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精选6篇)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 篇1
摘要: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 也是影响农田生态条件的重要因子。通过了解黑龙江省稻田土壤氮循环规律, 根据土壤地力等级, 确定稻田施氮量。按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规律适量补充氮肥, 凭借叶龄模式理论确定水稻生育时期, 利用叶色卡的色级与叶片的颜色比较确定氮素的丰缺状况, 适时适量追施促花肥和保花肥, 调控水稻长势长相, 获得较高的公顷产量。
关键词:水稻,优化,施肥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尤其是肥料价格的上涨, 合理的施肥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关注。如何确定氮、磷、钾的配比, 以及施用时期的确定, 尤其是氮肥作为追肥如何施用, 即怎样才能施入较少的肥料,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08年设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试验站, 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 有机质含量4.3%, 全氮0.18%、速效磷25.7mg/kg, 速效钾334.3mg/kg, pH值为7.91。前茬作物为水稻, 3月31日进行盐水选种、清水洗种, 施保克浸种杀菌, 4月13日用播种器播种, 4月30日施用基肥, 公顷用量尿素60kg、33%硫酸钾75kg、磷酸二铵100kg, 5月18日机械插秧, 6月20日、7月6日撤水晒田, 土表湿润, 未见积水, 6月23日、7月9日根据叶色色级每公顷分别追施尿素30kg、60kg。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试验采取大区条田对比法, 每处理面积为1600m2, 地理条件相同, 其它措施相同。试验共设2个处理, 处理1为对照, 采用常规施肥, 于移栽5~7d, 公顷施一次蘖肥硫酸铵100kg/hm2;移栽20~25d, 公顷施二次蘖肥尿素80kg;移栽40~45d, 公顷施尿素40kg、33%硫酸钾30kg。处理2采用优化施肥, 于移栽7~10d, 公顷施蘖肥尿素20kg、硫酸铵60kg;移栽30~40d, 根据叶色施促花肥 (尿素) , 当叶色卡值 (LCC值) <3.5时, 公顷施尿素40kg, LCC为3.5~4.0时, 公顷施尿素30kg, LCC>4时, 公顷施尿素20kg, 公顷施33%硫酸钾65kg;移栽53~58d, 根据叶色施保花肥 (尿素) , 当LCC<3.5时, 公顷施尿素60kg, LCC为3.5~4.0时, 公顷施尿素40kg, LCC>4时, 公顷施尿素20kg。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调查结果
从生育期调查结果可知, 水稻应用优化施肥技术后, 可使抽穗期延迟2d, 成熟期延迟3d。在2008年水稻生育期缩短的情况下, 能够自然成熟。
2.2产量结果
从试验结果可知 (见表1) , 水稻采用优化施肥技术, 即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后, 能够增加穗粒数和实粒数, 虽然千粒重略有下降, 但处理2比对照增产13.3%, 效果较为明显。
3小结
优化施肥技术强调在增加穗粒数和实粒数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来达到目的。试验结果表明, 优化施肥技术能够提高穗粒数和实粒数, 虽然成熟期稍晚, 但在2008年水稻生育期缩短的情况下, 仍能够自然成熟。
优化施肥技术的施肥时期与水稻穗颈瘟病防治时期较常规近, 由于2008年特殊的气候条件, 天气晴朗、降水极少, 无稻瘟病发生;对于稻瘟病发生的年份, 优化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两种方法对稻瘟病的抵御能力是否一致, 尚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刘武, 邹应武, 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06 (5) :509-513.
[2]郭运峰, 刘志杰.水稻施肥及肥效研究初报[J].天津农业科技, 1997 (4) :8-10.
