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办(精选12篇)
企业经办 篇1
摘要:清末盛宣怀经办轮船招商局之时, 其中微妙的官商关系影响到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下, 前期官商走向合作各取所需,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推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后期官商合作风气既开, 却依然延续官督商办、官办的企业形式, 甚至封建洋务官僚从中营私舞弊, 排挤商人, 垄断近代企业, 最终导致官商交恶。企业的官化, 官商难以调和的矛盾, 是制约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盛宣怀,官商关系,近代中国企业,洋务运动
一、时代的产物——官商合作, 轮船招商局兴起
1870年, 秀才出身的盛宣怀依靠父亲盛康和李鸿章的交情及杨宗濂的举荐, 进入李鸿章幕府, 此后20多年他再没有通过正途晋升。盛宣怀经办洋务始于1873年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最初盛宣怀就力主采取官商合作的企业集资形式, 他在草拟的《轮船章程》中指出:“中国官商久不联络, 在官莫顾商情, 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 一蹶不不可复振。试办之初, 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 知其实有把握, 不致废弛半途, 办通之后, 则兵艘商船并造, 采商之祖, 偿兵之费。息息相通, 生生不已。务使利不外散, 兵可自强。”[1]可见, 在经营方式上, 他认为要经营得法必须摆正国家和商民的关系, 要“筹国计必先顾商情”。由此表明, 在西学东渐中, 一部分封建知识分子向新型的洋务人才转变, 隐含洋务官员开始注意商人的作用和与商人合作的意愿。同时, 盛宣怀早期的思想中还闪烁着一定的民族性。他说:“中国不患弱而患贫, 不患在下占上之利, 而患洋人占华人之利。”[2]他看不惯中国的商利被外商占尽, 想通过中国自己筹集资本经商, 以抑制外商, 与洋商争利。
为此, 盛宣怀与主张官办的朱其昂产生矛盾, 但是初期李鸿章采用朱其昂官办的主张, 可见洋务当局领导集团对商人最初的不信任和戒备心理。然而, 事实很快证明官办的失败。朱其昂在筹建轮船招商局过程中曾说:“会集素习商业殷富正派之道员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筹商, 意见正同, 各帮商人纷纷入股。”[3]实际上, 他在招股方面几乎一筹莫展。胡光墉是著名的大丝商, 在左宗棠幕府中经办洋务, 以“畏洋商嫉妒”[4]而裹足不前, 始终不肯加入轮船招商局。朱其昂既招募不到商股, 又不善于经营新式航运, 所以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 轮船招商局便亏损了四万两千两。他不得不辞去总办的职务, 请求专办漕务。于是, 轮船招商局进行了改组, 转入新的阶段。1873年, 李鸿章委派买办出身的唐廷枢为商总办, 后来又任命买办出身的徐润为会办, 作为官方代表的盛宣怀和朱其昂只不过是一个挂名的会办, 管理官务。
说明:此期间轮船招商局的会计年度大体为第一年的7月至第二年的6月, 故年度栏目的数字均为跨年度的数字。
资料来源:1.招商局资本、轮船数、吨位数引自《国营招商局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的《附录》。2.净收入、折旧和扣除折旧后的利润三栏目引自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年, 第178页表。[5]
由以上统计数据资料看, 1873—1883年, 轮船招商局的业务和利润都有所增长。这从表中所列这期间招商局的各项统计数字尤其是资本数、轮船数和吨位数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1874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竞争中支持不住, 旗下大小轮船共有十六艘以两百万两出让。在李鸿章的支持下, 盛宣怀找两江总督沈葆桢借到一百万两官款。于是, 招商局以分期付款的方式, 出资二百二十二万, 将旗昌公司辖下的全部轮船及码头栈房等一起买下。因此, 招商局即刻由四条船的小公司变成二十条船的大公司, 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徐润后来评论收购一事说:“……而商局根基从此巩固, 皆盛杏翁之力为多矣。”[6]会办朱其昂、盛宣怀负责漕运和处理一切“官务”, 同时, 清政府向招商局提供了许多优惠待遇, 加以扶持。招商局一改前貌, 当其决定集资的消息公布后, 认股情形“大异初创之时, 上海银主多欲附入股份”, 很快就招得近五十万两。
由此观之, 从早期经营的业绩看, 早期的轮船招商局, 商办的色彩浓厚, 在洋务当局的庇护下按照商务原则开展, 也是官商合作的开始, 两者的合作是收到成效的。
探究此次官商迈出合作一步的原因, 我认为官商合作是时代的产物, 原因有四点:首先, 最为重要是资金问题。19世纪,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正是风雨飘摇之中, 对外割地赔款, 对内镇压人民起义, 国家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 清政府手中已经没有更多的资金投资纯粹的大规模的官办企业, 没有民间的私人资本支持, 洋务企业无法顺利兴起。而朱其昂当时主张完全官办, 很难让商人取信, 从而由依附洋商转而依附官府投资。朱其昂的主张更多是体现封建官僚集团的利益, 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其次, 清政府封建官僚对经办近代民用企业缺乏经验和管理技术, 需要专门经营人才, 只能寻求与商人合作。再次, 当时不少商人手中已经通过商业贸易积累不少资金, 并附股于外商在华企业, 已具备了投资近代企业的能力。最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 工商业者不仅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斥和倾轧, 而且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盘剥和捐税的苛扰, 只能与官府合作办企, 以寻求官府的庇护, 减少阻力。亲身参与官督商办洋务事业的郑观应, 当时即对此作过论述。他指出:“全恃官力, 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 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 则土棍或至阻挠, 兼倚官威, 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 各有责成, 商招股以兴工, 不得存心隐漏, 官稽查以征税, 亦不得分外殊求。则上下相维, 二弊俱去。”[7]
唐廷枢起草《轮船招商章程》, 强调招商局由自己专管, “作为商总, 以专责成。再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商董, 协同办理。”[8]又规定:“事属商办, 似宜俯照买卖常规……请免添派委员。”[9]将盛宣怀所拟的《轮船章程》与唐廷枢所拟的《轮船招商章程》对比, 两人虽然都是主张商本商办, 但是盛宣怀则强调总办要“联络官商”, 要“上与总理衙门、通商大臣、船政大臣”等官方权要机构和人物联络好关系。按照盛宣怀的观点, “官”应该处于企业的主导地位, 而唐廷枢则要求“商”把握企业的主导权。两者思想的差异, 埋下“官”出身的盛宣怀与“商”出身的唐廷枢和徐润在以后的暗自角力, 官商不可避免的矛盾开始若隐若现。
二、官权和商利的暗自角力、官商交恶, 企业停滞不前
站在商人的立场, 唐廷枢和徐润从商人的经济利益出发, 按照商务原则, 扩大企业的经营, 追逐高额利润, 正如他们所说:“局务由商任不便由官任”, [10]请清政府“免添派委员, 除去文案名目, 并免造册报销”, [11]一切按照“买卖常规”办理。但是盛宣怀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官僚的基本属性, 是官股的代言人, 他的人生信条是“做高官”, 这样的政治目的和唐廷枢、徐润的商人利益有冲突和矛盾。
两者的矛盾首先表现在用人方面。当盛宣怀通过朱其诏推荐其亲信于唐廷枢时, 唐廷枢断然拒绝, 朱其诏将此函告盛宣怀说:“本拟设法位置, 实源商局用人景翁早已定夺, 局中所有伙友, 一概不用, 以致无从报命。”[12]
由此可见, 早期的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权和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商人唐廷枢的手中, 而这引起盛宣怀夺取“总办”局务的企图。因此, 向来说要商办的盛宣怀, 一变初衷地说, 招商局应当“官商合办, 利害共之”。[13]
盛宣怀利用官督的身份, 大肆贪污和侵夺, 其第一笔就是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所得的回佣。他经手二百二十余万两, 回佣有六七万两。当时有御史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盛宣怀“工于钻营, 巧于趋避”, “此等劣员有同市侩”, [14]因而请旨将之革职。虽然李鸿章为之“极力剖辩”, 但1881年总理衙门奏请“不准再行干预局务, 并命李鸿章严加考察”。[15]盛宣怀因受到回扣的事情受到弹劾, 有三年不再涉足招商局事务。
1883年, 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国内的资金大批向工矿企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上海出现了倒账风潮, 徐润挪用局款达十六万两千余两投机地产失败。盛宣怀将此事向李鸿章一禀, 徐润被革职。1883年末, 盛宣怀上禀李鸿章, 攻击唐廷枢、徐润和批判轮船招商局的状况:“不料总办之朦混糊涂至于此极也。商本二百万, 乃如开平拖欠八十余万, 各户往来拖欠七十余万, 各局往拖欠十余万, 各局水脚拖欠三十余万, 则局本已无着矣。其轮船、码头、栈房实估值本不及四百仅足抵老公款九十六万、新公款五十五万、保险存款一百万、客存客汇一百二三十万, 人安得不望寒心。”[16]他进而将招商局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为:“其病在以长存款四十余万不收帐, 皆属自挪移;又病在多造轮船、多得用钱, 而船不能走长江、天津, 名为放驶外洋各埠, 实只放驶广东一无船不亏本;又病在添造金利源三层楼沿河栈房, 花费四五十万, 而无货堆, 新闻纸招堆客货亦济;又病在大小司事皆以贵价买开平股份, 无不亏本数万两, 至少亦数千两, 其势不能不作弊。”[17]事后, 徐润曾说:“此亦杏翁居心太苛, 防我等重备船只在该处设立码头, 与彼争霸, 故为此杀一儆百之事。”[18]实际上表明了在盛宣怀和唐徐之间发生了一场长近十年的权力斗争。盛宣怀说唐廷枢专说大话, 说徐润忙于私务。而唐廷枢则认为盛宣怀口蜜腹剑, 倚仗官僚的支持牟取私利。而盛宣怀一语道破两人矛盾的症结在于权力被徐润所揽, 他与徐润“两人不能再合”, “再合”会出现“太阿倒持”的。[19]
