专家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的根本。 (1) 将专家咨询纳入决策程序。要进一步用制度明确规定,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 在拟定决策方案过程中, 抑或选择决策方案之前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这一环节, 做到重大决策先咨询后决策, 从决策程序上确保专家咨询落到实处。 (2) 建立和健全决策风险责任机制, 明确规定各类决策的主体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 并制定相应的责任保证和追究措施, 同时, 还要建立和健全决策者离任后的责任追究制度, 防止和避免出了重大责任问题异地为官的现象。 (3) 建立和健全专家咨询立项机制。为促使专家能够不断如期作出质量好、水平高、价值大的咨询研究成果,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和健全专家咨询立项制度, 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党委、政府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指南, 明确课题研究的数量、质量、指标、时限、经费、条件及责任。 (4) 建立和健全专家咨询成果购买机制。对于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疑难问题, 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大的咨询报告, 要按质论价, 政府进行购买。

再次, 着力抓好专家咨询成果的利用和转化。这是充分发挥专家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的突破口。 (1) 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专家咨询成果搁置一边, 装门面、做样子, 为咨询而咨询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照搬照抄专家咨询成果, 把专家咨询成果当作决策本身, 成为专家咨询成果的“收发室”的教条主义。 (2) 要审定专家咨询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质是要审定专家咨询方案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及主客观条件。这是利用和转化专家咨询成果的首要环节。 (3) 要评价专家咨询方案的有用性。实质是对咨询方案作决策价值评价。这是利用和转化专家咨询成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4) 要把专家咨询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有用性统一起来。咨询方案的选择, 既要以咨询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基础, 使决策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 又要以咨询方案的有用性为基础、使决策满足决策主体的需要。

(五) 创新文化经济形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创新文化经济形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 解放思想, 转变各级党委、政府的观念, 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创新文化经济形态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树立发展“大文化”的经济观念, 把文化经济真正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 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 把加快文化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纳入任期目标, 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

其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 建立健全文化经济统筹协调机制, 激发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广西现阶段文化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 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和保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完善的文化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 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 为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积极推进文化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进程, 把隐性的服务转化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 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

再次, 探索建立适应文化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大文化经济的投资规模,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行的文化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 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融资、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支持其发展, 引导文化产业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和发展。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 发展文化投资风险基金, 探求适应文化经济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 要研究探索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在投资方式上, 建立适应现代文化经济发展要求的投融资体制, 打破所有制限制, 降低门槛、放宽准入, 形成文化经济发展多元化投资格局, 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

第四, 积极推进文化经济园区建设, 以园区建设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要根据广西不同城市和区域特点, 按照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引导支持有意向、有能力的机构、企业和社会中介参与文化经济园区建设。把文化经济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和推动全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领域为重点, 以大型文化企业为主体, 以区域文化品牌为依托, 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 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和产业融合, 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推动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全区每个地级市都要根据自身实际建设一个文化经济园区 (基地) 、培育一个优秀企业、打造一个优秀文化产品、举办一个文化展会活动, 从而形成文化品牌。同时, 协调好不同的文化经济园区间的有机联动, 形成文化与旅游、信息、体育等相关行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和良性环境, 形成产业园区龙头和合力的效应。

第五, 加快构建文化经济服务体系, 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 迈入小康生活门槛的人们将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心理上的需要。这就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提出新要求。因此, 必须加快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 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 充分挖掘利用好各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 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 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 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 以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 以社区和乡镇基本文化设施为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文化经济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文化人才是文化经济的重要资源和发展动力, 能否拥有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运作的人才群体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 文化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要大力引进各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 尤其是要重点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要创新文化经济人才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优化人才结构,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力;要创新用人机制, 以优良的工作条件、优厚的报酬和良好的环境, 有计划地吸引、聚集国内外一大批高层次文化经济人才和文化名人入桂、驻桂。同时, 在广西重点高校开设文化经济专业, 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为文化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 整体提升广西文化经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 文化产业构成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文化产业以其巨大产值和高速发展的趋势, 正在构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00亿元规模, 占G D P比重为2.75%。广西从2010年开始实施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计划在5年内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千亿元。为此, 将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对外文化产业工程, 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产品, 构建有广西气派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项目集群, 使广西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 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军、生力军。因而文化产业本身已构成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成为硬实力。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广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推动文化产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 广电和电信产业稳步推进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 等等。广西文化产业要在这黄金时期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把握好发展趋势, 借势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促使文化产业构成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首先, 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战略性重组和资源整合, 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民营企业要通过专业化、企业并购, 以迅速成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 必须深刻领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的生产,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重点做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当代文化的经典化和大众文化的时代化工作, 使科学与艺术、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体、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公共服务与市场消费的有机融合。