寒地水稻优化氮素施肥技术效果 篇2
关键词:水稻,优化氮肥,氮肥后移
针对寒地水稻传统施肥方式前期氮肥比例过高、而肥料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根据土壤供氮量和寒地水稻的需氮量,在水稻生育期中,定量调控氮肥用量,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的氮量,有效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目的[1,2,3,4,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6年在八五六分公司试验站开展,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土壤有机质6.3,pH为5.59,碱解氮238mg·kg-1,有效磷29mg·kg-1,速效钾218mg·kg-1,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26。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和无氮区(在优化施肥和习惯施肥中,各设1个25m2不施N的小区)共计3个处理,每处理666.7m2,施肥量和时期见表1、2、3。
*当顶3叶和顶4叶的叶色相等,施表中的尿素量;顶4叶的叶色小于顶3叶,在表中尿素用量基础上,再增加表中的尿素量的30%;如果顶4叶的叶色大于顶3叶,在表中尿素用量基础上,再减少表中的尿素量的30%。**当顶3和顶4叶的叶色相等,施表中的尿素量;顶4叶的叶色小于顶3叶,在表中尿素用量基础上,再增加表中的尿素量50%;如果顶4叶的叶色大于顶3叶,在表中尿素用量基础上,再减少表中的尿素量的50%。*When the top third leaf and top tourth leaf color is equal,urea scale;when top tourth leaf color is less than top third leaf,on the basis of the amount of urea,increased the 30%amount of urea in the table;when the top tourth leaf color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op third leaf,on the basis of the amount of urea,and reduced the amount of 30%urea in the table.**When the top thrid leaf and top tourth leaf color is equal,urea scale;top tourth leaf color was less than top third leaf,on the basis of the amount of urea,then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urea 50%in the table;if the top tourth leaf color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op third leaf,urea dosage based then,reducing the amount of urea in the table 50%.
5月11日移栽,5月17日返青,优化施肥设3次重复,面积各667m2,常规对照为1 667m2,独立排灌,病、虫害防治同大田。
优化施肥处理在水稻叶龄值为倒3.5叶时根据田间水稻长势,顶4叶的叶色小于顶3叶的情况,在表3中施用量基础上,再增加表中的尿素量的30%,尿素施用量调整为49.95kg·hm-2、氯化钾施用量调整为64.95kg·hm-2,优化施肥总氮量N为105.42kg·hm-2,比常规对照减少7.17kg·hm-2,施肥总肥量比常规下降37.17kg·hm-2(见表4)。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从插秧后开始,对茎蘖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同时使用SPAD502叶绿素仪对各处理的叶片叶绿色含量进行测定;在水稻收获时,采用5点取样法,取5穴水稻进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调查
无氮区的齐穗期提早1d、成熟期提早2d,说明空白区土壤肥力不足,水稻叶片提早枯萎,植株早衰死亡,高产水稻需要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优化施肥和常规对照生育期没有差别(见表5)。
2.2 中后期叶色调查
