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办管理论文(精选12篇)
经办管理论文 篇1
用法治思维审视和指导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建立健全法治化的经办管理体系,渐成全系统的共识。
建立法治医保经办管理体系,是依法治国大势和医保经办管理现实状况相结合的迫切要求。医疗保险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法滞后,导致经办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先天不足,尽管社会保险法中设立了基本医疗保险专章,但至今未能出台相关的实施条例,导致具体规定难以付诸实施。加快立法进程、实现有法可依势在必行,这是增强依法经办迫切性的理由之一。
由于立法滞后,行政思维长期主导着经办管理,导致不规范行为严重存在。例如,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阵,自我封闭运行;经办管理基础数据五花八门,对接困难;经办流程自成体系,规范化缺失;经办管理效率与质量标准化缺失,等等,无不与行政思维主导下的以言代法、长官意志相关联。笔者无意否定行政思维或行政决策,在法治长期缺失的情况下,依靠行政思维和行政决策办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与法治思维相比,行政思维的随意性、多变性和地域、时空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强化法治思维理念,尽快走上依法治理轨道,是政府在医保经办管理上亟待补上的一堂必修课,也是增强依法经办迫切性的又一个重要理由。
建立法治医保经办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和基层积极性需有机结合。一方面,顶层设计的滞后状态亟待尽快改变,建立全国统一的经办管理规范,归根到底还得靠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这是地方难以为之的;另一方面,地方可以结合本地经办管理实践,审视经办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顶层设计献计献策,认真学习领会已有的法律规定,不断增强法治思维理念,为下一步贯彻实施顶层设计方案奠定思想根基。
摘要:<正>用法治思维审视和指导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建立健全法治化的经办管理体系,渐成全系统的共识。建立法治医保经办管理体系,是依法治国大势和医保经办管理现实状况相结合的迫切要求。医疗保险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法滞后,导致经办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先天不足,尽管社会保险法中设立了基本医疗保险专章,但至今未能出台相关的实施条例,导致具体规定难以付诸实施。加快立法进程、实现有法可依势在必行,这是增
经办管理论文 篇2
按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综合办主要负责人事、文控、后勤总务等方面的工作,自上次管理评审以来,综合办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在本部门的工作管理与改良方面作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人力资源管理:
对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规定了岗位能力要求,规范了人事招聘、能力评价、岗位培训与有效性评估,对新员工及其它各类员工的培训作了明确要求并有效实施,基础教育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全面展开,员工的纪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明显增强。
自2008年年初以来,公司从全国各地引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共4 名,其中高级人才1名,中层管理人员1名,专业技术人员2人,懂ISO/TS16949管理人才1名,超过了本年度的质量目标要求。截止2006年4月底,公司共有员工159人,其中,大专及以上16人,占10.6%;人员知识层面较高,人力资源配置比较充分,可满足体系运行对人员配置的总要求。同时,综合办还为每一位员工建立了人事档案,可以为公司决策部门提供各种人事方面的基本数据。
人员异动方面,1~5月份共录用人员14人,流失4人,流失率为2.5%,人员相对稳定。经离职谈话了解,主要原因是家中有事,而且有一大部分人为招聘2008届应届毕业生,他们都要回校办理毕业事宜或继续深造,而非管理因素及个人能力所致。
培训方面,综合办对2008年度的培训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验证,结果是培训实施有效。2008年度培训计划确定了22项次培训,目前已完成了对新员工、检验员、中层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内审员、现场5S和IS0/TS16949体系等培训,经口试、书面考核或实际操作考核,培训合格率为100%,电工、驾驶员等特殊工种均已持相应资格证书上岗。
总体上,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体系运行正常,且已达到或超过目标要求,自我评定为满意。
二、文件控制: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确保质量体系文件使用的各场所都能得到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文件,使文件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综合办文控中心基本上做到每季度对持有文件的部门进行抽查核对,一年来,所有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及记录,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文件发放及回收登记、更改、借阅/复制、销毁等都已按程序文件运行,文档管理明确清晰。
在文件控制方面,自我评价为满意。
三、后勤总务: 后勤总务管理面较宽,包括基建、保安、清洁等工作。基建方面,为达成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总要求,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保安管理方面,已对来访人员、人员进出厂作登记,对进出厂车辆、货物作检查,目前已做到24小时不间断的值勤,安全工作有了可靠保证。
工作环境改善,也作了较大努力,对公共区域公司已配备清洁工专人负责,各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5S工作,同时公司还投入一万多元进行厂区绿化。
福利待遇的改善:一线员工(含操作员及检验员)因公司原因停产及上晚班员工,公司均有补助;员工可享受有薪休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待遇。
自我评价,后勤总务工作基本满意。
四、建议:
1、为了扩大知识面,建议公司从外聘专家、讲师到公司讲课,或从内部选拔人员参加外部举办的各类培训。
2、对文件的控制,建议将技术类文件划归技术部统一管理和控制,综合办只负责管理类文件和其它质量文件的管理和控制。
3、建议对公司现有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改或换版,根据最新的组织结构设置和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对照标准进行修订,以使之更加合理化和有可操作。
总经办
经办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现存问题;建议与措施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保险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所使用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改革发展下来的,不能很好的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进行。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的方法与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更佳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国内社会保险工作。
二、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方面概述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新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属于一种再分配制度,其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其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则是指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各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主体、职责权限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三、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的现存问题
1.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五项社会保险几乎都是按照保险的种类来进行经办管理的,即是可能一种保险会出现多家经办、多头管理的情况,这就可能导致社会保险出现重复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降低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社会保险的管理成本等。如我国养老保险可以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在个体进行参保的过程中,不同的经办管理机构会针对不同的人群所拥有的不同的保险类型提供不同的保险服务,而由于很多人既是城镇居民,也是单位企业的员工,所以其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机构可能就会存在重叠的现象,使得个体的参保出现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保险资料的准确性,并且降低了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
2.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各级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尚未形成一个规范统一的名称了规格等,缺乏一定的正式性,从而很难在群众中树立起一个完整的政府机构服务形象,使得人民群众对其的信任度较低。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家对于我国的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上级政府没有明确的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名称、工作职能、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规格设置等进行明确的规定;(2)另外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不同地区进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改革的时间不同、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设置时间存在差异等。
四、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的建议与措施
1.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
首先,国家上级政府不应该片面的追求社会保险事业单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相关方面的制约因素。只有促进了社会保险的相关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上级政府应该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水平来设置相应的适应于该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而不是片面的对全国所有地区都实行相同的政策,从而使得有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不能很好的适应于当前的政策。最后,国家上级政府还应该积极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来对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命名,确定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2.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五险”政策,为了避免出现不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出现责任不清等问题,上级政府可以根据我国的或者是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五险”综合服务部门,对五项社会保险进行统一申报、统一登记、统一稽查等。这种综合性的部门既可以减少不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职责不清等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工作的准确性,提高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确保我国社会保险事业顺利的发展。
3.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人员编制的动态比
为了保证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服务质量,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可以实行工作人员编制的动态比;即是根据地区的参保人数来设置工作人员的数量,根据参保所需进行的步骤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出现一人多职、岗位空置等现象,以此来降低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的成本支出。
参考文献:
[1]尹蔚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2013(11).
