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事业(共8篇)
图书情报事业 篇1
知识经济理论的形成之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 它也称为智能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一种新型经济, 区别于其他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源自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 主要包括“信息”和“管理”两个主要内容。该事业人员一般从事图书馆与情报所的工作, 还可以在政府事业单位的咨询或者信息服务部, 以及企业的情报分析与咨询部中工作。下面, 就来看一看二者的关系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现状
(一) 图书情报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现在我国图书情报的整体工作状况来看, 总体来说还是相对稳定和趋于成熟的, 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下对于图书情报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大多数情报机构, 都是由以前的图书馆改建而成的, 管理工作人员也是沿用以前图书馆的服务人员, 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与经验培训。因此, 使得我国情报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方面, 出现不符合现代知识型经济社会的滞后性。另外, 再加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与乡镇地区, 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足以支撑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因而对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 图书情报工作综合型人才的缺乏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而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恰恰缺少的就是人才, 并且是综合性人才的缺乏最为严重。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事业的实践工作来看, 工作队伍的建设还缺乏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 管理人员也缺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原本图书情报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在了解图书情报相关知识的同时, 还要具备一定的先进信息技术, 而对于管理人员更是拥有创新的管理理念。但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工作状况来看, 这些都还是有待加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受限的原因。
二、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特征
(一) 知识经济的基础设置
第一, 知识理论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中枢, 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知识进行创造与生产, 还可以共享知识, 以此实现知识经济的优良发展。第二, 在现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其某一领域进行可持续发展,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第三,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想提升知识在社会中的有效地位, 就要积极建设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为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 知识经济的运行状态
网络化与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运行状态, 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也为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 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为知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而经济型社会的到来, 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信息、生物、航天等高新领域的繁荣发展, 使得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一) 发展定位
第一, 信息资源的定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 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获取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花费最小的成本, 以此促进我国图书情报的信息化, 为需要者提供方便。第二, 信息服务的定位。准确定位好信息服务, 可以充分提高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效率, 并且还能在达成我国图书情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 信息技术的定位。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让图书情报工作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 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用户的使用麻烦程度,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二) 发展策略
首先, 网络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因此做好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 一个好的企业是一群人组织起来的, 是需要管理人才的, 那么一个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因此, 一个好的管理系统, 以及完善的组织是情报事业发展的基础, 必须坚持把它构建完善。最后, 社会未来的发展必定是往知识型的社会发展, 因而情报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发展, 要注重知识创新体系在其中的运用, 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 让情报工作更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依照目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现状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机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与此同时还要抓住这些机会, 让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更好、更完美。
摘要:所谓的知识经济, 就是用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 它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 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以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创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文化、教育以及研究开发,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是从事文献信息的组织、存储、检索、咨询、分析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事情, 本文旨在对二者的发展进行研究, 给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 王伟军, 付立宏.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 2000 (01) :57-66.
[2]肖林旭.试析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 2015 (05) :265.
[3]徐洁.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探讨[J].管理观察, 2015 (11) :52-53.
[4]吴克莉.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03) :215.
浅析图书情报领域知识服务能力 篇2
【关键字】图书情报;知识服务;因素
就当前的工作中,我们无论是从图书馆、情报所还是数据库哪个角度去分析和总结,重建符合社会发展的业务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重点,也是以知识服务体系为核心工作内容的工作要点。在目前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必备资源的同时也为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新问题。迈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体制的双重压力影响,使得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与总结,从而形成了以知识服务体系为主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重点。
一、知识服务理论概念
1、知识服务理论的产生
知识服务理论主要是有传统的文献和信息的服务功能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是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到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工作模式。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图书情报服务形态是以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是以我们现有的信息服务工作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新型综合新发展模式。
在工作的过程中,信息服务主要值得是图书情报机构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通过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具备着全面信息产品和功能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认识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可以说任何工作和社会活动都无法离开信息资源的配合和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服务功能提出一定的保障要求。
