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一体化

2024-11-03

图书情报一体化(共12篇)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1

1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图书、情报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其实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图书、情报这两种要素通过不断的竞争与冲突,逐渐寻找到自身的最佳功能点,然后进行互补匹配,使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层层壁垒被不断打破,实现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并通过资源共享、网络共铺、远程获取和分布式收藏等手段,使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标准、信息设备等各种元素之间实现匹配与协调,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要。

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图书利用各种形式将知识信息表现在物质载体上;情报是一种呈动态化的知识信息。通常来说,图书涵盖一般化的知识信息;情报偏重最新的知识信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如果图书、情报呈孤立化发展态势,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其自身之义。

2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这项建设工程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管理体制不顺

虽然图书与情报同出一个源头,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两者开始逐渐分流,如今已分属不同的系统,进而处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下。从目前来看,图书馆主要有四个系统,一是科学院所属的科学图书馆系统;二是政府各部门所属的专业图书馆系统;三是教育部所属的高校图书馆系统;四是文化部所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而情报系统由国家科委所统管。如此一来,就构成了图书、情报各自为政、独立封闭的隶属关系,在横向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联系。长此以往,就使得这两个要素处于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状态中,彼此间很难实施有效合作与沟通,这种现状给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2.2 规范不够标准

规范标准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横向沟通信息的重要纽带。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信息化工作的进度有快有慢,进程不尽一致。由此一来,就导致我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得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数字信息的无效开发屡见不鲜。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进,否则不利于图书、情报之间的有效合作。

2.3 信息设施不足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这就对信息网络技术设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对于商业领域而言,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信息设备建设还比较滞后。很多计算机资源配置不高,难以跟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仅难以全面实现数字化,还缺乏一些基本的自动化设备。另外,网络宽带较窄、容量有限等问题也影响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4 利益不够平衡

从本质上而言,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就是旨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为广大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而要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妥善解决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协调问题。只有当收益与成本处于平衡状态中,这种共享关系才能生生不息。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一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大机构由于拥有丰富的馆藏,所以共享成本远高于共享收益,因而不太愿意与中小机构合作,而中小机构又因为成本大于收益,所以对大机构存在依赖心理,另外,各个机构在经费来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图书、情报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意向。

3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入手,才能见到明显效果,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予以解决。

3.1 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

毫无疑问,图书与情报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古代,这两者是一家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和情报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所以图书与情报开始分化。由此可见,图书、情报同出一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体现在这么几方面:一是性质相同,这两者都是为了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而存在,都是一种智力产品,具有可传承性和可共享性等一系列特点;二是载体相同,这两者都是存储人类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三是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图书、情报都需要认真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予以开发和传递,然后向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在信息的输入、加工与存储等方面,都需要经过分类、标引、编目等步骤,这种统一性便于管理和监督。

基于以上一系列相同点,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完全有了可能性。图书、情报部门要主动跨出合作的第一步,打破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交流与沟通,促进资源共享与利用。

3.2 改革管理体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图书、情报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中,无法共同建设联合开发的网络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成立一个国家信息协调中心,对全国的图书、情报进行统一调度,使它们的资源实现共享。国家信息协调中心要树立权威性,促使图书、情报进行横向沟通与联系,以此在各个层面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国家信息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附加问题。

3.3 统一业务标准

图书和情报要坚持以一体化建设为目标,争取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制定国家统一标准,构成图书、情报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标准化体系。针对图书、情报在文献管理和检索咨询等不一致的地方,要逐渐加强协调力度,工作人员要探索和应用适合各系统要求的分类、著录、标引和检索的方法,力求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具体而言,图书、情报也结合本部门的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统一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原则,在著录格式、标引规则、符号转换等方面要实现规范化,软件和硬件使用也要实现兼容性,以此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另外,鉴于情报涉及一些国家机密,所以在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时,还要合理界定图书、情报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4 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要对信息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投资力度,满足社会信息设施发展的需求,建成的网络要支持广域网下的集成管理,这样可以为联机采访、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图书、情报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面筹集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再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积极建设大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或数字档案馆等;最后,积极开发科学好用的数字资源阅读工具,比如一些网络浏览器、阅读器等,满足用户的多重化使用需求。

3.5 尽量平衡各方利益

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通过行之有效的共享活动使各相关主体确实能享受到一定利益。因此,相关主体需要担负起向其他成员提供资源的义务,共同承担网络运行和管理费用,并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也可以事先签订协议,规定各主体的职责、权利、义务和收益,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摩擦与冲突。

4 结语

如今,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但在实践层面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讨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落实,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段伟.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探析[J].情报探索,2007(8):8-9.

[2]王永辉.整合图书情报档案资源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J].吉林农业,2010(13):46-47.

[3]徐楚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性思考[J].云南档案,2009(11):62-64.

[4]张锐.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8(2):49-52.

[5]栾晓红,张慧.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97-99.

[6]王强,阮湛钧,续雪瑾.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施问题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5):84-86.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2

《图书与情报》载文被引分析

对<图书与情报>载文被CSSCI来源期刊引证进行了统计,分别从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论文被引频次、被引作者、高频被引论文、引证文献的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图书与情报>载文的被利用状况.

作 者:王茹 WANG Man-ru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10 20(6) 分类号:G350 关键词:图书与情报   被引论文   统计分析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3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一体化”,最早是1978年中科院在广州召开的“全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上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而提出的管理模式。1985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及发展规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图情档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受国情、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图情档一体化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用戶需求也呈现出整体化、多样化的特点,图情档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构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作以简要探讨。

一、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首先,图、情、档同出一源,情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用手势等方式来传递情报,档案源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档案经过人们的整理、汇辑、传播便形成了图书,三者都是储藏信息资源的中心机构,其同源性为图情档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图情档属性相同,三者同属文献信息范畴,其本质都是信息,是可以存储、流传、使用的社会信息资源,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三者都源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用性。再次,图情档的管理模式相同,三者的核心工作都是信息的搜集、整理、统计、存储、保管等内容;管理方法也大致相同,都是分类、归档、索引等内容,也都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为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情、档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因此,图情档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存在着一致性。此外,图情档三者的载体也相同,主要为纸质型、胶片型和磁记录介质。最后,贝塔朗菲定律指出,孤立子系统的属性功能要小于统一的整体系统,即图情档独立的功能小于一体化的功能,因此实现图情档一体化能够整合资源,促进系统功能的增强。

由此可见,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图书情报同出一源、属性相同、管理模式相同、载体相同,并且合大于分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更是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便利的条件。

二、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技术等各方面信息出现爆炸性增长,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化、整体化。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核心将不再仅限于文献资源,而是针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图书情报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势必要以用户信息服务为核心。因此,加速实现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用,使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的多维化和一体化,符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信息的搜集、传播、使用等工作突破了时空和行业等领域的限制,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信息量的空前增长,使得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所有信息的搜集和存储。走一体化信息资源建设之路,实现资源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如今已有许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情档的一体化管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初步构建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图情档文献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为图书馆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 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还存在缺乏理论指导和宏观管理无力等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看,由于三门学科没有完全突破“机构”的束缚,因此其理论系统、学科体系的研究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未能形成统一的大信息观——文献信息理论,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差异化的问题,没能形成统一的、明确的理论思路,使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缺乏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图情档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图书、档案、情报分别隶属文化部、档案局、科技部等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分散建设,这种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在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上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文献资源的共享。在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消除各自为政、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强机构、规章制度的协调和统一。

2 构建的思路

(1)在思想上,需要摈弃陈旧的观念与偏见,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图情档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图情档的协调和融合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倡导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奠定构建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

(2)在制度上,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只有具备全局思维,进行宏观规划和管理,扭转各系统各自独立、封闭管理的运作模式,才能实现图书与情报等系统的交叉管理和管理制度的一体化建设。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并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叠加,而是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和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统一的领导、协调的管理,达到“1+1>2”良性结合的效应。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基础是管理模式构建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在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实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3)在技术上,需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只有结合图情档的工作特点,协调和逐步统一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在管理和文献管理、检索方面不一致的地方,建立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目前图书馆采用的文献著录条例、图书分类法等为标准化体系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诸如信息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和通讯设备的设计标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争取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管理。互联网的出现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化技术平台,日渐完善的网络技术使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只有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和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网络化服务。

(4)在人员上,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沟通与借鉴,打造一支通用型的、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只有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才能使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构建的措施

