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2024-09-22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共12篇)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1

0 引言

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是北方一熟制区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玉米实现高产增效的最佳模式,是集“白色革命”、“绿色革命”、“黑色革命”为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

1 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的由来与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作物提出了亩产吨粮,产值达千元的要求,再靠古老的传统的平面模式栽培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求,为此自1997至1999年间首先在杨树乡进行小面积实验研究,历经丰、平、欠年验证,总结探索出了一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新途径———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

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内涵,主要是指在同一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各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利用高矮棵互作,充分利用时、空、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潜力,建立多物共生,多层次配置的优化人工“生物群落”。

2 技术模式

2.1 大垅双行覆膜边行带芸豆与矮棵作物间作。

(简称大双膜间作)。垅距105厘米,垅上双行。两垅四行间作地平方米保苗8株,四垅八行间作地平方米保苗7株。

2.2 小垅单行覆膜边垅带芸豆与矮棵作物间作(简称小单覆简

作)垅距70厘米,垅上单行,两垅间作地平方米保苗8株,四垅间种地平方米保苗7株,六垅间作地平方米保苗6株。

2.3 育苗移栽玉米边垅带芸豆与矮棵作物间作(小单栽单间作)。

垅距70厘米,垅上单行,两垅间作地平方米保苗8株,四垅间作地平方米保苗7株,六垅间作地平方米保苗6株。以上三种模式间作比例因地因作物而异。

3 不同模式面积产量产值计算方法(以亩为单位)

3.1 面积大双覆间作(2∶2)玉米=3/5亩;

(2∶4)玉米=3/7亩;(4∶6)玉米=1/7亩。小单覆简作(2:2)玉米=1/2亩;(2∶4)玉米=1/3亩;(6∶2)玉米=3/4亩。小单栽间作(2:2)玉米=1/2亩;(2∶4)玉米=1/3亩;(6∶2)玉米=3/4亩。

3.2 产量大双覆间作(2∶2)混合亩产=3/5×玉米亩产+2/5×矮棵作物亩产。

(2∶4)混合亩产=3/7×玉米亩产+4/7×矮棵作物亩产。(4∶6)混合亩产=1/2×玉米亩产+1/2×矮棵作物亩产。小单覆间作(2∶2)混合亩产=1/2×玉米亩产+1/2×矮棵作物亩产。(2∶4)混合亩产=1/3×玉米亩产+2/3×矮棵作物亩产。(6∶2)混合亩产=3/4×玉米亩产+1/4×矮棵作物亩产。小单栽间作混合亩产量同小单覆间作计算方法。

3.3 产值混合产值=玉米纯面积产量×单价+矮棵作物纯面积产量×单价;

混合产值=混合产值-混合投入;比其它作物纯产值=混合纯产值-其它作物纯产值。

4 不同模式产量效益比较

全区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玉米纯面积30万亩,矮棵作物纯面积35.45万亩。计65.45万亩。经测产(抽样测产法)玉米平均亩产952.4公斤,混合平均亩产593.3公斤,亩产值634.8元,亩混合纯收入422.23元。比清种玉米增产138.8公斤,亩纯增收187.73元。比清种大豆亩增加431.8公斤,亩纯增收219.23元。

4.1 大双覆间作玉米地纯面积3万亩,矮棵作物纯面积4.

1万亩。计7.1万亩。经测(抽样测产法)玉米平均亩产992.84公斤,混合平均亩产563.5公斤,混合亩产值632.97元,混合亩纯收入429.13元,比清种直播玉米亩增109公斤,亩纯增收194.64元,比清种大豆亩增产402公斤,亩纯增收226.13元。

4.2 小单覆间作玉米纯面积17万亩,矮棵作物面积21.

35万亩,计38.35万亩。经测(抽样测产法)玉米平均亩产1.032.37公斤,混合平均亩产618.3公斤,混合亩产值669.49元,混合亩纯收入458.24元,比清种直播玉米亩增产163.8公斤,亩纯增收223.15元,比清种大豆亩增产456.7公斤,亩纯增收255.24元。

4.3 小单栽间作玉米纯面积10万亩,矮棵作物纯面积10万亩,计20万亩。

经测(抽样测产法)玉米平均亩产804.46公斤,混合平均亩产556.03公斤,混合亩产值576.49元亩混合纯收入359.89元,比清种直播玉米亩增产101.53公斤,亩增收125.39元,比清种大豆亩增收394.53公斤,亩纯增收156.89元。不同模式产量效益最高的是玉米大双覆2:2(高粱)间作,混合亩产932.7公斤,混合亩纯收入682.7元,比清种直播玉米亩纯增收448.2元,比清种大豆亩纯增收479.7元居首位。

5 增产增效主要原理

5.1 通过覆盖地膜或育苗移栽等“白色革命”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高寒地区热量不足的矛盾。

一般大双覆可抢得积温320℃左右,小单覆可抢得积温260℃左右,育苗移栽可抢得积温200℃左右,为此可种植比当地直播生育期晚10天左右的高产晚熟品种。地膜覆盖保墒节水,覆盖后3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5%,1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未覆膜的提高33%,0-100厘米土壤贮水量每亩比未覆膜的增加3-4吨。

5.2 通过与矮棵作物间作,解决了透风通光问题,为此可选用喜密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

一般70厘米标准2垅间作地比清种直播亩保苗增80%-90%(清种玉米亩保苗3000株,2垅间作地亩保苗5700株),4垅间作地比清种直播增50%(4垅间作地亩保苗4600株),6垅间作地比清种直播亩保苗增30%(6垅间作地亩保苗4000株)。

5.3 通过增施农肥,配方施用化肥,覆膜后有增肥效应,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增产。

6 结论

(1)玉米采取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玉米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以上。混合亩产能实现500公斤以上,最高亩纯收入可达600元左右,比清种直播玉米大豆亩纯收入增加450元以上。(2)该项技术是科技含量较高,当年实施,当年见效的好办法,有群众基础。此项技术好学易懂,便于操作,广大农户一看就会、一学就用、一用就灵。无论山区、平原均有推广应用价值。(3)明年继续列为我区重点推广项目。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2

