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2024-10-21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精选8篇)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1

摘要:开展玉米栽培不同密度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6.00万7.50万株/hm2, 植株长势、抗逆性都表现较好, 产量高, 适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玉米,栽培密度,产量

玉米是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 为满足市场需要,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探索平塘县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栽培密度, 特进行该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平舟镇苗乡村大田组农户家的责任地上, 距离村寨0.5 km, 土壤为砂壤土, 土层深厚, 土壤肥力中等, 肥力均匀一致, 海拔高720 m, 平均气温17℃, 年降雨量1 250 mm, 日照时数为1 318 h, ≥10℃积温6 19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杂交玉米品种巡天618;供试肥料:尿素、普钙、硫酸钾、厩肥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密度处理, 分别为5.25万株/hm2 (A) 、6.00万株/hm2 (B) 、6.75万株/hm2 (C) 、7.50万株/hm2 (D) 、8.25万株/hm2 (E)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每小区栽9行, 行距33.33 cm, 每行株数因栽培密度不同而发生变化, 区间走道宽50 cm, 重复间走道50 cm, 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

1.4.1 适时播种育苗。

4月5日播种, 采用营养球育苗。营养土的配制:细肥泥土500 kg, 腐熟细厩肥200 kg, 复合肥3.5kg, 锌肥1 kg, 充分搅拌均匀, 堆积发酵7 d后捏营养球 (杯) 。捏营养球 (杯) 9.0万个/hm2, 每个营养球 (杯) 播发芽种子1粒。播好种后覆土3 cm左右。

1.4.2 基肥施用及适时移栽。

底肥施用尿素15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普钙750 kg/hm2, 各小区用量相同, 4月17日移栽。

1.4.3 田间管理。

各小区田间管理相同, 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 特别是在孕穗抽雄吐丝期间, 必须长期保持土壤有充足水分供应, 确保灌将结实, 同时还要进行2次中耕除草, 2次追肥:第1次在移栽后10 d左右, 用清粪水9 75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进行窝施;第2次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用尿素22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 每小区用量相同。加强病虫害防治[4]。

1.4.4 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后, 选择晴天及时收获, 8月13日验收, 并进行测产。实行单收单计产, 做好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考察

由表1可知, 处理A、B株高相当, 分别为256.0、254.0cm, 均比处理C、D、E高, 处理E最矮, 仅为241.5 cm, 处理C、D居中。处理A穗长最长, 为20.4 cm, 处理B、C、D相差不大, 处理E最短为17.5 cm。处理A穗行数15.6行, 处理B、C、D相同, 均为15.4行, 处理E穗行数最少, 仅为15.2行。

2.2 室内考种及产量验收

由表2可知, 处理D产量最高, 为10 033.3 kg/hm2, 其次为处理C、B, 分别为9 493.3、9 383.3 kg/hm2, 处理E产量最低, 为8 686.7 kg/hm2。

经方差分析, 区组间土壤肥力无显著性差异, 处理间F值小于F0.05, 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概率小于0.01值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从试验结果看, 栽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为10 033.3 kg/hm2, 其次为6.75万、6.00万株/hm2密度处理, 产量分别为9 493.3、9 383.3 kg/hm2, 8.25万株/hm2密度处理产量最低, 为8 686.7 kg/hm2。从处理来看, 5.25万株/hm2处理群体, 少产量低;8.25万株/hm2密度处理群体多过密, 通风透光差, 易感病, 产量低;种植密度在6.00万~7.50万株/hm2, 植株长势、抗逆性都表现好, 产量高, 适宜推广使用[5]。

参考文献

[1]苏方宏.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J].玉米科学, 1998, 6 (1) :52-54.

[2]韦如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7, 13 (16) :126.

[3]王学军.高寒冷凉区地膜覆盖玉米栽培密度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41.

[4]李明.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169.

[5]王少杰, 李琳, 王峰.中科11号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种业导刊, 2009 (8) :24.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2

研究了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认为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品种,密度对其影响较小,在研究密度效应时此3个性状可以不做重点考查;穗长、穗粗、行粒数的`差异虽然来自于品种要多一些,但密度的效应加大,在研究密度效应时该3个性状应适当加以考查;倒伏率、空秆率、ASI、秃尖长受密度影响最大,在研究密度效应时应重点加以考查,并且可以做为品种耐密与否的鉴定指标.

