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2024-09-22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精选9篇)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1

根据滦南县几年的试验、示范,跟踪调查,找出了影响滦南县水稻增产的主要障碍,确定了主攻方向,并以优质大穗型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合理稀植为中心,平稳促控施肥为关键,节水灌溉低耗高效为目的,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的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现将其总结如下。

1 培育旱育壮秧

选用优质大穗高产抗病水稻品种,如津原E28、盐丰47系列品种、辽河10等。选用园田地作秧田,严格种子处理,实行塑料软盘旱育壮秧,适时播种。营养土选用肥沃土壤每盘1.6~1.7 kg加壮秧营养剂15 g,充分搅拌,堆闷3~4 d施用。播前浇足底墒水,出苗随时补水保墒,及时通风炼苗,除尽杂草,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甲霜灵1次,喷施ABT 4号生根粉1次,视苗色7~10 d喷施生物有机肥[1,2]。

2 适时早栽,合理稀植

本田要在移栽前及时进行旱翻,旱旋,旱耙、旱整地。宁可地等苗,莫让苗等地,即早插秧。插秧时间尽量于5月10—20日完毕。插秧密度行距30 cm,穴距16~18 cm,穴数18万~21万穴/hm2,每穴2~3株,基本苗49.5万~60.0万株/hm2[3]。

3 配方施肥

全层深施底施肥比表层施肥氮素挥发量减少20%,渗漏流失量减少10%,稻株吸收量增多12%,土壤残留量增加16%。全层底施化肥碳铵375~450 kg/hm2、磷酸二铵150~225 kg/hm2,或过磷酸钙600 kg/hm2、硫酸钾75.0~112.5kg/hm2、一水硫酸锌30 kg/hm2,结合水耙地混合在15~20 cm的泥土中,底施氮量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40%。分蘖肥分3次施入,第1次在缓秧后(秧苗有新叶抽出,白根下扎3~5 cm时)施入,施碳铵300 kg/hm2;间隔10~12 d进行第2次施肥,施碳铵225 kg/hm2;再间隔10~12 d进行第3次施肥,施碳铵150 kg/hm2(9片叶前施完),分蘖期施氮量占35%。穗肥在水稻12~13片叶之前施入,施碳铵150~225 kg/hm2加硫酸钾75 kg/hm2,用氮量占15%,并视叶色变化施入,叶色早黄早施,晚黄晚施,随着叶色落黄早晚,施用氮量增减。粒肥要在水稻扬花后施用,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为主,叶色较黄(植株含氮低于1.2%)时加施氮肥,用氮量占总用氮量的5%左右。8月底至9月初喷施2次磷酸二氢钾加叶青双各1.5 kg/hm2对水750 kg防止早衰[4]。

4 节水灌溉

采用浅—湿—浅的灌溉方法,即缓秧分蘖期浅水,分蘖末期湿润管理,孕穗期浅水(前期寸水,后期汪泥汪水),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间歇灌溉。本田全生育期灌水量为6 000~9 000 m3/hm2,并结合土壤保水能力自行调节(长期淹水或盐碱较重的稻田除外),灌水方法:在旱整地、旱耙地的基础上,泡田、拉荒灌2次水,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6.9%,缓秧期7~10 d灌3次水,水量占用水总量的14.3%,分蘖期25~30 d灌5次水(其中有效分蘖期灌4次水,无效分蘖期灌1次水),灌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8%,拔节孕穗期25~30 d灌3次水,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7.8%,抽穗扬花期15~18 d灌2次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6%,乳熟期12~15 d灌2次水,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5%,黄熟期22~24 d灌2次水,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1%。停水日期为9月20—25日。

5 病虫草害防治

严格种子消毒,除尽杂草,强化各种病虫草害的混合药剂综合防治措施。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6月下旬施用井冈霉素3 kg/hm2+叶青双1.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间隔7~10 d再喷1次;7月底至8月初施井冈霉素3.75 kg/hm2和曲瘟必克1.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稻曲病;破口期施富士一号1.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齐穗期施曲瘟必克1.5kg/hm2+叶青双1.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穗颈瘟病和白叶枯病。6月上中旬用稻乐丰750 g/hm2和18%杀虫双3.0 kg/hm2对水375 kg喷雾,分别防治稻水象甲,稻蝗和二化螟;7月底至8月初带水撒施18%杀虫双3.0 kg/hm2防治第2代二化螟,8月中旬再撒施1次,防治稻纵卷叶螟。秧田用敌稗或快杀稗茎叶喷雾除草;本田插秧前4~5 d用丁草胺土壤封闭灭稗;缓秧后用苄磺隆300~450 kg/hm2或西草净1.125~1.500 kg/hm2防治眼子菜、牛毛毡等水生杂草;分蘖末期用50%苯达松6 kg/hm2+72%2,4-D丁酯6 kg/hm2对水375 kg喷雾防治三棱草、藨草野慈姑等杂草[5]。

摘要:总结了滦南县优质水稻综合增产配套栽培技术,包括培育旱育壮秧、适时早栽、合理稀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水稻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综合增产,栽培技术,河北滦南

参考文献

[1]彭素云.早稻塑料软盘抛秧技术效果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2):20-22.

[2]黄国利,黄少鹏.水稻早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08-109.

[3]姜明波,翟顺国,潘晓波,等.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9):31-32.

[4]姬同化,尹海庆.郑稻1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41-42.

