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4-09-1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选8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也十分重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

人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公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也能翻身呢?这个道路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按照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不但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坦率地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建国以后,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通货膨胀、物价极不稳定、到处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基础很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我们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要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意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样,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发生两极分化。

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但是只讲这个还不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左”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搞建设关起门不行。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指对国际;一种是指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提出要发展得稍微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稍微快一点。这就要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我们首先是解决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

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

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学、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而且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搞两极分化。这样,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此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再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我们相信,这条道路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这条道路我们走了五年半,这五年半发展得不错。我们到本世纪末要翻两番,这五年半的速度超过了我们预期的目标。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注:这是邓小平同志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2

以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框架来引领, 以中庸现代转化——中论的方法来实施, 遵循实践提出什么问题, 理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改革的目标是计划与市场, 公权与私权的统一, 达到中统, 而不是大统或小统状态。改革的手段是经济改革系统化, 政治改革实政化。发展的目标是使人, 自然, 社会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的权力、资本、 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中和, 而不是大和、小和状态。发展的手段是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维持社会稳定的目标是使社会秩序稳定在中度, 而不是高度和低度的状态。维持稳定的手段是利益表达制度化, 权力行使法制化。改革、发展、稳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主题。中国三十年改革, 就是破除了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和旧制度, 建立了属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和新制度。这些新的观念和制度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而比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本身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问题。改革、发展、稳定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最基本最着实的理论存在形态。

二、宪政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

宪政制度高于并绝对规制人民主权、党权、政府治权与司法治权。没有成熟、理性、法治、自治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宪政社会主义。没有宪政, 不受限制的权力迟早要走向崩溃, 而如果没有公民社会的现实力量存在, 则宪政就难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华炳啸先生在他的新著《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中提出了复合民主论与政团三层面民主结构理论。理想的宪政民主政体应当是“参与”、“竞争”和“共识”三个功能层面的有机结合。在发展中国家, 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并不要求这些国家抛弃传统的一党制, 而是要求他们革新传统的一党制, 以使这种政党制度具有新的适应和吸纳现代化变迁的能力, 从而在‘参与’、‘竞争’、‘共识’、‘多元化’、‘一元化’, 以及稳定、发展和改革之间达致新的平衡, 获得新的生命力。政治改革的明智方向就是在保持其一元战略共识层面的传统优势的同时, 积极建构体制内的二元公共政策竞争层面, 同时发扬人民政协传统优势, 借鉴法团主义理论成果, 积极培育体制外的多元利益表达层面, 建构公民社会, 弘扬公民精神。这种复合式民主政治结构非常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因为这种新的民主政治结构不仅是民主实现的新形式, 而且在多元与一元的两级之间, 有着相当大的成长度、结合度与自由度。

党政分开问题也即党权与治权的区分问题, 并进而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 着眼于国家的宪政民主化, 积极推进分权与放权, 从而克服原来的斯大林式“集权社会主义”模式的集权顽症。

三、只有在正视历史认真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1957年“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陷入误区, 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几十年之久。邓小平1978年在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总要总结, 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 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 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 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 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的更好。”可以说, 现在对文革进行深入研究和作出深刻反思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不仅是文革, 1957年“反右”运动、1958年“大跃进”都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和反思, 且刻不容缓。一方面“大跃进”、 “反右”、“文化大革命”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和思维方式, 这种影响甚至频频体现在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 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今天的中国仍在为几十年前的失误付出代价。正视历史并认真反思历史是避免继续付出代价的前提。另一方面, 当年事件的亲历者大都已经步入老年, 有些已经离开人世, 如果再不抓紧时间, 我们将失去第一手的资料。

四、应坚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温家宝总理2010年多次发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 体现了中央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就提供了明确的设计蓝图。在《邓小平文选》第2、第3卷中,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著作主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 经济上实行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光辉文献。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曾被称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显然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是对国内国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 集中体现和凝聚了全党的智慧, 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已经至今仍未过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 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这里说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项工作”, 这显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中国特色”尤其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应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它不仅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及当下的国情, 还包括至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过两千年的历史。不能简单化地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当做封建主义一棍子打死。悠久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中国特色”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常常被忽视的内容。

