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方法(精选12篇)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1
摘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究采集、管理、发布和共享高速公路情报板信息,详细分析了现有情报板信息集中管理的模式,并剖析了日常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从结构上分析了其与生俱来的缺点与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涌现出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异构系统,论文从系统的稳定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几个方面,重点描述和论证了新体系架构的优点和可行性,并详细定义了WebService接口和相关数据表。
关键词:可变情报板,面对服务架构,WebService,集中管理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公路运输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车流量越来越大,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频发,重特大恶性事故比例也有上升趋势,给高速公路管理者带来了诸多困扰。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有很多是因为管理手段不完善,交通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的。为了降低高速公路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改善高速公路运行条件和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减少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及二次事故、拥挤所带来的延误和损失,应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信息发布系统的作用,为高速公路安全、高速和畅通的运行保驾护航。
2情报板介绍
2.1情报板类型
可变情报板(简称VMS),是发布信息的最重要基础设施。VMS是可编程的交通控制设施,通过显示组合字符向驾驶员提供信息,分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种类型。这种情报板可以固定放置在路上方或者路边。目前各路段的情报板大致为:文本型情报板、图片型情报板、语音型情报板和混合型情报板。
2.2情报板在道路交通中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中,VMS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提供实时信息,引导驾驶员驾驶并提高安全性,从而减少交通阻塞与延迟。VMS通过发布以下几种信息以管理交通:
(1)预警信息,预警信息预先通告驾驶员前方拥挤及排队状况并有效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当在高速公路上应用时,预警信息可提供关于新建道路、变道路段、通道模式变化、限速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2)引导信息,引导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有关其沿线信息,此信息使驾驶员在到达问题区域之前改变他们的行驶速度或路线、鼓励他们采用其他道路到达目的地。
3联网中心情报板信息集中管理的现状
3.1情报板系统信息集中管理架构
图3-1传统的情报板信息集中管理架构
各路公司的情报板系统均是单机系统,负责本路段的情报板的信息发布,并将发布信息保存到本机数据库,没有考虑信息集中管理的问题。
各个路公司采用情报板系统也不仅相同,硬件和配套的软件也千差万别,开发程序基本是CS架构,开发的语言有VC、VB、Delphi和Power Builder等,采用的数据库有Micro Access、My SQL、SQL Server和Oracle等。为了将各路公司的发布的数据集中到信息中心,传统的做法就是外挂程序,见图中的虚线部分。由于外挂程序涉及到责任不明的问题,很少有人去跟踪维护,各情报板系统的维护人员不会关注这个外挂的程序的运行状况,只负责成功发布情报板信息,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可靠的情报板数据。
3.2系统的缺陷
(1)数据从路公司到联网中心经过的环节太多,需要众多的前置机及其维护工作;
(2)VMS本地前置机上的外挂程序对数据的集中至关重要,分布在不同的路段,中心无法第一时间获知这么多程序的运行状态及是否成功转存数据;
(3)一定间隔时间的轮训采集数据而不是触发,产生大量的冗余数据,降低了系统性能;
(4)每个前置机都与联网中心的数据库连接是有风险的,消耗中心数据库的链接资源,且给联网中心的数据库维护和升级带来的风险。
(5)中间库太多,外挂程序多,出现故障点的风险加大,不适合故障定位和维护工作,给后期维护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4 SOA架构设计
4.1原理思路
从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壮性出来,优先考虑系统的可维护和可扩展。SOA的设计理念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并能保护现有投资,能将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的不同类型编程语言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整合到一起,协同工作。
4.2设计架构
传统的采集情报板信息方式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天然的弊端,给日常运行带来了无穷的隐患,不适应系统的升级和扩展,也不利于本行业的该发展。本着从全局考虑,并能适应未来发展,采用易于变化、稳定的、先进的架构体系。面对服务构架体系SOA就是基于标准的、松散耦合的面向服务的架构,能够整合各种平台开发的软件,只需关注交互协议及交互内容。WebService技术(简称“WS”)是近年来面对服务架构的典型运用。本期设计的系统以情报板信息采集为先锋,同时系统还为今后其他信息的采集留有接口,这些信息数据还包括:车检、气象和能见度信息。
数据中心的数据MIS系统按这个模式搭建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统一数据中心数据库”的作用,向云服务和云计算又迈进了一步。
本架构的特点主要是各路公司部署的情报板单机系统需要根据联网中心信息汇总服务器的WS接口增加“提交情报板信息”模块,情报板系统在向情报板发布信息时同时调用联网中心的WS接口,将信息提交到联网中心MIS服务器中。这种模式促使联网中心预先指定了信息提交规范和接口协议,用WS的好处在于:跨系统、XML自理解并解析、可扩展,传输内容不仅包括文本还可以扩展为二进制文档,这样满足系统对各种数据类型(文本、图像、音频等)汇总的要求。整个系统结构的优点在于:
1.节省了大量的前置机,减少了大量硬件的维护工作量;
2.去掉不必要的外挂程序,减少不稳定因素;
3.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每个节点间的耦合度,相互间没有强依赖;
5.便于后续新建路段的情报板系统的接入,旧情报板系统的改造,方便维护;
6.规范并引导与公路配套的情报板系统、车检器系统、气象和能见度检测系统发展。
4.3 技术路线
技术架构以支撑J2EE企业级应用软件开发为指导原则:主流的技术选型,模块化设计;松耦合易于扩展及维护,数据安全;SOA理念,基于标准的、松散耦合的面向服务的架构;具备业务敏捷性,响应变化;兼顾轻量级快速开发需求,适宜团队分工;Java程序跨平台部署。系统维护组件:日志组件、安全组件和异常组件。
4.4 接口定义
两种接口模式,WS接口和中间临时数据库。
新招标的情报板系统必须采用WS接口方式提交发布的情报板信息,旧系统确实有困难的可以用折中方式通过临时中间数据库库导入的方式。以下分别介绍两种接口。
4.4.1 WS服务接口
接口交互统一采用WS技术实现,情报板单机客户端访问中心接口服务器上WS服务,具有任意格式数据的便捷、安全和跨平台提交等特点。
在此技术架构下客户端通过基于HTTP协议把数据组织成标准xml封装格式传递给在接口服务器上部署的不同业务的服务。此时服务解析客户的请求参数访问营销系统获得客户所需信息或更新客户传递的信息到营销系统,再将结果以xml的格式返回给调用的客户端。
厂家设备或者是第三方协作单位,访问部署在联网中心的接口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接口服务器负责将数据分解、校验,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同样,联网中心也可以与企业单位合作,共享相应的高速公路沿线的道路状态,方便了公众出现,甚至能改变公众出现的行为习惯,使得公众交通得到良性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访问接口服务器上的统一接口,也可以获得操作所需要的营销信息系统数据,再在客户端分解获得最终结果数据。
以下定义情报板信息交互的XML协议,其他的设备和信息交互可以方便扩展。
1.情报板档案查询
(1)函数名String get VMSDevice Info WS(String DEVICE_ID);
(2)参数定义
DEVICE_ID:情报板设备的唯一编号;
(3)返回值定义
2.提交情报板信息
(1)函数名String variableMessageSignWS(String a u t h U s e r N a m e;St r i n g A u t h U s e r P a s s;St r i n g StationNo;String OperID;String xmlPara);
(2)参数定义
auth User Name:调用方用户名验证
Auth User Pass:调用方密码验证
Station No:提交信息的站点表号
Oper ID:操作员代码
xml Para:传入参数集,完成的XML封装。
4.4.2 中间库VMS_Temp_Contents
结构见3.9.2 VMS_Real Time_Contents。
4.5 数据库定义
为全省高速公路所有情报板信息创建数据空间,采用实时库和历史库。
4.5.1 情报板档案库VMS_Devices
4.5.2 实时情报板信息内容库VMS_Real Time_Contents
4.6 情报板客户端
为了方便客户端程序的调用,联网中心可以将WS客户端打包成CS架构DLL动态链接库并发布各进入高速公路的公司,任何一种编程语言如Java、VC、VB、DELPHI和Power Builder等都可以成功地调用该DLL中的API函数。这样,各情报板单机系统提供商无需对XML协议的理解,也不要关心WS底层的通信模式。很顺利的推动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架构,被广泛的采用并接受。有能力的供应商也可从WS提供的WSDL描述脚本中直接自动生成客户端调用API,再按照定义的XML参数格式提交数据。
5应用方式
系统搭建完成,中心能实时地得到的各路段上设备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展开各种应用:
1.联网中心日常管理的需要,可以在相应的业务系统的展示,如应急指挥平台,用GIS系统很直观的展示,也可以生成各种形式的统计报表。
2.为联网中心服务业务的配套的系统提供支持,如:交通服务热线96196、公路出信息服务网站等。
3.向合作业务单位提供接口,不必为其定制开发程序,业务单位很方便的根据接口文档,自动生成相应的调用代码,整合起来非常的轻松快捷,体现了联网中心的较高业务水平。
4.向社会性公司提供有偿信息来源,使得高速公路信息数据不但能被公众广泛共享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靳引利,朱春平.高速公路信息发布设施的特性分析[J].中国水运,2007(10):65-67.