经办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经办能力,标准,机制,创新
医保经办机构是落实医疗保险政策、服务参保对象、提升医保质量的组织载体。淄博市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围绕发挥医保资金最大使用效率,在加强定点管理、医疗监管中提升经办能力和效率,促进了定点管理规范化、医疗监管科学化、信息网络现代化和队伍建设专业化。
1 建立标准,完善机制,实现定点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定点单位标准,不断完善四个管理机制。
1.1 建立“三定”管理标准。
市政府转发了市人社局、卫生局等部门制定的医疗保险定点药店、定点医院、定点门诊等三个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定点的准入条件、设置要求、管理内容等。如对定点药店的准入条件中明确规定,禁止定点药店经营化妆品、日用百货、洗涤用品、食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等非药品。这些标准的设定为加强定点管理奠定了基础。
1.2 完善定点医院分级管理机制。
对定点医院(包括定点门诊)实行AAA、AA、A三个等级管理,根据人均医疗费用、服务设施、住院人次、参保人评价、举报投诉查处等因素综合确定定点医院等级,每年考评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对获得AAA、AA级的定点单位,实行年度费用指标及时下达、周转金提前足额拨付等优惠政策,采取定点单位自我监管为主和经办机构抽检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对信用等级低的A级定点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长期跟踪稽核,督促定点单位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011年评出AAA、AA、A级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为3家、6家、168家。在AAA级评定比例有限制的情况下,A级在减少,AA级在增加,呈现出争创AAA、AA级定点医院的可喜局面。
1.3 建立定点药店招投标机制。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定点药店统一招标确认,通过制定准入标准,公开招投标过程,废除了行政审批的定点模式,建立起了公平、科学的定点单位准入退出竞争机制。招投标机制于2008年建立,目前已有214家药店通过这一机制成为医保定点药店。更重要的是,公开招投标准入机制增强了定点药店的自我约束意识,把定点准入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之下,促进了定点药店的规范服务。2012年通过8次随机抽查和2次普查,定点药店普遍做到“三无”:无违规经营保健品、化妆品等非药品的;无24小时服务不落实的;无坐诊药师不到位的。
1.4 引进谈判机制。
在制定医疗保险服务协议过程中,同步引进谈判机制,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定点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就诊断符合率、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入出院指征、患者满意度等11项质量控制指标,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及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药占比等12项费用控制指标,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完善医疗保险协议内容,明确双方各自应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确保定点机构正确理解、诚信履约。
1.5 建立医疗保险约谈机制。
对于在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中发现的违约苗头,及时约谈相关负责人,通报违规情况,共同分析原因,帮助查找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2011-2012年先后约谈定点医院负责人56名,起到了警示和诫免作用,使这些医院很快克服了存在的问题,并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实现医疗监管的科学化
在医疗监管上,立足区县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单位和参保人三个层面,强化四项措施。
2.1 推行医保协管员模式。
2011年以来,先后从应届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医保协管员22名,派驻到全市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开展医疗保险宣传,为参保人就医提供指导,对住院病人情况进行核查,有效发挥了“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作用。同时,建立医保协管员定期岗位轮换和业务培训制度,预防人情关,提升监管能力。到2012年末,医保协管员阻止冒名住院、核查串换收费、搭车开药、超量带药等医疗违规120余例。
2.2 加大查处力度。
市区(县)两级医保经办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建立了40余人的专职稽核队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定点与不定点、直接查处与有报必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和教育处罚力度。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度,与定点单位资质、考核金兑付、信用等级管理相结合。2011-2012年,有30家次两定机构被通报批评,200余家次定点机构被限期整改,3家定点机构被取消定点资格,5家定点机构被列入黑名单。
2.3 强化社会监督。
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在各定点单位摆设警示牌,发放明白纸,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因素。近年来,共受理医疗保险投诉200余例,查处违规案例120余例,涉及定点单位百余家。
3 完善网络、提高效率,实现信息网络的现代化
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建设与制度设计、政策完善、工作开展同步推进。
3.1 完善网络系统,加快应用推广。
近几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网络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网络下延,2008年,把医保网络延伸到全部88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218处社区登记点,全市所有定点医院全部实行联网管理,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账、结算和拨付,均通过医保网络系统进行。2011年,参与全省异地就医结算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出台本市参保人到济南市部分省级医院就医联网结算办法;与省城及省内部分地市级医院建立异地就医协作制度,截至目前,异地联网结算医院达19家,2011年以来办理转诊8863人,其中住院8715人。
3.2 为参保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随着医保网络的建立和应用,自2007年起,参保人可持卡在全市任意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住院医疗费用即时报销;为配合慢性病进社区工作,在所有门诊慢性病协议服务单位安装联网软件,实现联网即时结算、审核和实时监控,节省了经办力量,缩短了报销周期,减轻了参保人资金垫付压力,也提升了协议服务单位为参保人服务的积极性。
3.3 全面实现网上实时监控。
利用医保网络进行医疗结算数据分析,确定医疗服务监管的重点单位、重点科室和重点人,查处定点医疗机构套取医保基金、损害参保人利益的违规行为,提高了针对性和时效性;为解决门诊统筹监管难的问题,开发购销存软件,抓住门诊药品购、销、存三个环节,对定点门诊实施有效监管,规范了签约定点的医疗服务行为。门诊服务违规案件占门诊总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6%下降到2012年的1%以下。
4 提升素质、规范服务,实现医保队伍的专业化
做好医保经办工作关键在人。全市各级医保经办机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全面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4.1 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认真做好干部队伍学习培训工作,抓住承担门诊统筹、付费方式改革等多项国家课题项目的有利契机,组织开展政策和工作调研,历经半年完成的职工门诊统筹课题报告,获得人社部专家一致好评;近两年有20多篇论文在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和省社保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开展“窗口服务明星”、“岗位明星”评选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勇于奉献的工作热情,2010-2012年,全市各级经办机构评出窗口服务明星62名、岗位明星18名,极大地提升了队伍的正能量;举办全市医保系统太极拳、太极剑比赛,倡导体会太极拳立身中正、舍己从人、和谐自然的深刻内涵,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2 大力开展医保内控机制建设。
一是统一经办流程,明确科室职责,实行岗位职责AB角分工,完善科室考核办法,明确工作人员岗位目标。如稽核科共有9项职责,其中规定在接到举报当日必须进行现场稽查,并写出稽核报告,次日向举报人反馈稽核结果。2011-2012年接到的100余起举报案件,均在当天完成现场稽查,既维护了基金安全,又羸得举报人的好评和信赖。二是实行科室定期轮岗制,科长3年一轮换。对全市医保业务权限进行排查,按照岗位设置规范业务使用权限,严控网络系统风险。三是推行柜员制经办服务,实行服务大厅科长轮班制,确保窗口服务质量。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对大厅服务的满意率连续3年达到100%。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全市经办系统没有发生推诿服务对象的,没有拖延办理的。
4.3 狠抓政风行风建设。
制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结合科室业务风险点,进行目标分解,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政勤政意识;在全市经办机构开展“推行文明用语”、“公开承诺”等活动,对照精神文明窗口标准,认真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民主评议,每年组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明察暗访,提高了经办机构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2010—2012年为例,全市经办系统平均每年征缴医疗保险费19.6亿元,涉及参保单位15503家;平均每年向699家定点医疗机构、311家零售药店支付医药费用19.2亿元,平均每年结算医疗费用达1123万人次,平均每年查处违规案件50余件,医保经办机构没有发生一起差错,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舞弊案件,维护了基金安全,在社会上树立起“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Z].2012.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59号)[Z.2009.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号)Z].2011.