再次, 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数字电视, 数码电影, 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 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 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广西要在此次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 必须主动参与各类“数字标准”的竞争, 以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第四, 主动寻求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构筑文化产业新构架, 形成与变动中的文化消费取向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 信息设备制造业, 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 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等等十分值得借鉴。

2015年, 广西文化产业将达到1000亿元,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不仅在文化建设上增加了文化产品, 扩大了文化总量, 也以扎实的经济数据, 为文化软实力融入了“硬”的元素。

综上所述, 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时期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深刻理解我们正处于的时代和肩负的责任, 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发挥出文化本身的凝聚力、引导力和感染力的同时, 发掘出文化中蕴含着的巨大的物质力, 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 使广西的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快速的提升, 成为广西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有效促进“十二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为此将加倍努力, 更快地前行, 奔向建设文化强国和民族文化强区的宏伟目标。

摘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需要。“十二五”时期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章论述广西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篇5

(一)、软实力的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就在著作中提出“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2004年,他正式出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认为“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又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一急经济制裁。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软实力的————大致包括政治制度自己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以及亲和力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解释

根据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国家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从逻辑上推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文化软实力是从属于软实力的,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

国内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的————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实力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本国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国际间竞争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已突破去过偏重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进入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新时期,并且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西方强国总是企图把自己国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所谓的“人权外交”以及各种各样的“干涉主义”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并且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非常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悬殊。在中国外文局猪般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演讲指出,中国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而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5年中美版权贸易之比是4000:14。总体看来,在文化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近几年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注重文化、教育与科技进步对总会让国力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额中,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给我国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在一些领域上形成了国际垄断。

(二)、从国内形势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的重建。

第一,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深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保证我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既要运用法制规范进行“硬调节”,也要运用道德进行“软调节”,促进经济行为主体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第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进来,日益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破坏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一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第三,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短时间要完成由传统封闭落后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就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又面临着极为不利的严峻的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仍处在并非完全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又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中,并且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大地震,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整合功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崇高爱国的传统精神,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其时代性,同时它也具有超越各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第四,在文化产业,中国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积木的生产和制作。每————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到30万小时,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如2002年,韩国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7亿美元,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对外文化输出被称为“韩流”。如韩国电视剧,大量挤占了亚洲市场。2005年在中国放映的韩国电视剧超过50部,集数超过3500集。最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在过去由于冷战模式的对抗和中国文化输出不够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多不了解,欧洲不少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处在完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时代。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的时代,并且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得到提升,但由于文明对话、语言、文化的差异十分复杂,仍未过半数。一些国家仍存在冷战意识,对中国和平崛起仍抱有戒心,对中国的发展仍存在质疑。为此,我们不应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互补。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我们应抓住时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重塑我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经济崛起、国力腾飞时,我们应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标志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些经济市场流通的政治文化载体的运载下向全球蔓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攻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传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中国文化亲善友好的外部环境。

(一)为此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力练好内功,突出重点,搭好桥梁是三大关键。其

实,练好内功就是抓好国内文化建设。首先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光大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诸多特点是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演进,已经形成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培育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整合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以上三个优势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是充分开放、整合凝聚和不断创新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值得继承与弘扬。因此,我们应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我所用。其次,在文化建设体制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作用,整合各种力量资源。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电视荧幕,推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文化创新。最后,在政策和条件上,国家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文化基金和文化大奖等方式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最终目的就是强其肉体,多出精品使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突出重点。就是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搞好涉及国际基本利益的重大和持久影响的方

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无论是精神影响方面还是文化产品,要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能为发展中的我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网络业起步比较晚,但由于政府对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一步步推进了韩国特色文化产业的行程。韩国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2002年,韩国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9项文化产业相当于当年GDP的6.57%,其中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形成了具有“韩流”特色的文化输出。而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应得到大力弘扬,不断创新,培育我国文化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和名人效应,积极向海外传播,形成在国际竞争中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

(三)、搭好桥梁,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要多种形式并用,既要注意双边交流与合作,又要注意国际多边舞台。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越来越多向双边发展,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重视多边文化合作,女里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14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建立了36个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56所。中国在美、法、俄、印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共组织出访团379个,2631人;接待来访图案313个,5605人,在国外举办展览演出107场,并且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2上海世博会这些国际性活动给中国文化深入、广泛的融入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给中国争取本土文化的“主权”————其文化的附属化、边缘化、和残缺化提供了可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社会动力与价值观,并且在奥运会举办

