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增产技术(共8篇)
夏玉米增产技术 篇1
摘要:唐山市丰润区是产粮大区,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通过采用选择优良品种、生长期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来提高单产, 以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管理,河北唐山
河北地区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主产区, 唐山市丰润区是农业大区, 粮食生产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0%, 达11万hm2, 由于近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 耕地面积减少, 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生产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常年工作在基层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冬小麦—夏玉米单产25.5 t/hm2以上、产品品质优良的种植管理技术, 现将其总结如下。
1 冬小麦生产管理技术
1.1 选择优质冬小麦品种
选抗寒、抗倒、稳产、丰产性比较突出的京冬8号、9428、9843、轮选987、中麦16作为冬小麦主导品种[1]。
1.2 确定合理的播种期
实践证明:冬小麦在越冬前长出6片主茎叶、3~4个分蘖、5~7条次生根即是壮苗, 有利于安全越冬和年后的茁壮生长。越冬前长出6片主茎叶, 形成壮苗, 共需积温570℃左右, 由此确定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6日至10月5日。
1.3 确定适当播量
在冬小麦播种前进行筛种、晒种, 去掉小粒、秕粒, 并做好种子发芽试验。具体方法:将小麦种子浸泡8~10 h, 取出用湿毛巾裹好, 每天换水1次, 7 d看发芽率。根据发芽率和丰润区的土壤特性确定小麦用种量, 冬小麦666.67 m2播量= (15 kg±距国庆节天数) ÷发芽率。
1.4 拌种
针对不同地块发生病害的情况, 对症选药进行拌种。 (1) 纹枯病。用12.5%全蚀净300 m L/hm2, 重病田用量可提高到450 m L/hm2, 拌种时1袋药剂 (20 m L) 对水500 m L, 混配均匀后拌麦种10 kg。 (2) 小麦丛矮病和小麦黄矮病。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 L对水5 kg拌麦种50 kg。 (3) 根茎腐病。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 g对水5 kg拌麦种50kg。 (4) 小麦白粉病、锈病、散黑穗病。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 g对水5 kg拌种50 kg。 (5) 全蚀病。用12.5%全蚀净300 m L/hm2, 重病田用量可提高。
1.5 播种
推广机械化播种, 前茬玉米收获后, 及时深翻土地, 平整后机械化播种。在播种前一次性底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 t/hm2以上, 底施尿素112.5 kg/hm2、磷肥二铵120.0~187.5 kg/hm2、硫酸钾217.5~259.5 kg/hm2。因丰润区多数土壤缺硫, 提倡施用硫酸钾型肥料。底施硫酸锌30.0 kg/hm2、硼砂7.5 kg/hm2。
1.6 水分管理
小麦越冬前须浇封冻水, 保墒保温, 以利来年丰收。第2年返青后浇1次拔节水, 浇足浇透, 这时正是当地春旱季节, 小麦缺水严重。灌浆期如果干旱, 也补浇1次水。
1.7 肥料管理
返青期追施尿素150 kg/hm2, 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结合化学除草叶面喷施0.02%钼酸铵溶液750 kg/hm2。
1.8 病虫草害管理
1.8.1 病害防治。
(1) 全蚀病。发生期用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灌根。每周1次, 连续2~3次。 (2) 根茎腐病。发生期用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去掉喷头灌根。每周1次, 连续2~3次。 (3) 纹枯病。发生期用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灌根, 每周1次, 连续2~3次。 (4) 小麦白粉病、锈病、散黑穗病。发生期防治 (白粉病和锈病) 用15%三唑酮粉剂750~9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每周1次, 连续2~3次。
1.8.2虫害防治。
(1) 小麦吸浆虫。防治方法:一是蛹期防治。于小麦拔节至孕穗期 (4月中下旬) 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用阿维菌素拌细沙土均匀撒施于麦田, 然后浇水即能立即杀死土壤表层蛹及幼虫[2]。二是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还未扬花时,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0%吡虫啉粉剂用300g/hm2对水600 kg/hm2喷雾,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75~7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 (2) 蚜虫。5月上中旬田间注意查虫, 当百株蚜量达800~1 000头时, 用一遍净1号150~300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675~750 g/hm2或40%乐果1 50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为防干热风危害, 以上任何一种药剂均可与磷酸二氢钾3kg/hm2混合喷施。 (3) 红蜘蛛。自3月中旬以后, 单行有红蜘蛛达600头/m以上, 田间大部分叶片10%叶面有斑点, 且斑点分散连片时, 用15%哒螨灵450~750 g/hm2或用1.8%虫螨克300 g/hm2对水600 kg/hm2均匀喷雾。 (4) 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等。用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 加适量水拌细土750kg/hm2, 施毒土375 kg/hm2, 顺垄撒施在幼苗根部[3,4]。