优化施肥处理的水稻从倒3.5叶穗肥施用后到成熟水稻叶色一直深于常规对照,叶色值分析显示:7月14日调查优化施肥水稻倒4叶叶色值小于倒3叶,这说明水稻长势没有过盛,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水稻壮秆;另外7月14日倒数1、2、3、4叶叶色值比常规对照分别高出6.43、5.09、3.04、2.22,说明优化施肥的肥力充足、水稻生长旺盛有利于穗部发育。8月15日调查水稻倒1、2、3、4叶叶色值比常规对照分别高出8.70、8.93、7.77、11.51,其叶色差值大于7月14日调查叶色值,倒4叶叶色变深,根据寒地水稻属于非蓄积型,水稻产量主要源于抽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主要来源于最后4片叶的光合作用,倒4片叶色变深,水稻氮素供应充足,有利于提高水稻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利于籽粒的灌浆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见表6)。
2.3 田间茎蘖变化分析
优化施肥分蘖与常规对照相比前期分蘖少,6月24日以后分蘖迅速增加,7月2日达到最高分蘖时,分蘖数比较:优化施肥(26.3)>常规对照(23.8)>无氮区(19.2);收获穗数比较:优化施肥(23.77)>常规对照(21.80)>无氮区(17.23);成穗率比较:常规对照(91.6%)>优化施肥(90.38%)>无氮区(89.74%),即优化施肥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用量水稻分蘖增加、虽然成穗率略有降低,但是收获穗数增加(见图1)。
2.4 产量及产量性状分析
优化施肥定量调控氮肥用量,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的氮量其结果是优化施肥产量比常规对照高453.4kg·hm-2,其增产原因是穗数增加1.97穗,结实率提高6.64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2g,无氮区土壤供氮能力可以生产水稻6 927.8kg·hm-2。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可以看出,优化施肥处理与常规和无氮区比较,产量和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见表7)。
2.5 氮肥利用率分析
优化施肥处理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实际总施肥量少37.17kg·hm-2,施氮总量少7.17kg·hm-2,而优化施肥处理水稻实际产量增加453.4 kg·hm-2,水稻地上吸收氮素量多28.18%,氮肥的表观利用率提高27.21百分点。
说明优化施肥定量调控氮肥用量,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的氮量,而水稻中后期植株高大、叶片茂盛、根系发达,所以这种施肥方法有利于氮素表观利用率的提高。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可以看出,优化施肥处理与常规和无氮区比较,产量、稻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
3.1 优化施肥
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和土壤化验结果,在水稻生育期中定量调控氮肥用量,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的氮量,结果表明,分蘖后期分蘖增加、最终收获穗数增加,水稻的中后期叶色加深,水稻孕穗结实期光合能力强,水稻结实率提高6.64百分点,千粒重提高0.02g,提高产量453.4kg·hm-2。
3.2 定量调控氮肥
水稻生育期中定量调控氮肥用量,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后移,增加穗肥的氮量,水稻的中后期氮素供应充足,水稻中后期庞大的根系对氮素吸收多、氮素表观利用率相对提高,结果优化施肥实际施肥总量比常规少37.17kg·hm-2、实际施氮总量比常规对照少7.17kg·hm-2,而水稻地上吸收氮素量多28.18%,氮肥的表观利用率高27.21百分点、实际产量增加453.4kg·hm-2。优化施肥方式将总肥量下降、将肥量后移、增加中后期肥量是一种值得继续研究的施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占忠.水肥措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6):40-43.
[2]杨建杰.干旱胁迫对水稻后期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1340-1342.
[3]张荣光.水分调控对水稻生物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J].山东气象,2014(5):19-20.
[4]马清俊.宽垄沟灌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侧向入渗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13(6):27-29.
寒地水稻机械深施肥配套技术 篇3
据笔者调查:目前富锦市种植的水稻不同早熟粳稻品种, 如空育131, 龙粳20、26, 垦鉴稻6等品种应用机械深施肥技术都呈增产趋势, 公顷产量在9.6~10.3吨。
二、实施盘式工厂化育秧技术, 培育健壮秧苗, 为高产奠定基础
水稻盘式工厂化育秧是按着规范的工艺流程进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育秧和供秧。工厂化育秧包括除芒、浸种、蒸汽催芽和播种。