作 者:刘志新 曹敏建 孙宏东 LIU Zhi-xin CAO Min-jian SUN Hong-dong 作者单位:刘志新,LIU Zhi-xin(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曹敏建,CAO Min-jian(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孙宏东,SUN Hong-dong(新民市农业示范繁殖场,辽宁,新民,110300)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在本次试验中, 所选取的材料为玉米品种迪卡008, 该品种属于杂交玉米品种, 其分为春季与夏季2个生育期, 株高为245cm, 母本为H1087, 父本为T3261[3]。

1.2试验基地

试验基地选择在右江区四塘镇新明村那力屯, 选择6 个小区, 随机进行小区的选择, 随机进行密度处理, 将小区各自隔离开来, 观察各小区玉米产量的变化情况。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A、B、C、D、E和F6 个密度处理, A3000 株/667m2、B3500 株/667m2、C4000 株/667m2、D4500 株/667m2、E5000 株/667m2、F5500 株/667m2;随机机组排列, 3 次重复, 小区面积16m2, 宽窄行种植, 大行80cm、 小行40cm, 株距43、37、32、29、26、23cm[4]。

1.4试验方法

本试验的开展时间为2015 年2 月20 日, 在右江区四塘镇新明村那力屯进行试验, 分别对6 种处理密度的玉米农艺形状进行观察与记录, 了解其株型、株高、穗位以及其穗果情况, 对各自的产量进行科学的记录。在每个小区中, 抽取20 株玉米, 测试其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数等, 对各自的农艺形状进行总结, 得出结果。在试验实施的过程中, 应做好施肥与管理工作, 基肥45% 复合肥21kg, 60% 氯化钾10kg;攻秆肥 (8 ~ 9张叶) 每667m2施46% 尿素5kg;攻苞肥 (大喇叭口) 每667m2施45% 复合肥39kg, 46% 尿素7kg, 60% 氯化钾5kg;花粒肥:46% 尿素8kg。通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作, 截止到6 月29 日成熟收获, 进而对其产量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

2 结果

2.1不同处理迪卡008 主要穗果性状

试验中, A、B、C、D、E、F的株型都为平展, 株高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穗位会随着植株的高低来确定, 其穗位的变化也并不是很明显。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分析, 了解到玉米植株的栽培密度对其茎粗、叶片等农艺形状会构成影响, 尤其是对穗果的影响极大。表1 就不同处理方式的生育期进行展示, 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时间将近4 个月。

在试验中, 玉米种植切记不可过度追求密度大, 应根据品种的特点, 结合其农艺形状 (如表2 所示) , 进行合理的密度选择, 在试验的6 个处理中, A中3000 株/667m2的处理方式最值得借鉴, 穗长最长17.14cm, 穗最粗4.84cm, 秃尖最短1.22cm, 穗行数最多14.6 行, 行粒数最多36.37 粒, 千粒重最高305.5g, 出籽率最高79.91%, 无倒折现象, 如表3 所示。

2.2不同处理迪卡008 产量表现

在表4 中, 6 种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A的密度为3000 株/667m2, 在表3 中占据各项优势, 但是其由于种植密度最小, 其产量却受到严重的影响, 每667m2产量为414.18kg, 在6 种处理方式中是最低的, 通过3 次重复, 其平均产量最低为9.94kg。而在6 种处理方式中, 3 次重复后小区平均产量与每667m2产量最高的小区为D, 其密度为4500 株/667m2, 其密度处于6 种密度中的中间。密度过大或密度过小, 在玉米种植中都不可取, 应根据实际的品种要求, 充分研究迪卡008 的品种特性, 科学、合理的选择栽培密度, 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3 讨论与结论

3.1不同密度处理对农艺形状的影响

在试验过程中, 6 种密度处理的对象相同, 其株型下相同, 都属于平展, 株高差距不大, 株高上以5500 株/667m2为最高, 高度达到258.8cm, 最低的则为密度最小低A5500 株/667m2, 高度为256.0cm, ABCDEF6 种处理的穗位分别为111.4cm、119.7cm、120.1cm、121.8cm、122.3cm和122.6cm。密度越大, 植株越高, 其穗位的高度会上移, 倒折率也会逐渐提升。