迈入信息社会以来,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迅速扩大的同时,对于各种知识服务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方式。一般在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信息的服务概念和服务手段都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使得信息量从数量、质量以及知识需求上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为信息服务的拓展和改变提供良好的基础。
2、知识服务概念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而言,图书馆情报机构可以说是那个历史时期都不可缺少的,是为了满足用户工作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范围内部和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于知识服务体系和改变进行模糊控制和完善控制。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信息资源、科学技术和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深层次追求不断的增加,同时对于其中服务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总结,从而提出了相关的挑战模式。
二、图书情报领域知识服务能力的构成
以知识服务能力为核心区研究图书情报工作是在图书情报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一种具备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工作技术方式和手段,也是面对知识服务研究的一种针对性尝试工作模式。在构建知识服务工作能力中,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在于对各种工作的重要性因素进行重新的编排,使得人们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对于各种隐性知识和因素给予高度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图书情报领域的快速发展。
1、目前常见的服务能力
1.1工作人员
服务工作人员可以说在知识服务工作中的核心主题,也是实现服务价值的主要基础。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构成方面都存在着极高的要求和高质量的服务来源于高素质发展要求,这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术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核心问题。
1.2服务管理
高质量的产出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咨询流程设计、咨询人员的职责分配、咨询队伍的建设与规模都应纳入咨询管理的范畴。只有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下,才能最终确保服务的有序进行。
1.3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用户对知识需要的不同深度和形式,我们提供不同的知识产品,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产品有:检索目录、数据库、地图、科学出版物、情报产品、决策咨询等。这些产品的内容从对象和数据过渡到知识和智慧。服务形式也根据产品的特点采用推送、咨询、培训等。
2、知识创新过程五步骤
2.1明确知识需求
在知识创新初始阶段。工作人员会通过前面的获取阶段和吸收阶段已经准备r必要的知识材料。但仍不能满足或是不符合用户需要。那么工作人员就会将知识材料与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对照,发现之间的空缺。这样,工作人员就明确了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然后要么自己研究,要么求助于团队。
2.2内部需求导向的隐性知识共享
创新团队就某个特定的问题或知识需求分享他们的隐性知识、交流他们的思想。隐性知识通过创新团队的深刻社会化来分享。在分享中成员的想法彼此撞击,产生创造性摩擦时,智慧的火花就会产生。共同分享隐性知识,产生创造性摩擦是知识创新进程的开始。因此团队需要有意设置多样化的专业、认识方式和方法论,培养具有差异化隐性知识的人才,为隐性知识的分享和创造性摩擦提供条件。
三、知识服务用户提出问题
用户可以直接从信息资源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还可以直接从知识库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特色资源等;具备一定信息检索知识的知识服务用户一般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自行获取知识信息或是向知识服务提供者寻求帮助。
1、知识服务提供者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知识服务提供者接受读者用户的问题后,尤其是对一些课题项目,首先要了解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相关领域发展概况、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其他相关内容。为了更准确把握用户意图,知识服务人员还需随时同相关学科的专家讨论,使知识服务真正做到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需求分析阶段,服务人员要千方百计地弄清用户的想法。该环节看似被动,实际上服务人员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2、知识服务提供者制定服务策略
知识服务提供者在明确知识服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服务策略并选择服务工具。服务人员可依据具体问题来确定是利用自己或合作者的知识储备直接解决问题。还是從知识库中查询已有知识,或是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获取相关信息,经选择、分析、整理、升华之后,形成新的知识产品提供给用户。
四、结束语
图书情报事业 篇3
一、图书文献情报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文献情报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和科研的“耳目”, 为其提供各学科的新观点、新知识、新资料。只有了解各学科新动态, 掌握新知识,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图书资料室的主要工作是为教师备课、消化课堂上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提供所需要的书刊文献资料, 以满足教师某一方面的特定需要, 也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把情报工作理解为知识的一种动态的活动, 理解为传递中的知识。只有当它满足了教师研究的特定需要, 为教学和科研采用, 才能称之为情报, 否则, 它只是作为潜在的情报或情报源存在, 诸如书籍等。因此, 各学科的情报工作, 从教学科研活动中独立出来,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挥图书资料情报在提高各学科技能方面的优势。图书资料知识服务的特征是深入文献信息的内容,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序、分析研究、筛选加工整理, 研究的情报及时报道出来, 是揭示文献资料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 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 为广大教师查阅资料节省时间, 提供很大的方便。所以情报研究工作是科研工作, 情报研究成果是科研成果。
二、文献资料检索的重点和方法
一般文献资料的检索, 读者要求查找的是某一篇文章、某一作者的著作、某数据或发表在某种期刊、某一时期的文献等内容, 此时读者已知道具体文献或其线索, 只要按照读者所提供的线索去查找, 一般就比较容易检索到有关的文献资料。有关特定主题资料的搜集, 读者要求查找的是属于某课题方面的文献资料。这种课题文献范围反映的内容比主题范围更加广泛复杂, 有可能涉及几个学科或包含若干个专题。这就必须对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知识, 查明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范围、重点、时间与深度, 以便准确地选择收集途径, 有效地检索特定课题所需的全部文献资料。
文献是教师资料室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编制文献是为了将大量的、分散的文献资料、累计起来。如果说存储文献是检索的基础, 那么检索文献就是存储的目的。掌握检索方法, 就是要充分发挥文献资料的潜力, 开拓广泛的情报来源, 提供读者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也体现出了“一人开卷, 百人受益”的作用。具体做法是把新编制出的题录、书刊、索引、文献首先提供给重点读者。当他们提出要求时, 资料员要帮助查阅来达成为教学研究服务的目的。同时还要主动地根据重点读者在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所从事的专题、课题来组织图书情报流通。对有重要意义的教研工作还应进行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专题服务的深化。尽量满足重点读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 对文献资料需要的供应, 扩大视野, 获得更多的有关资料, 同时也体现出图书馆资料工作较高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图书文献情报职能,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
高校资料室是一个文献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研情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文献资料, 它的中心工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出人才、出成果, 以扩展教学知识的视野, 培养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
图书资料工作虽然具有学术性, 但它的具体工作纯属于服务性质, 在服务工作中要发挥“特殊教师”的作用, 向开拓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需求基础上, 主动地有选择地提供图书文献情报的专题服务。图书资料室都有自己的重点读者, 重点读者就是服务重点, 应给予重点保证, 优先服务。具体落到实处, 就高校图书馆而言, 其重点读者自然是广大教师。从资料内容上, 对教师们因备课或编讲义而提出的查阅需求, 我们可以推荐与教材有关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以及与教材有关的其它知识性参考书。对于教师们因搞科研而提出的资料或工具书需求, 我们可以及时推荐, 帮助他们尽快查找资料。图书资料室应根据读者的需要和使用特点, 采用多种借阅流通方式, 如外借、查阅、咨询、定题等工作, 既知人, 又知书, 本着热情谦逊、耐心诚恳的服务意识, 从而发挥图书资料情报应有的作用, 使广大教师在这些服务当中受到教育, 获得受益, 适应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哈森.资料室的情报服务职能.