淄博市张店区农机局

近几年来,我区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瓶颈”为契机,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再上新台阶,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抓发展,促进我区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我区作为淄博市中心城区,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建设现代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小麦、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到2004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7万千瓦,亩均农机动力2.1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477万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09台,配套机具2839台(套),配套比为1:2.35;小麦联合收割机26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4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84台,青贮机械22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21台,喷灌设备112台(套),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也显著提高。小麦生产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种植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播种,玉米机械收获机械化程度去年已达到57%,今年预计还会有大的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去年被省办评为农机推广和跨区作业先进单位,正是依靠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有力支撑,才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从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中,特别是以“三夏”、“三秋”两个大忙季节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实现了从“小生产”到“大市场”的根本性转变,事实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抓住机遇,争取领导支持,增强工作力度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有行政性和技术性双重内容,几年来,我们在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政府在农业和农机方面发展的重点,密切联系农机推广工作的特点,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思想,积极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等新技术,得到了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增强了农机推广工作力度,我区是一个典型城郊型农业区,境内城乡结合、工农混杂,每到秋收时节,城乡四外弥漫呛人的浓烟,既污染环境,影响城市对外形象,又大量浪费资源,于国于民有损无益,如何遏制焚烧秸秆是政府给农机部门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前几年一直是严防死守,强调“堵”,但效果不理想,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大力开拓机械化秸秆利用的新出路,从抓秸秆经济的高度,把机械化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重点引

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按照“农户为载体、公司作纽带、政府来引导、市场搞动作”的思路及时向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召集财政、环保、农业、农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购买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一万元,购买一台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市政府补助400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2000元”,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去年一年新推广各类农业机械300台(套),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23台,新增免耕播种机5台,完成保护性耕作3000亩,所有这些都为我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我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使农机化更加适应我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化推广

我区从2003年开始引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按照市局下达的保护性耕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我们成立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推动实施小组,明确责任分工,领导小组由局里的主要负责人挂帅,以加强领导、组织推动、监督检查;技术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机具选择配套,技术规范的论证、技术指导服务以及项目的验收工作;推动小组主要负责技术路线拟定,技术培训与宣传、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相互配合,以保证项目的推广质量,项目实施之初,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验先行、稳步发展”的思路,对全区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认真地做好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规划中注意掌握三个原则:一是集中连片实施原则,耕作示范选择在东南部南定镇、沣水镇、付家镇三个经济条件好,机械力量雄厚,土地可以地行连片作业的村里进行,以起到示范效果的规模效应;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农机局根据各镇、村当地的农业资源、农艺要求、种植习惯和农机装备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机具配备方案和技术规范;三是重点支持的原则,我们在三个镇中选择了5个农机装备力量雄厚、积极性高的村,有重点地加强引导、扶持,帮助他们搞好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做到推广一片、成功一片,以达到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这样讲,努力抓好农机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示范基地的规模和推广带动面积,建立起长效的创新示范机制,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快速推广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搞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使一项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和机手掌握各项操作技术,让各级领导认识到新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让参加项目实施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所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和培训。去年四月“农业部2004年科技之春大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部级和省级领导参加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品种、60余台名优农业

机械参加了展出,其中小麦、玉米免耕机械化技术的现场作业演示,令冒雨前来参观的农民朋友们大开眼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讲解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重点”、“小麦免耕播种常见问题解析”等颇具指导性的知识讲座,更令众多农民朋友受益非浅,农业技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就怕工作不深入、宣传不到位,农民朋友看不到实惠。几年来,我们在推广玉米联合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等先进技术的工作中,就非常注重了培训、宣传,比如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工作中,我们利用电教设备制作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VCD宣传片,免费发放到乡镇和示范村,组织农民朋友观看;印发宣传材料,利用科技下乡、赶大集等形式广泛散发;通过召开现场会、表演、示范、实地组织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召开专家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现场解答有关疑问、讲解技术问题。同时在电台、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进一步提高领导和群众的认识水平,让社会广泛认知,形成上下认识一致,思想统一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新技术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搞好社会化服务,实施市场拉动

秋季农机跨区作业是推动玉米联合收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耕地面积较小,粮田面积只有8万亩,为了提高玉米收获机的作业面积,我们借鉴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针对秋季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抓好秋季跨区作业市场培育、完善和发展工作。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和农机户的要求,我区连续多年组织玉米联合收获机参加跨区作业活动,突出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了创建省级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活动,涌现了一批讲文明、讲经营、讲质量,提供优质服务的明星服务队,推动了全区农机跨区作业质量上了一个新水平;二是进一步拓展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以玉米收获跨区作业为重点,向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免耕播种跨区作业等方面延伸和拓展,使跨区作业逐步涵盖秋季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年秋季,跨区作业面积达到10.5万亩,创收200余万元;三是扩大作业区域,延长作业时间,较好地利用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跨区作业市场主体和服务组织,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不断创新跨区作业市场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四是切实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从组织准备、管理协调、信息服务等方面入手,协调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户,适时进行跨区作业,努力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确保跨区作业顺利、有序地开展,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农民经营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购机,用机营机的积极性,以此拉动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发展。

各位领导,几年来,我区在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跟兄弟单位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决心借这次会议东风,虚心学习好的经验,抓住当前农机化面临的好的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以发展玉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免耕;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57-1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可以明显增加我国东北长吉图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减缓气候变暖,减低土壤水蚀和风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要求田间有秸秆覆盖,可很大程度上避免秸秆就地焚烧,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还可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培肥地力效益。保护性耕作保墒效果非常明显,对十春九旱的东北地区抗旱播种十分有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将对促进东北低碳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吉林省将在近几年增加百亿斤粮食的关键时期,开展此项项目建设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吉林省低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创新点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再进行中耕作业,减少土壤的扰动。既可减少作业次数,节省人力物力,节省燃料,减少废气的排放,又可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引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于恢复耕地黑土土壤肥力。探讨保护性耕作下退化黑土肥力保护和持续利用机制;不再搅动土壤。施肥可与播种同時进行;不进行机械中耕,收获后秸秆留在地表,防治土壤风蚀、水蚀;用专用播种机在狭小的种床上进行播种,做到精量施肥、精准播种;将化肥缓释控释技术应用于保护性耕作,真正实现除播种以外的“免耕”;在消化吸收北美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用除草剂控制免耕下(秸秆覆盖下)的杂草。

2 玉米保护性耕作优点

免耕直播减少耕整地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免耕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强。秸秆覆盖度达到30%以上,形成土壤水库,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加2~5个百分点,防止地表径流,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和幼苗整齐度。机械播种可使播种深浅和覆土一致,有利于拿全苗、齐苗,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免耕玉米表层根量多,主根发达,加之原有土体结构未受到破坏,玉米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强,因此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秸秆根茬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7%,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肥料利用率提高5%;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3.1 免耕