首先, 应该继续反对封建主义。李泽厚认为, 中国现代化历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救亡压倒了启蒙”。“五四”的新文化运动, 因为各种原因, 从启蒙转向救亡, 启蒙未能完成。所以, 中国目前既要反资本主义, 又要反封建主义, 主要是反封建主义。第二, 传统文化在当代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 与现代化也并不矛盾。中国要想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声音, 必须重拾传统。经济都是过眼云烟, 但思想、文化却可以穿透几千年的历史。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再说西方文化传统也不止一种, 到底是西化哪一种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在台湾政治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文化一直是正面力量。儒家传统不但没有阻碍台湾的发展, 而且在近代曾三次拯救台湾。第一次是日据时代。台湾汉人凭借传统文化与日当局对抗。第二次是1950年之后。牟宗三等学者每个周末都开课讲国学, 有时听众多达上千人。在这种反省中, 台湾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 继续前进。第三次是促成了台湾的全面政治转型。在经济现代化方面, 国学在国外也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功成名后就著有数十万字的《论语讲义》, 他的“论语算盘说”理顺了谋利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对日本的经济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认为, 真正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如果泛政治化地考察文化, 那么不只有儒家可以拿去泛, 任何宗教也都可以。国学并不必然导致落后:“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西方传统文化也一样。用“先进”、“落后”来衡量传统文化, 未免失之于简单化。发展传统文化也是一项自由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发展的。

儒家文化已在国外大放异彩, 很多精华正在被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 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的, 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但儒家思想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 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 成为最朴实的伦理。企图割断历史传统, 通过一味学习西方而实现现代化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政府有这样一个说法:“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 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如果在更长的时间里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难以区别或者更坏, 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 (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 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 而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能在国际上保持自我。”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指汉族的传统文化, 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必须得到传承。另外, 汉族的传统文化也不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儒家文化, 诸子百家, 各有所长。中国还有一个目前远未完成的任务, 那就是必须在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形成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之后屡遭重创, 国人纷纷对传统文化给予抛弃。致使传统文化元气大伤。这必然会导致国人的精神危机和民族的认同危机。新中国的前三十年, 延续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认同。后三十年, 则一直存在认同之惑, 所以寻找一个新的认同迫在眉睫。新世纪从民间自发兴起的国学热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时候, 回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寻找精神财富, 并以此为起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就成为当然选择。当然, 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应当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评论界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努力发掘作为执政党的核心价值, 这意味着执政党对“革命党”形象的告别。执政党强调稳定, 表现为协调、对话、避免冲突和维护稳定。执政党的哲学应该是发展的哲学, 不再以“领导全国人民继续革命”作为合法性的来源。告别革命话语之后, 则必须要新的政治认同来填补空白, 建立文化, 族群和政治体制上的认同是走出革命话语的必然选择。

摘要: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框架来引领, 以中庸现代转化——中论的方法来实施, 遵循实践提出什么问题, 理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 篇3

在我看来,只要是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提高金字塔底层人群生活质量的模式,不管是企业还是公益组织,都可以算在这个社会企业大类里,而创始人和股东动机、分红与否、企业形式等都是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定义中“可持续”的概念除了财务上的自给自足和有用于发展的盈余之外,也包括其通过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服务或产品,可持续地得到外界资助或政府购买,甚至被接管变为政府服务的一部分。对于定义中“生活质量”的概念和对社会影响的衡量,可以使用国际通行的人类五大基本生活质量指标(Quality Of Life, QOL):物质充足Material Wellbeing,身体健康Physical Wellbeing,社交满足Social Wellbeing,安全Security,自由Freedom,这些在网络上都有通用解释,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在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规模方面,资助人、投资人、政府和受助人都会需要这种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在服务人数和地域上有大的成长潜力,形成对社会问题的规模化解决。