1885年, 盛宣怀被委任为轮船招商局督办。入主轮船招商局以后, 虽然仍强调“非商办不能谋其利, 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20]但同唐廷枢主持时期比较起来, “商办”大为削弱, “官督”大为加强。在用人机制上, 盛宣怀制订《用人章程》和《理财章程》各十条, 主要内容有如下两点:第一, “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 用人理财悉听调度”, “会办三、四人应由督办察度商情, 秉公保荐。”[21]这项规定使督办能够控制轮船招商局的人事权和财政权, 完全废弃了1873年《局规》中关于由股东推举商董和总董主持业务的原则。虽然轮船招商局受到中法战争的波及而一度被迫抵押, 遭受损失, 但是也与盛宣怀官化的管理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此后的轮船招商局, 吨位几乎没有增添, 通过与外国竞争的“齐价合同”勉强维持其利润关系。在盛宣怀主持下的轮船招商局, 一直处于停滞时期。
1916年, 盛宣怀去世, 盛家为其举行三十万两白银的葬礼, 留下遗产两千万两白银, 超出李鸿章一倍之多, 在这当中, 离不开盛宣怀后期将企业官僚化管理、霸占企业的人事权、监督权和经营权, 更加离不开他的巧取豪夺和营私舞弊。盛宣怀最初进入轮船招商局时, 他是官员, 并无股份, 而后来他拥有招商局股票一万一千股, 占该局的全部股份二分之一, 总值银四百四十万两。1894年慈禧“万寿庆典”, 招商局报孝银五万余两;1899年至1903年四年中, 仅招商局因报效而从折旧项下垫支高达三十八万余两。因此, 曾经积极协助盛宣怀经办洋务的郑观应也尖锐指责官督商办, “名为保商实剥商, 官督商办势如虎”。[22]
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比较来看, 洋务运动后期1886年中国岁入八千一百多万两, 至1894年还是八千一百多万两, 其间各年的岁入虽有波动, 但都是八千多万两, 也就是说九年间经济是停滞不前的。1895年的《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华设厂, 清政府也就自然允许中国人自行设厂, 于是民办企业发展起来。至1903年国家岁入达一亿多两, 比甲午战前增收近两千万两, 再过五年至1908年更翻了一番, 达两亿三千多万两, 再过三年至1911年更达两亿九千多万两。比较前后的岁入, 可以看到在以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洋务运动时期经济发展是停滞的, 而商办以后才快速发展的。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880年开始私有化, 1881年开始将官营和半官营的工厂绝大部分拍卖处理, 国家大都是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无常转移给民间, 投资62万日元的长崎造船所, 以9.1万元转让三菱。投资59万日元的兵库造船局, 以5.9万日元转让给川崎。以22万多日元购进2000纱锭棉纺机10台, 以无息十年偿还的优惠条件出售给民间, 建立九所棉纺厂。将13艘轮船无偿交给三菱, 并给航路补助金, 后又给18艘, 使其与英美争夺航路。民营企业由此成为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内容, 从而使当时的日本从“官督商办”的状态摆脱出来, 实现了官商分离。后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历史遭遇, 可以充分说明这种官商分离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以史为鉴, 中国现代的官商关系
商利与官权的角力, 最终以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权取胜。唐廷枢和徐润的出局与盛宣怀入主轮船招商局成为督办, 在招商局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招商局商办色彩的下降和官办色彩的加重, 也成为官督商办框架中轮船招商局此时从“商事商办”转向“商事督办”标志。
因此, 导致唐廷枢和徐润出局的深层原因是难以调和的官商矛盾, 唐廷枢和徐润是当时中国民间经营新式工商业的商办代表, 但是他们都是从经济利益出发, 与清政府利用洋务运动挽救其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不一致, 两者的合作渐渐走向破裂的边缘, 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 商人是无力与清政府在政治上抗衡的, 他们必须依附清政府。当时风气已开, 官办和官商督办已经成为制约近代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清政府洋务当局并没有及时改弦更张, 反而加速官化近代企业, 实行垄断, 这不能不遭到后人的谴责。
回顾历史, 反观当下, 以史为鉴。历史从社会中来, 必须服务于社会。从清末算起来, 中国市场经济迄今已转轨了一百多年, 但中国的企业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权力的附庸, 被斥为依附者群体。在《从顾雏军到盛宣怀的共同困境》23中, 作者将盛宣怀和前科龙集团的董事长顾雏军类比, 两人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他指出:“……李鸿章的智囊盛宣怀具有企业家的天才, 但他本身又是大官僚, 以两者结合的身份, 他成为中国近代企业家中的翘楚。今天顾雏军所遭遇的一切责骂, 盛宣怀几乎一一尝遍, 如堂而皇之地将朝廷与股民投入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挪作他用, 在掌控的所有企业中任用私人, 又如私自涂改账册, 在朝廷和公司内部用两本账;事实上, 他主管的企业一再遭到户部查核, 如果不是李鸿章、张之洞等维新派官员大力扶持, 就是十个盛宣怀也不顶事。……顾雏军与盛宣怀面临相同的困境:无法克服的体制性障碍, 无法得到保护的产权, 以及舆论的普遍不同情。……顾雏军商业帝国的倒塌, 只不过证明了他一度拥有的保护并非根深蒂固。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依附权贵, 甚至成为权贵阶层?”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留下如下解答——将惩罚交给法律, 将深入地反省留给自己, 才是避免中国企业家悲剧的正道。
企业经办 篇2
规范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公司公文管理,对保证公司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公司的公文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公司的公文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欠缺,如去年,铁道部两个检查组到公司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指出了我公司在部文部电管理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积极面对并抓紧改进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公司公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铁道部检查组提出的部文部电接受不全、会签不全、落实不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坚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认真分析并查找了公司公文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有管理不严、落实不到位等现象。部分单位的领导和公文处理人员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流程不清晰、管理要求不严格,使文件在收阅、流转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流转延缓、归档遗失等现象
2.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公司“OA”办公系统运行以来,公司内部文件的流转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是铁道部或南车来的纸质电报、技术文件等都还是沿用原来的流转程序,造成办公室对这类文件的管控能力较差,文件管理出现真空地带,影响到工作的执行力。
3.在公文发文起草方面:各部门送办公室核稿的文件,有的拟稿中心不明确,下笔千言,离题甚远,工作部署繁杂,内容交叉重复,层次不清晰;有的长篇累牍,空话套话较多,具体工作措施甚少;有的文件拟稿时应付了事,经常犯低级的错误。
4.在公文处理程序方面:公文处理程序运转不规范:一是在核稿过程中,很多部门拟制的公文不经过办公室或秘书组审核把关,直接送领导签发,公文内容、体例格式等出现许多问题,使核稿人员处于改和不改的两难境地。二是起草的文件涉及其他部门职责需要进行协商会签的,没有会签就直接报办公室审核。三是在上行文运转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报送渠道不规范,往往为求快速解决问题,主送单位直接写中国南车下属有关部门。
二、提高公司公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提高员工重视程度是关键。重视是提高公文质量的关键,总经办通过加强培训等形式,教育引导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上级指令能否执行到位,关系到本单位政令是否畅通,有些重要技术性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从主观上避免文件久拖不办、有令不行的现象。
2.制度规范化是根本。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公文审核工作的政策性和程序性强,工作环节多,时限紧,要求高。总经办按照《公司公文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公文审核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切实发挥公文审核中的把关作用,以制度规范行为,确保发文严谨、细致和规范。同时,通过对公司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开展系列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明确文件处理流程,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未经秘书核稿就由领导签发等违反流程的现象发生。