经办风险管理检查评估总结 篇5
根据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关于开展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我中心及时成立专项小组,对单位的组织机构、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自查,提升了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能力,防范基金风险,维护基金安全,确保我中心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具体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机构职能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业务经办、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等内部控制活动全过程的岗位设置及其职责范围;对各项待遇支付时,要做到首先进行业务审核,然后分管领导复核,最后主要领导签字,做到了各个环节互相监督制约;对组织机构内部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政作风教育、业务培训学习、规范业务流程等措施,加强了社保经办队伍在思想作风和业务水平方面的提升。
二、业务运行控制
业务经办过程中实行经办初审、主管复审、领导审批的三级管理制度,各主要岗位做到了岗位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在我中心公告栏中及时公开社保中心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对办事依据、办事流程图、收费项目及标准、办理各项业务需提交的主要资料等公诸社会,方便群众办理;对单位内的重要档案及时留存、归档保管,做到建档有规定、调档有制度。
三、基金财务控制
在基金财务管理方面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建立财务专户,专款专用,真实准确地核算和反映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及时认真填制、审核财务报表,确保有关数据一致;在基金的预算管理上,要分析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测算下年度基金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基金下年度收、支预算,做到了认真、科学、合理。
四、信息系统控制
设置专门管理信息网络的专员,对网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安装杀毒软件,定期维修系统网络,及时更新和升级系统软件,消除安全隐患;对于业务权限进行严格的划分,实行自行管理制度;禁止内网与互联网相连,数据定期备份,防范人为或其他因素导致信息数据的丢失,确保信息的安全。
五、管理和监督的控制
中心内部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对全年业务进行定期检查,提高经办人员的责任心,提升办事服务水平。
我中心的经办流程及程序根据《河北省养老、工伤保险经办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制定,但在有些环节上还是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
经办管理论文 篇6
三、措施建议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保险全覆盖形势下,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为加快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一)整合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之间的社保管理服务资源,形成统一经办格局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管理服务资源分散,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是最没有效率并浪费资源的一种模式。今年初,国务院已经明确了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实现统一经办和管理。当前,社保管理服务中的资源分散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散在人社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分散在人社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尽快整合这些经办管理服务资源,实现统一经办。
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方面,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尽快实现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整个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的管理。特别是新一轮医改明确要求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约束作用、发挥医疗保险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上述原因,将现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七统一”,即政策统一、缴费和待遇标准统一、统筹层次统一、基金统一管理、医保目录统一、经办管理机构统一、医疗服务监管和支付办法统一。
从我国社保费征缴流程看,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和基数核定全部由社保机构承担,经核定后由银行托收,按规定分账处理(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后直接进入社保基金收入专户。目前办理社保费代收的商业银行网点已遍布城乡。税务机构征收增加了基金管理环节,拉长了基金管理链条,完全没有必要。另外,税务代征主要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对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是由社保机构征收,税务代收的险种也主要是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随着参保人群中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参保人数和居民的不断增加,以及按照社保法规定必须“五险合一”统一征收的要求,税务征收已经不符合我国社保发展的需要。应尽快明确做出规定,将目前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的业务归还给社保机构,实现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合并征收。
同时,建议整合高龄津贴、计划生育奖励补助、村干部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项目,改变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等问题。具体措施,一是将民政部门推动建立的一些地区的高龄津贴等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并入城乡居民养老待遇。二是将组织部门、民政部门等管理的村干部、老党员养老补贴等并入职工养老或城乡居民养老制度。三是将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计划生育奖励补助发放业务交由人社部门经办,各项养老待遇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发放。同时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发放的各类生活补助,包括社会优抚、被征地人员养老补助、抚恤金、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精减退职回乡老职工配偶生活困难补助等的经办业务,使这些管理项目和内容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另外,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内部,也要下决心改革经办体制,整合职能重叠的机构,实现多险合一经办,再造流程。围绕陆续出台的社保重大改革举措,统一设计经办规程,以适应社会保障全覆盖的需要。
(二)夯实基础,加紧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经办“三化”建设,以参保单位和参保居民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制订实施社保标准,全面推行“网上经办”,加快发行社会保障卡,尽早实现参保人员人手一卡,并着力拓展应用;二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队伍建设,以完善岗位规范、严格经办纪律要求、推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推进行风建设,努力实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精心尽心贴心的服务;三是优化经办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从面向单一人群向城乡统筹经办转变,从专管员制向综合柜员制转变,从单一的大厅服务向大厅和网上共同经办转变,从服务网点集中在城区向街道、社区、乡镇劳动服务平台下沉转变,从经办机构统一经办向多渠道购买利用社会公共服务转变,不断提高经办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化。
推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意义重大。通过全民参保登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青壮年参保率低的问题,与强化激励机制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已经参保的居民缴费选档低、期限短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改革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全覆盖要求的社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和商业机构参与、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监督”的多元社保服务供给机制
西方公共管理论认为,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在理念、功能和组织体制方面进行改革,打破行政官僚体制,建立以民众需要为导向和具有服务理念的管理体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顾客导向”型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契约理论也认为,公共服务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行政色彩浓厚、独立性差,是服务能力功能不足的重要根源。社保经办管理应当改变目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的命令式、管制式做法,确立与公众沟通式、协商式、治理型管理服务方式,建立一套具有整合能力和迅速回应能力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机构。
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初期,其经办管理靠行政手段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供需矛盾的加大,尤其是国家在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期,仅靠行政手段是不能满足公众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要求,必须引入公共服务治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在机制上,应当改变完全靠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模式,引入民营服务和市场竞争机制、公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在组织体系上,建立扁平化的经办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要根据社保管理服务内在规律,界定社会保险的服务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部分社会保险经办。具体细化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划分出哪些业务的服务项目必须由经办机构本身提供,哪些是可以委托外包的服务项目及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提供的服务项目,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机构工作效率和能力,防止经办机构的无序扩张和臃肿。实现部分服务外包,引入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参保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就像商业银行或商业保险公司的经办模式,群众可以就近选择服务好的网点。