三、实施机械整地技术, 为根系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伸展空间
早春进行旱作“浅旋耕精平地”作业, 使用天津-654驱动1GN-210型旋耕机进行旱旋耕作业。
四、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 提高化肥利用率, 为创造水稻高产提供保障
机械深施肥是该配套技术的核心技术, 采用2100-30型悬挂式水田旱地机械深施肥机械, 在水田泡田前将基肥条施于耕层下12~15厘米, 肥料集中。该机械2种规格:深施肥器7个或9个, 深施肥器间距30厘米。工作时需用20马力以上拖拉机利用液压悬挂进行牵引即可作业。施基肥深度12~15厘米, 施肥时期:选择秋翻或春旋地块在水泡田前进行机械施基肥。公顷用量360~400千克 (纯氮50%, 纯磷100%, 纯钾70%) 。
五、实施机械移栽, 保证水稻合理的空间分布, 充分利用空间营养
采用延吉春苗2ZT-9356B型插秧机, 机插规格:低等肥力土壤, 株行距10厘米×30厘米;中等肥力土壤, 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高等肥力土壤, 株行距16.5厘米×30厘米;每穴基本苗3~5株。
六、加强水层管理, 充分发挥水层管理的增产作用, 实现以水调温、以水调肥, 以叶龄为指标进行追肥
寒地水稻水层管理要按着“增温、节水、壮根”的原则, 插秧瓜皮水、返青寸头水、分蘖遮泥水、拔节可断水、孕穗扬花二寸水、灌浆结实过田水。分蘖肥返青后 (11叶品种在4叶龄) 立即施用, 公顷氮肥用量占追肥总量70%, 11叶品种在9.1~9.5叶龄时追施穗肥。公顷氮肥用量占追肥总量30%, 纯钾20~25千克/公顷。
七、实施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植保技术的增产作用
1. 防虫:
潜叶蝇在幼虫发生初期, 亩用55%虫地乐乳油15毫升, 甩施或喷雾。
2. 秧田除草:
在稗草2叶期用千金乳油60~80毫升/亩对水喷雾, 如有阔叶杂草加48%排草丹160~180毫升/亩, 但要分2次进行。
3. 本田除草:
30%阿罗津插前5~7天, 50~60毫升/亩, 插后15~20天30%阿罗津40~50毫升/亩+10%农得时15克亩。针对老稻田恶性杂草稻稗, 笔者经过二年试验筛选出对稻稗防治效果佳且对水稻安全的除稗剂10%嘧草醚WP。使用方法:在水稻栽后1~10天 (稗草2叶期以前) 亩用20~30克, 毒土、毒肥或茎叶喷施均可, 施药后保水5~7天, 防除效果在97%以上。
4.防病:
稻瘟病当做常规措施在孕穗末期-抽穗期、齐穗期防治2~3遍。应选用2%加收米80毫升/亩+25%施百克60毫升/亩, 对水15千克, 同时防治水稻多种病害。
八、水稻机械收获、干燥, 提高稻米品质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研发中心科技园区。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含碱解氮132.9 mg/kg、速效磷26.8 mg/kg、速效钾190.6 mg/kg、有机质3.93%, pH值6.2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为尿素 (纯N 46%) 、重过磷酸钙 (P2O543%) 、硫酸钾 (K2O 50%) 。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主茎11片叶。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 各处理肥料施用时期和施肥量见表1。其中处理N0磷肥一次作基肥施入, 钾肥分基肥和7.5叶龄2次施入, 比例5∶5, 浅干湿间歇灌溉, 插秧规格30 cm×12 cm;处理CON1磷、钾肥一次作基肥施入, 常规灌溉, 插秧规格30 cm×10 cm;处理CON2磷肥一次作基肥施入, 钾肥分基肥和倒2叶前半期施入, 比例7∶3, 浅干湿间歇灌溉, 插秧规格 (40+20) cm×10 cm;处理INM1、处理INM2磷肥作基肥一次施入, 钾肥分基肥和7.5叶龄2次施入, 比例5∶5, 浅干湿间歇灌溉, 其插秧规格分别为30 cm×10 cm、 (40+20) cm×10 cm。4次重复,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46.75 m2, 各小区单排单灌。
注:*为表示SPAD<38时, 施氮肥总量的20%;当38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
由图1可知, 不施氮肥处理 (N0) 株高最矮, 明显比施氮肥处理矮, 氮肥用量越多, 株高越高, 处理CON2株高最高。
2.2 分蘖动态
由图2可知, 不施氮肥的处理 (N0) 分蘖数明显少于施氮肥的处理, 氮肥用量越多分蘖越多, 原因可能是氮是许多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类和维生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对植物生命活动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合理施用氮肥是作物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6]。处理CON2分蘖最多, 这是因为其氮肥用量较多的缘故。