秸秆100%还田,收获后至播种前,不搅动土壤。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借以减轻风侵和水蚀。采用美国KINZE公司购进的牵引式3000型联合作业播种,耕翻宽度<10cm,播种机前部装置有切刀,在不拖移地表残留物的前提下开沟播种、覆土和镇压,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一次完成作业。应用广谱性除草剂于播种前后进行土壤处理或苗期喷洒,杀除杂草。

3.2 带耕

秸秆100%还田,土壤搅动一般不超过垄宽的1/3。前作残留物多保留于搅动带之间。播种在灭茬后的窄条中进行。机械除草或与化学除草并用,不作垄。此类耕作旨在降低播种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和提高地温。施肥可结合灭茬进行或分别进行。应用广谱性除草剂于播种前后进行土壤处理或苗期喷洒,杀除杂草。

3.3 施肥

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施用缓释控释肥料,一次施肥即可满足植物(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底肥施的深,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4 除草

免耕和带耕下的杂草和病虫害控制技术(机械化化学除草防虫技术),除草根据土壤特点、水分条件、秸秆覆盖度、杂草类型,选用安全有效除草剂进行除草,做到除草效果好,成本投入少。

3.5 收获技术

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包括收获方式(收棒、扒皮或脱粒)、秸秆还田的长度和破碎度;保护性耕作下的轮作技术,包括玉米-大豆,玉米-玉米-大豆,玉米连作轮作技术;免耕农机设备的国产化、小型化技术,包括2行和4播种机的国产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收获和秸秆还田同时进行,且秸秆还田长度在20~30厘米之间,防止秸秆被风刮走,又可大幅度减少收割机的动力输出,大大降低收割机的机械故障率。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投入低,节省劳动时间和强度,产量相近,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传统耕作的耕、翻、耙、整地等工序,平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0%以上,亩节省用工3个日工左右、燃油1.5公斤左右,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25元。如果吉林省耕地的一半(535万公顷/2)实行此项技术,就可为吉林省的农业生产节约费用48亿元(按每公顷节约1800元计算)。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保证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是发展长吉图地区低碳高效农业的有效手段。

4.2 社会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较常规耕作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作业次数,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贡献,是发展低碳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同时保护性耕作是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沙尘暴频繁降临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趋势,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可以减少扬尘飘移,可以有效地抑制沙尘暴。所以,从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保护性耕作也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作者简介:李成吉(1972-),大专,就职于九台市沐石河农业技术推广站。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4 9:11:19

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甜玉米,种植方式,保护地栽培

近年来广泛开展优质专用型玉米研究, 甜玉米作为一种特用型玉米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1,2,3,4,5]。甜玉米籽粒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 与普通玉米相比, 其氨基酸总量高23.3%, 蛋白质含量高出1倍左右, 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高1~7倍, 硒含量高8~10倍[6,7,8]。

间混套作具有提高光、热、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病虫害、增加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等优点, 也是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9,10,11,12,13]。

1 种植方式

1.1 单作

单作是最普通、最简便的栽培方式, 与普通玉米生产相同, 一般为60 cm等行距种植, 密度5万~7万株/hm2, 此种植模式便于机械化作业、个体分布均匀, 个体所占空间较大, 但是群体通风透光性较差, 不便于采摘, 经济效益相对不高[14,15]。

1.2 间作

甜玉米的间作一般与马铃薯、大豆或蔬菜类进行。特点是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光气热资源。间种还可以进行比空种植, 即播种若干行甜玉米空1行或2行。间作和比空栽培较单作有以下优点:一是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 做到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 既能满足对肥水的需要, 又使甜玉米植株下部得到光照和改善了通风, 为地上部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间作还为田间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空行和矮棵作物为甜玉米采收提供了通道, 经济效益较高[16,17,18,19]。

1.3 混作

混作的优点是较单作更能充分利用空间, 但是间作在田间是规则分布的, 有序度高, 而混作一般在田间呈不规则分布, 较为无序, 甜玉米混作经济效益也较高, 但田间作业不便, 此模式采用不多。种植形式如甜玉米条播后撒播绿豆[13]。

1.4 套作

套作利用了不同作物的优势, 通过搭配不同作物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 使套作作物的产量比单作得到了提高。套作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 形成一地两收或三收以上, 经济效益较单作可提高30%~50%[15]。甜玉米可与不同熟期的作物套作, 如晚熟甜玉米与早熟豌豆、菜花、甘蓝、菠菜、马铃薯套种;早熟甜玉米与晚熟甜玉米、芸豆、黄瓜、秋菜等套种[20,21]。

1.5 复种

复种是甜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种植形式之一。早熟甜玉米可以与多种作物复种, 最常见的复种模式是:早熟甜玉米—白菜、早熟甜玉米—萝卜等蔬菜、早熟甜玉米—甜玉米、早熟甜玉米—黄瓜、早熟甜玉米—芸豆、早熟香瓜—甜玉米、早西瓜—甜玉米[22]、早茬蔬菜等—甜玉米、水果玉米—西兰花, 姜芽—西瓜—甜玉米[23]、春西瓜—秋超甜玉米—冬莴笋[24]、大棚西瓜—番茄—甜玉米[25]、旱地春播甜玉米—夏播甜玉米—红芸豆—绿肥[26]等。复种方式方法有很多, 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 也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将下茬作物套种在上茬作物的株、行间即套作, 还可采用育苗移栽, 北方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三熟, 南方地区形成一年三熟或四熟甚至五熟,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4,27]。

2 保护地栽培技术

为了提早上市, 提高甜玉米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甜玉米的保护地栽培和育苗移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裸地栽培虽然成本低、省工省事, 但效益相对也较低, 适合大面积栽培和罐头原料生产。保护地栽培技术除了早熟措施以外, 其他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相似。

2.1 地膜栽培

地膜栽培是最基本的保护地栽培方式, 可参考普通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实施。在辽宁省, 一般在4月初播种, 20日出苗, 早熟品种在沈阳地区7月10—15日即可采收鲜穗。地膜覆盖栽培可比裸地栽培提早收获10 d以上, 产量提高20%以上, 经济效益提高1倍左右[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相对比较简单, 省工省时, 适合大面积栽培的提早上市和加工企业采用。地膜栽培与间混套作结合, 可实现错期播种, 更大限度地实现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28,29,30,31,32]。