[5]刘梅.水稻富源4号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89.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2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9

由于我国60%的地区都是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所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很广,水稻的产量是粮油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稻的出口水稻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我们需要排除一切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充分挖掘水稻总产量的增长潜力,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

1.1 水稻的分蘖

这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水稻的分蘖不是越多越好,它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分蘖过多反而会成为无效分蘖,要想保证获得更多的有效分蘖,需要从育苗开始,稀播二秧,保证其在苗床上有两个蘖苗,争取早分蘖、低节位分蘖。另外,养分、水分、温度、光照也会影响水稻的分蘖效果。

1.2 气候因素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气候因素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又包括温度、水分和光照。水稻是一种喜阳的农作物,它对于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温度适宜才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对于光合作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水分也是水稻生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再输送到各组织,还能够促进细胞的呼吸,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的顺利生长;光照是保证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光照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果,从而提高水稻的生长率和产出率,使水稻的产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1.3 客观环境因素

要保证水稻高产高质,需要为水稻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为水稻生长提供充分的氮、磷、钾等养分。同时还要注意技术设备的运用,要能够运用现代的科技提高水稻的产量,在生长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对那些生长不理想的水稻进行修正。

2 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2.1 协调好退耕还林与水稻种植间的关系

为了防止沙漠化,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的举措,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我们在积极响应我国号召的同时要能够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一定要重视水稻作物生产过程,使其有效地保证我国粮油业的发展,同时为国计民生提供支持和保障,所以要严格保证水稻的耕种面积,并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其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水稻的产量得以增长,使绿化与水稻种植关系更加合理化,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保证了我国粮油业的持续发展。

2.2 努力挖掘水稻产量的增长潜力

可以通过改善水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虽然气候环境不受人类所控制,但我们可以根据水稻实际生长情况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保证和促进水稻的顺利生长,如干旱时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式对水稻进行水分补给;还可以根据具体生长情况进行有效施肥,保证水稻在各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以保证水稻的快速、健康生长。另外,在进行水稻栽培时要注意掌握好密度,不宜过密也不宜过稀,过密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太稀又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合理的稀植扩大水稻单株的营养面积,有利于改善水稻的光照条件,促进其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分蘖率。合理的环境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2.3 做好预防工作

在种植水稻前要考虑水稻生长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针对极端天气制定相应的防洪、防旱、防风等防御措施,保证水稻不被恶劣天气所损害。同时,还包括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品种、不同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一切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因素做好防范工作,以保证水稻的高产高质。

2.4 分蘖期管理

一株直播水稻可分蘖120~130个,但不能保证完全结实,容易形成无效分蘖。水稻的分蘖期是指水稻从栽培到幼穗分化前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时间又与水稻品种、气候变化和栽培条件有关,通常需要40~50天。水稻早返青能够提高分蘖效率,促进水稻早分蘖,保证有效分蘖率,为水稻的早熟、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新叶分蘖株型略散为宜,不散是僵苗,披垂代表长势过旺,僵苗和披垂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所以要保证返青快、分蘖早,并防止僵苗的出现,要保证其形成足够的壮蘖,以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

另外,科学的水肥管理也是保证分蘖质量,提高水稻高产的关键。科学水肥管理既满足水稻生长对水、肥的需求,同时要做到“薄水分蘖”、“适时控蘖”,利用水来调节水稻的生产和发育,以达到高产的目的。薄水分蘖是指采取薄水勤灌的方法使稻田保持薄水层,这样能够保证水稻在分蘖期正常的代谢,有利于促进水稻的分蘖和叶的生长。同时,还能够保证水温和土温,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增加其含氧量,有利于水稻的分蘖和根的生长。另外,还有利于实现低位分蘖,使水稻提早抽穗,这样就可以提高水稻分蘖的成穗率,为水稻高产、增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时控蘖是指要坚持前促、中控、后攻的施肥原则,从而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可以通过撒水晒田的方法使土壤环境得以更新,同时可以提高水稻根部活力,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以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也通过提高水稻的抗倒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提高水稻产量是我国粮油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水稻的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农作物的整体产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一定要对提高水稻产量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出有效的防御方法,努力保障其生存环境,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全方位地提高水稻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马宇,王淑伟.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分析[J].吉林水利.2010.

[2] 刘立军,孙小淋,等.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9.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3

1 基本情况

同江市2012年推广应用寒地水稻智能化育秧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13.34万hm2,667m2增产42.8kg,增产率8.1%,增产稻谷856万kg,新增经济效益2396万元。同时,智能化育秧基地育秧大棚200栋实现了二次利用,生产无公害食用菌菌包100万袋,纯效益115万元,带动全市农民126户进行育秧大棚二次利用360栋,生产菌包160万袋,农民增收184万元。累计增收2686万元,平均667m2增收134.3元,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 主体技术内容

2.1 寒地水稻智能化育秧技术

种子精选处理技术。采用智能化盐水选种设备进行机械精选,盐水选种后再包衣。

集中浸种催芽技术。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实行集中浸种、集中催芽,实现统一供芽种,全市统供芽种13.34万hm2,统一供苗0.667万hm2。

秧田规范化建设技术。以水稻智能化育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秧田管理为手段,以培育壮秧为目的,做到秧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培育秧苗素质良好、抗灾抗逆性强、符合旱育壮苗标准的健壮秧苗。

新型大棚旱育壮秧技术。在秧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置床处理、床土处理、精确播量、秧田管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实施标准,实现水稻壮苗率100%。

2.2 本田土壤耕作技术

本田以翻地(20~22cm)为主,做到提早泡田、整地,确保水整地质量、沉淀质量和沉淀时间,为保证移栽质量打好基础。

2.3 钵形毯状盘育秧机插技术

钵形毯状盘育秧带蘖率高,秧苗素质好。实现了带土插秧,无植伤。插秧后即成活,不出现滞长期。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增加了分蘖日数和有效分蘖数。抽穗早、成熟期提前、成熟度高。

2.4 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

将水稻生产必要环节的农艺技术和配套机械的标准化作业紧密结合,通过水稻智能化育秧设备,培育标准壮秧;用激光平地机和打浆平地机结合作业,使田面平坦光滑,田表无稻秸、稻茬,保证稻草还田质量和插秧质量;采用钵育移栽机保证水稻插秧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在水稻生长期推广先进、高效、安全的水稻植保机械设备,提高水田病虫害防治效果;在寒地水稻收获阶段,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水稻收获机械,采用适当水稻收获方式,以最佳收获适期为标准,提高作业质量,保证稻谷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2.5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插秧时保持花达水,插秧后灌苗高的2/3护苗返青水;返青后有效分蘖期间灌寸水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有效分蘖终止期视长势,8叶期控灌晒田,控制徒长和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幼穗分化期进入间歇灌溉;减数分裂期如遇17℃以下低温,加深水层15㎝以上护胎,冷害过后立即恢复浅水层进入间歇灌溉,如无低温冷害至出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抽穗灌浆期灌寸水层转入间歇灌溉;乳熟期间歇灌溉;抽穗后30d以上断水。