在依托社会组织,部分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外包方面,有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北省对农村基层的社会保险业务交由乡镇政府实行购买服务、经营性服务。从2005年开始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政府主导、财政保障,市场导向、平等竞争、合同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部分业务外包给民间组织,建立了“以钱养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重庆市利用遍布城乡的商业保险机构网络,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起了商业保险机构为主经办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探索了多层次经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途径。江苏省江阴市自2006年以来,也实施了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经办管理工作。这些实践探索,为我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应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加快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尽快实现参保人人手一卡,社保卡“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目标,为经办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将会彻底颠覆传统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应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管理服务变革。当前,要以社保卡和“电子社保”为载体,综合、广泛集成各类应用模块,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应制定社保卡应用指标体系规范,建立“电子社保”服务基本标准,建设全民参保登记系统和全国个人权益记录网上查询服务系统,以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异地养老金管理系统。要建设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四位一体”体系,既社会保险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养老保险权益保障和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平台、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监控平台及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平台。建立“三个机制”,既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多方共担机制、基本医疗保险的供需双方谈判机制和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管理的多渠道社会保险服务提供机制。这些平台和机制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手少、事务多、经费紧、监督难的问题。
(五)加快制定和实施社保管理标准化,实现精确管理
标准化是提升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保险精确管理的基础。目前已有《社会保险服务总则》等3个国家标准和《社会保险视觉识别系统》等3个行业标准发布实施,要将贯彻落实已发布实施的各项标准作为契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一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将数理方法全方位运用到社保管理服务工作中,在注重定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定量控制。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模型和算法,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将量化渗透到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并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以实现对参保者的引导、调节和控制。并分析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基金的收入、支出情况,及其可能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二是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由层级管理,逐步向矩阵式、网格化管理模式转变。层级管理的信息传递是单项的,而矩阵式、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是多点并且相互融会贯通的。矩阵式、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使参保者在一定范围内在任何一点都可获得社保服务的便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面的问题。三是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基础上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等管理和服务的功能,随时随地实现人与人(通过PC和非PC),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领域,通过基于这些交互信息之后提供的智能信息,可大大提高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经办管理论文 篇7
关键词: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探索
一、细化财务管理内容, 找准节点
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贯穿基金运行的全过程, 实际操作上, 把财务管理分解为征缴、支付、管理三个环节进行, 并找到每个环节里的节点, 对节点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 做到以点带面。
(一) 基金征缴
基金征缴环节的节点有:基金结算凭证管理、基金托收、到账记载及划转。
基金结算凭证是办理社会保险基金结算的专用票据, 财务部门要建立结算凭证的领用台账, 管理要到本到号, 由专人保管。领用时, 票据专管员登记台账, 注明票号、张数、领用日期, 领用人签名确认。每季末, 领用人将已用票据存根联装订成册, 注明票号、张数、总金额, 交存票据专管员, 同时签名确认。票据专管员对已用票据存根联票面金额汇总, 并与当季基金征缴额进行核对。
基金托收, 就是以委托银行收款方式征缴社会保险费, 托收到账的基金一般占基金征缴收入的85%以上。财务部门要配合业务部门及时掌握参保单位开户名称、账号等变量数据, 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办理托收时, 要审核托收票据金额与结算凭证金额是否一致, 结算凭证上的经办人、审核人签名是否齐全。
到账记载及划转。基金到账后, 要按日制作记账凭证, 并将到账情况及时反馈给业务部门, 方便业务部门登记业务台账及催欠缴。月末, 将基金收入户中款项划入财政局社保基金专户。
(二) 基金拨付
基金拨付环节的节点有:用款计划申请、财务密匙及印鉴管理、拨付审核。
每月初, 经办机构都要向财政部门申报当月基金用款计划, 社保科核准后, 安排国库拨款。用款申请要结合业务支出, 考虑补汇等多方面因素。做到保证支付, 又略有结余, 结余额要控制在100万以内, 不然, 财政下月可能会大额核减申请数。
拨付现在用的是财政预算执行系统, 配有两个密匙, 一个用于支付, 由支付科室专人保管并使用;一个用于复核, 由财务主管保管。财务印鉴要分开保管, 财务专用章由辅助会计保管, 负责人名章由财务主管保管。
拨付审核, 在支付科室开出直接 (授权) 支付凭证后, 财务要根据业务收支汇总表及相关单据进行审核。收支表内支出, 看金额是否一致;表外支出, 看经办、复核、审核是否签名齐全, 看支出内容是否合法合规。
基金拨付对时间要求较高。养老金、失业金支付须在每月二十日之前完成, 工伤、生育、医疗基金拨付, 也须在规定工作日内办结, 可以说, 拨付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等重要。
(三) 基金管理
基金管理环节的节点有:基金预决算、结余管理。
基金预算, 就是编制下一年度基金收支计划, 并报主管、财政部门审批。编制时, 要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掌握各种变量数据, 分析趋势, 注意刚性与弹性结合, 收入与支出匹配。执行过程中, 定期报告, 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 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报主管、财政部门批复。年终, 据实按要求编制年度基金财务报告。注意基金预算与决算的差距, 分析差距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基金赤字时, 建立了基金调剂的, 可由上级经办机构调剂, 未建立的, 财政兜底。基金出现赤字, 首先要在基金预算中体现。其次, 要及时向主管、财政部门汇报, 争取财政补助收入早日到账。在账务处理上, 月末把财政专户存款中贷方金额转为短期借款的贷方, 收到补助收入时, 借记短期借款、财政专户存款,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基金结余由财政统一管理, 但经办机构财务也可与银行联系, 谈好优惠利率, 供财政选择。
二、强化内部控制, 做好对账工作, 确保基金安全
内部控制要体现在社会保险业务流程和财务办理的各个环节, 而对账是事后的复核, 是内控的延伸和检测, 目的都是消除舞弊, 防止出错。
(一) 内部控制
经办机构内控原则就是一个人不能办理业务、财务、支付等环节的全流程。
通过事权划分, 岗位设置, 将工作内容分解到人, 注重不相容岗位分离, 做到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并有良好的纠错机制。社会保险费测算、开票、复核、收款分离, 基金支付出单、结算、复核分开, 钱与账分设分管, 在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的机制, 做到操作必有据, 据必可查。对在职新参保, 退休人员新增, 滞纳金等重要事项, 提高授权级别, 增加审核程序。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内控。目前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有三个系统, 分别为财务的用友软件、业务数据库和财政的预算执行系统。设定办理、复核、审核的用户级别权限, 明确运作流程, 数据只有经过规定程序, 才会被提交和确认。另外注意密码、密匙的保密保管, 用户账号只限本人操作。
(二) 对账
对账对象主要有财政、银行、内部科室、参保单位及个人。
与财政对账内容主要是授权支付、直接支付当月发生额及余额, 财政专户存款月末余额。核对方式通过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 对账工作由总账会计负责, 核对无误才能关账。季度、年度出书面核对表, 由经办机构与财政局社保科盖章确认。
与银行对账, 由总账会计通过网银方式进行, 月末核对当月发生额及余额, 核对一致再关账, 季度网上确认对账表。银行纸质对账单, 由出纳经办确认, 总账复核保存。
财务科每月打印基金收入明细账、基金支出明细账, 分别交相关业务科室核对, 由业务科室每季出书面核对表, 从而确保基金收入、支出金额及单位明细与实一致。
与参保单位及个人对账, 离退休人员在每年一次认证时告知养老金金额, 在职人员, 每年打印缴费明细单, 邮寄到人。
三、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 营造良好财务环境