2.2 小拱棚栽培

小拱棚栽培是在田间垄作条件下搭建的微型塑料棚。早春能作业时就开始搭建, 当膜内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 也可以在播种时做棚。当气温达到25℃左右时开始逐渐放风炼苗, 待玉米苗达到拱棚高度时将棚膜落至地面。王文平[33]通过地膜覆盖、沙压小拱棚技术, 春季提前种植西瓜, 提早成熟, 再通过选择适合的鲜食甜玉米品种和播期, 在西瓜中套种鲜食甜玉米, 实现一年两收。小拱棚栽培的早熟品种可在6月底上市, 比地膜栽培提早15 d左右[33,34,35,36]。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井离庄村从2003年开始利用小拱棚种植反季节小葱, 产小葱60~75 t/hm2, 效益6万元/hm2左右, 成为当地棚菜生产的一大亮点。上茬采用小拱棚种植小葱, 下茬种植甜玉米, 甜玉米进行订单生产, 当地保鲜公司直接收购效益达22 500元/hm2左右, 2茬效益达82 500元/hm2以上。小拱棚小葱甜玉米种植模式投入少, 操作简单, 效益较高, 市场空间较大[35]。

2.3 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分裸地移栽和地膜移栽。裸地移栽是事先在温室或大棚中育苗, 晚霜过后再移栽到田间。这种栽培方式可比一般大田种植方式提早上市10 d以上;而地膜移栽是事先育苗和覆膜, 适宜的移栽苗龄应因不同地区及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东北地区春播的甜玉米, 移栽苗龄均为3~5叶, 这时膜下地温也已升高, 天气变暖, 晚霜过后, 再将小苗移栽到膜上。该方法比地膜栽培还要提高1周左右[1,37]。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棚以3月末播种为宜, 4月下旬进行移栽[38]。

2.4 塑料大棚栽培

塑料大棚分冷棚和暖棚。该栽培技术在江浙和两广地区普遍采用。近年来江苏地区利用该栽培模式, 进行大棚草莓—甜玉米栽培, 草莓产量15.0~22.5 t/hm2, 产值22.5万~37.5万元/hm2, 最高达到45.0万元/hm2;甜玉米产青果穗6 750~7 500 kg/hm2, 产值22 500~30 000元/hm2, 累计经济效益相当可观[39]。利用大棚栽培超甜玉米, 较露地栽培提早1个多月上市, 增收22 500元/hm2以上,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0]。蔬菜大棚由于温度常年保持在0℃上, 可以更早播种, 更早上市。此外, 王建强等[41]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北方超甜玉米加代技术研究, 在北方地区利用光温室、春秋大棚, 实现了对超甜玉米春夏播加代, 缩短了育种年限, 加快了育种进程, 提高了育种效率。

3结语

甜玉米栽培技术 篇5

甜玉米栽培技术

甜玉米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籽粒皮薄汁多,香甜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除鲜食外,甜玉米还可以加工成罐头、饮料、速冻玉米等,市场广阔,是广大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途径.本文就其栽培技术作以介绍.

作 者:张红芳 王俊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草川铺乡政府,甘肃,清水,741400刊 名:农业网络信息英文刊名: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年,卷(期):“”(2)分类号:S5关键词:甜玉米 栽培技术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6

从2008年开始,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项目资助和梨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大力配合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梨树县梨树镇、林海镇示范推广玉米秸秆完全覆盖免耕技术,截至2010年底,这项技术示范面积已经扩大到500公顷,预计2011年这项技术发展规模将突破1000公顷。

应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3年的实施效果表明,相对传统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明显。2008年,应用该技术较常规种植增产10.29%;2009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在各个示范区进行多点测产,增产效果较2008年更为明显;2009年,在不同区域进行22个点测产,平均较常规种植增产15.7%,最高增产24%,最低较常规种植增产11.2%;而且在产量提高的同时,耕层土壤含水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耕层土壤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证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能够满足农民们的需求,试验基地遍及梨树县7个乡镇50个村1000户,其中林海镇揣洼村(风沙土区)、四棵树付家街村(风沙土区)和三棵树村(黑土区)应用面积均100公顷以上。到目前为止,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基地已经建成,这为更好地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篇7

玉米是黑龙江省优势作物, 播种面积350万hm2以上, 年产玉米150亿kg, 对稳定全国玉米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黑龙江省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玉米生态条件与美国很相似, 但与美国的单产水平相比却是大相径庭。美国在过去的50年中, 玉米种植密度平均每年增加1000株/hm2, 而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密度50年来平均每年增加不到500株/hm2。目前,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密度4.50~5.25万株/hm2, 国内外诸多研究与实践表明, 玉米必须通过密植实现增产。玉米密植后, 群体郁闭, 常导致群体倒伏等。如何解决密植群体通风透光问题, 一直是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

近年来,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 结合本地域特点, 建立了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区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 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技术特点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与常规玉米栽培相比具有以下5个特点:改传统的垄种为平种, 改传统的均匀垄种植为宽窄行种植, 3年一个周期后土地轮流休闲1年;改传统耕翻整地为免耕播种;改传统根茬还田为秸秆全量还田;改传统垄向为磁南偏西22°。

2 增产机理

a.扩大行距, 增加通透性, 提高了光、热、水、气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边行优势, 中下部叶片达到光补偿点以上, 有利于形成和提高产量。

b.光照时间长。从7月10日至9月10日, 整株光照时间可达3.5~4.5h, 有利于光合作用, 合成更多的干物质, 提高玉米的产量。

c.错行播种, 3年一个周期, 3年后土地均得到1年休闲。

d.每年每公顷有12~15t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培肥地力, 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e.秸秆覆盖形成土壤水库, 防止地表径流, 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春季可提高含水量3~5个百分点, 有利于拿全苗。

f.减少机械作业次数, 不旋耕、不灭茬、不起垄, 每公顷减少燃油22.2L, 有利于节能减排, 降低生产成本。

3 增产效果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对比了高光效栽培与传统均匀垄栽培。从试验的比较结果可见, 高光效栽培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均匀垄栽培, 增产幅度达20%。试验结果表明, 高光效栽培方式最大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均匀垄栽培, 说明高光效栽培与均匀垄栽培相比, 群体结构更合理, 有利于获得高产。

4 技术要点

4.1 选择地块

选择耕层深厚, 肥力较高, 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以平川地为最好, 二洼地次之, 不能选择岗坡地和低洼地。

