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报服务

2024-08-13

科技情报服务(共12篇)

科技情报服务 篇1

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在我国科技发展中一直发挥“尖兵、耳目和参谋”的重要作用, 是国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文从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经费、服务主动性、信息共享、上级指导、人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了解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 研究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的途径, 更好地推动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1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现状

1.1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

每年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 近几年,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等原因,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经费出现严重赤字, 很多情报所的经费都不足以维持基本的开销, 导致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匮乏, 落后的信息设施难以满足正常的将科技情报信息研究工作,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质量下降。此外, 经费不足使得情报业务扩展困难, 严重阻碍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

1.2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缺乏主动性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都是事业单位, 一直沿袭着原来的办事、做事风格, 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 而对于寻找市场、开发市场等缺乏主动和经验, 不善于推销情报信息产品, 形成了“坐、等、靠”的办事风格, 这严重阻碍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

1.3 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享率低

我国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呈松散状态, 上下级、同级情报信息机构之间很少有联系, 更谈不上信息交流和共享, 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此外,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数据库建设和专题库建设因地方不同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数据库建设都包含地域特色, 再加上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参差不齐使得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共享率极低。

1.4 缺乏上级科技情报信息部门的指导

目前, 由于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大多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缺乏上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帮助, 使得很多地方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务日渐萎缩, 对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阻碍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有些地方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彻底萎缩或者名存实亡, 根本不能起到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作用[2]。

1.5 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人才匮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对专业计算机人才和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 目前我国的用人机制还是遵循传统的模式, 严重缺乏灵活性,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内的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才、电子信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缺乏严重, 也影响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

2 新时期社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特点

2.1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综合化、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综合化。以前人们获取科技情报信息大都通过报纸、杂志、各类书籍、文献资料库等, 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工作经验, 而现今时代对工作内容的需要更全面、更广泛, 这就使得人们需要掌握更加全面、多样、广泛的科技知识信息, 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 因此, 现今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必须要综合化和多样化, 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求。

2.2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高效化、时效化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高效化和时效化, 现代社会用户对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要求更高, 不再满足于检索出来的文献线索和大量的原始文献, 而是希望得到经过分析加工后的深层次的综合信息, 甚至是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3]。此外, 伴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方便, 用户对最新、最快、更深层次消息的需求十分迫切, 需要通过掌握最新的消息来更好地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 更好地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网络化、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高, 致力于从这些电子产品中获取更多、更时效的信息, 以满足知识密集型行业和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 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 提升用户的工作能力, 对市场的变化有个全面的把握, 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

2.4 科技情报信息需求呈现社会化、广泛化

目前, 我国网络和手机用户每年持续增长, 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和通讯设备的持有量激增, 越来越大的用户开始通过新的途径获取信息, 逐步摆脱了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服务模式,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呈现社会化。此外, 人们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开始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 广泛进行信息交流, 扩大交往范围, 希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科技情报信息需求还出现广泛化的特点。

3 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单一文本型”向“网络资源多类型”转变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原来只能依靠单一的文本类型进行传播和发展, 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好地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形成多类型的网络资源, 供用户使用, 并且这种模式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方便用户阅读, 同时也方便了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情报信息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资料卡片”向“数据库”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传统的“资料卡片”式的信息搜集、存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高效、时效性的需求, 计算机可以把以前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几分钟之内处理完毕, 而且对信息的编排、删减和拷贝工作的准确度极高, 形成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数据库,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3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传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受到时空的限制, 不利于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制约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打破了情报信息服务的时空限制, 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 丰富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由“封闭”转为“开放”,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 新时期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的途径

4.1 新时期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工作;另一方面, 要求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度加工, 为民众提供准确、快速、有价值的科技情报信息, 满足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发展的要求。

4.2 新时期要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

新时期,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 做好情报信息的研究和发展研究, 适时开展预测、分析工作, 主动搜集社会的科技信息资讯, 并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 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3 加快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 要加快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来满足政府发展需要和用户需求, 通过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将及时、准确的信息传达出来, 使得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更加高效, 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范围, 做到科技情报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4.4 构建区域间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网络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互联和共享, 有利于发挥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优势, 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完善部门自身的服务信息, 努力实现一体化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因此, 国家要加快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建设, 使上下级、同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加强交流和合作, 构建区域间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作用。

4.5 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要想实现网路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必须依靠一直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4], 因此, 各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部门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结合实际需求, 加快引进专业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人才, 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 推动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此外, 对于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系统内部的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工作, 提高内部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 培养一批信息服务意识强、专项业务熟练、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队伍, 更好地推动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建设。

5 结语

就本质而言, 面向新时期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就是基于知识管理模型的一种知识发现和共享活动对另一种密切相关领域知识创造和应用活动的支持[5]。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部门要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方向, 完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对象, 探索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新方法, 推动科技情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新形势下地市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初探[J].现代情报, 2010, 30 (6) :142-144.

[2]张晓丹.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情报信息服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3) :16.

[3]刘须奎, 邓学来.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9) :86-88.

[4]杨思思, 姜丹, 许风杰.浅谈科技情报 (信息) 类事业单位改革与科技情报管理体制创新[J].现代情报, 2013, 33 (2) :121-124.

[5]钟应寿, 马琳.论加强面向科技创新的科技情报服务能力建设[J].青海电力, 2014, 33 (1) :70-72.

科技情报服务 篇2

科技情报学会年终工作总结 温州市科技情报学会工作总结 ,本学会从科技情报研究与工作的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科普宣传活动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兹将有关工作汇报于下:

一、学术研讨与交流

1.召开学术年会,征集论文,刊出《科技情报研究》 召开学术年会

4月10日上午,本学会在市顺生大酒店召开了学术年会。本学会副理事杨洁等理事会领导出席,会员代表与有关社会人士共120余人参会。本会邀请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我国著名竞争情报专家研究员缪其浩先生应邀在主

席台就坐。会上,传达了不久前召开的学会七届六次理事会议精神,简要汇报了学会工作;通报了即将举行的本市第十四届市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与市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杨洁常务副理事长评述了去年学会工作的亮点,部署了的工作。此外,进行了会员论文书面交流。缪其浩教授在会上作了“危机、创新与竞争情报”的专题学术报告,历时2小时。该报告运用竞争情报理论,以全球的视野,论述了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理据与方略,引起与会人员很大兴趣。报告结束前,部分参会人员与缪教授进行了互动,缪教授解答了有关问题。与会人员聚精会神地听取了报告,全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为使更多的人员聆听该学术报告,本学会事先在“温州都市报”上刊登了有关报道,因此,部分社会人员也参加了报告会。

会后有两位会员主动发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携手,振兴全球经济》与《创

新—救世的良方》两篇文章,就缪其浩教授报告的主题进行了研讨,刊载于《学会简报》上;此外,社会科技人员与学术报告专家的互动也是本学会的首次,足见这次年会的巨大影响与良好效果。征集论文,刊出《科技情报研究》 在召开学术年会之前,于底,本学会与市科技情报所联合发出征集论文的通知,广泛发动广大会撰写论文。为鼓励撰写论文,规定本所会员写论文者,每人奖励300元。同对对于入选的论文,由作者本人修改后再由论文集总编再加修改、润饰后才予以发表。学会秘书处除了重现论文内容外,对发表的论文按高级刊物格式的要求,每篇文章首页增设[作者简介],3000字以上文章一律附上中、英文文摘与关键词。共有30篇论文于12月在《科技情报研究》上刊出。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入选论文的主题均与情报紧密相关,改变了过去入编文章主题散乱的状况。其中部分文章后来在有关专业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征集与编

辑成刊物对提高学会的学术研究气氛与促进学术交流发挥了较大作用。查新工作研讨

7月25日,本学会在市科技情报所召开了科技查新工作研讨会。本学会文献资料专业委员会部分会员10人参会。会议探讨了查新工作的质量评价、查新技术与技巧、查新人员的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等问题。

积极组织优秀论文评选

以学会文件形式转发了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通知,积极发动会员提交论文参评。在初评上报中,严格把关,比如,一篇在美国刊物上发表的英文论文,经查阅原件发现该刊注明:“编辑部构成见email……”,再经查阅其国内外出版号,判定该刊为不正规刊物而不予上报。由于严格把关,上报论文质量较高,上报论文数量不多,但获奖率高,结果总共有5篇论文获奖,其中温州市人民政府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市科协优秀论文奖1篇,是本学会

