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2024-10-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精选12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方面它坚持和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另一方面它并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理论和原则教条化, 而是不断地进行着理论的创新, 在经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 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他们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并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生产力标准”原则,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发现虽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答案就是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方式使之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解放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去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他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的严峻局面, 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中国在三十年内取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上升, 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等, 都证明了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 并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越“公”越“纯”越好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定的经济制度,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构成的。所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但是,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首先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是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我国非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甚至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 生产力十分落后、积贫积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一公二纯”的完全的公有制, 在建国初期, 我们曾经试图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但事实证明, 要想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快地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只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生产制度相适应的特定的分配制度。而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首先,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获取收入乃至剥削他人的分配关系, 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 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他们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 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其次, 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 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智力和体力,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而且劳动还仅仅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就要求实现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再次,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它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氏族社会, 不能再实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阶段。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阐发。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主要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决定了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规定,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

四、通过一部分人的先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 “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以说, 全体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同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可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 更不是说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马上达到共同富裕。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多, 生产力发展落后, 所以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者说有条件致富的地方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 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 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 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

五、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它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与社会主义是相对立的, 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平行的市场来对待。

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能够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 对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 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 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最终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大胆设想, 突破理论的束缚, 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最终认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 现在的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却益发鲜红, 2010年世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参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有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难以千字一一论述, 因此, 本文仅就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分析》, 人民出版社。

[2]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2

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分别立足于政治、实践、理论、制度规范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整体诠释,就其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提,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加以阐述,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统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为我们从整体和学理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一、三者的内在共性

第一,世界观、方法论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三者能够相互贯通、形成统一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第二,目标指向一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指向,避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从而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第三,实践基础一致。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共同的实践基础,来自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旗帜确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四,理论品质一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维度的理论展开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横向和纵向展开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见,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三者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在形态上是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实践路径,因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路标。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重的是“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引导,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方向盘。我们既要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发展逻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的是“制度保障”。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最终都应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只有形成一种制度,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才能避免左右摇摆,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我们已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进入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规则体系,因而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制度保障。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保障沿着正确路标和方向行进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以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种基本关系”,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三、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具有诸多理论共性,正是这些理论共性使得三个理论维度展开的理论成果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所维系、所联结。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诸多理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还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验证。

第一,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

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制度形态展现,它是相对于其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中,且是以具体的实践来体现,以最终实践的结果并且经由高度理论化的抽象来展现。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旗帜的现实表达,它们分别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丰富了旗帜的内涵。如果说,旗帜强调的是方向性,道路强调的就是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的便是指导性,制度强调的便是科学性,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理论、制度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其一,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十分注重吸取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并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阶段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总结不同时期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其二,理论体系为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这一理论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符合上述要求的理论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设计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第三,相互促进。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的突破,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才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另一方面,实践推动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成为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理论或实践上的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破解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这些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第四,相互验证。所谓相互验证是说不同的理论维度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的多个面,或谓之不同表现形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言,道路以实践形态表现理论体系和制度,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以科学化的理论形态表现道路。创新实践中包含了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规定,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又包含了对道路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综合和统一,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3

[关键词] 女权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 D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25-1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基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兴起和发展的女权运动而产生的,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妇女解放理论和思想,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自新中国的建立至今妇女的地位的变化是显著的,她不仅仅是由于新中國的社会变化,还有来自西方妇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一、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沿革

女权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女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思潮,是关于妇女压迫、妇女解放的理论。所有理论都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妇女观。19世纪初期,“天赋人权” 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理论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也是西方女权社会主义者论述男女之间无论是从婚姻、家庭还是人身关系等方面都应当人人平等。

(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妇女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增重的现象,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根源。妇女受压迫不仅仅是在家庭中的对女性的压迫,还有社会地位中处于最底层的压迫。所以,以争取妇女解放为目标的女权运动在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恩格斯指出:家庭“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将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既然专偶制家庭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已经改进了,而现代特别显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推测,它能够进一步完善,直至达到两性的平等为止。”

(三)社会主义妇女观。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第一次明确地将妇女解放问题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到恩格斯提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工业才能办到”。

二、西方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一)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对妇女的压迫。女权社会主义者在妇女问题上,往往是从妇女的生活生存处境着手的,特别是其社会地位和状况。所以女权社会主义者提出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根本问题上进行妇女的解放,要彻底摆脱受压迫的处境。要将妇女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改变其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使其即便有了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同时也要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二)对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探讨。女权社会主义者描述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在于生理方面,而在于社会方面;并不在于单一妇女对男性的依赖,而是在整体性上缺乏对生产资料的掌控。

所以,妇女解放应当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让其进入到劳动力市场,掌握生产资料,将家庭劳动社会化。英国女权社会主义者玛格丽特·本斯顿认为,家务劳动社会化是比妇女参加社会公共劳动更有效的解放途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是近代以来无产级阶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其核心思想应当汲取孙中山妇女解放思想,他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女性有独立的人格以及受教育和劳动的权利。在长期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对中国妇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加深,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邓小平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作为妇联的经常工作并且要求长期做下去,并指出:“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到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妇女工作中的经常工作。”胡锦涛希望广大妇女应该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期推动力量。

四、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受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妇女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改变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方式。中国传统的生产分工方式中“男耕女织”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农村女性对家庭生产和家庭事务缺乏领导权,缺乏独立的人格。只有将男耕女织改变为男工女织的生产分工方式,使得农村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使其从精神上、人格上都具有独立的权利。

(二)在核心领域中妇女地位的变化。自1957年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标志着妇女的在国家发展核心领域中地位不断地提高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妇女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也标志着妇女的地位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

(三)新时代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的女劳模、“三八”红旗手的涌现,及对《婚姻法》的修改,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当今妇女地位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保障其参政议政的权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都不乏杰出的女性代表:吴仪、刘延东……

在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有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传统旧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社会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 认识前提:“中国特色”的词性定位

“中国特色”首先是一个中性词汇, 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所以就主观的认为它自身就带有了褒义的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并不是高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只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而不是好与坏、优与劣的关系。不能脱离普遍性谈特殊性。”[1]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域下考量“中国特色”一定要把握这一认识前提, 以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作用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既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抹杀其自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属性, 也不能片面的抬高其理论地位, 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

(二) 认识重点:“中国特色”的层次把握

任何真理性、规律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层次性的把握便容易成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是指要从多重层面、视角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以便得出系统全面的认识。一般来说, “中国特色”宏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旗帜等;“中国特色”中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中国特色”微观层次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为具体的做法。[2]因此, 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和科学内涵时, 我们要着重区分清楚“中国特色”在该层次中的内涵指向和价值意蕴。

(三) 认识原则:“中国特色”的适用范围

该认识原则是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把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产生的科学认识及理论所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它是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理论结晶, 有其特定的历史容量和适用范围。因此, 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一方面要避免陷入西方的思维模式、话语逻辑, 而丧失自身的理论个性和话语主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其不加限制的泛化和庸俗化, 这样只会曲解“中国特色”的本义, 使人们陷入对“中国特色”的片面认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 实践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起点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做好了政治和组织上的工作准备。一方面, 它修正了过去的失误;另一方面, 它确立了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总结了历史经验之后找到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 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和发展前途。只有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沿着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建设方向前进, 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 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之路。

(二) 实践过程:“中国特色”一以贯之的鲜明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人独立自主来建设的。它对待西方的先进文明秉持着“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态度, 对本国建设道路的发展方向、战略布局保持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其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原则上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即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心、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等各个方面都彰显了本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发扬了本国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优势, 集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创新精神, 真正开辟出了一条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三) 实践动力:“中国特色”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无止境, 实践产生的认识亦无止境。“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属性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 以不断适应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 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 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 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正是在这种时代境遇下, “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丰富。比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动阐释和创造。为破除改革发展难题, 厚植改革发展优势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 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 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

三、“中国特色”对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探析

(一)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把握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 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独特的文化渊源、历史进程和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建设理论和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我们在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找到的能够有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为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和认识视角。

一方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前提。“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所“独有”的风格、形式和特点, 毫无疑问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一个事物的特色主要是通过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而存在的, 因此“中国特色”必然要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得以彰显。“中国特色”内含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共性、普遍性, 同时也要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特殊性, 即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实现对其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是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关键。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是适用条件相对性和客观真理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性存在, 同样要遵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中国特色”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性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在合适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 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和层面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问题复杂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应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必然也要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而向前发展。

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要前提。只有牢牢的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和发挥,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也要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也要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坚持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 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 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正确判断, 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 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该说“三个自信”的提出, 既是基于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的清醒认识和肯定, 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方面, 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内涵层次、表达形式时, 也要侧重对其理论体系内现有的理论成果和新的理论思想进行“中国特色”式的阐明和解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认识, 只有采用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逻辑才有可能使大众信服, 成为一种彻底性的理论, 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从而增强其理论自信。同时, 在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发展中心、发展原则时, 也要侧重把其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赋予“中国特色”式的解读和联系。比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依据同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相联系,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总任务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明、伟大的建设成就相结合, 从而增强其道路自信。

另一方面, 在设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体系、运作模式、适用范围、运行机制时, 也要侧重把其制度设计中涉及到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合起来进行“中国特色”的考量和阐释。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同本国的政治状况相结合的一种制度,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在对各地区民族状况、经济政治特点、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式的全面考量之后才确立下来的。通过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中国特色”式的考量和阐释, 有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从而增强其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N].北京日报, 2011.