3.2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 借助玉米不同栽培密度产量对比小区试验来分析玉米种植问题, 其试验数据与结果是最佳借鉴, 可为右江区四塘镇新明村那力屯后期的玉米种植提供条件, 对玉米经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本次实验中, A的密度为3000 株/667m2, 在6 种处理中属于最小密度, 其在穗果的生长情况上是最优的, 其优势在于个体生长情况佳, 穗果条件好, 穗长、穗粗、穗行数等等都领先于其它密度处理方式, 但是其产量却是最少的, 而D组则是产量最高, 其密度适中。应选择密度适中的栽培方式, 不可过度追求密度过大或过小的方式, 根据迪卡008 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度的选择。通过小区试验的结果分析, 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农艺形状的影响很大, 会影响颗粒的大小、饱满度和密集度, 进而影响玉米的总产量。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张伟, 刘恩科等.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2 (12) :1449-1458.

[2]陈喜昌, 李波, 张宇等.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30 (12) :19-22.

[3]杨有为, 吴锡冬.不同栽培密度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18) :8403-8405.

玉米不同密度和行距对比试验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3], 以行距 (A) 为主区, 设4个水平, 分别为:50.0 cm (A1) 、60.0cm (A2) 、72.0 cm (A3) 、86.4cm (A4) ;密度 (B) 为副区, 设4个水平, 分别为:54 000株/hm2 (B1) 、60 480株/hm2 (B2) 、67 740株/hm2 (B3) 、75 870株/hm2, 3次重复。设7行区, 小区行长10 m, 小区面积和株距因行距不同而异。为排除不同行距间的边行效应, 以中间3行实产折算成35 m2小区计产 (计产水分18%) 。试验地肥力中等, 施氮磷钾复合肥 (15-15-15) 450 kg/hm2作基肥,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 kg/hm[4,5]。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A3B3处理产量最高, 折合产量11 771.4kg/hm2, A3B2、A2B2、A2B3的产量也均超过11 000kg/hm2, A1B4处理产量最低、仅为8371.4 kg/hm2。

行距与密度互作, A1行距时以B2处理为最优, A2行距时以B2和B3处理为最优, A3行距时以B2和B3处理为最优, A4行距时各密度间差异不显著;A3B3、A3B2、A2B2和A2B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 为最优组合。由表2的F测验结果可以看出, 行距间、密度间和行距与密度互作间差异均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 行距间, 处理A3与A2极显著高于处理A1与A4, 故行距以处理A3和A2为最优。密度间, 处理B2与B3极显著高于处理B1与B4, 处理B1极显著高于处理B4, 故密度以处理B2和B3为最优。

3 结论与讨论

由试验可知, 各行距中以72.0 cm和60.0 cm显著优于其他行距。各密度中以67 740株/hm2和60 480株/hm2显著优于其他密度。该试验中行距与密度存在互作, 故效应应取互作式, 最优组合为A3B3、A3B2、A2B2和A2B3, 即行距72.0 cm或60.0 cm时, 密度应选67 740株/hm2或60 480株/hm2。

摘要:以密度和行距为研究对象, 筛选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行距, 结果表明:以行距72.0cm和60.0cm, 密度67740株/hm2和60480株/hm2进行组合, 产量最优。

关键词:玉米,密度,行距,产量

参考文献

[1]韦如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6) :126.

[2]陈钢, 霍立勇, 孟晓鑫.郑单958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 2005, 23 (6) :363-364.

[3]杨红珍, 杨树龙, 刘显斌, 等.郑单958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试验[J].种子世界, 2009 (9) :31-32.