[2]廖娴云.浅谈高校图书馆定题定向服务.
美国图书情报学者Dervin 篇4
世纪的情报学心理学化研究已成为当下的趋势。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情报学, 吸取其基本思想相关理论, 对人的信息处理原理加以研究, 将关注点放在了人对情报的利用和吸收上, 从而达到改善情报系统和情报服务的目的。认知情报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有提出情报学基本方程式的布鲁克斯、建立认知科学与情报学桥梁的梅尔、提出知识非常态状态 (ASK) 理论的贝尔金、建立信息行为模型的威尔逊、对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式做了发展和修正的英格沃森、约兰德等人, 而本文要重点介绍的则是提出了意义构建理论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以下简称SMM) 的Brenda L.Dervin女士。
二Dervin简介
Brenda Dervin于1960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新闻和国内经济的学士学位, 1968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传播研究的硕士学位, 1971年在该学校获得传播研究的博士学位;三十年之后, 由于学术上的造诣, 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得社会学荣誉博士学位。Dervin在1965年9月—1966年6月和1967年9月—1968年6月期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商业法律部门和办公中心的辅导员以及教学助理, 1966年9月—1967年6月和1968年9月—1970年10月期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部门的研究助理, 1970年9月—1972年8月期间担任锡拉丘兹大学信息研究学院传播学的助教, 1972年9月—1977年6月和1977年9月—1986年3月期间担任华盛顿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的助教, 1986.4至今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的全职教授。在她职教生涯中, 教授过很多非常棒的课程, 例如,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过深度定性访谈, 传播、力量与知识, 意义构建方法论, 性别和传播等, 不可胜数。
Dervin从1965年至今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浩如繁星, 有心一一列举, 但又篇幅有限, 一概而过又不足以表达敬意, 2011年至今这两年时间, 已出版发表或即将出版发表的文献著作足足有16篇 (本) , 其多产可见一斑。
三学术贡献和思想观点
在认知情报学领域, 作为后起之秀的Dervin被欧美情报学界公认为杰出代表人物, 与Brookes和Belkin并驾齐驱, 三人共同构造了欧美当代情报人直观的主导框架, 他们三人不同的学术背景导致三人从不同角度研究认知情报学, 三种理论体系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又互为补充, 和而不同。
比起Brookes、Belkin两位杰出领军人物情报认知观的博大精深, Dervin的情报认知观则相对简单、纯粹一些, 她的研究更为深入, 以一个科学假说———“意义建构 (sense-making”为起点, 纵向展开研究。20世纪70年代, Dervin从图书馆学家泰勒的有关图书馆学的经典理论和贝尔金的ASK理论中获得灵感, 并开始着手构建“意义建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不断深入研究, 前后发表了相关论文达到十余篇, 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形成了一个键位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系统导向手段, “意义建构”则更加关注的是人类情报利用和情报系统的替代手段在不同技术情境中的发展问题。“意义建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为, 允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内部 (认知) 和外部 (程序) 两方面进行构建意义, 查询、处理、创造和利用情报。Dervin还多次指出, 意义建构是关于情报、人类使用情报、人类传播沟通等一系列行为本质的理论研究, 意义是意义建构的产物, 除了知识意外, 还包括了直觉、观念、预感、效果反映、评价与问题等反映人们对情境进行解释的其他影响因素。
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体系有其独到的创新之处, 但融入欧美情报认知观乃至整个情报学的大环境中又难免会发现其不足之处。有部分学者指出, “社会维度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情报科学认知观的一个重大缺陷”。相较于Brookes的理论, Belkin的ASK理论和Dervin的SMS理论在社会维度缺失方面似乎更加严重一些。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相当大难度的挑战, 即, 如何把社会维度融入进情报认知观的理论体系中去。
德尔文“意义建构”理论有四个基本假设, 其中第二个假设是:人类的现实世界是不连续的。该假设被其视为“意义建构”的核心假设。她指出:“这一假设认为, 不连续性是‘现实世界’一个基本的方面。假定的不连续性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存在于实体之中 (生与死) 、存在于时间之中、存在于空间之中。假定的这种不连续状况存在于现实世界和人的感官之中、存在于人的感官和人的心灵之中、存在于人的心灵和人的语言表达之中、存在于人的语言表达和所创造的信息之中、存在于人所创造的信息与传递通道之中、存在于此时的人和彼时的人之中、存在于人和文化之中、存在于人和机构之中、存在于机构和机构之中、存在于国家和国家之中等等。不连续性可以被设定为是一种普遍性的经常状态, 特别地对于人的状况来说。”
目前, 意义构建被应用于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检索、信息行为分析、知识服务、信息需求等方面, 在其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肖勇.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 (一) [J].图书情报工作, 2002 (2) :38-47
[2]http://communication.sbs.ohio-state.edu/sense-making/
[3]Dervin, B.Leadership 2.0 in Action:a Journey from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nowledging”
[4]师宏睿.贝尔金与德尔文情报认知观评述[J].图书与情报, 2003 (5) :12-14
[5]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6]郭晶.IC: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8) :115-118
[7]成晓.基于本体的旅游网站站内检索研究——以“金陵旅游网“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 2008
[8]钱俊.信息行为分析中的认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9]李智敏.不可轻言“知识服务”——关于知识服务能否成为图书馆核心能力的讨论[J].图书馆杂志, 2005 (10) :6-9
图书情报事业 篇5
一、紧跟思想更新的步伐, 进行相应的改革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中, 新技术不断出现并不断升级, 文献信息数量越来越多, 甚至出现了急剧增长的态势;教师或者科研人员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查阅自己需要的大量文献资料已经宛如天方夜谭, 文献资料的庞大数量让他们望而却步, 因此, 对于文献情报工作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同时, 如今不同学科的互相渗透程度已经越来越大, 书刊的价格只涨不降给院系情报图书室带来了极大负担。一个院系情报图书室能够提供的资料是极其有限的, 本学院的专业类就不可能网罗全部, 更何况其他学科了。基于这样的现状, 高校的各院系情报图书室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院系范围, 应该抛掉“万事不求人”的保守思想, 与其他院系充分合作, 更新以往的文献情报工作模式, 有效提高文献情报利用率。