为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做好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必须重构馆藏资源,协调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之间的比例,制定合理的馆藏建设政策;不再将信息资源局限于馆内的图书资料,由于在数字与网络环境中,文献资源大多是多媒体形式,如文本、图像、动态图像、声音、超媒体信息,所以还应将网络信息整理成为有序化的信息资料,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数字化。在技术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机构,对文献资源信息体系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建设,明确划定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文献资源保障的任务,可以借鉴美国总统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等图书馆的成熟经验,建立起适合数字化、网络化要求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及保障中心,发挥信息协同共振作用,实现文献信息服务的高度综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服务方式方面,必须形成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研究型的服务机构,根据图书、情报等服务对象的不同,采用层次性的服务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提供全文信息服务、目录信息服务、概况简介服务以及可下载服务或是网上阅读服务等有深度、个性化的情报研究服务,以此引导和吸引更多的信息用户来利用图书情报机构,从而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在当今高校, 档案、图书、情报是高校的三大信息支柱。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其中档案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情报化, 图书情报工作基本上已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学校的历史以及图书馆的历史是由档案来记录的, 图书馆与档案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档案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等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是广大师生在学校实践活动中直接凝聚成的共同智慧结晶, 但是在多数高校中, 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 档案至今仍然游离在学校情报中心之外。为了加强高校信息中心的跨越式管理建设, 应该探索出一条构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将各类信息资源集中存贮、管理和利用, 便于学校师生查阅和使用, 使信息资源发挥出整体效应。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意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含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通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部门整合为统一管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过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 也就是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和相互协调, 循序渐进地寻找、探索或选择出最佳的功能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 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关系, 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式收藏、远程存取等多种方式, 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补, 使之达到最优化地匹配与磨合, 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

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论机理。

系统论里一条著名的法则, 就是整体 (大系统) 的属性和功能大于孤立部分 (小系统) 的总和。图书、情报、档案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 并不等于图书、情报、档案这三者所组成的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必然大于图书、情报、档案三个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因为图书、情报、档案融为一体后, 减少了重复检索的环节, 缩短了信息生产周期。尤其是建立了统一的现代化的图书、情报、档案网络之后, 信息数据库可相互检索利用, 便于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 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有以下益处: (1) 有利于实现资源功享, 在高校, 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普遍存在各成一体, 独立管理的现象,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已经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宣传, 制约经济与社会效益产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尽管已经有了网络系统, 图书情报档案之间横向联系很少, 根本实现不了信息资源共享, 因此,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搭建一个信息中心服务平台, 图书馆、情报研究所和档案馆三者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跨越各自部门和实体的局限, 相互利用, 做到资源合理共享。 (2) 有利于加速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可以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组织、检索、统计、通讯等工作自动化;可以采用光学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实体的贮存、传递缩微化;可以采用声像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的利用视听化, 利用网络化系统使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服务自动化, 还可以避免重复处理、重复数字化、重复开发软件等造成的人、财、物各项浪费。 (3) 有利于提高信息利用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的普遍提高, 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愿望比任何时期更为迫切, 他们需要及时、迅速、准确的信息, 而且要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地获取所需信息。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可以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互为补充、密切结合, 及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极大方便了师生查阅原始的档案资料、比较系统地理论数据、参考资料, 以及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广大师生通过网络系统, 更便捷地、多角度地获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料的网上查询, 这样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球性、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 读者渴望从信息部门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 高校要打破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 实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迫在眉睫。

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以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高校不可能独居信息网络环境之外生存与发展, 为此, 高校要搭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 促进信息服务的交叉与融合, 并完成同国内信息基础设施与国际互联网的对接, 使高校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国内乃至国际间信息资源, 又能通过网络将自身的发展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真实意图。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信息发展的需要。

信息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向一元化方向努力逐渐得已实现。在我国, 通过信息化来加快现代化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在全球网络化的环境中, 国际互联网是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佳渠道, 信息管理一元化的概念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巨大枢纽, 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 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整个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应当改变孤立、封闭的体系, 加强横向联系, 开展协调合作, 首先保证校园内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然后组织全国和地区的统一网络, 并与互联网连接, 既便于实现文献交流与信息共享及优势互补, 也利于节约网络投资, 统一信息管理。

3.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高等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中, 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是源于一体的, 具有相同的学术发展渊源, 学科的内在体系结构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 它们的任务都是以研究社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开发与利用为目的的。在传统课程设计中, 它们既经历了一体化, 又相对各自独立过, 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原本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显得与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 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因此, 当前各高校在信息管理学科教学中都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努力, 就是把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置于信息管理的一体化模式下进行的, 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图书情报和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更能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保障

高等学校应根据管理体制、设备条件、标准化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条件, 以便大力推进信息一体化管理进程。

1. 领导重视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如何, 和单位领导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如果领导在人力、物力、才力、资金和时间方面给予大量的投入和支持, 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而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步, 只看到其服务功能, 忽视行政协调、监督指导的只能, 那困难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 领导重视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

2. 计算机、缩微和通讯设备的推广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各个部门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缩微机及通讯等设备, 几乎都与互联网相连接, 但网络观念和信息数据的传送和交换意识相对薄弱。在今后加大软硬件配置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推广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建立一个以软硬件配置为基础, 以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技术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 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技术畅通。

3. 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人力保证。

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部门, 要培养一支思想解放、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专业化队伍, 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准确、鲜活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只精良的适应高校发展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的专业化人才, 就无法将传统的信息管理理论扬弃、传承和发扬下去, 更难构建以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框架和服务模式为基础的新型信息管理服务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逐渐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操作向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向发展, 如联机检索、数据处理、信息咨询服务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档案馆服务上的应用, 是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一次大飞跃, 因此, 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要不断的更新、提升和增强, 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精通图书、情报、档案业务知识, 熟练的检索技术, 精湛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和完善自身素质, 使自己能够胜任信息一体化管理发展的新需求。

总之, 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在高校信息管理中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然而, 它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现的模式和步骤也不是单一的, 因此, 要有步骤、按计划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 要重视一体化理论学习与研究, 为规范一体化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沂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管理的新趋势[J].农业图书馆学刊, 2007, (1) :88-91.

[2]程祁蕙.信息时代高校的图书情报工作[J].生产力研究, 2004, (10) :48-50.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5

一、1.[出题目的]考验心理素质,上来先整懵几个再说

[考查类别]采访

[答题要点]刊登某学科的全部文章各1/3的核心刊、相关刊、一般刊的比例是1:a:a2,a≈5(1分);某学科全部引文的约2/3来自核心刊,其余刊构成相关专业的核心刊(2分);用于确定核心刊,完善收藏比例(1分);容易受马太效应的影响(1分)

[参考文献]邱均平。信息计量学

2.[出题目的]考查对常用标引工具的了解

[考查类别]标引

[答题要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科学、综合性图书(1分);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教育、科学、体育H语言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地球科学Q生物R医学S农业T工业U交通运输V环境科学X安全科学Z综合科学、综合性图书(2分);《汉语主题词表》(1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1分)

[参考文献]马张华,侯汉清。文献分类法与主体法导论

3.[出题目的]考查对编目的了解

[考查类别]编目

[答题要点]查重、查联机合作书目数据库、(若有则下载)、原编、存储(5分)

[参考文献]

4.[出题目的]考查对典藏的了解

[考查类别]典藏

[答题要点]副本量大的开架外借,保存本开架阅览,珍贵图书、使用量少的图书闭架借阅(3分);两级馆藏制、一级馆藏制,贮存图书馆(2分)

[参考文献]沈继武,萧希明。文献资源建设

5.[出题目的]考查对流通的了解

[考查类别]流通、自动化

[答题要点]借出、还回、续借、读者(信息)管理、财务管理(5分)

[参考文献]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6.[出题目的]考查对参考咨询工作的了解

[考查类别]参考咨询

[答题要点]接谈、问题转化、检索、分析综合、提供(2分)现场解答、通讯解答、情报服务(代查代检、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定题服务)、文献传递、培训讲座、FAQ、案例库……(2分);现场、建筑标识、电话、电子邮件、专门系统、即时通信工具(1分)

[参考文献]詹德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

7.[出题目的]考查对业务流程和图书馆管理的了解

[考查类别]图书馆管理

[答题要点]信源(采访)、信道+噪音(分、编、典、检索)、信宿(流通)、反馈(读者工作)(2分);馆长——>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具体工作(2分)

[参考文献]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

8.[出题目的]考查对图书馆事业的了解

[考查类别]图书馆事业

[答题要点]以行政领导划分的纵向体系(1分);加强横向联系,加强区域共享(2分);高校图书馆体系(1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高校图工委(1分)

[参考文献]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

9.[出题目的]考查英语水平,活跃气氛

[考查类别]专业英语

[答题要点]自由发挥(5分)

