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优质水稻

2024-10-28

寒地优质水稻(精选7篇)

寒地优质水稻 篇1

稻米是中国保证粮食安全的最主要粮食作物,黑龙江省商品稻米生产的发展对中国食品安全有特殊意义[1]。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为大陆型季风气候,是中国东北部一年一季优质寒地粳稻的主产区[2]。随着水稻连年增产,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品种较多,为此,该文针对垦区近几年育成的一些表现好或有特点的水稻品种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科学地鉴定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位于建三江分局科研所水稻试验田, 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试验地为多年老稻田地,秋翻春整地, 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pH 5.9,土壤有机质含量3.9%,速效氮含量为202.00 mg·kg-1,速效磷含量为10.784 mg·kg-1,速效钾含量为141.00mg·kg-1,铁含量为218.0 mg·kg-1,锰含量为55.0mg·kg-1,铜含量为3.3mg·kg-1,锌含量为4.3mg·kg-1。

1.2材料

供试品种有垦稻16、垦稻12、垦稻20、垦稻21、垦鉴稻6号、空育131、三江1号、垦粳3号、 垦稻22、三江3号、垦粳2号、垦稻19、垦稻17、垦稻18以及垦糯2号。

1.3方法

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50m2,不设重复,共种植15个品种,其中空育131为对照品种,四周设有保护行。于2012年5月24日移栽,水肥管理按照常规生产田标准进行,试验田共施用美国二铵105kg·hm-2、尿素210kg·hm-2、60% 硫酸钾110kg·hm-2,磷肥全部基施,氮肥基蘖穗肥施用比例为4∶3∶3,钾肥基穗肥比例为6∶4,灭草药剂为马歇特与草克星。在成熟时取样考种,每个品种取3点,每点取2穴,每个品种取2m2晒干,进行脱谷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生育期调查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供试品种的分蘖期没有明显差异,只有三江1号10叶品种分蘖较其它品种早2d。抽穗期有所不同,10叶品种最早的为垦稻19,11叶品种最早的为三江3号,其它11叶品种在7月21~23日陆续抽穗。12叶品种最早的为垦鉴稻6号。成熟期10片叶和11片叶品种在9月8日左右成熟;12叶品种9月12日前后成熟,成熟期最早的是垦稻19,于9月3日成熟, 最晚的为垦稻12,于9月16日成熟。

由于受8月29日台风布拉万的影响,供试品种不同程度倒伏,其中倒伏最高的为垦稻16和垦稻18,为4级倒伏;只有空育131、三江1号和垦鉴稻6号为0级倒伏。一方面由于台风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这3个品种抗倒伏能力很强。

2.2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不同品种产量比较从表2可知,产量最高的是三江1号,为11 070kg·hm-2,较对照空育131增产12.8%;其次是垦稻17和垦稻19,分别增产10.9%和8.3%;减产最多的是垦稻16,其次是垦稻12,分别为-21.1%和-10.1%。

2.2.2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子比较通过调查平方米有效穗数可知,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有:垦鉴稻6号、空育131、垦稻12、垦稻18、垦粳3号和垦稻17;分蘖能力较差的品种有:垦稻21和垦糯2号。在穗粒数方面,一般分蘖能力强的品种穗粒数都少,相反分蘖能力差的品种大多为大穗型品种,且结实率高,千粒重重。从表2可以看出,穗粒数最高的分别为垦稻21、垦糯2号、垦稻19和垦稻16,最少的为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千粒重方面最重的为三江1号和垦稻20,分别为29.0和28.5g,最低的垦粳2号和垦稻21分别为23.1和24.3g;结实率最高的为三江1号、垦稻22和空育131,最低的为垦稻21和垦稻20,说明垦稻21和垦稻20较三江1号抗冷性差。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基本掌握了品种特征特性及其在该地区的适应能力。其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为10叶品种三江1号和11叶品种垦稻17,产量分别为11 070和10 875kg·hm-2,分别增产12.8%和10.9%。生产上可以提高单穴的插秧基本苗数,保证单位面积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 进而提高产量;产量最低的为垦稻16和垦稻12, 分别为7 740和8 820kg·hm-2。

综合考虑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性,推荐在生产中可以大面积种植的10叶品种为三江1号,11片叶品种有垦稻17、垦稻22、垦稻18和三江3号,12叶品种垦鉴稻6号。

方正县优质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篇2

1 选用优良品种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 在寒地、长日照条件下栽培, 影响其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因此, 选择适宜方正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保证在8月上旬安全抽穗, 9月中旬以前安全成熟, 以获得较好的产量是寒地水稻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和水稻高产的关键因素。方正县根据寒地水稻特点, 以安全抽穗期为中心, 选用安全成熟, 而且分蘖力强, 耐冷性强, 抗病、抗倒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的品种, 以东农426, 搭配龙稻5、绥稻4等品种为主。