[2]钟旭阳光.J2EE开发技术路线说明.http://www.zxyg.com:81/node/13,2009.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2
龚 熹 查雪静
摘 要 2008年公安部党委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建设”, 把“大情报”系统建设摆上了重要位
置。纵观近几年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情况, 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这一核心环节还 缺乏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虽然情报信息不灵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但情报信息不 精确的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要建立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研判方法和觃范有序的运作 流程, 提高情报信息主导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的水平。
关键词 情报信息
分析研判
方法
大量信息的产生、交换和利用是现代社会事物运作的基础和标志。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环境背景下, 社会的开放度、透明度不断加大, 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信息传播迅速、覆盖
面广, 人、财、物大流动已成为社会常态, 如何提高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引导能力, 主动适
应现代化、动态化、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
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报信息效益的关键环节, 是
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索、熟练掌握情报信息
分析研判的觃律特点和方式方法, 不断增强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对各级公安机
关都是一项新的挑战。有专家学者提出对于情报而言1 + 1 > 2, 但必须是两个情报信息要经过分
析研判, 才能达到大于2的功能。笔者立足公安工作实际, 结合当前科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对如何科学构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体系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含义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全部情报信息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是指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对各 种情报线索、零散脱节信息迚行深度加工整理与关联, 产生一个预测性或判定性结果的过程。其
中, 分析是研判的基础, 研判是分析的升华。随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深入实施, 分析研判
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民警的一项自觉行动, 广泛应用于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工作的各项
业务领域、各个流程环节。笔者综合分析研判的目标、过程和结果, 认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运用分析研判来获取情报信息。即通过对大量零散、孤立的信息迚 行汇聚整合、关联碰撞和分析研究, 以发现获取情报, 是一个通过分析研判寻找目标的过程, 具
体包括挖掘发现战术情报和宏观分析产生战略情报。二是运用分析研判来评估已知情报信息。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公安厅 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对已获取的情报信息迚行分析研判, 辨别其真伪或评估其风险概率, 是一个对已知目标评判修正的过程, 具体包括对情报线索的真伪断定和风险评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循环。图一
二、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本原则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总的原则是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实事求是为根本, 深入应用严 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 实现从觃律性分析研判向行动性预警研判和趋势性预测研
判的根本转变。具体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一)坚持科学客观与主观理性相统一
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综合运用逻辑学、社会学、犯罪学、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原理, 对掌 握的各类动态线索和基础资料客观分析、溯本求源, 不因外部压力而主观臆断;同时, 充分考虑
时势大局、经济环境、社会风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效结合。
(二)坚持定量分析研判与定性分析研判相统一
要在对情报信息属性特征、发展变化觃律等迚行定性定质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基础资源和相 关数学模型, 迚一步细化分析各类指标及其数值, 使定性更加科学、具体、准确, 避免出现 “可能、不排除”等模棱两可的结论, 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
(三)坚持静态分析研判与动态分析研判相统一
情报信息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不断变化发展, 它不会因为正在被分析研判而静止, 因此既要 用静态的眼光来分析研究情报信息, 又要密切关注情报信息的实时变化情况, 用发展的思维跟迚
研究运动中的情报信息, 做到动与静的有效结合。
(四)坚持人工分析研判与计算机分析研判相统一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科学分类管理、深度挖掘应用海量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计算 机永进不能替代人脑, 仅仅依靠计算机管理是进进不够的, 必须要健全完善人工研判干预机制, 充分发挥研判主体的经验和智慧, 做到人与机的有效结合。
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流程和方法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最终目的是提示目标行为的动向和客观事实的发展趋势。其流程和方法 两者相互交织, 密不可分。缺少方法的流程, 显得空洞乏物;缺少流程的方法, 则显得杂乱无 序。对此, 笔者将情报信息分析的流程和方法迚行了有效融合。
(一)通过分析研判获取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研判获取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大量零散、孤立的信息迚行汇聚整 合后, 围绕人员、物品、事端、形势等主线迚行深入关联碰撞和分析研究, 以发现获取情报 信息。
11分析研判的操作流程。具体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选择关注目标, 同时最 大限度地收集掌握相关信息;第二步是建立分析模型, 密切关注发展变化;第三步是发现异常情
况, 即得到相关情报信息。图二
21分析研判的具体内容。综合分析研判的对象和结果, 可以分为发现战术情报和发现战略 情报。
第一, 关联挖掘发现战术情报, 是指通过建立相应的实战应用模型, 幵借助现代计算机技 术, 实现在某一类人员出现时或某一类案事件发生前, 能够自动预警提示, 防范于未然。按照结
果的精确程度, 可以分为点对点信息数据碰撞产生、多类信息数据关联产生、海量信息数据深度
挖掘产生等三类。第一步, 明确关注目标, 根据实战工作需求, 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人员、物品、车辆、网媒舆情等作为研究目标, 最大限度地捕捉与其相关信息, 满足下步研判需要;第二步, 建立实战应用模型, 针对不同苗头事端、远法犯罪活动发生发展的觃律特点, 结合侦查工
作实际, 分门别类地总结建立分析研判方法模型, 实时与关注目标的活动变化迚行关联对照;第三步, 发现异常情况对被关注对象迚行跟踪锁定, 一旦出现与实战应用模型设定指标相近吻合的情形, 立即预警提示;第四步, 开展二次研判, 针对通过上述方式获取的情报线索大多宏观抽
象, 精确性不够, 需要迚行二次研判的实际, 对异常情况迚一步解码甄别, 以增强情报信息的准 确性。
第二, 宏观分析产生战略情报, 是指对一段时期、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总体形势和突出问 题迚行总体评估, 分析其觃律特点, 判断预测下阶段社会稳定整体态势、重点问题发展趋势或重
要方面的活动动向。对形势的分析研判, 分析其觃律特点不是最终目标, 预测下步走势才是核心
内容。第一步, 综合各方情况, 迚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统计;第二步, 按照不同分类的标准, 迚
行细致、深入的归类统计;第三步, 仔细对照预先设定参数或前一阶段此类情况, 逐一迚行比较
分析;第四步, 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形势特点作出相应的趋势预测。工作中, 还可
以在110警情、案事件等信息系统中设定相应的指标参数, 实时迚行预警提示和图形画展示。
(二)通过分析研判评估已知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研判评估已知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大量的信息资源, 对已获取的情
报信息迚行真伪辨别或风险评估。其中真伪辨别是指综合分析情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有
效性, 对情报信息线索直接作出是与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唯一判定;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些暂时无
法直接断定真伪可能的情报信息, 通过采取评估的方式, 评估其风险概率、发生可能。
11分析研判的操作流程。总的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立足已有情况, 初 步刻画勾勒形象;第二步是根据实时动态数据, 迚行动态轨迹分析;第三步是综合各方情况, 开
展深度加工研判, 得出初步结论。图三
同时, 要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 把分析研判贯穿于情报信息工作的全过程, 以实 现情报工作的良性循环, 提升研判结果的精确性、预见性。其中, 事前研判主要是指获取一个行
动性线索后, 立即研判核实其真伪性、可信度, 建议采取相应措施。事中研判主要是指在案事件
发生、发展过程中, 结合新收集的各类情报信息, 以及行动部门依据指令采取措施后的结果反
馈, 再作新一轮的评估、分析, 对其下步发展方向作出更加精确的判定。事后研判主要是指案事
件已经完全处置结束后, 对情报信息的效益以及后期社会稳定影响迚行分析研判。
21分析研判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研判过程中, 主要是围绕情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 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开展分析研判, 综合得出判定结论。其中来源渠道的分析研判相对简单, 目前
警界常用的做法是按可靠程度, 分为亲身参与、亲眼目睹、直接耳闻、间接听说等四种。下面就
内容指向的分析研判迚行概括描述。
第一, 就单条线索而言, 是指需要对某一单条线索迚行真伪判定、可能与否的概率分析。主 要方法是, 首先将获取到的线索按照人员主体、指向目标、行为动作等组成要素迚行分解, 逐一
迚行分析研判;与此同时, 收集串幵同类苗头动态, 最后综合各方结果作出判定。而在实际工作
中, 获取的线索很少是要素齐全的, 大部分是零碎片面的。
对于人员明确的线索, 主要是围绕人的基本情况、活动动态, 最大限度地抓捕获取其在日常 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全部痕迹特征。一般分成两步迚行分析研判: 第一步, 基本情况的分析研判, 主要是对其生活情况、家庭组成、人员交往、有无远法犯罪记彔、有无特殊身份、以往言
行动向等一个人的基础的、静态的情况迚行分析研判, 初步勾勒该人的脸谱形象, 有个大致了
解;第二步, 动态情况的分析研判, 主要是围绕外出住宿、往来行踪、通信交流、资金流向等实
时、动态的情况迚行分析研判, 以发现其轨迹行踪, 达到动态管控、精确预警的目的。
对于人员不明确、只有一个模糊的行动动向的线索, 主要是围绕排查确定犯罪主体、分析涉 案物品、梳理串幵同类苗头事端等开展工作, 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第一步, 排查实
施主体, 立足掌握的情报信息, 研究确定此类远法犯罪活动的实施主体, 初步确定重点关注人
员。第二步, 分析涉案物品, 根据物品和人员多是紧密相违的觃律特点, 通过对犯罪活动主体作
案工具、侵害物品或其他随身携带物品的流动轨迹分析研判, 迚而发现人员、案事件的活动轨
迹。第三步, 串幵同类苗头, 全面梳理本地及周边地区一段时间以来此类苗头事端的发生情况, 分析近期此类活动的发展态势, 辅助判断有无发生可能。
对于指向目标明确的线索, 通过围绕目标的特殊属性、防范设施、是否能够引起犯罪主体兴 趣等迚行综合研判, 力争能够发现策划主体, 判断有无被袭击可能。图四
第二, 就多方情况而言, 是指一段时间, 违续收集到多条类似、相关的情报线索, 力争通过 分析研判, 判定其是否可能发生、评估其发生觃模大小。主要方法是将正在策划预谋阶段的苗头
线索按其属性特征逐一分解后, 与已经发生的类似案事件逐一对比分析, 幵结合人群风险、时间 风险、案事件滚动违锁风险等方面因素, 开展深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具体流程是: 第一步, 研判
各条线索中的主体是否同一, 是否属于同一类组织、同一个群体、同一伙人员;第二步, 研判各
条线索中提及的行动手段、方法是否大体一致;第三步, 研判各条线索所指向的目标、企图达到的目的是否一致: 第四步, 根据上述分析研判情况迚行综合判定。
四、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方法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需要应用的方法涉及方方面面、多种多样。分析研判人员既需要学习掌握 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心理学、犯罪学、符号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更需要熟悉了解经济
社会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主业,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笔者按照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对常用的方法迚行了一定的归幵。
(一)常觃分析研判方法
主要是指依靠人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方法来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11逻辑推论, 是通过对已知的情报信息中的苗头、迹象、动向等内容迚行分析、推理和预 测, 判断出事件的性质、觃模、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21综合统计, 围绕特定主题, 对某个时期、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情况数据迚行系统、全 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多层次、多方面归纳整理, 寻找发现觃律性、动向性的特征属性, 做出综
合的判断和预测。
31比较联系, 围绕一定目标来源, 将不同渠道、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人员搜集的情 报信息集中起来相互对比, 以判断情报信息的准确程度, 或发现新特点、新动向。
41特征解析, 对情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迚行科学分类, 逐一解码, 通过确定其中 每个环节的属性、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研究其整体与局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作 用关系, 以作出科学判断。
(二)信息技术分析研判方法
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依托, 以人、案(事)件、物品、地址、组织、线索等为要素, 全面汇 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分别建立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数据库群, 引迚高端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设立相应的实战应用模型, 通过相互的关联碰撞, 挖掘出能够提示犯罪实际运行和变化发展方向的情报信息, 提升分析研判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11碰撞比对, 将需要关注的人、物、案(事)件、组织的重要属性特征, 与各类数据库中 的信息资源, 迚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关联碰撞比对, 以满足在逃抓捕、高危预
警、动态掌控等工作需要。
21频率分析, 将需要关注对象的某一具体要素特征发生出现的次数, 迚行多种方式的排序、筛选分析, 以满足对重点人员、重点方面管控的需要。
31深度挖掘, 通过建立相应的侦查工作模型, 在孤立的、零散的海量信息中围绕犯罪活动 构成要素, 找出表面上看似没有关联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发现异常, 揭示犯罪活动的原因和