[参考文献]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试题

10.[出题目的]考查对图书馆理论、图书馆性质的理解

[考查类别]理念

[答题要点]书是为了用的(反对重藏轻用,体现图书馆的基本社会职能、社会价值)、读者有其书(阅读权、信息公平保障)、书有其读者(信息表达自由、知识民主)、节省读者时间(效率的观点)、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发展的观点、持续投入、事业的宏观观点)(条目各1分,解释各1分)

[参考文献]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

二、1.[出题目的]综合考查对分类、标引、编目的了解

[考查类别]类、标引、编目

[答题要点]K,历史、地理(2分);410,由分册题名指向丛编题名,分册著录(3分);流水号/种次号,取号容易、可以自动完成,不能集中同一著者的同类书(3分);附属题名项/其他题名项,是(2分)

[参考文献]段明莲。文献信息资源编目;马张华,侯汉清。文献分类法与主体法导论 2.[出题目的]考查对自动化系统的全面了解

[考查类别]自动化

[答题要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条码与扫描工具/RFID、图书检测仪/防盗仪、磁盘、光盘管理系统……(3分);采、分、编、典、流、刊……(3分);ILAS、汇文、北邮……SirsiDynix、Ex Libs、Innovative……(3分);合作购买、电子资源与书目一体化……(1分)

[参考文献]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刘荣。图书馆自动化研究进展//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出题目的]考查对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

[考查类别]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

[答题要点]

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

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3分);

高效的计算机管理,新型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便捷的网络查询手段,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2);

学科分类、语种分类、数据库字顺列表、刊名字顺列表、主题标签、按文献类型与加工程度、简介全文搜索、一体化检索系统/一站式检索门户;(2分)

知网(全)、维普(理科多)、万方(特种文献多)、超星(旧书)、方正(新书)(1分); Elsevier SDOS、SpringerLINK、EBSCO、NetLibrary、IEL(2分)

[参考文献]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

4.[出题目的]考查对古籍、工具书管理的理解

[考查类别]古籍、工具书

[答题要点]1911年之前出版的文献,1911年后出版的古体文献,1911年后出版的、1911之前出版的文献的复制品、衍生文献(3)校勘、版本、目录、注释、辑佚……数字化(2)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丛集汇要……(3)字顺法、类序法、专业方法(2)

[参考文献]曹林娣。古籍整理概论;詹德优。中文工具书导论

5.[出题目的]考查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职业信条、职业规范等的认识

[考查类别]理念

[答题要点]人在从事信息活动时候的自由获取、认知、表达信息的状态,或拥有这种状态的权利(2)信息获取自由、信息认知自由、信息表达自由(3)图书馆承认知识自由,以知识自由的保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社会功能与职业信条:通过公平服务保障信息获取自由,通过完整客观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保障信息认知自由,通过获取自由、认知自由的保障和交流平台的建立保障信息表达自由(3分);图书馆员应树立维护知识自由的信条,树立职业认同感。(2)

[参考文献]蒋永福。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程焕文。图书馆精神;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老槐。普世价值无需证明

6.[出题目的]考查对高校图书馆宏观环境的理解

[考查类别]图书馆事业、信息资源共享

[答题要点]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4分);联合目录、引进数据库、学位论文库、特色库、重点学科导航库、虚拟参考咨询、教学参考信息、资源评估、标准规范建设、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资源调度系统、CCC西文期刊篇名目次、数字图书馆门户、统一认证、结算、统一检索平台(8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中心、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基地(5分);使用CALIS服务,成为CALIS成员馆,成为中心馆,承担CALIS项目,馆员以个人身份参与CALIS有关活动……(3分)

[参考文献]CALIS主页

7.[出题目的]综合考查对图书馆事业、图书馆职业、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认识

[考查类别]图书馆基础理论、高校图书馆

[答题要点]社会性、服务性、中介性、依辅性、学术性(2.5分);保存、教育、文化、信息,维护社会公平,维护人权与公民权(6分);

①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采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和管理

② 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③ 根据教学、科学研究和课外问揍的需要.开展流通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

④ 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工作。

⑤ 开展查问文献方法和光盘信息、网络信息获取方法的教育

⑥ 和辅导工作。

⑦ 统筹、协调全校的文献资料信息工作。

⑧ 开展馆际协作活动.如合作编目、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协作等。

⑨ 培养图书馆专业干部。

⑩ 进行图书馆学、目录学和情报学理论、技术方法及现代化手段应用的研究。

(以上吴慰慈)直接的教学支持服务:提供设施、提供空间、参与课程设计、参与学校的教学决策、参与远程教育、大学生通用技能素质培养、参与课件开发支持研究过程支持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过程:参与课件设计、信息素养课、开设公共课和讲座支持自主学习

(以上于良芝)(6.5分)

① 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图书馆是高校中的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是学术阵地,是最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地方

② 校园文化对图书馆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影响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能对图书馆的服务带来创新与变化,校园文化的学术性能与图书馆的学术性形成良好的互动(6分)

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篇6

关键词: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研究;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2-02

信息是人们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提供信息则是图书情报工作的本质。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具有传统优势,但在新信息文化社会的影响下,面对新环境、新方法和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图书情报机构也在持续经历着变革、变化、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信息服务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对信息服务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归纳。

一、信息服务研究概述

吴超和于晓光利用词频统计分析了信息服务研究的发展特点,指出自1967年开始,信息服务主题论文逐年攀升,并在1990年前后形成研究高潮[1]。

从信息服务文献的词频来统计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基本是以检索技术(retrieval)为主,computer(s)、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vices和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是当时的研究热点,并且这一热点在整个70年代一直持续。自80年代开始,图书馆信息服务进入光盘数据库建设时期,database、online、cd-rom是当时涌现出的热点主题词。光盘数据库的发展使online服务成为热点,online information、online services、online searching、online retrieval以及online bibliographic、online library都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词。进入90年代,electronic逐渐成为热点主题词,电子信息、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电子出版和internet等成为新的热点,借助于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迅速发展。90年代中后期digital开始成为热点,关于digital library、digital service的研究越来越多,digital与electronic的研究并存。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文献体现出,20世纪70年代的图书馆服务基本以计算机检索技术和检索系统为重心;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轉入光盘数据库的研究、建设与评估;90年代初至今又因为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电子信息服务转型;从21世纪开始,数字信息服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二、信息服务研究内容

国内外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户信息需求

关于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增多并达到了高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情报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ARIST,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信息需求为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共进行了11次关于“信息需求与使用”的评论。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是以信息系统为导向的,认为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便是所谓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认知科学的发展为背景,B.C.Brookes等人倡导情报学研究的认知观点,尤其是自1986年Dervin和Nilan发表了研究报告之后,信息需求研究开始对用户的认知加以关注。T.D.Wilson对五十年来信息需求与使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指出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经历了从系统范式向认知范式的变化,从由信息系统的角度定义信息需求发展到以用户认知的角度来研究信息需求。Heidi Julien等对1984-1998年间发表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涉及这些研究室关注认知过程,还是系统设计。[2]

我国关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用户的类型,信息需求的产生、内容、变化、特点、规律、满足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二)信息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环境的变革和社会化软件、网络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图书馆界正在努力建立基于网络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以较好地解决数字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数字参考服务的协作模式

数字参考服务的协作(collaborative)模式是指由多个成员机构联合建立一个分布式的虚拟数字参考服务网络,以解决单个图书馆因各种原因限制而难以解决的咨询问题,从而尽可能满足网络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建立协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联合开发的QuestionPoint,以及美国LSSI公司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都属于这种模式。

(2)学科门户服务的集成模式

学科信息门户包括主题信息门户、专业信息门户、跨学科信息门户、分布信息门户、开放信息门户几种形式。集成化服务模式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集技术与资源为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一体化服务模式。国内在此方面主要是高校系统的重要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如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和交通运输工程信息门户,及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学信息门户。

(3)信息主动推送的个性化模式

nlc202309040231

信息推送服务是基于推送技术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是传统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使用习惯等个人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具有针对性、可定制性、主动性和智能性的特点。[3]

(4)综合利用多种媒介的移动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以东信息服务主要有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和客户端服务(只有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三种模式,最早的移动信息服务应该是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4]。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数十家图书馆开通了移动服务,服务终端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掌上电脑等,图书馆移动服务正逐步普及[5]。

(三)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断向一体化、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加快各种先进技术与信息服务的融合。

开放链接技术:OpenURL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互操作的链接服务系统,可将含信息对象的元数据和标识符传送到链接服务器,由其识别具体用户对象后,再将其引向有权访问的资源或服务。应用OpenURL标准,可以实现图书馆内各种类型的学术资源的开放、动态链接,使图书馆内的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更方便地为读者服务。[6]