3.信息化建设是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 络技术,通过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的运行,实现公文的网上流转、处理,进一步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总经办在总工程师的关心下,购置了一台扫描仪,将上级来的纸质文件及时扫描成电子文档,提供领导阅批,彻底改变以往采用纸质流转的状态,实现文件流转的过程控制和可追溯性,有效提高文件阅办效率,彻底杜绝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丢失现象,使得公文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依靠信息管理部的支持,在公司OA内设立“部文部电”栏目,将铁道部、中国南车等上级来文,统一上挂OA网,便于各单位查询和执行。
4.强化责任意识是核心。从事公文审核、发布工作的人员要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对每一件公文的处理程序、公司政策、行文方式、体例格式等都要严格把关,对每一句文字的表达、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确保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部门会议、材料传阅等形式,组织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公司公文管理办法》进行系统学习,深入领会办法精神,牢固掌握办法规定工作流程。开展以老带新、公文零缺陷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对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的应用和固化,对提升公文处理质量和效率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加强学习培训是保证。做好公文审核工作,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去年,总经办组织办公室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开展了一次公文培训活动。通过对公司公文写作管理进行系统总结,对日常工作中常见易犯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提炼,形成培训讲义。在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引入详实例据、生动图片、活泼动画等内容,制作PPT课件,使之脱开呆板的文字,有利于加深记忆,强化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对公文种类、常见易犯问题分析及注意事项 等的深入剖析,对各类公文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写作技巧等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公司各单位公文拟写人员的水平,使得日常用公文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常见类似于会议纪要不再简单等同于会议记录,请示与报告严格区分等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加强和改进公司公文管理取得的成效
1.对公文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增强。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上级指令能否执行到位,关系到本单位政令是否畅通,有些重要技术性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通过他们,传达到了各单位领导和员工,使各级各类人员对公文管理的重视程度得到有力提升。
2.起草和管理公文质量有了稳步提高。通过对公文种类、常见易犯问题分析及注意事项等的深入剖析,对各类公文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写作技巧等的介绍,参加培训人员对公文拟写有了进一步认识,日常用公文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3.公文管理流程更加清晰。收发公文的流程变得清晰,很少再发生未经秘书核稿就由领导签发等违反流程的现象。公文查询变得简单容易。公文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将纸质文件扫描成电子文档,一律采用电子格式流转,简化批转流程、彻底杜绝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丢失现象,文件归档工作更是简便可行。
浅析社会保险柜员制经办模式 篇3
专管员制的局限
多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是提供“专管员制”服务,即每个业务员专门负责办理一部分参保对象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或待遇支付等全部流程业务,并实行上门服务。此方式强调处(科)室责任,导致经办人员只对上一级领导负责,容易忽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信息技术不发达和社保粗放式管理的大环境下,“专管员制”服务与社保需求基本相适应。但随着覆盖面和基金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乡居民对社保服务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专管员制”服务的经办组织方式弊端愈发显现。
一是程序繁琐,办理复杂。参保人在办理不同的业务时,需要在不同的柜台办理,即使办理同一笔业务有时也要在不同柜台来回走动、等候,使参保人感到极为不便。
二是忙闲不均,浪费资源。在业务经办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业务员柜台前办理业务的人员较多,而另一些业务员柜台前办理业务的人员较少甚至没有,但囿于业务分工,无法进行调剂,这不仅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操作单一,提高困难。在目前这种分工情况下,许多职工往往一直从事单一的某类业务,对其他业务少有接触、学习的机会,难以全面掌握业务,妨碍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一人包办,人情办事。由于业务员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业务岗位各把一摊,业务经办一竿子插到底,在参保对象的“感情投资”下,极易产生“暗箱操作”,办人情事的现象。
柜员制的特点
社会保险柜员制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法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权限和操作流程,由单一职工或多个职工组合,通过临柜窗口为参保对象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基数核定、参保人员增减以及社会保险待遇核发等多项业务,并独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劳动组合方式。该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前台人员办理多项业务,解决经办岗位权限畸轻畸重,以及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容易发生扯皮,甚至搞权力寻租等问题。对需要多级审核、批准甚至调查取证之后方能办理的业务,如社保待遇核定、补缴社保费、变更个人权益信息等特殊事项,统一由前台“柜员”受理,再由中台“特殊”的部门和岗位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柜员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更高效地为参保对象提供服务。柜员制简化了办事程序,减少了中间环节,严格规范业务流程,在一个柜台即可办理全部或多项业务,减少参保对象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为参保对象提供更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二是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实施柜员制,将会进一步优化人员劳动组合,岗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有效地避免了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增强岗位工作的饱和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缓解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紧张的压力。
三是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柜员要为参保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就必须掌握较全面的社保政策、法规,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否则,就不能适应柜员制的工作岗位,这种良性竞争必然会使柜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四是可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柜员制,每一个柜员独立对外办理业务,不存在业务环节的划分,个人工作绩效可以量化。即根据业务量及柜员工作质量对每个综合柜员进行考核,多劳多得。在量化指标的约束下,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柜员的潜能。
柜员制推行的难点及对策
由于柜员制授权较为集中,要求柜员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而在实行柜员制之初,柜员工作经验和业务熟练程度参差不齐,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化的状态,同时柜员制经办的风险也相应有所增加,这是所有开展柜员制的社保经办机构面临的共性难题。有人形容柜员制的特点是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社保。“方便”的根本就是服务方式的转变,而服务方式的转变必然要伴随着强化内控机制建设的难题。我们所面对的“麻烦”就是如何有效化解风险,怎样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制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控制严密的基本制度事关柜员制运行的成败。就执行层面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流程再造。就是用系统性思考的方法,根据柜员制的要求,对各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要简约不繁琐,相邻业务环节之间既关联又牵制等。再造应遵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和系统开放性的原则,统筹设计相关险种之间和前台、中台、后台(指信息技术保障)之间的体制机制,并预留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的接口,以适应建立“大社保”的需要。