2 培育标准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基础, 秧苗插秧后成活快, 返青期短, 抗逆能力强, 分蘖早且多。根据寒地水稻特点, 一是建设标准开闭式旱育秧大棚, 并安装微喷, 便于调温控水。二是应用苗床增温新技术, 实现早育苗、育壮秧, 种植长生育期品种。由于寒地水稻生产区早春气温低、地温低, 生产上应用的苗床增温技术主要是三膜覆盖, 以及利用稻壳和保温板, 在苗床下30 cm深做成保温层, 提高苗床地温应用苗床综合增温技术, 可以提早6~7 d播种, 提早6~7 d出苗, 充分利用了秧田积温, 延长了秧田生长期, 确保长生育期品种安全抽穗成熟。三是科学应用有机壮秧剂及有机肥。使用有机壮秧剂进行床土消毒、施肥、调酸。通过增施酵素有机肥和家禽腐熟有机肥对置床土壤进行改良和培肥。四是稀播育壮苗。“壮不壮、播种量”, 若想培育壮苗必须把播种量降下来, 机插盘育秧播芽籽每盘100 g左右, 以达到稀播育壮苗[1]。

3 适时抢前抢早育插秧

北方寒地具有气温、水温、地温低, 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段短、后期降温快、长日照等气候特点。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 在寒地栽培, 温度是主要因素。因此,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牢固树立农时就是产量、农时就是效益, 错过农时就是灾的理念。根据气象条件, 水稻旱育中苗育秧农时标准界限是气温稳定通过5℃或置床床面温度12℃以上开始播种, 时间为4月8—18日;插秧期以气温稳定通过13℃, 泥温15℃开始, 时间为5月15—25日。加大机械化插秧力度, 缩短插秧时间, 提高插秧水平, 保证早返青、根系早发育[2]。

4 优化群体结构

寒地水稻的气候条件是前期气温低, 返青慢, 限制了水稻单株分蘖能力, 且分蘖发生晚, 收获穗数不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插秧基本苗数和秧苗素质进行解决。一是使基本苗数达到100万根/hm2以上, 调整插秧规格, 增加单位面积插秧穴数, 插秧穴数达到25万穴/hm2以上。二是提高秧苗素质, 增加单株带蘖率。通过宽窄行及高光效栽培方式合理组装, 确保分蘖早生快发, 充分利用太阳光, 增加光合作用, 进而达到增产目的[3]。宽窄行栽培, 充分利用宽窄行的边际效应, 协调个体与群体平衡发展, 改善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 保持水稻群体良好的空间布局。

5 科学配方施肥

水稻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 影响其产量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氮、磷、钾三大要素。在施用这些肥料的过程中, 施用比例、施用时期、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十分重大。因此,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坚持控制氮肥, 保证磷肥, 施足钾肥, 增施硅肥和生物肥, 中后期辅以叶面肥, 确保水稻对养分的均衡吸收[4]。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 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块少施肥, 尤其是氮肥;地块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依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 将磷肥的全量、钾肥的60%、氮肥的30%作基肥;氮肥的30%在水稻返青后 (四叶期) 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 d及时施入;氮肥10%在水稻倒4叶前后, 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施;氮肥的30%和钾肥的40%在水稻倒2叶露尖到长出1/2时施用[5]。

6 节水灌溉

水、肥、气、热的调节靠水, 水是调节生育的主导因子, 是实现促控的手段。综合利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 以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为主要灌溉方式, 达到增温、壮根、节水的目的[6]。节水控灌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抑制长势, 利于茎蘖粗壮, 促进多生白根, 并使根系下扎, 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 改善群体结构, 提高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 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增强抗逆性[7]。

7 适时防治病虫害

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上, 经常到田间观察, 在水稻叶瘟发生期7月中旬, 发生叶瘟及时用药, 可用富士一号、使百克防治。在水稻初穗期和齐穗期必须预防, 可用1 000亿个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150 g/hm2, 对水400 kg喷雾防治。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要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找准用药时期。一般在7月上中旬, 卵孵化盛期、幼虫尚未钻入水稻茎秆前用药, 每次用药间隔7 d左右, 全生育期用药3次, 可选用5万IU/mg苏云金杆菌 (Bt) 粉剂450 g/hm2, 对水450 kg喷雾[8]。

参考文献

[1]关术平, 周世兴, 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4) :113-114.

[2]栾静, 张雪保, 杨平, 等.郑州沿黄稻区水稻盘育抛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7) :30-31.

[3]王开斌, 汪先霞, 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2) :18-19.

[4]王玉清, 刘红梅, 舒勇, 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1) :112-113.

[5]张栩, 薛应征, 王书玉, 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9) :15-16.

[6]毛艳.水稻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2) :104-105.

[7]孙建权, 胡宁, 王书玉, 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 2009 (10) :22, 25.