2.6 井水综合增温技术

推广浅湿节水灌溉,晒水池面积占种植面积2%以上,利用散水槽、长渠道、渠道覆膜、宽浅渠道、垫好出水口、更换进水口、回水灌溉及夜灌近、昼灌远等井水综合增温措施,保证6月份水稻分蘖期入田水温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20℃以上。

2.7 水稻壮根防衰技术

在推广水稻浅湿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是及时晾田,掌握好晾田时期,增加晾田次数,提高晾田效果,增加土壤气体交换能力,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加强中后期水稻田间管理,特别是长期深水灌溉和淹水的低洼地块,垫好出水口,及时排出积水,加大晾田力度,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防止倒伏。在晾田过程中严防晾田过渡,损根系,防止水稻早衰现象发生。

2.8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全面提升水稻叶龄诊断、预测、调控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对田间水稻分蘖进程及长势长相的诊断、预测,从而采用肥、水、植保等措施进行合理调控,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

2.9 氮肥后移施肥技术

推广水稻氮肥后移施肥技术,氮肥施用比例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的比例为3:3:1:3,应用面积100%,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生长发育,重点是保证水稻后四片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防止水稻生育后期因脱肥引起植株体早衰,从而提高水稻结实率和粒重,提高稻谷品质。

2.1 0 水稻健身防病技术

推进水稻健身防病3~4次,叶面追施硅肥、镁肥、硒肥;切实做好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发病面积控制在3%以下;控制水稻细菌性病害、鞘腐病、褐变穗等病害,防治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等,提高化学除草效果。

2.1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完善土壤化验室建设,加快测土配方施肥的推进力度,提高化验能力,测土施肥面积达100%。

2.1 2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推广磁南偏西23.5度行向栽植水稻技术,即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磁力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光合效率,促进水稻生长。

摘要:阐述了同江市推广应用寒地水稻智能化育秧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基本情况和主体技术内容。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4

关键词 水稻;病蟲害防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农业种植在长久的时间内都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对农产品的产量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推广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促进粮食增产以及农药增收。

1 水稻种植农业应用现状

1.1 农药资源浪费

某地区中近1/2的农耕面积中为水旱田,在这一区域中种植有各种各样的作物,且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可能影响到整个区域中的作物产量。所以区域中的农民选择定期大量喷洒药物进行控制,通过调查发现试剂使用的农药仅占试剂喷洒农药的70%左右,这一数据说明大量的农药被浪费。

1.2 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由于区域中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掌握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而农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农民没有注意到方法不当可能对农业无产生的不良影响,单纯地想通过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很多农民长期选择相同的农药进行喷洒,长期以来区域中的病虫害可能产生强大的耐药性,一旦对某种药物免疫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还可能发生药物残留,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1.3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药喷洒之后作物会吸收一部分,而病虫害吸收的部分更少,遗留下来的农药在喷洒过程中进入田间,降水之后这些有害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还可能深入到更深的内层中进入湖泊中,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不但要关注产量与质量,还应当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维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

2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试验

2.1 试验场地

此次试验选择的试验场地具有地势平淡、土壤肥沃的特点,且种植田地非常集中,水源也充足,基地中没有杀虫灯措施。

2.2 方法

本区域中,8月初为化螟卵孵化的盛期,8月中旬为稻叶纵卷叶螟1龄的高峰期,在这一阶段中使用浓度为50%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对虫害进行预防,药物的使用量为160 g/hm2使用对水喷雾。由于稻叶纵卷叶螟的基数相对较低,因此采取适当减药的方式进行干预。于9月10日使用浓度为30%的本米甲环唑·苯环唑进行治理,使用量同样为160 g/hm2。

同时,设置对照组,区域中选择的药剂、用量和喷洒时间由农户自己决定,分次给药。第1次时间为8月5日,通过三唑磷对二化螟进行防治;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使用丙溴磷对稻叶纵卷叶螟进行防治,于8月25日使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于9月15日使用三唑磷与噻嗪酮对水稻穗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

对两块试验田中8月15、25日及9月5日的二化螟、稻叶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调查,于10月对2块试验田的产量进行评估。

2.3 结果

对2块试验中的水稻病虫害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试验田中二化螟的枯鞘率为4.5%、平均为1.4%,而对照组试验田中的枯鞘率为12.2%、平均达到4.1%;试验区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5%、平均约为3.1%;对照组试验田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27%、平均为6.5%,试验区中稻飞虱的虫量约为300~500头/百丛、对照组区域中为1 200~1 400头/百丛;试验区中水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率为11%、平均发生率为2.5%,对照组试验田的发生率为17%,平均为3.8%。综合分析各种结果,可见试验田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试验田效果。而试验田中的施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田,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稻叶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在虫害的发生时间较长,多次施药均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一次氯虫苯甲酰胺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且持续的时间长。

两组的水稻产量对比:于10月对试验区与对照组产区中的水稻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组的平均产量为7 423.52 kg/hm2,对照组试验田平均产量为6 683.86 kg/hm2,两组之间的差异较大,试验区较对照组高出11.08%。

3 结论

降低农药产量,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生产中长久的追求。但是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过大、使用方法不对的现象非常严重,从而造成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具有高效、低毒性以及持续时间长、杀虫范围广等特点,不但对二化螟与稻飞虱等虫害进行控制,对于常用药物难以防治的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有资料提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使用时间得当、使用方法科学的情况下,能够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常用的毒死蜱、三唑磷、井冈霉素等药物防治的病虫种类非常单一;同时,由于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很多地区中的病虫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此外,有专业研究技术人员根据大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追踪指导用药,根据稻田中病虫害的实际发生实际选择高效用、低毒性的农药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药量。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在种植过程中凭借个人的经验,基于大致的病虫害预测进行用药,结果往往是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不但效果不佳,还造成大量的农药与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调查结果,本示范区中共用药3次,平均使用量为600 mL/hm2,而对照组区域中共用药5次,平均用药量为15.15 L/hm2,节省的农药费用超过400元/hm2,防治成效却远远高于对照组区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等.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89-89,93.

[2]成燕清,刘雪源,张宗泽,等.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J].作物研究,2011,25(5):445-450.

[3]陆日光.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4):112-112.