4.2 确定垄向和垄距

根据富裕县的经纬度 (东经124°28′, 北纬47°48′) 计算出垄向为磁南偏西22℃, 增加光照时间, 提高光能利用率。根据现有机械保持垄距 (70cm) 不变, 大垄行距为140 cm, 小垄行距为70cm。

具体播种方法:第1年播种时按耕作行宽70cm (小垄宽) , 休闲行宽140cm进行播种第2年播种时在第1年耕作行的东侧间隔35cm左右进行播种, 仍按耕作行宽70cm, 休闲行宽140cm进行播种。第3年播种与第2年播种同侧, 再间隔35cm左右, 仍按耕作行宽70cm, 休闲行宽140cm进行播种。第4年播种时回到第1年的播种位置。3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 4年一个轮回。

4.3 选择优质高产耐密品种

根据当地积温情况选择早熟高产耐密型品种, 如德美亚1号、富单1号、绿单1号等。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①晒种:播前1周, 将种子晾晒2~3d, 改善种皮通透性, 促进种子后熟和酶的活性, 增强种子的发芽力。②种子包衣:种衣剂是目前防治苗期地下害虫、苗期病害及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 杜绝白种下地。 ③应用等离子体机处理种子。在播种前一周, 把晾晒好的种子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提高种子活力, 提高出苗整齐度, 提高抗旱、抗涝、抗病能力,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水肥的吸收能力。

4.4 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技术

严格控制播种密度, 公顷保苗6.0~7.0万株。株距13~14cm, 播深以3~4cm为宜, 深浅一致, 播后及时镇压。

4.5 科学施肥

施肥量:全生育期每公顷施纯N225~250kg、P2O575~85kg、K2O75~90kg。口肥:做到种肥隔离, 避免烧种。追肥:采用机械深追肥, 在玉米苗带的外侧8~10cm处, 深8~10cm,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4.6 加强田间管理

a.化学除草, 播种后, 应用高效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定苗后, 如果田间杂草过多, 在杂草3~5片叶时, 喷施玉米苗后茎叶除草剂。

b.当玉米长到6~9片叶时, 喷施玉米专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 降低株高, 防止倒伏, 缩短阴影长度, 充分利用光能。

c.防治蚜虫, 当蚜株率达30%~40%时, 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喷施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d.玉米螟防治,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采取群防群治达到虫口夺粮的目的。

e.大小斑病的防治, 在玉米抽穗前后, 病情扩散前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液间隔7~10d喷一次, 连喷2~3次。

4.7 适时收获

当子粒乳线消失, 去掉尖冠后出现黑色层, 此时为玉米安全成熟期, 一般在10月上旬收获。

4.8 机械收获, 秸秆还田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篇8

1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优点

( 1) 通风透光好, 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增加作物产量。

( 2) 实现了垄垄是边行, 边行效应特别明显。

( 3) 可实现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 4) 实施深松整地, 有效地打破了犁底层, 降低了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含水量。

( 5) 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 防止了水土流失。

( 6) 作业成本降低, 产量明显增加。

2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 1) 确定垄向。根据黑龙江省夏季季风气候特点, 垄向为磁南偏西20°, 该垄向与夏季阳光照射一致。

( 2) 确定垄距。我省玉米种植的传统垄距为65 cm左右, 将该垄距改为大垄行距155 cm, 小垄行距40 cm, 就是将传统3 条垄 ( 平均每条垄65 cm, 3 条垄195 cm) 组合成1 条垄, 每条垄种植双行, 行距40 cm ( 原设计小垄行距30 cm, 大垄行距165 cm, 因30 cm的小行距大多数播种机调整不到位, 40 cm的行距播种机都能调整到位, 故确定为小行距为40 cm) 。

3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特点

3. 1 选地和整地

( 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保肥、保土、保水良好并方便改变垄向的地块, 不能选择低洼地或岗坡地。

( 2) 整地。秋收后要进行深松或深翻, 深松深度在25 cm以上, 深翻深度在20 ~ 25 cm, 要打破犁底层。要整平耙细, 达到待播状态。

( 3) 垄向和垄距的确定。 (1) 垄向确定法: 将罗盘水平放到地面上, 转动罗盘让指针对准0°与180°, 然后沿20和200°画一条直线, 这条线就是我们要确定的玉米种植垄向, 即磁南偏西20°垄向。 (2) 垄距确定法。每隔195 cm划一条标志线, 以标志线为中心向两边分, 左右各97. 5 cm为一大垄, 标志线左右各20 cm即为小行距。 (3) 施肥播种。在标志线下方施入底肥, 底肥深度要达到15 cm, 播种时以标志线为中心相隔40 cm播2 行。可平播、平播后起垄, 也可先起垄后播种。

3. 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 1) 选择品种。选择适合本地的耐密型品种, 要求种子的纯度达到98% 以上, 种子的净度达到99% 以上, 种子的发芽率大于95% , 种子的含水率小于14% 。

( 2) 种子处理。购回的种子应首先进行发芽试验, 以确定种子的发芽率, 对于确定使用的种子应进行精心选种, 首先对种子进行筛选, 筛出小粒种子及杂物, 然后用人工拣出病斑粒、混杂粒、虫蛀粒、破碎粒等, 以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净度。对于选好的种子, 在播种前要选择晴朗的天气晾晒2 ~ 3 天, 要间隔2 ~ 3 h翻动一次, 通过晾晒, 以提高种皮的通透性和吸水功能,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要对种子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处理前不要对种子包衣, 处理后再对种子进行包衣, 在播种前5 ~ 12 天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处理, 在使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时, 首先接通电源, 将机器下部的空气保护开关扳到接通位置, 按动等离子开关, 预热8 min, 将电流数值调整到1. 5 A, 将种子在机器上方进料口倒入, 种子从机器下方出口流出, 连续处理两遍即可。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种子再进行包衣处理, 种子包衣剂要选用通过国家登记的高效低毒无公害的种子包衣剂, 要拌均拌匀, 拌后晾干, 方可装入播种箱。

3. 3 播种机的安装及调整

( 1) 播种机的安装。第一年选用免耕播种机或精密播种机播种, 第二年及第三年、第四年只能选用免耕播种机播种, 播种机选用2 行、4 行、6 行、8 行等双行播种机都行。如果是2 行播种机, 将两个播种单体以机架中心线为中心, 使两个播种单体开沟器中心线距机架中心各20 cm, 也就是行距40 cm; 如果是4 行播种机, 就要以机架中心线为中心, 左右各距中心线77. 5 cm ( 机架中心线距播种单体开沟器中心线) 固定一组播种单体, 然后再距机架中心线117. 5 cm ( 机架中心线距开沟器中心线) 固定一组播种单体, 这样就形成了大行距155 cm、小行距40 cm的垄距。不管是几行播种机, 安装时只要保证大行距155 cm, 小行距40 cm就行。