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实施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临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业务培训制度,让所有柜员人人熟悉业务,个个胜任柜员。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是制定考核奖惩制度。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是推动工作进步最有效动力,推行柜员制要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充分激励职工爱岗敬业。由于柜员制下的业务量和工作压力较专管员制更重,因此,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有罚也有奖,同时,在干部提拔和任用上也要有所倾斜。
四是强化内控机制,加强稽核监督。实施柜员制,加强业务事中、事后控制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为稳妥推行柜员制,社保经办机构在内控监督方面,要建立柜员岗位责任制度,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要落实部门负责人后台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审查监管,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要加强事后稽核部门再监督的第二道防线。要加大对临柜人员经办业务的检查力度,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防患于未然。
五是拓展柜员服务平台。随着社保业务的逐步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会使社保一般的业务流程化和规范化。将这些日常的业务规范化后,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柜员机和网络办理社保业务,即参保对象依托柜员机和社保专用网,自行办理部分社保事项,包括参保增减,网上缴费申报以及表格下载、查询信息等自助服务。同时,设立参保单位VIP大客户接待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通过VIP大客户接待室疏导分流,提高柜员窗口的工作效率,也能使规模大的单位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安排业务大厅值班主任,对涉及柜员及大厅其他事项,及时现场处理和疏导。通过拓展服务平台,不仅减轻临柜窗口的工作压力,而且还满足了参保对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企业经办 篇4
从制度上看,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则是“保基本、可持续”, 保障的是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并强调个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责任。这样的政策定位, 限定了其并非是依据职工的实际医疗消费需求和市场供给水平来确定保险的缴费标准和补偿水平, 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消费需求。再加上我国目前医疗服务的定价和补偿不尽合理, 诱导医疗需求和过度消费医疗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近年来参保人员自费费用及占总费用的比重都呈逐年递增态势, “费用向制度外转移”的现象日渐突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是弥补基本医疗保险水平不足、支付大病所产生的巨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制度政策, 其资金的筹集、待遇给付标准和基金管理方式等均与基本医疗保险有着天然的、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经办机构经办大病保险不失为减轻个人自费医疗负担的一个好方法。因为是嫁接在强制性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大病保险的起付线与基本医保规定的“封顶线”相衔接, 对部分遭遇高额医疗费用的参保人给予较高比例的补偿, 可真正起到分散风险, 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 医保经办机构经办大病医保有其历史的背景因素。在基本医保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基本医保保障水平较低, 社会医疗救助尚不完善, 商业保险刚刚起步尚不发达。江苏省部分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积极探索, 逐步建立起大病医疗保险为主的补充保险, 来缓解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同时, 医保经办机构也具有先天的优势。一方面, 医保制度已基本实现全员参保, 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 充分发挥了医疗保险大数法则的规模效应, 让参保人员在更高的统筹层次上实现互助共济;另一方面, 医保经办机构在基金的收缴、监管和控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运行原则是“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所以, 医保经办机构既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责任, 也在积极探索有效控制费用的方法, 比如通过实行总量控制、按病种分值结算、按人头付费等, 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同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 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医保部门通过费用结算和费用监管两大杠杆引导医疗机构进行费用控制, 从而达到合理控制费用的目的。
企业经办 篇5
经办流程
一、政策依据:
办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业务,主要依据《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号)、《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意见的通知》(粤人社发[2011]193号)及《关于印发广东省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业务经办规程的通知》(粤人社函[2011]3299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所需资料:
(一)户口簿、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二)个人档案原件或申请人与原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或工资明细表原件及复印件。
(三)原所在单位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或原单位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打印的企业信息资料原件(必须体现原单位性质)。
三、经办流程:
(一)申请人凭所需资料到原单位所在地的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提出申请,并填写《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申请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申请表》。
(二)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接到申请人申请材料后,确认申请材料完整的,当场向申请人开具《受理回执》。对缺少申请材料或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当场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回执》并说明原因。
(三)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受理申请资料后20个工作日完成对申请人资格及工作年限的审核。对初审通过的申请人,在社保网站和社保经办部门业务大厅公示其原工作单位和工作时间等相关信息(公示时间为7天)。
(四)对符合办理资格及经公示无异议的,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核定并列出补缴的工作年限,打印《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信息确认表》。
(五)申请人在《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信息确认表》的“申请人选择缴费年限”栏目选择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并签名确认。
(六)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根据申请人选择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核定其应缴纳的金额,并打印《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审核表》(一式三份)、《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缴费核定表》;申请人签名确认后,社保经办部门社保关系股加盖业务公章。
(七)申请人持《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审核表》(地税存联)、《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缴费核定表》到地税部门缴费。
