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8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1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重要性
一、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这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管扩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
善的时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_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重视的话,必将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全局。
(一)文化全球化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本身具有双重的性质,一个方面,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一个方面,它又带有西方中心论价值取向。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这一趋势,物质生产方式所遵循的原则是市场逻辑,也导致多元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大量外国文化产品的涌入,对我国民族文化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从精神层面来看,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不断渗透进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观念,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因为美国人价值观的缺陷所致。文化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如果刻意地躲避它,必然会导致封闭锁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它,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二)文化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教育,那么它将会名存实亡。虽然我国已从战略的角度重视文化教育,但对文化教育的实旆还显不够,导致文化教育仅仅处在浅层次的阶段。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据资料统计,我国教育投入经费只占财政收入的4%,世界平均比例为
4.9%,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5.1%,欠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4.1%;在128个计算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家当中,中国仅排在104位。教育的投入之尴尬可想而知。此外,还存在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
(三)社会文化导向问题
社会文化包含的层面和内容很丰富,其中大众文化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的覆盖面较大,引导力极其强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他们认为自己是”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潜移默化接受不健康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冒牌的文艺工作者为了牟利,把大量艺术低劣”作品”推向市场,有的出版、发行部门也乐
得借此发财。因此,大众文化的科学性和健康性就值得我们去审视和重塑。在面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增强大众区别美丑、真伪、善恶的能力,提高大众的文化自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而又要面向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章礼,杨济亮.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J].福州
党校学报,200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
[4]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2
关键词:民主,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彻底的了解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民主政治, 首先就必须了解民主,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民主政治。
(一) 民主
早在1843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把民主制称为政治国家的组织形式, “人民的国家制度”1。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也多次明确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 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作为国家形态 (形式) 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同任何国家一样, 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行使暴力。民主制国家也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行使暴力的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居于国家的统治地位。这是民主的本质, 即国体意义上的民主。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奉行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 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民主政治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 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多数原则、代议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 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民主政治, 是凭借公共权力, 和平的管理冲突, 建立秩序, 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政治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 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和完整的系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从本质上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但是, 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建立的时间还不长, 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所以, 它的发展还不充分, 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建设。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的民主制度还很不完善, 仍然存在不少弊端, 限制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也日益具有紧迫性。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但是, 民主政治建设就如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不是孤立的事情, 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 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绝不能低估。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首先, 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包括文化水平建设, 更包括思想道德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更加顺利的开展。
其次, 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要想在中国发展高度的民主政治, 就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持的物质基础。
再次, 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 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由于没有前车可以借鉴, 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其进程缓慢一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我们要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我们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党的领导之下走得更加顺畅, 更加坚定。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总结执政经验,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
要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了民主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无产阶级方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保证这种民主政治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从而避免了民主被少数的当权者占有。坚持依法治国, 就是坚持法律至上, 避免了任何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力量的作用的发挥。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为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完善政治制度, 就必须坚持十七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2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坚强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真正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和依法治国。党要领导好首先自身要建设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是目前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并受到人民的监督。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现了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催生了人们的民主意识, 强化了人们的民主诉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 如何更好地体现、发挥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和功能, 使广大人民能够有效的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 坚持依法治国, 使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二) 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 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利益,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天然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坚定的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才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由共产党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也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 我们的民众才又重新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才会团结一心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属于人民的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定需要由中国共产党人来领导,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够与我国的其它领域的建设相一致。这也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
(三) 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下的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 相互依存的。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发展民主政治, 是建设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政治体制下, 法治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永恒.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及发展探析[J]实事求是, 2001, (06)
[2]贾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9)
[3]王海军.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 2004, (03)
[4]张文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06)
[5]汪淑娟.民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萨托利《民主新论》批判[J].法制与社会, 2009, (10) :374-375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57-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培养我们的公民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国家变成人民追求的和谐精神家园。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加强它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结合,要与高科技结合。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个时代要具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要让中国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文化,同时也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再者,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求。在国外,它们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然而,中国不断加快速度发展经济且摒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有很多文化也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若是被侵袭,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我们应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再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的建设。思想道德,大的方面是解决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小的方面所体现的是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具体的说明思想道德建设分三个方面作为重点体现,一是理想梦想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不仅仅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也是为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道德,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要推动社会风气向着积极的趋向发展,让社会有着一种互帮互谅、平等友爱、共同努力的人际关系。三是要有纪律道德建设,这是一种规矩,更是一种原则,要加大纪律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有着相应的心灵畏惧,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只体现在文化理论推进的范围内,也要加大它的实践意义,要深入的运用到实际的发展中去,要推动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要让人们享有学习文化和教育中机会以及让他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中去,这样,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着更好的协调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务实的社会,更是一个经济文化一体推进发展的社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参透,才能使得国家综合能力不断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以说,文化无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精神的升华,使得国家强盛、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不懈地去追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行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法守纪守公德。从自我角度上,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去向有知识文化和创新力的人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地在总结感知中觉悟。