历史上获市论文奖数量最多且等级高的一次。

提供翻译专业学术报告 12月27日下午,本学会译审朱植德先生应邀在市外文学会年会上作了《翻译目的论本体及其应用若干问题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包括大学翻译学教授、博士在内的近70余名外语教师与翻译人员等听取了报告。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译论。朱老师的报告主要论述了目的论本体的局限性,如翻译目确定的科学性、弗米尔的“语际一致原则”、诺德的“忠诚原则”以及该理论应用中的某些问题。该报告具有一定独到见解,反映良好。

参加各类科技情报学术研讨活动

4月27日,省科技情报学会第五届六次理事会议在杭州蓝天清水湾大酒店召开。本学会副理事长朱植德参会,并在会上介绍了本学会的工作特色,提出,如帮扶促调专题落实温州,本学会可在软件开发、科技查新、声像拍摄、各类

科技奖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7月24日至26日,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在舟山举办“浙江省科技查新咨询研讨会”,本学会会员、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员共六位参加会议。会上,本所查新人员就新产品的信息检索、客户沟通、咨询专家的聘请、查新报告规范化等查新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受到与会人员关注。二.科技、科普宣传

9月19日上午,温州市科技情报学会参加了市科协在本市科技馆北门广场举行的温州市第六次“全国科普日”活动。市情报学会占踞了18平方米的两个摊位,分发了《温州市科技年鉴》,《市高技术交易会画册》、《科技项目汇编》、《科普资料汇编》等资料共计约1500余册。这些资料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在1个多小时内即被索取一空。另,免费提供了若干个温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阅览证。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摊位上方的一

排5个显示屏,在同步播放科技信息,成了广场上该摊位特有的风景线。

本学会共10位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一周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赶拍了一部专题电视片,介绍了本学会与市科技情报所工作概况等。此外,为显示屏的购进、运送与安装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本学会还派员拍摄了这次活动的录像与照片。

三、提供信息服务

为每家企业团体会员免费提供浙江省科技厅刊物《今日科技》12期,《决策参考》3期,本学会自行编发的《科技情报速报》15期,向全体会员提供《学会通讯》4期等刊物。

《科技情报速递》是本学会创办的。该刊用于无偿向我市四套领导班子及科技系统主要领导提供参考。该刊十分注重根据国内科技经济形势与本市的领导需求,编译有关文章,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5月,本刊根据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罗伯特·d·阿特金森博

士的研究报告编译的“复苏美国经济的数字化路线图”系列五篇文章受到温州商报主编金可生的好评。他给市科技局王北铰局长发短信说:“王局长:你们寄来的《科技情报速递》很好,信息新,原汁、原味,我们很缺这些信息。我们会在文章中用到的。” 《学会通讯》不仅刊登科技情报专业知识与会员活动,还针对本学会学术研究的实际,自行撰写文章,比如,《激情:撰写好论文的要素---从“为赋新词强说愁”说起》、《产品样本的特点、收集与加工》等文章,具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启发、交流作用。

四、更新学会网站,扩大学会影响 本学会网站,设有通知公告、学会活动、论文选登、相关文件等栏目,报道学会活动。,对网页设计作了改进,同时,注重信息的及时更新,发挥其联系会员的互动作用,如市优秀论文评选通知、入会表格等均上网发布,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将会员论文上网,加强网上学术交

流,受到会员好评,有效地起到了宣传学会,及时传送信息和沟通会员思想的作用。这也是本学会的工作特色之一。

科技情报服务 篇3

关键词:科技情报成果 知识产权权属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23-04

Analyz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Intelligence Outcomes

Wu Xia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Leng Fuhai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Li Shu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produced by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ncerned the typ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tential subjects and proposed some advices about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ce outcomes; ownership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C number: D923.4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23-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由信息和知识构成的各类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对公开出版的信息资源的讨论。目前业界对于数字图书馆对所存储的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图书或是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对灰色文献收集和公开传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比较关注,但是科技情报成果作为一种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决策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支持的信息资源,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很少被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情报组织内所开展的各项科技情报研究活动,多数情况下属于向特定用户提供信息分析研究的服务,因而造成大量的科技情报成果并没有直接公开,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然而,当科技情报组织将科技情报成果公开发表和传播时,必然会涉及到因知识产权归属所导致的权益分配问题。因此,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并通过科技情报组织的有效管理来维护相关各方权益则成为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

1 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类型

知识产权或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资产权,通常是指法律主体对其从事智力活动创造出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即对智力成果这种无形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因此,它涉及一切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智力成果来自于生产、传递和传播等具体的信息活动。[1 ]在我国知识产权包括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而科技情报成果是由科技情报研究这种信息活动产生的,并且其通常以文字形式被展现和记录,因而所涉及到的具体的知识产权类型应当是著作权。

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受到《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保护的“作品”,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特征:拥有独创性——作品在体系构成、排列设计、内容取舍或者组合上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而不是他人作品的“复制品”;可复制性——作品能够以有形形式进行复制。由此对照科技情报成果本身,可以发现其满足以上提到的条件:首先,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人员通过逻辑思考或是借助相关工具会发现新的信息或是知识,或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做出重新的组织和编排,由此所创作出的科技情报成果必然与原有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不同,存在着内容或是形式上的独创性;同时由于情报增值创造的过程是一项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信息创造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对特定情报课题有兴趣的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因此其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其传播和使用,无论其形式是电子文档还是纸质文档。因此,科技情报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各项权益的归属和分配,可以遵循《著作权法》中对于著作权的各项具体权益的归属和分配的具体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分析。著作权中所涉及到的权益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大类,其中财产权可以转让和授权使用,而人身权则只能由作者享有。

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2.1 著作权的归属以及权利主体的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主要是创造或是拥有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个人或是组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拥有作品的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作品的原始性著作权主体,即初始地、直接地享有著作权之人,即作者,而作者的范围不仅限于自然人,还包括了法人和其他组织;另一类是作品的派生性著作权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通过约定,从已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得作者财产权或依法可代为行使某些作者人格权之人。这里所讨论的科技情报成果的权利主体主要是指前者,即在科技情报成果产生之时所确定的原始著作权主体。原始著作权主体又被称为作者,其存在着资格来源不同的情况,并可以在理论上分为三类:首先是基于生理能力而实施创作行为所产生的,即通常意义上的自然人作者;其次是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产生的,即所说的法人或是其他组织;再次是因法律推定而产生的,即根据法律规范被推定具有作者资格的人。[2 ]

原始著作权人的范围广泛相关对应的是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问题。由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存在多种不同的情况,因而作品的著作权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并由此产生了著作权相关法律中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具体规定。而法律上对于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判定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原始性著作权归属作者,这里作者享有的著作权是直接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行为或者主持有意志内涵的创作行为;其二是著作权归属的约定优先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当事人对著作权归属有约定的情形,因为著作权归属是有法律直接规定的,但同时也允许当事人通过过协议对著作权的归属进行约定。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2条至第17条所规定的著作权归属存在特殊情况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合作作品——反映合作关系;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委托作品——反映委托与委托关系;汇编作品和翻译作品——反映对已有作品的使用关系;影视作品——反映特殊类型作品的集体创作关系。下面具体讨论到所涉及的作品类型时再深入描述其特征和具体规定。

2.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分析

2.2.1 科技情报成果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根据上文中对与作品的原始著作权主体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始著作权主体均与作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心,由此通过分析科技情报成果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进而确定出可能成为科技情报成果的原始著作权主体的范围(见图1)。

首先是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实施人员。实施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情报人员,他们直接参与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和成果撰写的部分,甚至是参与到所参加课题的课题管理、有关课题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制定中。此类人员属于通过直接实施创作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其次是主导主持大部分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科技情报组织。科技情报组织通常会以组织的身份接受来自组织外部的委托,并且也会制定和发布组织整体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同时科技情报组织会为其内部情报人员的情报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物质条件,科技情报组织与其内部的科技情报人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雇佣关系。科技情报组织属于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再次是与课题来源相关的定题用户。定题用户,即为科技情报研究中提供课题来源的内部用户。此类用户是科技情报组织服务最重要的对象。这些用户会为科技情报组织提出的相关的科技情报需求,甚至是有针对性的确定研究课题和计划,同时提供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经费。由此,定题用户与科技情报组织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属于法律推定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2.2.2 不同类型的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1) 属于单位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所谓单位作品,也可以称为法人作品,是指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单位作品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拥有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根据法律中对于单位作品所提出的要求,属于此类作品的成果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单位主持”,这是单位作品产生的前提。所谓单位主持不仅指作品创作的起因、目的、主体构思、内容编排、修改,而且直到作品发表、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由单位主持领导;其二是“代表单位意志”是认定单位作品性质的最关键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创作作品的最初设想是否由单位提出或认可?作品的法律形式是否有单位限定?作品中所使用的素材资料是否由单位选定或经单位同意?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由单位事先设计?其三,“单位承担责任”是法人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包括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责任和其他的法律责任。[3 ]