[4]王少杰, 李琳, 王峰.中科11号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种业导刊, 2009 (8) :24.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5

关键词:玉米,密度,矮化种植,性状,产量

为不断探寻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结合“博州7万亩玉米吨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 2009年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玉米主产区的温泉县哈日布呼镇进行了不同玉米矮化示范试验研究[1,2], 以期在有代表性的耕地土壤肥力条件下, 筛选出适宜的密度及栽培技术模式。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9年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巴格村进行。海拔550~1 400 m, 无霜期150~160 d, 年均气温3.6~5.7℃, 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玉米。示范地选在温泉县哈镇巴格村冬灌地。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设置3个密度处理, 分别为7.5万株/hm2 (A1) 、9.0万株/hm2 (A2) 、10.5万株/hm2 (A3) 。每处理面积2 000 m2。喷健壮素设2个处理, 在玉米株高1 m、10叶1心时, 每处理取666.7 m2进行第1次玉米健壮素喷施, 用量450 g/hm2;5 d后, 玉米健壮素处理的玉米株高达1.15~1.20 m、11叶1心时, 各处理均进行第2次玉米健壮素喷施, 用量为450 g/hm2。其中喷1次的为处理B1, 喷2次的为处理B2。并以常规密度7.5万株/hm2、未喷健壮素为对照 (CK) 。

1.3 试验实施

4月15日播种, 4月26日出苗, 5月15日定苗, 全生育期灌水4次, 中耕2次, 全生育期施二铵36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 于头水前、二水前分别追施尿素420、210 kg/hm[3,4]。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全生育期观察记载, 收获前调查实有株数、双穗率、空秆率、有效穗数;收获时各处理随机取样20株室内考种, 考察经济性状, 并田间测产, 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喷健壮素1次的情况下, 各处理株高和穗位高度分别比CK矮0.17~0.36 m和0.25~0.37 m, 其中喷1次处理之间以密度大的处理株高和穗位高度相对较高些。从穗长来看, 处理A1B1、处理A1B2最长, 处理A2B2次之, 处理A3B2最短;从穗粒数来看, 喷健壮素1次处理间, 以处理A1B1为最高, 处理A2B1次之, 处理A3B1最低。从穗粒重、千粒重来看, 种植密度越小, 穗粒重、千粒重越高。而其出籽率、含水率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喷健壮素2次的情况下, 各处理株高比CK矮0.49~0.74 m, 穗位高度低0.33~0.40 m;而喷2次与喷1次比, 前者比后者株高矮0.13~0.57m, 穗位高度低0.03~0.08 m;而喷健壮素2次处理之间, 株高与穗位高度有随密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从穗长来看, 趋势同喷1次处理。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密度玉米产量最高的是处理A2B1, 而产量最低的是处理A3B2。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 喷健壮素处理1次和2次, 均可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度。喷健壮素后, 玉米产量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产的趋势, 密度越大, 减产越多。产量最高的是密度9万株/hm2条件下喷1次健壮素的处理, 比常规密度未喷健壮素处理增产1 905 kg/hm2, 增幅为11.04%。其中, 喷2次玉米健壮素比喷1次各处理均相应又减产[5,6]。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 其种植密度拟应控制在9.0万~10.5万株/hm2;喷玉米健壮素应谨慎, 应掌握在株高1.2~1.3 m, 7~8片未展开时进行叶面喷施。

参考文献

[1]高明波, 金益, 刘红军, 等.密度和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6) :38-42.

[2]李严, 金益, 董玲, 等.施肥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东农252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1) :37-39.

[3]冯世杰, 李世成.渭北旱塬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9) :22-24.

[4]罗洋, 岳玉兰, 郑金玉, 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8 (6) :11-12.

[5]郭宗学, 何仪, 王清秀, 等.不同播期与密度对玉米粗脂肪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4) :65-67.

红颊草莓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篇6

草莓是瑞安市特色的经济作物之一, 引进种植的时间比较早, 适应性比较强, 管理较方便, 发展草莓生产无疑是瑞安市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 瑞安市大棚草莓生产发展较快, 全市种植面积在60 hm2左右。年产新鲜草莓1 350 t左右,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红颊草莓是瑞安市最近几年引进推广的表现最佳的草莓品种, 一般种植密度9.0万株/hm2左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种植密度严重不足, 在春节第1茬果生产期间表现生产量较低, 草莓供不应求, 销售价格较高, 而春节过后产量提高但销售价格明显下降。为探索标准生产草莓的适宜栽培密度, 笔者于2010—2011年展开了草莓高密度栽培技术试验, 结果表明密度由9.0万株/hm2增加到15.0万株/hm2, 产量提高6 435 kg/hm2, 产值增加168 105元/hm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瑞安市强华大棚草莓专业合作社基地内, 地点在锦湖街道林岙村, 在8 m标准大棚内进行,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颊。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栽培密度, 分别为:行距30 cm, 株距17 cm, 栽培12.0万株/hm2 (A) ;行距30 cm, 株距15 cm, 栽培13.5万株/hm2 (B) ;行距30 cm, 株距13 cm, 栽培15.0万株/hm2 (C) ;以行距30 cm, 株距22 cm, 栽培9.0万株/hm2作对照 (CK) 。每个处理不设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00 m2, 在试验期间分别调查前期产量、后期产量及经济指标。