水稻抛秧技术促增产 篇5

按育秧方式不同, 水稻抛秧可分为塑盘育秧抛栽、纸筒育秧抛栽、无盘旱育秧抛栽和隔层育秧抛栽等几种。资中县明心寺镇应用的是塑盘育秧、人工抛栽技术, 此技术在该镇天灯坝村、唐明渡村、茅店子村等村示范种植10余年, 增产5%~8%。2013年度栽培有500余亩, 亩产水稻581.6kg, 比常规栽培技术553.4kg增产28.2kg, 增产5%。

该技术是一项轻型、简便水稻育苗移植栽培技术, 与传统手工插秧相比, 每亩可节省秧田0.1亩, 节省用工2~4个, 节省生产成本30%左右, 增产5%~8%, 增加效益15%~20%。同时站着抛秧, 不用曲背弯腰, 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一、选用优质良种

一是选择具有理想株高, 茎秆粗壮, 直立紧凑, 叶片厚实而挺立, 根系发达, 根粗壮;二是生物学特性上, 分蘖力强, 生长旺盛, 发棵力强, 耐肥、耐瘦力强;三是适应性强, 在选择具有稳产、高产的基础上, 还应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主要是感温性、感光性及营养生长性的适应能力;四是抗逆性强, 要选择具有对当地常见的水稻病, 如主要是纹枯病、稻瘟病等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

二、适时早播

1. 采用适时早播

要求连续3天温度达到12℃以上, 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水稻正常发芽, 不受寒害, 就可以进行水稻旱育抛秧播种, 常年在3月8~15日可进行早播。早播能增长水稻在田间的营养生长期, 增加水稻分蘖数, 主穗多, 产量就高;早播能提前水稻扬花期, 避免水稻在伏天里扬花, 若水稻在伏天扬花, 容易高温杀雄, 造成空壳多, 影响产量。所以, 适时早播可为高产打下基础。

2. 选择合适苗床地

选择背风、向阳、肥沃、平坦的菜地做苗床地, 亩用苗床地6.5m×1.8m (采用规格为61cm×33cm, 秧盘空穴数为561孔塑料钵体育苗盘40盘) , 把苗床四边起埂5~10cm高, 床内把土锄细, 灌清粪水起浆摸平。同时选用粘壤土60kg加优质农家肥20kg拌细和300g过磷酸钙粉混均匀配成营养土备用。

3. 选择合适播种方式

用秧盘4个平摆, 压实在苗床的泥浆里, 摆成10排。先在秧盘的孔里筛撒2/3的营养土, 然后播种, 用裹好旱育保姆的稻种。播种时先将谷种浸种20分钟至24小时, 滤去多余水份, 适当吹晾, 以种子不沾手为宜, 先倒入圆底盆中, 再倒入药剂, 按药剂∶种子=1∶3的比例, 边摇边筛, 使药剂均匀地裹于稻种表面, 再筛去多余药剂, 立即播种, 以防粘连。先播2/3的种子, 余下的1/3用于补空, 做到95%的孔内有种。再用营养土盖种, 把秧盘孔盖满, 即用竹条刮去盘上多余泥土, 以防孔与孔之间窜根, 不易抛撒。最后再施透清粪水, 用竹条起拱盖严地膜。

4. 适时炼苗

当气温达30℃或苗龄达25天时, 根据天气选晴天对苗床进行揭膜炼苗。傍晚时用清粪水 (1尿桶对1瓢清粪) 提苗, 每3天提1次, 第二、三次均可在清粪水里每桶加10~25g尿素促苗分蘖, 育成状苗, 为适时早抛做准备。

三、适时抛栽

1. 备肥

在准备抛栽大田时应施足底肥, 施肥量依田的肥力而定:一般亩用三合原粪20担, 腐熟肥1 000kg、碳铵50kg、磷铵20kg、硫酸钾15kg、硫酸锌2kg作底肥。抛秧本田应做到“平、浅、烂、净”, 即田面保持平整, 高低不超过33cm;水要浅, 以现泥为宜 (俗话说的“花花水”) ;土壤要上糊下松, 软硬适中, 田内无杂物。如果是黏泥田, 应在犁耙后沉淀2~3天, 放干明水再抛;如果是沙质田块, 则随犁随抛。

2. 抛栽

苗高在15cm左右, 四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时可选择晴天进行抛栽。方法是:左手提秧盘, 右手抓起秧苗8~10蔸, 轻轻抖散, 泥团向上, 用力向上抛, 让其自由落下;根据田块面积和密度确定抛栽盘数, 先粗抛2/3, 余下的1/3补稀, 做到全田大致均匀。每亩本田以抛1.2~1.8万穴为宜, 确保抛栽后的基本苗为3~3.5万/亩。

四、加强田间管理

1. 施肥

抛栽5~7天后, 秧苗基本立苗, 亩施用5~8kg尿素, 对秧苗进行追肥, 促进早成活, 早分蘖、多分蘖。

2. 田间管水

抛栽后5~10天内不向大田灌水, 利于根系迅速生长, 扎根立苗;当苗量达预定亩穗数的80%时, 开始排水晒田, 进行控苗;待幼穗分化至灌浆期以浅水为主, 促进大穗大粒的形成。

3. 除草

由于抛秧田杂草生长较早, 为防治杂草, 在抛栽10~15天后, 每亩用丁草胺105~120g拌细沙土20kg撒施, 对秧田进行化学除草;同时,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 根据杂草生长情况, 人工除草2~3次, 保证田中无杂草。

4. 注意病虫防治

秧苗在田间抛栽浅, 低节位分蘖, 分蘖早、快、多, 田间通风性不强, 应加强对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治。在防治水稻二代螟虫的同时, 可加用20%井冈霉素或纹枯净、20%三环唑等药剂, 以预防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

五、适时收获

谷壳变黄, 每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或95%以上谷粒小穗轴及护颖变黄, 米粒定型变硬, 呈透明状;米粒水分减少, 干物重达定值, 籽粒变硬, 不易破碎。这时就可以收获了。

寒地水稻栽培增产技术措施 篇6

寒地气温变化剧烈, 昼夜温差大, 水稻一生受低温等因素影响, 形成了适应高纬寒地自然特点的特殊稻作体系。其关键技术的核心是:选用极早熟耐寒品种为前提, 以旱育壮秧为基础, 以足肥、早发、定穗为原则, 走壮个体、稀群体, 确保有效穗数, 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产途径。寒地种稻必须采用耐寒性强的高产优质极早熟水稻品种, 在低温条件下出苗良好, 苗期生长健壮、迅速。在苗床内可耐1~2℃低温, 当外界温度降至-1℃时, 该品种在棚内几昼夜不出现冻害。在孕穗期遇到17℃的低温空壳率不到10%。从出苗到幼穗分化始期为55天左右, 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有效分蘖转入生殖生长。水稻生育期仅110~120天, 主茎叶数8~9片,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型, 且抽穗早而集中, 结实率高。这种极早熟品种一般具有耐寒性强、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的特点。