期间,中国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新闻发布厅有古诗、书法和国画,餐厅里边有故宫和四合院图像,公园里有风筝和戏台,有关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建议的汉语教材。这些都让外国朋友感到新奇。通过文化的传播工作,是西方人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文化,亲身聆听了中国的文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有力的消除了中西方长期的误解,缓解了中西方的冲突,促进了本国文化的近距离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间,年至个人都应该充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文化软实力与和平崛起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实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中国软实力最终要解决的是国内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落脚点和目标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际道义、内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三方面上。

第一,中国主张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等选择,而

不是其实和排斥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国际道义(或称国际道德)是指“表达着大多数国家真实意志的对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主权平等。”在任何行为主体都应该自觉维护国际道义原则。而中国政府倡导国际公认的道义,遵循并维护国际道德,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友好相处,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在经济利益上双赢、共赢、互相合作,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和时代没有优劣之分,确立的制度、信仰、价值观都没有高下之别。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中国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为精神。推动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的主张。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方面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政策上体现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反对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多由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

第三,在外交实践上,中国政府体现了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高度一致。中国遵循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制,推进多边合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尊重文化多元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利用双边关系和多边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各国实力和文化的活动,用实际行动推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实践证明,中国提升软实力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而是为了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

发展文化创意 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6

一. 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软实力是对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一种认可,而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属于建构性的认同实践活动,是软实力的依附载体,即:文化产业是丰富软实力的,而软实力是凸显文化价值的,两者相互依附,相互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成为市场化手段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像欧美、日本、韩国等主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且都是由政府出面做计划、推动文化产业的有效、迅速发展,尤为显著的当属美国,他主要以文化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并迅速占领全球,如:电影、图书、音乐、动漫、游戏、体育等文化领域的开发和销售都象征了美国的文化力量,同时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凸显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还有日本在经济低迷时期,是动漫和游戏缓解了其当时的局面,进而日本开始逐渐的开发、销售动漫设计等。同时,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使其文化产品领域在海外销售成功,极大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鉴于此,我国山东青岛市运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现在已初步建起了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创意100产业园、中联创意广场、“古玩地”、市南软件园、中韩动漫合作基地、达尼画家村、龙马画院、即墨包装印刷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涵盖了影视、文化产品制造、出版发行印刷、文化创意、动漫和文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丰富了文化创意,同时使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 文化创意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本身属于智慧的结晶,其范畴涉及智慧产业、知识产业、版权产业、思维产业等等,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加入,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如:电视剧、电影、动画等,同时开始面向市场,形成一种系统化、规模化的文化交易市场,丰富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也逐渐的开始接受文化消费形式,实现了文化产品企业经营模式的利润效益,提升了文化的价值。而创意是文化价值的核心,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成为产业,持续的出现在市场上,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创新,不断的文化创意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确保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实力。自文化软实力加入国际竞争以来,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长足的发现迹象,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并专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来规划和指导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然而人们的思维是无限的,国家应运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无限的文化创意,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各地应结合自己的文化蕴含,打造、宣传,成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并积极的推广、发展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以此来吸引大型企业的入住,全面提升文化的整体力量,进而不断的创新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增强文化的软实力。

三. 整合、优化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影响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大物博,如果能够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后利用、开发,那么将会便于文化传播、宣传,壮大文化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产业服务质量。如: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产业,以企业的发展模式开发、研究,建立文化产业群体,集中文化产业力量,形成一条龙生产、销售等服务,加强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内涵,壮大文化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健康、持续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提高软实力的动力和催化剂。再如:青岛从2002年开始就建立了动漫产业园,到2007年时申请建立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并被批准,从而使文化产业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结构,呈现供应链、价值链相连的产业群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得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委党校)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7

1.1 武汉“两型社会”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过度利用及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基于此,党中央极为重视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主义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1.1.1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形成的过程

为把武汉城市圈由湖北省、武汉市的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湖北省、武汉市联手向国家申报改革试验区。从2003年定位为“民营经济改革试点”;2004年4月7日,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到2005年改成“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到2006年上半年又定位为“综合行政管理”;再到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提出“武汉新区”的方案,其申报思路几经变动,逐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2007年7月份,最终确定提出“1+8城市圈”,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突破口,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于2007年底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1.2“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两型社会”是基于对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2)“两型社会”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个层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者相互统一,密不可分。只有资源节约,才能环境友好;实现环境友好,必然要求资源节约。