( 2) 播种机的调整。

(1) 播种株距的调整: 按照播种机上粘贴的播种株距、口肥量参考表, 只要改变播种塔轮轴上交换链轮、播种传动通轴上交换链轮和播种主动链轮、播种从动链轮即可。

(2) 播种口肥量的调整: 按照播种机上粘贴的播种株距、口肥量参考表, 调整施肥槽轮长度即可, 调整施肥槽轮长度的方法是: 顺时针转动施肥调整手轮, 槽轮工作长度缩短, 口肥施肥量减少; 逆时针转动施肥调整手轮, 槽轮工作长度增长, 口肥施肥量增加。

(3) 底肥施肥量的调整: 首先确定亩施肥量, 通过改变施肥塔轮轴上的交换链轮、肥箱施肥轴上的交换链轮和施肥主动链轮、施肥从动链轮, 然后在正式作业前进行试施肥, 调整到确定的亩施肥量即可。

(4) 拨草轮高度的调整: 将拨草轮上方的弹簧销向里按压, 使调节凸轮花盘脱离定位销, 转动调节凸轮花盘, 即可改变拨草轮高度。

(5) 播种深度的调整: 播种深度的调整是通过移动播深调整手柄来实现的, 按下播深调整手柄, 向前推播深调整手柄, 播深变浅; 向后扳动播深调整手柄, 播深则增加。

(6) 镇压器位置的调整: 镇压器中心线与播种开沟器中心线应该重合, 否则应予以调整, 调整时, 松开固定镇压轮锁紧螺母, 转动偏心套, 就可改变镇压位置。

(7) 镇压器镇压强度的调整: 通过镇压器上方的调整手柄进行调整, 往前移动调整手柄, 镇压强度减弱; 往后移动调整手柄, 镇压强度加强。

(8) 施肥深度的调整: 松开施肥深浅调节库上的3 个顶丝, 往上窜动施肥开沟器支臂, 施肥深度变浅; 往下窜动施肥开沟器支臂, 施肥深度变深。

(9) 传动轮摩擦力的调整: 大多数免耕播种机排种、排肥的驱动力是由地轮传动到传动轮上的, 二者是由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实现的, 通过调整传动轮上的调整丝杠长度, 改变拉簧拉力, 就可改变地轮与传动轮的摩擦力, 松开调整丝杠上的锁紧螺母, 拧动调整螺母使丝杠外露部分加长, 摩擦力就加大; 拧动调整螺母使丝杠外露部分缩短, 摩擦力就减小。

(10) 排种器毛刷的调整: 对排种器要求为每次排一粒种子, 不漏播, 播种时当经常出现双粒种子或经常出现空穴时, 就说明毛刷与指夹的间隙有问题, 需要进行调整。用专用扳手插入调整孔内, 当出现双粒率高时, 就要顺时针转动扳手, 使毛刷靠近指夹, 能将多余的种子刷掉; 当出现空粒率高时, 就要逆时针转动扳手, 使毛刷与指夹的距离远些, 就不至于毛刷将指夹内的种子刷掉。

3. 4 播种

( 1) 播种日期。播种日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与传统耕作播种日期相同。

( 2) 播种密度及方法。播种密度根据种子亩保苗株数确定, 一般为公顷保苗株数6 万~ 6. 5 万株; 播深3 ~4 cm, 随播随镇压。第二年播种在第一年玉米根茬的西侧25 cm和65 cm处播种2 行玉米, 第三年播种在第二年玉米根茬的西侧25 cm和65 cm处播种2 行玉米, 第四年播种在第三年玉米根茬的西侧25 cm和65 cm处播种2 行玉米, 四年一个轮回, 也就是第四年播种与第一年播种重合。

3. 5 化学除草

大多采用播后苗前用化学除草剂封闭灭草, 也有的采用苗后药剂灭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灭草, 都要根据土地情况选择好药剂,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操作, 做到喷药均匀, 不重喷、不漏喷。

3. 6 田间管理

( 1) 查田补苗。播种后10 天左右进行查种, 缺苗的一定要补齐。

( 2) 追肥。在7 月中旬左右也就是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进行垄侧深追肥, 施于玉米苗的外侧15 cm处, 追肥深度12 cm, 不能将肥追在两小行玉米之间。

( 3) 病虫害防治。要经常观察玉米长势, 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螟和粘虫, 选择好药剂, 按使用说明书用量及方法喷洒。

( 4) 化学药剂控制株高。可用矮壮素等化学药剂对玉米株高进行控制, 降低玉米株高, 降低玉米结穗部位, 不但能防治玉米倒伏, 还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3. 7 机械收获

玉米苞叶变黄, 玉米籽粒形成黑层, 为玉米安全成熟期, 适宜于采收, 一般在10 月初收获。

摘要: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玉米耕作栽培技术, 与传统的种植方法截然不同, 它充分利用了东北夏季盛行西南风和西南太阳光照时间长的季风气候特点, 确定了玉米垄向和垄距, 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 促进玉米群体接受的光能向生物能的转化率达到最大。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篇9

1 选好免耕播种机

在保护性耕作作业中, 免耕播种环节最为重要;要实现高质量免耕播种, 首先要选好高质量、满足农艺要求的免耕播种机。综合对比各地同类机具应用效果和农民接受程度, 吉林康达公司研发制造的重型两行免耕播种机能够较好地满足耕种要求, 各地普遍较为认可, 该机具已成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机型, 但在低洼地不宜使用这种播种机。

2 把握好播种时间

根据各地主栽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为改善秸秆覆盖后或平作播前土壤温度比无覆盖、起垄的地温回升慢、温度略低的问题, 最佳的播种时间一般应在4月15日前后, 力争在5月5日前全面完成播种。通过采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 激发种子活力, 提高种子在田间快速出苗长成正常植株的能力, 改善保护性耕作地块苗期生长略慢的问题, 促使苗齐、苗壮。