1.3 试验实施

1.3.1 生产田准备。

采用水旱轮作方法, 移栽前要对生产田进行消毒, 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撒施、灌水、耙平进行消毒。8月下旬施足基肥, 用生物有机肥7 500 kg/hm2+三元复合肥 (15-15-15) 750~1 125 kg/hm2, 深翻土壤, 耙平, 做好栽培畦。

1.3.2 定植。

9月15日移栽, 8 m标准大棚做成9条畦, 采用双行定植, 畦面宽60 cm, 沟宽30 cm, 畦高40 cm。按4个处理的密度进行定植。栽前要浇透水, 栽后要加强水的管理, 提高成活率。

1.3.3 栽后管理。

及时摘除病叶、老叶、黄化叶及葡匐茎, 开花坐果期摘除生长偏弱的花序, 保留2~3个健壮花序, 每个花序保留3~5个果实。草莓对肥水需求量大, 定植后要及时施肥浇水, 禁止大小漫灌, 以土壤见湿不涝为标准。采用膜下滴灌, 整个生育期肥水滴灌进行5次, 每次施三元复合肥 (15-15-15) 150 kg/hm2。施肥数量以苗架生长情况而定, 少施氮肥, 增加磷、钾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在大棚覆盖条件下, 草莓授粉很不理想, 畸形果增多, 商品性差, 可采用放养蜜蜂进行授粉, 每个标准大棚放养蜜蜂1箱。

1.3.4 病虫害防控。

在大棚草莓生产上发生率较高, 对产量影响较大的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等。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从整个草莓生物生态系统出发,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产防治措施, 创造不利于病虫滋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保持草莓生产的生态平衡, 减少损失。农业防治上, 合理调控肥水, 做好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病果, 并集中烧毁。栽前一定要进行土壤消毒, 培育健壮苗进行生产。物理防治上, 采用工人捕杀、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等方法减轻害虫为害。化学防治上, 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减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提高使用生物农药与植物源农药。尽量减少使用次数,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间隔期用药[5]。

1.3.5 果实采收。

草莓的果实是陆续成熟的, 采收应根据果实的成熟情况, 逐日或隔日分批采收。每个小区采收4批, 第1批为12月15日至翌年2月5日, 正值春节期间;第2批为2月6日至3月15日;第3批为3月16日至4月15日;第4批为4月16日至5月15日。每次采摘必须将达到采收标准的果实采完, 否则将会造成果实成熟过度, 并易受灰霉病侵染。草莓采收应尽可能在上午或傍晚气温低的时候进行。气温低时采收, 果实不易碰破, 气温升高后采收, 则易引起腐烂和碰伤。采摘下来的草莓必须盛装在清洁的容器中, 进行分级包装。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CK (栽9.0万株/hm2) 第1批采收的产量为5 430 kg/hm2, 处理A (栽12.0万株/hm2) 第1批采收的产量为7 200 kg/hm2, 处理B (栽13.5万株/hm2) 第1批采收的产量为7 590 kg/hm2, 处理C (栽15.0万株/hm2) 第1批采收的产量为8 070 kg/hm2。处理A、处理B、处理C总产量分别比CK增加3 225、4 530、6 435 kg/hm2。处理C第1批产量比CK增加48.62%, 总产量比CK增加22.95%。