由此对照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技情报研究项目:首先,科技情报研究本身都是由科技情报组织负责主持和全程监控的,为此组织会选派形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负责人以便对其随时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同时,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必然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的意志,这种意志集中体现于课题的来源上,其课题来源主要是定题用户和来自与组织自身的,由研究课题组讨论后确定出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计划,主题构思和内容编排等,而科技情报人员通常也会在确定研究计划时提出自身的一些想法,但是最终需要得到机构的认可;最后,科技情报组织会作为代表对用户或是上级领导全权负责。而科技情报人员的创作过程则是从课题的确定,到方法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再到分析研究和最后的审核完成,都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对于该研究课题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科技情报人员必须以此作为创作的目标。

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组织可以被认定为此类科技情报成果的作者,拥有其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即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实施创作的科技情报人员则因直接对所在的科技情报组织负责,并通过组织内部的权益协调管理获取相应的权利。

(2) 属于职务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所谓职务作品指公民为完成单位工作任务、基本上是按照自己意志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属按照工作单位对创作进行的投入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工作人员借助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少,主要靠作者自己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其次是当作者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创作,并且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权,并且可以得到单位的奖励,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单位所有。这两大类作品的相同点是作品的创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的,并且其作品属于其工作范围内的成果;而不同点主要在于作品创作的意志主导方及负责方的区别和创作过程中单位是否提供了较多的物质条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分类,其共同点是作为雇主的单位对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即可以获取部分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或是直接全部获取著作权,而不同点则体现为依据单位在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其所获取的著作权权益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当其全面主导创作过程、并且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程控制和干预,并且最终需要对其完成的智力成果进行负责时即拥有全部著作权,而如果只为创作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时,则可以拥有除了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其他则只能拥有对作品一定的优先使用权。

在科技情报成果中也存在上述的单位作品,并且同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科技情报人员在完成组织所赋予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将课题中所创新出的新的研究方法或是该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成为相关研究论文或是文献。当这部分内容并不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交付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时,如并未写入课题计划中时,即可以认定这部分成果是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所完成的,应当属于一般的单位作品,科技情报人员拥有这些作品的全部著作权,科技情报组织则可以优先使用。其次,是科技情报人员利用其所参与的某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内容,对其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内容的浓缩和提炼,进而形成一份篇幅适中、适于发表的论文。如果此类作品也没有列入课题计划,非单位所特意指派的任务,即不是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而是由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内容本身是对科技情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复制和修改,因此可以认为此类作品属于职务作品中的特殊的职务作品,科技情报组织拥有财产权,而科技情报人员则能够保留署名权。

(3) 属于委托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委托作品主要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本身不便于亲自实施创作行为,需要通过他人为其创作的作品。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受托人的创作并非出于自己的创作愿望,而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委托人提出的创作目的、构思等进行创作、修改。根据这一解释,科技情报组织所开展的课题来源并非自身组织的各类情报研究,其最终的成果便属于一种委托作品,因为这些课题本身就是来自于组织外部的委托课题。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科技情报组织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大学或是科学研究机构,因此这些科技情报组织处于一个更大型的组织中,在这些组织中,科技情报组织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还存在接受上级组织的管理以及与平级的其他组织相互合作的责任。接受来自上级组织和平级其他组织的研究课题的委托而依照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7条对委托作品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根据这项规定,科技情报组织所接受的来自外部组织(包括上级组织和平级的其他组织)的情报研究委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应当属于委托作品。此时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在委托中未做明确规定的则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有,而在委托中有所规定的则按照双方的约定,委托人可以获取除了人身权以外的其他的著作权。因此,科技情报组织与委托用户之间需要通过双方就其著作权的归属达成相关协议的方式,协调彼此之间所拥有的包括信息使用权和信息传播权在内的多项著作权权益,但是涉及到人身权中的署名权是不能协商转让的。

3 对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协调和管理

3.1 以内部制度协调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科技情报人员之间存在着与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间著作权权益协调。而协调方式以内部制度的协调为主,辅以一定的法律协议。因为无论是单位作品还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约定必须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本身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与劳动者的生存权密切相关。[4 ]情报工作人员作为劳动者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科技情报组织可以在内部建立一套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流程管理、成果的传播、使用和内部保存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来实现和保证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双方的信息权益。

首先,科技情报组织需要制定相关的科技情报研究的流程管理,从而可以确定科技情报成果作为单位作品或是职务作品的作品属性,以及辨识直接参与的相关人员,为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权益的分配打下基础;其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制度,针对不同的科技情报成果的作品归属,明确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在成果传播过程中分别拥有的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网络传播权以及与其相关的邻接权进行详细的规定,尤其是需要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以及科技情报人员是否可以保留署名权,是否拥有其发表权和传播权;再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使用和保存制度,针对科技情报成果在科技情报组织内部再利用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维护成果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性的人身权,以及翻译权和汇编权的财产权。

在建立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科技情报组织与情报人员之间的著作权权益。例如在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写明相关的职务范围以及其工作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归属,或是针对不同的课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委托合同,获取其所完成的课题相关其所创作的职务作品中的部分或是全部著作权,同时给予科技情报人员相应的奖励。

3.2 以法律协议约定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用户之间的著作权的协调,主要以法律协议的协调方式为主。由于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以委托双方的合同为依据的,并且在没有订立合同的前提下,受托人可以拥有该作品的全部著作权。这一规定的特点是以意思自治和约定优先为原则,突出合同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中的地位,体现出了委托创作关系的基本特点,同时更加倾向于保护作品的直接创作者——受托人的利益,以及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如欧美国家著作权法规定的委托合同的书面法定形式。[5 ]就这三点而言,对于科技情报组织比较有利,而对于委托方而言则相对较为苛刻。但是根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案件适用法律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定题用户作为受托方可在委托范围内使用相关科技情报成果。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题用户作为委托方为科技情报组织提供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多数情况下需要支付课题委托报酬,因此双方合作时通常会签订相关的课题委托协议。由此对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相关内容可以写入其中,或是同时订立一份委托创作合同,明确双方的著作权归属,双方需要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对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范围和使用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4 结语

科技情报成果作为科技情报组织的重要工作成果,对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不同的权益主体,因此科技情报组织必须要尽量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并且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权益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这些权利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82.

[2]费安玲等.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44-45.

[3]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34.

[4]郑其斌.论我国职务作品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4-38.

[5]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55.

[6]陈进元.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3.

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的分析和思考 篇4

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国各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公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工业化发展史。从国内环境来看, 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各级部门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 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农民不得不依靠血缘、亲情、利益等因素被迫形成人际传播在乡村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局面。如何通过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 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 促进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与广泛应用是长期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现状

我国目前科技农业信息传播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科技为核心, 网络媒体、企业媒体、自媒体为辅的传播体系。一是以点带面模式主要包括科技部实行的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一城两区百园”结盟传播方式, 它的主要定位是育种夹带繁育, 带动自种在全国各地传播。中组部的“村村通”央视7台等电视平台等一点带面式平台通过电视科教片的形式传播已经成熟的农业科技信息。二是点对点模式主要包括各级农业部门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科技110热线服务平台等反映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同步类信息。以上的两种形式具备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规范的特点。三是通过手机平台、网络平台形成的自媒体传播渠道。四是企业以宣传自己产品和推销传播平台。这两种平台权威性、科学性稍差。

2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下, 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 针对参与主体的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区别服务, 对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指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争议意义。

2.1 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乃至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政策支持, 业就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离不开大量准确、及时的科技情报为基础, 这就需要开展面向政府部门的情报研究和服务。

2.2 农业科技情报可为科技创新指导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更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 才能是我国农业真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同样都离不开系统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服务。

3 服务农业的主要形式

从实践来看,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服务。

3.1 依托传统服务领域

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决策服务。对可能出现的机遇和危险提供早期预警, 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提供战术决策支持, 监控和评估竞争对手的动向, 对政府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持, 提供知己知彼的情报。帮助国家的政策决策者及时洞察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宏观变化, 提高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主动为组织提供信息预警, 而且可以为政府部门制订战略决策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2 开拓涉农新的服务领域

充分科技情报优势, 创新运作机制, 加快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利用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情报的分析研究力度, 发挥科技情报对农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1) 将科技情报关注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要求确定每一类农产品的产量、品种和种植面积, 才能使产品有一个好的销路,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情报服务不但研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关注农业科技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增速, 科技情报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加大科技情报研究规模和投入, 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农业经济, 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2) 科技情报服务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相结合。传统粗放型经济是东房经济的最大特点, 尤其是农村, 农业经济极其粗放, 高优农业、现代化农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相当小。农产品科技含量第, 耕作成本高, 市场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发展科技情报推广高优农业、现代化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大科技信息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地快速发展。

(3) 科技情报服务与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强化科技情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农业超前性研究, 重点围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等具备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种植养殖大户服务。加快推进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4) 科技情报服务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 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目前,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 整体科技素质低,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规模效应低, 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 要充分发挥科技情报人才密集、科研设施先进的优势, 加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确定适宜的推广途径和以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分散生产的科技信息需求, 造成了农民的“信息贫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本文分析了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必要性, 概况了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主要模式和特征, 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研究。

关键词:科技情报,农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诗波, 刘冬梅.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以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有效探索——基于宁夏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的案例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11) :10-14.