五个方面的关系主要指与主管部门财务机构、财政局相关科室、银行、参保对象以及内部各科室。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关系的性质, 了解工作关系的内容, 并待人以诚, 事事以勤, 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与人社局财务部门是上下级关系, 人社局财务科监督并指导经办机构财务工作。财务工作中遇有拿不准的事项, 要多请示, 保持沟通渠道通畅。同时要本着不怕出丑的精神, 多请人社局财务部门的同志检阅凭证报表, 指出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与财政局相关科室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财政局社保科负责基金预决算及日常管理以及经办机构的经费确定及划拨, 基金支付使用要经过支付中心和国库科。处理好财政局相关科室的关系, 作为经办机构财务部门, 首先是基金收支、经费支出要合法合规。其次收支预测要准, 财务报告要真, 平时联系要勤。另外还要按时做好财政局有关科室布置的工作。
与银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85%的社会保险费通过银行委托收款, 99%的养老金通过银行发放到退休人员, 同时社保经办机构也是银行的重点客户。社保经办机构财务要熟悉各项银行结算规定和流程, 并按规定办理业务, 及时与银行对账, 在基金划转财政时不出行, 积极支持开户银行的工作。
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是服务关系。财务要为保户缴费、待遇领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在个人缴费上小额现金收取, 大额银联卡划转;在银行开设存折或卡时, 充分尊重参保人员的选择。
与内部科室是服务支持监督关系。财务是基金收支的重要环节, 财务要与服务于业务科室促征缴保发放, 同时还要对基金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另外财务还要为业务科室开展社保业务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经办管理论文 篇8
2009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决定2009年“新农保”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旗)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全国普遍实施, 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广的公共利益再分配政策, 其运营难度很大。经办管理直接面对参保群众, 是制度安排实施的重要一环, 是确保“新农保”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已有大量文献从“新农保”实施的经济社会条件、财政支付能力、农民缴费能力等方面考察了其事实依据, 但现有研究对经办、管理模式的关注度稍显不足。本文主要通过对部分国内首批试点县市进行实地访谈及整理相关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进行研究, 探讨目前“新农保”经办、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各试点县、区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 对下阶段“新农保”的全面推广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二、“新农保”经办、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 政府“统包统揽”,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
到目前为止, 各地“新农保”大多采取政府“统包统揽”模式, 即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在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中, 不仅负责对社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等, 而且还要组织开展经办队伍的招募、培训与管理、保险费的征缴、养老金的给付、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作等日常具体工作 (如图1) 。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集“新农保”的征 (缴) 、管 (理) 、监 (督) 职能于一身。具体来说, 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各级“新农保”的统筹规划和监督指导等工作, 并成为“新农保”的行政管理部门。从政策运转、资金流向、业务流程方面看, 县级政府及社保机构几乎包揽了从收到支的一条龙服务, 形成了单一机构监管的格局。在这种政事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用由一个单位承担,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 难以有效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的挪用、挤占、多提管理费等现象。
(二) 县级政府运营管理成本压力过大
除个别省份以外, “新农保”基金基本上都由县级政府统筹运营管理。“新农保”基金纳入县 (市、区) 社会保障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单独记账、核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 由县级政府财政承担。县级农保经办机构设立“新农保”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 用于“新农保”保费收入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目前调研的各县、区都在本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了专门的农保管理中心, 负责建立农村居民参保档案, 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 也负责保费收缴、支付和其他管理工作。
按照规定, 除了对适龄农村老人进行基础养老金的出口补贴和参保农民的入口补贴外, 县级政府还必须对设立在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农保经办机构和人员经费负责, 这笔经费不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而纳入县财政预算。各地基层经办人员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一般为每位服务对象每年补助2~5元。农村群众人口众多、居住分散, 办理“新农保”业务工作量很大, 这一补贴标准与经办机构的开支和经办人员付出的劳动极为不相称, 难以调动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尽管如此, 这笔开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来说仍是个不小的负担。
在调查中发现, 在各级财政资金归集、拨付和分配的过程中, 已经出现资金不到位、到位不及时、下一级财政套取上一级财政资金的现象。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采取少报60岁以上农民人数的“做法”, 以争取被列入试点地区, 然后再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 要求追加相应补贴, 将“新农保”变成“钓鱼工程”。
(三) 基层经办机构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过低
目前“新农保”业务主要由县、乡 (镇) 和行政村三级经办。各地一般采取整合乡镇现有农村基层社会服务资源的做法, 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等服务项目, 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场地、统一窗口设置、统一工作制度、统一经办流程、统一设备配置的要求, 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在乡 (镇) 建立民生保障中心, 绝大部分乡镇工作人员为兼职人员, 只有个别经办人员接受过上级业务培训, 对如何建立“新农保”档案、核算“新农保”基金、审批复核60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的子女是否参保、核查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业务知识上的盲点。因此, 造成了档案建立不规范、个人账户未建立等诸多问题。
另外, 各地普遍存在基层经办力量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乡镇和村级经办人员人手缺乏, 工作强度很大。要保证及时更新情况、动态跟踪, 只能依靠村干部。由于“新农保”启动时各地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级下达的参保率, 在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的情况下, 有的村为赶时间完成任务, 在落实参保对象方面走了“捷径”, 拿着原有的村民名册照抄申报办理“新农保”开户, 因此出现了一些在制度实施之前已死亡但仍申报参保的现象, 冒领和到年龄无法及时领到养老金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广东省社保局2011年10月将“新农保”参保信息和省公安部门的个人户籍信息进行比对后发现, 在107万领取待遇的参保人当中有3800多人在户籍信息系统中已被销户, 787名正享受“新农保”待遇的老人, 早在“新农保”启动之前已经死亡。另外, 广东省还查出重复参保、领双份养老金者58人。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出现冒领、重领现象后, 事后追缴的执行成本很高, 甚至超出了追缴回的养老金数额。
基层社保机构是目前“新农保”推行的关键点。充分利用现有编内人员和在职村干部来解决经办机构人员短缺的问题, 以降低运行成本 (裴学中, 2010) , 是目前很有影响力的一种建议, 但上述研究表明, 基层社保机构的不健全及较低的专业化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政策的全面落实 (沙员、张大勇, 2010) 。另外, 尽管政府可以通过运动式的行政手段, 把首批“新农保”申请的信息录入存档, 但是“新农保”需要持续缴征、发放养老金, 且养老金发放与停止, 都需要特别申报。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众多、流动性大, “新农保”基金管理环节多、在途时间长, 目前这样一只经办队伍显然不能完全胜任这一工作。
(四) 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农保基金难以进行市场化投资
目前, 除个别省份以外, “新农保”基金基本上都由县级政府统筹运营管理, 新农保经办管理的重心和主要业务工作集中在县 (区) 乡 (镇) , 基金管理权分散在各县 (市、区)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决定了基金管理体制, 决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基金管理和调度的能力。
这种基金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保险金社会共济性差, 多是区域内部消化, 致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资金的闲置和急缺现象同时存在;其次, “新农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执行队伍。县级政府面临保险金规模小, 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限制, 基金增值保值方式简单落后, 只能通过财政专户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家发行的国债, 赚取微薄的利息收入。河南省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按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农村信用社基金专户, 利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显而易见, 这种所谓的“投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且风险性小, 但投资渠道单一化, 投资收益率比较低, 起不到真正的增值保值作用;再次, 经办手段落后也是县级经办机构面临的大问题。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涉及“新农保”业务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建设规划, 不少地方经办工作还以手工操作为主, 缺少专业技术与管理资源, 管理能力较为薄弱, 经办成本高。一些地区为解燃眉之急, 开发了过渡性应用软件, 但在系统结构、业务模块、数据接口、指标体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最后, 各地“新农保”经办管理模式不统一, 操作流程差别较大, 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信息平台建设欠缺, 县级与乡镇间缺乏数据软件平台, 直接影响信息上报的效率和速度, 资金追踪不够及时, 客观上存在管理漏洞。经办机构与代办行协调不足, 以致无法及时做实个人账户 (米红, 2009) 。