1.8.3 麦田杂草。
以越年生杂草为主的麦田以冬前防治为宜, 即浇封冻水以前用麦草净150~195 g/hm2对水450~600kg/hm2均匀喷雾, 以藜为主的麦田用72%2, 4-D丁酯750m L/hm2对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 也可兼治越年生杂草, 使用2, 4-D丁酯时要注意风向、距离, 避免双子叶植物受害, 喷雾器要专用, 用药时期掌握在小麦拔节前, 以小麦3~5叶效果最佳。
1.9 小麦收获
唐山市丰润区6月12日进入收获期, 要及时收获, 为夏玉米的播种腾地整茬。
2 夏玉米生产管理技术
2.1 玉米选种
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是关键, 优良品种对高产的贡献率高达40%, 适合丰润区的优良、高产、抗病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中科4、三北21、伟科702等。
2.2 晒种及药剂处理种子
2.2.1 晒种。
播种前连续晒2~3 d, 使种子发芽率提高, 同时可杀死种皮表面的病菌。
2.2.2 药剂处理种子。
针对丰润区或者本地块发生几率大的病害, 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处理。 (1) 丝黑穗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进行拌种, 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进行拌种, 能够收到较好的防效。 (2) 玉米瘤黑粉病。用15%粉锈宁按种子重量的0.4%进行拌种, 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进行拌种; (3) 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按种子重的0.2%拌种。
2.3 播种
唐山地区6—8月是雨季, 夏玉米生长期不需人工浇水, 播种前一次底施农家肥45 t/hm2以上, 依据种子的特性, 合理中高密植, 保证高产的条件之一。
2.4 玉米苗期管理
2.4.1 间苗补苗。
夏玉米长到4~6叶时需要间苗, 留壮苗, 缺苗地块及时补苗。
2.4.2 追肥。
小喇叭口期施复合肥300~375 kg/hm2, 大喇叭口期施尿素225~270 kg/hm2, 有利于玉米的灌浆, 保证产量。
2.4.3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大都在苗期发生, 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以减少损失。 (1) 玉米病毒病:在玉米3~4叶时, 用啶虫脒1 500倍液或吡虫啉1 500倍液+毒死蜱1 000倍液或40%吡虫啉1 000倍液进行防治, 间隔3~4 d再防治1次, 喷药时对田间和地块周围全处理。 (2) 玉米大、小斑病:用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 d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3) 玉米褐斑病: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粉锈宁 (三唑铜)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茎叶, 喷2~3次, 间隔7 d左右。 (4) 蛴螬、金针虫、蓟马:用10%吡虫啉300~450 g/hm2、20%克杀特1 500~2 000倍液均匀喷雾。 (5) 蚜虫:一是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 消灭玉米蚜的滋生地。二是在玉米苗期有蚜株率达50%, 百株蚜量达2 000头以上时, 用50%敌敌畏1 000倍液, 或2.5%敌杀死3 000倍液均匀喷雾, 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6) 玉米螟:丰润区发生概率最高, 应在幼虫3龄之前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防治应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 d左右进行为宜, 尽可能地保护天敌。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地头草地螟幼虫喜食杂草的地方防治, 这样可减低防治成本, 提高防效。
2.5 玉米穗期管理
玉米穗期为收获的关键期, 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要多观察植株叶及茎, 一旦出现病情要及时防治。 (1) 玉米瘤黑粉病:拔去病株, 以免感染其他植株; (2) 玉米穗腐病: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共防治1~2次。
2.6 玉米收获
玉米成熟后, 要及时收获, 以免遭遇损失, 也为冬小麦播种腾出地块。
参考文献
[1]王现举, 任建平.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6 (7) :39.
[2]朱高星, 祝彩霞, 张春山, 等.优质强筋小麦后期管理意见[J].种业导刊, 2008 (1) :21.
[3]樊贵中, 陈效庚.玉米市场形势及夏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230, 232.
[4]杨今胜, 王永军, 李登海, 等.超高产夏玉米栽培研究初报[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97-100.