国际上有很多不同的社会企业定义,比较有名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他所提出的概念强调社会企业的投资人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允许企业分红,而要把收益留存供企业发展扩大。了解中国市场环境和发展水平的人会知道,这定义在中国小范围可能可以做做,但如果追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体量和规模,其在现阶段基本是走不通的,甚至在公益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市场经济化的国家等也很难。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化的中国市场环境,实现一个充分发展并能大体量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行业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必须强调社会企业的企业性、商业性。商业的规则讲究互惠互利,讲究动机和激励,讲究结果导向,讲究因地制宜。因此,尤努斯的这种理论我觉得只是“看上去很美”。个人认为社会企业在中国或其他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和地区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结果比发心更重要:做社会企业的发心重要,但结果更重要。如果为了强调发心,却制约了结果的达成,则可暂时弱化前者;但反之如果发心可以促进结果更好地达成,则可推动之。但结果永远是第一位的,公益、社会企业或社会创新等等的终极目标,是全民的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某种手段或理念的传播。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企业模式,比如利润与社会效益同向的模式(lock-step model,如向偏远乡村销售饮用水净化器,销售越多,利润越多,社会效益也越多),如果不分红会限制逐利资本进入该行业,即使社会企业家们发心纯粹,缺少资源也会使整个模式变成空中楼阁。对于另外一些社会企业模式,某些发心会决定企业的方向和社会效益达成的模式(trade-off model,如某种可以同时满足弱势人群和普通人群卫生需求的服务,向弱势群体较普通人群推广的成本大、收益小)来说,可以用多重激励去推动其更多关注社会价值而非仅仅是商业价值的达成,但这也不是靠限制分红等机制就能实现的。另外,对于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要用形式或者发心动机等过早地去捆束其多元化发展,而是以Social Impact(社会影响)为最终的结果衡量指标,吸收多样资源进入而百花齐放;市场机制、已有和新的监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自动地进行调节。

2、在商言商:既然社会企业最后两个字还是企业,就要按照商业市场的规则运行。如果过多拘泥于定义而违背市场规律,则定义就变成了悖论。当然,有些资源丰富的创始人有足够的理念一致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支持,并不计较回报,固然很好,整个社会这样的资源是越多越好。但是对于更多的没有资格挑剔资源的创业者来说,坚守欧美的标准社会企业范式不分红或者必须将利润拿出来做慈善等等,则可能会把自己陷入到一个不利的境地,连企业都没做成,更谈不上社会效益。务实一点,满足来自资本和人力等的各种诉求是企业的基本游戏规则,在商要言商。另外,在尤努斯社会企业定义的另外一部分,即是否把收益留存供企业继续发展还是分红这这一点上,在商业领域,赚点是点的生意和将更多利润留下扩大规模的方式都很普遍,是商业投资者定义“小企业主”和有投资增值潜力的“企业家”的分界线。因此在社会企业领域,是不是把利润留下来供企业继续发展扩张还是分给股东,完全是各种企业的个体行为,也没法作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分界线。

3、因地制宜:在尚处于较早市场经济阶段、但发展迅猛的中国经济环境下,要更强调互惠性和激励机制;在信仰机制完善、公益资源相对丰富完善、国民意识发达的国家,要更强调其纯粹性、道义性。缺乏一个主流宗教信仰的中国社会的社会企业定义必然与宗教信仰相对发达的国家不同。因此,只将定义保持在社会企业属性层面上即可,执行层面是没有也没法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企业定义的。中国目前的状况较之很多其他国家其实更适合引入社会企业作为公益解决方案,社会企业的商业性可在中国现阶段环境下发挥其激励作用,从而吸引大量资源来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国内有一些人信仰纯粹的、尤努斯类型的社会企业概念,这也是公益意识觉醒的一种。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体量和规模,目前所能调用的这类不求回报的纯粹资源还是相对小众的,可能无法达到所需要的国家规模的社会影响力。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慢慢地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并真的用这种纯粹概念做起来一些成功社会企业,并引来更多的人才与资本的追捧,也非常期待。

那些认为中国没有太多社会企业的人,很多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将视野局限在了一个比较小的公益圈或者那些主动定义自己为社会企业的机构。还有的公益圈人士喜欢将社会企业与商业割裂开,这个有点不太现实。社会企业终究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如果其在商业环境里没有竞争力,把它保护在公益圈里可能可以保一时,但无法保一世。因为整个商业社会本身也是建立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的,社会企业满足的是公益的需求、是弱势群体的需求,站在更广义的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企业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商业。没有人规定商业中使用的技术和手段不能够拿到公益圈,也没有人规定公益圈的运作方式不能够被商业圈引入,商业与公益的结合要杜绝的是虚假的社会效益和不利他人的零和游戏,而不是强求道德上的条条框框。也有的人觉得社会企业主要是各类社会企业大赛的参加队伍等,目前这类比赛中的选手还是主要集中于初创期的、公益组织转型的和院校背景的社会企业,因此也不是产业的全貌。还有人觉得只有创新才是社会企业,我们在乎创新,但创新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成体量、成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只要能解决社会问题,即使用老方法也是值得称颂和推广的。