3 科学合理保苗株数

根据选用的玉米品种对密度的要求, 无论是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 还是均匀垄垄侧种植, 依据田块地力等情况, 从近年的示范情况看, 玉米公顷密度应在5.5万株以上, 在无喷灌溉的情况下, 最多不能超过7.0万株;玉米宽窄行一般有效株数以6~6.5万株为宜, 这样才能确保粮食产量。对于采用玉米宽窄行即大垄双行模式的地块, 为了利于秋季机械收获作业, 种植行 (窄行) 可确定为50 cm, 宽行80 cm。

4 加强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在杂草的防治方面, 秋季注意减少玉米机收获散落玉米, 春季一般可改在玉米出苗后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喷施除草剂, 即所谓苗后喷施除草剂灭草工艺。为更好地开展病虫害的防治, 可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 在播前7~12 d进行种子处理, 也具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种子药剂包衣、丸粒化处理是防治地下害虫、苗期病害以及因苗期病菌侵入引发的病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在播种施种肥时, 在化肥中拌施少量农药;玉米抽穗前, 采用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式喷药机第二遍施叶面肥时同时有针对性地喷施农药。

5 重视苗期深松追肥

为确保稳定增产,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中应增加并切实做好苗期深松追肥这一环节。在玉米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深松,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改善耕层物理性状, 减少径流, 接纳和储存更多的降水, 形成耕层土壤库, 可做到伏雨秋用和春用, 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同时满足玉米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确保增产。该过程不应采用深松与追肥同一工作部件的深松机具, 这种作业方式易造成施肥过深、距离苗带过远, 影响肥效, 农民也不易接受。

6 合理进行土壤深松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第一年即实行免耕, 由于犁底层的存在和土壤尚未得到任何改善的影响, 有可能出现减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之前数年多是用复式作业机进行整地替代深松, 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松的要求。因此, 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在初期先应进行1次超过25cm以上的深松作业, 以后再视土壤情况决定是否深松和隔多少年深松1次。

7 把握好秸秆覆盖与留茬数量

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篇10

一、玉米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玉米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就是玉米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 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玉米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 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 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2)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 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 秸秆直立在地里, 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 使其倒伏在地表。 (3)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 作物收获时, 留根茬高度到30 cm。 (4) 粉碎浅旋处理。在风沙较大的地区, 秸秆粉碎后, 用旋耕机浅旋表土, 使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

二、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 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 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的优势。不仅抢农时, 抢积温, 解决了及时处理大量秸秆就地还田, 避免腐烂焚烧带来的污染环境的问题, 而且为大面积以地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产物量、建立高产稳产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其核心技术是人工收获玉米果穗后, 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 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 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该技术适宜南北方玉米产区, 高柱犁直接翻埋玉米整秸秆技术适宜北方旱作玉米单季产区。玉米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时, 要注意防止漏切, 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 根茬破碎率应达到86%以上。同时, 还田的秸秆应尽可能保持青绿, 还田后应及时补水促进秸秆腐解。大田越冬前要浇好封冻水, 以沉实土壤, 促进秸秆腐烂分解。

三、玉米免耕播种技术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 是一种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在留茬20~25 cm的茬地里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一次完成多项作业工序的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该技术已成为保护性耕作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实施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一是减少农耗时间、争取农时, 特别是在热量资源不足的地区, 免耕直播可以有效延长玉米生长时间。二是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和幼苗整齐度, 机械播种可使播种深浅和覆土一致, 幼苗出苗整齐。三是利于机械化作业, 提高劳动效率。四是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肥力。五是麦秸和残茬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六是减少耕整作业, 有利于保护环境, 减少耕整作业可减轻土壤风蚀影响, 秸秆还田可减轻因秸秆焚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七是在播种的同时可施用少量种肥, 利于提高幼苗素质。八是在容易发生芽涝的地区, 提早播种可避开或减轻芽涝的危害。

四、机械深松技术

机械深松技术是指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前提下, 用机械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其目的是打破铧式犁耕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的犁底层, 以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 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从而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应用环境, 促进作物增产。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 按作业机具结构可分为凿式深松、铲式深松、振动深松等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 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 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讲, 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 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 具有犁耕阻力小, 松土效果好, 蓄水保墒能力强、松土深度大等特点,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机械深松的技术特点:一是不打乱土层, 对地表覆盖面破坏最小, 故能保护土壤水分。二是间隔作业创造了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 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三是深松犁阻力较小, 减小动能消耗。

尽管保护性耕作成为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点, 但切忌急躁冒进、一哄而上。在国外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较为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些国家属于农场式经营, 耕地面积大, 可以间歇耕作或轮作, 也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而我国人均耕地少, 一家一户需要依靠微薄的土地年复一年精耕细作、增加产出来维持正常生活, 这就决定了保护性耕作推广的艰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 需要因地制宜, 在规划保护性耕作的区域范围时, 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要优先, 增产增效显著的地区要优先, 容易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地区要优先。

应加强对吉林黄金玉米带的保护 篇11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立法保护和宣传推广力度。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省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制定吉林省黄金玉米带保护法规,实行严格的法律保护。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借助东北亚博览会、农博会、玉博会等有利契机,加大黄金玉米带的宣传力度,打造享誉中外的“吉林省黄金玉米带”地域品牌。

发展规模化或农场化订单农业,促进规模经营。应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纪人、种粮大户的作用,形成“規模化订单农业”或“农场化订单农业”。在组织形式上,可采取“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或由政府扶持,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使土地实现规模化和等级化经营,由龙头企业控制种源,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定期回收加工。各级政府对种植面积达到50公顷或100公顷以上的实行财政补贴和购买农机补贴等政策扶持。

推行土壤质量监测监管。应在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土壤监测监管机构,对黄金玉米带内的所有土地进行一次普查监测,区别不同情况,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地力培肥措施,实行地力补偿制度。推广生物技术灭虫,实行轮作或间作制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生长期短的可供鲜食加工的特种玉米种植,以提高土地墒情休养期;建立黄金玉米带化肥、农药使用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施用,确保各项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水平。

落实耕地保护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关,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按照各地区实际情况,分解耕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奖惩制度。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在全省建立黄金玉米带动态监测信息网,对保护区内的土壤变化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测,特别对高污染企业采取强制环保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管审批制度,以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要把对土地的保护与防范工业污染结合起来,在加速对工业污染项目治理的同时,新上项目要统筹考虑环境因素,切实符合环保要求。

提高防灾抗旱能力。应加强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扶持力度,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配合抗旱保墒耕作、坐水播种等措施,将水旱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建立完善的黄金玉米带区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布气候变化预警信息,做到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优化玉米品种。努力提高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投入比重,加速种子工程建设,引进优质种源,抓好良种繁育与推广,选育适合黄金玉米带的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优质、特用型玉米品种,促进增产方式的转变。