同时, 在政府统包统揽的情况下, 试点地区主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行推进, 具有阶段性、突击性特点, 缺少法律层面的强制性规范, 这也为资金安全运营与保值增值留下隐患。
(五) 金融机构网点过少, 养老金发放不便
“新农保”工作的开展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密不可分。中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 大多数地区是委托这三家金融机构代发养老金。
由于“新农保”业务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客户不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 金融机构代理“新农保”的初期工作需要投入较大的运营费用和营销费用, 特别是那些农村人口较多的贫穷县、区。
由于参保人员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 协作银行初期财务成本负担较重。同时, 由于“新农保”参保人员多为低端客户, 单笔业务量小, 加上参保人数多, 工作十分琐碎。
在基层网点少的情况下, 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服务压力,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设立机构, 受区域经济总量小、发展潜力低、业务量小等因素影响, 银行盈利空间较小。因此, 尽管绝大部分被调查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网络, 但金融机构普遍不愿在农村多设网点。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 配套金融机构网点严重不足导致边远地区的农民缴费和领取基础养老金极其不便,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热情。
三、一些地区的制度实验
(一) 省级政府统筹的广东实践
在“新农保”基金管理方面, 广东省已经开始进行探索, 确定了“新农保”经办工作实行省级集中购买服务的社、银合作模式:省级集中购买服务, 借助金融机构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网络经办“新农保”。广东省社保部门通过在邮政储蓄银行统一开设财政专户。邮政的乡镇网点作为“新农保”代办的服务点, 所有参保登记、缴费、申领待遇、转移、停保等手续均在邮储网点完成。省社保局负责基金核算, 将数据库与邮储银行信息系统对接, 通过邮储银行系统“新农保”经办业务的管理直接延伸到各乡镇的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网点, 个人账户的管理在省局实现, 待遇由省局直接审核, 将应发数据传送到省邮政银行发放。
广东模式试行一段时间后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新农保”启动初期利润太低, 邮政储蓄银行出于成本考虑, 短期内不可能增加更多营业网点。这说明, 由一家金融机构提供社保服务, 由于缺少竞争压力, 服务水平和效率难免打折扣。
除了银行系统外, 目前在一些地区已有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的案例, 其中江苏省宜兴市的做法影响最大。
(二)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的“宜兴模式”
所谓“宜兴模式”, 就是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交给专业的保险公司来管理运营, 政府负责政策的统筹和规划以及综合监督和协调, 保险公司不参与保费的征缴和基金的管理, 只负责业务管理。政府和企业在这个模式中各有分工, 采用的是征、管、监相分离的模式。其中, 财政局负责“新农保”、新农合基金征缴、管理, 对基金实行独立建账, 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封闭运行;保险公司负责参保手续办理、个人账户管理、养老待遇结算和发放、参合人员住院结报等具体业务;人社局负责“新农保”、新农合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宜兴市社保部门可随时调阅、检查和定量分析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数据, 实时掌控业务开办动态。
整个“新农保”基金支付流程中, 形成了钱账分离的管理模式, 并可充分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现有的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对政府来说, 还可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如果按传统的做法由社保机构统包统揽, 宜兴市需要增设200余人的管理队伍, 加上设施设备、教育培训、运营开支等直接和间接开支, 每年至少需要1000万元的投入, 而选择服务外包, 则只需要100万元的成本。
四、“新农保”经办、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笔者认为, 各地“新农保”经办、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表面看来似乎是由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 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城乡分治、政府“统包统揽”的行政化运作模式。因此, 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本着下述原则:第一, “新农保”制度不仅要解决农民养老等具体问题, 而且一旦运转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机制, 影响收入分配、阶层关系和资本市场等, “新农保”制度建设应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交换、人才交流和信息沟通, 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何文炯, 2010) , 而县级政府管理的运作模式因统筹层次过低显然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第二, 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其中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三, 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养老金发放方面表现出的“委托-代理”问题, 原因在于缺少竞争,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养老金运营、管理的垄断。
首先是“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的问题。现阶段由于地区差距过大而难以实现全国统筹, 但至少可以在省一级统一制度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分级运营机制, 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的方式解决。由省统辖参保人员管理、领取管理、保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个人账户管理、资产运营, 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机构, 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增大基金规模, 形成规模效益, 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确保基金的安全。同时, 由于城保是省级统筹, “新农保”省级统筹可以为有效实现与城保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衔接打好基础。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 可以稳步开展协作金融机构网点组合、产品组合与服务组合。根据参与自愿、协作有惠的原则, 推动更多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参与新农保金融服务, 提供网点组合供农户自由选择, 通过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以确保金融机构不只对“拉存款”感兴趣, 同时设法创造条件方便参保农民缴纳、领取养老金, 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是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问题。针对目前新农保经办力量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 应该扩大并完善“新农保”工作机构人员编制。但调研表明, 目前乡镇一级政府扩编的空间很小, 而且扩编将大大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
由于“新农保”经办、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与政府“统包统揽”的自办模式有密切关系 (李松华, 2011) 。事实上,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 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 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五、总结
“新农保”制度政策性强、业务比较复杂,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办能力支持, 容易导致制度在运行中的扭曲, 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满。研究表明, “新农保”目前的经办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问题:政府“统包统揽”,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县级政府统筹运营管理, 成本压力过大;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农保基金难以进行市场化投资;金融机构网点过少, 养老金发放不便。
各地“新农保”经办、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表面看来似乎是由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 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城乡分治、政府“统包统揽”的行政化运作模式。上述分析的政策启示是:国家可以在实现“新农保”省级统筹的基础上, 通过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优势, 形成金融机构的竞争, 以解决“新农保”运行不专业、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
摘要:对首批试点地区的调研表明, “新农保”目前的经办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问题:政府“统包统揽”,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县级政府统筹运营管理, 成本压力过大;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农保基金难以进行市场化投资;金融机构网点过少, 养老金发放不便。本文提出可以在实现“新农保”省级统筹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优势, 形成金融机构的竞争, 以解决“新农保”运行不专业、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保,经办管理,省级统筹,购买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93-201.
[2]裴学中.建立惠及民生的“新农保”制度[J].中国财政, 2010 (1) :19-21.
[3]沙员, 张大勇.基层社保所是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关键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16-19.
[4]米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9 (5) :5-11.
[5]何文炯.劳动力自由流动与社会保险一体化[J].中国社会保障, 2010 (12) :27-29.
[6]冯伟, 郭晓燕“.新农保”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完善路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8) :60-64.
[7]鲁全.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保险研究, 2011 (5) :18-24.