科技情报服务 篇5

发挥科技情报部门办刊优势努力办好科技期刊的思考

对科技情报部门所办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及科技情报部门自身所具有的办刊优势进行了分析,结合<内江科技>办刊实践,提出了如何发挥科技情报部门自身办刊优势,进一步办好科技期刊的途径与方法.

作 者:康元生 KANG YuanShe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内江科技>编辑部,641000,四川省内江市内江科学会堂 刊 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年,卷(期): 16(4) 分类号:G2 关键词:科技情报部门   科技期刊   办刊优势   方法  

科技情报服务 篇6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

《水产科技情报》是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学会主办的水产技术类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本刊坚持“以技术性为主,兼容学术性、普及性和动态、信息性”的办刊方针以及“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间渔业科技和信息交流”的办刊目标,注重学科的前瞻性,技术的先进性,动态信息的及时性,市场的导向性以及文字的可读性,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较好地适应了水产界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发行面遍及全国(包括港台地区),并涉足东南亚地区。主要栏目:综述、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饲料、病害防治、渔业环境、专题讲座(以特种水产养殖为主)、观赏鱼和水族生态、渔业简讯等。

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20号出版,国际标准大16开。读者可向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也可直接汇款至编辑部订阅。欢迎来电来函垂询。

本刊承接各类渔业商品广告,封页涂塑,彩版采用进口铜版纸印刷,并有彩色、双色、单色插页,设计独到,制作精良,收费合理,欢迎广大厂商惠顾。

邮发代号:4-204 每册定价:6.00元 全年订费:36.00元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佳木斯路265号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483215-636,65489796(直线) 联系人:刘 琴 传真:021-65508504

E-mail:fishmaga@163.com,fishmaga@126.com 网址: http://www.shfishery.net

科技情报服务 篇7

关键词:科技情报资源价值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体系

面对全球化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政府作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选择和战略调整, 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以往抓经济、管企业走向为企业服务、引导社会创新, 一系列宏观战略调整带来了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其中, 科技信息、情报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 由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长期运行于较为封闭的环境, 缺少外界的竞争和对比, 创新行为很少、很难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渗透和前沿科技活动扩散效应的影响, 使创新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在同样封闭的运行模式下, 缺乏需求导向的情报服务目标单一, 容易忽视对创新需求的关注, 也难以与之形成信息反馈体系以取得有价值的信息, 导致情报视角锁定在相对静态时空区域, 使支撑创新的情报服务处于落伍的状态中。服务创新不足, 体现在长期不变的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对象, 其教训是值得吸取的。自主创新, 情报先行。随着全球浪潮的席卷, 国内企业外界环境在改变, 封闭的边界被打开, 自主创新不断深化、不断前行, 基于此, 科技情报服务不能不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时俱进, 重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情报服务水平, 努力改善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科技情报资源支撑自主创新。

1 创新活动主体的信息需求特性

自主创新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 关系到国家竞争力提升以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未来, 关系到破解技术垄断, 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 实现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1]。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密切联系, 又有各自独特的需求特征。分析创新主体的需求特征, 其构成的主要需求要素, 是以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预见性、多样性、全程性等的信息、情报为核心而展开的。

前沿性。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 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 这就意味着获取、吸纳大量前人探索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 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情报, 是创新活动启发超前意识, 萌发创造灵感, 在相关知识积累上创新的前提条件。

及时性和准确性。创新要站在前沿领域, 就要时时准确捕捉最新信息、情报。滞后的信息必然导致创新失效或机会丧失。网络时代拓展了信息流通渠道, 大大缩减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明显增强。只是面对信息海洋, 人们从中提取用于采取有效行动和做有益决策的知识越来越困难[2]。美国学者杰克·特劳特和史蒂夫研究曾指出: 信息越多, 混乱越多[3]。这就意味着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情报, 才是创新活动把握制胜先机, 获得走向成功主动权的坚实基础。

预见性。创新是一种新探索, 充满风险、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其中, 不确定性是其核心特征, 主要表现为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和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4]。因此, 依靠准确的、有预见性的相关信息、情报, 是降低创新链各环节的风险, 预知创新链分支, 优化创新运作, 决策创新走势的保障。

多样性。现代科学发展使学科越分越细,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细化, 各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会聚融合的程度增加, 联系不断增强[1]。相关资料表明, 学科门类从1900年—2000年的100年间增加了10倍[5]。学科细分使得不同学科间关联程度更加紧密, 创新活动呈现更多地交叉和融合, 使创新增大了复杂多变因素, 创新活动表现出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特征。

全程性。创新是一个从思想萌发、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的全过程, 是由企业、高校和院所与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形成创新的有机整体, 不断推动创新升级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 获得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为之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信息[6]。因此, 创新活动在关键环节和过程控制中, 都需要有创新全过程及与之具有关联因素的信息、情报资源的强大支撑。

2 科技情报资源的价值和资源配置效应

2.1 科技情报资源的价值属性

科技情报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资源具有价值属性, 其价值是指一种科技资源对另一种科技资源或者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活动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具备的潜力[7], 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无限需要而言, 科技资源总是稀缺的, 表现出因供给的稀缺而产生的资源价值属性。科技情报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资源, 其价值体现于资源供给的稀缺程度或情报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程度, 体现在同一利用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以及情报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水平、资源管理模式等的影响[8]。

因此, 探索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和管理, 挖掘资源核心价值, 研究资源增值利用方式, 更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2.2 科技情报资源配置效应

科技情报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信息, 进行有效的分析而得到知识, 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9]。科技情报资源配置是一种方式, 是按照一定的运行机制, 将科技情报资源在全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之间, 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和组合。合理的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应促进实现创新活动及创新过程的正向流动, 达到不断产生正向效果和效率的目标。

目标之一:畅通创新主体间信息渠道, 弥补单一创新主体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

在知识时代, 新技术层出不穷, 承担着创新主体作用的企业、科研院校、高校, 以及政府、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等, 其相对独立的任何领域或主体中的科技创新信息资源总是很有限的, 完全不足以支撑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对创新链各主体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从实现方式上畅通创新主体间信息渠道, 为创新主体之间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应用的基础。

目标之二:搭建区域间沟通桥梁, 消平区域间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性。

通常情况下, 区域间由于信息资源拥有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信息资源拥有的不平衡往往由于缺乏可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有效的信息供给导致。另一种情况是, 对于某段时间的某些区域, 并不是由于科技资源的真正缺乏而造成其被应用过程中的供给不足, 而往往是由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信息资源稀缺[8]。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最突出的有效性应表现在能够有效缓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 化解区域间信息资源不平衡性的难题。

目标之三: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实现其价值的增值。

信息资源的稀缺属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属性, 但信息的价值体现还依赖于对信息的利用, 也就是说只有信息提供方完成对信息的甄别、加工和深度分析后提供信息需求方, 使信息形成有效的利用时, 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属性。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即是对信息资源内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的挖掘后, 整合成满足不同创新需求、不同发展类型需要的信息资源库群, 通过具有应用指导帮助的推送服务, 发挥出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效用的积极作用, 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程度, 拓展信息应用空间和应用领域, 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信息价值的传递和增值。