寒地水稻施肥技术 篇3

一、施肥原则及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力、气候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块少施, 尤其是氮肥, 地块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如计划产量在550~600千克/亩, 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千克/亩, 其中, 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肥氮磷钾总量在25千克, 6~10年稻田施肥量27~28千克, 11年以上的稻田施肥量30千克。在亩施肥25千克时, 尿素 (46%N) 9千克, 磷酸二铵 (18%N、46%P2O5) 6千克, 硫酸钾 (33%K2SO4或50%K2SO4) 10千克, 此时N:P:K比例为2:1:1.2或2:1:1.7, 硅肥20~30千克/亩。如果计划产量在650千克/亩以上或高产攻关时, 施肥量30~35千克, 加大钾肥用量, 使N:P:K比为2:1:1.5~1.8, 钾肥最高比例可以提高到2, 施硅肥20~30千克。种子田施肥N:P:K=2:1:1.8, 施硅肥20~30千克, 建议使用硼肥和硒肥。

二、肥料种类

1. 基肥

氮肥总量的30%, 磷肥100%, 钾肥40%, 硅肥100%, 于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田施入或与搅浆整地施入, 注意磷肥不能表施, 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2. 蘖肥

氮肥总量的30%, 在水稻返青后 (4叶期) 立即施入, 分二次使用, 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 余20%在11叶品种6叶期看田找施, 哪黄哪弱施哪。

3. 调节肥 (接力肥)

氮肥总量10%, 水稻倒4叶期后, 11叶品种8叶前后, 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 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 哪黄施哪。如不使用调节肥时, 则将10%调节肥用于基肥, 即基肥由30%调整为40%。高产攻关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

4. 肥

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保花肥, 施氮肥总量的30%, 钾肥总量的60%, 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 底叶有无枯萎, 有无稻瘟病害, 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施肥;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 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高产攻关田则在倒4叶、倒2叶期分施促花肥和保花肥;群体适宜或较小, 叶色褪淡 (落黄) 出现较早时, 在N-n+1叶龄期落黄或该期不够茎数, 穗肥应提早施用, 在倒5叶期施用调节肥, 倒2叶期、倒4叶期施用穗肥, 以保花肥为主。

5. 粒肥

寒地水稻化学除草技术 篇4

一、寒地水稻旱育秧田杂草防治技术

茎叶灭草。水稻1.5~2.5叶期, 稗草2~3叶期, 10%氰氟草酯 (千金) 乳油60毫升/亩与48%灭草松水剂160~180毫升/亩混配 (要现混现喷) , 对水15升/亩, 茎叶处理, 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

二、寒地水稻移栽田杂草防治技术

1. 分期施药技术

插秧前5~7天30%莎稗磷乳油50~60毫升/亩, 或50%丙草胺50~60毫升/亩, 插秧后15~20天30莎稗磷乳油50~60毫升/亩, 或50%丙草胺50~60毫升/亩, 对水15千克/亩甩施。严禁水整地后立即施药, 以防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 二次用药时杂草已经出土, 灭草效果不佳。

水稻插前5~7天清水状态80%稻思达可湿性粉剂6克亩, 用弥雾机对水2千克喷施, 可有效防治泽泻、慈菇、雨久花等阔叶杂草, 插后按照常规施药。

2. 防除大龄杂草

移栽田个别地方灭草效果不好时, 采用30%莎稗磷50毫升/亩+50%二氯喹磷酸30~50克/亩, 于稗草4~7叶期, 株高10~30厘米, 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喷液量7~10升, 或50%二氯喹啉酸33~35克, 对水10~15千克/亩, 茎叶处理, 防治大龄稗草, 或10%氰氟草酯80~120毫升/亩与48%排草丹180~200毫升/亩混配, 防治大龄稗草和阔叶杂草。

3. 稻田难治杂草防除⑴稻稗

稻稗发生的高峰期是5月末至6月初, 水稻插秧期在5月中下旬, 插前水整地后就施药, 插后15~20天第二次施药, 施药间隔时间过长, 有的稻稗已长到2~3叶期, 防效不好。药剂防治插前30%莎稗磷插前封闭 (插秧前5~7天) 50%~60%毫升/亩、插后15~20天50~60毫升/亩+阔叶除草剂 (如10%吡嘧磺隆10克/亩等) 混配, 水层3~5厘米, 保水5~7天。插后在稻稗2~3叶期10%氰氟草酯80毫升/亩、稻稗3~4叶期100毫升/亩、稻稗4~5叶期120毫升/亩, 对水喷雾。

⑵泽泻、慈菇

插前5~7天10%太阳星20克/亩或吡嘧磺隆20~30克亩+杀稗剂 (如30%莎稗磷50~60毫升等) , 甩喷法施药, 水稻3~5厘米, 保水5~7天。插后15~20天磺酰脲类除稗剂+有机磷类混用 (例如乙氧磺隆+莎稗磷或丁草胺) 20克/亩+60毫升/亩, 泽泻、慈菇基数下降50%。苗期可使用48%灭草松200毫升/亩, 喷雾法施药。禁止使用对泽泻、慈菇防效差的苄嘧磺隆类除草剂, 施药时田面一定要平, 保持水层7天。

⑶雨久花

施药时期插前5~7天, 施药方法甩喷法, 杀稗剂 (50毫升/亩) 或丁草胺 (100毫升/亩) , 水层3~5厘米, 保水5~7天, 插后15~20天, 磺酰脲类除稗剂+有机磷类混用 (例如乙氧磺隆+莎稗磷或丁草胺) 15克/亩+60毫升/亩, 雨久花基数下降