经办管理论文 篇9
从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目标来看, 目前“三加一”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整体保障水平不高的同时还存在城乡和不同身份人群间的待遇差距, 有身份区别的参保条件与人口的流动, 人的发展成长以及多元的就业方式等不适应导致保险关系难以转换接续, 统筹层次低降低了基金互助共济能力导致地区间待遇差异以及保障水平难以提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城乡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无论是从国际经验, 还是医疗保险发展的规律来看, 城乡医疗保险统一管理, 逐步实现制度统一, 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 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发展的趋势, “三加一”制度, 城乡分割, 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 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 应当将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管理纳入规划。第一步, 从减少财政补贴参保资金的浪费、减少经办机构重复建设、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漏洞等方面考虑, “十二五”期间应尽快将新农合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实行统一。第二步, 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医疗保障待遇等方面考虑, 应逐步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现实国情, “十二五”期间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秘书长熊先军认为, 立足当前, 一个可以做并可发挥明显作用, 为解决一些长远问题奠定基础的关键, 是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经办管理论文 篇10
一、问题
(一) 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福建全省尚未统一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及细则, 个别经办机构存在为考核而考核, 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考核等“走过场, 图形式”的现象, 敷衍了事。甚至将人事部门一年一度的“年终考评”置换成“绩效考核”, 犹如“新瓶装旧酒”, 已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 考核标准较笼统
目前各经办机构基本还是以人事部门设定的“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缺少必要的二级或三级指标, 工作人员量化考核的指标设定缺乏针对性, 对所有人员采用完全一样的标准进行考核, 忽视了岗位、职务的差别。
(三) 考核方法较单一
考核主体上一般应包括上级、同级和服务对象, 而实际考核主体即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考核及同级互评, 缺少全面多角度的考核。社保经办机构主要是为参保对象服务的, 因此, 考核主体至少应有参保对象的参与。
考核等次通常只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项。甚至有些经办机构除了10%~15%的优秀名额“轮流坐庄”外, 基本上都定为合格, 碍于情面一般都不涉及不合格, 使“多栽花, 少栽刺, 你好, 我好, 笑哈哈”不良考评风盛行。
(四) 考核结果被忽略
目前绩效考核基本状况是“开场轰轰烈烈, 过程冷冷清清, 结果无人过问”, 考核结果往往仅限于年终评优, 或多或少与绩效工资挂点钩。事实上, 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绩效改进, 即通过考核和考核结果的应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绩效。
二、建议与对策
(一) 考核机制应制度化
绩效管理就是行为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即“干没干?干了些什么?”、“干得怎样?达到了什么程度?”。通过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 要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打破“事业单位铁饭碗, 干好干差一个样”的旧观念, 树立“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 改变“上游要流汗, 下游太难看, 中游保险慢慢干”的懒散现象, 促进工作人员向“一专多能, 一岗多职”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 逐步建立起收入与工作效能、履行职责、优质服务紧密挂钩的分配机制, 推动经办机构人员向学习型、服务型、技能型转变, 为试行精细化管理、实行聘任制进行探索, 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 考核指标应具体化
指标体系要以定量为主, 定性为辅。以人事部门考核规定的“德”、“能”、“勤”、“纪”、“廉”的五项标准为一级考核指标, 再根据工作岗位设置二级、三级考核指标;为每个岗位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标准表, 并对不同层次工作人员有所侧重地制定评估指标。如:对经办机构负责人要注重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对科室负责人重点是业务拓展、内部管理, 对窗口人员则侧重工作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考核指标应该简单明了, 所要求的绩效分析数据和定性分析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 综合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以科学的数字为依据, 少用或不用定性指标, 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对工作人员绩效的直观结论。
例如, 二级考核指标应体现:
1. 工作业绩指标:包括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时效。
2. 工作能力指标:包括岗位技能, “AB岗”的能力。
3. 工作态度指标:包括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从领导安排。
4. 社会评价指标:包括参保对象有效投诉、反馈意见评价、明查暗访结果。
5. 加分指标:包括突出贡献、稿件采用等。
三级考核指标应体现:
1.工作任务完成率: (=考核期实际完成数/任务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下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稽核率: (=考核期下达稽核任务数/实际完成数额×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稽核率和纠错率。
3.差错控制率: (=考核期差错笔数/抽查笔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数据输入、认定表、办理银行票据和各种业务的差错率。
4.待遇支付审核准确率: (=考核期差错金额/抽查笔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待遇给付的审核质量情况。
5.档案资料管理规范率: (=考核期不规范册数/抽查册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收集管理纸质材料规范性、健全性进行考核。
6. 报表准确率: (=考核期差错笔数/抽查张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类报表按时报送和准确率进行考核。
(三) 考核主体应多元化
在做好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 主动引入上级部门、社会人士、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参与绩效评估, 吸纳社会各方面对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办事作风和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意见, 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四) 考核管理应科技化
工作人员绩效考评系统运行中数据资料的产生与采集、归类与分析、汇总与评估都离不开科技支持。目前在现有核查软件的基础上, 一是开发和应用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指标有关数据的生成系统;二是开发和应用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指标的数据处理和计分程序, 提高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科技支持。
(五) 考核结果应规范化
首先建立考核反馈机制。绩效考核并不是“打个分数评个优”就了事, 还需要与被考核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要采取会议点评、个别面谈等形式来告诉工作人员:单位对你的评价及要求、你的差距在哪里、你应该怎样努力,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绩效、有待改进的方面以及上级对自己的期望;通过绩效结果与改进工作、培训与再教育等相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绩效。同时, 公布考核结果, 使个人可以查询其绩效情况和自己的绩效排名。
其次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实现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相关联。对经考核认定为“优”等级的个人给予奖励, 表现突出的个人将作为推荐上级表彰、外出学习考察、职称评聘、提拔任用的优先重点考虑对象, 做好经办机构优秀人才的选拔储备。同时, 对认定为“差”等级的, 则予以诫免、扣发绩效工资、取消评先授奖、评聘职称资格、调岗、辞退等处理。
经办管理论文 篇11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颁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暂行办法》,确定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了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和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等内部控制5个要素具体评分标准,以及定量评分与内控等级的相互关系。定性评价标准包含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控制各等级的基本特征;二是各内部控制要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内部控制状态的标志点。以内部控制优秀级的定性评价标准为例,可以表述为,内部控制优秀级:被检查的机构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各环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所有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控制措施得当,经办效果显著。“健全”是内部控制优秀级的基本特征,对内部控制良好及以下等级,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比较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内部控制要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点体现在5要素共58项作业层级具体标准中,如机构(岗位)设置、授权管理、人员管理是组织机构控制要素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点,“明确”、“基本明确”、“不明确”、“否”或“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等词语反映标志点的状态或程度。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定性评价标准量化,确定不同的分值以及相对应的内部控制等级。综合评分在450分以上为优秀等级,综合评分350-449分为良好等级,综合评分300-349分为合格等级,综合评分在300分以下为不合格等级。
近年来,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失败案例进一步凸显了内部控制评估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内部控制等级标准。内部控制等级是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结果的水平划分。目前,内部控制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应进一步细化,化分为五级。具体做法是:将良好等级拆分为两个等级,一个等级为优良,分值为400-449分,一个等级为良好,分值为350-399分。这样,优秀到合格等级均为50分一档,分值分布均匀,能够很好体现内部控制水平差异状况,有利于树立标杆,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评分标准表》中的部分评价标准要进行拓展,对部分评价标准进行指标解释和界定,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如组织机构控制中“机构(岗位)设置”:1.内设机构、决策程序、机构负责人授权等内容的评价标准分为好(明确)、较好(基本明确)、一般(不明确)、差(否)四个等次,由于没有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明确指标解释,给使用者留下了较多的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的空间,增大了评分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对指标进行精确界定,规定什么情况下是“明确”,什么情况下是“基本明确”,什么情况下是“不明确”等。2.岗位设置体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的评价标准分为好(是)、差(否)两个等次,如果只有部分岗位设置体现或未体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则上述评价标准显然难以适用,因此,应进一步将评价标准拓展为好(是)、一般(部分是)、差(否)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不仅要关心控制结果的好坏,而且要评估控制手段的优劣,这就产生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的选择问题。措施型指标是指与各种控制手段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如岗位分离、授权管理等指标;而结果型指标是针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定的评价指标,如基金征缴率等。这两种类型的指标各有优缺点。措施型指标比较直观,它直接指向“合理控制手段实施与否”,没有实施就有失控可能,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必然存在漏洞,但是其缺乏综合性,特别是由关键控制点产生的评价指标,它忽略了对次要控制手段的评价,一旦次要手段失控,就会给社保经办机构带来安全隐患。结果型指标正相反,其综合性很强,评价结果良好,无论控制手段实施如何,至少控制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方面,此结果往往并非与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一一对应,如基金征缴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基金征缴过程控制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经济形势、参保单位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评价结果良好,也仅能证明现在未发现问题。因此,要改变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只使用措施型指标的状况,应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两种指标的作用。