(八)申请人到地税部门缴费后,凭税票、《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缴费核定表》到社保经办部门财务股办理确认到账。
(九)申请人缴清全部费用后,对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到社保经办部门养老保险待遇核发股申请办理。
企业经办 篇6
一、广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整合的现状
广西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随着各项社会保险事业改革发展而设立的。截至2011年6月,全区经办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共298个,其中,市级50个,县级248个。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相比,广西的经办机构还存在着名称、职责等不统一的现象。
(一)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经办机构有近30个不同的名称。不仅同一险种经办机构的名称不一致,在同一个市同一险种的经办机构名称也不统一。
(二)经办机构行政级别不统一。在市级经办机构中,行政级别为处级或副处级的有15个,占24%,其余的均为科级。在县级经办机构中,行政级别为副科级的有80个,占31%,其余为股级或未定级。
(三)经办机构职责不统一。工伤、生育保险业务分别在不同的机构经办,还有少数地方的失业保险业务仍然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
(四)共性业务的经办机构不统一。各险种经办机构都经办和管理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基金征缴、缴费稽核、个人权益记录管理等共性的业务。这些现象不仅增加了经办机构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也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不仅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保障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广西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正按照自治区人社厅的战略部署积极地推进经办机构的整合工作。目前,自治区本级、玉林市已经相继成立了社会保险事业局。北海市社会保险基金经办中心亦顺利完成了更名整合,南宁市社保局按正处级单位建制的方案已获得自治区编委批复。柳州市在整合原有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保险征缴中心、稽核中心、结算中心三个经办机构。梧州、钦州、河池、贺州等市社保局的组建工作也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二、广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合的内在动力不足。经办机构的整合,实质是经办机构的精减,由几个机构合并成一个机构,不仅要协调编制、财务等部门,而且还涉及一些工作人员的分流和去留问题。因此,一些地方对机构整合工作有担心、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主动去协调,不主动去推动。
(二)整合的模式不统一。由于目前在国家和自治区层面没有统一模式和标准,各地在整合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合”就是办公地方的集中,“合”就是机构的合并,“合”就是业务的整合,“合”仅仅是“五险合征”。也有人认为“合”就是各项制度的合一。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各种客观原因,广西社保经办机构整合出现了几种模式:第一种是整合办公地点,把各经办机构的办公地点集中在一起,实现业务经办的“物理合一”。目前,大部分市县的经办机构整合都属于该模式。第二种是机构不整合,但增设了一个征缴部门,实现“五险合征”。第三种是整合业务,按照业务环节设立经办机构。第四种是机构与业务一起整合,成立统一的经办机构,对业务实行统一经办和管理。
(三)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对经办机构整合不给力。当前,除南宁、柳州、北海、防城港等市已实施或正在实施“五险合一”数据市级集中信息系统,钦州市在实施“五险合一”数据自治区级集中信息系统,少数市、县在实施部分险种数据自治区级集中信息系统外,大部分经办机构仍在使用数据属地存放的单险种管理的信息系统,甚至有的经办机构仍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没有“五险合一”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经办机构整合就如同形合而神不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加快推进广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整合的对策
(一)统一经办机构组织架构
1.组建统一的经办机构。要整合现有各险种的经办机构,在自治区、市、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统一的经办机构,名称统一为“社会保险管理局”(简称“社保局”)。在城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管理、五级服务”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2.经办机构在统筹地区内实行垂直管理。随着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逐步实现经办机构的市级、自治区级垂直管理。实现自治区级垂直管理后,自治区社保局除经办重点单位、行业的社会保险业务外,还主要负责组织规划、基金结算和稽核监督等宏观管理以及对市县的指导。市级社保局除经办本级重点单位、行业的社会保险业务外,还要负责所辖县(市)重要业务的复核、审批、基金结算、稽核监督等管理以及对所辖县的指导。县级社保局则主要负责前台操作,直接向参保对象提供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点则提供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和服务,对市、县社保局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3.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置应坚持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的原则,从“指导、经办、管理、服务、监督”五个层面以及“五险合一”业务经办管理模式,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设置。可设置办公室、综合财务、信息技术、档案管理、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登记、基金征缴、待遇审核、待遇支付、稽核监督、个人权益记录管理等11个部门。结合各险种待遇业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还可考虑按险种设立待遇审核和待遇支付部门。
4.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按服务人群和服务量配备各级社保局的工作人员。目前国际的通行做法是按照人均险种管理幅度配备管理人员,最高标准是按照1∶5000的比例计算。国内一些省市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市的区县经办机构按略高于1∶5000的标准配备。四川省成都市市级经办机构按1∶10000的标准配备,区县按1∶4000的标准配备。新疆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市按1∶7000的比例配备,其他市州按1∶2300的比例配备,每3年核定一次标准。参考外省及其他标准,广西的自治区本级、市、县社保局可按7000、5000、3000人次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
(二)制定统一的业务经办规程
为规范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自治区社保局已按险种制定了全区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完善,按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基数、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统一信息系统的经办管理模式,制定广西统一的“五险合一”经办业务规程和经办服务标准。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五险合一”经办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要加快全区数据大集中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建立全区“五险合一”的非实时大集中数据库,大力开展数据整理和应用工作,支持全区异地业务经办、基金非实时监管、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通过技术倒逼和技术引领作用,促使各市县加快应用数据大集中系统步伐。二是要按全区金保工程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加大对已实施市级数据集中的地区进行指导,为与全区数据大集中系统的对接作好技术准备。三是适时对已实施市级集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全区“五险合一”乃至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数据的实时大集中,全面支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实时监管和宏观决策功能。
用法治思维审视经办管理 篇7
建立法治医保经办管理体系,是依法治国大势和医保经办管理现实状况相结合的迫切要求。医疗保险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法滞后,导致经办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先天不足,尽管社会保险法中设立了基本医疗保险专章,但至今未能出台相关的实施条例,导致具体规定难以付诸实施。加快立法进程、实现有法可依势在必行,这是增强依法经办迫切性的理由之一。