3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要素整合

由上述创新的信息需求特性分析可知, 创新活动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 信息通过分类、归纳、综合、挖掘、提炼及有效利用, 实现其价值增值。面对自主创新的新要求, 用户需要的不再是以篇、本等单位来计量的处于离散状态的信息, 而是组织化的资源系统[10], 并且创新主体不仅要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而且进一步要求将信息发掘为直接的知识, 实现增值服务[11]。因此, 重构科技情报工作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目标, 开展技术跟踪和技术预见性研究, 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和充分挖掘, 形成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新技术手段和方式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流动、转移, 使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于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支撑创新发展。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重构首先要确立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 强化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体系主要环节的集聚、协调、整合, 不断消除运行障碍, 形成强大、稳定而持久的运作动力机制[12], 构成有力的自主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本文认为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主体要素包括技术支撑体系、资源管理体系、功能服务体系、调整管理体系, 其支撑创新体系关系如图1。

3.1 技术支撑系统

信息递增的速度是近30年产生的信息量比过去5000年间产生的还要多[3], 然而情报却是稀缺的, 二者的对立表达出科技情报在业务内容的深化和信息资源组织过程中, 科技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和科技情报核心业务拓展等技术手段的有限和不足。如今, 科技情报对创新活动不应再是被动支撑, 而应该成为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助推器。因此,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之技术支撑系统, 需要联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包括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标准体系等,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形成强大的信息知识协调处理构架, 提高科技情报信息集成和深度开发的效率, 并且要创新实现信息流通和反馈的技术路径, 实现科技情报的快速跟踪、及时获取和迅速跟进, 占领情报信息的前沿阵地。技术支撑系统接受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管理指令, 与其它系统有机联系, 相互促进, 根据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的需要, 有序调整自身系统流程并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实现。

3.2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任务是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保存、整合、提供查询检索, 其中重要的环节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整合不同于兼并, 也不同于物理上的合并, 而是互通有无, 相互补充与完善, 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联合[13]。基于此, 资源管理系统除了接受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管理指令, 自我运行是要清理、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价值链[14]上各种功能不同、单位性质各异的科技信息资源, 为不同科技活动主体、不同科技活动过程、学科领域、区域等按需求功能和需求条件进行配置, 满足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同时要优化与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链接方式, 处理好科技情报资源价值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关系, 提高科技情报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科技情报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情报价值不断提升及有效利用。

3.3 服务管理系统

服务管理系统是通过服务流程把需求转换为系统内各个工作阶段, 最终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的过程, 主要环节有:确定服务主体、系统运行及反馈工作状态、产生服务绩效。明确了一定区域和行业范围内服务主体, 能够提高科技情报服务的针对性和快速服务能力, 记录情报服务运行轨迹, 及时调整不再有实质的情报信息, 强化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 使科技情报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封闭走向开放;系统运行及反馈工作状态, 是指服务管理系统接收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 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分析, 及时提交科技情报服务体系进行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加工后向用户传递, 消除创新过程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产生服务绩效, 是指科技情报实施取得预期的效果, 强有力的情报服务及服务方式与情报用户接受度达到了必要的契合, 服务对象与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产生互动作用, 科技情报的核心业务和多元化服务得以稳步推进和拓展。

3.4 调整管理系统

调整管理系统对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与行为进行控制与调整, 统筹协调各环节之间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统筹协调信息资源、数据加工、技术保障、情报服务等各部门和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 出台一系列有关科技信息共享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完善运作机制, 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 并与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有机整体。调整管理系统是科技情报服务体系重要的协调、保障系统, 应加强系统运行机制的优化控制, 通过制定合作各方共同发展机制, 调整管理合作各方平等参与的利益分配和服务收益补偿, 保障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协调规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4 结语

科技情报服务 篇8

知识流程外包 (简称KPO) 是围绕业务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事务, 将通过广泛利用数据库以及信息资源获取的信息, 经过即时、综合的分析研究, 最终将报告呈现给客户, 作为决策的借鉴。其主要服务内容有:专业策划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培训服务、政策法规调研等。

近年来,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日益强调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无疑,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决策和产业战略制定等战略情报服务方面作用重大, 在市场信息服务和企业竞争情报方面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与企业结合不紧密、需求识别粗泛、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知识流程外包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服务尤其是知识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需要的知识服务业务激增, 而服务外包模式又为企业寻求知识服务资源提供了新的方式。这些都对科技情报服务的业务拓展、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给科技情报服务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 思考如何发展与创新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机遇

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外包, 尤其重视具有知识特性和专家技能特性的服务, 将之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2009年9月23日, 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 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服务外包的兴起给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如用户群由面向政府、行业扩展到面向企业等。具体来讲, 科技情报服务在KPO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1.1 企业对知识服务的渴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随着竞争的激烈, 企业不仅仅希望获取信息或知识, 更希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知识。由于职业工作的需求、知识积累与更新的需要以及方案的解决, 往往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大大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知识结构, 因此, 他们迫切希望有专门的机构能够针对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保障, 开拓综合性强、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需求的综合化知识服务业务。因此, 企业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服务: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需要, 将知识融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更加直接而快捷地帮助其解决问题。

1.2 企业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追求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情报和科技战略方面的高层次研究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对科技方面的情报进行监测、跟踪、分析, 对情报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综合, 以满足企业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

2 科技情报所开展KPO的可行性分析

科技情报所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和积累, 积极承接外包领域中的业务, 开展综合性的信息采集、信息研究等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服务, 如跟踪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 研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高新科技的进展。

2.1 企业KPO业务需求与科技情报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 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竞争方式也更多地表现为创新竞争和速度竞争。从KPO角度来讲, 企业能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整合产业链, 提升其价值。如考虑将产业链中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 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和优势来为自己服务, 全力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链。具体来说, 在产业链整合中, 企业可选择外包出去的知识流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研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市场调研、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等。而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产业市场调研和企业竞争情报正是科技情报机构的重要业务和优势领域。

2.2 科技情报所开展KPO的条件和优势

1) 地位优势。科技情报所是政府机构, 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在长期的科技服务中形成了很强的公信力。

2) 资源优势。在信息资源拥有和数据库建设方面, 科技情报所拥有政府公用信息资源、专业数据服务商资源、地方特色资源。

3) 信息服务优势。科技情报所长期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熟悉当地的情况和地方信息的需求。

4) 人才储备优势。科技情报所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 拥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数字化以及情报分析研究等科技情报工作的人才队伍, 具有众多经验丰富的情报研究人员。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即文献资料的检索查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跟踪比较能力、预测评估能力。

5) 情报网络优势。科技情报所有覆盖全国各地的科技情报协作网络体系, 能够方便地开展跨区域合作。

2.3 面向KPO的科技情报服务业务内容深化

在现有业务内容的基础上, 为更好地开展KPO服务, 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科技情报服务需要着重考虑扩大情报研究、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服务等业务。

1) 情报研究。科技情报所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科技进展, 并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掌握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等重要信息技术, 长期承担规划咨询研究工作。因此, 科技情报所可以承接企业情报研究这一业务。企业情报研究范围很广, 涉及数据收集、整合及管理, 数据分析和挖掘, 特定行业、产业的市场调研等,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提供全套的情报研究服务, 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管理内外部数据资源, 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情报方案, 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2) 信息检索。科技情报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包括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专门的数据库、政府和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公开的调查和报告、公开媒体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人员和丰富的信息检索经验、能力。基于此, 科技情报所能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检索服务, 如法律信息检索、行业信息检索、产业信息检索、投资分析信息检索等。

3) 知识产权服务。随着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依托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 科技情报机构可致力于实施专利调研、专利检索、协助申请等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

3 KPO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创新的思路

3.1 理念的转变

科技情报服务应充分依托行业信息服务的整体优势, 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 面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公益性、增值性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科技情报服务应转变“公益性”理念, 变“被动”为“主动”;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 也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外包业务, 提供面向企业和市场的“有偿”服务。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在进人服务外包市场时, 面对未知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对手等, 会产生诸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能力的提升等问题。企业迫切需要得到情报服务, 以支撑企业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等活动。从战略层面上看, 科技情报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人才基础以及情报研究的优势, 积极介入到这一市场中。

3.2 业务拓展, 特色培育

从业务层面上来看, 科技情报服务需要拓展现有的业务领域,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培育特色业务, 如开展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经营的咨询和情报服务等。具体来说, 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咨询和情报服务主要包括: (1) 竞争情报研究, 包括商业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等, 如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分析、各种专题研究, 让企业实时把握竞争环境的变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 (2) 专利分析, 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知识产权分析,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并有效防止陷人知识产权纠纷中; (4) 咨询服务, 如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申报培训、项目评估论证、格式审查、编制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成全部标准申报材料的咨询服务; (5) 公益情报研究, 这是政府提升企业情报力的一个着力点, 它以提供理念层、产业面、技术点等共性使企业掌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新动态。

4 结语

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是我国科技情报服务业的发展大势。科技情报服务业的主业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把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中心任务明确定位于提供知识, 并围绕中心任务从提供信息向提供知识转移, 由此可见, 科技情报机构必将成为知识流程业务接包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郑彦宁, 宋振峰.我国科技情报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情报学报, 2010 (10) :790-795.