(3)“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循环性及可持续性。

1.2 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出及基本内涵

1.2.1“企业文化”的提出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威廉·大内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威廉·大内(1981)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Allan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1982)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有一种文化在整个公司内部都发挥巨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包含五种因素:企业环境、价值观、企业英雄、风俗和礼仪、文化网络。企业文化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硬汉型文化、工作和娱乐并重型文化、赌博型文化、按部就班型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L·赫斯克特,约翰·P·科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在詹姆斯·L·赫斯克特,约翰·P·科特(2004)合作出版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业绩与其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反之,则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优秀的文化帮助企业取得高绩效,这是因为这种文化能产生不同寻常的激励效果,能使员工感觉到为公司工作是有益处的,同时,员工对公司更有责任心、更为忠诚,员工会觉得他们的工作更有回报。

陈维政,忻蓉,王安逸(2004)认为,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具有协同性;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企业员工满意度产生正相关影响,协同性越好,员工满意度越高。

尽管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重点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企业成员所共同信奉并坚持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综合。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适应性、整体性和继承性等特征。

1.2.2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约瑟夫·奈认为其涵义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理念和政策等无形的力量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行为。自“软实力”概念提出后,约瑟夫·奈不断地对其进行扩展和完善,这一概念很快应用于诸多国家、城市、企业等层面。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如果说诸如资本、科研、设施和经济规模等构成了企业硬实力的话,那么诸如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等就构成了企业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企业软实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而形成的、基于该企业文化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 企业文化软实力结构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中普遍认可的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定义,本文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企业核心理念、企业资源、独特性和创新性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分别反映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不同侧面,有着不同的内涵。

2.1 企业核心理念

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后,又提出了一个meta-soft power的概念,主要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一种能力。他认为,一个国家若能开放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与自我批评,就能创造软实力。以震惊国际的美国虐囚事件为例,美国的虐囚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破坏了美国的形象,但是美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对此能进行深入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虐囚事件曝光后,美国总统布什就美英驻伊拉克军人虐待战俘事件向伊拉克人民进行了道歉,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承担全部的责任,美军也做出了决定将对虐待战俘的军人进行审判。约瑟夫·奈认为,如果其他国家看到美国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多元的媒体与舆论,以及有力的理性的批判精神,则可能反而对美国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虐囚事件导致的国家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产生的敌意。换言之,有自我批评精神和自我批评能力的国家,也能因此而创造一种软力量。从约瑟夫·奈对meta-soft power的解释可以看出,meta-soft power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理念,那么在企业的meta-soft power就主要指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核心理念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使命。

2.2.1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具体包括:员工对本企业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由企业优良传统、时代精神和企业个性融会的共同信念、作风和行为准则;员工对本企业的生产、发展、命运和未来抱有的理想和希望。

2.2.2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企业用以判断是非黑白、善恶美丑的根本原则,指明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核心价值观是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境界。

2.2.3 企业愿景

企业愿景是对企业未来的设想。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和“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例如,“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分别是万科集团、苹果公司的企业愿景。

2.2.4 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的基础上为企业确立的一个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方向、经营哲学等。主要回答“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需求是什么”等问题。

2.2企业资源

企业软实力必须具备一定的载体,占有并运用一定的企业资源才能得以发挥作用。企业资源是指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能够帮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企业资源包括物质型资源和非物质型资源。物质型资源主要包括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它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非物质型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它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直接来源。

2.3 独特性

独特性有称“异质性”,一个企业的文化软实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没有被其他企业所拥有的实力。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定量的指标,所以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独特性。

2.4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积极创新是企业文化之树长青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得到新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两型社会”要求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

“两型社会”背景下,鉴于“两型社会”的内涵和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不同层面构成,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从企业核心理念、企业家能力、员工教育、企业社会责任、诚信及形象等方面构建及提升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企业文化软实力。

3.1 塑造并不断创新企业核心理念

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文化软实力之源,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首先要重视企业核心理念的塑造和创新。从国内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际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都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还导入了CIS(企业识别系统),但企业核心理念的认识、塑造、教育和执行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核心理念的塑造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企业优良传统、时代精神和企业个性的融合;企业核心理念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应该关心的工作,与基层员工无关;企业核心理念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等。

作为对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两型社会”背景下,要求企业在塑造并不断创新企业核心理念方面努力做到:积极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发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核心理念的重要内容,使企业的核心理念很好的体现时代精神、企业优良传统和企业个性的融合。