[2]张森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国特色”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3]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 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5

作者: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去年的11月底,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接着1月5号在党校的讲话里面,他在归纳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时候说:“说一千道一万,十八大精神归根结底为一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今年的“两会”,人大闭幕的时候,习近平同志专门就“中国梦”集中做了一个阐述,说“我们就是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上这三段话,有四个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可以说是一组,可以说这中间是划等号的。另外就是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划等号。这四个关键词等于两组内容,而这两组内容,“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要弄清楚,我认为非常重要,无论对弄清“中国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今天集中力量讲“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四个问题:

第一、“中国梦”的提法的由来、内涵与精神实质。

第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中国梦”提法的由来、内涵与精神实质

(一)由来

“中国梦”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提法是从哪儿来的?

1、梁启超首先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既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民族从哪儿来?是梁启超首先提出来的。

2、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兴中会有提振兴中华之意。他自己明确讲,这就是专为振兴中华而成立的。因为近代以来衰落了,所以要振兴中华。

3、张君力首先提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张。

4、蒋介石在1932年有个复兴社,也就是蓝衣社。从字面上他讲,该社是以复兴我中华民族为宗旨,所以他提出中华民族复兴。

5、毛主席号召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跟他们过去讲的本质就不同了。它是新社会和新国家,与复兴,与其他的有所不同。具体是1935年提出来的,主要针对“九一八事变”之后提出来的。

6、蒋介石到台湾以后,他把台湾称为中华民族复兴基地,还是要复兴,反攻大陆。

7、毛主席强调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不仅是要复兴,还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这个标准就不一样了。这是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时候说的。过去我们贡献太少了,以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中华民族振兴也好,复兴也好,不在于自身,而且要造福人类,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8、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平同志1990年首先提出振兴中华民族,途径就是搞四个现代化,然后振兴中华民族。1997年十五大报告里面,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2007年十七大报告里面,胡锦涛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果小平和江泽民同志讲的是振兴的话,振兴中华民族,这里面就是复兴。这里面有什么区别没有?我认为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学术界有时候讨论说在意义上,在内涵上有所不同的看法,这个也是存在的。我认为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应该是相同的,不应该有什么本质区别,说法不同而已。

9、到今天,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里面强调了“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它的由来。

(二)“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中国梦”,都可以讲,但是每个人讲,每个群体讲,它的内涵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是相同的,有些可能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

我认为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条:

1、“中国梦”等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换句话说,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的简称就是“中国梦”。这如同一个人两个名字一样,都是一个人,名字不同。一讲“中国梦”,它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简称为“中国梦”,是一回事,千万不要当成两回事,变成两张皮,那就是二元论,不是一元论。它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一句话,习近平同志明确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关键词:国家、民族、人民。所以一定要记着这个,这不仅是它的内涵,而且是它的精神实质。

2、“中国梦”既是近、中、远期和最终目标与目的地的有机统一,又是价值观,是目标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近期目标就是2020年,就是建党100周年,这是近期。中期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2050年,这就是两个100年,把近中期讲了。远期目标是什么?“中国梦”的远期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我们现在是处在低级阶段,还有中级阶段,远期就是高级阶段,而最终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世界大同,讲白了就是共产主义。多长时间能够实现?谁也说不好。几百年,上千年,上万年,都有可能。但是最终目的地是人类大同。这就是”中国梦”,不要把”中国梦”理解得太狭窄了,就是个2020年,就是个2050年,那个时间段太短了。这是第二个“中国梦”的内涵。

3、“中国梦”既是上下5000年,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集大成,是我们中国的,同时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汲取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中国梦”本身不能说完全是中国的思想文化的东西,它还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有其他各国优秀文化,这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致起来了,否则就会产生矛盾了,就是二元论了。

4、“中国梦”既是“中国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这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相统一的梦。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关系的有机联系,并且高度统一的共同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包括眼前的,也包括长远的,包括局部的,也包括全局的。说到底,这是毛主席过去说的,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它有矛盾,但是根本上是统一的。“中国梦”就反映了这个。

5、“中国梦”既是56个民族、13亿多人的共同理想,同时又是共同行动。不能说光在做梦,就是生理上躺在床上做做梦,然后梦醒了,梦的那些期盼的东西都实现了,光在那儿睡觉就实现了,不是,还必须得有共同行动。这就是理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梦是广义的梦,它是个比喻,而不是真正在做梦,睡一觉美梦就变现实了,不可能。

6、“中国梦”既是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对全人类起到作用。它的现状,比如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里面所起的作用,就是毛主席说的中国对人类要做出较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然屹立,光凭这一条就在对人类做着贡献。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垮,美国就麻烦了,这就是大贡献。你要垮了,那中国就没贡献,并且还会起其他的作用。这是它的现状。而且它要向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不断迈进,它是处在运动,它有运动方向,运动方向是向人类更美好的社会在不断地运动。既是现状,又是运动,动态性的。这是指它的内涵、精神实质。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在中国大陆内的提法。意识形态色彩非常强,这是社会主义的。在大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这么讲。所以说我们提“中国梦”和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它的核心和灵魂。在提“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不要忘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灵魂。在讲“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到一边去了,那就是把十八大全部抛到一边了。十八大,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话,就变成好像“中国梦”是另外一种口号了。十八大开过以后,十八大不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管了,就一个“中国梦”就够了,不是这样的。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涵盖的地域更广。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以大陆为主体,其中包括了港澳台和海外所有的华侨华人要实现的目标,涵盖面更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为了调动全球所有华侨华人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发展,我个人认为它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四)“中国梦”与其他国家梦的关系。

我们讲“中国梦”,定义、定性质。其他国家也都先后提出过梦,实际上就是他们将来要实现的目标或者是它的前提和方向。

1、美国梦,这是有明确提法的。很多人都在做着美国梦,包括中国人也在做着美国梦,留学出去的有很多很好的人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当然也有一些人到美国是实现个人的梦。美国梦的实质,我认为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个人的致富运动。它从表面上说你只要艰苦奋斗,你只要勤劳,只要智慧,你都可以致富,都可以变成亿万富翁,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骗人的。问题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有个别人可以成功,绝大部分是你的超额利润大资本被拿走了。这是它的口号的本质精神。

2、欧洲梦,很多人在做民族社会主义的梦,他们自己也说,你们中国搞社会主义,我们欧洲的社会主义最多,我们才叫社会主义。那是在小时段、小范围内,这次危机,将来会更麻烦,一个小小的塞浦路斯就闹得不得了,梦该醒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当然几十年,他可能觉得挺好,但是放眼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放到历史长河里面,它的荒谬性就会出现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这些都是我自己归纳的,不一定准确,是大资本绝对统治下的个人奋斗与适当的社会福利。不奋斗也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从哪儿来?因为资源多、人口少,它可以搞点社会福利,在一个不平等的、经济持续的、贸易持续的国家,它完成的原始积累是掠夺其他国家的,包括法国的下水道里面很多那么大的下水道用的都是铜制的,上百年不会锈,铜从哪儿来的?都是从发展中国家抢的、掠夺的,它的社会福利是从海外攫取了一大部分,直接掠夺的,还有是凭现在的科技、经济秩序、贸易秩序,它不断掠夺财富才能够搞社会福利。

3、日本梦,是大资本统治下的武士道精神,它代表宗教的情结,加上人民的勤劳。日本人是非常能吃苦的,跟我们中国很多普通老百姓一样,但是它同样是大资本统治下的国家,它的梦的指标就是一亿中产,或者叫一亿中流,它一共有一亿两三千万人口,它想把一亿人口变成中产阶级,所谓的中产阶级,但是现在看来达不到了,它原来规划的梦不可能实现了。

以上三种梦,资本都可以在全球掠夺和攫取超额利润补贴其国内的社会福利。所以以上这三种梦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资源不足,人口多,又加上我们现在粗放型发展,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高端技术产业都是依靠外资的,我们仅是在下层的,消耗我们资源,用我们低廉工资的血汗钱赚那么一点点就业,如此而已。所以这三条路,这三种梦我们都不可能走,这种梦不会实现。

4、亚洲四小龙的梦,实际上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依附经济的梦。冷战结束以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为了对付苏联和中国,扶持日本,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设立军事基地,然后减低关税,进口他们的农副产品,把他们扶持起来了,这是大国战略的需要,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制度好才富起来的。我们是大国,不可能依附那些小国富起来。