而中国发展社会企业存在着需求巨大、供应方缺位、政府推动、产业链完善等诸多优势。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新兴社会企业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新兴社会企业将来自市场机制自发产生、企业产品剥离、传统公益机构转型、国外模式本土化、政府利好政策、科学技术推动等几个方面。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4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2.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含义。3.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三、德育目标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意义。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教学重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涉及的党 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讲解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2.影像法。通过影像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党代会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同学们,伴随着董文华婉转动听的歌 声,《春天的故事》像一缕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拂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那些闪光的词句,跳动的音符,生动的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人民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缕缕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几十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79年成为祖国命运 的转折点。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唱着《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轻轻地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奇迹般的春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

[板书]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从提出改革开放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政治路线,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投影显 示]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师讲解]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社会上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打着“社会改革”的幌子,夸大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思想发生了动摇。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的闹事现象。有些破坏分子不但不接受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的引导、劝告、解释,而且还提出种种在目前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煽动、诱骗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很明显,这些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我们如果对这些严重现象熟视无睹,那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就只有被他们困扰得无法进行工作,还有什么可能考虑四个现代化?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受中央的委托,于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尖锐地批判了那些鼓吹所谓“社会改革”的人的实质就是指望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他指出,我们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他还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允许一些人借此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师过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板书]2.从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到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投影显示]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大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并针对党的现状,提出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更严格的要求,对党的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党的十二大对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大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使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大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教师强调]在中共十二 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十三大上,他又阐明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师过渡]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板书]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投影显示]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教师讲解]投影显示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其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春天乘火车抵达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举世轰动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吹响了前进号角。

“南巡讲话”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后来成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指导原则。从史学的角度看,“南巡讲话”深具文献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南巡讲话”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六个部分。

一、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百年不变,关键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

二、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特区姓“社”不姓“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国服务。

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广东20年赶上“四小龙”,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

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 力量,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教师分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一理论,第一 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主要力量。[板书]2.从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 党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内容。[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在北京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4年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强调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四大和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及其相互关系。大会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

[课堂小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知识结构图来对本课的内容作一小结。[板书表示]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坚持改革开放 奠定↓基础 强国↓之路 逐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形成 → 十二大(特色理论)→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伟大的历史转折)立国↑之本 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走向 完全

→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熟 形成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诸多领域。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5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共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教学要点

一、走自己的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 2.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1989年的政治**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中共十三大: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五大: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多、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开始按正确方向寻求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走自己的道路”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教材小字部分指出邓小平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教师不必补充。

2.十二大是本课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的讲话内容,突出说明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指出这次大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丰富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农民购买电视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两幅图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教师点题说明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先让学生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极少数人想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提出的,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教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

2.1989年政治**,教师应该点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加以分析,指出这是一些热衷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利用**策划的一场企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党中央平息了这场**,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1.中共十三大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教师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把握,不作要求。

2.中共十四大是本课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点。讲述十四大时应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伟大贡献;为我国指明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也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教师应突出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共十五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大会确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前进。

3.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号召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地实现党的基本纲领。

4.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6

1.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C)

A.政治明确B.组织原则C.思想路线D.工作作风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战争与革命B.民主与人权C.和平与发展D.改革与开放

4.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A)

A.“两个凡是”B.“以阶级斗争为纲”C.“苏联模式”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B)

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B.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D.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C)

A.广交朋友和自我监督B.党内合作共事和广交朋友

C.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D.党内外合作和相互监督

8.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B)

A.由低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转变B.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由发展农业向发展工业转变D.由农村向城市转变

9.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C)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工作路线D.思想路线

1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殖民地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2.我们党首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法是党的(D)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六大D.十七大

1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C)

A.马克思主义B.“三个有利于”C.实践D.生产力

1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D.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C)

A.一项特殊政策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C.长期的基本国策D.一项权宜之计

18.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C)

A.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B.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C.实现共同富裕D.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C)

A.民族精神B.共同理想

C.马克思主义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总结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D)

A.必须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C.必须始终紧紧依靠群众

D.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E.构建和谐社会

2.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自己的路,体现了(AB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D.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E.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辨证关系是(BCE)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归宿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E)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目的E.稳定是前提