二、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实行计划栽培

根据寒地的种稻环境和品种特点, 在栽培技术上要严格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生育期间热量资源, 实行计划栽培, 防御低温和早霜危害, 实现稳产高产。寒地水稻保温早育苗, 在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秧田播种, 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 秧龄30天左右 (从出苗算起) , 在气温稳定通过13℃时开始插秧, 最好5月下旬插完。保证6月份有足够的分蘖期, 并在6月末进入生育转换期, 开始幼穗分化。再经30天的长穗期, 7月末抽穗, 8月末安全成熟。由此可知, 寒地水稻生长期短, 不同生育阶段衔接紧凑, 在栽培上误农时对正常生育进程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南部地区。因此, 寒地高产栽培对农时的要求非常严格, 计划栽培性很强, 要认真掌握当地种稻的生态条件, 严格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实行计划栽培, 在保证群体生长量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健壮发育, 确保适时抽穗, 安全成熟, 从而获得高产。

三、推行耐寒栽培, 防御低温早霜危害

在寒地稻作区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是低温, 热量不足是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 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生育有效期间和高温时间, 促进水稻生育防御低温冷害, 使水稻安全成熟是高纬寒地稻作的关键。低温和早霜是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 其发生频率在50%左右, 低温年份空壳率在30%~50%, 严重年份可达70%。尤其在7月份若平均温度低于19℃时, 水稻空壳率可达17%, 若低于16℃时, 空壳率可达43%。另外, 过早或过晚插秧会导致霜害和冻害时有发生。因此, 推行耐寒栽培技术, 防御低温和早霜危害, 是高纬寒地稻作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常年防冷害促早熟的主要措施有:

1. 选用耐寒性强的高产极早熟品种。

2. 培育壮秧。

采用大棚钵体旱育秧技术。遵循“育秧先育土, 壮秧先壮根”的原则, 营养土拌壮秧剂实现施肥、调酸、消毒三次工序—次完成。采用塑料穴播秧盘精确定量点播, 每孔穴播芽种应多于4粒, 于4月14日播种, 苗床进行封闭灭草, 双膜覆盖。加强苗床管理, 采用控温、控水、早通风、控徒长和防立枯病技术措施, 插秧前秧苗素质调查, 秧龄35天, 叶龄35叶、株高12.8cm, 根数15.8条, 茎粗2.5mm, 单株分蘖0.5个, 百株地上千重3.6g, 达到壮秧标准。插秧前两天每盘施二铵15g作送嫁肥。

3. 插秧密度。

采用塑料穴播秧盘, 在精确定量点播的前提下, 插秧密度采用宽窄行摆栽技术。规格: (40+20cm×13cm) 。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构成了—个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的群结构,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合理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 固而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 提高了光合作用, 增强了植株抗性, 克服丁重病、倒伏、早衰三大弊病而达到理想的产量。

4. 肥料运筹。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 前期肥料的施用往往偏高、偏氮、偏重, 而又表施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盛期这段时间, 氮肥肥效的突出发挥, 而引起苗峰过高, 封垅过早, 消费生长量大, 恶化后期群体结构, 影响光合效率, 最后表现为穗形小, 粒数少, 尽管是足穗, 但达不到预期的产量水平。因此, 水稻超高产栽培施肥方法在7月的穗肥和8月的粒肥上下功夫, 总施肥量按N:p:k=2:1:1, 氮肥16.73kg/667m2、磷肥10.4kg/667m2、钾肥8kg/667/m2。方法:根据水稻在本田生长过程中, 有三个需肥的临界期:返青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进行合理调解施肥。我市由于春季地温低, 肥料分期缓慢, 为了促进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 一是插秧前期2天苗床施送稼肥;二是基肥的施用量加大, 即氮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50%, 钾肥是全生期总量的60%和磷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100%;早施分蘖肥是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重施肥, 将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和全生育总钾肥的30%配合, 进行追施。巧施粒肥, 其余的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10%混合, 进行追施。

5. 水层管理。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7

1 适用范围

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技术, 适宜于南江县县冬水田、下湿田 (冬闲田) 地区和有较早茬口的蔬菜、绿肥、油菜等田块推广应用, 特别适合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下湿田与海拔高于850m地区应用。只要水源条件能够充足保证的田块均可推广应用该技术。

2 增产机理

2.1错时栽培, 缓解劳动力

主要进行小苗移栽, 巴中县一般在4 月15 日左右 (即二叶一心) 移栽到本田, 时间上错过了5、6 月农忙季节, 缓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2.2有利于采光、通风透气

利用水稻株高形成的立体布局, 使水稻个体生长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光学与空气流通的原理, 改善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地下部分根系分部均衡吸收有效养分的效果, 从而提高成穗率增加千粒重, 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3保温、节水、抑制杂草

覆盖降解膜后, 提高地温, 有效解决前期低温、冷湿问题;前期浅水, 能节水抗旱、抑制杂草, 具有明显的省工高效的特点;降解膜在水稻后期能通过光、水的作用降解, 不存在白色污染。

2.4增加分蘖数、提高有效穗、增加产量

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技术实现了小苗移栽到本田, 在分蘖成穗上存在优势。分蘖成穗均比其他栽培方式高。根据长赤镇建华村与付家乡双山村四个田块在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同一品种, 采取统一的病虫防治。每个田块作了宽窄行栽培、三围立体栽培、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比较, 经调查统计结果是三围立体覆膜栽培分蘖成穗最高每窝比三围立体栽培多5 ~ 7 个、比宽窄行栽培多7 ~ 9 个。

3 技术要点

3.1品种选择

选择分蘖力强、生长旺盛、耐肥抗倒、剑叶适中、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南江2011 年以来以川优6203、川农优498、川香优506、德香4103、蓉18 优188 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