所以这四种梦,我们都不能做,我们只能规划我们“中国梦”。要想做这四种梦,最终结果必然是民族的灾难。现在不少学者在规划想让我们做其中一种梦,直接的或间接的,你看报刊上、网上都在说美国好、亚洲四小龙好、欧洲好、日本好、中国不好,实质上都是想叫我们做其他的梦,一做可能得几十年,真正做上那个梦,回归不了,将来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灾难,同时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灾难,这是必然的。等到那个时候,悔之晚矣,再往回走就非常难了。

在这上面,我希望大家解放思想,真正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我们要尊敬学者,甚至崇敬学者都可以,但是要做具体分析,绝对不能搞学者崇拜论,认为大学者讲的都是对的,不一定。过去认为领袖讲的都是对的,迷信。现在认为大学者讲的都是对的,不是那么回事。有些人讲的很好,是拿了外国人的钱,有确切证据的,讲的非常好听,然后是为了骗大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过些年就更清楚了。所以说要独立思考,要解放思想,非常重要。

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的提法我也完全赞成,由三部分组成: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相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咱们可以具体化,光从名词上来看,好像有点勉强,就是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就组成了一个大社会,这个大社会,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然产生对外关系,对内政治必然延伸到国外,产生对外政治。对外政治、对外关系就产生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道路。

经济、政治、文化加对外政策,这四者就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道路。我不从概念上来解释,而从实际内涵上来解释,我是这么理解的,它不是空的,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这四部分组成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非常重要,应该说是胡锦涛同志他们这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讲制度的时候,首先记住我们的根本制度,不要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我们现在都在讲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个。这个要关注、要议论,但是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什么?人们往往忘记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忘记了根本制度,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这可能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都讲依法治国,甚至有人讲宪政,讲宪政的人往往不讲宪法,并且不讲宪法里面的总纲,而只强调宪法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讲公民的时候也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这就证明了宪政的提法,说实在的是非常片面的,它有它特别的内涵,就是讲公民有哪些自由,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其他的都不管了,这就是宪政,实际上把宪法片面理解了。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宪法》总纲的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才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文化有没有制度,我正在考虑。我认为文化没有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所谓文化管理规定,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不属于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范畴。观念形态是没有办法搞制度的,只有指导思想和思想多元化这些问题,文化制度本身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这是我的粗浅看法。

咱们光看政治制度这个层面,政治制度上面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就是政权,我这里面有一句话没有给大家念,毛主席这一段话大家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就是上层建筑了,给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政权就是政治,就是上层建筑。我的理解。所以说我们仅从政治层面来看,有根本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表述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这么讲,但是它是与国体是有机统一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仅仅是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本身不属于国体。

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范文澜同志问主席,说你总讲国体政体,我弄不清楚这二者之间怎么理解。毛主席说,国体就是内容,政体就是形式。范文澜说主席我懂了,主席真伟大。为什么?他是真懂。哲学里面一个非常基本的范畴就是形式和内容,他用这个非常常见的范畴把形式和内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国体,咱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有的也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达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们的内容,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国体,我们正确的阶级性质。这个阶级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往往只提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内容可能有的提的都不够。吴邦国委员长和张德江新任委员长在讲话中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国体和政体,我认为讲得非常准确,非常具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并列关系,现在我们有些行文中间往往把这几者并列起来,并列起来也可以,但是我们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能理解为是并列关系,不是并列。

在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下才有政治体制,我们要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必须改的,不改,我们的腐败现象解决不了。但是,有人借着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不仅改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还要改我们的根本制度,改变我们的国体,把西方的那套让资本当家作主引进来,那是不行的。眼前看很热闹,将来对中国必然是大灾难,这在苏联,在非洲,在拉美都已经实践过,包括在东南亚也实践过了,在台湾也实践也过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

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不是空的。

三、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梦”是非常宏伟的,也非常诱人,我们对它也非常向往,在实现的路上,我们有非常好的机遇,也有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正确认识,正确应对才行,否则的话,只是黄粱美梦。

(一)目前值得高度关注的国内外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里面强调,毛主席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得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应对策略。

我还是愿意描述一下未来二、三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前景。我认为,未来二、三十年,这个地球必然是在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较量的结果可能是两种前景,最大的一种前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然屹立,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个人的信心更加增强了。如果是这样,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就会遇到大的麻烦,美国这个帝国就可能从巅峰上逐步跌落,这个进程需要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或者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是中国只要站住了,美国必然是逐渐衰落的趋势。

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大的麻烦,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就会有一个新的反弹。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世界社会主义就可能步入一个大的低谷。不管这两种可能哪种会出现,反正目前这个地球已经进入了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的前夜,历史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它会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是一种跳跃的状态,可能会发生我们可以预料,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大事。这是世界上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是个笨眼人,但是我对这点深信不疑,也有点自信。

1、国际方面

一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且在深化。二是美国重返亚太,现在缓和的说法叫亚太再平衡。美国已经搞垮苏联了,在欧洲那边它不需要搞这个了,中国已经由潜在的最大对手变成美国现实的最大对手了,它要到亚太来面对中国了,主要手段就是软实力。

三是日本的战略动向。1928年的关东大地震带来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前年的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特别是核辐射造成的危害,几年内消除不了,现在是西方在刻意隐瞒,不敢报道而已,偶尔中国的媒体上有一点报道。这么大的灾害,它的战略动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现在钓鱼岛紧张就与日本的经济20多年的低迷,与它的这次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有关,不是心血来潮。

四是俄罗斯的战略动向。美国把中国当成现实的最大对手了,俄罗斯的战略动向,它跟谁更亲近一点,对对方都是大威慑。

五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会不会打?我总体认为打不起来,但是总得有一方要让步,要么朝鲜放弃核武器,要么美国人承认朝鲜是核国家,或者叫默认也好,但是它有核武了,在这上面没有调和的余地。朝鲜如果放弃核武,它担心变成伊拉克和利比亚。如果朝鲜拥有核武,伊朗很显然也拥有。这就是生死较量,有时候可以避免,有时候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说朝鲜半岛怎么办?在较着劲呢,也不完全排除朝鲜就不发生战争,如果发生战争,对世界,对中国会是什么情况?各种情况都能出现,这都需要考虑。这五个问题,目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2、国内方面

(1)房价。现在也高位了,因为我们的M2超过100万亿,我们的GDP是50万亿,货币发行量已经是198%,甚至200%了,你不涨价,不可能,你的经济规模在那儿放着,货币量在那儿放着,预防将来的通货膨胀就显得非常重要。钱往哪儿去?为了保值增值,有些人就刻意炒房地产,美国、日本这些大国、强国的经济都垮在房地产上,我们再往上走,五年,最多十年内,经济必然是场大灾难。如果房价往下走,银行的不良贷款会马上继续增加,老百姓就会出来挤兑,经济规模大了,货币量发行大了,挤兑的冲击不会小。

如果不动,我想在每年涨1%,涨百分之几,这是最好的。但是事物都在发展,这样的话,一些房地产商每个月的利息划拨资金就断裂了。所以现在在黑市上,利息有的高达30%多,甚至50%,这还是在我们实施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黑市利息高利贷都这么厉害了。维持现状也难。这是仅从房地产上看,我们国内的情况。(2)财政收入。这些年高速经济增长,都说财政有钱。大家看2010年3月份财政收入增长高达36.8%,2012年3月同比增长18.7%,有钱好办,可以搞稳定,可以给弱势群体,可以开支,财政一开支,GDP就上去了。而今年3月份,截止到3月20号,3月份财政收入仅增加0.8%。所以说今后几年,要不就再加大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急剧起来,要不就缩紧财政开支。一缩紧财政开支,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餐饮,我们的其他高档烟酒大幅度往下掉,会增加就业压力。

我们现在国内的经济形势处于几难境地,当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新情况、新问题不少,我不搞经济学,但是我关注一些宏观的经济数据。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认清机遇,也要认清挑战,要正确应对才行。否则的话,不是说“中国梦”一讲国家就富强了,人民就幸福了,是需要扎扎实实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空谈只会变成梦想。

(二)国际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大家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不想打,美国在削减军费开支,它今年的GDP由原来增长2%调整为1.7%,很多都在削减。尽管它可以量化宽松,可以出台QE3,出不出QE4不知道。它没钱打,打不起了,中国不想打,我们想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日本不想打,它想用和平办法把钓鱼岛拿走中国也不想打,想用和平的办法让它搁臵争议,共同开发,日本说钓鱼岛不存在争议,这就是我的领土,谈判能不能解决?我们还承认争议,它连争议都不承认,这就是我的领土。朝鲜不想打,它用和平的办法发展核武器。南韩也不想打,几万枚火炮,真正打起来,首尔真能变成一片火海,不要动用核武器。南韩、日本、美国都想用和平的办法把朝鲜的核武消灭了,都不想打。所以说我总体判断,未来三、五年内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可能打不起来,都没有真正打的动机,都想用和平的办法,用巧实力、软实力达到自己想得到的那部分经济利益。