3.2 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企业家或企业领导的哲学思想、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理念的形成及执行。纵观国内外在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虽然企业家在成长背景、管理风格、个人魅力等方面有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个人哲学、执着、创新等都对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直接影响作用。现阶段,企业文化软实力在总体认识、总体规划和总体建设方面的缺失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家或企业领导者自身的问题。首先,不少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形成重硬轻软的倾向;其次,未将企业文化发展整合到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中,往往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多数企业没有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最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举企业之力,上下一心统筹进行,不少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精力投入较少,未形成齐抓共建的局面。因此,企业家或企业领导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积极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3 加强员工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过:“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一定要把员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使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并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家,处处为企业着想,自觉修正个人行为,维护企业的声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潜能。

3.4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学者认可美国学者莫里斯·克拉克(Maurice Clark)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1916年在《改变中经济责任基础》一文中莫里斯·克拉克指出,“社会责任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有责任感的经济原则,发展这种原则并将它深植于我们的商业伦理中。”

“两型社会”建设中,一个重视并长期践行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企业更应该积极承担对环境、对社会公众长期利益的责任和企业的公益责任。例如,武汉鑫飞达集团发起并成立了“武汉两型生活服务联盟”,累计投放近40000辆自行车建设免费租赁的公共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市民可以通过免费租车、异地还车等方式解决近距离工作、购物等交通问题。鑫飞达集团此举对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了武汉地区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模范企业。

3.5 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诚信中的“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企业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企业主体“内诚”的外化,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就是市场、诚信就是效益”,没有良好的诚信环境就没有经济的良性发展,塑造并加强企业诚信意识可以赢得社会公众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信任,提升企业形象,获得良好的声誉。因此,塑造企业诚信意识、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4 结语

通过对现有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及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于丰富企业文化软实力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上述研究集中在企业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而针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新观念是在近几年提出来的,国家批准“武汉1+8城市圈”和“长株潭地区城市群”为“两型社会”配套改革实验区。上述研究对于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是一个空白之处。

本文在阐述“两型社会”和企业文化软实力内涵基础上,把企业文化软实力划分为企业核心理念、企业资源、独特性和创新性四个层面,最后提出了应从企业核心理念、企业家能力、员工教育、企业社会责任、诚信及形象等方面构建及提升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本文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结构的分析,对推进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深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出的提升策略对“两型社会”要求下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詹姆斯.L.赫斯克特,约翰.P.科特著,曾中,李晓涛译.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Joseph Nye.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Power[J].Asia Pacific Review,2002,9

[3]陈维政,忻蓉,王安逸.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02).

[4]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9,(02)

[5]李春艳,李倩.企业软实力及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8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认为, 当前全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不平衡局面, 一批先行企业深入理解、把握企业文化规律, 应用于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 以强大的文化灵魂引领企业在市场搏击中不断取得胜利, 以先进的文化管理方式凝聚队伍, 增强企业活力,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刚刚进入企业文化领域, 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对内是无形资产的积累, 是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的提升, 对外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和组成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具有国有企业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 新技术和现代人才都在快速与国际接轨, 但是在手段、技术、设备、制度等方面背后其文化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成为走向国际化的最大障碍。适应新常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就要大力提升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全面激发员工文化创造活力, 建立全体员工高度的文化共识, 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化实践方式。

孟凡驰希望民营企业文化创新要把握4个着力点。第一, 要深入思考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目的。在经营中, 企业家如果不带领员工把这个问题想透, 企业往往做不大。海尔的“人单合一”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 是在提高人的积极性上, 在发挥人的创造力上下功夫。两种经营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经营哲学, 稻盛和夫有敬天爱人的观念, 有以心为本的理念, 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是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尊重人的首创精神。第二, 在经营管理的融合路径上工夫。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 应该是一个双子座, 相互支撑、相互交叉。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都是永远在路上, 文化要不断重塑, 不断重组, 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而文化管理要把新建设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到管理中去, 用文化管理企业。第三,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规范文化的探讨和实践。目前, 全世界家族企业占90%以上, 家族企业不在于是不是家族, 而在于有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 这种合理的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就是一种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现在, 中国的家族企业逐渐出现了所有权家族化、管理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趋势, 管理上重在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化。从员工层面来说, 我们的员工规范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要建立精细文化, 如果没有精细文化, 工匠精神的提倡就没有源头。工匠精神的本质就两点: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