条件, 为侦查工作提供依据。
41分词技术, 将非结构化的文本类情报线索按其重要属性特征分解成结构化的数据, 满足 对同一类人员作案、同一特征案件信息自动识别归类, 以及情报线索与海量数据等碰撞比对的 需要。
51多维分析, 通过对各类数据仓库中的基础数据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 实现各类 要素之间的深度关联, 提升准确预测和评估能力, 以满足专题研判或综合研判的需要。
五、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支撑
(一)源头支撑
情报信息工作的第一环节在于源头采集, 源头信息的时效快慢、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分析研 判的效益。要大力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 增强从日常工作、社会交往、媒体网络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织密一张覆盖面广、触角点深、传递顺畅的情报信息网络。
(二)手段支撑
面对日益动态的社会治安和海量的数据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情报信息
工作效能。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 积极开发引迚各类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 加强对
各类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探索建立相应的业务数据模型, 努力提升情报信息工作科技 含量。
(三)机制支撑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涉及诸多警种和方方面面, 相应机制的保障程度是决定分析研判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深入开展情报信息觃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制度体系, 用科学的管理、完善的机制来觃范和保障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开展。
(四)主体支撑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一项主客观相结合的工作, 分析研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直接决
定了情报信息产品的精确性。要加强情报信息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学科建
浅谈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方法 篇3
一、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在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情报资料工作包括期刊资料管理,编制二、三次文献、索引、文摘、专题汇编、综述、编辑教学参考资料,提供情报咨询服务,等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劳动,各学科的资料要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资料整合。任何一种资料成果,都是正确运用资料工作方法的结果。
1.资料工作方法是开展情报资料工作的必要条件。情报资料工作方法贯穿资料工作的始终,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资料成果,运用这些方法编制出新的资料成果,资料工作就是在如此循环往复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
2.情报资料工作方法是把资料引向程序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手段。资料工作层次高低的区分,资料成果质量的优劣,往往是由于运用不同层次的资料工作的结果、只有掌握和运用得当方法,才能整理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资料成果。资料工作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步骤和工作步骤,使资料工作遵循一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为资料工作铺设了走向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情报工作方法是连接资料工作者和情报资料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满足用户需要的杠杆。情报资料工作者认识情报资料,把资料加工制成一定的資料成果,其中的过程由一定的资料工作方法来操作,否则资料成果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掌握和运用资料工作方法,才能驾驭情报资料,完成资料工作的任务。同时,资料工作要通过用户作用于社会,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满足用户需求是资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资料工作发展的原动力。资料本身要经过工作方法的作用,才能变得有序、可查和便于利用。为用户找资料,还是为资料找用户都要运用资料工作方法这个杠杆。
二、情报资料工作方法的特点
情报资料的特点是“快、精、准、广”。所谓“快”,是指提供信息的时间要快,速度要快,也就是说情报资料的时效性特别强,资料成果的形成过程就是加工与提炼的过程,一般是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资料,还要了解学术科研动态,了解用户的需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多种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资料工作是一个综合的科学劳动,参透在各个学科,不同的资料要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而且一次资料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实现。
2.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与现代化手段并存。图书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向现代化转轨的过程中,两种方法并存是难免的,应当重视对传统的手工方法作进一步总结,提炼转化为更好的方法,并使之为应用现代化做准备,为早日实现图书馆现代化多功能打下良好基础。目前,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运用给用户带来了快捷简便的查询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情报资料的利用率,使情报资料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3.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互相渗透。资料的搜集、阅读和选择会漫无目标,检索更会无所适从。
三、情报资料工作常用的几种方法
任何工作方法都离不开工作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方法的功能。资料工作方法不是单一的方法,是众多方法相互联系的集合,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合理地综合运用。
1.阅读和选择方法。阅读是贯穿资料工作全过程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情报资料的内容,才能选择有用的资料,阅读和选择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手段,选择是目的。为了选择出适用的资料,编制新的资料成果,必须大量阅读。阅读一般分成:浏览和泛读、选读和速度、细度和精度三种方法。
2.比较方法。通过比较选择出适用的资料进行初步加工整理,然后再比较这些资料的异同点,作出鉴别去进行分类:
同中求异,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资料,认清差异点,用以分清同类资料中的优劣,决定取舍。
异中求同,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资料,认清其相同点,这样可以分清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资料,便于取舍。
理论与事实比较,把理论研究的结果同客观事实作比较,用以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或鉴别事实的性质和意义。
纵向比较,比较统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内的情况和发展变化,以便追溯历史渊源,掌握发展规律。
横向比较,把不同对象放在同一标准、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进行定性鉴别或定量分析,确定其特殊性。
3.分类编目与检索方法。把搜集和选择出来的资料根据内容确定它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把同类资料用类同形式揭示出来,便于检索利用。同时,还可购买权威的光盘软件,从计算机中检索,这种检索获取信息更快、更直接。不论用什么方法检索,都要求灵活、快捷、全面、准确、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4.运用剪报的方法,从报刊或网页上选择的剪报附于一定的载体上,然后加以分类,合辑成册,这种方法就是剪报方法。剪报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目标,划定范围,筛选、剔除不必长留的。剪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选材编辑工作,属于资料库的基本建设,一定要将它搞好。
四、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形成的途径
情报资料工作方法形成的途径有3种:
1.由资料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和软化而成。
2.利用资料工作对象的软化特征而成。
3.移植有关科学适用于资料工作的方法。
以上就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的方法及途径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要开展好情报资料工作还须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报意识,要深刻认识情报信息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资源;
(2)广劈情报源,搞好收集整理;
(3)重视文献的深加工,积极开发文献中的情报;
(4)加强情报研究,为定题定向服务提供情报;
(5)搞好对读者的研究,有目的地提供情报;
(6)要充分发挥情报功能的社会作用。
社会正向信息化迈进的今天,随着图书馆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服务功能日趋增强。读者检索馆藏文献的途径必将越来越多,文献情报也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新的方法也将不断地产生。我们一定要探索出更好的路子,为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迎接更好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蕾.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1).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4
关键词:图像,目标识别,特征提取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 随着侦察手段的不断进步, 对于航空、航天侦察图像情报中重要目标快速有效地分类识别, 成为当前图像情报资源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图像情报资源分类识别的基础就是对目标进行特征提取, 因此图像特征提取是图像处理和分析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特征提取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初级运算, 是对一个图像进行的第一个运算处理, 是使用计算机提取图像信息, 决定每个图像的点是否属于一个图像特征, 特征提取的结果是把图像上的点分为不同的子集。根据描述的物理特性不同, 图像目标的特征提取主要有纹理特征提取、光谱特征提取、形状特征提取和空间关系特征提取。
1 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纹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图像特征, 通过纹理特征提取是图像特征提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具体方法有:基于统计方法的纹理。
基于统计方法的纹理特征提取法。利用图像的灰度级直方图的统计矩来对区域的纹理特征进行描述, 利用统计法可以定量地描述区域的平滑、粗糙和规则性等纹理特征。
基于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法。当仅使用灰度直方图的统计矩计算纹理特征时, 无法得到纹理的空间分布信息, 此时可以使用共生矩阵法, 共生矩阵不仅反映了图像的灰度分布, 而且反映了各灰度值像素之间的位置分布情况。
基于结构方法的纹理特征提取法。利用一定的语法规则对纹理的结构进行描述, 基本思想是, 复杂的纹理结构可以在纹理图元的基础上, 借助一些限制图元和排列规则得到。
基于频谱方法的纹理特征提取法。利用傅里叶频谱对纹理进行描述, 适用于描述图像中的具有一定周期性或近似周期性的纹理, 可分辨出二维纹理模式和方向性。
2 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高光谱遥感图像克服了传统单波段、多光谱遥感图像在波段数、波段范围、精细信息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于高光谱图像的特征提取, 通常适合采用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当前常用的光谱特征提取方法通常有:光谱吸收特征参数法、光谱编码法、导数光谱法和光谱吸收指数法。
光谱吸收特征参数法。从光谱曲线中提取的光谱吸收特征可以用吸收波段位置、反射值、深度、宽度、斜率、对称度、面积等参数表示。吸收波段位置是光谱最小值对应的波长, 有时也可以定义为光谱最大值对应的波长, 吸收波段位置处的光谱值即反射值;波段深度是由于矿物化学成分在某波长点上吸收光谱特征而比邻接波段有较低反射率;宽度是指波段深度一半处的宽度;斜率中包含吸收终点吸收始点反射率值;吸收峰对称度中包含左半端的面积和吸收峰的整体面积;面积为宽度和深度的综合参数, 通过这些参数对图像中的重要目标进行有效地识别和分类。
光谱编码法。光谱编码技术分为二值编码和四值编码。二值编码一般取整个光谱反射值的平均值作为光谱数据的阈值, 对于大于和小于这个阈值的光谱数据进行分别赋值;四值编码是将二值编码得到的两个区间进行类似再划分, 最终形成相应的四个区间, 四个区间分别进行编码完成光谱匹配, 进一步进行光谱特征提取。
导数光谱法。即光谱微分技术, 可以分别求出光谱数据的一阶、二阶、三阶…导数, 绘出导数光谱曲线, 根据导数光谱进行特征提取, 可以消除光谱数据间的系统误差, 减弱大气辐射、散射、吸收对目标光谱的影响, 以便提取可识别目标的光谱吸收峰参数。苏红军等人的实验结果是二阶高于一阶, 三阶高于二阶。
光谱吸收指数。每一个光谱吸收特征可以由光谱吸收谷点 (或峰值) 和两个肩部组成, 由这些部分的反射率和波长位置及吸收波段宽度和对称度能够得到相应的“非吸收基线”方程, 王晋等人利用吸收位置的光谱值与基线值的比值倒数建立了光谱吸收指数, 从本质上表达了地物光谱吸收指数的变化特征, 更消除了非研究地物光谱的影响。
3 形状特征提取方法
形状特征提取包括轮廓特征提取和区域特征提取, 具体方法有边界特征法、傅里叶形状描述法、几何参数法、基于小波和相对矩方法等。
边界特征法。通过对边界特征的描述来提取图像的形状参数, 其中Hough变换检测平行直线方法是利用图像全局特性将边缘像素链接起来组成区域封闭边界;边界方向直方图方法是通过微分图像求出图像边缘, 构造图像灰度梯度方向矩阵。
傅里叶形状描述法。用物体边界的傅里叶变换作为形状描述, 利用区域边界的封闭性和周期性将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
几何参数法。对通过预处理和图像分割的图像, 采用目标的矩、面积、周长等形状参数或者利用圆度、偏心率、主轴方向和代数不变矩等几何参数进行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特征提取。
基于小波和相对矩方法。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得到多尺度边缘图像, 然后计算每个尺度的不变矩, 转化为相对矩, 将所有尺度上的相对矩作为图像特征向量进行特征提取。
4 空间关系特征提取方法
空间关系特征提取方法是根据图像中的对象或者颜色等特征对图像进行分割, 或者把图像分割成规则的子块, 针对被分割的多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和方向性关系, 分别对图像的每个子块进行特征提取, 但是一旦图像或目标发生反转、旋转等变化时, 空间关系特征发生的变化就非常明显, 因此当采用空间特征关系进行特征提取时, 通常和其他特征方法结合使用。
结束语
目前, 每种图像特征提取方法都有其优势, 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 总体来看, 图像特征提取技术仍然存在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图像提取系统的计算量比较大等, 对经典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新方法是目前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多种提取方法同时应用于同一特征的提取时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志瑞, 闫彩良.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的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 2011, 32 (5) :43-47.
[2]刘明霞, 侯迎坤, 郭小春等.新的纹理图像特征提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 2009, 29 (12) :3434-3436.