打不起来就是我们的机遇,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应对。我认为,习近平同志他们应对的非常之好。和平发展合作不仅要对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样应该采取这个方针。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以后,第一站就到了俄罗斯,非常正确。然后就到了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在南非又是金砖五国的会晤,这样我们外交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毛主席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没有过时,需要坚持,但也需要发展。现在到俄国,到非洲,到拉美,到南亚、东南亚,我们不要只跟美国一国打交道,我认为现在美国是第一世界,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是第二世界,而中国、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这些国家,甚至越南、菲律宾都是第三世界。如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外交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所以不仅要与美国争取全方位的合作,同时也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这是我的看法,我几年前就这么认为,关键是战略要搞对头,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要搞对头。这是我们很大很大的机遇。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化

尤其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现在已经有34400亿外汇储备了,正好我们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可以买他们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到海外购买他们的优质资产,实际上外资利用我们改革开放购买我们的优质资产多了,他们对我们这样,我们对他们为什么不能照此办理呢?再一个,促使美国不要对台军售,这都是我们的机遇。

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现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信息化、数据化,包括现在大数据时代,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北京市的一些战略产业如果在这个方面下点工夫的话,是值得做的。

4、美国的雄心太大

美国的雄心太大,它实力又有限,又遇到金融危机,所以它有很多地方有求于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机遇了。美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有战争,可能一年在阿富汗就得投资1500亿美元,还控制不了。现在凡是有枪声的地方都有美国人的影子,也都是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

5、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我们看一组数据,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要爆发?生产总值是7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是全球GDP的1000倍以上,金融衍生品是它的6600多倍,泡沫吹大发了,越吹越大,总有破灭的时候。你吹的力度把握得再好也不行,到了极限就会破。看美国,各国在搞赤字,每人欠国债4万美元,它的总债务,国家、企业和个人加起来每人欠债70万美元,70万美元,长期坐吃山空,利用金融霸权,利用他们的美元国际货币,欠了这么多钱。不好办,不是短期内从技术操作层面操作好了就能够救得了的。再看欧元区。其17个国家欠的国债都超出GDP的100%以上,希腊是164%,本来不应该超过60%。欧元区银行的不良贷款是3.2万亿欧元,甚至比我们的外汇储备还多。英国属于欧盟,但是不属于欧元区,它人均欠国债是8.6万美元,比美国还多。

日本去年的国债占到GDP的232%,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也就是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这四大经济体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说这场金融危机是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绝不是三、五年能够轻易走出去的。

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要变了,不变就不行了。那么,为什么原来都觉得美国资本主义好极了,怎么突然危机就爆发了呢?根本原因在哪儿呢?马克思在140多年前就讲,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品位和他们的一些消费。群众太穷了,生产力太发达了,生产出来那么多东西没有人买得起,危机就爆发了,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这个简单道理,生产能力太强了,老百姓钱太少,买不起。所以这就带出来一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么来认识?生产力,比如说在社会主义生产框架内,科学技术无疑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科学技术发展了,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放到历史长河里面,都变成无人工厂了,进步到无人工厂了,没有人雇佣工人了,你的产品再好,再便宜,工人没工资,谁来买,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不能笼统说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连着的,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是我们小学生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道理。

6、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

主要是两极分化带来了这个思潮的复兴。两极分化由两个管道造成:

第一,产品的全球化。一天早晨起来洗漱,我听广播,小布什还当政,他夸海口说我个人与普京有着良好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用的牙膏都是高露洁。我听了一愣。我一个中国普通公民用的也是高露洁,这就是产品的全球化。生活资料就这样了,生产资料更是这样,都是那几家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他们薄利多销,或者叫超额的垄断利润。钱都到少数公司、少数人手里了,这是一个管道。不要以为科技进步就造福了全体人民,不一定,科技进步出现无人工厂,它会带来更多人失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群众是灾难。

第二,因特网。过去用钱赚钱,经过生产环节,资本家非常辛苦。现在国际垄断资本通过期货汇率、大宗商品、各种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衍生品市场都是大资本在控制,国际垄断资本在控制。鼠标轻轻一点,瞬间用钱让自己的财富资本以几何级数上升,包括现在黄金大幅度掉价,从1900美元掉到1400多美元。这都是大资本在操作,我们的散户,包括有的国家会吃大亏。

这两个管道就带来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富人越来越富,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越来越穷。为什么说国家穷?哪一个国家的主权债务都在急剧增加,没有一个例外。钱到哪儿去了?都到少数人手里了,等到财政非常困难的时候,发达国家也都是卖国有企业来还债,来支撑自己有限的财政开支。

全球70亿人,有20亿生活在贫穷状态,有10亿生活在饥饿状态。当然这极度饥饿是少数,但是10亿人生活在饥饿状态,已经不少了,不是说全球化带来的大家生活水平都在相对提高,这些是有的经济学家的谎言,不是真的。美国人现在普通工人的生活还不如上个世纪70年代。都说马克思过时了,马克思说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甚至是比布朗基等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什么意思?大家看看布朗基,他非常痛恨人剥削人,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想通过恐怖手段去暗杀一些人,来消灭资本主义,他是英雄史观,认为少数人的行为会消灭资本主义,结果他大半辈子坐在牢里。而马克思是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内,科技进步必然带来更多人的失业和贫困,等到绝大部分老百姓活不下去,反抗成为唯一生路的时候,多数人必然要改变这个社会,这是历史唯物史观、群众史观,马克思是对的。所以说现在的反抗就开始了,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时间关系,我这儿有很多图片,各个国家都在游行示威。

中、左翼政权在拉美也兴起,前天我在委内瑞拉使馆看了查韦斯的《委内瑞拉随笔》,从第一行开始,他讲了非常好的话,可惜他去世了,他对毛主席非常崇敬,他对毛主席的著作非常熟悉。他说毛泽东思想没有什么深意,无非三句话: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实事求是。第三,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人们的一切。我想,我们在国内,尤其是在网上,有些人在骂毛主席,而我到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学者、普通民众对毛的感情非常之深,我在这里不举例子了。我就感到吃惊,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在赞扬毛主席?苏联是怎么垮台的?就是把斯大林骂倒的。在中国,只要把毛主席诬蔑造谣骂倒了,中国共产党该垮了,中国人民该受苦了,如此而已。现在网上拼命丑化毛主席的,都是国内外资本在资助,我看了非常揪心。

7、世界上可利用的矛盾很多

包括美国跟欧盟,跟日本都有矛盾,我们都应该利用。当然,我们有时候可以用美国来制约欧盟,制约日本。

8、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求于我们

有求于我们就是我们的机遇,特别是朝鲜半岛、伊朗核查,我们34000多亿的外汇储备,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机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负责,替联合国宪章负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负责,不是为美国其他国家的一己私利负责。

(三)四个方面的国际挑战

奥巴马2010年在澳大利亚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要过上与澳大利亚、美国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载不了。有些人的“中国梦”总想过上跟美国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美国消耗的资源非常之多,地球承载不了了,如果中国13亿多人口都要过上,那需要几个地球。所以说不可能。

美国对我们的挑战都是为了抢占我们的资源。

1、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绝不会改变

2006年小布什说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信仰自由,这些障碍解决了,中美关系就好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诱人,但是美国用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包围。苏联解体,传统媒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看看互联网,13台服务器,10台在美国,在英国、瑞典、日本的这三台也得经过美国以后才能上网,美国在控制着因特网的高端。现在微信谁都不认识谁,一号召,只要对高房价、对腐败这些不满的,年轻人出去散步,都抓起来?不好这么做,并且我们派出所的房间也没有这么多。这就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的作用。大家再看一个数据,IP地址都是美国人分配的,最好的都分给他们了,他们还可以隐身发射,本来是在美国的,但是他隐身到显示出来的是中国,两个小时内发送70万条虚假信息,等到一天早晨醒来,我们看到的所有网站上登载同样一条信息的时候,你还怀疑它的虚假吗?这就是小布什说的信仰自由。消息来源都是假的,你能判断出来它的真伪吗?那你必然得出的是它让你想得出的结论。