由于立法滞后,行政思维长期主导着经办管理,导致不规范行为严重存在。例如,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阵,自我封闭运行;经办管理基础数据五花八门,对接困难;经办流程自成体系,规范化缺失;经办管理效率与质量标准化缺失,等等,无不与行政思维主导下的以言代法、长官意志相关联。笔者无意否定行政思维或行政决策,在法治长期缺失的情况下,依靠行政思维和行政决策办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与法治思维相比,行政思维的随意性、多变性和地域、时空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强化法治思维理念,尽快走上依法治理轨道,是政府在医保经办管理上亟待补上的一堂必修课,也是增强依法经办迫切性的又一个重要理由。
建立法治医保经办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和基层积极性需有机结合。一方面,顶层设计的滞后状态亟待尽快改变,建立全国统一的经办管理规范,归根到底还得靠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这是地方难以为之的;另一方面,地方可以结合本地经办管理实践,审视经办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顶层设计献计献策,认真学习领会已有的法律规定,不断增强法治思维理念,为下一步贯彻实施顶层设计方案奠定思想根基。
在做优经办服务上下功夫 篇8
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征缴的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加强对包括异地就医在内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维护基金安全, 尽管都是医保经办管理的日常工作, 但要真正把这些工作做到位、做优异并不容易, 需要有扎扎实实、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和思路创新。
异地就医管理一直是经办管理中的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难就难在参保地经办机构对异地就医监管鞭长莫及, 虽然不少地区建立了协作机制, 但因就医地的经办机构人手少等原因, 也仅仅在医疗费用的结算上有合作, 而监管依然不足。江苏省创新思路, 将异地就医全程稽核的责任通过签订协议落实到就医地的经办机构, 而且这是全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无疑会增强就医地经办机构的责任感, 与仅仅是两地间的自愿行为相比显然更有刚性。
医保经办机构该是谁家的孩子? 篇9
根据“十二五”医改规划, 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 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这需要按照管办分开原则, 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目前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 各部门均将经办机构视为自家的孩子且拼命护犊。由此连带产生出“政事不分、各自为政、分食基金”, 并助长医保政策碎片化的现象。其实,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是参保人的孩子。
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如下属性: (1) 基于社会契约原则建立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 经办机构应当具有独立性、城乡统一性。 (2) 医保基金是参保人的准公共基金, 不是财政基金, 不得挪作他用, 更不得用于购买商业保险产品;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大病医疗保险项目管理需要财政购买服务且不营利。 (3) 医保经办机构是参保人的代理人、医保基金的受托人, 具有第三方特征和公益性特征, 不应当是人社部或卫生部内设机构, 应当是独立性服务型的执行机构。
上述属性要求医保经办机构应当拥有四项责权, 即基本医疗服务的预算权、定价权、签约权、购买权。这是由市场机制特征而非行政方式决定的。因此, 医保经办机构要履行好上述责权, 必然要求具有独立性和管办分开。如果经办机构缺乏自主权, 上述责权就难以履行。这就是医疗保险管办分开的必然要求。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亟需深化改革 篇10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企业经办 篇11
[关键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
一、县级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内部控制概述
企業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指从事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县级经办机构在各地名称不一,业务范围大体相同,分工有所区别,总体上呈现人员少、业务量大的特点。内部控制是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从事管理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控制措施的总称。县级社保中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受益人多,为维护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保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务运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操作程序不严格。一些关键岗位和工作环节不设复核,权利缺乏制约。例如缴费核定环节,经办人直接审查参保单位填报的缴费申报表确定应缴费数额,没有设置复核环节;养老金计发及待遇支付环节,也没有设置业务复核环节,财务环节虽有复核,但大多只是数字汇总审核,无法牵制。类似业务在县级所在地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中较普遍存在,操作程序不严格,制度执行上大打折扣。
(2)业务资料管理不规范。日常业务经办的表格等资料缺少相关人员签名盖章,存在留存不全、整理不及时、分类混乱的现象,不能做到单独立卷、编制目录清单、分类保管,检索、查阅困难。基础资料管理的不规范制约着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信息系统建设难以适应内部控制要求。县级经办机构计算机系统管理滞后,缺乏计算机专业管理人才,缺少防范相关人员擅自修改数据的手段和措施,可复核性和可追溯性差,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兼任、混岗现象严重,难以有效监控。
2、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和业务部门之间。财务与业务部门运行配合不协调,衔接不紧。如有的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一致,出现基金征收财务数字与业务数字对不上的现象,导致年终基金预决算时审核不过关,出现人为调整的问题。
(2)经办机构与财政之间。财政专户的管理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对帐制度难以落实,往往出现“财政专户、财政专管”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本上由财政部门来落实,经办机构在基金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
三、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理解肤浅,以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既能防范和化解工作中的风险,又能保护参保人员的权益,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也是对工作人员的保护。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管理松懈,没有形成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致使养老保险业务运行中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2、业务管理模式不合理。部分县市将养老保险收支业务分离后,社会保险费实行一票征收,从制度设计上很完美,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不理想,收支业务分别由两个独立的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业务上衔接不紧,各干各的,交叉业务相互扯皮,财务上机构重合却又不够统一,上下级经办机构职能不对应,沟通不畅。经办业务采用专管员模式,权利过分集中,业务环节之间制约性差。
3、岗位设置不科学。由于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少,一个岗位常包揽风险业务全部过程。比如待遇发放业务环节中,如果待遇计发和存折开户业务由同一经办人完成全部工作就有风险隐患,存在通过多计发养老金或虚开存折的方式套取养老金的可能。
4、制度执行不严,缺乏有效监督。现实中有章不循或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串通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问题强调人员少事情多,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等客观原因,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严肃性和威慑力。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大多没有指定或建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致使风险隐患更加严重。
四、完善县级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大多人员少、业务量大,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设置内部控制的管理层次,建立决策管理、业务执行、监督反馈的组织结构或岗位。明确责任权限、业务职能、管理和监督控制关系,特别是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负责,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二)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应当规定关键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人员,定期实行内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等控制措施。