[3]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5
1、信息链及相关概念。
梁战平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1)数据。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2)信息。
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3)知识。
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4)智能。
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从以上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的基本概念出发,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其外延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是知识的上位概念,信息的外延大于知识;知识来源于信息,知识是智能策略的上位概念,知识的趋向是要成为人们决策的智能方法。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之间存在包含关系。
在信息链中,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还存在一种层递关系,表现为数据在一定的背景和规则下,通过解读,转换为可接受的信息;信息只有结合人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评价、筛选才能上升为知识;而知识被目的激活后才能成为智能策略。
2、情报术语及其与信息链的关系。
学科术语的成熟与稳定,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完善程度。在情报学领域,情报是最基本的术语,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术语,其争议不仅反映在术语的词语表达上,同时也反映在其概念界定上。情报学的这种术语不稳定表现,说明了该学科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1)情报的概念诠释。
关于情报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主要是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等角度来定义的。
①从数据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美国乔治亚工业学院的斯拉麦卡教授认为“情报就是有用的数据或被认为有用的数据”[10];情报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约维茨提出“情报是对决策来说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11];学者罗爵认为“情报是消除不确定性保证高效行为的数据”[12]。
②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维克利认为“情报是有意发出的改变接受者知识结构的信息内容”[13];刘植惠提出“情报是能解决问题的社会信息”[14]。
③从知识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知识”[15];国内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提出:“情报是作为交流传递对象的知识”[16]。
④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勃拉特、霍肖夫斯基等人认为“情报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17];其它类似的观点还有:“情报就是逻辑的、推理的表达本领;情报就是形成、修改和使用的智力模型”[18],等等。
上述四类定义情报的角度,都只侧重了情报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但从这四个角度的情报定义可以看出,情报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有密切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情报是针对一定的主体对象被激活了的有用的信息或知识。
(2)情报与信息链的关系。
在我们的定义中,情报与信息链存在密切的联系。首先,它确定了情报与知识和信息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和外延上的包含、交叉关系,如图3所示;二是实践应用中的动态关系。
这种动态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转化关系,即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比如从信息转化、提升为知识和情报、从知识转化为情报以及情报转化为信息等。二是认知相对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行为和决策的情报,对于
另一行为和决策可能只是一种静态知识或一般信息;此时的情报,彼时可能是信息,反之亦然。
其次,该定义强调“被激活”和“有用性”,从而使情报的外延具有可伸缩性。这里有用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用语,可以是对人的决策有用,也可以是对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有用,还可以是对消除人们认知过程的不确定性有用等等。而人们在判断有用性时,需要依靠大脑的思考和甄别,思考和甄别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智能激活知识和信息,形成对特定主体对象有用的情报的过程,因此,情报和智能又形成密切联系。
最后,该定义强调针对一定的主体,从而限定了情报是属于信息链的上游认知属性。
根据我们对情报定义的解释,可以确定情报在信息链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得到一条扩展了的信息链。
(3)基于信息链的情报词语英语表达。
现阶段,导致我国情报概念混淆的不是其内涵,而是它形式上的英语表达。情报界一种观点认为情报对应的英语表达词是Information,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Intelligence。这两个英语表达词的统一,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①Information及其汉译。
英语中的Information是一个概念团,是多个概念的表现形式,其语言形式和概念为1:N[19]。梁战平先生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20]正因为如此,在汉译的过程中,Information有多重含义,在我国情报学领域主要汉译意思有“信息、情报”,如果继续用Information作为汉语情报的英语对应词,将不能解决中文英译时信息与情报混淆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情报学研究在国际上的交流。
②Intelligence及其汉译。
相比Information,Intelligence的汉意比较固定,表示智力、聪明、智能的意思。这与信息学科群中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中的智能英译没有冲突。我国情报界用Intelligence表达情报的现象,根据缪其浩的观点[21],有可能是受日本的影响。的确,情报与智能有密切的关系,但若用Intelligence表示情报,势必与信息科学群中的智能概念混淆。我国情报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它在日渐明朗的信息学科群中,应有合理的定位,用Intelligence表示汉语的情报也不合适。
③基于信息链的情报词语表达。
根据我们定义的情报概念,基于信息链中情报与信息、知识、智能的关系,参阅霍忠文[22]和柯平[23]的观点,可设想以Infoknowlligence作为情报术语的英语表达。尽管在国外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这一词语表达,但我们认为这一词语可以消除我国在信息与情报英译时的混淆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特色的情报研究内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以Infoknowlligence Science表达我国的情报学,从而与具有族性特点的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概念加以区分。
3、基于信息链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回顾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展望情报学的未来趋势,以信息链为出发点,我们认为情报学的研究大致在信息——情报、知识——情报、智能——情报三条路径上深化前进。
(1)以知识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追根溯源,情报学源自文献学,而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因此,情报学自其诞生之初便与知识具有天然联系,知识属性自然被认为是情报的天然属性。围绕情报的知识属性,展开了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①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情报认知理论流派,其实质是“知识基础论”。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情报学的知识研究维度,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尤其是布氏提出的“知识地图”和“体外大脑”,指明了情报学知识研究的发展方向。这一理论被引进我国后,围绕“知识地图”和“体外大脑”的发展目标,我国情报学界在情报的知识维度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研究。
首先,关于科技情报的研究。情报学的研究以科技情报为开端,以科技文献为主要情报源,利用文献分散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文献的增长与老化规律——指数增长律与逐渐老化律、文献引用规律、洛特卡定律——平方反比分布、齐夫定律——省力法则等,研究科技情报的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极具“知识特色”的科技情报学。
其次,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情报的知识属性以及情报和知识的转化关系,使得情报学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情报学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关于情报和知识的转化层面,围绕该层面,探讨知识的组织、知识单元的提取、获得知识性情报的智能方法、情报和知识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环境等,注重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二是关于知识管理的环境研究,主要研究影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人文因素、企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条件,并涉及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问题。今后,情报学还应加强对知识的计量研究与评价、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情报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定量研究。
②实践应用。
a、以文献为单元的检索与服务。
情报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学科,而情报检索则最能体现其应用学科性质。在美国,情报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曾被作为情报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的代名词而影响整整一代人[24]。
情报检索始于文献检索,其发展也有一个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有关科技文献的检索与服务。科技情报检索,也就是对科技知识的检索。检索需要借助检索工具来完成,而检索工具的`先进与否,受检索技术的支配。如果以V。Bush的《诚如所思》为情报学的起源,则情报学中的检索工具主要是电子计算机,而计算机在当时也属于新的技术工具,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科技文献检索阶段,情报界的检索实践主要表现为以文献尤其是科技文献为组织和检索单元,向需求者提供以科技文献为单元的科技情报检索服务。
第二阶段主要是有关科技信息的检索与服务。文献在信息链中,对应于数据层,从数据到信息是一个飞跃。同样,随着计算机性能和功能的改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情报检索,也发生了从文献单元组织检索到信息单元组织检索的飞跃,主要表现为可以从文献中寻求需要的信息。比如,我们现在从全文数据库中查找所需文献,又从所需文献全文中查找所需的观点、段落等信息。因此,科技信息检索阶段,情报检索实践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深度开发和标引,已实现了信息单元的组织和利用。
b、以知识为单元的检索与服务。从信息链上看,知识属于高层认知范畴,因此以知识为单元的情报检索属于检索的高级阶段,它的高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知识单元的结构更为复杂、抽象,具有人脑的思维特征。与信息单元相比,知识单元的提炼,要同时搞清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次逻辑关系及其应用环境,必须涉及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和机理,而大脑的思维机理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纵观情报检索的实践进程,知识检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智能搜索引擎的运用、智能导航理念的提出就是例证。这些探索为知识单元的抽象提取和组织利用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实现知识单元的检索和利用,需要机器智能技术的支撑,创造智能检索工具。具体地说,机器智能就是人所赋予机器的一种职能,即机器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一定的问题、为了一定的目的成功地获得、处理和利用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25]。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于语法、语义、语用全信息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这将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利用效果。我们认为,将来基于全信息概念的机器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必然完全实现知识单元的智能检索。
(2)以信息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情报学在沿着“知识——情报”这条路径展开研究时,也同时在“信息——情报”这条路径上展开信息与情报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在情报学中应用三个领域。
①竞争情报研究。
竞争情报的产生过程就是通过搜集企业内部和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如生产部门信息、财务信息、技术信息、销售信息、管理信息等,搜集宏观环境方面的政治、军事、金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工、转化、分析得出竞争情报,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市场机会,发现存在的威胁,进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帮助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情报来自于信息,又高于原有的信息,而竞争情报的分析结果还可以积淀为企业的知识,丰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
情报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实质上是以信息链中论述的情报与信息关系理论为指导,研究竞争情报的来源、竞争情报的提取、竞争情报对企业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贡献、信息技术在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开发出多种竞争情报应用软件。
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信息是情报的原材料,要从原材料中提炼情报,就必须对这些原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层面和阶段,它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它研究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其评价;并以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如企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等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系统为技术工具;采用经济的、人文的、技术的管理模式,全面探索信息资源的管理。
由于情报学是研究情报客体的运动规律,而情报又来自于信息和知识,因此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探索,有助于情报学从新的视角发现情报的运动规律。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情报学在信息——情报这条路径上的研究内容。
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是涉及到信息的产生、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以增强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的技术,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
情报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信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首先在情报领域得到应用。情报学界曾一度认为信息技术是情报学的全部内容。而随着情报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深化,情报学界认/:请记住我站域名/识到,信息技术是情报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情报界开始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为情报研究服务,密切关注与情报处理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报处理软件的应用和改进;注重与情报获取有关的信息过滤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与情报存储有关的数据仓库技术等等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情报界对信息技术的探讨,为深入认识情报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3)以智能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
智能化是情报运动的终极目标,可概括为“情报的智能终结”。由于“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智能是有等级层次的,人脑具有最高等级的智能度”,因此,情报——智能路径上的情报学研究,就是要利用机器智能技术,实现情报向高级智能的转化,提供“纯情报”给需求主体。
情报学对情报智能化的研究可谓与生俱来。情报学诞生之初,V。Bush提出用Memex的机器实现情报检索,解决信息爆炸的设想,其实质就是利用机器智能技术和工具,实现情报的智能化检索[26]。
V.Bush的设想,激励着情报学界的智者孜孜不倦地探索情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比如姬鹏飞认为[27],情报学的真正面目就是“智能情报学”,并从理论上探讨了“智能情报学”的定位与发展。
情报界对智能技术的探究,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从单机智能技术的探讨,到网络分布式智能技术的探讨,智能专家包括情报界的专家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比如,张玉峰[28]就从智能技术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智能情报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
同知识单元的智能检索一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智能技术在语法和语义信息层面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基于语用信息层的技术实现,还在探索中。这将会直接影响情报的提取和利用效果。我们认为,将来基于全信息概念的机器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必然引起情报学的范式变革。
4、结语。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 合著网络 基金论文 CSSCI 科研团队 形成机制
分类号 G250.252
Research on the Co-author Networ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Fund Papers from CSSCI
Hou Sufang
Abstract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llaboration rate is in the middle leve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ollaboration of 2-3 people as the leading mode. At the same time, the fund papers often has the higher coauthor rate and fund project, research team, the paper output has deep ties. So sharing the major fund projects often becom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eam 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as formed a huge coauthor network with three primary centers and many secondary centers. Inter-provincial collaboration,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regional academic fusion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Co-author network. Fund papers. CSSCI. Research team. Form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大科学背景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势不可挡。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依赖与日俱增,科研人员很难独立完成某项课题的研究,合作研究成了必然的趋势和选择。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某领域内的合著网络,可以有效地揭示作者之间、机构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有助于发现重要作者、重要机构和重要地区,为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
查阅文献发现,图书情报领域研究合著现象的文献不多,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学,样本则多为某几年的期刊论文,分析视角多种多样。笔者大致梳理了一下,发现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合著者的机构或地域分布、作者合作度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国际合作以及合著论文各要素的统计分析等,以邱均平和温芳芳[1-3]、谢彩霞[4-6]、李芳[7]、黄烨[8]等的研究为代表。其中专注研究合著网络的文献较少,样本选择在时间和覆盖面上也有局限,基本把视野聚焦在作者合著网络研究上,有代表性的有孟微和庞景安[9-10]、张洋和刘锦源[11]、余丰民和汤建民[12]分别合撰的文章。因此,我们考虑选择大样本、并尝试从多视角研究图书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
1 样本选择、内容与方法
本着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充分的代表性和操作便捷等原则,我们选择CSSCI2000—2011年间收录的20余种图书情报学基金论文为研究对象。理由有二:(1)基金论文作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对科学研究进行经费资助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产出形式。基金项目申报往往需要填报若干不同梯度、优势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故基金论文的合著率普遍偏高,选择基金论文做样本,研究图书情报学的合著网络有先天优势。统计从CSSIC数据库中搜索论文可知:总数62 362篇论文中,合著论文22 165篇,合著率不足36%;基金论文12 709篇,合著论文7 624篇,占所有基金论文的60%;基金论文的合著率远高于非基金论文。(2)CSSCI是精选库,收录的约20种图书情报期刊都是高水平核心期刊,它所发表的基金资助论文代表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准。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基金论文数为12 709篇,占发文总量的20%,基金论文和非基金论文数量比合乎二八定律;且有研究表明基金论文的学术影响远远大于非基金论文[13];因此从二八定律角度,基金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图书情报学的整体研究。因此样本的选择是有充分依据的。
样本确定后即可轻松获取数据:进入CSSCI(检索时间2012年12月14号),时间选择2000—2011(不包括扩展板及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点击来源文献,“学科类别”下拉框选择“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然后检索、逐屏下载、保存为txt文档,通过自编软件合并所有txt并转化为excel,共获得62 363篇论文的基本信息;最后从excel中筛选出基金资助论文12 709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拟通过一些自编小软件及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完成作者合著网络、机构合著网络、区域合著网络三种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旨在围绕合著网络,研究作者与作者、机构与机构及不同区域间的学术关系。