在文化市场上,我们出口很少,进口很多。另外,利用各种非政府组织,重点是攻击我们的领袖,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信仰自由也可以还原到很具体,软刀子杀人,了不得,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政党、国家同样如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高度评价毛主席。所以在座的,如果有新闻媒体的话,今年是毛主席120周年,大家为毛主席讲点公道话,不替他的错误辩护,但是对这些恶意攻击,特别是大家心头的疑问,都要给予恰当的回答才好,否则中华民族、中国、中国共产党必然都是场大灾难,“中国梦”实现不了。培养接班人,撒切尔夫人刚刚去世,苏联解体前一个月,撒切尔就在美国休斯敦接见苏联石油方面的代表团。她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不出一个月你们将在法律上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为什么这么说?撒切尔跟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关系非常之好,她说我们找到了代理人,在你们的高层,你们的总书记就是我们的代理人。戈尔巴乔夫这个人有非常多的“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极其爱好虚荣,虚荣到什么地步?戈尔巴乔夫的助手说,戈尔巴乔夫每天一上班就让人大声朗诵西方对他的最新赞扬,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大量军政要务都顾不得处理。西方就抓住他这个“优点”,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包括给他夫人的小册子回忆录上百万美元的稿酬。

在软实力战略上、策略上的合作愉快。2008年我在伦敦,跟英国负责战略的人交谈。我说时间宝贵,咱们开门见山,他说好。我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什么?他愣住了,不想回答。我盯着他的眼睛不放,他呼了一口气,说我告诉你,中国要想硬实力崛起,你这个”中国梦”规划成这样,美国举双手欢迎,中国要软实力崛起,中美之间迟早必然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所谓中国的硬实力崛起就是GDP的崛起,是消耗我们资源、污染我们环境、用我们农民工长达30多年的每月100元工资的血汗钱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成飞机、成轮船,不分昼夜运到美国去,美国给你美元,挣的美元我们舍不得花,又存到美国去,买它的长期国债,10年期的是3%到4%的利息。美国让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于什么都没了。这就是小布什说的人民币汇率,相当于你白给他这些东西。你存到美国去的钱,美国再反向投到中国来,我们又欢迎外资投资,他用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又在升值,美元又在贬值,它又赚了一道汇率差,按照统计,它换成人民币的钱在中国投资,每年盈利是33%,我们在美国只是3%的利息,利润差、利息差上又差了30%。

我们为了安排就业,在东莞生产的一件衬衣,出口只是两美元,亏着本也要做,然后是财政补贴、出口补贴。去年我们的GDP是11万亿,我们的出口退税是1.1万亿,财政收入的10%是补贴出去了,补贴出去的70%多是外资出口,等于是补贴给外资了。而美国这件两美元的衬衣在美国卖9美元,增值的4倍多实质上被美国人拿到了,而这件衬衣在燕莎卖多少钱?1700多人民币,这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是贬值的,这就是美国的金融战略。

所以,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知识品牌,不搞贴牌工业了,那么美国人就过不下去了,美国人的好日子是通过这种巧办法、软实力,在美国衣食住行异常便宜,为什么一到美国去咱们都要买大量的东西回来,为什么那么便宜?这就是战略上的合作与较量。

2、加入WTO后带来的利弊 当年中央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是权衡利弊得失,利大于弊加入的,这一点我们绝对不能动摇。但是也要看到弊,我们现在大豆80%是进口的,进口大豆的转基因大豆,除了自身转基因成分存在潜在风险外,并混有其他转基因作物,存在发生着基因漂移的风险。我个人主张,转基因技术我们一定要紧紧盯上,转基因食品我们一定要慎重。我们的金矿都被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眼前的政绩,非常便宜地卖给外资,让外资控股了。这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梦”必须保证近、中、远、最终目标要一致,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中期,甚至长远的根本利益。

3、捍卫祖国的主权领土

奥巴马上台后,把美军潜艇的60%部署到亚太。到2020年,美国海军力量的60%也要部署到亚太,现在联合它的盟国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还有它的战略伙伴国印度、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想对中国构筑反华包围圈,甚至是军事包围圈。在外蒙搞军事演习,设立监听站。日本人也到这里来了。在吉尔吉斯玛纳斯机场,美军的战机12分钟就能飞到我国境内。军事基地,C型也好,O型也好是客观存在的。大前年我到菲律宾去,发现美国驻菲律宾的使馆人员多达上千人,而我国的只有54个。去年我们进口的石油已经接近60%,今年肯定超过60%,我们进口的农副产品结合成耕地亩数,说法不一,我征求的都是权威人士,要折合成亩数是9亿多亩,我们现在的耕地,真正按照粮田的话是18亿多亩。我们进口的农副产品达到9亿亩,粮食的农副产品的依存度也够高的,而石油和农副产品的进口,7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这么大的比重,通过马六甲海峡,我们内部和周边一旦发生事情,美国在马六甲海峡来一个反恐,它把自己的小艇打沉,说这是恐怖势力所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个事,反恐又是普世价值,你好反对吗?我们粮食和石油都运不进来,你还能应对这些吗?

我们还有第二个战略通道,就是二战时候的史迪威公路。中央早有决策,就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修高速公路,修输油、输气管道,今年内都可以通油、通车、通气。

我们最近都在关注钓鱼岛,钓鱼岛,如果归日本,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就多达447万平方公里。日本这个小国遇到那么大的灾害,他能让钓鱼岛吗?钓鱼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能让吗?谁让哪届政府就会倒台。我相信这一点。五年之内不会有战争,十年之内中日会不会又有一战呢?不知道。和平的办法能解决最好。大家再看一张地图,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世界为中国的规划,就是把中国分成七到九块。我们在具体的经贸项目上可以共赢,但是在西化、分化的战略目标上绝对不可能共赢,我们在规划解释“中国梦”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在战略上可以跟美国共赢。

4、面临的输入型恐怖势力的威胁

我认为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绝对反对否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这种观点和论调的。

(四)国内方面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臶,这是我们最好的机遇、前进的基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民族发展建设取得长期进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军队国防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外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主要讲经济,经济主要讲七个资源。因为这七个资源支撑了我们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这七个资源在未来3到5年,最多10年,都会有明显萎缩。

1、土地。改革开放以后,两亿多亩耕地进入商品开发领域卖了多少钱,很多地方现在都靠卖地才能给公务员发工资,这跟粮食战略安全发生冲突了,不可能无期限卖下去。

2、政府投入性资源。城乡居民存款跟GDP的总量差不多,但是这50万亿都被各级政府贷出去了,贷出去的项目往往是二、三十年收不回投资的。这笔资源也没了。

3、物质资源。我们是粗放型经济,单位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00多倍,木材仅仅是人家的8倍,包括我们的钢铁、水泥这些东西,现在产能是世界上60%以上,而我们现在70%的战略产业都是闲臵的,生产能力闲臵,没有出路。

4、环境。过去我们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现在大家看最近长江漂死猪,河北地下水都变红了,说是红小豆染的,红小豆也可以把水染红,那污染够厉害了。淮河从1993年开始治理,一直到现在,投资了近800亿,也就是没有深度污染下去,但是没有任何改观。十多年前有60多种鱼类,现在几乎绝迹。渤海也没有办法养殖了,长江不抓紧治理,十年以后,甚至不需要十年,就是今天的淮河。电子污染更厉害,大家注意,七代人这个污染才能最终归零。

5、市场资源。我们GDP很高,出路在哪儿?第一个是出口,而国际金融危机还不好说什么时候能见底。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修的差不多了,西部的高速公路没车跑。各级政府办公大楼,包括北京市各种培训中心都盖的差不多了,基础设施再往哪儿投?地铁倒是非常好的方向,我非常赞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轿车是个失误,要早搞地铁多好。第三是城乡居民消费。最应该启动的是这一块,但是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改革都到位了,普遍老百姓有点钱,不敢花。

6、劳动力资源。过去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所以赚钱,就是因为低工资,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现在不行了,80后、90后,两个人要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工资要提高。

7、外资。外资赚钱非常容易,以上六个资源要相对萎缩,赚不了钱,还要亏本的时候,外资该走了,外资一走,有的民营企业也会走。所以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见底,中国的经济困难没有开始,等到外资大规模撤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的经济困难到的那一天。美国人就是等这个,等到你经济困难,大量失业,它就要搞颜色革命,搞街头政治。

这是我回答了小布什的人民币汇率和信仰自由。我再回答一下小布什所说的知识产权。一台DVD交给外国专利费18美元,企业就赚1美元,这还是高科技。我们的服装领带或者是其他的鞋类、芭比娃娃,就是贴着它一个牌子,我没统计,没问过,要交给它相当多的利润。这就是他说的知识产权。其他的就不谈了。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绝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要居安思危,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

(一)从全党、全国的角度看: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不能走其他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变不是一切,不能说改革就是一切;

5.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6.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从公民、党员、干部的个人角度看:

1、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这个太重要了,我有几个朋友住在行政监狱,从个人角度讲,听说最后反思都是因为放松了学习,动摇了信仰,追悔莫及。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多达379万,比新中国建立时300万党员的总数还要多,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真要保持党和国家不要变质才好,否则老百姓重新受苦。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特别是党内的高级干部、理论研究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党务工作者,甚至家长的理论素养都很重要。否则的话,你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林语堂说中国有这么一堆很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层阶级,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在动物世界里面找这么弱智的东西几乎不可能。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是个好孩子,上高中,甚至刚上大学的时候,他都可以,大学一毕业,特别到了硕士、博士,变成美国人的思维了,这个并不鲜见,真值得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绝不过时,它讲的是上百、上千、上万年的事,而我们现在仅用几年、十几年,仅用个人的得失在衡量它的对错、功过,是我们的心胸太狭小了,不是他讲错了。