夏玉米增产技术 篇2
1、创造熬得土壤条件
2、选用紧凑型优良品种
紧凑大穗优良杂交是获得每吨粮的内因株型紧凑,每平方米株数多,易获得高产。
3、精细播种
抓好播种质量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关键措施。
(3).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4).促根壮苗、苗齐苗壮、根系发达、提高抗旱抗逆能力。
(5).防治玉米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黑粉病等。
4、合理密植:确保实收穗数是实现每667m2产吨量的关键。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等时期拔除弱植株保证保证收获时棵棵有穗。
5、全量平衡施肥:大喇叭口期以前追攻穗肥、抽雄开花期追攻粒肥
6、及时浇水:高产田一般浇四次水。
旱地春玉米增产关键技术 篇3
1 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吉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 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0℃, 稳定通过10℃的年平均积温3357.9℃, 日照时数2563.8h, 无霜期172d, 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70~600mm之间, 且多集中在7月、8月、9月3个月份, 十年九旱, 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在春玉米播种和生长前期常常干旱少雨, 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因此,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是非常必要的。
1.1 机械化深耕
近年来, 由于旋耕机的应用使耕层普遍变浅, 小于20cm, 影响根系生长。因此, 在秋收后进行一次机械化深耕, 打破犁底层, 增厚活土层, 使土壤水、肥、气、热趋于协调。变传统春耕为秋耕, 深度要达到25~30cm, 达到蓄水保墒、保肥供肥的功效, 使秋雨春用, 对抗旱增产具有关键性作用。
1.2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有增温、保墒、保肥、防病,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保持土壤疏松的作用, 能达到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 玉米地膜覆盖后可增产30%~70%, 应大面积推广。但由于地膜覆盖较常规播种费工费时, 在该县播种面积较少, 仅占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6.7%。
地膜覆盖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强度高、耐老化的优质地膜;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地块, 覆膜前要平整土地, 消除坷垃、杂草、根茬和残膜, 然后趁墒起垄覆膜;要根据降雨情况选择播种方式, 降雨量大, 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 一般先播种后覆膜, 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 以防烧苗。降雨量少时, 先盖膜后打孔播种, 这样播后遇雨会及时流入膜内, 促进出苗。
1.3 秸秆还田
玉米收获后, 用秸秆粉碎机把秸秆就地粉碎还田, 随机械深翻入土, 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节约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培肥地力, 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2 选用优质抗旱品种
玉米能否高产与种植品种密切相关, 目前市场上推广的玉米品种较多, 在该县种植的玉米品种最少也有50多个, 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 未经过试验、示范。受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品种, 产量悬殊较大。因此, 县种子站和执法队必须积极配合, 规范种子市场管理。各个品种, 必须经过试验、示范后, 才能大面积推广。近年来, 县种子站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有先玉335、潞玉13、大丰26和豫玉22号等。
3 配方施肥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 达到节本增效, 针对施肥中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 重底肥、轻追肥, 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等问题。该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助项目, 多年来, 通过测土化验结果、玉米需肥规律及其他因素, 制定出玉米科学施肥指标体系。
3.1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性状, 有效发挥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综合作用, 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减少病虫害发生。目前, 全县玉米田平均有机质含量仅11.8g/kg,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而农村一家一户的养殖习惯已不存在, 有机肥肥源不足, 只有通过秸秆还田、堆沤杂草、增施商品有机肥来补充。
3.2 氮、磷、钾合理配比
产量400kg/667m2以下地块, 氮肥 (N) 用量7~9kg/667m2, 磷肥 (P2O5) 用量3~5kg/667m2, 钾肥 (K2O) 用量2~3kg/667m2。每667m2施农家肥1500kg。