50%。

⑷葡茎剪股颖

10%氰氟草籽70~80毫升/亩+喷液量0.5%的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茎叶处理, 或30%莎稗磷60毫升/亩+50%扑草净50克/亩+10%乙氧磺隆20克/亩, 毒土法施药, 施药时要求水层5~7厘米, 以保证药液分散均匀, 待水层自然落干后再补水。

⑸芦苇

15%精稳杀得10倍液涂抹或10.8%高效盖草能10倍液涂抹。

⑹扁秆蔍草、三江蔍草、蔍草

10%吡嘧磺隆30克/亩, 水稻移栽前毒土法施药, 或水稻移栽前3~5天10%吡嘧磺隆20~25克/亩, 移栽后15~20天10%吡嘧磺隆10~15克/亩, 毒土施药, 或水稻移栽前3~5天30%苄嘧磺隆10~15克/亩, 移栽后15~20天30%苄嘧磺隆10~15克/亩, 毒土施药, 或48%灭草松200毫升/亩, 喷雾法施药, 或15%太阳星10克/亩, 喷雾法施药。

三、施药方法

采用土毒法、甩喷法 (喷雾器须摘掉喷片) 、喷雾机喷雾法施药均可, 但不能采用毒肥法、原药瓶甩法施药。

四、池埂化除技术

74.7%草甘膦100~150毫升/亩, 或41%草甘膦200~300毫升/亩, 对水喷雾, 喷雾时喷头带遮盖罩, 防止伤害稻苗。

五、防除水绵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增产技术措施 篇5

寒地气温变化剧烈, 昼夜温差大, 水稻一生受低温等因素影响, 形成了适应高纬寒地自然特点的特殊稻作体系。其关键技术的核心是:选用极早熟耐寒品种为前提, 以旱育壮秧为基础, 以足肥、早发、定穗为原则, 走壮个体、稀群体, 确保有效穗数, 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产途径。寒地种稻必须采用耐寒性强的高产优质极早熟水稻品种, 在低温条件下出苗良好, 苗期生长健壮、迅速。在苗床内可耐1~2℃低温, 当外界温度降至-1℃时, 该品种在棚内几昼夜不出现冻害。在孕穗期遇到17℃的低温空壳率不到10%。从出苗到幼穗分化始期为55天左右, 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有效分蘖转入生殖生长。水稻生育期仅110~120天, 主茎叶数8~9片,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型, 且抽穗早而集中, 结实率高。这种极早熟品种一般具有耐寒性强、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的特点。

二、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实行计划栽培

根据寒地的种稻环境和品种特点, 在栽培技术上要严格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生育期间热量资源, 实行计划栽培, 防御低温和早霜危害, 实现稳产高产。寒地水稻保温早育苗, 在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秧田播种, 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 秧龄30天左右 (从出苗算起) , 在气温稳定通过13℃时开始插秧, 最好5月下旬插完。保证6月份有足够的分蘖期, 并在6月末进入生育转换期, 开始幼穗分化。再经30天的长穗期, 7月末抽穗, 8月末安全成熟。由此可知, 寒地水稻生长期短, 不同生育阶段衔接紧凑, 在栽培上误农时对正常生育进程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南部地区。因此, 寒地高产栽培对农时的要求非常严格, 计划栽培性很强, 要认真掌握当地种稻的生态条件, 严格掌握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实行计划栽培, 在保证群体生长量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健壮发育, 确保适时抽穗, 安全成熟, 从而获得高产。

三、推行耐寒栽培, 防御低温早霜危害

在寒地稻作区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是低温, 热量不足是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 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生育有效期间和高温时间, 促进水稻生育防御低温冷害, 使水稻安全成熟是高纬寒地稻作的关键。低温和早霜是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 其发生频率在50%左右, 低温年份空壳率在30%~50%, 严重年份可达70%。尤其在7月份若平均温度低于19℃时, 水稻空壳率可达17%, 若低于16℃时, 空壳率可达43%。另外, 过早或过晚插秧会导致霜害和冻害时有发生。因此, 推行耐寒栽培技术, 防御低温和早霜危害, 是高纬寒地稻作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常年防冷害促早熟的主要措施有:

1. 选用耐寒性强的高产极早熟品种。

2. 培育壮秧。

采用大棚钵体旱育秧技术。遵循“育秧先育土, 壮秧先壮根”的原则, 营养土拌壮秧剂实现施肥、调酸、消毒三次工序—次完成。采用塑料穴播秧盘精确定量点播, 每孔穴播芽种应多于4粒, 于4月14日播种, 苗床进行封闭灭草, 双膜覆盖。加强苗床管理, 采用控温、控水、早通风、控徒长和防立枯病技术措施, 插秧前秧苗素质调查, 秧龄35天, 叶龄35叶、株高12.8cm, 根数15.8条, 茎粗2.5mm, 单株分蘖0.5个, 百株地上千重3.6g, 达到壮秧标准。插秧前两天每盘施二铵15g作送嫁肥。

3. 插秧密度。

采用塑料穴播秧盘, 在精确定量点播的前提下, 插秧密度采用宽窄行摆栽技术。规格: (40+20cm×13cm) 。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构成了—个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的群结构,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合理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 固而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 提高了光合作用, 增强了植株抗性, 克服丁重病、倒伏、早衰三大弊病而达到理想的产量。