OAI技术:OAI-PMH是一种元数据收割协议,采用简单、标准的指令集,从多个数据库提供者中采集元数据到服务提供者,形成集成的元数据仓库,支持用户对这个集成仓库进行统一检索,提供跨库检索服务。[7]

数据挖掘技术:即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支持,对用户需求和来源信息的深层分析上。[8]

智能代理技术:具有高度智能性和自主学习型,可以通过用户行为,主动分析其行为并提取用户个性特征,通过智能化代理服务器为用户搜集最感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9]

数据推送技术:即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或事件发生的需要,把用户预约范畴的或可能对用户有用的最新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推送技术是面向用户、面向主题的,可以减少信息查询的盲目性,同时能集成自动分类、自动翻译、自动文摘等自动化技术,使“用户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用户”。[10]

网格技术:利用网格技术,将分布的、自治的、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包装成为数字图书馆网格的信息节点,为用户提供一个不分地理位置远近及设备类型一通的统一且简单的资源服务体系,提供用户对资源的使用和全方位的资源共享。[11]

三、信息服務体系的构成

张海政等认为,面向公众素质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构建应包括七个方面:馆际协作机构、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协调采购、馆藏文献数字化合作、网上联合编目、网上联合服务以及馆际互借[12]。朱晓琴等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该由管理组织系统、书目信息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文献信息传递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13]。贺洪明认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包括七个方面,即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文献资源布局保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特色数据库以及人才激励机制[14]。

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系统的分析,可以明确一个综合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应包含五个方面:用户、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文献信息资源集成系统、集成式网络服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用户、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是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行为主体,无论是资源、系统还是服务,都要靠人来完成,因此用户和信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都很重要。

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包括图书馆的纸本馆藏、数字(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各种全文和文摘、索引数据库、联合目录、导航库等,在不同介质、不同类型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组织与加工,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

集成式网络服务平台是用户与资源、用户与服务、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之间的桥梁,包括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本身的集成两个方面。技术集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存储等系统支撑技术的集成,同时还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数据交换、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信息推送、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应用技术的集成。系统本身的集成则是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通过自动化协作方式来共享和利用信息。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权责分配、收费机制、评估机制等,是整个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保障。考虑到系统内各个要素的有效集成,合理的体制和机制可以起到相互制约和耦合的作用,确保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涵盖各种资源、各项服务、稳定可靠、合理有序的图书馆统一门户。

四、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目前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5]:

(一)政性经费资助的文献服务体系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建立合理的藏书布局为基本起点,通常是建立信息中心,通过行政力量对一个国家、地区或系统的文献资源做出预先的合理安排,目的是减少图书馆之间的重复购置,从整体上达到比较高的文献覆盖率。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学术信息中心(NACSIS,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二)商业机构的中介服务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的手段,以租赁和许可证的方式把可用的数据库产品集成起来,开发统一的检索界面,向用户提供有偿的联机检索服务、定题跟踪、电子文献传递和定期信息服务。Dialog检索系统、STN联机系统(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International)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nlc202309040231

(三)非营利性图书馆协作模式

由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所支撑,常被称作“书目利用共同体”,往往拥有一个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统一运营和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馆际互借的信息系统和其它文献检索系统、电子文献传送系统和完善文献传送的物流系统。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OhioLINK等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也在进行了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共建共享实践。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性信息服务体系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NSTL等,地区性信息服务体系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北京中关村地区文献信息系统等。

网络时代,全球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给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交流的互动,使得人们更乐于到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信息资源搜索的高速与自由,打破了信息检索被少数人垄断的状况。新世纪的文献信息服务将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随着文献载体非纸化,记录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发展,文献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本,而是兼具声、形、色、味、动画于一体,并可通过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形成一种全新的结构。在这种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各方面竞争的加剧,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增值服务和知识服务成为了新的聚焦点和增长点。但无论如何变化,以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信息仍是信息服务的本质所在,也是图书情报机构进行信息服务研究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吴超,于晓光.国外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07(4):530-533.

[2]馮花朴.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5(2):40-44.

[3]杨含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转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4]刘小景.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2-74.

[5]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35-41.

[6]路莹.开放链接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7):70-72.

[7]陈士吉,张晓林,左文革.基于OAI的农业信息集成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0):21-24.

[8]谭春辉,汪全莉.个性化信息服务于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契合[J].情报杂志,2007(8):82-85.

[9]李伟超,牛改芳.智能代理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6):29-33.

[10]张聿坤.信息推送技术在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1]吴建西.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6(5):99-103.

[12]张海政,阚华,王建涛.面向公众素质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8):58-62.

[13]朱晓琴,员立亭,郭锦芳.省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9(9):1318-1321,1327.

[14]贺洪明.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J].情报资料工作,2005(2):71-73.

[15]郑德俊.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热夏提·买买提明,男,1963.3--现任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员。1985年新疆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4年本科)主要负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及现代技术应用等工作,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动力 篇7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古代, 档案、图书、情报是同一种意思, 三者原为一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档案、图书、情报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变化, 图书馆、档案馆、情报馆逐渐分离, 各自纵深发展。时至今日, 三者已经发展成隶属于不同系统的独立机构。三者各自为政的形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弊端日益明显。

(一) 物质资源的浪费

图书、情报、档案分割管理、多头领导的状况, 一方面也减少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增加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另一方面, 信息的日常管理、设备的重复购置等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

(二) 信息供给的不足

众所周知, 现代网络环境下, 文献信息种类繁多、文献数量急剧膨胀, 而购买经费相对不足, 单凭本单位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文献, 而依靠自身有限的信息储量又很难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 (2) 系统论里的贝塔朗菲定律认为:整体的属性和功能大于孤立部门的总和。将图、情、档部门统一管理, 通过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 形成三位一体化的管理形式, 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有利于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融合的外在动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各界、各阶层需求信息的迫切性和多样性是促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外在动力。

目前人类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信息多、杂、乱, 而且更新速度快, 个人接受信息严重“超载”。用户迫切希望能够在这样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当用户获得一条信息之后, 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条信息对自己是否有用, 而不会深究它的来源究竟是档案还是图书, 抑或是情报等等。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利用, 因此在新形式下信息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以满足用户的迫切需要。

此外, 图书馆、情报馆和档案馆虽然都是重要的信息机构, 但是档案馆主要以提供纵向的原始信息为主, 图书馆则以提供横向的再生信息为主, 侧重点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工作对象决定的。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侧重于原始性, 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以保存备查为目的。图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主要是为了传播经验和知识, 供人阅读学习。情报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起到传递最新科学知识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往往不能单纯地从档案或图书、情报中获得, 一条有用信息, 可能渗透在三者之中。用户需求信息的多样性, 则是实现管理一体化的外在动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以实现三者在提供利用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使其强强联合, 发挥三种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达到1+1+1>3的效果, 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可行性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图情档一体化的内在和外在条件,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一)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图书情报档案同属于文献, 是文献信息重要的、独立的组成部分, 具有同宗同源的历史渊源。根源的一致性是三者实现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可行性保证。

管理方式相同。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在管理要素和环节组成上几乎相同, 都要经过收集、加工和整理有关的文献, 进行开发传递, 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输出方面, 都要经过分类、存贮、统计、保管、检索、编辑和利用等, 他们的管理方法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便于对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进行统一领导、管理、监督和指导。

性质载体相同。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人类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并记录下来的知识的载体, 具有信息属性,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它们都具有可扩展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和可共享性的特点。

传播手段相同。信息主要通过时间栈和空间栈两种信息栈进行传播, 图书、情报、档案作为信息家族的成员一般通过档案馆、图书馆、文献中心等时间栈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 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空间栈实现远距离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使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内为用户提供资源共享。

利用方式相同。图书、情报、档案都是通过文献、图书、资料等为方式提供信息利用服务。宏观上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微观上是根据不同的读者或者用户的需求, 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二)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外在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在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时, 就要既看到内因, 又看到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同理, 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既要重视其内在因素, 又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的作用, 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是实现三者一体化的外在条件。

1. 经济发展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引起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3) 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发展为图情档一体化融合提供物质基础。

以图书馆为例, 据文化部统计, “十五”以来, 全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逐年增加。2009年, 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850个, 比2000年增加175个。按行政区划, 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其中,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79.3%, 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85.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投入在图书事业的经费有所增加, 作为图书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图书馆的建设呈上升趋势。国家加大了对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经费投入, 为购买图情档一体化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提供物质支持, 加快实现图情档一体化的速度。