2、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估机制。应综合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和财政、审计、纪检等外部监督职能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测评。同时要按照适应性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
(三)加强养老保险经办业务运行控制
1、优化操作规程,调整管理模式。目前,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业务管理上大都采用专管员制,一名工作人员对口多个参保单位,一包到底地负责全部业务,权力高度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一两个人即可违规作弊的风险,不利于对业务运行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经办机构应采用柜员制管理模式,参保对象可以随机到相应业务部门的服务窗口办理业务,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
nlc202309021056
2、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遵循“便民、快捷、高效”的思想,按照制衡性原则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操作程序、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及具体要求。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3、加强资料整理,规范档案管理。目前,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档案管理大多数都采取分散管理的方式,相关资料存放在业务部门,由业务人员直接管理,这样就有可能涂改、丢失、毁损,导致业务运行事后监督缺乏依据。加强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管理要改变现行管理模式,经办机构要把部门、经办人员和档案分离,建立综合档案室,对档案资料集中立卷、实行统一管理。
(四)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财务控制
1、加强财务会计核算控制。依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等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严格会计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真实、准确、完整反映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状况。
2、加强岗位职责控制。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如出纳与会计岗位分离,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會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录工作;业务经办和审查稽核岗位分离,基金支付经办人员不得兼任审核工作,账务处理、报表编制不得兼任复核工作等等。
3、加强会计电算化控制。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电算化尚未全部普及,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既提高了人员素质又增加了内控监督手段,降低人为操纵因素,促进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4、加强实物资产控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票据、印章、财务档案等的管理与控制。如重要空白凭证和票据的保管和使用相分离,严禁一人保管基金收支所需的全部印章。
(五)加强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控制
1、加强业务系统岗位控制。明确业务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职责和使用权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监控功能对岗位操作进行监管,记录业务处理过程,保留操作痕迹,建立监控技术平台,进行宏观监控、风险监控。
2、加强系统数据管理。建立系统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使用、保密、维护的权限管理制度,定期对各项业务数据及操作日志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发挥数据管理系统监督管理的作用,及时分析评估,提高内控效率。
作者简介
李晓远,男,1974年11月,汉族,籍贯:安徽肥西,单位:安徽省肥西县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学历:本科,职称:会计师经济师。
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审计的思考 篇12
一、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增加医保经办机构的价值和改善医保基金的经营。内部审计应当通过建立系统、合规的方式进行评价并提高医保经办机构对医保基金的管理水平, 从而达到对医保基金的有效管理。
(一) 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需要
医保基金是百姓的救命钱, 事关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存尊严。确保基金依法依规及时征缴, 合理支付, 确保规范运行和保值增值, 是医保经办机构的首要职责。开展内部审计, 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经办机构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 通过采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等措施, 及时消除隐患, 堵塞漏洞, 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由于内部审计的人员对经办机构情况比较熟悉, 审计工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展, 及时发现问题,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这一点上, 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的时效性更强, 预防效果更好, 基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更小。
(二) 规范经办行为, 提升经办能力, 优化经办流程的需要
医保经办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涉及日常管理、经办流程、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会影响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但会降低百姓和定点医疗机构对医保经办机构的评价和信任度。通过开展审计, 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经办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加以改进。
(三) 加强“两定机构”监管的有效方式
定点零售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是医保基金的主要申请者和使用者, 几乎全部基金支出均发生在这些定点单位, 基金支付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有无违规和超范围、超限额支付, 直接事关基金安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 可以及时发现“两定机构”存在的违规套取基金、超范围支付基金、虚假医疗等一系列问题, 促使基金主管部门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公开投诉途径、强化考核评价等方式, 加强对“两定机构”的日常监管, 促使“两定机构”合理诊治参保患者, 依法依规合理使用医保基金。
(四) 完善和调整现行政策制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内部审计, 医保经办机构能够清楚掌握基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 通过对历年基金支付范围、支付额度、基金结余等数据的分析, 可以为现行医保政策的调整和新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基本医保实现了全覆盖, 总参保人数超过13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医保经办机构缺乏对内部审计概念和作用的认识, 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即使有些业务监督职能与内部审计的作用类似, 但也由于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技能单一、功能过于分散等原因, 监督作用效果不明显, 未体现出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 帮助医保经办机构实现目标的应有作用。
(一) 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以同级 (或上级) 财政部门和同级 (或上级) 审计部门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 使得医保经办机构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缺乏全面认识, 认为在外部监督存在的情况下, 开展内部审计是给自己找麻烦、套枷锁, 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已设立相应机构, 但对其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有名无实。