每个高校都有很多数量的学院组成, 还有许多教研室, 不同院系之间和不同教研室之间, 以及学院和教研室之间, 在地理位置上很多都相距较近, 有可能是楼上楼下, 有可能是前楼后楼。传统的学院管理中, 保证每一个学院具有独立的地位, 在各院系图书馆中, 采取的是封闭式和保守式管理, 院系情报图书室仅仅向自己学院开放, 其他学院则没有使用权, 这样做造成了很多的弊端, 一方面各院系情报图书室组织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进行千篇一律的工作, 效率不高;另一方面, 经费不足, 有效的人力紧张, 书库的利用率偏低;并且由于经费的缩减和书看资料价格越来越昂贵, 馆藏量已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 书刊质量也不高。虽然有些院系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 但是数目极少的经费让他们面对巨额的文献资料采购费用时, 望而却步。院系情报图书室的资源已经跟不上读者需求的步伐。另一方面, 有些院系的采购量不断增长, 使书库的容量已经饱和, 许多有用的文献情报资料被新的书刊所覆盖, 从而造成本院系的利用率不高, 其他需要这些资料的院系无法利用的情况;基于目前出现的现状, 高校应该加强不同院系图书馆的交流工作, 使不同院系的图书室资料得到协调利用, 互相利用所需的文献情报资料, 实现整个高校的文献资料共享。
二、提高高校文献情报利用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打破院系界限, 提高文献情报利用率
每个院系不论大小, 各方面的教学条件都很齐全, 正好比“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比如, 某校的电力学院人数为60人, 但是考虑到科研和教学都离不开文献情报资料, 因此, 这个学院组建了自己的院系图书室, , 每年花费五万元左右用于书刊、文献资料的采购。电力学院虽然有一万册左右的藏书量, 但是并没有建立检索图书的系统, 因此, 文献情报服务相当不完善, 读者在寻找自己需要的文献情报资料时会相当困难。面对这样需要改进的情况, 应当这样进行合理协调, 以提高文献资料情报的利用率:让电力学院和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合作, 电子科技技术学院的一部分专业资料文献室改为电力学院专业的阅览室, 电力学院统一购买电子科技学院需要的专业文献资料, 将这些资料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放在电子科技学院的阅览室内供读者使用, 电子科技学院就不必再购买文献资料。这样一来, 两个学院互惠互利, 减少了购书成本, 还提高了文献利用效率, 是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文献资料采购工作要协调统一的进行
以往不同院系文献资料存在着许多重复的现象,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不利于丰富总体文献资料的种类, 因此, 为了避免重复采购, 并且将节约的成本用作其他种类资料的采购, 可以采用各院系文献资料统一订购的方式, 在采购前, 不同的院系进行合理协商, 将此案够资料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院系负责其中的一部分;采购回来的文献情报资料可以由不同院系之间共享, 不同的院系可以互相光顾彼此的阅览室, 进行借阅, 每个院系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整个高校的师生, 从而提高文献情报的利用效率。
3、协调工作, 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高校文献情报利用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文献情报工作形式比较单一, 服务的质量不高, 效率也不高。现在院系情报图书室已经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首先, 应当将文献资料的基本信息录入电子计算机, 建立目录索引系统, 当读者在相关界面上输入需要的文献情报资料的关键词时, 系统就会进行自动查询, 显示资料的具体位置, 方便读者查阅, 使借阅效率提高, 从而使利用率也提高;另一方面, 可以建立数据可系统, 建立电子图书馆, 为实现资料共享提供更便利的途径;另外, 还可以在院系图书馆的网页上发布新书资料和提示, 方便读者获得资料室的更新信息, 从而提高利用效率。
4、提高院系图书室文献情报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文献情报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文献情报利用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极快的时代, 因此, 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 熟悉文献情报管理的流程, 并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普及标准化的文献资料录入知识。
总结
院系情报图书室具有大量可以利用的文献情报资源, 可以供师生使用, 用于科研或者教学、以及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面对院系情报图书室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笔者以上的阐述中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主要围绕不同院系情报图书室的协调合作展开, 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文献情报的利用率。
摘要:本文主要联系当前院系情报图书室文献情报利用率低的现状, 为加强院系情报图书室的协调工作, 提高文献情报利用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加强,院系情报图书室,协调工作,高校文献情报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秀芝:《科学发展观与党校图书馆建设》, 《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2) 。
[2]秦世霞:《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协调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7) 。
[3]赵曼娟:《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协调发展之我见》,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2) 。
[4]夏薇:《试论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1) 。
图书情报学名称的演变 篇6
一、图书情报学的演变方式
i Schools成员的院系演变主要有由图书馆学演化而来、未经历图书馆学阶段而直接产生于信息科学及与其他学科相伴相生等三种情况。
1. 由图书馆学演化而来。
图书情报学源自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出现了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 再到信息科学的演变, 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世纪末-1920s, 图书馆课程与职业培训。经历该时期的i Schools成员是图书情报学领域历史最悠久的成员, 比如:1904年北卡罗莱大学的开展图书馆教育的暑期学校班, 1911年多伦多大学的图书馆培训课程, 以及1925-1952年北德州大学早期的图书馆课程, 这些培训班和课程主要用于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 侧重于实践。
1920s-1960s, 图书馆学系或学院, 图书馆本科、硕士与博士教育。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 在最初的图书馆培训课程的基础上, i Schools主要成员开始陆续举办图书馆学的本科、硕士与博士教育。这方面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德雷克塞尔大学与1893年伊利诺大学的图书馆学资格认定计划, 此后图书馆学系及其相关教育开始出现, 较早设立图书馆学专业 (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的学校有加州大学 (1918年) 、密歇根大学 (1926年) 等, 这些学校设立的图书馆学专业慢慢从本科, 到硕士, 再扩展到博士教育。与此同时, 在上个世纪20至60年代这段时间里, 专门的图书馆学院也开始出现, 早期设立的这些学院大多是图书馆学研究生院, 除此外还有一些设立图书馆学院的学校, 其本质并没有太多差别。