4. 肥料运筹。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 前期肥料的施用往往偏高、偏氮、偏重, 而又表施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盛期这段时间, 氮肥肥效的突出发挥, 而引起苗峰过高, 封垅过早, 消费生长量大, 恶化后期群体结构, 影响光合效率, 最后表现为穗形小, 粒数少, 尽管是足穗, 但达不到预期的产量水平。因此, 水稻超高产栽培施肥方法在7月的穗肥和8月的粒肥上下功夫, 总施肥量按N:p:k=2:1:1, 氮肥16.73kg/667m2、磷肥10.4kg/667m2、钾肥8kg/667/m2。方法:根据水稻在本田生长过程中, 有三个需肥的临界期:返青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进行合理调解施肥。我市由于春季地温低, 肥料分期缓慢, 为了促进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 一是插秧前期2天苗床施送稼肥;二是基肥的施用量加大, 即氮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50%, 钾肥是全生期总量的60%和磷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100%;早施分蘖肥是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重施肥, 将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和全生育总钾肥的30%配合, 进行追施。巧施粒肥, 其余的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10%混合, 进行追施。

5. 水层管理。

寒地水稻病害控制新途径 篇6

1 水稻病害发生严重原因

1.1 水稻营养结构变化造就了病害特异繁殖

东北地区水稻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其中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近400万hm2, 商品率最高。水稻病害发生特点是种类增多和危害逐年加重。主要原因为了追求高产, 只考虑加大化肥投入, 忽视有机肥的使用。化肥主要功能是快速补充水稻需要的矿物质营养, 没有水稻需要的功能性营养, 同时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 也没有有益微生物需要的功能性营养, 导致土壤生物菌群单一化, 有害生物———病原菌菌群特异繁殖, 病害发生种类多样化, 危害加重。

1.2 连作导致重茬病害严重

北方水稻一年一茬, 不轮作会引起重茬病。一是引起特定养分的不足;二是土壤走向酸性化, 根的活动下降;三是灌水、腐殖质的消耗等, 土壤的理化性恶化;四是水稻根分泌出来的毒素引起自身中毒;五是水稻体内产生有毒物质, 抑制生长;六是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失衡;七是某种特定微生物的积累、氧化、还原的平衡崩溃了。

1.3 农药使用造成水稻免疫功能下降

水稻浸种、拌种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 苗床土配制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苗床使用除草剂、杀菌剂等, 所用农药都不是水稻自身生长所需要的, 特别是选用不安全的除草剂, 如丁草胺、乙氧氟草醚、2甲4氯、精恶唑禾草灵、西草净、扑草净、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2, 4-滴丁酯 (异辛酯) 等, 不应该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这都会降低其免疫功能, 易感病或加重病害。

1.4 农艺措施运用不当加重病害发生

a.秸秆还田问题。近年来水稻秸秆深翻还田, 在高温条件下秸秆无氧发酵, 产生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稻中毒, 叶鞘褐色, 根变红、变褐色, 抑制水稻生长, 容易加重病害。

b.插秧期问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水稻移栽高产期在5月15~25日, 水稻插秧最晚不得超过5月31日, 一般移栽后8~10d就可缓苗。移栽期既不能提前, 也不能拖后。近年来有的农户将水稻移栽期提前5~15d, 早移栽, 需要扣棚、早浸种、早催芽、早播种、早用药, 缓苗需要15~20d, 温度低, 易造成药害与弱苗, 抑制稻苗生长, 抗病能力弱, 病害加重。

c.井灌水问题。北方井水不晒水直接灌溉, 水温在3~5℃, 会严重抑制水稻生长, 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易感病, 或加重病害。

d.施化肥问题严重。我国植物营养基础理论研究落后, 还停留在以作物为中心的盲目施化肥阶段, 为追求高产而施化肥过多或盲目施肥问题严重。水稻使用氮肥过多会抑制铜、钾、硼等元素的吸收, 造成水稻生长脆弱、细胞松弛、徒长贪青, 导致抗病、抗寒能力下降, 有利于病菌侵入, 水稻稻瘟病、鞘腐病、胡麻叶斑病等成为常发生病害, 减产严重。根据水稻整个根部都可吸收氮, 根尖吸收磷, 根的下半部吸收钾的特点, 目前水稻钾肥问题突出, 生产措施强调, 钾肥基肥施一半, 穗肥施一半, 后期水稻缺钾比较普遍。

e.插秧密度过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自1982年在我国推广, 多数在苗床育壮苗技术走样了, 苗弱, 插秧密度过大比较普遍, 导致生育后期病害发生严重。

f.防病药剂选择或推荐用量不当或使用技术问题导致防治失败。药剂选择问题是药剂混用或选用混配制剂不当, 混配制剂用于防治稻瘟病, 多数推荐用量偏低。喷洒技术问题主要是在不适宜的高温、空气相对湿度过低的条件下作业, 或用水量过少, 选择喷雾助剂不对, 药剂损失浪费严重, 而药效差。