5.台湾问题是(BCE)

A.“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 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D. 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E.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ABCDE)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

7.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 E.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8.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9.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ABD)

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E.实事求是

10.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DE)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D.保护民族工商业

E.没收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三、材料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第1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80年到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根据材料回答:

(1)你认为深圳28年来取得巨大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结合“深圳效益”,谈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改革开放(5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强国之路,改革是全面的改革(5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5分)

2、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3分)

三个转变: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转变(4分)

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转变(4分)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分)

第2题: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社会保障体系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5分)

社会保障体系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保障人们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的具体要求。(5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7

一、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个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报告,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新思路;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全面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以及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基本经验, 全面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思路,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大任务, 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深刻全面地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民生问题,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报告中提出,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 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这个总结, 实事求是, 凝聚了党心民意, 也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报告不仅是政治宣言、行动纲领, 更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必将激发亿万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 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二、全面把握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一)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义和“四个必须坚持”,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系统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 还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二)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果”

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 才能够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精辟的论断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 关于“推进我国和平与发展”

报告指出,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这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国际上不时有人鼓噪“中国威胁论”, 甚至借机大做文章。事实胜于雄辩, 从中国参与国际维和, 到印度洋海啸援助;从朝核“六方会谈”的成效, 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些都表明, 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 就是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宣言。

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履职尽责的启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怎样才能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 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顺应时代潮流, 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 把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特别是在工作上要加强与时俱进, 工作理念要创新、工作内容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

(一) 成为学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的飞速变化增长, 会对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的政治、文化、观念等也必然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的科技文明, 高新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迅速地打破国界, 世界各地的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方式波及国内, 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要求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成为学习型人才, 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 成为学习型人才是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掌握的东西很多, 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加强锻炼, 不断探索, 把坚持学习作为紧迫而又长期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 而且要学习经济, 学习先进经营管理, 学习现代科技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锲而不舍, 提高自身素质, 否则将停顿不前, 将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的人, 即便你是一个工作上尽心尽力的人, 也难以胜任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工作, 最终因为不称职而被淘汰。

(三) 切实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大不仅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而且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 我们要坚持先学一步, 学深一层, 学透一些, 融会贯通, 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 引好路, 带好头, 作好决策。

(四) 抓好工作落实

中国各地风筝有什么不同特色? 篇8

1.京燕:主要指北京地方的“扎燕”。民国以来,北京一直流传着“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的说法,南城的大扎燕指哈长英所发明的哈氏风筝,以瘦燕和人物风筝见长;而北城的黑蝴蝶指金福来的金氏风筝,以造型雄伟、画法粗犷、喜用黑色而著称。总的来说,京燕的收藏价值在于其骨架精巧、彩绘严谨,观赏价值高。比如哈氏风筝,其家族四代的继承人都长于绘画,笔法精湛,其风筝上的绘画推陈出新,令人眼前一亮。

2.鲁蝶:主要指山东潍坊风筝。其历史悠久,以主题、造型、绘画独特而著称,尤以蝴蝶风筝显示了潍坊风筝的特色。它把国画、木板年画的绘画技法、工艺都运用到了风筝上。潍坊艺人孙永春为了美化蝴蝶的造型,曾蹲在花丛中研究蝴蝶。还请教于生物专家,从而创作出了造型独特的浮雕式、平板式风筝。可以说潍坊风筝是“十个风筝九个蝶,九个蝴蝶九个新”。

3.南响:是指江苏南通市制作的装有高低音交响笛哨的风筝。据说在一只板鹞上装有不同大小的笛哨,最多可装300只,有高音区、低音区之分。风筝放飞高空,百笛齐奏,乐声浑厚,可达数十里之外。故南通风筝有“空中交响乐”之称。此外,南通风筝也以造型简朴,工笔彩绘富丽典雅而著称。

4.津奇:指天津风筝出奇。奇就奇在以魏元泰为代表的在风筝上用打眼、扣榫、锡焊、铜箍等手段进行骨架衔接。他轧制的数丈长的风筝折叠后可以装在尺把长的盒子里,携带方便;他轧制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风筝能放降落伞,撤传单;小鹰风筝的两翅能扇动,两眼可以启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魏以14只风筝表演出奇,而获得金奖。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档案自我鉴定700字模板下一篇:30 《军神》教案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