根在内涵、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成在创新

全国工商联第九、第十届副主席孙晓华就加强民企文化建设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根在内涵, 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结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注入新的内容。中国民营企业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同质化, 要么唯一, 要么第一。企业突破困境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跟文化相关联, 就是要生产出一款让别人一见到就尖叫的产品, 这取决于内涵和素养;二是重在建设, 再好的文化理念, 没有养成好习惯也不行。必须让企业员工把企业文化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就要靠建设的力量, 包括开会、宣贯等。三是贵在坚持, 有很多漫画讲人生一些现象, 比方说功亏一篑。文化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四是成在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就靠在创新中不断转型提升发展, 只有创新才有活力, 一个企业员工尽管主要职责任务是生产产品, 但是他也需要人文关怀, 要让员工在企业感觉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切温暖。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要靠创新工作, 让员工感觉到动力、活力, 感觉到凝聚力。

认清外部发展形势, 找准民企坐标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任武认为, 民营企业要认清外部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数据显示, 今天的中国有4200多万家企业, 其中99%是中小民营企业, 而且每天有15万家民营企业诞生, 每年也有1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破产, 竞争激烈而残酷, 也是企业发展规律所在, 我们要在大数据面前, 找到发展机遇, 强身健体。当前, 外部环境变化表现在:

一是国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外需较疲弱, 我国出口产品的价值优势下降, 使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发展面临困难, 对其他企业有间接影响。二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 工业革命4.0,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等等。我们如何搭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快车, 是企业需要关注的焦点。三是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逐步减弱。一些地方出现“民工荒”, 企业人工成本明显提高;能源紧缺, 寻找新能源成为企业的选择;土地价格和房租逐步提高。这些要素成本的提高, 导致中国“未富先老”, 中国制造成本不再廉价。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五是中国未来消费升级, 城乡居民消费正从过去的衣食消费为主的阶段, 向行、乐、住阶段转变,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形势。

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经典案例

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 (北京) 管理顾问公司副董事长韩旭介绍了阿米巴经营:阿米巴经营是一位热爱中国、在日本号称“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发明的。他的哲学体系中有人生哲学、经营哲学和实学。

稻盛认为, 人生成功=思维方式×努力×能力。阿米巴经营创造的初衷, 是为了解决京瓷公司在做大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第一, 怎样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时态, 两个月以后才能看到财务报表, 掌握不了信息。第二, 怎样培养更多的经营人才。第三, 怎样使全体员工都参与经营。三个问题困惑稻盛。日本企业界曾流行一句话:中小企业长大就破。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 稻盛创造阿米巴经营, 进而成功创造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京瓷和KDDI, 拯救了日本航空。

阿米巴的名字是京瓷员工发明的, 稻盛不断把企业核算单位化小, 有一个员工说这不是阿米巴虫吗?大家就这样叫开了。阿米巴经营是一种经营思想, 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经营, 还是一种管理会计体制, 通过一个个小集体的独立核算实现全体员工参与经营、进而凝聚全体员工力量和智慧的经营管理体系。

阿米巴经营就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 确立与市场直接联结的分部门核算制度, 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实现以经营哲学为基础的全员参加的经营。

阿米巴经营有六项工作:哲学共有, 形成员工认同的经营理念;建立机构, 组建阿米巴经营管理部门, 以综合协调管理阿米巴;组织划分, 把企业机构划分成若干个阿米巴组织;精细核算, 采用单位时间附加值核算;内部定价,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业绩评估, 强调受人尊敬的集体荣誉。

对于六项工作中的哲学共有, 稻盛说,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组织划分, 一是必须独立核算, 二是必须组成独立完成某项业务的单位, 三是贯彻公司方针和目标。而精细核算, 采用单位时间附加值核算法, 销售额减生产成本, 但不包括员工的个人劳务收入。公司每月召开会议, 各阿米巴长发布自己的业绩, 做出评价, 无论你做得好不好, 跟你的收入不挂钩, 阿米巴业绩优良单位, 影响每年半年奖、年终奖和年终升职。

阿米巴经营注意3个问题:注意处理好道和术的关系, 从道的方面看阿米巴经营, 是通过做人、做事, 从术的方面看阿米巴, 通过做小而做大, 如果没有哲学共有, 阿米巴经营肯定做不成;关于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稻盛认为, 经营是把全体人员调动起来, 共同来经营这个企业, 管理是把职工当做一个消极因素或者当做一个被管对象;要处理好正、负激励关系。学习阿米巴经营三种境界, 第一是经营利益, 专为企业多收入, 第二经营事业, 第三是经营人生。企业家个人拓展经营, 就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能有所提升,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要点燃员工的激情。