产量在400~500kg/667m2的地块, 氮肥 (N) 用量为9~12kg/667m2, 磷肥 (P2O5) 5~8kg/667m2, 钾肥 (K2O) 3~6kg/667m2。每667m2施农家肥2000kg。
产量在500kg/667m2以上的地块, 氮肥 (N) 用量为12~14kg/667m2, 磷肥 (P2O5) 6~9kg/667m2, 钾肥 (K2O) 6~10kg/667m2。每667m2施农家肥2500kg以上。
另外, 玉米缺锌土壤应适当增施锌肥, 一般每667m2底施硫酸锌1.5~2kg。
3.3 施肥方法要合理
要大力提倡化肥深施, 坚决杜绝撒施。基追肥深度要分别达到15~20cm、5~10cm。要施足底肥, 合理追肥。一般有机肥、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均作底肥, 氮肥分期施用。春玉米田氮肥60%~70%底施、30%~40%追施。
4 中低产田改造
该县中低产田占到96.9%, 其中坡地梯改型占18.7%, 干旱灌溉改良型占47%, 瘠薄培肥型34.4%, 高产田占3.1%。中低产田比例大严重影响玉米等作物产量。必须通过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等工程措施构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近几年, 县农委、发改局、财政局都在积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完成改造面积约1500hm2, 其中, 屯里镇五龙宫和庄子二村通过修筑水坝和水渠, 变100hm2旱地玉米为水浇地, 每667m2产平均增加205kg, 经济效益显著。
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5.1 适时除草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目光都投向苹果生产和外出打工, 放松了对玉米的管理, 虽然面积不减, 但产量不增。2013年雨量较多, 80%的玉米田造成草荒, 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因此必须勤除草。在除草方式上选择人工除草和除草剂相结合。出苗前主要用除草剂封地皮, 在播种至出苗前每667m2用40%的乙莠悬乳剂300~400g兑水35~40kg或50%的乙草胺150~200m L喷雾。出苗后主要进行人工除草, 一般除2~3次。
5.2 及时防治病虫害
该县玉米主要病害有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玉米螟、蚜虫等地上害虫。
防治原则: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选用包衣种子;化学防治, 在播前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m L或3%的颗粒剂2kg拌细土25kg, 制成毒土, 在播前撒入地表翻入土中, 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在玉米生长期, 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和为害特点, 选择相应的杀虫剂和杀菌剂。
摘要:针对玉米产量低的原因, 提出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 包括机械化深耕、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旱作农业技术及选用优良品种、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
临泉县玉米推迟收获增产技术 篇4
玉米推迟收获增产技术是一项不需要增加任何物质、劳动力投入的增产增效技术。根据玉米籽粒灌浆成熟规律, 临泉县玉米生产存在的过早收获问题非常突出。早收玉米籽粒不饱满, 含水量较高, 容重低, 商品品质差。每年因玉米提早收获至少造成玉米减产10%, 相当于中产田块每年每亩少收50千克, 高产田块少收70千克。适当晚收, 籽粒灌浆饱满, 提高玉米产量, 改善玉米品质, 增加农民收入。
二、玉米籽粒灌浆及成熟过程
玉米从吐丝受精后进入籽粒形成期, 开始玉米籽粒的成熟过程。
1.玉米籽粒的灌浆过程。玉米从吐丝受精后籽粒灌浆就缓慢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快, 授粉后30天左右灌浆速度达到最快, 之后逐步下降, 直到授粉后55~60天, 灌浆才趋于停滞。在灌浆过程中, 玉米籽粒重量持续增加。
2.玉米籽粒成熟的过程。玉米籽粒成熟分三个阶段, 即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
乳熟期:指玉米籽粒从胚乳呈乳状开始到变为糊状结束, 历经15天。相当于授粉后的15~30天。玉米授粉30天左右, 籽粒顶部胚乳组织开始硬化, 与下面的乳状部分形成一个横向的界面, 表面呈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是玉米灌浆进程的标志, 即灌浆线。灌浆线开始形成的时候, 籽粒含水量51%~55%, 籽粒干重达到最大干重的60%~65%。苞叶为绿色。玉米灌浆速度由开始达到最快。
蜡熟期:从籽粒顶部胚乳组织开始硬化到蜡熟结束, 历经15天。相当于授粉后的30~45天。灌浆线向下移动到籽粒中部, 果穗苞叶开始变黄。籽粒含水量从50%下降到40%, 籽粒干重相当于最大干重90%。
完熟期:籽粒从蜡熟末期到玉米完全成熟, 粒重增加基本停止。历经10天, 相当于玉米授粉后的45~55天。玉米完全成熟时籽粒变硬, 灌浆线下移到籽粒的基部并完全消失, 黑色层形成, 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颜色和特征。此时, 籽粒含水量下降到30%, 籽粒干重达到最大干重的98%。果穗苞叶变干、蓬松, 呈白色。此时玉米才真正完全成熟。
三、玉米推迟收获技术
临泉县玉米生产中, 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 早收问题十分严重。在9月15日左右苞叶变黄时就开始收获, 此时一般是玉米开花授粉后的40天左右。玉米苞叶开始变黄并未达到完全成熟, 此时粒重只相当最终产量的79.3%~82.4%, 千粒重仍在以4.69~2.2克/日的速度增加, 直到55天左右, 子粒灌浆线基本消失时, 灌浆才趋于停止。玉米开花授粉后40~45天收获会造成15%~10%以上的产量损失。
(一) 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