学习我有个体会,就是对比着,最好的办法,我讲白了,就是找网上极左、极右的网站对比着读,来认识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你真正关心党和国家民族命运,就一定能够找到这两种极端的网站来对比着看,以此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3、要有忧患意识,思考重大问题

吴冠中说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人娱己,大路震撼人心,100个齐白石抵不了一个鲁迅,齐白石画小鱼小虾自己高兴,别人高兴,鲁迅特行独立,真是民族的脊梁,那么多人骂他,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来,他真是伟人。我们成不了鲁迅,但是我们心向往之。

什么是人民民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什么是资本主义民主?我看《国际歌》里面都讲,全靠我们自己。《国歌》讲是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就是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而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提,多数人附之,当少数人提,多数人附之的时候,他就要以权谋私,你去监督他,不可能了。所以我说《国际歌》和《国歌》这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提法。

4、认真改造世界观

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益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现,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坚决反对过去的做法,但是不改造世界观不行。有人贪赃弄权,甚至不惜做叛徒、汉奸、卖国贼,从而享受人生。过去我认为这些很遥远,但是现在汉奸是有的,从网上看得非常清楚。他们认为这些劣迹和罪过将会随着自己的逝去和时间的封尘而永远无从知晓,我们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世的沧桑,一切历史细节将可能会被永远淹没,甚至被歪曲,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特别把它放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这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天平上去衡量,常常无需繁多琐碎的历史细节,其所作所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将无任何办法逃遁历史对其的审视。越是重要人物和重大的事件的功过是非,人民越会关注,人民和历史会最终将其辨析并记载的清清楚楚,谁是功臣,谁是罪人,都会清楚,谁都逃不掉,不要想逃脱。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绝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世界观,是涉及党和国家变不变质,老百姓受不受苦的天大的事。党的高级干部队伍中若多几个亿万富翁,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就必然少几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特别是思想家。简而言之,还可能会加快我们党轰然倒塌的步伐。从一定意义上讲,极端自私等于大我为公。我们姑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在座的可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长治久安的中国,从这个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如果走苏联的路,我可以断言,我们在座的,除了极少数亿万富翁,绝大部分人会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中国,甚至可能会早早离开这个世界。

有一个好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毕生的巨大财富,不要一味考虑个人利益。辛弃疾说“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钱财聚敛太多有什么用处,花不完,私心太重也缺少朋友,患得患失就可能整天惴惴不安,尤其是做了点违规违法的事,更会时时提心吊胆,担心东窗事发。贪官往往是短命的,几千万藏在家里,晚上睡不好觉,要折寿的。仅从个人私利角度讲,月朗风清之时,无愧也有利于自己家庭幸福,身心娱乐皆可多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6

关键词: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54-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概括,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其深刻内涵。当下诠释“四大特色”的鲜明问题意识、基本内涵、逻辑结构及其实现路径等相关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纵深程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问题意识

“四大特色”的提出,理论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中国特色”,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实践上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因此,“四大特色”的概括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为:

实践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探索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同时是检验我们改革是非得失与实现科学发展的标准和依据。邓小平明确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正确前提。在国情甚为复杂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须克服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的矛盾问题。

理论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升华的创新要求。理论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意识力量,是推动一个政党和民族走向强大的思想基础。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上的觉醒、理论自觉的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影响深远,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反之,如果什么时候我们对理论创新与理论内容缺乏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阻碍。“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历史关节点,我们党都首先强调抓好理论建设和创新。面对当下特定的国内外复杂环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的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日益结合,在解放思想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上的特色。

民族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价值诉求。特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的,体现在现实土壤中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融入了中国文化要素,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和实践逻辑都证明了,道路的开辟、理论体系的建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完成的,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适合我国自身国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因此在巩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未来发展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当下实现现代化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总任务,面对愈显多样化、多元性的世界形势,必须进一步坚持独立自主,强调我们在发展模式与道路、制度选择上的自信心、自决性、自主性,不断丰富和展示“民族”上的特色。

时代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反映。时代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时空坐标系,只有坚持正确的时代观并准确把握时代的性质与特征,才能正确理解历史的进程问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当今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的产物”,它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根植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但同时它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定的历史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未来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要求日益突出,进一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容开放,又超越一国范围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彰显不断进取的品质,不断丰富和表现“时代”上的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特色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实践优势,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国自身实际中产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性”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想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最终都会被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击破。“实践”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的前提条件。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我们一贯主张独立自主,走出自己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过程中民族的实践形式,它包含着深刻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汇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领域。一切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主义,问题在于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可能相同。不同的民族由于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和具体状况不同,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本国特色、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于华夏大地,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是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基。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脉和灵魂,体现了文化层面上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实现路径

“四大特色”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维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所在。那么,现时代条件下如何不断丰富“四大特色”呢?

首先,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形态是充满活力的进程,我们要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体系的创新,从而解决回答好发展过程出现的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实用高效、更加合理完善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要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与道路、制度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完善和突破的。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通过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

其次,立足于自身国情,整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立足于自身国情,彰显民族风格,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构建,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同社会”、“躬行”理念以及“知行观”,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契合和相通之处。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民族传统,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相互贯通,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公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以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再次,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明成果。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刻研究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精神,科学回应时代课题,积极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注重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时代特色。“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12]启示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辩证观来分析时代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已不能孤立,在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面前,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以开放性的心态和包容性的思维,把握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走向,积极吸纳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最后,增强学习本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是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重要指针和航标。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与时代发展同步,在积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深领域、更高境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内容,从而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秀林,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中国梦”实现增加理论自信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各界, 经过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以及共和国建设时期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建设所形成的正确理论体系, 具有高度的指导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的、是吸取马列主义理论精髓的、在新时期不断充实与创新的思想理论。因此,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应增强对社会主体特色理论体系的自信, 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将理论思想当作有力武器, 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二、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同, 是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二十余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 经过六十六年的和平建设时期, 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经验表明,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 居民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唯一道路。“中国梦”的提出基于目前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复杂形势, 基于群众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所提出的, 具有高度的群众认同度。来自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因此,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 应最广泛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三、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 是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

当前, 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周边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 并威胁着我国的战略安全。在“中国梦”伟大战略构想的指导下, 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是在经济上对现有经济发展格局上的重要突破,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需要通过“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外部基础。

四、居安思危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建设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要素

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 社会矛盾的出现, 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 妨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 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中国梦”作为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突出矛盾, 打击恐怖组织与恶性暴力犯罪提供重要的指导方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不仅没有褪色, 反而更加光彩夺目, 重要原因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不断推动理论思想上的创新, 务实谨慎, 从群众来到群众去, 从不同的社会层面验证了其理论上的正确性。因此, 社会转型期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

五、结语

当前, 我国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环境极为复杂与多变, 需要在“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持。同时, 要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民主建设、提升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与信心, 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J].红旗文稿, 2014 (01) :24-26.

[2]黄一兵.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与辉煌[J].百年潮, 2013 (03) :1.

[3]陈宇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梦的双向建构[J].理论导刊, 2014 (10) :23-26.

[4]郭莉, 骆郁廷.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08) :21-26.

中国女性主义翻译观综述 篇8

19 世纪80 年代“Feminism”首次出现在英文表述中, 又被称为女权主义女权 ( 由日语翻译过来的) 。现代女性主义起源于美国, 历经两大高潮: 第一次高潮从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20 年代, 主要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第二次高潮始于70 年代, 重视性别平等, 为女性主义的深入探讨开启了大门。随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地得到关注, 中国也开启了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探索历程。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 一)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基本内涵

女性主义翻译观探讨了女性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 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夙愿的媒介, 女性主义译者采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 并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构建等方面分析了女性与翻译的微妙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探讨翻译策略, 从而实现性别平等、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为重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 二) 女性主义翻译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古至今, 女性与译者都处于次要地位, 意识到要想解放女性, 需从语言入手。伴随着20 世纪女性运动的一次次风起云涌, 女性主义转进入更深的层面。女性更加关注性别平等, 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甚至抨击父权制。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开始用女性视角、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解读女性作家的经典作品, 为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奠定了基准。中国译界2004 年的有关学术成果较多但由于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中国并没能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具有促使女性主义译者发展壮大的空间。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发展

( 一) 代表人物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汲取了一些精华, 但她们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 主要目的是为女性争夺话语权。国外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 雪莉·西蒙、克里斯蒂娃、斯皮瓦克等。中国译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译者有朱虹、张爱玲、廖七一、冰心、林徽因、祝庆英等, 但女性主义思想强烈的译者却很罕见。