nlc202309020821
2 研究结果
2.1 作者合著网络:
2000—2011年C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基金合著论文7 624篇,其中2人合著4 463篇,3人合著2 222篇,4人合著649篇,5人合著271篇,6人合著19篇。2~3人合著占全部合著的87.7%,表明图书情报领域的合著以小范围有限的合作为主,规模小。我们对合著者规范化处理,再通过pajek软件对发表论文在8篇以上的前322个著者之间的合著关系网进行可视化展示(共现阈取2),得图1。图1中,顶点的大小表示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连线的粗细表示合著次数的多寡,与某作者的连线越多表明该作者越是某团队的核心作者。观察图谱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作者合著网络整体上属非联通网络,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子网络构成,相互之间连通性不高,证明在图书情报领域各研究团队相互联系不够密切。最大子网络为邱均平团队,该团队成员数量最多、发表论文最多,这与其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有关,研究方向主要是网络计量、知识管理、内容分析法等。
较大团队有张玉峰团队、胡昌平团队、苏新宁团队和毕强团队等。张玉峰团队和胡昌平团队皆来自武汉大学,前者研究方向为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挖掘方法;后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和图情发展战略;奇怪的是虽然都来自武汉大学,但相互之间合著很少,与邱均平团队也绝少合作。苏新宁团队来自南京大学,苏本人主要作为第二作者出现,说明他在团队中充当的是导师或参谋的角色,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多元主题。毕强团队来自吉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图书馆及相关的本体、超文本研究。这些较大团队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曾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较小团队有焦玉英团队、朱庆华团队、侯汉清团队、董慧团队、张智雄团队、孙建军团队、武夷山团队等等。
综观这些团队,来自武汉大学的团队占相当比重,说明武汉大学在图书情报界有绝对的影响力;除了知名的邱均平团队外,我们还挖掘到了一些并不知名、不曾预期的中小团队,这些团队极有可能是未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生力军,这是合著网络挖掘重要团队和重要作者的一个例证。从作者合著网络的分析还可知:产量高的作者基本上都属于某个团队,非团队作者产量总体偏低,但不排除个别作者虽不属于某团队但产量很高,如肖希明、马海群、黄如花等。
2.2 机构合著网络
为便于统计,笔者把作者所在机构统一列入一级机构,如将中科院的种种下属机构统一列入“中国科学院”等。这样,所有7 624篇合著论文中,共有一级机构1 035家,发表论文最多的前30家机构如表1所示。
表1 合著发表论文最多的30个机构
经统计,在所有的基金合著论文中,2 037篇是跨机构合作,其余都是同一机构内合作;跨机构合作只到基金合著论文总量的26.7%,占总研究文献的3%,尽管我们没有统计总合著研究文献中跨机构合著的比例,也足以表明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仍以机构内合作为主,跨机构合作空间巨大,亟待加强。同样,我们对合著机构进行规范化处理,用pajek软件取发文8篇及以上、合著共现次数≥6的机构绘制机构合著网络,据统计结果可知,2000年以来,图书情报学已经形成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为主中心,以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为次中心的庞大合著网络。从单位性质看,除中科院和中信所外,都是高等院校,说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在高校;从各研究中心的辐射范围看,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更具开放性,辐射地域比较广,其他中心机构的合作对象以辐射自身所在省市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显著的顶点,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这些顶点虽然跟其他机构合作较少,确也是图书情报领域重要的研究力量,这些机构可以基于自身的优势主动寻求对外合作,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最大限度提升学术影响力。
2.3 区域合著网络
我们以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统计,署名单位为国外的直接以国家或地区名称划分,统计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学的科研产出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均衡:湖北、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湖南等少数省份的科研产出占基金论文总量的七成左右,三分之二多的省份科研产出只有基金论文总量的两成多点,港澳台、青海、西藏等省区的图书情报学产出更近于无(港澳台的产出结果或许跟我们样本的选择有关)。科技的发展如此不平衡,提醒有关国家部门必须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帮助其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从而提供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欠发达地区更要主动地寻求对外合作,与学术产出优异的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科技发展。
表2 各区域发表论文数量
注:以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统计
统计合著论文作者单位所在的一级机构,并一一列出机构所在省区,发现只有814篇论文属于跨省区合作,占合著论文总量7 624篇的10%。表明绝大多数的合作还是省区内合作,跨省区合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这814篇跨省区合作论文(或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表明跨省区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绝对值依然太小。
为了更直观地揭示各区域之间的合著关系,我们把每个省区的节点大致按照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放置,得图2。由图2可见,各区域间的合著分布相当不平衡;为了更清晰地感知区域合著网络,我们以北京、湖北、江苏、广东、上海、浙江为中心词分别绘制合著图谱,得到系列子图3。
从图2和系列子图可见,北京和湖北在合著网络方面有最大的影响力和合作广泛度:北京与36个省区(或国家)有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江苏、甘肃、湖北、河北、上海、天津、四川等省区的合作达30次以上;湖北与25个省区(或国家)有合著关系,特别与北京、湖南、广东、上海的合著,达20次以上;在国际合作方面,二者表现也比较突出,在总数为60篇的国际合著论文中,北京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国家合著达24次,湖北与美国、英国等合著达13次,上海与丹麦、美国、芬兰、法国等国合著达12次。相比之下,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在各自子网络中的合作广泛度就低很多,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成为合著中心点是由于跟北京、湖北的频繁合作才造就的;除了北京、湖北,他们并没有跟其他省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在北京和湖北。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7
关键词:情报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创新
1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经纬
1.1 中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经纬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98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获得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中国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开始。1990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武汉大学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最高层次专业教育达到一个新阶段。
我国的情报学教育大多办在综合性高校,其背景为文科为主的综合文化教育。近几年,随着教改的深入,这种单一模式已逐步被打破。北京大学曾经试行分文、理科招生,入校后让学生分别在其它有关专业学习较多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我国情报学研究生的招生面仍强调文理兼容,生源状况不太理想。在研究生培养上,过分重视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对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十分缺乏。
长期以来,情报学教育一直是以培养称职的情报工作人员为己任,重点在文献组织能力上,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从事各行各业(包括信息产业本身)的信息管理工作,有能力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开发和利用。情报学教育目标的更新成为大势所趋。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将系名改为“信息管理系”。这一举措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1.2 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经纬
日本的情报学教育课程开设面比较广泛,上世纪九十年代整合了情报学教育与研究,集中开办了一批情报学研究生院,其中有: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爱知淑德大学、东京情报大学,以及本世纪初由筑波大学和图书馆情报大学统合而成的图书馆情报专业学群,它们都设有博士课程,有从教育到研究的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方面依据大学基准协会指定的基准设置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科目很宽,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科学,学生有从中选择兴趣科目的自由。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日本的情报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加强经济商业情报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革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十分看好。
日本情报学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强调面向实际,注重学科发展前沿,“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经常要走出校门深入生产生活实际;还经常请国内外专家参加研讨,既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了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讨论的机会,也使其有可能直接触摸学科的前沿,不受某一学科、某一导师的局限,为他们开辟了广阔的创造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在学科点内,情报学学科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强化了信息学科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不仅从师于一个导师,而是可得益于一个群体,发挥群体优势,以群体智慧来拓展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空间,构成本学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互动。
2 北京大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的情报学专业始于1947年创建的图书馆学系,为适应社会和经济信息化,1992年改名为信息管理系,至今已建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体系,它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都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编辑出版学三个专业,授予管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近两年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这些项目主要有: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中文网络信息动态自动分类,数字图书馆集成方案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环境,多媒体数字化图书馆的标引与检索技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能力,信息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分类,信息服务机构的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阅读史,当代中国图书馆史,图书馆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经典文献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等。
北京大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有:信息资源管理专论、情报检索语言专题研究、情报学基础理论专题、现代情报检索理论与技术、咨询学理论与实务、技术市场与合同仲裁、信息政策与法律研究、Internet和信息资源网、视觉传播、电子商务与网站策划、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专题、资信调查与商情分析、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源、高等情报学(情报学前沿课题研究)、自动标引与情报检索、科学活动与科研方法、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研究、知识问题研究,以及信息分析与信息咨询、文献信息资源检索、文献目录学、古籍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北京大学招收情报学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方向有:情报学理论、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资源管理、咨询学和传播学。
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以后,对信息管理的理论探讨逐渐增多,而且有成为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理论主流之势。从情报学课程建设来看,有侧重咨询决策领域发展迹象。从当前的研究和教育中也可以发现:之所以把“图书情报”换成“信息管理”,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信息化迅速发展,但是,信息管理学的内容和先前的情报学、文献学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转换,仅仅是名称或提法不同而已。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虽是依据各校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但受到北京大学等影响,从主观愿望上也希望反映出现代新学科新技术的成分。综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三种倾向:(1)“经济类”倾向。服务于经济学院或商学院,从经济信息到竞争情报,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都以经贸信息人才为培养目标,经济类课程成分较大。(2)“文献信息检索”倾向。这只是传统图书情报教育在新时期的替代,它试图以外语、计算机围绕文献信息,教会学生微机信息检索、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光盘检索、联机参考和信息服务等,使之成为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3)“信息技术”倾向。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3 京都大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京都大学是与东京大学齐名的日本综合性国立大学,它培养出4名获诺贝尔奖者,以造就科学家见长。京都大学情报学研究生院于1998年4月成立,对情报学的理念是,情报学是关于自然以及人工系统信息的学问领域。情报学把复杂、动态、变化的系统的情报的形成、认识、表现、收集、组织化、最佳化、改变、传达、评价和控制作为对象。情报学涉及人文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生物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系统科学以及通信工学等各方面。它不单纯把情报学高度系统化,而用综合性视野推动独创的、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京都大学对情报学的定位是,情报学反映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领域相互密切的关系。情报学依托多种领域而发展,为多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情报学是人类与社会的切入点、数理模型以及情报系统构成京都大学情报学的三根支柱。京都大学情报学研究生院近年来获得了三项日本文部科学省21世纪世界领先教育(COE)程序:情报学术据点的形成构筑知识社会基础;电气电子基础技术的研究教育据点形成;动态机能机械系统的数理模型的设计论。还承担了二项日本文部科学省“有魅力的研究生院教育创新”、“来自与社会协创的信息系统设计”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的六个学科分别为:智能情报学、社会情报学、复杂系科学、数理工学和通信情报系统学科。
3.1 智能情报学学科
智能情报学是为弄清人类情报处理构造,并且在高度的情报处理领域展开跨学科的学问领域为目的。主要研究方向:活体情报处理,温度容纳及控制构造等;认知情报论,认知科学等;智能情报基础论,归纳逻辑,机械学习,知识发现,逻辑程序等;智能情报应用论,人工智能等;生命情报学,染色体情报解析等;媒介存档,音声语言处理,音声认识、要约,信息检索等。
3.2 社会情报学学科
追求社会与情报化技术的调和,在全球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大规模数据库技术基础上,立足于日常活动固定的自律分散型情报网络化的现实,解明高度复杂化的情报化社会构造,构筑实际的情报系统。
3.3 复杂系科学学科
本专业对于复杂系的原理和构造的阐明,复杂系对庞大的情报解析并从中抽出有用的情报,并且复杂力学系以相适应的系统设计方法的开发为目标。具体地,复杂数理出自数学解析以及数值解析模型的构造的阐明,在复杂性力学系统的混沌,模式形成的非线性的现象,复杂系的模型及算法的开发,系统的控制、智能化和系统的自身组织化的教育和研究。
3.4 数理工学学科
数理工学专业是对工学、自然系统模型化、解析、运用、设计和解法探索。
3.5 系统科学学科
系统科学位于开拓情报和新系统的前沿,电脑网络及生产系统等大规模且复杂化,人造系统发挥运用的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的模型化,构成法的研究,情报通信,画像与知识情报的处理,医用工学,应用情报学等个别的技术教育、研究,探求构筑大规模、复杂的系统的方法论。
3.6 通信情报系统学科
本专业提前把握信息时代的潮流,把世界最高水平的技术用于支撑高度情报化社会,实现大规模高性能的情报回路和作为情报处理的核心的新计算机系统构成和算法软件,情报传送及支持高度情报化社会网络技术,数码信号处理技术的教育和研究的实施等。
4 中日情报学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4.1 拓宽学科领域,把握学科定位
(1)拓宽情报学学科领域,改革课程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现行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把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捆绑在一起,使得现代情报学附加了文科化色彩,毕业生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具备现代情报学科知识的优势,致使缺乏竞争力。课程体系适应于社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前提条件。
(2)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情报学的发展,也使其更加具有技术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趋势,情报学教育要拓展学生知识面,使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才能较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需要。因而,必须尽快充实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3)明确学科和专业定位,强化知识的可操作性。
我国情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定位不准、专业性不强、学科界限不明确的问题。在确立课程体系时,应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结合信息社会的特点以及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状况及趋势,明确和优化课程体系。精选传统的经典内容和基本概念,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弱化课堂讲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引进相关的新成果,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起符合本学科发展规律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
(4)提升情报学的理念,构筑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只有形成既重视基础教育,又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才能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的结合、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方向与课程方向的兼顾,这是培养创新型应用研究人才的关键,其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新课尤其是不断更新选修课、专题讲座等,使学科最新成就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注意处理好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4.2 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知识结构的深化
(1)基础课程朝着理工科方向深化。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机制与社会信息流(情报流)规律的揭示以及社会信息现象的研究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建立,是情报学基础课程深化的核心。我国的情报学研究生课程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从单纯定性分析向提高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方向发展。强化多学科间的渗透,尽快扭转和改变我国情报学从文科由来的思维定势。
(2)核心课程朝着新技术应用型方向深化。
在应用技术的教学方面要提高核心课程的“技术起点”,情报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按信息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应用技术。当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改变着信息组织与服务的结构,也改变着信息组织和服务的模式。因此,核心课程设置要以应用技术为主,在高起点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包括信息组织与服务方面的创新内容,以此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情报学研究生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
(3)知识结构构建朝着多学科相互渗透方向的深化。
二十一世纪我国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对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应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充实知识结构内涵,要具备综合性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应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知识结构构建的深化,注重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对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影响,按专业方向的技术拓展,特别是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整合各方面研究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内容进行情报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赖茂生等.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与教育问题[J].情报学报,2003(2):3-9.