玉米推迟收获技术的核心即在玉米完全成熟时收获。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即籽粒变硬, 籽粒灌浆线下移到籽粒的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根部黑色层形成;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颜色和特征;果穗苞叶变干、蓬松, 呈白色。
(二) 玉米推迟收获的技术要点
玉米推迟收获技术是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 尽量晚收, 充分延长玉米灌浆时间, 增加和稳定粒重, 提高玉米产量, 改善玉米品质。同时, 如果为下一茬作物腾地必须早收获时, 可连秆收获, 放在地边1~2周后再掰果穗, 可促使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向籽粒中运转, 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表明, 一般中熟品种, 在授粉后40天到完熟前, 每晚收一天, 每亩可增加5千克玉米。
1. 改变苞叶变黄就开始收获的习惯。严格把握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
2. 推迟10天收获。
改变习惯上的玉米授粉后40~45天收获为授粉后55天收获。充分利用玉米生育后期秋高气爽、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气候资源, 尽量延长玉米灌浆时间, 让玉米粒重潜力充分发挥。
3. 准确掌握当地玉米完全成熟的日期, 积极推行机械收获。
玉米地膜覆盖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篇5
1 栽培技术
1.1 选地整地
在地膜玉米适宜发展区域内, 应注意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较厚、墒情较好或排灌方便的地块, 避免在陡坡地、石砾地、低洼地、渍水地、瘦薄地和重盐碱地种植地膜玉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整地。
1.2 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 进行发芽试验和药剂拌种, 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8℃以上时, 即可播种, 我市一般在四月五日至十一日开始播种, 扎眼儿坐水, 点播, 每埯2-3粒, 播种深度4~5厘米, 播种方法是, 先覆膜后播种, 也可以先播种后覆膜。对于先播种后覆膜的地块, 要做到及时破膜放苗, 播后7~l0天玉米陆续出苗, 当幼苗在一叶一心时应及时放苗, 把苗引出膜外, 并用土封严苗眼苗草保温。通风播期试验, 适宜播期为4月10日~25日, 其中高产播期以4月15日~4月20日, 我地区十年九春旱, 如按最佳时期播种很难做到, 等到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春雨到来在播种又误农时, 地膜玉米90%以上面积种在旱地上。根本没有灌溉条件是雨养农业, 为此必须改等雨播种为抗旱座水播种, 才能做到适时, 这也是保全苗或丰收的关键。
1.3 施肥
在施肥上, 改小施农肥, 单一施氮肥, 为增加施农肥和氮、配合磷肥集中施用。一般裸地玉米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 尿素20公斤, 不施磷, 单产450~500公斤, 地膜玉米大面积生产田应亩施农家肥3000~3500公斤, 复合肥25公斤作基肥, 亩追施尿素35公斤, 这样的施肥水平一般亩产达到600-200公斤, 由此说明, 地膜玉米栽培是需肥量较多的, 为此, 必须科学增施肥料, 以保证产量的提高。
2 田间管理
2.1 破膜放苗
采取先播种后覆盖地膜的, 待出苗5O%左右时, 分批破膜放苗。放苗应坚持阴天突击放、晴天避中午、大风不放苗的原则。一般在播种后7-10天经常到田间检查, 发现幼苗接触地膜, 就应破膜放苗, 最好在无风的晴天, 上午1O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 切勿在晴天高温或大风降温时放苗。地膜内温湿条件比较好, 幼苗娇嫩, 若高温放苗, 膜内的高温水汽将集中到膜的破孔处向外散失, 容易造成幼苗萎蔫枯死;而在大风降温天气放苗, 幼苗易遭受冻害。放苗时, 用小刀等将苗上的地膜划破一小孔引苗出膜。放苗孔长1-2厘米, 注意不要伤苗, 随后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部封住破孔, 切勿压住幼苗叶片。先覆膜后播种的, 幼苗与播种孔错位, 要及时扶苗出膜, 然后盖严膜口。出苗前下雨, 出现膜孔土壤板结, 应松土放苗。先将土敲碎, 再行放苗, 切勿将土块揭掉, 以免拔出幼苗。
2.2 补苗定苗
地膜玉米播后8-9天, 发现缺苗断垄现象, 应及时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补种后3-5天, 要检查补种出苗情况, 并及时追施适量的水粪, 促进生长。在幼苗2~3叶期发现缺苗死苗, 应结合间苗进行移苗补栽。地膜玉米一般在3~4叶期间苗, 4-5叶期定苗。地下害虫严重或风口地块, 可适当晚定苗, 地膜玉米常从茎部长出1~3个蘖, 这些分蘖消耗养分多, 又不能成穗, 应及早去除。
2.3 杂草防除
地膜覆盖后杂草发生早而且多, 影响玉米生长, 其综合措施, 一是提高整地质量, 使膜能紧贴地面, 利用阳光高温灼死萌发的杂草幼苗;二是进行化学除草, 在播种后覆膜前垄面喷药, 一边喷药一边盖膜;三是结合追施穗肥进行中耕除草。地膜玉米所用除草剂主要有拉索、阿特拉津、敌草隆、除草醚、扑草净等, 可根据当地杂草种类选用。
2.4 追肥
追肥应在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期, 叶龄指数为60%左右时进行, 此时正是玉米生长旺盛阶段, 需水肥多, 追施穗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一般每公顷追施碳酸氢铵450~6OO千克、尿素150-225千克。采取打孔施肥法, 用一木棍将下端削尖, 在每4株玉米中间打孔, 施入肥料后用细土封口。
2.5 防治病虫害
地膜玉米同样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是地老虎, 可在覆膜前, 撒施毒饵。后期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总之, 玉米地膜覆盖增产技术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方法, 具体实施要严格根据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等因素来操作, 认真维护才能达到理想的收获。