2.3 SPAD值
由表2可知, 不施氮肥的处理 (N0) SPAD值最低, 明显低于施氮肥的处理。7.5叶龄时, 处理INM1、处理INM2的SPAD值分别为38.8、38.3, 介于38~40, 追肥氮肥用量为总氮量的15%;10.1叶龄时, 其SPAD值分别为38.6、39.1, 介于38~40, 追肥氮肥用量为总氮量的20%。
2.4 干重
由表3可知, 施氮肥的处理植株干重远远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 6月28日和7月29日调查CON2干重最高, 这是因为前期氮肥施用量较多的缘故, 8月19日调查, 处理CON2干重仍最高, 处理INM2次之。
注:6月22日、7月13日、7月27日、8月24日叶龄分别为7.5叶、10.1叶、齐穗、齐穗后25 d。
(g/m2)
2.5 叶面积
由表4可知, 整个生育期处理CON2叶面积较高, 原因是其施肥量较大, 其次是处理INM2。在整个生育期不施氮肥的处理 (N0) 叶片总面积均最低。
(cm2/m2)
2.6 产量
由表5可知, 随着施氮量的增多, 穗数、穗总粒数均呈增加趋势, 空瘪率、千粒重则有下降的趋势。不施氮肥处理 (N0) 产量最低, 产稻谷6 700.5 kg/hm2, 处理CON2产量最高, 产稻谷9 300.0 kg/hm2, 其次是处理INM2和处理INM1。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处理N0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处理INM1和处理INM2除插秧方式不同外, 其他技术措施完全一致, 插秧规格分别为30 cm×10 cm的普通插秧方式和 (40+20) cm×10 cm的宽窄行插秧方式, 二者单位面积穴数相同, 且产量分别为9 151.5kg/hm2与9 202.5 kg/hm2, 基本相同, 说明宽窄行的插秧方式较普通的插秧方式无明显增产效果。
2.7 产投比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认为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上, 以处理INM2施肥方式最佳, 即施纯氮100 kg/hm2、五氧化二磷25 kg/hm2、氧化钾75 kg/hm2, 氮肥基施45%, 分蘖肥20%, 促花肥15%在7.5叶龄施用, 保花肥20%在10.0叶龄时施用效果最好。由表6可知, INM2净增效益最高, 达4 297.8元/hm2, 其次是处理CON2, 净增效益4 216.3元/hm2。
注:肥料按纯氮4.56元/kg、五氧化二磷4.63元/kg、氧化钾12.4元/kg计算, 稻谷按1.90元/kg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不施氮肥处理株高最矮, 分蘖数最少,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株高和分蘖增加。施氮肥的植株干重和叶面积远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 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个生育期不施氮肥的处理叶片总面积最低, 同时产量最低, 为6 700.5kg/hm2。处理CON2产量最高, 为9 300.0 kg/hm2, 其次是处理INM2和处理INM1。不施肥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 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处理INM2净增效益最高, 达4 297.8元/hm2, 其次是处理CON2, 在4 216.3元/hm2, 处理INM1和处理CON1净增效益分别为4 200.9、3 960.6元/hm2。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认为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上以处理INM2施肥方式最佳, 即施纯氮100 kg/hm2、五氧化二磷25 kg/hm2、氧化钾75 kg/hm2, 氮肥基施45%, 分蘖肥20%, 促花肥15%在7.5叶龄施用, 保花肥20%在10.0叶龄时施用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李卫国, 任永玲.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01, 29 (1) :53-58.
[2]朱朋波, 徐大勇, 方兆伟, 等.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2) :208-210.
[3]丁国祥, 徐霞, 钱云, 等.水稻氮肥施用量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 :115, 119.
[4]叶永印, 张事龙.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 (3) :366-368.