短期内不种植转基因玉米。现今科学不能证明转基因玉米有害,以风险预防的原则,对于转基因食品采取强制性特殊标签制度,加强控制。所以,不使用转基因技术是保护黄金玉米带、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保证。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篇12

1 模式与规范

1.1 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见图1。

1.2 技术规范

(1) 整地。整地时需将多功能整地机起垄部件拆下, 只进行灭茬、旋耕平整土地, 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套多功能整地机联合作业。

(2) 镇压。整地后表层土壤有1 cm左右的干土层时, 使用大型轮式拖拉机前带木耢子耢平, 后带V形镇压器全面镇压, 使表土细碎疏松。

(3) 播种。利用大型拖拉机, 配套行距为80 cm的播种机进行播种。第1年在地块一侧依次进行播种, 第2年以第1年行距中心线为基准依次播种, 以后每年反复进行。

(4) 播种后镇压。播种后表土出现1 cm左右干土层时进行镇压, 第1年使用中型拖拉机配套V形双列镇压器全面镇压;第2年后, 由于机械化玉米8020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处理高留茬, 根茬靠自然腐烂还田, 因此必须使用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站自行研制的苗带镇压器进行镇压。

(5) 药剂灭草。使用中型拖拉机配套喷杆式大型喷药机作业, 喷雾要均匀, 喷水量要足。喷药时, 要掌握好“5度”。 (1) 温度。温度不得低于10℃。 (2) 湿度。空气要有一定湿润度, 最好选在雨前或者下午进行, 但要考虑夜间温度。 (3) 浓度。农药浓度要适宜。 (4) 力度。选择喷药泵功率要大一些, 用多孔螺旋式喷头将农药喷入土壤深层。 (5) 速度。拖拉机行进速度视土壤湿度和当时喷洒的效果确定。

(6) 机械深松侧深追肥。一般在6月中、下旬雨季到来前进行, 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梯形框架式或分层滑切式深松机进行深松侧深追肥作业。深松深度≥30 cm, 以打破“犁底层”为准, 在深松的同时进行侧深追肥, 追肥深度为15~18 cm。

(7) 防虫、防病。对粘虫、冥虫和蚜虫的防治要根据发生的季节提前进行, 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药物。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高压汞灯、赤眼蜂及性诱剂等生物或物理方法, 机械喷药要使用高地隙喷药机作业。

(8) 机械收获。利用改制的, 可收获80 cm行距的专用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 留茬高度30~40 cm。

2 特点

(1) 增强通风透光能力, 具有完全边行优势。采用了行距80 cm, 株距20 cm均匀平作模式, 较传统60 cm垄距增加了20 cm通风透光空间, 实现了行行是边行, 创造了完全边行优势, 使光合作用更强, 供给植株的养分更多, 植株生长旺盛, 可提高作物产量。

(2) 便于机械收获, 可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多年来, 阻碍玉米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环节就是秋季收获。机械化玉米8020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了80 cm行距均匀平作便于机械收获, 真正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可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3) 深松可打破“犁底层”,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通过机械深松, 彻底打破了“犁底层”, 加深耕层, 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充分接纳天然降水并储存起来, 形成耕层土壤水库, 做到了伏雨秋用, 秋雨、冬雪春用,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该技术实施了全面深松深追肥作业, 避免了宽窄行保护性耕作造成的局部根系发达的弊端, 能够促使根系向纵深生长, 形成庞大的根系群。一方面, 当作物生长期遇到阶段性干旱时, 大量下扎的根系可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另一方面, 庞大的根系群将植株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 大大增强了作物抗倒伏、抗早衰能力, 促使作物活秆成熟, 可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

(4) 可防止风蚀、水蚀。实行高留茬自然腐烂还田和平作, 一方面由于根茬阻挡使地表风速降低, 为春季小苗生长提供了庇护。另一方面, 由于平作地表面积较垄作大大减少, 且没有凸凹不平地面, 有效避免了风蚀。试验证明, 垄作地块由于耕层浅, “犁底层”厚且坚硬, 降雨量达到18 mm时就可产生径流, 使土壤流失。而实施该技术的地块, 连续降雨32 mm也不会产生径流, 故可减少土壤流失。

(5) 行距加大, 便于除草。该技术采用了80 cm行距均匀平作, 一旦除草剂效果不好, 可方便地在80 cm宽的行距中进行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 特别是平作, 更便于人员行走和机械作业。

(6) 高留茬根茬会自然腐烂还田, 培肥地力。采用了高留茬自然腐烂还田, 增加了秸秆还田量, 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每年可使近1/3的秸秆得到还田, 还田量3.0~3.5 t/hm2。据测定, 平均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3个百分点。同时根茬自然腐烂在土壤中, 经吸水及土壤微生物作用, 一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分解并释放出氮、磷、钾等, 能有效补充土壤养分, 另一部分没被分解的木质物则残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 培肥地力, 活化了土壤,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土壤肥力会逐年增加。

(7) 简化作业环节, 节能减排。该技术实现了免耕播种, 不需整地, 由一次深松深施肥代替了三铲三趟, 简化了作业环节, 提高了作业效率, 节省了能源消耗, 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

3 效益

(1) 经济效益。 (1) 节支。实施该耕作法第2年可不整地直接进行免耕播种, 因此, 可节省春季整地和整地后镇压费用。以大型综合整地作业为例, 整地费用最低为450元/hm2, 整地后镇压最低为120元/hm2, 两项合计可节省费用570元/hm2。大型机械深松深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 因此, 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根据试验对比, 化肥深施比浅施可节约肥料120 kg/hm2, 按市场价1.8元/kg计算, 可节约支出216元/hm2。上述两项累计节省支出786元/hm2。 (2) 增产。根据测产数据显示, 该耕作法可使玉米增产8%, 与传统种植方式比, 可增产792 kg/hm2。玉米按市场价1.3元/kg计算, 则可增收1 029.6元/hm2。

(2) 社会效益。机械化玉米8020新型保护性耕作是一系列农机新技术的集成和综合运用, 它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节约水资源。 (1)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补充土壤养分, 减少化肥使用量, 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 (2) 减少农业生产作业环节, 减少油料消耗, 节省能源。 (3)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活动创造更大效益。 (4) 培肥地力, 实现土地种、养结合,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下一篇:天然气压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