2. 国家政策法规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图书情报档案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业务合作机会较少。图情档一体化管理要求打破三者之间的孤立情况, 将各个馆藏中的资源整合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这一重大举措势必会关系到三者的利益和标准化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确保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早在1987年10月, 原国家科委牵头, 成立了由原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社科院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专利局等15个部委组成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会, 成为全国文献资源系统的最高协调机构。在标准化方面, 1985年国家标准局就发布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 适用于图书、档案、情报各部门。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

3. 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管理人员通过这个系统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数据整合、存储, 为各个地区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系统不是空中楼阁, 必须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为依撑。网络平台、硬件和软件设备是构成信息资源系统的三大基础。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明,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趋于完善, 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图情档一体化所用游刃有余。

4. 图书情报档案专业教育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人力资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纳德先生曾经说过:“物的现代化是表层的, 人的现代化才是深层的。现代化要先化人, 后化物。”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离不开人的因素。目前, 图情档一体化作为一个新型的管理模式, 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理论和技术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真正实现图情档一体化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摸索过程中, 急需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图情档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教育为依托, 截止到2006年, 我国已开设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三十余所, 图书馆学专业30余所, 设立档案学专业硕士点的学校23所, 图书馆专业硕士点38所, 设立档案学专业博士点的院校6所, 图书馆专业10所, 情报学专业的高等教育院校数量更是在两者之上, 图书、情报、档案专业教育已形成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 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 为图情档一体化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各高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依据, 在巩固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也加大了对综合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 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完全可以适应图情档一体化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常青.网络环境下图情档一体化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王新明.对档案图书情报遗体化的再思考[J].科技与经济, 2007 (7) .

[3]黄夏基.经济因素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代中国当时内事业发展的经济探源之一.档案学研究[J].2007 (2) .

[4]王新明.对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再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6 (7) .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8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不是任何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人们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来记录历史, 表达思想, 保存或传播信息而形成的文献。而其产生的先后时序, 很难加以区分。从历史上看, 图书、情报、档案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保存图书、情报、档案的机构也是难以区分的, 图书与档案的管理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公元前3000年以前, 当时两河流域出现的数以万计的泥板文献, 图书馆界称之为泥板图书, 而档案界则称之为泥板档案, 二者都说得通。中国安阳小屯村出土的大量甲骨文, 图书界称之为甲骨图书, 档案界称之为甲骨档案, 都有理由。古代的图书馆与档案馆也是难以区分的。比如周代的“天府”, 档案界说是最早的档案馆, 但那里面除了档案, 还有贤人的著述, 还有镇国大宝器, 说它是图书馆、博物馆也未尝不可。汉代著名的石渠阁, 是萧何建造, 专门收藏秦代档案图籍的地方, 但是后来也藏“秘书”, 并且成为学者讲经论辩之处。所以说图书馆与档案馆实难区分。古代的图书情报管理方法与档案管理方法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说图书“插架”如何,说档案也是如此。由于人们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文献, 因此, 对它们进行收藏、管理的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同为一体。因最早的文字记录都是记事性质的档案, 随着文字信息的不断增多, 就先后产生了不同形式的信息载体, 这些载体材料, 既可以储存图书信息、档案, 又可以储存和传递情报资料。因此, 这时期的图书、情报、档案很难区分是名副其实的“一体化”。但真正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档案学家就曾提出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从机构到信息管理的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成立了一个由档案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组成的研究“在交接点———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共同范围”的团体,旨在推行一体化管理。国内最早出现“一体化”概念是由中国科学院在1978年提出的,当时是针对图书和情报工作的一体化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其信息化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档案学科也应与图书和情报学科一样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海量化、缩微化、高速化、高智化、渗透化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管理是一个方向,因此档案界提出档案与图书、情报三者一体管理的可行性讨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使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成为一体”。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联盟、组合、做同样的工作, 为同样的对象服务。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三大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几乎共同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更广泛、更迫切的需要,对图书、情报、档案的利用越来越要求公开化、社会化。信息资源体系事实上也无法使图书馆与情报所、档案馆相区别。首先,图书、情报管理二者在现代社会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现代图书馆已不仅仅是借借还还、典典藏藏,而在向主动服务的方向发展,它已承担一部分情报工作。各种情报技术,如缩微、复制、机检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使得图书、情报界限已变得模糊。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二者机构的完全统一,上海图情新馆所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在世纪之交图情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图情资源极大丰富、图情网络有了根本性突破、图情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兴建的, 它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和情报网络体系, 并在本质意义上融会文献信息科学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其次,档案、图书、情报的同源性决定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情报所服务对象的相似性。所不同的只是档案机构公众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确定自己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服务。但是从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的“文件的双重价值论”出发,文件档案除了有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外,还存在其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前者主要体现其行政价值,后者体现其情报价值。因此, 档案馆网络化管理在经历了第一、二阶段后,必然要向第三阶段,即档案的公开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走向三者一体化管理。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优化措施

所谓一体化管理, 是指建立一个集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共享, 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服务, 以改变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信息处理和服务方式。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但从目前图书馆、档案馆的工作条件来看,要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三者统一的信息领导机构。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信息领导机构,对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全局集中、局部分散,通用集中、专用分散”的原则建立纵向有层次,横向协调多功能、高效益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对图书、情报、档案三个部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配置三者的文献资源,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三者联合的文献信息系统,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从整体出发,兼顾各自的特殊性,调动图书、情报、档案各机构人员的积极性,使三者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更高程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

2.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

钱学森曾说过:“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它们都具有信息的属性。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建立在它们共有信息属性基础之上的。在网络时代,三者的各管理部门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组建联合信息网络,把分散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联成一个集成信息网,把它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该信息网由信息资源采集、信息产品库、用户服务器及用户终端等部分组成,用户可通过与网络终端相连的综合信息目录浏览器查找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实现馆际互助互利。

3. 加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的标准化工作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加工、信息检索、信息一体化管理网络的建立就无从谈起,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进行一体化信息服务更无法实现。例如,在信息的著录、标引、分类、检索以及计算机、通讯设备的通用性等方面都应实行标准化。图书、情报界已普遍使用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和《文献著录条例》等标准;档案界颁布了《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和《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一系列标准;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则用于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这为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奠定了基础。总之,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应该更快,以便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4. 合理解决图书、情报的著作权、隐私权以及档案的有限阅读等问题。

数字馆库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存储、处理、传递方式,对在以传统纸质印刷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版权制度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原有法律难以解释的问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使用户不再需要通过作品物质载体形式的转让而远距离随意使用作品,并且可以极为方便准确地复制作品,随意而不留痕迹地改变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而虚拟馆藏的扩展方式是通过动态链接技术来完成,这个过程同样涉及版权问题。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即《WTO版权条约》规定了向公众传播的权利:文字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权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具有以其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针对特定的问题,图书馆应该与版权所有人进行充分协商,努力达成共识。对于档案一般仅限于从形成之日30年的开放型档案,对于有些电子文件,则视具体情况不同而加以限制。为了文档信息的完整、真实与防止泄密,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数字信息和网络安全。主要有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电子文档内的非公开性;身份验证,以确保他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制度,目的在于证实该份文件确实出自作者,其内容没有被他人进行任何改动;防写技术,使用户只能从计算机上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硬盘还原卡技术,使用硬盘还原卡后,用户可以随意对硬盘中的电子文件和数据进行增、删、改,但一旦关机重新启动,硬盘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防火技术,这也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它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外界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本机构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其他还有信息“保险柜”技术、网络隔离技术等。

5. 人才培训。

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组织图书馆界、情报界和档案界之间的学术讨论及交流,促进学术界彼此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课程设置上,除了各有自己特定的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和对象外,还应设置交叉的综合性课目。同时注重继续教育,并以“虚拟馆库”作为培训基地。努力进行现代化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从现代化知识培训、管理科学培训、电脑技能培训和外语培训入手,对各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行填平补缺式的培训,培养出既懂管理体制又懂业务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摘要:基于图书、情报、档案的历史渊源分析, 以此, 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若干优化措施, 以期促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韩玉梅, 黄霄羽.外国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徐丽.浅议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2) .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建设,发展趋势

在历史当中, 有这样一段话“档案是图书之母, 图书是情报之母, 而图书、档案以及情报同出一体。”这段话表明了在当今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 而科研也在不断地向一体化转变。因此, 正是在这趋势之下社会也向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提出了“一体化”的要求。“一体化”并不是指的是回到古时候的大统一的图书档案馆当中去;更不是把独立的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都合并到三位一体的实体当中。而是指的是要对传统的孤立的、封闭的体系当中加强协调, 和横向联系相互协调, 组成一个统一的网络, 并把它成为真正的“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能够更好的为生产和科研以及管理进行服务。