[5]廖可军.水稻科学施肥技术[J].江苏农艺与农机, 1998 (4) :32.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研究区概况
试验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的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站试验研究基地。该县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海拔高度在160~820 m,农业区平均海拔200 m左右。气候特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温凉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99 h;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128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77 mm。供试土壤含有机质44.44 g/kg、全氮2.16 g/kg、全磷1.75 g/kg、全钾22.49 g/kg。
1.2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处理以控灌水稻灌排技术为基础[10,11,12],每年各配置5个施肥水平[13,14,15],分别为320、360、400、440、480 kg/hm2,3次重复。试验小区情况是:各试验小区的面积均为100 m2;灌水和排水均采用单灌、单排方式;灌排水量计量均采用水表计量方式;各试验小区之间均采用隔水隔板进行隔水处理。试验中不同施肥水平的氮、磷、钾施肥量均采用2.0∶1.0∶1.5。其中,氮肥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施肥量为4∶3∶2∶1比例关系;磷肥采用8∶0∶2∶0;钾肥采用8∶0∶2∶0。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肥方法是:基肥春季整地时一次性全层混合施入;蘖肥插秧后5、10 d分2次撒施,2次的施肥比例为1∶2;穗肥幼穗分化开始后5、10 d分2次撒施,第1次幼穗分化开始后5 d将1/2氮肥和磷肥混施,第2次幼穗分化开始后10 d剩余的1/2氮肥和钾肥混施;粒肥齐穗时一次性撒施。
2 结果与分析
表1是2010—2011年不同施肥水平水稻植株地上部分谷粒和茎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测定结果。从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来看,水稻植株谷粒和茎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施肥水平之间没有呈显著的相关特性,而是较好地收敛在一定的数据范围。表2是2010—2011年不同施肥水平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全氮、全磷、全钾吸收量计算结果。从吸收量计算结果的相关分析来看,水稻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吸收量与施肥水平之间没有呈显著的相关特性,同样较好地收敛在一定的数据范围。由表2可知,平均生产9 759 kg/hm2稻谷,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需要吸收的全氮、全磷、全钾量分别为181.1、88.1、201.5 kg/hm2,地上部分吸收氮、磷、钾肥的比例是2.0:1.0:2.3。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吸收全氮1.856 kg/hm2、全磷0.909 kg/hm2、全钾2.065 kg/hm2。如果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全部随水稻收获而移出稻田,则在水稻生产中应以2.0∶1.0∶2.3的比例补充氮、磷、钾肥,以维持土壤的肥力和固有的氮、磷、钾供肥能力,使土壤保持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
水稻不同时期的需肥量有较大差异,必须合理地配置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才能保证水稻高产。试验中氮肥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施肥量采用4∶3∶2∶1比例关系;磷肥采用8∶0∶2∶0比例关系;钾肥采用8∶0∶2∶0比例关系,尽量拟合了水稻需肥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施肥水平条件下均达到了较高的产量水平,而且对稻田磷追肥的观察中并没有发现磷肥追肥引起的绿棉病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氮、磷、钾3种元素。正确把握水稻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吸收量是合理确定氮、磷、钾施肥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确定氮、磷、钾施肥比例的重要基础。龙盾104水稻品种的吸肥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株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吸肥量与施肥水平之间没有呈现相关特性,但较好地呈现在一定的数据域值范围。说明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无益,而且只能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13,14,15]。目前水稻生产中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性全层施入稻田中,但是从追肥应用试验结果来看,磷追肥并没有引起绿棉病的发生。因此,认为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性全层施入稻田方式对于黑龙江省并非是最好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地深入研究磷肥的追肥应用问题。