1960s-1990s, 图书情报学系或学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研究重心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为了更好地概括本领域的研究内容, 各个学校都对本校图书馆学所在的院系进行了改名。这一更名运动始于1967年, 比如, 北德州大学将其图书馆学专业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 谢菲尔德大学将其刚设立不久的图书馆研究生院改为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 (The Post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70年代以后, 各大院校纷纷将原来的图书馆学院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在具体的专业名称上, 有将原来的图书馆学专业改为图书情报学专业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也有增设信息科学专业 (Information Science) 这一新专业的, 信息科学专业与原来的图书馆学专业研究内容相比, 有较大差异。
1990s以后, 信息管理学院或信息学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在图书情报学专业里只占极小一部分比例, 图书情报学专业开始转向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领域, 于是新一轮的改名运动自90年代以后又开始兴起了。其更名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将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 其专业设置做了一定调整。这场更名运动最早始于德雷克塞尔大学, 1984年, 该校率先将1978年刚更名不久的图书情报学院再次改为信息研究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 其后1995年, 该校又再次将学院名称改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现在的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即包含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 也包含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而加州大学也于1994年, 将1976年命名的图书情报研究学院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 之后2006年复改为信息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直接将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这一更名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此类学校还有多伦多大学 (1994) 、谢菲尔德大学 (2010年) ;二是与计算机学院合并。我们注意到印第安纳大学有两个i Schools成员, 一个是图书情报学院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另一个是信息与计算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 前者产生于传统的图书馆学, 而后者则产生于计算机科学, 由于二者共同致力于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 2013年该校决定将这两个学校合并, 这也反映了当前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趋势;三是与其他学院合并, 比如, 1993年肯塔基大学将通信学院与图书情报学院合并为通信与信息研究学院, 2008年北德州大学将学习技术系合并到图书情报学院, 更名为信息、图书情报学与技术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也有许多至今仍保持着图书情报学院名称的学校, 比如伊利诺伊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
2. 未经历图书馆学阶段, 直接产生于信息科学。
这类信息学院多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的计算机科学系。例如, 2005年印第安纳大学将计算机科学系与信息学院合并为信息与计算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 主要授予信息学、生物信息学、逻辑与数学基础以及社会信息学等领域的学位。佐治亚理工学院于1970年将其信息科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改为信息与计算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 后又于1990年改为计算学院 (The College of Computing) , 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科学、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等领域。
3. 与其他学科相伴相生。
这类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公共管理等, 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1994年将教育研究生院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与图书馆服务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Service) 合并为教育和信息研究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包含教育学系与信息研究系两个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包含着最初的公共政策学院和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最早源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 (Boone Library School) , 之后1953年, 并入武汉大学, 更名为图书馆学系, 1956年始有图书馆学本科专业, 1984年成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其发展历程是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典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最有特色的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两大专业分别源自图书馆学专业与科技情报学专业 (1978年创办) 。
从根本上讲, 国内外图书馆学的起源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情报学的起源。受苏联科技情报理论的影响, 国内的情报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情报是高于信息的概念, 情报是经过人深加工、分析、综合, 甚至是预测得到的, 它加入了人的判断与智慧,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特色的情报观。
二、结语
从文献单元深入到文献里的内容单元, 即信息, 这是图书情报学发展历程中显示的趋势, 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数量、驾驭信息的手段及信息对人们的价值都大大的提高了。所以, 国外图书情报学经历了从最初的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 再到信息科学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对信息及其技术及其对人的适用的相关研究变得越来越受人重视, 其研究强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从我们的研究看来,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均注意到了这一趋势, 所以才有了研究重心的不断转移, 以及与之对应的改名运动。