2.2 经济收益

从表2可以看出, 第1批经济收益处理A为194 400元/hm2、处理B为204 930元/hm2、处理C为217 890元/hm2, 分别比CK的146 610元/hm2增加47 790、58 320、71 280元/hm2;处理A、处理B、处理C总经济效益分别比CK增加89 775、114 180、168 105元/hm2。处理C第1批经济效益比CK增加48.62%, 总产值比CK增加35.9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密度从9.0万株/hm2增加到15.0万株/hm2, 密度的增加与产量呈正比;以栽15.0万株/hm2前期产量、总产量和总产值为最高。其中, 15.0万株/hm2第1批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8 070 kg/hm2和34 470 kg/hm2;高密度栽培前期 (春节期间) 增产幅度大, 效益高[6]。由此可见,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产量与经济收益逐步提高, 但根据草莓苗的成本与管理成本, 建议栽13.5万~15.0万株/hm2效益最佳, 是当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红颊草莓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从9.0万株/hm2到15.0万株/hm2, 密度的增加与产量呈正比, 同时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产量与经济收益逐步提高, 但根据草莓苗的成本与管理成本, 建议栽13.5万15.0万株/hm2效益最佳。

关键词:红颊草莓,高密度,产量,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光辉, 王法格.不同草莓品种本地化育苗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4) :19-21.

[2]杨祥田, 李伟龙, 罗三镯, 等.棚栽草莓化肥减量追施对产量及土壤盐渍化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07 (2) :142-143.

[3]黄兆纳, 丁朝玲.草莓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137-138.

[4]海宏文, 冯艳玲.阜蒙县草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156-157.

[5]路河, 李红岭, 齐长宏.温室草莓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7 (2) :34-35.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7

蜜脆68 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优质鲜食甜玉米新品种, 于2014 年通过湖北省品审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鄂审玉2014003。其主要特点是丰产稳产性好, 皮薄柔嫩、蒸煮食味好, 商品性佳;生吃作水果十分受欢迎, 可加工。为了加快推进甜玉米新品种的种植, 进一步掌握蜜脆68 的特征特性, 本试验以蜜脆68 甜玉米为材料,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蜜脆68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十堰市房县红塔镇谢湾村, 该地海拔429 m。试验地前茬为冬闲地, 土质黄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均匀, 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甜玉米品种为蜜脆68, 该品种株型半紧凑, 植株健壮, 果穗籽粒黄色, 结实性好、丰产稳产性好, 品质优良;肥料选用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撒可富牌复合肥 (15-15-15) 和宜化牌尿素 (纯N≥46%) ;农药使用高效低毒的氯氰菊酯、毒死蜱、氟铃脲·甲维盐和Bt可湿性粉剂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以密度为因素, 设6 个处理, 即定植3.75 万株/hm2 (M1) 、4.50 万株/hm2 (M2) 、5.25 万株/hm2 (M3) 、6.00 万株/hm2 (M4) 、6.75 万株/hm2 (M5) 、7.50 万株/hm2 (M6) 。田间顺序按照密度从小到大依次排列, 2 次重复;小区面积40.02 m2 (6.67 m×6.00 m) , 10 行区, 行距0.67 m, 株距依据密度而定, 具体情况见表1。

1.4 试验实施

整个试验于4 月23 日直播, 每穴播2 粒, 牵绳定距点播, 株距依据密度而定, 逐区播完, 5 月5 日出苗, 5 月20 日定苗只留1 株。按照试验设计划分重复和小区, 然后在垄中间开施肥沟, 底肥施撒可富复合肥 (15-15-15) 750 kg/hm2, 肥料称量倒垄施于沟内, 清理垄沟, 耙土盖肥, 把垄面整平, 撒施特丁磷颗粒剂防治地老虎。分别于5 月22 日追施苗肥尿素150 kg/hm2、6 月16 日追施穗肥尿素187.5 kg/hm2。并结合中耕除草松土。5 月21 日, 喷施氯氰菊酯防治地老虎;喇叭口期用Bt粉剂拌细砂丢入心叶内, 防治玉米螟虫。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取定株定期观测, 每个处理在第1 重复的第2 行, 从第5 株开始连续定10 株, 准确记载抽雄、吐丝、授粉日期、采收日期及田间管理措施;收获前观测株高、穗位高、实收株数、空秆率、双穗率、倒伏率和倒折率等;根据各处理的吐丝授粉日期在最佳采收期采收计产, 收获全区10 行鲜果穗计实产, 并在小区中间4 行内随机定点连续取10 个正常果穗, 带回室内考察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籽粒深度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玉米蜜脆68 生育期的影响