寒地水稻品种龙盾104的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吸肥量分别在166.5~204.0、76.5~109.5、178.5~223.5 kg/hm2。寒地水稻品种龙盾104的植株地上部分吸收全氮、全磷、全钾的比例是2.0∶1.0∶2.3,每生产100 kg稻谷需平均吸收全氮1.856 kg、全磷0.909 kg、全钾2.065 kg。寒地水稻品种龙盾104在土壤中肥力较高的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施肥方式,在240 kg/hm2施肥水平下可获得9 000 kg/hm2以上的较高产量。
摘要:为探索寒地水稻品种龙盾104的吸肥量和施肥技术,以控灌灌排技术开展了不同施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龙盾104的植株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吸肥量分别在116.5~204.0、76.5~109.5、178.5~223.5 kg/hm2。植株地上部分吸收全氮、全磷、全钾的比例是2.0∶1.0∶2.3,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平均吸收全氮1.856 kg、全磷0.909 kg、全钾2.065 kg。在土壤肥力较高和合理施肥情况下,龙盾104在240 kg/hm2施肥水平条件下,可达到9 000 kg/hm2以上较高产量水平。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 篇6
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 调整优化了寒地水稻氮肥施用时期, 能定量调控寒地水稻生产氮肥用量的SPAD和叶色卡阈值, 能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要定量调控氮肥, 衡量监控磷、钾, 以及因缺补充中、微量元素, 打破了寒地水稻后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区”, 开创了寒地水稻后期施氮创高产的先河。采用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 能显著减少水稻无效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改善水稻群体质量, 增加抽穗后光合效率, 显著减少水稻病害和倒伏的发生;还能提早抽穗3~5天, 这对于防止寒地水稻低温和早霜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水稻穗型整齐、穗大;结实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千粒重增加0.9g左右, 产量提高15%以上, 增加稻谷出米率, 改善稻米品质, 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通过增产和节本, 可使每亩增收约100元,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2 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技术的实施
2.1 根据叶龄确定水稻生育期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由于水稻品种繁多,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确切掌握水稻的生育期是一个技术难点。在优化施肥技术中, 根据水稻叶龄确定其生育进程, 克服了以往无法找准水稻生育期的问题, 为不同水稻品种按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氮肥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水稻叶龄的确定及标记方法
水稻叶龄是以主茎上长出的叶数来表示的。除掉芽鞘外, 与稻壳同侧的叶片为第1叶。当第1片叶完全抽出, 第2叶露尖时, 叶龄值为1;如第2片叶已出完, 第3叶正在抽出时, 则将第3叶的长度和第2叶长比较, 如果第3叶长度是第2叶长的10%, 叶龄值为2.1, 如果是第2叶长的50%, 则叶龄值为2.5, 其余叶龄计算以此类推。叶龄期, 是指某叶抽出期, 上述2.5叶龄恰处于第3叶抽出期, 叶龄期是3。叶龄标记必须在插秧前开始, 选10株具有平均叶龄的水稻, 用记号笔或墨水做好标记。移栽时, 将标记好的秧苗插在定点的观测田 (在田块相对的两个角上各选1点, 每点5株, 排成1行) , 并做好标志。插秧后每隔5~7天观察1次叶龄, 应每隔1个片叶做1个标记, 并记在记录本上。标记方法由标记者自定, 以自己能确切辨认每一叶的具体叶位为原则。
2.3 以前氮后移为核心的寒地水稻氮素管理
2.3.1 基于地力产量和目标产量确定寒地水稻氮肥用量
我省水稻无氮区产量在5.5~6.5吨/公顷范围内, 可获得的产量大都在9吨/公顷左右, 氮肥用量多数在90~100kg/ha。如果没有无氮区产量, 可依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确定施肥量。如无氮区产量较低, 可获得的产量也低, 追求更高产量将有较大的风险。
2.3.2 氮肥施用时期