在这一比较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步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内,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仍是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的基础学科, 有的学校还将图书情报学并在经济管理学院里;在国外, 图书情报学院系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向信息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 许多院系直接将原来的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 二是不断与计算机和通信学科整合, 其研究覆盖了图书情报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 其步伐紧跟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典型代表是德雷克塞尔大学, 该校的图书情报学院名称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改动, 从最初的图书馆学院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再改为信息研究学院, 最后改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当前的研究内容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ISchools.ISchools简介[EB/OL][2015-05-10].http://ischools.org/about/.
[2]北卡罗莱大学.北卡罗莱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历史[EB/OL][2015-05-10].http://sils.unc.edu/about/history.
[3]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信息系简介[EB/OL][2015-05-10].http://www.ischool.utoronto.ca/about-us.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研究 篇7
所谓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图书、情报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其实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图书、情报这两种要素通过不断的竞争与冲突,逐渐寻找到自身的最佳功能点,然后进行互补匹配,使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层层壁垒被不断打破,实现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并通过资源共享、网络共铺、远程获取和分布式收藏等手段,使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标准、信息设备等各种元素之间实现匹配与协调,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要。
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图书利用各种形式将知识信息表现在物质载体上;情报是一种呈动态化的知识信息。通常来说,图书涵盖一般化的知识信息;情报偏重最新的知识信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如果图书、情报呈孤立化发展态势,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其自身之义。
2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这项建设工程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管理体制不顺
虽然图书与情报同出一个源头,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两者开始逐渐分流,如今已分属不同的系统,进而处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下。从目前来看,图书馆主要有四个系统,一是科学院所属的科学图书馆系统;二是政府各部门所属的专业图书馆系统;三是教育部所属的高校图书馆系统;四是文化部所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而情报系统由国家科委所统管。如此一来,就构成了图书、情报各自为政、独立封闭的隶属关系,在横向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联系。长此以往,就使得这两个要素处于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状态中,彼此间很难实施有效合作与沟通,这种现状给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2.2 规范不够标准
规范标准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横向沟通信息的重要纽带。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信息化工作的进度有快有慢,进程不尽一致。由此一来,就导致我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得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数字信息的无效开发屡见不鲜。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进,否则不利于图书、情报之间的有效合作。
2.3 信息设施不足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这就对信息网络技术设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对于商业领域而言,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信息设备建设还比较滞后。很多计算机资源配置不高,难以跟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仅难以全面实现数字化,还缺乏一些基本的自动化设备。另外,网络宽带较窄、容量有限等问题也影响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4 利益不够平衡
从本质上而言,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就是旨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为广大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而要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妥善解决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协调问题。只有当收益与成本处于平衡状态中,这种共享关系才能生生不息。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一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大机构由于拥有丰富的馆藏,所以共享成本远高于共享收益,因而不太愿意与中小机构合作,而中小机构又因为成本大于收益,所以对大机构存在依赖心理,另外,各个机构在经费来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图书、情报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意向。
3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入手,才能见到明显效果,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予以解决。
3.1 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
毫无疑问,图书与情报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古代,这两者是一家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和情报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所以图书与情报开始分化。由此可见,图书、情报同出一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体现在这么几方面:一是性质相同,这两者都是为了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而存在,都是一种智力产品,具有可传承性和可共享性等一系列特点;二是载体相同,这两者都是存储人类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三是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图书、情报都需要认真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予以开发和传递,然后向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在信息的输入、加工与存储等方面,都需要经过分类、标引、编目等步骤,这种统一性便于管理和监督。