[2]刘君,21世纪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1998(8):44-48.
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研究 篇8
我国最早关于开放存取的文献始于2004年, 但目前对开放存取尚未有统一的称呼, 也称为开放获取、开放访问等, 在本文中将免费资源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 (CNKI) 为样本范围, 限定截至年限为2015年, 以检索式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免费、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类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领域and主题=开放获取进行检索, 经过筛选, 共得到有效记录31条。
一、研究现状
(一) 论文发表年分析。2005~2015年, 我国共发表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31篇, 如图1所示:2005~2006年开始起步, 年发文量1篇, 2007~2010年有所发展, 年均发文量2.5篇, 2011年后进一步提高, 年均发文3.8篇, 2013年最高, 发文量6篇。总体来看, 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论文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关注正在升温。 (图1)
(二) 期刊分布。在总的31篇论文中, 发表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建设》发文量5篇, 《情报科学》4篇,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3篇。可以看出, 这三种期刊是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刊物, 关于本主题的发文量总计12篇, 占论文总量的38.7%。另外, 31篇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 占总发文量的51.6%。 (表1)
(三) 作者分析。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 高淑琴以被引21次名列首位, 黄如花被引17次, 吴娟仙被引13次, 董文鸳被引9次。31篇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次, 平均被引频次3.45次。从发文量看, 本主题下第一作者仅于新国一人发文量5篇, 其余作者发文仅1篇。
(四) 发文机构。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武汉大学5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3篇,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篇, 嘉兴学院2篇, 济南大学2篇。以上机构总发文量总计15篇, 占全部的比例48.3%。 (表2)
二、研究内容
(一)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文献来源及获取。马爱芳介绍了国内图书情报学重要学术网站、学术期刊网、信息导航、学术博客和个人网页等开放资源, 并给出获取这些资源的方法:确定个人网络学术资源范围、收集学术资源网址、查找网站互访链接、利用RSS功能和存储网页内容等。吴娟仙介绍了获得图书情报学免费外文资源的多种途径:通过公共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文库、学科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官网、专业论坛、个人主页与博客、协会网站和隐蔽网络资源等。高淑琴介绍了4类图书情报学的开放资源: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资源搜索引擎、学者个人主页和个人博客等。姜美玉、王海介绍了从国内外博客、开放存取网站等途径获取图书情报学免费资源。李丹分类介绍了机构网站、开放期刊网站、会议文献、科研项目站点、博客和邮件讨论组等来源的英文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王爱国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仓储E-LIS的资源概况及检索方法。
(二) 开放存取资源对比分析。朱玉奴、田稷选择了国内外6种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知识库, 从创办团体、文献收录情况、文献提交和保存、版权管理、质量控制、搜索功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E-LIS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其他知识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李睿调查了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 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发行、资金来源、版权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的情况等特性, 调查表明这4种刊物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链接, 发表论文时都不要求作者付费, 有严格的评审机制, 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其他商业出版模式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并分别被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结论是: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和非开放存取的核心期刊不相上下。刘锦宏、徐丽芳对100多种图情学OA期刊和50多个图情学OA仓储的语种、地理分布以及出版频率、质量状况和文献数量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OA资源数量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英语被OA期刊广泛采用, 而其他语种的OA期刊少;OA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 载文量较小;图书情报学OA期刊被SSCI收录很少, 质量控制之路任重道远。OA仓储收录的论文数量, 远多于OA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
(三)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张璇对比了图书情报学的国内外3个学科知识库E-LIS、DLIST和LIS-oar的基本信息、资源情况、特色服务和版权政策等,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库建设提出建议:注意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用户帮助和交流平台;具有明确和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政策, 特别是作者的隐私权;完善系统的界面, 加强系统界面的汉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杜伟、李庆芬研究了E-LIS学科库的建设情况, E-LIS收录文献丰富, 内容语言和来源国别多样。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政策管理是E-LIS正常运行的保障。E-LIS文件格式及使用的软件支持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 指出E-LIS可为其他学科资源库建设作出启示。熊惠霖对利用DSpace定制和开发学科库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信息的抽取与收集、发表与上传、整理与保存、浏览与检索等主要功能, 论述了用户界面的中文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拓展、信息抽取与收集功能实现以及设置RSS订阅服务的方法。刘敏、张颖、林琳通过Open DOAR平台, 调研了图书情报学机构知识库 (IR) 的数量、地区和国家分布、系统软件、资源类型和使用语言, 图书情报学IR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但与健康和医药、历史和人文相比, 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速度还很落后, 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迎头赶上。我国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数量较少, 资源数量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推动IR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黄如花、吴晶晶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刊物开放存取的现状, 提出了努力寻求政府支持、选择恰当的开放模式、扩大开放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注意整理、宣传及利用、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以及发挥学术机构的支持力等建议, 以促进该学科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
(四) 开放存取图书情报资源学术影响力研究。马景娣的研究表示, 网络免费图书情报学电子期刊是传统纸本期刊的强大补充, 被收录于多种文献数据库。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容忽视。董文鸳、陈清文选择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87种开放存取期刊, 运用引证分析和超链接分析等方法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有超过1/5的期刊有文献被WOS引用, 且有4种期刊引用较高, 超过1/4的期刊有文献被LISA收录,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但仍尚待提高。
三、结论
目前, 关于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资源研究在年度分布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 起伏不大。关注本主题的作者多, 但平均发文量低, 表明图书馆界已普遍开始关注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 但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性研究, 对这一主题持续关注的学者仅有1人。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3种期刊是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已有一些机构对本主题进行持续性关注, 武汉大学为研究最多的机构。
对研究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的资源为开放仓储, 开放期刊, 学科网站, 博客和搜索引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内容比较发现, 部分开放存取刊物质量较高, 但大多数开放存取资源仍需扩大收录文献规模, 注重质量控制, 提升服务水平;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制定版权政策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意整理宣传, 重视用户个性化等;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影响不容忽视, 但仍尚待提高。
摘要:本文以CNKI为调查范围, 调查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本主题已受到图书馆界普遍关注, 但对其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状态。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三种期刊为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武汉大学是对此研究最多的机构。资源主要来源为开放仓储、开放期刊、学科网站、博客和搜索引擎;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重质量控制, 注意整理宣传, 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存取资源,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国内图书情报学免费网络专业信息源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
[2]吴娟仙.获取图书情报类外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十大途径[J].图书馆建设, 2006.5.
[3]高淑琴.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获取资源类型划分及其现状[J].情报科学, 2007.186.2.
[4]姜美玉, 王海.浅析图书情报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48.7.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篇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CSSCI收录的情报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在CSSCI数据库中设定时间为2006—2010年,选择来源文献,通过下拉框选择“情报学”二级学科,执行检索,共获得情报学相关文献共4 615篇。对这些文献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CiteSpaceⅡ来进行分析,绘制情报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即是基于词频分析法的原理统计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出现频次,以及不同关键词或主题词之间共现的频次,并以可视化的方法将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大小和聚类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来判断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现状。
2 研究热点分析
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转换软件,将从CSSCI检索得到的4 615篇文献题录信息转换成CiteSpaceII可识别的格式,并导入CiteSpaceII中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设置相关参数为: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6—2010,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Descriptors与Identifiers),阈值为前3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 Type)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为专业术语(Term),运行程序,得到72个结点和9条连线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结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两个结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示两个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结点的年轮结构反映的是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色调由冷变暖表明时间由远及近。
由图1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有以下特点:
(1)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学科研究(情报学、文献计量学);企业(企业竞争情报)等。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相关内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知识管理相关内容(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组织等);网络和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搜索引擎、数据挖掘、XML、语义网等)。
(3)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计量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具体来讲,从图1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即结点大小),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
2.1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这一关键词在图1中的结点最大,出现的频次居热点关键词的榜首,仍是现阶段情报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竞争情报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已从最初对其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过渡到现在致力于应用研究。这一变化也可从近五年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论文中得以体现,主要表现为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针对竞争情报的分析以及预防对手获取自身情报等研究,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人际情报网络构建与应用、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加工、竞争情报战争游戏法等。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与竞争情报这两个关键词出现了共现关系。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获知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较热的一个微观领域。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重点是对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其他还涉及: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五层次模型、战争游戏等)、竞争情报中知识转化和创新、竞争情报的法律道德边界和灰色地带研究、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对策研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进行竞争情报个性化服务及服务推送等,整体上呈现出操作性强的实践层面研究的特点,说明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已较为成熟。
2.2 知识管理
西方学者对于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知识管理为信息系统研究者所关注并持续至今,目前已进入理论深化和实证应用阶段。而我国直到2000年后该领域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五年,通过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图书馆和企业依旧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另外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也是一个热点。知识管理侧重于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背景、对象、过程、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等几个方面;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图书馆、高校、个人、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挖掘和知识链等。知识管理研究成为目前学科研究中的热点,这也是情报学研究知识化趋势的突出表现。
2.3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的研究是自计算机应用于图情工作以来一直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转换不断地发生变化:八十年代,信息检索以研究检索算法和自动标引、分类为主;九十年代以检索技术为主;而近几年则致力于语义检索、检索的可视化、多媒体信息检索、数据搜索及智能检索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标引的文献分析得知,这些文献的内容涉及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针对用户检索行为的研究等,如信息检索技术(如Lucene、向量空间模型、中文分词技术)、信息检索系统设计、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可视化、跨语言信息检索、图像检索等。
2.4 本体
本体最初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概念体系的有效工具,本体在图情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2年CSSCI中图情档学只有3篇用“本体论”标引的文章,2003年10余篇,2004年有30余篇,直到2006—2010年在图谱中可以看到本体这个关键词的结点很大,是绝对的高频词,本体论及其应用研究已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这五年有关本体研究的文献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本体的重要应用领域。关于本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领域本体的构建、本体的概念、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本体学习、本体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本体在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等。
3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图1中大结点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我们把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情报学研究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
从前面总结的研究热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五年我国情报学向前沿发展以及向外延输出的趋势。根据图1中所列的研究热点体现出的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构,我们描绘了情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相关性,如图2所示。图2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学科,各个圆圈的交叉部分是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表示一种相关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情报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从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及管理学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其研究内容,导致情报学研究外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输出。首先,情报学的发展深受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上的每一次突破几乎都会给情报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推动,本体的出现使情报学的信息组织与检索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学者研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在搜索引擎与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使情报检索更加有效率;除此之外,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建设也逐渐成为情报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注入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使情报学研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输出,逐渐丰富了我国技术情报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被认为是同宗学科,两者紧密联系、同源发展,使得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十分明显,尤其在信息组织与开发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如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最后,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并存互补,而信息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范畴。因此,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情报学与管理学有着比较深的渊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信息战略、信息流程、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等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逐渐升温,情报学研究者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吸收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管理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等,对情报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和资源等进行管理研究,从而为情报学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强的动力,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等方面。
在图2中,我们看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成熟地运用到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中,并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形式与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研究领域,使情报学得以向前沿发展。另外,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运用到其他相关学科的领域中,如文献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对其信息及信息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这些学科领域内知识的生产、组织、流动与作用的方式及规律,使情报学向外延输出成为可能。情报学的发展与不同学科的碰撞交叉而产生的前沿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扩大研究范围,情报学的向前沿发展与向外延输出对情报问题也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研究,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研究的背景框架。