(二) 职能分散, 监督合力不强
有些单位虽已具备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但是这些职能大多分散于具体业务中, 只能依靠开展业务时履行监督职能。这种业务职能监督一方面独立性不强, 监督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监督资源分散, 监督职能之间无交叉, 整合度不高, 监督合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业务能力不强
很多医保经办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的人员, 只具备单一的监督技能, 只对医保工作的某个环节比较熟悉, 缺乏对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的了解, 缺乏对医保工作业务流程的了解和把握, 缺乏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审计工具的掌握, 导致监督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履职能力不强, 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四) 功效不明显, 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内部审计在大多数单位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加之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业务能力不强, 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或者虽已开展, 但是未能发现相关问题, 即使有审计结果, 也对改善组织运营, 提升组织价值方面的作用不大, 功效不明显, 其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医保内部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医保内部审计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 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宗旨, 包含的审计对象有基金收支、制度建设、人员分工、服务质量等众多内容。它在继续将基金收支合规性作为重点内容的同时, 医保信息系统和经办能力建设审计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完善及审计经验的缺乏, 信息系统审计和经办能力建设审计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
(一) 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审计的重点
1、基金收支的合规性审计仍是重中之重
(1) 基金收入审计。基金收入审计的重点是审核参保缴费真实性。审计中, 应将缴费收入与基金支出结合审计, 可通过检查缴费台账, 与银行日记账核对, 抽查基金到账情况, 并结合检查基金支出明细账, 有无直接支出到参保单位, 形成假参保。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情况下, 可通过缴费主体名称关键字检查收入的真实性, 若摘要不详, 则要抽查部分单位进行核对, 这类单位多为小型企业, 缴费金额不大, 因此要重点关注基金支出的其他类明细目, 只要有发生额, 就应实施详查。
(2) 基金支出审计。一是以“两定机构”为重点, 以熟悉诊疗业务的人员参与为原则。几乎所有基金支出均发生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因此这些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内部审计的重点。开展内部审计时, 应将医院涉及的基金开支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 把熟悉医疗业务, 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纳入审计队伍, 这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支出审计, 降低基金支出风险的有效手段。二是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基金往来款审计。医保费的开支采用先据实列支后检查评定的办法。内部审计机构应长期实时地对病人住院及费用发生情况实施现场随机监督抽查, 检查有无违规套取基金行为, 并据此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评, 如考评不合格, 则扣除相应的基金不再予以拨付, 鉴于这部分基金有时会被长期挂账, 一方面虚增了基金支出, 另一方面对定点医疗机构拨付不及时又会影响后者的正常经营, 直接影响了基金的保障效果。减少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往来款的结算, 可以增加基金供给的弹性, 防止发生在途基金量过大, 而形成基金支出过大的假象。三是零星报销等涉及日常现金支出的业务是检查重点。基金的现金支出主要是未在定点医疗机构挂账的住院医疗费用和慢性病人的日常费用支出, 通常医保经办机构的业务职能部门完成这类人员审核管理的全部流程。在对住院未挂账医疗费用进行审计时, 重点检查报销资料的完整性、医疗费用的真实性、基金支付的合规性, 这些检查应与适用的药品目录、病种目录、诊疗项目目录进行比对, 以检查有无以虚假报销资料套取医保基金、超范围违规支付基金的情况。对慢性病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时, 首先要检查慢性病人员年度审核记录的连续性、是否留存慢性病人员鉴定报销档案等基本资料, 以此保证现金支出不超范围。如未保留档案, 则加大了现金支出的审计风险, 应要求业务部门联系相关病患, 对其诊疗费用进一步核实;实行信息化管理的, 实际报销与信息系统管理的病人是否相符;是否报销了非定点医院住院的费用, 有无住院日期与门诊日期不符等情况。慢性病人员费用的发生都是实报实销制, 审计条件允许时, 不采用抽样检查, 而用全面检查的方法。四是补充性医疗保险商业运作的内部审计。对大额医保等补充性医保基金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等单位的运营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 要依据合同约定的基金、费用结算办法, 结合对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等账表的审查, 查清每一笔基金的去向, 防止费用被挪作他用。
2、信息系统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
医保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系统总体情况审计;二是各业务数据库的审计。
业务数据库的审计要结合业务模块功能开展, 重点审查功能是否实现, 各业务流程是否设置了控制措施及发挥作用如何。首先核对业务数据与基金财务数据是否一致。其次抽查申报的个人消费金额在数据库中有无记录。“两定机构”消费的数据与医保经办机构业务是否同步, 在“两定机构”不上传消费数据时, 业务数据库能否了解个人消费信息。通过对参保患者在“两定机构”就诊购药结算电子数据筛选, 查找有无医保范围外的药品和诊疗项目。此外, 还要审核断保人员情况, 断保后是否续保, 是否足额补缴医保基金, 同等条件人员的补缴金额是否一致;应终止办理医保关系的是否及时办理退保结算手续, 有无停保后继续享受待遇的情况发生等等。
3、业务经办能力建设逐步成为新的审计领域
审计应重点关注经办机构是否具有公共服务理念, 是否做到了管理与服务并重, 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及运行情况, 内部管理及效率情况, 业务经办流程、办事效率、队伍建设及服务质量情况, 促使医保经办机构强化管理效率、提高外部沟通和服务能力, 在医、患、保三方协商机制建设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 为构建和谐医保关系服务。
(二) 医保基金内部审计的难点
1、数据库管理的审计
由于对数据库本身是否存在缺陷、数据库管理的最佳标准等缺乏通行的审计评价标准, 且内审人员并非数据库设计开发或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专家, 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缺乏经验, 导致数据库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难点之一。
2、经办能力建设审计
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或通行标准, 且各地各级医保经办机构的现状不尽相同, 致使在展开内部审计时缺乏可行的评价标准, 审计成效不佳。
四、加强医保内部审计的思路
(一) 整合资源, 发挥监督合力
应将分散于参保登记、基金征缴、费用审核、基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职能进行整合, 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专门行使监督职权, 形成监督合力, 最大限度发挥监督作用。
(二) 加强学习培训, 组建精干高效的内审队伍
内审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 不仅要学习基本审计理论, 而且要学习医保知识、医学知识和现行医保政策, 掌握数据及数据库开发法的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能, 使内部审计队伍成为一支“高理论、精专业、熟技能、高品质”精干高效的专业化队伍。
(三)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医保内部审计要根据医保工作的特点, 以基金收支为切入点, 紧扣业务环节,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发现在运营管理、经办能力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做出精准判断和深度分析, 出具高精准的审计报告。医保经办机构应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塞管理漏洞, 确保基金运行安全有效、优化经办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管好用好百姓的救命钱, 赢得百姓信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中内协发〔2003〕20号.
[2]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 2012年8月2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