夏玉米增产技术 篇6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地处黄淮海流域, 耕地面积58万hm2, 玉米常年播种面积保持在25.33万hm2左右, 是我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收获环节是劳动强度最大、生产环境恶劣的作业环节, 耗费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迫切要求通过机械化手段代替人工劳动。玉米收获环节实行机械化作业, 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减轻劳动生产强度, 有效解决“抢收抢种”矛盾, 而且可以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的作用, 对促进我市农业持续发展, 实现玉米、小麦生产双丰收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研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研制现状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研究起步较晚, 经历了引进试用、仿制改进、自主设计等几个阶段。目前, 我国参与玉米收获机械研发、生产的企业多达100余家, 列入《2009~2011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玉米收获机械已达120余种。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专用玉米收获机, 由于当时农村经济落后及收获机械本身的原因, 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直到90年代中期, 受小麦联合收割机发展的影响, 很多厂家开始研制开发新产品, 从引进前苏联6行玉米收获机到自主开发, 经十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目前我国有百余家企业开发研制玉米收获机械, 主要机型有自走式、背负式、牵引式和玉米割台, 年产量已达到数万台。
2.2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发展趋势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
1) 不对行收获技术。不对行收获技术就是采取主动喂入方式, 专门解决种植行距杂乱的玉米收获时植株的喂入问题。
2) 降低收获机动力消耗的技术。这一技术首先是对摘穗装置进行了改进, 采用四棱刀式拉茎辊和大圆弧摘穗板组合式摘穗机构, 代替了原来的摘穗辊或六棱式拉茎辊。
3) 降低收获后果穗含杂率的技术。
4) 降低籽粒破碎率的技术。通过采取了加大摘穗辊直径、降低摘穗辊转速、减少摘穗爪棱高、提高摘穗辊表面光洁度、摘穗辊表面喷塑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有效降低了籽粒破碎率。
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割台、卸粮装置的设计上采用液压设计, 提高机具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割台上安装报警装置, 在机组作业过程中遇到障碍自动发出信号;在驾驶室安装计亩装置, 作业多少通过仪表一目了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机车发生故障, 指挥中心立即显示, 向就近维修网点发出服务指令等等。
3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
随着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收技术的不断完善, 还田型玉米收获机已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 机具正在我市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技术模式已成为主要模式;玉米割台已逐渐成熟, 通过与小麦联合收割机, 互换割台, 可以实现一机多用, 提高机具利用率;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可以实现茎秆资源的回收利用, 将是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近期研究、开发的重点, 以适应农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在畜牧业发展较快的农区这种机型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穗茎一起切碎用作青贮饲料的青饲料收获机研究开发也已经起步, 预计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几种较为实用的畅销机型。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和小麦联合收获机的发展一样, 悬挂式机型将与自走式机型共存, 而自走式将会成为玉米收获机械市场的主导机型。
4 玉米收获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玉米收获还基本上由人工完成, 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很少, 而且多为中小型玉米收获机, 机收水平低。且玉米收获机生产率和可靠性较低, 收获方式以摘取果穗为主, 配套的机械加工手段不完善。
1) 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阻碍了技术进步。玉米收获机研究开发, 目前大多数只是进行整机研制, 众多机型在收获工艺和结构参数上大同小异、重复制造。
2) 标准化滞后。我国玉米收获机械行业产品标准有JB/T6680-1993《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和JB/T6681-1993《玉米收获机械试验方法》, 使用标准有NY/T645-2002《玉米收获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产品标准经过10年的运行使用, 现有标准已滞后于生产实际, 对新机具的生产已经不能提供支持、指导。在指标的设置、试验条件的规定上与相关标准互相冲突, 使生产企业无所适从, 造成开发、生产的混乱。