2 解决水稻病害的新理论与途径

水稻为什么生病?用植物营养免疫学的理论分析, 水稻吸收的营养不平衡, 引起水稻体内酶不足, 或者不均衡时, 它将会成为诱因, 引发产生各种疾病。由于大量施用化肥, 没有给水稻和有益微生物提供功能性营养, 导致水稻免疫功能下降, 有益微生物失去碳源而导致土壤生态微生物菌群失衡, 病原菌特异繁殖而发病。

土壤是大自然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 由石头风化分解而形成的, 形成10cm厚的黑土层需要100~300万年的时间。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 大量投入化肥、农药, 逐渐忽视了培肥地力, 土壤已经退化成不具备有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难以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土了, 学习西方, 改良土壤。

我国植物微生态理论创始人陈延熙先生认为:“植物体是个自然生态系, 是共细胞组织和体内微生物 (有害15%、有益15%、中性70%) 组成的复合体”。他认为这些病菌是消失不了的, 我们现在根据微生态调控原理, 将侵染寄主的病菌数量压低少而又少;已侵入的病菌控制在潜伏状态;即使发病, 症状出现晚、出现轻。将危害控制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应允许阈值之内, 我们应学会和病原菌和平共处。

农业生产目的不是消灭病原菌, 而是通过平衡植物营养, 既给作物提供营养, 又给微生物提供食物, 是有益菌与病原菌维持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

美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时, 有时会发现, 放线菌在土壤有3%以上时, 植物的病原菌就非常少, 反之如在2%以下时病原菌就多。可以认为放线菌和病原菌之间具有某种密切关系, 发现了从放线菌内分泌出来的物质能驱杀病原菌。

3 植物营养免疫治理水稻病害

3.1 改变水稻营养结构

用生物技术造土壤, 恢复土壤生态性。学习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 造土壤, 恢复土壤生态性。 (1) 使用酵素菌发酵有机肥, 将作物秸秆、豆饼、鱼渣、棉籽饼、骨粉、木屑等进行有氧发酵, 主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是造土的重要措施。 (2) 是用酵素菌有氧发酵土曲子 (普通粒状肥) 将化肥 (枸溶性钙镁磷肥等) 、山土、页岩等进行有氧发酵, 或制作各种粒状肥。向大自然学习, 把化肥厂搬入田间, 活化土壤, 使难溶矿物质营养如磷酸、氧化镁、钙、钾及其它矿物质营养成为可溶性的被植物利用的速效营养。可有效治理作物重茬病。 (3) 发酵有机质肥料, 将动植物蛋白质含量高的豆饼、鱼粉等有机质材料和枸溶性磷酸盐等化肥 (如熔磷、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氧化镁、烧磷、骨粉等磷酸肥料) , 或鸡粪和适量的熔磷、骨粉等磷酸肥料与盐基代换量 (CEC) 较高的山土、页岩等混合进行有氧发酵, 制成高级、磷酸、鸡粪等粒状肥, 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解决作物高产所需矿物质营养, 取代化肥, 增强植物免疫功能, 增产优质, 改变食味等问题。

3.2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健身防病

20世纪90年代研究微生态制剂, 植物微生态制剂增产菌 (益护) 代谢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内源生长调节剂, 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等, 代谢产物中还含有维生素B1、B2、B4、B12, 叶酸、尼克酸、淀粉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拌种需1个月, 喷雾15d, 在植物体内达到高峰期迅速繁殖, 菌量由占体内微生物菌群15%增加到40%, 持续1个月左右, 又回落到15%的状态。有抗低温、解药害、促早熟、增产功能。

禾生素可诱导水稻产生甲壳素酶、壳聚糖酶、葡聚糖酶、植物保护素、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异黄酮、β-1, 3-葡聚糖酶等。可诱导抗多种病害, 抗灾减灾 (低温冷害、干旱等) , 培育壮苗, 促进生长。多年研究与实践, 禾生素对农作物多种病害, 特别是水稻苗期病害, 稻瘟病、纹枯病、鞘腐病等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增产与提高水稻品质明显。

用好酿造醋。酿造醋既是好的叶面肥 (抗倒伏作用明显, 有抑菌作用) , 又是优良的喷雾助剂。酿造醋与农药、叶面肥混合使用药效稳定, 均有增效、增产作用。 (1) 水稻苗床, 每100m2用禾生素100~150mL+益护 (圣丹生物菌剂) 150~200mL+水1~3L喷雾。如果残留药害严重, 每100m2用禾生素150mL+益护 (圣丹生物菌剂) 250mL+酿造醋10~30mL+水1~3L喷雾。 (2) 田间喷雾, 水稻孕穗期前或孕穗期公顷喷洒禾生素750~1000mL+益护 (圣丹生物菌剂) 750mL+酿造醋1500mL, 或在孕穗期与防治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的药剂等混合使用。可在水稻体内诱导多种酶, 诱导抗病, 对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等多种病害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明显促熟增产, 改善品质。与杀菌剂混用增效明显, 并能解决杀菌剂抗性问题。