3.2培育壮苗

根据南江实际, 可实行旱育秧和软盘集中育秧。 3月上旬,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管理方便、灌排水条件好的旱地, 按苗床与本田比例1:30 安排秧母田面积。每667m2按碎稻草等作物稿杆2000kg、猪粪水1000 ~ 1500kg、磷肥100kg的比例混合沤制成腐熟堆肥, 于播种前10d施入, 通过多次翻耕使肥土充分混匀于10 ~ 15cm床土内。在播前1d浇两次透水, 达到饱和状态。1m2用2.5 克“敌克松”剂兑水2 ~ 5kg喷施床面, 进行土壤消毒。按667m2苗床播干谷30kg标准, 用“旱育保姆”等专用浸种剂浸种12 ~ 24h后均匀撒播。再撒盖1 层0.5cm左右的过筛床土切实盖匀盖严, 以不见种子为宜。1m2的净苗床用10m L“扫弗特”药液兑水5kg喷雾, 进行除草, 之后盖膜, 盖一层贴地膜, 有利前期保持水分。

3.3施足底肥

在大田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 667m2施用稻田生物宝10kg, 搭配5 ~ 10kg复合肥和1 ~ 1.5kg锌肥作底肥。将辛硫磷颗粒剂拌匀撤于厢面。杂草较重的田块, 整厢后覆膜前2 ~ 3d, 使用“丁苄”等选择性除草剂进行一次土壤封闭处理。

3.4打孔栽植

在冬水田 (冬闲田) 地区可移栽2 ~ 4 叶龄的秧苗, 稻油两熟田油菜茬口收获早, 如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 可以实现3 ~ 4 叶龄移栽。覆膜后, 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 在厢面上使用专门的开穴器 (即滚同多孔开穴器) 打窝栽插, 以使稻丛、稻株体分布均匀一致, 排行错窝, 按“三角形苗距10cm、大窝距35cm、行距37cm”三围栽培规格, 制成打孔器, 统一打孔。每行5窝 (隔行4 窝) , 每窝3 孔, 每667m23900 ~ 4000 窝、11700 ~ 12000 孔。水稻二叶一心时栽植, 每孔双苗。做到“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 以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 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 促进穗大粒多。

3.5加强田管

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薄、浅、湿、晒”节水灌溉。在植株返青期, 土壤要保持足够的水分, 分蘖前期实施湿3 ~ 5d后干3 ~ 5d的浅水干湿交替灌溉。当全田总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 (18 ~ 21 万) 时进行排水晒田。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 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 时便开始排水晒田。在水稻进入灌浆结实期后要进行干湿交替灌溉, 以养根保叶促灌浆。 中期要进行晒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和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 实现壮秆大穗。孕穗期和抽穗期半沟水即可, 乳熟期及以后保持干干湿, 抽穗后10 ~ 15d施尿素1 ~ 2kg/667m2与磷酸二氢钾2~3kg结合病虫害防治喷1 ~ 2 次。病虫害主要抓好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4 应用情况及前景

2011 年, 巴中县在长赤镇示范推广“三围立体覆膜栽培”700hm2。其中在建华村、乐台村、清泉村、龙池村建核心示范片153.9hm2, 高产攻关田7.5 hm2。2012年, 在长赤、付家、红光3 个乡镇15 个村建设示范片1413.3 hm2, 其中核心示范片233.3hm2 (长赤镇建华村、乐台村、清泉村、龙池村166.7 hm2, 付家乡双山村、杨雀村、碑梁村吊楼村66.7 hm2) , 高产攻关田33.3 hm2。2a巴中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 对我县实施的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进行了测产验收。实测高产田块3 个, 面积4600m2, 平均产量725.6kg/667m2;实测中产田块20 个, 面积2.55万m2, 平均产量623.5kg/667m2;实测低产田块4 个, 面积3666.7m2, 平均产量576.6kg/667m2。根据专家组实地勘察目测, 示范区高中低产田块面积比例分别为25 %、55%、20%, 项目区水稻加权平均亩产为639.2kg。相同品种采用传统栽培与采用三围立体不覆膜栽培测得平均亩产分别为530.1kg与574.2kg ( 见表1) 。

巴中县存在较大面积的下湿田与冬水田, 面积约2000hm2 (特别是原长赤片区就拥有下湿田面积约达1333hm2) ;海拔在850m以上的地方拥有约3333hm2水稻栽种面积。由于原来的栽培技术受光、热与地下水位高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造成选择品种的局限性 (不能选择生育期较长产量高的优质品种) 。根据2011 年以来在长赤、付家、红光等3 个乡镇近20 村的推广, 平均产量 (根据两年市专家测产) 在600kg/667m2以上, 最高产量达764kg/667m2。因此技术本身要求施肥除草、前期防病虫害一次性进行, 比常规栽植节约劳动力, 加之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 这样就达到了高产优质。因此在我站推广过的村获得了好评, 很受欢迎。

摘要:“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是使用水稻专用降解膜覆盖、结合应用了水稻宽窄行栽培方式与水稻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解决了生产中密度高透风透光差的问题, 通过地膜覆盖增温、嫩秧早栽、可以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 减少无效分蘖, 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任用。

关键词: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增产,机理

参考文献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8

1 山区水稻进行节水增产的必要性

对于山区地区来说, 干旱年份并不少见, 加之受地理条件限制, 蓄水灌溉水平较为滞后, 这本就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那么难以顺利进行育秧和栽秧也就较为常见了;但若为正常年份, 则容易在山区稻田中看到淹灌漫流等不科学的浇灌方法, 既造成了不必要的水源浪费, 也易因打破水稻需水规律而降低其质量和产量。由此可知, 无论是水分缺失, 还是过度灌溉, 均不利于水稻稳产和高产, 而且受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日益加剧的影响, 若在水稻这一重要灌溉作物中渗透节水理念, 应用节水技术, 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1]。因此, 对山区水稻栽培中采用节水增产技术十分必要, 而且迫在眉睫。但需注意, 节水增产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减少用水量, 而是必须以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为重要前提, 其中前者为水稻发育的必需用水, 而后者只要保持适当的湿润状态即可, 从这一层面也可以看出, 山区水稻实现节水增产的潜力巨大。