当然,在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继承和传承文化、追求创新改革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青年人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所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建设,更是面向我们自身做起,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推进繁荣、改革发展,我们年轻人才能在良好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不断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中央文献出版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4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应用价值和科学性的哲学,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漫长而综合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它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来剖析现代人道德、社会生态和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危机根源,以寻求解决这些危机的路径与方法。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建构相应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的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被尊重,民生与生态共赢的幸福中国美好家园。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具有科学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四是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融合和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五是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人民意愿,为群众服务,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六是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努力,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舆论导向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3.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与时俱进D.改革创新
4.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D.马克思主义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6.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D.增强人民凝聚力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8.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是
A.共产党员B领导干部C人民群众D青少年学生
9.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
A.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加强思想教育
C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D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
1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
A.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2.“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这一说法表明
A.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B.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C.杰出的人才真正实现了人生价值D.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13.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
A.先进文化的指路灯B.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性质规定
C.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态D.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特征
1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A.民族的文化水平B.民族的精神文化程度
C.民族的科学文化的素质和智力支持D.我国的文盲问题
15.两手抓的方针的关键是
A.抓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B.抓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
C.抓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D.抓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培养“四有”公民
C.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
A.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
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材料
材料1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摘自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材料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摘自 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材料3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条件下,要不断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着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更好的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材料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摘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材料5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省略,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摘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哪些?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导向?
(3)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基本要求。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文化自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
一、文化自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诉求
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理解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
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环节, 是解决文化危机的逻辑基础, 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对文化内在矛盾与张力的理论表达。只有不断推动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唤醒人们文化的主体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 我们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才会不断前进, 才能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任何国家和民族想要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必须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如果丧失了独特性, 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 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据和合法性。由此可见,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从根本上来讲, 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活力体现, 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存在价值。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 费孝通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模式, 达到联手发展的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及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曾精辟地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深, 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 西方国家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一个巨大威胁。目前, 文化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的形式越来越隐蔽, 程度越来越剧烈。各种思潮的激荡, 造成信息选择的多样性, 现代科技多渠道、全方位地冲击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现在普遍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 例如小孩被车碾压后路人旁观没人去救助, 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搀扶,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但精神生活空虚, 文化问题是所有这些不良心态及行为背后症结所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西方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的隐性渗透, 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道德、文化冲击。此外, 西方还把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大量传入我国, 瓦解人们的意志, 扰乱青少年的思想, 挑战着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 动摇着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 传统文化面临的国际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指出:“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摧毁, 正如一个现存的物种的消失一样, 是令人不快的。”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进入中国, 它在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同时, 也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着强烈的冲击。目前, 不少人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建造中国现代文化的指南, 用绝对怀疑、绝对否定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上的亲近与疏离、认同与排斥现象, 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 就会威胁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安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对于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我们应该吸收和弘扬。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举措
1. 坚持文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文化创新, 就是创建超越东西文化纷争及其视野, 创建富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当代中国新型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稳定性的文化价值系统, 为不同层级的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精神系统的保证。[2]首先, 要处理好古今中西文化的关系, 使中华文化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既强调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要使其具有开放意识, 达成古与今、中与西的辩证统一, 走出一条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之路。其次, 要不断扬弃、超越经典社会主义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 摆脱“五四”以来的现代革命文化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感性和经验的制约,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最后, 要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加强文化创新的队伍建设, 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等;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等。
2.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自觉运用这面旗帜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 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首先,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多元化文化, 在差异中扩大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实现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元的内在统一。其次, 加强文化内化环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下而上的能动过程中, 政府发挥的主要应当是引导和促进作用, 而不应当是强制作用。民族文化形成的关键一环是文化内化, 只有通过内化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最后,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科学的运用各种手段,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组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3. 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这个质的规定性, 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方向必然而且应当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巨大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首先, 要认识到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工作的关注点, 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及其新特点为依据, 规划文化发展布局, 制定文化发展政策, 调整文化服务与管理的重点。其次, 坚持以人为本, 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 把保障整体的文化权益同实现个体的文化利益相统一, 既“锦上添花”, 更“雪中送炭”。[4]最后,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使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发挥文化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3) .
[2]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2006年实现。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大格局”。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时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08-28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09-0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05-10
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07-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07-27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1-04
尹蔚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06-15
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练案29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教版必修06-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