一、高校实施图书、档案以及情报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校情报学、图书馆学以及档案学研究工作和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等进行统筹管理, 同时它也是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工作顺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求生存和创效益的具体需求。这三者经历的过程是从一体化为独立, 又从独立为一体化过程。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 纵向发展的分化独立缺乏一定的横向联系, 对守旧的、封闭的局限性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 目前我国的诸多高校都把情报学、图书馆学以及档案学综合在一起为信息管理学。这不仅是三者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更是教育改革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

2. 内在联系。

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最基本的性质就是知识载体, 它们是信息的另外一种形式, 而且它们之间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密不可分和必然的联系, 这三者相互交叉、互相渗透,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进行转化。不管是从目的、基本性质、内容还是管理手段、服务对象方面来说这三者均相同。这就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实行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

3. 实际情况。

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普遍都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学校的规模在日渐壮大, 同时也导致学校负载累累。不仅各个高校都存在着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各自为政、资源和数据库不能够共享以及横向联系少的弊端, 而且学校的部门也是越来越多, 给图书馆的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高校宣传、信息开发以及制约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实际困难。然而,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档案以及情报进行实施一体化管理, 而且通过彼此之间能量、物质以及信息方面的合理流通, 也能够对系统功能和属性有相应的增加。与此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的过于单一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对各个部门的信息范围也有效进行了拓宽, 开辟了美好的前景以及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因此, 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有效的融为一体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单一的1+1+1=3的问题, 而是质的飞跃, 它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和功能远远大于图书、档案、情报所相加的总和。

4. 网络技术发展。

统筹管理的巨大动力就是现代网络技术, 它为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的统筹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丰厚的物质条件, 同时它也促使了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发展的统筹化管理。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技术代表的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因此, 高校作为现代化技术的先行者更要构建图书馆图书、档案以及情报的一体化网络, 从而对信息服务的融合以及交叉有一个良好的促进, 并且还能够对国内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对接有一个很好的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跟随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

5. 一元化。

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以及途径, 然而, 充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一元化对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有效的推动, 同时它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图书、档案和情报是整个信息资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改变封闭体系和孤立的体系, 对协调合作和横向联系要有一定的加强, 组织具有地区性的统一网络, 而且还要和互联网进行连接。这样既利于节约网络资源, 又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共享, 对信息管理也进行了有效的统一。

6. 整体化需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程度的普遍提高、现代化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迅速、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同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都是整体化的, 也就是说既要原始的档案资料, 又要系统的参考资料和依据, 同时还需要最新的情报信息, 然而,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一体化能够对档案的实效性以及原始性都有一定的参考, 同时还可以把重要的信息集中的存储在一体化的信息中心,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目前, 在信息时代全面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协作都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原因就是任何一个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情报所都没有办法能够满足广大用户和读者的需求, 因此想要充分的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加强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情报所的相互协作, 把零碎的、分散的一些文献资源充分地组织在一起, 发挥整个能力, 形成综合优势, 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1. 借鉴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以及情报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 美国档案工作协会建立了国家信息系统工作小组, 对手稿目录以及档案出版新型的格式化程序, 并且按照版本和标准的不同把短缺的作者以及孤本的文件、出版者和标题名检验出来。与此同时还至少有一个主题来是国立医学图书馆和国会图书馆主题标引一致。我们再来看英国, 他们受到情报检索和图书馆自动化以及网络建设的高度影响, 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著录的标准里面。根据美国档案情报管理系统和英国档案著录标准方法的建立可以形成国际数据相交换的一种基础。此外, 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大学当中投资2000万美元建立的一项庞大的情报中心、图书馆和档案馆三者自动化联网的技术, 这项伟大的投资使加州的20余个重要的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部门联合成为一个总的信息网络, 不管是用户还是读者均可以在网络内查找到所需要的馆藏信息。这种模式可以使馆际之间的互借变得十分的快捷。不管是档案原件、期刊文章还是情报资料都可以通过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相互传递, 并且还可以快速的到达需要者的手中, 真正实现了邮寄和传真的免费服务。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技术分别是网络通信工具和数据技术。这些例子都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唯一目的, 同时也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于图书、档案以及情报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探索。在这其中的一些先进的成果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上述的实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以及布局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管是从主题方面还是学科方面对文献进行收集都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

2. 协作建立起高校高科技信息咨询网。

通过利用某些高校的号召力、影响力以及雄厚的计算机基础实力, 联合诸多高校, 制订网络协议, 倡导建立高科技信息咨询网, 并且逐渐的形成以资源共享为目的高校文献信息网络体系。以组建用户服务网络的形式, 提供一定的定向服务, 并且开展一定的信息代理服务, 使信息商品逐渐诞生。

3. 建立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的重要关键技术就是数据库, 同样的它也是计算机网络当中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针对数据库的引进和建立不仅对图书、档案和情报这三个走向一体化和建立信息中心有一定的帮助, 而且还对提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部门都有义务和责任按照同一的格式和标准, 进行分工协作, 并且建立起一定的各具特色的专题数据, 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奠定性作用。

4. 计算机技术。

对电子计算机技术要进行充分的运用, 因为对于电子计算机来说, 高校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都是一种资源信息, 都可以采用相同的计算机输入方式进行, 并且还可以通过转化使计算机代码存储在一定的磁盘和磁带当中, 同样的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来进行检索和报道以及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然而, 各个图书、档案以及情报部门在进行通讯代码和机型以及格式的问题方面都要进行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学校、部门和省市的系统联网数据交换进行考虑, 还要对网内的统一进行考虑。而且还要积极的向国际标准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不然不仅仅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而且还会对联网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总而言之, 为了能够彻底的打破高校内部信息机构之间的壁垒和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高校的图书、档案以及情报进行整合, 在更加宽广的架构之内实行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高校信息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取长补短、共同努力, 为高校的信息机构的一体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范郁林.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 16 (14) .

[2]舒任颖.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10, 5 (4) .

[3]金娟.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构想[J].郑州大学学报, 2008, 41 (5) .

[4]郭天平.高校校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思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9, 18 (14) .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10

从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出发, 实行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一体化管理, 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献资料、人力、物力、设备的重复和浪费, 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与协调, 更好地为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创造条件, 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经济效益。

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 三学科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边缘学科也正在逐渐产生, 并且相互融合。图书、情报、档案本来就有着许多内在联系, 三者相关联更互相渗透, 如果将密切相关的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 则更能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因此, 图书、情报、档案实行一体化管理是符合信息发展的需要, 同时, 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也具重要意义。

1.1 现状

一是互相争抢。有些珍品, 因为既是档案, 又是图书, 也是文物, 按照“自行管理”的原则, 谁先得到就由谁保管, 所以还是先下手为强。二是相互隐藏。档案馆、图书馆的工作, 都具有收藏、存贮、提供知识信息的职能和共同承担知识信息的服务功能, 二者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 如收集名人的图书、著作出版物等。三是相互推诿。由于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馆藏资源相互不明, 当利用者前来查询时, 就有可能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如查询报纸、期刊、图书等资料, 图书馆和档案馆可以相互推诿互不负责。

1.2 对策

图书、情报、档案都是信息资源的载体, 信息性是其共同属性, 在科技、经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记录中都已反映得具体、生动、透彻, 并且三者都具有社会性和服务性。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要求提供最新的信息, 科研人员迫切需要信息部门开拓综合性强的、能够满足他们多方面、系统化信息需求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而我们目前的图书、档案服务离这一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 图书、档案工作必须尽快调整自身的位置,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中心, 以服务为导向, 进行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共同研究服务课题, 如提供专题信息, 开展跟踪服务, 查新服务, 提供市场信息, 及时推广科研成果等。为此, 必须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中心, 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同时还应下大力气, 了解文献市场真正的信息需求: (1) 逐步建立、完善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应该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原则。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本馆重点学科书刊的收藏情况, 还要熟悉市场上该学科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 拟制馆藏建设计划, 为重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注书刊的采集, 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 (2) 学科馆员还要熟悉馆藏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和手段, 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能, 帮助学科用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获取文献。 (3) 馆员应对馆藏中某一专业主要文献和最新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比、归纳, 形成学科文献评价、综述等, 指导学科用户充分利用馆藏学科文献和最新信息, 帮助他们完成科研选题论证、立项申请、课题实施、科研总结以及论文撰写等工作。