朱虹原籍中国天津,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英美文化研究者更是“中国女性主义的第一人”, 20 世纪80 年代她将女性主义翻译观引入中国, 播种了女性主义的“第一粒种子”。1953 年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英美文学研究, 这使得她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高度。曾担任过外国语言文学客座教授, 也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及外文所工作人员、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 50 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美国文学简史》、汉译英译著《中国西部小说选》, 主编《外国妇女文学辞典》等。

冰心, 原名谢婉莹, 福建福州人。虽然冰心的译作不多, 却意义深刻, 她坚持以女性独特视角阐释原作的观点。鸦片战争后, 受到西思想的影响, 她极力在作品中颂扬女性和母爱的伟大与坚强, 奉行“新贤妻良母主义”。坚持女性应该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冰心的女性意识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

( 二) 影响及启示

中国历经了2000 多年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社会, 女性处于附庸状态, 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滞后, 女性主义翻译建树较少, 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结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 促进了中国走向男女平等, 提高了女性话语权, 使女性主义开始萌芽, 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的标准、译者的主体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但这并不表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已发展至成熟, 中国女性译者和研究者并不多见。

四、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译论发展的必然, 是不断拓宽翻译领域的迫切需求给中国翻译带来全新视角, 成功地解构了男权主义, 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标准、译者的主体性以及语言的实质等问题找到了新的基点, 并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男女平等的政治要求, 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尽管如此, 中国女性主义翻译家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践行,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杰出女性主义翻译家涌现。

参考文献

[1]Butler, Judith.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New York:Route, 19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 篇9

一、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

社会是一个由非常多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社会系统要素的多样性也就使得社会系统的文明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对于社会主义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社会主义也有多个文明要素, 社会文明在社会主义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系统整体。

从社会学上来理解非常多样的要素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理解, 那么社会要素有多少个, 相应的社会文明也就有多少种。亦即社会系统文明的多样性是由社会要素的多样性来决定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社会系统有四个文明、五个文明甚至更多文明也是符合理论的。社会实际中具体的文明划分数量就由实际的社会情况和研究者的立场来决定。

同样的道理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素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整体。这些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素既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同时也有着相互的联系, 整个社会主义的进步以及发展, 不仅体现在整个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体现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以及体现在整个社会各个要素的进步和发展。由此, 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 多样性的特点对于社会主义文明也是一致的, 多种文明要素构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文明的有机整体。

2. 社会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社会要素的相对意义上的独立性, 和人们对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数量。从理论上来讲, 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这几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也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一直沿用着这样的认识。用发展进步的理论依据来分析, 物质文明是通过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而体现的, 政治文明则是通过政治的进步和发展而体现的, 精神文明是通过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体现的, 而社会文明就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的。因此, 由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公共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的体系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其中社会文明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的思想。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认识, 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行科学有效的建设, 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思想进行合理有效的梳理, 以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认为, 对于社会来说文明时代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阶段, 可以这么说资本主义的文明对人类文明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可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之上的, 其发展必定是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为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辈的研究成果进行有的放矢地继承后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 对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思想进行了创建和丰富, 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物质生活能够一天天的富足起来, 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是非常发达的, 因此其物质也是非常丰富的足以满足全社会所有成员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二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将全社会成员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作为其社会文明的基本原则;三是伴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全社会的社会观念也会跟着改变;四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要求人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不要过于沉醉, 因为人就是来自于自然界的, 人对于自然界的过渡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思想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 将俄国的现实情况与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思想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 通过艰苦卓绝的十月革命, 在全世界范围内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践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文明的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理论进行了丰富并将理论推进到了更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才使得人类社会达到真正的高度文明;二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就是要让全社会所有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因为公有制的建立有效的避免了劳动者的剥削情况并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奴役, 有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三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立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更加公平的关系, 通过建立新的法制体系规定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四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全社会成员中树立了全新的观念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现实基础和实际进程

对于客观的实践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持和结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也在领导着全国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进程向着更进一步推进。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系统和其他的社会系统一样也也是由政治、经济、精神和社会四个大的领域所组成。在党的文献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对于这四个领域的划分都有相关的阐述, 同时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于我国这四大领域的划分也有很好的研究, 尤其是我党在总体上布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 这也就使得小社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就更具有独立性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垄断被打破了, 小社会领域的发展将不再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制约, 具体表现在: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村民自治制度, 使得广大的农民将不再受到各种行政的束缚, 拥有了更多的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 成为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社会人;通过对政府企业的改制让政府退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使得企业充分拥有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 将企业中的社会事业分离出去, 使得企业的生产工人和各类劳动者都成为充分自由的社会人;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可以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以及各类非公有制的经济人士, 其中不乏大量的投资人。通过改革开放所有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人格也更加的独立, 中国的小社会领域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就是在这种各独立社会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提出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实际进程

我们要加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认识, 因为我党一直在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 具体的过程主要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就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政治前提, 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就进一步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更大层次上开创了新的局面,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得到了很好的协调的发展, 并确立了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确目标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我国的小康社会事业, 这些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来说都有不着小的贡献。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正在逐渐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体系进一步的完善, 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民主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是一种整个社会和小领域社会都得到发展的社会文明建设。为了让这一进程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现如今, 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处在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和机遇也都是前所未有的, 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行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研究的刻不容缓。

1.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从理论上来讲话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社会化以及国际化的生产力的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全世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这也体现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明所受到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条件下, 经济全球化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的社会文明带来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给我国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并接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我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起, 它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指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 同时也也要让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 让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这四个领域能够协调一致、共同进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十分的协调, 其表现就是社会文明的发展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不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研究, 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日益紧迫的呼声

社会文明的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同时对于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推进广大的人民群众也都有这很大的需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和反映了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文明遇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提出了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 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文明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也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研究和建设也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罗振建.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04) .

[2].李福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文明.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 (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普遍性,中国模式,道路自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内涵

1. 1 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

就概念而言,内涵是指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区别于西方文化、西方制度、西方现代化道路,区别于社会民主主义,同时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组成的基本概念体系。中国特色概念内在的包含了价值判断,即只有通过历史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才能被称之为中国特色,而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东西,抑或在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虽然可能为中国所独有,却不能被称之为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由四个基本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9 年苏东剧变过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此刻中国的问题不再仅仅是摆脱苏联模式的问题,而是真正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能够带来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问题。中国特色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理论整合、创造性应用,并对原有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进行扬弃和超越。所以中国特色不能仅仅视为与西方社会相对立的差异性特征,而是将自身具有的绝对优势和自身的比较优势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特征。它是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失衡、不对称的情况下提出来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竞争力问题。中国特色便是在新的时代下将中国的整体性优势凸显出来概括性表达。

1. 2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特色内涵的文化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如公平、正义、消灭剥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国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者Suzanne Ogden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这三类价值主导了中国政府的所有决定。”同时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三类价值中起支配性地位,“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中国自身定位的最重要因素,什么是中国最害怕失去的,那便是他或她作为中国人的身份。”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重视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理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可见,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摒弃,而是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作为东亚文明的主体性文化不仅仅具有区域性的意义,更具有在当前以美国霸权文化为引领下的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意义。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一个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截至2010 年,已有64 所孔子学院在美国37 个州建立。

根据国内首都文化建设蓝皮书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2013) 》显示,截至2013 年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2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 所孔子学院和646 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成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

在国家汉办的 《孔子学院规划2012—2020》中,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在2015 年年底,全球的孔子学院达到500 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 个,学员达到150 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是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媒介。同时,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并适应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也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特色内涵的理论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的创造性发展、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包容的理论体系,它是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思想来源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是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是真理的普遍性与问题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在文化大繁荣,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同时还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主体地位。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解决近代鸦片战争以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独立探索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也是理论的普遍性与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理论形态,与西方的文化一脉相承。在早期马克思的思想主要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传统,中期和晚期则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并非中华民族的内生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自引自中国之日,就内在的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相兼容的问题。一味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会导致左倾的教条主义,冒然地抛弃马克思主义会导致右倾的机会主义。所以,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与平衡一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根本原则,这便是 “实事求是”。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起码具备的态度。”②邓小平认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是靠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③可见,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体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作为根本理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下摸索和构建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理论,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4 中国的具体国情是特色内涵的空间主体

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用的空间限定条件,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国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如同无源之水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力。在改革开放的迅猛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便敏锐地觉察到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一定要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的国情就是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并长期处于初期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指出, “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然后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江泽民在报告中阐述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判断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内涵的基本空间条件。

1.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特色内涵的方向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由于中国开始现代化的时间远远晚于西方,同时在近代又屡遭列强欺凌、压迫,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无法像西方一样通过几百年时间的资本原始积累而确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意义