基于以上一系列相同点,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完全有了可能性。图书、情报部门要主动跨出合作的第一步,打破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交流与沟通,促进资源共享与利用。
3.2 改革管理体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图书、情报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中,无法共同建设联合开发的网络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成立一个国家信息协调中心,对全国的图书、情报进行统一调度,使它们的资源实现共享。国家信息协调中心要树立权威性,促使图书、情报进行横向沟通与联系,以此在各个层面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国家信息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附加问题。
3.3 统一业务标准
图书和情报要坚持以一体化建设为目标,争取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制定国家统一标准,构成图书、情报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标准化体系。针对图书、情报在文献管理和检索咨询等不一致的地方,要逐渐加强协调力度,工作人员要探索和应用适合各系统要求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方法,力求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具体而言,图书、情报也结合本部门的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统一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原则,在著录格式、标引规则、符号转换等方面要实现规范化,软件和硬件使用也要实现兼容性,以此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另外,鉴于情报涉及一些国家机密,所以在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时,还要合理界定图书、情报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4 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要对信息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投资力度,满足社会信息设施发展的需求,建成的网络要支持广域网下的集成管理,这样可以为联机采访、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图书、情报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面筹集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再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积极建设大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或数字档案馆等;最后,积极开发科学好用的数字资源阅读工具,比如一些网络浏览器、阅读器等,满足用户的多重化使用需求。
3.5 尽量平衡各方利益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通过行之有效的共享活动使各相关主体确实能享受到一定利益。因此,相关主体需要担负起向其他成员提供资源的义务,共同承担网络运行和管理费用,并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也可以事先签订协议,规定各主体的职责、权利、义务和收益,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摩擦与冲突。
4 结语
如今,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但在实践层面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讨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落实,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段伟.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探析[J].情报探索,2007(8):8-9.
[2]王永辉.整合图书情报档案资源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J].吉林农业,2010(13):46-47.
[3]徐楚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性思考[J].云南档案,2009(11):62-64.
[4]张锐.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8(2):49-52.
[5]栾晓红,张慧.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97-99.
宋代边防图书情报防外泄措施考证 篇8
一、影响宋代边防情报外泄的因素
宋代的经济发展在当时各国间的竞争中属于优胜者, 但是在各民族的对峙上并没有因为经济实力的发展而有效的牵制, 因此宋代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联合势力与宋朝进行抗衡, 宋朝边境的安全严重的受到了影响[1]67。尤其是当时宋朝印刷术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图书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文化的宣传, 同时图书的发展也进一步造成了国家情报的外泄。因此宋朝就针对这一现象实行了严格的书禁制度。在宋代的边境发展史上对于边防图书情报的控制是边境工作的重中之重。
印刷业的发展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边防情报安全, 主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借助文化的名义, 一些有关于宋代经济、政治、军事的书籍就流向了周边国家;二是边境进出人口借助一些外在的因素对书籍进行秘密的外泄。这两大因素从一般的发展上去制止, 是相当的困难。只有不断增强监控的力度, 才能够有效的制止。 当时宋代的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两个方面对于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措施来制止边防图书情报的外泄现象。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时代文化发展的交流, 但是对于国家的安全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宋代边防图书情报防止外泄的措施
边防军事政治情报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安全, 但是如果边防军事政治情报一旦遭受外泄的现象, 就会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导致军事战争的引发。因此, 宋代在面对众多敌对势力的影响下, 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边防图书情报外泄的政策:
1.有关边境、军事、政治书籍的收藏制度。宋代明确规定将有关于边境、军事、政治类的书籍都一律交由国家来进行监管, 这一类的书籍全部收藏在中央位置, 民间禁止一切有关国家军事情报的书籍流通, 尤其是在宋太祖时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制约人们的行为, 其中《宋刑统》就是对书籍管理的明确规定。宋太祖还大力对民间所流传的有关于边境、军事、政治相关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 凡是发现了相关的书籍, 无论任何原因全部没收, 对于有故意隐瞒的现象严重处理, 这些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边防情报外泄的可能性。这一制度实施中, 很多朝廷大臣对于这一政策并不十分支持, 因为很多大臣家中对于这类书籍的收集尤为众多, 很多大臣将这一行为作为自己的日常爱好, 一旦将这些书籍全部交由国家来监管控制,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丧失了使用权, 所以他们极力反对这一行为, 认为对于民间百姓的监控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在发展的历史事实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国家情报的外泄都是因为朝廷官员与外敌势力的联合, 因此, 宋太祖并没有因为官员的反对而放弃决定, 对于所有的人一律严格查处, 如果官员需要了解和学习有关于这些方面的书籍, 可以在朝中的书房中进行查阅, 但是不可以使得书籍外借。宋太祖这一制度的实施也看出了他的决心与态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边境情报的管理方面有特别的意义。