通过对田间苗情生长、植株性状等系统观测及果穗性状室内考种结果分析, 不同密度栽培条件下, 生育期的变化很小, 均在6 月31 日前后抽雄、7 月5 日吐丝、7 月26 日采收, 全生育期94 d;但密度的变化对植株性状和果穗性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密度对玉米密脆68 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分析鲜穗采收期的田间植株农艺性状观测结果, 随着田间种植密度的增加, 株高和穗位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 且处理M3株高和穗位高最低, 分别为288.8、137.0 cm, 双穗率与密度呈负相关, 即随着密度上升逐渐下降, 空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与密度呈正相关, 种植密度在3.75 万~6.00 万株/hm2, 没有空秆和倒折发生, 种植密度不超过5.25万株/hm2时, 没有倒伏发生, 而在密度达到7.50 万株/hm2时, 空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分别为7.1%、32.2%和4.9% (表2) 。

2.3 密度对玉米玉脆68 果穗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从室内果穗经济性状考种的结果看, 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籽粒深度、单株鲜重等性状与密度呈负相关, 如随密度的增加, 穗粗由4.8 cm递减至4.4 cm, 穗行数由15.4 行递减至14.6 行, 行粒数由44.0 粒递减至38.8粒, 百粒重由34.7 g递减至30.8 g, 籽粒深度由1.27 cm递减至1.12 cm, 单株鲜重由356.7 g递减至201.2 g;而果穗的秃尖长度与密度呈正相关, 随着密度增加, 平均秃尖长度由0.9 cm递增至2.9 cm, 鲜穗产量随密度增加, 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在密度为5.25 万株/hm2和6.00 万株/hm2时, 鲜穗产量分别为14 732.63、15 157.42 kg/hm2, 密度进一步上升, 产量反而降低, 可能由于密度过大, 导致空秆、倒伏和倒折率上升, 而双穗率降低, 产量反而减少 (表3、4) 。考虑到作鲜食消费时经济效益最大化, 蜜脆68 最佳种植密度为5.25 万株/hm2, 最大不宜超过6.00 万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蜜脆68 玉米株型半紧凑, 前期 (大喇叭口期以前) 植株生长的营养体比较小, 密度对植株生长尚未造成影响, 加之5 月中下旬气温偏低, 苗期生长速度比较慢;6 月中旬以后, 气温升高, 光照充足, 玉米生长速度快, 群体密度对个体植株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大。

很多研究表明, 玉米并不是种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如果密度过大, 玉米个体对水分、养分和光照的竞争加强, 而群体通透性减弱, 导致玉米空秆、倒伏和倒折增加, 从而影响玉米产量进一步上升[7,8,9]。本次试验结果也是如此, 蜜脆68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 当种植密度超过6.00 万株/hm2时, 产量不再增加, 甚至略有下降, 而果穗商品性状也下降很多。因此, 该品种适宜种植密度5.25 万株/hm2左右。密度过低影响单位面积群体产量。密度过高不能增加产量, 同时增加空秆率、倒伏率、倒折率等风险, 果穗商品性也随之下降很多, 表现在单穗鲜重降低、果穗秃尖增长、百粒重下降、籽粒变小等方面。

建议继续开展试验, 进一步观测掌握植株的特征特性, 全面、综合分析试验结果, 优选出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 更好地指导大面积生产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振声, 张喜华.鲜食型玉米育种目标和品种标准的探讨[J].玉米科学, 2002, 10 (4) :16-18.

[2]尹跃明, 胡启山.水果型甜玉米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概述[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8) :91-94.

[3]方志俊, 徐仁政.密度对甜玉米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02 (2) :84-85.

[4]刘国栋, 王宝河, 郑学, 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3) :66-67.

[5]潘彬荣, 岳高红, 许立奎, 等.栽培密度和施肥量对甜玉米‘金玉甜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8) :9-11.

[6]邵显跃, 孙加焱, 邵美红, 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鲜食甜玉米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60-63.

[7]黄强, 郭媛贞, 陈海玲.不同种植密度对华甜玉3号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长江蔬菜, 2008 (8) :28-30.

[8]薛珠政, 卢和顶, 林建新, 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 1999, 7 (2) :52-54.