“人单合一”——海尔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汲广强介绍了张瑞敏“人单合一”的开创性启示和操作。海尔“人单合一”商业模式, 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管理新范式。“人单合一”中的员工, 已经不是过去的雇佣者和被动的执行者, 而是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单, 不仅指订单, 还是用户能够事先并且全流程参与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人单合一”, 就是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本质上是要解决企业从他组织变成自组织, 共享、共创、共治。这其中, 共创最重要, 一定是主动去为他人创造价值, 在这个机制下, 员工有能力、有权利发起组织、发起公司为用户创造价值。

企业经营的本质, 就是企业即人。海尔尝试的就是人人都是创客, 每个人变成一个创业者, 成为自己的CEO。这就需要重新定义企业, 企业要平台化, 要把科层制转变成创业的平台, 去中介化。在海尔创业平台上, 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公司, 有的是员工自己离开企业创业, 但是这个离开企业就是离开原来的企业身份, 是不拿工资的、在海尔平台上的创业者, 外部社会上的创业者, 也可以到海尔平台创业。在海尔的平台上有很多节点, 都是独立的、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单元。企业平台就是给他们提供土壤。

“人单合一”还要定义员工和用户的关系, 在企业内部终端的员工变成创客, 叫三自创业:自创业, 自组织, 自驱动。自创业, 就是由员工来发现市场需求, 发现用户痛点, 提出创业主张, 员工自己可以开放地利用互联网、利用外部资源组成团队, 自驱动就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 实现个人的分享。

“人单合一”还要改变领导和员工的关系, 在企业内部业务当中没有部长, 也没有处长, 没有总监, 就是三类人:平台主, 小微主, 创客。平台主有平台主的单, 小微主有小微主的单, 创客有创客的单, 最早的时候, 这个部门是企业文化中心, 现在是文化产业创业平台, 任务就是搭建开放的体系和用户驱动机制, 以孵化小微。

张瑞敏就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在美国获耶鲁大学领奖时说, 市场至少有两种游戏, 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 一种可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 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企业变成生态, 变成生生不息的生态, 员工变成创客, 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人单合一”就是无限游戏的探索。

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篇9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谈档案文化软实力 篇10

一、档案文化是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认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档案的记忆传承,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我国档案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仅见、经久不衰的档案文化景观。档案文化的传世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有了鲜明的个性。档案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就是一种贡献力。这种贡献力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档案文化是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表现。

二、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传承性。

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更替,但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却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二)凝聚归属性。

档案文化的凝聚归属性是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属性。主要表现为大致国家、民族,小至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认同。我们常说,族谱档案也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档案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家庭档案正是弘扬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支撑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的论述。总的主张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档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有责任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重任,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者和传播者。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发出档案的声音。

三、档案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一)是解决国际事务的法宝。

最近,南海岛屿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剑指中国,档案的原始凭证功能在为国家有效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和纷争,在国际对话中赢得主动和更多的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购岛事件”。面对日本无耻行径,我国政府就是用档案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档案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就连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家级档案馆)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历史文件,也证明日本政府早在1885年已认识到钓鱼岛属中国。

(二)是捍卫文化安全的卫士。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文化通过档案演绎流传至今,并有档案记载。如,“四大发明”,《史记》、《孙子兵法》等历史作品都是以档案为基础产生的,是最早的档案文化。但是,就是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现在也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上演掠夺篡改文化历史的闹剧。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年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由毕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我们必须高调警惕掠夺和篡改文化倾向。

(三)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利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增长。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应诉国外反倾销需要完整齐全的原始档案资料,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如,入世后我国第一场反倾销案———“挡风玻璃案”中国大获全胜。2001年12月,加拿大对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产品进行反倾销,初步裁定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产品对加拿大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对中国产品征收36%~194%的反倾销税。如果败诉,至少会丧失加拿大市场2O年。最后是完备的财务档案为打赢这场“洋官司”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百姓利益的守护神。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 篇11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十八大明确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而奋斗。