学科馆员要满足特殊用户的特定需求, 如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科研奖励申报、专利查新等方面的要求, 提供深层次专题信息服务。一是提供全程追踪服务, 二是跟踪学术研究动态, 馆员对一些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观点等进行收集、分析研究, 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新动态、新观点提示给学科用户, 为其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应利用网络便利条件, 根据各学科的需求, 收集、组织、分析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并按照重点学科的主题或内容, 对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类, 形成学科专业导航系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上发布有关的最新消息、科研动态, 便于学科用户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进展情况, 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与学科用户进行交流, 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完成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推荐者向信息作者和发布者的角色转换。

2 加强需求研究, 探索图书、档案编研的新途径、新方法, 提高图书、档案编研水平

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档案是原生的社会信息, 而图书、情报则属派生的社会信息。资源是一种可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结果和客观存在形态。开发信息资源,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不能片面理解为向社会开放, 而必须研究社会需求, 努力拓宽服务领域, 增加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全面发挥图书、情报、档案的功能与价值。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途径主要是咨询服务, 跟踪服务、深化检索。

图书、档案信息在自然状态下呈分散状态, 不系统, 不方便, 限制了人们的使用热情。开展图书、档案史料编研和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工作, 是图书、档案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图书、档案编研的层次和水平, 出版更多的研究型成果。不要仅仅满足了提供原始资料, 搞资料汇编, 要有更多的加工创造, 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要根据馆藏, 创造性介绍重大历史事件, 本单位的历史变迁, 提高图书、档案的影响力。如进行历史研究, 既发挥档案的优势, 又向历史研究领域拓展。

3 尽快建立和完善图书、档案网络系统, 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我们应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深刻变革, 把应用这一技术作为档案工作的突破口, 认真、深入地研究并诸如实施。只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速度快、精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和数据批量处理的优势, 才能使图书、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使图书、档案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封闭走向开放, 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文化事业, 文明服务窗口的功能。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图书、档案开发体系, 加强图书、档案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 资源共享。实行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 集开发、指导、协调、服务、经营于一体。要面向市场, 找出利用者即用户的需求特点和需要量, 同时, 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适当的信息市场瞬息万变, 要提供准确、及时、全面、使用的信息, 就要及时搞好市场调研, 做好用户调查, 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超前预测, 主动搜集各种门类、载体的相关信息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准确预测。密切关注现实, 为热点问题提供图书、档案史料, 充分发掘出图书、档案信息的价值。如利用图书、档案资料编成各种形式的简报、著作,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 图书、档案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及时把握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 尽快利用先进技术, 整合有关资源, 并针对社会需求处理和组织图书、档案信息,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 并通过优质的服务, 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图书、情报、档案的价值。

当然, 开放利用档案必须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确保维护当和国家机密, 确保档案安全。也要符合国家公民隐私保护、著作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总之, 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人员要敏锐地把用户信息需求的新变化, 注重高质量的、深入的, 切合用户需要的信息内容, 来提供充实、提高原有的信息服务水平。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 学科研究也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多学科研究。笔者就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加强需求研究, 探索图书、档案编研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和完善图书、档案网络系统, 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丽芳.浅谈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J].嘉兴档案, 1999, 2.

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战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竞争情报 战略分析

一、竞争情报的含义及发展情况

(一)竞争情报的含义。竞争情报英文名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其含义包括竞争情报和竞争谋略两重意思,主要指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信息的研究,情报竞争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市场环境的监察、施行技术的跟踪、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对现有市场的预警等多个方面。竞争情报的服务既是企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又是对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的拓展和创新。

(二)竞争情报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引入了世界先进的竞争情报的概念,为加强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和提高实际的操作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府先后开设了关于竞争情报的相关讲座,并开设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竞争情报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在新的世纪里,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的大背景,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一批批影响力巨大的竞争情报研究的书刊专著相继出版;各类竞争情报的咨询服务中心和和理论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国内有关竞争情报服务的专门媒体刊物出版更是首次发行;竞争情报的研究成果在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下竞争情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信息界和高等学校、大企业都大力支持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不断向地区、国家等层面进行了拓展。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尤为激烈,高等教育学府肩负的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的重任,人才培养、科技进步需要吸收、运用大量现代化信息,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是新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为学校的管理决策者、教研人员、在校学生等人全提供快速准确、全面完善的竞争情报服务。

(一)对高校施行有效管理要求开展竞争情报服务。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其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教育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高校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要想在市场立足,学校只有积极面向社会、增强社会影响力、掌握市场航向,才能避免落后和被淘汰。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拥有强大的情报信息资源,洞悉竞争对手的动向和行为,紧密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威胁和机遇,准确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战略方案。

(二)高校教研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情报服务。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研究成果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现。高校的教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评估科研课题、获得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中,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竞争环境和对手完整准确的竞争情报,在人员和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高校在校学生对竞争情报有需求。近年来,高校扩招,高层次人才增多,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学生能否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学术、文献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给竞争情报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能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问题分析、操作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就业。

(四)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需要开展竞争情报服务。面对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信息早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校园文献资料的中心,竞争情报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介入高校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寻找服务项目提供了机遇,所获得成果为图书馆增加社会、市场效益,另外,还可以吸引专门的人才加入图书馆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图书馆面临的经费开支问题,又为自身发展招纳人才,可谓一举数得。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工作的优势。

1.信息资源储备量丰富。作为校园的文献资料检索中心,历年来,高校图书馆系统的、有目的地收集了大量图书、报纸、期刊、专利文本、学术论文等信息资源,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献资料信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更为整理、保存图书管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充分的网络环境,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经过不断地互享成为图书馆信息源的主要保存类型,最大程度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丰富,竞争情报信息更是海量增加,这些资源若得到市场的有效利用以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2.具有网络媒体的强大支持。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储藏除了书刊等纸质媒体的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制作音像制品、输入电脑保存等网络媒体途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校园局域网的开通,保存了大量的竞争情报资源,能够让师生迅速获得所需信息。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设备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的价格比盈利性企业低,也使高校情报信息服务优势顿显。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工作的劣势。

1.竞争情报的服务较为落后。高校图书馆的在信息传播方面表现出形式单一、仍处在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查询和资料检索的地位,图书馆对外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还未真正起步,浪费了海量情报资源的利用价值。

2.竞争情报意识不强。在多数高校内,对竞争情报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也比较欠缺,科研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这几方面原因的作用下,社会公众对竞争情报的意识比较淡薄,竞争情报方面的科研成果比较缺乏。

3.行业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竞争情报服务属于信息服务行业,需要通过工作人员的对外沟通和协调落实,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现在高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多未受过正规系统的竞争情报教育,工作内容只是简单的进行文献资料信息的整理和收集,竞争情报信息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比较低,部分人员甚至对竞争情报的概念似是而非。

三、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系统化服务,其目的在于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竞争情报系统。这一系统既是信息系统,又是管理系统,要求不仅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而且可以统计、分析校内外的信息和环境的变化,为高校管理的竞争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性人才的队伍建设。开展高校竞争情报服务需要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特别对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一个优秀的竞争情报工作人员要掌握现代化地专业知识、拥有对竞争情报的对比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图书馆情报人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再教育。

第一、培养情报分析能力:服务人员加强准确的判断力和清晰的思路的能力训练,快速掌握丰富的行业知识;

第二,养成敏锐的观察力:服务人员应培养在大量未经加工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表述准确的信息的职业技能;

第三,加强竞争情报意识:服务人员须充分意识到竞争信息情报的重要性,加强对竞争情报工作的认知。

(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竞争情报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得到很好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帮助。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和快捷性,实现网络信息库的建立,构建覆盖全面的竞争情报系统,尤其注意符合不同类型学校的竞争情报特色信息库的建立。

图书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情报服务,可充分利用网络发达的沟通功能,加强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对服务对象的竞争对手的环境和各类信息进行分析、预警,为科研人员、管理者等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军亮.论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石桂珍.构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策略分析[N].中国信息导报,2007,(4).

[3]侯惠芬.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之路——竞争情报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

[4]沈嵘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09,(4).