除此之外, 对于书籍的管理上还有另外的措施就是民间举报政策, 凡是有对涉及边境、政治、军事书籍的行为有人检举, 都会明确的查办。但是当时对于这一方面的政策也是存在着自身的弊端, 因为这一政策涉及面很广, 在查处的力度上就会有所影响, 同时还有一些朝中官员的包庇与控制对于监管的力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每一个严格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会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2]45。因此后期的政策也是在实施中不断调整, 新问题的出现也会是不间断的。总的来说, 这一政策的实施是非常的成功, 对于国家的安全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同时也打击了敌对势力。
2.加强边境人员稽查与防范工作。加强边境人员稽查的力度与防范工作的进行是防止边防图书情报外泄的又一重大措施。由于当时宋国的边境线涉及的区域面积非常广, 因此商品走私销售现象特别多, 这些走私商贩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军事、政治、 边防图书的流失具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明确的禁止这些商业活动的行为, 加强了边境从事商业活动人员的稽查, 对于这一通道进行了严打细查。
在实行这一规定的初期只是对于商业交易的货物进行了严查,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商贩利用金钱来诱惑或买通稽查人员, 又逐渐地出现了威胁势力。当民族间的政局出现紧张的时候, 对于边境商贩的查处力度又开始加强, 最后经过反复的考验期之后, 宋代的政策又出现了大规模的调整, 要求边境线上禁止从事一切的商业交易活动。这一政策的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是制止了商贩借用贸易来进行军事书籍外泄的现象, 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民族间的技术交流。因此, 这一政策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但从国家局势稳定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边境人员的稽查防范中还有一点就是边境进出人口的控制:对于边境外来人口的查处相对比较严格, 对于有嫌疑的人员一律禁止其进入宋国境内。对于外出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搜查, 摸清其出境的原因和目的。因为当时很多军事使者, 企图借助探访来摸清宋国的政治军事政策, 因此这一政策对于打击这一现象是非常的有效。尤其是在1027年二月, 政治局势相当的紧张, 这一时期的边境管理也是出现了很多的情况, 边境线上经常因人员的进出、商品的交易而出现战争的现象, 一些长期驻扎在边境线上的军队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危害, 为了加强国家的安全问题, 对于边境的政策就不得不严加管理[3]12。通过军事势力来打击敌对势力, 对于稳定国家的局势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是宋代军事势力的体现。
3.加强惩罚的制度。加强惩罚的制度是保证边防图书情报外泄措施的有效实施, 因此从惩罚政策的规定上来看,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私藏边防图书或者是外泄边防图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二是对在边境线上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边防图书外泄现象行为做了明确的处置, 此外还有一些进出人口中, 凡是出现有涉及边防图书外泄的现象一经查出必须严格的惩罚。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查处,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书情报泄露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私藏边防图书或者是外泄边防图书的行为, 凡是查处发现的, 如果是朝廷的官员, 将取其官职, 处三年惩罚, 严重的进行流放, 未经国家允许, 不得擅自回来;如果是平民百姓,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置, 一般都是3到5年的牢狱之灾。特别严重的将逐出境外;对于在边境线上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边防图书外泄现象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置, 禁止其再进行任何的商业活动, 并且对其进行最少的3年处置, 使其认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对于一些进出人口中, 凡是出现有涉及边防图书外泄的同样进行严格的处理, 根据其身份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处置, 如果从事的是一些图书印刷方面的, 对其进行最为严重的惩罚, 一生不得出狱[4]31。从这些处置的程度上来看, 都是非常的严格, 因此对于这些行为的制止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保证了国家的局势稳定, 为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局面, 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流。
宋朝这一系列边防图书情报的保护措施, 对于宋代国家安全稳定有很大的保障, 但是这些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危害国家边防情报的势力。总的来说, 只是对于当时国家的安全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于宋代边防图书情报措施的考证, 对于宋国的边防情报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对于今后边防情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参考意见。
宋国边防情报泄露主要是在图书的流通上, 因此, 宋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边防情报保障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 对于保证国家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边防安全是每一个国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边防情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借鉴宋代政策有利的一面, 建立更为健全的政策体系, 为国家局势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蕾.一元线性回归法在边防情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 (33) .
[2]唐超.主成分分析法在边防情报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8 (7) .
[3]靳娟娟.边防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01 (11) .
【图书情报事业】推荐阅读:
图书情报工作06-04
图书档案情报06-13
图书情报资源10-05
图书情报服务10-08
图书情报硕士10-09
图书情报人员素养11-22
图书情报知识经济08-28
图书情报一体化11-03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1-26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