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软实力当然也包括增强出版软实力在内,如何增强出版软实力,这是每一个出版工作者包括《出版科学》的同仁们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版软实力,也许包括制度、观念等许多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的问题。出版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各种过程。但“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印制出版或者是网络出版,都一样离不开编辑工作,更何况现在有的地方又把编辑的工作范围作了延伸。所以,在出版工作中,说到人是关键,首先就是切切实实地提高编辑的素质。“打铁先要本身硬”,要出好书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编辑。反观我们现在的出版物,尽管现在有不少好书,但大都湮灭在大量的低俗读物当中。不信,请看读者的反映,《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3月29日报道:“日前,以‘饭局’‘酒局’‘关系’‘心计’等关键词的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并堂而皇之地摆在畅销书展区”。除了这类书以外,“厚黑学类甚至包括生肖运势、风水改运类图书”也被列在瞩目处,而学术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却居于其侧。又说,现在的图书,书名越俗越好卖,如《做生意就是作关系》《人脉攻心术》《善用人脉就是抓紧钱脉》——据统计,某地书城,书名中出现‘人脉’的有近百种,与‘饭局’相关的图书就超过66种,它们占据了‘公关礼仪’区域五个书架中的三个”。这些书内容东拼西凑,抄袭现象严重,没有多少文化含量,有人称之谓“空心化”,阅读它“只能使读者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没有文化”,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这样评估,是否符合实际,我们无法验证,但它反映了这些出版物的出版软实力往往是負面的。面对这种状况,难道出版者尤其是编辑能够心安理得吗?可见积极提高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素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为此,我想到以编辑、出版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出版科学》,在这方面应该负有重大的责任。

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浅析 篇12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内涵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 起初是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形容一个国家的文化, 意识形态以及制度建设的先进而在无形中影响其他国家的一种能力。后来被广泛引用到其他领域, 表示一种对于其他行为者的无形的影响力。而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描述种类繁多。中央党校的潘云良教授在《当代管理通论》一书中认为: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 并为本企业职工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精神支柱、伦理道德、典礼仪式及智力因素和文娱活动的总和。而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 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而形成的、基于该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软实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所以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下文, 笔者将就如何建设及其细节进行阐述。

二、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员工的集体努力才塑造起来的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模式。不只是包括了管理者的方式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 也包括了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并且得到了大家认同。企业文化是群体模式的文化, 是所有个体成员理念的有机综合, 它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其文化软实力也要不断更新。而在更新企业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价值观。

是一个企业的经营和价值观念, 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等的集中体现, 是企业所有员工共有的一种长期积淀的精神产物, 作为企业精神的灵魂, 企业价值观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在树立企业价值观的时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

2. 企业的制度。

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必然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原则。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企业的制度构建就反映了该企业的文化内涵。制度的建构与实施一方面是把企业价值观和理念传达给每一个员工, 另一方面又吸取个体反馈信息, 及时作出相应修正, 以达到改良企业文化的效果。

3. 企业的外在标识。

整个企业的布局, 建筑结构, 企业的商标, 员工制服等各类可以看得到的表面形象, 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对外来说, 这些物化的文化是企业的形象展示, 而对内来说则是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加强企业凝聚力的有力保障。

企业文化软实力抓住以上三点进行, 将会打造出具有一个企业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然而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性问题。

三、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1. 做好总体规划, 考量周边相关文化影响

要把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有意识地建构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反映出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需要通过与其他群体性组织相互交流才可以得到发展, 所以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小的群体性组织的个性文化体现, 在其大范围内, 必定受到当代社会主流文化, 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或行业文化等的影响。以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例, 企业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企业在从事自身的文化建设时, 要研究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更要尊重所属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等, 不断的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准则。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文化的最主要创造者是企业的所有员工, 其最主要的接受者也首先是企业的内部人员, 所以企业文化从应该是一种“人本文化”。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取企业员工的认同感, 激发员工的潜能, 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首先考虑尊重成员的人格。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 要首先考虑到是否符合企业员工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在管理过程中, 对于员工多给予人文关怀。当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软实力中, 必定会增强群体成员对于集体的认同感, 从而激发成员积极性, 为企业作出更多贡献。

3. 充分体现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事物发展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倒退或停滞现象, 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会出现“危机”。企业在取得了一定成绩或者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 管理者容易大意而忽略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而往往由于这种缺乏危机意识, 企业的某些小问题的存在也会导致“滚雪球”效应,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于员工除了宣传企业制度外, 还应对其进行危机教育, 要让员工具备危机意识。这样一个企业才可以上下齐心, 共创美好未来。

四、结语

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包含于企业价值观, 企业制度和企业的物化外在标识中,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进程。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在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周边环境, 企业内部成员, 以及关注到危机的可能性后建立起良好的符合企业自身的与时俱进的特色企业文化很重要, 因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影响到人的思想, 影响到企业里的所有成员的, 正所谓“思想有多远, 才能走多远”。企业能走多远, 就看企业文化能有多“深远”了。

参考文献

[1]许杰: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研究.科技广场.2005.4

[2]李耀光:如何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人民论坛.2008.10

[3]汪明元赖雪华: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做到“五个升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

上一篇:控制层网络架构下一篇:无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