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东村黄坭垌进行, 面积733 m2, 土壤质地为潴育性沙坭田, 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二级种;供试肥料:洋丰牌45%硫酸钾复合肥、尿素 (N 46%) 、硫酸钾 (K2O 51%) 。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以栽培密度 (A) 为主处理, 施肥方法 (B) 为副处理。其中栽培密度设4个水平:9.00万株/hm2 (A1) 、8.25万株/hm2 (A2) 、7.50万株/hm2 (A3) 、6.75万株/hm2 (A4) 。施肥方法设2个水平:一次性基施肥料 (B1) , 即一次性基施纯N 250.5 kg/hm2、P2O5124.5 kg/hm2、K2O 375.0 kg/hm2;分基肥、齐苗期和现蕾期追施3次肥料 (B2) , 即基施纯N50%、K2O 34%、P2O5100%, 齐苗期追施纯N 30%、K2O 30%, 现蕾期追施纯N 20%、K2O 36%。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76 m2。施完基肥后, 统一用沟土掩种盖肥, 再覆盖稻草4 cm, 然后用沟土覆盖草面4 cm。

1.4 试验过程

2010年11月6日切种消毒, 室内晾置2 d, 11月8日催芽, 11月19日播种。12月22日和2011年1月15日进行齐苗期和现蕾期追肥, 用水30 t/hm2将肥料溶解淋施, 同时喷药防病虫害[3,4,5], 12月26日清沟沥水。

1.5 调查报告

出苗后至植株生长期间每个处理定点选10株, 每隔7d调查1次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情况。2011年2月28日成熟, 分区采收, 分级计薯数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对冬马铃薯免耕栽培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6.75万~9.00万株/hm2的播种密度范围内, 马铃薯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 但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对产量影响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 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31 489.83、31344.48kg/hm2, 比对应的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产5639.54、4 476.75 kg/hm2;栽培密度为8.25、7.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1 082.85 kg/hm2和31 395.35 kg/hm2、29 745.64 kg/hm2和29 018.90 kg/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产5 232.56kg/hm2和4 527.62 kg/hm2、3 895.35 kg/hm2和2 151.17 kg/hm2。对产量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A1、A2产量差异不显著;A1、A2与A3、A4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A3与A4产量差异也极显著。

注: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的2种施肥方法, 生产成本以分次追肥的水平略高, 但相差不大。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 成本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总产值也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除栽培密度6.75万株/hm2不同施肥水平的产值有明显差异外, 其他同一栽培密度下2种施肥方法的产值基本相差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时产值最高, 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产值分别为46 816.20、46679.70元/hm2, 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值8 228.10、6472.05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8.25万、7.50万株/hm2, 产值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值7 659.90元/hm2和6 443.40元/hm2、5 760.30元/hm2和3 123.30元/hm2。各处理的收入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大, 但同一密度水平、2种施肥方法的收入差别不大, 栽培密度为8.25万株/hm2时纯收入最高, 分别为25 566.15、25 519.20元/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994.90、4 778.40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9.00万、7.50万株/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730.60元/hm2和3 974.55元/hm2、4 927.80元/hm2和2 290.80元/hm2。

注:生产成本按用工30元/d、≥100 g薯块按1.7元/kg、<100 g单薯块按0.7元/kg, 青烂薯按0.2元/kg、硫酸钾复合肥2.7元/kg、尿素2.2元/kg、硫酸钾3.6元/kg, 稻草0.26元/kg、农药18元/次 (2次) 计。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则对其影响不大。各栽培密度水平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 在出苗期差别不大, 进入现蕾期至开花期后逐渐出现差别, 而在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 随着栽培密度的递减, 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呈递增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 同等施肥条件下, 冬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中熟品种费乌瑞它 (生育期90~100 d) , 栽培密度以8.25万株/hm2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明显,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慧, 郑元红, 肖莉, 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109, 111.

[2]蔡尔秀, 李敏清.福鼎地区马铃薯紫花851最佳种植密度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8) :74-75.

[3]王克雄, 王效瑜, 吴林科, 等.宁夏南部丘陵地区马铃薯密度、肥料丰产栽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39-40.

[4]田丰, 张永成, 张凤军, 等.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0 (6) :95-98.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下一篇: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