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内涵

普遍是指某类事物中的共同属性。与 “单一”相对。许多单一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依赖性与统一性。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害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主语,而中国特色是限定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运动是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当前世界上有102 个国家有近150 个共产党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党员人数过万的有36 个,其中执政的7 个,参政的近20 个。从地区分布看,亚洲38 个,非洲13 个,欧洲55 个,大洋洲3 个,美洲40个。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四国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其中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党国际影响力巨大,其成员党的国家数量超过了100 个,它的成员党是执政党的占据了大半个欧洲。③社会党国际构成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的总数达到152 个,横跨5 大洲,有54 个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是执政党。④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国家超过100 个。

社会主义不是地区性的实践,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程。作为伦理原则,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正义是被世界范围内所接受的普世性价值; 作为制度构想,社会主义是作为扬弃资本主义弊端、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其经济手段被发达国家所运用; 作为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是包括多种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内的多种理论学说,社会主义的原则、精神被写进世界各国工人党、社会党、共产党的党纲; 社会主义作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手段,被非洲、拉美等许多相对落后国家所采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尤其是在1989 年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肩负社会主义的旗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王怀超( 2014)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已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延伸到国门之外,这是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道路以自身的成就向世界其他国家表明,西方不是唯一。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可以快速发展。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非欧洲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走自己的路也可以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⑤

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动力

1989 年的苏东剧变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陷入了低潮,当今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占据了绝对强势的地位,并且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主导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分工链和话语权。相反,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却处于被动、困难的局面。然而,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能够坚持下来,逐渐走出困难的低谷,并开始焕发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东亚学研究所所长托马斯·海贝勒( Thoma Heberer) 认为,“政治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色。这种务实主要表现在: 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或者说政治的经济化。政治上,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阶级的政党发展成为一个人民的政党。意识形态上,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 “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不太遥远的 “和谐社会”。政权的合法性不再基于意识形态之上,而是基于对现代化、增强国力、维护安定、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等的承诺。”⑥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2008 年后尽管世界经济放缓,中国也进入了经济逐步下行的经济 “新常态”,但是2015 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然同比增长了6. 9% ⑦。根据世界银行( World Bank) 统计显示中国的GDP总量占据了全球国内生产总量的16. 7% ,英国BBC经济评论家Robert Peston认为,中国仍然对世界的经济增长有贡献。⑧ 英国广播公司2015 年19 日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到2019 年,中国经济增速每年都会超过6% 。报道认为,无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还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以超过6% 的年增长速度发展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超过6% 本身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超过1% 。根据IMF对未来几年预测的经济增长数据,其他国家都比不上中国。增长超过1% 。根据IMF对未来几年预测的经济增长数据,其他国家都比不上中国。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鲜明旗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回击了 “社会主义失败”论和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重新树立起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分清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斗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困难的最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冷静应对国内的形势,沿着自己选择的正确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希望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没有倒下,而且更加鼓舞人心、光彩夺目。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尽管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打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旗号,但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国家却不多。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种,但本质上讲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他们也代表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导力量并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3“中国道路”“北京共识” 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范围内,除了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其余的大多数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即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追求国家的现代化。① 中国道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光辉前景,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更有信心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美国 《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拍·雷默在 《北京共识: 提供新模式》 的论文中认为: “中国的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并把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创新和试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时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中国的经济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②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能够很好地扭转当前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力量不平衡的对比,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能够得到逆转。

此外,中国的经济模式也有值得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地方。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将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效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能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Paul balls认为,市场机制能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中国是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的一例。③ 俄罗斯学者皮沃瓦罗娃认为,中国模式是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受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是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④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议长不破哲三认为: “中国的实践确实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他预言 “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将具有全球意义”。⑤ 可见,“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都内在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我们应该在改革中扬长避短,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理念,改掉自身的各项不足,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更多值得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值得学习的地方。

4 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11

一、“四个特色”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之后,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探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四个特色”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表述和概括,使长期以来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的内涵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7.23“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且在十七大“三个特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论特色”,使之由“三个特色”变成了“四个特色”,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含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是科学的、正确的,与我国实际密切相关。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现成蓝本可以照抄照搬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

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践经验科学化、系统化,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征。实践出真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道路”中必然蕴含着“中国道理”,我们就能从中总结提炼出有规律的东西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实践。

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本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取得的成就,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实践模式,指导实践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好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品格,它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

二、“四个特色”明确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四个特色”不仅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对中国特色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它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主要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不断丰富实践特色。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要坚持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道路。

2.不断丰富理论特色。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它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放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作是一个开放体系,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动思想,而不是凝固不变的僵化教条。

3.不断丰富民族特色。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中华民族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民族特色,与时俱进。

4.不断丰富时代特色。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它要求我们要适应国际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继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三、“四个特色”指明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向

“四个特色”在为我们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们清楚地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力争社会主义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次,讲清“中国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必须讲清“中国道理”。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真正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再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跟国际形势,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立足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篇12

1. 生态文明概念

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作出的科学判断,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为社会来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当下,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为了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 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生态文明是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下, 我党总结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经验而形成的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发展, 它将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 生态和谐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的提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

2. 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

2.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的, 这种增长方式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长久持续发展。同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对立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 我们要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这种现状, 而且这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要远远比西方发达国家来得更为迫切, 这是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把环境问题的包袱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我们没有条件这么做, 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必须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 理性地选择符合我们国情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变以往片面注重物质财富增加而忽视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道路, 必须找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提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是“黑色”的发展, 而是“绿色”的发展。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这是我党在环境恶化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发展战略, 意味着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路在转变, 标志着我党要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的决心,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新时期的发展。总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转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而有效地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改善生存环境。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在研究生态问题时,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家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 这样一来, 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由此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大障碍。因此, 想要绕过对制度的变革而解决生态问题只能是痴人说梦, 只有通过对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因此, 只有变革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才能避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因为社会主义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它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 是一种谋求人类幸福的发展, 是一种协调包容的发展, 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5]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态文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生产方式得到了积极的改造, 资本主义私有制得到了根本的变革, 人和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6]

2.3 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1)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和民族长远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转变, 这是我们在发展观上的重大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更加自觉积极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中国也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诸多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主观方面的, 一个是客观方面的。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个是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这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只关注到如何进行高效生产, 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如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没有认识到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设法进行治理。另一个原因是价值观上的原因, 人们把当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物质财富丰富当做评判发展的唯一标准。当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 当前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 人们常常会只顾眼前利益, 只顾经济生产而忽视环境污染, 或者先进行经济生产后进行环境治理。此外,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许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是纳税大户,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不顾, 甘愿为这些企业提供种种保护性措施”, [7]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限制。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生态问题的技术保障。科技水平低的生产活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 同时也产生更多的工业污染。由于科技水平不高, 对产生的这些污染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理, 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段之中。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 这导致了我们为推动经济前进只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 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另一点是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资本主义企业把如何获得高额利润放在首要位置, 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推出保护环境的一系列政策, 使得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因此, 环境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于中国而言, 在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上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长久以来我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公共监督和治理, 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这导致我国面临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严峻的环境问题。

4. 措施

4.1 坚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 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8]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存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 过于相信人对自然支配, 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如果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过于相信人对自然的主宰, 过分地榨取自然资源, 破坏生态环境则势必会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 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尤其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和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生态问题成为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攸关生存的重大问题。然而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使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 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积极合理的改造。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对人说来也是无。”[8]由此看出, 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也只有通过人的参与, 自然的和谐才有意义。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仅仅靠着一腔热血还不够, 还必须有科学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行为, 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是这种科学的思想。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2 完善法律制度, 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尤其是法律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如责任追究难, 违法成本过低, 处罚力度不强, 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对环境破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使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十七大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2)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 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依法治国的框架内, 使得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积极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 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高度, 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才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地进行约束, 从而在法律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4.3 利用大众传媒, 增强大众生态道德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 更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支持。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因此, 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意识, 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 新时期下,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这为我们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提供的机遇。必须充分发挥媒介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贯彻生态文明观, 使得媒介宣传与政府引导形成合力, 提高大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4.4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践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认为, 只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变革合理生产关系, 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类必须合理地调节自己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关系, 才能维护和充分实现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态环境的价值”。[10]“工业文明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导致了伦理道德的败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始终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并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替代工业化生产方式,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11]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带来物质盛宴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态恶化所带来的恶果,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根据国情和自身实际, 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做到物质精神双丰收, 积极地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根据中国具体实际, 吸取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以前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转变,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实现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是马克思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 推动社会的长久发展, 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5.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规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 放眼古今,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类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就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反应, 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非理性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 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 并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及时治理。这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方法论,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要: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 2008 (1) .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 2006 (10)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55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5:519.

[5]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75:649.

[6]郇治庆.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26.

[7]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生态文明建设, 2013 (1) .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120, 13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384.

[10]王宏岩.马克思主义新自然观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8.

上一篇:社区与家庭健康管理下一篇: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