3) 操作技术不熟练, 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正常使用。目前玉米收获机出现的故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机手操作不当所致, 并且, 出现故障不知如何排除, 从而延误了作业的良好时机。另外, 生产企业和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也忽视了对使用玉米收获机的农民的培训, 造成玉米收获机作业效果差, 农民投资收益不佳。
5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一年多收小麦套种玉米增产技术 篇7
一、小麦套种玉米主要技术
1. 适当调整播种期
小麦适当早播 (3月12~25日播种) , 玉米适当晚播 (5月10~15日播种) , 玉米出苗期控制在5月20~25日, 缩短米麦共生期, 小麦收获期玉米株高略矮于小麦或与小麦持平。
2. 合理安排小麦玉米套种形式
做成小麦畦底宽90厘米, 玉米台底宽70厘米并兼作畦埂。小麦靠畦边与台底交界处开沟播种, 行距15厘米, 90厘米播种7行, 实际种植宽度相当于105厘米。台上播种两行玉米, 行距45~50厘米。小麦收获后, 玉米成为“2:空”种植形式。
3. 品种
小麦品种和种植管理与清种小麦相同。小麦品种以辽春18为宜, 密度以玉米品种生育期125~130天为宜 (例如:郑单958、北育288等中晚熟密植品种) , 密度根据品种、地力和施肥水平适当调整, 通常可比清种增加10%~20%密度, 麦收后尽快给玉米追肥培土, 其它管理与清种玉米相同。一般目标产量300千克/亩左右, 应施二铵20千克/亩左右, 混尿素5~7千克/亩。早播种就是顶凌播种;当日平均温度达2~4℃, 白天化冻6~7厘米, 夜间仍然冻结时播种。北票地区一般应掌握在3月10日播种, 清明结束。当地有不种4月麦之说。
二、种植管理
1. 小麦田间管理有两浅一密
即浅施肥, 浅播种, 合理密植。施肥深度以7~10厘米为宜, 试验证明:浅施7~10厘米比深施15~20厘米, 1亩增产25~35千克。其施肥方法:一是采用双箱播种机, 前面播肥后面播种;二是单机重播, 先播肥然后播种。播种深度以3厘米为宜, 浅播温度高, 出苗快, 根系发达, 易形成壮苗。春小麦以主茎成穗为主, 所以要适当密植, 每亩300千克, 以52.5万基本苗为宜, 播量应掌握15~17千克/亩, 为防止垄内苗子拥挤, 要增粒缩行, 改耧播为机播, 采用15~20厘米等行距条播, 或宽窄行条播。
2. 巧用肥水
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 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 这就要求较多的养分, 是争取多穗大穗的关键期。因此, 头次肥水要早, 可在3叶一心时浇, 结合浇水追施碳铵35~45千克, 或尿素15千克。头水过后要适当蹲苗防倒, 待第一节间定长时浇二水, 三水为扬花灌浆水。
3. 压青苗
小麦压青苗是一项抗旱、保墒、增产的有效措施, 有促进根蹲节、壮秆防倒和加速分蘖成穗的作用, 在高肥水密度大的麦田和生长过旺的田块要实行压青苗, 其防倒伏增产效果显著。有三压四不压的说法, 即幼苗长势过旺, 干土层过暄要及时压青苗;苗较弱, 地硬, 土壤水分含量大和比较粘重不能压。压青苗的时间, 对于抗旱保墒来讲, 以二叶一芯到三叶期限进行最好, 对于防止麦田旺长的压苗的时间, 最早可在分蘖盛期和末期, 最晚不能晚于拔节期。拔节以后不能压苗, 以免基部茎节压折, 造成减产。
4. 治蚜防粘虫保粒重
近几年来麦蚜发生日趋严重, 由于春麦较冬麦发育晚, 茎叶嫩, 麦蚜发生严重, 因此, 春麦后期管理的中心是治蚜虫保粒重。应在5月中旬进行穗期防治。
5. 化学药剂防治粘虫
粘虫是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暴发性害虫, 当粘虫大发生时化学防治是控制其危害成灾的主要措施, 目前应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均匀喷雾;25%灭幼脲三号500~600倍均匀喷雾;25%敌马乳油50~80毫升, 对水15~30千克均匀喷雾。
6. 玉米田间管理拔节期
拔节后玉米根、茎、叶加速生长, 进入雌雄分化阶段, 这时田间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65%~70%, 施入长效缓释肥可不用追肥, 节省了人力。这时的温度管理, 最适温度24~26℃, 当温度低于20℃, 将延迟抽穗。地膜可有效地起到提温的作用。这时的水分管理很重要, 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时, 将延迟抽穗, 并且雌雄出现的时间间隔拉长, 导致阴阳失调, 造成雌穗部分不孕或空秆。因此遇旱必须进行灌水。
7. 开花期
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高峰期, 要求一米深土层内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时正处于伏天, 要特别注意防高温、多浇水。这时最适温度25~27℃, 此时温度过高32~35℃, 相对湿度低于30%, 大风等易引起柱头干枯, 温度在35℃以上1~2小时花粉死亡。浇水能够影响田间小气候, 提高产量。吐丝授粉后 (7月下旬) 发现果穗以下四片叶退劲早衰迹象时, 应及时结合灌水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0千克。
8. 灌浆期
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要确保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可有效增加穗粒数、防止空秆和秃尖, 增加千粒重。总之, 玉米除苗期外, 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应及时灌水。
9. 防治玉米螟
当玉米心叶出现空洞时, 一般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 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 每亩250克拌细沙5~6千克, 撒于植株心叶或叶腋处;授粉后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