(2)情报学研究呈现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及人文化态势。
首先,从图1中的理论研究、企业竞争情报、数据挖掘、web2.0、搜索引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高频关键词,我们可以概括出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主要涉及理论、应用、技术、管理这四个层面,体现出了学科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进入数字时代后,智能化情报技术已成为情报学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让各种新的理念运用于信息组织、检索、获取与分析领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智能化情报技术的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信息抽取、信息过滤、图像检索、web2.0等,这些关键词也是图1中的热门研究领域。可见,技术应用研究在数字化时代仍然盛行;另外,由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期刊评价、h指数、网络计量学等高频关键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今的情报学研究正呈现计量化的态势。
最后,情报学研究还呈现人文化的态势。这种态势虽然在关键词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情报学的确切角色是支持用户对情报和知识的获取与利用,除了研究信息和情报本身的特点、规律以外,情报用户和技术工具也同时被纳入到情报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情报学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属性,而整个情报形成过程又与人的智能过程紧紧相关,因此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相互观照和演进的现象。在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互相依存的关系中,人文精神的无形价值与情报学的技术理性始终是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双重语境,其“文献—计算”传统、“实践—认知”传统都充分体现出这一显著特征,其在双重传统的互补整合上正在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与效果。
(3)知识已成情报学新的核心话语。
从情报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可见,知识化已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话语。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转向以信息为研究对象,而后又转移到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在网络环境下,对知识单元的发现、揭示、组织和利用,对知识交流过程、特点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目前情报学界对于研究对象的共同认识。在图1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到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已逐渐被知识管理、知识组织、知识服务所超越(通过对结点大小的比较得知),知识共享、知识发现、知识转移这些高频词也是这些年激增的研究领域。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情报学中的知识研究呈现出两种取向:情报学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吸纳以及情报学“知识传统”的复兴。情报学所研究的知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是由早期研究的科学知识转向了网络环境下作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知识,这种知识既包括客观知识在内又包括意会知识,而不再局限于传统上的客观知识或者说编码知识范畴了。王知津认为,情报学是研究知识和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情报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识科学[8]。他曾详细论述了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通过对情报学与知识组织、知识获取表示和处理、知识库、知识管理和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指出知识化必将成为情报学的主要方向[9]。肖勇则把新世纪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概括为在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检索、知识挖掘、知识发现和知识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10]。不难看出,对知识相关理论的重视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当今的情报学研究也已步入“知识化”的时代。
总之,由上述热点及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情报学主要以信息和知识为研究对象或主要资源;以数字化带来的社会需要(问题、任务、课题、项目、人才)为驱动;以IT为支撑、网络为平台;以情报学目前的核心领域为基础;以知识融合为内容和核心;以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为先导来展开研究。
4 研究走向分析
利用CiteSpaceⅡ的词频分析功能,分别统计每年的关键词词频,通过词频的逐年变化探测关键词所代表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表1列出了2006—2010年具有明显特征及变化动态的25个关键词。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关键词呈上升态势,经各年比较,可将关键词分为四类:第一类词虽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之势,概括为上升的态势;第二类词是在统计的前几年关键词数较少,而后几年却由少到多,表现出激增的态势;第三类词是各年词频相对稳定或增幅不大,呈平稳态势;第四类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稍有起伏,但整体的趋势不增反降,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呈上升态势的关键词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主题,如知识组织、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知识管理等。
(2)呈激增态势的关键词有如知识转移及人际网络。据进一步统计,在2001—2005年这五年中,知识转移这个关键词每年只出现过一次、人际网络这个关键词只在2003年出现过一次,而最近五年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激增的态势。虽然这类关键词的词频并不高,不能够代表全局的研究热点,但其突然或迅速增加却能体现局部研究热点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最新出现的低频词有时是学科研究前沿的闪现,只是还未形成广泛认知。
(3)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代表情报学持续研究热点,如元数据、知识共享、数据挖掘、Web2.0等。
(4)呈下降态势的关键词,如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以及信息资源等,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们将不再代表情报学的研究热点,但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相关领域的热点在降温。
结合图1和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及词频变化规律,我们可以试分析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走向:
(1)图1中较大结点的高频词如知识管理、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统计分析、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关键词在表1中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今后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将仍以知识化和计量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2)表1中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如元数据、数据挖掘、Web2.0等,代表着未来情报学发展的持续热点,这些关键词大多来源于情报学的技术领域。情报学是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图书馆领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图书馆学浓郁的人文特征,情报学有着很强的技术特征。情报技术研究历来就是围绕着(情报)信息检索技术与(情报)信息组织技术进行的,这两大研究领域自然也是当前提高情报学技术含量的主攻方向。目前,国外情报学研究已改变过去技术至上的倾向,技术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并重、技术与经济并重,不断探索情报与技术最佳匹配模式,情报学研究焦点转向知识管理和利用、用户、信息、技术、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11]。从上述统计的图表中关键词的特点及趋势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的情报学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显示出了与国际并轨的趋势。
(3)图1中,理论研究这个高频关键词与情报学这一关键词产生了共现关系,并在表1中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对于情报学的理论研究,学界已有抬头之势。这五年来,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流派、元情报学等。情报学需要技术支撑,但应“为技术而不唯技术”。以往,技术应用研究盛行的结果导致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薄弱,这一现象正逐渐为情报学界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得到应有的加强。
5 结语
本文通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来分析情报学领域词频及关键词共现的分布情况,并同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和未来走向。但笔者也清楚地看到,从目前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方面还具有特殊的不确定性,即当前的研究主题今后将独立地发展,还是与其他研究领域共同探讨彼此之间的相同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情报学研究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还会继续扩展研究范围?将会沿着怎样的方向拓展?这是目前情报学界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情报学框架的空前扩大,再加上学科背景的日益复杂化,任何试图确定出情报学研究边界的努力在今天都变得十分困难,而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明确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并坚守其内核,无论学科情景和框架如何变化,情报学研究的根本是不可能改变的。
摘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10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情报学的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以发现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与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包括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研究现状表现出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且呈现出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人文化及知识化态势等特征;知识化与计量化、情报技术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情报学研究的主角。
关键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孝文.试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走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7(1):30-33
[2]王琳.数字化时代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9-13
[3]严怡民.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学报,1994,13(1):6-12
[4]靳娟娟.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31-36
[5]段宇锋,寇功杰.中国情报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1990—2005)[J].情报学报,2008,27(2):285-294
[6]刘旭旭.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6):577-580
[7]雷银枝.对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图书.情报.知识,2007(5):70-73
[8]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1292
[9]王知津,李德升.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情报学进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0]肖勇.论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3-15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10
关键词:竞争对手,微博客,信息采集,策略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要立足于市场, 就需要针对竞争品和竞争企业不断地实施针对性的措施, 因此, 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采集分析研究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课题。企业的竞争情报采集工作当中除了传统的评估竞争对手外, 还需要针对其现行的市场策略来进行分析, 随着互联网微博客在国内逐步的盛行和信息传播效能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通过微博客获取竞争对手情报的重要性, 国内相关人士和企业对微博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微博客营销上的相关信息采集能力上, 因此, 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身提出的创新来进一步系统地对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 力求能够帮助企业高质、高效地进行竞争对手的情报采集和分析。
1 竞争对手情报信息源分析
1.1 情报概述
竞争对手情报即是针对自身企业有相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面向市场的战略和产品, 主要包含了产品渠道推广、产品研发诉求、价格区间、分销策略等多方面的信息源, 据此可以将所有相关的竞争对手建立一个分析模型来包含多种信息。建立的竞争者分析模型分为2个模块: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每个模块包括的信息有数据分析、情报分析、战略分析、智能分析、业务目标分析。其中战略分析又包含:发展战略、营销战略、研发战略、生产战略、财务战略。通过建立健全竞争者分析模型全面了解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
本文所要研究的即是上述信息当中在微博客上所能采集到的内容, 因为微博客有着其特殊的信息源, 所以更需要针对其信息源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情报采集分析。首先, 微博客中最多的信息呈现方式就是文本文字, 一般情况下微博客中文字的载有量是在100到200字之间, 因此, 信息量十分的繁杂和庞大, 但是其优势在于对于信息的更新十分迅捷, 具备强有力的时间优势;其次, 微博客中有很多信息情报是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的, 这种信息能够让使用者最为直观地获得信息, 往往不需要加以分析就能够掌握到情报;再次, 则是图像声音, 微博客当中能够承载一定的音频和图像情报;最后, 则是一些涵盖着大量情报数据的超链接, 这也是最为庞大的数据信息源表现形式。
1.2 微博信息元细分
微博信息源就是微博客当中所蕴含的信息,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细分工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可以将竞争对手信息统一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 博主信息:博主信息当中存在着一般性信息、额外类信息、相关联信息和博文类信息。一般性信息包含着博主的相关信息, 博主的身份ID、照片、介绍、地址、关注等等, 这些内容当中有着明确的博主气息, 能够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此类的微博客是否能够成为所需要信息, 从而来做出第一步的筛选。
第二, 粉丝信息:博主中的粉丝量代表着博主受关注的程度, 据此能够知道微博客中的信息更新量, 一般来讲粉丝量和信息量是呈正相关的, 通过微博客还能广泛地搜集到正相关的粉丝, 从而不断地延伸信息搜集的纵深, 这和病毒传染式营销的道理相通。
第三, 扩展信息:企业能够根据一定的主题和关键字词来找到类似搜索引擎般的采集情报工作, 在微博客中有这样的功能, 同时, 还有组合搜索式的功能来帮助企业进行信息搜集的工作, 如共同兴趣爱好、区域、职业等, 所有都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搜索。
2 企业如何通过微博客采集竞争对手情报
2.1 管理层面的分析
企业通过微博客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需要一个系统的规划才能够准确、有效地实施。从营销学的角度, 通过管理层面的设计可以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工作划归为三类:数据管理、数据收集、数据存储。企业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就能够将竞争对手情报进行全面地采集、分类、汇总、分析。一般情况来讲, 信息主要是由文本和图像构成, 语音和影像相对来讲要少一些, 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需要进行分类后再筛选, 数据资料很大, 因此, 一定要贯彻管理的理念才能够很好地管理海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博主信息、粉丝信息和扩展信息中所及而来, 所组成的数据库中包含着大量企业所需的竞争对手情报, 企业通过甄别具体情报的数据特征, 对信息模块进行监控、采集。采集层, 即企业采集竞争对手情报的基本程序和模式。通过对目标主体、信息模块的权重、信息元的种类等进行综合评判, 从而选择数据采集的具体模式。
一般来讲, 在具体实施上需要分为几步:第一, 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第二, 针对相关联的网页进行研究;第三, 将搜集到的情报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第四, 将完整有用的信息进行存储。通过以上四步就能够令企业可以直接使用完整的竞争对手相关信息, 据此来进行相应战略对策的制定, 以求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企业还不能够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使用自主研发的微博客, 因此, 只有通过线上具有人气的传媒来获取信息, 但是采集的竞争情报却是势在必行的, 为了能够进行专业和技术情报的研究, 需要对管理层面的信息整合进行研究。
2.2 方法层面的分析
针对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信息采集工作是必要的, 在采集方法上要根据企业的诉求来进行, 通过微博客上已有的成熟人际和社会网络来达到企业搜集竞争对手情报的目的。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普及程度的全民化, 手机、平板电脑、即时通信软件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上进行信息的交互, 因此, 企业也能够通过微博客来掌握竞争对手的一手情报。具体执行上可以利用微博客上成熟的功能来进行。例如通过“微博客群”的信息提示和关注功能就能够实时地了解竞争对手的情报, 还可以通过论坛的谈话方式来与信息源产生互动, 这样通过诱导的方式能够极为便利、准确地获得竞争对手的相关情报。同时, 也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全面且真实地掌握到情报, 企业需要通过官方的微博客与员工个人的微博客来互相论证, 这样能够确定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以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企业在收集情报过程中要以主题式的信息搜集为主, 例如集中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促销力度, 这样就能够节省大量信息汇总分析的时间, 同时还能尽快地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一些扩展信息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将主要的时间放在博主信息和粉丝信息的关注上, 这样才能够令信息搜集的过程具备针对性和集中性。还有就是利用线上常用的软件来进行相关微博客的锁定和信息提示, 利用相应的信息处理工具来进行筛选, 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在采集过程中获得有用的资源, 而对于一些边缘情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进行搜集整理, 以便后续分析和对策的制定上采取相应的策略。
2.3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微博客中因为有着大量的情报存在, 因此一定要注意情报搜集的专业化, 这是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微博客的情报搜集过程中并不是越多越好, 应该是越精越好。这样企业的管理决策人员才能够有效地使用企业的情报系统。同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具体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的措施, 很多企业往往搜集到了情报而管理人员却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 这也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
另外, 相关的工作人员很容易通过微博客搜集情报过程当中误把信息当成有用的情报来搜集, 还有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容易在网络上开小差, 这也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注意的问题。商业秘密并不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点, 正常来讲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并不是体现在某一个信息和文件中, 是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源分析才能够获得的, 因此就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情报挖掘和分析工作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3 企业通过微博客采集竞争对手情报的途径策略
3.1 主、被动结合的信息采集
微博客的信息特点注定了其信息的存在形式会十分的分散, 因此, 针对其信息的分散性就需要采用主、被动结合的信息采集方式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筛选。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节约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需要使用订阅式的被动信息采集方式来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而后针对其特点进行主动地分类和筛选, 这样的智能采集策略能够极大地帮助企业进行信息收集, 选择一定组织和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 现在常用的网络档案馆就能够帮助企业全面地推行主、被动结合的信息采集。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基本上仅仅是进行人工的信息整理即可, 适合大多数企业应用, 如需要增加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细化甄别即可。
3.2 覆盖面大和信息源优的信息采集
限于竞争对手情报量复杂和繁多的情况, 一定要进行覆盖面大和信息源优的信息采集, 这样能够避免重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过度庞大的工作量。首先, 一定要确定准确的、适合的信息源, 因为微博客中包含了大量竞争对手信息, 其中各种格式文本和图像令情报搜集工作十分的困难, 因此, 在增加信息源广度的情况下, 要针对网络进行类别的区分, 将主要的信息源置于前段, 这样对于信息的分类和汇总来讲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通过实践来看, 信息元富含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以及超链接, 数据量庞大, 数据源更新频繁。为了与竞争对手情报采集的数据需求相匹配, 竞争情报数据的获取实际上可以看作覆盖面大和信息源优的信息采集, 这是企业在工作当中亟需加强的内容。
3.3 信息提取功能的强化模块
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搜集后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第一, 必须针对信息源数据页面进行必要的分析, 通过竞争对手情报在微博客上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将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细分, 文字类、图像类、声音类这些都需要分在一个大类中, 这样在信息提取上就能够十分的便利, 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还可以针对信息元进行小类的区分, 例如产品类、策略类、促销类等等, 只有强化信息提取功能, 才能够为后续的情报分析工作铺路建桥。同时, 还需要使用同类相关、索引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不能够放过任何一个有用的信息, 利用信息的潜在共性, 才能够更好地强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竞争当中对竞争对手的信息采集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 同样也能够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来帮助企业自身更好地占有市场和提高利润。企业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进行采集, 本文通过微博客提出了相应的信息源来即时、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 以求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承杰, 关毅.基于统计的网页正文信息抽取方法的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 2004 (5) .