图书情报一体化 篇12

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意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含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通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部门整合为统一管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也就是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和相互协调,循序渐进地寻找、探索或选择出最佳的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式收藏、远程存取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使之达到最优化的匹配与磨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

1.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论机理

系统论里一条著名的法则,就是整体(大系统)的属性和功能大于孤立部分(小系统)的总和。图书、情报、档案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并不等于图书、情报、档案这三者所组成的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必然大于图书、情报、档案三个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因为图书、情报、档案融为一体后,减少了重复检索的环节,缩短了信息生产周期。尤其是建立了统一的现代化的图书、情报、档案网络之后,信息数据库可相互检索利用,便于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1.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以下益处:1)有利于实现资源功享。在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普遍存在各成一体,独立管理的现象,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已经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已经有了网络系统,图书情报档案之间横向联系依然很少,根本实现不了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搭建一个信息中心服务平台,图书馆、情报研究所和档案馆三者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跨越各自部门和实体的局限,相互利用,做到资源合理共享。2)有利于加速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组织、检索、统计、通讯等工作自动化;可以采用光学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实体的贮存、传递缩微化;可以采用声像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的利用视听化,利用网络化系统使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服务自动化,还可以避免重复处理、重复数字化、重复开发软件等造成的人、财、物各项浪费。3)有利于提高信息利用率。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的普遍提高,电力企业职工对信息的需求愿望比任何时期更为迫切,他们需要及时、迅速、准确的信息,而且要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地获取所需信息。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互为补充、密切结合,及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极大方便电力职工查阅原始的科技档案资料和文书档案资料、比较系统的理论数据、参考资料,以及最新的电力科技发展信息。广大电力职工通过网络系统,可更便捷地、多角度地获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料,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检索率和利用率。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性、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读者渴望从信息部门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电力企业打破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实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迫在眉睫。

2.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不可能独居信息网络环境之外生存与发展,为此,电力企业要搭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交叉与融合,并完成同国内信息基础设施与国际互联网的对接,使电力企业既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内、国内乃至国际间信息资源,又能通过网络将自身的发展成果与社会共享,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真实意图。

2.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信息发展的需要

信息的快速发展促使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向一元化方向努力逐渐得已实现。在我国,通过信息化来加快现代化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在全球网络化的环境中,国际互联网是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佳渠道,信息管理一元化的概念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巨大枢纽,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整个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当改变孤立、封闭的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合作,首先保证电力企业内部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然后组织全国和地区的统一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既便于实现文献交流与信息共享及优势互补,也利于节约网络投资,统一信息管理。

2.3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是源于一体的,具有相同的学术发展渊源,学科的内在体系结构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它们的任务都是以研究社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开发与利用为目的的。在传统课程设计中,它们既经历了一体化,又相对各自独立过。而在电力企业建设“一强三优”,搞好“三抓一创”的背景下,情报图书档案只有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努力,才能适应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之前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显得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极不协调。

3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发展

图书馆、情报、档案学科同宗同源,图书馆和档案馆最初是合二为一的,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三门学科进行了分流,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又各自为阵地形成了三个系统。19世纪初出现了图书馆学,19世纪末档案学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文献学,20世纪中期诞生了情报学。这四门学科最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图书馆学研究的是图书资料,档案学研究文书档案,文献学研究期刊论文,情报学研究科学文献情报的机械检索。由于出发点不同,并且从产生之时就朝着建立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方向迈进(特别是情报学),因而它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呈现出强烈的“离心化”发展趋势。可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图书馆、档案、文献和情报工作的对象逐渐出现了趋同趋势———它们都要处理图书、期刊及其他各种数字文献。由于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文献,只是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在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当代,它们之间出现了“集成化”趋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老化周期愈来愈短,现代科学日益向微观方面纵深发展,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方法也在向整体化发展,这标志着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综合阶段,“大信息观”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现象。

三个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在20世纪50年代已露端倪。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与科学名词委员会”改名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1974年9月,该组织又在巴黎召开了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的世界科技情报服务系统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许多国家据此采取了推动图书情报档案综合发展的相应措施。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不论是机构、工作流程,还是资源和事业都有共性,所以它们的一体化自然顺理成章。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的出现,三个学科更是错综复杂,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的同一化;2)研究人员的一体化;3)专业教育的融合;4)专业期刊的交叉。叶继元教授甚至认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本重合,作为过渡性名称,可以称为“图情学”[3]。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图书、手稿档案(包括23位美国总统的手稿)和科技报告等,所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例如,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实现一体化,这种模式比较普遍,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但在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失败的实践。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学分别指导着图书馆、情报和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然而,那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学科建设现状是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的。目前,少数图书、情报和档案单位进行了一定的一体化实践,但其中大部分仅仅是三个机构合在一起,挂一块牌子,而内部仍然是各行其是,其实是有名无实;而另一些单位则把档案、图书、情报资料无条件地合到一个地方去管理,这又属于一种混合。这些做法与一体化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随着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的日趋加剧,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加强横向联系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而作为这种相互惨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是将出现一门研究它们的共同规律,以指导这些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几种理论,其代表性的有文献交流学、文献信息学、文献信息管理学及后来的IRM学等,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都没有很好地应用。

(2)宏观管理无力。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协作,组成全国统一网络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下,建成统一的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宏观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协调咨询性质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3)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对信息资源类学科的专业设置经历了一段混乱局面,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学科的名称不规范而且不稳定;多种分类标准并行,学科设置交叉重复;对学科的归属缺乏长远、一致的考虑,没有一个合适的学科名来统一三个学科的上级一类学科。例如,在历史上,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性质无一定论,经历了好几次的学科属性变更。在1998年教育部的电力企业本科专业设置中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把情报学删除,而图书馆学、档案学和新增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及土地资源管理等共属于管理学门类,很显然,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关系与其它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关系更密切。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指南和1992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及图书情报文献学等学科作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取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这种取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现在,社会需要新型知识结构的信息人才,这些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是综合性人才,他们在宏观上能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在微观上能精通某方面的业务工作,并能够推动信息综合管理的发展。在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这三个学科各自为政、独树一帜,大多数企业中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么是过于专业化,适应面不广;要么对一些知识仅学到了一点过于广而泛的皮毛,显得空洞。这些都迫切需要三个学科求同存异、协调发展。

4 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目前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领导都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经费上不予以支持,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2)软件不适用。以本单位为例,本企业虽然也在推行“无纸化”办公,设立OA平台,把档案的基本信息录入电脑,通过搜索关键字查找所需文件,但由于本企业的OA系统较适用于文书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查找并不便利,所以得不到充分利用,效果并不理想。

(3)存储设备落后。本企业的档案室是2001年建成,当时并未考虑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缺少专门的磁介质档案存储设备,而数字档案对设备的依赖性是比较强的,这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4)电子文档管理不完善。本企业已使用局域网,电子文件可储存在“资料库”,全体员工根据各自权限读取文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但由于管理不够完善,电子文件存放的位置(路径)没有明确规定,甚至有部分员工把文件只存本机,造成档案的不完整,查找不便利。

(5)人员素质未能适应需求。目前本企业的2名档案工作者均为兼职,只通过市档案局的上岗培训,对电子档案处理并无深入学习。档案知识不够专业,对新规定新要求了解不够,信息接收不够及时。这样,不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5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保障

电力企业应从管理体制、设备条件、标准化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条件,大力推进信息一体化管理进程。

5.1 领导重视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得如何,与单位领导的重视有直接关系,如果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给予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则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如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步,只看到其服务功能,忽视行政协调、监督指导的职能,那困难则可想而知了。

5.2 计算机、缩微和通讯设备的推广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在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各个部门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缩微机及通讯等设备,几乎都与互联网相连接,但网络观念和信息数据的传送和交换意识相对薄弱。在今后加大软硬件配置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推广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建立一个以软硬件配置为基础,以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技术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技术畅通。

5.3 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人力保证

在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要培养一支思想解放、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专业化队伍,为广大电力职工提供全面、准确、鲜活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支精良的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就无法将传统的信息管理理论扬弃、传承和发扬下去,更难构建以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框架和服务模式为基础的新型信息管理服务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渐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操作向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向发展,如联机检索、数据处理、信息咨询服务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是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一次大飞跃,因此,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要不断的更新、提升和增强,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精通图书、情报、档案业务知识,具有熟练的检索技术以及精湛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和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够胜任信息一体化管理发展的新需求。

总之,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在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中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然而,它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的模式和步骤也不是单一的。因此,要有步骤、按计划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要重视一体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为规范一体化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分析了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必要性和保障, 为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以使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发挥出整体效应。

关键词:电力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沂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管理的新趋势[J].农业图书馆学刊, 2007, (1) :88-91.

[2]程祁蕙.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的图书情报工作[J].生产力研究, 2004, (10) :48-50.

[3]廖志江.网络环境下电力企业图书馆档案需求研究[J].兰台世界, 2007, (7) :42-43.

[4]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 2003, (10) :32.

[5]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6]秦书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J].浙江档案, 2005, (1) :20221.

[7]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87-98.

[8]李政涛.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3) :76-87.

[9]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 :11-23.

[10]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87-98.

[11]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7-139.

上一篇:企业经办下一篇:推广KdV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