根据寒地水稻需氮规律和土壤供氮规律, 虽然稻田有机氮含量较高, 穗分化期以后能释放较多的氮素, 但远远不能满足水稻高产的需要。我们通过前氮后移, 按基肥∶蘖肥 (插秧后5~7天) ∶促花肥 (倒3.5叶) ∶保花肥 (剑叶露尖) 为4.5∶2∶1.5∶2的方式施肥, 使施氮与水稻需氮规律相一致, 能够充分满足水稻需氮关键期对氮素的需求。
2.3.3 氮素穗肥用量的确定
由于年际间气候差异较大, 施用同样氮肥, 水稻长相长势可能相差很大, 因此必须根据水稻实际生长情况, 诊断氮素营养状况, 确定追施氮肥的数量。用便携式叶绿素仪 (SPAD-502) 和叶色卡 (LCC) 方法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 获得很好的效果。在寒地, 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SPAD阈值为SPAD=38, LCC阈值为LCC=3.5, 该阈值适合于多数寒地水稻品种。
2.3.4 实施方案
基肥:45%的氮肥、全部磷肥和50%的钾肥作基肥, 干施肥然后旋耕土壤。蘖肥:花哒水插秧, 插秧5~7天后施分蘖肥, 下午5点左右撒施, 第二天清晨灌水, 水深2-3cm (最浅水层) , 这样既能防止肥料被水冲到一起, 又能使肥料溶解在水中, 随水渗入土壤。穗肥:穗分化期、减数分裂期和抽穗后10天, 每次施肥前, 均和分蘖期相同, 先晒田2~3天, 然后在傍晚施肥, 第二天早晨灌水2~3cm, 以水带氮提高肥料利用率。灌水:返青~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方式, 每次灌水2~3cm;N-n叶龄期~N-n+1叶龄期, 进行排水搁田;拔节叶龄期~出穗后10天, 间歇湿润灌溉;从抽穗后11天~抽穗后45天, 进行干湿交替灌溉。特别注意:如果穗分化期水稻叶色过深, 叶片披垂, 则不施促花肥。到拔节期 (倒2叶) , 如水稻叶色退淡, 叶片挺立, 可施氮肥, 如果拔节期水稻叶色仍然过深, 叶片披垂, 一直到收获期不施氮肥。
3 推广采用水稻“套餐”肥———水稻基肥、返青肥和穗肥, 满足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
通过技术改造, 使肥料粒径和比重基本相同, 克服以往施肥时肥料分层, 施肥不匀的问题。按照测土结果, 根据水稻需肥状况, 灵活组合这些养分, 真正做到配方施肥, 形成以肥料销售促进技术推广的模式。
3.1 施肥比例
常规施肥N:P:K=2:1:1.2;高产地号施肥N:P:K=2:1:1.5-1.8。
3.2 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三大肥为主, 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 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3.3 施肥时期和方法
3.3.1 基肥。
氮肥总量的40%, 磷肥100%, 钾肥60~70%, 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或和搅浆整地同时用施肥器施入, 随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注意磷肥不能表施, 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3.3.2 蘖肥。
氮肥总量的30%, 在水稻返青后 (4叶期) 立即施入, 分二次使用, 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层施入, 余20%看田找施, 哪黄哪弱施哪。即6月5日前第一次蘖肥施完, 6月10日第二次蘖肥施完, 最晚不超过6月12日。
3.3.3 调解肥 (接力肥) 。
氮肥总量10%, 水稻倒4叶前后, 11叶品种8叶前后, 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 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 哪黄施哪。如不使用调节肥时, 则将10%调节肥用于基肥, 即基肥由40%调整为50%。
3.3.4 穗肥。
高产栽培的地块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 11叶品种在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 氮肥总量的20%, 钾肥总量的30~40%, 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 底叶有无枯萎, 有无稻瘟病害, 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 拔节黄褪淡施肥, 有病先防病后施肥, 底叶枯黄、干尖先壮根后施肥, 先放水壮根, 后复水施肥。
3.3.5 叶面追肥。
秧田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1.5叶期、2.5叶期、插秧期 (插前三带) 追肥。大约每7-10天追肥一次。每次每盘追纯氮1克, 即硫酸铵5克/盘、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酿造米醋50~100毫升/棚, 兑水100倍用喷灌泵 (喷雾器) 喷施。喷肥后还要喷一遍清水洗苗, 以防化肥烧苗。本田结合防病叶面追肥3~4次, 前期以氨基酸类含氮微肥为主, 后期以磷钾肥为主。
3.4 施肥注意事项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推荐阅读:
水稻优化高产栽培技术09-03
寒地水稻综合栽培技术08-12
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07-13
优质水稻高产施肥技术12-15
寒地水稻07-20
寒地优质水稻10-28
水稻平衡施肥研究12-08
水稻平衡施肥试验研究12-08
泸西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研究06-03
水稻育苗技术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