简述玉米增产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篇8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 在玉米增产中良种的增产作用大约占1/3左右,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在良种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选用高纯度的一代杂交种。越代品种、低纯度品种和混杂退化品种减产幅度极大, 在生产上要杜绝使用。种子质量要符合标准:种子纯度≥98%, 发芽率≥85%, 净度≥98%, 含水量≤13%。
第二是要选用紧凑型品种。当前的玉米良种有两种类型:一是紧凑型, 二是平展型。实践已经证明, 紧凑型良种的增产潜力高于平展型。玉米高产田以采用紧凑型良种为宜, 这也是今后玉米良种向更高产迈进的发展趋势。
紧凑型品种之所以产量高, 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突出优点:茎叶夹角小, 叶片上冲, 通风透光好, 耐密性强, 适于高密度种植, 适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高, 总光合势大。由于源大, 制造的光合产物就多, 总干物质随之增加。另外, 紧凑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多, 总粒数多, 由于库大, 贮积的养分也就增多。再加上经济系数提高, 因而容易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第三是要注意品种的生育期,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春玉米要选用生育期较长, 增产潜力较大的品种。
2 合理密植
2.1 改宽行为窄行种植
研究表明, 适当缩小行距, 增加种植密度, 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据试验, 行距由100 cm缩小到66cm时, 增产5%~10%, 在一定范围内, 密度越大, 缩小行距的增产效果越显著。当选用紧凑型品种每公顷密度在2.25万~8.25万株时, 60~70 cm的行距对产量影响不大。由60 cm减少到30 cm或增加到80 cm时, 则分别减产11%和9%。
2.2 增加播种量
因为任何一个玉米品种都难保证l00%的发芽出苗, 一般在90%左右。如果按90%计算, 单粒点播缺苗率将是10%, 双粒点播缺苗率将是1%, 如果是3粒点播, 缺苗率将降至万分之一。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播种粒数应掌握为计划密度的2~3倍。
3 高产施肥
施肥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约占25%~30%的作用。玉米高产需从土壤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 玉米每公顷产9 000~10 500 kg, 需施入氮素144~201 kg, 磷素63~87 kg, 钾素142.5~199.5 kg。相当于每公顷需施入尿素300~450 kg, 过磷酸钙450~600 kg, 氯化钾300~375 kg。玉米施肥应掌握以下原则: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氮肥为主, 磷、钾肥为辅;攻穗肥为主, 攻粒肥为辅。
4 田间管理技术
4.1 去叶
在玉米苗长到5片叶时, 用刀片把第1片叶以上的植株全部割去, 并把第2片叶也用手摘除。因这时玉米苗的生长点还在土表以下, 所以去叶后第二天, 植株就会长出新叶。摘叶后的玉米比不去叶的茎秆粗, 稳长、秃尖减少, 可增产30%。
4.2 折尖
在玉米全田抽丝中后期, 在没有结棒抽丝的植株上部第2片与第3片叶之间用手折成折角, 但不能折断, 在折后4~5 d即结棒抽丝, 被折的茎节一般2~4 d可恢复原状。经实践, 用这种方法可使玉米空秆率由原来15%~40%降到2%~5%, 平均亩增产15~25 kg。
4.3 蹲苗
在玉米定苗后到拔节前玉米雄穗分化前进行蹲苗。具体做法是:在玉米苗期底墒较好的情况下, 采取控制灌水, 多次中耕, 扒根晒土措施, 促进根系向丛深发展, 并控制地上部徒长, 使玉米幼苗基部墩实粗壮, 有利于抗旱防倒伏。蹲苗指标应掌握玉米晴天中午叶片卷缩, 叶色深绿, 午后或傍晚叶片恢复伸展, 第二天早晨叶尖有水珠, 可不浇水;如果叶片下午至次日早晨仍不伸展, 叶尖也无水珠, 即应结束蹲苗, 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
经过蹲苗的玉米植株, 茎秆粗壮, 根多、入土深, 拔节后生长迅速, 基部节间粗短, 气生根多, 雌穗出现较早, 果穗大而穗位低, 秃尖少, 籽粒多, 产量高。
4.4 去雄
在玉米雄穗刚抽出尚未散粉, 用人工按一定比例去掉部分植株的雄穗, 玉米去雄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去雄后减少植株养分消耗, 把供雄穗开花的养分转移到雌穗, 并可兼治玉米螟。方法是:玉米进入抽雄开始的每天早上, 把刚抽出的雄穗拔掉。去雄的比例可采用隔行去雄, 或隔2行去2行, 也可采用同1行隔株去雄, 不管用什么比例去雄, 全田株数不超过30%~50%, 近地边几行不宜去雄, 以免影响授粉。
4.5 授粉
玉米进行人工授粉.可以满足果穗顶部迟出花丝的受精, 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减少秃尖, 缺粒, 实现粒大饱满。增产幅度在8%~10%。具体方法是:当玉米开花抽丝期时, 在上午9~11时, 用一长绳两人拉着进行授粉, 或是做一丁字尺架, 在田间走动触动雄穗, 使之散粉, 保证迟出花丝授粉。可以隔天进行1次.在开花后期可每天1次, 进行3~4次, 即可满足授粉的要求。在抽雄、开花后及时去掉田间空株, 可增加光照强度, 减少郁蔽和水分、养分的消耗, 有利于增加粒重。
4.6 病虫草害防治
【夏玉米增产技术】推荐阅读: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研究的论文06-13
玉米的增产种植技术论文10-12
玉米增产的有效途径06-09
夏玉米高产管理技术05-09
夏玉米种植管理技术10-13
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10-31
夏玉米增效栽培技术05-13
南阳市夏玉米施肥技术07-14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10-09
配套增产技术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