[2]陈峰.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带给竞争情报界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2 (10) :22-25.

[3]胡昌平, 向菲.面向自主创新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推进[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 :57-62.

[4]张鲜兰, 刘仲徽.中小企业与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竞争情报协作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6) :60-62, 129.

科技情报服务 篇9

关键词:众创,科技情报,服务创新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是稳增长的新动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 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 ( 即缝隙产品) , 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 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 唤醒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在众创时代, 这就要求科技情报机构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 为有创意、有想法的大众提供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 帮助其成功创业。科技情报机构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既要加强自身建设, 又要提高服务能力。

1 科技情报机构服务的发展

科技情报是对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 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自1956 年建立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以来, 经过60 年的发展, 我国科技情报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结构比较完整、业务结构和服务对象相对独立、内部资源比较丰富的系统, 科技情报机构也是遍布全国, 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 为领导决策、科研和生产服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情报机构的总体发展却明显滞后, 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亟待改革创新。

从过去信息闭塞、信息缺乏到现在的信息爆炸, 信息的海量性和无序性使得许多有用信息被淹没, 情报机构是扮演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分析以及服务的重要角色。而在当下, 在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 还应配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 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产业及市场咨询、专业技术、互联网技术、科技资金帮扶等服务。

2 市场环境及创业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 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以及创业的环境与过去相比, 有了巨大变化。

2. 1 创新创业的主体年轻化、高素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极度商业化, 创业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几年的创业, 主要是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中青年、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或下岗的人, 通过开店、办厂创业, 而如今是真正有想法、有企业家精神、有创新精神的人去创业, 因而称之为创新创业者。

目前, 每年有近800 万应届毕业生和海归留学生需要就业, 这批素质高、思想活跃的高质量人才成为创业领潮者。虽然他们缺乏资金, 但却具有以往创业者不具备的优势, 如过硬的IT技能与商务知识、接受新事物及学习能力强。最重要的是, 青年人最富梦想和激情, 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 许多新技术、新创意往往出自那些有初生牛犊、“青苹果”之称的青年人, 成功企业家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

2. 2 创新创业的模式互联网化

传统的创业往往是通过开店、办公司、搞企业, 如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经商”, 诞生了一大批例如联想、万科、万通这样的业界巨头。随着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 又有一批年轻人投入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去, 典型代表有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如今, 伴随着IT技术的日益成熟, 出现了新的创业模式, 如网络创业、加盟创业、兼职创业、团队创业、概念创业、内部创业等多种创业模式。

众包、众筹、众创是创业模式中的新方法, 通过集合广大网民的智慧、创意、资金进行创新创业, 是一项基于互联网的活动。

众包是企业选择将价值链上的一些本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依托互联网外包给众多消费者完成的行为, 消费者也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众筹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汇集大众资金以支持由其他组织或个人发起的集体活动。通俗地说, 众包是把需要的技术和业务、待解决的问题放在众包平台上, 凝聚大众智慧共同探讨进而得到解决方案, 而众筹是已经有了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创新项目, 但缺乏资金, 于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融资。众创是指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 一方面热爱创新的大众 ( 创业者) 基于由企业搭建的或者自发形成的互联网平台实施创新活动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成果的展示或出售;另一方面其他企业或个人 ( 需求者) 通过互联网搜寻和获取创新成果并加以利用。

要发挥众包、众筹、众创的巨大作用, 就必须依托“互联网+ ”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最广泛的创新平台, 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更精准, 凝聚大众智慧, 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企业与个人协同的创新新格局。

2. 3 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及政策多重利好

2. 3. 1 经济需要新动力

从国际上看, 世界经济发展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 传统产品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国内来看, 经济进入新常态, 国内产能过剩, 企业利润率较低, 企业间竞争激烈, 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 ( 投资、出口、消费) 不足。因此,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创造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激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以及以创业促就业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2. 3. 2 互联网的大规模覆盖及其日趋成熟的技术

成功的创业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 而在“互联网+ ”的时代, 创业的难度大大降低。电子商务、网络通信、网络金融、网络社交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 为众包、众创、众筹等创业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 用众筹模式筹集资金、用众包或众创模式获得新产品或新技术、用“互联网+ ”招募精英组建创业团队和拓宽市场渠道。互联网已经跳出了一个行业范畴, 成为激发创业、创新的巨大引擎。

2. 3. 3 政策利好

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简政放权举措、出台一系列面向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政策、设立专项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等, 为创业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资金上的支撑。

2. 4 以传统方式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大

目前, 各行各业均有发展, 且多数行业较为成熟, 几乎每个行业均有领头羊, 其市场、技术占有率大, 新进入者依靠传统行业、传统方式很难起步, 必须找到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切入点, 且管理、运营模式也要和互联网相结合。

情报机构在创业者创业的过程中, 正好可以发挥其信息获取、分析判断、政策引导的优势, 增加创业者成功的几率。例如, 帮助做前期的市场调研, 以了解该行业发展现状、现有技术、进入壁垒以及消费者需求等; 帮助其从论文、专利中优化技术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通过人才库、成果库、科技报告中发现并推荐合作伙伴; 情报机构往往对政策较为熟悉, 在企业的创立及发展中, 可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3 众创形势下科技情报服务创新对策建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知识化、个性化的趋势明显, 情报工作的运行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科技情报机构既要更新技术、加强科技情报队伍的建设, 又要创新服务, 为中小微企业创新以及创业者创业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

3. 1 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

该平台可包含以下模块: 政策引导、众创空间、投资融资、政用产学研、情报服务、法律咨询等。

1) 政策引导。提供国际、国内、地区在某一行业的政策, 并进行分析解读, 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帮其及时调整战略。如对于市场饱和或趋于落寞的行业, 则不建议投资; 对于国家有政策要求如环境保护、能耗限制的行业, 可为其提出应对方案;从政策中发现行业的发展动向, 如有重大调整, 应进行预警。

2) 众创空间。搭建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 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产业链服务和投资路演、交流推介、培训辅导、技术转移等增值服务。

3) 投资融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 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资金, 往往借不到银行贷款、拿不到风险投资, 民间惜贷风险过高。因此, 要重点搭建投融资平台, 吸引社会资本及国内外创投机构以整合多种借贷资源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小额担保贷款、互联网金融 ( 众筹、P2P网贷) 等, 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地的信贷投放, 鼓励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方式。此外, 还应发挥协调作用, 促进创业者与金融机构的沟通, 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好的创业项目。

4) 政用产学研。构建科研、产业和用户 ( 市场) 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 同时政府扮演政策保障与协调各个高校、研究结构、企业以及用户之间沟通的角色。在众创时代下, 社会中的广大用户成为创新的主体, 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 因此在平台设计时, 应特别突出用户的地位。政用产学研平台可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

校果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该网站收集、整合、实时发布江苏省省内、省外著名高校和著名科研院所的成果、专利、专家等众多资源, 以及实时发布企业需求, 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牵线搭桥, 便捷地实现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技术对接, 真正做到了需求有匹配、难题有对接。

5) 情报服务。开展创新策划、项目调研、科技查新、专利情报分析、先进管理经营模式宣传等, 帮助创业者将新技术、新产品 ( 服务) 推向市场、精准定位用户、建立运营体系等。

6) 法律咨询。帮助创业者分析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和激励的配置, 以及合同的起草, 提供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咨询等。

3. 2 赋予情报机构更多的权利, 建立创业一站通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同诸多部门发生业务联系, 如工商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公安局、技术监督局、税务局, 将这些部门协同起来建立创业服务链, 建立一套标准的创业手续办理流程, 简化登记手续, 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同时, 要赋予情报机构更多的权利, 辅以行政支持以协调多个相关部门, 情报机构才能更加高效、有力发挥创业者“导师”的角色。

3. 3 丰富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方式

3. 3. 1 丰富服务内容

科技情报服务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紧跟甚至超前于企业发展, 及时提供用户需要的情报服务。在完善传统服务如文献资源建设、科技查新、项目调研等服务的基础上, 主动发现新需求并拓展服务内容。