建议引进复制试验示范。日本岛本扩大B.Y.M酵素的叶面喷洒法, 给水稻与有益微生物提供功能性营养, 平衡菌群, 完全不用农药, 是有效控制水稻病害的高产新技术。参考资料《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第七章。

3.3 关于水稻中后期病害防治问题

3.3.1 重点防治对象

寒地水稻中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鞘腐病及近年逐年严重的纹枯病等。鞘腐病是近年来普遍发生的病害, 由多种镰刀菌混合侵染,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危害已经超过稻瘟病;水稻孕穗期发病受湿度影响明显比稻瘟病小, 此时温度适宜, 常出现稻瘟病发生严重, 鞘腐病也严重, 稻瘟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生, 鞘腐病发生依然严重。北方水稻叶瘟病受气象条件影响发生轻, 稻瘟病防治的重点是穗颈瘟。从水稻孕穗期到灌浆期大约30d是防治中后期病害时期需要施药控制。化学药剂有效期短, 至少需要用2次。预防为主, 到水稻孕穗期就要施药。防治中后期病害重在前期培育壮苗, 孕穗期使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杀菌剂混用, 尽量减少农药用量。

3.3.2 正确选用杀菌剂

选择药剂至关重要, 多采用混合药剂。特别需要重视鞘腐病的防治, 混用药剂不能少防治鞘腐病的药剂, 如咪鲜胺等。近几年混合制剂上市的比较多, 如甲硫·三环唑、丙环·咪鲜胺、烯肟·戊唑醇等主要在南方用于防治纹枯病, 存在问题是推荐用量过低, 防治稻瘟病效果差, 北方使用首选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 或与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混用, 或需将混配制剂增加大约1倍用药量。

3.3.3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化学药剂混用

要转变观念, 水稻营养免疫, 改变施肥结构, 营养平衡, 菌群平衡, 培育壮苗, 预防为主。不要只考虑化学药剂防治, 要重视用有机肥等造土壤, 改变生态环境, 将化肥有氧发酵, 使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与杀菌剂配合使用, 逐步减少农药用量。

4 改进施药技术

4.1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作业

施药适宜的气象条件是温度13~27℃, 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 风速4m/s以下。

4.2 在不适宜气象条件下作业新技术

在温度大于27℃, 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 风速小于4m/s等高温干旱不适宜条件下作业, 推广两降一加农药喷洒新技术, 选用低容量喷雾, 飞机喷液量每公顷15~30L/hm2, 人工喷雾100~150L/hm2, 施药时药液中加入喷液量1%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可降低用药量、功能性植物营养剂等20%~30%的用量。

参考文献

[1]王险峰.利用生物技术和改变食物结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J].现代化农业, 2014 (1) :60-62.

[2]王险峰.除草剂喷雾助剂使用技术进展[J].中国农药, 2009 (4) :27-31.

[3]日本长谷川.科学施肥新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4]陈昭妃.营养免疫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5]帕特里克·霍尔福德.营养圣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8.

[6]关成宏.绿色农业植保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7]王险峰, 辛明远.除草剂安全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寒地优质水稻 篇7

合理施肥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主要栽培措施之一,但农民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常常过量施肥,尤其是过量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影响水稻的经济效益;此外,施肥不当还会引起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污染,降低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等问题。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者针对水稻合理施肥,尤其是不同氮磷钾肥料的施用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该试验通过 “3414”肥料效应试验,为找到适合洪河农场水稻生长的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及最佳施肥量,建立洪河乃至三江地区水稻施肥模型,旨在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2年在位于洪河农场的科技示范园区完成,土壤有机质含量6.76%,土壤中氮、 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分别为210.0、32.3、 112.7mg,土壤酸碱度为pH5.9。秋翻地,试验地前茬为水稻[2]。

1.2材料

水稻品种为空育131。试验肥料为46%的尿素、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和50%硫酸钾。

1.3方法

1.3.1试验设计试验采用“3414”设计,随机区组排列,各肥料不同水平施肥纯量见表1,试验施肥设计方案见表2。 小区试验无重复,面积为150m2。施肥方法:在最后一次水整地前分别施入氮、磷、钾肥料各自总量的40%、100%和60% 作为基肥,剩余60%氮肥分别作为水稻的蘖肥和穗肥施入,氮肥的施用比例4.0∶3.0∶3.2水平时的氮肥纯量90kg·hm-2,磷肥纯量45kg·hm-2,钾肥纯量为75kg·hm-2。采用旱育稀植管理的栽培方式,单排单灌,密度设置为30穴·m-2,4~6苗·穴-1[3-5]。4月10日播种,5月15日插秧,9月15日收获。

“3414”试验是将氮、磷、钾元素分别设置4个标准,分别为标准0(无肥料施入)、1(施肥量不足,即标准1=1/2× 标准2)、2(最适宜的施肥量)、3(过量施肥,即标准3=1.5×标准2)[5]。