[2]马云峰, 郭新有.论顾客价值的推动要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篇11
摘要:企业竞争情报是企业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从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情报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竞争情报中小企业研究
1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
1.1竞争情报的含义:竞争情报就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
1.2竞争情报的内容:是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主要涉及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研究、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商业秘密保护等多个领域。
2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
2.1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的基础力量。通过竞争情报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故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极大。
2.2中小企业决策的每一步都寓不开竞争情报,只有在掌握大量情报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确立目标。主要是从以下几点上迫切需求竞争情报的获取。
2.2.1中小企业往往在规模,技术,人力,财力上都无法与大企业进行抗衡,只能在大中型企业竞争的夹缝中生存,往往利用自身的优势,即规模小,决策执行灵活的特点上,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趋势,在产品开发上获得情报,及时生产出买家需要的物品。
2.2.2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价格的竞争,所以即使获得对手的价格制定要求更为重要。这包括对替代品的价格分析,现有品的价格分析等。
2.2.3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和法律的保护下执行的,只有及时了解这类信息,才能避免企业的决策、经营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竞争效益和效用的分析上尤为重要。
2.2.4中小企业还应该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自身能力,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上加大情报的获取。
2.3竞争情报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2.3.1就短期而言,企业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的作用就在于此,提高了企业对信息的识别和利用能力,了解了竞争对手、竞争环境、自身处境和如何自我保护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好方法。
2.3.2可以跟踪并及时发现市场竞争中潜在的危机和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实时发出预警。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战略决定和竞争策略的支持系统。
2.3.3竞争情报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库,支持企业的各级领导快速正确地进行决策。
3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大多以简单、迅速、高效和低成本为原则。基本上是一个人负责一项工作,且工作的界限模糊,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没有专门的经费用于竞争情报。决策者观念的滞后导致竞争情报意识淡薄。同时缺乏情报专业人才,情报的工作质量也不高。出现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层次人才都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情报意识,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不够重视,多数企业甚至对竞争情报的概念还很陌生。另外大多数企业没有健全的情报工作体系,决策以经验判断为主,然而在这样的中小企业中,生存往往与决策息息相关,所以中小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中都急切需要竞争情报。
4发展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的对策
4.1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的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立一个良好的人工系统;二是建立一个计算机辅助系统:三是建立一个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战略信息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中小企业的集成信息系统。实现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外部信息交换和信息系统集成的有机统一。例如百度公司提出的竞争情报系统,这值得中小企业效仿。
4.2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机构,中小企业面对竞争情报是全新的工作内容、手段、方法与策略,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竞争情报机构,这也是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标志。
4.3重视专业情报人才的获取:如今有专门情报学设置的都是国内排名较靠前的高等学府,随着竞争情报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对理论和方法指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竞争情报队伍是民营企业竞争情报取得成功的关键。
4.4依靠外部资源,如聘请社会竞争情报专业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善用企业外部资源,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充分信息。作为中小企业来说,独立开展竞争情报项目,往往显得势单力薄,而竞争情报专业机构的作用则在此彰显。一是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价格更为低廉的服务:二是可以广泛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对中小企业本身的情报人才进行培训和提供咨询。
5结语
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性,尤其在企业中,竞争情报尤其受到重视。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对新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积极参与竞争情报系统的设立。
情报学研究方法 篇12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社会对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培养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情报学教育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借鉴外国情报学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情报学教育实际情况,本文构建了基于“扎实的情报理论能力”、“突出的科研实践能力”、“较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基本能力的情报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 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授权点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总体上具有规模适中、覆盖齐全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将我国图书情报学培养目标总结为培养高层次图书情报学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要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
在研究方向方面,我国重视图书情报学教育向专深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等信息获取、组织和加工的手段。认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图书情报实践,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写于纸上,实现不了其真正的价值。但对信息组织管理与信息环境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仅限于图书馆管理和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方向单一,范围狭窄,种类不多,数量较少。
由于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及应用性特点,要求情报学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科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教育培养体系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从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看,对理论教学和科研论文方面都有详细安排和明确的教学要求,但对实践培养环节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部分教育机构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培养观念的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比本科生有质的提高。
1.2 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机构的图书情报学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为主的发展阶段,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僵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程度小,缺少师生互动。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结合,现有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是重复和延续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反映出情报学的发展前沿和特征。此外,许多研究生实习基地没有发挥作用,合作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实习基地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偶尔带领学生参观或少量的、低层次的实习。
1.3 专业核心理论的泛化问题
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尝试向信息有关的众多领域扩展,在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无法转换为本专业理论,导致出现专业核心理论模糊和情报学专业研究泛化的问题。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核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这不仅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自身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讲,需要兼顾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
2 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及启示
2.1 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在本科教育不断普及化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规模庞大,层次分明,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美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是“核心课+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包括管理与政策,经济学与法律,组织、检索与信息表示,信息技术、系统设计与分析,研究方法,情报学应用领域专题讲座,个人或小组的模块研究。其核心课程包括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用户与社会、分布式计算机应用和基础结构、信息组织与系统分析、信息认识方法、社会信息、信息系统的需求评价、信息服务、公共与非赢利领域职业的信息技能、隐私、安全和加密方法等。突出特点就是以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为核心,广泛学习相关知识,教学方式灵活,理论与实践学习将结合。
2.2 英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英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英国主要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育模式。所谓模块化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教学目标划定一些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特定的教学专题和课题,这些模块既包括情报学基础知识也涉及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这些模块的组合,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针对性的教育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教学模块都是根据具体需求而确定的,更新速度快,使传授的知识能较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起来,实现了情报学与经济、管理、技术、信息类等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基础知识与技术的链接,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研究与方向课程的兼顾。因此,这种教育模式效果比较理想。
2.3 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
日本研究生课程教育科目很广,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到各种应用科学。而情报学专业设置包括五大类内容:图书馆情报学的基础理论,情报与社会的关系,情报的内容、形态论,情报组织、处理技术,情报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加强经济商业情报知识和技术教育。实际上日本的技术化、综合化更加显著,他们实行的是图书情报一体化和图书情报、计算机、电子通讯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 构建基于能力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3.1 扎实的图书情报理论能力
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创新更多的是集成创新,需要扎实理论作为创新研究的支撑和基石。针对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学的具体实际,个人认为在理论能力彭杨方面应当加强一下几点:
3.1.1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创
新。教学课程设计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重点处理好六个关系:情报理论与具体实践、通用与特色、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交叉与综合、深度与广度。并建以资源建设、武器装备研究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一体化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3.1.2 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将本国情报领域专家撰
写的情报学教材与国际上培养情报学研究生采用的情报学教材相结合,既符合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逻辑思维习惯,又拓展了研究生学习的视野,并适当下发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资料,包括资源建设最新成果和信息技术研究最新成果等。
3.1.3 在学习实践方面。实践学习的理论是增强学习
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做研究时,常常会遇到文章仅是信息堆积,缺乏理论和建模能力的问题,这就是平时缺少练习,可以要求学生撰写理论学习的学习笔记,开展理论专题讨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相关研究等实践内容。
3.2 突出的科研实践能力
教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在科研实践第一线验证和练习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未来进入社会十分有利。个人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3.2.1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实施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培
养突出的科研实践能力。研究生的导师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研究项目中,这有利于学生及早了解科研项目的流程,更好的为自己未来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具体来讲,要求由导师带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与两次以上的科研项目,并由学生写出参加课题的心得感受。
3.2.2 班集体或同一名导师带领的学生组成团体,以
组建团队的形式,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由不同年级但研究领域相似的人员组成小组,共同开展情报课题研究,并以小组人员名义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在这样的研究团队中,既增加了团队人员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3.3 较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瓦特一个人发明蒸汽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的科研都是以团队为依托,通过集智攻关、交流讨论等科研活动,最终由主执笔人统稿撰写科研报告。因此,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日益成为当代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能力。针对中心具体实际,个人认为,为培养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应当开展以下活动:
3.3.1 在集体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
和学术讨论活动。例如,由研究生讲述自己近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的课题情况,以及最近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或专业领域的知识,报告或讨论的话题可以较广泛,这有利于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研究生内部形成良好的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的氛围。
3.3.2 以研究机构自身专家为依托,开展专家讲座和
座谈活动。邀请本机构或相关领域专家做各种专业性较强的报告,需要形成这种学术报告机制,做好专家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此外,可以开展同退休老专家的座谈活动,退休老专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尤其是在情报研究领域,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承十分必要。
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未来信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以“三大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构建培养研究生创新的体制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面临的三方面问题。然后系统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情况,总结了其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最后,在梳理我国情况,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力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石晶.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情报资料工作,2006(5).
[2]葛敬民.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5).
[3]陈幼华,杨宗英.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3(2).
[4]张文修.建设适应跨世纪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1998(5).
[5]胡迪.对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探讨.情报探索,2007(4).
[6]马俊.从课程设置看21世纪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新特色.情报资料工作,2006(1).
[7]陈来,刘永.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推动情报学发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
【情报学研究方法】推荐阅读:
链接分析法——情报学研究新方法论文07-08
情报研究12-02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研究06-28
竞争情报产品系列之一:信息与情报09-08
科学发展观的情报学11-10
情报价值07-22
情报创新06-21
情报需求07-01
竞争情报07-08
情报资料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