1) 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专利分析、市场调研等手段判断该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势, 发现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

2) 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或为其提供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重要性已不亚于资本、技术、人才, 其在企业的长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 举办新产品和新技术展示会, 重点展示创业者的成果, 邀请投资人、公司技术人员或决策者、甚至普通公众参与, 可起到以下作用: ①由于在网络上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真实性及可靠性的不足, 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可让投资方充分了解创业者的新技术、新产品。②为投资方、创业者提供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提高合作成功率。③起到创新创业的推广作用, 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让有创业想法的人也参与进来, 进一步引导大众进行创新创业。

3. 3. 2 创新服务方式

1) 在大数据环境下, 用户需求信息呈现碎片化和稀疏性的特征, 应改变以往情报信息从在线检索、原文推送的服务方式, 可开发手机APP, 以符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2) 可利用微信、QQ群、手机短信等便捷的方式, 广泛宣传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改进行政管理、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鼓励和支持创业政策, 及时发布创业工作最新动态。

3. 4 加强科技情报队伍的建设

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高素质科技情报人员是情报信息优质可靠、及时有效的保证。

1) 打造一支有专业分工、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专业队伍。情报工作业务面的不断拓展及深入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既要能胜任各类课题研究、情报分析以及懂网络、计算机、软件、英语等知识, 又能面向市场搞服务, 帮助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新创业。

2 ) 不断更新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 一方面情报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技能, 另一方面, 单位应根据工作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员工以各种形式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能力。

4 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情报机构必须突破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开展创新服务, 调整业务结构, 更好地服务于“众创”时代下的创业者。科技情报服务应紧盯随经济发展产生出的新需求,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德方.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思考[J].情报学报, 2007 (4) :483-487.

[2]李兴忠.浅析科技情报工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途径[J].内江科技, 2014, 35 (8) :58-59.

[3]相丽玲, 吴苍龙.网络竞争情报的搜集与挖掘方法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S2) :332-336.

[4]投中研究院报告.众创空间在中国:模式与案例[J].国际融资, 2015 (6) :47-51.

[5]田利蓬.“6+1”模式服务“众创时代”——石家庄市建立创业服务长效机制引领全民创业[J].中国就业, 2015 (7) :32-33.

[6]刘小韩.创新发展地市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研究[J].情报学报, 2006, 25 (S1) :63-65.

科技情报服务 篇10

1 科技情报研究的意义

科技情报的最大作用是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世界以及科技前沿学科发展的信息,提供对现代课题研究评价有用的参考资料,使科技人员在开题评估、课题进展、成果评价过程中减少对课题认识或判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科研人员充分占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技情报工作人员做好情报研究和情报服务的基础。在科学研究中,情报是用于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和课题立项决策、取得科研成果、推动科技进步的必备手段。科技情报为科研人员争取课题和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提供了导航和参谋的作用,科技情报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必备的参考资料。因此,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提升科技情报研究的创新力,着重培养科技情报研究人员的情报意识,发展科技情报研究和信息咨询服务,用科技情报研究的成果增强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和技术研究,这也许就是科技情报研究的真正意义。

2 科技情报研究及情报工作

科技情报研究又叫科技情报调研,是专指科技情报研究人员以科技文献为基础,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广泛收集、整理、积累、研究和传递文献信息,以及必要时对科技文献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新思路的一个过程。

目前要特别强调提高科技情报研究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不断创新,科技情报人员的情报意识和服务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也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需要的科技信息。科技情报人员本身也是科研人员,他们首要的工作是对以文献为基础的科技情报展开研究后,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情报或相关科技信息。为了提高对科技人员的服务水平,应该不断对科技情报的传递手段和服务模式进行革新,以便为情报需求用户提供更直接、更有价值的实用情报。科技情报工作随时瞄准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利用科技情报文献,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再发展科技情报工作,因此,科技情报工作应该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它既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一个应用学科。做科技情报工作,实际上是以对科学技术或某一学科领域的了解为前提的,只有了解了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才能做好情报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情报服务是帮助科技人员站在他人的肩头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要求科技情报人员应该有甘为“人梯”、甘为“支撑”的奉献精神。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秒、每分都要产生多少信息。有人统计过说,现代社会无论哪一个专业在世界上1年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和著作,1位科学家只阅读他所属专业的那一部分文献,每周看40个小时,至少要花40年以上的时间。这就清楚地说明科研人员要像过去那样,完全靠自己亲自去查所需的文献,那他搞科学研究的时间肯定会大大减少。要搞科学研究,就没有时间查文献了。这个时候,专业的科技情报人员和情报工作者就应该发挥作用了。科技情报研究也可以说就是研究如何把海量的科技文献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搜集和浓缩,使科技人员用少量的时间,阅读到最精华的相关专业文献,在科技公关或科学研究上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攀登科学的高峰。这实际上很自然地就给科技情报研究人员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科技情报人员在做好科技情报研究的同时更要做好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把科研人员查资料的大量时间节约下来,用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 科技情报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情报研究人才素质要求较低

科科技情报研究本身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不够深入,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实际脱节的问题仍表现较为突出。这一方面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者对科研生产的技术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或创新工作的需求了解不够,往往不知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一些需求或用户明确提出了需求,由于情报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的局限,也难以提出与实际对口、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报告。因此对科技情报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应有较高的要求。体现在:(1)要求必须具备一门基础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应该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具备科技情报搜集整理能力,这需要日常工作中的积累。(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一般为英语。(4)驾驭材料和撰写文章的能力。(5)科技情报研究不是单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群体合作。其组成不仅包括专职的科技情报研究人员,还包括邀请的外部专家,这对一个群体组成人员的合作意识、领导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我们要在研究人才方面加强培养力度,对在职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扩展领域的了解。建议建立若干规模较大的科技情报研究基地,集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身,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情况研究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3.2 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仍显薄弱

情报研究工作的根本属性就是要及时或快速地提供各类学科的研究信息,服务于实际需求。特别是随着管理决策和课题研究的深入,用户对提供情报要求的时间性非常强,而现在许多情报研究或资料提供所需要的时间却非常长,往往是用户的决策已做,实际工作已开始,情报研究成果或情报资料才送上门,可这时的情报可能就已经失去应有的价值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对研究工作快速反映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有情报研究或资料提供手段上的问题,当然也有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原因。

3.3 科技情报研究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还不多

当前涉及产学研、创新体制建设即与市场开发结合的情报研究课题比较多,单就这些课题的知识结构构成面来讲,更多的要求情报研究工作者要具有与课题相对应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情报研究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使用新的情报研究方法,用新手段新方法快速推出情报研究成果,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今后工作的措施

(1)科技情报研究最终体现在为学科发展和科技人员的服务上,遵循科学、创新、求实、超前和相关原则,创新服务形式,注意选择新颖性和实用性强的情报研究课题。

(2)面向信息化的科技情报研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条件,使科技情报研究水平更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也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3)建议建立情报研究课题信息交流平台。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征集题目、正在研究的课题等信息放进去,一方面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度,一方面也使同行及时了解新的情报信息和情报研究的方向。

(4)建立情报研究与工作经常性交流制度。因为现代的情报研究及工作大部分是团队性的,所以在各单位可经常举行小规模的专题情报的研讨活动,这样可促进情报研究工作的经常性交流,也能促进情报研究人员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5)加强情报界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行业的联系。通过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加速情报研究与外界的渗透作用。

(6)加强情报工作模式研究。21世纪的情报研究工作既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情报工作不但应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观念还要新,要具有前瞻性。努力完成从传统情报研究工作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情报研究工作模式的转变。

(7)建议设计科技资源在全社会共享的运行和管理平台。科技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社会科技资源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各种重要的科技资源如果任由其分散使用,负面效应将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就是浪费了宝贵而有限的科技投入。因而,设计出科技资源在全社会共享的运行和管理平台,有效提高科技资源的整体利用效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科技情报的研究活动已经进入一个日趋丰富的多元化时代。传统的科技情报检索研究已经不再是研究工作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研究、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的外延、知识集成化管理等全新的领域。

摘要:通过工作实践,结合对创新形势的认识,阐述了现阶段科技情报研究的意义和对科技情报工作的新认识、新理解,并针对科技情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科技人才素质要求及在创新形势下开展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展开情报创新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情报,情报研究,人才素质要求,情报创新,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丽君.信息化目标:人人共享信息资源[N].光明日报,2006-06-16.