1.3.2生育动态的调查取试验用材料10丛, 移栽后在稻苗第3出叶片上进行标记,此后每隔7d在奇数的完全叶片上进行标记,叶片的计数方法:露叶尖(不完全的新叶)记为0.1;新叶长度不大于前叶长度1/2的叶片记为0.3;新叶长度不小于上一叶片长度1/2的叶片记为0.6;新叶与上一叶叶耳没有完全分开,但已基本展开的叶片记为0.9。实时观察,并记下叶龄(当日平均叶龄为九丛试验材料的平均数)、茎数与每穴的株高[4,6]。

1.3.3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在8叶龄时期的有效分蘖末期进行取样,每个处理分别取5株,取样部分为茎、鞘、叶片、穗和枯叶,每15d取样1次, 样品进行0.5h的105℃杀青处理,80℃烘干至恒重[3-4]。

1.3.4叶片含氮量的测定使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对具有代表特征的10穴稻丛叶片的SPAD值进行测量,注意测定部位应为无损伤且非叶脉部位,测量周期为每次7d[4]。

1.3.5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水稻成熟后, 每小区确定具有均匀长势的3个点,每个点随机选取10株水稻,统计单株茎数,计算小区单位面积的水稻茎数(茎数·m-2)。取平均水稻样品6株,计算单位面积穗数,风干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穗节数和结实率等,计算单位面积的理论产量。此外,每点收割2m2的水稻进行脱谷,统计实脱谷产量[4]。

1.3.6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DPS 7.05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的株高在生育前期差别不大,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表3可以看出,6月1日~7月12日各处理株高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增长较快,7月12日以后各处理增长缓慢,且有个别处理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处理10的株高最高,其次为处理7和处理6,处理1的株高最矮,说明施肥可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但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该试验中处理10对植株生长效果最明显。

2.2各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孕穗期以前干物质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植株茎蘖数,所以这一阶段的干物质生产量以茎蘖数较多的处理表现较好,齐穗期到黄熟期干物质增重明显加快,且各处理干物质增重均以这阶段为主。由表4可看出, 各处理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干物质生产量以处理10表现最好,其次为处理11、处理14和处理6,表明水稻植株的干物质重量受到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各处理干物质重量与氮、钾肥料的投入量呈正相关,低水平施入氮肥时,氮肥施入量与干物质重量呈正相关,高水平时则表现为负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相吻合[4]。相比各处理,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

2.3各处理叶片含氮量的变化

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功能叶叶片含氮量。由表5可看出,孕穗期到齐穗期叶片含氮量变化不大,均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到黄熟期各处理叶片含氮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各处理下降幅度略有不同,其中,没有施肥的空白处理(处理1)的叶片含氮量降低速度最快,相对其它处理表现出较低的含氮水平。黄熟期叶片相对氮含量较高的处理分别为5、6、7、10和12,相对处理1分别增加了27.2%、24.9%、22.5%、30.0%和23.9%。

2.4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各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见表6,表明氮、磷、 钾营养元素含量配比的差异,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由表6可知,具有均衡比例氮、磷、钾的处理,在产量构成因子之间体现出良好协调性,展现出高产的特性。其中处理11产量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比处理1高4 027.5kg,增产62.0%。处理1产量最低,稻谷产量6 492.0kg·hm-2。氮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7 030.5~10 519.5kg·hm-2;磷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203.5 ~ 10 405.5kg·hm-2;钾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505.0~9 577.5kg·hm-2。在一定范围内, 氮、磷、钾肥料的施入量与水稻植株的产量呈现正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4]。

2.5水稻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优化

将该试验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得到回归系数。其中,Y表示产量,X1表示施氮量,X2表示施磷量,X3表示施钾量,将各处理产量及氮、磷、钾施用量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 得回归方程[5]:Y =442.4+2.1 X1+12.4 X2+ 36.3 X3-0.9 X12-0.2 X22-2.1 X32+10.8 X1× X2-0.2 X1×X3+4.8 X2×X3

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空育131回归方差F=2.23,相关系数R=0.912,P= 0.02,回归达到显著水平,方程拟合较好。表明水稻品种空育131的产量与肥料的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优化出在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下此品种的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2.6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经济效应的影响

由表7可知,合理配施氮、磷、钾不仅可提高水稻产量,也可提高经济效益,各处理净产值为: 处理11>处理7>处理10>处理6>处理14>处理12>处理9>处理13>处理8>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由表7可知试验中氮、磷、钾施肥分别为3水平、2水平、2水平时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注:46%的尿素2.2元·kg-1,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2.3元·kg-1,50%硫酸钾3.3元·kg-1。水稻的市价为2.5元·kg-1。 Note:46% urea was 2.2yuan·kg-1,46% triple superphosphate(three)was 2.3yuan·kg-1and 50% potassium sulfate was 3.3yuan·kg-1.The market price of rice was 2.5yuan·kg-1.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施肥中,不同的氮、磷、 钾配比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该试验中,处理6、处理10和处理11可较明显的增加水稻的株高;合理配比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其中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大,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和效益,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摘要:为在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以适合寒地种植的11叶品种空育131为试材,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N2P2K2)、处理10(N2P2K3)和处理11(N3P2K2)可较明显地增加水稻的茎数;合理配施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各处理组合以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产量达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为135.0,67.5和58.5kg·hm-2。

上一篇:预警保障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建立