2 山区水稻节水增产栽培技术探析

考虑到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水量需求, 可以薄水、浅水、保水、湿润等灌溉方式着手创新节水增产技术, 此时可借鉴某山区推广的旱育稀植方法实现节水增产的理想效益, 具体可参考下述几点建议:

2.1 科学选种, 旱育壮秧

实践表明, 选择抗旱能力强、成熟期适宜的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节水增产的基础和前提, 山区水稻栽培也不例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 必须确切了解山区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灌溉设施等基本情况, 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不同的水稻品种并择其优者。一般情况下, 除了要求水稻品种具备较强的抗旱性外, 还应兼顾其是否具备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株型紧凑、高产等优势, 以便为后续的节水增产提供根本保障。与此同时, 建议选用旱育秧这一具有良好节水效果的育苗技术, 因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仅需15%~18%水育秧的用水量便可满足水稻所需水量, 且活力旺盛、根系发达、细胞紧密、苗条矮健, 统计数据表明, 采用该育秧技术, 每667m2稻田可节水约60m3, 水稻成活率高达95%以上, 在正常年份可增产8.5%~14.3%[2];若在干旱年份, 其抗旱、节水以及增产等优势会更为显著。

2.2 适当整地, 合理栽培

为进一步实现节水灌溉和水稻增产, 还应在栽培前选用符合时宜的整地技术, 但要尽量满足旱整地、水找平这一原则, 具体可以选择广泛应用的旋耕和条耕技术, 因为其整地效果理想, 且经济高效, 利于节水;可以选用集中泡田方法, 以期通过边耙边插、全层施肥减少翻、耙、泡所用时间, 进而降低水分散发, 但应注意田埂加固, 以防漏水;而在田面整地中, 应尽量保持水层有着一致的深浅, 以免低洼淹苗或高处无水影响秧苗健康生长, 若田块易保水或为低洼地段, 也可以选择免耕插秧, 以便节约用水。此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在不易保水、渗漏性强、台位较高的田块选择精细耕整, 虽然其耕作成本相对较高, 但综合考虑节水和增产效益, 其还是可行的。

考虑到干旱缺水的山区稻田可能会因插秧时间较晚而影响正常分蘖, 故建筑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密植, 即在单位面积内加大穴数, 一般以 (23~24) × (11~13) cm为株行距有助于确保有效穗数, 实现增产[3];同时由于水稻移栽可能会损伤根系, 致使水稻体内水分入不敷出, 所以, 可基于浅水栽秧技术确保秧苗快速成活, 并节水用水, 并在其活棵后加深水层至5cm, 以便使其正常返青。

2.3 注重节水灌溉, 提高控水效果

将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 势必会起到更佳的节水效果, 但前提是应提高控制效果, 满足水稻所需水量。常见的节水技术包括浅水勤灌, 即边浅水泡田, 边进行整地, 其中水层约为40mm, 时间为1~3d, 既利于防止肥料流失, 也可减少输水损失;控制灌溉, 即以水稻生育阶段对水分的实际要求为重要依据, 由人工加以适时适量的灌溉, 以此有效调整其生长状态, 发挥生态水效用, 进而实现节水增产;浅湿灌溉, 即反复交替进行适时落干和适时湿润, 相比之下, 其既能满足水稻发育的生理需水, 也不会浪费不必要的生态需水。此外叶龄模式灌溉也有所应用, 即为不同发育期的水稻分别进行深水、浅水、晒田、间歇、湿润等灌溉技术, 以保证器官健康生长, 为高产奠定基础[4]。可见上述技术各有特色, 但必须根据山区水稻实际状况选择最佳节水灌溉技术。

若想顺利实现山区水稻的节水增产, 仅靠最佳技术显然不够, 因此还需要加强控水管理。如为稳定或增加有效穗数, 需要在水稻分蘖期间灌溉15mm左右的薄水, 以提高水温和地温, 增加其分蘖;而在分蘖结束期间, 需要根据山区土质、水稻类型、苗体发育情况确定适宜的烤田时间和及其程度, 如针对长势旺、苗数足、分蘖早以及烂泥田、冷浸田、肥田等进行7d左右的重烤, 并使其叶片挺直、老根深扎、田中丝裂等。同时针对水稻拔节孕穗, 因其处于生殖和营养并进生长阶段, 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若2者供应不当, 则易出现争肥、争水现象, 故适宜灌溉5~6cm的水层, 以防颖花退化, 造成减产减收;而在水稻扬花后, 可借助自然降水和田间透气, 使其处于湿润状态, 以便保叶壮籽, 并在干湿黄熟之前的10~15d内, 对地势高、漏水严重的稻田采取断水操作。

2.4 加强施肥管理, 确保养分充足

虽然科学的节水技术和良好的节水效果有助于加快山区水稻节水快速、深入吸收养分, 但还需要通过科学施肥确保其养分全面而充足, 以免因营养不良制约高产。如某山区通过认真调查当地土壤情况, 分析水稻生长特点, 在稻田耙前重点施用了基肥, 即以7500kg/hm2作为稻谷丰产指标, 施加了180kg/hm2的纯氮, 以及较大用量的磷钾肥, 其中氮、磷、钾的具体比例为1.0:0.4:0.6, 同时为增强土壤抗旱保水能力, 并促进水稻关闭叶片气孔, 提高抗旱能力, 则在实际施肥过程中适当加大了硅肥和钾肥的用量, 然后经浅旋耕或耙更促使肥料深入耕作层, 以此减小养分流失, 确保养分充足, 利于实现增产;同时还在水稻不同的发育期间结合二查二定把握了适宜的施肥时间、种类和用量, 并以促花肥和保花肥为重点强化了施肥管理。此外, 还适当使用了多效唑、化学除剂等药物, 用于高效除草, 防治病害, 并遵循施药基本原则确保了山区水稻的健康发育, 实现了节水增产这一预期目标。

3 结语

山区水稻与常规水稻栽培条件有所不同, 或说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 故如何实现节水增产是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这就要求认真分析山区水稻栽培现状, 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先进、有效的栽培技术, 以期使其在避免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又不干扰水稻健康生长, 最终实现节水增产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隋亚云, 杜晗.水稻晚育晚插节水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05) :05-06.

[2]高继杰, 陈温福.辽西山地丘陵稻区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2) :17-18.

[3]洪安喜, 杨平.水稻栽培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03) :23-24.