[2]段和平.情报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9).

[3]周晓英.深化信息构建(IA)研究完善情报学理论方法——“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理论方法的新发”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京理工大学“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理论方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2003,(10):31-11.

[4]谢新洲等.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实态调查(上、下)[J].情报学报,2001,(3,4).

[5]彭靖里.论中国情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情报杂志,1999,(7).

科技情报服务 篇11

一、科技情报文献编目工作的问题

1.书目数据的质量问题

各情报资料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往往会出现一些规范性较差的书目数据,其形成原因主要有:更新集成系统时重新导入的数据出现譬如字段内容不清晰的状况、回溯建库时著录过于简单导致错误产生等。比如,直接采用书商提供相应的科技情报资料目录数据是各图书馆常用的方式,笔者发现这套数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分类号标记引用错误、漏掉著录副题名等。

2.著录缺乏规范性

很多科技情报资料编目工作人员在著录时常常只注重速度,却没有注意应用查重功能以避免重复著录情况的发生,为科技情报资料工作带来很大麻烦。若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就会发生一本书被多次著录的状况,使科技情报资料的书目数据变得混乱或者不准确。

3.著录精准性较差

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员作为编目工作的主体,在思维理解上有时会存在差异,导致著录不够准确,这是因为其对MARC著录规则的理解不够准确,比如,对100通用处理数据字段的理解不够因而没有修改该字段,致使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的100字段全部重样;著录多卷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对分批著录时正书名不一致,负责人的著录方式不一致等。

4.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一

一样的书却编有不同的书号、不同的书却占用同一个书号、图书分类不精准等现象在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情报资料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一。文献编目工作所需的脑力劳动随着编目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不断下降,其地位也随着下降,经常出现调换编目人员、未经培训便已上岗的情况,领导和编目人员自身在编目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严重影响著录水平。

二、改进文献编目工作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编目观念

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工作必须被重新审视,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尊重编目人员的重要地位,他们是科技情报资料收集整理部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就此,应当改革科技情报资料编目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形态以及业务目标。首先,要加强科技情报资料编目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其次,要构建相应的学习交流平台,为编目人员提供互相学习互相改进的机会;最后,要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唯有树立正确的编目观念才能提高科技情报资料研究机构的总体服务水平。

2.扩大编目工作范畴

传统的科技情报资料并不具备充足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科技情报资料收藏资料有很大局限性,所以,编目工作也会受到限制。在新形势下,因为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不断累积,科技情报资料不仅要拥有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还要积极建立电子资料库。因此,编目人员就要积极做好本馆的馆藏文献的编目工作,同时要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

3.提高科技情报资料收藏书目数据库质量

即便套录的数据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核对,导入收藏书目数据库的数据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更新编目系统时出现数据错漏的状况,编目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等。针对这些情况,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对收藏数据库进行维修以尽量缩减错误率。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专门的专业技术队伍,按时按期检查收藏数据库的书目数据,要将出现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并一一更正,告知相关工作人员注意避免出现同类错误。

4.完善著录准则

唯有運用详尽、科学、规范、合理、权威的著录规则,才能提高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人员的编目水平。针对编目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可以依据图书机读目录的使用守则、分类主题词表、世界人名翻译标准来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著录规则,确保著录字段的完整性,保证著录方式的统一性、规范性,使编目人员处于同一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中。

5.加强对数据质量的审核

针对收集整理的的书目数据,应当仔细审查。在验收新到的文献资料时,应确保相同藏书在编目系统中的记录唯一存在。款目在输出的过程中,应当对著录的款项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错误,书次号的分配是否合理,书籍分类是否正确且书籍分配的位置是否正确。

6.建立编目工作评价机制

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质量的好坏与否,唯有加强与使用单位及相关流通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才能检测出来。文献编目人员应当定时、经常性地与读者和流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以便掌握错误的编目信息,及时对其进行修改更正。编目人员要尊重、虚心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帮助科技情报资料更好地进行编目。7.提高编目人员的综合素质

编目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还要有很好的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专业基础和熟练操作相应设备的能力,更要具备完备的职业素养。为此,必须建立各方面均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精心挑选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人员;其次,要保证编目队伍的稳定性;再次,要注意对编目人员进行再教育,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或是为编目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平台。

三、总结

改变编目观念是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工作的关键,编目人员应当切记以为读者提供良好优质服务的理念,此外,需要管理人员对编目人员的编目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提高其在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凸显科技情报资料文献编目工作的中心地位。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情报服务 篇12

1 大数据时代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 科技查新机构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 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数据资源, 让数据转变为促使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企业盈利的有用智慧, 成为科技查新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的主要突破口。目前的科技查新工作主要作用是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 保证科技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虽然科技查新为企业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从数据使用的角度来看, 科技查新工作仅仅停留在数据使用的最初阶段。相对于每年订购的大量数据库而言, 数据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为企业进行增值服务, 是科技查新工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信息在科技情报工作中的使用流程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科技查新工作仅处于科技情报数据应用的第二个层次。要想更好的做好科技查新工作, 充分发挥科技查新人员的业务优势, 使数据更加有效的被利用, 就应该向纵深发展, 与竞争情报工作紧密结合, 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并在此基出上帮助企业进行战略部署和规划, 把以前的被动查新变为主动为企业服务。

2 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机构开展竞争情报的SWOT分析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 (SW)

(1) 人才优势。在当前大数据的环境下, 科技查新人员凭借丰富的查新经验能够快速准确的检索到企业需要的信息。同时科技查新人员还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应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具有较强的分析对比能力, 具有敏锐的情报意识。 (2) 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包括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两部分。科技查新机构为了确保查新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都购买了大量的国内外据数资源;同时, 科技查新的用户资源丰富, 包括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 当他们进行科研活动时, 就必须要进行检索和查新。科技查新的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单个科技查新机构信息经费的制约, 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信息资源不能面面俱到, 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国外信息资源。因此, 不能满足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所需海量、全面的信息量需求。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 (OT)

从企业方面来看, 在原来传统的商业模式下, 企业自身通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以及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就可以获得商业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但到了大数据时代, 任何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将以数据为中心, 由数据驱动。大数据是数据驱动的基础, 而数据驱动是大数据的应用体现。数据驱动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 对企业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从而得到这些海量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等方面足够多的信息, 就能够及时洞察行业竞争对手的态势, 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自身的优劣, 从而指导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与战略布局, 保证其竞争优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很重视科技查新工作, 认为科技查新只是在科研立项、报奖等活动中所必须要走的一个环节。因此, 要想把科技查新工作做好, 就要让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能够帮助企业避免风险、战领市场、获得效益。因此, 竞争情报服务可以认为是科技查新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最好切入点。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是企业, 研究内容主要以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等所有与企业发生联系的信息资料为研究内容,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抗性。

3 针对科技查新机构作好竞争情报服务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一个分布式的云查新平台

将各级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以云存储的方式进行逻辑整合 (数据还是各家管各家的, 只是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通过一定的付费机制互相调用) , 互为补充。因为, 每个查新机构的经费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数据资源全都购全, 这样整合后更加有助于提高科技查新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对于在科技查查基础上开展竞争情报服务也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源。

3.2 对科技查新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特别是应将科技查新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 并形科技查新报告数据仓库, 以便检索分析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内容在全国各地的立项、项究情况。

3.3“科技查新报告”向“科技查新与分析报告”方向转变

从简单的查新结论向内容丰富的分析性报告括展, 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各性化的定制。比如包括查新课题的相关技术 (产品)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已被申请专利, 相关专利的保据范围、技术要点等;该查新课题的成果是否能够形成专利, 有没有必要申请专利, 是否存在侵权风险等等。

3.4 与战略研究部门积极配合, 协同发展

大多数的省级科技查新机构都建立在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信息研究所) 内, 而战略研究正是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信息研究所) 的主要业务之一。因此, 科技查新部门, 应该以自身的数据检索、分析的优势能力与战略研究部门的战略研究能力相结合, 为企业量身定制战略发展规划。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 “用数据说话”的特点, 对于科技查新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查新机构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迎接面临海量数据带来的检索、分析、挖掘等数据应用方面的巨大的挑战, 要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建设, 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使科技查新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吴华珠.试论在科技查新立足科技查新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0) :92-94.

[2]刘云霞.试论在科技查新大数据时代企业情报研究的对策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9) :123-125.

[3]吴洁霞.试论在科技查新大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查新服务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3 (29) :281-284.

上一篇:表演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下一篇:生药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