三、对重大风险事项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内部控制的职能之一是有效控制影响社保经办机构目标实现的风险,将被评价机构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作为定性评价的一个因素无疑是有必要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暂行办法》有“对涉嫌发生违法案件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当年内部控制检查评估确定为不合格等级”的规定,体现了这一精神。但是笼统地“确定为不合格等级”似乎过于简单化,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有必要根据重大风险事项的问题性质、影响程度、发生频度等情况,将重大风险事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此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考虑因素。例如风险事项中的案件,其案值的大小,案件与内部控制的关联性,造成的实际损失,是否自查发现等情况各不相同,应该制定相应的细化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
经办管理论文 篇12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内容及存在问题
1、社保经办机构业务内容:
社会保险业务内容复杂、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的业务主要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保险。五大险种的基础业务有: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基金征缴;社保稽核业务, 五大险种也有其共同点, 如缴费基数的稽核。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除上述共性业务外还有医疗费用支出管理内容, 如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转院转诊管理、医疗费用审核等项目。可以说五大保险业务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同制度始建初期到制度改革初期, 现如今工作难度、工作量的增长也成为一种趋势。
养老保险制度在统账结合前的业务从退休审批、退休金计算到退休金发放均为企业内部劳资与财务行为;统账结合后, 养老保险业务改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 退休审批及退休待遇支付均由上级社保经办机构审批, 在业务操作程序、手续上较以前复杂了许多。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的“两个确保”, 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更为显性化, 养老金的隐性债务成为关注的焦点, 做实个人账户、解决养老金缺口、“金保工程”建设等都成为今后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 还有以往遗留的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也急需改进与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模式选择, 到具体的费用结算方式选择、医疗管理、医疗费用审核管理、异地就医管理、转诊转院管理、慢性病管理等等, 涉及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社保经办机构三方利益, 管理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均为目前探索与研究的方向。在扩大参保覆盖面政策指导下, 参保人数的逐年增长, 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而补充医疗保险及其他辅助性医疗保险政策的出台, 使医疗保险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
《工伤保险条例》于2004年1月1日实施, 《条例》按行业设计了工伤保险费的缴费率, 明确了工伤认定手续、程序、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及支付等。对工伤保险工作而言, 加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管理, 及其相关管理办法、业务流程、岗位设置、相关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等工作均需做出合理的设计、科学的安排。生育保险与失业保险相对于其他险种相比在业务内容、实际操作上较为简单。但其业务操作与管理的严肃性同样不容忽视。
2、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 是社保经办机构业务量大而人员编制相对较少、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设置较少或没有设置, 导致经办的业务、提供的服务都不能达到较高的质量。社保经办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却成果甚微, 没有绩效。
其次, 社会保险经办的模式不够统一, 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各险种多单独立户各自为政, 参保对象的基础数据不统一, 内设机构职能划分不清, 业务经办流程处理存在过于简单、粗放, 经办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一部分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
第三, 人员配备少与人员素质不能紧跟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 经办人员整日忙于工作, 对新的政策、新的形势要求无暇学习, 造成对现实工作不能很好理解, 既影响了工作质量, 又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社保经办人员队伍组成时间不长, 成员构成相对复杂, 一些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此上级主管部门及本单位领导不能及早并随时进行人员的岗位培训与后续教育。这些都是政府投入不足形成的一种不良循环结果。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随着社会保险事业改革的深入进行, 与其相应的社保经办机构不论从机构设置的调整上, 还是从人员编制的增加到后续培训与再教育, 政府与上级领导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是不利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现象,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也就是说, 社会保险业务相对变得更为复杂、管理上要求更为精细、专业、与技术了, 相应的政府在制定出台新的措施与政策时, 亦应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与建设重新定位, 重新评价。
二、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与建设的几点想法
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与目标的实现, 依赖于社会保险机构自身能力的建设。制度政策制定的好, 与能否被贯彻执行与落实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执行制度与政策的人便成为关键。但还需辅之以科学有效的职能科室的设置, 这是社会保险机构能力的建设问题, 也是建立高效运转的经办管理体系所在。
1、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资源
根据社会保险业务内容的需要, 实现各险种资源共享, 信息共建, 对共性业务可以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如将“五险合一”, 实行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在经办机构内部按险种分设机构, 对存在的共性业务实行合并管理, 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都有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医疗费用审核、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的选择等;而稽核审计业务, 也可将五个险种合并进行, 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 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对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等业务均可同时办理, 既节省了参保人员时间和精力, 也便于对各项社保基金进行征缴时的书面比较稽核。应学会利用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 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对社区建设较好的地区, 把大量的个人参保放到社区;缴费借用银行力量, 稽核调动社会中介机构参与, 外购服务等。
另外, 政府应增加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和编制, 并改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办公条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履行的管理职能是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政府职能, 所以政府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而且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为社会保险政策要落到实处, 经办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同时。政府必要的支出能留住或吸引社保人才, 否则拮据的经费、简陋的办公场所、艰巨而繁重的工作, 既容易流失人才, 也会使兢兢业业于社保岗位的优秀工作者丧失健康、丧失能力。如向志雄同志, 为社保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加强业务经办能力, 规范业务经办流程、业务操作程序,
要完善制度政策, 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 实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是经办机构管理的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做到位了, 才能更进一步的改进管理, 优化各项服务。管理的科学性便是随时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规范业务流程, 不能拘泥于过时的做法。而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流程的基本框架应按照参保登记、缴费核定、基金征缴、待遇审核、待遇支付几个环节设计。
同时要统一各业务环节的工作职责, 制定科学的权限管理机制, 做到岗位设置、工作环节、检查标准、业务信息传递等规范的流转程序。合理科学的业务经办程序, 既能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强化管理。
建立统一计算机规划系统, 计算机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规模越大、效率越高, 优越性也就越明显。目前只有养老保险实行了向省级统筹的目标, 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国统筹, 实现计算机的全国联网。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实行的是市、县一级统筹, 亦即属地管理原则。因此计算机的开发与管理, 要在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统一开发, 使之横向, 能跨险种, 纵向, 能跨地区。为今后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如对医疗费用支出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均适用) 管理的应用。可体现为跨地区就医, 在联机状态下能适时监控医疗费的支出情况、医疗服务是否合理、医疗用药是否符合药品目录的要求等等。
3、加强对经办人员的管理
社会保险事业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事业, 它关系到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所以社会保险经办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要能熟练的掌握社会保险政策, 应具备处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能力。
首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领导人员, 要重视自身的学习、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重视对本级社保机构的能力建设。只有领导层注重对新政策、新制度、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 明确政策方向, 领导下级社保经办人员进行具体工作。重视对下级经办人员的培训, 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立真正的学习性组织, 才能塑造出有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才能为社会保险事业做出成绩。
其次, 社会保险机构的经办人员都应树立积极向上, 勤学好问的学习风气, 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 提高与完善自我, 真正的掌握政策、制度, 熟练的完成业务工作, 从整体上明了社会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程序;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 做到能胜任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政策被贯彻执行。当然光靠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自觉性远远不够, 上到政府, 下到社保经办机构的领导层、及其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制度都应对表现优秀、工作成绩突出、有创新能力的经办人员给予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奖励, 这样才能激发经办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最后,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制定人员素质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鼓励经办人员的自我学习、在职进修或带薪学习,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总之, 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是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事业, 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社会保险业务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为适应社会保险业务的变化, 相应的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与建设, 是保证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摘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办着关系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五大保险业务,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始建到制度改革运行至今,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关系到相关各项制度与政策的良好运行与贯彻执行。
【经办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总经办管理制度07-29
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09-01
总经办部门管理制度06-16
社保经办风险管理专项11-11
管理层总经办主任岗位职责05-24
系列之一 社会保险参保管理经办指南08-01
2024年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要点10-24
经办体系论文08-04
商业经办08-03
经办模式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