水稻综合增产新技术 篇9

通过2007~200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调查, 示范方72hm2单季稻平均产量8 782.5kg/hm2, 产值17 565元/hm2, 纯收入8 835元/hm2;比桐庐县平均对照栽培增产982.5kg/hm2, 增收1 965元/hm2。由此说明, 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 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 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1 增产措施

1.1 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 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 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1.2 播种期与播种量

与常规育秧比较, 降低播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秧苗素质, 使水稻抽穗提前, 增加每穗粒数, 降低空秕率, 提高千粒重, 提高水稻成熟度, 改善大米品质。播种期与播种量是影响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旱育稀播处理的秧苗壮, 插后返青快, 抗逆性强, 产量高。根据试验, 中浙优1号品种宜选择5月12~15日播种, 播芽谷30g/m2左右为宜, 播种量为225~240kg/hm2, 秧本比为1∶20左右[3]。

1.3 旱育秧田基追肥

前1年种油菜和青菜的土壤, 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一般不安排施有机肥。旱育秧做畦时, 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 均匀撒施在已经杂草清理好的畦面上, 拖拉机干打松土, 准备做畦播种, 秧苗出苗后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追施46.4%尿素112.5kg/hm2, 实践表明, 规范化旱育秧, 秧田期追肥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 促进群体发展, 提高分蘖成穗率, 实现优质高产。

1.4 旱育秧栽培密度

秧苗宜在4.5叶左右移栽, 单本插, 保基本苗16.5万株/hm2左右, 行株距30cm×20cm。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 提高土温, 增加有效穗, 达到增穗、增粒、增粒重的目的。

1.5 旱育秧肥料施用

施纯N 150~225kg/hm2、P2O5120kg/hm2、K2O 60kg/hm2。基肥占75%, 分蘖肥占15%, 穗肥占10%。穗肥施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75kg/hm2, 在播种后60d时追施效果较好。根据调查, 在旱育壮秧浅插的条件下, 氮肥施用量210~225kg/hm2, 可保证水稻产量和经济用肥, 防治水稻贪青晚熟不利等因素[4]。

1.6 水稻大田基肥施用

全层施肥, 肥料入渗较均, 肥效不易散失, 有利于诱导根系向下生长, 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均衡供应整个生长期内对养分的需求, 进而达到高产、稳产。

1.7 培育壮秧和秧苗素质

第1叶鞘长度以少于3cm的秧苗分蘖成穗率高, 因此应采取控水控温措施, 严防第1叶鞘过度伸长。秧苗带蘖移栽, 其成活率较高, 在82.3%左右, 未成活蘖多于7d内死亡, 生产上要采取浅插、插后浅水层等措施管理, 提高秧苗带蘖的成活率。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发根力强、根系生长旺盛的特点, 在分蘖肥的使用上应宜早不宜迟, 旱育秧分蘖节位在1~8节, 其中以3~6节为优势节位, 生产上应采取有利措施, 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 促使其健壮生长。

2 增产分析

2.1 旱育秧与常规秧比较

培肥秧田, 降低了播种量, 改善了秧苗生长环境, 为秧苗根系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培育壮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 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壮秧主要表现在秧苗的充实度, 发根力、茎粗、干物质量、第1叶鞘等几个方面, 其根系发达, 养分充足, 发根快, 抗逆性强, 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旱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快, 不败苗;而常规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慢, 败苗严重。说明在同等肥水措施下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高, 通过合理稀植及大田管理, 旱育秧的每穗总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 空秕率下降, 有效穗数减少, 产量要素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在大米品质上, 提高了整精米率和透明度, 提高了效益。

2.2 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协调

宽行密株基本苗16.5万株/hm2, 比常规减少10.5万株/hm2, 落田苗54.0万株/hm2, 比常规减少79.5万株/hm2。从宽行密株栽培技术角度来看, 其结构有利于水稻整个生育期过程, 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育, 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关系, 为丰产打下基础。

2.3 分蘖成穗率及群体质量提高

宽行密株栽培插秧时做到壮、早、稀、浅 (壮苗、早插、稀植、浅插) , 则分蘖发生早、多、快、育秧秧苗素质高, 且在较低温条件下 (日均气温达到15℃) 插秧, 主茎生长点分化每片叶片的时间延长, 可使其下部叶片叶腑里的一个分蘖原基有较多的分化时间, 使形成分蘖的机会增加, 早插后昼夜温差大, 可诱发分蘖早生快发;早插后低温条件下, 秧苗生长缓慢, 人为拉长了水稻的营养生长期, 使有效分蘖期延长, 有效分蘖增多, 分蘖成穗率提高。旱秧应适期早播, 优势才能越明显, 一般比常规育秧分蘖期提前7d, 齐穗期提前10d。

2.4 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

由于旱育秧秧苗素质高, 插得早, 行株距大, 分蘖早, 有效分蘖多, 营养生长期拉长, 干物质积累多, 单株发育好, 加之由于宽行密株分蘖多, 新根部数量多, 保持时间长, 后期叶片、根系不早衰, 抽穗早, 灌浆时间长, 成熟好, 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大米品质。

3 增产建议

从试验示范效果来看, 水稻旱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在桐庐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但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增效, 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强化主导品种的宣传推介, 优化品种布局;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 规范栽培方式;要统一育苗, 统一播种管理;三是实现水稻品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到位率, 在育秧技术上坚持固定秧田, 培肥秧床, 适时早育, 适量播种量, 科学灌水、控温, 培育带蘖健壮秧苗。在大田生产上应坚持早插稀植 (宽行密株) , 浅水层管理, 坚持控氮、增磷、补钾, 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 采用节水控灌技术;五是转换推广机制, 推行集中商品化供秧, 提高技术到位率,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步伐, 促进水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摘要:阐述了水稻旱育宽行密植栽培技术增产增效措施, 分析了该栽培技术增产增效的原因, 并提出增产建议, 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旱育,宽行密植栽培,增产增效

参考文献

[1]姬立军, 李鸿.盐碱地水稻旱育栽培技术[J].伊犁农业科技, 1992 (3) :8-9.

[2]黄建兵, 万肾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0, 28 (3) :291-292.

[3]刘嗣明, 戴思源.玉山县推行水稻旱育栽培的措施与步骤[J].江西农业科学, 1995 (2) :4.

上一篇:图书情报事业下一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